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究竟是否需要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不单指分组坐。分组坐并不是所有课型都需要,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决定;分组学习则是贯穿整学期,甚至是整学年的。一旦分组后,各组就从上课表现、回答问题、个人发挥(课前5分钟)、作业、考试等等方面形成了竞争。分组学习至少有两大优点:第一,从组内来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探讨,开发思维,形成思想的碰撞。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样的合作交流更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直接获得方法和经验,也更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第二,从组外说,形成了竞争。松下幸之助说过“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使事业成功与督促个人向上的动力”。这种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会使学生充分感到自我的价值,养成集体荣誉感。同时组与组之间的探讨也会锻炼学生的勇气、智力、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分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必要可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然后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时候需要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学习?
分组坐是分组学习在课堂上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它是一种临时的以组为单位的座位安排。我们分组时学生坐的位置多和学生本来的位置不一致;并且,各科分组的情况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那么,怎么分组坐才可以不扰乱课堂秩序,又能达到分组学习的效果呢?首先我认为必须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什么,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分组坐?比如是否有比较难的知识点需要探讨、是否有比较灵活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新、是否需要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某些学习项目并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等等。其次,分组坐要固定每个组的位置,可以以前后两排为单位安排,甚至组内每个成员的位置也要固定,每次需要分组坐时老师在课下布置,那么学生可以按照小组形式迅速在课间坐好,不致影响到上课的节奏和秩序。这种前后两排的形式安排的好处是,组内成员既可以转过身形成面对面探讨,也可以正常朝向黑板认真听老师上课,不会互相干扰。而不需要分组坐时就还是按每个学生原来的位置坐。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语文教学不能一味的“热闹”、探讨,还需要安静地独立思考、消化的时间。比如在理解文意、思考问题、感知意境、练习、总结时,最好不要分组坐,这些完成后进行交流学习时可以分组坐。没有按组坐时,各组成员虽然是分散的,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仍然记录在各组的综合表现中,还是会使学生有小组的意识,集体的意识,同时也促成单个学生的沉淀提升。所以,这种灵活的分组坐的安排是适应高中语文教学本身所需要的“静”与“噪”的。
接着要弄清楚的是怎么分组学习?
现在也有很多学科的老师平时教学时并不分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分组呢?首先,分组可以以前后两排的人数为基数,以6人最优。分组时要考虑各组的平衡,可以以自由组合为基础,老师最后总体把握,原则就是各组的语文实力要相当,不然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分组的意义。其次,各组要有小组长,最好是要兼顾语文成绩好和自愿两方面的因素。并且各组要有记录表,此表可以由老师统一制定,由科代表统一考核记录,由各组小组长监督,以保证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都在记录之中,让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组内的必要成员,感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从而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分组后要形成竞争,各组的成绩最后要汇总,期中或期末要进行评比,并且要有奖励和惩罚,当然可以以假期作业为“诱饵”。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期的评比不能走形式,一定要有明确的奖惩细则,奖惩都要落到实处,不然这种分组学习最后会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在沉重的功课压力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轻松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并能在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掌握并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就必须要把培养学生能力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上,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传递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无疑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更能带给学生身心愉悦之感,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曲动听的音乐或是一段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读, 以此来让学生放松身心,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悬念导入。巧妙布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主要手段。为此在导入阶段, 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悬念,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进而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三,形象导入。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图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将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图片图像之中,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冲击,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有效的认知活动。
2、创设民主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第一,师生平等对话。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被管制地位, 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会直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精神负担,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问、不会问。师生以平等身份展开学习, 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放下心中师道尊严, 不可挑战的思想。在教师的尊重、期待与鼓励下, 学生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才能实现师生互动,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第二,给予必要启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之下。学生的提问并不是空有激情就可以的,而是要找准思路,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这样学生才能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理解肤浅处生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学会提问。
3、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很重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提前明确每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和思考。语文课的课前预习由于没有老师参与,所以本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初步阅读和理解,获得对课程文章大致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接下来疑问解决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以成绩论英雄,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但是成绩是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的,高分低能型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5、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前,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学习目标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解读,清楚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并有能力从自身个性特点出发,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
6、改进学生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阅读。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是教师念,学生跟着念,然后教师对课本文章进行解释和讲授。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自己先阅读课文,自己在老师讲解之前就要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无法明白文章含义或者找到难点的时候,才给予解答帮助。通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和自己的阅读能力。
近几年,初中升高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很多重点高中又扩大了自己的教学规模。部分普通高中的生源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存在困难。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他们只是在高考指挥棒地指挥下被迫地去学习,从而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使很多高中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推行新课程改革就成为解决高中生学习语文现状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在愉悦、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推进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正是坚持了这一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习中,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地位,语文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语文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抛弃那种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被教师广泛应用和推广。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更容易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目标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是一种个体性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与之相对的,是指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语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通过小组或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同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基本学习单元,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实现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也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谛,丰富和完善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优化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和充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二、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措施
1.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营造轻松活跃的合作学习氛围。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广大高中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师的灌输下学习,很少对教材和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因此,要顺利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高中语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发言,有勇气和胆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2.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必须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是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小组的建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素质,实现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同时保证各个小组或团队之间整体水平的均衡。小组的规模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控制在4—6人为宜,同时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教室内的座位,尽量减少学生通过大规模的走动去建立小组,而是就近去组建小组。高中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力求在保证总体水平均衡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能适应多学科的小组或者团队,避免学生的频繁分组和调整。小组建立后,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让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仅看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表现,更要看小组或者团队在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要克服那种以成绩好坏作为标准的教学评价,而是建立起一种成绩、能力加表现的综合评价机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1.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增加了了解和沟通,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和人际交往的技能,也增强了学生完成功课的个人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维护小组声誉的意识。
2.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让语文教师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高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3.开展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近社会的行为。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行为融为一体,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良性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符合教学规律和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本考课本,课外知识涉及很少,复习的时候抓住课本便万事大吉,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高,但谈不上语文学习能力高。高中语文是大语文,根在课本题在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考查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每个单元里都有相应的新的知识单元,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
(二)语法应该是初中教的,但初中淡化语法,到了高中确实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句式分析阻力很大,一开始接触很多学生听的一头雾水,见多了才会好一些。
(三)诗歌鉴赏方面,初中阶段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就行了。而高中阶段要求分析意向,品味语言,发挥想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文言文方面,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记,老师翻来覆去地检查让学生掌握得烂熟。而高中阶段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长篇,而且要求掌握的语法现象也特别多,要求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文言文的难度加大,因此用初中的那套办法只能是捉襟见肘。
二、语文学习方法上应有的相应准备
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其次,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一新生应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再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好语文重在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都在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勤于积累的习惯。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多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然而,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①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②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③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④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3.勤于思考的习惯。《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知识机械地记忆;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知识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辨。语文学得好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要想探索语文无穷无尽的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4.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语文必须充分重视课外延伸,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读课外书,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读书,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所以必须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咱们可以利用枕上、厕上、路上等等。
5.勤于练笔的习惯。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6.快而清的书写习惯。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写得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书写糊涂、不整洁,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特征,有些“美”却蕴藏在隐性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有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之感。多媒体技术对此迎刃而解,能有效地扫除许多障碍现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如《林黛玉进大观园》,对各类景致的浓墨重彩,对人物外貌的精心描绘,对众多个性的独特刻画,令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尤其古色古香的词语如“雕梁画栋”“游廊厢房”“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文王鼎匙箸香盒”等,对古装穿戴描写如宝玉的“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等,对人物个性刻画如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格”“春威不露”,以及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只是“锦衣夜行”“盲人摸象”现象。借助多媒体立体综合、声像和谐的直观再现,则能让学生在近乎身临其境中产生耳闻目睹的感受,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这对培养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则大有裨益。
诗歌、散文、小说等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诗歌不仅是重点,更可以说是难点。它不像散文和小说那样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就如华夏文明一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面对当今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日渐被淡漠的现象,诗歌的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一、“学诗难”的原因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引导作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它是诗歌、学生和教师融会贯通的结果。放眼望去,当今“学诗难”的现象并不是无根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诗歌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诗歌是古人用来记载事件或者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的,由于当时年代久远,有些字词以及用语习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无法去体会诗歌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再者,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用极少且有韵律对仗工整的几句话,表达作者的情与志。为了达到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作者往往会斟酌用字,有时单单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字,我们通常称作“字眼”,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自身
“学为所用”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之一,现在我们学习都讲究一个实用性,对于诗歌,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没有实用性。他们认为诗歌对于他们只要记住出现频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了,因为高考无非就考这些,可见,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三)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不把重点放在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他们不舍得多给些时间,他们往往是疏通诗歌的意思,课下背诵,这是很多教师诗歌教学的主旋律。他们看不到诗歌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诗歌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形成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学习诗歌
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与志。那么,给我们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一)了解作者
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那几句诗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比如说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么他的作品的情感基调大体可以跟着唐朝的兴衰来看,“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大多情感基调比较积极乐观,后期随着国家破败,多表现为忧国忧民、感叹百姓疾苦。
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了解了杜甫的大体的写作思想后,在遇到杜甫的诗作,看看其写作时间,通过大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的学习,把握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不仅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一餐之忧,还可以给学生“捕鱼”的方法,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作品,哪怕是没接触过的,也不至于整体偏离作者的情感,至少可以把握大的方向。
(二)把握意象
对于诗歌,意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一思一感都必须借助景物去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描写这些景与物的词来感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看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高昂的还是低迷的,看看景物的描写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品读诗歌就像是独木桥,一个一个的意向的衔接组成了桥,带领我们横越悬崖,跨过江水,达到指定的目的地。
下面我们分析一首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歌中,风是“急”的,猿是“哀”的,落木是“萧萧下”,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到作者是在感叹,甚至是在哀叹,在这种景物的描写下,整首诗的基调意境都是低沉的,我们是不可能从中读出喜悦、激昂的情感的。作者又通过“悲秋”、“多病”,最后直抒胸臆“艰难苦恨繁霜鬓”更写出了作者的凄苦、满腹苦闷。
(三)营造意境
诗歌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尽可能给予形象化。比如在学习整首诗歌之前,可以找几幅诗歌的配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在播放录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加深理解,借助具体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研究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愈加重视,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实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我选择、自我主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独创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开放课堂,引入自主,探究学习源泉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被动的受教育方式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都在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和自制力的加强,已经有了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低年级学生像刚学走路的婴儿,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需要教师充当指路灯,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二、转变教学观念,还课堂于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作主,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还课堂于学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还声音于学生。要让课堂上充满学生的讨论声,回答问题的声音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沉闷的课堂热闹起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二是还微笑于学生。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微笑带给学生,还要将原来属于学生的微笑还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营造轻松、快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原来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让严肃的课堂轻松起来。三是还思考空间于学生。原来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讲到底,学生在下面忙着抄笔记,没有留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事实上,很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还课堂于学生,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原来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岂不是更糟?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比老师的“一言堂”更有效果,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
三、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再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在老师引导点拨下,认真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自读篇目,同学们与小老师配合默契,深入研读,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集体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还可定期开展语文活动课、知识小竞赛,从选题到组织都由同学们操作,往往是群策群力,迭起,趣味横生,真正是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实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并从中体验到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活动也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好形式。
四、转变师和生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老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有无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努力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颇行为,教师应该宽容、理性地对待,要以赏识、激励为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鼓励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五、建立学生参与的多元学习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应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其体现之一,如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参与课堂小结等。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归纳、综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究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发现其规律,这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髓。
六、结束语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主动参与学生交流,适时对学生引导、点拨。只有将语文课堂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俊洁.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许月藩.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高中教育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也存在着一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但是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而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使得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充分、有效地带动起来,从而增强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并进一步提高了其的学习成效。例如,对于《雷雨》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课文朗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仅通过自身表演加深了对课文中各个人物的理解,同时,我们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述更有意义与效果。
2.采用合作学习能够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在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们发言畅谈的机会是很少的。而现今,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快速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氛围,还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其对学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因此,其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着一定的融洽作用,从而使得学生能与教师处于平等的状态,进行有效地交流、合作,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际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二、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应用方法
1.减法教学,整合知识重点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语文的课堂合作学习,我们要遵循三项原则,即学习内容的减少与学习成果的增多;课程体系的简化与知识体系的完善;规模精细化。这三项原则都对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要求,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以及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才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比如说,在教材必修三的第二个专题中,杨绛的《老王》与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老王与格斯拉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展现出底层社会中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因此,我们就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同等位置上进行同步教学,即将两者的共同点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就被我们有效地整合简化了,但是教学效果与质量却提高了。
2.指导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表达、辩论等模式进行的。而要使得学生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发挥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效果,我们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指导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倾听以及组织评价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来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答案。课堂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生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后,才能有效开展小组讨论,避免陷入盲目地争论中,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对自己观点的清晰陈述,才能让讨论继续进行;而小组内部的分工、角色定位等对于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3.交流展示,挖掘学生潜力
课堂教学中,采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譬如说,对于课堂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自主答题的模式,即学生自我主动地回答教师问题,不再是教师硬性点名回答。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不也存在着对部分学生惰性的放纵吗?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不是陷入尴尬的沉默场景,就是固定优秀学生的轮番“表演”场景。而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得到提高。有次我讲《史记》的某段节选,这篇课文不仅篇幅长,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每次教授这篇节选,教学质量与效果都不佳。但是,通过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发给各个小组,由小组内成员进行探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翻译文段。其中一个小组就以表演的方式将文段内容进行演绎,清楚、明白地展现给同学们,让全班的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本知识。
三、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优化措施
1.强化教师职能
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有效合作,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与指导。因此,要优化语文合作学习,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学职能。教师首先要做到是对当前合作学习概念以及意义的真正理解,并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实践作用。高中学生的思维与心理都已经发展成熟,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有着自身的理性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性,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发挥。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教师是当今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引导者,主要的职责就是对身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使得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以及相互协作,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完成自身学习任务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2.优化小组结构模式
合作学习效果有效发挥的关键是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从而使得小组的结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小组内部和谐团队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四人为一组较佳,并且,组内要优秀学生与后进生搭配。同时,教师通过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建立稳固的团队关系。再者,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的逐步了解,来对学生的小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
3.准备充分的课堂学习材料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其自主地对课本内容及其延伸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如果没有充分的学习材料,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材料是同学们进行知识补充、扩展的基础,仅是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就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们注重文章的开头,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背景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或是教师没有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学生们就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此篇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对背景内容的探析,了解当时段祺瑞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残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课堂模式,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一种共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而当下诸多学校强调或者倡导的自主学习,或流于形式,或远其本质,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鉴于此,笔者围绕自主学习模式的创建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1.以民主教学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新型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不妨放低我们的姿态,做学生的朋友,相互学习,相互纠错,不必因我们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想方设法掩盖,大胆对他们说“我不知道”,甚至,有时我们可以故意偶尔在课上制造一些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指正,以便让学生知道,不单单是他们有不知道的东西,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也一样。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
2.以尊重人格为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 师生间需要的是对话,而不是对抗,但往往对抗的产生,就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自尊、人格的不经意的伤害造成的。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以成功教学为手段。课堂上教师在提问、设疑、练习时,问题内容的难度要适当降低,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同时,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消除其紧张或怕答不出来而难为情的心理,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并及时予以评价、肯定。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应予以引导、鼓励而对其结果,更多的作出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对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间长了,就能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果能在教师的讲授、设问、导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者为师,大胆走向讲台,或讲述、示范、板书……不仅较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也能及时地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二、目标确立,有的放矢
1.立足教材,紧贴文本。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开发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应用、审美、理性思维等能力;学会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达到应用自如、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习题练习与高中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开放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五个方面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的基本理念。
2.动静结合,灵活应用。我们要敢于改革传统的“预先设定”、事先制订学习计划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动态的、随机生成的教学模式。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搜集课堂信息。当然我们也不否定预设教学的优点,只有动与静,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教学的进步。尤其是当课堂中出现亮点的时候,或学生的质疑探究具有极高价值的时候,教师不妨在大的目标下,积极灵活地予以调整,异曲同工。
3.因材施教,实事求是。面对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教材特点、教学时机等取舍教材或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另外,由于苏教版教材是以专题、模块为体系的,有些知识点如不加以渗透或调整,仍然会造成与教学目标的背离。面对一套好的教材,依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教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会质疑,合作探究
1.于无疑处生疑。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即多元化,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于看似“无疑”设疑,更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文本。
2.于原疑处扩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尽量提出问题,推开疑点,亮“底”思想。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教育。尤其是对原来的疑点,可以通过扩充疑问,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或者举一反三,达到深入挖掘文本的目的。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成就有效的学习
1.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终身学习
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渊博的知识和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的形象,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让学生快乐的人。众所周知,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2.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多彩高效课堂
要创造多彩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上单调的课,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会了没有,改变了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同时,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主动的课堂学习成就有效的学习
1.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在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第一,多读书,读好书。语文的学习,如果知识面狭窄,是很难有突破和创新的。课外书籍在此方面可以做极为有益的补充。多读课外书籍,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还可以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不论在交谈还是在写作时都可以信手拈来。现在比较好的课外读物有《中学生阅读》《散文选刊》《读者》《萌芽》等,此外还可以精选一些原创性的经典,如史铁生、余秋雨、王蒙、韩少功等的随笔。有些好文章要多次阅读,甚至做些摘记,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语文水平就会提高。第二,勤查工具书,勤背诵,多朗读,勤动手,做好读书笔记。第三,善于思考,用心感悟;勤于练笔,感悟生活。
2.抓住课堂45分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就不会有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
第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端正态度,态度决定效率,学习态度影响着听课的质量。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又不明确学习目的,上课只是应付,那么他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教师所v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会影响听课的质量,认为教师课讲得好,就认真听课;认为教师讲得不好,就漫不经心。如果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教师下的工夫再大,收效也微乎其微,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学生自己。可见,要想提高听课质量,端正学习态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第二,学会带着问题听课,边听边思。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有了一种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做事效率无疑会提高。同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有了听课的目的性,上课就会主动去探索,或从教师的讲解中寻求到答案,而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了,那么听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思想会更加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夸美纽思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语文,作为在人们学习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地位的一门学科,却一直处于重视度不够的尴尬局面。要提高其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兴趣的方法:
一、明确语文学习动机
许多学生对为何学习语文不明就里,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义务,汉字承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在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之时,汉字文化更面临着外语的入侵,甚至,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汉语文化已经遭到严重侵蚀。其次,语文对于今后的各项工作、事业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从微观上说服学生。语文对一个人的气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使是以后谈恋爱能“口占”一诗也许就会成为你成功的一块砝码。有的时候错别字无关大局,有的时候却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例如,民国时期冯、阎、蒋中原会战时,电报错将“沁阳”与“泌阳”混淆,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当学生深度明白了语文的重要性后,也自然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较厚的兴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娴熟的语言使用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准特罗夫曾说:“教育家首先是一个幽默高手。”语言是传达思维的工具,对老师的语言要求可不只有“普通话标准”一项,通过语言表达课堂幽默、减少说教成分也是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成分。其次,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学生。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存在,有自己的思想,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以权威和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这样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蹲下身子,在感情上和学生平等。再次,教师讲课要满怀感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私塾先生式的威严教育,语文本就是一门感性很强的课程,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课程。不管面对什么情况,教师露出真诚的笑脸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后,语文教师应当自觉地做好课堂板书。我们伟大的汉字本身就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品,写得一手好粉笔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教师自己不也能在这种板书的过程中自我沉醉吗?当然,板书还要强调把握文章脉络,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心中留下清晰的思维,同时对语文教师的感性认识更具好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语言交际”的能力。
1.导入激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导入模式。例如,《琵琶行》的导入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琵琶古乐曲《春江花月夜》,感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之美。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导入,学生必会对即将讲解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角色互换。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感情的互动,也包括角色的互动。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努力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对“楚汉相争”很有研究,我们就不妨由他来讲解《鸿门宴》一课;有的同学很擅长朗诵,我们就可以由他来为同学们诵读《我有一个梦想》。或者,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个类似“百家讲坛”性质的活动,在每节课的开始留五分钟到十分钟,专门用于学生自己的演讲。这种角色互换,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的热情,带动班级语文学习的氛围。
3.注重课外拓展。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语文课外题目纠结难懂。从基础知识部分的字形、字音,以及成语、病句的考核,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鉴赏,哪一块都是让学生苦不堪言的负担。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包括电视里的广告都离不开语文的包装。我们不能只靠令学生痛苦的题海战术巩固学到的语文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主动了解生活当中的语文知识,时时留意,处处当心。例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寻找广告用语中的错别字。结果,同学们搜罗了各式各样的错别字,有将“炒饭”写成“抄饭”的,有将“充气”写成“冲气”的等等。同学们在大笑之余,体会到了规范字词书写的重要性,也更能自觉地减少错别字的使用了。
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语文比拿着教鞭督促他们学习更加有效。语文老师要做这样一种催化剂,能够让学生和语文之间催生浓厚兴趣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高效、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杨鑫 浅谈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科教文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