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 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篇(2)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篇(3)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33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以及跨区域经济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发展的制肘。也正因为此,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具有强烈的冲动。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成立迈出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步伐。随后,城商行掀起跨区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入到跨区域发展的队伍之中。毫无疑问,经营地域的突破为城商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城商行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环境仍不完善、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此给出了对策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

出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考虑,城商行被定位于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这一定位和经营模式使城商行成立初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市民的“三服务”特色。但单一城市制经营下异地网络的缺乏也使城商行的业务开展受到制约,并直接影响到城商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自2000年以来,城商行要求跨区域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商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直到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城商行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突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政策规定直到2006年才正式出台。是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该办法的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随后,一大批城商行相继实现省内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4月,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特别是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为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延伸业务网络,城商行群体对跨区域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六种典型模式,即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省内联合重组、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城商行通常意义上说的跨区域发展是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也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最主要方式。①

根据作者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59家城商行通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占全部城商行的41%;59家城商行共设立了162家异地分支机构。59家城商行中,实现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有32家,地区分布分别为东部地区24家、中部地区3家、西部地区5家(如图1所示)。

省内联合重组是城商行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所谓联合重组,就是将一个省内的几家城商行合并重组为一家城商行,从而使新成立的银行迅速实现省内跨区域的情况。截至2009年末,共有5家银行通过该种方式成立并实现跨区域发展,分别为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和龙江银行。

从实际情况来看,“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等四种方式不是严格意义上所说的跨区域发展,也不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不属于本文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就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一方式进行相关分析。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及其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

所谓宏观层面,就是从国家经济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的视角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格局

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格局相适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资源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即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体现为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体现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人才以及存、贷款等业务量)更多的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具有向经济发达且金融生态良好的地区集聚的特征的一般规律。显然,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城商行在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时不可能违背上述规律。现实也确实如此。被允许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几乎都将目标首先瞄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东部地区的有104家,占到64%;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异地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45家、11家和39家,合计95家,占比59%。②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扎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征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地区间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可能因此进一步恶化。此外,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共32家,其中,东部地区24家,占比为75%,西部地区5家,占比16%。③ 实现跨省发展后,城商行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将超过那些仅在省内跨区域发展和未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因此,实现跨省发展的城商行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也将进一步加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商行已有的发展差距。

2.服务区域拓展,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

一个由不同性质、不同规模、服务于不同区域的各类商业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对于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分别定位和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组成了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已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服务网络延伸至全国。服务地方的重任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和城商行身上,两者也成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尤其是城商行。而跨区域发展后,城商行的服务区域不再局限于地方,其地方金融的定位发生变化,并最终发展为区域性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此一来,原有的由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组成的多层次、相对均衡的银行体系,转变为“倒金字塔”型银行体系,更多的银行和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向高端聚集,定位并服务于地方基层的银行相对不足,造成银行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3.原有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城商行自成立伊始就定位于中小,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一批城商行亦因此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形成自身特色,有效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特别是原有业务限制取消之后,曾经受到限制的银行有着更为强烈的扩张冲动。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而事实也显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那些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比以往更有意愿和能力做大客户、大项目。因为从对银行规模扩张的贡献角度来看,大企业要远远超过中小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在成立初期,出于生存和满足总行考核的要求,往往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企业,以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商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如果没有相关的干预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城商行原有的服务中小的定位会逐步淡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因此而进一步恶化。

(二)中观层面

所谓中观层面,就是从某个区域、该区域中的经济金融体系以及城商行群体的角度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1.跨区域发展高度同质化,打破地区竞争态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路径高度一致,都是首先选择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具体到城市选择,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四城市因其独特的经济金融优势,更是城商行跨区域的必选之地。这不可避免造成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某个地区甚至于某个城市的情况,从而打破该地区原有的金融竞争态势。如图4所示,截至2009年底,进入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设立分行的城商行数量分别为8家、9家、9家和9家。这些城市的银行业本已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大量银行的集中进入必然造成过度竞争问题,恶性竞争、无序竞争随之而来。出于生存和拓展业务的需要,打球甚至于违规操作等现象将不可避免,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争抢业务“熟手”,加大人才流动频率

商业银行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又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一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前台、、后台等相关岗位配置大量的人员以完成相应的流程。特别是出于满足监管要求和防范风险的考虑,一项业务必须经过几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岗位分别操作。城商行新设立的分行要想尽快开业并步入正轨,总行必须尽快为其配备充足的具有业务经验的各类人手。显然,仅靠城商行自身培养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异地分行的大部分岗位需要本土人才,而长期以来一直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的城商行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因此,在异地分行当地银行业中招聘所需人员就成为现实和唯一的选择。但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同一地区,必然加大当地银行业人才的流动频率,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进而影响当地银行业的业务开展。在高素质银行人才和具有客户资源的人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行数量的增加虽然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原有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提高其运营成本。

(三)微观层面

所谓微观层面,就是从城商行自身角度分析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

1.缺乏科学规划,跨区域发展带有盲目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没有制定科学、清晰的规划。虽然监管机构要求那些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制定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这些规划大多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进行的“浅层次”的目标城市选择分析,并未结合每家城商行不同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自身客户需求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差异化分析。造成的结果:第一,大多数城商行都将目标瞄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导致跨区域发展规划和实际操作的高度雷同;第二,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特色,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总行已有特色和优势,并为了迅速做大规模而与大银行争抢大企业、大项目,偏离城商行原有市场定位。④

2.人才储备不足,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必要的人才储备是确保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顺利推进和异地分行平稳运行的前提。而现实情况并不尽人意,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都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那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则更为严重。城商行的应对办法是异地分行人员本土化,即在当地招聘人员。人员的本土化虽然有利于分行迅速介入当地市场,尽快适应当地经济金融环境,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于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增加经营管理成本。而那些拥有多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还面临不同分行之间由于人员来自不同银行从而存在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差异的问题。城商行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再次面临成立初期出现的不同信用社文化的整合问题。此外,人才储备的缺乏也使得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一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已因此受到制约。

3.管理能力不强,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缺乏

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城商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弱一些。所有分支机构集中于单一城市的经营模式也使得城商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分支机构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行之后,城商行将面临对异地分行的管控问题。目前来看,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仍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对异地分行的管控体系。这就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管控”,仍沿用以前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导致异地分行缺乏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宽松”,除分行行长室人员选聘和对分行的考核等重大事宜外,其他基本不管,容易造成失控。在跨区域发展初期,上述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异地分行数量的逐渐增加,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4.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城商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城商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同城两级管理架构下,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和资源集中在总行,由总行统一对分支机构进行管控。但在跨区域三级管理架构下,总行统一管控模式的效率将下降,总行需要重新界定并划分自身与分行之间在风险管理上的职责边界,并通过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提升事前风险识别和事中风险控制的能力。

5.管理理念亟待转变,对异地分行的有效支撑不足

从城商行异地分行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总行有效支撑不足的问题。这既跟总行投入资源不足、人才储备缺乏以及对各地情况不了解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理念仍未转变。长期以来城商行只能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其经营管理活动和理念都是围绕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展开。而跨区域后,城商行面对的是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分支行,总行需要从全国性银行的角度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两者之间势必产生冲突。而总行现有人员受惯性思维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新进人员的培养也需要一定过程,从而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商行总行的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当地分支机构,而对异地分行支撑不足的问题。这将使得异地分行的发展与城商行总体的发展出现偏离,而有效支撑的不足也将影响总行对异地分行的管理。

三、对策建议

跨区域发展不仅对城商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业二元化格局的演变。因此,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准入标准

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一项全新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的推出也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经过4年的具体实践,无论是经济金融环境,还是城商行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监管机构以及城商行有必要对4年来的跨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已跨区域的城商行及其异地分行的总体运行及经营管理情况、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区域布局情况、各城商行对异地分行发展的管控及支撑情况、各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定位与总行定位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评估目的在于,一方面,总结经验,把那些好的做法和案例在城商行中进行推广,提高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能力,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针对现实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已有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特别是准入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既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低造成的一哄而上,也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于苛刻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调整机制

针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雷同,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地区间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监管机构有必要对城商行跨区域机构布局进行事前的统筹规划,建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事前评估,即要求达到跨区域发展标准的城商行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跨区域机构布局计划并上报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对城商行拟设异地分行情况进行汇总和区域分布统计,并着重从区域分布和时间顺序方面,对多家城商行集中选择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调整,引导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第二,准入挂钩,即要求城商行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以解决城商行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而不愿到西部地区去的问题;第三,差异化准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管理能力和不同风险评级的城商行给予不同的异地机构布局区域,严格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准入标准;二是对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给予不同的准入标准,提高在东部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适当降低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城商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四,政策优惠,即对那些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给予“优先审批、同等情况下缩短审批时间”等政策扶持。

(三)放宽准入,填补断层,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

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调整的同时,放宽对新设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导各方面资金,发起设立服务于小企业和三农的地方性小型银行,以填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后造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的断层。如放宽对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要求;借鉴村镇银行的做法,在中小城市试点设立社区银行等。在鼓励和支持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尝试将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与其跨区域发展市场准入挂钩,并探索对城商行异地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进行单独考核,以解决城商行做大后可能出现的偏离原有市场定位问题。

(四)科学分析,规划先行,有序推进

监管机构应指导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前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着重从区域间经济金融联系、自身客户需求等角度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在此基础上,立足发挥城商行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结合每家银行的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跨区域发展规划。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商行应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建立起涵盖“目标城市选择”、“申请”、“筹建开业”、“开业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跨区域发展工作机制,并明确各环节的具体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责任部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为确保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城商行应根据制定的中长期跨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跨区域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异地分行行长及副行长、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结算等岗位人员的培养,建立跨区域发展“人才池”,做好人才储备。与之同时,改革完善培训机制,改变过去那种总行培训部门主要服务于当地分支机构的做法,加大对异地分行各层次人员的业务及管理培训,并根据各异地分行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异地分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宣传,以使各异地分行尽快认同并融入到全行的文化理念中,实现全行企业文化理念的统一。

(六)实现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管控和支撑体系

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商行应加快实现从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并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和支撑体系。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总行要从原有的面向单一城市分支机构转为面向区域性分支机构,政策制定、管理活动开展等要更多地从区域性银行的总行角度出发,跳出原有城市,拓展视野,服务于所有分支机构。其次,转变管理架构,适应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的变化,对相应职能部室的设置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再次,转变管理流程,按照三级管理架构的要求,对原有的局限于单一城市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尤其是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结算、人力资源以及内部审计等条线的管理流程,既要建立起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又要对异地分行形成有效支撑。最后,转变管理活动,尤其是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业务指导、总分行共同营销等方面,对总行所在地分支机构与异地分行实施差异化管理,制定与异地分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注释:

① 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银行家》,2009年第10期。

②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③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④ 李晓华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探讨》,《银行家》, 2009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张吉光. 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J].银行家,2009(10).

[3]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二)[J].银行家,2010(1).

篇(5)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进一步成熟,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上银行等进行“指尖营销”已经成为银行业普遍共识。虽然网络渠道多样,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获得用户粘性,发挥出“互联网+”的真正优势。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忌贪大求全,避免内容同质化

以网上银行新推出的聊天功能为例,虽然各家银行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但是互加好友、交友聊天等等功能在支付宝、微信等客户端已经运作非常成熟。一方面,人们不会选择在不同客户端同时交流;另一方面,客户选择关注银行APP的目的更在于办理业务和能够从中获取最新资讯,实现自己的财富升值,而不限于聊天。

二、找准客户需求,针对特色需求进行定向开发

我们推出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希望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并通过“大众化”的认可实现效益。但是银行业越发展,越成熟,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越窄,越需要“小而美”,并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精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比如,每一个银行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以产品为切入,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目的的信息推广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客户。

三、保障安全前提下简化流程,促进交易的方便快捷

对资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局限于安全而忽略了资金使用的便利性。现在借助互联网推出的“一键支付”、“扫码支付”、“扫码取现”等方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这么说,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我们以往银行卡、密码器、U盾等许多的设备才能共同完成的工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支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的到位。

参考文献:

[1]宋志德.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出路[J].商业文化,2014,(32)

[2]马英杰,吴淑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金融,2015,(02).

篇(6)

4 胡素青. 超五成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银行——解读《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J],《金融科技时代》,2011(5) :32-34.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3-048-03

一、前言

本文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础来源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理论。对集中度(竞争程度)的衡量一般采用资产规模集中度指标(CR)。指标表示行业中最大的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通常取3、4或5。指标数值越高,该行业垄断性越高,经济学家贝恩运用指标对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了分类(见表1)。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四种形态。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通常集中度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就越高。

二、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首先分析世界发达国家银行业集中度,研究可采用CR3和CR5指标,分别代表各国或地区前3(或前5)大银行资产相对于全部银行总资产的比重。

世界发达国家可分为两个体系(王健安,2011)。一种是集中度较高的新荷加银行体系,另一种是集中度较低的日美德银行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银行业集中度属中等集中寡占型。中国大陆银行业集中度不高,存在激烈竞争的影响,并使银行盈利降低。“总行数目多”是激烈竞争的源头。每个银行做的业务类似,从而形成低效率的激烈竞争。“分行数目多”则不是激烈竞争的源头。监管机构经常采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作为衡量当作一家银行可否新设分行的标准之一。银行分行家数能够满足民众对于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

我们可对2006年-2010年中国上海、美国纽约银行业存款市场集中度指标进行定量测算。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活跃地区,正处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而美国纽约是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成熟发达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综合比较,可对中国银行业存款集中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预测。

根据上表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判断目前上海银行业存款市场为中等寡占型市场,一般上海市存款市场集中度低于全国,竞争更激烈。2006年-2010年上海银行业存款市场CR4指标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上海银行业存款市场处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即将步入中(下)集中寡头垄断市场行列;从HH1指数看,上海已由适度集中走向变为低度集中市场。上海银行业存款市场竞争程度较激烈,主要原因:一是上海正大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云集,银行存款市场竞争参与者众多;二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业务机会不断涌现,各银行都有来自总行的“资源和政策倾斜与支持”,进一步加大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程度。

从CR4和HHI指数看,目前上海存款市场的集中度与纽约基本相当,均为中等集中寡头垄断市场,竞争度较高。2006年-2010年上海存款市场CR4和HH1平均值分别为54.76和0.1047,纽约分别为52.73和0.117g,均属于中(上)集中寡头垄断与中(下)集中寡头垄断以及适度集中与低度集中的过渡时期。然而,由于上述两地区处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集中度指标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存款市场集中度指标基本呈下降趋势,而纽约相关指标总体却逐步上升,主要原因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推动了美国大型银行兼并步伐,纽约是国际大型银行总部聚集地,因此存款市场集中度增强。

综上所述,从存款CR4和HHI指数判断,目前上海与纽约存款市场均属中等集中寡头垄断,竞争激烈程度基本相当,反映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速度和力度。从发展趋势看,上海存款市场集中度指标逐年下降。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可以预见,一方面,中国银行业首先将循迹作为发展建设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发展路径,存款市场集中度仍会降低;另一方面,根据纽约相关集中度指标的变化趋势预测,随着我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多牌照综合化经营以及国内外兼并收购活动将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及上海银行业也将重复纽约的发展路径,存款市场集中度逐步回升,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中国银行业存款市场目前以及在未来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都将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国际经验表明,集中度高的银行产业结构,享有较高的BOA。因此,一是马来西亚在1999年,政策性要求58家国内金融机构限期合并为6家超级大型银行。二是中国台湾在2004年提出“金控减半”的政策,这里的“金控”是指大型金融控股公司,以大型银行为主。政策效果是,“银行规模大、数目小”的改革思维得以贯彻,“金控”家数2005底实现减半,仅剩7家。由此,文章得出经验结论:(一)银行集中度与银行市场竞争力呈非线性关系。当银行集中度低时,提高银行集中度会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当银行集中度高时,提高银行集中度会降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二)银行同业合并及业务整合能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三、中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建议

前文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做了基本分析,银行监管当局应积极进行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集中度。推进市场机制下的金融机构合并,以降低金融服务价格及市场过度激烈竞争。推进银行通过业务整合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及经营效率,以应对目前经济的探底。相对应的金融监管建议如下:

(一)积极进行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集中度

经验结论认为:银行集中度与银行市场竞争力呈非线性关系。当银行集中度低时,提高银行集中度会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当银行集中度高时,提高银行集中度会降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而中国学者(徐忠等,2009)早期则认为:可能是因为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市场集中度已经很低,进一步开放市场已经很难提高银行的效率,而在中国这样高度垄断的市场中,只要有几家新的银行加入,降低市场的集中度,就会对原来的垄断者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效率。

上述学者实证分析假设条件错误,没有正确列举和判断国内外市场集中度数据。国外成熟市场新加坡、荷兰、加拿大本身市场集中度就很高。而美国等国家市场集中度也不断提高,接近中国数据。中国的银行市场集中度指标(CR5)在2005年及2011年基本在50%左右,只能算是中等集中寡占型市场,不算高度垄断的市场。

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积极进行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集中度。一是限制新银行牌照的发放。二是限制中小银行区域外设点经营。三是适当控制上海外资银行扩张。

对于上面第三点建议,需要补充的是:一是与中资金融机构相比,2010年上海外资银行贷存比普遍较高,风险较大。最

高的法人金融机构为银行,达到131.45%。18家主要外资法人机构的简均贷存比为77.98%,比本地中资法人银行中的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分别高出18个、11个和19.7个百分点。二是外资银行盈利模式与中资银行趋同,利息收入占盈利的比重上升。2010年,上海市外资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7.78%,与中资银行趋同;利差收入与税前利润之比为167.85%,比中资银行高出41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较高,这与国外银行非利差收入一般占总收入40%以上(有的超过60%)的国际水准差别很大。

(二)推进市场机制下的金融机构购并,降低金融服务价格、防止市场过度竞争

以中国台湾为例,2000年以来,银行监管部门陆续通过金融机构合并法和金融控股法,在2004年推行第二次金融改革,在2008年推动第三次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合并,提高金融机构集中度,降低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刘景中,2011)。

因此,监管机构应积极推进市场机制下的金融机构合并,以降低金融服务价格及市场过度激烈竞争。实证研究(刘景中,2011;王健安,2011)表明,集中度高的银行产业结构,仍享有较高的ROA。研究也呼应了我国台湾地区“金控减半”政策的正当性。同时,美国和亚洲的案例也支持了这种监管政策。如上文引述的马来西亚,该国在1995年加入WTO,金融市场自由开放。但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的1999年,该国监管当局要求58家国内金融机构限期合并成为6家超级大型银行,以降低金融服务价格,防止市场过度竞争。

(三)推进银行通过业务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经营效率

监管部门应积极推进银行通过业务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经营效率,以应对目前经济的探底。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做的各种金融方案,重点是积极支持银行较单纯的整合过的业务活动,这样较不易引发“太大而不能倒”的传染效果。

银行应积极创新与整合金融服务,应对竞争,支持中国新兴产业,推动建设“智慧中国”。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技术创新和整合;运用特色经营,实现产品创新和整合。二是积极创新和整合金融服务,支持中国新兴产业,推动建设“智慧中国”。后世博的“智慧中国”借鉴美国国家和IBM公司“智慧地球”的理念,以转型为核心,通过整合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催生新增长点,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争取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三是积极进行国际化运作。尝试在上海及亚洲地区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参照香港离岸市场业务,积极服务市场中的人民币固定利息产品、保险产品、ETF基金产品、人民币IPO业务。积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资本输出+跨国企业”模式,加大与中国跨国企业的互动支持(杨军,2002;殷剑峰,2011)。四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整合住房金融产品,增强对住房金融的风险判断能力(杨军,2003;2011a)。

参考文献:

1 刘景中,银行集中度及效率对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台湾实证分析[J],台湾经济评论,2011,39(1):115-173

2 刘蜀曦,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11):37-43

篇(8)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

>> 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浅探细分市场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柔印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餐饮业发展趋势研究 试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培训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贵阳市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石峰: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卡车在非洲市场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汇款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而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完善信息系统、提供行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创造社会环境、推动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等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餐饮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对策[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m63―06

篇(9)

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服务普及化,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在金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来说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3 完善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相对容易的部分,如: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还有的标准化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标准化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还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

第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化在金融中的管理和应用越来越广,这一点已经从各方面得到论证。目前,已经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金融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第三,信息化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业综合业务平台。金融信息化建设集中的数据仓库后,那么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样,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业务很多,如: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篇(10)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14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30-02

混业经营亦称合业经营、综合经营,是相对于分业经营而言的,指在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可下,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甚至参股非金融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及动因,以探讨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地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是必然的选择

1.1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

20世纪50年代后,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法律对这一发展趋势给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金融创新也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工具,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收入在利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为扩大资金来源和寻找新的客户群落也不断地向商业银行渗透。

1.2 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从事多种经营,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多种金融产品,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选用最富生命力的金融工具和从事最有利的金融业务,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

1.3 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业趋于稳定

全能化的业务经营使银行内部形成了一种损益互补机制,即银行业某一领域金融业务的亏损可由其他金融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不仅使银行利润收入稳定,而且使银行业的风险得以分散和减小。当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业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随时调整经营方针和业务拓展重点;此外,全能化经营不仅使资产风险分化,而且资产更富有流动性,更容易实现金融机构的整体稳定性。

2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瓶颈

2.1 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主要集中在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少数法人大股东之手,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些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在人员选派的原则上,较多考虑相应的行政级别,对专业知识和经营才能不够重视,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导致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普遍低下。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对银行人形成有效的监督。

2.2 技术支持尚未足够,更多更新的业务没有得到更高的技术支持

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的正是对银行业务提供支持的业务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各种子系统与技术平台。包括:①营销子系统。随着金融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方法,受到了银行业的推崇并得到了积极运用。营销虽然不能独立地列为一项银行业务,但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活动,它对各项银行业务的促进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②风险控制子系统。由于银行的每一项经营活动和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充满着风险,风险控制成为关系银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子系统。③评审子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信贷评审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抑制信贷审批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全面提高信贷决策的专业和技术水平,遏制信贷管理的短期行为,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好评审子系统,以提升对经济政策、市场发展趋向的把握能力。

2.3 目标市场不明晰,导致发展的不平衡

目标市场是在明确自身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推出差异化产品或差异化服务来实现的。如香港四大银行中,汇丰银行定位于分行最多、全港最大的银行;恒生银行定位于充满人情味、服务内容和服务态度最佳的银行;渣打银行定位于历史最久、安全可靠的英资银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定位还处于初始阶段,比较模糊,缺少特色,忽视了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居民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淡化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地方特点,使其经营品种、发展模式只在简单地复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标准和模式,缺乏应有的差异性和弹性。

3 对策办法

笔者认为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3.1 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弊端主要源于它们的产权安排,由于地方财政一股独大,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人事制度无法与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相匹配。因此,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通过充分引进民间资本和适度引进外资改善股份结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明确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发挥监事会等机构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保证经营决策准确无误地贯彻到业务经营的各部门及各个环节,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3.2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使银行在对客户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满足整个市场中的个性化要求,获得竞争优势。①通过市场细分,区分金融市场中需求的差别性,然后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把资源集中到相对盈利的部分。②市场定位上突出依托地方经济,以服务中小企业、推进零售业务发展为基础,努力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③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考虑产品服务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弹性强度来确定价格。

3.3 尽快形成品牌经营

拥有著名的金融品牌,对于金融机构占有金融资源、拓展市场份额、维护持续稳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品牌问题是制约其拓展市场尤其是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一个瓶颈,也是阻碍当前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通过银行品牌推广,促进业务在特定市场区域的渗透和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推广和宣传具有核心价值的银行产品,促进企业形象的清晰表达和不断强化。

3.4 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同业合作,如业务合作、股权参与等,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谋求生存的更为积极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①加快个人银行业务开发。构建包括个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在内的全能化银行为标志的个人银行业务体系,在保持业务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②加快对公银行业务开发,利用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全面提高公司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改善资产质量,提高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盈利能力。③加快技术开发与创新步伐,围绕信息技术建设的整体性、市场需求响应的快速性、信息建设的有效性、网络银行发展的整合性、科技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建立经营数据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完备的科技应用和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斌,陈志伟.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新金融,2005(8).

[2]张腾.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战略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08(5).

[3]陈峰.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困境及成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4]崔妮.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J].新西部,2007(14).

篇(11)

加入WTO,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真正把银行办成金融服务多样化、业务综合全能化的现代银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差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比较欠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层次服务的金融产品。

(三)中间业务收费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入、成本、费用、风险的标准合理地对商业银行收费,而是对部分产品收费,例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对部分产品不收费如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这种收费标准不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现代化手段和复合型人才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软件因素才能为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品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就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发展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地发展存贷款业务已近远远不够了,必需要认识到中间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认识,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段,要提高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力度,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改进,人才培养。

(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时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其次开创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三)合理确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但中间业务所的收入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调动起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必需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内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银行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

(四)改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手段,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手段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在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改进原有的手段,同时要引进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要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在原有人才储备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

[1]邹玉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思考.《时代金融》,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