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cpa审计知识汇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专业实习是我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专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与
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我到的实习单位是河南省xxx县审计局,实习的主要任务如下:
1.调查xxx县审计局目前的审计事务的操作流程.
2.研究现行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进程所起的作用.
3.分析xxx审计局信息化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背我国现存的审计软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xx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xxx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3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河南省xxx县审计局共有4名注册审计师,并且年纪相对交大,都已经习惯了手工审计的步骤,很难使他们接受新的计算机的审计流程.其他审计人员有的计算机基础较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很难把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信息化结合起来进行.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
四,实习体会
引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说过的一句话,十五个字:起步晚,基础弱,资金少,应用难,见效快.
首先是起步晚.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应用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到xx年南京计算机审计展示会上才只有18个参展单位,象xxx县这种经济欠发达县审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就更小了.第二是基础弱.因为搞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要有好的审计工作者,包括审计专业人员和it人员,这方面xxx县审计局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工组人员甚至连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也达不到由于起步晚,投入少,网络,计算机设备在起步的时候基础也比较弱.网络环境较差.三是资金少.今年上半年,局里的负责信息工组的人员想购买一套新的审计软件,需要5000块资金,但最终因为没有批准而流产,这正说明了基层单位资金缺乏的程度.四是应用难.审计相对其他部门工作来说,其计算机应用难度比较大.被审计对象都是开放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财政部门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或小型企业都有各自的制度,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的难度比较大.另外被审计对象的系统与审计单位系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而且从技术上看,审计单位要在人家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在被审单位本身的信息化称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用就更加困难了.第五是见效快.虽然审计信息化起步晚,但是我在实习单位见到仅有的2个审计和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还是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效率的提高,受到大大多数员工的肯定,效果显着.总之,xxx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随着生产的自动化,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审计信息化将是21世纪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现今的基层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国基层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审计人员;软件条件以及硬件条件如何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河南省xxx县省审计局,并在那进行了我的专业实习.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2实习单位介绍
xxx县审计局是隶属于国家审计署的县一级的审计单位,编制大约30人.xxx县属于xxxx省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农业县,所以审计机构不像大城市那样有很多的审计事务所,审计单位只有审计局一家,并且被审单位也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平时业务工作量并不太多,同一时间基本上只进行一家被审单位的审计.
3.实习单位信息化现状介绍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xx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xx年,力争80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xxx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早在xx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最近五年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些新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xx-xx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网络信系统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一、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1998年全球的网上销售额达到43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测定200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达2003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0亿美元,是1998年的34倍。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迅猛发展,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确认客户订购,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采购计划,进行账务处理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如BPG管理模式,虚拟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交易授权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转向电子化。就会计工作而言,也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华会计。我国自1999年4月起开始研究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新概念。(《中国财经报》1999年月8日)。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一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开展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
2、迎接加入WTO的需要
国际审计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事务所,在网络审计方发面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如AICPA和CICA在1997年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Web认证,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去年年底成功与两会签订了网誉认证授权发牌人合约,在港推出"网誉认证"服务。
自l994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考试,财政部又了允许境外非执业会员成为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规定。另外,从l993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参加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谈判的政府代表团,参与了WTO服务贸易市场的谈判,并在1998年的谈判中作如下承诺:允许中外合作所的形式保持至20l0年;允许中外合作所、国际成员所在中国境内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政府不再对中外合作所的中外双方控股比例进行限制,而是由事务所自己协商决定;允许涉外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中外方人员;支持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事务所。
现今国际上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分所。他们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安达信咨询公司的首席业务负责人Joe.W.Forehand在1999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他打算把电子商务纳入公司的部分主要业务,将在今后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网络业务。这标志着安达信咨询公司可能成为从事网络业务的最大公司之一。普化永道、安永会计公司为网络事业而不惜裁员。1999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辞去了200名咨询人员、1000名行政人员,将节约的开支用于增加电子商务的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会计及咨询公司的永安公司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于2000年初也裁减了近400名咨询人员。2000年4月,美国毕马威咨询公司同意成为SAP公司的网络伙伴的一员,该网络由20个分公司组成,共同帮助开发和销售公司的产品。SAP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销售企业软件和提供资源计划服务。毕马威咨询公司此举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资源互补来加强自身的网络能力。为了迎接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迅速的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入网络审计。
二、国内网络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据中新社消息,国家经贸委获悉将从明年开始,对国有大公司强制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以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资金散乱、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等问题,并试图与国际企业通行标准接轨。
从这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撑起中国软件业的一方天地,郭新平(北京用友总经理))。但是这些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1999-2000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经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现代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ss、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审计软件
从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成为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至今,已有十多个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
②审计抽样软件。
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提出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要加快软件开发,开发一套比较有效、实用的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和审计文书管理软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分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
《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点如下:
①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工作。
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③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评审标准。
④组织计算机审计软件评审鉴定工作。
⑤抓好成熟辅助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⑥继续抓好去年已立项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工作。
⑦继续抓好有关软件的维护工作。
⑧根据2001年中国银行审计的需要,今年署里重点研制开发中国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2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考试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但是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三、规划与建议
为什么我国的审计网络化会落后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步伐了,我认为这与整个行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
(1)提高重要的常用软件如EXCEL应用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会用作计算的阶段。
(2)开设适当难度的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
(3)开设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要随财务软件所用的语言同步调整)
2.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由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二)普华永道、安达信、毕马威这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均不惜采取化巨资以及裁减人员的非常措施推动这一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有能自发的重视网络审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审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不公平、以及能实施网络审计的人才奇缺,使得网络审计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审计本身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实施环境。应该针对其不同地环境分别予以研究,同时又要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工作。
1.内部审计:相对而言,其实施的条件仅限于某一个企业的,实施的条件要容易些。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各自使用的程序语言不一样,但是根据各自的财务软件编制设计的审计软件则必然很好能较好的解决审计软件与网络财务软件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其开发成本较低些。同时也能为同用于各种财务软件的通用的财务审计软件的实际积累经验。
2.政府审计: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制定了审计信息化规划。并且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先后开发出了一些审计软件,并正在积极的进行推广。可以认为,我国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化走在了其他审计的前面。
3.社会审计:应该还处于手工阶段。我认为为了迅速的提高我国的网络审计的水平。我国的相关的相关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这方面早做规划:
(1)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设立审计信息化部,积极的进行宣传,使各成元所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的重要性。由该部推进各成员所尽快进入穿过计算机的审计。促进各成员所制定相应的规划。
(2)改革CPA的考试内容。考虑到当今电算化会计的迅猛推进,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部存于同张软盘,而且由于无纸凭证的出现,为失真会计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另外一些途径。倘若注册会计师不懂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面前一筹莫展,是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因此,CPA考试中增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3)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
由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软、硬件条件仅仅针对各个企业,因此使得内部审计实现的难度较小。而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提前实现,可以为整个审计信息化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1.有审计署或者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规定:以实现了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以及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示范企业中制定出时间表,强制推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审计。从而促使企业自行开发审计软件,也必然推动财务软件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
2.尽快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研究出更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方法、以及所要求的技术:
(1)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操作以及软件控制。
(2)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审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审计与计算机专家关于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区别)
(3)日常工作中软件应用的控制
3.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财政部1994年5月4日
2.《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摘要)(2001-3-20)审计署办公厅
3.《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审计署办公厅
4.周舟洪,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
5.李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
6.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7
7.汤云为、单喆敏,网上鉴正业务-注册会计师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
8.朱建国,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8
Realiti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bstract: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ollowing the productive automation,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of e-commerce in trade, network accounting software , and the persification of means of payment,the audit informatization becomes a necessary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auditors,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dit informatization are given.
Key words:Audit informatization, realities, suggestions .
本文所探讨的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的网络信系统的合规性以及利用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
一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要
1998年全球的网上销售额达到43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测定2000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达2003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0亿美元,是1998年的34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迅猛,使企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确认客户订购,安排生产计划,控制采购计划,进行账务处理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如BPG管理模式,虚拟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与网络经营使企业的经营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交易授权等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交易中的支付方式也开始转向电子化。就工作而言,也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华会计。我国自1999年4月起开始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新概念。(《财经报》1999年月8日)。
我国组建了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已经或正在建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金卫工程、金文工程等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一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开展网络审计,实施审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必然。
2迎接加入WTO的需要
国际审计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事务所,在网络审计方发面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如AICPA和CICA在1997年开始提供电子交易网站的审计——Web认证,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去年年底成功与两会签订了网誉认证授权发牌人合约,在港推出“网誉认证”服务。
自l994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财政部又了允许境外非执业会员成为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规定。另外,从l993年开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参加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开放谈判的政府代表团,参与了WTO服务贸易市场的谈判,并在1998年的谈判中作如下承诺:允许中外合作所的形式保持至20l0年;允许中外合作所、国际成员所在中国境内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政府不再对中外合作所的中外双方控股比例进行限制,而是由事务所自己协商决定;允许涉外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中外方人员;支持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事务所。
现今国际上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在中国设立了分所。他们十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安达信咨询公司的首席业务负责人Joe.W.Forehand在1999年11月接受采访时说,他打算把电子商务纳入公司的部分主要业务,将在今后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网络业务。这标志着安达信咨询公司可能成为从事网络业务的最大公司之一。普化永道、安永会计公司为网络事业而不惜裁员。1999年普华永道会计公司辞去了200名咨询人员、1000名行政人员,将节约的开支用于增加电子商务的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会计及咨询公司的永安公司为了转向电子商务,于2000年初也裁减了近400名咨询人员。2000年4月,美国毕马威咨询公司同意成为SAP公司的my.SAP.com网络伙伴的一员,该网络由20个分公司组成,共同帮助开发和销售my.SAP.com公司的产品。SAP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销售企业软件和提供资源计划服务。毕马威咨询公司此举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资源互补来加强自身的网络能力。为了迎接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迅速的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入网络审计。
二国内网络审计的应用现状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据中新社消息,国家经贸委获悉将从明年开始,对国有大公司强制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以解决目前企业管理中资金散乱、信息失真、监督乏力等,并试图与国际企业通行标准接轨。
从这两则信息可以说明,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软件条件
(1)网络财务软件及应用
2000年我国主要的财务软及生产商:如北京用友,安易,山东浪潮通用,成都金算盘,深圳金蝶等公司的财务软件来看,大多数具有一定的远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的功能,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由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纷纷“触网”,从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向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转型。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撑起中国软件业的一方天地,郭新平(北京用友总经理))。但是这些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出时间大都在1999-2000年之间,所以在社会中使用的面还不太大,同时这些网络财务软件覆盖的核算领域还不太广。总体上而言我国的会计电化软件还是比较理想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太大。但是要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网络财务软件的水平,由于我国网络发展相对于国际先经水平的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关于财务软件的设计,评审等方面的法规如《财务软技术据接口标准98001》等均着眼于财务软件本身。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少量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也只是对于会计账簿的格式进行了简单的转化。财务软件的编译采用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如Access、VB、VC、PowerPoint等,但由于软件的编译过程没有规范的程序,导致财务软件的库结构和科目代码等至今没有统一的准则。这种现状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财务软件而开发,财务软件的编译结构不一样,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财务软件的不适用。所以必须像规定会计准则一样,规定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使计算机审计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推出较晚,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要,使得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2)审计软件
从1990年11月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成为第一个通过审计署鉴定的审计软件至今,已有十多个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审计法规管理系统②审计抽样软件③表格法审计软件,该类软件能完成审计表格及有关参数的增、删、改维护,能输入审计表格中要抄录的数据,能计算并填入审计表格中由计算得到的数据,能按预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审计表格。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2000通审软件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提出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要加快软件开发,开发一套比较有效、实用的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和审计文书管理软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分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
《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点如下:
①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工作
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工作
③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评审标准。
④组织计算机审计软件评审鉴定工作。
⑤抓好成熟辅助审计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
⑥继续抓好去年已立项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工作。
⑦继续抓好有关软件的维护工作。
⑧根据2001年中国银行审计的需要,今年署里重点研制开发中国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
3.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2万多人具备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800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际的能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广泛运用;重点培养200名审计信息化专家,进行IT审计师专家水平培训。
但是在注册师的行业,由于我国CPA的市场化建设及推行较晚,现行的CPA的素质较低。同时在CPA的中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的CPA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CPA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计算机仅仅用作文字处理或者基本不用。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高于CPA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但是政府审计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其初级阶段。而CPA的计算机水平仅仅处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开始,最多有极少数的CPA进入了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
三规划与建议
为什么我国的审计化会落后于整个的信息化的步伐了,我认为这与整个行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1)提高重要的常用软件如EXCEL水平,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会用作计算的阶段。(2)开设适当难度的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3)开设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要随财务软件所用的语言同步调整)
2.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由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
(二)普华永道、安达信、毕马威这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均不惜采取化巨资以及裁减人员的非常措施推动这一工作。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有能自发的重视网络审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审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不公平、以及能实施网络审计的人才奇缺,使得网络审计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大行业监管的力度,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重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三)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种审计本身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实施环境。应该针对其不同地环境分别予以,同时又要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工作。
1.内部审计:相对而言,其实施的条件仅限于某一个的,实施的条件要容易些。
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各自使用的程序语言不一样,但是根据各自的财务软件编制设计的审计软件则必然很好能较好的解决审计软件与网络财务软件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其开发成本较低些。同时也能为同用于各种财务软件的通用的财务审计软件的实际积累经验。
2.政府审计:审计署十分重视审计的信息化,制定了审计信息化规划。并且派人到国
外先进经验。先后开发出了一些审计软件,并正在积极的进行推广。可以认为,
我国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化走在了其他审计的前面
3.社会审计:应该还处于手工阶段。我认为为了迅速的提高我国的网络审计的水平。
我国的相关的相关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
这方面早做规划:
(1)可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设立审计信息化部,积极的进行宣传,使各成元所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的重要性。由该部推进各成员所尽快进入穿过计算机的审计。促进各成员所制定相应的规划。
(2)改革CPA的考试。考虑到当今电算化会计的迅猛推进,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部存于同张软盘,而且由于无纸凭证的出现,为失真会计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另外一些途径。倘若注册会计师不懂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面前一筹莫展,是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的。因此,CPA考试中增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
(3)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
由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软、硬件条件仅仅针对各个企业,因此使得内部审计实现的难度较小。而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提前实现,可以为整个审计信息化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1.有审计署或者内部审计委员会做出规定:以实现了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以及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示范企业中制定出时间表,强制推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审计。从而促使企业自行开发审计软件,也必然推动财务软件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
2.尽快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研究出更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以及所要求的技术:
(1)会计电算化的组织、管理、操作以及软件控制。
(2)系统安全控制(研究计算机审计中关于安全方面的审计与计算机专家关于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的区别)
(3)日常工作中软件应用的控制
3.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
1.《关于大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财政部1994年5月4日
2.《审计署2001年审计技术基础建设工作计划》(摘要)(2001-3-20)审计署办公厅
3.《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2001-3-28)审计署办公厅
4.周舟洪,会计电算化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
6.李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7
7.张金城,巧学计算机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7
8.汤云为、单喆敏,网上鉴正业务—注册会计师为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提供的服
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
9.朱建国,会计教育,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8
出纳员个人总结工作汇报一
一、日常工作内容:全面负责财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1、审核签批各种单据:每月对支出凭单、借款单审核支出是否合理并签字批准。
2、编制月度资金使用计划:每月末根据各公司上月资金实际支出及编制的下月计划,汇总编制全公司下月的资金使用计划。
3、核实、分析月度资金使用计划实际执行情况。
4、对各公司会计工作的审核,包括:
(1)会计凭证:含原始凭证的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正确与否,是否领导审批,附件的数量是否正确登记。
(2)对外报出:含网上及手工报的国税、地税、财政、统计的月度报表。
(3)对内报表:核对报表的种类、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与对外报表数据、口径的一致性
(4)计算机财务软件账务处理的复核及主管签字。
(5)每月会计凭证、会计档案的归档监督管理与签字。
5、审核各公司财务报表、出纳报表:每月10日前审核会计、出纳出具各公司财务报表及汇总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债权债务表,费用表,财务分析表,财务指标分析表,合同履行情况表,车辆、手机费用汇总表,经济状况报表,现金、银行收支表,押金、托管费统计表等。
6、收集、整理报董事长、副董事长的财务报表:每月10日财务结算后将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核签字后报董事长和副董事长。
7、汇总财务分析:每月10日前完成全集团汇总报表的财务指标分析,经营情况分析。
8、安排好财务部人员工作:每月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各项工作,及时、认真、准确完成领导安排的财务部各项工作。
9、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负责公司的成本核算、绩效工资核算、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协助董事长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负责将公司的资金运作管理、日常财务管理与分析、年度财务预算等,确保这些报告可靠、准确,并跟踪其执行情况,监控可能会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重大经济活动,并及时向总经理报告;监控公司重大投资项目,以确保批准的项目在预算范围内进行并在控制之中。
10、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负责公司,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计划完成。
二、年度工作
1、组织工作会议:定时、不定时组织财务部会议,进行财务工作总结,抓好财务基础工作。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维护、改进公司财务管理程序和政策,如:改进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成本费用、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程序等。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工作职责及具体财务工作内容,并监督执行。
3、组织对公司财产的盘点:每半年组织对固定资产、库存商品、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进行盘点。
4、年终财务结算:年底指导会计做好年终财务结算工作。制定年度、季度财务计划;
5、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指导会计做好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6、年度财务资料的归档:年初指导会计做好年度财务报表整理归档。
7、国税、地税、财政、统计的年度报表。
8、年度退税工作:指导会计做好个人所得税手续费退费工作。
9、年度审计工作:年初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年度审计工作。
10、证照年检工作:年初做好工商等各种证照年检工作。
11、其他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灵活性、机动性工作。
12、处理好与银行、税务、工商及其他机构的关系,并及时办理公司与其之间的业务往来。
三、权责范围
权力:
经总经理授权后,对公司各部门的经费支出有审核监督权;
对下属人员有业务指导权和考核权;
对各部门财务计划的招待情况有检查和考核权;
对违反财经纪律、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费用开支有权拒付;
责任:
对公司财务计划的完成负监督实施责任;
对资产管理、利润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管理等负组织责任;
对负债管理负直接责任,如因管理不善给公司造成损失,应负相应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因此由以上因素,要求财务经理具备以下能力:
1、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你需要经常和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大多数经理是不懂会计的,而会计要求和经营需要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让他们明白不能胡来。
2、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当然具有CPA资格是的了。这样知识比较全面,工作起来考虑问题也会全面一些,能给人以可靠的感觉。
3、具有管理人的能力。手下有几个财务人员,你得知道如何分配岗位,如何协调各人的工作,如何去评价手下的工作成绩。只有正确地考核手下,才能让大家服你。
4、具有外部协调能力。财务经理需要融资,需要和各个金融机构打交道,需要为企业发展弄钱,需要和税务部门打交道,这都需要你去协调。
出纳员个人总结工作汇报二
对行政、工会、基建、行政备查账等账户的日常收、支业务进行凭证编制、审核、并及时登记入账。正确、无误报出各类账户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5、做好各类缴费的结报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在职、离退休人员医药费结报、发放,和在编人员公积金、社会保险金基数调整、汇缴工作。认真做好统计报表编制、上报等工作。
6、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核查工作。
配合校产办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新购、报废固定资产及时登记与核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7、做好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加强成本核算,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
根据校部要求,从党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配合中心财务做好餐饮、客房、会务等部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同时加强对培训中心财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真正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费用合理化,成本化。
三、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全体财会人员积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和各种财会业务培训,根据要求认真做好会计年审、换证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会计制度和法规,学习业务知识和政府平台新财会软件运用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熟练运用新软件进行帐务处理、相关业务操作和报表的编制。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财务科在上级财政部门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做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为党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出纳员个人总结工作汇报三
财务出纳工作计划对加强财务管理、推动规范管理和加强财务知识学习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到财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拟订200x年财务工作计划。
一、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
组织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
二、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探索基层学校预算管理规律
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总结大口径预算工作的规律,提高预算工作的预见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做好学校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编制好年度预算,并力求切合实际。
三、加强规范资金管理。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学校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要严格学校的硬件管理,学校的课桌、凳及教学仪器设备要管好用好,及时修补,严禁外借。确有正常损坏要按照报损程序予以报损。各教室、仪器室、处室要严格管理人员,转换要有手续,损坏丢失要照价赔偿。管好固定资产帐。
五、继续做好收费工作
学校收费工作是高压线,上级部门三令五申,故今年学校仍要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不收学生的任何费用。
1、按照上级要求停收住宿学生住宿费。虽然物价局允许收取,但为了农民利益,立停。
2、教育班主任、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学生的任何费用。
3、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读物。
4、新华书店(基础训练)或保险公司(学生保险)上门服务,允许学校提供便利条件,但领导、教师严禁介入。
知识,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化和无形化使会计和审计的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对象纷繁复杂,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对称的信息环境几乎不存在。面对日益高涨渴望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必须重新审视重要性边界。如何把握充分披露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均衡统一,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值得深思的。况且经济环境使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工具的日益创新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哪些是应在表内确认的重要项目,哪些需表外重点披露,取决于对其进行重要性判断。大量不断涌现的被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轻视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因为所需判断内容多、判断难度大,给管理当局使用操纵、隐瞒等手段弄虚作假提供了庇护土壤。而在审计工作方面,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符合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的建立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重要性的概念
(一)会计重要性的概念
对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和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为“如果资料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重要性定义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明确的定义,而要求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反映。
(二)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重要性也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国际审计界对它的定义多源于会计理论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的说明,“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是重要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还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的: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
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做出判断。
4、重要性的判断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
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合格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
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二、重要性概念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修订性惯例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货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
显然,我们从前面有关重要性概念的表述中可以得出以下观点: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4、重要性与相关性虽都要考虑信息对决策者的影响或引起的差别,而且决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关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间仍存在着重大区别,不能混淆:相关性取决于决策者对信息是否感兴趣,而重要性则取决于信息是否对决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类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别。有些信息可能与决策相关,但因其金额过小,不予披露不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此类信息即为不重要的信息。5、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兼顾效率和效果,以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是对会计信息是否单独提供或揭示进行首次判断;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证,其对重要性所需的判断力高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同样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考虑。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这里存在一个弹性区间,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选用较小的比率,而对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应选用较大比率。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的数量标准。同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2、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三)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使用的比较
1、会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会计重要性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一种需求特征,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报表使用者只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以及管理当局按报表中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或错误承担责任。实务中,企业管理当局依据这样的标准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法官依据这一质量标准判定管理当局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依据这一标准来确定自己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会计重要性作为约束会计行为的准则,与审计(或司法)重要性作为CPA发表审计意见或追究信息提供者法律责任的准则是有差别的。会计重要性从量的角度考虑不应强调“遗漏”或“不报”,只能强调“每个重要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金额应与具有类似性质或功能的金额汇总,不必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29条)。“如果某项目单个看不重要,则应将其与财务报表内或附注中的其他项目汇总。但是,其重要程度不足以在财务报表内单独列取的项目,对于附注而言,却可能是足够重要的,从而应在附注中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30条)
2、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企业外部人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就是根据各项法规、准则的规定及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判断,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遗漏或错报了企业外部人需要的重要的会计信息。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重要性水平作为判别会计报表质量状况的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状况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作为审计行为(工作)的准则,即:只检查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符合“三性”(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
三、对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一)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上的客观性是统一的
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匮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面临的主要。
(二)重要性是创新性与一贯性的统一
由于知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重要性的性质与数量标准都在经历着革新,其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对其新要求而修正,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则应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应相同,所以制定重要性标准时应注意前后一贯。我国企业内部对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缺乏一贯性,实务中重要性准则与相关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操纵的空间得以存在。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些不重要项目进行利润嫁接;而对于某些重要项目则不予充分披露,以蒙骗广大投资者,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一个原因。
(三)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
在实务操作中,体现成本与效益统一的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时下全球呼吁诚信回归,在独立审计诚信将可能意味着直接审计成本的增加或审计市场份额的失去之际,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中和其“诚信回归成本”,符合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回归能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加强对重要性的深入和运用,对会计和审计的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国家审计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国家审计署,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
一、“工程教育再造”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工程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运营面临挑战,工程教育为此必须迎合新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针对本科阶段的工程教育提出了强调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教育再造”理念。“工程教育再造”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改革,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分析工程、工程人力资源以及工程教育间的关系(如图1),解决工程教育“从何来,现居何处,意欲何往”的问题,其结构包括了战略、教师、学生、课程计划、工程教育体系和环境五大模块51项要素。高等工程教育界通过尝试用“再造”,提升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审计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日渐成为国家、社会经济监督体系中重要的关键组成。据统计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审计署审计了全国近10万个单位,为国家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 8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共审计全国近70万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7万多亿元,推动健全完善制度规定2.7万多项,由此可以看出审计监督在促进政令畅通、推动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教育作为审计体系(审计工作体系、审计科学体系、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教育体系和审计方法体系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将促进审计体系的完善;其滞后,也必将造成审计体系的缺陷,从而阻碍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审计教育(审计培养模式),建国以来我国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经过不断探索,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进入“十三五”开局年,我国经济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的特定历史新阶段,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国家审计成为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中之重,对此总理提出了“审计全覆盖”。审计署长刘家义在2016年审计署工作会中强调了审计工作要点:重点关注“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落实情况和效果;重点关注政府债务、银行信贷、企业投资负债、资本市场运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对国有资本市场的审计;加强对扶贫、“三农”、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关系民生的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继续开展跟踪审计等。然而现有的审计人才却仍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人才供求矛盾凸显。
另外,从审计人员的素质上看,我国现具有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超过25万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很大。有资料统计,以注册会计师占人口比例为依据,参照发达国英国或美国,我国至少也需要210 万名注册会计师;如果以注册会计师人数占GDP 的比例,以中国2011 年GDP粗略估计,美国注册会计师接近50 万人,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另据调查,在本科人才的需求上,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约占65%,国家审计需求约占91%。然而,我国目前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64 所高校)、会计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 方向(19 所高校)、ACCA 方向(64 所高校)、CGA 方向(20 所高校)及IAEP 方向(1 所高校),而其中CPA、ACCA、CGA、IAEP 还属于学历与资格教育结合项目(ACCA、CGA、IAEP 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又是专门针对社会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项目),实际可培养审计人才因招生不稳定而往往难以保证。由此看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审计人才的缺口很大。这就必须要通过创新审计工作机制,来提高审计效率。高效的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鼎力相助,因此审计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及其核心竞争力将成为适应“新常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并提供发展动力与支撑的条件,因此我国现有各类高校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培养审计人才的责任。
三、审计教育与工程教育的相似点要求审计教育进行“再造”
(一)审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归宿同工程教育――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审计活动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法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审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体。审计活动又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社会活动,它尤其需要实务工作者具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技能以及与人的沟通和表达技能,这些技能并不是每个人先天所具备的,获得这些技能同样需要经过教育,因此技能教育也成为审计教育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政府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只有通过思路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完成服务于国家治理监督的重任;审计教育也只有具备创新理念才能跟上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F阶段审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工程教育“再造”时相同
通过查阅期刊、上网检索,本文汇总并筛选了从2011―2015年及2016年年初从事审计工作或审计教育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审计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具体如下:第一,思想认识创立的大环境及涉及到的具体方面小环境的问题,即国家、社会对审计教育的科学认识不够,包括审计教育的重要性、定位、结构、规模、标准、学科建设等,从而也包括审计人员的使用、管理等问题;第二,政策制度制定上的问题,涉及到相关政策导向、制度安排、资源配置以及高校层次结构等;第三,学校层面的问题,包括综合化发展导致审计学属于二级学科、对相关专业教师评价机制单一(没有考虑其专业的特殊性)、行政权力与学术的冲突、官产学合作不力等;第四,教师、学生、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型师资匮乏、学生实践意识与能力双重不足、实践教学脱节、教材陈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审计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小范围的修修补补”,也不能“推倒重来”和“重起炉灶”,而需要实施审计教育的系统性改革。
(三)审计教育“再造”与“工程教育再造”有相似的机理
从前述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新经济形势下需要高效的审计工作协助发展,高效的审计工作源于审计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而审计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又受审计教育较大的影响,现行的审计教育无论从所需的审计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亟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限于原审计教育的改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再造。审计教育再造的机理如图2。
根据网络对近五年审计教育的检索,审计教育探讨的方向大概包括几种: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对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审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探讨。这些探讨,仅是站在审计教育的某一层面的小范围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到审计教育的系统性;而“再造”是基于原有系统的,充分考虑原有的资源间的整体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1747年法国的波旁王朝创办土木工程学校)至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而审计教育职业(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审计准则)发展今才经历了近一百三十个年头。基于对审计教育的本质要求、审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审计教育需要系统性再造的机理的分析,其在诸多方面和“再造”前的工程教育有相似处,因此审计教育可以借鉴起步较早的工程教育进行审计教育“再造”。
四、审计教育“再造”的具体建议
借鉴“工程教育再造”,审计教育的“再造”不再是某一方面的改善,而是结合审计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系统再造。依据上文中提到对审计教育在现阶段面临问题的检索,设计了关于审计教育“再造”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以往的人际关系利用电子邮件、信函、网络方式在审计署、新疆审计厅、对外经贸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进行问卷发放,配合调查的人员共120人,其中会计审计教师20人;从事审计相关工作人员30人;本专业在校学生70人。发放问卷120 份,收回120份,有效115份,无效5份。因调查问卷发放的省份受限,但涉及到审计教育的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参考调研问卷结果及相关理论文献提出关于审计教育“再造”的几点建议:
1.针对现审计教育的环境及国家、社会对审计教育思想认识的不充分,提倡应从政府决策层面进行改革:官产学研模式可能是推进审计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方式。
2.针对学校层面问题:明晰高校的定位,教师的分类尽量清晰,建立适当多元和多样的评价体系。大学的两次学术革命先后孕育和造就了两种新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使大学除了教学、研究、服务三大职能外,还承担起经济发展的职责。因此我国的高校也应有研究型、创业型和教学型之分,优秀综合和理科大学适宜定位在研究型大学,优秀商学院校适宜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与此相适应,教师也应分类为研究型、创业型、教书型、管理型等中的一种,学校配套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
3.针对教师方面:改善院校教师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使优秀人才加入到审计教育的队伍中;同时设计系统全面的面向会计审计教师的晋升、考评体系,指导相关科研、教学活动。
4.针对学生层面:通过宣传教育,吸引优秀生源攻读经济类学校,并防止已学成的会计审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流失。
5.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实行通才教育:建立审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稳固的平台。要求审计人才知识面宽,既可以从横向考量,也可以从纵向考量。从纵向考量,按主体设置审计专业,按行业设置审计方向,将审计专业理论和方法嫁接到相关行业;从纵向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面,将遵循不同审计目标的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行业审计融合在一起。
6.针对审计教育的认识,可考虑设立研究与教育奖项,促进专业的认可度和地位的提升,从而对高校研究与教育起到引领与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崔.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
[3]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1):13-116.
[4]时现.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维度、矛盾及选择[J].中国内部审计,2014,(11):17-20.
GK集团其前身GZKF成立于1994年,是经营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设计、塑胶模具及塑胶制品研发与制造,通讯科技及微电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主营业务的现代企业集团。最初是以生产塑胶回收料,进行染色和改性后销售给注塑企业为主。在新材料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发展趋势下,GZKF抓住机遇,与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于2002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GK集团一直坚持走实业和创新之路,围绕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通过新设、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手段,完成各个相关新兴重点产业布局:如新材料、工业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微电子通讯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建立起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及多个博士后工作站。
一、GK集团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GK集团公司作为民营企业集团,是由多个自然人股东出资组建,前四大股东占股达到50%以上,其余股份相对分散和均衡。集团经理由集团最大股东担任,各成员非上市公司经理主要是由集团股东会选举产生或直接任命的方式,除集团财务(集团审计挂在集团财务部下)以外,没有设其他职能部门和管理中心,集团治理结构欠规范。
(一)组织机构不完整
GK集团除了股东会和总会计师机构以外,相应的如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及其下设的各委员会等均缺位,集团财务治理结构不完整,既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也使得GK集团对成员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有效的管控。
从组织机构上看,GK集团总部由于缺乏董事会和总经理层,使得总会计师成了向大股东负责制的模式,这种以股份比例的大小来决策的方式,不利于各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约束,也不利于决策风险的控制。
(二)组织机构不能有效履行职能
GK集团总部只设有股东会和集团财务总会计师,股东会中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总会计师下设有审计组、投资组和财务组,三个组之间的职能划分无明确的书面职责说明书,每个组的人员编制平均不到2人,存在职能部门设置不完整,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其人员多为以前集团会计核算人员提升起来的,学历普遍偏低、经验不足;负责内部审计等相关职责人员既无CPA资格,也无业务内部审计师证书,均按照做财务的思路进行审计,不能履行职责。
二、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内部审计是集团对其成员企业财务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完成管理监督、法人治理的责任和协助集团达到经营目标。GK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在集团财务部,隶属于集团最高财务负责人。
1.内部审计职责
GK集团财务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履行的职责是负责收集子公司每月财务管理报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负责组织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每季度述职工作;负责接收各子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并进行汇总报总会计师和股东会;负责对各子公司每年一度的经营成果审计。GK集团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和检查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把控涉及到资产流失的环节,做到防漏堵缺的作用;二是检查子公司执行集团财务政策情况,审计确认子公司财务核算的经营成果,以此作为对子公司经营者进行分配的依据。
2.审计范围及人员配置
GK集团内部审计范围一般只限于对属于核心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审计,每年年初对上一年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复核确认,从审计业务范围上划分,是属于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而对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紧急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等专项审计基本没开展。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评价和服务职能中,只履行了监督、控制职能。由于受人员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年龄等各方面局限,也不能充分履行监督和控制职能,而主要是依赖于委派财务总监的监督和经营管理者的自律。
在人员的配置上,GK集团母公司在财务部下设有一名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日常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和集团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收集等,在每年度进行集中经营成果审计时,则抽调集团财务其他岗位的人员作为临时补充。
GK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技能及GK集团的现状等情况如表1所示。
(二)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GK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本身的特性,包括产权特征、资本结构、管理层观念等方面;还有GK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和内部审计行业发展水平等。
1.GK集团的资本结构与产权特征
资本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即所有权的安排,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目前GK集团资本结构的特点是:资产负债率相对行业而言偏低,资产负债率为58%。在这种资本结构的作用下,GK集团企业的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呈高度合一的状态,缺乏债务治理机制。在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下,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内部人手中,企业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致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受阻。
2.GK集团的经营者理念
由于GK集团在创业之初靠胆识和经验创立了集团的根基,但在管理水平、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诚信守法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科学和规范经营是目前GK集团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受GK集团及各子公司经营者素质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在GK集团水平很低,致使GK集团领导层尚未了解和意识到内部审计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集团内部审计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低,缺乏必要的重视,这也成为GK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障碍。
3.GK集团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不尽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GK集团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截止到目前,GK集团尚无制定相关的内部审计成熟性文件,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任务时,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基本全靠经验和听取被审计单位的解释及说明。
三、健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GK集团目前的内部审计薄弱,需要独立监督、评价与鉴证内部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功能,协助GK集团公司检查其对子公司实施资金控制、制度控制、人员控制的效果,以及验证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是否忠实、有效地履行了集团委派财务的监督职能,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GK集团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首先改变集团高层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观念,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和审计委员会对集团高层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具有贴近集团管理实际、容易发现漏洞的优势;内部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能够从集团和各子公司的实际出发、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改进公司管理、完善风险控制;可以落实意见和建议,进行后续审计,从而防患于未然。
其次在各个子公司对委派财务和子公司董事会进行审计,让他们也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划分、公司经济价值的提升等,无不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集团及各子公司应在思想上实现由“要审我”向“我要审”的转变,主动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
再次是以过每年一度的经营审计为契机,扩大集团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影响力。
(二)建立并完善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链接纽带,也是制衡经营者的主要手段,能够监控经营者的行为,防止其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GK集团内部审计主要设在集团财务部门下,由GK集团财务总监直接领导,缺乏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专业指导,而集团财务总监隶属于集团总经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比较缺乏。结合GK集团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董事会机构和确定董事会法定职权,在董事会下设审计、战略、薪酬和财务四个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能。
董事会建立后,虽然成为了GK集团治理机构的核心,但由于董事会每年的开会次数少,各董事分散各地又不集中办公,会后各奔东西等特点,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集团财务治理和控制方面的作用,则有必要使董事会财务专业化,即在董事会进行时表达财务系统的专业意见。
(三)重新设置内部审计的领导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GK集团在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后,综合目前国内常见的内部审计董事会负责型、审计委员会负责型、监事会负责型、总经理负责型和财务总监负责型五种模式,考虑GK集团的实际情况,建议吸收总经理领导模式与审计委员会领导模式的各自长处,构建基于部门内部审计外包的审计委员会与总经理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改进后的内部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改变目前GK集团只进行年度经营效益审计的现状
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趋势,逐步拓宽审计领域,客观、公正地分析集团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集团最高管理者及子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具体的措施是,在坚持对集团及其所属子公司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兼并审计、对内对外资本投资审计等专项审计,同时做好领导离任审计,使内部审计的重点逐步从财务审计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方向转变。通过对GK集团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绩效的检查、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GK集团总部及其子公司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
(五)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规范审计程序
目前,GK集团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清产核资方式为主线,以凭证审核和现场资料取证为主要方法。电子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GK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应探索新的审计手段,将传统的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相结合,从目前的手工测试变为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测试,并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内部审计技术的现代化。
在审计程序上,GK集团内部审计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程序,制定周密的审计计划,将目前的事后经营成果审计与事中、事前的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相结合,以实现对集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并针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咨询与服务的功能。
(六)建立GK集团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知识结构科学、人员编制合理、高素质的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发挥效用的前提条件。GK集团首要的是健全内部审计队伍,改善目前内部审计1人制的现状。审计队伍的配置至少5人以上,每个人负责一项审计业务,具体有经营成果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者离任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几个大的领域。
在聘用和调配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人员的要求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内部审计师或者CPA、ACCA等资格。同时,还需配置有计算机、工程技术、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必要时,可以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咨询顾问公司的社会资源。内部审计人员要求一专多能,要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以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而且不能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固步自封、裹脚不前。
抓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业务培训,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民营集团企业具有较多技术、经营管理和薪酬激励机制的核心商业秘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不得将内部商业机密外泄。
除上述措施外,GK集团应将内部审计部门视为培养集团高级管理者的摇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威望,建立一支稳定的内部审计队伍,形成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TF2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4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和机构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再是纸质账目系统,而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多种多样的数据库,数据式审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代表着“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未来”。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对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及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阐述了数据式审计的一般流程及关键技术的应用。
一、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及基本特征
数据式审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称为计算机审计,是随着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从EDP(电子数据处理)、AIS(会计信息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到DSS(决策支持系统)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正是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真实写照。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也为信息化下的数据式审计成为新的审计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内部的Internet开始建立,信息流动呈现无纸化特征。至今,前台以电子商务为主,后台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支撑的新型数字化企业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运营模式。尤其是CRM(客户关系管理)及SCM(供应链管理)与ERP的高度融合,成为新型数字化企业的主流模式。与此同时,企业数据的电子化也极大地扩充了会计数据的范围,一些非货币计量的数据,如音频、视频、图表等与原有的会计数据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基础数据库,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数据无一例外地在基础数据库中保存。面对大量繁杂数据的存储、传输、查询以及各种操作人员权限的划分,以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广泛应用,而这一切都对数据式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据式审计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针对企业的基础电子数据展开的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数据式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一)审计对象: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审计工作重点进一步突出,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再是大量的纸质账簿、会计报表等,而是企业底层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存储的主要数据是以记账凭证为主的会计数据和不能以货币计量的非会计数据所构成的“数据源”,其他数据只不过是此“数据源”的翻版。由于会计准则的弹性和人为的盈余管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一直受到使用者的质疑,会计计量的多元化,使得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底层数据库,获得原汁原味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没有经过企业“人为加工或粉饰”,因而在真实性和有用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CPA进行财务审计时,应从这些“数据源”入手,加大对基础数据的审计。由于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数据式审计可以快速和便捷地处理海量数据,解决了在传统的纸质和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除了上述电子数据外,数据式审计的对象还必须包括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由于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涉及到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在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以前,应首先对产生这些电子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和检验。
(二)审计核心方法:构建审计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
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数据式审计是指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它是以审计模型为出发点,通过采集审计模型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其基本审计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研究政策、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等工作,结合可以采集到的电子数据,确定审计需求,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二是根据审计分析模型,通过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确定审计疑点,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经常执行建立某种业务的审计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并进行某种类型的数据分析等审计程序。其中,审计中间表是在具体的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对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清理、转换之后,将其按照提高审计分析效率、实现审计目标的要求进一步选择、整合而成的数据集合;审计分析模型则是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现有的建模类型主要有专家经验建模、根据法律法规建模、根据业务规则建模以及根据数据间的勾稽关系建模,它们都是实现数据式审计的关键方法。
(三)关键审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
在以往的审计模式中,审计的核心技术方法是从最先的详查法、抽查法发展到后来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中,计算机手段既可以解决详查问题,也可以解决测试问题。面对大量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能否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成为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数据式审计的关键技术。
二、数据式审计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审计模式一样,对于一个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项目而言,按其进行的先后逻辑顺序,可以划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三个过程。其中,主要不同在于审计实施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对电子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工作。
图1 数据式审计过程及任务划分示意图
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下,面对被审计单位各式各样的信息系统以及存储于其中的海量数据,大量新型审计技术方法正被广泛运用到审计中来,特别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数据的采集、整理过程可以使用各种成熟的技术和工具,包括数据库访问技术、数据库同步复制技术、数据库联邦技术、数据装载与清洗工具以及审计软件等相关技术。在整个数据式审计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对采集、处理后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疑点,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 数据分析是对数据的处理,并试图使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数据是底层的、元素性的,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做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信息是上层的,具有明确的表现形态和内容,在用途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只能做有限的再利用,不能作深度的挖掘。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则是数据分析最为重要的工具。
(一)数据式审计关键技术之一:联机分析处理
审计业务流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基础数据库中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疑点,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审计分析工具。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是针对决策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也是目前对于海量数据处理所采取的主要方法。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从多个角度分析数据,也称为多维分析。它支持审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快捷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发现数据内在规律。OLAP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幅幅多维视图:冲破了物理的三维概念,采用了旋转、嵌套、切片、钻取和高维可视化技术,在屏幕上展示多维视图的结构,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进行决策支持。
一般而言,多维数据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获取审计数据源
多维数据分析的数据源可以直接设置为被审计单位的后台数据库,也可以设置为审计人员自行生成的中间数据库: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字典,了解基础数据中各表中存储数据的内容、各字段的含义以及各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合审计目标和特点,从与审计分析主题业务类别相关的基础数据表中选择反映该业务类别主要信息的字段,组织这些字段,来构建我们的数据仓库模型。审计人员可通过数据库嵌入或数据库链接等连接方式将数据导入,在对数据进行格式定义和清理后,生成所需的审计中间数据仓库。相对来说,后一种方式更为安全、可靠。
2.创建多维数据集
多维数据集也就是常说的数据立方体,它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中的主要对象,是一项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快速访问的技术。多维数据集是一个数据集合,通常从数据仓库的子集构造,并组织和汇总成一个由一组维度和度量值定义的多维结构。维度是审计人员分析指标时所观察的不同角度,度量值则是各个角度的具体数值,如一个用于销售分析的多维数据集内包括时间、地区、产品维度及其度量值销售金额、销售数量等。
3.浏览分析数据
建立完多维数据集之后,原来需要反复、多次查询和无法查询的数据信息,就可以通过切片、切块、旋转等操作挖掘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汇总、关联、聚类、分类、预测等分析,寻找其中隐含的模式和知识,来迅速掌握总体情况。当趋势、异常或者错误被确定后,还可以深入到底层数据进行钻取,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二)数据式审计关键技术之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一般采取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的活动,利用数据仓库中包含的信息;数据挖掘可以回答审计人员原先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它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法很多,目前在审计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数据概化。数据库中通常存放着大量的细节数据,通过数据概化可将大量与任务相关的数据集从较低的概念层抽象到较高的概念层。通过该方法,审计人员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了解某类数据的概貌,从而为其判断提供依据。(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分组成多个类或簇,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在审计中,对于特定交易记录群的聚类分析可以以不同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特征群,从而描述各个群的特征,找出离群孤立点,对其重点分析,确定审计风险,发现审计线索。(3)关联分析。它通过利用关联规则可以从操作数据库的所有细节或事务中抽取频繁出现的模式,其目的是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对财务数据或经济数据的审计中,可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方法,针对同类或不同类会计科目及数据项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来查找、挖掘,从而发现一些隐藏的经济活动,为审计人员的进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数据挖掘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实施步骤如图2:
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确定挖掘对象、数据准备、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知识应用这样几个阶段。审计人员和数据挖掘人员首先要根据审计目标和内容要求确定数据来源,并对有关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审计任务的所属类别,确定将要进行的挖掘操作类型,如统计分析、聚类、关联规则等,设计或选择有效的数据挖掘算法,产生数学分析模型并加以实现;然后对模型进行评价,解释并评估挖掘结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视数据挖掘操作而定,通常会用到可视化技术;最后,根据审计人员的要求,对所获得的设计知识进行组织,并以一种审计人员能够使用的方式呈现。
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两种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联机分析处理属于一种验证型的分析,即在某个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查询和分析来验证或否定这个假设,其分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它侧重于与用户的交互、快速的响应速度及提供数据的多维视图,属于用户驱动,因此,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户水平的限制。而数据挖掘不是用于验证某个假定模型的正确性,而是在数据库中自己寻找模型,注重自动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有用信息,其本质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数据挖掘属于数据驱动,使审计人员不必提出确切的要求,系统能够根据数据本身的规律性,自动地挖掘数据潜在的模式。所以,从数据分析深度的角度来看,联机分析处理位于较浅的层次,而数据挖掘则处于较深的层次,二者最关键的差别在于是否能自动地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基于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传统审计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数据分析技术不仅是一种审计技术,而且是一种审计的思维方式。相信这种新的审计方式将为审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并促进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化礼,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1-153.
[2]张磊,庄作钦.数据转换整理方法分析[J].中国审计,2006,(18):40-41.
[3]易仁萍,陈耿,杨明,等. 数据挖掘及其在审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3-6.
[4]胡荣.数据挖掘――现代审计处理数据的新方法[J].中国审计,2004,(7):38-40.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及相应的财务审计问题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企业,它的所有者不多,通常只有一个人。企业所有者往往亲自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具有很大的决策权。
中小企业管理者权力集中,他的态度会对企业财务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他审计意识淡薄,仅是把财务审计当成一项例行公事,或者觉得财务审计是项费钱、耗时又毫无价值的活动,只是迫于法律要求才进行的,他就很难通过审计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审计过程中他也会不积极配合,使一些审计需要的重要材料数据难以得到,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高度相关,或者就是同一人,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规避税收,可能会指使会计人员采取舞弊手段,增加财务报表误报和漏报的风险。
(二)会计记录简单,信息不完整
中小企业应该保留尽可能完整的会计记录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但是,因其规模、人力、物力有限,只雇佣很少的人单独从事会计记录业务,录用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缺乏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正确编制提交财务报表的能力,会计记录较简单。由于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不及时。
这种较简单的会计记录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审计中会计记录不精确或不完险的增大。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使分析性程序在审计计划阶段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作为替代,审计人员只能对总分类账或可用的其他会计记录进行简单的复核。
(三 )会计信息失真
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力有限,聘用的会计素质低,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处理会计信息,对一些会计凭证的填写不规范,不准确,导致财务混乱,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业主为了逃避国家监管、偷税漏税,故意指使会计人员采用种种舞弊手段,而中小企业任用的会计大都是和自己有亲属关系或是兼职会计。亲属与企业主有利害关系,在账务处理上听从业主,导致会计监督失去作用,弄虚作假的事情常有发生;兼职会计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业主提供的凭据做账,在做账过程中任凭业主支配。
会计信息是财务审计验证的主要对象,会计信息失真会对审计产生重大影响。财务审计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正确审计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正确的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记录和汇总才能在合理的时间、人力和费用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证据并得出有效的结论。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存在行为,审计人员在正常的审计程序实施后是难以得到与事实相符的审计结论,致使审计人员已无法履行其职责,这会加大会增加财务审计的难度,提高审计风险。
(四)有限的内部控制
中小型企业出资结构单一,在初创阶段,都是业主作为决策者,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中执行力度不够。小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业务活动和会计记录相对简单,通常难以实施适当的职责分离,可能不存在能够被审计人员识别的控制活动。
不少事务所主观的认为小型企业不可能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因此多数事务所在审计时基本上不执行内部控制测试,而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如函证、分析性复核等,导致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多流于形式,程序简单,范围也受到限制。
(五)持续经营问题
小企业对机会的利用反应非常快,但这同时也降低了它们对不利因素的抵抗。由于自身的特性以及受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的影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小企业普遍很脆弱,生命周期受到质疑。
而财务审计是在假设是假设企业能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评价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审计人员只有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财务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
二、对策
(一)加强管理者的审计意识
通过知识讲座的形式或审计人员直接跟管理者沟通,让管理者认识到加强企业的审计工作不仅是国家监管机构和法律的要求,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财务审计不仅可以发现账务的混乱之处,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还能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调动企业领导者审计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审计。
(二)加强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财务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支出、回收和使用过程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采取措施加快资金回笼,防止资金的流失造成损失;同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强化监督机制,要求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督促会计人员学习和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业务能力,掌握单位的经营情况,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会计帐表、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它为企业管理人员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数据。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真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决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
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中小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保证与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完善内部审计可以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其取得的成果的前提是可靠的。
(四)完善财务审计程序
中小型企业虽然内部控制制度薄弱,雇员分工不明,岗位设置重叠。但对某些关键领域,企业主出于对于日常事务的监督控制和保护企业资产的需要,还是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考察是否存在与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审计人员必须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得到充分的审计证据,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在采取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要以分析性测试作为补充,通过将企业财务数据与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等进行比较,以做到对企业业务状况的定性了解。同时所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通过调整样本规模提高财务审计的精确度。
(五)出具审计报告时态度谨慎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审计人员应把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财务审计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密切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不合理的迹象,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濒临破产;主要财务指标恶化等,一旦出现这些迹象,就要提高警惕;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是否公允、全面,审计人员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但是,如果不确定事项的未发生部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是实质性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报告、保留意见报告和否定意见报告。
三、 结论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具一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对于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满足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需求有重要意义。提高中小企业财务审计质量的关键在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和规范审计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笑霞.浅谈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8
作者简介:李俊梅(1974-),女,四川篷溪人,注册会计师,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72-04 收稿日期:2009-12-16
一、引 言
由于管理者与投资者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因此管理者不会采取最大化投资者利益的行动(Jensela et a1,1976),特别是当管理者的报酬建立在报告盈余基础上,与公司业绩相关时,管理者就有动机去操纵盈余,进行会计舞弊,以最大化其财富。当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增加时,管理者进行管理盈余的能力就会增加。到本世纪初,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变本加厉,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声誉和上市公司的公信力,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由此,人们开始质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是否具有抑制会计舞弊的专业胜任能力。笔者从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个视角来研究注册会计师抑制会计舞弊的行为,从实证的角度证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识别会计舞弊行为的能力。
二、文献回顾
由于行业专长能够增加注册会计师对某一行业的认识和经历,能够增加注册会计师在该行业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很多学者用行业专长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来研究其与会计舞弊的关系,以此反映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有效抑制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在其专长的行业里相对在其非专长的行业里,能够发现更多的报告差错(Owho s0 et al,2002),经过行业专长者审计的财务报告盈余管理水平明显偏低(Balsam,2003),同时由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其股票抑价水平和盈余管理水平都较低(Elder et al,2002),同样在增发股票的样本里,审计师的行业专长与较低的公司盈余管理相关(Jian et al,2004),而且由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更能限制客户通过应计项目从事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其审计的财务报告其盈余更为稳健(Krishnan,2003),因此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研究结果支持了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更有效地限制激进和随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师的行业专长对会计舞弊具有抑制作用,审计师是可以识别会计舞弊的。此结果支持了专业胜任能力与盈余管理有关的观点,即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舞弊抑制作用。夏立军(2004)和余玉苗(2004)从理论上分析了行业专长对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陈涛、张雁翎(2006)则首次实证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范围会更小,而且在IPO市场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李仙等,2006)。而后郑建明(2009)研究也发现在全国三大产业群中,具有行业专长的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效地约束正向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蔡春、鲜文铎(2007)却发现总体上中国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得出与国外研究相反的结论。崔宏(2005)和成立(2006)则从其他视角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抑制会计舞弊的作用,前者证实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从事非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其盈余操纵的识别能力更高;而后者从会计事务所的特征出发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却未发现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所生的预期影响。
综上所述,在国外成熟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基本上支持行业专长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而国内研究以上国内外有关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舞弊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研究中多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表示其专业胜任能力,但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反映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主要考虑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没有考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足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的识别能力,如果在研究中不控制这方面的因素,必然会弱化结论的可靠性。由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即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能够有效抑制会计舞弊,还必须研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专业性很强。为了保证其服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与其执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不但要熟悉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等领域的标准与实务,而且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且不得承办不能胜任的业务。《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4)中的一般准则也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进行了规定,“准则要求审计组织承担责任,保证每一项审鉴证业务是由整体上具备完成这项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来承担的”(马曙光,2007)。从中外有关审计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的要求来看,从事审计业务必须由胜任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意味着没有胜任能力或专业胜任能力较差的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胜任审计工作,即不能发现和揭示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高,其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即审计对会计舞弊的抑制功能越强,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差,其识别和抵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弱,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多,即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会计舞弊呈负相关关系。
由于审计行业的专用性很强,注册会计师要想具有较高的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强大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专业素质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其专业素质的水平存在差异,并且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加以培养、保持和提高。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工作。注册会计师需要具
备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从事特定环境或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持续更新其专业知识。注册会计师至少应当通过学历教育获取专业知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类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可以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实务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得,并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拓展。普通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并侧重于对非专业知识、智力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的培养。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特别是专门课程)和实务经历实现。以上分析可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主要从两个途径获得:一是从业前的学历教育,二是从业后的职业学习,主要体现为从业经验积累。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体现为其学历水平和从业经验两个方面。可以认为学历层次高的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舞弊识别能力,即能更好地抑制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而学历层次低的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相应差些。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越高,即注册会计师识别和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高,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少。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其从业时间越长,即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审计经验越丰富,而且其专业性也越强,通常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高,对所发现的问题更敏感,其识别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能力就越高。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越丰富,企业的会计舞弊就越少,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
(二)变量设置
会计舞弊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结果(Healy et al,1999),包括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ehipp.er,1989)。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多地表现为运用欺诈手段为个人或小集团或企业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的内涵基本一致。所以笔者用盈余管理程度度量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本文使用非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度量通过线下项目进行的盈余管理,即非主营业务ROE=(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平均股东权益。之所以用这个指标度量盈余管理是因为在中国的损益表中,主营业务利润与非主营业务利润分开列示,可以方便地计算非主营业务ROE。用净利润减去主营业务利润就得到主营业务利润,再除以平均股东权益,即可得到非主营业ROE。而且Kevin和Hong-Qi(2004)的研究也证实: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主营业务ROE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为了检验假设H1,本文用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作为度量学历的解释变量。为了检验假设H2,需要度量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但由于从业经验数量很难获得,因此笔者用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年龄来度量其从业经验。
用事务所的人数作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替代变量,以控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对会计舞弊的影响。因为CPA人数越多意味着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而且现有的大量研究已证明大事务所相对于小事务所而言,其独立性更高。
(三)模型设置
FROUND=α1+α2Level1+α3Level2+α4Experience1+α5Experence2+α6CPAnumber+ε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2年-2004年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信息不全的后共有200个样本。全国百家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省略.cn),计算会计舞弊的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君安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l3.0软件处理数据。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按年度描述了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类别人数的汇总情况。从该表中年龄结构来看,31岁-50岁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最多,其中30岁以下的人数处于下降趋势,31岁-50岁的人数逐年上升,50岁以上的则处于波动状况,先上升后下降。从学历结构来看,无论是分年度还是总体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以大学本科和大专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先是上升而后下降,尤其是大专以下学历人数是急剧减少。
表3按年度描述的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结构百分比。总体上来看,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年龄处在30岁至50岁之间(占61.4%),学历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和大专层次上,其中大学本科层次的比重最大(52.3%),从业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都是本科学历。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从业员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31岁-50岁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51岁上以的人员比重先是上升而后下降;从学历结构来看,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比重都在不断地提高,大专生及以下的比重不断下降。表3反映各变量的描述性特征。
(三)回归分析
建立四个模型分别单独检验学历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单独检验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综合检验学历、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表5反映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会计舞弊的关系。模型1单独检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与高学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会计舞弊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高学历负相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越高,其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但也不能迷信高学历,因为硕士以上的学历和会计舞弊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模型2单独检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其从业经验的关系。结果表明会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经验负相关,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经验越丰富,其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模型3、模型4检验了会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各解释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学历水平、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仍然显著负相关。
五、研究结论、建议及不足
1什么是思辨能力
什么是思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人为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简单地说,思辨能力强调思考、判断、分析等理性活动,抓住本质和重要的东西,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论证。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思辨能力就是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及时进行思考、辨析,对知识的学习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
2会计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
众所周知,在高校会计学专业中,女生多男生少,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相比,会计学专业的同学更加文静、乖巧,课堂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听课,理解能力强,但课堂活跃度相对较低,他们对老师的讲授言听计从,缺少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他们对专业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被动地机械学习,导致专业知识学得不够扎实,专业能力也有一定的缺失。大多数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以考会计证、CPA为目标,整天忙着刷题和考证,而不是真正想去理解知识。更有不少同学的思想还停留在会计只是日常的报账、记账和做报表上,没有真正领悟会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职能的真正内涵,导致思维狭隘、动手能力欠缺,参加工作以后无法承担管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责任,以至于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稀少,从而出现会计行业就业人数多而不精的局面,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许多企业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而很多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其根源在于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够,为了建立高质量、高水准、高修养的会计工作队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着手重点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融入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相关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及生活之中。可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提问,对教师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比如能主动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每次的平时成绩可以加5分,课后能和老师进行深入地知识讨论,平时分可以加10分等。这样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在开学部大会的时候强调同学们上课要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更容易参评各类奖项,要求班干部起到带头作用,调动全班同学的活跃性。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和团辅活动,给大家宣传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比如在开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可以让班级同学上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辅导员在组织学生进行团辅活动时,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探讨某个论题,甚至可以邀请部分科任老师一起参与,增加师生的互动性,也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3.2在线下课堂培养思辨能力
3.2.1利用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抽象及逻辑思维能力会计起源于数学,会计的核算、报表的汇总、审计等都离不开数学,更重要的是,数学对会计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更特别的是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会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学学生往往很害怕数学,他们一听到要用到数学知识就已经望而却步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态度很不正确,只有把数学基础打好,才能为会计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的数学老师要摸清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他们能理解的语句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到极限的概念时,先引入同学们熟悉的圆的面积公式,大家对这个公式肯定很熟悉,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先等几分钟让同学们思考,思考结束后教师再解释。在圆的内部构造内接正多边形,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趋向无穷时,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就无限接近圆的面积,也就是说圆的面积是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面积的一个极限。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既学习到了极限的概念,又了解了圆的面积的算法。在训练思维方面,大学数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3.2.2利用会计教学培养思维能力会计专业的学习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有很多抽象又类似的概念,会计学教师在课堂上可先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让学生画下来,接着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解释一遍,再结合实际案例具体说明,最后给学生几道课堂练习题并现场讲解。每个环节都可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教师讲到资产负债表时,不能局限告诉学生怎么看,而要启发学生提问、分析、对比、发现问题的能力,挖掘出里面正常和异常的信息。可以用一个比较有名的上市公司的报表作为例子让同学们分析,要同学们明白数据的差异及变动情况是怎么造成的,数据的来源有哪些,这些数据对不同的人有什么帮助,不同的人该关注的指标有哪些等。会计学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内容会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所以要紧跟社会的步伐,及时调整学习的知识点。比如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国家把征收的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国家将增值税的基本税率由16%降低到13%;为了减少个人的税收,让个人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国家把个税起征点从3000元提高到了5000元,并且增加了专项扣除附加的选项;为了简化办事流程,国家对企业登记制度进行改革,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这些改变告诉我们,会计学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及时调整学习内容。3.2.3利用思政课堂培养辨识能力会计职业的特征决定了会计人员会经常与金钱、财务联系在一起,有不少会计学学生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思政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入手,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如何学会做人,从学生为人处事的角度出发,结合身边的小事,将正确的价值视、世界观、人生观传达给每一位学生。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所讲授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寻找其与各知识点相结合的契合点,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所讲授的知识点之中,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价值观念逐步升华,引导学生先明是非曲直,后明道路方向,再明如何作为。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给会计学学生讲述真实的具体案例,起到警示和启发的作用。比如做账不能做两套账,不能受到威逼利诱而伪造、变造财务凭证,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否则需要负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同事及上级发生违规操作,要及时汇报。国家已经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但是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出现会计人员违法事件,该会计人员5年内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这些职业道德的底线,要和学生讲清楚,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的成本是多么巨大。
3.3在线上课堂培养思辨能力
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借用优秀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在教学平台分享学习视频和各种资料,每个任务一个知识点,尽可能简短、精练,设置问题力求启发性、新颖性、开放性、针对性,同学们可以边看、边听、边思考,既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零碎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答疑、讨论等互动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既让学生的问题快速得到回复,又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有些知识和内容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详细说明,就可以在线上提供给学生对应的阅读链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对“营改增”的背景资料,“一照一码”的变革史,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取消,学生都可以深入了解。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去查找一些和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比如票据的格式和模板、增值税发票、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知识可用性的结合。
4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实践,思辨能力是一项个人能力,一旦获得终身受益,不仅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海占芳.思辨式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8):250.
[2]石文芳,王姝阳.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7-188.
[3]张淑红.“互联网+”对分课堂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J].英语广场,2020(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