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制造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

篇(1)

工业制造企业与渠道流通企业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推动了产品价值向顾客的传递。史普博(1999)证明在正的交易费用前提下,流通企业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交易双方的效率,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推动产品价值向顾客传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共同创造消费者剩余的过程,但同时也把他们之间如何分配消费者剩余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作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交易主体,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永远没有停止过,他们之间的博弈永远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海王与著名OTC品牌药冲突,南京医药与合作多年的西安杨森分道扬镳均是由于交易双方在博弈中无法获得合理利益产生的结果。那么,影响厂商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能否实现厂商长期共赢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为上述问题提供合理解释。

一、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条件假设及经济意义

第一,假设制造企业1与流通企业2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博弈的两个参与者,双方合作次数不限,可以选择合作,亦可以选择不合作(一方背叛另一方而寻求与其他替代者合作)。

第二,假设制造企业1与渠道商业2具有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谋求私利强烈的驱动等原因,博弈过程中双方是否参与合作完全取决于合作与不合作结果的利益大小。

第三,假设两参与者为维持生存需要,必须在合作中获得最低的收益为制造企业Rc1,流通企业Rc2,如果低于各自的最低收益,必定选择不合作而选择与其他替代方合作,因为低于最低收益的一方如果继续合作则必定亏损而退出合作。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共同分享消费者剩余Re,流通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b,制造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e-Rb。Re的大小由制造企业产品影响力、专利保护的排他性以及产品流通环节价格稳定性等原因共同决定,大品牌具有很强的自主定价能力,所产生的越大;Rb的大小由流通企业规模以及对下游终端的渠道控制能力决定,控制力越强,流通企业合作定价中话语权就越大,所要求Rb就越大。

第四,假设如果一方背叛另一方,则将受到相同惩罚P,制造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部分货款无法收回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损失年终返利、促销费、广告赞助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但不合作一方在期初就选择了替代合作者,选择不合作一方可以从与替代企业合作中获得收益Rb1或者Re-Rb2,选择合作一方仓促选择替代合作者,因此当期只能获得最低收益。

第五,虽然两个参与者都签订了合同,但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不确定,假定制造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θ,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θ);流通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γ,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γ)。

二、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博弈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制造企业1的混合战略为(θ,1-θ),流通企业2的混合战略为(γ,1-γ)。两参与者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制造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1(σ1,σ2)=θ[γ(Rc1+Re-Rb)+(1-γ)Rc1]+(1-θ)[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①

=γ(R1c+Re-Rb)+ (1-γ)Rc1-(Rc1+Re-Rb2-P)=γ(Re-Rb)-(Re-Rb2-P)②

令=0,则可得γ*=③

流通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2(σ1,σ2)=γ[θ(Rc2+Rb)+(1-θ)Rc2]+(1-γ)[θ(Rc2+Rb1-P)+(1-θ)(Rc2+Rb1-P)]④

=θ(Rc2+Rb)+(1-θ)Rc2-(Rc2+Rb1-P)⑤

令=0,则可得:θ*=⑥

因此,双方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策略为:σ*=σ(θ*,γ*) ⑦

如果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1,γ)=γ(Rc1+Re-Rb)+(1-γ)Rc1⑧

如果制造企业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0,γ)=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⑨

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1(1,γ)≥V1(0,γ)⑩

将⑧、⑨代入⑩可得:γ≥{11}

即γ≥γ*时,制造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制造企业选择背叛。如果制造企业具有强大定价权,Re很大,那么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要求就更加苛刻。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 V2(θ,1)=θ(R2c+Rb)+(1-θ)Rc2{12}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2(θ,0)=θ(R2c+Rb1-P)+(1-θ)(Rc2+Rb1-P){13}

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2(θ,1)≥V2(θ,0){14}

将{12}、{13}代入{14}可得:θ≥{15}

即θ≥θ*时,流通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流通企业选择背叛。如果不合作所获得的收益很大,也即外界诱惑很大,那么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就变小。

因此,交易双方合作的概率完全取决于合作利益与不合作利益大小。

三、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简要结论

第一,一般不存在长期双赢状态。在目前鱼目混杂的医药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未处在行业垄断地位,竞争非常激烈,双方的替代者众多,自身的话语权都比较弱,无法控制对方。每一次交易都可能出现不合作现象。

第二,加大违约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意向。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权,那么可以对交易方实行较大的违约惩罚,从而提高交易方合作意向,但只要外界有足够的诱惑力,选择背叛将是最终的选择。

第三,提高交易对方合作意向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制造企业如果能在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社会公关、消费者服务和教育、品牌传播和公益活动中加大投入,培养优质名牌产品,成为消费者首选,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控制流通环节中价格稳定性,那么将大规模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同时也降低流通企业选择背叛而与其他制造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这必然大幅提高流通企业合作概率。同样如果流通企业增加资金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分销网络,形成区域垄断者,具有无法替代性,也必然提高制造企业合作概率。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史普博著;张军译.市场的微观结构[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篇(2)

中图分类号:F426.77; F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5-05

Empirical analysis of Jiangs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XU Yun, QIU Jiaxu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etho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outpu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ucture during 2005-2011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growth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in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Various sub-industries were in a state of structural advantages and their competitive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lans should b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sub-industrie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ub-industrie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to maximize the us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method;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经多年快速发展, 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的重心为“促发展”[2],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 SSM) 和动态偏离份额法(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DSSM)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以期能对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 模型原理与建立

SSM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现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SSM认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与全区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DSSM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SSM的基本思想,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这3个方面,揭示了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用DSSM,通过建立产业与子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3-5]。

1.1 SSM分析

SSM 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中指中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现假设,在经历了时间[ 0 , T ] 之后,全国医药制造业、江苏省医药制造业(i)和医药制造业内任意子产业部门(j)的总量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相对而言,其在该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j=1,2,…,n) ……………………(1)

R 为变化率;B0 为基期产值;B t为报告期产值。假设基期医药产业经济总规模为,报告期产业经济总规模为。设为T期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为T期j省医药产业子产业(i)的产值,并将全国分成n个省m个子产业,则子产业(i)的全国产值为:

(j=1,2,…,n)……………………(2)

将各产业的产值相加,则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

(i=1,2,…,m) ……………………(3)

为经过[0,T]时期产值增加量,则有:

= ……………………(4)

其中: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按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应有的增长额, 是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即份额分量系数,是j省医药子产业(i)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率;

表示医药子产业(i)由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 是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产业结构分量系数,是相对于全国医药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率差异,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由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j省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医药子产业(i)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竞争分量系数,其归因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率的差异。

1.2 DSSM分析

将所观察周期分成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进行结构分量系数计算;以t表示第t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表示为[5]:

=

2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结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5年-2011年江苏省及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中国药学年鉴)为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将各年工业产值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平减。利用SSM和DSSM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各子产业2005年-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2.2 SSM分析结果

产值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表1,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2005年-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增长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且每个子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均属于增长性部门。8个子行业中总偏离为正的有5个: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化学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生物化学制品总产值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36倍,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其次是中药饮片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2.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约1.7倍。而化学药品原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制造业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相比其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常年位于全国首、次位,主要依赖于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中药饮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2)根据表2可进一步分析医药产业子产业发展状况,其医药产业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可按情形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为主,且竞争力占优势地位,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竞争力却处于劣势地位,从静态数据来看,其余7类子行业均属于这一类型。

3)由于产业规模具有一定惯性作用,对产业整体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第二大类细分为两小类: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由于其产业规模效应较大,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将会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是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由于产业发展较新(如制药专用设备)、或是江苏省自身资源限制(如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原因,其原来的产业规模较小,那么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小于规模巨大的其他子行业。

2.3 DSSM分析结果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分量DSSM分析结果见表3,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分量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分析表3,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 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后逐年放缓,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其产业结构略有波动、基本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缓慢回升后于2009年-2010年起连年下降,且程度激烈。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出口大国,江苏省原料药产业规模也占各子行业第二,紧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之后,其在竞争份额上的巨大劣势可能带来严重产业危机,势必给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自2006年-2007年起快速增加,增速在各子行业中最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始终为负值且逐年降低,于2009年-2010年骤升后由负转正,2010年-2011年间又迅速回落,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医药产业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往往占据全医药产业1/3或更高的比例,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医药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业结构上的波动以及竞争力劣势对于医药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3)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生物化学制剂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逐年递增,且波动较小,至2010年-2011年间迅速上升,增势迅猛,且历年来其值始终为正,其结构分量优势明显;从竞争分量来看,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增长,增速逐渐增大,且同样始终为正值。不难看出,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正逐步完成新兴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的过程,其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稳定的结构优势推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力预示着该产业前景良好,在未来替代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老大地位可能性很大。

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增速较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2011年间继续增加,正向偏离较大,结构推动效应显著;其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正,略有波动,在2010年-2011年间骤降为负值。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该子行业产值占医药行业子行业中的第三位,产业规模较大。其正向的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势必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该子行业的竞争优势,扭转其竞争劣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波动较大。该子行业结构推动效应平稳,竞争力推动效应不稳定。

6)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略有波动。由于该子行业产值低于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所占份额较小,其产业推动效应对医药产业影响较小。

7)中成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中成药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2010年-2011年间发展迅速,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降低,自2006年-2007年起始终为负值。这可能与江苏省中药材资源较贫乏, 产业基础较薄弱有关。因此,与一些中药强省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

8)中药饮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重要饮片制造业自2007年-2008年起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略有波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竞争优势推动力。

3 结语

目前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各子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起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具有巨大的结构推动效应。各子行业竞争力情况差异较大。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竞争力下降明显。生物化学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发展形势良好,正逐步取代化学药品原药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在保持化学药品原药原本产业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时, 应根据各子产业的实际情况, 有所不同地制订发展规划, 有效地促进各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2, 6]。

参考文献

[1] 曹军伟, 顾海. 基于偏离-份额法评价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竞争力[J]. 中国药房, 2006, 17(8): 568-570.

[2] 刘亚明. 科技创新是加快医药产业升级的引擎[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15): 56-59.

[3] 邱家学, 缪丹, 孟奇, 等. 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分析[J]. 决策, 2013(12): I0018- I0019.

[4] 吴晓隽, 高汝熹, 陈志洪.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4(2): 52-59.

篇(3)

【关键词】

行业财务指标;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1 行业及行业财务指标的选择

1.1 行业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这两个行业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被本文选定为研究对象,以便于比较分析这两个行业不同的财务特征。

1.2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的财务特征,并分别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及利息保障倍数(EBIT)三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2 行业财务特征比较分析

2.1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表1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低,有色金属冶炼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高。

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举债需求比较大,故行业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位置;医药制造行业虽然也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一方面该行业资产以无形资产居多,可用抵押贷款资产较少,故行业整体举债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行业盈余利润多,故对举债需求相对偏低。

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值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2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波动幅度远小于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的波动幅度。

本文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行业特征决定的:(1)行业技术依赖性。医药产品研发对技术要求很高,附加值高,一旦研发完成并成功推广,往往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投入门槛低,竞争更充分,因此利润率较低。(2)上游原料供给行业的地位。相对上游金属精矿供给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产能相对过剩,故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而医药制造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3 偿债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如图表5所示。

两行业偿债能力的差异也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而负债率较低,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大;有色金属冶炼业盈利能力则较差,而负债率却偏高,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小,但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值较高,这部分折旧并不形成现金流出,故实际偿债能力并没有利息保障倍数所显示的那么差。

图表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主要观点及结论

不同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结合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两个行业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特征的形成原因。

故本文对行业特征与财务特征的关系做出以下共性结论:(1)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市场结构会对行业财务产生影响,使不同行业具备着不同的财务特征;(2)固定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差的行业一般具有较高负债率,而无形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一般具有较低负债率;(3)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否; (4)具有较强势的上游供给行业的行业,利润会向上游行业转移,盈利能力较差,反之,则否。

【参考文献】

[1]郭鹏飞、杨朝军.财务比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开发研究》

[2]刘华辉.我国钢铁业的杜邦财务分析.《财会通讯》

[3]孙茂龙、徐雪昱、任继勤.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化工管理》

篇(4)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学者均对专利的盈利性做过一定研究。Griliches(1981)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专利数量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问题;Scherer(1969)等实证分析了365家美国500强企业的相关数据,发现企业专利授权量与销售收入的增长之间正相关;Aboody和Lev(1998)通过实证研究公司专利收入的价值相关性,对比发现专利收入的价值相关系数大于利润表中其他收入项目的价值相关系数,这不仅证明了专利收入具有较高的价值相关性,更加说明相比较其他利润收益项目而言,专利收入的价值相关关系持久性更强;Ernst(2001)通过对德国装配制造业50家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还发现某年的专利申请量与滞后2-3年的公司业绩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Austin(1993)研究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绩效均有改善,但三者的改善程度存在着不同。我国研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得出了一定成果。李柏洲(2010)通过对我国大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企业利润的相关分析,最后证明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企业利润的产生正向影响作用;王化成、卢闯(2004)的研究侧重于对无形资产的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以及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有用性,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测算出无形资产对于未来业绩产生贡献作用的滞后期为2年,且随时间的增长贡献程度呈现递增趋势;张传杰、冯春晓(2009)通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且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专利产出的弹性约为0.51。然而前人对于专利水平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同声音。李文鹣(2006)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同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胡珊珊(2008)对我国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专利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中药制造企业还是西药制造企业,其专利数目多少与公司业绩都缺乏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公司专利水平与公司业绩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种相互关系,仍然需要继续论证。鉴于专利保护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行业差异,且医药制造行业专利质量稍好于其他行业,公司之间累计申请专利相对较均衡,因此本文拟选取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3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公司每年的专利水平指标和每年业绩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在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一般的方法是对多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但在使用回归分析研究变量数据时,往往会忽略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问题,从而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需要对非平稳变量数据进行处理。而协整理论正是一种处理非平稳数据的方法,该分析方法是用于非平稳变量数据组成的关系中长期均衡参数估计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动态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具有将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的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以及在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我们选取的数据是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每年的专利水平指标和业绩指标,属于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需要参考协整分析方法进行。在实际运用协整分析时,首先需要对时间变量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再建立协整变量与均衡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最后对具有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分析。

3.2变量选择

本文实证研究选取的数据是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每年的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授权量和公司每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选取专利授权量而不是专利申请量作为专利水平的衡量指标,其原因是经授权的公司专利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授权专利应用实践的时间滞后期相对较短,对于研究公司专利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而言,不易产生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专利商业化水平依然不高,且公司对于授权专利的使用主要侧重于产品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因此我们对于专利水平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研究,选取主营业务收入,而非利润和利润率指标。

4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专利水平与公司业绩水平

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分析我们的样本选取81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专利授权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经济信息数据库。我们需要的数据必须要跨2001~2009年九年时间,所以我们从81家公司中剔除掉2001年之后上市的23家公司,得到有效上市公司数58家。为更好地研究医药制造领域上市公司整体情况,我们将上市公司数据作平均处理,如表1所示。分别对表1中的I、UM和D以及POR取自然对数,从而得到LNI、LNUM、LND和LNPOR。

4.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取Dickey-Fuller的ADF法进行检验,应用Eviews-5软件对采集到的变量数据LNI、LNUM、LND和LNPOR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由于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则时间序列数据为非平稳序列;ADF检验值小于临界值时,则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从表2中可以得知,序列LNI、LNUM、LND和LNPOR均不平稳,因此不能直接使用回归分析。但其一阶差分变量DLNI、DLNUM、DLND和DLNPOR是平稳序列,且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4.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1)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2001~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发明专利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迹统计量检验得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主营业务收入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协整向量(LNPOR,LNI,C)为(1,-1.061937,-2.462067),因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LNPOR)与发明专利(LNI)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为:LNPOR=1.061937LNI+2.462067从均衡方程可以看出,发明专利授权量I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POR之间的长期弹性为1.0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加1%,则会带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06%。描述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发明专利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POR=-0.227865CE(-1)+0.120614LNI(-1)+0.908207LNI(-2)+0.316085LNPOR(-1)-0.289341LNPOR(-2)+0.26568(2)同理对主营业务收入与实用新型专利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迹统计量检验得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主营业务收入与实用新型专利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协整向量(LNPOR,LNUM,C)为(1,-0.529779,-1.364768),因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LNPOR)与实用新型专利(LNUM)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为:LNPOR=0.529779LNUM+1.364768描述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实用新型专利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POR=-0.96566CE(-1)+1.035059LNUM(-1)+2.570001LNUM(-2)+0.114411LNPOR(-1)-0.314768LNPOR(-2)+0.79482(3)对主营业务收入与外观设计专利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迹统计量检验得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主营业务收入与外观设计专利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协整向量(LNPOR,LND,C)为(1,-3.068139,-2.753264),因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LNPOR)与外观设计专利(LND)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为:LNPOR=3.068139LND+2.753264描述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外观设计专利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POR=-0.15255CE(-1)+2.424293LND(-1)+1.654807LND(-2)-0.296763LNPOR(-1)-0.034968LNPOR(-2)+0.83756

4.3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经ADF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同阶差分序列LNI、LNUM、LND和LNPOR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究竟是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专利产出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还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引起公司专利产出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对此做出Granger因果分析之后才可以得知。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对于滞后期十分敏感,那么我们根据AIC和AC原则,将滞后期定为2年期,经过对主营业务收入与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出水平作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表6如下。其中第一列为零假设,第二列为F统计量,第三列为F统计量在零假设成立时的显著性水平。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著性水平<0.1时,则拒绝零假设。如上表6可知,在Granger条件因果关系分析基础上,医药制造企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水平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Granger原因,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水平不是企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水平的Granger原因;医药制造企业外观设计授权量水平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水平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5结论与研究局限

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专利水平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进行了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相关结论:

篇(5)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的相关结论,所有者是根据企业的相关业绩指标来决定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并通过薪酬相关方面的激励措施来达到激励经营者努力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以避免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的损失。既然所有者通常会采取激励的方法来解决对经营者的管理问题,这就使得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营者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往往会努力工作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同时赵西萍(2002),柯宝红(2009),梁杰、田秋宇(2011),姚禄仕、许欣(2012)等相关学者研究了上市公司不同的行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1: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医药制造业属于创新型企业的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低污染的特征。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提高。Dougherty和 Handy、Lawless和 Anderson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够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Tushman和 Reilly认为在组织的多种创新形式中,技术创新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Hill和 Rothaermel认为技术创新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很重大的影响;姚禄仕、许欣(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企业的绩效和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从而有利于高管薪酬的提高,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2: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相关的研究表明,企业适当的负债可以减少相关的资金由企业流向管理者,主要是因为避免了在职不合理的消费以及过度投资。柯可、邱凯(2009)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的负债能力之间存在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负债程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一个企业越具有成长性,股票市场就会越看好它,也就越愿意对这样的企业支付更高的薪酬,周建波、孙菊生(2003),陈晓红 、李玉环(2007)通过研究发现公司成长能力与公司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4: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企业的成长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公司的治理结构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高管的薪酬。姚禄仕、许欣(2012)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治理结构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反映指标包括公司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相关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独立董事的规模的合理扩大有利于公司的良好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企业独立董事的规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对现代企业的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的监督主要是股权人的监督,外部的监督主要是债权人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中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国有股比例过大的情况,企业很多的行为都不能够自主。企业很多的高管的任免的权利都在政府的手中。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的时候,通过各方面行为给高管带来压力从而影响高管的薪酬。胡茂莉(2009)通选取了2006年至200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与高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11年沪市和深市两市的 A 股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在剔除了ST公司,PT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后,剩下105家。研究中使用 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三)变量选取 根据研究的假设,本文选取以下变量:(1)因变量。本文把高管薪酬作为因变量,以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ln值来作为高管薪酬SALARY的代表。(2)自变量。首先是企业业绩。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的指标很多,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净资产与平均利润的百分比,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业绩,而相关的研究表明会计业绩在解释现金薪酬方面更有说服力,因此在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来代表企业的业绩。其次是负债程度,选取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来进行衡量。再次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支出或者设备资产净值这两 个指标来表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设备资产净值反映更加的公允。原因在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需要较好的创新环境,而设备资产净值的增加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环境的改善,因此选取设备资产净值这一指标来反映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再次是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选取市盈率指标来反映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控股比例,用国有股除以上市公司的总的股数来得到这一指标。选择独立董事比例指标来反映公司治理结构变化。

(四)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ln值作为薪酬变量,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企业业绩的变量,资产负债率(ALR)作为负债程度的变量,设备资产净值的ln值(ENA)作为公司创新能力的变量,市盈率(PER)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变量,国有股控股比例(SOSR)来作为反映公司国有股比例的变量,独立董事的比例(IDR)作为公司治理能力的变量,建立以下模型SALARY =α0+α1* ROA+α2*ALR +α3*ALR+α4*ENA+α5*PER+α6*SOSR+ε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1)医药制造行业排名前三高管薪酬总值最大值为6752600元,最小值为288000元,ln值标准差为0.705918096120854,说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高管的薪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同的医药制造公司对高管的激励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医药制造业排名前三高管薪酬的总值达到了1789784.61元,与其他行业中的高管薪酬像比较,这一平均水平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作为高新产业之一的医药制造业自身取得较好的发展的同时,所处这一行业的高管的薪酬也在逐年递增,并且在非垄断行业的高管中排名前列。(2)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达到了0.11637278,和其他行业相比较这一数值较高,说明处于成长阶段的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拥有较好的业绩,但是和世界上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前言的其他国家的公司的业绩相比较,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绩效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的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集中度较小,很难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规模效应。其次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投入以及科研转化成生产能力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3)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负债水平较为适中。(4)医药制造业的市盈率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市场上对于不同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有较大的不同的看法。(5)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0.04,这一数值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受政府监控较少。(6)我国医药制造业独立董事的比例处于适中的水平,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7)医药制造业设备资产净值的平均值为2719953037.4,相比较其他的行业这一投入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相比较其他处于世界上先进水平国家的科研投入这一数值并不高。

(二)回归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和设备资产净值的ln值这两个变量和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这符合假设1和假设2。而资产负债率、市盈率、独立董事比例、国有股控股比例这四个变量和高管薪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不符合假设。资产负债率与高管薪酬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渐下降,假设中提到的减少不合理的消费及过度投资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市盈率和高管薪酬之间的回归性也不显著,而且市盈率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说明医药制造企业没有给予高管对市场风险承担这事项应该给予的补偿。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回归性也不是非常的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各个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每个企业之间这一比例没有出现较大的差别。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高管薪酬的影响还处在初级阶段。国有股控股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也不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可能是因为医药制造企业中国有股持股比例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的企业甚至为0,从而导致了回归性的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排名前三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都采取了与绩效相挂钩的工资激励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在短期内确实有利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但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的,容易导致医药制造业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应该在采用绩效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较为全面的薪酬激励制度,丰富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的结构。(2)医药制造业中资产负债率处于较好状态,这一方面说明了医药制造业中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适中;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也较强。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的负债程度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负债程度对高管薪酬没有影响。当资产负债率不在常态,出现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也会对企业高管薪酬造成影响。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也符合以前学者的研究,说明了存在管理层防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高管会出现降低人力资本破产成本和提高自身薪酬这两方面的需求并存的局面。(3)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市盈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说明医药制造业中高管薪酬的制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没有把高管薪酬与其承担的风险结合起来,因此应当改善高管薪酬的制定原则。(4)医药制造业高管薪酬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说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高管薪酬增加的双重目的。(5)医药制造业中高管薪酬和国有股比例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受政府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这些因素有利于我国医药制造业较为自主的发展。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全面的薪酬制度,将固定的工资制度与弹性的工资制度结合起来;将以利润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的薪酬制定制度与非利润为绩效考核主要指标 的薪酬制定制度结合起来;将公司高管薪酬的正常制定和考虑风险的高管薪酬制定相结合。医药制造行业可以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工资制度,可以设定一个基本工资再加上一个绩效工资再加上股权激励。在医药制造业中目前高管的薪酬结构体系中,基本工资占的比重比较大,绩效工资占的比重比较小,股权激励占的比重最小。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险,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的创新精神。增加绩效工资和股权激励工资的比重虽然会增加公司风险,但是也会给高管创造出努力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他们在高绩效工资和股权激励工资的驱动下会愿意冒险去做一些事情。同时医药制造业在考核高管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不能够只考虑利润指标,还需要考虑一些非利润指标。只考虑利润指标容易导致高管短视,会采取一些危害公司长远发展但是有利于公司短期利益的行为。最后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在制定高管薪酬时需要考虑高管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高管承担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需要适量调增公司高管的薪酬,这也有利于激励上市公司的高管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长期的发展,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公司当前短期的发展。(2)完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公司董事会或者是监事会对于公司高管的监督作用。在以上的研究中发现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与董事会人数之间并不存在较为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的独立性方面较差。因此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完善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免于受到公司高管的控制,更好地发挥它们应该有的作用。(3)加大医药制造行业的科研投入,提升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科研创新能力。相比较国外的同类型的其他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科研投入水平以及科研投入转化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医药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非常的弱。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又发现医药制造行业高管薪酬与公司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关系,说明提升医药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公司的管理者和公司的所有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4)政府在资金或者是其他的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李克文、郑录军:《 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2005(1)

[3]杜兴强:《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4]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5]柯可、邱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6]管征:《上市银行高管薪酬管理问题》,《中国金融》2010年第17期。

[7]柯宝红:《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8]雷蕾、吴广云:《高管薪酬激励研究评述: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篇(6)

一、绪言

作为知识型的高科技产业,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慢和质量高低是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分不开的。相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行业而言,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更强;拥有了领先的科技水平,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有更为主动的地位,更快地缩短与行业领导企业的差距。但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来看,该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质量粗放型增长阶段,为改善这一缺陷,加大资源投入是必然选择;但如何有效配置该产业的资源投入就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据此,本文拟以医药制造行业近年来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行业产值,固定资产数量,R&D投入水平,人员数量等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计量经济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就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做出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从而就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的资源配置,更好地促进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和样本数据处理

结合此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文中采用生产函数(Cobb--Dauglas)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同它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该模型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在20世纪20年代导出。其基本形式为:其中Y为产出量, K、R、L分别为资本、R&D投入、劳动等投入要素。

另外,为更详细探究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将同时对C―D模型的几种衍生形式: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也进行建模分析。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因为一级CES模型、VES模型对数转换形式中的替代变量数目太多,为有效地避免线性回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异方差问题,必须提供很大数量的样本数据,而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基础数据条件尚且不足以达到这种要求,因此在以下的模型回归过程中,C―D模型和边界生产函数模型中采取三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级CES模型和VES模型中采取两变量(即:K变量、R变量、L变量两两组合)进行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拟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归纳如下(为方便软件处理数据,此处将各模型的对数转化形式一并列出):

1.C―D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模型中a、b、c为相关变量的产出弹性; A为效率系数; 为虚拟变量,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3.VES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对数形式:

本文模型中包括有Y、K、R、L、 五个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医药行业的产值(Y),解释变量为该行业的资本(K)、劳动(L)和R&D投入(R),为了用定量的数据来表示这些解释变量,本文拟用行业年度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行业的年度固定资产数值来表征资本,用行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研发(R&D)人员的数量来表征劳动,用R&D费用的支出来表征R&D投入。另外,还有些无法量化的变量,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将以虚拟变量(μ)的形式在模型中加以体现。

表1样本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

三、最终方程与模拟结果

本文此处回归分析所用的软件为Micro TSP(6.5),具体所采用的线性回归运算种类为LS(H), 即可带有异方差处理的普通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模型表示如下:

1.C―D生产函数模型

表2C―D生产函数模型回归结果

拟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表达式为:

2.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

表3一级CES模型回归结果

表4VES模型回归结果

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借助已得的C―D 生产函数模型的既得方程可以求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四、模型分析及数据诠释

首先,根据C―D 生产函数模型,可知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业而言,K变量(医药行业年底固定资产净值)、R变量(医药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L变量(医药行业科技活动人员人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19,0.32489,0.08076。

其次,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和VES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参数T称为规模报酬参数,它代表了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增长倍数与产出量增长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而言,当T=1(<1,>1时,表明技术创新各要素是规模报酬不变[递减,递增]的)。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得 。

可以看出,要素组合KL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而要素组合KR和RL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前发展阶段,过多的R&D投入将导致行业整体规模报酬的下降,因此在现阶段,不宜过分地加大R&D费用的投入水平。

再次,根据一级C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RL=1.02041。根据VE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 。可以看出,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是最大的,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次之,而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最小。其原因可以解释如下:由于K变量和R变量都属于以货币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因而替代能力最强; L变量属于以人员数目作为表现单位的要素,所以它与K变量和R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比较小;而R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相对K变量和L变量之间的替代弹性更大则是由于R&D费用支出与科技人员数目的相关性程度更高导致的。

五、结论性评述

综合前面的分析结果,在此本文提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合理分配的方式。具体阐述如下:

由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水平还是太低,因此在现阶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继续加大对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投入水平。

因为在技术创新各要素中,固定资产的产出弹性最高,R&D 投入的产出弹性次之,而行业人员的产出弹性最低。因此在总体投入水平一定,并保持各种要素投入水平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加大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次是加大对于R&D 费用和行业人员数量的投入。

由于在行业规模报酬的分析中, R&D 投入与固定资产、R&D 投入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减型,而固定资产与行业人员的要素组合属于行业规模报酬递增型,所以,对于行业整体的R&D 投入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限度,否则会引起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减。

篇(7)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保持稳定快速的销售增长,与去年前8个月相比,销售收入增速继续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销售收入增速有一定下降。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较快。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收入完成7963.7亿元,同比增长21.29%,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33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55个百分点。子行业中,生物制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93%,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1.9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57%,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0.78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2.89%,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4.77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20.66%,比前8个月提高1.35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累计同比增长15.04%,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6.53个百分点。

2.效益分析:行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增速大幅度提高

2009年1~11月份,医药行业利润继续呈现相对较快增长,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利润增速上升势头非常明显。全行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较大下降,中成药和生物制品业亏损下降幅度明显。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808.17亿元,同比增长25.34%,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9.8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4.18%,比去年前8个月大幅度回升;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3.22%,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5.6个百分点。中药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中药饮片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9.38%,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46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44%,比前8个月提高5.96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提高17.51个百分点,达到44.1%。

行业亏损规模同比下降,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8.76%,减亏形势良好。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1%,亏损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39.0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亏损同比增长4.32%,比前8个月下降8.65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的亏损同比增长较快,为 27.73%,比去年前8个月有较大上升。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亏损分别同比下降20.37%和31.18%,降幅明显扩大,减亏形势良好。

3.成本费用分析:行业成本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成本压力不明显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成本增速与同期销售收入增速基本持平,成本压力不明显。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主营业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0.01个百分点,其中中成药制造业的成本增速较快,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2.77个百分点,成本上涨压力明显。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累计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0.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成本增速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低1.92个百分点, 成本压力不明显。

4.负债及资金分析: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下降,应收帐款增长速度有所提高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全行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比上年同期有一定下降,负债规模相对有所下降。资金方面,应收账款增长速度有所提高。

行业负债率下降。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为47.46%,比上年同期下降1.71个百分点。子行业中,中药饮片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下降较多,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73个百分点。

在资金运行状况方面,应收账款增速有所提高。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应收帐款同比增长13.78%,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应收帐款增速下降较为明显,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应收帐款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提高8.47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应收帐款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5.63和0.16个百分点。

二、市场供需分析

1.产量分析: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小幅度正增长,中药产量增速较快,提高明显

2009年1~11月,全国化学原料药产量累计完成171.9万吨,同比增长1.04%,改变了去年前10个月的同比下滑态势。

中成药产量方面,去年1~11月中成药产量完成157.98万吨,同比增长24.93%,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3.37个百分点。

2.销售及库存分析: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速保持回升,产成品增速继续回落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较快,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继续保持上升。行业库存方面,产成品的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有所回落。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产值完成7996.87 亿元,同比增长20.22%,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6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4.49和1.1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76和 3.98个百分点。

行业库存增长速度有一定回落。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产成品同比增长4.55%,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4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之际制造业产成品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12.06和3.5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库存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1.45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产成品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了8.97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产成品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04个百分点。

3.进出口分析:出货值小幅度增长,增速比前8个月有所提高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4.81%,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69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出货值实现正增长0.25%,改变了下滑态势;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出货值同比下降9.35%,下降速度比前8个月缩小1.79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出口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01个百分点。

中成药制造业出口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3.83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出货值同比增长38.83%,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27个百分点。

海关统计,2009年1~11月份维生素C累计出口同比下降10.8%,比去年前10个月扩大4.2个百分点;抗菌素出口同比增长20.4%,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8.6个百分点。中成药出口量同比增长0.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医用敷料出口量累计同比下降 21%,比去年前10个月扩大2.3个百分点。

在进口方面,2009年1~11月份,抗菌素进口量累计同比下降4.7%,比去年前10个月缩小11.8个百分点。 抗菌素制剂进口量同比增长23.7%,比前10个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1.25亿元,同比增长41.3%,投资增速稳定上升,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1.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5.3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内的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05%,利润同比增长25.63%,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下滑。

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增速为16.31%,利润同比增长18.69%,利润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小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8.19%和35.35%,增速都很高。与去年前8个月相比,增速均有提升。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9-05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所有者权益与企业负债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自Modigliani与Miller 提出MM理论以来,国外学术界逐渐对资本结构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先后出现了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公司资本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得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关的结论。第一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论。可分为两类:(1)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论,主要有净收益理论、传统理论、修正MM理论、Miller模型、信号传递理论和权衡理论;(2)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论,主要有破产成本理论。第二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经营业收益理论和MM理论。第三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不定论。主要是和成本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理论认为债务不仅会减少股东和经理人成本,还会增加股东和债权人的成本,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成U型关系;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偏好次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能确定。

目前,中国国内学者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如刘明、袁国良(1999),洪锡熙、沈艺峰(2000),吕长江、王克敏(2002),汪辉(2003等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正相关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即公司财务杠杆的提高会降低公司价值。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吕长江、韩慧博(2001)、肖作平(2005)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第三种观点,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成U形相关关系。吕长江、金超、韩慧博(2007)通过选取1997―2004年深沪两市610家上市公司,组成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联立方程,研究表明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倒U型”的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也分行业研究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Hatfield等(1994)对行业负债率和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叶娣、金铭(2009)认为公司的行业属性对财务杠杆的价值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财务杠杆在大多数行业中发挥有效的价值激励作用,在某些行业的激励强度要高于另外一些行业。同样是对家电行业的研究,李锦望、张世强(2004)对中国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朱武祥、(2001)研究结果表明,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家电行业,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并无显著相关的。

医药制造行业属于低杠杆行业,但其利润率也是相当高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张志辉、赵悦(2008)以及张一南(2010)通过实证分析,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然而。程大友(2004)研究了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得出两者正相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的研究中要么没有控制资本结构以外显著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要么就是选取的样本太少,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本文立足与中国的实际,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试图为中国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在最优资本结构之前,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当超过最优资本结构之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根据对中国家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的统计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2001―2005年分别为45%、48 %、48%、45%和 48 %左右,平均45.85% 。根据胡援成 (2002)的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最优资产负债率应该是在60%左右。因此,我们假设中国家电行业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正相关 。

假设2:长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根据MM理论,企业的负债因为避税的作用,对企业价值有正的贡献。在企业的负债中,长期借款、公司债券等长期债务不仅具有利息的避税作用,同时在借款合同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约束,对企业治理效应较好,从而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本文假设企业价值与长期负债率正相关 。

假设3:短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虽然企业负债可以对企业价值起到正的作用,但是因为中国企业中短期负债 更多的是商业信用,这些负债对企业价值起不到避税的作用,如果企业短期负债较多,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甚至是有可能对企业价值起到负的作用,也就是企业价值与短期负债率(流动负债/总负债)可能是负相关的。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医药制造业分类代码和名称为:C8医药、生物制品,包括C81医药制造业(又分为C810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C8105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C8110种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C8115动物用药品制造业)和C85生物制品业(又分为C8501生物药品制造业和C8599其他生物制品业)两大类。这里我们选取C81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

中国医药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较少,截至2006年底共有79家。本文选取了2001―2005年所有沪市和深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做统计分析。我们将ST股的公司和同时发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时也剔除一些财务比率异常的数据,最后得到的数据是312个。

我们选择的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公开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度报表。所有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及Excel软件。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设定

我们采用OLS来分析影响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关系。我们所用的模型如下:

模型1:检验总负债水平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2:检验长期负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L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3:检验短期负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SFZHL+β2LNTA+β3BO+ε

1.被解释变量为公司价值。公司价值直接计算比较困难,国内研究文献所选取替代公司价值指标主要有两类:财务指标 (会计指标) 和企业市场价值。 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回报率 (ROA)、净资产收益率 (ROE)、销售利润率(ROS)和主营业务收益率等,而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是托宾 Q 。会计指标由于受到盈余管理以及股市欠成熟的影响而导致数据失真较严重,以其作为公司价值替代指标需慎重。我们以托宾 Q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托宾Q是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化,用非流通股对应的资产价值代替其市场价值。

2.解释变量用资产负债率FZHL来表示,反映总体资本结构。可以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分解为长期负债率(LFZHL)和短期负债率(SFZHL),表示资本结构的期限结构。长期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有较大的相关性,我们分别考察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LNTA,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假设公司规模对企业的价值有正的影响。(2)成长性BO,用主营业务增长率表示。假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大公司的价值越大。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表2分年度给出了统计模型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01―2005年中总债务比率平均值是45.98%,也说明了医药制造业低杠杆融资的特性,不过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特别大。该行业平均短期负债率很高,平均长期负债率很低,所有负债比重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短期负债的融资,其占的比重大约是90.2%。但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一个公司其长期融资比率应该比这个比率高的很多。可见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2.实证结果分析。本文使用Eviews统计软件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前面所建立的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2%,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资产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负债总额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1。该结论与中国以往的研究结论都不相同,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显示公司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小,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公司的成长性越好,越利于提高经营绩效,与预期假设一致。

(2)长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7%,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长期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长期负债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2。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

(3)短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7%,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短期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短期负债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1。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

(4)影响实证结果的其他因素分析。以上三个模型R2均不到10%,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不是很好,这些模型并没有将所有影响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同时也反映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影响本文实证结果的其他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上市公司对经营业绩的粉饰。由于中国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有的上市公司采用违法行为,利用虚假会计信息来粉饰公司业绩。2)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其他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公司本身的财务因素外,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政策、行业因素、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股权的产权性质以及公司的规模等都会对其价值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3)其他因素。本文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实证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比如数据的可比性、真实性问题,样本选择问题等给实证研究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互联网,如果存在上市公司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情况,可能会对本课题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使之与真实情况存在一些误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企业规模、成长性,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相关结论:

结论1: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同时短期负债所占比重太大(平均大约为90%),长期负债太少。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既不发行公司债券,银行长期借款比率又低,那么短期债务可能成为实质上的长期债务。短期融资长期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增加医药制造行业的短期偿债违约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目的也是为了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而不是用于发展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形成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短期负债比率过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医药制造业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融资决策谨慎,获得长期负债资金较少;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流动比率较低(大约在1.5),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企业管理层短期负债较多(原磊、赵红、刘慧,2007)。

结论2: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存在不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在中国医药制造行业,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是无关的(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究其原因,主要是医药制造行业相当一部分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其公司价值,负债并没有真正对公司价值的增长产生应有的效果。根据Masulis,Ronald.W(1980)实证检验结果,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3~0.45之间。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来看,资产负债率低于23%的公司(47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15%,高于45%的公司(147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47%,介于23%~45%的公司(118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38%,从而近60%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在23%~45%这一区间之外。这也说明很多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成本可以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

为了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将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建议这些上市公司多利用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45.48%左右,同时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大。这说明了中国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偏向于股权融资;同时,负债主要是通过主要商业信用形成的应付账款等流动负债,而没有较好的利用财务杠杆,不能够从公司根本利益出发来安排恰当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同样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对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应该缩小短期债务融资,增加长期债务在总债务融资中的比重,使资本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Hatfield G B,Louis T W,Wallace N D.1994,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 effect of firm and industry debt ratios

on market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7(3):1-14.

[2] Masulis,Ronald.W,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firm Value: Some Estimate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3,vol38,pp.107-126.

[3] Modigliani,F.and M.H.Miller,June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pp.261-296.

[4] 刘明,袁国良.债务融资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J].金融研究,1999,(7):34-39.

[5] 洪锡熙,沈艺峰.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4-120.

[6]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3):39-48.

[7] 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

[8] 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5,(3):16-22.

[9] 吕长江,金超,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管理者利益侵占与公司业绩[J].财经研究,2007,(5):50-61.

[10]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28-35.

[11] 叶娣,金铭.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8).

[12] 李锦望,张世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2):32-35.

[13]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66-72.

[14] 张一南.中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0,(11):76-79.

[15] 张志辉,赵悦.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38-140.

[16] 程大友.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4,(5):56-58.

[17] 原磊,赵红,刘慧.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J].太远科技,2007,(4):28-29.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A-Share Liste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LIANG Zhi-qiang

篇(9)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竞争。专门分析某一省区的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将中药产业细分到需求空间广阔的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再者广东省作为中成药制造业的领跑省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和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广东省政府和本地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策略建议。

一、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成药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是医药大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广东中成药的生产有1300多年的历史,特产“南药”和广药在全国举足轻重,不少企业和产品成为了百年老字号,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且中成药制造行业占医药(制造)行业中的比重较大。广东目前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成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医药经济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产值从2008年的10210584千元增加至2011年的18677876千元,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467292千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2011年实现利润(利润总额)2168748千元,比2008年增加929104千元,年均增长率为20.18%。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产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1年,广东省加强对中医药专项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东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带动了中成药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医药产业体系愈趋完善

现代医药企业体系逐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形成了中药、制药机械等结构完整,科研、教育、设计、生产等门类齐全、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中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和跨地区经营方面居全国领先。

2011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销量稳定增加,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全省医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盘活资源、开办新厂、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以中药为主,流通业为市场价值链终端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中药品牌,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集团,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四)注重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中成药行业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提升改造中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健全技术支撵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白云山中药厂等单位组建了穿心莲、广佛手等GAP产业化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组建的国家GCP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培训中心;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也存在着整体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中药产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中药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进而引起企业效益差,低水平恶性竞争,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中药行业科技研发实力亟待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未获得有效延伸。当下,广东省医药产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

(一)技术研发水平

在广东省现代企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中,以南药为主的总要有效成分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生物行业药物创新的一方面,将促进中成药研发创新的进展。

另一方面,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存在技术、产品、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的缺陷,厂家生产的中成药重点产品中,以丸剂、散剂、口服液剂型,这些主要品种多是20世纪80 年代开始生产的老剂型、老品种,且多是技术含量低的普药品种。广东中成药新剂型的研发在国内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下降。

(二)技术转型升级

广东省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的现代中药研究基地,如国家中药安全评价实验室(GLP)、国家中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GCP)、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为广东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然而,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还没有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力量,影响了产业进一步竞争、发展的能力。同时,广东省在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力度不够,科技投入少,产品创新不足,科技产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三)品牌的建立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注重品牌的开发与建立,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其中,广东的中成药领军药业――广药集团,提倡大力发展“大南药”,一方面使岭南药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大南药”的名声,对广药集团进行宣传,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在2011年,广药集团提出“名企名店”战略,广药集团与多家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名企”带动“名店”扩大销售规模;然而,广东中药企业品牌数量虽然较多,但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也未能形成类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

(四)从业人员的素质

员工观念的改造、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实施GMP的核心环节。目前,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培训时,忽视了员工药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管理水平低下,对中药材和饮片购进、养护等了解较少,容易出现物料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失控等。其对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及其教育培训滞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中成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中成药创新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使得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竞争风险分析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按照波特的特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在于其内在的竞争结构,在一个行业代替品中或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波特五力分析的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进入壁垒、竞争决定因素、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影响着整个模型的架构力量,而新进入者、客户、供应商、替代者等这几个角色又影响着行业竞争者竞争密集度。下文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的主要方面,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展开竞争力风险的分析。

(一)进入壁垒

1. 规模经济与行业集中度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就广东省而言,2011年间的市场集中度CR4=63.93%,与2008年市场集中度CR4=37.55%相比,市场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占重要地位。随着广东省加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脚步,推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基层医药机构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另外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通过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等来做大做强,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加强。

2. 产品差异性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而新药的研发的投入尚不足,整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质量控制不严,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差异性低。

3. 品牌的认同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广药集团,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也十分大,但是就整体而言,名优企业的数量上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导致了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品牌的认知度、认同感不如其他省,如东北地区的省份强。而大凡经营成功的中成药优势企业,都是先集中资源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借助其扩散效应、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和刺激效应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并带动企业形象向高层次提升。因此,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品牌认同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等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品牌竞争来赢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4. 绝对成本优势

一是原材料成本优势,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品类众多;二是制造费用较低,随着生产和研发的需要,大部分公司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药品剂型自动化生产线。第三是工艺技术优势,近年来,许多药业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使主要原料的提取收率提高,使药物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药品采购、自然条件的不利好的因素、以及国家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将中成药扩大为203种都使得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企业生存发展。就全省而言,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对此,在绝对成本优势削弱,行业发展空间受到压榨的情况下,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更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减少制造费用,进一步获取绝对成本优势。

5. 政府政策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广东省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5.4%,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广东目前已率先实现所有地级市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长期来看,全民医保制度和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这一措施必将进一步扩大包括中成药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保持增长趋势。三项制度改革(即医疗保险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改革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企业的发展。

(二)竞争决定因素

附加价值、间歇的产能过剩以及进出障碍等竞争决定因素分析,2008年广东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速为0.95%,而在2010年间,其增速达到四年来最高,为28.30%。在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显示出“以量补价”的较好发展势头。根据2014年10月份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报告,广东省中药材也逃不过产能过剩,但整体价格平稳,如板蓝根和金银花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藿香减产、价格看涨,三七供应过剩、价格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深圳开展中药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长远发展角度,广东启动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体现政府对于中药材种植及产品质量的重视,长远来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三)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

广东省的中成药种植集中度高表现在种植土地的不断整合,种植企业的合并,其中有关药农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恶劣天气时政府让利行为,如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保证了其收入;此外,在保证中药品种的多样化的同时,扩大道地药材的种植,重点培育高质量的药源,如河源紫金地区的肉桂、鸡骨草以及乳源的甘木通等都十分具有发展的前景。

采购量对供应商的重要性,中药材的种植应该首先做好市场分析以及品种选择,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制药企业的采购量,采购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药品的价格,面对广阔的市场,直接的利害承受人就是消费者。生产不会因为待料而停工,保障生产质量的稳定,使公司生产数量准确(货仓数据不单是由货仓人员点出来的),保障公司出货期的准确,良好的配合双方工作进展顺利,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都必须获得《药品GMP证书》,由于GMP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均大幅提高,饮片价格也随之提高。在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饮片面前,这样的GMP饮片无法抗争。GMP饮片成本高主要因为:技术传承及生产成本高。炮制本身所花费的时间、辅料及设备等成本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还有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导致质量检验成本和运输配送成本高。进货成本高,会影响到销售方的进货积极性,从而双向影响供应商以及下一购买者。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土地宽阔平坦,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相对较多,并且气候变化大,相对应管理成本也比较高,事实上,集约化种植有利于种植企业成本的降低,但改造过渡期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

中成药的替代品主要是西药,其制作过程需要生物化学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其价格相对中成药而言较为高昂,这使得人们在治疗不太严重的病时,考虑到中成药和西药的价格差别,会优先选择中成药。

但这仅仅是普遍的情况,一些如安宫牛黄丸还有灵芝孢子粉等珍贵中成药价格也比一般的中成药贵,这时候消费者也会考虑西药,总而言之对于同种症状,消费者比较倾向于治疗于同种病症比较廉价的一种。

在药品安全性与西药相比而言,中成药药性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在普通病发的时候,人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中成药。

(五)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

从价格敏感度、客户利益等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广东省相对于其他中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区,广东中药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具有较大优势,作为主要销售区域,广东省的中药饮品生产和中成药生产都位居前列,广州清平市场和普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普遍低。另外,广东省加大中医药列入医改项目力度,对医疗报销比例和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做出了合适的调整。早与物价部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后,一些中医项目也列入医保目录,这意味着中医的临床使用率将会得到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的竞争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成长空间,在供应商力量、替代商威胁、客户因素等竞争力方面均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可以归因于广东省是医药大省所赋予的良好条件。然而,在产品的差异性、成本的优势、品牌认同等方面相比于其他省份的同一行业或是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因此,我们针对以上的因素,为提升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四、中成药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

1. 重视医药产业的孵化器的建设,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医药企业孵化机制,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咨询、金融服务、公共研发平台以及生产配套设施等服务。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能够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为企业和科研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到科研院要“成果”、引导科技成果逐渐市场化,并把成果市场化之后获得的资本和新技术再继续投入孵化工程,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

广东省以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为两大杠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在2009年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这标志着广东省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建立,形成 “中药产业链”。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的建立,意味着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物流港的蓬勃发展,中药流通“大网络”逐渐建立起来。而接下来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为不断扩展规模的同时“精耕细作”,对于产业基地内的技术不断提高改善,巩固产业的地位。

3.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保证中成药的原材料的质量

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同时,不能忽视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植物库种子库,对有开发利用的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和规划。另外,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并按照GMP要求进行种植。完善对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立法,以严格的法律保证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性使用。

4. 提高专利技术含量,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专利授权比例看,共检索得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653件,通过授权的专利数量为527件,专利授权量比例达到80.7%,但具体分析可知,外观专利授权比例高达92.56%,而发明专利和发明新型授权比例只占46.74%,可见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授权率较低。另外,近年来外企也纷纷抢注中药专利,“洋中药”充斥国内市场,必定对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广东省的中成药的专利技术含量急需提高,并且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被侵犯。

5. 加强与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所的合作,加强人才和技术上的交流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主要来源,一个企业的生产是离不开知识和精英的,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不仅能够通过高校提供的人才培养渠道发掘优秀人才,还能够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移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目前广州药业公司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及第一军医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关系。此外,公司用募集资金投资8000万元成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二)企业

1. 充分利用科技拨款,抓住投资融资时机,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中药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扩大再生产,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日常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广东省中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新的中药项目建设,上游原材料项目等方面,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的集中在新中药项目建设,近几年中药企业在中药材种植等上游的项目投资也明显地增加。从资金来源看,中药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利润积累、银行贷款,以及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等渠道。中药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发行短期融资融券,加速公司流动资金周转,达到优化企业整体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支出的效果。此外中药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还来自于股票证券市场,中药企业可以通过新发上市、增发、发行债券,以及全流通环境下的减持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2. 疏通资源的流通渠道,实现企业内资源共享

以广药集团为例,在2010年,广药集团提出了“11X”计划,通过共享资源,从而使集团内各个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由属下企业各自拥有,也就是说,集团内的企业都可以利用种植基地里面的药材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解决企业原材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在科技方面,把白云山和黄中药首创的“中药基因”科技成果上升到集团的公司层面,并迅速扩大到属下12家企业的12个产品上,广药集团还将共享属下企业合作合资的公司在港澳台以及国际市场上销售网络等战略性资源。此外,在信息方面,企业应该改进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才的培养,确保市场信息以及产品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企业,进而对生产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离不开人的行为,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生产层最后到销售层都需要不同的人操作。如企业的决策层需要的是能够统筹兼顾,考虑周全的人;而管理层需要的是具备很强的管理技术的人员,也需要统筹兼顾,并且沟通能力要熟练;而生产层需要的是生产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生产设备的熟练工人,尽可能减少出差错造成损失;而销售层需要的是沟通能力强,能够想出各种营销策略,随时适应市场变化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还有技术层需要掌握药品的研发技术的研究人员,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研发出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只有加强对这些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从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才能使企业变得更强大。

4.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多元化消费品

保健类中成药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紧随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其后的是保健用中成药,也占据了整体销量中的25.8%。在当今这个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幼儿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中成药作为保健品热销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中药的保健作用如抵抗衰老、提高体质、祛病延年、理气养血等功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中成药作为药品出口不被国际市场接纳的不利条件下,其作为保健品的出口无疑将成为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大蹊径。中成药制造产业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也是提升医药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有效渠道,如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就已经开始生产牙膏和功能性饮料,此外,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大,规模增长快,各中成药企业生产的品种逐渐向美容保健品转型,如排毒养颜胶囊、太太口服液等都是中成药。

5. 运用好国家以及省的扶持政策

如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每年工信部每一年的《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在每一年《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中都会确定一些中药材品种进行扶持。另外,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里面一般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中医药市场上迎来了努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浪潮。此外,在发展本行业的举措上,商务部鼓励药店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药店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开设农村药店并支持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6.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口碑的重要方式

在药品或者其他产品销售出去后,企业的任务并不是完成了,还要关注药品的售后情况,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消费者使用之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服用了药物之后有没有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定期追踪的,一旦药品除了问题,代价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有就是企业的口碑和收益。2004年10月,白云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最新批号的白云山板蓝根,免费更换消费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蓝根过期产品。这也就是后来逐步被人们熟知的白云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免费更换)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白云山中药产品将“永不过期”。所以,做好售后服务不仅对消费者收益,企业的良好口碑也会随之逐渐积累。

五、结语

从“中医药大省”上升一个战略高度到“中医药强省”,广东省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当下的发展去向,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其存在的缺陷问题,不断发展。作为医药经济中的典型――中成药制造行业,该行业要制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占有国内更大的医药市场份额,满足国内需求,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制,提升行业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全面提升中成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元和.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03).

[2]聂业.广东省中药新药创制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张小年,高珊珊.中药行业发展概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4]刁红星,詹若挺,李盛青.广东中成药剂型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

篇(10)

我们用五种竞争力来看看一个企业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

2. 替代产品的威胁

3. 购买商讨价还价能力

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5. 同行业的威胁

通过从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找出来自各个方向的压迫力,这些压迫将对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以此作为我们提出建议的依据,帮助企业提升某些方面的能力来抵抗外界竞争的压迫,即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加突出,能更自如地应对来自五方面竞争的压力。

一:来自供应商的竞争

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医药行业价流通上的一个环节,其供应商无疑为医药制造企业。虽然经过了GMP、GAP、经过了大型医药企业和集团的重组和并购、虽然有很多医药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环境而被淘汰,但现在中国有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仍然大于4000家。当然相对于这些制造企业来说,医药商业企业的数量则更是惊人的达到7000多家(经过GSP认证以后)。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从医药商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惯性导致其没有核心竞争力,7000多家企业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更多的是成为搬运工。这样的简单劳动对于医药制造企业来说不是希缺的,而且恶性的进店费对一些医药和企业构成很大的问题,例如:普药的利润每件空间也就在20元左右,一班大型商业的进店费高达上万元,试想,一个普药产品要在一个商业网点出售多少才能够收回进店成本。这个问题真的有带一些大型医药连锁商业思考一下。这些连锁企业知道的一点是“顾客是上帝,但是难道他们不知道供应商是他们的衣父母吗”。

从医药制造企业来说:医药制造企业现在的日子本身也不是很好过,另外他们也要求更高的收益,市场经济中没有谁会将企业的毛利随便地奉送。GMP、GAP的达标成本是相当的昂贵的,企业在自己的成本控制上要从起码的采购供应开始,还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其生产成本真的是很高的。

二、供应商的艰难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作为供应商的医药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政府政策影响:招标制度的建立、政府的强制性3次降价等政策的出台,迫使制造企业必须降低药价,这样最大的收益无外乎是消费者。

产品缺乏竞争力:中国医药市场上90%以上的药品都是仿制药,这就导致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很多药品少则几十家多则几百家同时生产,中国的医药生产企业什么时候能够把研发作为企业的主流呢,如果有这一天,相信也是中国医药企业在世界腾飞的一天。

营销手段单一:医药制造企业成为只会加工的车间,缺乏研发能力的同时缺乏市场运作能力,降价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国外同行企业的严重压迫: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用五个词“多小散乱差”,面对国外那些航空母舰来说犹如小舢板一样禁不起风吹浪打。

药店和医院的压力:作为终端的药店和医院由于能够直接接触消费者,因此具有引导用药消费的能力,在谈判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病患者的矛头直指制药企业:在用药人群看来,造成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制造企业。加上相关媒体的煽风点火,这种矛盾越来越激化。

医药制造企业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威胁,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生存艰难的企业企图依靠对商业企业的挤压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那些医药制造企业中的强势群体也当然更不可能与商业妥协,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因此就使得商业企业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威胁:

医药制造企业将产品权给予当地多家医药商业企业,形成当地狭小市场上的竞争,医药制造企业的总销量在不变或略有提高的时候,多家医药商业企业无形中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提高给医药商业的供货价,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毛利降低。因为商业企业收到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提高给医院或药店的供货价,所以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商业企业。

对医药商业企业选择更加苛刻,要考察其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历年销售业绩、资金健康状况、人员素质、与医院的关系、以前有无相关产品的经验,只要有某一方面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就没戏。对商业企业的服务要求更高,需要及时配送、处理售后问题、甚至需要帮助医院解决用药事故,提高了服务的成本。对医药商业企业的回款要求提高,虽然医院经常拖欠货款,但是商业企业还是不得不自己垫钱来付清欠款,否则制造企业停止发货。医药制造企业成立系统内的医药商业企业,即产业链的向下延伸,那么有些地区就不需要其他的商业企业来提供服务。

以上这些威胁使得医药商业企业一方面市场变小、一方面毛利降低、另一方面费用增加,总之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面对医药制造企业的威胁,商业企业的对策。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没有哪一个不会碰到来自供方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思考应对策略和提升自身实力,有句话叫做“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只要医药商业企业能够具备绝对的实力,那么制造企业也不得不考虑商业企业在网络建设上的帮助。很多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就相对会比较轻松一点,因为毕竟掌握了全国的网络和客户资源,加上其丰富的经验和人才优势。那么对于大多数商业企业还是需要从自身出发,提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对终端客户的控制,包括医院和药店。21世纪谁掌握终端谁就掌握市场,即使再大的药厂最终都需要将产品销售于病患者,而直接与病患者接触的就是医院和药店。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影响病人用药的大部分因素取决于医院的医生和药店的药师,所以只要能与那些大医院和有知名度的药店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能使得药厂必须考虑商业企业在市场运作上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将规模做大:企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另外规模的扩大还能使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采购量扩大以后谈价能力就提升,单位配送成本就会下降,管理费用分摊也会降低。总之,随着医药商业行业内企业的整合,规模做大也是一种趋势,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生存的。充足的资金保障或者强大的融资能力:商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规模扩大以后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毕竟也有个限度。充足的资金可以使得制造企业从安全方面考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其作为合作伙伴,也能更好的维系公司的资信度。提升服务水平:在医药商业企业服务趋同的时候,如果哪些企业能通过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脱颖而出,那么就能获得制造企业的青睐。服务提升可以从配送及时性、药学服务的专业性、退换货处理等方面着手。学术推广能力的加强:在同行普遍采取费用或低价促销手段的时候,学术推广能力作为一种阳光策略应该更受客户和供应商的欢迎,而且随着国外优秀品种的进入和国内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学术推广,只有学术推广才能让医生、病人接受新药的概念、熟悉新药的使用方法。

除了能力的提升外,医药商业企业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扭转面对医药制造企业时候的劣势,具体如下:

与医药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而不是曾经的简单业务合作关系:专业才能造就卓越,虽然医药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形成自己的优势,但是毕竟医药商业有特殊性,网络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工商能紧密联合,药厂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商业专注于市场和销售,那么就能将效率最大化,最终利益只要合理分配就具备了长期合作的基础。其实现在很多联盟为什么寿命不长,主要原因还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几方也都只从自身出发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与医药制造企业建立产权关系:一旦形成产权关系,那么这种合作无疑就会变得比较简单易行。医药商业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自己的资金实力或者品牌进行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收购一些有特色医药制造企业,这样产品权的获得就易如反掌。

二:来自购买商的竞争 ;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国的医药市场也不能摆脱这一规律。作为医药商业企业购买商的医院和药店现在的地位逐渐显现,使得商业企业在与其交易过程中很多境况下都是处于劣势。

医院的竞争 ;

从前几年的医药市场数据来看,医院的药品市场远大于零售药店,占整个药品消费市场的70%以上,所以现在医药商业在面对医院时显得信心不足。因为每家医院都代表了一块蛋糕,虽然这块蛋糕很难啃,但是一旦失去这块蛋糕损失就会更大。

由于医药养医的局面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医院用药量占较大份额局面也不会改变。医院市场是任何医药商业企业都不能视之不顾的,如何在与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是很多商业企业的管理层和医药商业行业的专业们日夜思索的课题。当然,在分析医院对商业企业的威胁时我们还是首先应该从威胁产生的原因出发。

药店的威胁 ;

在国外,药店的销售额和医院的销售额是不相伯仲的,而在国内药店的重要性还没有如此的凸现,但是毕竟其份额也达到20%多,2003年中国药店市场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有相当一部分OTC药品和其他畅销药还是要在药店渠道获得价值的实现,医药商业企业也必须重视药店市场,而且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推行,药店的重要性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另外医药分家是必然的趋势,要想有所发展的医药商业都需做好准备。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任何行业每天都会有被淘汰者,也会有新进入者。就像人类的发展一样,每天有人死亡,也有人新生,而且新生的还多于死亡的,使得总人口数在不断的增加。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行业收益降低。

四:替代的威胁 ;

由于医药商业行业提供的不是具体产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所以来自于替代的威胁就没有有形产品那么明显。当然,对于替代的威胁也不能忽视,因为有些甚至还是非常致命的

五:同行业的竞争

根据传统的理论,企业竞争主要来自于同行业。因为也确实是这样,根据生态学理论,相似的生物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下这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直到这个生态系统稳定地承受存在的生物为止。

篇(11)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位商 经济增长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雏形。石油化工、煤、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发展状况良好,现已构成了陕西产业格局的主体。

陕西产业集群与其经济增长关联分析

(一)区位商系数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的状况,说明某种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区域化水平。区位商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产值(劳动力)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劳动力)占全国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i区域j部门的区位商LQij计算公式为(李悦,2007):

LQij=(Lij/Li)/(Ni/N)=(i区域j部门产出水平÷区域总产出水平)/(全国j部门产出水平÷全国总产出水平)其中:Lij指i区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人、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Li指i区所有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i指全国j部门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N指全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等。当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当LQ

(二) 陕西产业集群形成的量化分析

运用区位商系数对陕西省制造业中38个行业集聚度进行测量。包括工业总产值区位商系数、工业增加值区位商系数、就业人数区位商系数、主营业务区位商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区位商系数(见表1)。

通过上面区位商系数,可以得出陕西目前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医药制造业:主要是指化学药品、中医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陕西地区医药制造企业生产涉及化学原料与制剂制造、中药材加工与中成药制造、医疗用品与器械制造、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制造等。其中,吗丁啉、西比灵、息斯敏、达克宁、利君沙、脑心通等系列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发展势头强劲;二是能源矿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衍生出的下游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陕西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气化煤。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陕北石油探明储量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三是装备制造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陕西大部分装备工业都布局在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90%的企业,包括西飞、西电、陕汽、西安航天发动机、陕鼓、庆安、法士特等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农产品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目前陕西省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有:乳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以银桥集团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果业加工,以陕西中鲁果汁有限公司、陕西安得利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公司等浓缩汁加工企业为龙头,正在形成产业集群。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能源矿产业、农产品行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

设Y为GDP,X1为能源矿产业总产值,X2为农产品行业总产值,X3为医药制业总产值,X4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见表2)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张晓桐,2006):

Y=0.524X1+15.204X2+6.483X3+0.580X4

(6.01)(10.26)(3.63)

(1.20)

R2=0.997,R2=0.997,DW=1.2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4未通过T检验,剔除X4后,再次对数据进行回归;

Y=0.578X1+16.01X2+7.92X3

(7.64) (11.97)(5.84)

R2=0.9964,R2=0.9960,DW=1.30,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DW的临界值为1.66,DW

Log(Y)=6.133+0.296Log(X1)+ 0.314Log(X2)+0.145Log(X3)

(11.83) (5.03)

(3.65) (3.05)

R2=0.987,R2=0.985,DW=1.66,在P=0.05的显著水平下X1,X2,X3通过了T检验。自相关现象克服。

通过模型分析,能源矿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296%;农产品行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314%;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每增长1%,带动GDP增长率增长0.145%。能源矿产,农产品制造和医药制造业增长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它们分别与陕西总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关系,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农产品制造业最显著,能源矿产业其次,医药制造业相对较弱 。

计量分析表明,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应该挖掘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发挥能源矿产,农产品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装备制造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装备制造业集群存在许多问题:陕西装备制造业整体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装备制造业在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显著,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从全国范围来论证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对GDP增长贡献率较高,陕西产业规划部门应该出台大量政策和措施培育和扶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结合陕西地区目前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集群促进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应采取措施:

(一)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加快形成陕西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加强产业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和靠拢;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快能化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和建设,发展高端特色产品

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

(四)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开发

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加强对果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和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制造链条,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产业集群的量化识别,以及对陕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显示出陕西装备制造,农业,医药和能源矿产四大产业在拉动陕西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述四大产业集群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陕西应该进一步加大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其快速发展,并制定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壮大产业规模,促进陕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C].陕西省工交办,2008.9

3.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6

4.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C],2009-3

5.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陕西县域经济更快发展[C].陕西省发改委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