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传统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而蕴育形成的,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认知。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无不影响着人们审美理念与艺术创作。在传统审美的理念里,“写意” 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美学界特有的定义。“写意”是由有感之物而起,用情观物,以情动人,从而使得内心与感物相交融、达到主体与客体相合并的境界。现代艺术是科学化、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迁与历史前行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得各类因素促使形成了今天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艺术。
1 传统审美理念
所谓传统审美理念,其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实践,其深刻地表达着特定时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审美理念。
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丰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强调“写意”,情景交融。不仅局限在简单的描摹客观事物,更不是随意拼合的主观意识,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统一和谐,从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当然,该传统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灵魂。
此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还强调了“传神”和“天人合一”。传神,是艺术中传达美的一种方式,是指艺术作品应对物象最具审美价值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概括、提炼和再造,表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物象的神态、气韵,所以“传神”又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先后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起来,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该主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未来。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无论选材、设计还是装饰等诸多方面均有考究,无不体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2 对传统审美的质疑
随着社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星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旧的事物,质疑传统的审美。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怀疑,作为一种本能反映,是体现思想活跃的。同时,这种活跃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着极大的引领性,从而常常是人类认识进步的有力先驱。正如这样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们确实要求思想活跃、思想开放,这是发散式思想家的特点,而且确实也只限于这些人。”
3 现代艺术氛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在人们物质生产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历史背景为现代艺术的萌芽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表现出艺术发展的一片繁荣,艺术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轮番上阵的艺术流派和各类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球。这种变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宗教与艺术。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对传统法则的质疑则是后来产生现代艺术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传统、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艺术的开始。艺术家们将关注点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选择新的视角去创造内心所感受的新事物。这一新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和现代艺术在逐步由相互冲突变为相互融合。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向中国的引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艺术界对许多艺术的概念性和主观性问题有了分歧和争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世创造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性材料。
4 中国现代艺术的现状思考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市场和商业化的诱惑太大,导致一部分平庸艺术家利用所谓的流行艺术语言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抄袭,这种复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市场和利润,使得有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追求着表面的形式感来取得效应。
在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创意是潜伏在现代艺术中的内在动力。然而,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在文化信息的影响下感知环境所反应出的能力。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可能以全球化的资源作基础,以传统文化内涵转换的艺术创作会成为新的契机。
5 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
西风东借、洋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发挥,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利益,导致由此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间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气氛越来越烈。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强调“意”,也看重艺术家的“德”,艺术水准相当的创作,艺术家的“德”会提升相应的艺术价值,因此,艺术家的“德”不仅影响着创作的艺术价值,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理论。在中国现代艺术氛围里,艺术家的名气会成为人们审美、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
艺术家名气的由来有两类,一是通过市场的炒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得来的,二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在艺术长河里的修养和锤炼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来说是属凤毛麟角,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商品市场社会,“好饭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包装宣传的有才之人被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艺术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新鲜感的,若现代艺术一味地缺乏新鲜事物则使得艺术氛围变得单薄无力。市场的宣传在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也正是这样一味地迎合使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审美的韵味,也是造成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理论冲突的重要原因。
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经历冲突和纷争后,在社会大环境的条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审美激发了现代艺术的产生,激励了现代艺术的进步,稳固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是现代艺术生命形成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冲突”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冲突”,而是一种全新的力量,促使着现代艺术的萌芽和发展。同时,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也将接受未来的各种考验。现代艺术与传统审美的不断碰撞和冲突,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初始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46.
传统文化艺术往往包含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积淀。中国传统文化讲求“行”、“神”、“意”,现代设计则主张个性、时尚、潮流[1]。前者含蓄而内敛,后者张扬而个性;前者传达美的意蕴,后者突显视觉冲击。两者的有机契合,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现代设计提升文化品格的精神需求。
(一)民族性是设计文化生存之本
传统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艺术是由人所创造,而人恰恰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植入了“时代性”、“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印记。没有纯粹意义上脱离了社会属性的人,因此也就不会存在脱离了“种族、环境、时代”背景的设计者。传统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传统民族文化以其博大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特有的完美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者,成为其思维本源,成为其创作灵感取之不竭的源泉。设计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一个设计师如果脱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只会成为游离于国家、民族之外的怪胎。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声称他们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必须以“传统”为鉴,将其传统逆转形式、逆转思维来阐述他们的设计。艺术是世界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从审美接受角度来看,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所形成的陌生化的审美意识形式可以给艺术欣赏者带来审美愉悦感,激起他们艺术上的共鸣,真正地使艺术无国界。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现代设计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设计艺术的现代感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是内在于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演进,并以传统化的多样性来丰富的[2]。如今,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能使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在国际性多元文化交融的主流中获取世界的认可。因此,只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才能使设计经得起历史的沉淀,经得起世界的考量。
(二)现代设计以传统艺术为依托
传统艺术元素蕴其意,现代设计张其形,两者巧妙地结合,这不仅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意识的必由之径,也是引导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丰富瑰丽的传统艺术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艺术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设计所缺少的对民族精神的表达。梁启超先生有言,“以借他国而立于大地”,也就是要求设计师有意识地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纳入到设计中去,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对传统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以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的设计手段相结合,创造出雅俗共赏且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设计文化。
二、现代设计是对传统艺术美的传承与发展
(一)现代设计是传统美的蕴意的延续
含蓄而隽永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导思想,不注重西方式的轮廓、比例精准的直白与平实。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形神兼备的美的意境,讲求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的延伸,在审美情趣上形成特有的自由、无限的空间意识,构成中国韵味的艺术精神世界。“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中蕴含着的就是中国式的含蓄与典雅,曼妙地将富含韵意的艺术设计提升为精神层面的心灵感悟,其独特的文化蕴意与欣赏者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如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以其形延其意,取其神,意蕴深长又富含特有的古典气韵内涵。现代设计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的思维、节奏,凭借着创新的个性与特色,将传统的文化因素有机地注入到现代设计之中,在现代文化内涵上延其传统之神韵,创其现代之特色,打造出现代设计的市场、文化价值,经过历史的品味而经久不衰。如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就成功地运用了“篆刻”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京”字以篆体韵味的手法对汉字字体及流畅的书法进行了深刻的把握,刻画出了一个舞动的神态,向全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概念。
(二)现代设计是传统美的创新与超越
现代设计是现代审美情趣和社会经济文化取向的综合体现,是高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的高度融合,也是传统艺术的创新与超越。现代设计要立于长足发展的不败之地,就要在吸纳传统艺术文化因素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探求现代设计的发展,延续古典韵味美,以创新的思路彰显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3]。2008年中国奥运“火炬”的设计就是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美的契合。中国式的写意手法,“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传递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传统的纸卷轴造型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高雅华丽而内涵厚重,既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因素浓缩在一个极具现代科技色彩的奥运火炬之中,又创新性地把古典韵味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科技创新而又特色鲜明。
三、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传统与现代,始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动至静、由静至动的不断双向运动的过程。在现代设计中要做好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其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现代艺术应保持传统文化的蕴意,在创新中求发展
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要重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内在实质,从传统风格、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进行创造、深化和发展,让传统艺术元素成为现代设计的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4]。在现代设计中要积极寻找与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结合,在思路上形成一种文化的默契,体现出传统文化独有的意蕴,使现代艺术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内涵。另外,现代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正确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艺术是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借鉴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不断创新现代设计,把握好其精神实质,用全新的观念把传统艺术发扬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来,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
(二)创新现代设计应融合民族性,面向国际化
作为“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传统文化,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已。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想到落后,实际上被保留下来的真实对我们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是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髓。从我国庸久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如果要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勇于吸收,敢于创造,善于交融。近些年,近代的中国文化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蹒跚而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激情碰撞,最终的结果是两种文化都会汲取对方的精华,并且充分融合,从而共同进步。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创造、善于交融才能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当我们在不断追求时尚品味简约的现代艺术的同时,却很少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各种连带影响。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所说的“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我们的生活习惯还有思维方式等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艺术一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形态去发展,我们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共同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99-2在当今,“拼布”已经脱离了最初节约成本的初衷,已然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了,在布料的选取上,设计师常常让一整块布料裁剪为碎片,将其重新打散组合制作为具有实用性的物品:各式好看的包包、被子、各种款式的布垫等。在这个过程,设计者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和创意,巧妙运用娴熟的手工技艺,紧密结合不同的材质的面料,并运用合理的色彩搭配规律,制造出美丽的拼布艺术作品,这种形式早已高出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定义,使其成为很具有欣赏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除此之外,更强调艺术性的拼布作品也层出不穷,此类艺术品没有太多的考虑实用价值,需要设计师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艺术鉴赏和设计能力。
一、 拼布艺术在中国
传统拼布服装的色彩运用起源于先人对自然的原始认识,并且深受“礼”的影响。传统拼布服装色彩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规定,遵循时下的民俗风情、伦理常德。如僧侣的衣装,最初是收集各种碎布缝制而成,服装的色彩以布料本色为主,讲究朴实,但是服色杂乱,因而从衣色得名“袈裟”。再如,传统的百家衣的用料形式和图案花色一般都不太注重讲究,但是在用色大都爱使用蓝紫色。因为“蓝”谐音“拦”“,紫”谐音“子”,取意“拦子”,表达了人们驱魔祈福的意愿。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在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服装的文化内涵也就更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佛家僧吕的着装。
图1百衲绸片明代香港万玉堂藏
在中国,有“百纳衣”一说,“纳”,用细小的缝衣针密集排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百衲绸片,在黄色的丝绸底料上,使用超过百余块五彩斑斓的小的布料,刚好印证了“百”。“百衲”意即很多的各式布片的组合,也有指针线功夫了得,做工精良。佛家僧人的衣服也叫“纳”,最初僧侣的衣服要求用从民间化来的无用布片拼缝起来,然后进行染色,梵语音译称为“袈裟”。而袈裟不仅仅是指僧人的服饰,在佛家的其他物品上也可以被指代,因此,“百纳”便和佛教多少有了渊源。
国人长期将拼布工艺视为民间普通“女红”,并没有给予多少重视,而认为现今的拼布艺术是由国外传入中国。其实在中国,拼布的历史极为悠久,可追溯到唐代堆绫和贴绢。“堆绫”是将绫或者另一些丝绸面料修剪为形态各异的单元形,经过多层次的重组,形成新的动植物和人物图案,有些作品还在主体形象的下面缝制较小的布料,为了是主体图案凸出显示,视觉上出现浮雕的艺术效果。另外一种丝品工艺则是把一层面料修剪为丰富的形态后粘贴,称为贴绢。在唐代,这两种工艺的主要用在皇室贵族的衣物上面或者出现在佛堂的装饰品。明清以后,这种以往只有显贵们能享用的艺术逐渐普及到了民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百家索童衣”。我国的拼布工艺发展到现代,在继承传统的堆绫和贴绢工艺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拼布艺术的优点,已然经成为设计家们彰显艺术之美的独特的载体,用来表达对生活、自然、人性的个人理念或丰富的思想情感。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拼布的图案越来越丰富,制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除了用于服装,现在人们还常常见到拼布特色的各种包、手工艺品、家居织物等等。
二、 民族的,世界的
在西方,十九世纪后期的拼布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随着时光的推移,科技的不断进步,曾经是纯粹手工技艺的拼布艺术在慢慢的衰退。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时代来临,却对拼布艺术的逐渐回热提供了时机,各类有奖比赛层出不穷,众多设计家们的新颖构想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现代服装设计中,充斥着时尚、未来、各种突破的元素缤纷着装点着各类时尚T台,服装设计风格变化莫测,让人叹为观止,但留心观察总可以在其中窥见“拼布”的身影:她有很多情的一面,染着缤纷色彩给人带来不同地域的民族气息;她有潇洒的一面,跟嬉皮士一起在爵士乐声里狂舞;她有淘气的一面会偷偷跑去马戏团,跟小丑捉迷藏……虽然拼布在近几年的时尚舞台频频亮相,但却很容易被消费大众所忽视。这是因为人们容易沉迷于新的风格,而从没细细思索这些流行背后竟会有一个相同的元素――拼布。拼布的风格很多,如民族风 、欧普风、嬉皮风以及其他服装类型中的拼布,如小丑装、乞丐装。
当下的文化,民族化强调融现代设计的多元文化于一体,而国际化范畴则突出寻求为多民族的共性和共同的规则。如服装设计,民族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体与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但它必须要建立于一个国际化的普遍原则基础之上,否则就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合适的理解。而拼布形式则正处于两者之间:具体到细节,不同民族风格的设计使得拼布具有其本民族的特色,而在结构上拼布又具有被普遍使用的广泛性,我们甚至可以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中找到拼布的身影,因此拼布形式能够更广泛地被不同文化所接纳。在现在的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已是全球认同的文化理念上,喜欢采用拼布形式作为设计基调无疑正在扩大其流行的空间。“时装设计师不断地企图从历史服装、非欧洲服装、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中发现新的服装观念、主题和基调……这些侵占的风格特点然后经历了一个拼合的过程,由此新的款式和格调得以从这些文化碎片的万花筒中产生。”拼布,原本就是“碎片”形象的它,正迎合了设计师们追求多元、变化、重构的现念,既可以表达一种无序的、反叛的风格,又可以言说原始的、质朴的风格,甚至还可以是幽雅的、精致的等等。
拼布的艺术美学符合时下“不规则性、不完美性、非对称性”等审美观念。人们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审美,传统的完好无缺的审美追求正逐步被消解,专业设计领域中,对形式上的多变的渴求和寻求内在平衡的其实也符合传统美学基本规律,即永恒的平衡。这里的平衡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对称,但一定是符合人的内心追求平衡美的这一基本生理原则。拼布艺术的回热,从形式和内涵的丰富上,已然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这种主动的创作过程是令人兴奋的,破环、打散、重组,充满了挑战和创新的刺激。这种重新组构的过程是人们追求新生事物的内在原动力,这种新的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打破传统的“完整”效果前提之上的。在服装及其相关设计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用“拼布”形式,诸如多变、新奇、丰富、不合常规等理念它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现代人渴望打破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生活的愿望显得如此的迫切,而破环和重建的对立统一又如此和谐的彰显在这种温柔而美丽的载体中。“如果世界过于正统,过于程序化,便失去了想象的乐趣;如果过于现实,则会像一张坚硬呆板的铁板,缺少生活的激情。世界需要那么一点骚动和无序,然后在被打乱的元素中重新组合。”
参考文献:
[1]林青.留下的和消失的[J].中国新闻周刊,2001,(17).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文化内涵、强烈的对比色、素材选取、表达形式等。强烈的对比色是民间美术最大的特征,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民间美术极具艺术感染力,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更使它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师的最爱;文化内涵也是民间美术较为显着的一个特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由于民间美术在表达形式上极具美学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将设计转换成一种语言,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增加了现代艺术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剔除了民间美术中的粗俗部分,使民间美术在提炼之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感,为现代艺术设计开拓了一片全新的领域。
(一)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在大多数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眼中,最好的艺术素材往往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活作为艺术的一部分,经艺术家的提炼和润色后会充满文艺气息。民间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它是承载民间文化的载体,作为艺术设计的源头,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和精神。物质是人们的生活基础,也是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精神文明则反映了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从艺术表达形式的角度分析,民间美术是艺术设计的源头和潮流,民间美术可以让现代艺术设计满足人们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等心理方面的需求。从古至今不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设计,而每个地方的艺术设计又因风土人情、经济水平等因素得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受民间美术的影响非常之大,也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美术的民族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艺术设计,尽管它在表达形式和设计内容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论是高科技产品、工艺品还是包装纸,大大小小的艺术设计中都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气息,这就是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体现。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源头,设计者应当通过吸取民间美术中的精髓部分,设计出属于自己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在促进艺术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我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共通的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图式造型的设计上都存在共同之处,相同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民间美术在创造过程中始终以人生理想、原始信仰和生命价值为创作主题,而民间美术作为承载人们生活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愿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电子产品也在网络上普及开来,艺术设计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也开始脱离了原来的属性被赋予现代气息,作为一种物质产品迅速充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相对于民间美术而言,现代艺术设计对人文精神更为忽视,因而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目标。随着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广泛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在时间和空间观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间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则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吸收的精华;其次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可以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选材灵感,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作品主题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内容都取自当地的物质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得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彩的形态,随处可见的创作材料和普通的创作工具使得民间美术具备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现代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需求,所以生活气息对现代艺术设计尤为重要。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有利于增加现代艺术设计质朴简洁的艺术感染力,人文精神的借鉴不仅拓宽了现代艺术设计的选材范围,还发扬了朴素的自然观,从而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共通的目的。
(三)民间美术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通过分析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就能发现,民间美术作品对其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首先民间美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源源不断的灵感源头,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设计方式为现代艺术设计拓展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陕西着名的民间剪纸为例,民间剪纸大多由民间艺人创作,尽管他们能将剪纸创作得栩栩如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作对象他们都见过,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剪纸进行巧妙的构图,从而创造出生动的剪纸形象。由此可见,民间美术在创作和表达上大多是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民间美术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培养艺术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发现寻找素材规律的能力,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表现事物,从而达到发散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民间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想象和选材等方面,构图技巧和设计内涵都是凸显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因而我们应加强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四)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和应用
1.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比如绘画、剪纸、园林都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都有辉煌的成就,都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内涵丰富,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崇。所谓传统艺术,指的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和精神,经历时间的洗礼以特有的方式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模式,这种艺术的沉淀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气息的传统艺术形式。
2.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源于创造灵感的产物,它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诞生。现代设计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出现,传统设计中工匠同时担任制造者和设计者职责。随着近现代的推进,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制造者,自此设计与制造明确的区分开来,设计慢慢形成当代独立的一门学科。传统艺术设计受现代美术的影响,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现代设计也随之形成。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传统艺术开始影响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最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设计也开始推陈出新,不断进化。
二、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传统艺术从其性质上可以分为意境设计、程序设计及艺术语言设计,它对于现代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
1.意境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意境作为艺术文化中的本质,蕴含着设计的审美趋势。艺术设计者通过对自然形态及社会状态中寻找灵感,产生创新灵感,在新的思维意识之下,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设计作品。传统艺术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中国韵味和意境,为其设计拓展了新的途径。
2.现代设计中程序美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艺术程序是在深思熟虑及精髓提炼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通过笔和线条及简单的润色所构成的一种设计模式,就像是一名正在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一样,干练优雅。程序本身就包含着独特的美感,如果中国艺术缺少了这种美感,那么就会失去了作品的韵味。在现代设计中,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所需的资料,筛选出所需的素材,以灵动流畅形态和搭配协调色彩,加上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元素的巧妙结合,必然能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这对于提高设计者水平,拓展设计市场十分有利。以发展的眼光来合理对待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交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不断创新和探知的精神来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本身就像语言一样,以不同的造型向人们传输者不同的含义。通过对传统艺术语言的运用和改善,让其具有现代审美特色,进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构建出不同的现代设计风格,这也是现代设计中不断的追求的目标。比如说凤凰卫视的台标中,就选用了传统艺术中源于彩陶上的凤造型,并以“喜相逢”的结构形式来结合,进而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特色又包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图案,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亲和力的设计造型来感染着社会。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性
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对于“泊来”文化的追求达到空前高涨,东南亚风的流行,欧美复古风的盛行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躲至角落,险些被人遗忘。但是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经过徘徊和盲目跟从阶段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也逐渐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反映我国的民族特点。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之处,发展本民族的特点和特色,基于我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基本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才能使环境艺术设计活灵活现,具有民族根基。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便成为无水之木、无根之源。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
环境艺术设计还要注重传统艺术的文化性。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加入传统元素,并非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根据传统元素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而后统筹规划。世界格局已经向东方倾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东方世界,关注东方世界的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体现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元素反映相同的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应当是反映我国先进、文明、科学的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最重要的便是理性回归之后的本土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更加注重从传统内部衍生而出的东西,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注重融入发展地区或者我国特色地区的文化内容,追求文化的地域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将地域的文化要素纳入环境艺术设计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反映文化的地域性。这是一种文化的反弹,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思,更是一种文化的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提出文化的地域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要素纳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形式,运用显微之处彰显深刻文化内涵,力争做到“一滴水见太阳”的特殊效果。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种多样,设计者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构思和想法将其灵活运用,使其展现不一样的特点和特色。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绿色植物的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植物一直有一种内心的偏爱。无论对于梅花的歌咏还是对于君子兰的赞颂,无不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中对于绿色植物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深刻寓意。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候,如何让绿色植物展现传统文化则应当被设计者纳入考虑范围。比如在进行环境绿化设计时候,可以运用竹进行装点,结合环境需要,表达竹的清高和气节,彰显传统文化中竹的深刻内涵。
第二,注重装饰物的作用。现在环境设计中对于装饰的运用已经越来越灵活,因此将具有传统元素的装饰物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可以让环境设计更加灵活,在单调的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统一空旷的环境中放置我国传统的百宝格,在百宝格中放置形态各异的中国瓷器进行点缀和装饰,既可以体现环境的高雅之风,又可以体现环境主任的品位之高,更可以使整体环境体现出浓烈的人文气息,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注重空间的自然设计。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自古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情怀。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也正与传统文化理念想契合。在环境的设计中可以运用玻璃的通透感打造视觉上的自然效果,也可以在休息区添加自然景观,在自然景观中设置天然休息区,让人们感觉到如同在大自然中畅游,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语言,它用含蓄的语言进行着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环境所带给人的舒适感和愉悦感。也这正是传统文化所寄予的意义和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正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因此,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话语无形,但却时时处处都在,如同空气一般,不觉其存在,但却让人愈加无法离开。这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是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最高境界。
三、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来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
每一部动画作品,无论什么题材、风格,都会受到创作者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角色性格、思想、动作、言语、场景、道具、甚至主题思想等各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特征。每一部动画都或强或弱的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
中国动画,在造型和场景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化故事。而民族化视觉元素是体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在民族心理方面作深层挖掘,才能表达民族化风格的内涵。
动画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营造一种本土文化氛围,展现本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第一部由万氏三兄弟创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在角色和背景设计、动作、音乐中都充分吸取民族传统造型和戏曲的独特风格,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玉皇大帝或是四大天王的造型,无不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敦煌壁画到中国戏曲造型,甚至到中国的门神,都是《大闹天宫》中人物造型的来源。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又丰富了世界艺术文化宝库。著名影评家凯恩・拉斯金评论说:“这部影片可以和《圣经》中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的民间传说媲美。它们同样是充满了无穷的独创性,迷人的事件、英雄式的事件和卓越的妙趣。”影片通过杰出的视觉设计使美猴王成为人们喜爱的形象。
之后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再次将民族艺术在动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世界报》评论《小蝌蚪找妈妈》:“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而《牧笛》则将这一风格推向了极致,该片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写意抒情的美学思想,在电影结构和动画语言上作了创新实践,全片没有对白,将动画片的视觉语言发挥到了极致。《牧笛》被国外同行称赞为“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它的成功再次证明: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
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的压力之下,我们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自己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是市场的因素所导致的,但究其根源是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内容也有直接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那咤闹海》等动画形象影响了一代人,而又一代人却迷上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现在的孩子更是时尚,竟把外国的动画形象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而中国本土的动画语言符号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没有传播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轻视市场,缺少关爱,总之,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便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朝阳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势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
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着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等相关的文化存在。自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人们在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丰裕,追求创造文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和科学技术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的悲剧也在一次次上演。大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生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而匮乏,人类的伦理道德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人类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是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当运用这种观点去发展科学的时候也破坏了自然生态。而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切的,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协调发展的。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懂得了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那就是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这表现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并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同时也塑造了一种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
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上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艺术的内涵,动画是各国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多元性,如何让动画片富有“活性”呢,必须根植文化的底蕴。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生成与发展,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化记录方式也随之产生并日趋丰富和完善。传统吉祥图案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工作者千百年来生活感悟和审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遵循一定的观念、章法、格调及韵律,在建筑、器物、绢帛上用线条描绘、色彩渲染、图样饰纹等形象化地把握生活世界的艺术方式。在传统吉祥图案所涉猎的众多题材之中,“福、禄、寿”类的吉祥图案,是民间流传甚广和喜尚有佳的题材,人们通过吉祥图案的制作和布展以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价值诉求和精神信仰。例如,根据《尚书•洪范》的文化释义,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国语•晋语四》中亦有“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的表述。
关于寿、禄之义理,古文献中也多有诠释,如《论语•雍也》曰:“智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内蕴上述“福、禄、寿”理念的传统图形、图案、印刻、雕塑及其图册可谓卷帙浩繁、异彩纷呈,但不管其思想观念、精神意境以及艺术形式如何隽永深邃和精巧多样,最根本的还是源自广大民众真挚而深切地对“美善相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见,作为吉祥观念的物化形式,传统福禄寿图案不仅承载了民众禳灾纳吉的美好憧憬与心愿,同时也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形观念、造型技巧和艺术风格。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传统图案的设计元素。
赋有传统图案元素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既让人感悟到传统艺术的气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寓意更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葆有其应有的生活理念与民族个性。
一、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寓意是其造型的关键。“福、禄、寿”传统图案蕴涵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适合于传达现代人的审美意向和设计理念。例如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图案,就是将中国礼乐文化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福娃的构型与创意紧扣奥林匹克主题精神及五环标志,来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乐感文化和幅员辽阔的山川江海,其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福娃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称谓: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谐音)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
“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涵人与海洋、森林、火焰、大地和天空等的手足情深,每个娃娃都表征着一份美好的祝愿:欢乐、繁荣、激情、健康与好运。由此可见,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生性关联,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流动、包容和开放的谱系,其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底蕴、中国元素的滋养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传统吉祥图案题材多样、简易直观、富于变化,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趣味(感兴),它不仅具有艺术装饰的美学功能,又具有文化传承的艺术作用,此种功能与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尽管在一些人看来,适用于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艺术法则已时过境迁,难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然而它对于提升现代设计者的创作意向来讲,传统审美艺术法则非但不会成为现代设计者的思维禁锢,反而会使其不断从传统中浴火重生和开出新意。也就是说,我们应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传统,“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中仍有活力的东西,或者说某种“实质性传统”值得保存、积极培植和精心保护,并将其作为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
这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传统吉祥图案仍不失为一种“有活力的东西”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尤其在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总体推进,传达“福、禄、寿”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必将会起到愈来愈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设计”(含广义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在为人们营造一种新的美艺性生活的同时,实质上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传达“福、禄、寿”意涵的吉祥图案已然构成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艺术设计的传习者和从业者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审美理念及其成果转换成现代的形式语言,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创造性地转化为某种艺术设计符号,真正推进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俗语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能真正把传统吉祥图案所蕴涵的“福、禄、寿”等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传承与发扬传统图案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以及造型方法,即在传统图案构型的基础上,取其文化风骨与艺术神韵,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葆有民族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精神和兼具国际水准的个性化新作品。
二、加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的融通
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图案描绘与创作不仅可以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及其实践的资源与动力,而且对传统图案文化意蕴与艺术活力的挖掘和开发,也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甚至引领现代艺术设计新形态的发展与完善。
(一)完善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受到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与技术理性主义审美思维的双重影响,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形态不断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路向发展———例如瑞士的柯布西埃以其力作《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推向极致———以至于在艺术设计领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峙或冲突,甚至出现以现代消解或否定传统的现象。但反过来看,即便现代性设计思潮涌动于整个生活世界,但传统艺术设计思想、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依然远未丧失自身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正如德国格蕾特尔•阿多诺所言:“当今没有一位艺术家会幼稚到如此地步,即完全沉湎于现代艺术那以技术为重的做法。这种以技术为重的做法将会把目的(即艺术作品)倒卖成它的生产手段和方法,这便映现出崇拜手段的不良社会倾向———即为生产而生产、为充分就业等等———因为对人类来说,合理的社会安置这一目标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就此而言,自觉加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的紧密结合,既是现代艺术教学实践的需要,亦是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规律使然。鉴于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通过传习传统(吉祥)图案的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比例与权衡等形式美规律,提高学生对图形、图案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境界,促进学生创作灵感、创意思维的萌生与养成。另一方面诉诸现代艺术设计技法激活传统图案内蕴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精神”、“传统美学气韵”与“现代艺术风格”有机融合,从而避免因学生在艺术设计理念上盲目效仿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风格及其技法手段,而导致的在图案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缺乏文化底蕴、社会历史感和民族风情之困敝。
(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形态的健全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艺术设计形态都表现出注重视觉传达的倾向,追求一种可视性效果。然而这种倾向或情形是值得反省的,即艺术设计究竟“能看出”或“应传达”什么?正如梅洛•庞蒂所言:“眼睛不仅仅是眼睛。看,要胜过‘看’本身很多。看也是感知,看,就已经在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让人思考。”[4]99同样,勒内•马格利特也发现了一种“潜在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不是由视觉确定的,“能够看和能够被清楚地描述的东西,其实是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去重新审思我国传统吉祥图案,这显然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给艺术设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也由此产生了关于艺术设计的新思想和新要求。例如,在艺术设计上,“视觉”与“思想”究竟应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增强艺术设计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觉?怎样在每项具体艺术设计创作中,不时做到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不断审视或重构自己作品的意义?如何使传统图案吉祥寓意在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合理渗透、转化和创新,等等?对这些问题追问与求解,实质上是实现传统艺术设计图案及文化韵味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相融通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研究及创作实践中如何努力追求和参透那个真实具体之“思想自我”的问题。进而言之,“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为此,我们认为,不论是传统的、民间的图案还是现代的艺术设计,都将随着人类各种优秀艺术理念及表现形态的彼此借鉴、交互融合而不断发展创新。这不仅是艺术设计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亦是传统图案创作与现代艺术设计互动互成之辩证发展的实践根据。各个民族传统文化无限的审美内涵,将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感念,从而使其不断超越自身并富有跨时代的意蕴。
三、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质量与教师综合艺术修养
传承与发扬传统吉祥图案中的审美观念、构形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并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美学思想、艺术理念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之中,不但能够提升高校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准和综合艺术能力,而且能够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创作出具有个性化、时代性乃至国际性的作品,推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一)拓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视阈
高等院校的科研(包括教研)活动是高校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具有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应用和检验自己相关的科研成果,以实现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的良性互动。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有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和科研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综合艺术修养。特别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和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对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整合研究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转化好这种资源优势,切实通过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整合性教学和研究,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视阈,扩展艺术设计创作思路,进而优化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资源和效果,使艺术设计在教学内容、学术造诣和实践创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实效性和竞争力。
(二)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学术特色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的应用大大完善了专业教学内容,丰富了专业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探索领域。同时,一定程度地解决了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常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单调乏味的弊端,为专业教师赢得了更大的教学动力和创作空间。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因设计理念、设计材料的限制而存在诸多设计上的“短板”或“瓶颈”,致使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狭隘的学术视野下很难开展多元化、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而“民族与世界合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构思和实践,打破了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方式,使得艺术设计免受文化时空因素的影响,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艺术创作思路与热情。通过采取立项的方式组建专门的教研、科研小组,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准与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进而不断加强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与中华传统图案的研究和教学内在结合,返本开新、锐意进取,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
(三)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艺术鉴赏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优化的核心任务,组建一支宽视野、厚学养和高素质的学术梯队是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学、科研双向标准的重要前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同时,不断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能力也是亟须和必要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葆有持久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一种双重的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术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而浪费在生存的较低级阶段是自然的进化方式。根本的动力是对价值的鉴赏,是对重要性的认识,这在科学、道德和宗教中都是一样的。使个性与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种形式的强烈欲望。这种对价值的鉴赏为生活增加了不可思议的劳作;若没有这种鉴赏,生活将回复到比较低级的消极状态中。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是对美的鉴赏,对已实现的完美事物的审美能力。”
为此,在相对的意义上,为增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技法的应用研究,就应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适时引进或培养本专业优秀人才,从而优化原有的师资队伍,努力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而要深化对中华传统图案的教学与研究,则要注重本专业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审美人格和审美鉴赏力。而更为重要的,是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理念与实践、传统内涵与现代气质、技法与思想、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均得到双重塑造和综合提升,以促进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深入,更好地适应未来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对“福娃”构型的解读.
[2][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德]格蕾特尔•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邢克超,译.南宁:江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72-01
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剪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剪纸蕴含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东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形态各异的树叶、花朵,晶莹剔透的雪花及山川景物,都给予人们大量的创作素材,促进了人们对剪纸造型艺术的思考。据记载,在公元前1600~1100年间就有人在树叶上进行剪刻纹样、镂空刻花,到了西汉初期就有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金银箔、绢帛、皮革等做为剪纸的载体,通过雕、剔、剪、刻、镂等手法,制作成装饰品。
中国传统剪纸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和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受到政治、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空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体现了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其元素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各种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
从技法上看,剪纸是运用刀法在纸上镂空剪刻成特殊纹理,展示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纸服装是在裁剪好的面料上,根据服装风格特点裁剪有镂空剪纸效果的图案纹样,再把这些带有图案的面料与其他面料一起缝制而成,把图案纹样设计在需要的位置,这就成为了具有剪纸艺术效果的服装。
(一)镂空纹理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剪纸作为一门镂空艺术,在造型上讲究体现实体和留白、主体和衬体、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以二维空间为造型基础的平面艺术。剪纸运用在服饰设计上,可以利用剪纸工艺,通过选择适合的面料,利用压花的形式制作出镂空的肌理效果,剪纸压花设计有美观和加强服饰牢固度的作用,这种形式运用到服饰设计面料的创新改造上,将呈现丰富的透叠、立体、盈动感。国内外许多服饰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剪纸的造型元素在服饰设计中寻找新的突破,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剪纸的载体换成了服饰,利用剪纸手法,将其部分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去,给服饰设计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阴阳对比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剪纸既讲究阴阳对比手法,也注重构图的均衡稳定,它通过图案中阴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应。为保持整张作品的完整性,剪纸过程中要遵循“阳刻线线相连”和“阴刻线线相断”法则。使用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刻,虚实、主次分明,如以虚为用、虚实相生、虚实转换等增强服饰的立体美感。阳刻剪纸保留了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现代服装设计师大胆采用了新型木质或特殊材质的材料,结合阳刻剪纸工艺表达出夸张的造型,体现出工艺的精美,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艺术创意形式。阴刻剪纸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线条不一定是相互连接的,作品是块状的阴阳结合,是根据剪纸里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办法,使画面效果更丰富,主次更加分明。设计师采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作品,在制作工艺手法上体现传统艺术文化与创意思想的融合。
三、结语
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服饰设计相融合,即是将剪纸的美学原理转移到服饰上,服饰民族标识性的增加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传统特色所给予的,这种服饰民族标识性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服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总之,剪纸艺术在不失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任何一种艺术能否成长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吸收新的养分,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不断挖掘出新的潜质。在当今多元化设计领域里,如何运用传统剪纸艺术设计出与众不同又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必须研究其更深层次的内容。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剪纸中的运用,将为剪纸艺术创造出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剪纸艺术的创作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谢志诚.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谈论剪纸艺术[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2]陈竞.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8.
[3]柴京津,柴京海.中国剪纸艺术[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5]王光普.民间传统剪纸纹样[M].兰州:甘肃人民美出版社,200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