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体系 计算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信息技术不再像以前的计算机课,内容和目标都有了变化。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教学体系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模式,而应具有独特的教学观念。要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高效作用,就必须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教学的体系。如何踏改革浪潮、走发展之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人士努力探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建立和谐因素,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信息技术教育大纲》强调:“要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教育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们掌握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用和谐、认可、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爱戴,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情意,因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意见,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才能,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愉快和欢乐。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设置一课时,先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制作的演示文稿播放两遍,第一次各对象并没有设置自定义动画,第二次播放的时候给各对象添加了自定义动画效果,然后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特别喜欢哪一类演示文稿啊?”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可以活动的这种。”教师接着提问:“大家想知道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全体同学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想”这样,这样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把知识和智慧的种子均匀地抛向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学习信息技术都会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点评、多表扬、少批评、认真教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错,只要他们能开拓思路,都要加以鼓舞和支持,及时表扬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正确引导有错误倾向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学生们的创新因素,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开设创新模式,提供想象素材,激发学生们的求
知欲望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融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有理科的性质,也有人文特点。通过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教学完美地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实施其他学科教学目标。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因特网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使其他学科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教学为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体系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学氛围下的其他学科教学利用信息资源,拓展其他学科教学将使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呈现出崭新的体系,使得高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互联网资源,尝试网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将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学渠道;依托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促进其他学科升华,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点关注学生们基础水平的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所不同及各种客观原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的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特性、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异同,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合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学生求新、求趣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异同、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应用个别辅导的方法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增强自信心;也可以采用同学合作教学的模式,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有力的资源,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四、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承担着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任务,高中学校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化、信息化、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美国法学家霍尔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法学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及评价等环节。目前,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影响,偏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所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7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于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司法部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职业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改革,法学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在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法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严重脱节。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院校法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学时数明显高于实践教学。目前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十六门法学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未能得到真正重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适应实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即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2 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前提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影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和有序运作。其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各种实践教学模式应如何具体运作,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等都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国家教育部门对法学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也仅有极其简单的方式列举,对于各种方式如何开展则缺乏刚性规定,也没有提供相关的标本模式供各院校参考。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和规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3 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截至2010年4月,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620多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30万人。与急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相比,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成为影响法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缺乏必备的师资。法学实践教学对法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实践中,我国法学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其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此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基地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于双方交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仍非常有限,实效性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4 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式
完善的评估监督体系是促进法学实践教学规范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评估指标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和细化。现阶段,实践教学在教学成果的评价模式上,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标准的职称评定等制度,导致教师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这样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 重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3.1 明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确立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重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该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1.1 总体目标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应该围绕着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而确立。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该是: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高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
3.1.2 具体目标
设定具体目标是科学地为实践教学定性、定位、定量,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目标,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可分为:基础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创新技能培养。
3.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创新技能模块。
3.2.1 基础技能模块
基础技能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社会调查能力训练、写作技能训练、案例评析能力训练等课程来完成。(1)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职业属性决定了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程在本科较低年级开设为宜。(2)社会调查能力训练。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养成从法律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本课程可安排在低年级的寒暑假为宜。(3)写作技能训练。该课程可采取学年论文和专业习题论文的方式进行。(4)案例评析能力训练。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可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讨论为载体。
3.2.2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旨在深化基础技能的平台上检验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理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模块一般应包括庭审观摩、模拟庭审、法律咨询和专业见习等。(1)庭审观摩。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案件审理的程序和过程,了解诉讼参与人的角色特点和功能作用。该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为宜。(2)模拟庭审。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具体法律案件的处理,检验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3)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社会大众提供无偿法律咨询帮助的实践教学形式。此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4)专业见习。该课程通过安排学生跟随法律工作者进行具体案件的处理,使其熟悉规范流程,掌握实用技能。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的假期为宜。
3.2.3 创新技能模块
创新技能模块是在上述两个模块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通常运用的方式包括该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援助、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1)诊所法律教育。该课程以具体的真实案例为对象,让学生在真实案件中理解法律原理,提高职业技能。该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为宜。(2)法律援助。该课程的实施要求在专业教师参与下,学生以义务法律援助者的身份为家境贫困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一般可安排在大三、大四学期进行。(3)毕业实习。该课程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处理法律事务的流程的熟悉程度,学习和掌握办案的方法和技巧。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时间为2至3个月为宜。(4)毕业论文。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本文主要就师资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谈几点建议。
3.3.1 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专业教师与法律工作者之间的职业互换制度。通过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可以使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到法学院系担任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专业教师通过从事一定时期的法律实务工作,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制度。专业教师在完成学校核定的教学工作量后,可以申请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3)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引进海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3.2 建构专业实习基地“双赢”模式
当前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学实践基地建立在单向性基础之上,实务部门对实践基地的运行积极性不高。在“双赢”模式下,普通高校为实务部门获取有关专业信息、进行职业培训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发挥高校法律人才的资源优势,实务部门则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与资源优势方面等展开全面合作,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3.4 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和标准;成绩评价等。
3.4.1 实践教学的评价原则
实践教学的评价原则主要包括统筹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1)统筹性原则。首先,坚持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分别采取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其次,坚持对学生的考核与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2)差异性原则。由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实践教学评价必须考虑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也可灵活多样,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内容不同,丰富多样,可采用活动记录、总结报告、论文等书面方等综合考核方式。
3.4.2 评价依据和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4-04
0 引言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与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观赏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相似,蔬菜栽培学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农业大学该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落不到实处,只能在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开展一些演示性、考察性实习,无法开展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创新型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1,2];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3];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另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又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5]。面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抓好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6]。为此,本文在总结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以期为深化专业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参考资料。
1 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欠科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在经过多次修订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开出率及效果,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大纲还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如有些实验技术含量不高,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只有“验证性”而不具备“实战性”,几个关键实验甚至不能开出。如茄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涉及了,但由于没有开出的条件而被搁浅。
2)认识不足、管理落后。由于观念落后,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各级各层人员对实践教学均存在轻视情绪,使实践教学各环节脱节,多项实验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3)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差。实验室硬件设备的不足、陈旧及管理上的弊端使许多实验难以开展,加之没有有效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寸步难行。
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现有实践教学资金来源单一,仅仅依靠国家下拨经费,严重制约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经费奇缺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5)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无法走出校门去实践,视野不广阔,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实验室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由于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目前实践教学难以实施的现状。因此,该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实践教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2.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试 验的开展
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蔬菜栽培学实验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正。减少了参观性、验证性实验和单一实验学时数,增加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工作量。随着蔬菜栽培学课程总学时数由56学时增加到64学时,实验学时数也由12学时增加到了18学时。如把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实验和常见蔬菜田间观察实验分别由原来的2学时和4学时减少为1学时和2学时;增加了蔬菜种子播前处理、苗床建造、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系列实习的实验学时数,增加了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实验学时数;补充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及“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新大纲内容更符合生产实际要求,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基本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表1)。
表1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阶段 教学项目 学时数 性质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2 单一实验
改革前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4 单一实验
(总12学时)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4 单一实验
蔬菜栽培技术 2 参观实习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1 单一实验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2 单一实验
改革后 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2 单一实验
(总18学时)蔬菜育苗床建设、播种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 3 综合性实验
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 2 设计性实验
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2.2 建设多种模式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1)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园地[6]。甘肃农业大学位于兰州市市区,校园面积有限,因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地区农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教育原则[6],在学校的支持下,争取各地州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合同约束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并对实习基地进行挂牌。如通过“实践教学+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院所、实践教学+农户、实践教学+科研”等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实习。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从而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与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合作的公司有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甘肃亚圣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庆阳市新土地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兰州市农科所及其他各市、州农科所等。如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拥有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实施灌溉施肥一体化),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洋葱、结球甘蓝、莴苣等,从蔬菜育苗开始学生就可进入该公司实习。
2)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要建立多样化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校内实习基地使用灵活、效率高,能节约经费。甘肃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在每年的第一学期(秋冬季)开设,此时正是露地蔬菜生产的末期,因此,不仅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还要有相应配套设施,以便在秋冬季开展相关实习。在学校总体规划下,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在校内建造了一座 1400m2 连栋现代温室,其中1/3面积分配给园艺专业,可用于开展蔬菜播种育苗及反季节蔬菜栽培等系列实验,如培养土的制作、苗床的建造、蔬菜播种育苗、蔬菜嫁接及常见蔬菜幼苗田间识别等实验。另外,2011年学校分配给蔬菜科学系校园实训区90m2,用于建设校内蔬菜标本区,主要种植观赏南瓜、羽衣甘蓝、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等观赏价值较高的蔬菜。这个标本区由课程组副教授以下的人员组织学生种植与管理。校内规范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原来只能通过参观、演示来完成的实习可在温室内随时进行实施操作直至熟练掌握,使部分实验实现了从“眼观、耳听”向“实际动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实际操作能力,优化了校园环境。
2.3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倡导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行动,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所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农户”的实习模式。蔬菜产业目前是甘肃省第二大产业(仅次于粮食),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620万亩,而且甘肃省是全国“西菜东调”的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泾河流域、陇南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甘肃省蔬菜面积大、种类多,尤其是“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夏秋蔬菜供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本课程实习及提高本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蔬菜科学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分片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实践中。根据农户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小,2~3户种植户分配1~2名同学,2~3个自然村分配1位指导教师,对从蔬菜育苗到拉秧的整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该项活动,能深入了解蔬菜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行科技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本课程所交流、联系的区域主要是靖远县的北湾乡、大坝乡和平堡乡,山丹县的清泉镇、马营乡和老军乡等乡镇的种植户。
2.4 提高认识,加强交流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 流畅性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不配合势必造成整个实践教学的阻滞。因此,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要把各个环节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这就要求各环节、各层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材料、协调各方面关系,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及设施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各自的职责及责任,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流畅性,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蔬菜栽培学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教授、副教授各1名)、讲师1名、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仪器设备管理员1名,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
2.5 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依照“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6]。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把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1位高级职称教师可以指导10~15名学生,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可指导5~10名学生。一个课题下可以分配2~3名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项目“蔬菜植物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可以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蔬菜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土壤肥水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等,让学生参与选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及最后提交答辩等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相关科研方向的发展前沿,同时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考核制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7]。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8]。甘肃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实践科统一管理,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监督实施,主讲教师负总责并制定实习方案,教学辅助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场地协调、人员安排、车辆安排等,从而形成了一套流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试,更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适当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加大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习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与改革前相比,把试卷成绩所占比例压缩了10%,而把实习成绩所占比例提高了10%。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操作技能现场打分,最后结合所交实习报告给予综合成绩(见表2)。
表2 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办法
成绩组成 考核项目 比例(%) 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 课堂出勤率、 15 出勤率20%、回答
回答问题和作业 问题40%、作业40%
实习成绩 实习态度、操作 实习态度30%、操作技
技能、实习报告 25 能30%、实习报告40%
期末考试 考卷测试 60 闭卷考试100%
3 实践教学创新的应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蔬菜生产、市场等,增强了感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精英为学生做现场指导或做专题报告。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及相关人士交流问题与学习心得,学习效果良好。
2)大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利于就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较长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村甚至农户家中,克服了苦、脏、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艰苦朴素,认真对待实习的每一环节,不但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且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实习单位树立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大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实践技能,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农户及实习单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联系,为以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深厚基础。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受到了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肯定,提高了就业率,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3)进行科技扶贫,增加了农民或企业收入。通过进入企业或农户实习,学生以生力军及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蔬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起到了既是劳力又是技术员的作用。对企业及农户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4) 提高了教师素质及课程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实施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而且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学科发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学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甘肃农业大学作为西部地区一所省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本素质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均有差距。为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懂理论、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着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因此,建设高效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学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紧紧围绕着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更好的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钱春,刘君素,尹可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50-252.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7,(1):75-78.
[3]周苏玫,景延秋,贺德先.突出能力培养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兴国,王宏顺,王滨.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0-22.
[5]陈忻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50-53.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1],强调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改善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卫生部2009年统计[2],到2015年我国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并成为社会热门专业。。随着市场对护理紧缺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是一致的: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3]。
民办院校由于实践教学的硬件不足,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毕业前生产实习期间往往受到到不公正的待遇。如安排公办院校的实习生在临床主要科室实习,而民办院校的实习生只能去辅助的小科室,并且重点是病房卫生等杂务工作,造成学生厌恶实习而中途而费。更重要的是在就业聘用方面也受到歧视,认为民办院校培养的护士整体素质低,尤其是护理操作不正规等等。因此,未来民办护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键是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民办院校只有大力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严格训练,严格把关,才能与公办院校的社会信誉保持一致的认同,才能有发展生存的前景。但目前民办护理专业缺乏实习医院及实验室设施的现状,这是一个根本性难题。而要转变这一局面,关键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改革,尽快构建民办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笔者通过近几年对一些民办院校、个别公办院校的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尽快构建民办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改革思路:
1.民办院校目前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1.1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
民办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是在综合院校开设护理专业,因此没有专门配备管理护理实践的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多,分工不明确,护理实验室没有健全的工作职责范围,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组织管理跟不上,质量难以保证。
1.2 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框架,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现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重视远不及理论教学的考核。加上实训教学的课时数不足,缺乏带教老师,缺乏考核实训物品等因素,考核只能走走过程。
1.3 实践场地不足,物品短缺,见习课空白
民办院校招收学生多,但操作练习室面积并没有增加,加上物品不足,练习次数少,有的学生到下课时间也轮不上一次练习,自然生疏。由于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医学生,上课几年后没进过医院见习,只能在毕业前的生产实习8—10个月才和医院接触,这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势必造成断层,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1.4 实践课教师师资不足
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课护理学》、《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国家规划教材的教学大纲要求实践课占40%以上,尤其是《基础护理学》实践课占总课时的50%以上。而大部分民办院校在实践课的课堂上只有一名主讲教师,没有带教老师随堂带教,每班50余人,几间操作练习室同时练习,这样的模式使得教师无力顾及每组、每个学生操作的正确与规范,形如放羊,走走过程。操作考试也只有一位老师,正确与否也是走过程,自然会导致民办护生操作技能不正规、不熟练,影响声誉。
1.5 护理实践课教师课酬不合理
护理操作是体力及脑力劳动的综合实践教学,主讲老师即要讲解,还要用全身上下肢体演示,加上学生人数多,一节课演示操做几十次,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比其他专业带教辛苦得多,课酬也应要高一些。但多数民办院校只给主讲教师课酬,没有财务渠道付给代教老师课酬,势必造成带教这一重要环节的流失,老师没有积极性。
2.构建民办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2.1 配备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顶岗实习平台3部分[4]。教学科应设专干负责和监控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应用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学生实践教学信息、考核成绩整理和归档制度,。并做好统计、分析、及时向学校相关部们反馈考核结果。
2.2 在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护理专业是一门职业技能性专业,尤其是民办的护理本、专科生,培养的方向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的服务性人才,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尽量删减、整合边缘相关的纯理论课程,而加大技能型课程的课时数。并对一些边缘课程的考核因灵活多样,随堂而过,以节省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原则,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干课程及护理技能的考核上。对毕业生的技能考核工作事前应做好统筹组织安排,有教学科统领,调整有关护理老师的课程,集体考核。
2.3 增加带教老师及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护理技术即严谨又繁琐、即科学又通俗且整体连贯性强。基础护理及临床各科护理技术约有数百项操作。尤其是基础护理操作的每项操作国家及各省均有统一步骤和流程,一招一式要求很严格,靠主讲老师一人眼观八方的指导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应增加专职的技能带教老师,在课前按照国家及各省统一每项操作标准,集体备课、统一操作。实验消耗用物上因增加经费,如注射器、输液器、一次性灌肠筒、导尿包等,增加练习次数。在晚间自习及课余时间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并由主讲老师统一为每班级培养1—2名课代表,一点带面,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学强化训练。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联系,经常参加大型护理技能大赛及各种技术比武活动,使民办高校护理学生走出校门,与公办院校同专业平等竞争,扩大声誉、共同发展。
2.4 长期固定校外见习医院
与生产实习医院妥善解决好见习课的时间安排、见习内容、经费开支等具体问题。医院见习课的安排对临床护理实训来说是最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举措,也是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培养爱岗敬业责任感的最好途径,并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长期固定校外见习医院,应确实解决好见习课程的组织,经费支出、学生带队及外出安全等具体问题,使其形成长期化、系统化、规范化。
民办院校只要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独有优势,充分领会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共同携起手来,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尽快构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造积累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就一定能办出高水平的护理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国教育报,2010(7).
[2]孟兰.近五年中国热门职业需求[J].护理教育月刊,2008(9):
关于高中学生如何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化学知识体系一定是非常宏观的吧?我怎样才能建立宏观的知识体系呢?这个学生提出了高中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的障碍――部分高中学生的思维不够宏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化学课本的目录来尝试建立化学知识体系.虽然刚开始学生建立的化学知识体系可能还不够宏观,但是随着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建立的化学知识体系就会变得宏观.现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教版高中化学课本的目录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目录中挖掘一个化学知识点开始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学生选择的化学知识点为金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发散思维,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个学生以铁为例写下:铁粉是黑色的、固体铁是白色的、Fe2+溶液是浅绿色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写下了一系列关于铁元素的认知,建立了铁的化学知识体系.在刚开始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时,学生往往找不到建立化学知识体系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化学目录开始,挖掘化学目录中希望自主学习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基础,尝试建立一个化学知识体系.虽然刚开始学生建立的化学知识体系既不够宏观,又不够完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完善化学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化学知识体系后,如何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呢?学生仅依靠学习化学课本中的知识,是不能完善化学知识体系的.这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思考、思辨、提炼,他们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化学理论知识的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所学化学知识.以教师帮助学生以铁这个知识点建立化学知识体系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去博物馆参馆,让学生思考古人的冶铁技术是如何提高的,要求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出冶铁的化学反应式.学生在学习冶铁的历史中发现古人的冶铁技术是一步一步提高的.比如,刚开始古人应用的冶铁技术为把铁矿石、焦碳、空气、石灰石结合在一起冶出铁.有关化学反应方程为C+O2点燃CO2;CO2+C高温2CO;3CO+Fe2O3高温2Fe+3CO2.这样,使学生对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所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学生要翻阅相关的化学资料.教师利用实践引导学生从一个化学知识开始学习,能够让学生逐渐拓展知识点,促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让学生完成项目实践的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3-02
一、当前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手段改进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既懂韩语又懂酒店管理的韩语人才却相当匮乏,且开设酒店韩国语类课程的院校不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都存在着实践类课程偏少、校企结合不紧密、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体系不完善等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教材单一、针对性和适应性存在偏差,教材内容脱离当前快速发展的酒店业,教学模式上以单纯书本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
上述问题致使当前酒店韩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亟待改革。
二、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酒店韩国语是一门集语音、词汇、语法、韩语文化、饭店文化以及饭店专业术语、饭店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过掌握饭店韩国语视听说的能力,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和饭店的文化、专业术语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具备初步的跨文化饭店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程设计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将韩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最主要目标和任务。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习情境,以实践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立足校企合作,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本课程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真实任务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语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饭店的真实工作划分为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听、说、读、练”的过程中,掌握饭店韩国的听说技能、韩国文化知识、饭店专业术语、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
(三)建立以情景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虚实教学体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采用示范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中,加大校内的实训成绩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比例,实训的理论考试中实际的听说能力以及饭店的基本服务技能占综合成绩的50%,其中实训成绩由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模拟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的打分。
实训成绩=理论考试成绩(40%)+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学生平时表现(10%)
理论考试成绩(40%):包括饭店韩语的基本语音、词汇、饭店专业术语、饭店文化、韩国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构成。
实际饭店韩语听说能力和饭店服务技能(50%):包括工作过程或模拟工作过程中的饭店韩语的使用情况和饭店基本技能的实际掌握。
学生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工作过程的表现、礼节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1、教材建设及选用
加大教师团队对酒店韩国语类教材的开发力度,深入到酒店现场挂职锻炼,充分分析、理解当前酒店业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内容主要依据酒店的部门设置制定,与课程设计相符合,情境丰富,可令学生了解酒店服务的各个流程,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酒店服务行业的韩国语表达方式,进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服务技能的双重目的。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
、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料
建立课堂教学资源库、酒店情境会话案例库、针对每一工作模块和典型工作情境设计习题库,使学生课堂学习后能够及时演练,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答疑解惑。
3、构建酒店韩国语视频资料库
收录相关的韩国动影像资料,使学生在知识的把握上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并增加学习的兴趣,获得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韩国文化的学习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的背景,服务业的优质服务是依托与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更高质量的服务于顾客前提是要掌握好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酒店韩国语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韩国人的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各种禁忌的讲解。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改变单纯的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教学模式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启发,可采用带入情境-引发问题-寻求方案-实战演练-灵活运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即
1、带入情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其下的多种工作情境,将学习环境由单纯的课堂变为课堂和工作场所的结合体,努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以图实现学校和行业的无缝链接,培育成熟的职业化人才。
2、引发问题
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会遇到书本上没有接触到的案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与实践中问题的不可预料性是相吻合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激发主动思考的过程,也将促成学生接下来去寻求解决方案的行动。
3、寻求方案
发现问题,小组将开始分析讨论,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将回顾已经学习过的案例和解决方法,从中寻求答案,旧知识得到巩固加强;讨论的过程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加以辨别和筛选,重新整合思路,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形成。这个过程将加强学生的思考推断能力,并逐渐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加快社会品格形成。
4、实战演练
经过讨论,小组成员将按照解决方案进入到工作情境中进行实战演练,演练过程中会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和缺陷,小组成员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并在演练中进行验证,这与项目教学法的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相符合。
5、灵活运用
经过实战演练,针对特定工作情境的问题处理方案已为小组成员所掌握,接下来需要进行总结评价,以便面临类似工作情境时,可以做到及时采取的恰当的处理方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此结束。
(三)教学手段
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组织学生亲临酒店参观考察,在现场对即时情景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在变化后的学习环境中遭遇问题更多,主动思考行为增加,认知更迅速。为此,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视频资料讲解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法
对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在讲授结束后,设计数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演练。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反复加深印象,增进了学习效果。
2、任务驱动法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和解决过程贯穿于开课学期始终,不仅最后有期末的考核任务,每个工作模块后有模块内工作任务,每个典型情境之后也会有分组任务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并且每个任务都会和学生的成绩关联。
3、分组讨论
将学生编成数个小组,课程周期内都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和演习操练,在接到每个任务时,都需要集中小组智慧和力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团队性和合作性方面的素质培养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4、视频资料讲解
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兴趣,穿插一些动影像资料,在课堂即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和学习。
四、当前教改面临的问题
(一)资料
酒店韩国语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关书籍、视频、教材等资源都不足,这给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另外,怎样将酒店专业知识与韩国语基础
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对专业教学的更高要求。
(二)实践类教学的资金
酒店韩国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去体验工作场景,更好的去理解记忆工作环节和流程以及灵活应对在工作场景中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模拟工作场景和去酒店直接实习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才能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酒店韩语类人才在市场上相当匮乏,从事韩国语教学的教师大都不懂得酒店相关知识。精通酒店知识的教师也不懂得韩国语,这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
五、优化酒店韩国语课程设置,建立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特色,力塑综合,实施“语言习得+酒管素养+文化认知”课程教学
酒店韩国语必然包含应用韩国语和酒店管理两个层面的内容,而对韩国文化的深层认知,又是提升课程学习效用的要素。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文化认知作为潜在的主线进行培育,使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文化内涵的体验同步,进而促成了三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功效。
(二)教习同步,知行合一,推动酒店场景授课
拥有完善的酒店管理实训设施,这是推动场景授课的有利条件。对酒店韩国语课程内容作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在特定场景中真实体现。从实际效果而言,作为一种酒店实物的直观切入和现实场景的有效模拟,酒店场景授课充分地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练习的统一。
(三)增强互动,丰富活动,促成课堂教学与课余研习的有机结合
提倡互动性教学,挖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浓郁的教学相长氛围。形成课堂与课余有机互补,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全国花.酒店韩国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让大学生懂得创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大学生创业时往往怀抱一股激情,但真正到了创业时期,面对各种接踵而至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最后创业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大学生个人素质来看,主要是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创业能力还不高、对市场判断不准、管理经验不足等。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的方法、体系的完善与更新,以弥补大学生个人创业素质的不足非常关键。
一、创业实践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课程和实践训练为主的活动课程构成了现代学校课程的两大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如果说学科课程(主要是以第一课堂为主)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创业基础理论、操作创业理论、基本的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话,那么创业实践环节则在学生综合运用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过程,更是固化创业观念与创业意识的过程。因为,创业素质中的创业意识(即创业品质)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磨练、形成和发展;创业素质中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形成、发挥和提高。创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着实践主体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对知识信息进行迁移、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创业实践主体对某一问题、某一项目甚至某一专业形成网络化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务实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教室,进行纸上谈兵,那么创业教育同一些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非常重要。
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现状
早在2002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台职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下同)已有部分学院形成了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除了通过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基础知识外,台职院还构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一) 创业案例教学
笔者在讲授《创业管理》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业故事,分成“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创业融资”、“创业销营”、“创业风险”、“创业企业成长”等类别,每一节开始先讲一个创业故事,然后讨论。在课堂中穿插创业案例。案例既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创业理论和有关管理学理论,发现、分析创业机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在案例中间接地吸取了别人创业的经验与教训。
(二) 利用各种社团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
为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锻炼创业能 力,台职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台职院把每年3月至5月定为“创业技能竞赛月”,每年9月至10月定为“学生创业技能学术节”,举办的创业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理念辩论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商场实战大赛、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务谈判等。这些课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
(三) 邀请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作创业报告
专家、成功创业人士有着十分强大的榜样激励作用,他们的经验对学生创业有借鉴作用。因此,台职院特别重视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校学工部、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经常不定期地邀请台职院校友或社会知名的创业成功人士畅谈创业感受,如宝石集团老总阮小明等与同学们分享创业经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创业的热情和对《创业管理》课程的兴趣。
(四) 成立各种模拟企业或开展各种模拟创业活动
在台职院,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创业模拟组织,模拟公司、模拟银行、模拟商店等。如经济贸易系组建的模拟广交会等。
(五) 把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
在台职院明确提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后,学校就坚持启发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敢创、敢冒”,在学分制方案中率先创立了科研学分和创业学分,对创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奖励学分。学生能够以开展创业活动来获得学分,拓宽了学生获得学分的渠道,对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强有很大的帮助。
(六) 课外创业访谈
每个学期都有“五一”、“十一”长假,笔者布置每个学生在课外访问一个创业者,访问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分析、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开办手续、新产品营销等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通过对创业者的访谈,学生可以加强对创业的间接体验,既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理性。
(七) 创业计划书写作
每到期末,教师都要求学生自我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写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的自我选择与组成,以及在创业计划写作过程中的酝酿、讨论、组织等,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发现创业机会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组织与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还不完善
创业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基本理论,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切实参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创业的一般过程,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意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但是台职院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不能不说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遗憾。
(二)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课堂,没有开展现场教学
尽管台职院第二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教师在《创业管理》课程上基本上还是沿袭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外创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走出教室或校门,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方便。比如到学校附近的某个酒店、商铺,就小公司创业和经营情况开展现场教学,或用校车把学生带到台州的创业园区参观、调研等。这种现场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台职院的《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安排相应现场教学。
(三)创业实践性教育资源还较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台职院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然而,只要留心,我们每个大学周边都有很多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大学旁边的各种书店、信息中心、软件和音像资料店、快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服装店、洗衣店、快餐店等。这些单位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访谈的对象,也可以为我们开展现场教学提供条件。
(四)教师中具备创业实践经验的极少,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看,《创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较浅显,学生自己阅读基本都能理解。然而要达到理论的升华和强化创业意识,靠阅读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进一步融会贯通创业理论和加强创业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了。然而目前,台职院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本人有创业经历的极少,有在企业中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很少。这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对学生创业,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
尽管台职院把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中,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否支持?如不支持,为什么? 如支持,应在学籍管理、课程选修、住宿安排、教师辅导等方面作哪些政策支持,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在校大学生有时感到困惑,有创业的想法,但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营造校园创业气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不要仅仅囿于校园内,还要走向社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开阔眼界。创业计划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制作的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因此不要把创业计划大赛看作是一次创作活动,而要与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计划大赛的同时,还可以联系企业,把一些好的创业计划书有偿转让。这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创业计划的热情,增强创业的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资源,大力开展现场教学
目前,台职院校内有很多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校内超市,超市中的店铺、校内饭店、校门外的服装店、饮食店、打印店,电脑公司、咖啡厅、书店、杂货店、酒吧、体育用品商店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业案例。如果走出教室,以某一个或几个创业企业为对象,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分析创业机会、企业创建等,感性认识非常强。再加上这些公司、店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与经验的介绍,效果会比在教室里讲授好得多。这需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有目的的选择校内外附近的一些公司、企业,以学校的名义同他们签订协议,作为开展《创业管理》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设创业基地,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基地可选择在台州市高新区、创业园区或一些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创业园区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其园区的企业基本都是新创企业,对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有利。据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多数学生认为:想创业,但苦于没有实际经验,不懂企业里面的实际运作,社会经验少。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实践水平
《创业管理》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主讲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没有深切的创业体验,学生也就不能从教师身上获得创业的真实体验,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影响。目前,虽然并不能苛求每个教师一定有要创业经历,这在国外也很难做到。但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台职院在企业界的校友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利用这些校友资源提高创业实践教学水平。一是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素质,与成功校友开办的企业合作,学校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兼职工作3~6个月,加强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聘请成功校友来做创业报告会或做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五)构建、完善学生创业政策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没有明确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体系。我们一方面要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又没有相关政策,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学校要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在校学生创业方面的完善的政策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专项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科技发明、自主创业给予专项资助,不断加大在人、财、物和政策上的支持和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在企业用地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放宽某些限制性的措施,要设立专项的高职学生创业基金,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各级医院、社区服务站及相关单位输送各类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生的医疗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预后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如何确保医学人才的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了各医学院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我院2008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又即将迎来2016年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认证。借评估契机,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认真做好以评促建工作,充分体现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本科教学质量。本文旨在梳理我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摸索出的适合我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模式。
1建立质量标准
为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保障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做到奖惩有依,我院通过学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建设管理办法、学籍与学位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及相关工作流程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特别是质量监控体系,按照教学质量监控点,分别制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质量评价文件,形成了从源头开始到毕业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完善了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学校在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还下大力气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学校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有章必依,有规必循,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科及实践教学部每学期都要到各教学点进行医学院规章制度的讲解,让各教学点对一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法"可依。保证临床课程教学按进度、保质量进行。
2质量监控的执行
由于我院教学点较分散,教学监督管理工作更为困难,我院已逐步推进并建立起了学院、二级院及教学点三级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以各教学点为基础,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导,以教务处监管为调控中心,以教务处督导组及学生信息员反馈为监督性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1任课教师的选拔 临床医学专业从大四开始接触临床专业课程,负责上课的任课教师都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及丰富临床经验的的临床教师,虽然临床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相对而言会缺乏一些讲课技巧,所以在教师正式登上讲台之前所在教学医院必须要组织正规试讲,只有通过试讲之后才能站到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而且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教学效果优秀、经验丰富的老师到各教学点组织教学技巧讲座,进行示范教学。
2.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①要激励教师的积极性,近几年我院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课件及教案评比等教学优秀奖励活动, 每2年评选一次"教学优秀"及"优秀教师",评选校级教学名师及省级教学名师。初步建立起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校内津贴分配亦与学生课堂教学评议结果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评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励和鞭策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②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医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临床操作能力的锻炼。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所在医院都将定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实习结束后,所在医院还将组织全面的临床技能考核,并计入毕业成绩。同时临床学院每学期都要组织各教学点同学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对成绩优异的教学点及学生颁发奖状,并推荐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对于获奖的同学在一些评选评优中给予优先考虑。以此来督促学生对临床实习及操作的积极性。
2.3督导组监督 每学期教务处都将组织督导专家(由多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授组成)不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抽查性听课,同时临床学院教学管理科也将安排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同行的听课计划,通过广泛的听课,了解教学状况,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如课件制作、讲课声音、教态等,及时给予反馈。教学督导组的成员应有学科方面资深的专家构筑而成,这样才可以保证监控队伍的整体质量,而不是让督导工作流于表面形式,保证了监督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增强了权威性和可信度。需要定期开展专家座谈会,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相关意见和建议的搜集整理,并反馈给问题当事人和班级。同时还可开展教学观摩和授课竞赛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促进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2.4学生反馈 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是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直接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上得到答案。只有接受教学信息的学生能够理解和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虽然学生的反馈评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学生的反馈是其他督导和评估方式所不可代替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体系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教师也可以从中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接受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改善和提升。教务处每学期都将对任课教师开展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二级学院。对课堂评议率低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及所在教研室听课,通过院、系(教研室)给予其帮助指导,以提高其授课水平等。对于确实太差的,责令停止上课,择期安排试讲,再次通过后再给安排课程。对学生信息员反馈及督导组听课中发现问题的教师及时由领导、管理人员、教研室主任给予帮助和纠正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教学水平。除此之外每个班级均设置一名学生信息员,可随时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汇总、反馈给教务处,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依据。每学期教学管理科不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每个班级都将派学生代表(收集了本班同学的意见)参加,反应最近一段时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学管理科将问题分类整理汇总后反馈到相应的部门及老师,建议定期整改,以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教学基本状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5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 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理专项的档案管理。其档案包括3部分:领导听课意见、专家评课意见和学生评分与意见。从整体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3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估,从而判断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教师要让教学产生实际的有用性,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充分适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避免因为教学的刻板性带来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的结果。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应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定期将由经验的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和考核。而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监管,学院可实行每学期2次的学生质量监管制度,分别在学中和学末采取考核评估;但除了校方的管控制度外,也需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个性,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来展开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励优秀学生的产生。教研组的质量监管也要时刻进行,它是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其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素质,需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系统,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需及时处理,让教研室的运作更加的合理规范。
3问题与思考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我院虽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明显成绩,近年来课程教学满意度稳步提高,课程评价为"优"的教师数比例逐年上升,被评价为"差"的教师数不断减少。学生的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毕业考试通过率、考研率以及就业率都在逐年稳步提升。但是如何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如何保障负责监控人员的责任心,职业素质以及操作的公正性等,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总体需要有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并严格遵循制度来操作,从而把控结果的有效性,见表1。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所有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如何,使用教材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都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评估手段来收集信息。教学评估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指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2]用单一维度的、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型评估方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全面、客观地提供所需要信息,对教学起不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反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在了解掌握现代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将评估贯穿教学始终,灵活运用多种评估手段,全方位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高校主管大学英语教学的部门领导也应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评估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建立起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一、正确理解评估的含义
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评估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无法将评估与评价、测量、考试等区分开,导致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出现很多误用,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将评估简单等同于考试。实际上,评估与评价、测量、考试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评估(assessment)与评价(evaluation)这两个术语经常会交替使用,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二者仍然是有区别的。“教学评价在广义上指的是分析评估数据,进而判断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过程。……依据评估数据,可以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就开始评价评估数据”。[3]《语言测试词典》[4]里也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区分,指出评估是大多数语言教师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而评价则更多的是由应用语言学家从事的一项研发工作。因此,评估是评价的基础,为评价提供数据,而评价则是评估的最终目的。
测量(measurement)是“根据明确的程序和规则量化研究对象特征的过程”。[5]评估既可以采用测量手段,也可以借助定性分析来收集信息,二者有相互重叠也有相互独立的部分。
考试(test)是“用来获取某些行为的方法,目的是从这些行为中推断出个人具有的某些特征”。[6]考试属于测量的范畴,是一种测量工具。可以应用考试来收集评估数据,但评估的覆盖面更广,可运用的手段及方法很多,绝不仅限于考试这一种。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的众多目的,如促进学习、报告进步、提供综合性信息、改进教学方案、反馈等,也不是依赖考试一种评估手段就可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评估的含义就是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定量及定性分析手段,全面系统收集评估数据,为正确决策即评价服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手段及特点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学习现代评估与评价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具体教学方法,综合选择运用考试型与非考试型评估手段。
(一)考试型评估手段
不可否认,考试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手段。从考试目的来分类,大学英语考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分班考试(placement test)
也称编班考试,通常是在新生入学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语言水平,或者是要按照语言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或分组而进行的考试。通过考试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等。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学生刚入校时,通过分班考试这一起始性评估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整体英语知识及能力水平高低,从而制订或者调整教学计划。
2.课堂考试(classroom quiz)
课堂考试是指每教完一个单元后进行的小测验,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诊断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课堂考试直接为教学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还有助于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因受学习内容及考试时间限制,与其它考试相比较,课堂考试的内容往往比较少,每次的考试形式也都会有所变化。在设计课堂考试时,必须考虑到题目的难易度。太难,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简单,无法诊断出教学薄弱环节,达不到考试目的。
课堂考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属于形成性评估方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学期开始时就已经确定好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每个单元的课堂考试目的应明确,各单元课堂考试内容之间要有关联,使课堂考试成为一个连续性系统。
3.期末考试(end-of-term test)
期末考试是各高校评估学生英语学习进展情况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获取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评估数据,并据此来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
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估,考试内容应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但不可仅局限于所学语言材料,而应以评估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为主,尽可能检测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言能力。
(二)非考试型评估手段
评估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3]显然,单一的考试型评估方式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评估目标的,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对评估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非考试型评估手段往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评估及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因此,近年来关于非考试型评估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
1.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
课堂观察是大学英语课堂评估的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式。教师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记录学生在某个或某些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据此来收集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关的数据。观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记录内容可以是学生的教材使用、学生间的互动、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各个教学环节分配时间是否合适,等等。教师应根据观察目的事先制订好观察记录表,以保证观察记录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学生学习档案(portfolio)
学习档案是“以特定标准在学生学习档案中筛选的学生作业、教师观察和自我鉴定,以便展示学生的阶段性进步”。[3]通过这种带有目的性地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各种样本资料,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绩。因此,与考试相比,学习档案所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更为全面,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
3.座谈(conference)
这是一种依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谈话来收集评估数据的方式,参与座谈的可以是单个学生,可以是几名学生,甚至可以是全班学生。教师和学生就学业进行交谈或讨论,以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方法。
4.日常记录(journal)、问卷调查表(questionnaire)和访谈(interview)
这三种评估手段都为学生提供了公开表达自己对教学、教师、同学的看法的途径,如他们能否跟上教学进度?他们喜欢独自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意见?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在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5.自评(self-assessment)和互评(peer-assessment)
在自评与互评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是参与评估成为评估者,由自己或者是同班同学来评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两种评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评估的热情。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虽然可用于教学评估的手段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就用。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因素,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条件,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评估手段。
尽管不同评估手段的具体评估目的和评估内容都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改进教学,所以各评估手段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系统、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应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语言能力。不同高校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存在着差异,同一高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问卷调查表与面试等评估方式往往更适用于语言水平较好的学习者。
2.评估内容应全面。既要评估学习内容,也要评估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形成性评价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正在引起广泛重视,它的正确使用有利于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贯彻。学习档案与互动讨论等形成性评价形式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形成性评价工具。
3.评估手段多元化。既要采用常规的考试型评估手段,也要采用非考试型评估手段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定性信息。
4.评估过程制度化。教学评估过程应形成制度,并且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5.评估工具现代化。如建立大学英语测试题库、运用计算机辅助进行试卷分析等。
四、结语
教学与评估的关系密不可分。正确运用评估手段,不仅可以准确提供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为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方法的调整、如何进行教学补救等提供有益参考。大学英语教学历时两年,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从入学起就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做到心里有数,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学业进展情况,结合非考试型评估手段随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考试相比,非考试型评估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崔艳嫣,李业霞.试谈建立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3]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行为表现评估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1],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是整顿教风学风,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资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地位的需要。因此,作为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和资源相对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2]。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不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质量监控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监控流于形式等现象。源于长期以来的教育管理体制,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上都由教务处来完成,各二级学院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务处安排的教学任务,在质量监控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全面、不系统,而且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形成全面、深入、有影响力的监控效果。
2.教学质量监控效果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虽建立了相对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却执行的不够彻底,对监控过程中反馈上来的信息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果断处理,致使教学质量监控无法达到闭环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3]。尤其在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没有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偏差。
3.教学质量监控覆盖面窄
在质量监控范围上,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存在监控缺失现象。比如,学校往往对理论教学监控比较重视,对其他教学环节(诸如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方面不够完善、系统和规范;对教学秩序监控较为重视,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比较重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理论考核较为重视,对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办法缺乏有效措施等等。
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网上评教、期中和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试卷抽查、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等方式来完成,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信息员制度、毕业生问卷调查等一些涉及面较广的评价手段。虽然有时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监控体系不全面、不系统。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
1 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仅仅把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作为质量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建设和社会中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制订好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努力提高学生工作的适应程度和企业的满意程度。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制度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机制,也是进行质量监控的依据。从教学质量监控角度出发,学校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教学管理的质量情况是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其次,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监控主体、监控程序、监控方法、监控机制做出明确规定,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
3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机构
为切实发挥质量监控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应健全相关机构,明确监控主体的工作职责。质量监控队伍应包括校内专家、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4]。专家组可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较高威信的退休老教师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又关心学科发展的在职教师组成,主要参与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指导教学管理等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活动,采用动态管理,充分调动专家参与教学督导的积极性;学生信息员组成第二级监控组织,主要负责院(系)的学风监控。可从院(系)的学生代表和各个专业班级干部中选举学生信息员,通过学生信息员的反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于教学各方面的真实看法和意见,征求学生对于以上方面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由全体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组成第三级监控组织。各教研组教师主要通过分学科和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监控。教师监控包含教师自评与同行互评两个方面,学生监控主要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调查。行业企业专家监控不仅包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方向性把握,也包含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促进形成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理论应用紧密结合型的教学体系。以上三级监控组织根据各自的教学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同实施质量监控,从而能保障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
为使质量监控体系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将教师的教学评估和教学业绩、绩效考核挂钩,把评估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并高效教学的积极性。对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教学事故,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应按相关规定给予责任人严肃处理,使质量监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制定教学质量信息分类处理制度,及时地对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偏差”进行调整或纠正。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付诸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才可能顺利完成。但只要持之以恒,必然会全面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家明,赵三银.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6):6-8.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缘于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经历、体验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事件与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受文化环境、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加工而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体验等人生实践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回忆并预设未来事件情境中的心理体验,积极探索构建健康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客观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合理链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分别是: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从课程层面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是以经验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互动过程中,领悟到课程内涵的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持续潜在的变化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真正能够促进教学相长的人生成长课程.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性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惑主要有:适应问题、学习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压力管理与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咨询与关爱生命等.因此,课程内容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2.1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原则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由于个体发展基础的多样性,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规则的学习与掌握是在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社会适应性”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因此课程内容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
2.2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目标既要适应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立足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之中,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现实的超越.在现实中学会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并超越自我,有助于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与走向,学会求助与自助,调整自我身心,促进潜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3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以是外显的行为与生理的变化为基础,但促进心理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有外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要渗透积极心理元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潜在的预期情境,促进学生体验过程与反思相结合、通过检验他人及自己的外显结果,掌握心理变化的规律.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深入思考与遵循的原则.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多样化
课程资源既包括心理科学知识的研究成果,更要丰富这些研究成果过程剖析,通过社会化行为及个体预设与经历过的体验进行领悟,对心理活动每个环节的反应进行反思,内化为自己心理构建的资源.为此,笔者参与并主编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该教材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除了设置了以知识讲授的“心理课堂”版块以外,还设置了丰富的心理活动环节———心海俱乐部,其中包括“心理剧场”、“心理影吧”、“点歌台”、“加油站”、“心理训练营”、“户外拓展训练”以及“心理测试”.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极大地降低了教师们搜集课程资源的枯燥工作,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活动的能力及分享指导的针对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师的要求
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性、抽象性与动态发展性是每位学习者的重点与难点.在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的现象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开发的以应用体验性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程教师的要求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4.1用“共同感受”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与心理体验的变化与心智发展阶段及时代和环境背景有关.所谓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做为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客观指导.
4.2对资源使用到灵活配置的思考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堂问题的随机性相统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们参与其中,组建团队,沟通协调完成各项以课程活动任务.但在活动过程中,多数学生还会以完成教师任务布置为导向,当出现一些疑问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启迪学生主动合作完成团队任务.
4.3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资源,对团队完成各项心理活动的大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表现,给予学生变化的过程,真正学会包容学生,等待其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4开阔的视野与广博知识面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与客观多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环境变化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时代的先锋,向学生学习新新人类的知识,开阔的头脑与视野会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促进教学相长.
4.5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构建,是以围绕其社会性的发展为主题.教师角色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良好社会责任心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群体.挖掘有效的积极的心理元素,鼓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目标,切忌过度宣扬心理现象的消极性,为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遇到人生困境时,学会求助,才能发展自助能力的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实效性分析
笔者根据课程资源配置,采用“讲授+活动体验+分享+反思”促成长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体验性与情境模拟分析的特点,以组建学习小组为团队建设的雏形,指导团队目标实现中的同学之间的沟通,发挥集体的智慧感受他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自己认识与探索的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变化相对比,其实效性的分析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授课教师的主观感受
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课程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了如下的体验与收获.
1.1讲课时间减少,但备课动脑时间增多
心理活动的增加,需要教师课后更多的工作量.在准备课程的过程,教师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指导心理活动的合作性,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增强,通过心理拓展活动促进了教师进行反思与动脑,激励教师的教学不断向着创新方向思考.
1.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由于课程模式的创新,大学生们通过活动认识了自我,并有部分同学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积极进行咨询与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困惑,会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
1.3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由于心理活动是模拟学生生活与学习和社会现实情境为主线,需要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灵活准确处理各类问题,真正让教师体会到课上一杯水,课后一桶水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们活动的智慧与处理问题的与时俱进,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2.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2.1学生活动参与度与互动性提高
由于团队活动的合作性与竞争性,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互动性明显提高.一改往日上课睡觉、听音乐、看闲书等状态,激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
2.2团队活动创意增加
由于同学们在团队建设活动中以沟通、讨论方式进行行动目标的确定,并在观察其他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创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效率性.
2.3遵守课堂纪律,提升职业素养
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学生们会因课程过分枯燥而选择逃课或小事请假.因此,课堂要求学会对自己负责任,要求学生有事请假,事不过三,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