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篇(2)

一、前言

中国体育一直是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冲突中发展的。这种矛盾冲突最集中表现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体育资源的稀缺性与体育发展目标和规模的宏伟性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的困难首先成为全面实现目标无法回避、不可逾越的困难,它注定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放弃全面实现目标的企图,要求我们面对目标体系中在资源上相互竞争的子目标时,必须将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行有倾斜的配置。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怎样倾斜并不重要,但是必须倾斜,它构成了几十年来我国体育决策的前提。而几十年来实际的体育发展战略决策主要是根据政治对体育的需求,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间选取了向竞技体育倾斜的投资政策,从而造就了半个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在中国,体育赖以发展的资源,不论在精神方面的或物质方面的体育需求,或是与之相联系的体育产业存量,都处于匮乏状态。所以,体育的赶超性发展在经济上必然面临原有体育产业存量结构孱弱的现实,因此合乎逻辑地把我国体育发展引入竞技体育主导型发展轨道,以竞技体育为发展重点,再造社会体育需求体系和投资体系,以克服孱弱结构对赶超型发展的强硬约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形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过程。

二、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按照体育的功能来讲,竞技体育产业主要是为满足人们观赏高水平竞技表演获得审美享受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的本性就有通过身体运动获得娱乐享受、促进身心健全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此基础上更有追求和欣赏人的身体和身体运动本然健康之美的需求,体育就是人类为满足这类需求创造的实践活动,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之一部分将人们的这种追求推向极致。也正因为竞技体育的高度娱乐观赏价值,可以引起不同民族、国家、信仰的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造成奥林匹克赛会这样巨大规模的公众关注焦点,于是一国运动员的成功表演必然带来广泛影响,给国家带来荣誉或产生其他政治上的作用。中国竞技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中,尽管历史复杂,它的目标一直是走上“全球化”最高水平的竞赛平台为国家争取荣誉。我国竞技体育目标之高远与参照于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的自身内在贫弱现实,使得我们的发展必然是赶超性的,而国际竞赛平台上竞争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我国体育资源的高度稀缺,以及我国传统的政府行政体制又使得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只能在其内部有效开展活动等原因,便逻辑地规定在我国体育全局的进展运筹中,将各级政府体育事业部门的职能重心转向发展竞技体育,形成了目前我国(相比较群众体育产业而言)巨大的竞技体育产业存量基础。因为市场经济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中国体育产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消费决定供给的规律运行,但是,中国体育已按照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决定消费,因此,原有的中国体育产业(原来我们称之为中国体育事业)已形成一定的存量基础,并且这种存量基础的资源供给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我们评价中国竞技体育产业时不能仅从市场消费角度来分析,还应注意考察所谓体育事业中的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根据以往我们对于竞技体育功能目标的政治性定位,衡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就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

成绩(金牌数),以此看来,我国竞技体育已发展到仅次于美国的“超级体育大国”的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我国体育领域内实行的“举国体制”显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谓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或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包括三级训练体系、全运会赛制、省市国家队的长期训练、国家目标等内容,其核心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三级训练网,即由下到上依次为各地市区体育业余训练队及体育中专、省市体工队、国家队,据近期统计,所有运动员加起来40万左右。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体育事业系统建构成了一个堪于承担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目标重责的产业系统,即竞技体育产业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必须有能力将自身造就成一个持续拥有足够数量世界第一流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国家级的竞技体育集团性竞争能力系统。为了这个目标,在计划经济年代,在我国财政能力限度内,竞技体育产业要搞多大就一定要搞多大,要搞多高就一定要搞多高,以很高速度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在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中国,这个需求和投资体系对中国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至今仍起着深刻、全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管从质上还是量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三、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群众体育产业是由为满足人们余暇时间不断扩大的体育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的服务组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如前所述,中国的体育基本上是在群众体育缺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为群众体育产业留下多少存量基础,不管从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有效刺激群众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价值观念),还是从管理体制(体制缺位性的管理)上来看,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存量基础都很薄弱。虽然由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培育发展起来的体育事业系统在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体育专业人员,兴建起为数甚巨的体育设施,使我国社会拥有了以往时代不能比拟的体育资源。但是,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尽

管如此,体育资源不论在总量上或人均水平上仍然不高,加之,特别是由于体育系统内外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纵、横向资源流动困难,又造成有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所以,群众体育不论在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是相当贫弱的。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迁,体育有效需求引起了群众体育产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分析群众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应该主要从消费者角度入手。

第一,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对“群众体育活动点面临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费缺乏”列为所有选项中的第1位,这表明,活动经费仍然是制约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全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众体育工作情况统计报表统计结果显示,根据活动点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区别,群体经费来源存有差异。晨、晚练点以社会赞助经费较多,占到经费总数的37.90%;其次是政府赞助,占到总数的30.55%;辅导站、指导站则以锻炼者自费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2.30%;经营性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则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4.00%。由此可见,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然而某些部分还需要政府的赞助。首先公益部分,从我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体经费支出统计可以看出,几年来,各级政府在“组织群体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了很大比例,但其他方面尚显力度不够。培训群体骨干、进行群体宣传和开展群体研究三项投入在历年群体事业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0.10%左右,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核心应是形成有效的体育需求,然而许多政府组织的群体活动只是为了政府的“面子工程”,忽略了对体育内在本真功能价值的开发,造成了群体资源的浪费。与竞体相比,体育系统群体事业支出占事业支出总额的比例仍然很低,1998年为7.13%,1999年为8.06%,2000年仅为2.94%。很明显,竞技体育经费远远高于群众体育经费。其次经营部分,目前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群众体育消费活动,主要是在体育场馆或健身俱乐部中实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地方的运营状况则可以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资料显示,以江苏省为例,经营性健身场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90年代初,进入了相对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保龄球馆已成为城市社区健身娱乐业的亮点。据统计,至2000年,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数量约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经营的体育项目至少有15项。投资规模在150万以上的经营性健身场所占总数45%左右。但是,社会办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状况基本处于亏损和微利。保龄球馆和游泳馆全面亏损(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除外),健身健美场所微利,羽毛球馆盈利。行业内有些项目发展速度过快,加之居民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如保龄球项目由过去30元/局跌到目前最低价为1元/局,保龄球馆已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第二,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没有体育设施”选项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有场地器材”便准备参加体育活动已由1996年第2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位。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各活动点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中,“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几年来全国兴建了大批体育场地设施,但因为一方面我国群众体育场馆的数量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变化,造成群众需求与体育场馆数量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另外,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使用率不高。我国的体育场馆主要有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和民营性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者是主要类型的体育场馆资源。1999年全国公共体育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67.77%,体育馆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80.85%,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78.77%。这说明,一方面,全国公共体育场所用于体育活动的使用率不高,尚有相当大的使用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程度也相对不足,如全国的体育训练基地多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而修建的专门性场所,基本不对外开放。并且,建设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较大型的体育场馆,在建设时都只考虑了竞技项目一种功能,未考虑全民健身和体育配套功能。而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但向社会开放的只占室内场馆的6%,室外场地的7%,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只占1%。综上所述,群众体育产业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群众体育需求的群众体育服务(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二是由于产业功能障碍造成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等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使我们强烈意识到,我国必须要摆正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的位置,协调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是不冲突的,都是为了发展体育事业,都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的地位、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当于竞技体育产业而言,群众体育产业更重要。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一个是为了大众,一个是突出精英。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我国过去实际上是偏重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把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少数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不是用于发展群众体育产业,以至于形成了我国今天既是“金牌大国”、又是“体育小国”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加以引导,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由于对学校体育中的相关理论概念(如: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迎合兴趣与培养兴趣,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以人为本与国家意志等。)没有很好地认识并加以深层次理解,造成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有说服力的教育实践报告至今未能看到,三级教材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不少地方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有体育老师称这场体育课改革是:“目标虚化,内容空化,组织散漫化,考核客气化。”这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其根源就是没有定位好学校体育的位置,让学校体育在实践中处于浮游的状态。

1.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的位置

目前关于体育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论,但大家默认的还是把国民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在这一分类中此三种体育共同构成了整个国民体育的框架,可谓三足鼎立的态势,缺一不可。“在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今天,竞技体育方面,要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群众体育方面,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民族体质,把我国人民的机体能力和平均寿命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学校体育方面,要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质教育,把我国青少年一代的体质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2]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目标,学校体育起相对的促进性作用。首先,学校体育在完成自身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完美发展,就是形态、机能、体能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协调的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天赋、有潜力的人才。有人说:学校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是输送各行业人才的生命线。学校体育在实践竞技体育的精神,体验竞技的乐趣。其次,学校体育为群众体育传授身体锻炼、健身娱乐、维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生活理念。为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系统性练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生存能力。当学生走出学校后,在群众体育领域里发挥着引导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作用。

2.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的观点,劳动力包括智力与体力两方面,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使之适合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体力的发展主要就是通过学校体育的手段而获得。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具有教育、教养和身体发展的特点。所谓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标来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所谓教养,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规律和事实,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所谓身体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体在解剖生理和心理的机构与功能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得到良好的发育,包括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学校体育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体现着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互相渗透,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在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体育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而以发展身体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教育所赋予学校体育的使命就是做好教育、教养和发展身体三方面。三者互相关联、融为一体,构成学校体育的全过程。但三者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依为命

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命脉,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学校体育中来。”[3]国际学校体育联合会主席兰姆斯说:“教育狭义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而广义的目的在于传授技术、能力和社会生活价值观念,而这种教育包括竞技体育教育。”[4]西班牙学者何塞马利亚卡西加尔教授则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努力制定一套教育方法,提出有力的证据,并设法促进主管教育的组织采取行动,使当代人恢复他们业已失去的运动能力。”[5]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的最高层次,把它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是完全应该、完全必要的。而且,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是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高度发展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如竞争、开放、民主、民族等观念,都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也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学校体育里,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以人为本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如果放纵学生的主体性,“放羊式”教学,让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不能完成学校体育根本的任务,此方式也不是实现“以人为本”的良好途径。试想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疲劳,什么是“极限”,什么是“二次呼吸”,什么是“价值域”,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什么是“奥林匹克文化”,我们就说这种体育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吗?“中级水平以上的竞技体育,即组织化的体育,是应该在学校里提倡的,至于初级水平的竞技体育则应该在学校里广泛地得到开展,这正是我国学校体育目前最薄弱的一环。”[6]因此,把竞技体育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手段,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我们绝不能在排斥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的的同时,把作为手段的竞技体育也一概排斥。竞技体育的“增强体能”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失去它,学校体育就没有生机,处于空虚、疲软状态。

4.学校体育向群众体育开放

群众体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群众体育里没有统一的规则,没有统一的组织,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即使有组织也是自愿的。而且他们的活动场地具有不固定性,设施稀少,活动、锻炼时间受生活条件的限制。活动形式较单一、枯燥。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向群众体育提供帮助,对其进行多方位开放。首先、提供场地设施,让群众有机会利用就近资源,创造良好的群众体育氛围;其次、提供理论指导。尽可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理论资源的实践作用,帮助群众体育普遍性开展。有必要的情况下向社区、企业、厂矿等派送体育健身指导员,组织不同的群体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地方化、民族化。

5.结论

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共同筑成国民体育的大厦。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教养和发展生体的作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依为命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竞技体育的“技能练习”手段必须成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地走进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应向群众体育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提供开放性的帮助,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群众体育普及化、地方化、民族化和多样化。由此看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理性定位学校体育的位置,有利于学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学生身心、有益社会的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改善以往“放羊式”、“放鹰式”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为提高国民体质力尽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2]张友龙.试论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的位置及其目标.[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3),56—58.

[3]卢元镇.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篇(4)

2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

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已经位列体育大国的行列,但在群众体育方面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与我国多年来对竞技体育的重视要多于群众体育、“金牌至上”的目标不无关系。这也体现在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中,一些容易出成绩的竞技运动项目更多的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扶植,而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则被忽视了很多。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从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为出发点,而在科研工作方面,也多是选择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攻关,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为了多出成绩,多加学分而更重视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而群众体育项目基本上在高校中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严重不利于具有广泛基础的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3教育师资及教学投入方面的不合理

首先是一些体育教师的学历较低,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师的学历比例要低于其他学科的学历比例,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思想陈旧,顽固僵化,还固守着传统的教材教法不肯改变,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对体育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预期,一些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较为落后,其安全性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4.1理论要源于实际又要高于实际

一些理论的行程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理论的研究、引进与应用都离不开现在正在进行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理论的的引进不能盲目而随意,要理性的对待那些新的理论,有选择的、系统的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但也要注意不要认为新的理论都是不好的或者都是好的,从而盲目的引入或者盲目的拒绝,而是要学会用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应用到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

4.2重视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

教育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本身要对群众体育进行重视。群众体育具有广泛的基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职能部门要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对群众体育项目进行学习研究,以达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结果。

篇(5)

 我们发现,对青少年体育的报道和体育政策之间的趋势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仔细分析可知,在政策颁布增速阶段,媒体的报道量也在增加,比如2010-2013年,文件量和媒体报道量同步增加,这说明政策的效应达到了。虽然2013年后,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政策量没有持续增加,但是媒体报道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快速增长,这说明政策效应达到了长期性目标。    

2.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包含的内容较广泛,竞技体育政策的制定与传播也因其丰富的内涵而略显偏差。但是仔细阅读上述文本我们也发现,关于竞技体育制定的规则较多,在传播效果上还不能尽如人意(见图5)}   

 以2015年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共出台与竞技体育相关的文件50条,但是在《中国体育报》上只有11条标题含“竞技体育”的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以其他的体育形式在报道竞技体育,这个数量也是偏少的,也就是政策效应不明显。    

3. 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实现人民福扯的重要路径,也是体育主管部门和政策的主要指向。从文本分析结果来看,关于群众体育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相对较多。统日结果显示,群众体育政策效应基本达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政策的连贯性有.些瑕疵,影响了传播效与毛。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的颁布与《中国体育报》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1-2007年段,群众体育文件的颁布与新闻报道趋势基本一致,局部有起伏;二是2008-2010年段,文件颁布与新闻报道快速增长,政策效应明显;三是2011年至今,政策颁布下连贯,媒体报道有反复,2011年相较2010年出现了政策数量的“跳水”,《中国体育十郧的报道量也明显下跌,2012年政策断档,媒体则在201 32014年出现了低谷,之后报道量出现反复

五、结论与反思    

我们以“五年规划”为切人口,考察政策起点、政策表达与政策效应的关系。通过内容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五年计划制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体育政策的效应基本实现。五年规划关于体育发展的内容和相关政策文件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而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政策为例,考察《中国体育报》的报道量,也基本符合政策表达影响政策结果的实际。青少年体育方面,体现了政策的长期性效应;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反映了政策不足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极大。

篇(6)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4 — 02

体育运动是一座新闻富矿,它“为记者提供了写好稿的一切因素:成功、沮丧、鼓舞、诈骗、戏谑、技艺,乃至爱和恨。”①检视时下的体育新闻报道,尤其是地方平面媒体如城市党报、都市报的相关消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题材同质化、表达模式化等问题。深入开掘信息资源,努力把握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赛事与人”(即关注赛事与关注人)、“台前与幕后”、“ 专业性与通俗性”等方面的关系,是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实现有效传播的可靠保证。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挑战人类极限,是体育运动中的华彩乐章,它自然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事实上,媒体上的体育新闻,大多数属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唱主角。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群众体育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瑜的《强国梦》就深刻揭示了中国体育界热烈表象背后潜在的种种隐患和危机,其中便包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失调。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这是体育战略转移的一个具体表现,也可看作是对“金牌战略”的纠偏。几年来,群众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笔者所工作、生活的无锡市为例,体育人口53%,远超30%这一全国平均数值。无锡市有“十大体育亮点”,内容涉及“工作格局”、“组织网络”、“健身活动”、“体育社团”、“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等②,几乎所有“亮点”都是群众体育。仅以“健身活动”为例,“举办各类健身活动1500多场次”,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在媒介景观里,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运动,并未得到足够的再现,具体表现为数量少、篇幅短、写法老套,满足于单一性的、浮表化的工作总结式报道,缺少对新闻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蜻蜓点水、零敲碎打。也就是说,在生活舞台上,群众体育渐成“当家花旦”,而在新闻图景里,群众体育却被边缘化了,仍然是“跑龙套”的角色。

与竞技体育的“显著性”、“对抗性”相比,群众体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接近性”和“参与性”,同样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问题的关键是,群众体育报道要善于沙里淘金,善于感性化包装、故事化表达。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一个生动载体,其传播价值不该局限于彰显工作措施、工作实绩的“健身活动”声势,而应着眼于参与者的主体精神、个性和特殊的运动技能,突出群众体育与受众的空间和心理情感上的接近性。

二、赛事与人(关注赛事与关注人)

赛事尤其是高水平的赛事,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是因为赛事具有高对抗的特点,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我们说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新闻是有别于常态的异态”。赛场上的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尤其是阴沟翻船、黑马爆冷,与上述新闻的先天属性高度契合。这也正是体育与新闻具有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赛场上,人既是表现内容,又是表现形式。抽离了人,所谓的赛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因人而精彩”,人既是主体,也是对象。目中无“人”,报道就失去了鲜活性和人情味。现代体育新闻,已经开始实现由关注赛事到关注人的转变,各式各样的人物,越来越成为赛事舞台上的焦点。新闻报道(当然也包括体育新闻),最忌讳的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生动可感的报道要见事见人、见人见心。

概括说来,赛场上的叙事焦点首先是运动员、体育明星。有经验的记者,不忘采访失利者和“板凳队员”, 失利者和“板凳队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换个视角看比赛,常常会收到别有洞天的效果。其次教练员、裁判,赛会的工作人员等等;再次是观众。高水平的赛事直播,转播的机位常常几十个,镜头所再现的场景就像“画框”一样,它决定了我们的视角、视线和视界。如果镜头始终锁定在赛场上的激烈争夺,其画面必然会因为单一片面而令看转播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镜头闪回、切换,巧妙穿插,如捕捉教练员夸张怪异的举止或看台上观众掀起的“墨西哥人浪”,常常能令报道活色生香。电视新闻如此,文字报道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着眼于日常的群众体育报道,笔者以为,基层体育工作的先进、模范和草根阶层的体育达人,应该是报道的重点。

“先进=自我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①,这种人物报道上的雷同僵化的叙事模式,弱化了先进人物报道的引领示范效应。人物报道贵在写出真人和活人,显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防止写出“死人”和“纸人”,防止神圣化和妖魔化。神圣化和妖魔化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把人当人去写,或者是太美化,或者是太丑化,总之是偏离了人本身,人成了一个道具,木偶、傀儡。有人浏览报纸,同一天,5家报纸,5篇人物新闻,结尾如出一辙,“群众一致称赞:‘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这是我应该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叙事套路,抹煞了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不可信、不可亲、不可学。

有关草根阶层、体育达人的报道属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着力反映湮没在民间乡野中的一些“小人物”。人物新闻的主角除了先进、模范,还可以是“小鬼当家”。与“名人显要出新闻”相比,“小人物”的报道,更需要发现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人物”是“冰点”人物,是容易被忽视的的人物,要求眼光向下,不光要“身”入生活,而且要“心”入生活,也就是要写出“三贴近”的作品,首先要在思想感情上实现三贴近,在调查研究上实现三贴近。另外,体育达人的报道不同于人物通讯的“整出戏”,它只能唱“折子戏”,是片断的截取、侧面的聚焦,是“瞬间的艺术”,不可以贪大求全。尽管是“瞬间的艺术”,但如果善加取舍,片断和侧面也能展现丰富的意蕴,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三、台前与幕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密切相关。关注台前与幕后,为的是体现报道的深度、厚度。以西班牙夺取欧洲杯为例,台前是西班牙斗牛士4比0完胜意大利,问鼎冠军。其幕后主要包括:4比0的比分是大赛决赛史上最悬殊的比分;第一支卫冕成功的球队;第一支在欧锦赛和世界杯两大赛事中连续三次夺冠的球队;此外,还有多少年淘汰赛不失球的记录,甚至帮助球王贝利打碎了每次预测都错的记录等等。体育场也是一个“信息场”,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然杂陈。其前是显信息,幕后是隐信息,台前幕后的有机结合,仿佛是形神兼备,赋予报道对象以生命和灵气。

台前幕后相结合,显信息与隐信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难觅踪影,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为了追求深度和厚度,体育新闻报道要能够超越赛场写赛场,甚至是突破体育写体育。比如具体的统计数据的积累和运用,赛事历史的揭秘和解密、举办地的人文资源、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以及花絮、趣闻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有别于前景的宏大背景,是一个更高、更广的认知平台。以上文提到的欧洲杯西班牙捧杯为例,如果仅仅局限于90分钟内的激烈拼杀,忽略其创造的辉煌历史,所作的报道必然是静态的、平面的、单薄的,难以满足受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阅读需要。

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表面上看,相互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材料积累、进行创造性思考。体育报道因其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需像作家体验生活一样,要深挖一口井,甚至能够竭泽而渔。同时还要善于创造性思考,善于精选角度,如《公路自行车穿越北京三千载》,由空间“穿越”到时间,时空巧妙“粘连”,反常中见机趣。

四、专业性与通俗性

体育新闻报道要精彩,要吸引人,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写的专业,说的是行话,能说到点子上。这需要对所报道的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战术运用了然于心。美国一位体育记者,曾经采访一位赛马选手:“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太具有技术含量了。赛马时,是顺着逆时针方向绕圈奔跑的,选手们通常会让左边的马镫长一些,以控制姿态,人马一体。因为问题精到,仿佛挠到了被访者最痒痒的地方,被访者也乐意和记者沟通。

篇(7)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15-03

现代意义上的运动休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之后迅速引起了其他发达国家诸多学者的关注。虽然许多学者将很多精力放在了运动休闲的概念研究和辨析上,辨识的焦点是‘sport’,‘leisure’,‘game’,‘play’,‘recreation’,‘leisure sport’,‘recreation sport’和‘sport and leisure’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在运动休闲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上最后还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国内学者对运动休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对运动休闲概念的表述和阐释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领域,表述也比较多样。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大众体育实现了由“工具”到“玩具”的本质转变,成为人们享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或手段,“大众体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运动休闲”阶段。本文对“运动休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以利于对运动休闲的认识和理解。

1运动休闲的相关概念

运动休闲是大众休闲时代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日益融合的结果。从70年代中期至今,人们对运动休闲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在不断变化,出现了许多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从文献分析可见,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有最初的“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1]、泛化的“休闲运动”(ex-“leisure sport")[2-4]、“娱乐运动”(recreation sport)[5]、群众体育(public sport)[6]和“运动与休闲”(sport and leisure)[7-8],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的关联,也存在区别。

1.1运动休闲相关概念关系图

与运动休闲相关的概念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运动休闲相关概念关系图

由图1可见,运动与休闲两个领域共同构成了“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休闲运动”的泛化(ex-“leisure sport")、“娱乐运动”(recreation sport)、“群众体育”(public sport)的领域和空间。其中,泛化的“休闲运动”领域与空间又涵盖了“休闲运动”、“娱乐运动”和“群众体育”范畴与内容。

1.2不同概念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运动休闲的相关概念研究,从最初的狭义的“leisure sport”,到含义更广的“recreation sport”,再到泛化了的“ex-leisure sport”,再到如今的“sport and leisure”,不同概念的研究视角在不断转换,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其关系如表1所示。

1.3“娱乐运动”、泛化的“休闲运动”概念与体育概念的区别“娱乐运动”、泛化的“休闲运动”与“群众体育”、“竞技/学校/军事体育”概念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存在较大的区别[9-11],如表2所示。

2运动休闲的定义及其概念阐释与理解

2.1“运动休闲” (leisure through sport/ sport leisure)定义的提出如果从现代社会的层面来思考人们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获取身心愉悦和健康的行为,而不是从狭义角度考虑这些行为与传统体育、竞技/学校/军事体育之间的关系,那么,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获取身心愉悦和健康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休闲行为,这种休闲行为具有区别于其它休闲活动的特征,即它们都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休闲活动,其运动性非常鲜明。因此,本文认为休闲时代的“运动休闲”可以定义为“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主选择参与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活动”,英文表述为leisure through sport或 sport leisure.

2.2“运动休闲”概念的具体阐释与理解

2.2.1休闲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休闲属性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运动休闲是某种身体活动的休闲性的运动。身体活动仅仅是运动休闲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其内核所在;运动本身也不是运动休闲的本质,运动休闲的本质是人们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并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通过身体运动这种表现形式,追求个人享受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不仅可以带来身体上的舒适和自由,也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愉悦精神,给参与者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足。因此,愉悦身心是运动休闲的核心要素,身体活动是运动休闲的基础性要素。或者说,休闲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而体育运动或身体活动是其次要属性或形式属性。

2.2.2运动休闲的基本要素构成运动休闲的基本要素包括:

2.2.2.1大众参与运动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休闲时代之后的产物,存在于休闲广泛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离不开最广大人群的广泛参与。

2.2.2.2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运动休闲的最基本要素,是人们实现各种休闲目的的手段或媒介,是规定这种运动性的休闲行为不同于其它静态式休闲行为的要素。无论是放松精神、愉悦心情,还是强健身体、健美体型,运动休闲最终都是通过各种身体运动的形式来实现。身体运动一方面可以带来外在的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也带来内在的心灵的慰藉。

2.2.2.3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唯一可以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人们进行运动休闲的必要条件之一。

2.2.2.4愉悦身心愉悦身心是人们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运动休闲区别于竞技/学校/军事体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其根本属性休闲属性的固有含义。通过各种娱乐性、趣味性的身体运动,运动休闲为人们带来的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效果,使人们获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达到休闲的目的。

2.2.2.5自主选择参与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是运动休闲的关键,同时也是所有休闲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决定运动休闲的休闲属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运动休闲有别于竞技/学校/军事体育的重要方面。严肃体育很少考虑参与者的意愿,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都有较为系统的制度安排,有较强的强制性和制度性。运动休闲则特别强调参与者的自愿性、自主性,人们有权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项目、活动时间和地点。

2.2.3运动休闲外延的分析

2.2.3.1内涵要素对外延约束力的分析在运动休闲的几个基本要素中,“余暇时间”和“自主选择”具有非此即彼的特点,是余暇时间就不是工作时间和必要生理需求时间等非余暇时间,是自主参与就不是强制参与,不存在介于余暇时间和非余暇时间、自主参与和强制参与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大众性”则是运动休闲的应有之义,因此,它们都属于运动休闲的刚性要素。也就是说,它们对外延的约束力也是刚性的,运动休闲外延的大小并不会因这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相反,“愉悦身心”和“身体运动”两个要素却是两个并不容易准确确定的要素。就“愉悦身心”而言,是愉悦身体为主还是愉悦心灵为主、是非常愉悦还是一般的愉悦,对于阐释运动休闲的外延至关重要。而“身体运动”方面,是高强度的运动还是低强度的运动,也直接影响着运动休闲外延的大小。

由此可见,要合理把握和分析运动休闲的外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愉悦身心”和“身体运动”两个维度。因此,本文以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为主要尺度来分析运动休闲的外延(图2)。

2.2.3.2运动休闲活动及其基本类型建立在大众性、余暇时间和自主选择三个要素成立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动休闲活动在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差异性,基本上可以将图2虚线右上方的活动看作是运动休闲活动。当然,运动休闲的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根据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特征,可以将运动休闲活动分为四类:

核心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较大、娱乐性强的运动休闲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曲棍球、冰球、手球、水球、垒棒球等强体力趣味球类运动;游泳、划船、划艇、帆船、帆板、潜水、冲浪等水上、水中运动;滑翔、跳伞、溜冰、登山、攀岩、打猎等各种探险刺激性活动,等等。核心运动休闲活动是运动休闲的最重要部分。

保健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高但娱乐性较差的运动休闲项目,如:健美肌肉练习、体操、健身操、跑步、健身运动等。

图2运动休闲“运动强度娱乐性”维度分类示意图

趣味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不高但娱乐性较强的运动休闲项目,如:观光旅游、放风筝、高尔夫球、垂钓、台球等。

惯常型运动休闲活动。指运动强度低,娱乐性也不强的运动休闲项目,如:散步、气功、太极剑等。

2.3运动休闲(sport leisure)、休闲运动(leisure sport)与群众体育(public sport)的辨析(表3)。

2.4群众体育与运动休闲的区别

2.4.1分类领域不同群众体育属于体育领域内的分类,它与竞技体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休闲属于休闲领域内的分类,它与静态休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4.2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参与的身体锻炼活动”,群众体育研究的是“身体锻炼活动”层面,而运动休闲研究的是“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参与身体锻炼活动”这样一种行为的行为本质层面,也即休闲行为。简单的说,群众体育研究的是“形式”(身体锻炼活动),而运动休闲研究的是“本质”(休闲行为)。

2.4.3涵盖内容不同运动休闲与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叠性,但也存在差别。单从体育领域内进行分析的话(图3),如果A表示竞技体育,C表示学校和武装力量余暇时间参与的体育,D表示学校和武装力量强制性参与的体育的话,那么B就是狭义的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而广义的群众体育所包含的内容应当是B+C+D部分,属于运动休闲活动的部分则是B+C部分[12-20]。

图3运动休闲与群众体育涵盖内容示意图(体育领域内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姜耘.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3,05.

[2] 崔凤华,李桂芝.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J].石油教育,2002(5).

[3] 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 彭.论休闲运动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7).

[6] 卢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7] 詹德基.台湾地区推展休闲运动之回顾[R].2002年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报告会,2002.

[8] 郑光庆.休闲运动与体育教学的结合[J].国民体育季刊,1987(9).

[9] 王晓莹,陈国强,高春燕,等.国外体育休闲俱乐部管理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9-11.

[10]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11] 于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

[12] 席玉宝.从体育运动的演变及休闲特征论体育休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13.

[13] 朱寒笑,苗大培.论运动休闲的哲学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2):153-155.

[14] 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2):1645-1647.

[15] 王丽岩.休闲体育:人性的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04-206.

[16] A J Veal. 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 (Second Edition). CABI. Publishing,2002.

[17] Chon-bum Seo. Leisure Industry in the 2000s..Ki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7.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该文以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及其形成背景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利用知网等文献查阅系统,查阅有关广场舞相关的文献,特备针对于广场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文献。1.2.2专家访谈法针对研究的对象制定相应专家访谈提纲,主要针对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形成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呢支撑。

2分析与讨论

2.1多元价值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与此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广场舞作为在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主要选择,是因为广场舞具有较多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得到体现。广场舞价值文化的形成主要依照其主要社会功能而逐渐形成的。广场舞多元文化依附于广场舞本身,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前提,群众的健身需求为主要内在动因,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多元文化体系。调查数据显示,广场舞的多元文化价值丰富而又意义深远,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发展城市社区文化;(2)体育健身文化;(3)促进和谐文化;(4)完善休闲文化;(5)展示创意文化;(6)融合民族文化。

2.2广场舞多元文化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也进入了新一个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对全民健身工作不断加大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全民健身日的正式设立以及新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都昭示着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08年之间,我国体育发展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层面,大力发展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在世界体育上的国际地位。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追求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城市需求,被忽略的群众体育开始不断被国家政府和群众本身重视,广泛的开展和宣传群众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口号和意见。这样的时期可以说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准备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14年10月这个阶段,北京人民群众开始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国家不断研究和开展群众体育事业,这个时期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火热,纷纷开展相关大型体育活动,如:马拉松、自行车赛以及其他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人们纷纷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去,较为典型的就有社区健身区域的建立,由体育彩票公益金向全国建设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国家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体育健身条件不高。国家相关部门在这个阶段,积极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体育运动及场馆标准,设立相关运动健身中心,为群众体育开展铺好路,搭好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不断的开始走出房间,走向社区健身场所,走向操场。年轻人开始不断尝试新鲜的体育运动,中老年人不断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健身方式方法。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人群的特殊性,不适宜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以往的健身形式过于单一,就是在社区里散步和器械练习,复杂的练习太极拳。单一的运动形式,不能满足我国如此庞大的中老年人健身需求,逐渐开始演变成了广场舞,在这个时期的后半段,广场舞尤为盛行,可谓是举国开展,足以证明广场舞在此时已经十分火热。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真正理解体育的健身功能,自觉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说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发展期”。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第46号文件,标题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宣布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体育总局也在近期起草了“十三五体育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群众体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性。在一系列的利民制度与政策颁布的同时,可以发现,群众们锻炼的热情更加高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人们越来越多,参与到体育消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阶段正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期”。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前期人口结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调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前期制定的一系列人口政策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偏老龄化的结构体系。从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15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两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出,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形态,老龄化的结构体系显现并呈现出加快的形式。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在老龄化人口建设中的许多不足。在老年人健身方面,对我国的群众体育特别是中老年人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中老年人体育需求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的持续发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中老年人进行广场舞健身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的文化,文化的多元性价值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体现。

3结语

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依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历程为依据,以及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不断加深等作为历史背景,不断发展演进和完善。时间上主要有三个节点,即从改革开放至2008年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的准备期”;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14年10月的“群众体育发展的发展期”;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第46号文件以来的“群众体育发展的期”,这三个时间段,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广场舞多元价值文化主要包括发展城市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完善休闲文化、展示创意文化和融合民族文化。每一个子文化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都与群众、社会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S].2015-12-24.

篇(9)

一、要充分肯定参加省运会取得的可喜成绩。

省运会是我省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运动盛会,是对全省各地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大检阅。本届省运会经过改革以后,其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今年9月,在湘潭市省运会赛场上,我市体育运动健儿们不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取得了代表团综合金牌第二、青少年组综合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再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最好历史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参赛目标任务,充分显示了常德竞技实力,为常德人民争了光,为常德赢得了无上荣誉。可以说,我市参加省运会成绩可喜,精神可嘉,是值得全市上下共同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市委、市政府是十分满意的。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常德军分区对我市代表团取得的骄人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几年来无私奉献、刻苦训练、辛勤劳动的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体育工作的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届省运会,我市代表团成绩突出,作风优良,美誉三湘,影响深远。这些成绩客观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反映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市代表团拼搏进取的团队作风,精诚团结的团队形象,充分展示了常德人民“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常德人民的时代风采。骄人的成绩,顽强的作风,让全市上下倍感骄傲和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创业斗志。今天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既是我市参加省运会的有功之臣,也是全市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一心为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不畏强手、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勤奋务实、勇于竞争、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心系集体、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全市各行各业要广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掀起创优争先活动,进一步提振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信心,激发建设文化名城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的建设发展。

二、要高起点谋划新周期体育工作。

省运会圆满结束,标志着体育新周期的开端。成绩已属于过去,一切从头开始。当前,我市体育事业正处于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市民群众体育需求日趋活跃与旺盛,体育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支持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办体更加活跃,体育工作环境与条件更加优越;特别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即将迈入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期,体育更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与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我们一定要早谋划,早备战,早行动,切实抓好各项体育工作。新的周期里,我市体育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指示要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强市,用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增光添彩。

、以培养奥运明星为目标,竞技体育要有新突破。竞技实力衡量一个地方体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奥运明星是竞技体育的王者,是一个城市体育文化的“皇冠”。建设文化名城,需要竞技奖牌丰富内涵,需要奥运明星锦上添花。目前,我市竞技体育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也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后,全市业余训练工作要继续坚持实施“奥运金牌战略”,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建设一批奥运精品项目。立足我市青少年传统优势项目,优化项目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夯实“一县一品”工程,建立健全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做大做强精品项目群,积极创建全国、全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二是培养输送一批顶尖人才。坚持科学选才,科学训练,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库,培养、储备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积极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和大专院校输送更多拔尖的体育运动员,为我市决胜国际体育大赛打牢基础。三是创造一批优异成绩。要继续瞄准国内国际各类重大体育比赛,积极组队参赛,锻炼队伍,提高竞技水平,争创好成绩,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争光添彩。

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2 — 02

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原动力,学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家强。〔3〕高等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应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1.体育强国与学校体育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指群众体育体育发展普及的程度,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水平,学校体育的完善程度,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4〕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的竞技水平、完善程度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强国的基础又表现在学校体育人才强国和体育教育强国两个方面。学校体育应该承担体育强国排头兵的重任,因为每名青少年都要接受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人群的素质,关系到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世界体育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

2.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优势分析

2.1精英人才的优势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生力军,这些精英人才将是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石。高等学校是体育专家学者的摇篮,这里聚集着众多的体育教育的精英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投身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并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群参与科学的体育健身,达到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体育人才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养成参与体育活动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建设者,是体育强国的践行者。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实现终身体育的能力,对身边人群的积极影响,是确保体育强国早日实现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大学生智力水平较高,对体质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对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较快。通过高校的体育教育使大学生们都成为体育人群,都成为社会体育的指导者,都成为科学健身的引领者,将是高校体育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竞技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应是竞教相结合,利用高校优质的体育人才资源,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人文素质,这既能提高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也能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保障,即能弘扬奥运精神,又能贯彻科学发展观,竞教相结合的推进,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2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势

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在我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完善,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多。这对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自身的特长,挖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潜能。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培养多方面高校竞技人才的基础,为大学生的竞技训练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

2.3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的优势

高等学校具有完善的的体育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育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科学健身能力为终极目标,体育与竞技相结合,达到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为群众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应具有自身创新的能力、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为体育强国培养竞技体育和民生体育人才。

3.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

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竞技人才的资源库,学校体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育出竞技体育品德兼备的人才,储备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助推器,学校体育已由“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推动体育必修课与课外体育、体育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已经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与发展。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应为:

3.1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都知道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应普及科学的健身知识教育,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广大学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广大的青年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水平,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能自觉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大学生面临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应系统的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欣赏、体育文化、体育健身理论等等科学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积极参与到科学健身之中。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民族自豪感等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走向是会后,始终保持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3.2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已经有重点发展竞技体育转移到重点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设之中,重点发展民生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设是体育强国的基础。〔5〕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和实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引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体育中进行组织管理、锻炼指导、技能传授的体育专业类人才人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支强有力队伍。高等学校聚集了我国的精英人才,他们的生活习惯将对身边的人群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体育教育,享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加上积极先进的思想觉悟,他们必将成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

3.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开放

要加快体育强国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丰富竞技体育项目,改善体育设施,促进体育改革的创新。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学校体育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体育设施是确保高等教育培养健康体魄合格人才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体育强国的发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保障体育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可以解决现阶段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科学健身的行列,接受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体育强国这一根本目标。

3.4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是以体育资源为载体,以社会主义体育制度为框架,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融合互动,相互交流探索,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缩影,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侧面反映,时时体现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首先加快体育人才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拥有大批知识丰富,竞技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社会体育拥有大批有经验,掌握新兴体育竞技项目的体育指导员。这些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其拓宽知识结构、挖掘创新能力,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体育人才;其次促进体育设施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除了上课教学、训练使用,其余时间(周末及假期)都被闲置。社会群众体育则都是在街道、社区、公园等非正规的体育材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设施合理地融合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强体育观念、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而社会体育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二者的融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发挥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体育具有竞教相结合的体育学习氛围,社会体育拥有趣味性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学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即拓展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技能,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必将提升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地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进而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88-92.

篇(11)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群众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无论是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各球类项目、操类项目等的比赛,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成立等等,都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的体现,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补充的最佳展现,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反应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行效果,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发展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需要何种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从“结合”到“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近年来,“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相关竞赛,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可以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并融入相关裁判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院体育发展现状

学院力争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无论是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都经过严谨的过滤与审核,并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认真实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库化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学院由最开始的建校500人,到现在万人的规模,各项学科的发展目标都在不断的深化、细化,体育发展的目标也逐渐达到顶层设计。学院体育工作者为完成学院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学院建设“文化强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学院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最开始的篮球、足球、健美操仅三项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现在又增加了武术、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网球六个选项,一共九个选项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仅满足了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为满足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成立了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成立为学院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且使学生的行为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策划、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俱乐部由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及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竞赛都能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井然有序,对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井井有条,学生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积极性越来越高;运动会中涉及的项目也逐渐增加。学院运动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师生同乐,共同锻炼,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集体锻炼的快乐。

学院成立田径队和篮球队,并参加广东省的相关比赛,每次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13年12月田径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九名队员参加比赛,取得了团体前八的好成绩,为学院挣得了荣誉。这一荣誉对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为学院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学院篮球队的成立不仅为学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续近一年的“学院杯”篮球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院整体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创建出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是本人对学院2012级、2013级固定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随机调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致情况,即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通过表1的数据只能得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所以,本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一一记录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机:(1)喜欢运动;(2)锻炼身体,劳逸结合;(3)减肥,塑造良好的体型;(4)为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而锻炼,比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5)看到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为学院挣得荣誉,也希望自己能参与,为班级争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师的感染,在上体育课中觉得很快乐,老师的情绪和教学魅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1)不喜欢运动,觉得很累,或者是喜欢运动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欢的运动学校没有,或者同学之间没有水平高的,提不起兴趣;(3)学校的场地、资源不够,想去打球没有场地,特别是女生不愿意与男生在同一片场地上打球;(4)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体育项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访问与讨论,了解到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院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各项比赛,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规模的壮大,不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推动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二)建议

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远,为解决学院学生想运动、运动难的问题,可以从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入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竞赛,将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在学院更好的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体育教学项目,考虑到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困难,并给予解决;开设某些学生和教师能同时参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类的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与教师锻炼身体,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国粹――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让学生在运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院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