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镇社保中心履职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8-30 10:55: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镇社保中心履职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镇社保中心履职报告

篇(1)

(二)规范阵地建设,搭建履职平台。按照市人大关于建设代表小组联络活动室要求,根据我镇实际,搭建起市镇代表履职平台。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分别在羊古(第一代表小组)、黄荆坪(第二代表小组)、农大(第三代表小组)、鸭头(第四代表小组)、山田等(第五代表小组)村(社区)建立了代表小组联络活动室,每个活动室做到“八有三公开十上墙”,

建立了代表接访制度和代表接访台账,设立代表接访回音壁。自代表小组活动室创建以来,共开展各类活动50多次,解决实际问题90多项。第一代表小组开展了集中走访、代表述职等活动。第四代表小组开展了经验交流、知识培训等活动。2014年分别组织了第一代表小组张国平代表和第二代表小组周慈英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在推进代表履职的规范化和常态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加强政策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辖区内市人大代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向群众进行宣传解读。十以来,镇人大多次组织市代表宣传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带头宣传执行计划生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策。同时,突出依法治国方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督促部门开展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教。

(四)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建议落实。代表小组组织市代表针对群众密切相关的农村水利交通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集镇建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引导代表在调研中提出问题,提准建议,在促进问题解决中掌握业务,提升履职水平。近三年来,市十六届人大二、三、四次会议期间市代表形成、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共65条。而市代表在本级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政府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答复解决,督促各承办单位与代表面对面进行交流,重点提高面商率、办结率、满意率。

(一)做好工作评议,督促依法行政。近年来,一是多次组织市代表参加《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并对城管、计生、林业等相关部门执法情况进行检查,促进了依法行政、执法部门公正、文明执法。二是积极组织市代表做好对市直单位的工作评议。近三年,组织我镇市代表参加对市人社局等13家市直单位的专项工作评议。并提出了批评、意见和建议150多条,均得到各部门的回应、重视和解决。关于加快金阳大道建设步伐尽快隧道入城的建议均得到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解决和回应。

(二)听取工作汇报,掌握工作

进展。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体现代表对政府工作监督中的理解、支持。每年7月份组织全体市代表参加市政府半年情况通报会,同时,2013年7月各代表小组分别听取镇政府工作半年情况通报。2014年8月全体市镇代表集中参加政府半年工作通报会,会上,向代表征求了政府半年工作意见并进行了测评,同时对各站、办、所和驻镇单位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效促进了部门的服务提升和作风改善,为优化环境,提高效能、助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组织代表视察,推动工作落实。近年来,镇人大组织市代表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事业的发展等开展视察,组织市代表开展了《社会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食品安全跟踪监督、环境保护监督等专项行动。2014年8月份组织全体市代表对我镇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11月份对农田水利畅通工程建设、狮岩村河道治理、高田村示范屋场建设、山田集镇亮化等重点项目进行视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今年人大会期间,我镇组织全体市镇人大代表对全镇重点项目进行了观摩。有效助推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认真调研当群众意见的代言人。按照“三联”活动要求,将代表便民联系卡分发到户,并进行定期走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予以解释和答复,问题解决率达95%以上,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当好了群众意见的代言人,部分代表因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村级换届选举时被选为了村干部。如市代表周慈英当选为鹤源社区主任,成为了村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张晚魁、戴检芝、朱书仲、张国平、周慈英等代表又是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在服务群众、夯实基层、改善民生、推进村民自治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自主创业当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积极找准人大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鼓励代表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全镇15名市代表中,朱书仲等代表从事烤烟栽培、油菜栽种,在主导产业升级上起带头作用;吴丹、周慈英、王武良、戴胜等代表自主创业,在谋求带头发展上起示范作用。田孟良、杨文传等代表从事企业管理,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助推作用。全体市代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是全镇民营经济迅速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较好地展示了人大代表的风采。

(三)热心公益当回报社会的有为人。我镇积极为人大代表创建联系社会各界的活动载体,通过“三联”(即联部门、联企业、联群众)活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一是组织市代表开展帮扶农村偏远学校“十百千”捐款活动,我镇共筹资31.2万元,发放2万元助学金,重点支持向坪学校、洞庭学校建设。二是组织代表支持公益事业,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如张晚魁代表每年自掏腰包定期慰问楼古医院住院患者,他的优秀事迹曾在红网《书记去哪儿》栏目专题播出。还有部分市代表都确定了帮扶对象,以生活物资或慰问金进行帮扶,近两年代表们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达150多人次,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代表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关爱。

目前,就我镇而言,人大代表在履职行权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选举,轻管理,履职意识不强。

从工作中看出,一部分代表觉得一旦当选就和选民无关了,简单认为履职只要参加一下会议就行。有的甚至把代表身份当成是一种个人政治荣誉,认识不高,定位不准,仅在会议期间才启用代表身份,甚至把代表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平时也很少主动联系选民,导致与选民关系疏远,被称为挂名代表。有的代表参加人代会是“奉命行事”,甚至因外出经商、办企业,对参加会议“不感兴趣”;有的代表对闭会期间的视察、检查、调研、评议等活动被动应付;有的代表讨论发言是人云亦云;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消极被动,履职意识淡薄。

(二)重本质,轻业务,履职能力不强

代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履职水平的高低。一部分代表不能适应新要求,没有掌握新业务,凭威信说话,靠经验做事,甚至部分代表即使了解民意面临新情况,受自身各方面能力约束,说不上事,更解不了难。

(三)重现实,轻长远,履职眼界不高

部分代表对为民办实事是很热心,但由于工作、生活范围的局限,往往把职责理解得非常简单。对乡镇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对事关全镇的重大问题知之不多,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透,对人大代表履职行权应该顾全局、抓重点、议大事把握不到,缺乏引导和调研,会议发言,建议,批评、意见的提出,往往停留在为本村(组)、本家族争取具体的、现实的利益上,甚至带有“私事”色彩和个人情绪。不能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展望未来。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代表素质。要加强对代表的履职培训,使代表们能及时了解新形势、新情况,学习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可通过邀请老代表现身说法,介绍工作经验等形式,增强代表履职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篇(2)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保、维权四项工作,努力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提高社保覆盖面,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 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的就业是残疾人生存之本,我们努力推荐残疾人就业。第一,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公益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与民政部门和残联联合举办残疾人专项市场,推荐残疾人就业;第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组织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并予以适当的补贴;第三,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对残疾人建立帮扶机制,20xx年,先后推荐80名残疾人就业。 2、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第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一般居民医保费每人每年按260元标准筹集,而对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并已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实行个人缴纳20元,政府每人每年补助240元。第二是新农保。新农保政策,给予普通人每人每年30-50元的补贴,而对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给予每人每年100元补贴。第三,二等乙级

2 伤残军人从去年起统一参加职工医疗保险。

3、推进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协助市残联,依托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首次参加就业前培训的免收或减收培训费。20xx年,我们先后组织了3批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有部分职工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

4、推进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执法监察,提高残疾人与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落实残疾人劳动保护政策,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去年,我们受理残疾人投诉举报案件19件,立案查处13件,责令用人单位与14名职工签订合同,为5名职工追讨欠薪近6万元。

我们在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先进单位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助残工作。

1、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推荐工作,通过举办残疾人招聘会来搭建用人单位与残疾人求职者的沟通平台,引导、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开发并安排适宜残疾人工作的岗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积极扶持有条件的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对经过项目前期可行性评估的创业项目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或者给予资金扶持,帮助残疾人解决资金难问题。积极配合市残联,加强对本市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失业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费用全额补助。

2、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针对残疾人群体低就业率和高贫困率的现状,以政府鼓励、推动、促进残疾人就业为契机,提高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让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所靠。对于一些无就业能力的重度残疾或智力、精神残疾人,建议政府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帮助他们参加养老及医疗保险,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3. 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增加对城乡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降低医疗费用报销门槛,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限额,让更多残疾人能够享受医疗保险所带来的实惠。此外,考虑到残疾人的经济困难和实际看病需求,进一步研究政策,逐步向残疾人倾斜;根据上级要求,建议政府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范围,进一步减轻残疾人经济负担。 各位领导,同志们,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江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残疾人会议讲话二: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从更高的角度重视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年,全区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绩。一是注重提升民生保障质量,社会救助工作有了新提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人均补差水平较去年分别提高11%、16%,惠及1.7万人;医疗救助次均额度占次均自付费用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78%,惠及11.6万人;临时救助资金投入较去年提高42%,惠及近3000人;贫困肢体残疾人和儿童康复补助标准提高到3.3万元/人,残疾人康复救助等惠及1.2万人;全年筹集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66亿元、较去年翻了一番,城乡困难群众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获得了更大实惠,残疾人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二是注重加强敬老助残工作,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新提升。投入7190万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中心敬老院基本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殡仪馆迁建工程、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等重点项目推进有力。近8.2万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实;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等项目惠及近1万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白内障免费复明等惠及1000余人;郑建伟被评为“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三是注重强化公共事务管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全面完成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健全完善了村(社区)工作准入等相关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村(居)干部报酬。牵头举办了片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演练,及时应急救助8次风雹等重大灾害,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时得到妥善安排,救灾抗灾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在充分肯定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时,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存在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的问题。说面广,上到行政区划,下到村街地名,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终老,从最可怜的人到最可爱的人,几乎都要涉及。说难度大,服务对象中除了“优抚”对象外,大都属于“贫困对象”、“弱势群体”,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说任务重,工作正在进行着从“二线服务者”向“一线建设者”转变、从“救济补缺”向“全面普惠”并“适度提高”的转变、从“民政”到“民生”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能力弱与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大的矛盾突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提供保障的能力还不够,困难群众总量大、困难面宽,提供社会救助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同时,我区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区,防灾减灾能力还弱,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家庭因灾、因病致贫、返贫;全区已有3.6万名残疾人,加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3%),每年我区会新增加近100名残疾儿童,这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特殊社会群体需得到救助,现实保障处于“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低与人民群众期望高的矛盾突出。目前,全社会给予的保障,还只能是在保基本、兜底线上,解决吃饱、穿暖问题,随着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特殊困难群体在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诉求也随之提高,离“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一高愿望矛盾突出。三是保基本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与工作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民政和残疾人工作由一般性管理工作转化为重要的社会民生工作,历史上形成的体制构架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乡镇、村组基层力量薄弱,与服务对象见人、见事、见面的要求还没有很好的落实,该宣传的未宣传,该公示的未公示,群众知情权没有很好落实,救助对象的精准度不够,群众有意见。另一方面,机制还不够完善、漏洞还没有堵住,给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居)干部制造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出现了办事不公、优亲厚友、人情保、人情救助等现象,该保障的没得到保障,不该保障的得到了保障;甚至个别基层干部胆大妄为、雁过拔毛、违纪违规,致使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走样,群众意见大。再有,惠民资金监管不力,创新性开展工作不够,救助对象以住院治病为名,实为休息养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到基层请救助对象到医院住院,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更深的层次开展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第一,要在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在城乡低保方面,要将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保障类别等公示到户,每月到户复核,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在孤寡供养方面,完善对孤寡老人的救济、扶助、供养制度,建立孤寡老人健康档案,由村(居)委负责提供上门服务和24小时“呼叫”服务。在医疗救助方面,要强化医疗机构监管,试行医疗救助费用总额付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困难群众。在救灾救济方面,要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调运和管理,确保灾害发生第一时间能处置、灾后能及时重建、救灾信息能全面公开。在临时救助方面,要探索构建临时救助与相关专项救助、慈善救助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第二,要在敬老助残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入推进“敬老爱老助老工程”。统筹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民办养老等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养老床位,逐步解决量的问题;注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使入住对象“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切实解决质的问题;健全老年大学和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大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努力实现“老有所乐”。二是加强残疾人保障服务。大力实施肢体残疾人矫治、残疾人危房改造、“阳光家园”等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工程,降低新生残疾儿出生率;深入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调查和实用技能培训,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作。支持社会力量采取PPP模式开办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积极落实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和投融资等优惠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医养一体化建设项目,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和志愿者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提供敬老助残服务。

第三,要在社会服务管理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认真开展村(居)务公开,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村(居)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着力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和素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全心为民的村(居)干部队伍。二是继续开展好“双拥”创建工作。抓好“市级双拥模范城”创建迎检工作,为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奠定坚实基础;落实好优抚政策,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在生活、医疗、住房等保障方面的实际困难;全面完成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任务,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率和就业率达100%。三是统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加大社会组织管理力度,强化流浪人员救助,规范婚姻登记服务,稳步推进慈善事业。

第四,要在殡葬改革工作上取得新突破。一要统一思想。我区殡葬改革工作推进缓慢,是全市4个无火葬殡仪馆的区县之一,城区“乱坟岗”现象突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城市形象亟待树立、文明丧葬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殡葬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今年殡葬改革要在深入推进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二要营造工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采用开吹风会等适当形式,在职工和职工家属中开展殡葬改革宣传工作,引导去除陈旧陋习、实行文明丧葬,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工作提供缓冲。三要作好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殡仪馆迁建工程,确保今年完工投用;迅速启动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构建完善的殡葬服务体系;禁止在城区新发生的埋葬行为,逐步改变落后丧葬行为;提供人性化的殡葬服务,为全面启动殡葬改革提供必备条件。

第五,要在提高政策执行公信力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全力打造“阳光低保”,全面落实低保对象由村组级起报、乡镇街道审核、区民政局审定的三级审批机制,乡镇街道要严格落实低保对象受理责任和审核主体责任,加大入户调查核实和动态管理工作力度,提高精准度。区民政局要严格按程序审批,落实审批主体责任。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低保突出问题实行层层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抓实公示公开。把政策和工作放在阳光下运行。完善低保对象、政策公示“两到户”工作机制,试行低保网上公示,逐步实现村级集中公示向乡级集中公示的转变、乡级集中公示向区级集中公示的转变。上半年,乡、村两级对低保等相关救助工作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面集中清理、自查、整改;下半年,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利用传统的公示栏集中统一公示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保障类别等信息基础上,每个乡镇街道要试行网上公开公示低保等相关工作,逐步实行区民政局统一网络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区民政局、区残联一道,共同统一制作宣传资料,既公开相关工作举报电话,又图文并茂地宣传政策。各乡镇街道要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张贴到全区所有道路干道、村庄院落,着力提高政策知晓率。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以更强的保障推进民政和残疾人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把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列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狠抓落实;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分管负责人要靠前指挥,亲自抓、亲自管;各民政、残疾人干部和村(居)综合服务专干(社会保障专干)要切实履职尽责,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办事、有能力服务。

篇(3)

1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概述

1.1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即在组织内部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美国COSO于1992年曾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该定义主要是从公司方面展开的解释,认为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经营效率的提升,使公司开展经营所获成果得以实现,且不悖于国家法制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公司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社保基金内控之所以是必要之举,主要是基于委托要求,委托是行为主体一方为行为主体的另一方提供相关服务,获得相关服务的一方可将决策权授予服务一方,授权者即为委托人,被授权者即为人。社保参保人及参保单位将保费足额缴纳给社保基金管理单位,所以参保人及单位属于委托人,而管理单位则属于人,其要履行相关责任,所以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实现社保基金的稳定性,保证社保基金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作用。

1.2分析工具

1.2.1PEST分析工具PEST分析工具是专用于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的一种工具,主要是从政治(P)、经济(E)、社会(S)以及技术(T)四个层面来开展外部环境分析的。社保基金管理工作面临着国家政策指向和支持,需要按照国家政策内容来开展相关工作,所以其受到政治环境影响。同时由于社保基金是参保居民和单位足额缴纳的,而居民收入及单位收入受经济环境所影响,所以社保基金也便因此受到影响。社会环境层面主要包含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人口容量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社保基金管理产生影响。技术环境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保基金管理的技术条件,例如,信息化技术。1.2.2COSO五要素COSO五要素是专门针对内部控制提出的。COSO五要素分别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其中,控制环境是指组织控制氛围,COSO报告表示控制环境会对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的架构和规则产生影响。风险评估是组织内控目标面临的相关风险,通过对风险评估,使组织获得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的依据。控制活动便是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的控制措施及其他相关控制内容。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外部之间信息交流传递,使职工通过掌握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可以更好履职。内部监督则是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内控质量和效果。

2某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和分析工具的概述,某市在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内控时,需要了解自身社保基金管控的总体概况,通过PEST分析工具分析该市社保基金管控面临的外部环境,并结合COSO五要素对该市社保基金管理内控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该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提供支持。

2.1某市社保基金管控的总体概况

某市开展社保管理工作时,主要是遵循就近原则、属地管控原则来将管理目标和任务下发县级社保基金管理单位,并由市级社保基金管理单位及其他市级相关单位牵头开展全市社保基金管控工作,某市社保基金管控流程图见图1所示。截至2021年末,某市参保人数有688.19万人次,城乡参保基本达到全域覆盖,征缴社保基金已成为该市开展社保基金管控工作的重要内容。某市2017—2021年各险种的参保情况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了解到,某市三类险种参保人数在呈不断增加趋势,同时某市的社保基金在收支规模方面也在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的结余也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具体见表2所示。从表2可以观察到,某市2021年社保基金收入达到160.50亿元,同比增长了10.39%,而某市2021年社保基金支出达到148.10亿元,同比增长了7.71%,某市2021年社保金金滚存结余达到119.70亿元,同比增长了4.54%。说明某市社保基金的整体收支规模呈现增长趋势,该趋势要求社保基金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跟上,要求社保基金管理单位做好人民群众的管家,充分发挥社保基金的重要作用。

2.2基于PEST分析工具的某市社保基金管控外部环境分析

从理论部分可以了解到,PEST分析工具是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层面对外部环境展开分析的,所以本文便采用PEST分析工具对某市社保基金管控的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2.2.1经济环境根据某市统计年鉴,其2021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了3483.11亿元,同比增长3.9%,某市公共预算方面的收入达到237.92亿元,同比增长7.2%。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得某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根据该市统计年鉴得出某市2017—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图2所示。从图2可以了解到,从总体数据来看,某市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这主要是因某市的经济环境持续改善所致,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会促使某市参保人员数量的增加,说明某市的经济环境态势良好,能够促进某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财政提升社保预算投入极为有利,既能够将社保基金的结余予以充实,又能够实现社保基金内控得到增强,提升社保基金运营效果,但也增加了社保基金管控难度。2.2.2社会环境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某市人口为879.5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46.1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433.4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0.73%,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9.27%,从数据可见,某市人口规模较大,虽然能够提升社保基金收入,增加结余,但社保基金管控难度也有所增加。近年来,某市为了提升社保基金管控质量,开设了四级经办平台,即市级、县(区)级、乡镇(街道)级以及村社(社区)级,实现了社保服务全覆盖,提升了社保基金管控能力及抗风险能力。2.2.3技术环境为了提升社保服务质量,近年来国家对社保服务系统进行了整合优化,同时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在社保数据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加快了进程,并对社保卡数据库和地区社保信息系统进行了连接,使数据交换、共享得以实现,并开设了全国异地结算系统,便于异地转移结算。该市在社保基金管理中构建了全民参保数据库,可推动社保基金的信息化管理。

2.3基于COSO五要素的某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不足分析

2.3.1控制环境分析从图1可以了解到,某市针对社保基金管控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有利于提升社保基金管控的有效性。在组织架构方面还重视流程的衔接性和各岗位工作职能之间的制约性,通过信息服务实现了社保数据联网,对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和内控工作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制度方面,完善了社保服务的流程、优化了资料受理到审核程序,对于提升社保服务效率起到一定作用,这说明某市在控制环境方面较为良好。未发现内部控制在环境层面存在不足之处。2.3.2风险评估根据PEST分析结果得出,某市开展社保基金管控工作,在政治政策、经济水平以及社会人口以及信息技术方面均能够获得一定支持,为某市社保基金管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存在的外部风险仅仅是参保人数不断增多,导致社保基金管控工作的难度逐渐变大,但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将此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某市并不存在过于明显的外部风险因素。而从内部因素来看,目前,某市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在制度建设方面比较完善,但内部控制人才比较缺乏,参与稽核监控的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和监管方法,导致稽核监控工作质量容易受到影响。2.3.3控制活动目前,某市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对经办规程方面的设计比较看重,重视岗位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对工作机制来严格制定风险防控,但某市存在的内控问题仍比较明显。首先,某市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在内控管理方面的层次不够高,内控时忽视了管控过程以及管理面临的风险。其次,内控制度实施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主要表现为岗位职责不明晰,且缺乏对内控的重视度,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也存在不足,导致内控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实际效果。2.3.4信息和沟通目前,某市在社保基金管控中虽然实现了信息化,并且可将信息服务用于财务管理、稽核监控等方面,但管理部门对信息系统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例如,基层社保管理部门仅可在前台进行操作,而后台数据管理则需要通过第三方来完成,导致操作和管理相互分离,再者由于市级部门缺乏社保基金管理相关的软件设计人才,软件服务通常要通过外包的形式实现,若外包供应商一经确定,便会很难对其更换,导致在这方面受到限制。2.3.5监督目前,某市对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是由稽核监控部门开展的,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方面,因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素养,未能对社保政策相关业务进行数量的掌控,且对于内控制度缺乏执行力,导致内部监督存在不足。外部监督方面,主要是由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来负责的,这些部门对社保基金认知不足,尤其是在运营方式上缺乏了解,并且负责监督的工作人员容易被调动,导致外部监管经常会发生“外行管内行”的情况,无法保证监管的效果。

3某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不足的改善对策

针对上述COSO五要素分析得出的某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采取有效改善对策将不足予以改善,以保证某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效果得到提升,根据上述内控不足分析可采取如下对策。

3.1重视控制环境的不断完善

第一,完善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进行落实,实施权责发生制,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第二,重视部门全体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的提升,坚持全员参与,尤其是单位部门的负责人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将自身视为内控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并及时将内控相关技术知识培训给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够带着重视度参与内控工作。第三,重视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包括财务职责、业务职责分离、审批和支付岗位分离等。第四,重视专业团队的建设,如软件设计人员、内控管理人才、审计人员等,均需要加强培养力度,重视内部控制之中人的作用,以免出现外行乱指挥,内行不作为的情况。

3.2加强风险评估

首先,保证社保基金管理部门能够将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进行提升,需要部门不断吸取内控风险的经验教训,采取内控自查机制,定期排查内控风险,一旦发现风险点必须予以及时控制。其次,紧抓风险环节,将一些容易出现管理风险的环节列为重点排查对象,例如,容易出现漏支、错支、审核错误等问题的环节,结算金额过于庞大的环节,均需列为重点排查对象。最后,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制度开展风险评估,做到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环节的评估,从而形成点线面全方位评估,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效果。

3.3做好控制活动的落实工作

首先,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控制,并加强对流程的控制力度,重视对内控制度的落实,在制度落实过程中,需要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其次,对各岗位职责体系进行优化,对于结算支付、窗口受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必须制定操作职责体系,将各岗位负责的内容明确化,避免出现一岗多职、多人一岗等问题。最后,加强内部监管,重视业务监管和财务监管,对所有岗位工作开展有效稽核,针对社保基金实施全过程监管。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相关部门需要在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使信息化建设获得支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社保基金管理系统能够从软件设计、操作维护等方面均由相关人才予以负责。同时,重视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运行的速度和安全性,从而提升系统使用的效率和质量,避免社保信息出现泄露。最后,对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全面构建,可通过互联网对社保基金相关的部门进行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为社保基金内控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国内某市为例,对该市社保基金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了解该市在社保基金管理内控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制定相应对策有利于弥补这些不足,促使该市社保基金管控的效果和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泽兰.浅谈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2022,(02):20-21.

[2]黄惠.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现状和内部控制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1,(19):187-188.

[3]汤洁.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分析[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20,(05):112-112.

篇(4)

2.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公开。推行政策执行“三同步”制度,“政策文件、政策解读、新闻稿”同步向社会公开。开展政策执行中的政民互动,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收集、整理、反馈制度和工作机制,根据民意适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内容,促进科学决策。(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

二、推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3.规范行政职权的行使。对全面清理和确认的行政职权,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依法科学设置事项办理流转环节,优化权力运行路径,实行程序管理,逐步实现权力运行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将制定的自由裁量权裁量基准向社会公布,作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活动的依据。(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类信息公开。建立依法行政状况白皮书制度,定期公开全市行政机关年度依法行政状况,包括重大行政决策、开展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依据梳理、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状况。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卫生、环保、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市容等行政执法重点领域行政处罚类信息公开,逐步覆盖到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公开政风行风和效能测评结果。(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市政府有关部门)

5.大力推进网上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构建网上服务大厅,实施网上行政服务。推进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审批服务实现互联互通。用2—3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全市所有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行政处罚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优选、整合全市网上便民服务资源,以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为核心内容,开展网上办事等专项服务。(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经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区政府)

6.探索推进网络问政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优化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市民心声”论坛等相关栏目,建立网络问政专栏。建立电子监察监控系统,实现网上服务大厅无缝对接,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网联动,用2—3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全市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察监控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监察局、市经信委、市政府新闻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县区政府)

7.积极推进内部公开。规范建立机关内部政务公开制度,把内部事务公开与社会事务公开结合起来,重点公开机关内部干部任免、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学习培训、考核奖惩、领导干部履职和廉洁自律情况。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应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公开执行情况。建立健全机关内部政务公开监督体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保障权力正确行使。(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

三、加大政府公共资金的信息公开力度

8.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公开制度,依法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及时公开同级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共财政预算中的部分重点支出和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决算情况。(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纠风办、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

9.推进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公开。全面清理各类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公开目录,重点公开“三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使用情况。内容应包括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具体操作流程、年度分配结果和上年度使用情况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区政府)

10.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收入信息公开。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建立集中统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平台,公开收费的项目、标准、主体、依据、范围、对象以及变更情况等。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收入定期公开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政府有关部门)

11.推进社会保障和就业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信息定期公开制度,突出公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情况和收支情况,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情况,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机构管理服务情况等,及时公开全市社会保障政策调整情况。完善社会保险网上查询系统,健全咨询热线服务功能。积极拓宽就业信息渠道。(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12.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和房屋维修资金信息定期公开制度。定期公开全市住房公积金年度归集、提取、使用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公开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年度财务报告,及时公开并解读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情况。市、县住房建设主管部门应定期公开全市房屋维修资金年度归集、划转使用情况,适时公告业主使用房屋维修资金信息。到“十二五”末,建立和完善房屋维修资金管理网上查询系统。(责任单位: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住建委)

13.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信息公开制度。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依法定期公开全市国有资产状况、监管情况和有关统计信息,定期公开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年度生产经营总体情况、保值增值情况、经营业绩考核情况,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县区政府)

14.建立健全彩票公益金、捐赠款物信息公开制度。市民政、体育等彩票公益金主管部门应定期公开福利、体育彩票公益金年度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应定期公开经常性募集的捐赠款物的数量、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适时公开因突发性事件或特殊救助募集的捐赠款物的数量、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财政局)

15.推进审计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拓宽审计公开领域和渠道。依法公开市、县区年度各类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报告以及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结果、审计整改报告。逐步公开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综合审计结果,逐步公开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责任单位:市审计局)

四、加大政府重点工作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公开力度

16.全面公开政府重点工作。及时公开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开政府重点工作落实、责任分解和阶段性开展落实情况。主动公开政府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情况等,依法加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

17.提高政府投资项目信息透明度。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建设工程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及时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定期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季度实施进展情况和年度管理、运营情况。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国有土地“招拍挂”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逐步公开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结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开发区、新区、县区政府)

18.提高招标采购信息透明度。建立和完善招标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完善招标采购信息公告制度,主动及时招标采购信息,包括集中采购目录、招标采购业务机构目录、招标公告、开标记录、中标候选人公示、成交结果等相关信息;公告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结果、产权转让交易信息;公开采购机构、供应商和投标人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信息。(责任单位:市招管局)

五、加大办事公开和公共服务信息的公开力度

19.深入推进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在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依法公开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条件、程序、标准、过程、结果、监督渠道等相关信息,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市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性强的部门应加强对主管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工作指导、监督和业务规范,推动全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立医疗集团、市人社局、市政府有关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

20.大力推进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行政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相对集中的成果,逐步构建市、县区、中心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行政服务综合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区和中心镇(街道)三级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行并联审批模式,探索项目代办制,开展标准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创新建立社区(村)基层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将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事项延伸到社区(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到“十二五”末,规范建立覆盖城乡、上下贯通、方便快捷的全市行政服务综合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效能办、市编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县区政府)

21.扎实开展基层政务公开。以服务群众为主线,完善乡镇(街道)政务公开体制、机制。依托社区(村)基层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不断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内容。建立健全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衔接配套制度,实现乡镇政务公开事项延伸到村。提高基层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将政务公开的终端延伸到社区(村)、家庭和个人。(责任单位:县区政府、市民政局、市监察局)

22.加强与政府管理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的公开。积极推动全市法人信息库、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主动公开企业营业执照信息、年检结果信息、人口信息、土地房屋信息、行政业务信息等公共信息,不断扩大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加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涉及公共安全的预警信息的公开力度,及时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路况、气象等监督、监测信息,建立相关信息查询数据库。(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区政府)

六、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

23.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公开平台的作用。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网站建设,推进部门网站建设。不断提升政府信息网站公开水平,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网站信息公开保障机制,加强政府网站的维护和监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24.构建多样化的公开渠道。不断丰富公开渠道,推动报纸、广播、电视建立公开专栏,不断提升档案馆、图书馆等政府信息公共查阅点以及新闻会、政务公开栏等现有公开渠道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平台、数字电视频道、户外电子播报系统等新媒体形式,提高信息公开的普及性和便民性。(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广播电视台、市档案局、市文化委、市政府办公室、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有关部门)

七、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基础建设

25.加强政务公开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全市政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和工作场所,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市、县区政务公开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县区政府)

篇(5)

一、领导班子履职情况

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财政局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和打造独具特色“经济小巨人”的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强化大局意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财政改革有了新进展,班子执政能力有了新提升,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工作任务,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积极培植财源,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20__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铜价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对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面对困难,我们正视严峻形势不悲观,抓住有利机遇不错过,咬紧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从激发财政增收的内在动力入手,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培植财源,努力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积极支持工业发展。安排新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认真落实激励政策。根据对县(市、区)财政翻番、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安排企业纳税大户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县(市、区)财政收入翻番奖、乡镇超收奖等资金共计546万元,对纳税大户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县(市、区)进行奖励。鼓励企业多纳税,激励县(市、区)加快发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税库横向联系,开展税源调查,及时把握和分析财政收支文秘杂烩网动态,提高收入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强化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这些有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各部门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收入总量增长快。20_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市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与20__年19.6亿元相比较,基本实现两年翻番。二是收入质量稳步提高。20__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1.8,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政收入超过3000元,达3276元,比上年增加683元,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设区市中列第三位。三是园区财政实力迅速壮大。全市工业园区提供财政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收4亿元,增长55.5。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收入4.93亿元,增长115.1,在20__年翻了两番多的基础上,20__年又实现一年翻一番。四是县乡财政发展势头好。20__年贵溪市财政总收入以总量23亿元连续六年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位,余江县、月湖区财政总收入跨上2亿元台阶;余江县财政总收入以84.5的增幅在全省县(市、区)排名第二;乡镇财政异军突起,全市37个乡镇街办,过1000万元的乡镇26个,比上年增加13个,翻了一番。其中:过亿元的乡镇3个,比上年增加1个。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万元,贵溪市实现乡乡过千万元。

(二)优化支出结构,有力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20__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首次突破30亿元,达32.3亿元,增长33.2。比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超出16亿元。这既体现了上级财政部门对我市转移支付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的结果。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强财政支出保障能力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措施。一是完善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一般预算标准定额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行综合财政预算,逐步将所有政府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单位自有资金、政府性资金的统筹管理。预算安排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做到四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支出的需要。二是严把经费审核关,努力做好节支文章。对各部门、单位提出有关要求增加工作经费的报告,进行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及时提出合理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加强市级重点工程预决算审查,审查金额6.89亿元,核减投资1.71亿元,核减率24.8,为政府节约了大笔资金。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市直共完成采购预算金额5444万元,实际采购4673万元,节约资金771万元,节约率14.2。三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对54个行政事业单位20__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做好20项强农惠农资金的检查监督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教育、政法等各项经费跟踪检查,不断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我市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生投入力度更大。为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80项民生指标,全市各级财政加大了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全市筹集资金2.6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安排5400万元,投入均超过20__年一倍以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四个全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地共享了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措施更加有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大框架城市的发展思路,投入1.28亿元建设鹰雄大道,投入7000万元建设龙虎山大道延伸工程,投资4300万元对206国道天禄收费站至龙虎山景区一级 公路进行改造。三项道路工程都已全面竣工通车。继续投入3000万元支持体育中心场馆建设。继续投入617万元,支持人民医院科技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市民就医条件,继续投入520万元进行公园改造,为市民休闲活动增添了新的场地。三是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支农支出3.19亿元,增长27.8,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全市2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累计落实财政扶持资金3807万元,新建成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四是维稳投入进一步加大。20__年,用于公安政法经费达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筹集资金2300万元,为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已改制及困难企业7000名在职人员、1.1万名退休人员解决了医保、社保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20__年内实施的各项财政改革,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做好各项改革调研工作,及时化解改革进程中发现的各种矛盾与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一是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在20__年6个试点部门(13个预算单位)的基础上,20__年将改革扩大到已编制部门预算的32个政府部门和10个党群部门的161个预算单位。二是以契税为龙头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了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征管。三是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中涉农补贴资金的“一卡通”制度,全面实现了“一卡通”县乡联网,健全了“一卡通”监督机制,确保了强农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四是农村综合改本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顺利推进,取消了对国有农场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使国有农场农工享受了与当地农民一样不再缴纳农业税的政策。五是积极推进“乡财县代管”改革。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了“乡财县代管”。这些改革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队伍建设,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增强财政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抓学习培训,着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形势教育、政策教育、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政务环境优化年”政治理论封闭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宗旨教育和廉政教育,并发动全局干部深入开展“三查三看”活动,查找个人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认真抓好整改提高。为了提高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业务水平,组织包括县区在内70多名干部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学习培训。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卫东为全局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课。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全局干部职工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是抓执行能力提升,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局党组十分重视提高班子成员和科以上干部的执行能力,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局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协调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大力做好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联建共创”、“挂点督导乡镇”等各项中心工作,新农村建设、联建共创、综合治理等十一项工作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根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立足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做好灾害财政应急保障工作,迅速启动了《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市本级财政累计拨付上级救灾资金564.5万元,市本级财政追加安排救灾资金405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各行业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在挂点督导乡镇工作中,认真落实“七加二”工作任务,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一名科长作为挂点督导联络员,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到挂点督导乡镇,深入村委会、村小组宣传中央和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检查督导7个方面工作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和回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按照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和机关捐款28350元,支持锦江镇28个自然村卫生清洁工程设施建设。为了贯彻落实好市委六届五次会议精神,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局班子成员率相关科室同志,到园区企业开展调研,认真进行分析测算,提出“争资金上项目,加大投入促园区发展,打造融资平台支持企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具体建议和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在困境 中求发展,拓宽在困难时期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财政增收的工作思路。

三是抓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班子建设方面,坚持民生集中制,加强班子成员沟通交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组织原则,广开言路,广征博采,在班子内部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每一位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抓好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科学民主决策程序,规范了财政机关处理群众行政诉求行为,制定了《市财政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市财政局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对内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支好队伍,营造一个好氛围,创建一个好机制,树立一个好形象”;对外向社会郑重作出“八项服务承诺”,即“待人热情、政务公开、办文快捷、责任落实、服务主动、行政依法、答复满意、为政清廉”。精心打造“效率、温馨”机关,讲文明、爱学习、重服务、比奉献、争先进的新风在全局上下蔚然形成,促进了我局工作的整体推进,20__年我局在全省财政系统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获得第三名,受到省财政厅奖励表彰。

四是抓廉政建设,树立机关清风正气。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以自身廉洁自律的表率示范于全局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负责人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廉政责任分工,将管理业务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做到一岗双责;加强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制约机制,针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严格执行相关监督制约制度,将预防关口前移;实行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和执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切实抓好由财政部门牵头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集中采购、“乡财县代管”等管理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了我市财政工作运行的廉洁高效。一年来,全局工作人员未发现不廉洁的人和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20__年,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全市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收入结构有待优化,抗风险能力不强。铜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很大,达60以上,而且铜加工企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企业所占份额较大。20__年9月开始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铜价大幅下跌,很多铜加工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停产或半停产,对财政收入造成极大影响。

二是财政支出结构仍不尽合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支出面散,监管困难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积极改进。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着力创新财政体制机制,积极应用财政贴息、奖励、税收、担保等财政政策手段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大力支持铜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非铜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抗风险能力,增强财政实力。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倡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挤出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保增长、保税源、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大决策落实”的“六保”目标。

篇(6)

(一)强化收入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1-6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XX亿元,增长XX%;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的XX%,提前一个月完成“过半”任务;稳定保持财政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XX%,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预算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按照预算和省、市确定的支出时间节点执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全市干部职工工资的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民生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要。重点抓好财政八项服务支出,一季度增长XX%,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二季度将按照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调度,力争达到全省平均增幅。

(三)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保障经济发展

1.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一是加强对工业企业发展的扶持。编制2019年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其中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XX万元;工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XX万元;推进工业发展奖励资金XX万元。二是在降低涉企收费成本方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国家明令取消、停征、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以及降低收费标准的非税项目逐项进行清理。上半年,各项税收减免XX亿元,占税收收入比重为XX%;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XX万元左右。三是继续做好还贷周转金管理。担保企业XX户XX笔,担保金额XX亿元;在保企业XX户、XX笔,在保责任余额XX亿元。共为XX户企业及个人XX笔贷款提供倒贷,倒贷金额达XX亿元,共吸收入会企业XX户,即满足了企业、银行对倒贷的需求,同时实现了还贷周转金零风险。

2.全力做好信贷工作。继续推动“信贷通”融资模式运用,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统筹安排信贷资源。全市XX家合作银行中XX家实现了放贷,XX个园区实现了放贷;信贷通工作已批准贷款总额XX亿元;放贷款总额XX亿元,惠及XX户中小微企业,平均每户企业获得贷款XX万元。

3.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外出招商XX次,共计XX天,拜访外地客商企业XX家,接待外商XX批次。引进XX合作项目、XX生产项目、XX项目等XX个投资上亿元项目,服务XX有限公司投产进资项目的后续投产;上半年招商引资预计累计进资XX万元,进资占全年任务比例XX%,完成全年绩效考核任务。

4. 努力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争取上级资金XX万元以上,资金占任务数的比例XX%以上,到省厅及部委对接争取相关资金、政策XX余次。

(四)加大财力倾斜力度,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持续加大惠农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扶贫政策。全市本地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X万元,同比增长XX%。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市整合涉农资金XX万元。

2.保障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切实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教育附加年初预算XX万元,相比上年增加XX万元,用于化解大班额大校额及招聘临时教师工资。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义务教育的法定增长,预计上半年完成财政教育支出XX万元,同比增长XX%。

3.支持社保体系建设。及时分配下达上级财政资金,持续推进我市民生事业稳定发展。中央和省财政共下达我市各项社保补助资金XX亿元,已下达XX亿元。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会同市民政局继续做好我市XX改革试点地区。预算安排农村颐养之家建设XX万元运行经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化解公立医院历史债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预算经费为XX万元。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发放。积极配合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调整,养老保险行政事业单位缴费费率从XX下降到XX%,预计企业社保费减征XX亿元。

4.支持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预算内资金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投入,及时拨付中央、省级资金XX万元,市本级拨付工程款XX万元。继续做好房地产去库存补贴发放工作。目前,参加集中购买去库存的开发企业达XX户,已备案销售去库存房屋XX套,面积XX万平米,财政需安排购房补贴XX万元,已审核、发放补贴XX套,面积XX万平米,补贴款XX万元。积极筹集资金,确保我市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上级财政已下达补助我市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XX万元。做好各项保障性住房补贴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补贴资金的监管。

(五)深化改革创新,健全财政运行机制

1.全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一是高位推动债务化解。牵头制定了2019年存量债务化解实施方案,提出了存量债务化解XX亿元的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责任分解。上半年,已化解存量债务XX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XX%,累计化解XX亿元。二是积极做好新增债券争取工作。根据全年工作安排,抓好了2019年第一批新增政府债券达XX亿元发行工作,其中一般债券XX亿元、专项债券XX亿元。

2. 加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一是扎实开展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彻底摸清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数量、类型、核算资金类别、资金量等情况,为加强资金存放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建立资金存放管理长效机制。制定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实施办法,在考评指标的设置、资金存放管理的范围等重大、关键地方,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细化和充实,对于原则性规定,坚决与上级财政部门的精神保持一致。

3.开展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一体化管理改革。研究制定了全面实施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收缴电子一体化管理改革方案。截止目前,市直已有XX家单位实施改革。

4.财政评审节支增收效果显著。继续加大对政府工程预决算的评审监督管理。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送审共XX个,金额XX亿元。评审中心完成项目评审XX个,评审金额XX亿元,审定金额XX亿元,审减XX亿元,审减率为XX%。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项目建设资金。

(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1.稳妥推进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继续做好政府、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将本级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和决算报告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将部门预算统一在局门户网站的预决算公开专栏公开。全面落实三公经费公开,市本级所有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口径和统一方式,在政府网和局网站同时对外公开。

2.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认真做好了2018年度乡镇“小金库”专项治理后续整改工作。通过乡镇自查发现存在“小金库”问题的单位XX个,“小金库”XX个;通过县区开展重点检查,全市重点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问题的单位XX户,检查发现“小金库”XX个。启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从财政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三方面制定预警规则,进一步加强对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资金运行活动的监督管。

3.扎实做好财政扶贫领域项目资金绩效自评审核工作。审核全市扶贫领域资金项目XX个,涉及金额XX亿元,绩效目标自评率XX%,自评审核率XX%。

4.严格执行采购预算管理。对采购单位提出的采购申请严格把关,及时审核、登记,在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编制环节中,要求采购人加强源头管理,明确采购明细单价。

半年来,虽然我局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财政“蛋糕”有待进一步做大;二是财政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还十分突出;四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十分紧迫;五是加强资金监管的任务依然艰巨等。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当前,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我们必须要有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财政改革发展。工作思路:紧扣年度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继续狠抓收入组织,强化财税部门征管协调,全面兑现落实经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工作目标: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XX亿元,同比增长XX%。

(一)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紧盯财政收入,做好财源培植工作。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深化财政金融改革,运用好倒贷基金和各项产业基金,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继续研究做好总部经济。加强总部经济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深入剖析可能引发风险的原因,提出防范和化解总部经济风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做优做强,积极推动上市企业投资人在我市注册公司,投资上市和拟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等,把总部经济做成我市的实体经济、产业经济。抓好减税降费政策的全面落实。加强预算收支执行分析,及时了解减税降费的实际减收规模,准确把握财政收入变化趋势。

(二)积极完善市与县(区)财政体制

合理确定市、县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权利和责任,提升政府履职绩效。对市县共同财政事权,确定合理划分比例,减少一事一补助的情况。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不能事事给补助。要紧紧围绕“公共财政”的属性,把财政资金用在涉及面广的民生事务上。

(三)引导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倒贷基金规模,继续做好为企业倒贷工作,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和金融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增强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的能力;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和银行资本相结合建立产业基金,引导银行向企业后续贷款;继续抓好“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科贷通”工作,通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增加可用财力。

(四)切实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一是落实好存量债务化解目标,完成2019年化解存量债务XX亿元的目标。二是调整优化政府存量债务结构。加大向政策性银行融资贷款力度。三是加大专项债券争取力度。加大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争取力度,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形成更多政府有效资产;要加大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争取力度。五是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要对建设项目按性质进行分类严格管理,压缩非生产经营性政府建设项目规模,努力将新建项目举债控制在政府债券规模内。

篇(7)

XX书记指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优势,助推营商环境建设,**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带队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听取了10个牵头部门情况汇报,召开了5场专题座谈会,发放了100余份企业调查问卷,对我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问卷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的企业调研问卷115份。通过统计,有62.61%的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37.39 %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没有改善或只有一些改善。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潜力方面。46.96%的企业报告增幅一般,增长没有超过5%。认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中,76.52%认为是成本提高,73.04%认为是市场竞争激烈,47.83%认为是金融支持不够。企业当初在本地区投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55.56%是为利用本地资源,53.04%是为建立生产基地,38.26%是为降低生产成本,37.39%是为开拓市场,18.26是为寻求战略合作。23.48%是为享受优惠政策。58.26%的企业表示目前或将来没有对外部的投资项目。

企业对营商环境评价方面。在对营商环境包含的各要素中,参加调查企业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外向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环保设施,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

企业的意见建议方面。56.52%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46.96的认为要改进政策政务,33.04%认为要改进生活服务,30.43%认为要改进金融服务,25.22%的认为要改进人力资源,17.31%认为要改进公平竞争,13.91%认为要改进财税服务。在政府招商引资中应着重引进的企业方面,73.91%的认为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60%的认为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33.91%的认为要引进法律咨询服务企业,26.96%的认为要引进租赁、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一)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四办”服务“优”先实现。积极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实现“多门”变“一门”。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1364个依申请事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了唯一固化。设立8个综合受理窗口,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坚持“网办是原则,不网办是例外”,目前市直部门“最多跑一次”340个事项、“零跑动”1000个事项和乡镇村4383个事项均可通过省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网上可办率达98%。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业务专网与政务服务网对接连通,确保“应进必进”、“宜统尽统”。加快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目前数据建设已完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库框架搭建。加快电子身份应用。提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度。

(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实行企业开办“5210”标准。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社保登记5个事项合并为“一件事”一日办结。设立登记环节只要材料齐全、网络平台运行正常,0.5天可办结,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实现同步审批0.5天办结。二是实现不动产登记321标准。不动产一般登记控制在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以内,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登记即来即办,对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三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拟定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工作指引,强调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动态调整等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搭建联合图审平台已完成,推进数字化图审工作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806040标准,运用工程建设项目“864”审批平台,重塑审批流程,促进跨部门、跨层级、全过程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协调统一、深度融合。

(三)“减负降压”成效明显。全市金融机构共争取专项再贷款向5家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4650万元。**农商银行、湖北银行、村镇银行等共向我市278家企业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利率4.55%,优惠贷款**亿元,完成率达到177.31%。**农商银行发放贷款利率5.5%,优惠贷款近1.5亿元。今年元—7月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万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万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万元。

三、存在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少数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此没有清醒认识,还存在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工作人员以有关规定为借口降低办事效率,想方设法寻求领导表态,怕担当,明哲保身,延长审批周期,“推绕拖”等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仍然难办。同一事项需企业来回跑多次,影响到审批事项正常办理及项目如期开工,造成群众满意度下降,政府形象受损。如新堤城区企业通威饲料反映厂区与外部连通道路因环湖绿道施工被损坏,厂房被偷拉偷倒的建筑垃圾包围,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映一年半时间,各单位“踢皮球”,无人处理,企业有苦难言。

(二)基础配套建设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例如:府场镇没有建设集镇农贸市场,临时菜场由当地企业无偿提供,由于选址和管理问题,又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中府河府场段长年淤塞不通,气味难闻。**镇做为我市的老工业乡镇,集镇破败萧条,是全市少数几个集镇道路未刷黑的乡镇。**地区外运道路危桥多,大型设备、产品运输困难。**经合区企业普遍反映园区部分道路无路灯,交通信号灯建而不用,交通事故频发。水压不足、经常停水。雨季排水不畅,积水严重。天然气与其他地区相比,入户费用高,使用价格贵。电力部门在电力容量充足的情况下,用电服务却跟不上,停电频繁,且常在工作日停电检修,影响企业生产计划,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各地企业还反映,水、电、气供应部门存在受理报装后久拖不办的现象。

(三)窗口服务还需改进。政务服务中心容量较小,部分服务窗口只有分散设置。三集中三到位未真正实现,一些已进驻单位还存在“明进暗不进”、“人进事不进”“两头办理”的现象。综合窗口受理、“一件事”联办、一次性告知执行不够到位。新滩经合区审批权限下放不够。已下放的审批权,又因基层设备、人员素质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事项办事效率更低,企业反映重复跑路进城区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窗口服务人员专人不专,经常出现部门因创卫、文明劝导等中心工作从窗口抽人,窗口无人值守,使来窗口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空跑白跑。

(四)信息壁垒仍然存在。虽然我市“一网通办”平台已经建立,但由于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不够,市级各部门之间大数据标准不统一,连通不到位、整合不彻底,在人员、法人信息等关键基础要素数据上仍然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全标准、全归集、全贯通、全在线的共享,政务服务效率不够高,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事网办率不高,获得感不强。例如办理不动产证时,普遍反映办证前期组织材料时间长,存在多头联系、多头缴费、重复测绘、多次提交材料。究其原因是机构改革后,土地测绘在自然资源部门,房产测绘仍在住建部门,未能实现“多测合一”。与不动产登记密切相关的人口户籍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信息、竣工验收备案信息、金融许可证信息、公证信息等相关部门都不愿意或无法提供共享,“不动产登记全城通办”、“水电气过户一体化”试点工作无法推进。

(五)惠企利民政策落实不彻底。我市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一是宣传不到位。例如联合图审因宣传和告知环节还未完善,很多施工企业仍然依照按惯例将施工图与消防、人防设计图纸分别设计,分时段、分机构审核,导致消防、人防设计审查备案环节受阻,影响施工许可审批时效。今年,市**在政务窗口设置了用水、用气申报窗口,但由于企业和群众对用水321、用气310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不高,政务服务网仍不能实现水、气一网通办。二是业务不熟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推进迟缓。部分成员单位对监管平台的操作流程还不熟练,有的甚至不会运用。三是执行变了样。对企业检查简单粗暴,以罚代管。要么有意推荐指定中介机构参与问题整改,滋生权利寻租;要么发现问题不留整改时间,直接上网通报,影响企业信用。

(六)企业融资问题突出。今年元至8月,**市各项贷款168.16亿元,新增贷款增量、增速在**辖内6个县市垫底。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信心不足,存多贷少,今年元至8月,新增贷款额中,仅农商银行一家独大,占比达69.02%。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得分在全省县市区排名71位、**六个县市排名垫底,金融生态等级为C级。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与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一方面,各银行反映今年尚有**笔**万元的已授信贷款企业未使用。另一方面,实力强的企业以不向银行贷款为荣,中小微企业却反映向银行借贷困难,只能向民间借贷,企业融资成本直线上升。普遍认为银行“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七)企业用工成本偏高。一是由于新滩经合区和曹市镇、府场镇园区配套生活设施不足,服务业不发达,消费娱乐设施少,医疗教育水平低。政府支持企业招聘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政策宣传不够,力度太小,吸引力不足,留不住外地人才。新滩经合区本可吸纳武汉地区人才,但由于高速费用昂贵,影响人员往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二是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本地工资福利待遇与沿海城市有差距、难以吸引劳务人员回流。三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用工秩序混乱,增加了用工成本。

(八)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引进新的项目上,对化解现有存量,壮大本土企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多。曹府石化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税收均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我市在该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在业内名气很大,年产值却难超百亿,名不副实。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品集中于中低端,造成同行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除少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外,普遍没有核心专利技术,甚至没有固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方面企业开工不足,产品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岗位不固定,四处流动,造成用工短缺,成本增加。我市在该产业底蕴深厚,基础犹在,如政府不抢抓机遇,加强引导服务,盘活存量,抱团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就将错失良机。去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当地主持召开了专题推进会议,出台了会议纪要,但相关职能部门态度犹疑,推进缓慢。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企业也是翘首以盼,普遍反映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四、对策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三个**”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促优,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会代学,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全市领导干部对营商环境的概念认识。积极外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要从“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精简管理,支持企业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创新发展。

(二)以“建”促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从企业发展和群众需求出发,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一些园区企业普遍反应,显而易见的问题要限时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和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加快推进新滩第二通道、第二水厂建设,开通前往汉南等地公交线路。

(三)以“改”促优,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多功能”原则,加快推进“市民之家”建设。建好大数据运营中心,督促城管、卫健、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并入数据,实现统一调度。扎实推进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强化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岗定责,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服务型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市场化开展全程代办服务。经常组织企业人事、财务等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将新滩经合区打造成审批权下放的示范点,能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选齐配强窗口服务人员,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四)以“联”促优,优化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包保秘书责任,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家定期座谈机制,定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对企业所反映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企业能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篇(8)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篇(9)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篇(10)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日报、*晚报、*商报、**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晚报、*商报、**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篇(11)

自2011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金融IC卡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但是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IC卡的普及和应用仍存在较大困难。为此,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结合实践对金融IC卡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有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实现金融支付利民、惠民、便民和为民的重要目标。

一、玉溪市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现状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境内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属欠发达地区。因盛产烤烟、甘蔗、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农副产品,其素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玉溪市全辖七县二区,设7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03个村(居)委会,6720村民小组。总人口236.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的56.3%。截至2016年9月,辖内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共18家,383个营业网点,其中发行金融IC卡的机构14家。

(一)银行卡发卡规模不断扩张,但结构不平衡,磁条卡仍然占比较大

截至2016年10月末,除农业发展银行玉溪市分行、江川兴福村镇银行和易门兴福村镇银行未发卡外,其余15家均为银行卡发卡机构,除玉溪澄江中成村镇银行还未发行金融IC卡外、其他14家发卡机构均已发行金融IC卡。2016年玉溪市银行卡业务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截至2016年10月末,玉溪市银行卡数量达659.91万张,银行卡发卡量是2011年末银行卡数量的1.98倍,人均持卡量由2011年末的1.22张/人增至2.79张/人。其中,金融IC卡332.66张,金融IC卡占全市发卡量的50.4%,磁条卡327.25张,磁条卡占全市发卡量的49.6%,磁条卡仍占据玉溪市银行卡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银行卡POS交易逐年增长,金融IC卡POS交易规模不断扩张

为促进玉溪辖内金融IC卡的推广普及,自2014年以来,玉溪中支牵头组织辖内各银行机构在全市选取130个餐饮店、超市、药店、百货门店,开展“金融IC卡 卡随芯动”为主题的金融IC卡宣传活动,促进了全市POS交易和金融IC卡POS交易的快速增长。2014年玉溪市POS交易658.23万笔,金额222.6亿元;2015年玉溪市POS交易856.56万笔,同比增长30.13%,金额278.95亿元,同比增长25.31%。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的金融IC卡POS交易情况见下表:

表1 玉溪市金融IC卡POS交易情况统计表

从表中数据可知,玉溪市金融IC卡POS交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IC卡POS交易笔数是2014年的3.48倍,交易金额是2014年的2.86倍;2016年上半年,仅用了半年的r间,IC卡POS交易笔数就已超过了上一年得50%,达到2015年的81%,交易金额已达2015年的78.53%。2014年IC卡POS交易占全市POS交易的比重不足15%,2015年这一比重已达30%左右,2016年这一比重进一步提高至50%,IC卡POS交易占全市POS交易的比重在逐年提升。

(三)与金融IC卡相关的配套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自2009年以来,玉溪中支每年牵头组织全辖性的银行卡宣传活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服务理念,增加服务产品,改善金融硬件环境,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的POS机具和ATM布放数量呈现迅猛发展势头。2009年末,全市仅有POS终端4217台,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累计布放POS终端50220台,与2009年末相比增长了10.9倍;2009年末,全市的ATM终端343台,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累计布放ATM终端1470台,与2009年末相比增长了3.29倍。同时,近年来,玉溪中支不断加强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推广力度,逐步延伸资金汇划的“高速公路”,提高辖内银行网点的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2010年以来,全市新增112个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一家法人金融机构加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四)金融IC卡向农村地区渗透步伐加快

1.建设县域刷卡无障碍示范街,促进金融IC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玉溪中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建设,2010年11月18日玉溪市首条县级“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在玉溪市通海中心城区南北街建成,属云南省第二条位于县级的“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在玉溪中支的组织下,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和各发卡银行的积极配合下,2011年以来先后在峨山县桂峰路、新平县茂园街、澄江县揽秀园、易门县中心街、华宁县宁兴街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在江川县孤山旅游风景区创建了“刷卡无障碍示范景区”。截至2016年10月末,“刷卡无障碍示范街”覆盖了元江县外的所有县区。通过建设“刷卡无障碍示范街”,进一步推动了金融IC卡在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IC卡受理环境,提升持卡人的用卡意识,增强特约商户受理金融IC卡的积极性,促进金融IC卡的推广进程,为在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起到了积极作用。

2.以金融IC卡为载体,推广特色农产品收购非现金支付工作。在推进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工作的过程中,人行玉溪中支通过长期调研,了解各种农产品收购的特点如收购期间,交易时间、交易频率和交易金额等,再结合玉溪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先在烤烟收购领域实践非现金结算。2010年选取红塔区大营街烟站、通海县杨广烟站、华宁县前所烟站、峨山县小街烟站开展烤烟收购非现金结算试点工作,试点烟农的电子结算协议签约率为26.42%;2011年选取八县一区的32个烟站开展烤烟收购非现金结算推广工作,推广烟农的电子结算协议签约率为58.71%;2012年烤烟收购非现金结算工作在玉溪辖内实现了全面推广,烟农的电子结算协议签约率达到96.84%,2013年签约率达到了100%,自2013年开始全市的烤烟收购全部实现了非现金结算。随后,玉溪中支逐步在柑橘收购、甘蔗收购和茉莉花收购领域以金融IC卡为载体,大力推广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据统计:2016全市烤烟收购实现非现金结算67.72万笔,金额24.25亿元,惠及农户8.09万户;2015~16榨季,甘蔗收购实现非现金结算笔数4.42笔,金额2.64万元,涉及农户1.55万户; 2014年至2016年,华宁县柑桔收购通过“全民付―易POS”、网银、手机银行和惠农终端等模式办理非现金结算3.6万笔,5.55亿元。

3.以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建设为契机,将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触角延伸至行政村。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是人民银行助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三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新举措,银行卡持卡人通过布放在小卖部、农资店的POS终端即可实现小额取现、转账、现金汇款、查询、缴费、消费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玉溪中支2011年11月在通海县10个自然村首批试点推出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2012年7月在全市正式启动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推广运用,截至2016年10月末,玉溪市累计建成537个惠农点,覆盖全市七县两区的71个乡镇(街道)、440个行政村、537个自然村,惠及122.47万农村群众。自2011年以来,全市惠农支付服务点的业务量稳步发展。截至2016年10月末,全辖惠农支付服务点POS终端累计办理交易业务116.07万笔,交易金额4.77亿元,累计发生查询业务103.45万笔。通过在金融缺失的行政村设立惠农支付服务点,既解决了乡镇以下地区金融服务缺位的难题,又使得农村地区现存的大量“睡眠卡”活起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教会农民群众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培养了一批会用卡、爱用卡的农村持卡人,将金融IC卡受益群体进一步扩大,促进了金融IC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对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金融IC卡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玉溪市不断加大金融IC卡知识普及力度,利用一年一度的银行卡联合宣传、金融知识宣传月平台,开展有针对性地金融IC卡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面向政府、银行、企业、学校、社会公众进行全方位、广视角的宣传。同时,利用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收单机构对惠农点进行巡检,人民银行对惠农点进行回访的契机,召集全体村民对金融IC卡的功能、特点和安全性进行讲解,并提示其防范电信诈骗。在银行磁条卡换发金融IC卡工作的过程中,经过银行网点柜台工作人员的耐心解说,使全市群众对金融IC卡的熟识度和认知度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推动行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IC卡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政府主导作用不足,缺少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政府部门参与度不高。金融IC卡推广应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在协调各方力量等方面发挥权威作用,需要各参与合作方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达成一致。由于公交、社保、出租、医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行业壁垒,要想将公交、社保、出租、医保、停车、水电气等多行业应用整合一张金融IC卡上,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仅靠人民银行和各银行机构的推动难以实现。玉溪市在金融IC卡应用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对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深,政府主管部门参与较少,主要靠人民银行推进、商业银行和各行业具体操作为主,缺乏政府部门主导的金融IC卡整体规划与沟通协调机制,全市金融IC卡推广应用进程较为缓慢。二是金融IC卡行业应用属于业务创新,金融IC卡在部分业务领域应用投入大、收益小,成本回收期长,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小,而作为市场主体的y行机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如果缺少政府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或者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就难以调动银行机构推广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积极性。

(二)银行机构间缺乏统筹合作,呈现各自为政

由于各银行机构之间存在竞争现象,或者银行机构为了垄断本行金融IC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各银行机构分别与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社保局、医院、高速公路投资公司等单位开展谈判,形成了多头谈判。为了自身利益,这些行业在系统建设、卡片成本等方面设置较高的门槛,由于各银行机构列出的合作条件不同,导致银行机构在多头谈判中处于弱势一方,谈判成功率低,难以达成合作意向。截至2016年10月末,玉溪市金融IC卡仅实现了在部分行业的应用,农业银行玉溪市分行与玉溪市公交集团联合发行了金穗公交IC卡,建设银行玉溪市分行与玉溪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联合发行了公积金龙卡,工商银行玉溪市分行与玉溪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联合发行了公积牡丹灵通卡,建设银行玉溪市分行与云南省高速公路联网中心联合发行了龙卡云通卡,农村信用合作社与玉溪市人社局联合发行了金融社保卡。由于银行间共享意识较差,造成了“一人多卡”和“一事一卡”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银行机构在行业应用中投入的各项成本。

(三)考核、督促力度不足,银行机构缺乏进取心

一是虽然2011年人总行就下发了《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但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人民银行对金融IC卡应用工作缺乏详细的规划,且对银行机构金融IC卡的发行(含新发行和磁条卡换发)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银行机构推广金融IC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意见”中规定地方性银行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发行金融IC卡,导致了大部分地方性银行机构发行金融IC卡的时间较晚,玉溪市地方性银行机构自2014年才开始发行金融IC卡,截至2016年9月末,玉溪澄江中成村镇银行仍未开始发行金融IC卡。二是银行机构内部缺乏考核。据调查,玉溪辖内14家金融IC卡发卡机构中,只有6家机构将金融IC卡的发行、银行卡的“磁换芯”、金融IC卡应用纳入日常考核中,并按条线部门落实推进,其他8家机构未将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纳入日常考核中,银行内部督办力度不足导致了金融IC卡推广应用中银行机构的懈怠心理。

(四)金融IC卡非接支付示范商圈尚未建成,金融IC卡的应用环境有待改善

非接支付环境的建设是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基础性工作。玉溪市金融IC卡非接交易主要发生于公交、电影院和西饼屋,目前商未形成一个涵盖百货超市、美容、服饰、餐饮、娱乐等便民生活领域的示范性非接商圈。一是由于收单市场竞争激烈,各收单机构从经营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在POS机具改造上对商户作出让步,对不能受理非接功能的机具未进行改造或者按照商户要求取消电子现金支付功能,致使玉溪市非接终端改造情况不理想。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累计活动终端35878台,其中非接活动终端15658台,非接改造工作仅完成了43.64%。二是特约商户的收银员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足。经过调查发现,收单机构对收银员的培训次数较少,覆盖范围有限,大部分收银员没有主动受理金融IC卡“闪付”的意识,部分收银员甚至不了解本店的POS机能够受理金融IC卡,导致金融IC卡降级使用,部分收银员不能完全受理电子现金交易。

(五)金融IC卡的电子现金应用普及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

一是使用金融IC卡“闪付”功能的群体小。受传统的受卡、用卡方式的影响,部分持卡人尤其是老年人最常使用的功能是现金存取、插卡消费、转账、查询、缴费等功能,他们缺乏金融IC卡电子现金应用常识,年轻人由于习惯成自然习性也不大使用闪付功能。二是电子现金受理渠道不完善。由于银行机构ATM终端不能进行电子现金跨行圈提操作,部分银行机构不支持本行自助设备及柜面圈提,导致部分银行机构ATM终端不能进行电子现金圈存的逆向操作,资金不能存回储蓄账户,也不能直接提现,只有在销卡时才能进行圈提,持卡人使用电子现金的体验较差,进而影响电子现金应用的推广。三是受互联网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的影响。近几年,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扫码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其宣传铺天盖地,并其以方便、快捷、活动优惠力度大等优势吸引了大多数年轻人,年轻人反而对云闪付和电子现金的了解相对较少,使用闪付功能的主动性不强,使用率较低,从而也影响了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金融IC卡闪付功能目前在玉溪市主要应用于公交、电影院和高速公路缴费业务。2016年9月玉溪市发生云闪付交易575笔,金额28.46万元,仅占全省交易的2.2%,在全省15个地州中排名第4位。

(六)磁条卡存量众多,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更换

一是持卡人的主动换卡意识不强,甚至有群众不愿配合银行机构的“磁换芯”工作。截至2016年10末,玉溪市发累计行磁条卡327.25张。由于大部分磁条卡使用时间较长,部分磁条卡已绑定了其他功能如工资、水电费代扣、信用卡还款、证券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一旦更换为芯片卡相应地要进行各项信息的变更,持卡人认为更换起来较为麻烦,换卡意愿不强。二是涉农银行机构的磁条卡更换工作进展缓慢。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末,辖内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的存量磁条卡为228.33万张,占全市磁条卡的69.77%。由于涉农银行机构主要为农村地区的客户服务,农民经常忙于农活,部分持卡人距离银行机构的网点^远,往返一趟银行机构网点需要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农村地区的持卡人很少有主动要求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的,而且涉农银行机构在换卡过程中很难做到逐一通知每一个农村地区的持卡人。

三、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仅依靠人民银行从履职角度来牵头推进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仅仅由银行机构参与也不可能完全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政府发挥其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努力推进金融IC卡的多行业应用工作。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交通、医疗、社保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借力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参与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各方积极参与制定玉溪市金融IC卡行业应用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解决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中的难题,实现玉溪市金融IC卡与各行业的完美融合。二是由于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行业的应用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在推广初期,投入的成本与获取的效益不成正比,难以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对银行机构给予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对在金融IC卡推广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参与者予以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在鼓励银行机构拓展行业应用的同时又要避免形成新的进入壁垒和资源浪费。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银行机构应该树立合作共享意识,组成银团与相关行业或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合作谈判,多家发卡机构参与金融IC卡行业应用项目,共同分担系统建设与改造初期的成本,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在公共交通领域、高速收费、铁路、水电燃气收付费等领域,由政府、银行机构、收单机构共同参与建设,搭建开放式的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允许新的参与者加入进来,再按照“成本分摊、资源共享、市场开放、利益分享”为基本原则进行分成,努力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提高持卡人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管理水平。

(三)完善考核机制,提高银行机构的推广积极性

一是人民银行作金融主管部门,应制定一个“磁换芯”和非接终端改造工作的细化时序表,明确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责任单位,要求银行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报告各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人民银行对各银行机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不定期抽查,并将银行机构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银行机构的综合评价中。为有效促进金融IC卡在玉溪市的推广应用,加快“磁换芯”工作和非接终端改造工作的步伐,人民银行应通过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活动,邀请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在全市交流主要经验做法,以发现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及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二是银行机构应对金融IC卡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并对各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并纳入本行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充分调动干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设一个非接支付示范商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在溪市红塔区选择一个涵盖百货超市、美容、服饰、餐饮、娱乐等便民生活领域,并已完成非接改造、收银员能够熟练受理金融IC卡非接支付业务的商圈,在银联公司和银行机构的配合下将其建成一个闪付示范商圈,使金融IC卡小微便民更贴近老百姓,让持卡人先体验一把闪付的便利。在示范圈的建设过程中,人民银行应加强督导,定期统计、通报参与活动的商户情况,收银员的业绩,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并将其列为推广标杆。同时要总结示范性非接支付商圈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市级非接支付商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县级“闪付示范圈”或者“闪付示范街”的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电子现金受理渠道,改善用户体验

建议人民银行应对银行机构金融IC卡电子现金受理环境的改造流程和标准做进一步规范,对电子现金圈提业务的开展进行统一规范,以满足持卡人在使用电子现金过程中的圈提需求。建议人民银行对电子现金账户自动开通功能进行规范,使持卡人能安全、顺利进行电子现金跨行圈存交易。同时,可结合玉溪市目前正在建设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和即将开通的玉溪至昆明城际铁路,充分发挥电子现金在非接小额快速支付领域的应用优势,既可实现闪付骑行、闪付购票的目标,又可以提高客户用卡满意度和体验度。

(六)建立金融IC卡推广应用长效宣传机制,完善金融IC卡受理软环境

一是针对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宣传较少,人民银行要组织银行机构通过报刊、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广播、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金融IC卡相关应用和知识,也可结合区域特色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集市、进社区、进农村等渠道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闪付功能使用的宣传、讲解,提高持卡人对闪付的安全性、便捷性等特点的认识,同时针对常见的银行卡犯罪案例、电信诈骗交易案例,向公众宣传安全用卡知识,对公众进行安全用卡提示。二是银行机构要加强对柜面人员宣传和培训,使其熟悉金融IC卡的功能、特点及相关操作,能够解决持卡人在使用闪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商户收银员的培训,使收y员熟悉金融IC卡知识和金融IC卡的受理操作方法,在可使用闪付的情景下,收银员能够推荐、引导持卡人使用闪付功能,促进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

(七)通过对磁条卡的停发、停用规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节点,加速银行机构的银行卡的磁换芯工作进展

在2011年下发的文件中,人民银行未对地方性银行机构发行金融IC卡做强制性要求,未对磁条卡的停发做时间规定,导致地方性银行发行IC卡的主动性不高,很长一段时间内发行的银行卡是磁条卡。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中,人民银行对金融IC卡的发行做了强制性规定,即自2016年9月1日起,各商业银行新发行的基于人民币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该通知还对磁条卡的使用做了限制,即自2017年5月1日起,全面关闭芯片磁条复合卡的磁条交易。以上对金融IC卡发行和使用限制的规定,使磁条卡持卡人的换卡意愿由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加速了银行机构磁条卡更换为金融IC卡的进度。

参考文献

[1]田志辉.“欠发达地区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问题及对策――以邢台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6(5):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