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营管理知识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PDCA 循环管理模式;输液;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目前,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输液患者对静脉药物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且药物配置的质量已经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1]。本次研究中,为了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输液患者的管理质量,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PDCA 循环管理模式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2015 年4 月22 日~2016 年4 月22日期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收治的70 例输液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男性患者40 例,女性患者30 例;年龄为20-60 岁,平均年龄为(35.84±5.67)岁;治疗时间4-10 天,平均时间(6.57±1.37)天。使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35 例。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输液患者使用常规管理方案,实验组输液患者实施PDCA 循环管理模式。相关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合理计划、严格执行、自我检查以及共同处理等。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药物知识、输液注意事项、问题处理)评分。
1.3.2 判定标准
评分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其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软件核对两组输液患者管理后的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 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存在差异,则用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管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药物知识、输液注意事项、问题处理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 值小于0.05,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护理要求越来越高。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输液患者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其输液质量[2]。因此,应加强管理力度。PDCA 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中,效果较佳。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合理计划:在输液前,应及时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病情等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在交流期间,应向患者讲解输液药物的名称、输液目的,并将输液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告知患者,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2)严格执行:在进行配要前,应对医嘱单、注射单反复核对。用药时,应严格遵照药物查对管理制度,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并保证用药安全性。
(3)自我检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纰漏,应由科室内质控人员及时解决,将输液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知识自我评价表,并百分百回收。
(4)共同处理:针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现的问题,应组织科室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做好反馈系统工作,及时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将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同时,应加强科室内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并保证服务质量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均较对照组更佳。其中,药物知识评分为(86.46±5.75)分、输液注意事项为(88.53±6.35)分、问题处理为(82.75±5.3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PDCA 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1总体目标
培养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全面掌握高级美容知识、美容院管理、人员培训等知识和精湛技能;能运用新技术、新产品,且独立处理皮肤护理中的疑难问题的美容技师。
1.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依据《美容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美容技师的理论知识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知识、保健美容知识、非药物性剥脱疗法知识、光学美容知识、全身经穴美容按摩知识、人体彩绘知识、色彩咨询知识、美容院经营管理及培训指导知识。
1.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依据《美容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美容技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面部疑难皮肤问题的处理、微晶磨削、果酸护肤、激光护肤、全身经穴美容按摩、人体彩绘、色彩咨询、美容院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和培训大纲的编写等技能,并能组织实施美容理论知识培训。
2.教学要求
2.1理论知识要求
2.1.1职业道德
2.1.2基础知识
2.1.3接待与咨询知识
2.1.4护理美容知识
2.1.5修饰美容知识
2.1.6培训与指导知识
2.1.7经营管理知识
2.2操作技能要求
2.2.1接待与咨询
2.2.2护理美容
2.2.3修饰美容
2.2.4培训与指导
3.教学计划安排
总课时数:120课时。
理论知识授课:80课时。
理论知识复习:11课时。
操作技能授课:5课时。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状况分析
当前各国越来越体会到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期望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进而培育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国的农业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来看,有法国“证书制模式”,美国的“三位一体模式”,德国的“3年正规职业教育+3年学徒期模式”,日本的“农业者大学校+政府推广模式”。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支持农民培训,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注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是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政府上下联合推动农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
国外研究农民培训研究来看,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培训投资论”比较流行。他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社会学家在秘鲁库斯科(Cuzco)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还促进了教育的兴起。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人口稳固在一个职业上,使一个产业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推动产业发展。
国内研究农民培训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培训的基础研究:赵正洲《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2005)认为农民培训模式是一个有机系统,它集中体现了农民培训的目的规划、方式选择、计划实施、过程运行、内容设置、效益评价等一整套方法体系。培训需求研究: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2005)研究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培训机制研究:易仁森在《农民培训机制探讨与研究》(2006)认为农民培训机制是农民培训系统的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动力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是解决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基本对策。培训模式研究:张亮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书中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培训目标进行选择。韦云凤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2006)从不同角度将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概括为订单式、基地式、讲座式、精英式、参与式、示范式、自选式、“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综合教育、农民创业培植、绿色证书教育等模式。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周应恒在《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培育途径》(2012)提出农民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曹军在《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05)提出重视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张桃林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2012)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周一波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2012)提出分层次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采取招标、议标等手段,邀请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地大人多,农业基础差,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学者的实践模式与研究成果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国内农民培训国内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绩突出,理论性与指导性比较强,但针对性不强。本课题站在这些学者巨人肩膀上,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入手,针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对应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课题组预测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研究的趋势主要怎样运用新技术进行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进而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2012年11月8日,在党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到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能力。
农民培训是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确实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而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其生产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在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投资和技术的作用,农民还有必要学习一点经营管理知识。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教育都将内容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决策和规避风险,如何掌握财金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因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3.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从分析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能力现状入手,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归纳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特点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贡献作用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以及提出发展一(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些新的培训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对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
(1)理清概念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和其他文件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理清以下概念: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3)新型职业农民范围与对象。
(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表调查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总结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另外课题组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一些需求与期望。通过现状与需求,提炼出培训的内容,进而也验证现行培训内容的改革。
(3)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现行的培训模式有:“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模式”这些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如培训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效果等;分析他们的运行机制,培训模式中谁来参加培训、谁来组织、谁来培训、谁来投资、谁来监督。分析这些模式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特点,比如培训老师的聘任条件、培训老师的组成,培训老师进修。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
(4)完善现行的培训模式与发展新的培训模式
根据以上的现行培训模式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培训模式效果。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一些新的培训模式。
(5)新型职业农民对应选择培训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培训模式的特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期望和培训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能够持续,培训效益好,是本课题重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事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4.小结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制度和法制作保障。从长远来看,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营造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抓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也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了严格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1.
[2]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3]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在这种状况下,高尔夫教育也正以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在中国崛起。从1997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大专生以来,国内目前以培养高等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尔夫相关学院、机构已有十几家。今年十月初,作为高尔夫行业首家集产业经济研究与高端经营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尔夫EMBA项目中心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后正式启动。对此,我们采访了人大高尔夫EMBA项目中心客座教授黄焱。
高尔夫行业需要顶级教练
《高球先生》(以下简称高):在中国高尔夫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缺口以及能力问题已成为行业进一步壮大的制约,这在行业内已经成为共识。而您说,中国的高尔夫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将进入EMBA管理时代,高尔夫行业的低端经营管理模式将被打破,您这么说的最大理由是什么?
黄焱:近两年,无论是高尔夫人口数量的急速增加还是高尔夫球场的兴建速度,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高尔夫的力量。无论是对比发达国家的球场数量还是中国今后的中产阶级人群的增长幅度,我们都更加能够感受到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后续机遇与前景。
然而,在高尔夫行业快速而繁荣发展的背后,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品牌危机、资源危机、两级分化、硬件消耗、恶性竞争、低端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高尔夫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现有的机遇背景下,我们再次反思中国高尔夫的困境与危机,已经不能再说是环境的问题、经济的问题、人群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高尔夫本身的内在问题。为什么70%的球会还在亏损?在亏损的背后归根到底是粗放化的球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不成熟不完善的球会经营管理体制的问题。据统计,目前绝大部分高尔夫球会管理人员和相关产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甚至是“半路出家”,仅球会本土专业管理人才缺口达1-1.5万人。中国的高尔夫至今为止也没有属于自己行业的研究机构去总结高尔夫行业的发展模式,提升高尔夫行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
随着中国高尔夫行业的不断成熟、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粗放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将来的发展需求,即使是在现在,也是行走在亏损的边缘。中国未来的高尔夫经营管理必定是要基于对行业、对市场、对消费人群、对球会、对竞争环境深入分析调研基础上的科学的球场战略规划以及战略规划指导下的一系列科学的管理规划、运营规划、营销规划等。
而这种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群人不仅要掌握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也要了解国外高尔夫行业以及球会的经营运作,不仅要懂得高尔夫球会的运营管理,还是掌握更深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肩世界,引领中国高尔夫从粗放走向成熟。
高:据统计,从1997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大专生以来,国内目前以培养高等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尔夫相关学院、机构已有十几家。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相继开办了以培养高尔夫专业管理人才的培训班。各地的高尔夫培训学校也随着高尔夫市场的需要而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您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尔夫EMBA项目中心的创立?
黄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作为中国工商企业管理的摇篮,一直以来就以“培养中国一流管理人才”作为学院的使命。在高尔夫行业高端管理经营人才奇缺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国内外一流的高尔夫运作机构以及知名高尔夫管理学院,发起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尔夫EMBA项目中心”。
人大高尔夫中心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方向还是中心所承载的使命上都与其它学院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人才培养方面,人大高尔夫中心,集合人大商学院57年的管理知识沉淀以及国内外高尔夫机构以及学院的高尔夫领域权威知识,只是为了培养中国高尔夫行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打造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哈佛商学院,做中国高尔夫行业最顶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孵化平台。
在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之外,人大高尔夫中心更是通过与其它高尔夫机构学院以及高尔夫球会的紧密合作,总结梳理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路径,提炼中国高尔夫的发展模式,做中国高尔夫最具权威的知识管理输出平台。
对于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而言,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是高端管理人才的成熟以及中国高尔夫模式的梳理提炼,人大高尔夫中心以权威商学院之力就是为了改变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研究中国高尔夫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推动整个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我认为人大高尔夫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培训班或者专业,更是一种改变行业的力量,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为高尔夫人,我们很庆幸地看到中国高尔夫行业顶级商学院的诞生。
高:我们看到国内这几年所创办的高尔夫管理学院有的还在坚持,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您个人认为中国人大商学院高尔夫EMBA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黄焱:与其他行业不同,高尔夫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当前大众化的企业管理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高尔夫管理者的需求。由于中国高尔夫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单纯的照搬国外的模式也无法落地到中国高尔夫球会的实际运营。对于中国的高尔夫管理学院而言,如何实现传统的管理培训体系与高尔夫的专业管理体系的结合,如何实现国外的管理经验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的嫁接与落地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尔夫管理学院的关键。
人大高尔夫EMBA中心的四个结合,既是它的核心优势,亦是中国高尔夫管理教育的核心。
首先是权威传统管理知识与专业高尔夫管理知识的结合。集合人大商学院57年企业管理领域的深厚沉淀,培养高尔夫管理人才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化的企业运作经营思维能力。集合世界一流高尔夫运作机构以及高尔夫专业管理学院的高尔夫专业领域经验积累,提供高尔夫管理领域最为先进,最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高尔夫运作管理的实际经验。
管理理论与球会运作实战的结合。人大高尔夫中心不仅仅传授企业管理领域以及高尔夫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更是吸纳国内外一流高尔夫运作机构多年的众多高尔夫球会的实战运作经验,给学员提供最一线的经营管理实战指导以及针对学员球会问题提供最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本土经验与国外知识的结合。吸纳本土高尔夫运作机构以及国外高尔夫运作机构,结合国外高尔夫领先的经营运作理念与中国本土高尔夫的实际运营现状,将先进经验落地中国本土高尔夫,实现两者的无缝嫁接。
高尔夫行业与其它跨行业的结合。引进其它众多行业的企业高层传授跨行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于综合了奢侈品行业、高端服务产业、运动休闲行业等多种行业于一体的中国高尔夫行业而言,具有更具延展性的思维突破与启迪。
走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高:您认为中国高尔夫管理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黄焱:结合中国高尔夫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属性,中国的高尔夫教育一定要坚持两条路线。一是走中国特色,二是要坚持顶级教育。
与国外的高尔夫行业不同。在中国,高尔夫不仅仅是一个运动产业,而是一种融合运动休闲、资源平台、奢侈享受、高端服务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是奢侈品行业、高端服务行业以及运动休闲行业的综合行业。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的依靠国外的高尔夫管理模式将无法解决中国高尔夫的问题,满足中国高尔夫的需求。
其次,从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属性而言,中国高尔夫仍然属于金字塔尖的一群精英们的享受。顶级人群对高尔夫经营管理运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经营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懂得运动休闲产业的经营运作,更要懂得奢侈品行业的运作,懂得奢侈品行业的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服务与经营,在此之外,还要懂得高端服务行业的经营与管理,将每一个会员的服务做到顶级与极致。人群的顶级、经营管理的顶级必然要求教育方面的顶级配套。
高:作为客座教授,就人大商学院高尔夫EMBA项目中心在课程设置的特点,可以谈谈吗?
黄焱:人大高尔夫中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课程价值方面更是突出了“只为培养中国高尔夫最顶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原则,从企业管理领域到专业高尔夫经营运作领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从学习价值到咨询服务价值,全面提升球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解决中国球会最为核心的问题。
此次接受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和辅导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在此过程中拓宽了人际关系,结交了许多极有丰富经验与良好技能的良师益友,并在课余时间的与其进行工作经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一个团体的运作机制,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从而促使所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此次学习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知识面广,其主要涵盖了下列内容:
1、企业经营与管理
在此方面,此次培训进行了全面为的讲解与教导,主要讲述了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等。
2、产业政策与优秀产业分析
在此方面,讲述了各大成功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其发展计划与过程,并举例分析当前差虐的竞争优势,例如:企业的物资管理是如何做到高效节约的,一家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根本命脉等。
3、当前宏观经济形式
在此方面,课程根据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综合性的全方位分析。主要介绍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各个国家与各类企业在此形势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引导学习者分析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以及指导学习者掌握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发现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制定策略巧妙运用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经营管理。
4、中国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
在此方面,主要讲述了举例讲述了中国著名产业在随中国发展脚步而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从而获取成功的方式方法分析,并引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与重要阶段以及其未来发展形势。同时还讲述了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以增强管理者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与战略部署性。
5、区域协调发展
在此方面,主要对学习者教授了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区域市场需求和区域消费者需求,如何促销产品并将产品打入企业区域市场,并教授了学习者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从而更好的配合当前形势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趋势。
6、金融问题与金融创新
讲述了当前社会的金融状态,并细致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导学习者树立创新管理理念,教导学习者如何用创新创造成效,如何用创新解决问题。
二、对此次学习的领悟
1、经营管理素质
通过此次的培训,我认识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营管理者不仅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经营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特殊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同时也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要尽可能博览群书,知识是越广越好,这对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和提高修养都有好处。
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要有斟酌稳重的气度,实际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不管何时,一个经营管理人员都要做到遇事不乱,做好前提准备,平稳待事,平等待人。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严明,做好按制度按原则办事的带头作用。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不惧怕困境的。面对困境,要镇定从容,敢于面对。振作精神带动员工根据工作目标来协调行动、克服困难。并且身体力行放下身段做工作,全神贯注干事业。这样才能凝聚和号召公司人员共同克服困难,举步向前。
2、当年经营管理形式
通过学习在此次培训中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产业发展、金融问题以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学习与分析,使我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了解到当前本企业的未开发展形势和趋势,使我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拓展了视野。在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名管理者要有前瞻性和敏感性的看清当下经济与企业相关的发展形势,要密切关注周边的态势,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否被边缘化,并要在此形势中逆向思维,创新管理,提高成效;此外还要注重与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改变认识,改变价值观,有新的理念指导工作。
一、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不够稳定,频繁出现人员流动、精简等,给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造成轻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缺乏对工作人员定期的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一个企业的兴旺在于其中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这攸关企业生存大问题。只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养,企业的整合与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者,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很坏的影响。3.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如今的很多企业在管理组织模式上机械地沿用以前的单一模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完善。企业对市场信息没有充分了解,采用单一的“直线”运作影响企业的运作。各部门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责任不明、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时间过短等情况。
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措施分析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企业在长时期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操控也需要微观上的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备。他们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营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使得企业积极健康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不断的向社会挖掘和企业自身进行培养。因此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定期的注入“新鲜血液”,要有伯乐识马的能力,同时对企业本身也要进行定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仅仅是一台生产的“机器”,更是一个长期收货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2.构建科学经营管理制度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既约束、限制,又适时引导、疏导,保证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模式问题刻不容缓,同时要随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整体出发,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方针。在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但是不能僵硬的执行,要需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以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力。并且要有严明的奖罚制度,这样既有利于经营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也是促使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重要“武器”。3.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观念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更新和强化企业全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管理观念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内部管理环境。想要让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需要企业必须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观点。只有企业不断的寻求搜索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用最先进的理念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那么简单,它需要企业管理者用最敏锐的眼光,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在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显著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企业长期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企业才能获得更强更好的发展。
作者:赖时伍 单位:深圳市盛视科技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管理活动中的最高直接决策者和第一直接责任人,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核心人物。一方面,施工项目全过程由项目经理来管理的,具体组织、领导项目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及其优化组合,确保全面实现企业的效率性目标和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这种核心地位,决定了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
在对项目进行管理中,对其中质量安全这些管理方面的管理,由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决定,项目经理 专业素质、经验等都体现了企业的外在的形象与水平。可以说项目经理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项目管理呈职业化的发展,项目经理的发展也应向职业化的方向前进,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
1、较强的能力
项目经理应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博学多才,通情达理;多谋善断,灵活机变;知人善任,善与人同;公道正直,以身作则;铁而无私,赏罚严明。在哲学素养方面,项目经理必须有讲求效率的“时间观”,能取得人际关系主动权的“思维观”,有处理问题注意目标和向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系统观”。另外项目经理还需要有项目综合管理与决策能力。这些能力是实现项目目标所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更是缺一不可的。
2、领导素质
项目经理是一个领导者,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应具备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应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多谋善断,灵活机变;应善于发现人才,让员工发挥护特长;对待事物应有原则性;应讲方法、赏罚分明;在哲学素质方面,项目经理需要有讲求效率的“时间观”,能取得人际关系主动权的“思维观”,有处理问题注意目标和方向、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系统观”。
3、知识素质
项目经理同时是一个专家,懂得施工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懂得施工项目管理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带领项目经理部班子成员,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工作。
4、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良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不以组织目标的实现为自身目标,缺乏责任心,唯利是图,在自身利益与非自身利益的选择中唯自身利益是先,不惜以损害非自身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等。不良职业道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个项目经理,即便是具有不良职业道德倾向,那也是危险的。就施工企业项目目标的实现来说,项目经理的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它会激发项目经理的职业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使项目经理具有把项目管理工作做好的欲望。
5、实践经验
每个项目经理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历,只有具备了实践经验,他才会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够在项目管理中真正起到作用。
二、项目经理职责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与各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已经不再以往的单纯运作,需要的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多方管理人才。项目经理是项目的综合管理者,是各项工作的协调者,是指挥者,现在的项目经理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项目管理者,不再是只要求专业素质的具备,而工作中管理知识、职业的道德水平,甚至项目经理的对事务的应变也要求在内,对项目上的诸多方面事务的管理,对项目人员的安排、管理、激励,以及对客户的联系都需要项目经理通过管理来使项目所有人员成为一个团队。
三、项目经理的培养和选择
1、项目经理的培养
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工程公司或施工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集中体现在企业拥有项目经理的数量、等级和个体的差异上。因此从施工企业的人才战略上来说,项目经理的发现、培养,选择是事关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使项目经理具有较高的水平,适应大型公路项目施工管理的需荧,没有几年的实践锻炼是不够的。目前在公路施工企业中,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才较缺,如何在大专院校和施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龙的培养项目经理的成才机制,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项目经理人选,其基层实际工作的阅历不应少于5年,以打下坚实的实际经验基础。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项目管理实际阅历,项目经理就会先天不足。对项目经理的选拔应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这些信息包括:个人简历、学术成就、成绩评估、心理测试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对于已经发现项目经理候选人应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具体作法是有目的地培养其在材料设备、经济核算、合约管理、合同业务施工生产、质量检验、财务结算等工作方面的能力。通过上述环节的训练,对较为理想和有培养前途的候选人,可派任项目经理助理或担任小型项目经理,一般情况下,担任过三个以上小型项目的项目经理,其项目管理实施效果较好的人员,才能派任大中型项目担任项目经理。此外,为了尽快培养项目经理人才,仅仅通过实践锻炼是不够的,因为实践锻炼的周期较长,且在实践中很难较快的拓宽知识面。
2、项目管理知识培训
财务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提高工程项目部的经营质量来实现的,而工程项目部的盈利能力则与项目经理的施工组织、沟通协调及经营管理能力息息相关。除了实际工作锻炼之外,企业在做好项目经理总量供给培训的同时,对有培养前途的项目经理人选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培训。项目经理需要具备多面的知识,其知识面要求既宽又深,除了其已具备的工程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尤其要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提高项目经营质量提供保障,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经营机制的变化,要求企业加强对项目经理的培训,从而促进其迅速适应调整与变化,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升工程项目部的经营质量,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工程公司或施工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集中体现在企业拥有项目经理的数量、等级和个体的差异上。因此从施工企业的人才战略上来说,项目经理的发现、培养,选择是事关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有时企业参与较大规模的项目招投标,这就需要项目经理有着相关专业的知识素质,如一建建造师职业资格。如果施工项目经理素质、管理水品低,不管政府监督多么有力,制定的有关法规多么健全,工程监理多么标准、规范,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都根本无法保证工程建设费用、进度、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为了使施工项目经理充分掌握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有效、公正地执行合同,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避免因工作失误给工程带来损失,对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既可掌握有关施工的理论基础,施工程序等,又可以学习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环境保护目标控制和合同管理等。 但是实际的管理技能是不能完全从书本,讲座中学到的,必须在工程实践中学习,从业主、监理工程师那里得到指导。
结束语
从以往的项目管理来看,项目管理人员更多讲求的是技术知识,所以专业的技术人员被培养为项目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在专业技能上是可以胜任的,但因为没有相关的管理知识,没有经过管理的培训,也没有管理的经验,所以在工作中,必然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项目经理的职业化,是多种素质的需要,而职业化发展,也必然要求项目经理以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用这些管者先行者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来为企业做好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各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并且重点从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实践锻炼,积极鼓励、引导在校生和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实践,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适需人才和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广东纺织职业学院是较早开展创业教育与研究的高校之一,该校创业教育于2004年就已经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就该校在非经管类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予以介绍。
一、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特点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有4种实施载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特点等因素,注重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开设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业能力。
创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是与专业、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在创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重点是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而非大量系统全面的知识,重点是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而非死记硬背教条和课本,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以上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错进行,只有切实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其中不难看出,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占据了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往往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但对于非经管类学生。
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特点
非经管类学生主要课程设置为各自的专业知识,对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接触较少,这对学生的创业形成了一些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相当多的专业结构偏重于非商业化思维,如文科类的中文、媒体、法律等文化教育类专业,而另一类偏重于技术能力培养,如工科类的机械制造,建筑科学等专业。这类的学科的思维培养不利于学生商业思维的形成,对于经济管理类知识缺乏学习方法与学习动力,存在学术思维环境和创业思维环境的差异。
2.学校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就业教育方面,对自主创业的知识传授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学校少之又少,大多作为一种公共选修课开设,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与创业教育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掩盖了自主创业的教育。
3.教育基础设施因素阻碍有效的创意思维,大多数高校非经管类专业侧重于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法侧重于权变的学习,或是对工业的贡献课程学习。各专
业配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
4.专业教师创业意识缺乏阻碍创业的种子萌芽,专业教师往往把知识看做创业。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
三、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广东纺织职业学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设置为全校学生公共课,所有学生必修,占1学分。专业知识作为创业的前提,创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准备。创业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创业教育,该校1万多名毕业生中,实现自主创业并且创办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人数约500人,有力地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逐渐被推向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各级各类医院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业务为主的传统的经验管理将被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职业化管理形式所取代。职业化的管理是不断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向管理要效益、凭管理求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探讨离不开对传统专家型经验管理模式的反思和已变化了的外部新形势认识。
1当前我国医院管理现状
1.1管理观念落后,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前,我国医院都实行政府拨款补助的差额预算方式,一切事情政府包揽,没有市场经营概念,医院的管理被人为地简单化为单纯的业务管理,医院管理者主要是业务专家和技术骨干。同时,当时医院管理相对简单,凭经验管理已游刃有余,经验管理成了最主要的管理方式。由于尚未彻底摆脱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人们思维定势的作用,当今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仍沿袭经验管理模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医院管理者不足1/3的人接受过管理岗位培训,1/2以上的管理者所掌握的管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大部分人缺乏现代医院管理所需的市场经营知识,我国医院管理普遍落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1.2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目前我国医院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是,医院的发展还主要依赖医疗设施的购置和规模的扩大,对医院人力资源的认识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缺少充分的认识,并依据传统意识,把管理人员作为一种成本纳入经济核算,而忽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研究表明,在一个经济组织里,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有时可以提高50%的效益,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有巨大价值。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医院最欠缺的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具有新观念的管理者。加强医院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借管理求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医院管理的人才优势是许多医院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
1.3缺乏相应的管理职称体系,管理队伍很不稳定 在医疗卫生系统,我国早已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医疗技术职称体系,依据相关的职称评定制度和医疗技术专业论文、论著的多少,以及工作年限的长短,医疗技术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作为对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劳动质量的肯定,从而获得更优越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待遇。但医院管理人员至今无独立的职称体系,从事医院管理的行政职称均采取挂靠临床技术职称的做法,因而无法用传统的职称晋级评定方法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做出客观的评定。兼职式的医院管理人员,人在管理岗位上,但主要精力仍放在原来的医疗业务上,难以一心一意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医院管理队伍很难稳定下来。
2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基础
2.1医疗卫生改革推动医院逐渐走向营利市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医院投入比例逐年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平均比重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也仅占8.4%。由于政府投入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医院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医院从单纯的福利性机构逐渐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医院投资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涌现出一批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形成了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有医院被进一步推向医疗卫生市场。国有医院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不得不寻找各自的市场空问,追求各自所理应追求的经营利润。
国有医院步步走向市场,政府财政趁机逐渐减少资金投入,医院成为半经济实体,不得不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由此引发医院经营模式的调整。多年来,那种只注重业务管理的内务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医院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建立起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模式。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对医院管理者个人素质提出了不同的和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先进有效的管理知识和技巧,更要有一个聪明的市场经济头脑。传统的医院管理者往往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经营运作需要。一批拥有较多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进入医院职业管理队伍成为可能。
2.2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问竞争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模式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唯恐自己不够大,小医院也拼命扩张硬件,力图跻身大医院的行列,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急剧膨胀和不合理配置。但一个医院的发展要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服务半径、辖区人口、社会经济水平、医院人才结构、医院设备水平、医院管理水平、竞争对手的情况、本地疾病谱等。医院的竞争力了拥有硬件优势外,更主要取决于其品牌形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在医疗资源相对饱和的地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最具开拓价值的空间,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离不开医院的高水平的有效管理。在总体规模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医院建设,形成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是提升医院自身竞争力最具潜力、最具效益的选择。
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竞争方式的转变,其实是由外延发展模式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变。医院的外延是指规模环境和装备水平,以及服务范围;内涵是指医院的质量和效能。发展外延对增强医院竞争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内涵建设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所在、品质所在、价值所在,没有内涵的外延是空洞的、无力的,只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在处理内涵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上,应对内涵建设采取优先发展战略,这个基础夯实了,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自然会促进外延的发展。医院职业化管理就是通过加强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娴熟的市场操作能力,赢得各种资源放大的市场回报价值。
2.3患者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用较低廉的费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卫生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群众生活质量和对现代医院期望的提高,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医疗服务已由过去的病人扩展到需要各种帮助或咨询的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已从纯生理性健康观过渡到大健康观,求诊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问题也被纳入现代医疗卫生的思考范围。医院已不再把自己的服务对象称为病人或患者,而称之为求诊者。电子商务化医疗服务、预约上门服务也可能成为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时尚。为了一切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已成现代医院管理共识。
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要的持续增长和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院期望值的上升,必然推动医院服务、任务的逐步扩大和医院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翻新和调整。这使得医院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变得更为复杂,更加精细和专门化。传统的医院业务管理仅仅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医疗卫生的市场主导上,要改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加强对求诊者的全面分析和了解。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消费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单凭有限的经验,很难应付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传统医院管理必然向现代医院经营转换,医院的经营管理客观上存在着职业化倾向。
3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途径
3.1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管理人才优势 医院管理者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宝贵的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生产力的一支主力军。虽然他们不像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通过有效管理可以给医院带来倍乘的潜在利益,医院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不可小视。在医院不断被推向市场之后,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更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如果说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腾飞的一翼,而另一翼就是职业管理者。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在未来的发展长空中,医院的两翼都不可缺少。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医院管理优势,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
家经贸委、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管理培训工程办公室共同组成了“中国企业领导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办公室,调查依照我国行业分类及各行业企业数量等比例抽样,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64.4%,调查结果对于反映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的素质与培训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领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4.1%,其中73.9%为本科学历,58.7%
的企业领导拥有高级职称,整体素质呈上升趋势。96.4%的企业领导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有信心,83.9%的人认为自己经营管理企业比较成功。
调查显示:尽管调查样本中企业领导文化程度较高,但只有24.6%受过正规学历教育;57.9%的企业领导获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短期培训;49.4%的企业领导认为自己对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
二、 知识型领导的概念、形成与特征
1、 知识型领导的概念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型领导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谓知识型领导即是指那些既能以其卓越的胆略、魄力,成功的指导企业进行运作,善于从经营实践中探索、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关于企业经营的理论观点和策略方法,并凭此成为实业界具有非凡感召力和理论影响力的出色人才。他们是将普通企业领导的优秀素质与科学研究者的优秀素养集于一身,兼有企业领导和学者风采的卓越人才。
2、 知识型领导的形成与特征
首先,要培育知识型企业领导,应当要求他们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包括:
(1)、健康体魄。展望未来中国的知识型企业家,一是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二是要加强对自身的体能锻炼,三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平衡与节制等。
(2)、自知而自信。中国企业领导者中存在的过于谦卑、消极无为、不敢为开拓创新之举等现象,就是与他们的心理上缺乏自知和自信相关的。为此,企业领导者要以客观清醒的态度来剖析自身,既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扬长避短,始终对自己保持足够的信心,保持旺盛的勇气。
(3)、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的状态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企业领导经营活动及其他一切活动的实施及最后效果。企业领导者只有具备积极高尚的情操和愉快乐观的情绪,具备适宜的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才能对企业及其员工抱有强烈责任心。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形成和巩固,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从而为企业领导成功业绩的取得创造前提条件。
(4)、意志和胆识。为培养坚定意志和不凡胆识,应当克服“知难而进”的怯懦心理,树立起坚定果断、顽强独立的精神,要在关键时刻,克服优柔寡断心理,树立果断决策的胆识气魄。此外,还应敢于面对困难和权威的挑战,敢于承受外界的舆论压力等等。
其次,要塑造成为知识型企业领导,应要求他们加强对下列三项品格德行的培养:
(1)、严于律己。企业领导只有在严于律己,遵章守则,依法经营等方面做出表率,才能率领职工朝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2)、好学。在现代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知识型领导来说,及时了解未来科技发展动向,快速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以此作为产品更新、组织更新等的决策。
(3)、热情乐观。对于企业领导来说,热情的善待职工是普遍的优良品格传统。知识型企业领导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备知识型企业领导所必须的热情乐观之品质:一是要发自内心真诚的理解、尊重和帮助职工,同时要以热情坦诚的态度来处理和协调企业与顾客及政府部门等外部力量的关系;二是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并尊重之、学习之;三是要勇于面对困难,注重自我心理协调,保持一张一弛的工作生活之态度;四是要在忧愁时把心思集中到工作上来,以忘却和消解紧张忧虑的情绪等。
再次,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以及一般领导的必备素养,知识型企业领导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务实经营与专注科研的高度结合性。知识型企业领导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而且善于把系统的管理知识与经营实践结合起来,并在不断的学术研究中,概括出新观点,总结出新思路。
(2)、经营战略和科技意识的非凡开创性。知识型企业领导应以脚踏实地引导企业于竞争中壮大为根本,以积极吸纳和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科技信息为出发点,因而,应把研究市场,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趋势,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并以市场动向和科技知识的更新作为指导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点。
(3)、西方科学文明与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性。知识型企业领导,不仅关注世界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汲取西方发达国家优秀企业领导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文化,并发扬光大,将二者高度融合于企业经营战略中。
(4)、担当民族大任,勇于挑战国际市场。作为知识型领导,在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企业经营与国际巨大差距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竞争力的再增强,需要造就出一批在重要产业领域,尤其是与民族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知识型、信息型产业中勇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领导。
三、 新市场环境下知识型领导历练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更新观念,与世界经济发展同步
观念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领导的经营观念与思维也是如此。所以对于知识型企业领导来说,革除旧体制下的陈腐观念,树立新观念,尤为重要,观念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抛弃“平均”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2)、抛弃“计划至上”观念,树立市场意识。首先要把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作为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其次,应根据“以顾客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原则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此外,获取市场信息,寻求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等都是市场观念下知识型领导必须关注的。
(3)、抛弃“生产资料硬件至上”观念,树立“知识技术为先”观念。现代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以知识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信息技术决定产业发展导向与民族经济实力的时代,原先那种把生产资料硬件(资金、设备和原材料)视为企业发展生命根本的观念必须转变。
(4)、抛弃漠视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树立“人才乃首要资本”的观念。要改变以往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人才部门所有制、限制人才流动、闲置人才、隐性浪费人力资源等弊端。对于知识型领导来说,应当在人才观念上兼取东西之长,不仅要重视人才,而且要善于识才、选才。摩托罗拉公司把人才看作是最宝贵的财富和胜利源泉,以“尊重个人、肯定个人尊严”构建企业文化,每年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对话会,向广大员工代表介绍公司经营状况、重大政策等,并由总裁、人力资源总监等回答员工代表的各种问题。
此外,知识型领导还应当在观念更新上消除片面追求效率的陈腐观念,树立全面的效益观念,抛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观念,树立风险意识。
(二)、强化管理能力,进行有效管理
知识型领导经营业绩的取得,除了必须具备全新的与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相符的观念外,更主要的是要有高超技能。在强化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应努力培养以下技能:
(1)、决策技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同时也会使领导者英明扫地。美国派克公司总经理彼特森的决策失误便加速了“钢笔大王”的衰落。知识型领导者必须汲取中外历史上决策失误的教训,提高自身决策技能:首先要在“知识爆炸”时代中注重加强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增强自身决策技能;其次,要发扬民主决策的优点;再次,还应当重视当代有关部门风险决策、追踪决策等决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
(2)、开拓创新、应变预见。这是知识型领导者有效领导的精华所在。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首先应当树立创新精神;其次,切忌死守陈规旧俗,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不断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168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我国商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连锁经营异军突起,其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增长速度较快。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该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期更好地提高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连锁经营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管理工作几乎涵盖了连锁经营运行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全面性、系统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不仅可以确保连锁经营的高效性、稳定性,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测连锁经营阶段潜在的风险,从而实现连锁经营发展的条理化、系统化。在连锁经营管理阶段,需要对各个时期的运行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信息和数据不仅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为连锁经营方案的制定和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大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正在面临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而且还会影响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此时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效率,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交换模式
交换模式在高职院校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常是指经营内容相同的连锁经营机构采用交互式来对连锁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其他机构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并对其优秀的地方进行吸收。交换模式下,连锁经营机构需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签订相应的合同,避免管理内容及管理技术外泄,对于培训结果与预期结果差距较大,还需要提供相应的金额培养,如果所培训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该连锁经营机构的发展,则需要该连锁机构为培训方提供额外收益的10%~20%。因此,交换模式不仅可以增加连锁经营机构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2.2定期模式
定期模式通常是指阶段性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般分为5个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进行吸收和巩固,从而对其有个系统化、完整化的了解,在大脑中构建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框架,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在该阶段能够对经营管理的基本技术、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短时间的实践操作,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效率;第二阶段:注重对各个方面的操作技术和专业性的经营操作进行培训,主要包括管理的方案制定、管理的流程、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注意事项、管理的重点等,并注重对管理技巧的传授,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管理能力水平;第三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新研究内容进行培训,主要包括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保证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应对更为细节、更为复杂的问题,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的整体质量;第四阶段:综合性培训,主要是对各种管理成功的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引导和鼓励管理人员对案例进行分析;第五阶段: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试,以实践效果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根据测试结果来判定其是否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2.3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常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課、基础文化课及校内实验实训课后从事校外实践性教学的培养模式。实际上,通过顶岗实习培训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确保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则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实现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零距离”培养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亲自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要求等,更好地检验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弥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此外,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能够使学生注意相关工作细节,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3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对策
3.1注重培训效果和模式创新
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对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给予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考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实践环节及选修课程,以确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效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对培训效果和模式的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互动教学专题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培训的效果。当然,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他们构建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提高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3.2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
实际上,连锁经营和高校教育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连锁经营过程中,行业、企业掌握了工作环境和岗位对高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要求的第一手信息,此时通过在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构建平等的合作关系,并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
3.3重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到连锁企业进行现场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连锁经营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同时,构建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聘请连锁经营企业的管理专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课内实践课指导教师,将一些管理经验、管理技巧和管理理念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进而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江霞,蔡春江,何武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药房,2017,5(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