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统计学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统计学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统计学的理解

篇(1)

二、体态律动充满即兴的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与身体动作密不可分。它由现代音乐教学法的开创者、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 Emile Jaques-Dalcroze) 创造。体态律动教学法从人的身体出发,肢体动作将音乐与内心联结,律动表达的是所听到的音乐( 诸如节拍、节奏、音高、乐句等) ,律动也表达内心感受。身体律动与即兴创作是体态律动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最重要的两大特色。

在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而成功地将即兴引入音乐教育中的也是达尔克罗兹,他所创立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即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理论体系最终得以完善的标志。他把即兴创作发展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这既是音乐创造的过程,也是音乐表演的过程,同时还是音乐鉴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能锻炼孩子们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良好的音乐形式和结构感知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创始于1905 年,1902 年达尔克罗兹在瑞士音乐节向全世界阐述了基本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构思,1905 年开始了这一崭新教学法的实践探索。达尔克罗兹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所生活的时代,不仅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印象主义、民族乐派; 美学思想出现了表现主义、形式主义; 在教育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等思潮,这些都是培育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思想的精神沃土。

在身体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方面,他有着独到深入的见解。他视音乐为源自人心深处的情感,是情绪、物质、生命的直接投射,且音乐的节奏比旋律更接近人的本能的灵性; 音乐唤醒人的内在感觉,音乐中所有的节奏都起源于人类的身体,随着时间其形态和组合也跟着变化繁衍。音乐是建构在节奏和力度上的艺术,它赋予身体动作风格,用情感激发动作,然后身体的律动又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音乐情感,两者相互影响促进; 身体动作中的不同姿势形态,是人们将内在非意识及意识性的感觉带到外在世界的通道,身体联结了音乐与人的内在感觉。

在对待即兴这一问题上,达尔克罗兹的态度是极其明确的,他认为即兴能够发展学生快速、明确地表达某一音乐的思想和感觉,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综合想象、自然以及感性地运用音乐节奏与旋律素材来创造音乐的能力。然而,即兴并不是随性或者任性而为,体态律动教学中的即兴是建立在一系列常规性、规范性的音乐教学基础上的有结构的即兴。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即兴创作的结构性依赖于多种媒介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例如身体律动、语言、戏剧、歌唱及乐器演奏。每节课上,学生都会在基本的音乐本体内容学习后,进行某些形式的即兴,例如语言的即兴、歌唱的即兴、乐器演奏的即兴等。而学生的即兴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需要在老师演奏、演唱等多种即兴氛围的熏陶下才能得以激发。

三、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与音乐创造力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潜能,每个人的创造力潜能在正确的教育以及适当的环境中都可能提高。创造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一般领域的技能,但是现在的观念似乎转变为创造力是一种特定领域的技能。美国华盛顿大学创造力研究专家基斯索耶博士认为创造力是要区别特定领域的: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变得具有创造力,是通过理解和训练来帮助其发展出在该领域的创造潜能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创造力,则需要他在这个方面具备非常丰富的专家知识;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如果创造力的培养是关于某个具体学科,则会更有效果。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对创造力的改变形成影响呢? 索耶认为创造力的教育必须是特定领域的: 为帮助学生在某一科目更具有创造力,则该科目必须以一种能让学生获得认知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样这些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变得更具创造力。讲授式教学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来进行的。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带给学生相当表面的知识结构,而不会形成能够支撑创造性行为的认知理解。对于创造性行为来说,学生必须获得深层的概念理解,而非表面的记忆。他们需要教学向他展示知识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以一种孤立的方式记忆微小的主题。这些学习方式更有可能支持迁移( 将所学知识用于更大范围的能力) 和适应性专长( 将所学的东西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能力) 。索耶在《创造力的涌现》一文中充分论证了有结构的即兴对于创造力涌现性的作用。创造力的涌现性,通俗地说,是指创造力的不可预测性。研究者通过对充满即兴性表演的剧院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创造力涌现性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型与激发创造力涌现性的条件。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则,深度的有效学习需要以一种不可预测的即兴的方式展开,而这种即兴的方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是不存在的,传统教学没有不可预测性,没有即兴,因此也无法形成创造性学习,激发创造力。因此,索耶认为创造性学习的条件: 必须是部分地即兴,部分地涌现,也必须有设计良好的结构。

上述研究为体态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学习科学研究的依据。首先,这是具体学科的创造力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其次,体态律动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必要教学媒介基础上的即兴,也就是有结构的即兴。在笔者的体态律动课堂中,可以在现场教学过程里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即兴表现和音乐创造力,可以说充满整个课堂,无处不在。这些音乐创造力表现为富有个性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运用指定调式音阶的即兴旋律创作( 歌唱或者弹奏) ,节奏的创意组合,语言与节奏、音高的创造性搭配,而且在一定音乐情境下,视觉艺术( 如绘画) 的创作也变得轻而易举等等。

那么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基本结构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音感训练。达尔克罗兹音感训练的目标近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视唱练耳,即需要用耳朵听辨出音高、音程、和弦的不同特质,以及音色的明暗、节奏的长短快慢、力度的强弱变化、和声的色彩、调式的色彩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运用有别于传统讲授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其次,音乐节奏律动。内容包含指挥、立即反应,根据基本拍、速度、力度、规则拍子、不规则拍子、卡农等要求进行的身体律动。第三,乐器与歌唱即兴。键盘和声、节奏模进、重复与对比,与音乐相关的弹奏与演唱的即兴表演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要培养音乐创造力,首先要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对音乐本体的要素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体态律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说为培养音乐创造力提供了索耶所说的结构。然而这样的结构只是体态律动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对音乐创造力同样有价值的即兴部分是如何实施的呢? 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即兴与基本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音感训练中的即兴、身体律动中的即兴和即兴乐器演奏。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身体律动部分的即兴教学案例《海底世界》,谈一下学生的即兴表现。

课程伊始,学生赤脚围成一个圆圈进行身体律动的热身。快速反应是身体律动中常用的音乐律动方式,做法之一是学生以音乐为指令,音乐响起时,按照音乐的某个要素( 如节拍、节奏) 进行走、跑、跳等律动,音乐停止时,学生的动作也马上停止。在通过快速反应热身之后,学生建立起了对音乐反应的敏锐,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当天的热身情况,即兴弹奏出带有水感觉的音响,音乐可以是缓慢的、急速的、温柔的或凶猛的。教师通过即兴演奏的音乐和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比如小鱼、水草、珊瑚,等等。同时,教师即兴创编出表现这些生物的动作,请学生们模仿。紧接着,老师即兴地改变音乐的个性,请学生用心听音乐,音乐变化了,海洋生物也从小鱼变成了大鲨鱼,从一颗细细的水草变成了一大簇水草,那么我们的身体动作怎样随着音乐的变化改变,怎样表现出这些不同的海底生物呢? 从本人教授5 至6 岁儿童的观察发现,在本课例中,儿童身体的律动会随着音乐性格的改变而在动作的幅度、行进的速度、肢体动作的快慢程度上有所改变。且儿童的动作不会一直重复模仿教师起初的身体律动,而会寻找新的乐趣,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尤其在观察到其他同伴改变动作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尝试做出自己的创意。此时,教师的适度鼓励和表演,会更加有力地激励儿童形成富有个性的身体律动创造。这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展现了身体律动从模仿到集体合作,再到群体互动,最后达到个体身体律动创造的完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一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为身体律动,但这一切的创造源泉来自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是结合了音乐感受、音乐想象的创造力的展现。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学生音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通过教,进而促成学生的即兴表达与音乐创造力才是一个完整的小循环,在完成一个小的创造循环后,再进入到下一个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中促成的音乐创造力是这一教学体系的常态,教师与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会有相当多的即兴与创造,而不是难得一见的顿悟式、灵光乍现式的创造力。

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音乐教师转变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

像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对儿童音乐创造力的促进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如今类似的体验式音乐教学受到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们的追捧,学校音乐教育系统也开始试图从中吸取养分进行教学改革。但目前在中国能够独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的音乐老师屈指可数,可以说,这类师资远远无法满足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音乐教育需求。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下两点:

一是从业音乐教师的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根深蒂固。从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的观念上看,虽然音乐学科在人们的观念里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科,但在实际的儿童音乐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们认为音乐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器乐教学一对一的师徒式授课,还是学校音乐课程的班级授课,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几乎很少关注音乐创造力,对这一素养的培养也表示束手无策。目前的音乐教学表现出的诸多传统接受主义特征,与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格格不入。例如:

1. 音乐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听话被视为优秀的学习品格; 老师较少为学生提供活跃、自主、个性的发展空间。

2. 音乐教师习惯运用授受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按照老师要求勤于练习就能达到效果。高效地灌输和大量地训练被视为好的教学。

3. 音乐教师习惯于花费极大精力学习掌握把控课堂的技巧,将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为逻辑性强、可控性强的文本教案,严格依照教案教学,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

篇(2)

随着近代机械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摩擦、及机械传动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深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类型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零部件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分析一般机械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具有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领域的机械设计人才,因而不同专业的设置应运而生[1]。

近年来,西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生物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到工作岗位后,都会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通用和专用机械,应该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因此,“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机械类及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教改和探索,特别是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做了改革。在适应不同专业设置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做了相应修改,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变动。理论课程学时包括64,56,48学时,下面就我校目前不同学时对应的“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做解析。

1.课时64学时的内容设置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主要讲述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即机械原理部分;下半部分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连接零件-螺纹、键等;传动零件-带、链、齿轮等;轴系零件-轴、轴承等)的设计计算,即机械设计部分[2]。这两部分内容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和完整。通过原理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运动分析获得杆长等长度尺寸;通过设计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通过计算准则获得零件的主要尺寸,并通过结构设计得以确定零件的其他尺寸,完成设计工作[3]。

课时64学时设置用于机电工程、包装工程、工业设计及机电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四年制本科教学[4]。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及基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大多数将在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护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及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为以后机电系统、包装机械等的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前续已经完成《工程制图》、《工程力学B》、《热工基础》等课程学习,后续还将进行《智能仪器设计》、《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学习。为适应这一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加强了对机械相关概念的讲解,对机械的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做了较多评述,以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可能会应用到机构运动分析、联轴器的选择、滑动轴承的设计这些方面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图解法、联轴器的类型和选择方法、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及设计计算这些知识点应加以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对关键公式进行推导,使学生了解其由来,加深了解。如V带传动中由于楔形增压原理使当量摩擦系数大于平带传动的摩擦系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如宽V带主要用于调速的原理加以阐述,使学生明白带传动可以用于机械无级调速中,从而开拓其创新思维。

2.课时56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56学时设置用于生物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灌装、装卸等机械知识,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

为适应这一目的教学要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要讲解常见机构的选型、通用零件的设计计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透彻,了解一般机械的设计过程。由于课时较少,课程内容减掉机构运动分析的相对运动图解法,联轴器的选择,以及滑动轴承动压设计。讲授时除了要结合工程实例,还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适当设疑,让学生课余时间回味与思考。

3.课时48学时的内容设置

课时48学时设置用于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四年制本科教学,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工作[2]。

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同时理论课时设置少,为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在教学内容中注意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对56学时教学内容,取消了该专业设备上出现很少的轮系教学内容,适当精简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部分讲述内容,如对常见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进行重点讲述,而对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进行删减。

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萍,宋可总,栾莹,孟剑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9-51.

[2]秦小屿,朱维兵.机械设计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蒲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当视觉传达设计毫无疑问的成为当下中国设计创意产业这棵大树上的重要枝权时,对设计美学的积极探究成为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开端,同时也为设计的原创来源拓掘新的出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之间的艰辛跨越实则是从技术跟随到设计美学关怀的上升道路。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然而只于量上的泛滥却不够称其为蒸蒸日上。事实上,即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气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提高丰化,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的对话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应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届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的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的对话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德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木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计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度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度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的对话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活似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篇(4)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07-02

心力衰竭时体内存在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包括脑钠肽(BNP)分泌升高,BNP主要在心脏合成和分泌,本质上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近年来研究发现,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预后评估,指导正确有效地治疗心力衰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月入院的患者中符合条件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60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心力衰竭入选标准参照文献[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66±5)岁;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7±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心功能分级及主要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肝功能异常,肾衰竭;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脱水和低钠血症;糖尿病,贫血,高血压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祛除诱因,休息,限盐,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噻嗪类或襻利尿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生化第一药业公司生产,批号:100916)6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5 d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4 血清BNP浓度的测定 试验前两组均空腹10 h后,于08:00安静状态下采肘静脉血5 mL,分离得血清及血浆,置-70 ℃冰箱保存待测。15 d后重复上述步骤,最后一起做血清BN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奥瑞恩诊断试剂公司和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心脏指数升高1.0 L/(min・m2),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心脏指数升高0.5L/(min・m2),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未达到有效指标;恶化:心功能加重,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比较(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BNP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BNP变化(x±s)ng/L

3 讨 论

丹参的有效活性组分之一是脂溶性丹参酮,其中丹参酮ⅡA为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现代医学认为,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冠状动脉、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丹参酮ⅡA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它通过清除O2-、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动性来抑制在缺血、缺氧、再灌注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3-5]。本研究入选病例均选取超声心动图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LVEF、LVEDD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说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短期内即可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6]。本研究显示血浆BNP浓度随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升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丹参酮ⅡA磺酸钠改善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的成功治疗能改善心肌舒张性松弛,降低心室舒张压,从而使心肌细胞分泌BNP减少。从而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

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表现为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等内源性物质显著升高,其短期效应主要是血管收缩和正性肌力作用,长期激活则表现为促生长作用,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加速心力衰竭的恶化,AngⅡ是心室重构的关键因素。心力衰竭时细胞能量缺乏,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ATP供应不足,不仅钙泵活动下降,会导致细胞Ca2+升高,同时Na+泵活动显著降低,通过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进一步超负荷。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拮抗AngⅡ,抑制AngⅡ所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和肥大[7,8],具有Ca2+阻滞剂的特点,清除AngⅡ所诱导的钙内流,减少心肌细胞的钙内流,从而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9]。

本研究充分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通过增加心肌供血,拮抗AngⅡ,显著地缓解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减少BNP的增加,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27-1229.

[2] Feigenbaum H.Echocardiography[M].6th ed,Philadelphia,Pa:Lea and Febiger,1999:366-368.

[3] 陈连剑,李婷,李成.丹参酮ⅡA抗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3,26(7):504-507.

[4] 叶龙彬,奚涛,陈峰,等.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3):267-270.

[5] 陶军,王舟琪,刘桥义,等.丹参酮防止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5):202-204.

[6] Bettencourt P,Ferreira A,Dias P,et al.Evalua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Cardiology,2000,93:19-25.

[7] 冯俊,张洁,郑智,等.丹参酮ⅡA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4):274-276.

[8] 冯俊,江风,梁黔生,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磷酸化MAPK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17-919.

[9] 张洁,曾晓荣,杨艳,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丹参素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机制[J].中国药理及毒理学杂志, 2005,19(3):270-273.05.

篇(5)

关键词

奥苏伯尔 认知结构同化 有意义学习 组织者策略 驱力动机

一、奥苏伯尔及其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认知结构论者,主要从事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他在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由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是其学习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基础。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他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同化”。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主要包括有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三大驱力动机。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二、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有意义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他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并且,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受学习材料性质和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有意义接受学习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龄前儿童生活经验少,背景知识不足,成人的教授对他们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有策略地进行“讲解教学”,促进幼儿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对儿童的原有认知状况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幼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学习过程了解幼儿头脑中已经有了哪些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以幼儿已有认知作为出发点和桥梁,找到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切入点,选择与幼儿原有认知产生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而后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新知识的呈现,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促进二者的同化,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教学内容呈现得当的同时,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更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应尽量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习者主动内化,使新知识内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历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幼儿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情况,适时地做出调整,切不可一味地唱独角戏。

(二)组织者策略——有策略地对幼儿进行引导

奥苏伯尔提出一种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提供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用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心向。

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进行讲授前,先向幼儿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以及主题等上层水平结构,幼儿一旦掌握了上层水平的结构,就会将这一结构作为框架,去同化、吸纳新的材料,有效地加工信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材料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次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给幼儿呈现新知识之前,最好有一个巩固以前认知经验的阶段,确保幼儿为建构新认知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先传授具有最大概括性的概念和原理,再进行具体概念的讲授。注意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安排和组织活动。教师还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既要考虑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又要顾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程度、清晰度与稳固性等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好动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幼儿教师在呈现材料的时候,要努力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图像信息,像多媒体的运用。举例来说,在传授有关地图和地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地球和各大洲大洋,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让知识的同化更有效。

(三)三大驱力动机——不同动机施予不同的激励方式

奥苏伯尔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动机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他提出的三种内驱力主要包括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源自学习者内部的动机需要,是学习者要求理解知识、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些需要大多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心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完成某项工作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驱动力,它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满足,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渴望。 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力,指学习者在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时候,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附属内驱力是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逐渐下降,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赞许和奖励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受到这三种不同的内外动机的影响,也就是受到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可以发挥的就在于如何更好地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运用教学艺术和智慧,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这也要求幼儿教师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在与幼儿接触中的评价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当幼儿的观点不成熟时,教师不应责备;对于幼儿虽不成熟但有创造性的观点,教师尤其要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使幼儿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另一方面,幼儿存在个体性差异,教师应了解和正视这种差异,尽量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驱力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恰当地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能够使幼儿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琪,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陈崎.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人员成为我国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因此,国家以及各大高职院校逐渐加大力度建设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有了足够的设备和资源就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来保证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能够顺利运转,发挥其培养和输送高水准人才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快速实现自我“造血”的目标,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效益。

一、对建设产学结合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概述

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要遵照实训基地高标准、开放化、生产化以及共享性的原则进行基地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打造教学、培训、检验一体式的产学结合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经研究汽车维修实训基地通常包括汽车实际训练、汽车培训以及汽车维修这三个综合实训基地,进而快速地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才。

1.汽车实训中心

作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核心基地,汽车实训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依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教学任务,并对学生依照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标准和项目进行学习效果监测,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

2.汽车培训中心

所谓汽车培训中心就是指基地与技能鉴定中心或者相关汽车维修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技能加强培训以及专项培训,通常情况下,汽车培训中心包括校内教室和校外企业培训室两大部分。

3.汽车维修技术中心

汽车维修技术中心主要是由基地和企业合资构建的,双方按照企业运行的模式经营,进而为社会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汽车维修服务。在校内初级阶段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汽车基础美容养护服务;在后期面向社会服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由于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主要包括教学、生产、分析研究以及技能鉴定这四大内容,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管理教学项目的功能

产学结合管理系统要肩负起基地各种类型教学项目的管理工作。首先,对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任课老师、教学计划等内容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其次,要对教学的进程进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老师的教学质量要经常进行考核;最后,还要为师生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2.管理生产任务的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指系统应该对实际教学中的生产任务以进度表的形式进行呈现;对新生产的任务及时地生成书面形式;及时地制定出每一期的派工单和增项单;另外,还要对生产过程中生产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管理,监控整个生产过程。

3.技能鉴定管理的功能

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还要实现对汽车各种类型的技能鉴定管理,包括鉴定的项目、时间、宣传等内容。在鉴定结果出来以后还要对成绩进行登记、管理,发放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功能。

4.学员管理功能

学员作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要对学员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系统要对实训基地参加训练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员进行登记注册,对学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班;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学生的评价、考核结果等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三是对学员使用各种设备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登记管理,以便最后对学员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价分析。

5.教师管理功能

这一管理模块主要是指对教师在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研究项目等过程及其成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和管理。

6.设备管理功能

设备作为实训基地的客观存在,系统必须对每一项设备进行最为齐全的管理。首先要对汽车维修过程所需的仪器设备何时进库进行登记和分类;其次,要对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损耗程度进行登记和管理,以便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最后,要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及升级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仪器的使用寿命。

7.损耗材料管理功能

系统还要对汽车维修在实训过程中所损耗的各种材料的数量、使用期以及质量进行及时的管理。主要是指:第一,要对各种损耗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第二,对损耗材料的种类进行归类,便于分析研究;第三,对于那些经常使用的损耗材料的存储量进行动态的报告或提醒;第四,对于那些易燃易爆的,存在一定危险的特殊材料进行安全分类。

8.社会服务功能

系统除了要对上述基础项目进行管理以外,还要对实训基地所要承担的社会服务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对服务的项目进行分类,进而对服务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对服务过程的资金投入、收益状况等都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服务,以便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

三、开发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系统的对策

要想实现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产学结合管理,就要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系统进行整体指导,保证实训基地能够发挥出最佳的作用,收获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开放性管理

为了保证基地能够和外界进行充分的多方互动,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产学结合管理系统应该以开放而透明的模式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户的随时申请、及时的增加用户,同时还可以帮助用户、教师、系统管理员之间进行交流互助。

2.交互性管理

由于目前科技信息十分发达,因此,实训基地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平台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地共享和传达。这样进入系统的学员就可以在及时的找到所需的资源;另外,还可以借助BBS、校园通等手段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交互。这样就可以帮助每一位用户享受系统带来的强大资源和搜索功能。

3.先进性管理

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汽车维修的实训基地需要依托最新的技术设备。因此,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远大的眼光。首先,要及时关注最新的技术成果,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使用最为先进的设备,保证实训基地的相关及时和设备都能根据企业的不断变化而做到及时更新。

4.趣味性管理

为了保证用户在进入系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行资源的搜索和浏览,应该将系统界面进行温馨而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可以将界面设计成游戏或者动漫的类型,吸引注意力,另外,还可以采用逐级挑战的过关模式,激发用户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学习任务转换成有趣的过关学习,可以快速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的系统管理更需要不断地总结和革新。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设备的作用研发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将基地打造成集培训、维修、技能鉴定、维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宋广辉,曾鑫.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30-131.

[2]许秀平.高职院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14-117.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7.

[4]王宏威.浅析我国汽车维修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2006.

篇(7)

阅读与记忆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关注的问题,近年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竺金飞(2007)从工作记忆特点及其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阅读者储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影响阅读理解水平。张晓莉(2006)通过分析阅读理解的过程,揭示长时工作记忆的特点,强调了长时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然而,在诸多研究中,鲜有区分在不同模式的阅读中,工作记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围绕该点阐述阅读理解和工作记忆的关系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工作记忆模型及其相互关系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最初由Baddeley和Hitch在分析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中的短时记忆的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认为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 pad),后两个子成分是中央执行系统的服务系统。视觉空间模板主要处理视觉空间信息,语音回路主要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储存与控制。

Ericsnos(1995)等则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模型。该模型认为,Bdadeley的工作记忆只能叫做“短时工作记忆”,因为还存在其形式的工作记忆,该模型广泛描述了工作记忆可能存在的形式和机制,他们认为工作记忆概念的实质在于在特定的时间内,只有长时记忆中的一小部分知识、技能和信息影响被试当前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因此,工作记忆现象应该包括所有用于个体选择性通达完成当前任务所需信息和程序的机制,该模型在揭示传统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时工作记忆提出之前,相关的记忆研究中,对被试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的不熟悉性,决定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若要进入工作记忆,必须经过一个搜索过程,这是长时记忆的显著特性。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才能进入工作记忆。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个缓冲区,其中保留了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在进行相应认知操作时,可以快速可靠地从这个缓冲区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并且将有关的中间环节保存其中。这些信息构成了长时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由两个成分组成:短时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其中,短时工作记忆存在于任何条件下,极大地受记忆容量限制;长时工作记忆只存在于专长领域中,不受记忆容量限制。长时工作记忆必须得到短时工作记忆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短时记忆保存了长时记忆所必需的提取结构,而长时工作记忆需要通过该提取结构与短时工作记忆中的要素相连。在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中显示,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阅读者对信息加工和储存的能力,此外,工作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会对阅读理解、推理、问题解决、学习新词汇等重要的认知都有影响。

二、阅读理解的分类

阅读可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分为强制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或日常阅读。强制性阅读就是为了形成规范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能力而进行的有组织,有指定教材,分阶段的语言阅读练习,主要指学校教科书及相关测试。尽管教科书在形成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缺点是其不可选择性,单调性和枯燥性决定了读者的被动性。日常阅读就是为了获取实用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有自由选择的,无特定教材的阅读,其主要指报纸,杂志等一些非学术性的文章作品。此类阅读有着强制性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可选择性,它的实用性,真实性,趣味性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的主动性。

三、工作记忆在不同语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1.工作记忆在强制性阅读中的作用

强制性阅读通常以测试阅读者阅读水平为目的,这就使得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比较被动,对于阅读材料的熟悉度无法控制,并且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根据文字材料描写的内容以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建立对阅读内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阅读理解中,工作记忆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阅读过程中,读者一边理解句子,一边把已理解的意义的基本单位――命题存入工作记忆。新读到的句子必须经过处理,获取的命题与已储存于记忆中命题相互作用,在工作记忆中得到综合处理,使读者得以连贯地理解文章不至于读了下句忘了上句。工作记忆同时具备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功能。这种功能跟包括理解和速度在内的阅读效率有关

信息需经过工作记忆进行有选择的处理之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不管这个过程如何复杂,工作记忆有一个重要特征,它处理信息的能量有限。信息在它里面保持的时间短,需长时记忆帮忙,长时记忆容纳信息的潜力极大。在读者的长时记忆中,有一本看不见的“词典”,储存着已被掌握的词汇、短语、习惯表达法和语言规则等。读者能够理解书本上看到的词,是因为读者从大脑“词典”中检索到相应的词从眼睛看到单词到大脑找出词义和理解文字,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影响阅读速度。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对阅读推理加工以及语篇表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预测者。这主要是因为阅读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将曾经加工过的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同时要在当前信息与以往信息之间进行映射,建构连贯表征,这都有赖于良好的工作记忆能力。

2.长时工作记忆在日常阅读中的作用

首先,被试所从事的认知任务必须是他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为进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应的程序;其次,被试对认知的材料必须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储某类信息时,确定相关的知识和模式;最后,被试必须能够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适当的提取线索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在回忆活动中激活相应的提取线索,进而形成与对某种信息进行编码时相对应的条件,使这种信息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阅读是我们一生都在高度练习的技能,而只要文章以一种简单、合理的方式撰写,并且其主题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常见的,那么大多数成年人都有阅读这方面的专长。而实际上在我们的平日阅读中,许多文章的主题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事件和人们的行为活动以及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便使得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在阅读理解方面具有专长人员的资格。因此,在阅读报纸或杂志上一些简单的故事和评论文章时,我们便能因为所具备的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阅读过程中,无需特别努力就能轻易地自动提取相关知识或个人经历,并且同样不需太多努力就记住我们所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日常阅读便符合长时工作记忆的适用范围。

阅读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多重结构的表征。这个表征随阅读的进行而不断扩展,并将新信息整合其中,随时地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储存。这样,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可提取性不仅与短时的激活有关,而且与表征结构的动态存储和整合有关。引入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心理表征建构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提取和存储的方式。

阅读过程中的记忆信息可以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对语言材料各种成份加工时所涉及的短时激活,这种激活经常被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信息可提取性的基础。这种短时的激活通常与特定的记忆缓冲区有关,这些缓冲区只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和存储,而且,其中的信息不会保留在最终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的多重表征结构中,所以,这些记忆缓冲区构成了短时工作记忆的部分结构,并可对提取结构的形成作出贡献。提取结构是长时工作记忆的主要成份,它在日常阅读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个分散的命题整合起来,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正常情况下,句子中所包含的一切线索,如词语的重复、连词等,都可以把当前的句子同语篇中先前的句子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表征。这样,阅读中每形成一个新命题,就成为后续命题的语境,所有命题构成一个语篇库或情景模型结构。新命题可以通过各种线索,如时空的、因果的等,同工作记忆中其他的命题相联结。另外,这些命题还要同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结构如图式、框架、情景记忆单元等相联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提取结构就建立起来,成为连贯心理表征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另一种记忆状态,就是在长时记忆中对语言材料多重表征结构的最终整合和存储。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特征是将语言材料中连续不断的句子,整合成为一个连贯的表征。要使当前读到的句子能够被适当地整合,就必须使相应的上下文信息能够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阅读理解的中断既不会降低回答问题的速度,也不会影响其准确性,只是对阅读过程恢复后的第一个句子的阅读时间稍有增加。因此,信息暂时激活的中断或丧失,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心理表征多重结构的连续性,从而具备了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性质。同时,这种信息又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动态地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表征多重结构所依赖的就是长时工作记忆。

根据阅读材料的熟悉与否,工作记忆分别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我们需要加强组块能力,扩充记忆容量,同时增加百科知识的输入,构建利于各类阅读的图式,训练阅读技能,以改善记忆结构,增强必备知识的提取效率,更好地获益于阅读。

四、工作记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由以上可知,在进行语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工作记忆能力对阅读推理、加工以及语篇表征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阅读讲究阅读速度和全面正确的理解,速度意味着“快”,而快则多,多则广。在许多阅读模式中,工作记忆均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这主要是从词汇学习技巧和文章阅读技巧两方面入手。首先词汇学习方面,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构词法和语法结构线索猜词的能力,利于理解并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其次阅读技巧方面,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细节。掌握大意,确定有意注意的框架;快速而准确地读题,从而确立记忆的方向与重点,增强有意识记忆。阅读技巧训练过程中的关键,在于能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成功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长时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与呈现材料的方式和频率有关,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有必要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以视觉和听觉教学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性阅读习惯,阅读英文报纸、杂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用英文去理解思考,一方面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对一些现象或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转变成长时记忆储存下来,一旦遇到强制性阅读,或者考试的时候,思维能够快速活跃起来,灵活理解并运用。与此同时需加强输入输出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单词、语法、固定搭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平时的多做多练,提高文章阅读技巧,快速找出段落大意、找出主题句、找出论据以及抓住文章结构,这样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逐步弄清段落大意和中心。

参考文献

[1] 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J ]. Science ,1992 , 255:556 - 559.

[2] Ericesson K A, Kintsch W.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J]. Psychologica Review, 1995, 102 2 : 2112245.

[3] K.Anedrs Ericsson, Peter F. Delaney.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as an Alternativr to Capacity Models Working Memory in Everyday Skilled Performance [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Walter Kintsch, Vimla L. Patel, K. Anders Ericsson. The role of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comprehension[J ]. Psychologia, 1999, 42, 186-198

[5] Ronald T. Kellogg.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production[J]. Memory&Cognition 2001,29(1),43-52.

[6] Young Woo Sohn, Stephanie M. Doane. Roles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skill in complex task performance [J] . Memory & Cognition , 2003, 31 (3), 458-466

[7] 崔耀.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记忆 [J ]. 心理学动态, 1997, 5 1 : 1―5.

[8] 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9] 竺金飞. 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平原大学学报. 2007 (6).

[10] 鲁忠义,工作记忆和语篇的阅读理解[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3).

[11] 鲁忠义,彭聃龄. 语篇理解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

0 前言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大学生就业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学生数为351万,而2008年则达到500万,2015年毕业生总数为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的就业岗位难以容下数百万的毕业生,而且当今社会的新兴产业日益减少,导致难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涉及开业、税收、融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诸多方面。

由于大学生受到专业、时间、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利用个人力量很难取得创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基于一个创业团队而非创业个体。研究表明,团队的密切合作使得新企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大于60%,可见,创业团队的构建是新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团队的界定,Mitchel[1](1999)把创业团队定义为:全身心地参与公司创立过程,与创业团队成员共同克服创业困难和分享创业乐趣的所有成员。

Timmons[2](1999)认为,某个人会在创业团队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他能带领团队明晰企业的愿景,提出战略让团队其他成员去实现。Ensley[3](2001)表明,创业团队中领导者的创业愿景和自我效能感要强于其它的创业团队成员,但领导者的创业技能与其它团队成员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创业团队的业务增长与领导者的愿景正相关。关于创业团队的创业绩效,Boker[4](1997)和Greve[5](2007)认为,尽管创业环境不确定,但团队创业的形式可降低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创业压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都会促使创业绩效的提高。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也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年军[6](2012)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评价对大学生创业主体、投资者、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意义重大,他提出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王晓晔[7](2013)指出,大学生创业不仅靠个人,能否创业成功与创业团队的建设是否合理具有重要关系,她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建议。

徐小洲[8](2015)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理想,他认为应深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在扩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改善大学生的创业生态。

2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研究

2.1 SCP理论的发展沿革及意义

SCP理论是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按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P)(简称SCP分析框架)。SCP范式原本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市场效率和企业竞争行为的主要工具,本文运用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使其创业行为更为规范进而提升其创业绩效。

2.2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SCP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提出系统动力学理论。它是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它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模拟。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的性质由系统内部的结构所决定,无论系统外部发生什么变化,其总体发展都要以系统内部因素为依据。系统动力学利用反馈回路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反馈回路即为一系列的因果因素与作用链组成的闭合回路。回路之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行为和总功能,并对环境变化适时做出反应。

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系统论的角度,可把大学生创业团队看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该系统内的因素包括创业团队的构成、创业行为、创业绩效等,外面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内外部因素皆为变量,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所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可遵循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也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基于SCP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的相关影响变量、基于大学生创业团队SCP结构的因果反馈回路、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流程图的分析。

1)基于SCP结构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的相关影响变量包括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创业行为、创业绩效以及创业环境,这些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约束,体现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复杂性。创业团队的规模、人员构成、能力要求等各不相同,它们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团队创业行为的有效性和创业绩效的大小。

2)大学生创业团队SCP结构有多个因果反馈回路。不同的反馈回路对大学生团队创业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构成了系统的基本动态行为。如:创业环境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创业结构影响创业团队的行为,行为又影响了绩效,绩效反过来会影响创业环境。

3)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动态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可知:

首先,可以看出,大W生创业团队创业活动的最终 目的是追求高水平的创业绩效。在追求企业业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创业活动的社会效益及社会意义。通过成功的创业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团队,不断协同优化外部创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团队创业的成功率的提升。

其次,大学生创业团队应充分整合、发挥团队的力量,团队的人员构建是基础,必须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及信息共享,团队成员间做到能力互补,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进而提升创业绩效。

最后,外部创业环境会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具有动态性,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政府可构建良好的经济、政策、法律、技术、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其创业绩效的改善。

3 结论

本文基于“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深入了解和揭示大学生创业团队系统的动态特性,从系统动力学原理出发,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活动建立系统动态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人员结构影响着团队创业行为的有效性,创业行为的有效性的提升可提高团队创业绩效,创业绩效受创业环境的影响,创业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创业绩效及创业团队人员构成。政府、高校应为大学生团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平台,而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创业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Mitchel,Wayne,VW.Consumer perceived risk:Conceptualizations ang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33(1).

[2]Timmons,J.A.,Spinelli,S.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Irwin:McCn’aw-Hill,1999.

[3]Ensley,M.D.,Pearce,C.L.Shared cogni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s Behavior,2001,22(2):60-145.

[4]Boker,W.Executive migration and strategic change:the effect of top manager movement on product-market entry[J].Adminis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213-236.

[5]Greve,H.R.,Mitsuhashi,H.Power and glory:concentrated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8):221-119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一流的师资指的就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其优势也各有不同,要想让所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行家”和实训指导的“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合作的平台,但是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差异,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方面没有形成最大的合力。本课题希望通过协同创新理论,借助政校行企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上来。只有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当前协同创新潮流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又要求学校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关系,因此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着团队的成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必须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借助协同创新理论,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为团队建设寻找了改革的突破口,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协同建设看作一个系统,那边组成这个系统建设的主要要素就包括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这些要素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如果能够借助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各自优势,实现政校行企之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

二、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为发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作用,必须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和行业指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并探寻四者之间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即:树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和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在办学、育人、就业及研发面的取得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具体的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引领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

(一)政府引导

政府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派出专门机构统筹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定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方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报和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学校主体

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理念下,高职院校要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校行企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明确“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愿景,树立开放式建设的理念,通过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创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实验师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三)企业参与

基于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外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专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的制定,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共建,课题研究和专利开发等等。通过校企双向互聘共培的方式,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绩精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良好的师资。

(四)行业指导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以行业协会为中介,通过建立行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的培训。行业应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加强教学与生产结合,与企业和高职院校一起共建实践实训基地。

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一)共同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浪潮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寻找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健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最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稳定、教育教学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既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富有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最大的力量。

(二)“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要树立开放式协同建设的理念,打破教师为学校所有,企业工程师为企业所聘的保守观念,借助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引进和行业聘请的“互聘共培”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协同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校内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两大部分组成,要使团队里面每位成员都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必须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在政府的引导下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聘共培”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企业引进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大批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生产技术能手成为兼职教师,来弥补专任教师的不足,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加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行业聘请

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专业行业聘请客座教授和行业顾问来指导“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学术报告、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等,,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校企联合培养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牵头,积极寻求学校和企业广泛的合作空间,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师资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对本校的专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挂职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来给教师进行企业一线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外,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形成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行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共享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共育共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新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要建立“互聘共培”的人才培养机制之外,还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政校行企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贡献最大的合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树立整体和系统的观念,不仅在教师的组成和来源上要整合政校行企的力量,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更要吸收政校行企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育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下,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共同来制定双手机构教学团队的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进行教师的考核评价和管理。

1.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商量制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共同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共同备课、授课和命题。让高职院校的课堂融入企业和行业的元素,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

2.共建教师校内外培训基地

一方面,通过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轮岗的方式,使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校外生产性基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水平的实训,使教师教学水平和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培在校内教学基地得到提升。同时,可以通过校内外的教师培训基地,借助基地的师资、设备等资源,积极与社会开展培训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

3.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

团队成员必须要密切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联系,深化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和研发的形式,让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进、生产服务等横向课题研发、专利申报中来,同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生产和社会服务。

4.共同进行教师考核评价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及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团队成员的考核管理。其次要借助政校行企多方的力量进行考核,考核遵循“多方参与,细化指标,动态考核”的原则。在考核的过程中,政府要对教师的考核方案进行审核,对考核过程进行监控;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企业要对专任教师下企业的情况进行岗位考核;行业协会也要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产学研的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要与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逐步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2]刘俊.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4.

[3]王宇苓.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2).

[4]骆建建.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打造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篇(10)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41-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持续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具有癌变倾向。该病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临床上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1]。前期药效学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对UC大鼠模型肠黏膜炎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但其作用机制不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痛泻要方对实验性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4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80±10)g,雌雄各半,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C(甘)2004-0006;SPF级实验设施合格证号:SYXKC(甘) 2004-0006-0001561。

1.2 试剂

蛋白标准液、考马斯亮蓝溶液(20090825)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购于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Sigma公司生产;大鼠IL-β、TNF-α、IL-4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仪器

biorad iMark酶标仪(美国BLO-RAD公司),CT14RD高速冷冻离心机(天美科技有限公司),303-2型恒温培养箱(北京科伟永鑫实验设备仪器公司)。

1.4 药物

按照《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原方比例取炒陈皮、炒白术、炒白芍、防风,用8倍量70%的乙醇每次回流2 h,提取3次,得醇提取液和醇提取药渣。合并3次醇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得醇提取浓缩液,醇提取浓缩液干燥得干膏,干膏粉碎成细粉,加入挥发油。实验用不含赋形剂的浸膏,冰箱保存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参考文献[3]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将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 mL/100 g)后,一次性将TNBS/乙醇溶液(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用橡胶输液管轻缓注入大鼠距约7~8 cm深的肠腔内,留置数分钟,然后抽取适量空气,采用同样方法注入肠腔,防止溶液外漏,让动物保持平躺状态,自然清醒。

2.2 分组与给药

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ASP组及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以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混合试剂灌肠。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11、22、44 g/kg剂量灌胃(按照临床成人用量的5、10、20倍折算),SASP组按0.3 g/kg剂量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后第2日开始灌胃,每日1次,连续21 d。处理 3周后,乙醚麻醉后于股动脉采血,室温静置10~2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检测指标。脱颈处死大鼠,剪取病变最明显处结肠组织5~8 cm,用冷PBS清洗结肠,部分结肠组织以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3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标准

参考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标准[4],由2位富有经验的病理教研室老师进行双盲评分。①炎细胞浸润:无0分,轻度1分,重度2分;②浸润深度:黏膜层1分,黏膜和黏膜下层2分,结肠全层3分;③溃疡深度:无0分,上皮1分,黏膜固有层2分,黏膜肌层3分。

2.4 指标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1β、TNF-α、IL-4,严格按试剂盒要求操作。在检测波长450 nm和校正波长620 nm处同时读板,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各样本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4 结果

4.1 一般状态

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当日开始出现稀便,觅食较不主动,食量减少,肛周污浊,体质量略有下降,毛色晦暗无光泽,且被粪便沾染,持续稀便,部分大鼠有血便且肉眼可见,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症状缓解较慢,毛色仍稍显晦暗无光泽,食量较少,扎堆、稀便及血便症状缓解不明显,不活跃;痛泻要方高剂量组、SASP组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症状明显好转,大部分大鼠稀便症状消失,基本恢复正常,粪便呈灰褐色颗粒状,毛色逐渐转为光亮润泽,食量正常,活跃,体质量略有增长。各治疗组中以痛泻要方高剂量组和SASP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4.2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见表1)

4.3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及评分(见图1、表1)

图1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有溃疡,且溃疡面较大,溃疡深度大多至黏膜肌层;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且浸润深至全层;可见血管扩张充血、有糜烂,病变结肠黏膜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层有缺失,固有层腺体明显减少及破坏,黏膜下层部分可见血管增生。各治疗组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其中痛泻要方高剂量组和SASP组溃疡基本愈合,腺体增生愈合,有明显的愈合面存在。

5 讨论

一般认为UC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继而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能够进一步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并持续和逐级扩大,导致肠道损伤和一系列临床表现[5]。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分为促炎和抗炎两类。IL-1β、TNF-α和IL-4是炎症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6]。

TNF-α主要由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聚集中性粒细胞、产生凝血酶原效应等[7]。在UC活动期,可以观察到TNF-α的水平在血浆及粪便中升高,在肠道中TNF-α能介导肠黏膜损伤作用,其抑制剂可阻断动物模型中炎症性病变的肉芽肿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TNF-α还参与肠道炎症起始与持续,是非常重要的炎症介质。TNF-α主要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促炎机制主要是参与激活中性粒细胞和上调黏附分子、促进肉芽肿的形成[8]。TNF-α还能够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IL-8、IL-1等其他细胞因子合成释放,产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促进炎症反应的扩大[9]。

IL-1是一种能激活炎症细胞和多种免疫的前性细胞因子,根据等电点和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IL-1α和L-1β,人体内IL-1活性主要由IL-1β介导[10]。UC活动期时,IL-1的产生上调,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IL-1β及其mRNA表达逐渐增强,它对UC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IL-1β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IL-1β能够使免疫上调和促进炎症活性,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促进其下游细胞因子(如TNF-α)的表达和产生,并和其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IL-1β还通过促进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肠道病变部位,引发一系列肠组织破坏和肠道炎症反应[11]。有研究提示,IL-1β与炎症相关性最好,并且与TNF-α、IL-6、IL-8密切相关[12]。目前认为,IL-1β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指标。

IL-4是由辅Th2细胞分泌的重要抗炎因子。IL-4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一氧化氮、其他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并抑制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产生和移动,从而抑制IL-1的促炎作用。正常状态下,人体肠黏膜能自发地分泌抗炎因子如IL-4来维持肠道免疫,IL-1β则较少分泌,二者维持动态平衡。当受到病原刺激后,这种平衡破坏,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则肠道炎症发生,所以,IL-4和IL-1β在消除和抑制肠黏膜炎症、维持肠道免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方中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尤擅补脾燥湿以治脾虚,益气扶脾以和中,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兼有养血敛阴之功能,炒白芍收涩止泻之功更优,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有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疏脾气,既具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和,补脾胜湿而止泻,疏肝理气而止痛,切中UC肝郁脾虚之病机本质。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而抗炎细胞因子IL-4的含量则明显低于空白组,说明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衡参与了UC的发病。经过痛泻要方治疗后,实验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而IL-4含量显著升高。表明痛泻要方治疗UC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发挥疏肝健脾的整体调节功效,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4的表达,进而调整了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平衡,纠正了肠道异常免疫反应,从而使肠黏膜组织修复、炎症和溃疡消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评分也与上述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 朱蔚.痛泻二草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4.

[2] 段永强,成映霞.痛泻二草方对肝郁脾虚型UC模型大鼠的防治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90-591.

[3] 荣英蕊,刘建平.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LR2及IL-8、IL-1β影响的研究[J].四川中医,2012,30(5):33-35.

[4] Christine C, Michel C, Lecannu G. The pre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re necessary for reduction of TNBS- induced colitis in rats[J]. J Nutr,2003,133(1):21-27.

[5] 何小华,陈建勇.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免疫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0):93-95.

[6] 路晓红,杨恩来,赵霞,等.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1):66-68.

[7] 李楠,王雪明,翟俊山,等.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l):53-54.

[8] 卢健,马骥,王丽娜,等.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1β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03-105.

[9] Tjandra K, Le T, Swain MG. Experimental colitis attenuates development of toxin-induced cholangitis in rats[J]. Dig Dis Sci, 2002,47:1216.

[10] 邓辉,钦丹萍.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5):344-346.

篇(11)

枸橼酸芬太尼芬太尼是一强效和速效的麻醉性镇痛药,目前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代替趋势时,在临床麻醉依然受到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师的普遍运用。由于应用枸橼酸芬太尼后引起的呼吸问题屡见报道,并且发现其麻醉效果随年龄而不同变化,为此,在以前对芬太尼麻醉手术研究的基础上[1-4],探讨枸橼酸芬太尼在不同年龄脊柱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旨在为基层医院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枸橼酸芬太尼及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脊柱手术麻醉患者66例,6-82岁,按其年龄阶段随机又分为三组:6-16岁(Ⅰ组,小儿组),18-50岁(Ⅱ组,中青年组)和60-82岁(Ⅲ组,老年组),每组22例。三组患者均身体健康,排除心肺肝肾功能病变,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1.2 麻醉方法与监测 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肌注咪唑安定0.1-0.2mg/㎏,阿托品0.008-0.01mg/㎏。麻醉诱导与维持:开放外周静脉和桡动脉置管,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静注异丙酚2-2.5mg/㎏、罗库溴胺0.8-1mg/㎏、枸橼酸芬太尼4ug/㎏后,面罩辅助通气3分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七氟醚维持麻醉,使PaCO2维持在35-40mmHg(1kPa=7.5mmHg)。

1.3 标本中芬太尼浓度检测 静注枸橼酸芬太尼后1、3、5、12、22、32、62、122、242、362从桡动脉抽取血浆3ml,-20℃低温保存待测。枸橼酸芬太尼测定采用传统GC/MS法[6]。

1.4 药代动力学参数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3P87软件包,586微机进行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数据均采用χ±s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和相关分析,P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和手术时间三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1。

三组患者注射枸橼酸芬太尼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可用开放性三室模型完整描述,三组患者芬太尼用量(ug/㎏)相同,血浆枸橼酸芬太尼浓度和t1/2β为Ⅰ组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手术麻醉中枸橼酸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与年龄有关,给予同等剂量的枸橼酸芬太尼(5ug/㎏)后,其浓度在老年人呈最高趋势。主要原因与老年人肝脏整体功能的降低、肝微粒体酶活性的下降、肝脏血流的减少和增加了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有关。由于老年人肝血流和血清白蛋白浓度随年龄增加进行性下降,致使枸橼酸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发生变化,CL的降低,导致了t1/2β延长,使枸橼酸芬太尼有效作用时间延长。研究的结果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临床麻醉应用中应引起麻醉者足够的重视。

枸橼酸芬太尼主要副作用是肌肉僵直和呼吸抑制。人呼吸抑制的阈值较大,用七氟醚麻醉的血浆芬太尼浓度1ng/ml作为呼吸抑制的阈值[7]。由于本研究为麻醉诱导时一次性用药,术后没有观察到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在老龄患者由于枸橼酸芬太尼t1/2β的延长和CL降低均可增加呼吸抑制的敏感性。Cartwright等[8]发现,在成人CO2反应曲线达50%抑制时其血浆枸橼酸芬太尼浓度为2-3.1ng/ml。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既镇痛又不产生呼吸抑制的血浆枸橼酸芬太尼浓度在0.5-1.0ng/ml[5],与Lehmann等[9]在成人观察的血浆枸橼酸芬太尼浓度0.2-0.8ng/ml相类似。通过本研究的观察提示,不论在老龄组还是在儿童组,应用4ug/㎏芬太尼4h后,均不会出现呼吸抑制。

枸橼酸芬太尼Vc和Vd的增大说明,最初和稳态的血浆枸橼酸芬太尼浓度在同样剂量时枸橼酸芬太尼的排除期均延长。枸橼酸芬太尼在血流灌注不良的区域或器官储存,由于降低了内脏和肝血流,从而延迟了生物转化和排泄。由于枸橼酸芬太尼在肝脏有很高的摄取率,一切降低肝血流灌注的因素均可影响枸橼酸芬太尼在体内的清除速率而减慢芬太尼的排泄,尤其在老龄患者。徐凯智等[6]发现,当手术中腹内压或胃内压增高20mmHg,其肝血流可降低40%,心输出量(CO)降低21%。CO减少可减慢芬太尼从末梢组织到血浆的转移,并且已经证实这种转移是体内芬太尼排除的限速过程。所以,脊柱手术的某些操作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枸橼酸芬太尼的代谢和排泄,对枸橼酸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这就是在脊柱手术比其它手术应用枸橼酸芬太尼容易产生呼吸方面问题的原因所在。研究表明,三组患者经体重校正后的Vc和Vd,儿童组和中青年的t1/2β和CL没有显著性差别,提示临床应用枸橼酸芬太尼时,6岁以上儿童可遵循成人的用药原则,而在老年患者应较成人适当减少剂量,以减少术后呼吸系统方面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徐凯智,李宇虹.国产芬太尼在骨科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06:263-265.

[2] 徐凯智,胡小琴.心脏瓣膜置换术大剂量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51-54.

[3] 徐凯智,胡小琴.小儿非紫绀先心病大剂量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122.

[4] 徐凯智,胡小琴.心内直视手术中急性血液稀释对于大剂量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628-630.

[5] 焦晶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比较研究.中国医科大学,2009,03:6-8.

[6] 徐凯智,胡小琴,段宏谨,等.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血浆芬太尼浓度.西北药学杂志,1997,1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