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旅游市场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关键词:农民旅游 市场开发 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着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建议我国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中国加入WTO后,使得中国的乡村旅游业融入到世界的旅游市场竞争当中,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局面,旅游需求的扩大,客观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挑战。面对乡村旅游市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营销的问题,中国的乡村旅游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开出路,就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把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
一、我国乡村旅游在营销现状
1.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服务质量偏低,难以留住顾客,回头率低
乡村旅游的目的地绝大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游区道路、旅游班车安排、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手机信号、客房、餐厅、茶楼、水电供应、安全条件、卫生状况等)的建设投资较少,缺乏规范化的维护,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此外,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服务技能普遍偏低,难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而使游客数量减少。
2.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项目单一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缺乏科学的研究和对策,产品开发无序,许多丰富的乡村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以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对待不同目标的消费者,而不是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创新不够、参与性不强,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营销手段落后,价格体系不完善、销售渠道、促销方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价格制定缺乏科学性,定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体系,随意定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在销售渠道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无法有效利用中间商渠道,许多乡村旅游点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广告宣传方式过于简单,推广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法制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旅行社经营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把营销看作是更能够吸引旅游者目光的工具,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严重扰乱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秩序。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趋势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兴旺,市场前景广阔,针对目前的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动态,在分析其营销滞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改进策略,促进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与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这种改革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市场分布格局,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整合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市场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集中企业所有的营销力量,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建立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形成整体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缺乏长期的市场营销规划、旅游市场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要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整合营销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全面运用在旅游整合营销领域中,研究出一套系统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面临的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是提升乡村旅游组织能力及企业制胜市场的宝典。
2.与传统营销的运作相结合,提高网络营销的利用率
网络营销:“指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业,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非常适合采用电子商务模式,具有明显的发展网络营销的优势,乡村旅游实施互联网营销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旅游市场营销领域创新的焦点。通过互联网乡村旅游营运商不仅可以降低广告信息的费用以及为顾客提供各种预定服务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商品的流通效率。体验性与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需要人们仔细品位和亲身体验才能领略到其中独特的魅力,仅靠简单的图片宣传难以引起共鸣,而互联网具有图、文、声、视频等媒体的传播形式,世界各地的游客均可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并且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独特景观和文化意象。只有使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产品及服务呈现个性化、独特化、品牌化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营销手段单一的问题已经引起经营者及行业领导的高度注意,定位与品类的创新是先进的营销手段,是规避产品同质化,打造个性化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乡村旅游的竞争已进入个性化品牌竞争的高级阶段,旅游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独特化和品牌化将成为吸引游客消费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戴斌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7-2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在回归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要及复合型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1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
河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明显优势。从自然条件上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农业生态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一些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方面来看,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出生在新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建都于淮阳;黄河文化的主脉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的《诗经》无不源自河南,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中原乡土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杂耍、乡土节庆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驰名中外的武术文化——少林功夫不仅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更是河南的一张世界名片。从交通条件上看,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高速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四通八达,旅游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特别是河南省已经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河南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旅游市场上看,河南省人口众多、密集度大,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省内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38.49元。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不少地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全国共评出示范县32个,示范点100个。郑州市惠济区、栾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河南省所属的伏牛山区、南太行山区以及各大中城市的郊区都有大量的乡村旅游出现,一些新的亮点、热点乡村旅游景区不断出现。河南省旅游局推荐的省内首批和第二批百村万户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包括:栾川县重渡沟、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及荥阳桃花峪。据统计,据河南省旅游局的统计,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04%和22.1%,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旅游方面,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乡村旅游占全部旅游的比重在加大。
与此同时,河南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缺乏深层次开发;缺乏规划和策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等。
1.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与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相比,河南乡村旅游的品牌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较少,乡村旅游品牌比较缺乏。除了郑州市惠济区和栾川县的乡村旅游开发比较成功,河南省大多数乡村旅游品牌还称不上真正的名牌。另外,有的乡村旅游地虽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荥阳桃花峪,但品牌辐射力较弱,知名度较小。
2.对河南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现在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河南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没有彰显体现出来。例如,中牟县拥有的潘安故里和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的这些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仍然景观破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未体现。
3. 缺乏深层次开发使乡村旅游产品无差异。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之所以给广大公众的印象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4.缺乏长期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在发展中,河南乡村旅游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品牌化
一、河南农民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消费行为,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出门转转,见见世面的想法,在相当一部分已经富裕的农民心中产生。资料显示,农民出游率由1995年的41.2%上升为2007年105.4%;总消费额由1995年的235.6亿增加到2007年的2220.23亿,增长了近9倍。出游人数从1995年的3.83亿人次发展到2007年的9.98亿人次,十余年间增长了1.6倍。在全国农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农民旅游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民旅游需求逐步升温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在解决了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之后,旅游消费也逐渐进入农村百姓家,伴随而来的事持续而稳定的旅游消费需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2011年末总人口10489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农村居民。全省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9.95元,实际增长10.6%。虽然现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但是仅仅是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就足以引起旅游企业的重视。
(二)旅游消费简单
农民旅游的目的多是观光、探亲访友、宗教朝拜,以其他诸如休闲度假、商务、文体交流为出游目的的人数就很少。相对于高度成熟的城市旅游市场来说,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严格上说还没有起步,现在的旅游线路产品大都是针对都市消费群体设计。
(三)旅游消费季节性明显
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农民旅游市场的时间性明显,集中在秋冬农闲时节。,每年的4~10月是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农忙季节,而11月至来年的4月则是相对农闲期,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村居民出游的总体规律性。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出游时间选择上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农民的旅游季节刚好是城镇居民旅游的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旅游淡旺季差异。
(四)受区域性影响较大
受我省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农民旅游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目前我省靠近大、中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农民旅游已经比较频繁,已变成了我省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农民企业家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加入旅游大军的行列。
二、河南农民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策略
(一)设计开发针对农民旅游的产品
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较低,旅游意识、旅游观念还不够成熟,因而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是应以经济实惠为卖点,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仍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针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季节性特点,可以设计出多样化的适合农村居民的旅游产品。如城市观光游、淡季折扣游等,既能满足农民的旅游需求,又和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相一致。针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应以省内短途旅游为主,时间短、消费低的“一日游”、“二日游”等更容易为农民所接受。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信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他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外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长途汽车和火车。目前,我省的铁路建设发展迅速,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使得核心城市居民出游更加便捷的同时,也给大量农村小城镇的火车出行带来不便。政府应更加重视这些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方便农村、小城镇居民出行。
(三)创新农民旅游服务模式
农民旅游市场具有点多、面广、分布分散的特点,这无形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市场开发成本,其中交通和人员费用占较大比例。旅游企业需采用多种营销组合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利用灵活多变的多重营销方式,诱发农民的旅游需求。重视发挥基于农村血缘关系的口碑营销,让农村中的能人成为市场开发的宣传员和促销员。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新晨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加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非凡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伍,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假如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非凡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辟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造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治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造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非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治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非凡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胜利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果断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假如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造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造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优势
(一)农业资源优势显著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地域是湿润地区,一部分是半干半湿过渡带。黑龙江省地处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垦区,土壤肥沃,多为黑土、黑钙土和暗棕壤,因此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如哈尔滨等城市的果园、育种种植园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以品鉴农家菜、体验农家事为主题的二龙山、帽儿山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从其农业生态的视角看,黑龙江是大农业、大平原、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再加上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构成了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二)乡村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黑龙江流域居住着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满、蒙、回、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的黑龙江文化,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齐齐哈尔同江市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大海林雪乡、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等多家农家乐旅游景点。各个名族的特色居民、农业乡村工艺、乡村农业活动等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够深入农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特色的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充分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二、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劣势
(一)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医疗机构的建立、旅游地住宿条件比较差,交通不够便利,相关的通讯、饮水、卫生条件等都比较落后,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从而制约了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者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服务人员一般由本旅游区当地的人员,总体服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接待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旅游业对服务者本身要求很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都与服务者紧密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也没有受到相关的农业生态旅游培训,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服务上,对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利益的认识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相关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经营和管理水平都有限,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重建设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显著。
(三)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较低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不高,大多数国内外旅游者来黑龙江旅游主要是冰雪、太阳岛、森林、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对农业生态旅游只停留在农家乐传统的旅游层次上,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企业宣传力度不够,未提炼出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同时品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档次不够,内涵不丰富。
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机遇
(一)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新形势
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生态旅游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首选,既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也能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前景远大。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又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多样化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有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等。每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下又有众多项目内容构成,如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观光农业自然园林和观光农业科技园林等;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品尝野味和品尝绿色农产品等;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又有体验农家乐、体验采摘、体验农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为兼顾了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重视度增加
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龙江省旅游局提出在2020年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提供经济、技术、资金上的扶持。农业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逐渐成熟,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管理规范有法可依。
四、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威胁
(一)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网上预订使得传统的旅游业面对着直销的挑战,旅游者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种类有了更大的自,而且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对象在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等方面都较传统旅游者要优越和高层次,倘若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不能紧跟销售渠道变革,一味是单一的产销方式,这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是个很大的威胁。
(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项目和种类的增多,旅游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开始延伸到服务竞争、社会效益竞争、资源竞争、专业营销竞争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农业生态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特色也愈加鲜明,正确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业愈加专业,为生态旅游者提供了更大的利益,这些无疑都显露出农工业生态旅游竞争的激烈。
投资分析
开办农家旅店,首期投资要花多少钱?以备3间客房为例,可设置6~8张床和床上用品,投资约需4000元,另需购置厨具若干,有1000元足矣,再加上1000元作为流动资金,总共投资6000多元即可开张。开办农家旅店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由于首期投资费用少,旅店的利润还算可观。以单人间每位一天收费50元、双人间每个床位收费一天按30元、每年以接待700人计算,平均每人收费按40元计算,毛利可达2.8万元,饭菜及水电费用折算1万元,纯收入可达1.8万元。
特色优势
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让游客接触大自然、领略田园风光、感受乡土气息、了解民俗风情、既品尝了传统风味,又能购买土特产。全国各地开办农家旅舍的前景都十分看好。
如今,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更向往地道的农家饭菜。游客们在欣赏美好的田园风光之外,对颇具特色的田园风情及别有风味的农家菜肴情有独钟。所以,在旅游旺季,农家旅舍会吸引不少旅客消费。农家旅舍选址要合理,建在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处,无须高档、豪华装修,以自然、整洁为主。旅店要通风透气,自家住房条件尚可的,可利用自家的房屋加以适当的装饰,就可投入使用,这样就免去建房、租房的开支。同时,“简单、淳朴”不是不足,反而是农家旅舍的特色。在开发过程中,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去改变那里的资源条件,而主要在于改善其自身的经营环境等,相对降低成本。建议店面设在公路旁,这样交通便利,客流量自然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