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篇(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篇(3)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篇(4)

这些农民的境遇并非个案,如今在各地采访,时常会听到“老把式”们不会种地了的感叹。当前,越来越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升级的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精细化种植、精确化生产、精准对接市场。虽说历史积累的精耕细作传统、多年跟土地亲密接触积累的经验仍然重要,但若单单“靠经验”、“凭感觉”,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于是当传统种植遇上了结构调整,当耕作习惯遇到先进技术,当自家的“小算盘”遇到了变幻的大市场,一些农民难免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有的地方搞测土配方,施肥前要精准称量,但习惯施肥洒药“一把抓”的老农嫌麻烦;有的地方和面粉厂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农民嫌分品种单收、单储费时费力……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当前农业发展必须回答的命题。在不少地方,“老把式”们仍是种地主力军。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最大程度减轻转型带来的不适感,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否能够顺利推进,更关系到粮食安全能否持续得到保障。

篇(5)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农业不但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原料,还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而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生产口号层出不穷,而生态文明道路、节约型社会以及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同样,这些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自生态农业概念出现以来,其对社会发展经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政府开始积极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化道路。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时至今日取得了诸多成就。而随着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农业发展也开始进入到新的阶段。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态农业概述

1.1 概念

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有机融合现代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这是新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但继承了传统农业生产的优势,还兼具现代农业生产的便捷高效特征。

1.2 特点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3 必要性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淡水资源分布也相对不均,加之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无法依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发展,因此继中国特色化经济道路之后又提出了中国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这种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另外,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得到国际认证,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并且生态农业的理念和生产模式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生态农业技术概述

2.1 技术特征

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预先设计,提出合理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调节生态环境,并实现环境保护。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具有高节能性、节水性,注重生态效益,提供了直接性的生产收益。最后由于结合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因而实现了人力、科技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技术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2.3 技术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3 具体技术分析

3.1 立体种养技术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养殖活动而言,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立体农业生产,将若干单一的平面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立体农业。通过在单位面积中,不同区域、海拔内,利用区域环境差异、植物特性等,有效分析温度、光照、水分含量、气体成分、土壤肥沃程度等条件,合理投资,运用现代科技建立体系性的农业生产。折中立体种养技术的特征在于能够有效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相辅相成的特性,通过最佳的种群结合,充分发挥生物相生相合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人为的催发、抑制。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和生物产品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通过这种最贴近生物原始生态的方式获取经济效益。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土壤非礼的保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3.2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3.3 综合利用水肥资源

水资源缺乏是我国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节约用水一直是生产生活中提倡的重要口号。现代农业发展中,如何建立节水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利用水肥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用水产出效益,结合化学节水、管理节水以及生物节水等手段,全方位提高生态农业用水效率。

3.4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3.5 能源的综合开发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产资源相对短缺,并且既有资源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点,在提倡能源节约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产品的副产品开发新型清洁能源,例如利用动物粪便、作物秸秆生产沼气、太阳能发电、生物发电、风力发电等。这种能源的转换是新型生态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因地制宜的选择清洁能源生产方式,加快清洁农业、新型能源工程的建设,推进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4 结束语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农业作为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中得以完善,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但是实际的生产中仍旧存在很多需要予以改进的地方。因此农业生产中应当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改进技术,令产业化动力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改造。不断寻求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立友好型农业、绿色农业。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指在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对地域相邻、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之间实施一体化的空间管制方式,使城市之间在地域空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渐融合,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状态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的出现,为实现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都市圈中城市利用地域相邻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市特殊需要和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发展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都市农业”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的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而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和示范教育功能于一体,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其本质特征是紧密依托、服务于中心城市。

句容是南京都市圈“半小时核心圈”中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也一直是苏南传统的农业市,然而,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农业已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背景下,抓住同城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农业资源,发展都市农业,是句容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是都市农业发达的国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1.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前提,以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支撑。欧美及亚洲各国的都市农业都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充分利用大城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打造现代化的都市农业流通体系,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点。花卉之国的荷兰。支撑其都市农业发展的在很大程度上与辐射全球的海牙国际鲜花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关。

2.重视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规划,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周边区域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农业形态,由于这些地区具有耕地少、劳动力价格高的特点,农业投入也相对较大,因此。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都十分重视引入高新生产技术和科学规划,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要素的集约化经营。新加坡通过建设现代集约型农业科技园,同时结合岛国特点,在空间上又强调通过环市区农业带和沿海观赏渔业带进行集中布局,以此形成了更加明显的集约化效应。

3.追求多元化功能目标的实现并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日本主张发展都市农业应实现“构建城市‘后花园’、建设生态型城市、增加农民收入和振兴农村四个目标”。法国则以突出环保生态功能为主,为城市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另外,为给都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国都制订了健全的政策、金融和法律支持制度,以建立起对都市农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二)我国部分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其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一是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目标。北京通过开发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促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二是注重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注重突出自身的禀赋优势。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既运用现代技术和设施手段武装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也着眼于对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的拓展。四是重视组织协调机制建设,既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上进行系统安排和部署,也通过相关组织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与通力合作。五是构建圈层式空间发展格局,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而有序的空间。北京按照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等五个发展圈来部署都市农业的发展;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的需要,强调按照“三圈六区”来发展都市农业;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型农业。

(三)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启示

综上,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给其它各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强化和完善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目标。既要发挥农业园区的生产功能,更要发挥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的多样性生活需求,否则发展都市农业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2.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促进都市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多元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立足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地形环境和区位优势,加快构筑起合理的都市农业空间布局,以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合理的区域化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

3.明确都市农业发展重点。从兼顾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目标、着力提升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以及丰富都市农业形态的角度出发,以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农业为方向,明确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低效农业向规模高效农业、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模式转变为二、三产业联动模式发展。

总之,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适应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又要为城市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还是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独特形式和重要场所。只有紧紧把握住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拓展都市农业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二、宁句同城化下句容发展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便捷的区位交通成为建设都市农业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基础。句容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随着一系列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未来句容与南京的时空距离将不断拉近,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放大,句容将全面分享南京都市圈扩张的溢出效益。

2.多样的丘陵地貌成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宝贵资源。句容丘陵山区地貌复杂多样,山、丘、岗、坡、冲五种地貌齐全,其中岗坡地占60%,这对传统种植业来说基本上是中低产田,而对发展经济林果、优质茶叶、应时鲜果、特色蔬菜、彩叶苗木等特色

产业来说却是适宜的宝贵资源。

3.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有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以及工业企业少,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丘陵腹地内林木葱茏,处于半原始状态,环境优美,水质清澈甘甜,土壤环境质量经检测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要求。著名的茅山、宝华山、九龙山等名胜分布其中,山区内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非常适合旅游和人居,既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理想投资区域,又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宝地。

(二)劣势

1.传统农业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句容有国土面积1385km2,其中低山、丘陵与岗坡地面积181.53万亩,平原及低洼圩田面积26.58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7.2%、12.5%。丘陵山区的粮食、油料产量分别占全市总产的80%、90%。句容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其中,20%以上的水稻生产要通过三级翻水,每10年要遭遇3―4次秋旱和2―3次伏旱。天然的劣势导致句容传统农业的成本偏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力。

2.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全市城市化、工业化基础差、起步晚,服务业落后,产业承接能力低。特别是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老区镇又全部分布在丘陵山区,2009年句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835元,而老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市低200元左右。

(三)机遇

1.“宁镇扬”板块的同城化发展为句容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句容与南京接壤,二市地理相近、历史相通、文化相同、人脉相亲,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2010年,南京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将句容纳入了同城化发展区域,更赋予了句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句容新一轮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句容顺势而为,提出“推进宁(南京)句(句容)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的发展战略。这为句容依托南京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巨大机遇。

2.“2014南京青奥会”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契机。无论是奥运会的举办加速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还是广佛两地借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东风加速区域同城化建设,这都表明,一场影响力巨大的体育盛会可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2014年青奥会将花落南京,这不仅给南京,也给毗邻的句容带来了新的机遇。句容完全可抓住“青奥”契机,在农副产品供应、旅游观光、生态环境改善、赛会接待等方面主动合作,扮演好南京副城角色,助推都市农业发展。

(四)挑战

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依托南京的辐射带动、实现与南京同城化发展的思路不仅是句容,也是南京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共同想法。各城市在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积极对接南京提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措施,这对句容吸引都市农业发展要素聚集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综上可以看到,南京都市圈同城化既给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此应作客观、冷静的分析,紧紧把握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促进句容的资源优势向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转化。

三、宁句同城化下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对策建议

(一)围绕南京等中心城市需要,开发都市农业功能,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

句容发展都市农业,应充分利用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所形成的区位、市场、科技和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南京等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句容都市农业的功能性目标,合理构筑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完善都市农业功能。

1.生产功能开发:按照“东种西养南果北林中间花”的区域布局,建立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东部丘陵各镇以应时鲜果和畜禽养殖为主,西部赤山湖周围各镇以水产养殖为主,南片和北片区各镇以林牧产、果品、茶叶为主,城区周围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一镇一业、几镇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既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也增加农民收入。

2.生态功能开发:以各类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范围。赤山湖作为南京周边最大的湿地,是区域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应加大赤山湖湿地建设力度。

3.生活功能开发:利用句容丘陵山区的自然原生态优势和“三山一湖”(茅山、宝华山、九龙山和赤山湖),围绕青山、绿水,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观光农业资源。建立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4.示范与教育功能开发:利用境内江苏农林学院的江苏农博园、茶博园,镇江农科所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以及利用互联网将虚拟农场与现实生产相结合的“CSA农场”等形式,发挥都市农业作为“窗口农业”的样板、示范和体验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知识教育和农业体验的场所。

(二)现阶段句容都市农业发展重点

1.促进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葡萄、草莓、茅山老鹅、月光有机大米”等特色农林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领域,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科技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林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2.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运用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低山、丘陵与岗坡地、城郊结合部等土地资源,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发展生态农业、果蔬苗木农业、观光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畜禽一沼气一果蔬”等生态循环农业,为南京打造优良的生态圈。

4.树立大农产品观念,加强农作物综合利用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5.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借鉴各地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句容南部丘陵腹地半原始状态的自然资源、“真山真水”的旅游资源、葡萄与草莓采摘园、赤山湖湿地等农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多种形态、多种模式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规模开发和业态升级。

(三)组织措施与制度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责任。为确保都市农业开发工作落到实处,应整合行政、技术、项目等资源,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都市农业开发责任制,落实具体的地点、实施途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调查研究,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根据句容各地的资源和区位,按照“高效、外向、生态”的总体思路,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深入基层讨论、征求群众意见、邀请专家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与实施方案。

3.加强政策扶持,培育都市农业开发主体。都市农业开发离不开各类市场主体的介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要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发挥其带动作用,创新和推进“开发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承包户”组织模式,鼓励农技推广部门的科技公司、承包经营大户参加都市农业开发。通过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开发和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都市农业开发的规范化管理。

4.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创新都市农业开发投入机制。要抓住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机遇,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形成多元化开发投入机制。开展招商活动,扩展都市农业开发的资金来源。

5.加强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都市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既要充分利用“一院一所”的专家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又要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优势,依靠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市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繁、推工作,努力提高都市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6.加强机制创新,实行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搞活土地流转机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协议,通过转让、转包、租赁、互转、入股等形式,实施规模开发和农民参与开发。要创新土地经营机制,通过实行租赁开发,将“四荒地”资源向社会公开招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传统农业资源开发。

四、结语

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为句容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紧紧围绕南京都市圈城市需要,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握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拓展都市农业功能,科学分析内外环境因素,趋利避害,明确发展重点,落实组织措施和保障制度,句容都市农业才能进入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的新阶段。才能促进句容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篇(8)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篇(9)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74-03

创意农业是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都市农业。创意产业是20世纪末在全球兴起的以文化开发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醇厚,具有发展创意农业的显著优势。

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它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的兴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宝丰县地处平顶山新区,文化底蕴深厚,农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良好条件,创意农业应该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创意农业提出的背景、意义

(一)创意农业提出的背景

创意农业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飞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1.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现代农业中的城郊型农业作为一个新生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并且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贡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郊型农业也在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手段、生产内容和农业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2.农业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产业间的不断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新趋势。如农业与工业的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也叫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与出口创汇产业的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农业与材料行业的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等。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可能还会不断有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出现。

3.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需求,而是更倾向于精神和文化方面,消费需求从有形的物质转向无形的文化。

(二)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创意农业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已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大都市郊区,创意农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个性化的农业消费需求,拉动了内需,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目前,宝丰县正在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发展创意农业正当其时。

1.发展创意农业,可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既具有创意产业的共有属性和特征,也具有农业特色,通过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发挥宝丰科技、人才、信息、文化等软实力的优势,摆脱了硬资源约束的劣势,从而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宝丰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宝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宝丰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彰显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发展创意农业,可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由于创意农业产业建设是从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为出发点的,做到了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客观上形成了满足与适应了现代人们生活崇尚自然与时尚的需求的项目建设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从而实现共赢发展,使得市民和农民双双受益。

3.农业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无穷。目前宝丰创意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尝试阶段。事实上,传统农业的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基本温饱需求,而创意农业则提升为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多种附加值高的复合型功能,实现了农业效益扩张。在农业的农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加工和流通,及管理等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都具有创意的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加引人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意农业发展的类型

由于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农业专家、农民和艺术工作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科技手段和艺术加工,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中融入文化内涵,创造出了具有文化附加值、生态附加值、科技附加值和服务附加值较高的、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创意农业产品。逐步形成具有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新的产业。目前创意农业的产品类型有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融合产业、创意异域农业文化、创意农食文化等,这些卓有成效的农业创意异彩纷呈,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宝丰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宝丰县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辖8镇4乡1个办事处,32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宝丰县交通便利,距省会郑州市134公里,距平顶山市新城区16公里,距漯河市120公里,距南阳市143公里,距洛阳市141公里。多条铁路和高速穿境而过,是河南省中西部重要交通枢扭。宝丰农业基础较好,有大中型水库17座,水库总容量14 572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为8 988万立方米。境内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繁多。1982年县情普查,栽培植物有90余种,野生植物有290余种,饲养动物有30余种,野生动物有220余种。宝丰文化资源丰富,有清凉寺汝瓷文化,有宝酒文化,有观音文化,有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马街书会,有享誉全国的赵庄魔术,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可以说宝丰县具备了发展创意农业的所有条件。

(二)宝丰县创意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宝丰县虽然具备发展创意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创意农业发展情况并不太理想,优越的文化资源还没有与农业资源很好地结合形成生产力。一些地方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大营镇观音堂依托丰富的花椒资源举办“花椒节”,城郊出现了度假村式的观光农业,还出现了一些“开心农场”。但这些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产生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宝丰县的创意农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不透。创意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思想和方式,特别符合城郊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方向,从实地调研的创意农业材料来看,一些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农业的生产者对创意农业缺乏高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知道什么是创意农业,或者说不了解创意农业都包括哪些内容,也不知道创意农业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关系,更不清楚如何去推进创意农业的发展。农民朋友更是莫衷一是。

2.缺乏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应该成为宝丰县农业功能开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不够。宝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行发展的局面,相互结合不够。现有创意农业的尝试主要是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简单融合,或者是艺术品与农产品的结合,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形式还极少见到。如农业与体育休闲产业的融合、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农业与广播影视产业融合等。

4.发展支撑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信息、金融、人才的支撑。但目前支撑创意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也缺乏鼓励创新与创意的体制和机制。

四、宝丰县发展创意农业的途径

(一)将农业产业与宝丰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实现产业的高度融合化发展

创意农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是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作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采取园艺、园林的创意设计手法对农场、农庄进行改造升级,将当地的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人文地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组合,使农场、农庄具有场景公园、休闲娱乐的功能。它以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为指导思想。

产业链的构建是创意农业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创意产业的创意与产业两个部分真正实现有机链接,才能促进创意的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经营资源;当新形成的这些经营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整合、相渗透,并延伸拓展,进行深度开发,使之相互补充,就能产生乘数效应,充分获取创意农业这个新型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联动,带动了产业链的延长,产业的延伸,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还满足了游客购物需求,进而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目标。

(二)根据消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创意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创意与市场形成互动

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的需求是创意农业项目发展的前提,好的创意关键还要看消费者是不是接受它。因此,创意农业应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开发创意产品,推进发展。创意农业是由市场来推动的,但反过来,创意农业也开拓了市场。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创意农业项目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完善和改进创意项目,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三)注重创意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实现品牌价值空间延伸

要有较强的品牌塑造与经营意识。要依托资源优势,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打造品牌,将优良的环境、优质的产品、优势的产业整合起来,形成消费者竞相追逐的不可替代的品牌产品。要发展成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高、能够覆盖当地主导产业的乡村农业品牌。从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发展塑造品牌,包括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区域经济等方面。这些品牌既可以是区域品牌,也可以是企业品牌,或者是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军萍,王爱玲.北京创意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60-64.

[2] 杨良山,龙文军,何海玲,胡豹.创意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村工作通讯,2012,(19):42-44.

[3] 李梅,苗润莲.北京山区创意农业发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55-156.

[4] 孙大鹏.浅析创意农业发展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0,(9):155-156.

篇(11)

种质资源保护实现新跨越。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原始创新、作物育种及其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农科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面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收集保存110个品种6万多份畜禽资源体细胞、609个特种经济动物品种和9万多活体、2万多株微生物资源,完成了主要畜禽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建成了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长期保有量超过47万份,并对种质资源开展精准鉴定与深入挖掘,完成主要农作物育种性状的分子解析,挖掘出重要功能基因,筛选创制了水稻、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果树等农作物新种质材料800多份,实现了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的新跨越。有力推动了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变。

生物组学研究占领国际制高点。新兴生物组学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中国农科院把握国际生物科学前沿,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牵头开展了水稻、马铃薯、白菜、黄瓜、番茄、小麦、棉花、油菜等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微核心种质和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同时发掘优异功能基因,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为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新品种选育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了一大批优质、高产、专用的农作物新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育成的“中嘉早17”“中浙优1号”水稻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选育的85个杂交稻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中麦895”“中麦175”小麦、“中单909”“中单856”玉米成为我国主导品种,“中黄13”“中黄39”大豆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中油杂11号”油菜含油量屡创世界新高;“中棉所49”棉花推广面积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中甘”系列甘蓝推广面积占北方地区甘蓝生产面积60%以上;油桃系列新品种占我国油桃种植面积的80%以上;利用我国独特的资源,培育出“高山美利奴细毛羊”、北京鸭配套系、“中蜜1号”配套系等肉牛、奶牛、猪、羊、禽等主要畜禽新品种,打破国外畜禽品种垄断格局,改变了我国主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

病虫害防控研究扎实推进。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摸清了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掌握粘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迁移路线,为我国重大病虫害的预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出首个植物抗病毒蛋白质生物农药以及农用抗生素武夷菌素、木霉菌、捕食螨等系列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制了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与设备,开发了微囊缓释种衣剂、无人机喷雾设备等;开展了重大检疫性害虫防控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我国植物检疫性害虫的“防火墙”和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土传病虫害防控的技术和产品,在草莓、生姜、大蒜、山药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作物连作技术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动物疫病研究引领新方向。在禽流感、口蹄疫、{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在基础研究方面,揭示了重要动物病原感染、免疫、致病和跨种传播机制,实现了动物疫病防控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疫病防控方面,针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畜禽种类,研发系列高效疫苗,有力保障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多发重发疫病,研制出多种诊断试剂盒,为疫病快速诊断快速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制不断推进。突破水稻栽植和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收获等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技术瓶颈,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攻关农业技术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现代农艺措施相配套的高效多功能耕种、航空施药等智能化装备,推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创制一批农业生产急需的重大装备,提升农业设施设备可靠性;研发高效的节水装备和自动化灌排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上的应用研究,提高智能化水平。

重点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突破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共性关键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培育东北黑土地、南方红壤等耕地资源。研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出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全产业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旱作节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发明低成本、易降解系列缓释肥料,推动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