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08-01
DUB(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为功血,此病不是由器质性的病变所引起子宫出血的,在临床上,可以将其分成排卵型、无排卵型这两类,通常排卵型常见在更年期、青春期,无排卵型则是常见在生育年龄。很多关于曼月乐的研究都表明,其可以明显的减少经血量,但是用其治疗功血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到2012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22例功血患者,在对其进行有效护理、健康教育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22例患者年龄在42到48岁之间,都已生育,痛经的年龄在1到14年之间不等,月经量增多在1到5年间不等。2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放置过其他类的宫内节育器,但是因为经血量增多而取出。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同意在宫内放LNG-IUD,而且都能够按时随访。
1.2 手术方法 在患者月经期的第5到8天内放置曼月乐环。手术之前,常规的消毒患者宫颈、阴道、外阴,使用探针来测定患者宫颈的深度,如果患者宫颈口比较紧,可以适当的扩宫,接着下拉曼月乐环的尾丝[1],把定位器的下缘移到所测长度处,然后根据患者的子宫屈度将环送到宫颈内,同时停留30秒,最后让患者张开双臂,将环置进宫底。
1.3 护理方法
1.3.1 健康教育 很多患者对于功血认识并不全面,对于进行曼月乐治疗的效果、方法、不良反应都不是很了解,多数患者都是因为担心术后效果而产生焦虑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就要先了解清楚患者的病程、月经量、大小便、睡眠等情况,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向患者讲解功血的治疗方法、基本知识及生活、饮食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向患者讲解使用曼月乐治疗的优势和作用,告知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从而让患者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配合手术[2];向患者讲解在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如何处理,让患者能正确的认识术后不良反应,从而消减患者的忧虑、焦虑情绪。
1.3.2 一般护理 对于一些重度贫血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补液、输血,因为反复、长期的阴道出血会降低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从而引发宫腔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就是嘱咐患者保证卫生,要勤换新内裤,同时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好患者的反应、脉搏情况,同时也要鼓励、安慰患者,在手术结束以后,要保证患者外的卫生,避免出现上行感染问题,同时观察患者阴道流血、腹痛情况。
1.3.3 心理护理 很多患者都会有焦虑、烦躁、不安、紧张、入睡困难、情绪低落等问题,对此,护理人员就要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从而进行开导、安慰,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也要热情、全面进行解答。我们鼓励患者家属陪伴患者,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也可以让患者通过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来分散注意力。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护理人员的美感会直接的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的服饰最好是颜色柔和些,这样可以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亲切感。
1.4 评价标准 在对22例患者进行干预前、干预后的3个月、6个月期间观察患者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供蛋白情况,使用SAS来评价患者在干预前后的较量情况,评分越高,那么患者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那么就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
2 结 果
在对患者进行观察以后发现,患者放置曼月乐环前的月经量是125.6±31.4ml,子宫内膜厚度是14.5±3.4mm,血红蛋白是94.6±15.3g/L,SAS评分是53.7±9.1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后,患者放置6个月后的月经量是31.2±8.3ml,子宫内膜厚度是6.4±1.1mm,血红蛋白是125.9±12.2g/L,SAS评分是35.1±6.4分,干预前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本组的22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以后,仅有2例患者在放环以后有少量的阴道出血而难题,全部患者都没有出血出汗、潮热、生殖器萎缩等问题,患者对护理很满意。
3 讨 论
通常在治疗功血的时候都是进行手术或是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单独使用雌激素治疗抗让子宫内膜过度的增生,有时还会突破性的出血,因此对于功血患者进行曼月乐治疗是比较好的方法,平均可以减少90%的经血,这超过了止血环酸、抗炎药、炔诺孕酮片、孕激素等[3]。在本次研究中,22例患者进行曼月乐治疗以后,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不错效果。通过本次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患者在放置曼月乐环六个月以后经血量有明显的减少,而且血红蛋白也恢复了正常,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以后,患者的焦虑评分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对于采取曼月乐治疗的功血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问题的提出
最早的“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存在于人体中以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倾向等为具体表现的经济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在许多的大专院校里都开设了这门课,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技术、学习型组织的出现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未能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未能表现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都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领域,如录用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进行,难免使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个个狭窄的行政管理科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的运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学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鲜有针对研究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本。因此,鉴于以上新趋势与新问题,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探索显得意义重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区别,对研究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而总结出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量卓越、当当等售书网站的销售排行和读者反馈,各大书店各种教材的畅销程度及各知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书目,选择了17本目前人力资源教材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主流教材进行了针对内容的分析。具体样本选择见表1:
表 1 教材样本选择一览表
书名 作者
1、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等人,刘昕译
2、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9版) 伊万切维奇
3、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德斯勒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5、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 董克用
6、高教版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 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
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 彭剑锋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9、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等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胡君辰 郑绍濂
11、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经济类教材) 张一驰
12、人力资源管理 陈洪安 费鸿萍 董临萍
1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赵曙明 张正堂 程德俊
14、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 张小林
15、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 明
16、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类创新系列教材) 卢福财
17、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 魏钧
本文首先从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提炼出30个内容要点,涵盖了样本教材重点论述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不同内容要点的提及频次进行统计,进而推知不同内容要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教材中的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各个不同内容要点提及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内容提及频次图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国内外教材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hr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目标和任务、发展历史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甄选、招聘、员工开发与培训、福利、薪酬等主要职能的模块。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夯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一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教给读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顺序及其技能。
2.不断提高的战略地位
在过半的教材汇总提及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法律问题、员工配置、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还有不少教材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动态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它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提高组织战略中扮演战略性角色。
3.缺乏“知音”的人本管理
员工导入、雇员权利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这三部分内容仅在国外教材中有所涉及。伴随着人们对国内频繁出现的员工坠楼、猝死等社会现象的关注,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雇员的权力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也得到重视。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人作为人本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产生要素和资源,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需要真正做到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提炼的人本管理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应该努力成为人本管理的“知音”,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现实性不足的教材内容
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作为大陆教材独有的章节在个别教材中有所体现。这些章节理论性过强,现实性不足,只需要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作为知识点进行补充即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可以插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国外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案例也往往不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教材编写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国外教材中提及的案例,或者寻找到更适合我国读者的本国企业案例。
5.缺乏及时的“血液”更新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国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被提及频次很少。就样本教材来看,并没有以现实发展为导向,没有及时更新编著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让读者能够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
6.风格迥异的国内外教材
国内外教材在基本内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过程和职能具体编排顺序方面大致相同,而在教材的编写风格方面非常不同。就国外教材而言:其涉及内容更前沿,其案例选择时效性更强,编写思路上往往以真实案例为线索讲解知识点;同时叙述方式更加生动,不过在语言和逻辑的严谨性上不及国内教材。而就国内教材而言:基本内容大多借鉴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完整,讲解更详细,编写思路较为清晰,符合国内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方式的偏好。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分析
本研究通过参照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色,编制了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每一问题的选择项为从“很重要”到“可以忽略”,分别给予4—0五种权重记分,得到加权后各个部分内容的得分并降序排列。通过对11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关于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得分排列的结果见表2:
表 2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职业生涯规划 3.17
导入 3.13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3.13
员工配置 3
hr相关法律问题 2.97
hr的心理学基础 2.7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2.69
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 2.64
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 2.59
工作安全与健康 2.41
组织文化建设 2.2
雇员权利和公正 2.15
人事风险 2.08
我国hr发展趋势 1.96
人事哲学基础 1.8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1.41
由调查对象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得分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1)非常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表2中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等内容得到广泛重视,表明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
职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新员工导向内容,从书本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够得到有益的指引与帮助。
(2)关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本管理
员工配置、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也获得了紧随其后的关注。足见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学习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促使他们去深刻体会人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3)对缺乏现实性的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者对组织文化建设、我国hr发展趋势、人事哲学基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内容重视程度较低,这些内容缺乏现实性,理论色彩较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不高。
2.针对教材编写特色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得分排列结果见表3:
表 3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加入丰富案例 3.09
练习和讨论题 2.68
重视基础知识 2.47
热点论题 2.38
先进软件和模型的引进 2.29
注重贴近我国现状 2.21
加入杂志期刊精彩文章摘录 2.04
关键部分双语教学 1.91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
教材编写要鲜活、生动、形象。读者对案例教学法、增设练习和讨论题的需求较为强烈,表明以往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同学们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并没有在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再加之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读研,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自我感觉薄弱,希望系统学习,深化了解。
关注时事。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编写思路也很重视。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正在深入人心。
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现状的对策
教材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设计、开发、编写、编辑、评价教材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它的目的是产生具有最优化体系结构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提高,使之不断成熟起来”。
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经历了先由“教授材料”发展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到重“学材”建设,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一直沿着如何处理好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矛盾关系的主线展开。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各异,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方式,要体现多元化和多视角的内容体系设置。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将在短时期内步入实务工作阶段,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应充分与实务接轨,在编写中增加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的篇幅,并对案例和热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作用、六大功能模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部分必不可少。其中适当加入些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人事哲学基础、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作为补充。
2.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员工配置、等部分所占的比重;减少组织文件建设和我国hr发展趋势等内容所占比重。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接轨并通过加入案例和讨论题达到丰富学习者自身经验;采用自然式综合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科加以统整;加入课堂讨论材料、增设角色扮演环节;将范例教学思想渗透到教材的每一环节等。
4.适当增加实事内容,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3。
[2] 唐巍,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管窥,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9-130。
[3] 曾建权,论企业的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大学学报,1998,(1):38-4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教材 教材设计
问题的提出
最早的“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存在于人体中以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倾向等为具体表现的经济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在许多的大专院校里都开设了这门课,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技术、学习型组织的出现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未能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第一,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未能表现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巨大影响;第二,教材的编写体系大都按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领域,如录用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进行,难免使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是一个个狭窄的行政管理科目;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的运用,侧重于思辨,忽视了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教学目的产生了偏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应用型学科,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近些年来,我国众多学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鲜有针对研究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本。因此,鉴于以上新趋势与新问题,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编写的思路进行探索显得意义重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区别,对研究生而言,应该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从而总结出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综合考量卓越、当当等售书网站的销售排行和读者反馈,各大书店各种教材的畅销程度及各知名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书目,选择了17本目前人力资源教材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主流教材进行了针对内容的分析。具体样本选择见表1:
表 1 教材样本选择一览表
书名 作者
1、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 雷蒙德A诺伊(Raymond A. Noe)等人,刘昕译
2、人力资源管理(原书第9版) 伊万切维奇
3、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德斯勒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5、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 董克用
6、高教版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 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
7、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 彭剑锋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9、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等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胡君辰 郑绍濂
11、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经济类教材) 张一驰
12、人力资源管理 陈洪安 费鸿萍 董临萍
13、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赵曙明 张正堂 程德俊
14、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教材) 张小林
15、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管理学系列教材) 明
16、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类创新系列教材) 卢福财
17、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 魏钧
本文首先从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提炼出30个内容要点,涵盖了样本教材重点论述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样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不同内容要点的提及频次进行统计,进而推知不同内容要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教材中的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各个不同内容要点提及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内容提及频次图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国内外教材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HR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点、目标和任务、发展历史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甄选、招聘、员工开发与培训、福利、薪酬等主要职能的模块。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夯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一本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教给读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顺序及其技能。 转贴于
2.不断提高的战略地位
在过半的教材汇总提及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相关法律问题、员工配置、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问题,还有不少教材中提及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动态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具有了新的特点,它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提高组织战略中扮演战略性角色。
3.缺乏“知音”的人本管理
员工导入、雇员权利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这三部分内容仅在国外教材中有所涉及。伴随着人们对国内频繁出现的员工坠楼、猝死等社会现象的关注,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雇员的权力和公正、工作安全与健康也得到重视。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人作为人本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产生要素和资源,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需要真正做到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提炼的人本管理核心: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企业应该努力成为人本管理的“知音”,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现实性不足的教材内容
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作为大陆教材独有的章节在个别教材中有所体现。这些章节理论性过强,现实性不足,只需要在教材的其他内容中作为知识点进行补充即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中可以插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国外教材涉及的内容和案例也往往不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的教材编写需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国外教材中提及的案例,或者寻找到更适合我国读者的本国企业案例。
5.缺乏及时的“血液”更新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作为国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被提及频次很少。就样本教材来看,并没有以现实发展为导向,没有及时更新编著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让读者能够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
6.风格迥异的国内外教材
国内外教材在基本内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过程和职能具体编排顺序方面大致相同,而在教材的编写风格方面非常不同。就国外教材而言:其涉及内容更前沿,其案例选择时效性更强,编写思路上往往以真实案例为线索讲解知识点;同时叙述方式更加生动,不过在语言和逻辑的严谨性上不及国内教材。而就国内教材而言:基本内容大多借鉴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体系,涉及内容比较完整,讲解更详细,编写思路较为清晰,符合国内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知识方式的偏好。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分析
本研究通过参照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色,编制了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每一问题的选择项为从“很重要”到“可以忽略”,分别给予4—0五种权重记分,得到加权后各个部分内容的得分并降序排列。通过对110名研究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结果:
1.关于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得分排列的结果见表2:
表 2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职业生涯规划 3.17
导入 3.13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3.13
员工配置 3
HR相关法律问题 2.97
HR的心理学基础 2.7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2.69
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 2.64
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 2.59
工作安全与健康 2.41
组织文化建设 2.2
雇员权利和公正 2.15
人事风险 2.08
我国HR发展趋势 1.96
人事哲学基础 1.81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1.41
由调查对象对教材内容的态度得分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1)非常关注自身职业发展
表2中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等内容得到广泛重视,表明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
职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的新员工导向内容,从书本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够得到有益的指引与帮助。
(2)关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本管理
员工配置、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二十一世纪HR新问题、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安全与健康等内容也获得了紧随其后的关注。足见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都给学习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促使他们去深刻体会人本管理的理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3)对缺乏现实性的内容不感兴趣
被调查者对组织文化建设、我国HR发展趋势、人事哲学基础、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内容重视程度较低,这些内容缺乏现实性,理论色彩较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不高。
2.针对教材编写特色的调查结果
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得分排列结果见表3:
表 3对教材编写特色的态度加权后的得分
加入丰富案例 3.09
练习和讨论题 2.68
重视基础知识 2.47
热点论题 2.38
先进软件和模型的引进 2.29
注重贴近我国现状 2.21
加入杂志期刊精彩文章摘录 2.04
关键部分双语教学 1.91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
教材编写要鲜活、生动、形象。读者对案例教学法、增设练习和讨论题的需求较为强烈,表明以往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由于大部分同学们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并没有在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再加之一部分同学是跨专业读研,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自我感觉薄弱,希望系统学习,深化了解。
关注时事。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编写思路也很重视。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正在深入人心。
针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需求现状的对策
教材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设计、开发、编写、编辑、评价教材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它的目的是产生具有最优化体系结构和最佳教学功能的新教材,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提高,使之不断成熟起来”。
国外主流教材设计思想经历了先由“教授材料”发展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到重“学材”建设,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一直沿着如何处理好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矛盾关系的主线展开。
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各异,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设计需要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思维方式,要体现多元化和多视角的内容体系设置。同时考虑到大多数学习者将在短时期内步入实务工作阶段,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应充分与实务接轨,在编写中增加真实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热点话题的篇幅,并对案例和热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以上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和需求分析,本文对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作用、六大功能模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理论部分必不可少。其中适当加入些中西方人事管理思想、人事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人事哲学基础、HR相关法律问题、HR的心理学基础、等理论知识作为补充。
2.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员工配置、等部分所占的比重;减少组织文件建设和我国HR发展趋势等内容所占比重。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既有经验接轨并通过加入案例和讨论题达到丰富学习者自身经验;采用自然式综合的方法将分散的学科加以统整;加入课堂讨论材料、增设角色扮演环节;将范例教学思想渗透到教材的每一环节等。
4.适当增加实事内容,增加热点论题、引进先进软件和模型、注重贴近我国现状等,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3。
[2] 唐巍,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管窥,职业教育研究,2008,(9):129-130。
[3] 曾建权,论企业的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侨大学学报,1998,(1):38-42。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3-0083-02
对刚进入医院要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必须要通过有经验的护士长或者相关领导进行带教指导才可以真正的胜任临床岗位。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以设置的目标激发护理实习生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目标管理具有提高临床教学效率和培养基础知识与技能等优点,能够让实习生尽早将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实用性人才[1-2]。本文通过各方面的细致评价,得出目标管理在临床护士带教中的突出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内刚入院的8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专学历70名,大专16名。根据入科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名。观察组年龄18~20岁,平均(19.06±0.81)岁,对照组年龄17~20岁,平均(18.78±1.07)岁。两组年龄、入科时间、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带教方法,根据制定的大纲,参与每周定期的培训,一个月后进行总体测评[3]。而观察组则采用目标管理模式,每位带教实习生均根据培训大纲制定各项各个阶段的实习目标,而后经过护理教育组进行审查并帮助修改。在目标制定后,每位实习生还需人手一份关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考核办法、奖罚措施。以2周为一个学习周期,观察组的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目标管理,考察完成度。若有特殊情况,可根据客观问题进行调整。在带教过程中,鼓励学员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5]。一个月的培训与带教工作结束,护理教育组需在一周内设计好基础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的评测试卷,前两者以100分为满分,最后一项为80分,给每位实习生一周时间复习带教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这一项,加入带教老师和同组同学的无记名评价,综合分为20分。再根据此次带教总体过程,向每位参与者发放临床带教的满意调查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基础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均分为四个等级,优秀:>85分;良好:70~85分;合格:60~70分;不合格:
双方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习生成绩对比
观察组基础知识总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8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带教双方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带教责任护士对这两种带教模式的满意度分别为93.02%、69.77%。而实习生的满意度为83.72%、72.09%,两组双方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标的测定能够更好地明确努力方向,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管理与被管理的双方都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共同的目标,能够带领着带教老师和实习生一同把握学习目标、奋斗过程,能够在奖励措施和他人认可中更加肯定自己的努力,告别懒惰的天性和迷茫无目标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刺激积极性。对于实习生来讲,带教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肯定自我价值、提高对职业认同感、自豪感的过程,更能够成为青春年华中美好的人生阅历。因此,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中,带教实习生要从方方面面学习。迅速地将原来学习的课本知识或者生活经验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方面,通过2周一次的学习周期,总结上一次的学习成果,评测目标的完成,非常有利于对后续学习方法的调整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以时间为单位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中,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放松学习,慢慢向目标靠近。对职业道德这项,临床带教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言传声教,实习生能够通过榜样的力量,加快进步的步伐[6-8]。并且,在目标带教过程中,不仅实习生能够通过短期与长期的目标进行努力、学习,带教老师同样受到影响。带教老师在辅助实习生制定目标计划同时,也能更加紧凑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激励赏罚措施中,亦有针对带教老师的相关评测。这样,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会增强。在教育模式中,由于实习生均为年轻人,需要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讲座、知识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而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亦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9-10]。本文通过一系列评价,采用目标管理后,基础知识的优秀率达到72.09%,而未采用目标管理的则仅有55.81%,而在操作技能方面,前者有58.14%达到优秀,而后者只有41.86%达到优秀。在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综合评测中,观察组优秀率为62.79%,总合格率为100%,而对照组优秀率则为41.86%,总合格率为90.70%,三项评测标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目标带教管理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科学性、可行性,能够大大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效果,非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全能.目标管理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3-84.
[2]李素琴,黄丹钧.目标管理法在产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4):98-99.
[3]钟小洁.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目标管理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2):94-95.
[4]薛晶晶,孙建萍,任佩姝.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实习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1c):3085-3087.
[5]朱加敏,任爱玲,薛晓英.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方法现状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41-42.
[6]张世琼,夏梅,王华.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138-139.
[7]包玉美,陈雅珍.循证护理模式在妇产科护生带教中的 应用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4):93-94.
[8]陆小丽.目标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9(13):223-22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标准要求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及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有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及岗位任职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及商业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从事的岗位及岗位任职主要要求如下:
(一)职业面向及从事的岗位工作。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职业面向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从事商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配送、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管理、信息处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从事的工作有技术操作岗位及技术开发工作。技术操作岗位如产成品的采购、货物集散分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服务、车辆调度、路线规划、叉车操作、物流市场调研、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单证跟踪、商品养护等技术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研究和设计物流操作的管理方法和作业流程,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完善建议,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等。
(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包括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专业基本能力要求两方面。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毕业生需要了解仓储、配送企业管理的一般业务内容和流程,要具有企业一线运营管理能力和初步经验;要掌握必需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能力;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专业技术资料;要具备物流运输服务、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要具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要具备自我发展、团队协作、资源使用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
2、专业基本能力要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管理方法,能实施仓储管理并进行质量管理;要具有装卸、搬运的协调管理能力;要具有选择包装物并进行合理包装的能力;要具有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能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分析和解决运输、仓储、配送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
毕业生要能参与确定运输工具获得方式及运输工具的折旧与更新策略,能进行运输成本预算和控制,并进行运输的绩效管理;能规划物流网络,优化物流作业方案,制定物流计划与排程,进行物流生产调度和过程管理;能进行物流报价,制订物流方案,执行和评估物流服务合同;具备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运营以及特殊货物运输组织管理能力,能进行运输风险规避与保险管理;掌握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标准知识,具有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和遵守相关物流标准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如下:
(一)毕业生知识要求。毕业生知识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考核合格,并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同时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包括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等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运筹学的理念、物流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物流法律法规、统计基础、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提升等。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物品仓储管理方法、库存控制技术、商品的运输调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商品的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客户管理方法、物流营销技巧、物流财务会计等。
(二)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考核合格,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该项主要由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考核和掌握,包括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1、通用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具备开展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能力(管理学基础、医药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社交礼仪、各类实习);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一级证书、各类软件实训);具有查阅专业文献与写作的能力,能查阅物流相关专业英文资料(英语及证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进取精神(体育、各门课程及实习实训);具有较强的适应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第五学期拓展课程及项目实训)。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求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决策等(管理学基础、管理认知实习);对物流行业有基本的认识,明确未来工作岗位,能理解物流管理的七个主要环节,树立现代物流信息化的理念(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能够查找物流信息资料,擅长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的各项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软件实训);会书写各种单据并对单据进行处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项目调查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具备商品的运输及调配能力(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运输软件实训);具备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库管理能力(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专业综合实习、采购与仓储软件实训);具备商品的合理配送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配送软件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具备物流的客户服务及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能力(物流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调查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具备物流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具备物流财务会计处理能力(物流会计基础、统计基础)。
(三)毕业生素质要求。毕业生素质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分量化表》,主要由辅导员掌握和考核,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与文化及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概述
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是指适应并不断促进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在自身的素养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并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地,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的,可为卫生事业管理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的素养的方面,应该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运用中低技能,比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地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地理论方法和技能[1]。
2高等院校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过在高等院校的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现在正在实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中通常包括五大体系,分别是院公选课、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集中实践。但是通常学科基础的学时、学分较多,占总体学分的25%以上,相比较而言,专业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
2.2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状况
2.2.1在校生与毕业生知识储备情况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虽然都有涉及,但是对于知识确实只知皮毛,对于深层次的方面,知之甚少,甚至是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学习的知识不够用、不对口的情况。在关于毕业生与在校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毕业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在校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毕业生相对应在校生而言,毕业生更多的接触的实际的东西,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有一点毕业生是远远比不上在校生的,那就是在英语、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2-3]。
2.2.2在校生与毕业生能力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在校生,这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中得到的历练、锻炼高于在校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锻炼。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不应当只注重书本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学习型人才。
2.2.3在校生与毕业生素质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分别有两种素质、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对于两种素质的感知情况都是比较差的。通过以上对于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是毕业生优于在校生[4-5]。通过调查也同时得出了原因,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加入新的工作中,自己的大学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和检验,让毕业生对于知识更加的了解与体会。
2.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就业方面,现阶段的就业情况呈现为稳定的情况并有所增长,并且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面较为宽广。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好的,当然,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建立在自身的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
3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在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市场的具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可以适应社会、卫生事业发展的联系实际解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高效,应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6-7]。
3.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为了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性,应当将管理学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合理安排优化课程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
在教学方面,不但需要加强书本教育,更要对实践教育进行一定的强化,这样才能够凸显教育成果。在课内外可以合理的设立兴趣小组,不但要巩固书面知识,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日后工作的适应程度,提高毕业以后的在工作岗位中工作能力[8-9]。
4结语
从教育方面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10]。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学成果,让学生不单单只会学习,要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75.
[2]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3]肖慧欣.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0:83.
[4]温淑云.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与医学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预测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46.
[5]傅骏蕃,吴汪.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62.
[6]陈琳琳,任树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研究——基于SWOT分析[J].学理论,2015(26):164-165.
[7]布玉涛.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29.
[8]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素质教育指的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旨在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同于应试教育。它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开始逐渐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职业类学校更应抓好这个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职业观。现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为例,谈一谈笔者的认识。
一、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类学校虽然开始注重抓素质教育,但更多的还是再
看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考证通过率等等,有些理论性稍强一点的课程,学生都兴趣不高。这就与抓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相违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却坐不下来领会理论知识。而考技能等级证书也是技能与理论都检验的,因此,学生在考证的道路上走了弯路。
甚至现在有相当一批学生还出现了,因理论课程上不好,而对动手操作的技能课程也不感兴趣了,不愿意实践。这对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最悲哀的。
素质教育恰恰就是把促进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加后劲上来。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与社
会的繁荣,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在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分析典型旅行社工
作过程的基础上开发的以主题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管理
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
与基础知识;可以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掌握旅行社管理的一般规律性;可以了解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与分析旅游线路;能够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进
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与管理的能力。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放在第八学期学习,第期开始直接到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
三、素质教育融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措施
1.培养职业技能素质,树立全面职业理念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在运用相关学科
理论分析典型企业工作过程基础上开发的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管理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掌握旅行社管理的一般规律性,了解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与分析旅游线路,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
价,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将素质教育融入本课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会旅行社工作的基本技能之外,也着重培养了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的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既对自己即将工作的单位有正确的认识,又能以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方式融入企业办公
氛围中去,缓解了学生上岗后的精神压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开拓工作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个大话题,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平时所闪现的具有创造性的火花,要注意保护,要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加以表扬、鼓励。如,旅行社经营管理中旅游线路的设计,就需要有文化素养、地理知识及安排食住行游购娱的能力,更需要有创新能力,打破传统思维。在管理情景模拟中,更是鼓励大家创新管理方法,学会艺术管理。当然,这对教师首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面对学生的创新之法,教师要能从中理出头
绪,剖析给学生听,可取之处是什么,欠缺之处在哪里,帮助其正确认识工作中的创造性,完善自己的个性化素质培养。
3.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遵循“三段递进”规律
“三段递进”规律,主要是指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技能的规律,切实做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特色,来开展课堂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重复认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成为“乐学”“好学”的新一代。
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时间,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鲁伟,壮国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0.
[2]赵瑞林.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初探[J].内蒙古统计,2009.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对学生的横向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建筑学、规划学、材料学、植物学等。本专业立足于培养掌握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空间造型及设计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室内外环境规划、绘制效果图、制作模型,并能参与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1 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平衡
课堂知识主要指的是在学校内的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以书本和老师的教授获得。这些知识更多是从广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给学生的感受是宏观,但并不精细。一个很客观的现实是,学校4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让学生学的很深入,但是,完全可以给学生打下一个还不错的专业构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由于学生参与的是从一个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到有一定了解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期间他们不太清楚需要了解的是哪些知识。大部分人很单纯的认为他们所看到的社会需要的就是好的,进而对学校的课堂知识不重视。印度诗人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学生现在慢慢对学校课堂教育的不重视,值得学校进行反思,教育和实践本来应是一体的。教育的知识是通过大量实践而来,用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在实践中检验和更新知识,并指导学生,这样就能达到良性互动。
2 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平衡
这2种知识本来就没有严格的划分,也谈不上平衡的问题,因为都很重要。但是,由于教育的现状让学生有一个误区,认为社会上用不上的就不用学,他们所认为的用不上的知识仅仅是自己没接触到的,这就会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偏重专业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往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石,也是将他们塑造成人的很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基础学科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人去发现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完成某种目标,这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引起重视,进而努力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3 学生的心理平衡
本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需要脑力和体力都能均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而浮躁的社会会让学生产生很多想法上的偏差。比如,社会工作的同学比在学校读书的同学看起来风光;以前认为自己很优秀,现在发现优秀的人非常的多;有一些失落;认为自己画画不错,但学习专业的时候力不从心等。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导致在学习的时候影响自己的情绪,而受到挫折的时候容易自暴自弃。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其中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对自己有准确定位的学生才能积极健康的面向未来。
这3点平衡性描述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需要掌握的平衡点,也是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的。
4 如何解决平衡性问题
解决这3种平衡的方法宜采用 “客体教学策略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让学生去发现所学的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制定好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标计划,并根据这个目标去完成4年的学业。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平衡性问题,可以通过把实践项目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并且通过实践来进行客体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同时,让教师在教学时总结经验,探索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也能通过不断的客体教学研究来改革,创新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为其它角度的教学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则可以通过实践来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培养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思考一个项目时引导学生从政治、文化、地理等角度去思考,让他们在设计的时候把这些客观因素加入进来,这样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他们能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引入会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辅学,这样才能有比较健全的心理,达到心理平衡本质上就是欲望的某种满足。无论是目标的满足,还是人格、人生的满足,都是心理满足的一部分。当学生能在学校中满足部分愿望的时候,他们心里能比较平衡,并且安心学习。
5 总述
综上所述,在本专业教学的时候应该平衡3方面的关系,同时,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多学习知识为未来打好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而抓好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如何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好的班集体,树立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班貌,这就需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更要有创新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职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新的时期,面对中职学校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要与时俱进,针对班级管理工作采取新的举措。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有别于高中,又高于初中,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信心。班主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如何做好中职学校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笔者提出如下举措。
一、班主任要做好表率
在中职学校学生所接触的老师中,可以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在工作中班主任要爱岗敬业,严守职业道德,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用语言去感化学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因此教师必须自律,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认真、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二、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做到因势利导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除了具有相对一致的年龄特征外,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真实情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前提,更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基本功。只有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一般化和简单化;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班主任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制定出科学的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管理班级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班规,管理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这个“法”不是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应该由学生集体讨论制定,这样更能体现民主管理的原则。学生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知识重要,学习技能重要,而学会做人更是重中之重。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行知说过:“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每个学生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 班规的内容主要是“应该怎样”而“不应该怎样”,力图少一些“不怎样”就“会怎样”。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复杂,层次也参差一样,很多学生在初中时一直都是老师批评、冷落的对象,来中职学校读书,他们感觉低人一等,有的甚至是抱破罐破摔的心里。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以“爱”作为班级管理的大前提。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职校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冷静地思考面对社会现实。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多与人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心,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班主任还必须经常借助经典案例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及行为。因此,班主任应更多地学习心理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深人教室、宿舍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学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思想、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在智慧,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生存观
人的一生有两大任务:一是作为自然人,要恋爱、结婚、生育,担负起繁衍人类的任务;二是作为社会的人,要择业、就业、职业发展,担负起发展人类、发展社会的任务。学生来中职学校学习,其目的就是找个工作。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就业的机制和劳动力供求状况;二是个人的因素;三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而个人因素是选择职业的首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自我因素。所以班主任就以就业为导向指导学生认识“我是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人需求、长处和短处,从而知道自己会傲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等个人能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去从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方面下功夫。就知识而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其中对中职生来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尤为重要。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常识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实训课。与此同时,班主任再指导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优良素质的形成。学生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时为自己今后的独立生活也就是生存创造了条件。
总之,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班级管理也需要采取特殊的对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成绩不理想,行为上又有很多不良习惯和现象。要做好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必须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引导、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班级。
参考文献:
从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来看,相当多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都存在日常行为不够规范的问题,但智力水平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适应性强,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容易接受新观念,渴望成功的梦想非常强烈。为此,我认为中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中职生的基本性格特点
1.心理状况复杂多变,心理问题现象普遍,急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良好习惯亟待养成。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刻苦勤奋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及主动性。
3.得到的尊重表扬少,而且屡挫屡败,自信心不足,对获得肯定的期望值小,虚荣心小,不尊重他人,自尊心不强,好冲动,容易破罐破摔,易违法乱纪,行为上缺乏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意识。
4.身体素质好,近视眼少,运动技能强,动手能力强,实际操作兴趣浓,直观感强,当对实操感兴趣后,不怕脏、累、苦,期待结果,重视过程,珍视体验,生活上缺少自我约束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性。
5.珍惜友谊,重视社会人际关系,反面认识多,不相信说教,个性意念强,理性程度低,不善动脑筋谋划事情。
二、中职生日常表现成因及状态
1.主要表现为现在独生子女多,个性强、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责任心较差等。
2.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水平,有些学生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中的弱势,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4.是非观念差,容易模仿、跟随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事物和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混日子、随大流的方式对待学校生活,出现旷课、夜不归宿、抽烟、赌博、酗酒、等一系列违规行为。
三、中职学校教师应当“技高一筹”
中职生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要求更高,那就是想方设法要为学生成长提供有益的支持帮助。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聪明”,展示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明确自主成才的有利条件。
2.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明白,虽然课堂上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差,但所学专业的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强,只能避轻就重,扬长避短,用长处带动短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大力褒奖诚信为人的作风,鼓励遵守时间的习惯,倡导讲究效率的意识,激励敢担风险的勇气,推崇成功创业的野心。
4.创造学生自主成长发展空间,多涉猎他们感兴趣的的学科知识,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引导认真做事的态度,为学生自主成长打好素质基础。
5.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规范的行为塑造学生,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
6.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更加关注中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7.立足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实用人才。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劳动感受,有的好逸恶劳。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开展各种公益劳动、实践实习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四、对中职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集中在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切入点,营造环境、提升文化,以德为首,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主线,建设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为支撑点,通过制度创新,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为根本点,重视管理方法创新,以建构丰富多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为目标,让学生在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为具体目的。
1.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要尊重、服务学生,树立民主管理思想。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的需要,区分不同情况,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建立学生民主管理的制度,增强主人翁意识。
2.注重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是营造良好学生人际关系环境的基础。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改进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思想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积极的培养和发展,才能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3.强化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创新,就要加大自我教育的实施力度。中职校学生管理关键在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全体教育者根据学校的分工,从不同的侧面按照育人的总要求共同协调、组织实施对受教育者的管理和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
近年来,因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饱和状态,大学毕业生如果想要找一份好工作,就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2012 年我国的就业蓝皮书中发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已经开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在不断递增。同时,相关数据也指出,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创业后,并没有坚持下去,甚至最后选择了受雇佣的全职工作,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一、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上的不足
大学生因接受了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对于商机的把握上,要更为灵便,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当今社会的商业竞争中更具胜任力。在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因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容易创业失利,从而对创业失去了信心,最终导致自己从创业的人群中退出。所以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如果存在不足,那么将是影响企业存活与否的一个致命因素。
(二)对于财务管理意识欠缺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起步阶段,因为规模比较小,开展的业务也比较少,所以其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是很完善。他们往往会用一种最简单的传统记账手段进行财务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正因为淡薄财务管理意识,导致创办的企业管理不科学,从而增大了投资的风险,而一旦账目出现问题,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规范
在大学生创业中,往往是志同道合的几个同学或者老乡在进行创业,这样虽然在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就更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毕业生在进行创业之初,由于资金有限,通常都不会聘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会出现主干人员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下,由于自身对财务业务的不熟悉,就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的遗漏、错误,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四)融资能力比较弱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因为刚踏入社会,其人脉资源缺乏,同时公信力不足,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阻碍。而其中的主要因素如下:1.大学生在创业伊始,对于整个商业市场结构的把握不足,且缺乏人脉资源关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社会上的融资。2.银行贷款方面的限制问题,银行存在一定的限制要求,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往往无法从银行中获得相应的金融贷款,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自身的资金流动困境。
(五)缺乏科学性的投资
大学生在进行投资项目的时候,因缺乏对市场的认知,间接对其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其中比较严重的几点:1.对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不足,往往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因为对项目缺乏认知,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应用环节中,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片面认知错误。片面性的投资,可能就会颗粒不收。2.风险意识淡薄,大学生是一个新生群体,对于社会市场中瞬息万变的危机并不能够迅速地找到应对策略,所以在遇到相应的风险的时候,往往会无法承受其相应的经济后果,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后续发展。
二、创业中的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财务基础知识的自我提升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中就应该加强学生对社会市场的认知,同时加强其对财务基础知识的了解,确保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变迁,从而能够更好地管理好自己企业的财务相关事宜。
(二)树立财务管理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住瞬息万变的商机。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业余财务培训班或吸纳有财务知识的人才加入管理团队,逐步完善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对于创业之初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而通过借鉴别人的财务管理经验,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只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对于商业上的原始凭证应当进行保存档案,这样在账目审计过程中,才能够准确地编制财务报表,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才能够持久、不被社会所淘汰。
(四)提高融资的经济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融资方面,虽然无法有力地提升在银行方面的信用问题,但是可以提高自身对融资方面的认知,这样对于在进行小额贷款或者其他融资渠道进行相应的流动资金提取上,都能够较好地保障其创业资金方面的有效流通。建立独立的资金流通渠道,是企业能够得到发展的一项有效的形式,对于企业运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
(五)建立相应的投资风险保障
理性投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投资的风险,但是若要保障其投资的安全系数,还需建立相应的投资风险保障机制。1.树立投资风险意识,明确投资的风险,这也是保障大学生在进行创业以后,企业能否安全的进行正常运行的根本策略,对于后期的风险控制也能够恰当地规避。2.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在进行投资以后,需要建设一个能够应对相应的风险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运营。3.扩展信息的获取渠道,保证商业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才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关键所在。4.建立自主的监督机制,保障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机能有效且安全,这样对于内部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解决,做到奖惩合理,确保企业安全运营。
三、结语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其发展的动力?还是抹灭其创业的阻碍?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妥善解决,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创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曦,赵新娥.大学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19):40-43.
[2]郑巧.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3,(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