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市场风险控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只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农村经济与金融才能实现协调、互动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物资本短缺、生活贫困等问题周而复始的困扰着其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因其原始资本积累少,知识水平不高致使农村资源生产率偏低,造成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储蓄能力较低,周而复始最终又回到资本匮乏的问题甚至加重了影响。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受贷款政策的约束,如存在较大比率的违约贷款会造成银行信贷质量的下降;又因农业经济结构改善不及时,信贷结构更新缓慢,银行盈利空间不大,影响农业金融的总量,资产不足而无法达到资本风险资产率的规定。大量事实证明,任何风险的产生都不是立即显现的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逐渐扩大的,农村金融风险也是如此,它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系统实现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监察,随时了解农村金融信息以便尽早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规避风险将它扼杀在萌芽中,实现政府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确保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
三、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证券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行为均存在相对应的风险,证券投资绝不例外。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企业决策若存在问题,或出现盲目投资等现象,导致企业回报率降低,致使企业资产损失严重。面对证券投资风险,企业金融决策人常常由于心理负担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同时,因证券价格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大大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亏损现象。若证券价格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可能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基于证券价格处于上涨阶段,企业立即投入大量资金,并未对证券价格大幅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致使投资行为过于盲目,大大增加证券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经济利益。
(二)基金投资风险
目前,基金是诸多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式。基于基金投资过程中,专家将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在观察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实施投资。全部基金投资过程是基于多个投资人员共同出资所构成的,因此,基金投资方式安全性较高。同时,基金投资仍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基于多种方式下,企业筹集大量资金,却没有专业程度高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指导,导致基金投资存在安全问题。部分企业将基金投资视为储备自身资产的手段,未以基金类别为指导,科学购买基金,以经济收益为基金购买的唯一指标。鉴于此,基金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导致企业投资面临风险。
(三)衍生金融资产风险
作为新型投资方式,衍生金融投资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最近所产生的投资方式,导致传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受到较大影响。相较于证券投资与基金投资,衍生金融投资风险更高。该种投资方式以控制企业大量现金为出发点,易导致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若企业采用衍生金融投资方式,迫使企业资产价值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下,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难度。若企业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若企业操作方式不正确,且存在失误现象,将缩减企业经济收益,甚至导致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二、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引导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应对制度,例如,设置专门管理企业风险情况的风险管理部门,达到投资风险治理科学化标准。构建科学化经营管理制度,以企业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为指导,优化科学投资决策,保证企业投资有效性。积极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管理。构建投资风险应对制度,对企业风险损失进行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对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促使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提下,加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力度,在积极应对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促使企业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现金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得到全面推进。
(二)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发展的保障,是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为有效防范金融投资风险,企业应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与教育培训,指导投资管理人员学习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提升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达到提高企业软实力的目的。同时,完善奖惩制度,激发投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投资管理人员主动提升自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其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奠定基础,提高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金融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三)优化风险应对方案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存在不同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应优化风险应对方案,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第一,风险保留,该种方式以少量资金为前提,支付工作由投资主体执行,第二,风险转移,即采用相关措施,促使风险发生转移,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第三,风险消除,该方式具有不易操作的特点,是一种借助预测援救技术达到增加预期收益目的的措施。第四,损失控制,即若企业存在金融风险,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
一、背景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但近几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未来中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涨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保基金随时都会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并有可能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对社保基金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极其重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养老的三大支柱中,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都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拥有1.95万亿结余的基本养老金依然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甚至面临着收益为负的重压。
这些都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是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怎么来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呢?
二、 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与金融市场互动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发生,对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但是对于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积累制度,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就大得多。通货膨胀对社保基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社保基金资产本身不断贬值,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二是它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增加,并最终有可能使未来社保基金的支付发生严重困难。因为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是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其结果是靠社会保障金生活的离退休职工必须领取更多的社会保障金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采取国家保障或企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障金的收支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或企业财务预算,即现收现付,很少有结余积累,因而不可能进行投资营运。在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式转变以后,由于个人账户几乎“空帐”运行,加上资本市场发育的时间不长,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而不能用于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实业和不动产,更不能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长期被限制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上,虽然保障基金安全,但却制约了基金的增值。这至多只能保证基金的名义安全,而无法保证基金的实际安全,特别是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金未来需求的急剧膨胀。
三、面对通货膨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貌似安全,实际收益率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社保基金可选择的投资工具较少,很难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都较低,且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社保基金投资效益不高。
其次,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从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主要凭经验做出,缺乏一套量化的风险衡量指标。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
最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效率低下,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差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保基金目前主要还是政府部门分散管理,这不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也使社保基金经营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加大。而且,由于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没有明确地与政府分离,所以政府行为时常会影响到基金管理。
四、社保基金管理中通货膨胀风险控制措施
(一) 通过对投资资产工具的选择并进行优化配置来提高基金投资效益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原则》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但根据当前投资回报率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存款、国债的收益率最低,股票收益率虽然较高但其波动性较大,而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不仅收益高而且差异性较小。所以要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还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使保险基金进入到贷款、房地产、国外股票和国外债券等收益高,稳定性好的领域,并合理配备比例,以求最佳的资产投资组合。
(二)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
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配套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法》应不断地发展完善, 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法律依据。在修订的时候应对涉及投资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如投资机构的主体、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权限, 可用于投资的比例、入市基金的筹措等。
(三) 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管体系
根据中国国情并从长远的制度稳定出发, 可采用以法制监管为核心、适当集中的综合模式,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中度, 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结构。
(四) 社保基金的运营方式多样化
除银行、国债、股票、企业债券等投资外,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考虑直接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 在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之间平衡来确定投资比例, 在实现社保基金期望值的同时, 可以考虑进行长期相关指数的投资。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
问:现在各商业银行相继以金融市场业务为战略发展的突破口,请问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的确,经营转型正日益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推动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综合服务型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已成为各行竞相努力的目标。金融市场业务作为一项推动经营转型的战略性业务,当然也受到了各行的普遍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运作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不仅可以获得自营业务的投资收益及交易利润,还可以获得代客理财、代客交易和代客风险管理业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是银行拓展业务领域、获得非信贷利息收入的主要突破口。
我们现在推动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发展,是提升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银行服务综合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产品创新步伐迅速加快,并突出表现为增加流动性创新如CD存款、长期贷款的证券化、信用创新型创新如票据发行便利、股权创造型创新如可转换债券、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风险转移型创新如期权、期货交易、货币与利率互换交易等等类型。这些银行创新类产品的经营、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及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保障。
相应地,国际先进银行日益成为集储蓄、信托、信贷、证券经纪和理财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型金融机构,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地位和金融服务水平。从我国银行业竞争发展的未来走势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及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各类综合传统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及衍生产品市场业务的新型组合式银行业务将会快速发展并成为决定银行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业务。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推动多元化投资管理水平及跨市场金融交易技术的提升,是关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问:金融市场业务是银行推动经营转型的战略性业务,可是许多人都觉得信贷业务更为关键,现实情况是这样吗?
答:目前是这样。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但这种经营模式正日益受到利率市场化、银行资金脱媒化、同业竞争加剧、优势企业议价能力增强等多方面因素的严峻挑战。如何保证盈利能力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已成为关系商业银行长期投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问题。
在积极、稳健地发展优质信贷业务的同时,创新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将我们传统意义的“信贷”大行转变为“信用”大行,正是我们市场业务创新的方向所在。在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信贷大行”,但不能称之为“信用大行”。未来的市场是信用产生价值的市场。信用价值的挖掘以及信息的掌握是商业银行盈利的根本。我们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创新,将工行从信贷大行转变成信用产品设计大行和最大的信用产品做市商。同时,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综合服务水平。从全球银行业发展历程看,银行经营、服务要素的变革与创造首先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方式的革新提升及金融市场的延伸拓展。
问:我国银行业现在都很重视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但在推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您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哪些问题与挑战是最值得关注的?
答:我感觉突出的问题与挑战有三个方面。挑战之一是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发展面临银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制约。
挑战之二是金融市场业务创新面临法律、市场环境及客户风险认知水平的制约。《商业银行法》限制了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投资,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商业银行进行股票投资、经纪的业务资质,使得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量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必须通过同业合作的方式完成。金融市场业务起步发展阶段,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成为影响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挑战之三是风险文化培育、风险控制系统和流程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的现实问题。金融市场业务的拓展,必须基于各类型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识别、控制技术落后,成为影响业务创新的重要掣肘因素。
问:在应对挑战中推动业务发展,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变革发展的重要特点。在您看来,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金融市场业务又如何创新和发展?
答: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必须着眼于营销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的协调互动,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我认为首先应着眼于培育和创造市场,推动营销创新。在着眼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培育和创造新兴理财业务市场。金融市场业务营销是发现、评估、满足各类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培育市场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市场价格的种种不利变化,而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内外业务当中产生的风险。由于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这四个组成成分,因此相应的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又通常可被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以及商品价格风险。目前,金融市场自由化步伐的正在逐步加快,主要以围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为中心。新兴的金融工具也层出不穷,随着负债和表外业务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渐渐暴露于最新市场价格体系下的扩展业务以及不合理的负债结构,都面临着市场风险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更好地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控制。虽然自由的金融市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但这也同样为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控制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次契机。尤其是一些新发动的措施,改变了商业银行被动的局面,从而能够积极自主的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合理运用多种风险控制的工具,来实现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的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以及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操作空间狭小等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因市场风险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脚步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持续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的连续加深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市场风险被大大的增大了。面临着这重大的挑战,市场风险的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更加刻不容缓。
1.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我国需要后来者居上
和早已呈现成熟的市场风险管理的国外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还仅仅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我国仍需要通过一段漫长的时光来做好对市场风险的管理。而市场风险的管理也以俨然成为我国在实习银行监管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想要更好的实现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我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2.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技术以及计量方法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鉴定、计量以及控制方法、工具都常常存在滞后和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对于逐渐复杂化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我国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国际上主流的风险价值VAR分析法被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中并不能够在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中发挥其作用。而且,还有一些国外的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工具和理念,我国都还没能在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中良好的运用。
3.对于市场风险管理的数据信息系统仍然不够完善
数据是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真实并完整的基础信息能为采集和分析市场风险管理数据提供更好的保障。正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数据储备十分稀缺,并且所拥有的数据缺乏规范性、质量也不佳,甚至于一部分还是缺乏真实性的数据或无效数据,这时常会造成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上出现纰漏,使市场风险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国外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对资产负债的管理和利率缺口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是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对于交易员、交易主管的交易额度进行的授权,对交易敞口以及交易期限的有效限定等是我国对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但这些管理技术在我国仍然是处于试用的阶段,还没被商业银行很好地融入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机制当中,也只是被小范围的商业银行所使用。总之,现在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还是以各种业务当中的风险点为主要切入点,并没有一套完善而又系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2.我国不能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合理进行定价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通过使用国外引进的风险控制系统中所附带的模型,并运用模型来对衍生产品进行定价。由于衍生产品在交易当中通常具备一定的杠杆功能,能够对市场发生波动引起的因素具有十分敏感的反应,这就大大加强对风险控制的数据的实时性的要求。因为仅仅通过向国外咨询价格的方法并不能够第一时间把相关的数据录入风险控制系统,所以交易的产品因不同市场变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参数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计算,从而不能够在面对市场的各种变化的时候,为降低损失而进行对冲交易做准备,用以达到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目的。
3.由于缺乏基本数据我国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不完善
在涉及外币的产品当中,历史日损益的数据已经有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整理、积累,并试着将这些整理的数据同风险控制模型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比对。然而在人民币的产品方面这项目仍然有大多数的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大多数商业银行也因为缺少相对准确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数据并未真正开始对历史日损益数据的整理和积累。缺乏所需的实际日损益数据便不能够和风险控制模型所得出的日损益数据进行对比,就无法发挥风险控制模型在对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这样便无法实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来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的目标。所以,对风险数据的整理与积累将成为我国进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最重要部分。
四、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何种手段加强市场风险的管理
对于这几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的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为有效的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方便管理市场风险
为了更好地认知和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工作,我国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做的便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虽然在我国很早便加以使用,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率很低,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较弱。内部控制制度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监督的执行过程和处理手段的乏力,这些均充分表现出现如今我国商行对市场风险认知和管控能力的不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因抓紧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系统,通过系统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反馈三个方面的共同协调为手段以健全我过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2.重视对市场风险的度量工作,以便防范市场风险的扩大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要提的就是对风险的度量,而度量的方法有许多,像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这两种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都是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被提出来的。对于对市场风险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商行来说,采用的度量方法便相对简单,通常使用仍未成熟的理念和工具,而对于国际上的许多大银行来说,他们在对市场风险度量与管理上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现如今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通常属于静态模型,对于已经放生过的风险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并不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出商业银行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于风险状况处理的作用。所以,就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的问题来说,相对比较复杂的计量模型并不适合我国对市场风险的度量,它们不应该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心。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它直接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一般而言,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两种情形,而现实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损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的金融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企业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2、金融风险分类
2.1、金融市场风险
在诸多类型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运行的虚拟程度不断提高,工商企业的经营更加依赖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趋向金融市场。这些因素使得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之一。
2.2、工商企业的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定期财务报表的收益状况,而且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导致企业的实体经济行为介入金融市场的程度加深。
2.3、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风险
作为影响资产负债价值的最基本因素,金融市场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最基本和重要的风险之一。而全球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全球企业环境的巨大改变,又使得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暴露不断增加。
3、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3.1、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消除和尽量减轻国际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绩效,并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3.2、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2)风险防范与控制:对风险采取预防和抑制措施,以期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减少损失后果的严重程度。(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某种交易活动,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金融风险转移的方法包括:风险资产出售、担保、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等。(4)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利用不同风险类别的相关性,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取得最优风险组合,使其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5)风险对冲:对冲也称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一资产组合面临的金融风险,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构造与其价值变化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减少或消除资产组合市场风险的过程。(6)风险补偿:风险补偿主要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即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3、金融风险管理流程
金融风险管理必须构建一个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为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一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控制部门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和报告线路。
3.3.1、金融风险的识别
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损失的严重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相当重要,是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各种风险暴露。其次,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最后,进行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预测。
3.3.2、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和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者就必须考虑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拟订行动方案。不同的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同一种金融风险,我们也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策略中进行选择。
3.3.3、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控
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保证方案的实施,防止少数人或部门存有侥幸心理或拖沓行为,违背方案的要求,放任或偏好风险,而且也有利于风险管理决策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降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科罗赫,加莱,马克.风险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莫里森.金融风险度量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金融风险是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之一,也是该过程的基本属性,相应地金融风险管理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在金融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近些年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更深,但是随着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当前的金融市场也变的非常脆弱,并且波动较之以往更加剧烈。例如先前出现的日本股市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给全球的金融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也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控制这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它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预示着参与过程的不可知程度。因此在对风险这个词做定义的时候就可以明确,其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暴露。金融风险则是指在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对于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人们可以准确判断的,因此在参与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包含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意愿。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二、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
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参与者对待金融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目前主要的应对态度可分为以下部分。
(一)规避风险。有些公司认为如果做好准确的计算工作,就能在风险来临之前完全将其规避掉,这种态度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造成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无法将其完全规避,而且对于某些公司来说规避风险并不一定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二)忽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公司在金融市场完全忽略掉其风险而运作,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瑞士公司对于金融风险都采取这一态度。
(三)分散风险。简单点来说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做法可以在风险发生时尽最大的可能去减少其产生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非系统的风险是没有任何降低作用的。
(四)管理风险。当前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会采取许多的金融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有效地将目前可能面临的风险予以解决。然而在先前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人认为金融风险管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完美的市场,对其风险进行管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金融风险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当前金融市场相关的行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两点,即首先很多金融公司的管理者都属于风险厌恶型的,都希望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率;其次金融市场和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完美,通过有效的手段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分为很多种类,现以其中的市场风险管理为例阐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大致过程,一般公司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
(一)确认风险。首先要明确当前对于公司影响最大的风险来自何处,然后参照管理经验对于公司的股票等收益指标按照当前风险程度进行回归分析。虽然这个理论可能有效,但是在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缺陷,要解决过程中的不足就需要分析人员根据经验挖掘更多的数据来进行把控。
(二)测度风险。在明确了当前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之后便开始对风险进行测度。当前的很多公司大多都采用两种方法对风险进行测度,也就是市场风险的相对测度法和绝对测度法。在对风险进行测度时利用统计的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测估时被应用最多风险价值指标。通过对金融风险有效地测度,就可以了解当前公司面临风险的大小,从而为开展下一步活动奠定基础。
(三)管理风险。公司明确了当前的风险后便会采用有效的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当然要明确并不可能存在对所有金融公司的风险进行最优把控的手段,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环境不同,因此也需要做出不同管理方案,尽量将某种风险控制到可承受范围内。
四、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中不断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种理论已经获得了很多公司的支持,同时也给当代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主流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则是其理论基础,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该种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相继的10年内为了克服这种不足又出现了新的金融学,即“新金融学”。这种新金融学对于当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管理过程一旦测度出现误差,就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要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工具中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可以在其中的风险测度过程引入非线性科学,以及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成果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从而使其更符合参与者的心理和市场的实际运作,这也是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
作者:徐鹏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怡.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4.
证券行业具有特殊性,其集发行人、交易中心、投融资者于一身,因此证券公司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再加之目前证券公司业务具有高信用性、高流动性及高预期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当前证券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而且在把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需要做好财务风险的应对工作,以便于更好的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证券公司财务风险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其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营运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风险等几大类型,这些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证券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在当前证券公司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财务计量或是评估的风险都统称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1.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其收入主要以纪纪业务收入、自营证券收入及承销业务收入为主,这些业务收入合计占比已达到80%左右,而国外证券公司这三项收入合计占比不超过50%,由于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不仅与市场行情高度相关,而且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这就导致证券公司风险单一,对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2.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链脆弱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渠道上主要以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自营股标质押贷款和国债回购为主,而且融资渠道多以短期资金融资渠道为主,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和制约。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使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而导致部分证券公司对客户资金进行挪用,违规进行国债回购等。
3.净资本规模较小,与其业务规模不相适应
证券公司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需要依赖于净资本作为最终的保障。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扩大自营规律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增资扩投潮,但这并不是出于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目的。据相关统计表明,当前我国证券业平均净资本数额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存在不均衡分布的特点,净资本的规模与业务规模、盈利模式和市场风险等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象。
4.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但由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再加之现代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缺乏,导致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虚化现象严重,不仅公司治理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而且内部监督力度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的遵守,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导致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发生。
5.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的联动性大幅度提升,这就使我国证券公司所面对于风险严加严竣,不仅需要面对全球性的宏观经济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另外,由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这也打开了风险向我国传递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存在着交叉感染的特性,在金融全面开放过程中这种交叉感染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更是显著的体现出来。当前部分证券公司即使业务范围内仅限于国内市场,但也避免不了会受到这种交叉感染的影响,从而导致自身陷入危机之中。
三、提高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策略
1.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证券公司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各种性质的战略机构投资者,提升资本实力,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股本结构,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建立一个合理的权限分配、分配收益公平,并职责明确的制衡机制,为做好风险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会计监督,健全风险内控机制
首先,要求内控机制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及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其次,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以审慎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评估和化解风险损失
充分利用VaR模型进行财务风险预警。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一旦风险损失发生,则要降低损失,将损失控制到最低,并能迅速恢复。
4.加强风险意识,确立正确的风险控制战略
在证券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在重视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人的因素。通过对证券业务的人员进行全面风险意识教育,使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来,确保证券公司所有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上都能够做到自觉性,更好的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另外,还要对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匹配性进行认真分析,确保能够制定正确的风险控制战略。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证监部门对于证券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更为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化解和控制。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健全,在改革进程中市场波动幅度仍然较大,再加之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都导致当前证券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剧。在当前证券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证券公司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从而在金融市场开放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为了规避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且品种多、数量大。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它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或是巨额的亏损。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中资企业频频陷入套期保值巨亏的陷阱。据中国国航和东航的公告,两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账面亏损分别达68亿元和62亿元。这些巨亏事件是由企业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及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和特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涵义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价值随特定的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动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表明衍生金融工具结算需要经历一段特定时间。
(二)金融衍生工具特点
1.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通常无需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和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务交割的条件下,即可得到原生性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决定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衍生形成。
2.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品种繁多,随时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希望达到保值避险的目的,但一旦在市场上难以转让,其流动性风险极大。
3.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入并非来自相应的原生性金融商品的增值,而是得益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由于这些商品价格有时具有虚拟性,故此更易使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性。其交易获利过程是通过简单而又复杂的持有和适时的抛出,其价值增值过程脱离了实物运动。
4.阶段性:在当前企业之间实物交换日趋复杂多样,而市场的波动性,有可能因汇率或是价格等市场因素使得企业经营利润为零或是亏损,因而形成金融衍生工具,现阶段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期货、远期、期权、掉期。随着市场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控制。但若控制不当,将可能加剧风险程度。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剖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出现的倒闭;通用汽车重组等,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无疑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当诱发风险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是,采用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为基础,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成本,根据历史成本原则,交易活动一旦按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变动,直至耗费或出售。而金融衍生工具则是一种合约,由于交易尚未实际发生,因此无法以历史成本计量。而且以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能有效地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但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属性后,如何选择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可靠成为关注的焦点,公允价值并非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在某一时点的估计。价值虽然客观存在,但无法直接获取,只能获取近似或是趋近真实的价值,公允价值的“不公允”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采用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管理层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决定了其风险客观存在性,其只需支付较少数量的保证金即可控制全部合约的资产,而且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是否交易合约。但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动,合约价值或是价格变动大多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它受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的变动可能会造成合约价值的剧烈变化;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工具保值和规避风险较少,投机比重较大,投资者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采用高抛低吸方式,加剧合约的价格波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及专业人员匮乏形成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非系统风险即人为操作错误、不当操作造成意外损失风险等,其交易的复杂,资金流动隐蔽给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监管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协调,对于不可控因素应该如何做好预测、评估,使其风险降至最低,这不仅需要合理、规范的技术模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关键是需要具备熟知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而目前在我国,乃至早于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研究的国外经济组织依旧无法真正了解其风险,并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三)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四)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14-02
1 新型城镇化内涵与进程
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及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的转移、非农产业的集聚、农业农动力的职业转换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可理解为城镇化由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城镇化转化的过程。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尚没有标准的定义,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是更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新型城镇化的真谛是人的无差别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新型城镇化以人为发展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能有效防止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避免城镇化偏离它的本质。
(2)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以城镇化为依托,信息化服务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为支撑,实现四者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倡导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4)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提倡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为发展方式,同时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式发展城镇化。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
历史表明,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的过程。城镇化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镇化分为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前期由于经济落后,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高度后,城镇化发展开始加速,当城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城镇化开始减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以突破50%,正处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国打下基础。目前,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受阻,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经营模式单一,创新力度不够,监管缺失,法律体系、信用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延缓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完善
从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达到了90%,农村金融市场已形成包括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受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经济规模的影响,商业银行出于成本与利润的考量,正在有序撤出农村金融市场,支农地位正在趋于弱化。同时,政策性银行金融业务规模不足,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局限,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2.2 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不能有效监控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已初步建立,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现行监管体制还存在若干缺陷,尚不能有效监控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主体缺位,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作,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在市场约束条件下的银行、保险、证券风险监控系统,被监督金融机构自身监控系统,社会监督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但目前这三个体系均存在问题,不能良好的发挥其监管作用。同时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信息难以共享,使得该风险控制体系效率不高。
(2)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合规性监管与统一监管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的监管手段。但合规性监管是一种静态、消极和硬性的监管方式,它立足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无法有效地动态监控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地域、类型、管理水平等的差异,统一监管不能保证这些不同的金融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3)监管相关立法滞后。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颁布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忽略了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的迥异和近些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变化,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指导性,甚至有时候发生冲突,其权威性得到很大减损,减小了其监控风险的作用。
(4)民间金融游离于监管之外。民间金融相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收集信息等优势,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存在。但同时高利率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影响了借款主体发展后劲,民间金融市场大量资金不在监控范围内,干扰了央行信贷调控,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民间金融引发了大量纠纷和暴力事件,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2.3 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单一,创新滞后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主体,不同的主体及不同的地区金融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单一,多数地区仅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滞后,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股票、债券、基金等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种金融工具严重不足,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2.4 信用体系不完善,抵押贷款难
信用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村信用制度缺失,恶化了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任然滞后,农户和企业守信意识淡薄,虽农户近年守信意识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企业信用机制仍严重缺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失信惩罚机制不够严格,信用观念淡薄,企业逃债时有发生,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抵押贷款本可以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虽然我国正在加速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但目前确权程度依然不高,同时土地流通性较差,土地及以依附土地的附属物不能有效作为贷款抵押物,严重阻碍了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增加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给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增加其供给主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在现有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体系下,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2)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农作用。政策性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主要的政策性银行之一,应努力拓宽其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积极扶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作用,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弥补商业银行资金供给的不足。
(3)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发挥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一方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使法人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向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水平。
(4)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总额。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已具备良好的盈利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村信贷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一大批优秀乡镇民营企业和中小股份制企业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信贷市场。国家应该用政策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完善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发挥其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完善城镇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3.2 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制度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自律组织的外部监督作用,加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效率。
(2)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首先,把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转变为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风险性监管是动态、积极的,把防范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的监管方式,是在合规性监管基础上的审慎性监管。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制定合理的风险权重系数,结合现场监控和非现场监控,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预警制度,是目前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应主要完成的任务。
其次,构建以统一监管为基本原则的分类监管机制,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不同的地区和机构实行分类监管,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首先应尽快制定引导和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市场准入与退出、财务指标、高管任职资格等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信用社快速稳定发展,发挥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同时应对目前较为成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如不及时动态地调整相应法律法规,其作用将大打折扣。我国应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审慎地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求。
(4)加强民间金融监管,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合法化。中国农民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大约是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的4倍,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合理界定正规民间金融机构与非法金融机构的界限,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合法化,拓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渠道。
3.3 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各方面的融资需求。打破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为核心的贷款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资产及无形资产的质押、联保、互保、担保等贷款方式,进行农地抵押、按揭贷款等金融试点,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是农民获得贷款途径多样化。
3.4 完善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评估和推广制度;建立协调共享数据库;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信用宣传和教育活动,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加大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成本;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机构降低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66.
一、序言
健全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一个风险转移和积聚的场所,期货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影响市场价格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期货市场衍生于现货市场,是为了分散现货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因此它积聚了现货市场的所有风险,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与期现货市场所处的金融环境有很大关系。
二、期货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因素。自19 世纪中期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产生之时起,期货市场风险就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紧密相连。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期货市场的风险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1)金融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全球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的环节和地区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素,国际游资常常以这样的潜在因素为目标,从而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金融自由化。战后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政策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顺应趋势逐步放松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政府监管重点也由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转变为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中机构混业经营趋势化明显,机构间的竞争程度提高,突破约束的创新不断涌现。此背景下,汇率、利率等限制越来越放松,使金融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
(3)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这一特点也是上述机构混业经营的一个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并购使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各类投资基金蓬勃发展,资产规模日益膨胀。金融市场投资主体,如期货、证券等机构化倾向也非常明显。尽管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有利于发挥大型机构信息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势,但是这也带来风险的集中,特别是遇到系统性风险,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4)金融交易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
的进步,使金融交易技术、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提高了交易速度、增加了交易规模、扩大了交易范围。但是,与之相伴,相应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一次小的技术或操作失误就可能将风险放大和加速传递,并最终酿成巨大灾难。
2.微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投资主体或市场制度上,主要有:
(1)投资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薄弱。在期货交易市场上,投资机构的内部资金划转、交易决策和交易执行等方面都需要一套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制度缺失和监督不力都可能出现风险。近些年,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几次重大亏损事件,几乎都是由于内控不严,导致微小的损失逐步扩大成无法弥补的巨额亏损。
(2)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不平衡。期货市场是投机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在风险转移的基础上的利益分摊市场,三者之间的合理结构是期货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但大多非成熟的期货市场中往往存在套期保值主体不足,套利者和投机者中的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致使期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这将加大期货市场的风险。
(3)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期货市场是高风险的场所,法律制度必须走在市场运行之前。主要有三个约束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二是交易所的规章和制度,三是行业内的纪律约束。监管必须建立在上述法律法规之上,但是监管力度和效率则常常出现问题。所以,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会给期货市场带来长期的风险。
三、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状况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期货市场除了存在上述风险外,还有着特殊的风险。
1.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行为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指导期货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金融法规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期货市场整顿之前,由于市场操作缺乏标准,参与者肆意操纵投机。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使得管理部门常采取行政方式干预市场,这在我国粮食期现货市场有较明显的体现。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必定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2.市场结构不完善,市场不成熟。完整的期货市场结构应包括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期货市场体系中,交易者才能有效分散风险。目前我国具有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股指期货交易刚刚投入实际运行。另外商品期货本身也存在着诸如管理水平低、投机成风等问题。
3.收益和风险分担不对称。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完善。在期现货市场上常出现,如果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获益,则国家、集体和相关人利益分享。但如果出现亏损,往往是由国家承担。这种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有过度投机的可能。
四、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和建议
风险的防范主要体现在事前对风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期货市场中,投资者、期货公司和交易所的内部管理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内部管理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以及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
2. 健全法律法规。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期货市场各相关主体,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地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防范期货市场风险的基础。
3.完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整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形成期货与现货市场以及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良好互动关系;期货市场自身的完整性,形成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完整的市场结构。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对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