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服务贸易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服务贸易创新

篇(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增长迅速。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整体竞争力依旧不强。今后,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当积极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的产生和频繁使用,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竞争力更是成为各国政府、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衡量一个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贸易结构等方面开考察。可以具体使用净出口指数反映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大小。净出口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净出口额占该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1和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该国在该领域越具有竞争力。反之亦然。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是服务产业国际化的体现。自上个世纪中后期至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从1980到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这也造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分布集中度较高,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部门,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为620.56亿美元,其中运输业出口为120.67亿美元、旅游业为257.39亿美元。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保险服务业为3.81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为16.37亿美元、专利权使用费为2.36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应当与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在未来几年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乐观的背景下,全球服务贸易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扩张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国际服务贸易的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了挑战。

对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我们也使用贸易净出口指数加以评价。

与20世纪80年代的正值比较,自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数一直呈现为负值且保持在-0.1左右的水平,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且有恶化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而传统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比重下降造成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的服务业也将更多的融入到全球服务贸易当中,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何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服务贸易领域,以新兴服务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增长。因此,面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并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关系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南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十分繁多,概括性的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比较,国际竞争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同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上的。就国际贸易而言,其竞争的焦点也不再单纯的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各同竞争的核心阵地不再局限于产品领域,而是前移到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为了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各国必须升级其产业层次并培育本土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就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关系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产品低成本优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曾经指出: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势: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改善服务业生产中各种投入的质量,节约消耗,用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务。技术创新在提高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降低服务产品生产成本,使其获得成本优势。

2.2 技术创新有助于开拓市场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饱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品种。这种新产品由于具有新的

特点和品质而高于以往的产品的市场价值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把握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领和开拓市场。

2.3 技术创新有助于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总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的。如果一个部门的主导产业处于先进阶段,那么这个部门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技术创新一方面能够使传统服务业部门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也能推动现代、新兴服务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保证一国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4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高品质的核心产品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服务业部门是否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是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产品是技术创新的物质载体和市场体现。服务业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出品质优良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新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市场机会,最终提高本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5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或产业部门内,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生产者、公司、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协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于各个部门的简单加总。导致产业集群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全部过程必须有多种主体、如政府、科研机构、生产者、公司等来完成。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综观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种主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对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应当建立在劳动力低成本或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路径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应当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环境的变化,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就如前述分析表明的,全球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国际竞争力的恶化。因此,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把握当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依靠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1 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是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

3.2 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从而延长服务业产业链条,弥补产业链条的弱项。

3.3 加快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实行服务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按照市场化原则,培育和发展新的服务贸易出口主体,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整体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3.4 加快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

新兴服务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力。因此,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应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5 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技术创新投入

篇(2)

2014年是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经营发展,建设银行资产规模与利润,已跃居世界银行业前列。截至2014年底,建设银行资产总额167,441.30亿元,实现净利润2,282.47亿元。

建设银行在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近14,856家,在港澳台地区、东京、悉尼、多伦多等地设有海外分行。

问题

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自贸区便被赋予了诸多金融改革的期望。自贸区的建设是国家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金融创新有力支持自贸区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自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解决方案

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指导下,建设银行较早开始了自贸区金融创新实践。以加快推进金融服务自贸区实体经济改革为目标,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方案致力解决畅通自贸区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价格、提高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和简化优化业务流程等问题。

打造金融服务新流程

针对企业入驻自贸区的最基本需求,建设银行在自贸区金融服务中推出了“一站式管家”特色服务。从为企业代寻区内注册地开始,到上门收取相关证照办理材料,再到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外汇登记、境外直接投资(FDI)入账登记手续、为企业开立基本账户等、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金融业务创新

作为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之一,建设银行争办了多项自贸区业务的首批和首单,率先建立了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FTU);率先成为黄金国际版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所的合作银行,签约了多家区内大宗商品平台。

目前建设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业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等。

以FT账户为例,这是本外币一体的账户,与自贸区外每个币种都需要开立对应账户的情况不同,在自贸区内只需要开立一个FT账户,便可以实现所有币种的操作,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本外币两种资源,既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贸易融资便利。

重合规 严风控

建设银行在大力发展自贸区业务的同时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风险小、收益高的客户和产品,从源头上把控风险。加强风险排查与处置,利用风险监测系统,开展风险排查,强化预警能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深化平行作业,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把控风险,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服务管理及流程制定,确保自贸区业务有效持续发展。

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拓宽了企业举借境外资金的渠道,缓解了境内银行的资金压力,有效降低了上海自贸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

以跨境人民币借款为例,自2013年12月,建行上海市分行为某知名国有企业办理首笔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2015年3月底,建行上海市分行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逾120亿元人民币。凭借建设银行具有遍布海外的分支机构优势,企业可以享受境外的贷款利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且业务办理效率高,从贷款申请到最终放款不到10天时间即可完成。

2015年4月,建设银行利用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成功向锦江集团下属公司发放期限3年的7500万英镑的FT贷款,用于支持该集团海外业务发展,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低于2%/年,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融资贵”等问题。

建设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创新业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行自贸区业务的深入开展,为更多创新产品的先行先试树立了标杆,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流程。建设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的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的余额、新增额均列自贸区内45家银行之首。

截至2015年4月,建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开户数中基本户占比达到88%以上,在中外资银行中位于前列。

篇(3)

市场不缺产品而缺品牌

记者:肖总,“咕噜噜”饮料是北京汇源集团和蓝猫集团联手打造的一个儿童饮料品牌,而且在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经销商的追捧,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这在饮料行业来说是不多见的。作为业内媒体,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行业现象。我们想了解的是,汇源蓝猫这样的强强联合为你们带来了哪些强势的资源和市场影响力?

肖:国内饮料市场所缺少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品牌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短期内广告可以解决的问题。广告也许可以打出知名度,但是没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只有知名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而蓝猫这个品牌在它的消费群中是一个明星,这个明星为我们的“咕噜噜”饮料解决了“买”的问题——孩子们因为喜欢蓝猫而喜欢它代言的饮料;而汇源为“咕噜噜”饮料解决了“卖”的问题——汇源有充足的资金、精良的产品线、优质的产品、庞大的销售网。两大集团的联姻不只是文化和产业的完美融合,也是对优势资源的整合运用,对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

经销商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记者:这些优势资源给你们在现阶段带来了哪些收益?这些收益为你们今后参与市场竞争有什么样的决定性影响?

肖:就当前来说,我们产品上市的招商门槛是相当高的,与目前的第一品牌娃哈哈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招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很迅速。目前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和一百多个地级市总共200个商已经全部就位。这是强强联合的直接市场效应。

蓝猫“咕噜噜”饮料的竞争对手就是娃哈哈和乐百氏。在动态博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品质和产品系列化和个性化的竞争力不输于对手;希望我们经销商的实力和网络不输于对手,真正在市场上拼刺刀的不只是厂家,更主要的是附属于各个厂家的经销商,蓝猫用高门槛来选择经销商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们以前这样设想:如果一个地级市场经销商给我们首期付款50万元,那么他的身价不会低于200万元;省会级市场首期给我们付款100万元,那么他的身价不会少于200万~500万元。能够获得这样资本的客户,他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智慧不会差,他在当地的商业人脉关系和政府关系不会差。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一般的经销商只可以卖好卖的产品,只有优秀的经销商才可以让产品好卖。——北京蓝猫饮品公司通过高门槛招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可以让产品好卖的优秀经销商,这是蓝猫挑战中国儿童饮料第一品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优势是可以再造的,但是资本优势是核心优势。如,一个客户如果资本实力很大,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没有经验不要紧,可以高薪聘请执行总经理;没有网络也不要紧,可以多找有经验、有网络的业务员,网络就形成了。

“四位一体”联合营销模式

记者:刚才你提到了目前的儿童饮料第一品牌娃哈哈,我知道肖总你原来就职娃哈哈集团企划总监,娃哈哈的特有联销体渠道模式是它的核心优势之一。那么对于“咕噜噜”饮料来说,你们的渠道模式是什么样的,汇源和蓝猫的原有渠道“咕噜噜”饮料是否可以共享?

肖:“咕噜噜”饮料将执行“四位一体”的联合营销模式:

1.促销网点与品牌形象展示体系:联合三辰卡通集团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专卖店系统,全面成为蓝猫咕噜噜饮料产品促销体系与形象展示体系。

2.市场帮扶辅导体系:汇源集团在全国拥有170多家销售公司,员工超万人,其中销售人员8000人,其市场维护队伍将全力支持“蓝猫淘气·咕噜噜”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通过资源嫁接手段实现对蓝猫“咕噜噜”饮料经销商的有效辅导。

3.销售体系:目前招商所组建的商分销网络体系将享受汇源集团相关资源的大力支持。

4.广告宣传与品牌管理体系:《蓝猫淘气3000问》全国1019家电视台热播并随片播出“咕噜噜”广告。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参与品牌管理,中国营销精英加盟辅导。

而且“咕噜噜”在不久将作为蓝猫淘气系列卡通里的一个卡通形象与小朋友们见面,向他们传达有关饮料的知识。

充满灵气的品牌创新诠释体验营销

记者:我们了解到,北京蓝猫淘气饮品公司的周岩总裁提出了一个新营销概念——体验营销,周总把这一营销内涵融入了“咕噜噜”饮料的开发和营销上。请你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将来有机会和周总详细学习。

肖:在9月1日上市的“咕噜噜·果星期”饮料,是一个将汇源饮料的高品质和蓝猫的优秀文化进行嫁接和融合的充满灵气的产品。蓝猫家族的卡通形象,个个优秀如健康的形象大使,每个卡通人物的个性都与所“代言”的果汁、星期的内容、不同的心情相对应,灵动有趣,形成趣味盎然的“果星期日记”。它在视觉上更丰富,增加孩子和家长对这一系列可爱形象的了解和兴趣,也是一种体验营销。

消费者有两种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往往很多厂家只注意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如产品口感好不好,能不能解渴等。但是今天的消费者对于心理的需求更加显著,选择品牌消费和选择有心理差异化产品消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如健力宝的“爆果气“饮料卖的是什么?卖的是“酷”!

蓝猫饮料卖的是什么呢?蓝猫“咕噜噜”饮料卖的不仅仅是好喝的饮料,卖的是中国年轻的父母们对儿童的关爱;卖的是孩子们童年的快乐(蓝猫卡通是孩子们心中的最爱);卖的是中国计划生育国策下,全社会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体验营销是增值营销,是创造超出产品价值的营销。

抓住儿童 抓住未来

记者:我相信四位一体联合营销对市场的覆盖和渗透力是巨大的,但是我想这样的多维渠道模式给你们的渠道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点一直是汇源比较弱势的地方。这个恐怕是经销商关心的问题。你们如何实现对这些渠道的整合管理?

肖:汇源集团对于这个新项目给予很大的支持,并对蓝猫儿童饮料项目发展寄予厚望。汇源控股北京蓝猫淘气饮品公司是汇源集团从成人饮料延伸到儿童饮料的战略延伸;是从汇源发展占优势地位的餐饮渠道延伸发展流通渠道的战略延伸;是从大城市市场延伸到小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战略延伸。

众所周知,成人饮料行业竞争激烈,在这个行业里汇集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达能系的系列品牌等,但在儿童饮料行业竞争对手没有这么密集。任何一个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降低。

世界公认的最有商业智慧的民族尤太人认为“女性消费和儿童消费是创造世界最大财富的源泉”,儿童饮料市场是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最后一片金矿!

担任北京蓝猫淘气饮品公司董事长的何传利先生是汇源集团的营销副总裁,之所以汇源集团控股北京蓝猫淘气饮品公司并直接管理公司经营就是为了更好地操作市场,充分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同时这个饮料也肩负着重大的战略使命。为此,我们成立了七大区域办事处,目的就是更方便地整合渠道、管理渠道。

儿童代表未来,我们不但要现在,也要抓住未来。为什么可乐在美国可以百年不倒,那是对几代人市场的培育。我们现在让儿童记住了汇源、蓝猫“咕噜噜”,将来他长大后仍会记得这个品牌,我们会让他们一直做我们的消费者。

成年人每天进入大脑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常常被一些垃圾信息搞得疲惫不堪,但是儿童的大脑几乎是空白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接受的信息也是最深刻的。我们就是要抓住他们的第一个记忆。

儿童市场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中国有几亿儿童,据调查,中国儿童的零用钱总额超过300多个亿,这也是我们大手笔运作这个产品的原因之一。

卡通经济新模式改造传统行业

记者:蓝猫汇源模式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也让我们了解到营销无定势,只要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打通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障碍、实现企业的目标就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蓝猫淘气饮品公司志在儿童饮料市场的第一品牌,也就是正式向娃哈哈挑战了?

肖:营销是为完成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的战略目标是3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儿童饮品制造商和网络分销商。我们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我目前就在会同来自可口可乐公司的资深经理/蓝猫饮品公司销售总监孙立三先生共同拟订华东市场攻略与行动计划。

我很荣幸曾经服务于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也非常荣幸亲身参与了中国儿童饮料市场重新洗牌这一个商业变革。知道娃哈哈、知道乐百氏的中国孩子们,他们也都知道蓝猫。但是孩子们对广告品牌仅仅只是知道,但对每天中国1017家电视台不断重复播出20多分钟的蓝猫动画片所打造的蓝猫“咕噜噜”饮料,他们更多的是热爱!品牌的三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蓝猫“咕噜噜”独占三元!

卡通经济刚刚在中国本土进行商业运作,新经济模式和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将改造传统行业是经济理论界的共识。中国的食品饮料厂家千万家,但是中国3.8亿儿童共同热爱的卡通品牌只有一个!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商业现象,目前国内儿童饮料的第二品牌“乐百氏”开始用蓝猫的玩具和蓝猫的书包为乐百氏儿童饮料做拉动消费促销品。

篇(4)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短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服务领域相互投资,完善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业改革,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有序推进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市场竞争,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宏观指导、营造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注重产业与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发挥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提升货物贸易附加值。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范围逐步扩大、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占比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布局逐步均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服务出口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巩固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运输、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既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又通过鼓励出口培育产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服务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稳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特色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在挖掘服务出口潜力的同时,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力度;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高新兴国家市场占比,积极发展运输、建筑等服务贸易,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进承载中华文化的特色服务贸易发展,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和创新优势,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错位竞争、协同发展。

(六)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扩充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仓储等功能。

(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提升我国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推动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逐步扩大在岸市场规模。

(八)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鼓励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都有进出口实绩。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逐步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谈判和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积极推动服务业双向互惠开放。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大陆与台湾服务业互利开放。

(十)大力推动服务业对外投资。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快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增加在境外的商业存在。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企业建设境外保税仓,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带动国内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支持知识产权境外登记注册,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大海外维权力度,维护企业权益。

三、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规划引导。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定期编制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做好规划工作,确立主导行业和发展重点,扶持特色优势行业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引导,制订重点服务出口领域指导目录。建立不同层级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十二)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结构,突出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公共服务。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鼓励扩大服务出口。

(十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保险业务,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引导服务贸易企业积极运用金融、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在交易所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十四)提高便利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探索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创新,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跨境人民币结算,鼓励境内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员流动、资格互认、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磋商与合作,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为外籍高端人才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十五)打造促进平台。支持商协会和促进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体宣传“中国服务”,提升服务贸易品牌和企业形象。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重点展会。积极培育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龙头、以各类专业性展会论坛为支撑的服务贸易会展格局,鼓励其他投资贸易类展会增设服务贸易展区。积极与主要服务贸易合作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在双边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

四、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服务行业基础性法律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各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和经营秩序。研究制定或完善有关服务进出口的相关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服务贸易地方性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十七)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服务业对外开放、协调各部门服务出口政策、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各地要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稳定外贸增长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十八)完善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息交流,定期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加强对地方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指导,开展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

(十九)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鼓励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氛围。清理和规范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推进行业诚信建设,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织领导

(二十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情况,制订出台行动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各地区要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服务贸易特色优势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国务院

2015年1月28日

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 专业人才 技术创新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最重要的课题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IT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贸易则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 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 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 and Moon 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 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 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 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第七,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提高科技转化率。深化科技体制转化改革,把科技市场与市场改革联系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与外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08-02

[作者简介]刁克武(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03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只有526亿美元,但与2002年相比,增幅达到了46%。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241亿美元和27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保险、银行、证券等领域构成,保险服务贸易额从2003年的487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39亿美元,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2012年达38亿美元[1]。

二、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就是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增长速度要高于美国服务部门的总增长速度。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63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7948亿美元;金融服务贸易顺差从2008年的45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85亿美元,金融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0%左右[2]。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03―2013年十年间服务贸易出口额持续增长53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也增长了近80亿美元。第二,金融服务贸易处在顺差,其中保险服务贸易处于逆差。对于保险业务,美国既进口又出口。第三,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高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金融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美国支柱性产业。第四,美国主要的金融贸易伙伴为欧盟和拉美国家。美国对欧盟和拉美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和25%,美国对欧盟和拉美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占全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和35%。

三、中美金融服务贸易比较分析

(一)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业务、市场以及监管制度的创新。从金融初期产品出现的时间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相比而言,中国在20世纪末才出现可交易金融产品。美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创新体系,其不仅在商业票据、国库券、回购协议、政府短期证券等传统产品方面占有优势,而且还创造了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自动转账服务账户等全新概念。此外,美国金融业已逐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运作。中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利率并未完全自由化,央行只准许各银行在标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10%~20%,所以与利率相关的贷款类金融创新因缺乏市场基础而难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业务尚未实践,国内银行、证券业务网络化运作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也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中国的证券和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衍生工具是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第三,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债券融资额远远低于股票融资总额,说明中国融资结构失衡,而与之相对,美国的股票市场规模和债券市场规模基本匹配[3]。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度比较分析

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不断健全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体系,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驻美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制度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由于对外资银行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国内银行竞争力相对减弱。美国联邦储备国际银行委员会制定了一部对外国银行在美实施金融活动统一管理的《国际银行法》,从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1992―1998年中国先后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和13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步扩大了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力度,外资银行可以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在中国开办合资银行,并且在经营两年后可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的限制,三年后准许其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指定地区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的权利。

(三)金融服务贸易监督体制比较分析

美国对于金融采取多头的功能监管模式。监管体系由联邦和州监管交织而成,常常会出现各州机构或联邦之间司法和权益的重叠现象。美国的信息监管延伸至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安全监管直接作用于所有金融集团;金融监管广泛运用于各家金融机构。

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组成,共同协作对金融服务业进行分业监管。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

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服务业不断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货物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世界各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在调整内部结构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增长方向,展现出新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762.8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92450亿美元。因此,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预测服务贸易在未来将可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一、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起点较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迅猛,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自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以服务贸易的出口为主,导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不算是服务贸易大国。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713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其中进口为4248.1亿美元,出口为2881.9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贸易的发挥速度越来越快,服务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最具影响力主要是旅游和运输项目。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我们国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机会逐渐增L,促进了旅游和运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新兴服务贸易的产生,从2016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变化,新兴服务贸易的优势逐渐凸显。我国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优化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我国新兴服务贸易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巨大贡献。

(三)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

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深,但是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贸易都处于非平衡状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服务贸易的顺差或者逆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但是我国服务一直处于非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逆差。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在1995~2008年间逆差程度逐渐加深,在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峰,逆差额超过115亿美元,长期的服务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时期长,我国在1995~2014年服务贸易出现持续逆差,逆差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四)我国服务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逐年提高,而且增长速度快,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升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占比分别为10.3%、10.8%、11.5%、12.3%和15.3%。我国2016年前三季度中服务贸易占国际对贸易总额的比重升至18.0%,与2015年相比,同期提升3.4%。

(五)我国新兴外包服务迅速发展

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中,旅游、保险、金融和特许服务等行业发展速度快。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常态,我国服务外包领域不断创新,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型不断涌现。在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快速发展,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978.8亿美元,执行金额达到67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0.3%。目前,我国许多服务外包企业正在积极拓展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加强与亚美欧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合作,承接服务外包。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

为什么服务贸易越来越重要,我认为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也没有很大的限制,各国人民可以友好交往,大大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服务贸易在世纪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各国可以吸引外资从而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这也就导致各国在逐渐降低贸易壁垒,从而引入外资,提高国际生产总值。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需要逐渐消除贸易壁垒,这也是为什么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大于传统服务贸易项目。我们研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新兴服务产业的产生,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越来越繁荣,对于新兴服务贸易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所以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将有可能逐渐被新兴服务贸易所取代。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不平衡性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服务贸易,该国服务贸易都将存在非平衡状态,只是不同国家非平衡程度不同。影响服务贸易非平衡的因素是很多的,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地区分布上进行分析,世界各国分布的地理位置完全不同,不同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同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是不可忽略的,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造成发展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其次是从行业分布上进行分析,服务贸易中的行业众多,分布范围广泛,不同行业的服务贸易总量也存在差别,在服务贸易当中旅游、运输、保险和金融等贸易金额较大,因此造成服务贸易行业分布的不平衡性;最后是从产品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产品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品,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教育水平都很高,他们主要是以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为主,因此造成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性。

(三)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存在关税问题,那么是否服务贸易也存在关税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虽然服务贸易不存在关税问题,但是服务贸易也同样面临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逐渐趋向自由化并且影响整个服务行业,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通常都会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维护本国利益,他们通常制定一系列外贸政策,来限制外国服务贸易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占据市场份额,政府一般会对本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四)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全球化自提出以来得到很好的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全球化阶段,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产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服务贸易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借助劳动力进行加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服务贸易不在像以前仅仅借助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进行交易,服务贸易的重大创新在于利用知识、技术和资本,逐渐转向非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化服务贸易。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自从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以来,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世界经济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目前我们很难分辨有些交易活动是属于制造业、农业还是工业,因为服务业几乎遍布所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渗透、融合。各个行业也M行跨界发展,逐渐向综合性行业靠近。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产生,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可以预测市场的潜力,潜在的客户群,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拓宽了服务贸易的范围,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成本,也使得服务贸易的组织形式、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世界经济完全有可能达到高度服务化,因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国服务贸易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技术创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使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二)服务贸易发展趋向不平衡

服务贸易的发展一般是处于非平衡状态,而我国也是如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存在非平衡性,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分布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一直拥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而新型的高技术服务贸易产业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对我国服务贸易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历史问题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还将持续。

(三)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也逐渐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前进,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也表现出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快速发展,这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产业不断涌现,比如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服务的发展,在传统行业和传统服务中也将应用高新技术。我国也将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优质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种类应该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服务贸易结构合理化,这样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约14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对服务的需求也很大,所以我国一直以来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存在长期逆差,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现状,应该调整我国服务业的结构,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文章我们应该重视培养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人才,当我们拥有众多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时,服务贸易的结构改善、产业的优化以及服务贸易的创新才能得到持久发展。政府可以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培养试验点,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基础。全球经济化以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方便,我国企业应该多和优秀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优秀跨国企业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服务贸易企业进行创新。我们应该大力支持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我国大部分服务企业还在利用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经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从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

[2]胡毅韬.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国际商贸,2012(07).

篇(8)

目前,国际上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类型有转口集散型、贸工结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储型。

自由贸易园区并没有具体的功能,各国均根据本国国情赋予其在保税状态的不同名称和不同功能。例如,在英国自由贸易园区,货物进入园区内不需要交纳进口税;在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除四类特定商品(汽油、烟草、白酒等)外,进入自由贸易港的货物不征收进口关税;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主要为该国大量的转口贸易提供服务和设施。

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等5方面提出了改革的9项任务和措施,并对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6个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提出18条优惠措施。

无论从类型、定位还是优惠措施看,上海自贸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范,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也不同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原先倚重货物贸易发展制造业的定位,而是着力于发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致力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化和升级。这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对国际惯例的创新。它向国际社会释放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海关特殊监管

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是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中国的11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近900个保税监管场所,都属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园区范畴。根据《京都公约》和中国创新改革实践,自由贸易园区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

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对全球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排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荣膺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第一。2011年11月11日,《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在上海举行。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协会主席马瑟先生表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自由贸易园区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本质特征相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部分政策更加优惠。第一,业务功能相近。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开展的业务来看,园区内可以开展仓储、物流、加工等业务。而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均可以开展仓储、物流、加工等业务,与各国的自由贸易园区并无差异。

第二,海关监管相似。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海关的监管分析,中国海关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与其他国家海关对园区的监管基本一致,体现在封闭式围网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账册式管理等方面。

第三,优惠政策类同。目前,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部分优惠政策优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的政策。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的税收政策包括:境外设备、货物入区免税、保税;区内企业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以及所需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境内区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实行退税(保税区实行离境退税)等;区内企业之间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货物出区进入境内区外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的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存储不设存储期限。

上海自贸区是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创新发展。2012年10月,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发展服务贸易以及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有效载体,上海自贸区成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升级版”。

上海自贸区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创新发展保税服务贸易。当前,在货物贸易领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功能已较为充分,下一步发展重点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改革。同时,要拓展业务类型,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方向多元化发展。上海自贸区将重点在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改革上开展先行先试。

二是创新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成为外商投资管理改革的试验田,下一步,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的投资,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简化办理流程,同时完善审查制度,构建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是创新海关监管。上海自贸区以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基础设立,海关的监管思路必须做出调整,监管手段必须不断提升,监管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发展定位,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扩大开放试验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提出必须落地才有其现实意义,何况,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使上海自贸区成为推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上海自贸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贡献。在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建议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可通过简化上海自贸区“一线”进出口通关手续、实施高效保税货物流转管理、落实选择性征税等政策和措施,为上海自贸区内企业提供贸易便利。

二是创新发展新兴业态。上海自贸区既要发挥货物贸易的传统优势,又要不断创新发展新兴业务,实现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发展方向转变。要针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业务,如推动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加快发展,促进保税展示平台建设,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等,并出台相应的支持举措。

篇(9)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

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篇(10)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极大地促进了高科技研发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作为衡量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准,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议题,探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途径,对于改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相关概要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概念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企业或公共单位致力于知识创造、经营与传播的经济贸易活动,其知识密集度较高,多依靠新兴技术与发明,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商业服务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般分为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业,前者是提供支持活动的商业机构,比如银行与信托等金融服务行业;软件与广告等设计服务行业;会计与法律等商务服务行业;教育与培训等教育服务行业;研发与技术等科研服务行业等等。消费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集中在酒店服务、医疗服务、房地产服务、保健服务领域。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建立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或自然人流动等形式,提供具备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创新含量的创新产品以获取收益的商业行为。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特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较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言,往往拥有自身的技术专利,创造了服务的高附加值,它们的产品包含着大量知识,会直接参与消费者的知识创造活动,诸如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行业,与消费者的知识互动明显,建立了双向学习的需求关系,其行业雇员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是消费者创新活动的合作者,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起着发起、推动与传播角色。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具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中间投入性等特征。首先,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服务不具备商品确定的与有形的空间形态,绝大多数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供应者无法向消费者表明服务样品的空间形态,且服务效果也只有消费者在购买了该服务以后才能感知到。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生产过程具备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再次,就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消费效果与品质而言,基于服务供应者的技能水平与服务态度差异,以及服务对象针对具体服务的差异需求,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出异质化特征。最后,知识密集型贸易服务容括了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业两部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生产者知识密集型服务往往作为其他商业活动的中间要素出现,承担着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商品附加值的中间投入功能,因此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通常不是最终消费。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价值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靠服务贸易的拉动,2011年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为服务贸易,知识经济的出现促使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与品种呈现知识化倾向,推动了各国家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升级,促使世界经济形态向高级阶段转变,这一过程集中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知识应用与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要求,是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相较传统服务贸易来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链以知识技术的形式取代劳动力,其人才构成主要为具备较高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脑力工作者,对社会大范围产生的就业效应不明显,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通过对社会生产的拉动间接增加就业机会,如服务外包创造的就业机会,发达国家每年有2%到6%的就业岗位流向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形势、科学技术进步等方方面面。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18亿美元,接近2006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的三倍,我国近六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具体分类贸易

我国人口基础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得人力成本较低,随着我国加入WTO,近六年来建筑行业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增多,由图可见,建筑行业2006年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增加了3.8倍;同时由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工程的支持,多年来致力于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为改造传统行业服务,使得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的进出口总额增加了3.4倍;在保险行业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外资金的注入,增加了保险行业的进口额度;另外,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受到体制与政策限制较多,发展非常缓慢;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的出口以武装动作片为主,且多为港台、日韩等文化背景相似的亚洲地区,六年来的贸易额度基本持平,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图表显示,我国进出口规模较大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集中在咨询、保险、建筑、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其他项目如金融、电影和音像、广告和宣传的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结构的两极化预示着国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效益,产业间的协调功能差。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普遍采用TC指数,TC指数是指该国(地区)某一产业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

TC=(某商品出口―某商品进口)/(某商品出口+某商品进口)

当TC取自范围大于0时,越是接近1,说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当取值范围小0时,越接近-1,说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越低;当取值接近0时表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下图是我国2001年至201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分类行业TC指数

如图所示,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左右,国际竞争优势低下,这与我国缺乏全球化的国际企业有关,我国服务行业发展晚,产业化基础薄弱,且垄断现象严重,行业本身的竞争活力不足,政府干涉成分较多,出口少进口多,贸易逆差情况严重。具体到单个行业来说,处于极大竞争劣势的服务业有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较大竞争劣势的服务业为金融服务;微弱竞争劣势的服务业为通讯行业。在竞争优势方面,我国尚没有极大竞争优势行业,较强的优势行业是广告、宣传、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电影音像类、咨询类保持着微弱的竞争优势。结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分析,我国信息化服务贸易虽然在国家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战略背景下发展迅速,但规模较小,很难参与国际竞争;金融服务贸易至2005年才全面对外开放,无论是经营条件还是管理水平都无法与国际接轨;诸如保险服务行业,人才素养结构参差不齐,缺乏熟悉国外法律与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在技术贸易方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极大劣势反映了我国技术贸易发展水平的落后,国内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到国外专利的限制,技术创新与运用呈现被动局面。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服务贸易开放度(ODS)是测量某国家某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概念,反映了国家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服务贸易。我国2000年至201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如

笔者之所以选取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作为考察阶段,是因为我国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逐步开放对服务行业的限制,包括削减关税水平,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完成了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定》,建立了相关的法律系统,致力于调整与优化自身贸易结构。从图中可以发现,2007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达到顶峰。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亚洲国家的服务贸易主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图中显示2008年与2009年两年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下降,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再次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坚持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方面做得不错,但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与立法系统还存在着漏洞,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现象、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化管理、部分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中央与地方的相关政策存在差异等等,造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我国东部省份,如北京、江苏、上海、天津、广东等五个省份的地方性开放度更大,区域发展政策惠及更广,创新型人力资本更集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就更高,占据全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相较之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水平远远落后。

(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价值构成中,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源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对高新技术的内在要求,即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依赖国民经济的前瞻性驱动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还需要获得政府等公共政策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一方面,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存在政策环境的基础障碍与体制障碍。我国大城市对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不足,造成人才地理性分化严重,且我国人才培养的体制落后,缺乏专业化、开放化的指导思想,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适应力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育迟缓,科技中介机构不仅自身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担任着促进行业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催化剂角色,根据2010年我国科技情报调研项目报告,我国科技中介结构的类型、组织规模、成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成立于三年以内的超过80%,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组织规模方面,机构人数在二十人以内的超过70%,组织规模小意味着组织系统不健全,运行机制落后,且服务内容单一。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类型来看,接近70%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性质为情报咨询、项目评估、创业支持范畴,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发机构仅占16.8%,可见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尚且无法适应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对知识与技术运用的核心需求。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应坚持协调发展,关注产业成长性。纵观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软件业的渗透性较强,可以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革,其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能很好地带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可通过软件业加速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集聚效应,为制造业提供知识生产的有效平台,形成市场技术研发与人才配置的良性滚动。再比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服务业迅猛发展,可利用网络服务业为工业生产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变。另外还可利用网络服务为地方专业市场服务,地方专业市场一般为国家地方性特色经济市场,网络服务可影响传统特色经济的运作方式,既能激活新形势下的经济活动,又能开发传统特色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除此,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发展失衡现象,一方面,防止发展失衡需要寻求合作。比如东部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多依托科技创新基地,是打造出口产业的集聚地,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引导相关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帮助中西部服务业引资、引技,以及引智,建设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在政策上鼓励外商投资,促使行业机会的显现。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策略

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从改善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现状入手。一是信息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一差距是我国信息产品缺乏造成的,提升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核心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当今诸如手机芯片等领先技术均属于国外。因此我国信息服务行业强大人才储备,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是发展关键;二是金融行业,我国应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通过经济调控与行政调控相结合,规范国内市场,重在打破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现象,鼓励有序竞争。面对金融国际化,国家应完善汇率机制,坚持适度保护与有序开放的原则,促使国外金融业的先进水平为我国金融业发展起到示范与激励作用,扶持国内金融业积极研究与创新产品,逐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三是技术服务贸易,我国技术服务贸易落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动力缺乏,以及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我国政府应向高技术产业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民用科技计划,重视吸收国外科技人才参与项目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重点高新技术产品的投产提升我国技术服务的整体竞争力。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有赖于立法制度的健全。首先,国家应强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立法原则,在逐步开放服务领域的同时坚持稳定国内市场与维护国家,保障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在此原则上,依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确立多边协商原则,制度服务贸易基本法。其次,我国服务行政部门的种类繁多,统一性较差,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频频发生,服务贸易基本法的制定应考虑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其发展制度、发展规律相互衔接,切实面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需求,既确保科学合理,又突出可操作性。再次,改善外资立法体系。我国外资立法应遵循WTO协议,立足于基本国情与外资利用的实际背景,完成与全球多边贸易法律体制的接轨,比如修改对国外服务行业投资的股权限制,强化外资法规的透明度,改变外贸立法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合理简化外资审批制度,从而改善投资软环境。最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政府方面应强化《知识产权协议》的执行力度,整顿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知识侵权行为,通过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坚持,维护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经营自与自主知识产权。除此,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自身处于技术开发与贸易的中心位置,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树立员工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意识必不可少,对于专有技术除了防止泄密外,应积极申请专利,促进技术转让,扩大影响。

(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人才问题,走产学研究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的职能相互统一,例如高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结合,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通过产学结合促使学员投入前沿技术的研究课题,又比如高校面向企业开展学术研究与咨询活动,提升校研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力。二是服务行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把关,比如在高校建立科研基地,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供应机制等等。另外,我国科技中介结构的发展滞后,应大力推进科技市场建设。一是打造科技服务的发展平台,可利用网络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信息资源,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的信息质量,鼓励科技中介机构之间开展交易洽谈会、成果对接会等互联活动;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扶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帮助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专业人才,促使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做强做大。三是政府成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科技企业孵化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同时建立考核与表彰制度,奖励先进,配合宣传,帮助提升优秀科技中介机构的知名度。四是强化组织协商与管理,防止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现象,可召开工商局、质检单位、民政部、人事厅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合会议,突出协作与配合。

参考文献:

1.金雪军:《中国知识服务业发展问题探析》,《软科学》,2007年第16期。

2.王铁山:《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内涵、效应与发展趋势》,《服务贸易》,2009年第06期。

3.熊正德:《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08期。

4.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0期。

篇(11)

继续巩固运输、旅游、建筑与工程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规模,努力提高传统服务贸易的层次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发展带动效应的服务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知名品牌企业和产品。一是加快培育高附加值旅游服务。推进旅游便利化,有效落实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口岸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争取将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从机场扩大至海、陆、空口岸的方面试点,进一步优化“144小时便利签证”有关措施,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有效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创新旅游项目,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旅游。加强大连旅游目的地在海外的宣传推广,建立国外旅游营销网点和信息平台;二是完善以海运为核心的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体系。以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为契机,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大窑湾港区为核心,加强集装箱场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港口运作流程,增加集装箱货运生成量。逐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完善航运服务功能。重点发展航运金融服务,积极吸引航运产业基金、航运金融租赁公司、航运保险机构落户大连,鼓励大型企业和团体联合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断扩展航运保险业务,积极引进国际上知名保障和赔偿组织在大连设立船舶保险、航运金融保险等的代表处或办事处;三是积极拓展境外劳务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大连的人才优势,鼓励采用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以此来带动工程设计、劳务和咨询等建筑服务的出口。

2.推动新兴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地方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快生产贸易发展,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发展。一是积极推动涉外金融和保险业务创新。争取国家放宽大连市涉外金融的管制和外汇管制,允许服务贸易相关的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出流入,提高服务贸易金融便利化。鼓励大连市内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服务贸易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加快开发保险和再保险险种,推进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创新。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在生物制药、设备制造、航运物流、船舶租赁等产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二是加快发展会展商贸等特色服务贸易。大力发展会议展览服务,继续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等现有品牌展会,积极引进世界海洋博览会、中国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利用区域商贸服务业迅速崛起的有利时机,重点依托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三是大力发展医疗教育等专业服务贸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推动大连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专业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鼓励大连市医疗健康服务机构与国际知名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标准的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大连教育机构提高教育服务创新能力,开发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国际化教育服务项目,鼓励各类高校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完善服务贸易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提高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国际标准化程度;四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引入国内外(尤其是日韩等)知名企业,积极打造大连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举办国家级文化贸易展区和论坛,探索文化版权的交易、经纪等文化贸易服务。

3.继续做强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自2003年以来,大连市先后被评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高速发展,以此为依托推动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的快速发展,构筑特色鲜明、错位互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一是继续增强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通过重点企业扶持,形成若干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牵引力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与之配套、覆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产业集群。在已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千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继续扶持华信、海辉、东软等服务外包知名企业的发展,使其从地区品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连服务外包品牌;二是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升级。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结合已有产业基础,以大连软件园为载体,将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确定为:软件设计与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业务。努力培育和积极引进研发型企业和机构,加快对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引导重点企业以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为发展重点,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三是积极拓展服务外包内容。充分发挥语言和地缘优势,通过加强与日韩等国家船舶交通、装备制造、汽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企业合作,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为重点,提供高端化的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开发服务。面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领域开发和建设支撑平台,提供增值服务。四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依法惩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服务外包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优化大连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1.加强对服务贸易知名品牌的培育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成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完善相关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健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重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进行相关研发活动。通过税收、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支持大连市服务贸易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发挥服务外包企业品牌领导力和影响力,在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具有比较优势领域创立品牌,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以大连高新园区、双D港、小窑湾、保税区等特殊功能区为依托,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逐步打造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软件出口创新基地。鼓励高新园区充分依托其在服务外包领域的优势,加快提升物流、设计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生产贸易发展水平;促进双D港生物科技服务领域向深度拓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鼓励小窑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境外大型企业在区内设立运营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培育中心、外包中心等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发挥保税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积极争取开展保税贸易试点,实行特殊的金融、航运和税收政策,开展研发设计、创立品牌、服务集成、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大连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开展保税服务贸易试点,吸引跨国公司贸易总部和贸易性机构落户。

2.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发展

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管理者,应该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服务贸易的开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一是完善财税政策扶持。结合大连每年制订出台的外贸扶持政策,设立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信息技术、专利、咨询等亟需的生产的进口。对于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并充分保障其用地需求,逐步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以降低该类企业成本;二是争取建立服务贸易便利化试点。根据大连市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为契机推进探索在大连对日、韩服务贸易便利化的试点。在检验检疫方面,设立“快速检验绿色通道”,在保证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尽量简化进口审批手续;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出台服务贸易企业外籍高管的签证和居留便利政策;在外汇结算方面,推动外汇审核流程和手续简化,为重点企业在开户、收支、结售汇、融资等方面服务贸易结算“绿色通道”,并鼓励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三是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以中美投资协定(TPP)、服务贸易协定谈判确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大连在航运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等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适度降低对于投资者资产规模、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外资审批手续。

3.搭建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平台

确立服务贸易的战略地位,提高对服务贸易的重视力度,加强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夯实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建立由市外经贸局牵头,市有关单位参加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大连市服务外包协会的服务功能,支持大连市服务贸易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网络服务体系和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大连投资政务网站”、“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网”、“大连服务外包协会”等网站有关大连服务贸易的信息,适时组织设立“大连市服务贸易指南网”,及时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供求等服务。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及时大连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数据,以便为企业开拓市场和政府管理提供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