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

篇(1)

1.1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第一堂课即明确课程目标,列出需完成的阅读材料,布置课外任务及完成日期,教学计划及安排分发给学生,提出对到课、迟交或不交作业等情况的相关政策。每次课前在黑板上列好提纲,或发内容讲义给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对自学章节写预习报告,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1.2学生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基础记忆性的知识只是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个同学文献或者网络检索一个处方,写下自己查找的处方组成、处方成分分析、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查到的处方还只是一种信息,还需在此基础上,把每章学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几个处方共享给其他学生,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从而转化为知识。由此可强化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药物制剂处方分析及设计能力,并可将学生收集的处方作为期末考试处方设计题的题库[3]。

1.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很常见,没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学生作业上交后,教师快速浏览一遍,发现主要问题后,不对应地随机发给学生,给学生说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点评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1.4布置阅读任务任何时候,学生都需要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建立有诚意的连接和互动,而不是过度的信息轰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每章针对性地发给学生若干篇前沿进展性的文章。通过小测验,让学生了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任务负起责任,并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上学到的信息和观点。这将为他们的阅读带来内部动机。

1.5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将重要的、典型的制剂工艺做成若干磁贴,每个磁贴上写明一个操作单元,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艺操作的顺序排列,并讲解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可安排在课程中间,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缓解其他学生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6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促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1)学生提问题:每次课每个学生提出1-2个问题,建立问题库。(2)课堂小结:每次下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课堂小结,写下本次课中的几个要点,或是他们脑子里最突出的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在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归纳说明。(3)要求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每章进行系统总结,以此可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及直觉思维的培养。比如学生以液体制剂为核心词汇,从常用溶剂、附加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分支展开。

1.7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经常会抱怨课程没什么意思,考试只是死记硬背,看不到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学生更多地只是关心成绩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针对此类现象,改革考试的方法,比如增加平时小论文、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后,把课程分数更多地分解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的题目以灵活应用型的题目为主,从学生自己查的资料中出题。考试结束后,给学生评价试卷的机会。适当的机会教育,比如讲到制剂的设计时,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这句话入手,药品生产是过程管理重于质量标准,而学习亦是过程大于结果。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1专业前景展望教学设计中穿插一些制药行业的前景和展望。比如通过国家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的经济学数据,给学生展示医药行业尤其生物制药行业近年内的快速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以向学生展示医药行业的美好前景。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以武汉生物谷若干大型制药企业的入驻为例,说明武汉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如以修正药业创始人修涞贵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的勇气。以近期某制药企业招聘制剂研发主管的要求为例,加强学生对药剂学的主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加深对企业专业人才要求的理解。

2.2培养自信的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上不自信的现象,通过往届学生在实习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同的具体事例,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需要努力之处,一方面学生能珍惜机会是最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践课程比例大,而且有多个设计性实验的项目,对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能力重于学历。

2.3科学合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给学生的习惯、兴趣等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延伸持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中,使学生做好进入不同工作领域的准备。例如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重视分享和点滴累积。如班级群里每日60秒药学小常识,内容短小精悍,一分钟内可读完,必要的时候中英文对照,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的普遍现象,建议学生手机安装丁香客、用药助手等药学相关手机应用,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也让学生养成关心自己所学学科的习惯。

2.4公开的鼓励表扬根据心理学上的赫洛克效应,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认同和称赞。对学生阅读任务、处方查询、思维导图绘制等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

篇(2)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和金融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灵活、多样、高利、低门槛等显著特征。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渗透到每个角落。本文将医药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结合起来,分析了医药P2B平台建立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医药投融资平台的设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医药P2B平台; 融资

11年前,支付宝“担保交易”模式解决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壁垒问题;5年前,P2P网贷模式解决了个人筹资的资金问题,在中国落地生根,从那以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渗透到每个角落。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和金融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灵活、多样、高利、低门槛等显著特征。于是,以余额宝和百度百发为代表的基金理财,以拍拍贷和特易贷为代表的P2P信贷,以宜信和付融宝为代表的P2C等理财概念让投资者们眼花缭乱。近期,更有P2B理财概念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目光。究其原因——年化收益达到了10%以上,较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等收益高出很多,且通过担保方式有效把控了投资风险,也没有投资金额门槛过高的问题。那么,在医药市场,我们可否建立医药行业的P2B平台呢?

一、医药P2B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一)融资需求

医药行业其产业链上有众多的参与者,目前全国有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44万家药品经营企业,150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6万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以及96万家注册医疗机构,以医用品产业链为例,其主链由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又涉及到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的组织载体,资金链的断裂影响着产业链中企业的运行。在医院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医院拖款现象严重(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中小经营企业时常面对大量的资金缺口问题。因此,医药行业需要一个专注于行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渠道。

(二)投资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个人闲置资金增多;另一方面,国内CPI不断攀高,导致投资需求强烈。据统计,民间资本存量有10万亿元,而投资者目前投资渠道较少,多为银行、基金、信托、股市等项目,其中,低风险的银行存款,收益过低,往往抵不过通货膨胀的步伐;收益高的项目(如信托),投资门槛又太高(百万起投);股市风险又太大。因此,投资者需要一个风险可控而又收益可观的投资平台。

二、医药投融资平台介绍

(一)业务介绍

为了帮助医药产业链中有资金需求的优质医药企业或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服务,需要搭建一个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平台。医药P2B(person-tobusiness)是个人对非金融机构企业(药品、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的一种融资模式,是有别于P2P网络融资平台的一种微金融服务模式。医药P2B投融资服务平台使有闲钱的个人或民间组织投资者能够以固定收益理财模式在平台上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而作为借款方的融资企业(药品、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可以借助发生业务关系的各交易平台,以交易平台推荐的方式,在P2B平台上面以债权形式进行借款的融资信息,最终借到中短期发展资金。P2B平台负责审核借款企业融资信息的真实性、评估借款风险等,借助交易平台信息、资金的把控性,确保将还款风险降到最低。医药P2B平台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投融资中介只收取一定服务费,本身既不融资也不放贷。具体业务流程如下图:

首先,由各交易平台(药品器械各省市集中招标平台或医药B2B交易平台等)交易的医药企业或医疗机构,出于货款支付、医院建设等需求向交易平台提出3、6、9、12、24个月不同期限的融资申请;其次,各交易平台根据其过往交易记录和融资需求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对符合融资条件的信息推荐给医药P2B投融资平台;再次,第三方P2B投融资平台根据交易平台的推荐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经筛选后,在平台融资信息,供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民间组织投资者)低门槛(一般为一万元)的投资选择,完成资金募集;再其次,P2B平台将募集的资金支付给医药企业、机构融资者;最后,在约定的时间内,融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完成该项投融资。

(二)医药P2B平台优势分析

1. 风险较低:由于采用交易平台推荐形式,融资需求真实性和还款保障性相对较高,因而,违约风险度较低。

2. 理财收益高:按照市场资金募集标准,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远超银行理财产品,持平信托产品收益。

3. 理财门槛低:一般1万元即可理财,企业融资10万元即可办理,利息远低于民间高利贷、典当行、小贷公司。

4. 理财期限多样:可以选择3、6、9、12、24个月不同期限理财方式,理财收益可按月或按期支取。

5. 行业性更强:与各医药交易平台(药品器械各省市集中招标平台或医药B2B交易平台等)合作,更易把握行业趋势和专业特点,更好的为医药企业、机构服务。

(三)风控措施

医药第三方投融资平台(P2B平台)依托于实体交易平台,对上面的交易企业建立一套自己的风险判断标准和风控体系。

1 . 建立大数据分析。通过平台收集的医药行业、产业数据和在各类交易平台上积累的企业交易数据,对大数据进行专业分析。

2 . 供应链控制。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封闭的监管,形成闭环交易。企业信息洞察基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行状况,建立起一套企业信息管理、评估贷前、贷中、贷后多方面的企业管理和分析的机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信息和它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3. 企业征信系统。与央行征信系统合作,共享信息,还有法院的执行系统、互联网的舆情监控系统、企业数据等等作为征信的指标。

三、小结

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将资金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出借的目的无非是看重其高收益,但对背后的风险多有顾虑,这种顾虑在目前行业鱼龙混杂的状况下非常普遍,但如果能在各交易平台对医药企业融资事实进行判断基础上,并根据其以往交易记录,推荐一些优秀的、信誉好的企业给P2B平台,则这种顾虑就可以打消了,甚至,我们还可加入交易平台做担保,加强投融资项目的保障性。

医药P2B平台一来解决了中小医药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来改变了传统的借贷模式,透明了投资人资金的流向,最大化的保证了投资人的利益,解决了灰色融资缺少监管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民众一个投资渠道。

P2B这种资产管理模式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金需求方来讲,该模式非常有效地对银行不愿或无力顾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缺口进行了弥合,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结构的活跃度;而从资金投资方来说,为广大缺乏投资渠道的中国群众提供了一条非常优质的资产增值路径。应该说,在利率市场化大潮之下,同时满足融资方和资金富裕者双方有别于传统办法及风险水平的对接方式。

在目前的中小医药企业融资困难局面现阶段内难以扭转的主导因素下,则这种专注于医药中小企业融资的专业P2B模式,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瑞光.美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1(11):40-42.

[2] 叶斌. Bank To Business网络融资模式——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新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4-5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企业招聘和培养大学生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企业的人才标准。它是企业使用和培养人才所应遵守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如何招聘和筛选这些人才,如何培养和使用人才。因为所从事的岗位的工作不一样,对于岗位上的人要求也不一样,人才标准是基于对不同岗位中的人所共有的一些特征所制定的。如摩托罗拉的人才标准是“四个e和永恒的E”标准,四个e分别是“前瞻” (Envision)、“实施” (Execute)、“激励”(Energize)和“果断”(Edge)的英文首字,E是“道德”(Ethics)的英文首字。根据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及人才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企业所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的人才标准落实到大学生的标准具体为:勤奋、责任心、坚韧、执行。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近年大学生毕业生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人员,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如:责任心比较缺乏、自我价值较为突出等,这些缺陷会影响到对大学生的培养和使用,企业清楚地认识到人的改变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面对严峻的挑战,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以能力素质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聘与培养工具和方法,边实践边探索。

第二个核心工作:如何培养雏鹰,雏鹰成长计划是什么?

通过特别传帮带,引导和帮助新入职大学生尽快适应公司环境,提高技能,认同公司,坚定与公司一起成长的信心,并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力争在1~ 2年之内成为公司销售队伍的中坚力量,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2~ 3年之内成长为公司在销售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综合对公司往届大学生和相关销售人员的访谈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对大学生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学徒期(1 ~3月)、实践期(4 ~ 6月)、能力发展期(7 ~ 18月)。

第一阶段:学徒期(1 ~ 3个月)主要任务:了解公司发展历史,发展目标及前景规划,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使学生意识到公司是一家可以长期为之服务的有前途的公司。培养在大公司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熟悉基本业务流程和销售技巧基本知识。具体措施:企业高管做公司发展远景报告;入司培训;指定培养人;本期结束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考试,并由培养人写出书面鉴定。

第二阶段:实践期(4 ~ 6个月)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养成科学正规的销售技能及遵守客户拜访程序的习惯。具体措施:进行销售技巧培训,时间管理培训等;培养人定期对其工作进行随访,并随时纠正其不良习惯;填写工作日志,并由培养人定期对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人力资源部培训师给予随时的咨询指导;本期结束统一考试,并由培养人给出书面鉴定。

第三阶段:能力发展期(7~18个月)主要任务:稳定学生思想,进一步强化为修企业长期服务的意识。具体措施:以职业发展、企业与员工双赢为主题开展活动;人力资源部与每一位大学生进行一次正式的沟通,确定其在公司的职业发展度划;本阶段主要从销售业绩方面进行能力评价。

对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以特定的传帮带为措施,省区经理和区域人力资源总监共同负责制,以《大学生培养手册》和《工作日志》为基础做好培养工作。具体如下:培养人根据培养阶段及其主要任务,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月培养计划,并对培养计划进行分解、落实。培养人需对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周小结、月评估,并在次季度首月5日前向人力资源部形成季度书面汇报。大学生根据公司要求建立《工作日志》,围绕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每天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小结。《工作日志》将成为培养人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的依据之一;人力资源部将对《工作日志》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将纳入考核、评估。

人力资源部将针对培养阶段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或分区域给新入职大学生提供相应系统性培训。培训成绩将纳入考核、评估。人力资源区域总监将对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进。每月30日前与培养人进行定期沟通,了解学生表现和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会诊,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每月30日前与大学生进行定期访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绩效改进计划;并将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培养人。每季度会同专业培训经理对学生的工作技能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培养人。每半年对大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持续至少2天的工作现场考察,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并与学生和培养人进行现场交流。实践期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优秀者将纳入后备人才库,进入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个核心工作:如何管理激励雏鹰,使鹰击长空?

在对大学生培养的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关注、耐心、沟通、评估、调整。

人力资源部协同省区持续跟进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定期抽查工作日志;每月分别与学生和培养人访谈沟通一次;每季度会同专业培训经理对学生的工作技能进行评估;每半年对大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工作现场考察。人力资源部会同专业培训经理,针对不同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区域的系统性培训及考评。新入职大学生参加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发展与文化、产品知识、初级销售技能、团队建设与训练、职业引导―职业与职业人基本素养等内容,并与往届优秀大学生、公司领导等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人力资源区域总监全程跟进,对学生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向省区予以反馈。人力资源部为每位新入职的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大学生培养手册》,工作日志等。大学生转正原则:不以业绩的好坏作为是否转正的主要依据。而以员工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考评分作为转正的主要依据。同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视度,培养效果也已纳入今年的省区经理绩效考评中。

为了在全公司营造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良好氛围,对培养人将进行奖励。学徒期培养人的奖励内容:所培养的大学生在实践期所拿季度奖金的20%。实践期培养人的奖励内容:授予荣誉称号;大学生培养优秀省区经理或主管。为充分发挥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体现他们的价值及成就感,为大学生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开展实践期大学生top10竞赛

篇(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标准的定义是:得到一致(绝大多数)同意,并经公认的标准化团体批准,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从以上定义可知标准具有以下含义:

(一)建立最佳秩序和取得最佳效益是建立标准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二)标准产生的基础是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结合,制定标准,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标准要反映全面的经验和全局的利益,即标准的民主性(合理性)。

(三)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因此不同级别的标准,是在不同范围内统一,不同类型的标准是在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统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标准化的定义是:针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为制定(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所以,标准和标准化既是不同的概念,但又不可分割。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是一项工作,其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标准化的过程是人类实践不断积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标准化的目的一方面是起到规范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则起到设置贸易壁垒的作用,以争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二、世界中医药标准战略的现状及对策

因标准是专利和产品的度量衡,故较之传统的微观物化的产品竞争和价值有限的专利竞争而言,标准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及具市场屏障和主动作用,其竞争更具市场意义。所以,运用标准战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及形成对他国的技术壁垒,是许多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举措。

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列为三大发展战略,随后,国家标准委提出了建立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的思路,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已将其列为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2003年4月7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提出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和中医药教育机构都遵从一定的标准;<<中国药典>>公布了一些药品标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新药注册的质量标准问题。我国政府对技术标准战略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中医药学是我国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显然,我国在制定中医药国际化标准上占据着毋庸质疑的优势,也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然而,日本、韩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正在与我国争夺中医药(尤其是中药及天然药物)标准化市场。因此,开展和制定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过程中急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因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要使中医药国际化,必须尽快制定和推广中医药国际化行业标准;

(二)利用中医药行业组织总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设在我国的有利条件,逐步把我国标准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国际行业标准;

(三)加强国内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国内中药及天然药物技术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在中药及天然药物方面已制定了多项国内技术标准,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提取物标准、中药指纹图谱及中成药质量标准等。然而,这些标准还存在着一些科学性(先进性)和民主性(合理性)不足的问题:

(一)标准虽然规范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和天然药物提取等过程,但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没有开展相应的药效学研究,故仍无法回答规范化种植、加工和提取的中药即是疗效好的中药这一关键问题。德国银杏叶制剂标准化过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另外,一些名优传统中成药虽然临床疗效较好,但其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不清,不仅不能制定出合理的质量标准,也无法写出一个被国外患者所接受的药品“说明书”。

由于以上因素,目前我国的中药和天然药物质量标准的水准较低,难以被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认同,这是我国中药制剂产品占世界中药及天然药物市场份额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如何制定出先进且合理的中药及天然药物质量标准?

加强中药药效成分研究,是制定出具高技术内涵(自主创新技术)且合理的中药及天然药物质量标准、实现中药标准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因为:

(一)中药药效成分是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中药药效成分对照品是中成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物质;

(三)中药药效成分是申请获得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

(四)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重新修改、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技术壁垒;还可研发成新一代产品,在原有产品市场铺垫基础上求得更好发展。

五、广东省中药标准化战略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

广东省是我国的中医药大省。一方面全省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岭南特色的中草药品种较多;另一方面,广东中药生产历史悠久,百年老字号企业和名优传统中药制剂较多。因此,广东省中药标准化战略应围绕着这两方面的特色开展工作,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广东南药标准。目前,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

(一)广东南药药效成分对照品库的建立。

1.针对广东极具特色的南药,同时结合南方地区传统用药特点,有重点和选择地选取广东地区主产、特产和习用中药约100味,在“十一五”期间系统地进行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分析方法研究,确定其药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广东南药药效成分对照品库”。

标准品库中每个标准品的纯度98%以上,数量1g左右,并建立有各标准品的定性定量方法。

2.药效成分对照品库为全广东省公共资源。不仅为约30个广东主产中药材的GAP种植、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标准对照品;而且还将对指纹图谱在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有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修订及广东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起促进作用。

(二)广东省名优中成药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

以有效靶点为指标,对最具广东特色的名优中成药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进行研究,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实现中药标准化战略,为传统中药注入新的科学内涵和提高技术壁垒,为广东省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篇(6)

一、概述

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是一种特别注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实施对其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制度;是对公众安全、有效用药的保证,是血的经验教训的结晶。药品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药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二、产生的背景

让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药品GMP发展简史。1902年前,有12名以上儿童因使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的白喉抗毒素而死亡。1922~1934年,有2000多人死于使用氨基比林造成的粒细胞缺乏的相关疾病。1935年,有107人死于二甘醇代替酒精生产的口服磺胺制剂。1941年,一家公司生产的磺胺噻唑片被镇静安眠药苯巴比妥污染,致使近300人死亡或受伤害。1955年,一家公司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生产过程中未能将一批产品中的病毒完全灭活,导致约60人感染病毒而患病。六十年代,反应停事件导致欧洲1000例以上的婴儿严重畸形。因此,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药品安全性的控制力度。1963年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由此,药品GMP诞生了!药品GMP诞生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发了自己药品GMP,并向各成员国推荐,1971年,英国制订了《GMP》(第一版),1972年,欧共体公布了《GMP总则》指导欧共体国家药品生产。1982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强制推行药品GMP。1988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制订了自己的药品GMP。同年,我国第一部法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政部门颁布。

三、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药品GMP的指导思想在于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管理,以达到药品安全、稳定和有效的目的。在我国,颁布药品GMP实际上已经有二十年了。

最初,我国引进药品GMP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是我国推行药品GMP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个初步学习和认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绝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都认为事不关己;只有极少数条件好的企业,在尝试着进行,且多少有点标新立异的味道。这段时间内,药品GMP的推行也非常困难。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在总结国内企业实施药品GMP初步经验基础上,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在制药行业中试行、推广。

1985年第一部药品管理法中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和执行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和卫生要求。”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的高度提出药品GMP,其中也明确了药品GMP的宗旨是保证药品质量。

1988年3月,卫生部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国的第一部药品GMP宣告诞生。

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参照国际惯例,又一次对1988年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颁布了1992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就是我国法定的第二版药品GMP。我国医药行业掀起了实施药品GMP的。

1995年至1997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开始接受企业的药品GMP认证申请并开展认证工作。与此同时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先后制订了《粉针剂实施指南》、《大容量注射液实施指南》、《原料药实施指南》和《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实施指南和检查细则》等指导文件,并开展了粉针剂和大容量注射液剂型的药品GMP达标验收工作。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开启了实施药品GMP的新纪元。同年修订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制订了药品GMP的附录,使得我国的药品GMP实施在同国际接轨的基础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1999年6月,又修订了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并对粉针剂、注射剂、基因工程产品、仿制药强制实施药品GMP时限分别作了规定。

2001年通过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药品GMP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其修订为按照药品GMP组织生产,对企业要按照药品GMP进行认证,认证合格的发证书,由指导性的规定转为强制性的实施。这再一次掀起了药品GMP认证的。

2003年7月1日,为强制性实施药品GMP认证,要求所有未达到药品GMP要求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车间全部停产,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仅山东省就有50多家达不到药品GMP要求的企业实现了停产或部分停产。

2004年6月30日,我国境内所有上市药品制剂(包括原料药)都实现了按药品GMP要求生产。

2006年1月1日起所有按药品管理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实现了按药品GMP要求生产。

2007年1月1日起所有医用气体实现了按药品GMP要求生产。

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也实现了按药品GMP要求生产。

四、在我国取得的成效

篇(7)

[中图分类号] F20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33-04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 for medicinal research

QI Ying CEN Shan YU Bin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goes further,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the market stud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attracting funds, the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ich have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bining foreign practice and giving analysis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cceler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ccupying markets by innovative drug,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through many channels, developing the accurate juncture between research and market demand, attracting investment with the help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reated b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医药科研院所正处于转型过渡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总体目标将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的特点,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重心。我国医药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各个机构从领导班子到课题负责人以及具体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转型,如何顺利过渡,如何从国家全额拨款支撑机构运行,到加大自身发展力度,与市场接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医药科研院所深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医药科研院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医药科研院所在国家多年支持下,积累了大量资源,目前仍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也是产学研模式中的主导。通过政府加强政策导向与支撑作用,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激励机制等,从而引导、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1]。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搭建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药科研院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就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国外产学研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进行思考。

1 医药科研院所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1 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

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优势,创办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了资本多元化。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国有性质资产,明确产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国有性质资产实现了增值。通过科研院所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体制改革,还可以弥补医药科研院所经费不足的问题。

1.2 参股高科技企业

在与非自营企业合作中,转换思路,以技术入股,不是过分追求盈利,而是发挥优势,规避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待技术转化为有形资产并实现增值后,可经董事会同意后进行转让,用于支持其他科研成果的转化。以这种灵活而稳健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与企业的双赢,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技术开发和转让

技术服务是指科研院所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改进生产工艺等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性合作以及对项目进行技术分析的咨询。作为产学研模式的一种方式,技术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服务为科研院所增加了用于自我发展的横向资金,是产学研一体化中最基本和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成果转让指的是科研机构将已开发出的科研成果转让给另外一方,由另一方进行成果转化。尽管这一模式可以借力于企业的转化能力,快速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解决科研机构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由于技术成果转化(特别是医药行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使得成功率不高。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转化所需资金通常为前期研发费用的十倍以上,转化的难度很大。

2 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

2.1 科研选题多以论文、专利等为指标,缺乏市场调研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在科研中出现了重学术不重技术、重研究成果不重成果应用、重纵向课题(国家来源)不重横向课题(企业来源)等倾向,导致科研活动与社会应用相脱节。产学研各方在结合中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不尽一致,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由于目前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侧重于承担国家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申请,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在选题立项之初,大多更为注重前沿性,而对于实用性的项目纳入较少,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长久以来缺乏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积累和开发团队,使产学研合作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科技转化吸引资金难度较大

由于科技成果在进行实验室研究后走向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但是产业化的前景在这时又不是非常明朗,所以吸引资金的难度非常大。我国医药行业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显然,科研院所多年以学术为要务,引入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我国现有风险投资资金的运作主要还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末端,而从源头开始扶持创新的创业投资设立较少,风险投资市场的流动性还有待加强,进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3]。项目要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盈利,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吸引资本投资的眼球。

2.3 创新型复合人才缺乏

创新型复合人才是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特有的性质,很难引进懂得市场运行机制的既有专业背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人才。目前在医药科研院所中,开发项目的具体管理人往往由专家担任,专家要承担培养研究生、把握课题进度、管理实验室等研究工作,难以同时兼顾科技成果转化的繁重工作。另外,投资项目创业的主体大多是科技专家,对于专业管理知识和产业化经验存在不足。这也是造成投资项目绩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4]。科研院所学术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齐备,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免造成研发资源重复性浪费。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成为医药科研院所发展的迫切需求。

3 国外产学研发展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各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制度建设,并通过实施综合科技计划、专项科技计划等方式形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5-6],值得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构借鉴。

3.1 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美国科研工作直接面向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在适合的科技政策引导下,中、低层次的技术合作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愿发起,主动联合创办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模式既弥补了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的不足,又能够使科研机构深入生产领域,了解实际问题,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

3.2 政府在国外产学研一体化中发挥支撑作用

美国政府从资金上对于基础研究、成果推广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税收和信贷政策间接地增加政府或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的同时鼓励以风险投资在高校创办高新技术公司[7]。英国产学研的实施规划性很强,在信息、生物等领域加大力度,并且由政府规定在这些领域开发项目必须借助产学研的联合。比如“联系计划”,由政府部门及各个研究项目管理委员会管理和支持,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合作承担项目,开展重大战略影响领域的成果转化[8-9]。

3.3 创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日本政府注重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支持,建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的中介机构。这些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将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集成、分析,从中选择出适合技术转化、进行产业化的项目,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有效资源配置、项目信息交流、专利、协助开发等服务,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的平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加快产学研技术贸易的流通。

4 新形势下加快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思考

4.1 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4.1.1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优势我国的医药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密集型部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应依托本单位重点学科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高科技产业又促进科研机构得以获得更多科研项目,为学生与教师提供锻炼与科研的机会,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0]。产学研相辅相承,逐步实现共同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所在一类新药的创制中先后将去甲万古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可利霉素等推向临床,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尤其是传染病控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1]。

4.1.2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医药产业化格局中,发达国家占领了大部分高端市场。跨国制药企业以其强大的人力、财力优势,成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天然药物、中药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各研发机构竞相追逐的新目标,把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医药,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成为热点。据统计,发达国家的项目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而我国的仅为30%,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率则更低,只有10%~15%[12]。

4.2 由创新药物占领市场先机

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拓展高端创新源头,既要有市场需要,还要抢占研发制高点,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4.2.1 通过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坚持高标准、深层次科研,把核心技术和关键理论作为创新的根本,重视团队合作创新。高科技研究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牢固的科研投入,这样避免了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现代专利机制承认技术创新的险胜优势[13]。近年来,医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医药科研机构加大创新药物研究,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发新药的基本条件,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正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占领医药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应遵循市场的规律,选择有学科优势,附加值高、短期不易被仿制和转化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作为拳头产品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

4.2.2 加强与国外高科技企业和基金会的实质性研究合作申请国际专利,将具重大市场前景的创新药推进国外市场,进入临床,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以国际交流带动产业发展,吸引国外资金,促进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制药企业合作,实时了解国际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扩大对外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有实力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西方重要相关机构的投资与支持,进而全面提高自身水平。

4.3 多渠道加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建设

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其各个环节都需要综合素质极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产业化需要创新人才的团队来实现。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既有医药相关专业背景,又懂得开发、生产、营销,熟悉知识产权、药品审批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这样的高级人才,在目前的医药科研院所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都是稀缺的。

加强人才建设,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与企业的联系作用[14]。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就关注对其实践能力的引导,鼓励研究生选择产学研方面富有挑战的课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己经由单一的学术性逐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力度。同时,与企业建立联盟,以项目为依托,科研院所发掘本单位有开发潜力的科技人才深入到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科研和技术难题的同时,学习管理知识,将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到科研院所,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其解决产业方面的难题。通过人才的流动,搞活人才的培养模式。另外,还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视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以人为本,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科研院所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确保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科研院所还要从政策上给予创新型复合人才以支持。纵观产学研合作走在前列的发达国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把利益激励作为驱动的主要杠杆[15]。由于科研院所长期以科研为标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因此开发人才对于成果转化这项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科研院所从考评机制、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提高科技人才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4 看准市场,准确对接,把握产业化的制高点

科研机构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专家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医药领域实现生物、化学、临床、信息技术等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联盟。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资源整合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净收益,还可以增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16]。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市场无缝对接,尽量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准确定位的研究项目一旦成熟,必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要素,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社会价值,成果的技术转移也将成为产学研合作中顺理成章的环节。因此,医药科研院所要制定长期、中期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自身优势。

4.5 转化思想,借力“外脑”,开发引资

4.5.1 转变思想既有原创药的开发,又有技术服务,还可开拓外包市场。“外包”就是企业把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拆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研发机构承包。通过参与国外医药大型企业的外包,可以让我国的科研机构熟悉规范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学习知名医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

4.5.2 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需要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达到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药科研的投入大大增加,由于科研院所积累了巨大的科研财富,其产出的前期成果为后期投入产业化避免了一定的风险。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能够通过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得各方利益能够较为公平的分配。适当借助“外脑”,比如专业咨询机构或中介机构,购买“管理服务”、“中介服务”,从整体规划和战略,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为科研院所开出“处方”,那么就可以降低合作风险,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速产业化进程。同时,中介机构和专业的咨询机构在引进创业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的应用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可以为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吸引更多资金出谋划策。

5 小结

医药科研院所在新时期需要搞活经济,但不能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还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资源,担负起国家赋予医药科研院所特有的使命,坚持关注产出较少的公益性健康问题,以此形成产业与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更好地造福国计民生。产业化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对科研有更好的支撑,力争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吴淑娟,薛振伟.高校产学研合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0,(2):80-82.

[2]李志强.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J].求是,2004,(23):56-58.

[3]王晓锋,王连军.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8-10.

[4]李春兰,李宝山.我国科技风险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2-93.

[5]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EB/OL].http://,2009.

[6]Carayannis EG,Alexander J,Ioannidis A. 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 industry (GUI)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 and France [J]. Technovation,2000,(20):477-488.

[7]张玲,贾淑英.国外产学研结合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3):60-64.

[8]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46-48.

[9]Bill. More Stick Than Carrot on Offer [J]. Nature,1986,324(12):606.

[10]万健,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51.

[11]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2,(9):154-160.

[12]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N].科学时报,2010-3-10(4).

[13]杨广青.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迎接“大科学”时代的挑战[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0-62.

[14]Hilary Sunman.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C].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s Annual Conference held on 6th December 1986 in association with Peat Marwick Mclintock,Cardiff, CSP Economic Publication Ltd.,1987,5.

[15]王燕,黄韬,林华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22-23.

[16]刘俊.论非零和合作下“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J].中国市场,2007,(12):115.

篇(8)

一、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此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包括:

1)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集中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

2)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3)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新版基本药物制度解析

观点一: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只是在3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制度,2011年初步建立框架,而距离全面实施的2020年还有11年。

观点二:短期内,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执行性不强。由于没有后续的配套措施出台,也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系统,致使我国在推行基本药物目录的时候没有产生相应的法律制约压力,在缺乏法律定位的情况下,基本药物制度本应具有的制约、导向、管理、调控和分配等功能无法体现。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制约与导向功能的权威性法律环境,则很难形成合力去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因此,之后我国应该陆续出台一些后续配套措施主要是监督管理的细化措施来支撑基本药物目录的顺利实施,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要从基本药物目录实施的情况不断的调整或细化,以适应基本药物制度发展的需要。

观点三:基本药物制度无法约束医生的“利益驱动”的处方行为。基本药物目录对公立大医院的规定是把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优先使用,但是却未规定其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这样一来就完全可能出现部分大医院实际上并不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情形,而且这方面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所以可能导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原本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实惠难以落到实处。

观点四:新版基本药物制度不会大幅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基本药物由205种西药和102种中成药组成。比原来预计300多个西药、200多个中药几乎少了一半。据时代方略研究中心统计,这307种基本药物总共年销售额约为600亿,只占国家药品总销售额的不到10%。而且,除了个别新进目录的独家品种,新版目录产品90%以上是医保甲类产品,即本来报销比例就很高的产品。因此,目录中的产品可以用三最形容:“最老、剂型最常见、最便宜”。也就是说,此次基本药物制度也只会减轻老百姓很小一部分的负担。笔者预测,政府预算有限,实际支出不会大幅提升。

观点五:行业集中度提高,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厂家将得到整治。针对基本药物制度,笔者带领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在国内近20个省份进行了实地调研,共走访了近千家药店。结果发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仅仅在湖北的随机10几家药店的走访中,就发现了同一个厂家的三个假货,包括2个假闪亮滴眼液和1盒假妇炎洁洗液。仁和药业是江西省的龙头医药企业,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取得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成功打造了五大产品品牌,其内控标准和产品质量都远远高于国内标准,公司每年查获数十个假冒伪劣产品。在这种前提下,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仍然如此猖獗。可见,我国药监部门对产品质量应该加强监管。

此观点在时代方略与国家药监局安监司的多次深入沟通中也得到了论证。很多大厂家面临被市场超低价货冲击的危机。从企业角度看,正规医药生产企业的高质量标准的产品成本高因而定价高,然而被低价低质的产品恶意冲击而无法获得应有的业绩。从患者角度出发,大量的患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健康受到危害,甚至致命。国家下一步必定将“质量”作为基本药物制度中,选择生产企业的核心要素。并将出台合理的质量、成本评价标准,取缔原有标准。笔者认为,基本药物制度是中国医药市场走向规范的一个绝好机会。

观点六:基本药物的零售价格将不会明显下降。受国家药监局委托,时代方略对国家200多个正规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成本摸底。结果显示,很多企业已经在0利润的边缘徘徊。大量企业由于利润太低而放弃生产。上面说过,由于这次基本药物有“最老、剂型最常见、最便宜”等特点,其零售价格已经是市场在销产品中的最低群体。如果政府再降价,企业是不可能0利润或负利润生产基本药物的。原来最初声明的“降价40%”到“对零售价格下调15-20%”,到现在的降价之说销声匿迹。也体现了价格将不会下降的态势。政府已明确不会让企业亏本生产基本药物的,因此,担心降价的企业大可放心。

对基本药物制度细则的建议

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应高于医保甲类产品。笔者认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核心在于报销比例,而不是价格。降价只会导致生产企业退出竞争,质量难以保证。只要设定高报销比例,老百姓的负担自然会减轻。建议报销比例设定介于免费和医保甲类之间。

核算产品成本,限制最高和最低招标价。国家药监部门可对307种基本药物的成分、工艺标准进行摸底与评估,界定最低的必要生产成本。拿乌鸡白凤丸来说,市面上有100多个厂家生产,但其乌鸡的含量、成分、产地均不一样,实际疗效也是天壤之别,只有一小部分的正规生产企业坚持采用高质量的原料,一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低成本低价策略,部分消费者以为买了便宜货,以为既然在市面上销售,自然通过了国家药监标准。另外拿一个产品举例,市面上能够买到的蛇胆川贝液,一支的零售价格甚至低于每支蛇胆应有含量的价格,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因此,必须根据基本药物的基本质量标准,制定“产品GMP”,即对该基本药物的生产环境、成分含量、工艺方面进行标准化约束,并限定一个价格区间,既保证药价不会太高,也要确保药价不能太低,通过政策,让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厂家得到整治和淘汰。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企业。从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对假冒伪劣产品和生产企必须给予致命打击。药品是特殊商品,是救人治病的产品。对于故意生产劣质产品等同于与百姓健康为敌。国内与欧美产品质量的主要差距就在于生产、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标准是中国医药行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国医药企业在世界树立形象的核心要素。因此,建议药监部门从2009年开始,以基本药物为契机,对全国在销的基本药物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则立即采取法律行动,要求立即停产,并追究法律责任,给予毁灭性打击,向全国通报,起到震慑作用。

规定医生用药比例。短期之内解决医生受利益驱动的处方行为不现实,因此若想把“医生首选基本药物”落到实处,必须具体量化医疗机构的用药比例和标准。建议国家出台《基本药物用药指南》,即约束医生在可只使用基本药物的前提下,必须使用基本药物而不得使用高价药。

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消费者的医学知识有限,仍很大程度受医生的处方和教育引导,医生则很大程度受到利益驱动而处方。因此,在约束医生在可使用基本药物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基本药物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患者的宣传教育,让患者更多地了解基本药物。建议政府联合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期举办基本药物用药和疾病宣传教育活动,让消费者知道基本药物是疗效确切、价格合理、安全放心的药,从而减少医生的利益驱动行为,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基本药物的价格不应再降。基本药物的利润已经不高,如果再降价,将会造成基本药物无人生产,供应难以保障的局面。而恰恰相反,应该鼓励质量标准高的企业大规模生产。因此,建议政府不要对基本药物再降价,通过限定最低中标价,维持最高中标价来保证企业生产基本药物的动力。

商业配送采用逐级承包制。建议以省为独立单元,建立省+地市为核心的两层配送体系,逐级承包开展。笔者认为,要求任何一家配送单位实行全省无缝覆盖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层级分工的配送体系。省内的一级配送商应具备从生产企业到达地级市的配送能力,二级配送商应具备实现地级市辖区全覆盖的能力,包括县、乡、镇、村,和偏远地区。一级商可由生产企业自主选择,要求其确保实现全省地级市覆盖即可。二级商可由一级商进行选择,要求二级商必须对下游县、乡镇、村及边远山区的终端能够覆盖,若不能覆盖则必须委托具有配送能力的配送商进行配送,否则取消其配送资格。每一级商业向下逐级负责,建立“分工明确、逐级监控”的配送体系。这样,既可以保留市场竞争的好处,让真正有配送能力的企业得到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监管作用,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

商业配送商由国家和企业共同选择,共同监控。国内目前的配送商业公司有13000多家,对于任何一个医药市场而言,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跟中国医药市场的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为这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无实际配送网络,以过票为主要运作模式的商业公司。基本药物制度应要求每个医疗机构必须配备,等于要求了很强的配送能力。因此,配送商的选择尤为重要。一级配送商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现代物流能力,可由企业进行选择,因为企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其配送商能够实现地级市全覆盖即可,难度不大。二级商应由一级商进行选择,并承担监管其实现覆盖要求的责任。目前国内很多医药企业都建立了一、二级经分销体系。而二级商绝大多数在地级市,很多地级市的配送商更是以纯终端销售为主,有当地很强的配送网络,有数十名业务员,可以满足地级辖区全覆盖的能力。政府对配送过程进行全程监管,若不能够满足配送需要,则立即更换具备该能力的配送商。

设定“3+7”的商业利润体系。与生产企业一样,商业公司对配送往往有一定的利润要求,否则商业公司将失去配送基本药物的意愿。基于笔者对国内商业配送体系的多年实战经验,对于一级商,其性质为纯流通,配送量大,配送渗透度第,因此经营毛利率通常为2-3%,保证毛利3%即可较好地满足从生产企业到地级市的利润要求。对于二级商,其性质为纯配送,配送量小,配送渗透度高,通常配送企业要求3-5%的毛利保证地区的基本覆盖。保证毛利6%即可基本满足其实现地级市无缝覆盖的成本(包括委托配送偏远地区),对于个别配送偏远地区的商业可适当控制在7-8%。

医药企业如何应对

三年之内,变化不大。前面分析,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本药物的细则还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即使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这些产品只占中国医药大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对生产企业而言,基本药物的利润很低,极少企业是完全依靠基本药物而生存的。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其往往拥有丰富的产品结构,基本药物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医药企业不必把基本药物制度看成是“医药行业的巨大震荡”。

政府公关是医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次基本目录迟迟未能出台,是受大企业政府事务的公共关系部门的影响,不断修订,不断妥协的结果,政府公关一直在以政策为第一导向的中国医药市场十分重要。在基本药物不降价的前提下,进目录固然是好事。因为国家买单比例高,老百姓自然会倾向购买。如果真能实现“医疗机构全部配备”,等于国家帮助企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100%布货率,自然更是特大喜讯。对于基本药物目录的分析显示,除了绝大部分的普药产品,还有18个独家产品。这些产品有一部分是市场基础大,销售时间长的产品,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也有一些销售规模小的非知名产品:如山东鲁南厚普制药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茵栀黄颗粒均进入了目录。茵栀黄注射液是20多年的老产品,用于治疗急性肝炎,疗效被长期认可,然而进入目录的确是独家的颗粒剂和只有两家生产的口服液。笔者相信政府公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本药物制度的调整期是两年一次,独家产品进入基本药物等于实现100%的布货率和大量消费者的指名购买。因此,医药企业应通过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把政府工作提高到集团决策机构的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争取将独家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前文提到,独家产品进入目录等于实现100%的布货率和大量的消费者指名购买。这是国内所有企业对市场营销、广告、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而追求的结果。因此,拥有独家产品的医药企业应积极开展产品卖点的挖掘,通过政府公关和教育引导,积极争取进入目录。没有独家产品的医药企业可通过剂型的创新,如胶囊常见剂型的基础上开发软胶囊,或通过并购获得独家基本药物。将政府资源和品牌力嫁接到独家产品上,给予产品更多进入目录的理由。

篇(10)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08-03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Basic Standard Framework XU Ji, SHI Yi, YUAN Min, ZHANG Yang, YANG Shu-jing, DENG Hong-yo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CM standardization work has been concerned and supported and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standard system. The current standards do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linic and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lac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basic standards. This article did relevant exploration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basic standard framework. 

Key words: framework study; TCM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basic standards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近年来,这项工作更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中医药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和个体化诊疗,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中医标准化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许多中医药标准,但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有标准不能很好解决临床和科研的实际运用问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4692103400) 

通讯作者:邓宏勇,E-mail:dephew@126.com 

题,如已建立的中医药标准之间同一概念存在不同表达方式[1],造成标准难以统一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因缺少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建设所致的。对此,笔者首先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然后尝试进行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并提出构建思路和设计方法。 

1 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内容 

基础标准是具有广泛适用范围或包括一个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的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通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医学信息标准指在医学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代码和技术。中医基础标准是指在中医理论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如对中医药术语、符号、代码、编码、计量单位、信息传递等所做的统一规定[2]。参考中医基础标准与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定义,我们确定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研究范围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广泛通用的标准,是在中医药事物处理过程中,对其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和利用时所采用的统一规则,包括概念、名词、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等,这些内容均属于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研究范畴。 

2 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三维框架设计 

2.1 构建思路 

目前的标准体系框架常用二维结构进行描述,但二维结构只能描述2个维度要素之间的联系,框架存储容量受限。魏尔曼最早提出了标准体系表三维结构思想,他将标准三维结构分为标准层次、专业序列、行业门类三维,分别对应X、Y、Z轴。3个属性维(X、Y、Z轴)相对独立,三者相互结合构成的空间立体区域就是标准体系的内容范围。在魏尔曼三维结构中,每一维都可继续增加小门类,使整个框架结构空间得到扩展,以达到增加标准存储容量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该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标准研究领域中也有应用[3-4]。 

2.2 框架设计 

目前,标准分类方法有层级分类法、对象分类法、性质分类法等,按性质分类法,可将标准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4大类[5]。本研究主要对中医信息基础标准进行研究,属基础标准研究领域,根据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的定义,确定其研究内容,也就是框架所包含的范围。 

构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难点在于,要保证顶层框架模型完备但又不会过于笼统,使各标准都能在框架中找到一席之地,既不缺失,又不交叉重复,真正达到充分指导实践工作的目的。通过对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标准体系构建的最新进展和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整理,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和要求》(GB/T 13016-2009)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学习和梳理,笔者在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充性的原则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药信息进行归类,并借鉴魏尔曼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思想,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描述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以保证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扩充性。在本研究中,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的三维框架由业务领域(对象)、信息化要素(内容)及层级(级别)3个维度构成。并且根据每一维结构的特性及收录范畴,又增加了相应的小门类,以扩展标准的存储容量,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在本框架中,业务领域主要指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业务主题领域范围,也是信息处理的一般流程领域,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及应用等内容。 

信息化要素是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计量单位、图标、标准通则等,这些内容在整个信息标准体系中起着支撑作用,是一些基本的要素。 

层级是指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中标准层次分类,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2.3 框架验证 

为了验证中医药信息基础体系框架是否合理,笔者在业务领域选择“信息采集”,信息化要素选择“术语”,层级中选择“国家标准”,以此为例,可得到交集,见图2。 

由图2可见,将X轴选定为“国家标准”、Y轴选定为“术语”、Z轴选定为“信息采集”,三者交点是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属于“术语”范畴,也是国家标准,并且在中医药信息采集时需要用到,所以,笔者将交点选定为“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当X、Y、Z轴分别为“国家标准”“术语”“信息采集”时,交点亦可是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所以,在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框架中,X、Y、Z轴发生交集时,框架中对应的交点,也就是具体的标准,并非唯一的,但一个标准在框架中只有唯一的位置。 

将信息采集域转化为二维框架,当两维内容相交,则派生出一系列具体标准,将目前中医药信息标准领域中相关标准及医学信息相关标准或一些标准化通则进行对应,见表1。

如表1所示,在信息采集域中,信息化要素维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行,包括元数据、术语、分类与代码、图标、标准化通则等。标准层级构成了框架分类矩阵的列,包括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当信息化要素与标准层级相交时,所对应的标准就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发展很不均衡。通过对已经颁布的中医药基础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名词术语类有6项,分类与代码类3项,图标类1项。中医药通则类标准、计量单位部分处于空白状态。这说明制定相关中医药信息基础通则标准是当务之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4年首次了2项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6],但因这2项标准尚未实施,故未在此次框架内体现。 

3 小结 

以上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三维框架,尝试从业务领域、信息化要素、层级3个维度进行构建,并且每一维结构都可延伸,这为未来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发展储备了充足的空间。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发展的工作,需要国家、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它不仅随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扩展,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018-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就医条件和健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医药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医药科技的空前繁荣,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链条上的逐利意识被无意激发;同时,相对于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医药知识的爆炸式增加,部分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意识、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导致了医疗机构中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难以保证。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和质量[1]。WHO 报道,全世界>50%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方、调配和销售的,同时有50%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2]。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死亡,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3]。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初步分析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一般因素及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1.1 医师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一方面由于医师本身因素造成不合理用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生是下达医嘱、临床用药的直接责任人,因此,临床医师用药是否合理是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关键和核心。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临床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医师方面的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1)用药习惯的不合理,如很多抗生素的滥用是由于医生对某种药品的特殊用药习惯造成的;(2)忽视药物的禁忌证;(3)未对症用药,如给心脏病患者开具滴眼液等;(4)给药剂量不足或过高[4];(5)未按个体给药;(6)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7)缺乏新药知识;(8)医德不良。

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的不正当销售方式影响了医师合理用药。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增加;另外也浪费了药品资源,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秩序,使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5]。

1.2 患者方面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患者自身引起的不合理用药主要为:(1)自行停药或换药是最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之一[6-9]。一方面,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将疗效较好,但价格较贵的特效药换成它药,或干脆停药不服;另一方面,患者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造成患者停药的原因。服药疗程过长、药物气味难闻等因素也是造成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2)迷信新药和特药,片面地相信药品的宣传广告,给医生合理用药造成困难[9-10]。(3)追求贵药和新药,患者对于药品价格的趋向总是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药物疗效越显著,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师开具某种药,不顾及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 市场引起的不合理用药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入市新药种类剧增,给临床治病救人提供了有力武器,但因市场行为的影响干扰了临床的正常处方行为,加重了不合理用药现象[11]。且合理用药大多针对医师用药,很少对药师的服务内容进行考察和评价,药师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军师,是否也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究。

2 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2.1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

临床药师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2],临床药师的介入与干预对于有效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意义重大[13]。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临床药学工作者要直接面向患者,在药物治疗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实行医药结合”等规定[14]。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临床药师对合理用药的责任,“实施处方点评与超长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临床药师在药学专科这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强临床药师的介入与指导,可弥补医生对于药学专科方面存在的知识结构缺陷,能及时处理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药学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适应证用药;(2)联合用药不适宜;(3)重复给药;(4)药品的用法用量不适宜;(5)遴选的药品不适宜;(6)适应证不适宜;(7)溶媒剂的选择不合理;(8)患者有不良反应[15-17]。

此外,临床药师对患者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供用药信息与药学咨询服务,使患者明白合理用药的意义及不合理用药的后果也可达到干预目的。

2.2 行政管理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行政管理干预是指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制止和干涉不合理用药[18]。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颁布实施了与合理用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对行政管理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医疗机构方面来讲,行政干预主要为:(1)建立合理的临床用药的工作制度和程序;(2)对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公示或通报;(3)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奖惩;(4)建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组织,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等;(5)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临床药师,如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加强临床药师的专业能力。

2.3 信息管理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一方面,信息管理通过监督医嘱、规范医师用药行为达到干预不合理用药的目的。在信息管理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医嘱审查功能、患者信息查找功能、药品信息查询功能辅助临床合理用药。PASS为临床药师和医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临床药师可以通过PASS及时地分析、评估处方中所用药品的风险和个体用药,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可以和临床医师进行交流,能有效地规范医生用药行为,减少药品费用,可以达到事前干预,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方便,从而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

另一方面,信息管理通过收集、汇总某一时间段的医疗机构的药品费用比、每日药品费用比等指标并反馈给机构的相关部门,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掌握该机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出现并需要注意的问题,据此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进而达到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目的。

3 小结

除本文提出的原因外,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受护士的执行能力、药师的监督能力及药物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信息管理干预还仅局限在医疗机构内部之间的一种信息共享和管理,往往忽视患者作为不合理用药因素的存在,信息管理也应包含针对患者的合理用药咨询平台。此外,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包括医疗机构药物遴选的合理性。解决临床不合理用药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临床不合理用药还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卫生体制和药物价格的系列改革,同时需要民生知识的普及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孟威宏,史国兵,赵庆春. 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对策[J]. 中国药房,2011,22(5):385.

[2]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 components[S]. Geneva:WHO,2002.

[3] 李青,曾繁典. 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紧迫性及其建议[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281.

[4] 杨旭权.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51.

[5] 文彬,王子红. 加强药品使用管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增刊):1081.

[6] 贾桂英,郭延符.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04.

[7] 朱耀明.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3):34.

[8] 陶霞,钟泽青,陶平德,等. 慢性疾病老干部患者不规范服药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07,7(12):14.

[9] 田丽娟,于培明. 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国药房,2005,16(16):1205.

[10] 张国平. 最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适用全书(下卷)[M].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832.

[11] 王建平,贾云花,王慎鸿,等. 我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干预调研[J]. 中国药房,2008,19(35):2795.

[12] 梁竹,董淑荣,原爱玲. 我院开展临床药师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 药学学报,2007,23(2):79-80.

[13] 陈蓉,杨黄莉. 临床药师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 中国药房,2007,18(20):1590.

[14] 陈莉,刘松青,林晓芳,等.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在我院合理用药中的应用[J]. 中国药业,2010,19(13):61.

[15] 褚燕琦,王育琴. 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干预的研究[J]. 中国药房,2009,20(34):2716.

[16] 谭森,易多奇. 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 求医问药,2012,1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