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财务风险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工智能财务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工智能财务风险

篇(1)

纵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智能产品已经无处不在,正一步步的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比如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处理很多业务。许多行业也进入了智能化工作时。就会计领域而言,以德勤为首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基础会计工作,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改变了会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几年的时间里,需要会计人员处理的工作因为智能化的发展同样发生了变化,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账套系统,日常发生的发票开具、费用报销、凭证填制等业务都可以在财务软件上操作,期末账簿和报表可自动生成;货币结算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转账。简单的会计工作由于这些变化摆脱掉时空的束缚,不仅可以缩短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二)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发生变化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取代了处理基础财务工作的人员,使会计人员免于重复基本业务。更多的会计人员将转型到有价值的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以及其他管理岗位中。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具备商务数据挖掘、财务数据分析处理、财务决策和企业管理等能力,能对报表和数据进行深刻解读,提取数据背后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变为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有用的信息。

(三)降低了财务风险,财务数据更加精准

智能机器发生错误的概率微乎其微,未进入智能时代前的会计工作中会有大批量的财务数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不但枯燥还及易出错。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而且还可以快速选取各种决策所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大大降低了以往人工分析数据差错、数据不全面和数据分析结果滞后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1.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偏大。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侧重于财务会计,不够重视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类课程多,且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比较多,这种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要。2.缺少数据分析课程。智能时代下,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会使会计数据自动生成,无需会计工作者进行手动计算。公司的财务分析、决策和其他管理工作会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但目前会计学专业缺少数据分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没有学生拥有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3.理论知识的传授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大学的会计学专业都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学生毕业以后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会计实际工作中。4.跨学科类课程设置不足。学科交叉是智能时展的主流方向,要把复合型会计人才列为当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目前,与其他专业学科设置课程整合是会计课程体系没有涉及的领域,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只掌握了单一的会计知识。

(二)缺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为社会生产活动服务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学生只靠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高校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是讲授这一种,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只是把知识听了一遍,并不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内容和工作方式等的变化。

(三)应用型师资不足

会计是实践较强的学科,若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对应用型教师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这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极为不利。

(四)缺乏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养成的行为习惯和良好作风,它是工作人员在从事其专业相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会计职业素养就需要每个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这个职业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遵守会计行业的纪律,履行其责任与义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对这份职业充满兴趣,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目前高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忽视了对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实现智能时代对会计职业素养的要求。

三、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一)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1.减少财务核算类课程比重,增加数据分析类课程。高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减少会计核算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管理会计、财务分析、风险分析、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课程比重。同时像财务分析、数据处理、挖掘业务数据这类有助于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课程需要增加到必修课中,以提升会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2.增加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顶岗实习。高校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会计有关的实践课程的比重需要提高,比如用友、金蝶在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与可视化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企业风险分析案例等课程,为了增长实战经验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进步。还要与会计领域中已经开展智能化工作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参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保障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一致,高校可以通过调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定期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财务工作者为学生开设智能时代会计知识的讲座,提高学生对智能会计工作的了解。3.开设学科交叉课程,注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诸如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不仅要具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还要具备创新、团队沟通、组织协调、判断决策、持续学习等智能机器难以复制的能力。因此,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人文素养、计算机编程和数理统计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应开设经济管理、金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会计职业价值观。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该增设大数据会计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新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等课程。

(二)创新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以教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慕课、微课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此增加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学习不只是结果考查,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把对学习过程的考评比例提高。可以采用提高平时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在课程学业成绩中的比重,还可以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操作演示、课后与老师互动等情况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范围。

(三)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担任重要角色。智能时代下,会计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使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也出现了改变。作为引导者,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自发的地学习与智能时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可以聘请实务界人工智能专业人员为教师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财务共享等培训讲座,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分批选派教师到行业内优秀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工作中了解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的改变,练习操控人工智能进行会计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来适应智能时代,为后续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学专业是按照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满足并且符合经济社会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要求是各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首要目标。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往的会计核算能力就已经不是会计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了,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1.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智能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财务会计,逐渐变为对管理会计的需求,高校也要考虑这一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作为一名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既要拥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沟通、团队协作、分析研判以及决策等能力。高校可以开展模拟企业管理竞赛或开设模拟企业管理课程,通过搭建标准工作流程让学生感受企业财务部门管理层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和学生工作组织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决策等能力。2.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平台,让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在科研中发现创新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培养,开拓视野,让学生紧跟会计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3.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但社会上的会计造假案例仍不断出现,因此在高校还应进一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入手,在学生时代就要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违反职业道德的严重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维护会计的职业尊严,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的形成。

四、结语

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下,社会管理领域也会被智能科技产品一步步的占据。因此,智能时代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培养教育会计人才的内容也要不断进步,使智能技术不断为会计工作带来便捷。

参考文献:

[1]陈小芹.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商业会计,2019,657(09):127-129.

篇(2)

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企业纷纷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突然倒下,除体制、机制和经营原因的影响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无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负债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1],故加强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预测研究对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针对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的专门研究很少见及,故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课题。

一、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从事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此后Smith 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进行了类似研究。但单变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且单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为克服单变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 [2]。类似的研究还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别分析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预测变量的分布性质施加了一些统计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无法估计企业破产的概率,研究者设计了线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将LPM运用于银行业的财务危机预测,Laitinen(1993)也做过类似研究。

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统计假设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银行破产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Ohlson(1980)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随着现金流量表用于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愈加受到重视,各国学者开始讨论现金流量指标是否能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Nosworthy et al.(1980)认为“现金流/总债务”是一个显著的单变量判别指标。Casey et al. (1984)却认为单独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效果不佳。

Lane et al.(1986)运用生存分析对银行破产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Chen and Lee(1993)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在财务领域中已被证实具有缺陷,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Back et al.(1994)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显的预测效果。Altman(1995)研究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基于MM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美国KMV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期望违约率模型。Charitou和Trigeorgis (2000)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构建了财务困境判别模型。

此外,Frydman(1985)运用决策树等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递归分割算法、近邻法、分类树方法、专家系统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也被应用于该方面的研究。一些综合分析法如历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也被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

周首华等(1996)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准确率达70%。

陈静(1999)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

陈晓、陈治鸿(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试验1260种变量组合,发现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对企业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吴世农、卢贤义(2001)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张爱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杨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判别分类,证明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友棠(2004)摒弃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出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的全新的财务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

吴应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标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及逻辑回归拟合模型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预警研究之中。[5]

张玲等(2004)做了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主张将经济附加值指标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和行业业绩分析。

郭斌等(2006)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国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有关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下:

1.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对象,目前多集中于整体财务风险,然而诸如举巨人集团等企业导致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负债。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多只是含义、成因和控制的探讨,目前还没看及有关针对企业负债筹资风险进行成因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系统的研究。

2.我国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远晚于西方国家,这使得我国在目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都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财务风险预测理论和方法为主。研究内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建立的研究;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3.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指标的选择、筛选、修正等方面争议较大,同时财务风险预测的指标也不仅限于财务指标,一些非财务指标也被尝试使用;针对统计方法必须前提假设而现实条件又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一些针对性地放宽前提假设条件的方法被引入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方法也被尝试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三、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负债筹资风险含义的界定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含义的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应首先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展财务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含义,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可预测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预测和控制。

2.关于负债筹资风险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无法将破产与否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公司是否被ST作为其陷入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是ST的规定实质上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有被ST的公司依然有可能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决策者对企业财务风险关注内容的不同,选择财务风险显化的标志性事件,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3.关于样本数据来源分布

财务风险预测实证研究所用数据分为样本组和控制组,常采用配对抽样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包含相等的研究个体,国内尚未有对配对和非配对抽样作比较研究,而这是否会影响到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行业大多选择全行业或者随机行业,也有一些研究选择了单一行业或某几个被认为数据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行业。全行业数据和单一行业数据是否会影响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国内也鲜有被广泛认可的相关研究。

4.关于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方法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进行风险预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很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定量分析预测负债筹资风险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亚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

[2]Altman Edward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 Sep

[3]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15

篇(3)

二、G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G公司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比在2015年-2019年间都在99%以上,这表示公司这五年来都存在着过度短期融资的情况,会对其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如果该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当借款到期时,公司要是不能如期的偿还借款费用,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也可能会使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2.经营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是经营风险。G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空调产品的收入,空调产业作为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有着季节性销售特点,在夏天的时候,客户会更愿意购买空调。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等这些都会对空调的销售产生影响。虽然G公司扩展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发展,但是在最近期间内,销售空调的收入仍然是总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G公司需要加大对芯片等新技术的投入,从而会使研发费用增加,费用的增加可能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上涨会影响到产品定价,产品价格太高致使产品销售不出去。3.流动性风险。从G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知,企业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占比在2015年-2019年间比重都在75%以上,这表明G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较好。2015年-2018年间,在企业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比呈下降趋势,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逐年下降,这使得G公司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减弱。此外,通过计算得出,企业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占比和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比都较大,其有上升趋势。这表明G公司流动资产的变为现金能力降低,应收账款难以收回。

三、相关建议

1.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G公司主要从事空调产业。2019年该公司的电器销售额为1981亿元,公司电器的主要收入来自空调业务,该业务收入的占比达到70%,这表明公司太依赖于空调业务,但一个市场总会有达到饱和状态的一天,当市场饱和时,该公司可能会面临经营风险,很难继续发展下去。空调的销售也受多种方面的影响,例如季节性影响、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等。公司应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以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降低风险。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拓展线上市场,使线下和线上之间不断加强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积极拓展线上市场也便于客户的购买,使客户享受到不用出门就能在网上看好空调并送货到家的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G公司还可以通过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来抢占市场的份额。2.优化G公司的资本结构。从G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G公司有大量的短期债务,而且占比很高。该公司的长期与短期借款的比重不平衡,在报表上有很多在建工程和其他投资项目,这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造成影响。公司应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对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避免出现过度短期融资的问题,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维护商业信用,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对G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入长期借款和发行长期债权的方式进行筹资来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因为报表上有很多在建工程和其他投资项目,表明资金的流动性不强,可能会导致G公司无法偿还债务。除此之外,G公司还应对金融风险加强控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变现能力。3.加强G公司现金流管理。一个企业需要正常经营,必须保证资金的充足。一方面是加强存货管理,减少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如果仓库中储存的产品较多,意味着公司的销售能力不强,资产利用率不高,可能会导致收入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公司需要改变其销售方式,减少库存,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在满足企业正常运作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应尽可能缩短应收款项的收款期限、延长应付款项的付款期限,来降低产生坏账的风险、减轻还款压力。综上,可以通过这两方面对G公司的现金流加强管理,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企业可用的资金越多,面临的现金流风险越小,更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篇(4)

一、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主要是指财务人员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项新兴技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各方面的资金运行管理能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企业财务人员想要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财务领域必须要加强对各方面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只有这样,数据挖掘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步。

二、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财务领域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率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对企业相关信息的利用率低造成的,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盲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却忽视对企业吱声实际情况的结合,因此,一些企业即使使用了国际上非常领先的财务管理理念,其财务管理水平依然是停滞不前。企业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后能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于现阶段企业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清洗的了解,企业财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的财务计划,实行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信息的利用率,让企业的更方面信息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二)简化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运行流程,降低财务人员的财务工作量,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数据挖掘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因此,财务人员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分析的工作效率,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术,它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对于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极大的满足了财务信息智能化需求

财务计划一般都是按照企业以前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制定的,在财务计划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还会受到实际情况的左右,企业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财务计划。传统的财务分析都是通过设置机械化的程序来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的程序化作业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了。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现对财务的动态管理,通过人工智能对企业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管理。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查询自己需要的财务信息,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还能利用数据信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增加企业信息的利用效率,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

(四)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数据挖掘技术是目前较新型的技术,它极大的满足了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首先,数据挖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它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分析整理工作,有效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其次,数据挖掘技术的准确性非常高,这就使得财务人员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寻找财务管理中的错误,降低了财务数据的错误率,增加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再次,财务模型的建立使得企业减少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量,使企业财务活动更加的规范化,间接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数据挖掘技术如何更好的应用于财务领域

(一)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应用能有效提升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加大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首先,且在投资前应该对投资企业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深入的分析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精确的估算企业投资的收益率,从多方面综合比较投资对象的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其次,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判断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是否应该投资,如果适合投资,投资什么样的行业以及企业企业的风险性最小,收益性最大。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筹资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因此需要从外界获得资金,进行筹资。然而,筹资的渠道多种多样,各个筹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企业在如何选择筹资方式时经常非常的头疼,及时经过仔细的研究也不能保证其最终确定的筹资方式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筹资数据、筹资的时间要求等多方面的条件对市场中的筹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然后选择一种与企业筹资需求最为接近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的筹资需求,又能节省企业的筹资成本,对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产品销售中的应用

企业都是通过销售产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利润的,如果企业不能顺利的实现销售那么企业存在的意义将不能实现,很快就会面临倒闭。由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指导销售对于企业生存的意义。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有效的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帮助企业确定市场上最好销售的产品类型,让企业获得更多销售机会。企业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帮助企业进行销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趋势分析模型,帮助企业做好销售规划,让企业的产量与销量实现动态平衡。其次,企业应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出那些产品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通过对产品市场潜力的挖掘扩大企业的生产设备,使得企业能够充分的抓住发展机遇,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数据挖掘技术在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企业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数据挖掘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企业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其次,企业应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把相关数据录入到风险预测模型中,利用风险预测模式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提前防范风险的出现,如果不能很好的防范风险应该立即停止相关活动的进行,一切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为根本出发点。

四、结束语

数据挖掘技术是对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它极大的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财务领域的要求,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财务人员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学习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于财务人员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并提出采用信息化技术、确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原则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三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在诸多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差别,为促进企业发展,二者需找到方法,并进行高效融合。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融合途径

诸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愈加重视与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当前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已愈发紧密,但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针对二者间的具体区别,找到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与融合途径,从而有效提高二者的工作水平,加快企业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统计对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同属财务管理部门,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区别,针对统计对象,二者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与投资决策提供对应的信息,因而财务会计属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统计对象则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其将相关决策信息提供给内部的管理人员,此类会计属于内部会计。与此同时,在工作的侧重点方面,二者也有些微的差别,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为记录或汇总已成为现实的经济事实,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虽然用到过去的相关信息,但其目的在于将其作为考评与预测的凭证。此外,财务会计对货币性或可证实性的信息较为重视,其数据的精准度要达到极高的水平,但管理会计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大多属未来性质,由于此类信息会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并不精确[1]。

(二)核算内容

在核算内容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针对相关数据信息,管理会计的数据未经严格核算,由于对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在实际应用时,并不影响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来讲,在收集到数据信息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借助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大致运算,依照运算结果,会适当减少企业的欠账款,也降低其使用风险。

在工作重点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有些许差别,但其总体的工作目标一样,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为完善企业的总体核算目标,二者应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此外,在历史账款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也有较大区别,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加带有计划性。财务会计只能将相关历史账款进行合理汇总,而分析工作则主要由管理会计完成,因此,管理历史账款工作,需由二者融合完成。

(三)会计业务

在具体的会计业务方面,财务会计人员与管理会计人员有较大的区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二者的工作都较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会计工作,其实际工作也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内容为统计与整理企业在过去阶段中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其工作的流程较为具体且明确。在开展业务的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披露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因此,相关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填写账单时要认真、仔细,对相关财务数据的核对要谨慎。

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较为模糊,并不具体,其灵活性较强,但在工作时对于法律法规或会计准则,应进行严格管理,不可违反,要遵循或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账目表的编制。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由于灵活度高,且无具体流程,因此,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融合途径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

为缩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二者应找到高效融合途径,进而加速整合,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整理出完整的数据信息体系,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应将与历史项目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合,并利用报表形式交予管理人员开展审批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将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实行整理与分析,再结合已统计出的历史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判断,其呈现形式仍为数据报表。

对于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方式与过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别,因而其采集到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二者找寻的数据源头相同,皆为企业经营时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企业可改善工作方式,借助数据共享,改进二者获取数据的精准度,并创制信息化平台,使其内部的资源得以优化应用。

具体来说,企业内部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录,并将二者间的信息高效整合,为打造更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二者有效融合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还可设置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库,在查找相关数据信息时,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能在同一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使查询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会依照其具体的财务情况,其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2]。

(二)制定科学的会计制度原则

企业若想加速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首先,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标准应根据相关规则制度与国家行业标准,并依照此标准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统一管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其工作要求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在工作时要依据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出合理、科学,且遵从市场发展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管理会计都要改善其应用能力,而非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进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更好的约束,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也要充分地理解,进而实现二者间的有效融合。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应根据其不同的阶段与当前的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人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的应用力度。在企业内部还需设置标准的工作责任制,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提升企業的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会计工作的控制力

企业在开展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会计工作的控制力,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融合时,其工作基础为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针对企业内部的每项工作,找出其当前存有的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工作的审查与监管,比如,管理人员为改善其内部的管控能力,设置相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内部建设与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其职能的差异,防止产生核算与预算的相关问题。此外,企业内部还可制定重点项目部门,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如财务控制,进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3]。

例如,某会计事务有限公司为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采取改善会计控制力的工作方式,其内部的管理者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该系统中,明确了财务与管理会计二者间的工作职责,使其管理更加透明化,与此同时,管理者又设置了严格的财务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每笔款项都实行科学的监督与审查,两种会计工作在融合的基础上,加快了企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企业更为稳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时,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技术人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而更为细致地在其差别中发现二者的关联,实行深度融合的策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愈发完善,加快其发展步伐,促进其长效发展与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财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明确财务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并且为长久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财务工作日益数据化、智能化,单一使用人力进行财会工作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徑展开探索,希望能够给企业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发达的技术之一,虽然我们对其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失去了竞争力,管理会计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标配”,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会计转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对此进行研究,以推动企业财务的转型。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转型的意义

1.推动企业长久发展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导致风险愈演越烈,严重干扰企业的发展。转型为管理会计之后,会更全面、细致的管理企业的财务,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2.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为了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国家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求企业转变原先的发展模式以此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主题变为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但是削减企业各部门的消耗不能盲目进行,需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数据展开分析,转型之后的财务会更加清楚明了的将数据呈现出来。

3.提升行业发展速度

传统财务管理比较繁琐,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的进行处理,一旦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出现大量的数据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激增,可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财务会计工作转型之后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速度,这就使得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财务管理上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转型意识较弱

当前,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注重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企业内部意识领域的改革不够重视,并没有将会计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想推动转型首要需要提升企业的意识。

2.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转型的根本力量,管理会计转型需要人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推动转型又好又快的进行。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企业中推动会计转型的人员还是传统财务会计人员,他们的转型能力不足,一遍学习一边进行转型,以至于转型后不彻底,无法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还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让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素养实现转型。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

信息系统不健全也是阻碍财务会计转型的原因之一,没有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上文中也提到传统的财会人员依靠人工进行财务数据的处理。而且有较多企业存在基层会计岗位人员较多的现象,不但使资源被浪费,同时企业成本也增加。

三、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路径

1.更新企业财务工作模式

企业自身要提升管理会计转型意识,制定合理的转型策略,由领导层监督推动转型的科学有序进行。管理转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取代财务会计,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借助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情况、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确。长久发展是每个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更新工作模式可以促进财务情况的透明化、数据化,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要想高质高效的完成转型,就需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会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善各个细节。另一方面传统财会人员对转型了解甚少,无法保障转型的质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管理更加复杂,因此还需加强对基层财会人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

3.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处理很多的基础性财务工作,如何分配财会人员的工作成为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明确工作人员与人工智能的不同职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能力。

4.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的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开高效配合。但是传统发展模式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即使交互,影响了发展,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利用企业的内部平台,借助网络就可以及时实现信息交流,规范化操作、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篇(6)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活跃市场、提供民生服务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增长、民生改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增加国家税收、财政收入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为10140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0%以上,随着各地方政府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大众创业政策,小微企业数量剧增。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的特点,其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经营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工具及财务目标存在较多问题,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

3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3.1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除少数微型企业经营活动不连续外,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一般采用财务外包和独立设置财务机构2种模式。

财务外包是通过记账公司完成财务服务。这类小微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一般不设立专门财务机构,除货币资金管理放在企业内部外,其他业务如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外包给记账公司或者兼职会计。该模式的优势是企业能以较小的费用成本完成基础财务核算任务,特别是税务申报工作。同时,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缺点,因记账公司只提供核算和填报税务平台等规范性流程服务,财务决策、战略分析、业务指导等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服务欠缺,数据挖掘和决策建议等服务水平较低,对小微企业的价值创造与持续发展不能提供支持,加上财务数据存放于第三方,不便于小微企业及时查阅,财务仅仅解决外部需求,很难对内创造价值,财务服务与业务决策基本脱节,管理会计无法发挥作用。

设立独立机构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适用于已经发展较成熟的小微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活动,已经度过高风险期,并有继续扩大规模、向管理要效益的需求。此时,企业会健全管理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业财融合,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3.2会计电算化普及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类个性化的财务软件、平台被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小微企业基本普及。小微企业中设置会计机构、配备财务人员的企业普遍实现了电算化,主要选择了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模块。除了制单、审核、对账等需要手工操作外,核算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少数企业也使用Excel配合手工账方式完成财务核算,极大地减少了记账、算账、查账、报账的工作量。财务外包的企业也由记账公司根据不同的客户分别设置账套,实现信息化核算。但是,这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对大数据、智能化工具应用较少,数据分析挖掘不足。

3.3财务活动单一,财务目标短期化

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比较单一,一般依附于价值链的大中型核心企业而存在,或者满足于终端消费市场,因此,在财务管理活动上主要以财务核算、营运资金管理为主,很少涉及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股权设计、融资上市、利润分配等问题。由于小微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持续经营需求、解决生存问题,与企业目标对应的财务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规避短期风险,保证财务资料规范、合法报税、满足融资需要等。由于缺乏对企业价值的关注,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考虑不足,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增加了企业风险。

4小微企业智能化财务转型的策略

4.1加强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财务智能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将业务和财务相互结合,使得小微企业的财务人员或第三方记账单位对企业的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使业务人员及时掌握财务数据,科学准确地指导业务。基于以上目标,在业财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立业财融合机制,小微企业行政部门大多集中办公,信息传递方便快捷,这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条件。为保证信息传递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也避免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沟通日趋不畅,要建立业财融合的有效机制。例如,企业经理定期召开经营决策会议,召集业财部门共同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制度,保证时效性和通知到人。第二,借助移动办公手段,广泛运用智能化办公程序,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数据上传、查阅、分析、审批等工作,提高业财融合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实施必要的绩效管理。通常,企业建立了成熟的业务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但是对财务人员的绩效指标不明确,为提高财务人员对业务支撑的积极性,应将财务人员的绩效与业务挂钩,实现业财利益一体化。

4.2搭建智能化财务与业务系统架构

首先,财务智能化必须依赖于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据需要;其次,通过系统数据采集、人工数据维护、外部数据支撑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有机融合,形成企业大数据,原始的、分散的、海量的数据成为企业智能化财务分析的数据基础;再次,运用数据关联技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分析方法理论、云计算、商业智能等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运用智能专家系统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建议,提供可视化的图表及决策结论。

4.3合理选择智能化财务软件

财务智能化的转型,必然需要智能财务软件的支持,当前可选的高端智能化财务软件价格昂贵,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小微企业很难负担。小微企业对智能财务软件的选择可以参考2种模式。第一,租用在线智能软件平台。可以选择面向小微企业的云财务平台,适用于企业设有独立财务部门且配有专业财务人员的企业,例如,好会计—智能云财务,其可以帮助财务人员管理财务内容,智能提升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实现发票、单据一键生成凭证,自动匹配会计准则,自动识别会计科目。在税务工作中,能够实现自动生成税表,并具有直连税务局、一键报税功能,税务监控指标能够自动检查财税风险,最大限度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第二,通过专业记账公司,例如,慧林记账公司拥有慧算账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小微企业提供记账服务同时,兼顾智能财税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诊断和数据支持,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智能化硬件设施、没有存储大量数据的服务器及足够多的数据信息问题,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大中型企业能够享有的数据服务。互联网和云计算共享服务器虚拟架构,清除了财务智能化的障碍,业务、财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都在云财务上实现。

4.4提升财务人员的智能化水平

在实施智能化财务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将财务人员从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从事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工作。但是并不代表智能财务完全替代人工,并且智能化财务下的流程设计、系统维护、审核验证、政策解读、沟通表达还是需要人工完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智能化思维和理念,能够熟练地掌握智能化工具的使用,熟练地运用互联网、云财务、数据库等技术。为此,企业要树立勇于创新的思维,企业管理者要鼓励新管理工具的使用和实践,使人人敢于创新实践,主动运用新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青年财务人员更要发挥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既要“以老带新”,也要“以青促老”,避免企业太过死板、理念陈旧、不愿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微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培训,加快实现办公“无纸化”,费用报销“在线化”,在选用云财务平台的过程中,由平台方进行专门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IT人员与财务人员对接,既提升财务人员的智能化水平,又能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升企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5小微企业智能化财务转型的实施流程

在确定了财务转型的目标,选择了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明确了实现途径及智能财务软件的功能之后,就要实施财务转型。为此,本文结合小微企业是否独立设置财务部门两类情况,梳理出智能化财务转型的流程,供小微企业参考借鉴。

第一,对于没有设立独立财务部门的企业来说,需要在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记账机构内实现智能化转型。首先,由记账公司与小微企业签订委托合同,保证小微企业的数据、账号安全,同时,方便小微企业共享记账公司的大数据。其次,小微企业业务部门通过云平台将财务数据分类上传到数据库,双方在平台内实现对接,完成从远程提取发票信息、票据沟通、业务凭证、纳税申报直到归档的全面会计核算流程。实施过程中,小微企业业务部门可以利用客户端APP或者图像识别系统自动扫描发票等票据信息,系统完成校验真伪,将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实时传递给记账公司,记账公司实现实时记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票据的传递成本、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业财数据同步传递,实现了业财融合。同时,财务数据、财务报表无须等到月末才能查看,而是随时可以查阅。最后,双方共同读取数据,小微企业可以随时查看并管理数据,记账公司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财税服务,将结果通过客户端供小微企业实时查看,保证数据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给企业。企业业务部门随时能够以可视化的图标形态看到当期数据与往期数据的对比情况,便于纵向比较。同时,可以看到企业在同类型企业中的位次,便于横向对比,还可以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测评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纳税风险等,尽早地规避风险。

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27-02

企业信用评估和企业财务预警是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诸多学者将两个问题一起进行研究,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信用评估本质上是对企业履约各种承诺能力和信用程度进行全面评估,预测未来偿债可能性来辨识不同企业的方法。服务的对象有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与受评对象有业务往来的商业客户以及社会公众和投资者。

(1)定性评估方法:人工专家分析法,又被称为古典信用分析方法,包括5C、5P、5W法,5C法指贷款申请企业或个人的道德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申请企业或个人的财产状况,可用于进行贷款申请时抵押担保的资产价值,宏观经济状况。 5W法指贷款申请人、申请贷款的使用、贷款的时间长度、担保资产价值及还款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务中仍主要采用的信用评估分析方法。

(2)定量评估方法。

①统计方法:多元判别分析法(Multi-linear Discriminate Analysis)是较早应用于企业信用评估的多元统计方法。Altman(1968)最早提出Z-score模型对企业运营财务危机预警、企业违约预测问题进行研究,使用较少的财务比率迅速进行判断分析,使用年度报表的数据运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企业运营成本/平均总资产、留存收益/平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普通股股东权益合计/平均总负债、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并且对三十多家样本公司进行分析,得到准确率较高的分析结果,该模型属于贝叶斯判别,用样本修正已有的先验概率分布得到后验概率分布。这篇经典论文开创了企业破产预测,财务危机预警,信用评估分析的先河。Altman(1977)在前述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又加入几个财务比率建立ZETA模型,使用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利润增长率(利润总额/上一年利润总额)、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留存收益/平均总资产、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平均总资产、公司股票市价等财务比率,得到比签署模型更好的分析结果。Logistic模型分析。Martin(1977)使用财务比率进行企业经营财务预警及企业贷款违约分析,使用多元统计学中的Logistic回归方法,使用1970至1971年的报表数据从的美联储成员银行5600多家中选取58家属于财务困境,违约样本的银行进行分析测算,使用资产净利率(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等8个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测算,并且分析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偏好差异,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测算不同的风险预警系数,便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作出分析决策,得到较好的分析结果,并且使用该多元回归模型与前述的Z-Score模型,ZETA模型测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优于前述模型的预测数据。吴世农(2001)收集我国上市公司1998至2002年A股市场的ST公司共计七十多家,收集样本数据的时间是公司转化成ST的年度,并且选取相关行业的七十多家作为对照组样本,进行横截面数据分析,选用不同的计量模型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线性概率模型(LPM),Fisher二类线性判定,Logistic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企业财务进行预警研究,最终结果是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高于Fisher判别分析法和LPM的准确率。于立勇、詹捷辉(2004)也使用Logistic模型,选取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客户的财务数据进行信用违约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测算概率。方洪全、曾勇(2004)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中运用Logit模型分析。李志辉、李萌(2005)选取了1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Logistic模型的准确率高于线性判别模型神经网络模型。Junni L. Zhang(2010)运用贝叶斯加分类树法对德国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偿债能力进行有效得分类。

②信用风险评估模型。Credit Metrics(信用计量模型)是摩根大通等美国知名金融机构采用用VaR(在险价值模型)的思路,对个人和企业的贷款以及其他金融资产进行价值估计和风险预测的计算方法。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信贷组合审查模型),是改造Credit Metrics模型,考虑到周期性宏观经济因素,结合信用风险评级转移和宏观经济变量如年度经济增长率、市场利率、政府支出等建立关联模型,使用蒙特卡罗技术模拟宏观经济周期性因素的计算得到评级转移概率。KMV模型(Credit Monitor模型)(是美国KMV公司提出后被穆迪公司收购),该模型是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信贷违约概率进行预测分析。张玲等(2004)运用KMV模型评估我国上市公司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信用风险后得到,改变KMV模型的相关变量可以至少提前2年预警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违约风险,并且可以提前4年进行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变化趋势的预测。戴志锋等(2005) 运用KMV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和某国有商业银行非上市公司的信贷数据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非上市公司模型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预测准确率低于欧美国家。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是由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开发的,它是一个违约模型(Default Model)。

③人工智能方法:神经网络。陈雄华等(200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估问题,按照企业样本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大类,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性。于立勇(2003)收集一百多个企业作为训练样本,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信用违约风险分析,得到有效的预测结果。章忠志、符林、唐换文(2003)使用神经网络模型,选取28个企业数据做为样本进行分析,预测结果准确率达到90%以上。徐佳娜、西宝(2004)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预测结果说明该模型比已有的其他模型准确更高。张卫东等(2006)建立模型结合前馈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来,评估商业银行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使用Matlab软件对选取的商业银行企业客户数据进行测算,得到的结果表明准确率比以前的模型方法有所提高,模型更具鲁棒性。夏红芳(2007)通过与上海某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其1999-2005年的贷款明细和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粗糙集理论的约简功能,从中选出最能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8项财务指标,再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信用评估,实证研究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精度。但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需要根据实际的样本数据不断调整系数,相对而言模型的鲁棒性不够强。戴芬(2009)根据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蚁群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与传统的BP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应用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中具有很高的评估准确率。

整数规划法。薛锋(2006)选取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混合整数规划法,建立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满足非参数检验,也不需要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较为广泛的应用,经数据实际测算的结果说明,该模型鲁棒性较好,预测效果较好,准确率较高。遗传算法。薛惠锋(2006)利用人工智能方法——GA-PSO混合规划算法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上证50若干企业的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预测上市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该模型在收敛性能及预测准确率等方面优于基于传统的多元回归方法及GP方法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onathan N. Crook(2007) 参考诸多文献比较线形回归(LDA),Logistic回归,决策树,数学规划法,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遗传编程,K近邻法,支持向量机几种方法,认为支持向量机法的准确率相对较高。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尽管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估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涉及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未考虑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管理者个人因素对企业信用的影响,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Altman,E.I.,Financial ratio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189-209.

[2]Altman,E.I.,R.Haldeman & P.Narayanan,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l):29-54.

[3]D.Martin.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 A Logit regression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1):249-276.

[4]吴世农,黄世忠.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5]于立勇,詹捷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违约概率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4,(9):15-23.

[6]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1):62-69.

[7]李志辉,李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5):61-71.

[8]Junni L. Zhang,Wolfgang K. Hrdle The Bayesian Additive Classification Tree applied to credit risk modeling Computational[J].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54 (2010) 1197_1205.

[9]张玲,杨贞柿,陈收.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4,(11).

[10]戴志锋,张宗益,陈银忠.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中国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J].管理科学,2005,(6).

[11]陈雄华,林成德,叶武.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系统[J].工程学报,2002,(6):570-575.

[12]于立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5):46-52.

[13]章忠志,符林,唐换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J].模型经济数学,2003,(3):42-47.

[14]徐佳娜,西宝.基于AHP-ANN模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3):94-98.

[15]张卫东,韩云昊,米阳于.GA-BP模糊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5):81-84.

[16]夏红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8).

[17]戴芬,刘希玉,王晓敏.蚁群神经网络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0):218-221.

篇(8)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ethods,ideas and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about somatosensory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ycollecting and reading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what related with Somatosensory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n through the summary of ABC Company and its somatosensory educationprojec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BC Company has the ability and condition to develop the somatosensory education project. Secondl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acro-environment by PEST analysis,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by Porters five-force model, and the project by SWOT analysis.Besides thinks that the somatosensory education project has a goo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ompany should adopt the advantage-opportunity strategy that is the growth strategy which strive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project of sense of body; third,through 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STP,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omatosensory education project will be targeted at the first and second tiered cities, aimed at children whose age is 4-12.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provide of the education about somatosensory around the learning machine, the software system of the education of somatosensory .The cours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body, and others education and services about somatosensory Thirdly, this paper have analyzed financing plan and operating financial plan, and also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enterprises is relatively ideal. Last but not leas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s that the investment value of the project is high.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project risk,come up with that risk response measures .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find that the ABC company has a broad market prospects for awareness education projects, and also own the feasibility of investment and greatinvestment value.

Key Words: the ABC Company; preschool education; Somatosensory interaction technologies; motion-sens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value。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居民人均收入显着提高,消费能力显着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财政教育投入不断增长,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新生儿数量增加,两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 50%,两孩政策推行取得一定成效。2017 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了 25.50万所,同比增长 6.31%,幼儿园在园儿童达到 4,600.14 万人,同比增长 4.2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79.6%。我国幼儿园和幼儿数量众多,且增速加快,幼儿教育需要旺盛,幼儿教育市场广阔。

随着互联网、VR、AR 等高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体感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将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体感技术不断运用于游戏、教育、医疗、军事等各领域,带来了行业的变化。当前,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以体感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体感技术+教育的模式成为科技界和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未来,体感技术将影响教育的各个方面,体感+教育将成为教育的趋势之一,教育产业将进入以体感技术为代表的虚拟时代。

1.1.2 研究意义。

在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趋势下,ABC 公司积极探索体感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落地应用,研发出一系列体感教育产品,实现体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体感教育平台依托体感操控技术、3D 技术和 AR 增强现实技术,采用硬件+软件+内容的方式,教育内容是核心,以创新思维开创了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引领传统教育形式的转变。体感教育倡导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理念,通过体感教育设备终端,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融入于各种游戏中,创造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成长。

本文是 ABC 公司体感教育项目商业计划书,旨在为该体感教育项目提供投资决策,推动体感教育平台做大做强。本文运用 PSET 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资源和能力分析、SWOT 分析法等对对体感教育所处内外部环境分析,并且运用 STP 营销战略、4P 市场营销策略等现代营销方法对企业的营销情况进行分析。此外,本文还对项目的投融资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企业财务数据,运营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含报酬率等决策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最后,本文对项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分,并提出应对措施。此外,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之道,为类似教育公司及教育项目提供发展的蓝图,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运用。

1.2 文献综述。

从目前来看,国内外进行体感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也缺少相应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本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1.2.1 关于体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体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被认为是人机交互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通过人的躯体动作、声音等方式与体感设备进行互动,体感设备对用户的动作进行识别、解析,然后产生相应的反馈。相比于鼠标、键盘等非自然操控方式,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沉浸感。

在国外,体感技术起步较早,体感技术在游戏、医疗、购物、体育、教育等领域逐步应用,体感技术成为主流趋势。任天堂、索尼、微软、苹果、英特尔等国际知名科技公司纷纷进入体感技术领域,研发体感技术相关产品。具体来看,2004 年,索尼推出了EYE TOY;2006 年,任天堂的 Wii,将体感技术带到一个新的高度;2010 年,微软了的 Kinect,成为体感技术界的一次变革;2010 年索尼推出的 Play Station Move,以及后面的 Play Station 4;2017 年,苹果正式了 iPhone X,搭载了 3D 摄像头,包括 2018 年的 iPhone XS;此外,PC 巨头英特尔也在研发体感设备。[1]其中,微软的 Kinect 体感技术的运用最为广泛,对于体感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2017年微软宣布 Kinect 停产,这对于体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在国内,体感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体感技术的研发大部分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出较多体感技术相关产品和服务,体感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吕开阳等研究 Kinect 体感技术运用于动物外科实验教学;李小龙研究 Kinect 手势识别的虚拟人体解剖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钱鹤庆教授通过 Kinect 体感设备构建人体关节模型,进而设计出虚拟地球仪;[2]代艾波等研究了体感技术在运动康复领域的运用;黄睿航探讨将体感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都投入到体感技术的研发中,不断将体感技术运用到具体的领域。

1.2.2 关于体感技术与教育运用的研究现状。

随着体感技术的发展,体感技术也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体感教育兴起。体感教育,是指:以体验式学习理论、情境化学习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将体感交互技术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3D 技术和 AR 增强现实技术等应用于教育的过程。[3]

在国外,体感技术运用于教育的研究较多。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运用体感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Washington Bothell 的两位学生基于 Kinect 技术开发了一款数学教学软件Xdigit,帮助儿童进行数学学习;微软公司开发的 Avatar Kinect 帮助小学生克服进行阅读障碍;Elton S. Sarmanho 等通过对残疾儿童行为的研究,开发出一款教育游戏ALERA,这款游戏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开展阅读,并且完成写作任务;YaoJen Chang 等人基于 Kinect 技术开发了一款智能康复系统,帮助人们进行身体康复。

在国内,张诗朝等介绍了人机交互技术的概念、现状等,探讨将人机交互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4]在医疗教育方面,吕开阳等设想开发一套基于体感技术的动物外科辅助教育系统。[5]马建荣等通过对体感技术的研究,为体感技术运用于亲子互动游戏提供支持,并且详述了运用体感技术设计亲子体感游戏的过程。顾汉杰则研究体感手势控制运用于体感游戏,提出 Leap Motion SDK 的设计框架。[6]李青和王青研究了当前体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分析了体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体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并介绍了三个典型案例,详述了体感教育在教学应用中的角色、用途及教学模式。李晓茹基于 Kinect 体感技术设计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交互式体感教学系统。[7]杨宁阐述了体感教育的概念,介绍其发展及运用前景,并且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体感技术,认为体感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具体较大的前景。

1.2.3 关于企业环境研究方法。

企业环境分析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企业环境分析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一般来说,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等分析,而内部环境包括企业资源与能力、价值链、业务组合等分析。具体研究分析来看,宏观环境也称 PEST 分析,分别是政治法律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因素(S)和科学技术环境因素(T),而波特五力分析法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8]在内部环境分析中,资源与能力分析是一个重要方法,目的是识别公司的资源状况,寻找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在战略分析中,SWOT 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面临的计划和微信,从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1.2.4 关于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以助于做出投资决策。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贴现(折现)的分析评价法,具体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部报酬率法三种评价方法;另一类是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法两种评价分析。[9]净现值法是评价项目的最重要的方法,内部报酬率是项目本身的投资报酬率,可计算修正内部报酬率,投资回收期包括了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回收期。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综合上述研究,不难发现:体感技术是代表未来的前沿科技,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技术发展较快,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早于国内,国内体感技术发展较快。在技术方面,体感技术不断创新,技术水平较高,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运用方面,体感技术不断运用于游戏、医疗、教育等领域,运用范围更广。在教育领域,体感技术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体感+教育的模式处于受到社会的普通关注和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体感+教育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必将迎来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ABC 公司简介及体感教育项目概况

2.1 ABC 公司基本情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公司股权结构

2.1.3 公司组织框架

2.1.4 公司管理团队

2.2 体感教育项目概况

2.2.1 体感教育基本概念

2.2.2 体感教育产品和服务

2.2.3 体感教育解决的四大环节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感教育项目环境分析及战略定位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冶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科学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3.2.3 现有竞争者分析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5 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3.3 SWOT 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4 战略及策略空间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感教育项目市场营销战略

4.1 项目的市场营销战略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分析

4.1.3 市场定位

4.2 项目的营销策略分析

4.2.1 产品策略

4.2.2 定价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感教育项目的投融资计划和运营财务计划

5.1 投融资计划与退出方式

5.1.1 投资计划

5.1.2 融资计划

5.1.3 退出方式

5.2 项目经营预测

5.2.1 项目收入预测

5.2.2 项目支出预测

5.2.3 项目利润预测

5.2.4 项目现金流预测

5.3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5.3.1 资本成本的确定

5.3.2 项目的投资净现值

5.3.3 项目的内部报酬率

5.3.4 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感教育项目的风险分析及风险对策

6.1 定量分析

6.1.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6.1.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6.2 定性分析

6.2.1 政策风险及应对措施

6.2.2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6.2.3 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6.2.4 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6.3 本章小结 结论

随着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此外,随着体感技术、3D、VR、AR 等高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成为科技发展的潮流。顺应时展潮流,ABC 公司开展体感教育项目,成为体感教育行业的的领军企业。

篇(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致使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研究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时,有必要对近20年来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重新认识。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1]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 Lam(2003)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2006)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2008)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2010)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2011);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2004)、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2009)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2]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2007);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2005);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

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战略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学者们分别从管理决策(Simons,1999)、行业竞争排名与公司业绩(Slywoztky,2004)以及战略实施能力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5)等角度对战略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界定。卢一萍(2011)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分析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机制、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出具风险预警报告这四个战略风险预警步骤。龚小凤(2013)从战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等六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预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有:Edward Altman(2001)等国外学者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Z模型以及“配套”的五个预警指标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信息透明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监控力度、财务杠杆效应等四个方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的要点。赵春(2012)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动态维护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克服了统计分析模型不能适应海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考虑财务数据时间延续性的问题。

(三)企业营销风险预警

美国学者James(1998)按风险来源,提出了营销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策略风险、组织风险、运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五大部分。高凤彦等(1999)则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并利用离差传递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张云起(2001)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针对营销综合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提出了A-FA综合评价模型。Emiliano(2009)从市场定位安全、市场结构安全、市场需求安全、市场竞争安全、市场扩张安全、市场策略安全和市场环境安全六方面建立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林红菱等人(20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模型。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企业风险预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关于预警原理、警度划分以及预警模型和系统的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不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企业风险指数研究进展

(一)行业风险指数研究

学术界对行业风险指数的研究主要是将传统的指数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对不同经济领域中价格、安全、市场行情等风险因素的变化程度和趋势进行研究。当前的行业风险指数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股票指数收益进行行业风险的评估,如Sung & Gregory(1999)研究了美国航空业股票收益与市场变量、行业变量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段瑞君(2012)采用OLS模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指数收益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风险与股票市场的整体波动相一致;另一类是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对行业风险指数进行评价和预警,较有代表性的有:Bollen (2007)等学者提出了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对顾客满意度指数进行多指标评价的方法,但也发现模型的特征会影响指数的特性。刘晓娥(2007)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数;孙春伟(2014)采用危害分析与构建控制点的方法,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体系等。

(二)金融企业风险指数研究

Illing & Liu(2003)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信用权重法等四种加权方法构建了金融压力指数,通过与指标现状的比较,表明当指数值高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表示该时期处于值得关注的高风险时期或金融危机时期。在此基础之上,Balakrishnan(2009)构建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并研究了金融压力在发达与新兴国家间的传播机制。张瑾(2012)综合考虑了包含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等在内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在时间序列较为平稳的前提下,可对压力指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或开展压力测试,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成祺炯(2014)等人则应用Shapley非对称权力指数模型,从资产组合、杠杆率、阈值三个维度,测算出了我国上市银行对金融系统风险的贡献度排名。

(三)企业投资风险指数研究

相比财务目标,大多数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战略意图更偏重于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价企业投资风险一方面要关注获利性,但更要关注对提升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对此,Gompers(2001)就指出风险投资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新资源和发掘新能力,获得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张识宇等人(2011)针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获得财务回报的投资目标,从技术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市场吸引力、资源利用程度、环境支持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公司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Theil指数的灰色评价方法。

篇(10)

关键词 财务风险管理 评价指标 建立与实施

一、不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产生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1.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事业单位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事业单位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事业单位之外,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的滞后性。事业单位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概念狭隘,缺乏正确地市场风险意识,这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管理方法落后造成风险可控的局限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原则,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依据的是信息化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同时,管理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事业单位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事业单位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借鉴成熟系统的先进思想和做法,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2.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立足于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数据处理少环节,既可以是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可以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率”、“程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描述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并非越多越好,因此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这些主导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客观反映问题,还要能够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以达到用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目的。

3.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比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通过指标值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是设计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选用指标时要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使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事业单位间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事业单位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以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指标

(1)信息化投入比重。信息化投入主要包括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信设备等投人,这项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它用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度量。

(2)风险管理人员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员工总数)×100

(3)风险管理系统的网络性能水平。网络性能水映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可以按事业单位网络的出口带宽进行分级打分。

(4)风险管理平台的计算机联网率。计算机联网率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

(接入事业单位内部网的计算机总量/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100

2.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

(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率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主要从事业单位在进行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4个领域信息采集时是否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等方面来评价打分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在协同网络上办公自动化水平,它主要从是否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等功能来评价打分的。

(3)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对重大财务决策的支持水平,比如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方案优选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等。

3.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经济效果指标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资金效率或降低资金成本、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更快地响应风险管理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是事业单位应用包括MRPII、ERP在内的风险管理平台的直接动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事业单位提高竞争能力的两个基本手段。计划(预算)控制水平表现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是市场适应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两方面能力。以制造业为例,可以设置如下具体指标,在应用时同样采用百分制为每个指标打分,便于比较和综合。

4.财务风险管理竞争力指标

(1)系统集成性

系统集成性是管理信息化对事业单位竞争力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反映。由于财务风险的外部性和联动性,致使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必须在充分集成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

(2)风险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

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事业单位员工素质的提高程度、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人员队伍培训状况等等。

(3)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完成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方便、高效地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质的飞跃提供可能。在组织保障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工作等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与提升功能。

四、评价指标的实施

1.数据收集和准备指标体系的测度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一般采取的方式为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根据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来考虑,需要准确数字的以回答提问式为主,并标注好数据的单位;对定性方法评估的内容以选择回答为主,在选项中列出相关的程度序列,为量化打好基础。

2.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实施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事业单位信息化的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属性不同,量纲不一,要使众多的指标能够构成一个数值,对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估,就要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测评。计算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方便分析。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最高值法、最低值法、级差法(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法、标准差法、理想值法、特定数据法。具体的标准化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总之,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掌握先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缩短距离。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事业单位的可健康发展。

篇(11)

一、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传递和财务软件的应用,传统的单机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在向网络会计系统发展,这是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企业的固有风险、财务风险加大

在网络时代,企业的信息都要在网络上公布,企业人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信息交流,企业的各项数据都存储在处于联网状态的客户机的磁盘中,极易被篡改或恶意破坏,同时磁盘等软硬件也可能由于质量问题或病毒侵扰而发生故障,破坏企业的数据和各种信息,这就使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安全系数下降,加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企业的网站,了解企业的信息,使企业数据信息的保密性难以保证。这就增大了企业的固有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授权方式的改变,潜伏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

授权批准是传统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通过严格控制相应环节的负责人员的权限,使每一个岗位上的负责人只在本岗位上有权处理数据,能加强各环节的内部牵制,有效的防止作弊。IT使权限分工成为口令形式,口令不像印章那样便于保管,一旦被偷看或窃取,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如果有人窃取口令,非法核销企业的卖出产品数量和应收账款,然后收买销售人员窃取到顾客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就会骗取企业的产品,这就增大了企业的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加大

在IT环境下审计人员对本身具有不安全性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审计,加大了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使审计的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增大。审计风险AR=IR CR DR(IR为固有风险,CR为控制风险,DR为检查风险),IR、CR、DR都增大了,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就增大了,这对审计行业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IT环境下对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理解

企业内部控制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可以说这五个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IT环境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加大,使企业的风险更增强,这就突出了风险评估要素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对经营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不够恰当,错误决策,就会功亏一篑。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是伴随着IT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指在IT环境下企业的经营决策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各因素的一种内部控制方式。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在风险较大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既是出资者约束经理人的工具,也是经理人锁定职业风险的“防火墙”。同时,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企业是一系列有紧密联系的契约的组合,契约在风险性较大的IT环境中履行时,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控制机制,来弥补和纠正契约本身的不完备性,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于是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本质特征是以风险的评估为基础。在IT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息被窃取、篡改后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其他固有风险增大,以至于会使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也增大。因此,我们应该看到风险的危害确实是现实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对所经营的项目进行风险的评价,评估出项目风险的种类、风险的级别,寻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或控制措施。高风险项目总是让人望而生畏,企业要权衡自己的实力和项目的风险程度,再决定是否运作。巨人集团如果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就会合理的、恰当的评估出生物工程的风险性水平,就不会倾巨人所有资金于生物工程而惨遭失败。当然也不能惧怕风险,只要能正确、合理的评价出风险,并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当局就会运筹帷幄,既不去拼死冒险,也不要失去机会。

三、IT环境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设想

IT环境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使企业合法经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