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题西林壁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2 04:10: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题西林壁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题西林壁教案

篇(1)

一、在情境中激发兴趣

差不多每个老师都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不如去激发兴趣。心里学家詹姆士也曾用试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策划者,要依据教学目标多创设一些情境,让我们的教材鲜活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乐知者”。我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并没有直接出示题目,而是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奇怪的字:“岭 峰 远 近 高 低”。让学生去猜可以用哪句诗句去形容,学生从疑惑到讨论,最后得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猜到的同学兴奋不已,没猜到的同学感觉就差一点点,积极性也高涨起来。我又在黑板上画一座雾蒙蒙的山,将这几个字围起来,继续问:“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学生马上就能接上下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在出示课题学习。在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下,学生从背诵、理解到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都能主动地去完成并达到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

二、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优秀的诗歌,精美隽永的小品文,读起来韵味十足,内容与思想让人百读不厌。语文课堂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充分利用课堂的阅读时间升华情感。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采用适合的阅读方法:

1.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兼顾全体,通过齐读、默读、分段读,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朗读深化感悟。

3.带着感彩去读。如:悲壮的,抒情的,高兴的……

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都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让他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有所触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语言,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学会阅读体会情感,也是我们以后学习的重要保障。

三、在疑问中拓展思维

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在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添鸭式的灌输方法更是被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开了,也就有了许多疑问,如《凡卡》这课,学生学完以后,还想知道:凡卡这么穷,应该没上过学,为什么会写信呢?信的签名怎么是伊凡.茹科夫?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他?显然这是因为学生对沙俄统制时期的历史文化还不了解,如果学生没有去用心思索,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学贵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学生心存疑问,思维就能灵动起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告诉过我们:“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生成双翼,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惑答疑,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策略。

篇(2)

教师只考虑书本知识设计教案,以书教书,教师在课堂上仍旧是占有“统治”地位,整节课滔滔不绝只顾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四十五分钟恨不得把它用足,全然不想学生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大汗淋漓,学生就像雾里看花,全然收不到效果,令人不禁感叹。

二、穿新鞋走老路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模式,有的课堂之流于形式,穿新鞋走老路,如蜻蜓点水般,达不到目的,如一说课堂中要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于是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把小组合作引入进来,当教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只见学生三五成群,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小组中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别人讲的什么。汇报时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只是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小组的,收不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只是表面流于形式,追逐课堂气氛,结果可想而知。

三、分数压死人

当前依然存在只看分数,评学生,评教师,有的学校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片面地只以分评人,分数高的意味着老师是好老师,学生是好学生,这就迫使教师、学生向分数看齐,迫使教师的课堂设计以教为核心,学生只能是填鸭似的接受,出现满堂灌的现象,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等等从何谈起,显然这样容易踏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立足教学设计的发展,新理念下的数学课程设计应运而生。新理念下的数学课程设计更多强调围绕学生的“学”而设计,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以此可看出教学不再是一味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学生无条件接受,而是转化为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探索、体验,获得理解性的掌握和全面性的发展。我仅就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学生的地位谈谈几点想法:

1.课堂主人定位。新型教师能够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正_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正如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组织者、设计者,也是课堂参与者,不仅是学生的向导,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样一节课中,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不断被学生打断,反过来学生提出问题难住老师,教师发现在数学课中,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小,自己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你离新型教师的距离就不远了。

2.课堂设计新时尚。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首先引用了学生熟悉的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此让学生体会同一事物从不同方向观察会得到不同效果。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丰富的问题情境。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问题,将问题数学化建立一定的模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在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在教学中教师充当“导演”出示问题,学生思索、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接着,学以致用是目的。在学了新知识之后,一般情况下是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的目标,在这个时候练习由基础题到拓展题。课堂上教师在安排习题时注意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收到预期效果。

最后,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顾内容,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借学生的嘴小结本节课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3)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抓住要点,提供感知,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峻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图、近景图、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优化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表达诗词之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语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