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也从教育者数量多少的比拼转到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比拼中来。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集良好人格结构与较高创新精神以及能力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中学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无法复制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学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一、新教育观念的树立

(一)人本教育观念

人本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定义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具体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所谓人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展开日常教学

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展背景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学生缺什么补什么,学生更容易接受哪种方式就多采取那种教学方式。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质量观

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履行其为人师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创新教育观的树立

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传统教育观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观念的要求,“创新”是其血脉。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为重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新教学方法运用

结合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那么在新的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该如何开展历史课程的日常教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时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进行学习。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堂中感受历史科学的人文熏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相关论述,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于传统文明、传统优秀思想以及相关文化产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以史为鉴”。而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建立在“以史为鉴”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传承,只是原地踏步,毫无生机。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进行结合比照,从而把握时展的主题,让学生立足过去方言未来。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对一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得出自己的结论。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一事件的发生都存在两面性,即我们经常说到的“世事无绝对”,也许这一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外部环境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同样一种做法或许又转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转变出传统结论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怀疑式学习,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试着去更新他们甚至是他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能用不同的眼光多角度的去对待某一事件或者是某一社会现象。

(四)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

现代市场要求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应充分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将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融入进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知识体系之间进行交叉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研究性活动的开展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虽不是没有可能,但存在一定难度,有目的的开展相关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以致用,将具体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来,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肩负起为人师者的使命,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贡献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韩久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考试周刊,2011,29:21-22.

篇(2)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界认为,“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版)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1998年版)

我国史学教育专家赵亚夫也认为,“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它面对人类的文化实施人类的有文化的教育……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方向相统一,形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动力,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影响与真谛,培养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这便是新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引自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了切实达到新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和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强调历史学习的体验性。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2)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强调历史学习的反思性。现代社会要发展,要更和谐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现代人具有纵贯古今的洞察力、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特征与本质的准确判断力。现实社会是过往社会的延伸体,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反之,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越深刻,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4)强调历史与其他边缘学科的联系。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如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理等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四)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与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评价,应以创新能力发展为基本点,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具体要求,

(1)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

(3)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五)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时期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这彰,要求历史教师知识面要广,无论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时政,甚至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尤其是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理论并自觉将之应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形成客观、理性、全面的历史观。

(3)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篇(3)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 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篇(4)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二、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习教育新理论,不管是哪一级的教研活动,教育理论学习是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名家经验、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要创设学习研究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和研究。

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加强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新课型的研讨课、录像观摩课的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本学期将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之一,一是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可取之处;二是本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三是你认为本堂课最好的教法是什么?

③教研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及作用发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较适当的教学目标,毕业班确立知识能力坡度,加大综合应用能力,高一高二要在新授课上好的基础上处理好“问题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④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结合本市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使课堂教学模式走“模仿——创新——实效”之路,完善提高吴江市原来三种教学模式,要求骨干教师人人有模式,一般教师个个都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吴江历史教学研究的特色和风格。

四、教师培训能力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发挥群体的力量,需要全方面、立体化地规划教研网络,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本学期要组织和协调好学校历史教研组、中学历史教改协助组、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历史教学研究中心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搞好历史师资队伍建设。

①本学期要将教研组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指导教研组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在怎样开展好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实效性上深入研究,使教研真正促进教学,对新教师多听课多鼓励,注重师徒对子工作的形式新效果实。

②“中学历史教改协作组”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摇蓝,由于目前我市部分学校规模原因,跨年级上课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往往“单兵作战”。本学期我们把上岗三年左右、业务水平基础好的教师全部组织起来,确立学习和研讨的主题,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备课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改经验,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给他们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更快成长。

③继续以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为骨干力量,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成绩评价这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整体水平。

④“历史教改中心组”要发挥教改的核心力量作用,要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一方面我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让他们加入名师、特师后备的行列,同时把他们的教学经验推广到各个学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学期主要活动安排

1.精心准备和布置好高三历史复习计划,提出在3+1+1考试模式形势下,历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2月底)

2中学历史课题组课题活动。(2月底)

3.高三历史中心组活动。(3月)

4.初中历史评优课(3月)

5.高中历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4月)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88-01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段,而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当中,大多数的教师仅仅只重视对于课本、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或是对于课标所要求掌握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在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对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公民教育。

一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原因

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将公民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学历史课堂对于公民教育的巨大作用,成为了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恰好历史学科又是非常适合进行公民教育的学科,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来源以及其历史沿革,更清楚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络。

第二,历史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结构的差异性,探究文明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学习各种不同类型文明的资料,从而对不同的文化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国特有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优劣及区别。

第三,通过历史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在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学习的时候,了解世界先进民主形式,并掌握这种形式的来源及内涵,明确在发达国家中公民权的发展历程,以及通过讨论、交流、查证等手段,形成对现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独立看法,主动思考学生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 中学历史课堂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切身体会到民主与公平。现代社会要求民主平等,而对学生来说,他所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和教室,所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社会的缩影,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民主公平的气氛,也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社会公正带来的影响。而要做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理解学生的个性,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尝试完成并解释历史课题,尊重学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及时的肯定激励中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敢于挑战,善于创新。

第二,活用身边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公民教育现实感。在课堂中引入最近发生的,或是身边发生的事件,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发生在每一天,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对包含在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素质培养也会容易接受许多。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给学生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等。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84-01

历史是研究过去为现实服务,是过去和现在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而中学历史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功能、任务及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探讨。

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继承性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曾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要学习的历史观,决不能割裂历史。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学历史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近代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的革命精神,都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研读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找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有效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现实的政治都有其历史渊源,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要自然地将其与政治时事相联系。我们认为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稳定和进步,而且还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发展。历史学所研究的虽然主要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但时间是永恒连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完美的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因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树立科学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就等于离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可持续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需要各个国家、民族相互的了解并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能帮助人们以更理智的态度去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成员历史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历史学科的价值将会日益彰显,其独特的学科魅力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去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8)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装备 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装备”在教育领域成为热点。中国基础教育装备年鉴启动会上,有学者提出教育装备是为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发展的。什么是教育装备?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教育装备?历史教学中的教育装备如何应用?这些问题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

一、教育装备的认识

国内学者艾伦指出,教育装备的含义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及相关软件的总称①。一位学者提出,“除了人之外的东西都是教育装备”。在我看来,教育装备应该是以下媒介技术和教育技术为依托,以人工资源为形式,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现实中,从一根粉笔、一把尺子到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都属于教育装备的范围。

一般来说,历史学科中的使用教育装备分为传统的教育装备和现代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或教具包括笔(铅笔、钢笔、毛笔、粉笔)、黑板、纸张、图片、电教馆、留声机、广播、电影、教鞭、历史挂图、历史遗迹、博物馆、教材、照相机、电灯等。现代的教育装备有电脑、投影仪、手机、电子白板、复印机、扫描仪、3D技术、空调、热水器等。传统的教育装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什么要提供现代的教育装备来辅助历史学科教学呢?

二、现代教育装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征,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它无法像一些自然学科那样,具有可操作性和试验性,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再次体验,由此导致中学生难以对远离现实的历史产生很浓的兴趣。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使原有现状得到改变,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丰富材料。它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③。

2.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同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利用《晚清风云》的片段,让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有效的视频和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情景感染,得到启迪,为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利于素质教育目说氖迪帧

3.时展的条件。信息化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所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现代教育装备的出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历史学习工具。其中,网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长处,采用多媒体的全方位教学,再现图、文、声并茂的学习环境”④。

三、现代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是必要的、与时俱进的。那么,如何运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历史教育装备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装备弥补固有的缺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有效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得历史变得生动具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对于中国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看相关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然而学习外国历史,学生没有这么便捷的学习条件,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达到学习目的。互联网上开设有许多外国的历史专栏,里边的资料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便利,也激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例如,学生可以接触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历史史料,也可以进入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在线参观。此外,可以利用先进的打印技术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的容貌和当时的社会历史场景,使历史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2.运用现代教育装备化抽象知识为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历史学习中存在重难点知识,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感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装备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从静态到动态展示,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难点⑤。现代教育装备的直观性能够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通过多途径向学生传递各种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江苏省吴中区苏苑中学的张维老师在讲授《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是战争爆发的根源。该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设计出两份表格,一是《美德钢煤产量增长示意表》,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柱型动态图表,直观演示1870到1913年美德工业增长速度之快,让学生轻松理解。二是《英法美德实力比较表》,通过工业发展、所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殖民地面积等详细比较,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这样设计相比之前传统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也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历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现代教育装备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似乎只是一份历史考试卷子。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使得历史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南师大朱雪梅教授等人构建了“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体系结合传统手段与数字化平台,创新评价工具,创建了包括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平台、学生学业成绩观察表、课堂教W行为观察表三个成果,改变了以前传统的评价表。

新的教育装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始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历史课堂的环境、结构及教学交互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因此,新型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行为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发展了历史教学评价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现代教育装备运用的反思

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深入的情况下,现代教育装备正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装备和历史课堂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科素养的养成。不仅如此,现代教育装备的运用使得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拓宽新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素养等。所以,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装备的引进是与时俱进的,是必要的。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装备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装备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农村一些地方,不仅在装备方面,还在教师等方面都形成了差距。那么当下通过年鉴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可以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让偏远地区的教育也发展起来。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网站的建设、微信公众号,迅速传播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此外,教育装备在历史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做到符合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不能偏离历史课堂教学,选择对学生有用的、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教育装备。同时,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装备。传统的教育装备并不是落后的、无用的,它也可以促进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是有用的。二者结合使用的前提就是以有效性为基准,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装备不仅对今天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未来的教育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艾伦,等.教育装备与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源资源(设备仪技术装备),2006(2):5.

②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

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

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着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

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

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着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因此,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

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得太深太细。

篇(10)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所在。素质教育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当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形势下,怎样才能做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要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把握突破口,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前提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观点。

一、与时俱进,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

1、与时俱进,优化更新历史知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历史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历史教材变动较大且较快,历史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现状,“吃老本”,不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新营养,则必然被历史和时代所淘汰。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更好地推进历史课改。

2、开阔视野,博学广求。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尽量多地掌握各种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事实上,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历史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不断探索,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能力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后者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升华的关键所在。正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4、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是一门重要的道德教育学科,历史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学生的素质。所以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创设良好氛围。中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要从课堂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等各方面的兴趣,就必须让精彩纷呈的历史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多开展实物写生和户外写生采风,同样对提高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新教材中有许多的地方“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三)更新教学形式。变换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或者和学生一起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主题、目的、要求,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法引入课堂,或者适时出示优秀范作,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引入,或者通过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和谐、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新颖多变的课堂导入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1、角度创新。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篇(11)

一、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二、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

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