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训练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训练的特点

篇(1)

体育舞蹈的训练周期可以分为超大周期、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小周期等四个基本类型。这些周期的训练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完整的训练过程。第一,超大周期。这个周期指的是体育舞蹈运动员重大的竞赛日程,例如: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是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周期。超大周期一般会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来训练,这是一种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工作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内容则是由大周期环节的内容组成。换句话说,超大周期的训练内容就是大周期中主要的内容,两者包含关系,相辅相成。第二,大周期。在大周期期间的所有训练,都是根据超大周期期间的所有重大竞赛的时间、竞赛内容以及体育舞蹈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态来确定、合理的安排的,往往这样的安排就是体育舞蹈运动员一整年的训练内容。在大周期期间,主要安排一些重要的训练方式,这些训练的方式可分作双训练的周期、单训练的周期和多训练的周期。第三,中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运动的适应规律和其超量的恢复原理来提出的。中周期是大周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也叫做体育舞蹈运动的训练阶段,而且每个训练的阶段都会消耗0.5个月至3个月等的时间。第四,小周期。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小周期一般是由7天的时间来组成的,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小周期的训练时间又是中周期的训练内容的构成部分,一般2到12个小周期就组成了一个中周期,所以,体育舞蹈训练的中周期时间为14到84天不等。

1.2体育舞蹈训练的结构

在体育舞蹈训练的周期中,训练的过程一般是由三个阶段所构成,就是准备阶段、竞赛阶段、过渡阶段,这三个阶段看似独立,但实际上者三个训练的阶段在一整个训练周期中是互相联系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大小周期和各个阶段训练的计划全部都是由各个周期的紧密衔接而实现的。在这些训练的周期中,每个周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等,所以,必须要科学、合理的来安排周期的训练,充分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各项素质,使其的训练质量和竞技的最佳状态以及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机率大大提高。

1.2.1体育舞蹈训练的准备期

运动训练的准备期,可以从运动员的心理及生理上影响其学习的倾向角度及个人的训练技能。对于运动员的生理上来说,准备期是其自身运动的力量、强度、运动速度、运动耐力及自身柔韧度形成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运动员的身体内各个器官的系统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然而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运动员培养自身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运动员会学习许多与体育舞蹈相关的理论训练的知识。准备期一般可以划分为专项训练的阶段和普通训练的阶段等两类,在这两个训练的阶段中,运动员又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专项训练的阶段过程中,其任务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竞赛当中运动战术及技术运用的能力,再者就是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的素质。在专项训练的阶段中,要逐步增加训练的负荷强度,同时减小其负荷量。在体育舞蹈训练准备阶段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诊断运动员的起始状态及建立明确的目标来确定的。对于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来讲,这两项内容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整个准备期的训练计划里面重要的、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

1.2.2体育舞蹈的竞赛期

竞赛期是继准备期后的第二个训练阶段。竞赛期是训练周期当中重要的组成阶段。竞赛期主要的为了提高、巩固体育舞蹈运动员专项竞技的能力,并且是为竞技比赛充分的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使运动员能够充分、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创造优秀的竞技比赛成绩,实现全年体育舞蹈训练的终极目标。在竞赛期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作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及比赛的阶段。其中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体育舞蹈竞赛前期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运动员,使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二,应该适当的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竞赛战术的练习,让其充分的掌握竞技比赛过程中战术高度的自动化。第三,运动员还应该适宜的安排好自己运动的负荷,使自己的体能能够在竞技时期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比赛阶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主要采取重复法来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然而技能训练的方法就要利用完整法来进行,并且还要与比赛法结合起来,便于能够综合的发展与运动员竞赛有关联的技能、体能和战术能力等。第二,要特别注意和合理的组织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训练,并且对其竞技的状态进行合理的整顿,对赛间间歇充分的利用,力求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采用有效的措施以改善运动员的整个竞赛情况,获取新训练的效应。以运动员全年的训练周期为例子,这一整年当中训练的周期数目越大的话,那么一个训练周期中的比赛期就会越短。通常情况下,一整年的单个训练周期有4到6个月的准备期,而全年则属于双周期,只有1至2个月的准备期。

1.2.3体育舞蹈训练的过渡期

体育舞蹈的过渡期也叫做恢复期,这个阶段是训练周期中的最后一个过程。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阶段、比赛期间的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都将会导致运动员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紧张、高度的动员状态,就算比赛结束后,这种紧张的状态总会长时间的伴随着运动员,使其在比赛后还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其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日常的训练。如果这样的紧张状态一直持续的话,会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尤其对其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恢复阶段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让运动员自然的恢复,例如用医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的手段来让运动员的身心慢慢的得到放松,使其逐渐放下紧张的心情,轻松愉快的享受生活。这样的恢复方式比较自然,注重对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和营养方面的调节。另外一种恢复手段是根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给予休息安排,休息的时间有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这是一种由运动员自己调节的手段。最后,在过渡期阶段有一个是否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要总结对一整年的体育训练,检讨哪些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再次突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年终训练的总结,总结这一年里的付出与收获,总结这一年期间的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外还要制定出第二年的各项训练内容及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第二年的目标以及如何开展训练等的内容。

2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艺术和体育为一体的舶来文化,不仅具有服饰美、音乐美、形体美的特点,还有高度的健身、建智、建心等价值。体育舞蹈在传入我国短短的二十几年,就已经得到快速普及和发展。体育舞蹈也名国标舞。体育舞蹈内容丰富、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所以学习体育舞蹈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喜欢且容易练习的舞蹈种类。体育舞蹈一般可分为两类受众类型,一种是一般受众,该类主要是中老年人为了健身所学习或者一些以交谊应酬、健身为目的的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和白领,甚至是一些为培养兴趣爱好的小孩;另一种是专业受众,该类体育舞蹈则是针对一些专业的学校、学生所开展的,而本文对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特点的研究就是从一般受众和专业受众两类来进行阐述的。

2.1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学生来说,体育舞蹈不仅是其自身的一种专业技能,而且还是其将来求职的方向。所以,参加一些体育舞蹈竞技的比赛可以使学生积累经验、自我检查,是其将来求职的重要途径。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讲,体育舞蹈几乎占了生活的大部分,所以,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会利用参加竞技比赛获取名次、物质奖赏等方式来扩大自身名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所代表的单位争得荣誉。

2.1.1专业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内容

技术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核心,舞蹈运动员对舞蹈风格把握程度、和舞伴的默契程度、动作的难易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体育舞蹈竞技比赛对参赛人员的耐力、灵敏度、速度和力量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参赛人员的身体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基础,艺术表现力则是重点;此外,对参赛人员进行心理训练是很关键的,通过对赛程、场地及对手的熟悉了解,才能在比赛时做到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水平,这对参赛人员的心理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

2.1.2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方法

体育舞蹈比赛通常是由男女搭配将舞蹈动作结合音乐风格来演绎的。所以,在准备阶段通常会使用间歇法和持续法来训练,使运动员的风格稳固化、动作自动化,进而全面提升其素质;在体育舞蹈运动比赛过程中一般会使用重复法,主要发展参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且稳定其竞技时的状态,以便达到最佳成绩;恢复阶段主要以变换法和训练法为主,有助于消除运动员的心理及身体疲劳。

2.1.3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时间跨度

对于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比赛莫过于每年五月底举办的全球性体育舞蹈盛会,就是人们常说的黑池舞蹈节。其次就是中国体育舞蹈的公开赛、大奖赛及体育舞蹈世界锦标赛,最后就是一些专业受众国内外的比赛。一般情况下,比赛的准备期大约是0.5到2个月的时间,比赛期限有1至3天,恢复期则为0.5到1个月。

2.1.4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负荷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的负荷强度及负荷量随着准备阶段的进度逐渐增加,此时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身体素质及坚强的意志力;进入比赛阶段后,负荷量逐步减小,而负荷强度继续增加,使比赛状态得以保持和巩固,让运动员的身体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此时逐步减小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各项素质积极恢复。

2.1.5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比赛主要可以分为检查性、适应性、训练型及竞技性的比赛。训练性的比赛主要安排在比赛期前,针对舞蹈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或者综合能力的培训;适应性和检查性的比赛大多用在比赛前,专门用来提高运动员战术的自动化能力以及对比赛场地、裁判、气候和比赛对手等的适应力,进而,为获得比赛的好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

2.1.6体育舞蹈专业受众的运动恢复

对专业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恢复不仅只是恢复原来的水平,还要采取训练的手段、营养学方面手段、心理学手段及生物学方面的手段对其进行恢复,力求超量恢复。

2.2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虽然通常以兴趣爱好、健身休闲和交际应酬等为目的,但是为了使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协会还是会举行一些业余的比赛,这就要求了业余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业余的体育舞蹈比赛不会像国际性的比赛那样重大,大多时候都是各相关协会综合各种现实的因素一年举办一次。而参加比赛的人员也是为了锻炼、检查自己,以获得更多参赛的经验。所以,安排全年多个训练周期相对适合一些。一般比赛的准备期为0.5个月到1.5个月,比赛期为5到8天,恢复期是0.5个月到1个月。另外,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方法及内容与专业受众的大同小异,只是两者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注重比赛成绩,另一个则注重锻炼和体验。一般受众的训练与专业受众不一样的是运动恢复阶段,一般受众采取的办法是积极利用音乐疗法或者休息等方式来恢复。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36-01

体育课程的基本模式,从缓跑热身到简单的体操运动来活动全身,前半节课堂我们通过专项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这些运动技能就是他们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去,在实践当中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这些实践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将这些体育技能灵活的分外专项的体育技能与综合性的体育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情况,我们可以有效灵活的选择不同的体育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进行单一的运动训练,而且是进行综合化的思维训练。

一、体育技能的专项学习和训练――因材施教灵活运用,重点提升培养。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爱好来整体训练他们的体育技能,在整体当中有分散,在分散当中形成整体,这就是可以根据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来整体性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全班同学的数量,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根据不同的小组兴趣爱好,去进行不同的选择和思考,老师分组指导,学生组内学习合作交流。例如一部分同学打篮球,一部分踢足球,一部分跑步或者跳高跳远等,这都是我们分散小组学习的主要内容,老师通过逐层的指导,让学生们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水平,提升他们的专项技能,以突出重点特长,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分析学习而又组内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体育技能的全面学习和综合性发展――整体的提升和思考。

体育技能的专项学习,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其他体育项目来相互促进,这就是体育之间的相互提升和融通,并且通过学习和融通的方式,将体育的学习提升到一个全面的空间,不仅仅通过组内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体育技能学习,更要通过体育技能学习来进行自身的全面提升。

教师要做到“夯实体育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将体育的基本技能和必修项目教给学生,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重点教学,使之学有所长,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体育学习看成是终身活动,不断在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进行锻炼,通过体育技能的提升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锻炼自己意志能力。

三、老师重点本质指导示范,学生重点有效思考学习。

不管何种学习方式,老师就是要通过主要的学习方式,来作为学生的主导而学生更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成为主体,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课堂理念的全新研究与创新,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避免过多干预学生学习,又不能完全放手,通过重点关键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学习,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研学的重点问题,体现科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问题的有效探索,提升研学的价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自我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有效探究能力,提高对于研修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同时适度引申,发散思维,切忌盲目拔高,打破接受规律。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能进行“适度拓展,发散思维”,这样才会稳步提升。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运动的设计和满足,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情感,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当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在运动中获得一种快乐,教师要多用情感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得到最终的收获,是自己受益。

体育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体育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尽量全面掌握体育技能,做到全面掌握和重点掌握,提升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意志能力,不断变化新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有效学习。

此外,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更要向学生培养体育的能力,提升体育中的精神,当做学生的生命导师,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发展,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讲课者,更是学生生命思想的导师,通过体育锻炼,要强身健体,要提升精神文化水平, 更要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将锻炼身体和精神培养统一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王棣生.《中学体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学苑出版社.2000

[2] 何丰明,陈 前.《走进探索--中学体育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一、皮划艇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

作为一个重要的体育项目,皮划艇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与其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竞技能力可以将其解释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运动项目的不同该种竞技能力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它通常是由运动员的体能、项目技能、比赛中的战术应用能力及一定的智能和心理素质构成的,上述诸种因素在某一专项运动中综合体现出来。而运动员的体能则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与其身体形态及其身体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所指的是他的机体外部形态,而身体的机能则是对于其机体器官功能的关注,而身体素质则是在其活动的时候所表现的各种基本的运动能力。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我们常关注力量、耐力及其速度和灵敏度等相关指标要素,以此来判断其素质的好坏。身体的形态、机能和素质,三者间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对运动员的整体技能产生影响。

对于皮划艇运动员来讲,其身体特征是运动员选拔和训练时所要监控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皮划艇运动员会有身材高大、体型较为粗壮、其膀较宽、手臂较长等特征,并且身高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符合该种身体特征的运动员,才能够在皮划艇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从身体的技能特征来讲,连续的长时间耐力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它要求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储备更多的能量,并且提高其代谢能力,实现耐力水平的提升。而从身体素质来看,皮划艇需要高强度的有氧能力基础,在运动的过程中以无支点桨的滑动来带动船体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完成一定的肌肉工作,实现身体力量的协调运用。皮划艇项目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便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以满足皮划艇运动中对于力量和速度的要求。

二、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

皮划艇运动是一个速度与技术有机结合的项目,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技术,在日常训练中,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便有一些针对性的特征。

在训练时,结合项目竞技的特点,运动员训练时会有针对静速起航的体能训练。皮划艇静速起航所需要的是力量所带来的速度,在通关该种初始的力量给予来获得船体运动的初始速度后,持续的力量给予是速度增加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要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力量锻炼及其力量转化为速度的最快途径。训练中,以力量和速度的最快获取作为训练目标,最大限度的锻炼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对于身体机能的训练也是皮划艇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比赛中对于运能员身体机能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以专项训练的形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以奔跑联系等来提高其摄氧水平,使其能够具备竞赛所要求的身体机能条件。

皮划艇运动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身体协调性,在日常的训练中,将协调性训练与其他的体能训练相结合,实现协调能力与专项技术训练的紧密结合。在运动员整体素质训练的同时,注重其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其综合技术展现的形式来考察该种训练效果,实现身体素质训练和协调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此外,体能训练中还应注重运动员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对于其动作的完成及其比赛结果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日常训练中,将柔韧性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等相结合,实现其身体肌肉群的协调运动,从而使其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提升。

三、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实现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及其素质有着较高的影响,其日常的体能训练也是多方面且相互联系的,在运动员体能训练时,便要结合该项目对于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及其训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较高,在体能训练中,要加强有氧训练项目,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比赛中的力量要求。通过增加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能力,增强其瞬间力量的突破应用。同时,将各项训练进行有机组合,以有序的形式展开身体机能训练,实现运动员自身体能的全面提升。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注意训练的安全。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样的,对于身体耐力等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在训练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员的训练量,实现一种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在训练过程中,针对比赛不同环节对于身体素质和力量的不同要求,展开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在这过程中使得各项技能和身体机能的训练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每个环节的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水平。

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皮划艇运动不仅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能条件,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将技能训练与之结合,将不同的技能体现在体能训练中,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实现运动员体能和技能的综合提升。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使训练的更具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得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更具专业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其更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在体能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和机能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从量到质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使其在竞赛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姜泳,洪静.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12)

[2]王季春,邵军.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提高途径探究[J].运动,2012(14)

篇(4)

1.业余体校的少年运动员因为身体发育特点,骨骼内矿物质(钙、磷)少,有机物(骨胶元等)和水分较多;骨密质较少,弹性和可塑性大,易变形。因此,在训练时要尽量避免在硬地上做强度很大、时间过长的练习,以免身体负担过重,造成损伤。少年儿童脊柱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未完成,在训练别应强调技术的正确性,启蒙教练员更要注意这一点。

2.处在少年儿童生长期的孩子肌肉成分及重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年龄小,肌肉中的水分多,蛋白质含量较少;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肌肉的重量也随之增大。根据这一时期肌肉力量增长十分明显的特点,在训练中做力量练习时,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负荷量不宜过大,最好少用负重的方法,避免损伤孩子的肌肉。

3.少年儿童心脏的发育不成熟,在训练中要注意不要增加孩子的心脏负担,尤其不能做过多的剧烈运动,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及内容要循序渐进,保证孩子心脏的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

4.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比较,前者占优势,而且两者之间转换较快。在训练过程中要有多样灵活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多采用运动性游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调动孩子训练的兴奋性和新鲜性,保证训练的效果。

5.少年儿童运动员在接触运动训练初期就像一张白纸,因此教练员要通过科学的选材测试,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素质,为今后的定向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会建立自信心,但同时也常常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强感。在训练中有时可适当地给他们布置独立完成的计划和练习内容,以助于发展其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教练要经常给予正确的评论。对不正确之处要加以引导,培养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训练与竞赛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丰富校园生活,培养体育专项人才。在学习生活相对单一的高中生活中课余体育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劳逸结合,促进文化课的吸收。

一、课余体育训练

1.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专业体育训练,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等。

2.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是根据学校的体育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对体育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具体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统一的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等。

3.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首先要确定训练任务,包括:(1)加强身体训练,全面发展个体运动素质,打好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2)学习并掌握专项训练的技能,培养对专项训练的兴趣。(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顽强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4)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优秀的种子选手,为国家运动队提供新鲜血液。(5)以相对较高的运动成绩带动学生参加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潮。

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除了要确定管理任务,还要确定管理内容,包括:(1)加强训练计划。(2)加强思想文化教育。(3)关注文化学习。(4)加强生活管理。

二、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面临的问题

1.课余训练模式单一化,主要以“学校自办”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很大程度上受到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影响。当今的学校,尤其高中,大多将升学率作为主要关注的问题,忽略课余体育训练的展开。因此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没有丰富的课余体育训练模式。这样不仅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反而使得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课余训练经费匮乏,来源单一,场地器材设施难令人满意。训练经费是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展开的核心条件,只有充足的训练经费才能提供良好的训练器材,训练场地,运动服装,才能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然而许多普通高中都无法提供学生体育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更不用说完备的训练设备。

3.教练员兼职现象颇为严重。普通高中很少有专业的教练员,大多都是体育老师,他们没有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经验,自然也无法传授给学生高超的技能。然而体育教师和专业教练员是不同的概念,专业教练员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特定技能,运动素质较高。教练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训练目标的取得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4.课余训练管理效果不佳。运动员日常管理以“一集中”形式为主;运动档案和伤病记录等训练管理工作实施不到位。运动员档案作为运动员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仅是课余训练有力助手,而且还是教练员实施有关训练计划措施的重要参考材料,系统的运动员档案有利于全面开展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

三、高中课余训练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课余训练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否则课余体育训练将失去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运动人才的意义。

1.重新定位高中课余体育训练。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文化教育不再是学校存在的唯一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也需要被重新定位,只有得到重视,课余体育训练才能正常展开,才能取得成绩,也才能完成其存在的意义。

2.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还能节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管理,才会造成各类资源浪费,包括教练员资源浪费,学生运动员资源浪费,设备器材资源浪费,训练时间浪费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

3.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严重阻碍高中课余训练的展开。虽然这种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是适当的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分散学校领导对于文化教育过度的注意力,需要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

总之,目前的高中课余体育训练没有得到很好地展开,原因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加大体育训练的普及,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所开展的训练工作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相应的也要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别进行考虑。首先,在生理方面,小学生的免疫力较低,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生长发育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在开展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要合理的施加训练因素,让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始终处于超量恢复原理的控制之下,以确保小学生健康素质的顺利高效提升。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机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以克服学生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练习和轻负荷的练习为主,以爆发力的训练和协调性的训练为主,尽可能避免负荷过高的力量练习,以免出现骨骺提前骨化的问题或是引发骨骺炎,影响到小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训练工作的成效,降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严格控制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强度。对于小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来说,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则应放在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之后,切忌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训练成效,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让体育训练成为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其次,在心理方面,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乏味或是厌烦情绪,以至于影响了训练工作的有效性,这一点在田径等较为枯燥的项目训练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工作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就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小学生感兴趣的训练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小比赛或是体育小游戏来开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以此来促进体育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注意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形象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现对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培养。例如:教师对训练工作的热情,往往会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对训练工作的态度,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待训练活动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和形象,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注意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利用成就感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自觉性。良好的运动体验,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进行体育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注意通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来促进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让学生产生继续训练,完成训练目标的动力。例如: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信心,或者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等,均属于利用良好的运动体验的积累来培养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有效措施。最后,应注意发挥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巩固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的自觉性。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和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在训练活动中的发挥,提高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此来实现巩固和促进学生体育训练自觉性的目的。

篇(7)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家庭对参与课余训练意识不够

尽管目前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学校、家庭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率不高,学生的课余训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这对于要求有一定时间保证的高水平训练显然是不够的。

2.经费缺乏及场地不足

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指的是训练工作所必需的设备维修、器材的添置、服装等物质的费用。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于市区小学,在一些体育场所、场地和器材的建设上没有得到较好的改进,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

3.教师业务水平不高

农村学校本身专职的体育教师少,体育教师在学校中地位偏低,一些体育教师在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外,还负责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工作量尤其大,使得他们不愿进行体育课余训练。此外,这些体育教师相互间缺乏一定的交流,一些先进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也是越来越缺乏。

二、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首先,体育教师或教练应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课余体育训练,以关爱、激励等方式去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指导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提高学生耐力的练跑教学,可以通过音乐伴奏采取变速、定时、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达到要求,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成就感。此外,家长、老师们在学生参加完体育训练后,可以及时地给予身心上的关怀,或集中运动员们开展文化课的补习,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进而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去,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2.早发现,早起步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我校从学生入学后就进行了学生运动素质的入档和测试,低年级的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会对新生进行跑、跳、投掷三项基本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通过这个运动素质发展档案,一线的体育老师能尽早地发现一些有体育潜质的运动苗子,教学过程中,摸索出这些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科学地制订出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方案。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长势会带来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导”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因此,我觉得课余体育训练“早发现,早起步”势在必行。

3.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他们的可塑造性强的优势进行基础训练,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掌握,并逐步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1)杜绝采取单一、高强度的专项训练

鉴于农村小学生本身多数身体体质差于城区学生,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时更应立足于打基础。虽然短时间的训练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暂时的优势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关节韧带受伤、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等。

(2)坚持长期训练,深化训练成绩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体育教,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内心的一些想法,让他们在宽松的训练环境中找到自信,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其次,协调好学生训练与学习的关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作为体育教师,要事先去争取好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配合和支持,与他们一同讨论并制订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并商讨出应对训练中学生学习下滑等情况的补救措施,如定期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学科辅导等。

总之,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仅要遵循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多方面培养他们参与训练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还要从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让他们在良好的训练氛围中,完全有能力学习和掌握好运动技能,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根据学科相关要求,进行初中体育教学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体育技能训练来增进学生体质,同时进行学生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活力。另外,在进行初中体育学科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尤为重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学计划和训练内容可以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并于恰当时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生消极情绪往往容易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懵懂阶段,对于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思潮无法正确理解。为了让学生不受到不良内容的干扰,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体育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重视程度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体育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将体育训练视为简单的体能训练,忽视体育训练。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沦为学生的个人活动,上课即是自由活动,致使体育训练教学完全丧气其教育意义,体育教学效率偏低。

(二)体育教学方式陈旧目前,我国体育训练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究其根本,教师对体育教学未能给予充足的重视,教学思想滞后,缺乏创新,对现代教育工具缺乏了解,无法调动学生运动热情。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沿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陈旧方式,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激发运动热情,导致体育训练教学停滞不前。

(三)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体育活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但当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范围无限缩减,体育训练活动局限于课堂中,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不仅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严重禁锢了体育训练空间的拓展。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局限于几项固定的体育活动中,未能积极拓展体育教学资源,未能深入研究体育教材内容,体育训练教学成效普遍较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无法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参与性低,对体育丧失兴趣,阻碍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三、加强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比较丰富,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外,在生活上也应该多关爱学生,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比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要精心的备课,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加有效。另外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充分激发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让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开展更有效率。教师深入对学生的了解,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发展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都是基础的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虽然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的,但是教师在对教材的应用过程中应该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动态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只是一味按照教材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有效性永远得不到提升。教师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体育教材进行创新和补充,突破体育教材的限制,让体育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丰富体育训练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初中生在健康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把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根据学生对体育训练教学的不同兴趣特点,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喜欢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技能、格斗等,而有的学生喜欢传统类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跳高等,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兴趣爱好。

篇(9)

小学体育训练在我国业余训练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优秀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与挖掘起到重要意义,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体育训练将对小学生以后的运动生涯起到关键性作用。小学体育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安全防护以及与家长做好沟通方面做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体育训练取得良性发展。

一、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体育训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方面的特点多表现在:小学时期,尤其是低年级的时期,肌肉的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肌纤维较细,肌纤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此时期小学生训练只适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进行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不适宜进行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练习,严重的会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耐力素质在小学时期是较薄弱的环节,在体育训练时不适宜做过多的耐力训练,但是也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应在体育训练计划中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去制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发展学生的耐力,不能一下子增加太长的距离或者时间,照成小学生太过辛苦,从而为以后的训练带来抵触情绪;灵敏素质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是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必备的素质,与速度、力量、柔韧、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指挥能力等的发展有关,是一个综合素质;小学阶段是发展小学生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小学时期学生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应抓紧这一时期适宜抓紧柔韧性练习。进行柔韧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与持续性原则。在小学阶段进行体育训练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和体育运动特点。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体育运动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对喜爱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坚持性,所以老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喜爱的运动,做到早发现早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师在训练中要经常提醒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体育训练中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过于抽象,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理解能力。小学生的表现欲比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但集体观念不强,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进行自我评价,但是自我评价存在偏差和局限,教师在体育训练中要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会小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表扬,懂得批评。小学生运动员同时要面临很多困难,有来自于同学的、家长的期望,等等,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小学生在遇到心理困境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关心学生,成为小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在体育训练中注意对小学生进行营养补充及体重的控制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运,合理营养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措施和前提条件。因此要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足够热量的补充,不仅要满足学生身体生长的需要,还要适应训练的强度需求。

2.补充水分要及时,剧烈的运动会导致大量的水分经由汗水流失,脱水会影响运动的表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3.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4.维生素 B2与人体细胞呼吸有关,因此在有氧耐力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善于引导小学生要均衡营养,小学生很多有偏食习惯,教师应教会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如何补充水分,如何补充热量,例如,在体育运动中补充水量与食物要少量。在体育运动后要遵循少量多次。偏食对身体会带来哪些危害,等等。补充了足够的营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体重的控制,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时常会有饥饿感,尤其是在训练期间及晚睡前,应采用间餐及晚睡前加水果、牛奶等措施,减轻饥饿感的程度。

4.注意对小学生的运动保护以及伤后的恢复

只要是体育运动就避免不了损伤,因此只有注意运动保护才能把损伤降到最低。所以要让学生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当天训练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及活动量。还要让学生认真地做好整理放松运动。如果一旦受伤一定要注意进行有效的物理治疗。其次,要注意营养与药物的及时补充,在体育运动训练之后,身体消耗较大,应及时补充糖和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再次,要注意睡眠。睡眠能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小学生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必须保证每天有 8~10小时。教会小学生学会放松,如气功、意念疗法、放松练习、欣赏舒缓的音乐、练习瑜伽等。

总之,小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体育运动规律。在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家长做好沟通,要获得家长的允许与支持,在体育训练中要着重注意好学生的安全,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小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如果在训练中如果出现可以避免的伤害,也是很难向小学生的父母交待。同时安全也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小学体育训练获得良好发展与支持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分类号:G633.9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始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以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其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既要保障学生适当的体育运动,又不可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有利于放松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的体育运动水平,还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辩证的看待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从而推动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和谐发展。

一、 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一种辩证关系。要全面的看待二者的关系,不可仅仅只看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对立面。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体育我训练与文化学习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有所不容,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条件也不尽相同。体育训练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缺乏精力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还是学生的文化训练,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在物质上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也具有统一性,可相互促进。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都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身体体质,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能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效果。

二、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只关注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学生常常因为体育训练耽误了文化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教师要制定科学的体育训练计划,合理安排体育训练时间,以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体育训练。体育训练对学生的大脑发育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体育运动的刺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协调性,加强学生的反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另外,文化学习的成效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体育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去面对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文化学习的效率。

三、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的有效措施

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合理的安排体育训练的时间。体育训练会对文化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由于学生的训练目标和学习任务不明确,学生自身缺乏约束性,以至于其在参加体育训练后,就将其作为娱乐的时间,不重视文化学习,因而,教师必须科学的制定体育训练的时间,参加体育训练的重要前提是不可影响文化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制定相应的训练项目,有效控制学生的精力和体力;第二、合理地制定体育训练计划。教师在安排学生体育训练强度的时候,必须先对学生的体育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要实施阶段性的训练,科学的安排训练量。可将学生的体育训练分为准备期、平时训练、赛前训练和比赛这四个部分,并且循环进行。另外,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安排上,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训练方案,以保证既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也不会因为体育训练的过多劳累而影响了学生的文化学习;第三、要消除学生的担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要想学生剖析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不是参加体育训练就一定会影响到文化学习。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文化学习的积极作用,以使学生能积极的配合体育学习,通过体育学习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第四,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学生的文化学习,其要全面了解学生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状况,关注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其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两不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人档案的管理,了解学生在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结束语

适当的体育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地完成体育训练。有效的体育训练可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化学习中。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绝对的对立面,反而具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而,必须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体育训练的时间,重视文化学习,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卫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之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1,(1)

篇(1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许多著作、书籍,并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学术期刊相关文章,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1.“双赢”式战略

认为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2.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3.忽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不平衡

片面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认为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对几名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依靠抓竞技体育,引进好队员成绩显著,比抓群众体育见效快且要轻松得多,所以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忽视群众体育的高水平,他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育经费用在极少数体育特长生身上,忽视培养体育骨干促进绝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任务。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1.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体育特长仅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入学后就采取应付训练的态度,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专项成绩下滑严重。另外,学习与训练相冲突,一些学校以训为主,以学为辅,单纯追求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政策上的照顾,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艰苦的训练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1.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训练补助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训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很多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未来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继续深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