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工程的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基本情况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农民。其主要特点是,按区域统一规划,按项目进行管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000~2009年间,辽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际完成总投资1752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3157万元(中央财政投资8140.1万元,省财政投资3736万元。市财政投资723.9万元,县财政投资557万元),自筹投资4366万元。县土地治理完成项目50个,治理面积39.6万亩,项目所惠及地区涵盖辽阳县所有乡镇。
2 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等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初步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统筹发展。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农业科技综合配套,项目区土地综合开发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加。项目区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该县通过项目实施共增加农民纯收入13899.56万元,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426.5万斤。
(3)农民科技水平逐渐提高。项目区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良种、良法的示范推广,促使群众由“农业生产种在地得在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增产增收致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科技种植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科技覆盖率达85%。
(4)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优势产业扶龙头,围绕产业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建设带农户,围绕农民增收促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管理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工程建成后的运行和管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影响。近几年,该县降雨量大,内涝严重,这是农业设施损毁的主要原因。
(2)政策原因。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使部分田间工程设施被闲置。
(3)市场原因。由于市场的变化,种植结构重新调整,部分项目或部分工程设施被毁坏或拆除。
(4)社会治安环境影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偏远,治安环境较差,加之看护不到位,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设施丢失现象比较严重。
(5)管护资金短缺。土地治理项目建成后,由于过去没有设置专项管护经费,致使项目管护无人问津。
4 改进措施
(1)着力提高项目工程的技术标准,努力建设优质工程。通过分析认为,对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损毁,是由于部分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标准过低而造成的。建议提高项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优质工程。
(2)统筹规划土地治理项目的种植结构,避免短期行为。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种植结构,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确定项目是否具有前瞻性。确定种植的品种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确保农民增收,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3)明晰产权归属,确立管护主体。采取工程产权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确立管护主体;也可采取分级产权移交的方式明确管护主体,对大型的工程产权可移交给主管部门。如蓄水池、排水及灌溉工程可移交给县水务部门的管理所管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2-01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可能直接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着极为良好的施工管理。然而,在目前的情况,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检查制度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质量的检查是整个工程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在我国大多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却缺乏完善的工程检查制度,而导致工程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比如说,从工程前期的材料采购说起,关于采购人员为了高回扣而忽略材料质量,以次充好的现象就屡屡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投入到工程的使用当中,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导致人员的伤亡以及巨额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偏低
就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情况来看,有一个问题极为严重,那就是在土工工程进行施工时的施工人员,其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对土木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极度缺乏,也没有丰富的施工和设计经验。比如说,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施工人员甚至连施工的设计图都看不懂,导致在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极为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同时也容易造成安全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极大的安全事故。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还存在在工程的监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对于监理工作经常敷衍了事,给土木工程的质量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三)缺乏安全意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其中,住房是尤为关键的。近几年来,由于民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出现了很多小商品房建筑。然而,某些房地产商为了节约成本,在土木工程施工时经常会出现忽略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施工事故频频发生。比如说,经常我们可以看到,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有许多施工人员连最基本的安全帽都没有进行佩戴,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只有保障每一个内容的质量都能过关,这样才能保障最后的工程质量能够合格。而要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首先就要从采购开始。要让加强工程材料采购人员的责任心,让他们意识到每一项原料对于工程施工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避免在采购过程中贪污受贿的情况出现。其次,在工程施工完成后的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项检查规定,保障工程完成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从而保障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针对目前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施工人员一定要精挑细选,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及相关工作经验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能够良好的进行。其次,还需要加强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并且执行到位。最后,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来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工程的施工,保障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的问题,相关工作单位一定要注意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可以采用培训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只有加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为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提供保障,让他们可以有意识的保护自己,尽可能的避免事故和悲剧的发生。这也是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施工的管理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是否达标。而针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并且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时所存在的问题,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也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第一,了解生活中和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常用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第二,理解生活中和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特点;第三,掌握生活中和土木工程岗位工作中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四,了解土木工程应用文的适用范围、处理程序。
(二)能力目标
第一,能根据生活和土木工程岗位工作的需要,熟练地写好生活、工作中所需的各种应用文,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未来职业活动打下基础;第二,对土木工程应用文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能分析情景和案例;第三,对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能运用土木工程应用文处理日常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事务和公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土木工程应用文;第四,对土木工程应用文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第五,对土木工程建设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第六,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第七,在完成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项目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整合优化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
应用文写作包含的内容丰富、文种繁多。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地穷尽所有内容。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就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毕业后岗位工作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将该课程内容设计列出如下表(表1)。
三、优化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力训练任务
四、优化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职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扮演某个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某种应用文的写作。如个人事务文书的写作,教师提供一个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完成条据、演讲稿、演说词等。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项目教学法
即通过学生合作完成某一特定项目和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如招、投标书的写作,要求学生为某一路桥工程撰写招、投标书,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与标书有关的应用文体,然后给学生提供相关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学生通过查看教科书和集体讨论,分别掌握了各种相关知识,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教师所要求的文体。
(三)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和重新设计中去发现、去创新。如承发包合同的教学,先向学生提供正确和错误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判断,然后对错误的案例要求学生对照写作要求找出错误之处,并且不断修改直至完善,这样,学生也能够写出较好的合同文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50-04
一、调研背景
2013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管理和发展制定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具有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其中的部分指标是原则性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专业标准》重在指导教师的专业管理和专业发展,职后发展是其关注的重点,而职前培养及教师资格准入则无法参照之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开发一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中职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势在必行。教育部、财政部于2014年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开发项目。
对土木工程专业职教师资而言,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性强,既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状况不能尽如人意,不仅许多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即使来自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很欠缺。
因此,如何界定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能力范围,如何明确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成为教师标准建立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利用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济大学的资源,针对全国25个省及直辖市的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研,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研实施
(一)调研路线
经过多次研讨,本研究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调研路线图(如图1所示),根据文献调研分析结果、邀请专家咨询后,研究小组首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能力进行了专门化方向划分,然后提炼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及各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能力要求,再提取各专门化方向能力确定具体能力构成。
(二)调研方法
1.文献调研
通过文献广泛检索,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从中汲取营养和养分,以增强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具体思维方法,以各种逻辑方式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构建研究的理论体系。
2.问卷调研
问卷调查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项目组针对调研内容,经过专家咨询论证会,分别编制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调查网络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规模和现状,收集教师群体数量、结构、发展趋势等技术参数,以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通过问卷对在岗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方面的有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技术参数支持。
3.德尔菲法调研
针对访谈的部分内容,采用德尔菲法开展调研。研究小组拟定了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调研对象进行征询,调研对象则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调研对象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4.专家咨询
研究小组邀请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和职教专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观点进行咨询。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调研
本次调研共涉及教师142人,其中男性67人,女性75人,其中包括25个省、市、自治区(调研涉及的省级行政区及人数如下:黑龙江省38人、上海市22人、山东省10人、江苏省7人、云南省7人、浙江省6人、福建省6人、6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人、广西壮族自治区4人、贵州省4人、河北省4人、山西省3人、四川省3人、重庆市3人、吉林省2人、辽宁省2人、安徽省2人、甘肃省2人、北京市1人、海南省1人、河南省1人、湖北省1人、湖南省1人、天津市1人)的79所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135人,占95.07%)。从学历上看,以本科为主(123人,占86.62%),硕士毕业生为16人,占总人数的11.27%,所获学历专业与教学专业一致性较高,仅有15人(占10.56%)所学专业与教学专业不一致,所获学历专业中土木工程专业(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有54人(占38.03%)。从职称方面看,受访教师中具备中高级职称者为113人,占79.58%。从专业方向职业能力与资格证书方面看,具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及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者有91人,占64.08%,所获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中注册建造师人数最多,有61人,还有76人所获资格证书与职业实践能力匹配程度较高。
(二)专业能力构成
1.专门化方向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本研究初步拟定了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几个专门化方向,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
本研究邀请了142位一线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反馈,经过数轮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得到以下4个专门化方向的分类,统计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划分的,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有较多教师认为应该划分为独立的专门化方向。我们经过研讨后认为,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列举,故将此专门化方向删除。
2.核心能力指标调研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本研究初步拟定了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数个一级指标,同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数轮次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得到以下8个核心能力一级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专门化方向能力指标调研
根据表1的结果,我们将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门化方向能力分成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监理三个专门化方向能力,分别进行二级指标的调查,同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论证。经过数轮次的意见收集与反馈修改,最终统计结果如表3―5所示。
四、调研结论
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判断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综合文献调研结果、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访谈、建筑行业专家咨询、职业教育专家咨询、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笔者认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门化方向: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及建筑工程监理。可将建筑工程测量专门化方向划归至建筑工程施工专门化方向。
综合以上专门化方向的能力需求,结合德尔菲法调研结果(见表2),笔者认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绘图能力、建筑工程测量能力、地基与基础施工能力、主体结构施工能力、建筑装饰施工能力、建筑设备安装能力、建设工程费用计算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各专门化方向能力指标根据德尔菲法调研结果划分如下。
建筑工程施工专门化方向: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能力、钢筋翻样与加工能力、模板翻样与加工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信息与技术资料管理能力。
建筑工程造价专门化方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应用能力、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
建筑工程监理专门化方向:建设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监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监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备案阶段监理能力、建筑工程检测与复验能力。
调研结论汇总如表6所示。
基于以上调研成果,笔者对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可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标准的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概而言之,本研究主要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一是可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研发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本次调研,对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分类,明确了其职业能力的构成。
二是可为中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培养标准研发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使其更具现实针对性、实施可行性和培养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宫雪.论基于国际经验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32-37.
[2]孟建银.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3]任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10):45-4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96-02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
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
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当今,开办土木工程的地方性专业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之中,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提倡创新创业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土木工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及竞争力,常常实行“双证制”教学模式[1]。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落实不到位、实践不落地、证书不相符”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校获得的专业或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与职业技能要求不相符,有证书、无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制”教学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
1.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现有专业方向和职业证书对接不畅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和道路与桥梁等方面,而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方向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校期间主要考取和获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员”、地方城乡与住房建设厅“五大员”及交通运输部职业证书,这些证书在一定程度存在重复和错位,导致学校、学生在选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迷惑和误导。
1.2“双证制”在专业教学及操作和应用中不到位
在日常专业教学中,为了获取职业证书而出现“短、平、快”的现象,在临近考试时间节段,常常进行短期甚至突击培训、集训,特别是在实践认证环节出现弄虚作假、糊弄过关等现象,与职业证书要求极不相符。
1.3企业、社会对证书含金量重视程度不高
在土木工程学生就业中,企业和社会更加看重证书,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和后期急需教育方面的考核,常常出现有证书,无实际操作技能;人证分离,证书挂靠;继续教育放任不管,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的情况,导致在专业教学和应用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学校重考证通过率、轻实际技能操作的现象,最终使得学生空有证书、毫无实际技能、少有理论知识,从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极为不利。
2.土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融通教学与应用
2.1建立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相融通、互相促进的思想,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变化。对于土木工程而言,职业证书体系主要包括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三大类。其中,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具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性。施工技术类内容主要覆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力学基础、施工组织管理方面培训和认证;而工程造价类主要侧重工程概预算、工程清单编制、软件应用和实际工程等方面培训和认证。学生可按需要分为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等岗位与就业进行培训、实践和报考[2]。对于偏于基础类技能认定的相应课程实行以证书替代考试,学分互相认定的形式。
表1 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职业内容与人才培养方向对比
2.2“双证制”模式下设备、师资优化和升级
学校经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学校内部实验室项目等,构建了专业实训实作、专业技能认定和互通、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证书培训与考核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3]。同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需求,升级和改造了土木工程实训实验、建筑仿真模拟、基础力学实验、建筑工程造价仿真、建筑技能实训、建筑安全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验中心,配备了相应的专职教学和管理人员,并就此对学校不同层次的本专科、成人继续教育等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技能培训、鉴定和认定,以及职业证书培训、考核和考试。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与双证制教学相适应,学校和二级学院从不同角度加大和增强了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对专业实验教师、教学辅导辅助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选送多名专业教师前往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挂职锻炼,鼓励并制定相应措施激励专业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现约有30人次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工程师(岩土)等方面的考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职业素质,为双证制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强烈要求在职在岗教师参与本地域内的社会工程实践活动,参加实践工程的评标、设计与咨询、施工技术指导和管理及安全评价与应用等建设项目,掌握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动态,提高了行业实践能力,为双证制的运行提供了知识保障。
2.3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技能培训与鉴定
按照土木工程行业国家职业标准,连续八届对近2000名学生进行考证培训,仿照实际工程,从施工图识图、土方计算与调整、砌筑工程、脚手架搭设与拆除、钢筋混凝土浇筑、模板搭设与拆除到工程量计算与计价,以及安全鉴定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仿真实训实习,进行深层次、广视角、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操作和实践。根据考核和考试,对技能鉴定与学历学分实行了互通认证[4],学生一次性技能鉴定和认证通过率均达到了95%以上。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证书含金量,而且对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学历学位与职业证书并行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型,以应用转型为导向,坚持创新创业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双证制”模式在教学应用得到最大实惠,进一步促进专业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运祥.土木工程高职高专应对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双证制”培养模式[J].科技资讯,2006,28:217.
[2]强跃,李莉,莫丽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以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2013,48(12):25-26.
一、土木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我国对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与工程建设材料的需求日益提高。高等职业化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化与多功能化的趋势,专业化的土木工程发展对学校培养土木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对职业化教育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践性的教学是改善专业化教学内容,提升土木工程职业化培养能力的一种综合发展能力,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力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土木工程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集合体,它是集合了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为一体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是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案。基于现代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土木工程的力学教学模式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教学思路与观念。土木工程力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化培养能力与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模式本身是教学手段与教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化,也是直接面向与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关键内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特点。在土木工程力学的教学理论与土木工程实践工作探索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具体的细节与关键部分,教师要均衡分析土木工程力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转变土木工程力学的教学意识,教师要控制与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主体价值性。
二、土木工程力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及改革的基本思路
作为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力学的讲授主要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上。尽管在力学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也仅仅是将板书转换到大屏幕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有利于课堂的控制;然而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知识点后不能将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目标。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土木工程建设与土木工程的职业化教学必须要遵循这个规律,深化信息化的教学转型,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土木工程的力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技术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土木工程力学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改善了土木工程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了土木工程力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与技巧,加强了学习组合与学习思想的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信息化土木工程建设方式帮助这些学习者提升了自我的土木工程实际应用能力,这就是现阶段的主要教学思想。
三、土木工程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以实用为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教材内容体系的改革为前提的。高职高专的力学教材不应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和浅化。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学习力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开展设计工作,而是将力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这就需要一本以实用为主的教材。教材中重应用,抓基础,满足高职教学的理念,突出施工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了更好的开展力学教学,我院正在编写一本适用于土木工程方向高职高专的力学教学——《土木工程实用力学》。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高职高专教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一,教师要巧妙的设计课堂。初学者很难理解力学知识,如果仅仅是按照逻辑顺序讲解,学生会认为课堂很枯燥,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首先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力学知识,让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体会到工程力学,从生活中的事物转变成力学图示,让学生意识到力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的概念。同时,教师也可搜集与力学相关的故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其二,注重培养工程意识,做好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将实际工程的力学案例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清楚的知道该知识点的工程作用,并且将工程中的算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如便桥简算、脚手架强度校核等等。同时,大量收集古今内外与力学相关的工程事故,与学生共同分析出现事故的原因,让学生在分析中大胆发言,并且讨论避免事故的方法。通过事故中的惨痛教训让学生铭记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其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展开课堂讨论。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引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被动型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目前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应当适时的进行课堂讨论。这里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刻的认识,像抖包袱一样,将课堂内容精彩呈现,教师起到引导与总结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将力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比如哲学,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开拓思想的领域。
其四,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今的力学教学已经引入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将力学中抽象的图示如支座、节点、桁架等的原型展示出来。还可以运用动画,让学生理解构件的变形、破坏等等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力学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将晦涩的力学知识与多彩的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让学生看到实际工程中力学的应用,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课堂讨论。
(三)完善考核方法
力学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以期末卷面为主。这样的考核方法过于片面。应将考核方式从两方面改革。其一,将期末考试改为阶段性考核,以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其二,将卷面为主的方式改为以实践创新能力考查的方式,以课题发言、讨论为依据,可组织课堂演讲、论文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
(四)逐步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是由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整合而成,是建设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广泛应用。建设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或施工现场将规划、设计、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的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等、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应着重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课程内容构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
本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为土木工程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以及现代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续职业技术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起到先导作用。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计算,50年代我国采用前苏联的设计标准即许用应力法,70年代我国采用半经验半概率的设计方法,从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完善规范,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可靠度指标度量结构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设计。国内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受弯构件、组合变形构件等强度计算,压杆稳定计算中还在延用许用应力法去解决问题,这与我国现行规范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截然不同,已起不到力学课程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深入调查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依据高职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的教育特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以外力(荷载、约束反力)的平衡、内力的分布规律(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应力的计算方法及分布和变形的计算。形成了与外力、内力、应力及变形“三力一变”为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改革将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人才培养;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实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建立学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1.依据建设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按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在建筑行业专业群和水利行业专业群中服务的专业、课程和岗位,构建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服务体系,见图1。
2.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构建了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计算机机算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
三、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主要任务是为后续课程技术应用建立学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归纳为三力一变,即结构外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内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应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变形分析与计算。上述课程内容是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本课程内容改革真正意义是后续职业技术课程建立学习平台,不再是解决构件或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1.结构外力分析与计算中增加了自重荷载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力的来源,也将力统一到工程术语荷载上。体积荷载、均布线荷载、均布面荷载的相互转换;增加结构构件的简化,并与约束类型结合起来,明确约束类型是由工程实际结构构件的简化后抽象而来。
2.结构应力分析与计算是为结构承载力计算建立学习平台,将原力学中的用前苏联的设计标准许用应力法计算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受弯构件、组合变形构件等强度及压杆稳定性计算略去。重点是应力在截面上的分布和应力大小的计算。
3.结构变形分析与计算是为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建立学习平台,把受弯构件变形计算与结构的位移计算进行整合,先介绍变形的概念、给出均质物体的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受弯构件变形简图及不同荷载和支撑情况的S系数,这样从简图中直观看到变形的情况以及最大挠度值的位置,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受弯构件挠度。
4.轴向拉压实验、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变形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内容略去。这些内容都是仿效学科教学模式而来的,不适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验证性实验投资大收效小,而且验证性实验往往采用标准试件、模型等脱离工程实际。对钢筋进行检测取代轴向拉压实验。钢筋检测主要检测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冷弯性能,便于对进场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对钢筋进行检测使学生认识钢筋应力应变的发展过程。
5.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中创新了计算机机算实训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等解决工程计算问题的能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课程建立学习平台。使本课程实现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前沿、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优化结合。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体系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面向实际,以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后将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的高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景善.工程力学与水工结构教材体系的建立及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
一CBE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内涵
(一)CBE理念及其应用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1]。CBE模式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能力评价指标对学习达成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CBE在北美的应用对象主要是职业教育,但其能力本位的培养机制对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改革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邵欣[2]等采用CBE理念对“工业及机器人”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改革,达到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钟欣[3]研究了CBE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以体育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李颖[4]研究了以能力为导向的CBE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改革参考。张凯,李振春[5]探讨了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培养机制。大多数现有的CBE应用研究结果均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这与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这并不代表CBE培养模式只适合于职业教育,深入分析现有研究结论可以发现,CBE的理念与本科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亦可以对本科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起到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将CBE的能力本位理念引入到土木工程本科教学中,以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目的。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6]的指导性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能力结构由6个方面组成,如表1所示。另外,根据2017版《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文件》中的描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包括12个方面,分别是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评估(认证)中的12条毕业要求与专业指导规范中的能力要求含义基本一致。为了保证毕业生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必然要求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建立配套的能力培养机制。而CBE的培养理念正是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因此,采用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对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毕业能力要求的达成度有重要积极作用。
二逆向案例教学法
(一)逆向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逆向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依托,以逆向教学的模式完成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其中的案例教学环节在不同层次、专业的教学中已经获得大量的认可,主旨是在较为枯燥生硬的知识点讲解中穿插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核心要领是将与实践案例密切结合的理论知识点提炼出来,融入到教师精心准备的案例中去,使得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并理解其应用。逆向教学法是与传统的教学过程反向的一种教学模式。顺向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概念提出、定义、理论基础、举例说明、应用推广几个环节依次进行。而逆向教学法则反其道行之,从知识的应用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提问、讨论等方式逐步“倒推”所需的知识点,进而引申出重要概念的定义及原理,讲授过程注重思维的启发与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以达到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逆向教学法的实施中,引入适当的案例教学,即成为逆向案例教学法。
(二)逆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逆向教学法早期是在英语教学[7]中采用。考虑到该方法分阶段的特点,诸多学者将其推广应用在体育[8,9]与医学专业[10,11]的教学当中。除此之外,一些其他专业也采用了逆向教学法进行了教学改革[12-14]。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逆向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过渡时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逆向案例法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
根据前文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实践应用性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及工程领域的发展关系密切,这与逆向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核心十分契合,同时,现有的众多的研究基础及实践经验为笔者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使得该方法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具备足够的可行性。综上,笔者在对现有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后,拟以CBE理念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以逆向教学法作为教学模式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土木工程制图》和专业基础课《工程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两门课程作为实践对象,采用逆向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达到CBE的培养目的。
(一)CBE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属于土木工程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要求的专业知识储备少,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基础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构建学生对专业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对照表1中的能力要求,本课程的CBE目标主要是第2项工程表达与交流能力,兼顾第1项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及其他能力。《工程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大二下学期或大三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分析并解决土木工程的实践问题。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应用专业知识发现、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照表1中的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第1、4、5、6几项能力,同时兼顾其他几项能力。
(二)逆向案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87-03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正在推行双语教学[1]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文简称“卓越计划”)[2]。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作为卓越计划的第二批试点院校,重庆交通大学已在2012级隧道工程专业制定并实施了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教学大纲。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大纲中将“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列为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按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
当专业知识遇到外语,怎样使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怎样做到培养卓越工程师,怎样保证教学效果,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目前重庆交通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在满足毕业规定学分的条件下[3],学生是否愿意选修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在收费与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怎样保证课程的选课率。
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思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外语课程,掌握与工程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达到国际化竞争的要求。良好的教学质量,是走出学分制收费条件下选修课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 教学阶段低级
双语教学形式主要有3种[4]:(1)术语引导型,采用中文教材,在教学课件中将专业术语、章节标题等以英文标注和讲解;(2)半英语型,采用中文或英文教材,专业术语、主要理论、定律和计算过程等使用英文讲解;(3)中英文混合型,采用英文教材和课件,整个讲授过程以英文为主,重点和难点处以中文进行强调和说明。
目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多采用半英语式,甚至是术语引导型的方式,处于双语教学的低级阶段。
(二)学生没意识到英语对“职业”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经过学校长时期的英语教学,学生清楚英语对“学业”的重要性,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明白英语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性。
对于参加工作的本科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工作职业”的开始;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意味着“科研职业”的开始。不管是工作还是科研,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英语素养。因此,土木工程双语教学必须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
(三) 英语技能不均衡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受到考试形式的限制,“说”的能力明显欠缺,“听、读、写”的能力也仅限于几百个单词的文章。开始专业英语的学习后,少则几页,多则几百页的英文资料让“四、六级通过者”们心存畏惧。由于心理害怕专业英语,所以不敢开始,不敢深入学习,整个双语教学没有成效。
双语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持久的“读”“写”能力,同时能“听”清楚并敢于开口“说”,达到能与同行用英文交流工程问题的目的。
二、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面临双语教学课程的困境,而且还要经受选修课学分制收费的考验。学分制收费相当于将所有选修课放在了一个擂台上,在总课时和学费的限制下,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要考虑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课程的趣味性等。唯有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才会受到学生青睐,才会有合理的选课率。
反观学分制收费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有着以下困境。
(一)学生对土木工程国际化的认识度不足,选课率低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本科生在毕业后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后不需要英语。本着实用的目的,学生会选修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导致专业英语选课率较低。
实际上,在国际化的今天,国内企业会承担海外项目,国内的建筑也可能由国际建筑公司设计。由于对学生的前期引导不足,学生的国际视野较为狭窄,远远低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二) 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低,专业英语学习压力大,不愿意费精力学专业英语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在学习英语,从单词、语法到大学阶段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被扼杀在枯燥的应试英语教育中。高校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的挂钩政策之后,很多学生更加忽视英语学习。没有英语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兴趣。
土木工程双语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在此之前学生仅接受了专业知识的中文教育。在仅有的32个课时内,要求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英文表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恐惧和抵制心理。
(三)任课教师英语和教学水平有限,学生选课后失望,造成选课率低的恶性循环
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往往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英语教育[5-7]。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口语可能并未达到顺畅进行英语交流的水平;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其教学水平又可能有待提高。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只是将“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本年级选课学生失望,产生个别学生退课的现象,而且通过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会引起选课率逐年降低的恶性循环。
三、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
解决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根据“卓越计划”培养优秀工程人才的思想,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要以使学生亲近专业英语为目标,做到授课内容服务学生的未来职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一) 服务职业
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安排教学内容,对“工作职业”和“科研职业”的学生实施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多讲授与工程相关的英文知识,而对即将读研的学生多讲解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的英文知识。若条件允许,可针对两种“职业”的需求开设不同的双语教学选修课。
不论是工作的学生,还是读研的学生,未来都需要极为频繁地借助数值模拟技术解决问题。土木类常用数值计算软件(如ANYSY,ABAQUS,FLAC等)均为英文版本,因此,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采用数值软件对专业问题进行数值建模和分析,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水平。
(二)乐于学习
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抵制和畏惧心理,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目的是知识的传承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文章虽然很长,但没有应试考试中刻意增加难度的复杂句子和偏僻词汇,学生在心理上要做到不惧怕专业英语。
建议在低年级专业课学习时,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出重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这样经过2~3年的专业词汇积累,在高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时,可以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畏惧心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本身,避免舍本(专业知识)逐末(单词)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在国外网站上检索各种相关资料,使学生熟悉英文网络环境,在主动搜索中提高英语水平。
(三) 系统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设置相互交流的环节,为学生搭建资料检索经验、学习成果交流平台,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旁听或参加土木工程国际会议。大会交流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撰写会议心得,强化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可设置会议基金,资助在会议上发言的本科生。
四、结语
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而是本着服务学生未来的目的。通过分析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选修课的困境,依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思想和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的理念和“亲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面对处于初级教学阶段的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教师不能盲从,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应试英语教学方法,系统规划专业英语教学,因学生未来“职业”施教,使课程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凯英,廖明军,孟宪强,等.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1-94.
[2] 张秀兰,王凯,张珩,杨艺虹.结合“卓越计划”拓展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2):74-76.
[3] 马仁贤.学分制下高校收费管理的难点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51-52.
[4] 滕振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2373-2374.
[5] 李淑更,张立秋,王筱虹.理工科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82-84.
[6] 张子新,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117-118.
[7] 吴小萍,蒋红斐,涂鹏.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3.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ZHOU Jie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城市建设与扩张的过程中,大量土木工程项目被兴建,高质量的土木工程是现代城市建筑技术发展、城市经济增长的象征。但是,仍然会出现质量问题,使得竣工后的建筑达不到质量要求,不仅有损建设企业的形象,更会对建筑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人员、技术、监督等多个角度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才能够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1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以流动性的农民工居多,尤其是在深圳、广州等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城市中,许多农民工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只能够选择进行建筑行业,成为最基础的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尽管在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步骤不需要施工人员掌握原理,操作也较为简单,但是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仍然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①不了解施工技术。许多施工人员缺少对施工技艺细节的把握,在一些关键部位的施工中,细节的偏差就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②职业素质方面有所偏差。许多土木工程的基层施工人员都是流动性大的工人,职业素养较差,部分施工人员缺少责任心,甚至在施工过程中敷衍了事,都会影响过程整体的质量。
1.2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控制不严格
土木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与设备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工程项目在施工时没有重新对材料进行现场检查,忽略了材料存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质问题等;而在施工中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旧设备,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的施工中的检查周期较长,甚至有些工程只有在设备暴露出问题之后才会对设备进行维修。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不严格使得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障,即使提高了施工技术水平也难以提高工程质量。
1.3缺少系统的质量监管体系
我国的土木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监管主要是通过现场监督、定期检查、竣工检查等方式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没有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管体系。例如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一般由施工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管,并且通常只是负责人员的监督,而缺少对施工质量的检查。这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很难完全确保工作质量。工程的质量检查缺少反馈机制,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很少得到完全的反馈和解决。部分工程项目为了避免大面积返工可能会直接遗留某些质量隐患,对于这些现象也缺少独立的监管体系进行控制,极大地影响了工程整体的质量管理效果。
2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工程的负责人应该专门设立针对施工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体系。①应该优先选择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人员,并对该部分人员的技术情况进行考察,从技术、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级,以此作为施工人员薪酬的制定依据;②经验较少的人员,管理者应该先让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培训内容分为技术和素养两个方面;③技术方面。应该安排经验不足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跟随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学习,边做边学,经验丰富的员工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④素养方面。工程企业可以在施工间隔期间对所有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责任心的培养、安全意识的建立等,从更多角度提高所有员工的职业素养。通过有效的培训机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施工团队整体的技术和素质水平,更有利于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
2.2有效控制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
为了避免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控制。①来源方面,选用的材料必须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其质量应该符合我国相关的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并根据建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②购进的新设备经过检查和试用,最好能够在实际的施工场地进行试用,确保新设备能够适应实际施工的环境条件,满足施工需要;③控制材料和设备的保存。部分材料在未使用时必须妥善保存,诸如砂石、水泥等许多施工材料在存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其含水量、含泥量等都会产生变化,使用后的硬度也就会产生变化,对工程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根据材料类型及其特点进行分类妥善保存,避免与水源直接接触;设备的保存也要注意避免落灰、沾水,应放置在合适的部位妥善保管;④施工过程中要检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情况,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再使用。
2.3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系统
土木工程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管部门,负责在施工过程、施工间隙以及施工完成之后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分。通过增加检查人员的方式提高检查的频率,这样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施工问题,避免大范围返工。监管人员要将每天检查施工质量的情况进行报告,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上级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检查情况及时调整,例如增加技术指导、更改施工周期等,必须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施工作业。通过完善的质量监管系统在整个施工期间进行监督管理,有效地控制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人员、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通过人员培训、控制材料和设备质量、完善监管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全面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益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