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区经济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区经济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区经济前景

篇(1)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当今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景观环境是一个小区成熟的标志,也是购房者所青睐的焦点。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人居,已成为全社会的目标和愿望,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1、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矿产、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则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环境,它既有声、光、暖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它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大方面,通过对总体环境、光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人文环境这六大方面的设计,达到整个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和动观的效应,完成对居住区景观的综合塑造,使现代居住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优美、功能质量优良、人民文化上乘、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需求。

2、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2.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2.1.1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 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1.2 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 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2.1.3 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 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 续发展。

2.1.4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 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2.1.5 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 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 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 做到保留在先, 改造在后。

2.2 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2.1 总体环境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2.2.2 光环境

在节约能源、避免光污染的前提下,根据被照建筑物的特征和要求,合理运用建筑轮廓灯、顶部泛光灯等照明方式,设计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照明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夜景照明效果;居住区绿地步行系统需设置照明设施,通过园林式的照明设计,满足绿地系统使用要求;道路照明应保证视线辨别和交通安全需要,公共场所照明应满足功能性及舒适性要求。

2.2.3 声环境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 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1、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

2.2.4 嗅觉环境

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2.5 视觉环境

通过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采用对景、衬景、 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2.6 人文环境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2.7其它

此外,还可通过温、湿度环境、通风环境、建筑环境等设计对居住区环境进行综合营造。

3、居住区的道路景观

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有条件可人车分流。居民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住区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4、居住区绿化种植景观

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公共绿地、院落组团绿地、宅旁绿地、架空空间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等使植物群落或是单个植物个体在形态、线条、色彩等多方面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和联想,在塑造空间、改善环境、渲染意境氛围等方面营造出特定的绿化景观效果,成为小区景观设计有益的补充。

5、建筑外型、色彩、组合

居住区中的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采用可多式多样,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立面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6、建筑小品

篇(2)

一 小区绿化与小区环境

小区居住区的绿化是提高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一般要求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0平方米,在建设小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开辟和预留绿化用地;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对小区绿化地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协调布局,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形态多样,位置恰当。对居住区公园的绿化,不宜过大,一般1000平方米左右,位置恰当,服务半径为5000 ~1000平方米;首先保证树木茂盛,绿草茵茵;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半开敞自然为主,不能过于开敞,用绿篱或者其他栏杆分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而形成不变的管理。道路绿地在居民住宅区有很大的比重,通向各个角落直到每户人家,可以把小区公园,小游园,宅院连成一体,对小区的通风,调节气候,减少交通噪音和美化环境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1.植物选择:常用树种分为观赏树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其他常用植被有竹类,藤本植物,地被植物。南方常用乔木有荫木类,行道树,其他乔木;地被植物常用观花类,观叶类,草坪植物;经济树种有枇杷,金橘,冬青,杨梅,柑橘,胡桃等。北方常用乔木有针叶树类,绿荫树类,阔叶树类;灌木有牡丹,东北山梅花,丁香,紫薇,迎春花,玫瑰,梧桐,石榴,腊梅,银柳,金丝桃,海棠;经济树种有枣树,核桃,山楂,樱桃,苹果,柿子,杏等;常用草坪植物有高羊茅,紫羊茅,野牛草,狗牙根草,宽叶苔草等。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到小区绿地的具体条件,选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木(乡土树木指本地区原有的天然分布树木),选择寿命长,抗逆性强,符合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花草选择忌用有毒,有刺,有异味,易过敏植物,多选用花粉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污染,能抗污染的植物;树种选择。

2.植物配置:(1)统一中求变化;小区植物的配置,国语统一和一致,必然呆板;过于分散,必然会凌乱。要达到既不呆板既不凌乱,还要多样化和具有统一性,可以在局部植被配置时通过形状,颜色来区分,打破小区中建筑群体的呆板和单调。列如在道路两旁可以用固植和丛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2)乔木灌木搭配得当;在小区中,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相互搭配的比例要适当,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一般为70%,地植被物种为30%左右。(3)生长速度;生长速度要基本统一,植物之间生长速度不能相差过大。(4)主次分明,形状适当;在狭小空间中不宜有过大的树木植物,易引起人的压抑感,而空间比较大的地域应选用较大的树木植物,不然显得小气;广场周围宜用灌木比较低矮的植被,以免遮挡视线和阳光的照射。(5)居住小区植物绿化;居住区既不是景区也不是商用场所,它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因此,要从园林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宅旁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结合光照和通风进行配置,靠近住宅不宜种植高大的树木,避免遮挡阳光的照射和通风。(6)道路旁绿化配置;道路两旁因多采用乔木,灌木,因减少灰尘,噪音的污染以及有害气体。主干道两旁可选用落叶乔木,作为行道树;次干道绿化,选择开花或者叶子颜色富有变化的乔木,使道路两旁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小道两旁,可以栽植花卉和草坪。(7)小区出入口的植物配置;出入口的美化至关重要,出入口的外貌是人们对小区的第一印象;所以,出入口的植物配置要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要有利于交通的流畅。

三 小区地坪设计

1.对不同地形的设计 对于平坦地形,设计时要通过用比较大构筑物或者雕塑来进行趣味的增加;对于凸形地貌,在高起来的地方设置建筑物,以便居民从高处向四周观望,要建筑有特色的建筑物;对于凹形地貌,可以设计成下沉广场或者一些观演活动的用地。

2.地形的利用 住宅区原有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住宅区的布局会产生极大以及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用地的布局,道路的走势与方向,绿地形状以及其他景观的设计。

四 地面的铺装

1.地面铺装分类;高级铺装,用于交用比较大型车辆;简易铺装,常常用于较小的道路,车辆几乎没有;轻型铺装,用于机动车辆小的园路,人行道,广场等地面。

2.材料分类;自然材料,卵石,石块,片石等石质材料。人工材料;混凝土加工出来的各种砖块,板块等。

3.常见的铺装方法;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卵石路面,石材路面,砖砌路面。

篇(3)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篇(4)

一、住宅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绿色的概念尤为流行,住宅小区景观片面追求景观形态西洋化、概念化,由此带来了许多弊病。因此,重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追求楼盘绿化和景观的艺术营造,对于进一步提高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和价值至关重要。

(1)经济性差

景观设计表面的美观、大气,加大投资成本,增加维护保养费用。

(2)功能性差

住宅小区的植物景观从设计到营造忽视“功能第一”的原则,注重于外表的美观表现,缺少住宅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3)个性化

住宅小区景观缺乏个性,小桥流水、花架、亭子、水喷泉等景观雷同,没有鲜明特色。

二、住宅小区艺术设计

(一)住宅小区围墙一是作为小区周边的分隔围墙,二是小区内划分空间、组织景色、安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1)要设置围墙的地方,能低尽量低,能透尽量透,只有少量须掩饰隐,才用封闭的围墙。(2) 围墙要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即把围墙变成景墙。要善于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3) 做到隔而不分。尽量利用高差的地面、水体的两侧、绿篱树丛作为围墙。但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让小区居民更接近自然,爱护绿化。过去,墙体多采用砖砌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住宅小区已大不协调。(4)围墙墙体种类繁多,多隔音墙、浮雕墙、玻璃墙等,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围墙已不单是一种防卫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二)住宅小区的园亭要有精致细巧的小型建筑物,一类是供人休息观赏的亭,另一类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票亭、售货亭等。

(三)住宅小区景观住宅也同园林一样,也可以有一些小品建筑,如坐凳、花架、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宜布置在视野好,安全和防护性好的地段 ,同时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

(四)住宅小区植物造景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居民观赏。

(五)住宅小区水体有动静之分,动水有喷泉、瀑布、溪涧,静水有潭、池等。如果能将人工水体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利用水体的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生动而又奇妙的艺术境界。

(六)住宅小区园路是指小区绿地中的道路等各种铺装地坪。(1) 园路的线型有自由曲线,也有规则直线,可采用一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作为补充。(2)园路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3) 园路的尺度和分布密度应是小区内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4)园路的铺装宽度和空间尺度应根据小区地形地貌和住宅建筑形态决定。

三、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

(一)城市住宅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小区绿化时,植物的配置应以生态小区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以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1)营造活泼、和谐的空间。住宅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它大部分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多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强烈,可以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硬空间,造就活泼、和谐的氛围。如乔灌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结合,适当配置和点缀一些花卉、草皮。树种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静优雅的人居环境。(2)营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住宅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配置植物时可以利用植物的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以此营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建筑群落的单调与呆板。(3)季相变化住宅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和游览休憩的场所,植物配置应有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使之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律同步,呈现出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绿荫暗香、秋时霜叶似火、冬日翠绿常青的生动景象。 如春以樱花为主,辅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辅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辅以两株柿子树或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穿插红瑞木。 整体来说,四季园内以云杉与大叶黄杨互相帮衬, 辅以富含季节特色的树木花卉,如此配置,既满足了景观设计要求,四季皆有佳景、景景皆光鲜,又紧扣四季主题,温馨又舒心。(4)住宅小区环境状况,可以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以及能监测和吸附大气污染的植物,有条件的庭院,可选用在短期内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如核桃、葡萄、枣树等,既好看,又实惠(5)住宅小区中的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可以借助于山水、植物、山石、建筑小品、道路等来体现,但小区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生态效果,这不仅因为小区植物具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脏腑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还因其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往往会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 因此,住宅小区设计者应学会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独特的优势,巧妙地将她们摆放在恰到好处的位置,让她们尽情地展现其特有的优美姿态。

(二)住宅小区绿化的标准,在满足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小区的景观性应该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小区景观的设计应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生态小区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小区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小品等来体现。但小区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情感的寄托。用小区植物创造意境有分为:创造美的芳名。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迎春则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等。创造优美的姿态。如松有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 ;竹为虚心有节,梅不屈不饶,柳强健灵活,飘洒俊逸。创造丰富的色彩。如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创造沁馨的芳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参考文献:

[1]李淑玲. 滨水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11,18:122-125.

篇(5)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30-03

1 水――居住区新元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舒适,已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的要求。人们更期望生活在一个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里。水体,使自然与人类更加亲近。 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滋润土壤,可用来灌溉花木和灭火。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古人所谓,“水者,天地之血也”、“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已然成为居住区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

2 水体特性

2.1 水体景观特性

常态下,水并无固定形状,其观赏价值取决于周围环境和盛品性状的共同作用。

流动性。地球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此外,风这一自然因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

可塑性。水体依靠的盛器,有两种主要的分别:(1)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2)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因水的流动性,本无自己声音的水,不同的基底,发出或悦耳动听的水声,或轰鸣的水声。因水的倒影和反射特性,水虽没有颜色,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2.2 人对水的亲近性

平和的水常给人以宁静、轻松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水自身的众多特性,应用于居住区,给人们无穷的趣味,为亲水住宅推波助澜。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在居住区里适当地调整人和水面的距离。在安全的前提下,使人可以近距离接触水,也可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为满足人们亲水心理,设计师用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利用水体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且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3 居住区水景常见类型

3.1 人工化水景

人工化水景,根据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跌水、溪流、生态水池、涉水池、喷泉、倒影池等。

跌水。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关园林营造的书《作庭记》把瀑布分为“向落、片落、传落、离落、棱落、丝落、左右落、横落”等十种形式,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感情。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落水形象,还可以听落水的声音。

溪流。居住区里的溪涧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小径曲折多次,溪水忽隐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声音,丁冬做响,人达到了仿佛亲临自然的境界。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溪流宽度宜在1~2米,水深一般为0.3~1米左右,超过0.4米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生态水池。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一般在0.3~1.5米为了防止陆上动物的侵扰,池边平面与水面需保证有0.15米的高差。水池壁与池底需平整以免伤鱼。池壁与池底以深色为佳。不足0.3米的浅水池,池底可做艺术处理,显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与池畔宜设隔水层,池底隔水层上覆盖0.3~0.5米厚土,种植水草。

涉水池。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两种。水面下涉水主要用于儿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过0.3米,池底必须进行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于跨越水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汀步),面积不小于0.4×0.4米,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上述两种涉水方式应设水质过滤装置,保持水的清洁,以防儿童误饮池水。

喷泉。不同的地点、空间形态、使用人群对喷泉的速度、水行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下表。

倒影池。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 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极具装饰性,可做的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设置倒影池。倒影池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面砖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3.2 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居住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型态。

4 居住区水景

水质、水形是居住区水景设计的要点,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有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死水一潭”,会让住户掩鼻而过,会让物业叫苦连天。因此,在成景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做到生态,才可以持续发展。

4.1 水体净化

居住区水景的水质要求主要是确保景观性(如水的透明度、色度和浊度)和功能性(如养鱼、戏水等)。水景水处理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水处理分类和工艺原理见第236页表2。

4.2 水景处理常用方法

居住区内的一条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之虞。

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在小环境中,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篇(6)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today, the occupa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ccording to Wuhan Nanhu villag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社区的开发,景观环境设计渐渐被公众所关注及重视,同时也推动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无视居住者的需求,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或简单地植草种树。周边再利用绿篱简单地围合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日后的养护就不得而知。居住空间追求高档次,却无视了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表现为设计大面积的绿地、气派华丽的广场,而缺少考虑儿童嬉戏玩耍及老龄人群的活动休憩场地。社区交流活动的场地的面积比例、分类设置、位置布局缺未作深入考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成为小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就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进行探讨。

一、居住景观环境总体设计定位

每一个景观环境在设计之初,开发商都会有较明确的设计策划定位,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前期,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出发考虑,例如场地分析和使用人群分析,日照,风向等等,这些都是对方案阶段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设计开始的工作需要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仔细的踏勘与分析。首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地势条件,周边现状优劣景观资源,分析项目交通路网关系,把项目放于大环境中去规划考虑,权衡外界对地块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作出细致全面的优劣分析。其次,不同的项目定位、产品类型、目标客户人群决定不同的景观元素、活动空间需求。针对主流市场上,可区分为人群混合型社区、青年公寓社区、度假类社区、商务综合类社区等多个类型,因此针对特定人群需求,仔细分析、突出特性,设定不同的活动场所。再次,针对社区的规模,进行指标分析与配置,进一步落实活动空间布置的方式。相对大型社区,小型社区更强调空间的交流性,空间的利用率,功能性空间的综合使用,以创造适合的室外活动场地,使观赏、休憩、聚集、运动、娱乐融为一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贴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强调参与性和观赏性并重的休闲居住场所,突出居住环境的人性化景观营造。设计师通过了解客户群的相关需求信息,才能综合场地因素,寻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二、以南湖村项目为例分析

南湖村占地约20万平方米,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梁路与丁字桥路交汇处。南侧毗邻城市排水走廊,西北侧紧临江南村,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

图1 总平面图

三、研究对象

居住区内景观设计不仅包括各种造景元素的组织,而且还是对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再塑造, 对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 满足人居生活的场所。同时景观环境设计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城市环境逐渐融合交汇,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一个好的居住园区, 在开发之初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定位, 确立其楼盘的设计风格, 景观设计也是在这种大的风格框架之下进行的, 它不仅仅从美学角度、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设计, 同时还要从景观要素的构成方式与人的环境行为之间考虑, 形成有利于居民生活、游嬉的场所, 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的载体, 如武汉南湖村采用世界领先的西方自然与生态的理念, 打造令人惊叹的中心景观生态场, 南湖村为业主引入了原生的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风格, 营造了原生的自然形态。

图2 居住区的设计风格

五、规划设计手法

1 坚持“自然与艺术融合”的原则,以自然风景园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等自然空间及景象与具有强烈艺术品位的园建、小品等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小区环境。

2 坚持“中西合璧、多元共生”的原则,延续武汉城市的文脉,将中国自然风景园的景素与西方文化典故的元素结合,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的小区环境设计理念结合,营造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共融共生的文化小区。

3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山水为主,营造怡人的自然生态住区空间和景观。

4 结合小区的园林空间营造聚会、休息、健身、游赏等多种形态的功能场所,满足小区不同人区的生活方式,创造丰富的生活体验。

5 以水景为主,创造多种亲水空间,营造和谐的小区滨水人居环境,让每栋建筑的前后都有庭园,每个庭园都有水可赏,有水可亲。

6 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武汉乡土植物及相同气候带的植物资源,营造形态多样、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和空间。

图3居住区效果图 图4 居住区效果图

六、设计构思及景观布局

1 设计构思

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引入生态绿肺的概念,每一个景观节点都与一个以上的绿肺相接,关系紧密,形同周易风水里面“穴”与“明堂”之关系,“穴”在规划当中通常作为交通的节点,在建筑中作为中堂。“明堂”指穴前的空地,能聚气。宅旁绿化采用坡体绿化,使中心园林处于围合的绿化环境当中,形同“护砂”。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人环境布局,做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极佳的“风水”环境,充分体现中国人居智慧的精华。结合各出入口的设置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规律,设计多个景观节点广场,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合理足够的交往、活动空间。空间组织有序而丰富,按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个层次来营造,同时注重可驻足空间的布局和社区文化的熏染,使景观环境成为一个居民便于停留、乐于停留的空间。

2 景观布局:T形轴、Y形轴、环形轴

景观布局通过小区西部主入口广场—中心溪涧—小区东部入口广场,结合T形、Y形景观轴,项目西部地块与东部地块稍作分隔但不乏联系。小区的整体性通过环形景观轴来维持,实现景观空间的有机渗透。

图5 T形轴布局 图6 Y形轴布局

1)东部地块南组团为别墅区,T形溪涧景观轴贯穿于别墅间,休闲步道与亲水平台等设计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同时为别墅区创造优美怡人的景观。别墅庭院以低层植物为主,配合高中层次植物,达到错落有致,空间开合得当,以求别墅的庭院空间得以延续。T形溪涧景观轴使居民犹如生活在山水间,与大自然零距离。

2)东部地块北组团为多层、高层洋房,围合出一个较大的庭院。楼栋间距变化、开阔,采光良好,结合地形高差,以阳光草坪体现生命和自然,并点缀休息广场,结合建筑本身的开合,达到一个良好的空间效果,使艺术与生态达到一个平衡定。根据建筑的布局求出—Y形景观轴线。在轴线上布置泳池、溪涧、花架、亲水平台和草坪等空间,创造不同的休憩空间。溪流水面和低层植物作为前景,高中低层次错落有致,阳光草坪和绿岛使中心泳池溪涧区成为一开放性景观空间,点题突出生态主题。居民下楼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景观设计中布置亲子广场,阳光草坪,亲水平台,增大居民活动聚集空间。从真正意义上使生态、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环形景观轴环绕南北两组团,使两组团实现景观空间的联系与统一。为了使居民能共享整个庭院,该环形轴对内多采用开放式设计,使景观向外部延续,增加景观空间的进深感;对外多采用围合式设计,将观赏视线围合在小区内。环形轴两侧通过景观空间的开合交替,点缀休闲广场,令空间活泼丰富。这种布局方式,使居民能在小区内自由穿梭,享受不同的景观空间,提高区内景观空间的使用率,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优美舒服、充满生活哲学的人居环境。

3)西部地块以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集中的围合庭园空间,由于被城市道路与东部地块分隔开来,居民前往东部地块活动受到限制,因此从景观设计角度,适当安排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使庭院成为居民的后花园。庭院中部的大草坪、小区主入口小广场,绿化节点广场都成为居民亲子、聚集等活动的场所。

4)东部地块西侧主入口广场,以连续的节点广场和林荫道组织线性空间序列;水景、雕塑、花坛及视线终端的岗亭形成景观节点,强化景观空间轴线,空间节奏明快活泼,与西部地块主入口广场遥相呼应。东部地块东侧主入口广场通过景观序列空间,并结合人行流线与行业建筑,带动商业繁华气氛。

七、结束语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景观生态模式,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完善了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对于开发商而言, 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 对于消费者而言, 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 营造好环境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 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外, 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 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 景观生态模式, 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的必然。

篇(7)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正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水是园林的灵魂所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人们摆脱了以往的居住观念,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居住区水景不但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和活跃居住区的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居住区水景的分类

按照水的形态可分为动态水景和静态水景;按照艺术风格可分为规则式水景和自然式水景;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又可以分为现代水景和古典水景。按照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点缀型水景,如喷泉、跌水等;生态型水景,如池塘、人工湖等;亲水型水景,如泳池、旱喷等;意象型水景,如日本的枯山水做法。

2 居住区水景的特征和作用

2.1 居住区水景的特征

居住区水景在规模上并不大,有水池、瀑布、喷泉等表现形式;集观赏、娱乐、生态、游憩等功能于一体;安全性较好,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指向性;设计方法多样,多借用于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对局部小气候有一定影响。

2.2 居住区水景的作用

2.2.1 美化环境。居住区水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以动水和静水在形态上的融合,结合水生、地被、乔灌木等植物,用假山、置石、雕塑小品、亭台楼榭等做点缀,同居住区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契合,并运用现代技术,配以灯光、音响等设施,在听觉和视觉等方面体现水景的美化作用。

2.2.2 休闲游憩。亲水是人们对水的需求的强烈表现,水是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载体。居住区水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同亭、桥或者植物相结合,形成景色优美的滨水空间,滨水空间往往是人们聚集活动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不仅可以起到聚集人群的作用,又可以拉近人和水的距离,满足居民亲水的需求。

2.2.3 美化心灵,调节情绪。亲水的设计会拉近人和水之间的距离,水景可以安抚人们躁动的情绪,给人们心灵释放的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水环境可以使人体温下降、脉搏平稳,特别有助于消除城市人在精神上的压抑感,有着重要的镇静安神的作用,从而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产生舒畅的心理感受。

2.2.4 空间的引导和拓展。点状的水面或者水池,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在景观环境中起到点景的作用;线形的水景具有分隔空间、引导暗示的作用,直线型的造型会提升空间的秩序感,曲折的水面则暗示空间的连续和环境的含蓄;大面积的水面,具有控制空间环境尺度的作用,弱化的边缘有助于空间的拓展,水中的倒影更是增加了空间的深远。

2.2.5 调节小气候,提升居住质量。水景可以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空气湿度,降低周边环境的温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粉尘浓度,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居住区域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2.6 防灾功能。一些居住区内的水体景观,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雨季和旱季可能出现灾害的情况,雨季洪涝,一些水景设施可以蓄水,以减少灾害;旱季又可以利用蓄存的水浇灌植物或者抵挡旱灾、火灾等一些灾害的发生;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作为饮用水提供给居民所使用。

2.2.7 社会经济效益。由于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的重要性,加上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新要求,在房地产行业中,有水景的项目可以直接提升项目的档次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提升房价,转为经济方面的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直接影响当地的价值观念,这对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

对开发商而言,投资是否会产生经济效益,这是影响居住区水景乃至整个居住区景观品质的最大因素;对于管理部门而言,水景日常运行产生的管理费用和后期的维护费用,都取决于水景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这对居住区水景的品质是很大的制约;而以上两种投资费用的来源,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居民的物业费和购房费用,费用过高,居民自然不会买账,所以居民对于费用的承受能力也会影响到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3.3 文化因素

理水”则是中国造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园林灵魂的载体,是园林生机盎然的动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讲求的是意境和手法,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水的品格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技艺和处理方法,并赋予其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生命力,但这是对水体的再创造,并不是对自然水体的简单浓缩和模仿。

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是影响水景设计的重要因素,水景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融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使景观具有标识性和地方代表性。

3.4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情况等自然生态环境;光照、风向、气温、降水等气候环境;声音、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人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所处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条件下,营造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景观。

3.5 人为因素

水景的诞生过程,离不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参与,建设单位对水景的意向,如规模、样式、风格等方面有决定性作用;设计单位的设计水平,职业素养,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直接决定了水景的形式;施工单位的实地操作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图纸的理解和深化能力,则直接影响水景的最终效果。

4 结语

文震亨曰:“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理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主题,理水的关键就在于将水的灵秀通过艺术加工,赋予抒情写意的意境。未来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应秉承我国传统理水理念,将中国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结合创新思路,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意蕴深厚的现代居住区水景。

参考文献

[1] 丁自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8)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在现代社会,住宅对于人们越来越重要。人们在选择住房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 城市人一半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景观环境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生活。在全球生态普遍退化,人类日益脱离大自然的背景下人们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在选择住房时,不仅看楼房本身质量,还要看楼房的外部环境。

1 目前居住区环境的普遍问题

居住环境的优化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民选房时,除了考虑房型、住区外部环境(交通、教育、购物)之外,居住区环境已成为决定因素。环境设计已不是房产开发的附属品,而已成为房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

1.1 在景观设计中缺少细化处理

我国居住区环境建设出现了从早期极端的不重视景观到目前过度重视景观的现象;在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过于强调景观化的潮流,追求视觉效果;过度强调平面构图,忽视立体空间;过分追求观赏性,忽视功能要求;过度运用硬质景观,忽视植物在造景中的功能;同时偏重于塑造大尺度、豪华的人工空间,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而缺乏宜人的小空间及邻里交往空间,缺少细节处理,具体体现在用地界面和小品设计不够,对它们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诸如色彩、形体关系等,缺乏研究[1] 。

1.2 居住区景观规划缺少文化传统的传承

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不能表现地方特色,不能有效利用原有自然资源。在工程施工时,填埋基地中原有水体、挖掉山体。忽视研究发掘其深层文化内涵。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不应脱离城市文化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然而在许多居住区环境规划中,地域特色、周边环境等没有得以继承和发展,使得居住区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任何场所都有其鲜明的本土特征,而景观设计师的任务便是保留和发挥这种精神[2]。然而,在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彰显地域文化的精良之作却并不多见。相反的是,违反当地自然地理规律,盲目移植、模仿国内外其他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和手法屡见不鲜。

1.3 忽视"以人为本"

目前,景观设计多数重视的是形式和绿化量,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潮流, 但是这些表面化和图形化的设计,缺少亲切、贴近的情感投入。许多居住区景观规划强调绿量和形式, 缺少对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等精神方面的研究,对人们闲暇时间所需求的健康、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及游憩项目研究不够,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休闲的需求,进而未能做到"以人为本"。居住区室外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和客体(物质环境)行为的统一[3],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也是居民实现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的场所。居住环境所追求的不应是由硬质景观堆砌出的磅礴气势,或者是由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而应是处处以人为本、为使用者着想、关注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 [4]。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阿尔卡地亚小区在塑造居住氛围方面是有建树的,相邻两座楼之间的空间被充分利用。在绿化的基础上,绿地呈现一定坡度,在坡顶处布置亭子和乔木,使景观富有变化性。同时,乔木围合亭子,形成一定的私密空间。居民身处其中,能感到安全感。在中轴的小广场上,布置景墙和绿化,围合成半私密空间,游人可以在其间的座椅上放松心情。

2.2 传承地方特色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要考虑突出地方特色。水文化、山文化和历史文化等,这些特色在规划时都可以加入进去。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要把握地方特色,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资源,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阿尔卡地亚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入口正面结合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受特点,设计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立体的喷泉瀑布跌水景观,突出小区大气的主人口空间,并且与绿化搭配一起,动静结合,令人感觉到小区的精致,完美生活的灵气给人贴近自然,满足人们天生喜欢亲近水、玩水的愿望。

2.3 生态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利用基地特色,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进行保护和利用,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在介质使用上,应尽量少用人工构筑物和硬地,加强软质景观(植物)的营造,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多样性,尽可能使乔灌草复式绿化、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形成优良的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发展的基本方向。居住区景观设计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要进行自然的再创造,即在人们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

3 设计思想

阿尔卡迪亚小区一期的环境景观设计以人工河道为景观主轴,以沿岸道路绿化景观构成完整的居住区景观体系。人工河假山等流线型的开放空间,为住户提供亲水的大面积活动空间;在重要节点处安排较大的浅水池,构筑丰富水景的同时渲染场地气氛。

1) 道路设计。

道路以入口景观轴线为中线,向两侧围合,联系宅前路,形成便捷的步行交通。居住区内部实现人车分流, 驶入车辆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避免行车对居民的干扰,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以水道为主,沿岸布置连续的休闲步道。

2) 绿化设计。

以水系为中心沿岸布置集中绿地,加上住宅前的院落绿地及道路周边绿地,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在竖向布置上,进行分层设计,形成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空间模式。树种选择适地适树,树木的种植考虑结合地形,利用起伏的地形,营造富于变化的绿化景观。

3) 设施与小品设计。

在小区绿地中布置各种休闲设施( 亭廊和带有坐凳的花架)、体育设施(健身器材)及卫生设施(垃圾箱)等,在造型和色彩上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化形式,巧用匠心, 既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也成为小区景观中点缀的靓点,提升小区的品位。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采用石材的硬质景观(小品、雕塑、铺装等)利用绿化、水体造型的软质景观相结合。

4 结语

通过调研阿尔卡地亚小区,了解到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性。小区的品质高低,不仅要考虑住宅设计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居住区景观的质量。从文化到景观,用景观表现文化,是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营造一个令居民满意的生活、休闲环境,从规划初期就要把居住区景观作为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总体布局。在满足人性化要求的前提下,对居住区环境景观各个要素进行合理规划,达到居住区环境功能性、合理。观赏性和生态性的统一,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适合居住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31( 3):75-76.

[2] 贺坤, 张明欣, 张志国等. 浅析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J].北方园艺,2006,(5):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andscape; venue;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近十几年来,消费者对楼盘的素质愈来愈挑剔,开发商也把环境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卖点,把提供优美的室外环境当成增强居住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或设计理念的偏颇,从而使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下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目前不少小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无论项目属于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人们对于再生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这是小区环境建设的一个误区,利用好基地原有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地化特色。这也符合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国外,环境设计是在规划设计之前开始的,而在国内,尽管有了独立的环境设计,却往往在土建开工后才着手进行。开发者为了更多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规划设计人员习惯于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改造地形上。在居住区建设中保护原有树木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体现,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一位欧洲建筑师说:“要把住宅轻轻放到大自然中去,而不要破坏和惊扰大自然。”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和环境设计中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近年来新建小区室外环境中,大面积的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小品,无论设计和施工都下了不少功夫。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总还是有些让人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区内可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另一方面舒适度也不够。居民在小区里生活和居住,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比如,散步时希望有个线性空间,即道路空间,两边有好的绿化,遮荫的树木和可供观赏的花草,人们漫步其中才会身心舒服;而晨练的空间应有面积适当的硬质铺地,周围伴有绿化和座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人际交往空间不必太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切感,但最好形成一定围合以减少外面干扰;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应离住宅远一点,以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居民区环境设计中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所以我们要注重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如人行道的设置,让人们在绿色中悠然前行,或聊天或休息;大绿化则让人们进入其中浑然忘我,或运动或读书,自由自在,其乐陶陶。

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应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趣味性,这样人们才乐于观赏和接近它们。现在一些小区的环境设计着力追求豪华和排场,甚至为建设一组欧式的柱廊和雕塑,不惜花费重金打造,“克隆”西方古典园林,既不具有使用功能,也无观赏性可言。有的小区则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广场,吸引大批市民来观光消遣。须知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城市广场和公园,大量外部市民进入小区必然打破环境的宁静,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区环境建设必须适合居住特点,作为小区环境要素的亭、廊、花池、座椅、灯柱、雕塑等建筑小品,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也应具有宜人的尺度和恰当的功能,让居民能够贴近它们,使用它们,参与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篇(10)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07-04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城市与社区是两个实质内容相近的概念。英国、美国使用城市这个概念,而且对城市的规模均有相应划分。美国在1910年还提出了“大都市化”的概念,在其国家统计总署的统计文件中指出人口在10万以及10万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范围内的郊区人口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150人/平方英里的地区,均可合计为大都市区人口 [2]。而北欧国家使用社区或社区发展的概念来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从城市、城镇、社区的内容和本质来看,其发生和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通常与行政区划一致,而社区不与行政区域对称,城市的概念相对具体些,社区的范围相对广泛些,广义的城市社区是针对农村社区而言的,是一个大的概念,可以包括众多城市或城市群、城市体系,狭义的城市社区则是城市中的某一部分。

一、社区变迁及其趋势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促使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变化,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化,社区发展经历了“农村社区”到“城乡结合部”(边缘社区)到“城市社区”的过程。城市的扩张使城乡边界模糊,以农村村落为特征的农村社区逐渐缩小、空心化,有规划的城镇、城市逐渐扩大,而城区内又形成不同的小区,每一个小区构成一个狭义上的城市社区,城市管理依靠一个个小区管理,城市社区是社区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人口的移动引导资源流向促使社区发展,社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人、财、物有集聚作用,使社区本身自我发展和扩张。现代社区的变化呈以下趋势:

1.社区城市化。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的,其实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过程。马歇尔(Marshall)注意到了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聚集现象,并指出知识的外溢性是导致工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化通过知识外溢与经济增长联系到一起。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利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密切,并证明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1982年周一星采用137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总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成正比的关系式 [4]。根据张景华的模型计算,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增长率将提高近5个百分点 [3]。社区通过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城市社区是现代社区的特征和形式。

2.社区生态化。社区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利益越平衡,社区的自我维持和发展能力越强。社区中个体能相对容易的谋生,生活比较稳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个体对社区的依存度高,社区的公共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周全,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投资、消费、生产、服务形成合适的生态链,社区的自我完善市场机制越发达,人们对城市、对社区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越强,社区的自我完善、自我平衡、自我延续能力越强,现代社区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能力、平衡能力的生态社区。

3.社区分层化。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历史不同,以省为分界线,各个省依然存在经济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将继续,但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其差别幅度将缓慢减少。由于产业发展程度不同,集聚的人才不同,城市或社区的平衡能力、维持能力不同,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差异增大,这种差异体现在社区中、城市中个体获取的收入不同,享受的服务不同,而由语言、收入、价值体系造成的文化差异阻碍着社区与社区的交流,从而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分离、分层。特大城市、特有名的社区与边远地区的社区或小城镇的经济差别将进一步增大。人口变化、收入变化、文化差异导致社区分层,分层体现为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社区差异。同时土地供给减少导致房地产价格高企,致使部分个体难以在理想的城市或社区中长久生存,从而导致高知名度的城市对应着高层次的人才或雄厚的资本,知名度相对低的城市对应相对低的人才和资本。社区和社区在人才和资本的储备上存在隔离,在人才和资本的流动上存在互逆性,即在大城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的中小资本,难以在大城市中投资或购买房地产的这部分资本将回流到中小城市,在中小城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大资本将到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人才流动的方向和资本流动的方向一致。

4.社区规模扩大化。城市社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力量推动下,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边缘社区不断缩小,城市社区因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逐步缩小,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圈,城市群或城市圈是社区演变的最终结果,也是城市产生规模经济的结果,最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导致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动力体现为城市或城市群经济的增长动力。社区规模扩大使社区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名气,更大的城市规模和名气又会加强社区对人才、资金、财货的集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社区的发展。

二、社区变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社区变迁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形成区域特色和经济区域,而各个不同的区域经济指标构成和总量发生变化显示区域经济的差异。

1.社区变迁趋势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从大的范围来说,社区朝着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发展,使区域经济的差异显示在城市社区的差异上。从社区发展变化趋势来说社区朝着生态化、分层化、隔离化发展将使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不同。一个社区的生态功能越完善,其经济越稳定。分层化的社区使区域经济的差异增大,这种差异导致小城镇、小型社区的经济越来越差,而大城市、有名的社区将其他地方的人才、资本、商品吸引过来,增强其发展能力。隔离化的社区使城市中的人口规模相对稳定,限制了城市和社区的过快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区变迁趋势显示区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城市和城市群经济,而海洋经济是对相关地区的资源补充,通过扩张新的产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但海洋经济带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因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社区发展导致区域分工的变化。社区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对人的吸引不同,从而引起专业化分工不同,最终导致城市社区的特有分工和区域特色、区域分工。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一些城市中的产业逐渐消失或转移,依托城市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或优势产业,产业的分工导致城市的分工,城市发展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向其城市优势发展,总体上高端产业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而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市周围辐射,区域分工表现为城市分工。

城市分工体现在城市拥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不同,专业化程度不同。一个城市,社区中如果拥有产业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人口集中度高,分工越细致,专业化所带来的效益越高,同时,产业对人口的需求越大,产业工人搜寻成本较低,人口与产业结合越紧密,城市社区中知识集聚和知识传播迅速,社区成员能够享受知识的溢出效应,个体知识能够快速提升,知识传播的途径越多,个体能力提高快速,专业分工越细致,个体工作机会越多,该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大,人才集中度越高,产业集聚吸引人才集中,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集聚效应和外部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相对发达。

大型城市集聚高层次人才比较多,其陆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资本和劳动力要求较低的产业则向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域移动。沿海地区则以海洋产业群的扩张为主,主要是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以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将创造和增加许多新的行业及就业机会。区域经济将以海岸为界线,沿海地区将主要发展海洋经济,其他地区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城市经济。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居于沿海地区,具有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将在区域经济中显示龙头作用。

社区变迁导致人才流动,工资差别决定人才差异,人才差异决定经济差异,经济差异决定区域差异。社区变迁的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一致,社区变迁过程中的人才流动影响资源分配和产业集聚,影响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分工,社区变迁趋势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来。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政策性开发与市场化运作两种价值取向,出现了由地缘关系造就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据统计,从经济存量(GDP)上看,目前四大经济区域实力顺序是:东部6.25万亿元、中部2.52万亿元、西部1.83万亿元、东北1.16万亿元;从人均发展水平(人均GDP)来看,其顺序是:东部是14 205元/人,东北10 841元/人,中部6 545元/人,西部5 335元/人。从综合性因素衡量,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性主导力量的顺序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其中东部在全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领先的主导地位[5]。但随着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不再以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为界限划分,而是依托城市和社区进行发展,形成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两大部分。城市经济依靠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将形成十大特大城市群,以发展和维持传统产业为主,而21世纪是海洋的世界,靠海的区域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发展海洋经济,以进行技术革新和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为主。在短期内城市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保持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了解和掌控,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超过城市经济。本文认为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将形成城市群经济区域和海洋经济区域。

(一)城市群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1.城市群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社区规模越大,人口消费量大,私人投资增加,土地可集约使用,产业门类齐全,知识外溢,产生规模经济。社区规模较大对区域经济的集聚作用越显著,发挥的作用越大,社区名气越大,吸引劳动力、资本的能力越强。人才、资本推进城市、社区的发展,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大型城市和社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速,而小型城镇和社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原来比较大或中等的城市将朝着大城市发展,大城市朝着特大城市群发展,通过这种中心城市来支撑和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以社区规模为标准,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6]。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在未来二十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显示着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城市群经济使交易效率提高,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按杨小凯的理论,专业化程度越高或邻人间距离越短,则有效率的分工水平越高[7]。当一对邻人间的距离足够小时,专业化经济的增长会引起均衡从自给自足演进为生产和交易的完全分工,当专业化经济足够大时,城市化将通过缩小邻人间距离使该经济体先从自给自足转向生产和交易的部分分工,进而转向完全分工,这一过程将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分工,进入市场,并提高人均真实收入 [7]。缩短邻人间距离的优势体现在交通运输的便利、市场集中度、信息网络的发达度,信息的易获取性、通畅性。城市化、网络化都是缩短邻人间距离,一方面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促使专业分工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专业化经济的提高,增加行业门类,从而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具有较小邻人间距离优势的城市和社区对人的吸引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群的发展正是交易效率提高的体现。

交易效率的高低还取决于制度环境。制度通过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规则来减少不确定性。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交换包含有许多可变的属性,并且交换延续的时间也较长,故非得依赖于制度的可靠性不可 [8]。好的制度环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扩大交易范围,使生人社会成员的交往得以进行。各个城市或社区为了其自身的发展,为了吸引人才和资本,稳定现有的投资和消费,通常会制定合适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引导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动向城市社区发展的最佳方向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和维持经济的繁荣。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是政策、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优越的制度和政策将延续下去,并辐射到其他城市和社区,最终使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地区发展的力量消失,引起新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将人才和资本从其他社区、其他地方吸引到本地区,制度和市场力量一起引导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

大城市和城市群由于拥有更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更大的信息覆盖网,更好的制度以及更好的执行力,相比中小城市拥有更高的交易效率和更大的交易范围,其经济更加发达。

2.城市群经济是一种互补经济。城市群经济呈现的优势主要是相邻城市的交通运输费用较低,运输速度快,能够迅速在城市群内调动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1)自然禀赋优势与后天优势互补。根据传统的资源禀赋论,一个地区自然资源越丰富,其经济相对越发达,这种优势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依然存在。自然资源按其地理因素划分为陆域资源和海洋资源,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看,对资源的开发程度取决于对资源的了解和掌握,21世纪科技的重心、经济发展的重心将向海洋资源迈进,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陆域资源向海洋资源转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对区域经济起根本作用的将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个“大”资源概念,包括了城市所依赖的陆域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及城市中的人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一个社区、城市中所拥有的人才及其人才的创造力,将决定和带动科技的发展,人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对新的可能的资源的掌握程度将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优势主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后天优势和社会优势。一个城市和社区中除了拥有传统的自然资源外,还有其他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条件,其条件越容易使人口得到满足,其区域优势越明显。传统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方面,而现代文明所需要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易获取性,交流的可能性,教育、医疗的完整性、消费的便利性,环境优美程度、人文环境的和谐程度,社区或城市的名气,社区或城市的支撑功能,这些区域优势越明显的区域其经济越发达,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城市所具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与后天形成的区位优势相结合,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费用、制度协调成本下降,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交易成本相对下降,城市建设的边际成本小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城市经济增长,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的发展实质上是社区规模的扩张,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结果。

(2)工业文明优势与人本关怀优势互补。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往往没有农耕文明的悠闲。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专业化使行业与行业的依存度增强,单个个体的依存度下降,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使人们更多的依赖机器和电子产品,工业化社会往往缺少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城市社区扩大的同时,生人社会扩大,为了体现一个城市社区的人文关怀,城市的教育、医疗、消费需要非常便利和人性化,具有完善的就业、养老体系,社区成员具有相对安全感,人居环境和谐。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则城市具有相对人文关怀的区域优势,这样城市或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有利于城市和社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

(二)海洋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沿海地区依托海洋区位、资源优势,正在发展成为人口、产业集聚的区域,成为区域经济中的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左右,沿海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将上升到70%以上,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目前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9]显示,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5 51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4%;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5 86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5%;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3 00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7%。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靠渔业资源的传统养殖、捕捞业向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转移。海洋产业群将向海洋能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电力发展,并由此发展滨海旅游、海洋开发与研究、海洋物流等海洋服务业。伴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区域的持续发展依靠各自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特色和技术创新将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10]。中国有沿海城市53个,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包括沿海城市21个 [10],还有32个沿海城市具有天然地域优势,可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形成海洋经济特色,并形成较大型经济发展区域。目前,占中国国土总面积15%的沿海地区,承载着40%以上的人口,创造着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11],按2020年的75%计算,中国沿海地区还可吸纳20%左右的人口,依据张景华的模型计算,城市化每提高1%,经济增长近5%,到2020年沿海地区的经济将比现在提高10倍,但是增长的经济分布在哪些沿海城市却有赖于该沿海城市的人才储备、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随着社区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城市群经济构成区域经济的主要部分,城市化过程拉动经济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速度不同,城市发展较快而有海洋经济作为补充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快速,总体上经济发展区域向东部和南部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东南部依靠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将容纳大量人口,西北部除了依靠中心城市发展原有经济外,依靠陆域经济自然资源优势作用减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源泉将集中在沿海地带,整个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进行重新分工,沿海城市和地区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角。

因此,本文认为在以后的区域发展中,对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力量在于一个城市或社区的规模、名气和平衡能力,和比其他城市或社区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社区的变迁将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分化现象,区域经济的新格局则是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并举。

参考文献:

[1]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文学.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J].华北工作通讯,2008,(1):26.

[3]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5):47-53.

[4]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2,(1):29-33.

[5]李靖宇.创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的成功尝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6]中国城市规划网[EB/OL],2007-04.

[7][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一个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8-157.

[8][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61.

[9]国家海洋局.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

[10]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编[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4-51.

[11]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2):27.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Transition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LI Fei-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