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篇(1)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篇(2)

 

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的重视不可谓不足,投入的力量不可谓不多,但收效却差强人意。其缘由颇为复杂,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够,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认真探讨教育者人格魅力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释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泛指一切直接或间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包括政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又包括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党政官员、文化工作者等,还包括家庭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学生家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稳定的,通过自己的言行在青少年面前所展示出来的,具有榜样效应的,高尚的或良好的道德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 

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忠实信仰自己所施教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才能忠诚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才能焕发出表里如一的政治人格魅力。 

2.言行一致的道德责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确立正确的、稳定的职业荣誉、职业良心和职业理想,遵循职业规范和准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做到礼貌谦逊、诚实守信。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以情操、志趣和理想的一致与和谐作为选择爱人的最重要标准。 

3.满腔热忱的教育情感。 

教育情感,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和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一种真实的、稳定的眷恋、关怀和热爱。这种情感不是低层次的感受性情感、知悟性情感,而是高层次的思维性情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经过系统地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锻炼,以及个人长期的道德修养所培养出来的情感性。 

4.自省自尊的尊严意识。 

在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人生权利、主体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有了这种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热爱自己的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功能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先进性为被教育者提供了学习的范式。 

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具有较强的学习模仿情结,此时,给青少年的人生道路以正确的引导就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了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言凿行践的道德责任、满腔热忱的德育情感、自省自尊的尊严意识,就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现实性增强了政治理论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对政治理论不认同、不信服。因此,先进的政治理论必须人格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了人格魅力,也就成为先进政治理论的现实人格承担者,这样就能增强政治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从而增强它的被接受度。 

3.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形象性弥补了政治理论的抽象性。

政治理论作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言行是政治思想理论的展示和实践,无疑是青少年身边的直接的、活生生的实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形象的人格魅力,青少年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从而为他们接受和实践这一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4.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情感性加速了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情感性具有促进教育对象接受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教育者的教育情感包含着教育者为教育对象好的动机,以及对德育对象的深深关怀。教育者情感中这种对教育对象的关怀,会深深打动德育对象的心,使之较快接受并坚持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培育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主体的角度,即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努力的角度,提出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初步思路。 

1.学习理论,完善人格内涵。 

提高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要明理,即通过学习理论、明白事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内涵。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为理性思考的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包含着忠贞不二的政治信念、言行一致的道德责任和满腔热忱的教育情感等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这些素养,就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前提。 

2.努力实践,提升人格境界。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42-03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方法的研究

鲁洁从深层次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探索。探讨了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檀传宝以德育对象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以道德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逐一对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德育原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多学者以论文的形式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原则、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谢登斌指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当前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有学者注意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问题,申淑征指出,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面对青年学生这样一个抗风险力偏低、处于塑造期的群体,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调动一切有生力量,探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各种有效途径,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是当前正确应对形势、解决存在问题的出路和捷径所在,阐述了全员育人这一观念,但作者没有对这一体系如何构建进行相关阐述。何婉平在《论传统教化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一文中强调要注重“传统教化方法”,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有益观照,其榜样示范、践履笃行、寓道德的自觉性于道德实践中,突出生活化、社会化的特征值得借鉴,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正确认识“灌输”方法,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生活化。还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强调学校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如张莉、黎静文、骆风、王巨章等都提出必须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著述也颇多,主要有刘洋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解析了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梳理了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直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诸多挑战,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分化并逐渐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全球性的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这些情况使得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任务日益迫切和艰巨。

冯静在《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情况,加深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着重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全球化概念为切人点,通过阐述学术界对全球化的多义理解,凸现了西方和我国关于全球化的论争。对全球化含义、本质、特征进行梳理和再认识,拓宽拓深了全球化的研究。提出只有把交往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相结合,找出二者的内在关系,并探究交往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将二者内在地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合,从而把握当代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三、网络信息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梁丕恒分析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对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曾长秋在《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机遇与挑战,着重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目的。

周飞在《试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的构建》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创新,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顾海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中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的理论阐述和微观管理的经验总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反思和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密切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探讨了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阐述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到见解,论述深刻,思路创新,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梁金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着重指出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互联网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等新情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汲取人类先进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接纳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等。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的、固执的甚至是偏执的思想观念和做法,要在开放的体系下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马小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拓展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育、进行行为示范性教育、丰富精神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等对策。

此外,不少作者从各个层面研究高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实践

许多学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希望从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获得更多的借鉴。

如陈立思在《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导言阐明了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论述了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和趋势、理论研究状况和组织管理状况。并对美、英、法、德、苏联/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八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现状、特色、经验、问题和走向进行了论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使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使自己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活力。”

王杰在《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一文中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念、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通过对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考察,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其趋势。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对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阐述了西方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主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二是总结了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沿革的特点及其趋势,结合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分析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发展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三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改革的取向提出建议。对改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杨稣在《当代国外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及启示》一文中在分析和借鉴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了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本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工作启示。吴琼在《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一文中也作出了类似的研究。

葛立娟的《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玲的《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初探》、林海玲的《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等文也分别对俄、美等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特色做了研究探讨,并展开相关对比研究。

郑永廷的《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王妍的《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等文章也分别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与对比,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

六、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学校层面如何采用新形式、新内容开展相关教育,大多数并没有跳出学校教育这一局限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没有对整体体系构建有过多的涉及,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恰又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除学校这一因素外,还有家庭、社会、各种社会机构与民间团体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中更需要综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脱离物质实践谈思政教育是不全面的。

在研究对象上,专注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其他青少年群体。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都不为过,但我国的国情同时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以外的学生及非学生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青少年这一整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研究大部分针对某一具体方面的对策,比较零散。不管是对网络环境下,还是全球化背景下,或是学校层面,或是家庭层面,可以看出对体系构建的研究颇少,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待加强。

我们首先应充分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应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再次在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家庭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如何制定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来保障和促进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5]王杰.西方近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及其启示[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

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申淑征.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增强思想教育有效性[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1).

[8]冯静.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梁丕恒.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

[10]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据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以往青少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具有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又加快了他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旧的观念正在迅速被打破,代之以新的观念,旧的生活交往方式正在迅速被抛弃,代之以新的生活交往方式。今天的网络青少年,他们获取最快最详尽的信息,发表最真最直接的见解,他们相信体验、反对说教,追求平等、反对权威,这就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有关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度很低,这也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特点,创造新方法。

一、面对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必须与青少年平等交流、以情感人,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平等、开放和自由。在网上不必介意民族、年龄、性别、辈份、等级、地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到了网上都是平等的,身份自由、行动自由、心情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和开放使青少年如醉如痴。而这种平等、自由和身份的隐蔽性也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以“网民”的身份主动与青少年交朋友,跟他们去沟通、去接触、去倾听、去了解、去把握他们的心态、行为和思想,就能够较深层次地认知网络青少年的基本特征、优势和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原因之二就是交流、沟通和了解。世界很大,地球很小,当一些青少年不堪隐私重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时,父母、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和“远交近闭”的安全需要往往使他们对身旁的至爱亲朋三缄其口,而互联网的隐密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如获至宝,整夜不归,痴迷于网上聊天。据一项来自网吧的调查。网吧里的青少年大部分是上网聊天。有的青少年在网上聊天竞一次长达72小时。这一是说明青少年自制力弱;二是说明当今青少年孤独:三是说明青少年网络行为亟需引导。针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会,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朋友的身份、网络的语言、真诚地与其交流,主动与他们交往,给他们以更多朋友式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和肯定,鼓励和支持,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平等和自由与现实中的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是以责任为前提的,平等是靠自身实力来争取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平等观、自由观,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面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必须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互动式”,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篇(6)

据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以往青少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具有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又加快了他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旧的观念正在迅速被打破,代之以新的观念,旧的生活交往方式正在迅速被抛弃,代之以新的生活交往方式。今天的网络青少年,他们获取最快最详尽的信息,发表最真最直接的见解,他们相信体验、反对说教,追求平等、反对权威,这就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有关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度很低,这也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特点.创造新方法。

篇(7)

文化素质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定位不同,但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化基本的做人规范与道德规则、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人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如果离开文化素质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洞的灌输和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就无实效性可言,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

二、 寓文化素质教育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1.二者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教育转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重要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由传统单一性思想教育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的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来看其内容是人文知识,其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一味追求政治效应,而无视其文化功能,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要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不断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2.二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德育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并重转变的需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矛盾和困惑,这些变化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容易使他们滋生工具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变化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往一味地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需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而文化素质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相关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德育知识传授的弊端。

3.二者相结合也是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边缘化的需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一味奉行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冷漠的、毫无生趣的、空洞的重复说教,由此阻碍了对生动活泼、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灌输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它无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有的尊严、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使学生边缘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和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警惕和防止学生的边缘化。而克服学生边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 文化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形式,用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逻辑起点、目标任务、教育功能等多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在地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等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将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从而形成稳定且具有共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可以引领青少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需求。在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既是知识领域的标杆,也是青少年学生人格的标榜,是学校最亮丽的文化表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赢得学生喜欢与尊重。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榜样示范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学校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篇(9)

1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注重对青少年知识的教育,科学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冲击,一些人才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做出一些不正确的选择。因此,只有具备较高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自身坚固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学校不仅要开拓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不断认识社会、祖国、世界,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思想的指导,通过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2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1 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2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2.3 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

网络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其身处并成长于网络化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虽然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可拓宽青少年文化视野,使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笔者结合这一社会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等联系密切。故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加强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培养其自律意识,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当前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提前了解和明确教育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学重点,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青少年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念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在校内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或者学校可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文明健康上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知识”等,使青少年在参与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向青少年宣传与“网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其法制观念,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自律意识。

二、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向其讲解网络来源、功能、生活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占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引导其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人,以顺应时展,满足青少年学习需求,并帮助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辟和占领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由原来的“平面化”、“单向化”发展至“立体化”与“交互化”,使其能够在轻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心爱护青少年,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来讲,其身心发展尚处于断乳期,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其心理闭锁,与教师、家长、朋友之间产生距离,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思想与情感等,此时网络便成了大多数青少年最佳的倾诉、交流与情感寄托对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多关心爱护青少年,以情育人,引导其助人自助,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需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个人性格,并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与理解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互相之间的情感,使青少年愿意或乐于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内化教学内容。其次,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该课程教学并未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故现阶段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需及时改进和革新教学方法,并重视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维与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讲,快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思想影响较大。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并重视其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需关心爱护青少年,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11)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引发了社会观念、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同时也使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学校传统思想教育载体变得相对滞后,而且由于效率低下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再加上学生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常常处于同一个“信息平台”,由此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另外,信息网络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各种文化、观念等在此相互交织、渗透,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严峻挑战。

2.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不同,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感情和有意识的,这种感情和意识又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服务服从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代青少年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成长愿望强烈、竞争意识、自强意识普遍有所增长,并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更多地涉及学生的实际利益,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和认识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实际在人脑里的反映。离开社会环境,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同时注重外在环境的改进,注重多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认识社会的途径、渠道较之以往要丰富得多,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4.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空前广泛,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否定,甚至轻视生命,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往往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其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迫切要求拓展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1.创新载体要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在载体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需求和特征,也包括品德发展的不同时期,这样才能把握时机,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发生质变或飞跃,引导学生品德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以培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不断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现实需求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的变化,才能不断推动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创新载体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行脱节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弊端。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的内化将无法实现。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选择一些诸如演讲、参观、访谈、文艺演出等活动载体,把学生置于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探究、讨论等方法代替灌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以从活动中学为主,并注重活动的生活性、寓教于乐性和全员参与性。

3.创新载体要强化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少年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摆脱思想的束缚,放眼社会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其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学会做人处事、生存与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要改变原有课程实施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青少年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农村社会调查、参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都是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实践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体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与创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逐渐优化创新。

1.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优化组合,形成合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靠单一的载体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必须积极利用各种载体的优势,优化组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充分发挥载体的功能,还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使多种载体优化组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2.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虚拟载体,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

虚拟载体主要是指以电子传媒为主的网络载体,如QQ、E-mail、BBS、手机短信、飞信、微博等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到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超过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青少年学生作为重要的互联网用户,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等都不同程度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往往呈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状态。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载体发挥正效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不断拓展隐性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隐性载体是相对显性载体而言的,是指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间接的手段与教育对象互动的活动形式,如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隐性载体。由于这些载体是隐性的,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因此能够规避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突出显性载体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隐性载体,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载体的拓展,不仅要着眼于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而且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的渠道取得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

4.关注学生闲暇生活,开拓生活化载体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生活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生活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闲暇的自由状态中能体会自己的道德存在,但也可能会在闲暇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闲暇时间的育人效应,对闲暇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现实产生了严重脱节。因此,必须拓宽学校教育的层面,挖掘学校教育的有效方式。而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包含着对社会、生活、人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在正规的课堂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在闲暇教育的特定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学生中的个别问题,以闲暇教育灵活性的特定方式去解决,往往能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