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

篇(1)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

在各种媒体的连篇累牍的报到和宣传下,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对“大数据”一词想必都不陌生。无论是对于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互联网、IT产业,亦或是传统的医药、交通行业,大数据必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掌握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应用上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在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工业企业要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

1 大数据时代

1.1 大数据的定义。百度百科中说,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大数据的单位不能用G或T来衡量,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大数据是一种海量的、高增长率的以及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1.2 大数据的4V特征。大数据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各种智能设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量从TB级快速升到PB级别。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如网络日志、图片、视频等。三是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可能有用的数据只有一两秒。四是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存在时效性,所以大数据要求能够快速处理。“1秒定律”,这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四个“V”,即Volume(容量)、Variety(种类)、Value(价值)、Velocity(实时)。

2 大数据时代下工业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在传统企业的应用效率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传统的工业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由于信息系统得不到其应有的应用,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高,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和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2.2 工业企业缺乏利用信息化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在国外市场,高新技术企业在利用数据化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从我国来讲,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处于创业的阶段,应对性不强,在通过数据来增强对财务、营销以及库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如何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的发展进步来增强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以及市场反应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通过建立起企业的网站来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知名度,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3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产业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实施数据项目时,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与当地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没有用高技术新信息来服务于客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传统产业企业与当地企业脱节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条件下,工业企业更要利用好信息化来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

2.4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由于机构不够完善,加之部分企业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较为落后,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的风险性较大,转化的成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企业在技术和人才培训方面也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样一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仍然较大。

3 明确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推动工业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1 加快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来不断推动企业的工业化产值,是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更是我国利用信息化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在当前来讲,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企业深度,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转化能力,不断以新的信息、新的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产耗,更好地适应起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快技术进步的脚步,以信息化来带动产业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我们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工业企业的带动作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数据发展的今天,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是我们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3.2 推动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进步的战略思想。我国工业企业实现现代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示范企业的发展为新的目标,来大力推广现代化技术,不断以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推动企业的优化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4.1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之间是互连的,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大数据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在数据共享时会被泄露;很多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被明确界定;数据量的存储和安防措施不够有力等。数据具有共享性,我们在保证数据在大环境下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不会被篡改和泄露。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加强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控制和管理,以解决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的数据安全性问题,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而现有的供电局信息基础架构还不足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时,不仅要增加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消化能力,还要重视对数据资源的扩展和融合。业界普遍认为,现今的云计算技术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满足各类工业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供电局如果要搭建和完善信息基础平台,应该利用好云计算技术,把自身对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4.3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逐渐迈入整合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技术最吸引工业企业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数据的“用”――整合、分析、利用等。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此时,如何将那些海量的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是目前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遭遇的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大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对如何利用好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发挥作用前,企业急需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统一和整合。我们的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将信息应用系统推动到智能化的阶段。

4.4 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保障。建立起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技术合作领域的创新型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创新发展的实例来促进企业信息化,不断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改造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发展进步,使得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在大数据时代,工业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来加大企业的信息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最新信息技术的更新普及,使得企业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来建立起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使得工业企业的形象以及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5.1 信息化建设中的缺陷。首先,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没有意识到数据将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其次,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受到政策的保护而导致自身危机意识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中会慢半拍,落后于其他外资或合资企业。还有,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企业管理上缺乏对大数据的应用,导致企业管理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

5.2 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优化自己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渐变成精细化、数据驱动型的管理。企业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会被改变,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大数据发展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大数据技术应用越深,企业吸收的价值也越大。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挖掘大数据的应用。

5.3 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措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出以下措施来应对:一是加强领域的合作,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要加强合作与共赢;二是开发高效的数据密集型计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6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上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遭遇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企业能最快地适应和习惯新形式下的数据模式,熟悉和掌握最新最有效率的数据处理方式,那个企业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占得先机,取得主动权。大数据时代是针对国际来说的,所以为了紧跟国际步伐甚至超越某些国家,我国的许多企业开始投入到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中,以期能够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寻找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六.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测评问题研究[J].上海海事大学,2013(12).

[2]Noset.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02).

[3]刘婷婷,李长仪,张立涛.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1).

篇(3)

会上,邢诒海认为:“十五”期间,广州市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建设国际信息港”战略的指引下,坚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都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和技术改造创新步伐;三是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信息中心角度来讲,2006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发展掀起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门户网站建设:二是ITIL培训工作和ITSM的启动;三是中小企业网建设工作;四是经贸电子地图建设工作。最后,邢诒海建议2007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运行和维护管理上台阶;二是快速启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三是积极探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应用;四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进园区,进集团。

谭汉莹对广州经贸系统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同时结合国家和省对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她介绍说: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正式公布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广州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90%;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市民交易的重要方式,年交易量达到2250亿元;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30%以上的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而目前仍与目标有较大差距,200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652亿元,相当一部分企业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处理与信息阶段,电子商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她要求工商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领导重视,做好信息化规划;二是积极组织资源,加大信息化投入;三是加强沟通配合。

企业信息化方案层出不穷

会上,华为3COM(H3C)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工厂咨询顾问侯婧熠提出了“企业IT成熟度模型”,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框架、IT-CMF等级框架角度、提出IT成熟度等级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通过IT-CMM等级的企业方案、IToIP四大产品及IToIP愿景,详细剖析在企业IT-CMM2至IT-CMM5级的模型中,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及解决办法,最终提升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区大客户总监向远望则在“信息集权――打造集团企业竞争力”为主题的演讲中,重点围绕“集团企业面临的问题、塑造集团企业竞争力三项优势、IT系统实现的三类管控模式、中国集团企业信息集权化实践”等展开,对中国集团企业IT管理实践做了深入的分析。其用友软件的培训顾问李志伟对“集团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向与会的企业嘉宾做了介绍。

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李建军在“打造‘商务领航’平台,助推‘数字广州’建设”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商务领航平台的功能及特点’以及该平台推动数字广州的成功案例,如:广州市经贸委“工商电子黄页”项目、“工商企业应用设备中心”。广州市交委“电子口岸网”项目:从化市政府“从化旅游信息平台”;广州市规划局“信息化服务项目”等。

篇(4)

(一)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社会、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影响。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理论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内容,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方法。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电子计算机,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目前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有了外部的和内部的原因,这一部分就没有提出的必要了,可以和前两部分合并或者去掉.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

主要区别如下:

(一)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二)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四)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五)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六)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七)理论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社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

研究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影响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内容(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历史;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电子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自然得到拓宽。

(二)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与此同时,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四)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五)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

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

(二)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三)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六)面对新形势,从实际出发,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问题[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8)。

[7]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8]邝才忠。当代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国际化现状比较分析[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

篇(5)

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使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地代替原本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对会计信息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信息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全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的总称。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和协调运行。企业信息管理通过不断产生和挖掘管理信息或产品信息来反映企业活动的变化,满足企业对生产、创新和决策的不断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单纯、自成一体的会计核算已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因此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后,信息数据将高度集成和共享,财务职能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将更加密切,各职能部门可依据不同权限随时查看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等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快捷、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何在?首先从内部控制看,以往手工会计中,它的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个会计资料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填制和保管,很难获得全部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行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全部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管理和调用非常方便,由于数据过于集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全部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旦出错也很难找到出错的源头。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控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再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会计电算化软件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通过网络,将包括会计业务在内的企业各类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我国很多科技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的。最后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脑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实、数据删改等现象,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信息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从简单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简单的数值运算转变为全面的会计核算,进而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现阶段,我国已有40余种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共有200多种会计软件,其中有部分软件已经具有一系列符合企业生产发展和信息管理要求的管理型功能和模块。

但是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仍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手工核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仍在同时使用,很多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这样也就使得会计核算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其水平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企业或单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足,相当一部分功能是闲置的甚至无法使用。笔者曾在一中小型企业供职,一直使用手工记账,近几年才开始购买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但也仅仅使用了该软件的一两个模块,其他模块和功能从未使用。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应用企业,还是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仅会计电算化水平偏低,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都较落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都尚未健全。一般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信息管理的概念,即便大型企业,其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部门虽都有软件系统,但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很难融合。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企业应建立多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会计信息的融合至关重要。当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再融合到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更加完善。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都尚未健全,更谈不上与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了。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它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在当前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尚存在若干问题,表现如下:

(一)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破坏、泄露,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但网络是充满着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地方,企业在日常使用财务软件时,有可能会因为病毒的感染或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有发生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篡改的危险。如果企业会计数据混乱或丢失,轻则造成会计核算不正常、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表无法编制上报等情况,重则导致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转,这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软件与企业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

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使用的软件也各不相同,应用平台和系统软件无法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用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往往脱离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而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并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很多管理软件价格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不能部分购买,只能整体购买,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和开发,开发的产品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部分软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

(三)内控的风险增加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中一般都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但如果程序发生异常或被恶意篡改,则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有一个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就可能引起整个会计信息错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机械化也使得会计核算时出现差错的风险反复叠加。由于数据太过于集中,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随之降低,给内控带来了新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受限

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不需要高水平、高学历、高技术,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企业信息管理,在态度上认识不足,仍习惯并满足于自己的传统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甚至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而对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另外,由于部分会计软件供应商的售后培训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也使得会计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不能熟练运用和操作。

(五)档案管理复杂性凸显

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以及系统软件。会计电子档案的使用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储需要磁性介质,然而磁性介质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如果不在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加强管理,则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手工会计会大大提高。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企业应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人员应加强管理并对计算机不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软件提升。对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和相应严格的奖惩制度。

(二)财务管理软件必须关注与企业的适用性

注重财务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软件。此外,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整套软件,也可以采用租用的形式,实用又节约。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可以在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软件成品之后还可以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满足企业管理实际之需。软件供应商也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拥有的软件进行提升和改造,以适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业务,避免出现软件过度开发和浪费闲置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除健全传统常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电算化会计的授权操作制度,根据会计电算化原则,按岗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限,以免发生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操作。对于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如凭证录入、审核、管理员等均应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对同级岗位之间进行牵制和监督,等等。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还需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企业对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时,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当将对员工的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在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还能维护软件及设备的日常运行,力求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应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培训协议,双方都应该严格控制培训流程,以防出现软件培训机构不执行、被培训员工不积极而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现象。除了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外,员工的思想培训也不可忽视。企业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进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遵守企业现代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方便企业科学管理。同时,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着眼于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掌握日益更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满足电算化会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合乎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以及移交制度,并需对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使用工作中产生的文档资料,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没有打印成纸质资料之前,应妥善保管其备份数据,以免丢失。由于电算化会计的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潮、防磁、防高低温。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将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使得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最终将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它必将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企业促进生产活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0(11):62-63.

[2]王贞杰,续晓红.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81.

[3]胡仁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5):86-88.

[5]潘希初.以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活力[J].经验交流,2009(04):54-55.

篇(6)

(一)定义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以Internet为基础,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在Internet上完成商务活动。因此,我们一般认为电子商务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等技术实现的商务活动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买卖双方即使不谋面亦可进行的各类商业贸易活动。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及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商务发展的一种必要形式和载体。

(二)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传统商务主要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促进传统商务活动方式向现代商务活动方式的转化;其二,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其三,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生产方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发展现状而言,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虽具一定的优势,但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对当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商业大环境不够成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缺乏发展机会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的购物习惯及购物方式仍然比较保守,其不会轻易相信网络购物及网上的一些带有广告性质的宣传。电子商务要求发挥其优势,需以众多企业运作电子商务为前提。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许多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要求合作商运作电子商务,而中小企业则有所不同,其涉及金额较小,公信度亦比不上一些大型企业。此外,在当前普遍缺乏相互信任商业文明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仍然没有被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所接受。许多消费者处于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考虑,还是采取传统的交易手段,选择商场等地方进行购物,而排斥网上购物。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

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且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有力的基础和推动力。目前我国进行信息化的企业所占比例仅为2.9%,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管理基础也落后,对于怎样开展电子商务的理解也不够全面,相关的电子商务管理基础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一个网站建设上。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或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是因资金、人才等因素而无法开展,其信息化比率较大型企业更逊一筹。中小企业上网积极性不高,不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导致在竞争中失利的根本问题。

(三)尚未形成健全的诚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国内的一些调查显示,许多社会消费群体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优先考虑的是购物的安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黑客、病毒等网络犯罪问题突显,都使得网络交易存在风险,特别是数据的安全保证(数据加密)、交易的安全保证和支付的安全保证,使得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安全缺失。此外,商家的信用问题同样引起消费群体关注。

(四)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借鉴一定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其更加突显出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如网络交易方信息披露、网上交易安全性保证、隐私保护、网上打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如不能够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势必会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五)尚未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所需人才既要拥有深厚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和技术,更要对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物流知识、法律知识有所了解。电子商务所要求的是知识性和技能型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尚未给予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尚未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缺失问题突显。

此外,商品配送问题、商业信用问题、投资收益率问题、法律问题、货币及支付方式问题等,均是影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

(一)中小企业应加快信息化进程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尽快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促进其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提升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中小企业既要从思想或理论上对电子商务给予足够重视,更要在实践上注重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在与中小企业自身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按轻重缓急程度,分期分批实施,既要立足长远,又要科学合理。不合理、盲目的投入不仅不能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还会造成中小企业经济困难。中小企业应当抓住时代给予,切合实际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网络安全问题,提升企业网络防御力

在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电子商务发展和信息网络构建,更应重视电子商务的网络安全问题。产生安全问题的情况有很多种,如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商业机密的泄露;黑客入侵导致的系统破坏和数据丢失。因此电子签名的准确性、数据库的保密性及网络交易系统的健康有序地运行等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从国家的角度讲,要注重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引进,如防火墙技术、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等,以保障网络交易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从中小企业的角度讲,要努力加强自身网站的安全管理与安全配置,提升自身网络防御能力,并做好重要文件、重要数据的保护和备份等。此外,亦可对通过电子商务用语的信用评价发放数字等级证书,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存在的商业信用问题。

(三)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电子商务涵盖范围较广,中小企业要保障自身电子商务的稳定健康发展,应加强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提倡政府尽快完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可行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营造良好有序的法律环境。

(四) 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技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诸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要想赢得电子商务发展,必须突破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加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构建相应的考核、晋升和激励机制,促进电子商务人才潜力的发挥,并通过优厚的工资待遇,广阔的深造和发展空间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其次,企业应当注重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为培养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一定的途径。此外,中小企业应当注重在光大社会群体中的电子商务的宣传,使消费群体尽快接受这一消费方式,并提高其网上交易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虽然面临信息化落后、网络安全隐患和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等各种问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景是光明的,中小企业应该正视当前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从信息化建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自身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从而全面提升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宏.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张文洲.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篇(7)

数据规划分析是以网络通讯、数据库、电子信息等技术为基础的,随着工作量的增加,产生的数据资料越来越多。若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容易丢失,且不易长期保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带动下,电力行业相继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但其安全首先要有保证,信息安全即信息要真实、完整、有效、可控,电力行业与人们生活及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一旦信息被篡改或被盗窃,将带来严重的损失。网络在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容易被攻击,所以电力信息安全必须得到重视。

1.2 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数据规划分析技术起步较晚,稍显落后。近些年来,电力行业有了很大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这意味着我国在此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数据规划分析涉及诸多因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些许不足。

首先,数据规划分析意识薄弱,电力部门领导阶层虽能认识到数据规划分析给电力行业带来的积极作用,但对数据规划分析安全有所忽视。认为采用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就能保证信息绝对地安全,以至于防护措施较为简单,不能真正保护数据规划分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黑客攻击、病毒植入等手段越来越高明,很多关键性数据规划分析存储于计算机中,很容易被侵入。

其次,硬件和软件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部分,但总体来说,国内软硬件水平偏低。如缺少自己研发的技术和品牌,多从国外引进,并未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致使不少的防病毒系统不能进行全面防御,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有些部门只重硬件,而忽略了软件,在硬件设备的性能、配置、功能上不断创新,软件技术却长期没有更新,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要求。

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国内还未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权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国各地的标准都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安全性。而电力部门也没有制定规范标准,致使数据规划分析安全管理出现混乱,各环节不能紧密相连,极易引起信息堵塞,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2 电力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规划分析

2.1 调研分析——业务需求

根据信息工程方面的处理方法来进行数据规划,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当前情况下的业务进行调研分析,并通过一定的层次结构进行电力企业管理状况——业务过程模型的建立。这样就能够保证分析员及业务员的自身思想相统一。

2.2 调研分析——数据需求

其主要是运用信息工程方法的应用,此应用理论主要强调的工作就是对分析范围保证其完整性及全面性,所以,这就需要保证在数据规划分析的过程中对整个企业及企业自身的业务领域都有涵括,就如同业务分析一样,需要对全局性都进行观点的保证,同时,还要为系统功能的模型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流程一般为视图调研到数据流量化分析再到数据库整体规划设计的实现以及通信网络整体规划设计的实现工作。

2.3 系统功能模型的建立

数据规划建立的基础就是业务需求分析以及业务流程规范,进而就能够有效的对系统功能模型的建立进行实现。一般来说,系统功能模型主要所包含的部分有功能模块、程序模块以及逻辑子系统等,归根到底其就是对系统规范化功能结构的进一步表述。对于功能模型的建立来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对功能模型系统自身的功能模块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

2.4 系统数据模型的建立

业务人员以及相应的分析人员在对业务过程模型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立的基础上,还需要以用户视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将企业的数据元素库、物理数据库以及概念数据库等三个模型进行网络创建。并通过对各个用户视图的数据分析,能够保证其对每一个数据库的关键词及结构、容量及采集周期等进行确定。当相应的功能模型、企业模型及概念数据等设计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需要对数据可分身的机构进行相应的分析、设计,进而保证对系统数据模型的有效建立。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deeply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puts forward its own proposal,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future trend ;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一些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分析的进步,建筑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技术新领域,积极吸取国内外新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作出新的贡献。

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1 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技术

清水饰面混凝土的饰面效果通过明缝、禅缝设计,对拉螺栓的设计,金属装饰片的设计,模板的设计与施工来完成。明缝布置必须根据建筑物高度来确定,分块大小要与建筑物协调,水平明缝与楼层施工缝结合考虑;竖向明缝根据构件形式确定,一般设置在构件中部。禅缝设计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饰面效果、模板的规格、施工安排综合进行考虑,既要求保证整栋建筑的禅缝水平交圈,竖向的垂直成线,又要求模板可以充分利用。对拉螺栓孔沿建筑物高度和水平方向均等间距均匀排列,外露直径要统一,而且配套的堵头和套筒能定型加工,截面精度好控制,堵头和套筒有足够的刚度和硬度,混凝土成型后的效果才好。金属装饰片的尺寸与明缝、禅缝的分块大小必须相协调。金属片要求先在清水饰面混凝土表面预留槽,之后才,槽的深度及尺寸要和金属片相符。

1.2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新Ⅲ级钢筋和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的推广,以及开发研究的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应用,都是为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创造了条件。目前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和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应用较为普遍,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应用能减少板厚、减低高度、减轻建筑物自重,优越性非常显著。在构筑物中如压力管道、水池、贮罐、核电站、电视塔等,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更为普遍,比如天津电视塔采用了最长束达310m 的竖向预应力筋,其预应力束长度为国内之最。

1.3 钢筋技术

在粗钢筋连接技术方面,除了广泛应用的电渣压力焊外,还有机械连接,机械连接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及气候影响,质量稳定,无明火,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尤其是直螺纹连接,可确保接头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连接套筒通用Ⅱ、Ⅲ级钢筋该技术目前正在国内广泛的推广应用。

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2.1 挖孔桩技术

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能够开挖直径4m、扩大头直径达 6m 的超大直径挖孔桩。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也可以施工深度达 60m 的超深人工挖孔桩。大直径钢管桩在建筑物密集地区的高层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挤土桩沉桩时,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技术也已经成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CFG 桩复合地基技术中的CFG 桩复合地基是采用长螺旋钻成孔管内泵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桩间土和褥垫层组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形式,适用于饱和及非饱和的粉土、粘性土砂土、淤泥质土等地质条件。在同等条件下,CFG 桩复合地基的综合造价仅是灌注桩的 50%到 70%左右。

2.2 深基坑支护技术

要适应不同坑深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支护墙方面,必须发展土钉墙水泥土墙、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技术。土钉墙费用低而且施工方便,适合于深度不大于 15m、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的工程。由此可见,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在最近几年以来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软土地区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地下连续墙宜用于基坑较深、环境保护的要求较为严格的深基坑工程。在施工中,要采取实施可拆式锚杆等特殊措施,与锚杆,降水,土方同步进行,解决好地下连续墙的锚固问题。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趋势,可提高支护墙的刚度 35%以上,墙厚度可减薄,墙内支撑的数量可减少。由于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反拱作用,可以减少支护墙地变形,支护墙裂缝少,提高了抗渗性。因此,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工艺之后,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会得到一定地发展,内支撑 H 型钢、钢管、混凝土支撑都有应用,布置方式根据基坑形状有对撑、圆环式、角撑、桁(框)架式等,还可以多种布置方式进行混合使用。圆环式支撑受力合理、能为挖土提高较大的空间。深、大基坑土方开挖目前多采用反铲挖土机下坑,以分层、分块、对称、限时的方式开挖土方,以减少时空效应的影响,限制支护墙的变形。

2.3 桩基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适用于任何土层、承载力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目前已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桩径达3.5m、孔深达105m。在灌注桩施工中,国内建筑业还研究应用了后压浆技术,也就是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管用一定压力将水泥浆压入桩底和桩侧,使之对桩侧底泥皮、桩身和桩端底沉渣、桩周底土层生充填胶结、加筋、固化效应。灌注桩施工中采用后压浆技术后,可以减少桩体积 40%,成本降低效果非常明显。在沉管灌注桩在振动和锤击沉管灌注桩基础上,研究了新的桩型,如新工艺的沉管桩、沉管扩底桩、直径 500 毫米以上的大直径沉管桩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为了防止由于起吊不当、偏打、打桩应力过高、挤土、超静水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施工裂缝,研究出了有效的措施。

2.4 逆作法施工

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的进度,可以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普遍用于施工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注意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3 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建筑企业本身的管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对施工企业来说,实现办公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信息化管理建设所需要的氛围,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初步感受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为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筑企业以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因此,以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4 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建筑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建成了大批结构新颖、技术难度大的建筑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新型钢结构建筑的兴起,推动了我国建设工程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建筑施工水平走上新台阶。本文分析了我国施工技术现状,阐述了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确保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明晰性的重要途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自我监督的核心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是深入研究企业会计事项的保障。当前我国的内控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特点对内控管理方针进行控制,大力提高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为企业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质量。

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内控制度亟待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整体事项存在明显的缺陷,内控制度不健全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管理层未对会计监管的整体构建产生足够的关注、企业内部实施人员对监督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本身实施控制是多此一举。企业没有相关人员对会计监管的重视和足够的支持作为保障,那么健全的内控制度也就无从谈起。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会计内部监管工作合格的标准是会计人员的统计、记账和核算等技术性事项,而非会计事项的监督和检查。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内部有关控制事项的控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亟待健全。

(二)内控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企业会计内控人员素质缺失。在企业领导层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简单的监督检查机构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相互建立不正常联系,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欲望或实现一些不道德的目的,随意调整企业内部收入、费用和利润。内控人员素质不高,隐瞒虚假的会计数据,这就更加增长了企业内部违法乱纪人员的嚣张气焰。长此以往,企业内部经济发展事项效率不断降低,内部经济发展风气也日益走向低潮,不利于企业长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会很大程度地阻碍企业内部各项会计事务的顺利开展。企业在经济发展事项研究的进程中,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会计人员随意记账、核算,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和总账甚至会计报表的数据真实性缺乏关注和重视,从而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监督机制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外部审计机构的定期性核查并不能对企业整体状况起到根本性的监督。只有企业自身建立起完整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企业才能使核算和审计工作更加完善,经济发展事项也能顺利开展。

(四)内部审计能力亟待提升

企业会计控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内部审计事项的不完整。内部审计能力缺失是由于企业管理层为了财力、物力的节省,将会计审计事项抛掷一边。再者企业管理者如果存在一些经济问题,就会迫使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真正的会计事项掩饰,进行虚假信息的披露,违背职业道德。

二、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应对对策

(一)强化财务软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也都采用了财务软件进行企业日常生产销售活动的处理。会计核算软件系统及其生成的会计信息都应该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相关财务软件主管部门、各地区业务主管部门及各地区财政部门应该对各个企业所使用的财务软件进行统一核实管理。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变革,保证会计信息的清晰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强企业会计制度和先进会计理念的不断学习,对审计和会计准则更加完善,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认可度和信任度。

(二)规定企业会计内控政策的使用

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应该明确规定银行本票、支票,基金建设项目和短期投资等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这样就能使会计内控科目和账目更加清晰。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物价的起伏涨跌的变化情况,以及企业的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性的进行企业的长期、短期投资,做到从实际出发,找到企业在行业中准确的位置。

(三)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继续推行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可靠精准的会计信息掌控着企业发展的命脉,可以说这些会计信息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不容忽视。同时,要对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进行提高。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记账、核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工作,还要参与相关部门对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制定工作。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得力帮手,还要积极主动给予政策决策者相应的参考意见,对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内控制度体系的完善

企业正确的工作方向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企业会计工作正确的方向的提供方式之一就是科学的内控体系方针。因此,首先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必不可少,只有这样,内控工作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其次,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可以明晰企业工作职权、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最后,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的实现还可以通过成立制度执行小组,让他们审查内部监管人员的资格及工作能力的考核。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在相互密切合作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抵制业务操作一人掌控的行为。另外,外部审计部门再稽核制度同样应该进行强化,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内部监管工作的质量,同时逐渐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工业公司;移动应用;研究

Key words: industrial company;mobile application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137-02

0 引言

当前是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大更严峻的考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行业内各兄弟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将会面临更为强劲的竞争。

1 公司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具备了营销、ERP、协同办公平台、资金监管系统、MES等信息处理系统,涵盖营销、客服、财务、物供以及日常办公处理等主要业务部门,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信息化基础。特别是协同办公平台、资金监管系统、MES等面向每一位员工的信息化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管理和经营效率,改善了公司沟通与协作环境,而且强化了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公司运营管理指令的上传下达,促进不同系统的信息转变为公司共有的知识资产,促进了沟通与协作,符合当今市场竞争必须快速反映的要求。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公司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日常办公和沟通协作中不刻或缺的重要工具。成为企业运作的支撑核心。

但与此同时,由于需要依赖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固定的办公配套设备,信息化的极盛又开始凸显一些问题:流程的信息化必然要求大量的工作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完成,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被束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如何才能打破这些时空上的信息束缚限制,跳出固化的信息化建设窠臼,可以随时、随地、随手使用的信息系统,使得公司管理者、业务人员不管置身何地,都能随心所欲地和内部系统关联?这一问题日渐成为信息化市场的关注焦点。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引入企业移动应用解决方案。

2 移动应用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

所谓移动应用,就是通过无线技术的应用,打破目前固定场所、时间的办公模式,结合实际需求,将各项信息系统的应用延生到移动终端,从而实现以下三点功能。①现场信息实时采集和传输。②实时的接收各项工作指令并及时处理。③随时随地的查询所需的信息。

当今社会,我们在每一个行业中都能够看到移动应用解决方案的实例,比如在物流公司、连锁超市、邮局、公安局、电力部门等等。虽然在每一个部门移动应用的用途是各不相同,不过从总体来看,移动应用都对这些行业部门带来了好处,在增加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工作强度以及人为失误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500强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应用合适的企业移动解决方案来提升竞争力。如Wal-Mart,Carrefour,美国通用,DHL等大型跨国企业都大规模地应用移动计算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际著名的IT市场研究机构Meta Group和Gartner Group等的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来的10年之内,80%以上的企业用户将采用远程或移动的解决方案,全球将有数亿员工的日常办公环境是非传统的工作环境。这种前景,即将成为现实。

3 公司移动应用需求分析

在公司,无论是领导还是营销人员、原料采购人员以及广大员工都有强烈的移动化办公需求:

需求一:领导出差途中,无法及时处理日常事务,导致相关工作延时;无法及时掌握公司生产经营状态,导致决策延迟。

需求二:原料采购人员在采购现在无法及时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进行综合判断;也无法实现烟厂与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及时共享、资源协调。

需求三:营销人员身处客户现场,无法实时查询客户资料、服务资料,也无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导致信息滞后、资料不全。

需求四:在流程各审批环节中,无法实现审批信息的实时提醒和催办。

需求五:各级人员无法实时登陆企业资料库查询需要的资料,也无法及时对公司信息进行更新。

需求六:行业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必然要求引入移动应用技术。

4 公司移动应用解决方案

满足上述需求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对公司现有的信息系统无线延伸到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公司领导无论是在外地出差,还是在旅行途中,都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终端了解公司运作情况、审批各类申请等;员工不论是在差旅途中,还是在现场办公,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就可登录企业内部各项应用系统,进行办公,查阅资料等,第一时间掌握重要信息。通过把企业内部系统移动化,可让企业外出办公人员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享受信息科技进步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个人认为,公司引入移动应用一定要切合公司的实际需求,在建设初期应重点考虑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移动办公:主要是实现与现有桌面办公系统的对接,将办公自动化的功能延伸至移动终端上办理,为公司管理人员提供移动环境下的办公条件。②移动营销:移动营销系统通过移动终端向各级营销人员提供服务功能。③移动信息共享:为公司各级员工提供移动信息的查询和录入功能。

移动化可以为企业带来业务、流程、工作方式的改变:①使企业业务移动化,可以更灵活、更迅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②使企业流程移动化,从本质上加速类似客户和现场服务这样的移动化流程;③使员工工作模式移动化,鼓励员工实践中的多样性,对如何、何时以及何地工作提供选择的自由。

5 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入移动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传统信息应用的一种变革,在引入前还必须要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①公司要有更加开放的网络环境,各级办公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需要的系统,办理相关业务。②开放的网络环境必然要求建立更加科学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不仅要求网络部署方式的安全性,还要求对无线信息通道、传输内容及终端提供全面的安全措施。不然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权限盗用事件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③公司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提供各级人员随时随地的查询或更新各类需要的资料。④终端配置要求:各级人员对移动终端的要求不尽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对不同的人员配置不同的移动终端。

6 结语

本文分析了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公司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公司移动应用的解决方案和目前应着重注意的关键环节,并对方案实施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移动应用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具体实现一定要切合实际并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业活动。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和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如网络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络广告、网络调研等。其作用是疏通现有商务的各个环节,提高现有商务的运作效率,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秩序,开辟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所。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即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即B2C)两种。煤炭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企业间的贸易活动,即B2B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商业运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许多行业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我国的煤炭行业。电子商务以其便捷的操作,能够有效地降低各环节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收益。

一、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从业态形式来定义的,它是和传统的商务形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商务活动效率。电子商务是继工业化后的信息化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各国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产物。(1)电子商务的类型及特点。电子商务按其交易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者(C2C)、企业对政府(B2G)、消费者对政府(C2G)等方式。目前主要的是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模式。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消费者、流通企业甚至政府联系起来;便捷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交通、自然状况的限制,以一种非常简洁快速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协调性,电子商务能有效地协调各经济主体间的活动,实现及时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等。(2)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是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不二选择。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广泛的开拓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还可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都投入巨资来实现电子商务转型,如通用、宝洁、联合利华、海尔、美的等。事实证明,这些企业都通过电子商务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形象,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二、电子商务在煤炭行业的应用

1.电子商务模式在煤炭企业营销中的优势分析。电子商务具有无形化的特点。(1)电子化数据化程度高。电子商务模式高度依赖网络的发展,营销双方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流、交易,实现快速准确、双向的信息交流。(2)经营规模无场地限制。网络可使经营者在虚拟的“店铺”中任意摆放商品,没有数量限制,而且可以方便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采购、销售各种各样的商品。(3)支付手段高度电子化。目前,大众使用的主要形式有信用卡、网银、支付宝等,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快捷性。电子商务能有效地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创造更多财富。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客观因素在营销过程中的限制,规避风险,有效协调各市场主体间的活动,使效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电子商务模式独具的优势,使得煤炭企业能够显著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降低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成本,实现真正的低成本。此外,还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技术支持。

2.电子商务模式在煤炭企业应用中的问题。(1)企业内部管理与电子商务发展不相适应。电子商务的高效运作必然要求有一个高度结构化、协同合作的企业组织,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操作流程、系统优化和管理模式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工业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的各组织机构重叠,职能界定不清晰等弊端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有效开展。部分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电子商务流于形式,带有明显的技术色彩,认为搭建好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先进技术,电子商务就能有效运作。事实上,搭建好技术平台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如果企业不能将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僵化的业务流程根本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这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相关系统建设不完善,硬件和软件匹配不良。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容易仅仅关注“看得见”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无形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技术问题主要指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煤炭交易多为大宗货物的交易,交易额巨大,因此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更高。电子商务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服务和电子信息化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开展。有关专家和消费者普遍认为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我们在看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潜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应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建设。(3)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企业直接照搬国外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现状,致使电子商务的开展屡遭挫折。先进技术和营销模式只能给我们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最终还是要立足于人的操作,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1)煤炭贸易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把最先进的技术和传统商业模式结合起来,采用“网上,网下”同时进行的运作方式。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性,目前很难做到货到付款或者款到发货。不论是传统的商务模式还是时下的电子商务模式,都很难保障支付手段的安全性。故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选择信誉度较高、有实力的第三方做中间担保,降低交易中的风险,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2)煤炭企业必须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逐步推广”的方针,制定电子商务系统总体规划。一般认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电子商务的实施依赖于管理信息系统。如果企业不能及时传递客户、商品、库存量、流通等方面的信息,就会造成贸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企业中必须完善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详细的电子商务系统总体规划。(3)营销不仅仅是销售,营销的使命是获得最大利润,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也不例外。市场不是一个静止孤立的东西,消费者的需求存在无限可能性。企业生产必须立足市场,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一定程度上,营销与企业管理重叠,如何将市场信息及时翻译成各个部门能够理解和执行的具体指令,保证高效的执行力,这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营销的执行力。煤炭企业需要融合电子商务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建立B2B应用模式,如客户管理、商品信息、网上结算、网上支付、售后服务等,将电子商务模式有效地应用到营销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

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尽管仍有不足,但是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已经显现。煤炭企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开拓创新,积极稳妥的开展电子商务。煤炭企业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推动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