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风险理论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9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实施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新制度规定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医院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等。而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1}。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因而,在新形势下医院如何有效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拟结合PDCA循环理论探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对于提升医院财务服务质量,建立新形势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财务管理软件等搭建的运行环境,使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对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而言,其风险管理内容非常多。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应充分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医院财务实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其基本要素是医院经营活动过程及其资金流动,而风险管理目标是提高新时期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2}。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制定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合理规避各项财务管理风险因素,控制并保证医院财务工作质量,以最低成本实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最大安全保障。根据医院财务控制的对象,笔者认为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和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是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1.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对于医院而言,医院的各项业务活动都会发生成本,从供应商采购医疗材料、医用产品等活动都会导致医院财务资金流出。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保证医院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的重点就是在医院财务资金占有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经营过程中医院财务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加强医院财务资金周转,防止医院财务资金流失,以保证医院现有财务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医院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2.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随着医院经营活动过程的日益复杂和多样,我们日益认识到医院财务控制应该发挥其综合性控制的优势。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恰好为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提供条件。医院财务部门通过收集、加工信息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医院会计对医院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进行反映的职能。通过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以及医院财务业务流程的优化,医院财务部门可以同步获取反映相关业务的全部信息。通过加强业务流程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财务资金内部控制,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1.DCA循环理论的概念。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PDCA循环理论是一种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Plan):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活动计划和标准。D(Do):实施,具体实施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比较执行效果与目标的差异。A(Action):处理,如果达成目标,将所做的改善工作进行标准化{3}。PDCA活动的四个部分是不断循环运行的,当一个循环结束时,将解决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也可能还有未解决问题或者又有新问题出现,从而进入下一个改善循环中。PDCA循环理论同样适用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行为,为持续提升医院财务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4}。
2.PDCA循环理论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中应用。在预算分析中,PDCA循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预算执行的有效工具。执行步骤如下:
(1)计划(PLAN)。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制定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计划、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和技术文件,体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包括:健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和补充有关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对医院财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适时组织医院财务风险检查工作,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反馈监督、改进。建议医院财务科室成立财务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财务业务流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开展自查、分析与评价。将医院财务预算控制与日常财务审批流程相结合,在医院财务业务活动发生之前,充分考虑到影响医院财务执行结果的不利因素,能够对医院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比如:笔者所在医院财务科室积极搜集医院每个月使用药品和医院耗材的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医院医用耗材和领用药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分配资金进行药品和耗材的统一采购。
(2)实施(DO)。在实施阶段,主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各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经院领导研究决定后,医院财务科室负责人组织本室会计人员学习,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各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核心制度,认真学习领会其内容,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执行。由于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医院财务科室可以通过建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或预算定期报告制度,从医院财务相关数据库中提取反映医院经营活动的实际信息,综合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和协调医院经营活动过程,有效抓住医院财务业务流程控制点,有效控制业务量、现金流、成本费用支出、医疗工作质量这几个关键要素的执行情况,以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降低成本。
(3)检查(CHECK)。在检查阶段,我们需要核实实施的情况是否符合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医院财务科室自查及院级风险管控,在财务业务归档前由科室负责人把关,并将科室自查情况上报{5}。在这里,控制重点是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执行出现的问题,力争建立一个高效的医院财务风险信息反馈系统。医院财务科室根据掌握的检查数据,对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调整偏差,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时实现医院财务资金运动风险管理和医院财务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的协调,形成医院财务互控与自控相结合的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体系。
(4)处理(ACTION)。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根据检查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结果,采取改进的措施,同时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用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进入下一个循环。当然,无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预案工作做得如何完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可能有例外情况发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执行分析会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方面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大型固定资产购置情况等。对医院财务项目执行中的偏差,进行多角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充分运用PDCA循环理论,科学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形成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结论
在新时期,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应从被动的风险处理转为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融于医院财务活动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结合PDCA循环理论探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建议医院财务科室适当掌握财务预算控制的度,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实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随着不断深入的医疗改革,医院必将处于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有效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强化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对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预测,尽可能地降低、规避财务风险,构建医院财务工作流程良性循环体系。
注释:
{1}黄丽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3(2):180-181.
{2}张培敏.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8):216-216.
{3}柳纯录主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孙槐利.基于PDCA循环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研究[J].财经视点,2012(6):151
{5}王丽,龙军.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4(3):225,227.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
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3)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不可能全部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作为产权主体代表;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经营、财务决策权。其自身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产权主体代表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具有了经营方向等重大方面变动的可能性,带有一定的风险,即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
(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这主要是指产权主体资本经营活动,尤其是指产权资本运营活动。从这一角度,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主要是指产权运营风险。
从财务活动过程看,产权运营风险可分为:经营前评估风险、经营中控制风险、经营后整合风险。具体地说,产权经营风险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的产权转让方式,是股权置换还是资产置换,是有偿转让还是无偿划拨;第二,确定的产权转让方向,是向法人股东转让还是向国有股东转让,是面向社会经济集团还是面向全体投资者;第三,成交的产权转让数量,是全部股权转让还是部分转让,是全部资产出让还是部分出让。这几方面的选择直接产生了产权运营风险。
四、权益风险观念提出的意义
(一)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意义
1、深化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权益风险的逐步认识,将促进对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两层次财务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及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
2、充实了本金理论内容。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人与收益活动,也是一种财务活动。这种财务活动也主循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规模。权益风险是其本金运动在的矛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3、初步定位了所有者财务。在“大财务”理论框架下,除家庭财务外,国家财务、企业财务都具有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所有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权益风险,经营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负债风险。
4、为资本经营纳入财务框架提供了纽带。可以近似认为:资本经营活动主要面临的风险是权益风险;而权益风险是所有者财务层次的主要风险;因而,从理论上资本经营可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的主要方式。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权益风险观念的确立,可以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仍制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全新、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大有裨益。
首先,对产权主体结构、规模变动风险深人认识,可以有效指导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管理体制的建立。针对风险的防范,可采用中介公司交叉持股经营等运营方式。
其次,对产权主体结构、代表变动风险的研究,可以直接指导解决“国有股有效控制”、“国有股退出机制”等难点问题。例如,针对国有股控投比例对产权结构风险的影响,可以启发我们:绝对控制并不是产权结构风险防范的唯一措施,可采用产权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加以有效分散。也就是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国有股应适当减持。其减持比例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上述权益风险的变化。
最后,对产权资本运营风险的探讨,可在分散风险的目标下,提出开辟中介经营公司产权自由交易市场等思路。例如,针对中介经营公司个体产权资本运营所带来的风险,可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达到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注:
①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②魏杰,《资本经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③汤谷良、高晨,《资本经营财务理论构架》以《财会通讯》1999年第11朔。
④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
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
(3)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不可能全部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作为产权主体代表;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经营、财务决策权。其自身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产权主体代表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具有了经营方向等重大方面变动的可能性,带有一定的风险,即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
(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这主要是指产权主体资本经营活动,尤其是指产权资本运营活动。从这一角度,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主要是指产权运营风险。
从财务活动过程看,产权运营风险可分为:经营前评估风险、经营中控制风险、经营后整合风险。具体地说,产权经营风险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的产权转让方式,是股权置换还是资产置换,是有偿转让还是无偿划拨;第二,确定的产权转让方向,是向法人股东转让还是向国有股东转让,是面向社会经济集团还是面向全体投资者;第三,成交的产权转让数量,是全部股权转让还是部分转让,是全部资产出让还是部分出让。这几方面的选择直接产生了产权运营风险。
四、权益风险观念提出的意义
(一)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意义
1、深化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权益风险的逐步认识,将促进对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两层次财务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及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
2、充实了本金理论内容。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人与收益活动,也是一种财务活动。这种财务活动也主循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规模。权益风险是其本金运动在的矛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3、初步定位了所有者财务。在“大财务”理论框架下,除家庭财务外,国家财务、企业财务都具有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所有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权益风险,经营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负债风险。
4、为资本经营纳入财务框架提供了纽带。可以近似认为:资本经营活动主要面临的风险是权益风险;而权益风险是所有者财务层次的主要风险;因而,从理论上资本经营可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的主要方式。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权益风险观念的确立,可以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仍制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全新、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大有裨益。
首先,对产权主体结构、规模变动风险深人认识,可以有效指导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管理体制的建立。针对风险的防范,可采用中介公司交叉持股经营等运营方式。
其次,对产权主体结构、代表变动风险的研究,可以直接指导解决“国有股有效控制”、“国有股退出机制”等难点问题。例如,针对国有股控投比例对产权结构风险的影响,可以启发我们:绝对控制并不是产权结构风险防范的唯一措施,可采用产权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加以有效分散。也就是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国有股应适当减持。其减持比例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上述权益风险的变化。
最后,对产权资本运营风险的探讨,可在分散风险的目标下,提出开辟中介经营公司产权自由交易市场等思路。例如,针对中介经营公司个体产权资本运营所带来的风险,可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达到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
注:
①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②魏杰,《资本经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③汤谷良、高晨,《资本经营财务理论构架》以《财会通讯》1999年第11朔。
④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如何认识财务风险,如何减少财务风险是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传统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西方国家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虽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国外风险管理理念主要针对于如何摆脱财务风险,而非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没有关于财务风险如何进行预防的研究。与其面对风险、摆脱风险,不如分析风险、预防风险。因而,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今后风险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来自于筹资、融资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筹资所形成的负债,不仅要偿还本金,还需要支付相应利息。如果企业不举借任何债务,将不会存在任何风险。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资金流转问题,如果不举借负债,势必会出现经营困难。而且这种观点没有考虑财务杠杆作用,可见这种观点不具有科学性。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财务结构不完善、企业所在环境的改变等一些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较大的偏差,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部门,甚至一笔订单,都可能引起企业财务风险,如果财务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甚至导致破产。这种观点是从企业整体出发,结合整体环境进行的分析,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中主要的观点。
2.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下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财务风险受到国民经济、市场环境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企业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但是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什么事件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甚至是否发生,都不是能够准确计量的。
二、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来看,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着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指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情况、缺少行业针对性的问题,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实践中,在对风险的有效评价和控制上还有一定的欠缺。
1.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
由于我国的风险理论起步较晚,与国外的风险管理比起来,理论基础上,又加上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较晚,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财务比率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是单量判定模型法,基于这种模型法的体系反映出来的信息量有限,企业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函数,不利于推广,无法适应企业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2.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情况
评价指标对企业真实情况分析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不足三个方面。
在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企业资产的流动比率和速度比率的指标是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得出的,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而如果企业是实际资产流动的质量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且这些从财务报表中出的数据不能将一些影响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反映出来,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产生偏离。
与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一样,评价方法中资产的负债率和负债经营指标不能准确地估量出企业的实际资产,另外,在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利润进行调节时,利息赚取率的指标不能对企业虚增的利润进行辨别,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体系中包括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等一些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对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3.缺少行业针对性
在我国,由于对财务风险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多,企业在对自身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常常是使用通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而不是根据自身行业和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评价体系,这就使得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三、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是多数学者正在研究讨论的问题。笔者从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结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增强企业财政实力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而可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提出改革方向。
1.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谨慎选择财务指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重重,财务指标的选取能够体现出企业财务风险大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可是目前财务指标很多,如果每个指标都进行计算,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反应企业财务风险大小,但是同时会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谨慎选择和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尤其重要。例如,生产制造型企业可以对营运能力方面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相应分析,分析存货周转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进行改进。
2.多角度选择指标
企业经营不是单方面的,着想系统、科学地了解企业承受的财务风险,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求财务人员从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财务指标,可能不太现实,也不易操作。因而,笔者提出,在进行财务风险指标选取时,应当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以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合理描述为基础-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相关理论,合理选择财务指标,使选择的财务指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一致。
3.重点关注企业经常使用的指标
对于制造业而言,存货周转速度快慢、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是企业经营中非常关键的信息,“存货周转率”这样的指标就应当重点关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的计算指标,只有将这样的指标持续关注,才能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当然,重点关注的指标也是在全面选择指标的基础之上择优选择出来的,其选择的标准也是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4.保持财务指标的动态性
在财务指标选取的时候,应当考虑时效性。如果财务指标已经不能发映出企业财务风险情况,或者已经被淘汰,就应当用其他合适的指标进行替换。这需要企业全体部门共同关注,而不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市场变化了,原指标的计算意义不复存在,就应当进行替换。
5.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财务指标
目前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理论中,主要涉及了负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类财务指标。企业在进行指标选取过程中,如果发现这几类指标无法反应企业自身财务风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当然,设计的财务指标主要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分析,并非对外进行公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060-07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式不当、财务结构不合理、资本资产管理不善及投资方式不科学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可能使公司丧失偿债能力,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可以通过分析敏感性财务指标来确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企业面临更多、更难预知的风险。而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行业,影响财务风险发生的指标也会不同。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对能源行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财务风险评价综述
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最早开始于Fitzpatrick(1932)[ 1 ]提出的单变量模型,他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发现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和正常经营企业相比较,其财务比率有显著不同,并得出净利润/股东权益、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财务比率指标对财务风险影响最大。
此后,William Beaver第一次运用统计方法来建立单一变量财务预警模型,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Edward I.Altman(1968)[ 2 ]首次将差异分析方法运用到财务风险的评价中,创建了Z值模型,这标志着多元变量模型的建立。1977年Altman等人又提出了跨行业的ZETA模型。但是,多元线性模型需要财务指标数据呈现正态分布,这使得模型的实用性很低。
1980年美国学者Ohlson将逻辑回归方法(logistic)引入财务风险研究中,分析了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分割点之间的关系[ 3 ],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融资能力对财务风险有很大影响,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6.12%。
1990年,Odom和Sharda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样本公司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发现ANNA模型的准确率很高[ 4 ]。随后Coats和Fant(1993)[ 5 ]证明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测试公司财务风险是可行的,同时其准确率高于多元判别分析法。
(二)国内财务风险评价综述
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主,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数据获取比较容易。
吴世农和黄世忠(1987)[ 6 ]介绍了我国企业的破产指标和单变量、多变量预测模型。周首华等(1996)[ 7 ]加入现金流量信息,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建立了F分数模型。此外,用此模型分析财务风险的还有李丹(2007)[ 8 ]、梁杰(2011)[ 9 ]等。
李秉祥(2005)[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危机非线性组合建模与预测方法,为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研究财务风险的还有喻胜华(2005)、王新利(2011)、龚小凤(2012)。
评价财务风险是否发生的方法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代模型的验证,“模型涉及的指标选择上前期几乎都是财务指标,近年来多有涉及非财务指标,与此同时在财务指标的选择上也出现了现金流量指标、经济附加值指标”。
本文涉及的主成分分析法在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潘琰、程小可等(2000)[ 11 ]通过选取企业盈利能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把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引入了财务风险分析中。杨淑娥、徐伟刚(2003)[ 12 ]也采用了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状况的实证研究,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控制模型――Y分数模型。徐凤菊、王凤(2008)[ 13 ]在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引入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主成分分析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主成分方法分行业研究财务风险评价的有贾炜莹(2013)等[ 14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不难发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财务风险时,主要是构建企业盈利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体系,通过显著性筛选出适合本行业的指标,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适合本行业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
本文选取中国能源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风险评价进行研究。
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是以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的运动规律和产生原因,并对企业财务风险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预控的理论与方法。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除企业财务风险隐患,保证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一、预警体系管理理论基础
预警理论的起源是伴随着对宏观经济预警的研究发展而来的。1950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主持了在19世纪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的新的景气监测体系的建立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起,景气监测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达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类似宏观经济预警中心的专门机构,并且引入了预警调查方法,使监视预警体系信息得到拓展。目前对宏观经济的预警研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参加的专家、学者比较多,其准确性也比较高,己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控制部门所关注的对象。随着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对微观经济领域内也开展了一些预警研究。比如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理论与防范方法研究”、“企业集团预警体系的构想”、“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企业预警预控管理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研究。预警管理理论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提出了企业危机、失败、失误等逆境现象是有规律的成因于企业顺境的研究思路;它采用新的理论概念体系和理论研究模式,在揭示企业预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体系地包括和归纳当代管理理论成果,形成了一套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研究管理新学说。
二、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
1、参照性
企业能依据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从信息中筛选出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运用财务知识和数量分析法测算出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判断企业业绩的参照指标。
2、预测性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活动的前提,是确立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为预测对象,即最可能出现风险现象或对企业运行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活动环节与领域。预测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过程监视,即对预测对象的活动过程进行全过程监视,对预测对象同企业其他活动环节(包括外部环境)的关系状态监视;二是对大量的预测信息进行处理(整埋、分类、存储、传播),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社会的比较。在危害企业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之时,预先发现警讯,从中找出偏差及偏差发生的原因,以便早日寻求对策。
3、灵敏性
企业各财务因素之间密切相关,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如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应收款周转率偏低的警示信息分析企业信用交易政策及客户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运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分析债权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策略
1、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
预警是根据系统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未来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预警系统则是实现预警功能即预测和报警两种功能的一种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则是利用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并进行风险防范的一种活动,即根据财务预测结果,判断企业财务是否处于风险之中,并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发出报警信号的一种形象方法。它通过科学的方法,事先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的迹象或征兆,向企业领导和决策者发出警报,提醒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调整措施,使企业避免财务风险的威胁、转危为安。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设计分为以下步骤:对所研究的预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体系中包含的变量,并根据预警理论和样本数据所显示的变量间关系,确立预警体系的结构,建立理论体系;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在选择时必须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可用性,要求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根据选用的理论体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确定体系的参数;为了确定体系能否起到预警的效果,在最后一步需要对对体系进行检验。检验通过,体系正式建立。检验不通过,则需要重新进行第一步。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切,债务复杂。为了避免因一个企业财务风险而给另一个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必须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这一方面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使债权人真正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也就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测报警系统。利用该体系,企业可以进行自检自纠,在风险出现征兆时就采取有力措施,以达到扭转形势、控制风险的目的。最终避免财务风险的真正发生。
2、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是美国理财专家Altman根据大量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运用传统的财务比率分析加上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建立的,用来预测企业破产的模式。最早所建立的体系是综合5种财务比率,再予以量化而得出公司整体的财务信用分数。
本文选择采用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来进行财务危机预警。风险预警体系在研究变量的选择上,可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选取。风险预警体系有因素分析模型的影子,便于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找到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真正原因所在。通过风险预警体系系统我们可以确定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在明确了企业的当前经营状态之后,我们可以找到针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管理者应该采取何种经营措施。这种计分方式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评估方法,具体如下: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体系:
Z=1.2X1+1.4X2+3.3X3+0.6X4+0.99X5
X1=营运资金/总资产,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
X4=[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股票市值)]/总负债
X5=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一般而言,如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如Z值小于1.81,则认为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Z值介于1.81-2.675之间,则可视为企业进入“灰色地带”,财务状况极不稳定,风险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日益市场化、国际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因财务风险发作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申请破产清算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因此,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风险日益关注。企业的衰落不仅会给投资者、金融机构带来较大损失,更有甚者,它会引发金融风险。历史情况表明,财务风险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这就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具有可行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完善的预测方法,建立高精度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在研究上述诸杠杆时,必须揭示各杠杆的动因,即杠杆变化的原因,从而将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联系起来,进而与成本结构理论、资产结构理论、财务结构理论联系起来,与风险控制理论联系起来,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财务结构、成本结构,防范风险的失控。
一、经营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经营杠杆是由于营业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所谓营业固定成本是指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固定成本,包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但它不包括筹资固定成本,如利息、融资租赁费用、优先股股利等。
由于经营杠杆反映营业风险,也反映经营盈利能力,故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度衡量)就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根据经营杠杆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经营杠杆取决于营业固定成本,也可以说经营杠杆取决于营业成本结构,即:取决于营业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而营业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问题本是利润表中的问题。如果采取变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严格说来,如果我们采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利润表格式,即设置息税前利润(一般称为营业利润,但其含义与我国的营业利润不同,为了避免混淆,暂用此名)作为利润表上下部分的分水岭,则营业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只影响利润表的上方。就是说,在业务量变动的情况下,不同的营业成本结构,对息税前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经营杠杆与利润表的上方存在密切联系。
什么决定营业成本的结构?应该是资产结构。也就是说,营业成本结构取决于资产结构。即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下同)比重较大的企业,其固定营业成本比重较高,变动营业成本的比重就较低,因此其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等就高,而它们基本属于固定费用(除非固定资产采用工作量折旧法)。同时由于设备先进,材料的利用率高,人工效率也高,因而变动成本就低。反之,固定资产比重较小的企业,其固定营业成本比重就较低,变动营业成本的比重就较高,道理同前。这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结构构成的企业的成本结构得到说明。因而经营杠杆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存在密切联系。
当然,影响资产结构的因素很多,其中受行业的影响较大,重工业与轻工业,制造业与商业,不同行业的重工业、轻工业,其资产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区别。资产结构也受企业规模的影响。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其资产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但是,这并不否认人的作用的发挥。选择什么样的设备,采用什么样的折旧方法,在法定年限幅度内按照多少年限进行折旧,采用什么样的无形资产策略,如何摊销,采用什么样的信用政策,采用什么样的存货管理制度,甚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流程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资产结构,影响营业成本结构,影响经营杠杆的大小。
由于资产结构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左方,营业成本结构反映利润表的上方(以税息前利润为分界线,我国利润表目前没有该项),因此可以说,经营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利润表的上方。资产负债表左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利润表上方的变化,影响到营业成本结构,进而都将影响到经营杠杆。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为了避免经营杠杆度的过高或过低,经营风险的过大或赢利能力的过低,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有关因素,进行合理运筹,科学确定资产结构。
二、财务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财务杠杆是由于筹资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所谓筹资固定成本是指筹资中发生的负债利息、融资租赁费用、优先股股利等。
由于财务杠杆反映财务风险,也反映财务盈利能力。故财务杠杆的大小(一般用财务杠杆度衡量)也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是财务主管责无旁贷的工作。
根据财务杠杆的概念,不难看出,财务杠杆取决于筹资固定成本,也可以说财务杠杆取决于筹资成本结构(一般称为资本成本结构),即:资本成本中利息、优先股利与普通股利之间的内部构成。其中,利息、优先股利等一般是刚性的,普通股利则是柔性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普通股利是变动的,如采取低息加分红的股利形式,其分红部分就是可多可少的;即使采取固定股利政策,也不是非发不可的,股利也是可有可无的,最起码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如此的。在利润表中,不论是以净利润为终点的利润表,还是以每股收益为终点的利润表,都要将筹资固定费用计入表内,则筹资中的成本结构问题,也是利润表中的问题。但筹资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只影响利润表的下方,与利润表的上方不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在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情况下,不同的筹资成本结构,只对净利润或每股收益而不能对息税前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财务杠杆与利润表的下方存在密切联系。
什么决定筹资成本结构?应该是筹资结构或称为财务结构。也就是说,筹资成本结构取决于财务结构。即固定费用性资金来源比重较大的企业,其固定筹资成本就较高,这不仅表现在筹资基数的大小上,也表现在筹资费用率(主要是利息率、优先股利率)的高低上。筹资中固定费用筹资比重越高,筹资固定成本越高,净利润就越少。反之,筹资中固定费用筹资比重越低,筹资固定成本越低,净利润就越多。
当然,影响财务结构的因素也很多,笔者曾归纳为10个方面,它至少包括:资产结构状况、盈利水平状况、业务风险状况、适应变能力状况、举债能力状况、利率、股利状况、投资心理状况、经营环境状况、法令约束状况、权力控制状况。(苏万贵,1990年)其中尤以资产结构状况的影响最大。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财务结构,影响资本成本结构,影响财务杠杆的大小。
由于财务结构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右方,筹资成本结构反映利润表的下方,因此可以说,财务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和利润表的下方。资产负债表右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利润表下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筹资成本结构,进而都将影响到财务杠杆的大小。
财务管理同时是一项职能管理,为了避免财务杠杆度的过高或过低,财务风险的过大或赢利能力的过低,就应当根据企业的产业状况、规模状况等,在科学确定资产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科学确定财务结构。应该说,这是财务工作的本职,是与其它部门工作不相交叉的内容,是没有理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财务工作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尽管重大筹资决策要经过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决议,但相关的方案往往是由财务部门提出的。
三、联合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根据联合杠杆的概念,不难看出,联合杠杆取决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即:它既取决于营业固定成本,也取决于筹资固定成本。或者说既取决于营业成本结构,也取决于筹资成本结构。而这两种成本结构,又分别取决于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分别反映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分别反映经营盈利能力和财务盈利能力。因此,联合杠杆反映了综合盈利能力,也反映了综合风险。可见,联合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右方,也反映了利润表的上方和下方。任何资产项目的变化,都将引起资产结构的变化,也都将引起营业成本结构的变化,引起经营杠杆的变化;任何负债项目或权益项目的变化,也都将引起财务结构的变化,引起筹资成本结构的变化,引起财务杠杆的变化,进而都将引起联合杠杆度的变化。
上述关系可图示如下:
资产结构营业成本结构经营风险经营杠杆经营杠杆度
财务结构筹资成本结构财务风险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度
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营业成本结构和筹资成本结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度和财务杠杆度联合杠杆联合杠杆度
这样,我们就将财务中的杠杆与财务报表,与资金结构理论结合了起来。可见,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分别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根源。要改变杠杆,就必须从改变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入手。由于资产结构与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经营前景等因素有关,故资产结构就不能完全以主观愿望为转移,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相对而言,财务结构调整的主观意志可以强一些。当然,财务结构必须与资产结构相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协调,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必须协调,经营杠杆度与财务杠杆度必须协调,联合杠杆必须做到适度。在经营杠杆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调节财务结构,控制财务杠杆,从而使联合杠杆保持合理水平,不至于过高;只有经营杠杆较低的情况下,才可以扩大固定费用筹资比重,增大财务杠杆,从而使联合杠杆保持合理水平,不至于过低。
四、现行杠杆理论之局限
在研究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时,还必须看到杠杆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杠杆本身未能反映现金流量表
虽然经营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利润表的上方,财务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和利润表的下方,但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是权责发生制的产物,因而杠杆未能反映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的现金流量表。而财务工作不仅要按权责发生制计算折旧,计算利润,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的变化。而对这一点,目前的杠杆理论未能解决。
风险可能导致危机,危机可能导致破产。而破产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赤字破产,即经营严重亏损而破产;二是黑字破产,即资金周转不灵而破产。现行的杠杆理论警示的是赤字破产,对黑字破产却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杠杆理论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杠杆理论的局限性。如何设计并计算一个反映现金流量表以避免黑字破产的杠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利润表不便于杠杆度的计算
杠杆度的计算要涉及税息前利润指标。税息前利润在国外一般称为营业利润,然而我国的营业利润概念却不是息前的,而是息后的,这就导致了名同实异的现象。不论是利用绝对数公式(即贡献毛益/税息前利润),还是利用相对数公式(即税息前利润变动%/业务量变动%),都涉及到税息前利润指标。由于我国现行的利润表不设置税息前利润项目,造成各种杠杆度计算的不便,这是应该解决的。为了更方便地计算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应按国际惯例对现行的利润表作一改变,即增设税息前利润一项,从而将经营成果与财务成果乃至最终成果区分开来,进而直接利用利润表上的当前数字计算经营杠杆度和财务杠杆度。
公司生产经营阶段的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对公司潜藏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与掌握,且采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风险因素,进而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保障公司财务管理有序开展。而公司内控体系是风险避免和防范的一种关键手段,基于内控策略能够有效管控财务风险,防止风险因素的出现。但是其发挥作用的提前是内控体系的规范化构建,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在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公司内控体系的建立。
一、公司财务风险与内控管理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涉及广义方面的风险与狭义方面的风险。前者主要指公司运营阶段面临的财务风险,公司发展期间会面临大量突发状况,这些问题在发展环节不能被预测,由此导致公司在财务收入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该种不确定可能给公司创造效益或带来损失。后者指财务风险方面造成的损失,公司获取经费的来源为融资,而且要担负债务,如此需要定时归还本金与利息,如此就引起了公司的财务危机。
(二)内控管理的含义
内控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公司在运营阶段管理各种运营活动,而且运营管理是基于内控思想进行的,旨在推动公司发展,使之能够掌握当下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运营状态,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运营状态,由此保障公司安全顺利经营。内控管理是公司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方式,基于内控管理公司之间的各部门可以展开一定沟通,从而提升部门业务效率,且减少操作中产生的失误问题,由此使公司构建健全的内控体系。
(三)财务风险控制和内控之间的关联
单就公司发展这个内容展开分析,建立内控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风险控制效果,属于一种常见且有用的管理计划,不仅可以整体约束和监管公司经济行为,还可以在落实情况差的状态下保障公司的后期发展动力。通过实践效果发现,建立内控体系可以为公司创造较多经济效益,直接关乎公司发展状况。所以,公司制定内控体系十分必要。而且,应创新管理制度,细化各种管理任务需求,加大对内控和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的探究力度,注重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建立。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应完善和调整内容体系的一系列内容,为公司管理人员做出规范决策带来科学高效的理论基础。所以,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和内控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是互为表里。具体来说,内控目标是全面避免财务危机,而风险控制目标的完成就是对内控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反馈,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公司内部职工要对此增强认知,从财务风险控制视角建立内控体系,尽量减少资金风险的出现,进而全面推动公司稳定发展。
(四)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特点
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明晰性,表现在企业资金预算与预算执行这些环节,企业在开展资金预算时,若无充分参考的信息,则难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这也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资金分配与资金运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不利于企业正常运营;二是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表现为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时,缺乏对投资项目的精准评估,使得投资风险增加,无法及时有效回收资金。可见,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较大的威胁,在无法彻底消除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内控体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各种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公司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观念认知片面
内控管理观念已在各个公司内践行,并且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也越来越成熟,但公司并未把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相关联。此外,很多内控体系的建立缺少本国发展特色,西方内控管理观念的色彩比较浓重,实际上西方的各种先进内控观念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践行内控管理观念时,主抓的核心内容为生产经营与效益增加,比较忽略财务风险,并且财务风险控制观念有认知误差,认为财务风险控制仅仅和财务管理者有关,内控体系缺少财务风险控制内容,导致公司避免财务风险的有效性下降。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
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就算根据发展需求和政策建立了内控体系,但由于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公司内控工作存在漏洞,阻碍公司经营发展。尤其是在公司资产方面,内控体系中缺少对资产控制、资产使用、物质受损、资产浪费等情况的监管与规范,导致公司内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问题,由此阻碍内控业务的落实,不能提高公司财务风险防控质量,给公司财务管理留下安全风险。
(三)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真实性较差
公司财务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司所有经营的资产流动信息加强管理,基于财务管理可以获得准确的财务应用信息,准确掌握公司运营的成本应用与利润所得信息详情。但是,当前公司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真实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内控管理部门未严格规范和监督财务管理业务,财务管理者在资产核算时缺少必要监督,职工为提升本身工作效率而做假账,创造高收入低投入的假象,财务管理信息缺少稳定性,领导层获得这种财务信息做出的决策将无法保障正确性,提高了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
(四)公司缺少内审部门
公司内审工作主要负责监管和审核财务管理业务,及时了解财务管理隐藏的问题,进而合理整改,但很多公司都缺少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是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之间联系的纽带,内审部门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展开审计,把财务管理信息传送至内控管理部,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内控部门转变内部管理战略,进而达到防止财务危机的目的。但是,公司缺少内审部门使得内控和财务管理交流的桥梁断开,内控部门不能获得精确的财务管理信息,对财务风险控制便无从下手。
三、财务风险控制视角下公司内控体系建立策略
(一)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公司内,无论是运营者还是各岗位基层职工,均要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观念,具有遇到财务风险妥善应对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内控体系建立。基于此,要从增强职工财务风险观念入手,为提高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对职工组织培训教育,利用各种经典案例加深职工对财务风险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财务风险观念,在建立内控体系方面有重要意义。其次,针对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情况组织主题讲座,在公司遇到财务危机后组织紧急会议,使职工从中总结实践经验,详细记录与分析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而提高职工对未知财务危机的预判水平,在财务风险出现时可以及早将其控制到可应对范围[1]。再次,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财务部要常常与其他部门展开高效沟通,在积极沟通交流环节可以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在建立内控体系时起到参考作用。最后,公司要针对当前信息处理产品采购投资,利用数据信息可以提升财务数据的处理速度与精准度,还可以在财务工作者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增强内控体系建立效果。
(二)优化公司内控机制
需把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公司内控机制之中,以充分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优势。其一,在财务管理机制之中融入风险控制制度,按照风险管理观念再次调整财务管理部负责的各项管理任务,让财务管理部门内的职工可以相互协调与相互约束,在确保财务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上提升财务管理的标准性。财务管理者彼此协调共享各种财务管理数据内容,促使财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开展,防止财务管理者,做假账[2]。其二,优化公司内控的标准制度,在制度中需精细化、系统化整理财务管理任务,把内控管理落实在各项财务工作之中,使之可以充分结合,以保障内控策略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真正规避财务危机因素的出现。
(三)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公司财务管理数据内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运营决策,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十分关键。首先,需增强财务管理者的责任感,确保财务管理业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其次,建立内控体系时应采取现代数字技术创建信息管理系统,把公司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均集中于公司内控信息系统之中,如此内控管理者就能一体化把控各项管理业务开展的实况,基于信息系统监管财务管理信息,保障财务管理账目的精准度。而且,财务管理者要实时录入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透明化管理,由此通过内控管理有效避免风险。
(四)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
设置内审部门十分关键,基于内审部门监督和审核财务管理任务,旨在规划部门专职责任,能实时监督财务管理任务,若是由财务管理者和内控管理者负责,不仅会导致审计缺乏专业性,而且身兼数职劳动量很大,审计过程不可避免会存在疏漏,财务管理也将产生漏洞[4]。所以,需聘任专业的审计人才负责审计业务,监督财务管理任务,及时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定时开展财务风险审核业务,且及时找到内控体系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各部门仔细修整,确保公司财务与资产安全,将全部的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为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标准的执行提供条件,由此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效果。
(五)优化内控监管机制
规范的内控监管机制对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而言非常关键,并且还有利于公司内控体系建立的有序进行,帮助公司更好地避免经济市场危机。由此,新时期要按照公司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创新优化内控监管机制。首先,在健全内控监管机制时除了融入运营者、决策层的意见以外,还要注重基层职工的意见,由于不同岗位职工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收集各基层岗位职工的建议有利于优化内控监管机制,而且有利于职工深刻理解和执行。其次,信息技术繁荣发展时期,公司在创新优化内控监管机制时要积极融入先进的信息系统,可帮助公司运营者找到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制定,如果产生财务问题,就能将之掌控在能应对的范围之内,从而提升内控体系建立效率。
(六)为内控体系建立安排专门人才
新时期,国家之间整体实力的竞争即高级人才之间的竞争,由此可以发现人才在国民经济提升阶段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对企业而言,人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伴随信息技术与高新科技的日益进步,公司内控体系建立变得更为精简、全面,大量先进的信息处理装置均通过专业人士操控,所以对职工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要求。为提高内控体系建立速度和效率,要为其安排更为专业的人才[5]。其一,提高人才录取门槛,设置专门的考评标准,从面试者中挑选出适当的人才,保证录取者具有较丰富的金融专业理论、财务理论知识等,也要具备财务风险思想。其二,注重专业人才岗位培训,采取多样化培训方法提高参与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并制定规范的奖罚机制,对一些工作负责、能力高的职工给予适当奖励,由此调动职工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总的来说,企业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需要具备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七)完善资金结构
为了防止公司内部出现资金流向不清楚的现象,必须完善资金结构,减小资金流动风险。所以,公司在财务风险预防方面首先要根据实际状况科学配置资金,保障公司处在稳定经营状态,各种运营活动均有足够的资金流。而且,要控制公司负债率,加快公司经费周转速率,使之迅速适应市场局势,提升公司偿债水平,采取恰当的融资制度减小融资难度。此外,为增强公司的防风险能力,除完善内部结构、加大监督力度之外,还要做好公司财税筹划工作,基于外部力量帮助公司减小财务风险。公司财务管理者应根据具体经营状况制定税务服务手册,促使公司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宏观把控公司财务活动数据,评价风险。财务工作者还应在每次税务政策产生变化后组织研讨会议,持续加强体系构建,并且通过科学筹划降低公司税负。
四、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生产运营局势越来越复杂,给财务工作造成巨大的风险挑战,采用科学措施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效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实践显示,构建科学、标准的内控体系能够明显提升公司危机应对效率,且提高其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公司应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观念、优化内控监管机制、为建立内控体系配置专门人才等策略来保障内控体系建立的合理性、齐全性,从而帮助公司制定高效的风险应对制度,增强公司财务风险预防意识和能力,促使公司完成稳定、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亮.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2):112-113.
[2]张玉涛.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学习,2020(12):241-242.
[3]李丽.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3):133-134.
[4]郑丽.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研究[J].今日财富,2020(8):158-159.
[5]陈素萍.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58-59.
[6]李磊.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讯,2022(1):37-40.
[7]裘争艳.论港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4):51-52.
[8]王永霞.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关系问题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24):130-131.
[9]郎海贇.关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纳税,2021,15(33):60-62.
[10]张晓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2):201-202.
[11]王成君.简述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控深化建设[J].财经界,2021(3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