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目的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目的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目的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44-02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内涵丰富。在某一具体的翻译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目的,译者本人也有多种目的。这些目的有的是由翻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则是出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考虑。“目的”一词也涉及到几个概念。不同学者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阐释。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该理论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其含义就是指翻译的一切行为方式由行为的目的决定。目的(Skopos)之下还有目标、目的、意图和功能等概念。其中“译文的目的”是核心的概念,起关键作用。

一、翻译目的

在翻译领域中,目的一词对应的英文有“purpose”或“Skopos”,相关的术语有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译文的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等,相关的理论有目的论、目的准则。

(一)翻译与翻译行为

翻译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translating)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是不同的概念;翻译以源语文本为基础,是翻译行为的特殊类型;而翻译行为则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翻译行为,是译者实际上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在汉斯·弗米尔的理论中,他认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Skopos”这个术语指译文的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事物。(Vermeer 1989b:173f;Nord 2005:15)

功能翻译观是把翻译看做是翻译行为当中的一种直接接触处理原文本的行为,一种必然带有某种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也就是通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所产生的译文,有可能会不同于传统翻译对等理论对译文所期望达到的对等效果。因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时,对于译者来说,源文本只是一种信息提供(Information Offer),译者必须通过选择那些最符合目标情景要求的特征来解释“信息提供”的内容。(Vermeer 1986:42;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功能理论的翻译行为这个所指的能指比较宽泛,除了“翻译”,还可以包括提供建议、跨文化咨询、跨文化专业性写作等。而在中文语境中,“翻译”这个所指的能指可以是译者、文本转换的实际行为(翻译行为)、译文等。也就是说,中文语境中的“翻译行为”就只是指译者的文本处理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翻译行为”与“翻译”意思等同。实际上,在功能派的诸多理论阐述中,实际上也是把“翻译行为”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运用,也就是从能指为“对源文本的处理”的角度把翻译行为与翻译等同起来。

既然不同学者对翻译、翻译行为有不同理解,那么对“翻译目的”这个所指又该如何理解呢?

(二)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这个所指看起来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实际上因“翻译”这个概念本身有多种定义,所以“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能指。有学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分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指出翻译的目的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及其文体风格(曹明伦2007:151)。曹明伦把这一目的称做“文本目的”,并指出这是翻译活动产生的最初目的,也是其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翻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他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或别的什么目的都是属于非文本目的。(ibid.)此种区分可谓拨云见日,使译者在面对翻译活动中种种目的时不会无所适从,从而牢固树立以实现文本目的为译者之根本任务的信念。

在目的论中,既然翻译与翻译行为是不同概念,因此翻译的目的与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不同的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所指是一个集合,那么翻译行为的目的也应是个集合。功能理论认为多数翻译行为有多个目的,它们呈等级分布,译者要为自己选取的特定目的作充分说明。(Nord 2001:29)换句话来说,翻译行为的目的包括了翻译目的。而从另个角度来看,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集合实际上就是包括了单一的文本目的和多种非文本目的。这个问题的探讨涉及到“Skopos”这个概念。

二、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Nord 2001:27)由此定义看出,“Skopos”目的一词指的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由于翻译行为这一概念本身涉及到比较广泛的能指,因此可以推断“Skopos”这个概念能指广泛。广义上来说是一个集合,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弗米尔认为翻译领域中可能存在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Vermeer 1989a:100;Nord 2001:28)同时他又指出“Skopos”一词通常指译文的目的,这里的“通常”可以理解为从“狭义”的角度。所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从狭义上来说就是翻译的目的,就是指译文的目的。译文的目的在整个集合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它制约了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从而制约译者的基本的目的是否实现的问题。因此,换句话来说就是,“Skopos Theory”目的论中所阐述的翻译行为的目的或“Skopos”通常是狭义上的意义,即译文的交际目的,或者说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概念。这里“目标”被定义为最终结果;“目的”被定义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临时阶段;“功能”指接受者眼中文本所表达的用意;“意图”被认为是文本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以目标为取向的方案或行动”(Nord 2001:28)。从定义可以看出,先是有“目标”,然后是根据“目标”制定方案或行动的“意图”,然后是确立文本的“功能”,然后再细化到不同层次的“目的”。所有这些都由“Skopos”统领。

三、目的准则

目的论以目的准则为其最高准则。弗米尔这样来阐释: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Vermeer 1989a:20;Nord 2005:37)目的准则认为翻译由目的决定,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目标文本即译文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即“目的决定方法”(Reiss&Vermeer,1984:101;Nord 2001:29)。

目的准则在非文学翻译中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比如意译为主还是直译为主,是动态对等还是形式对等。为了让目的准则能够运用于文学翻译,符合文学翻译中译文要实现对原文最大化的“忠实”的要求,功能派在目的准则下又增加“篇际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忠信”(fidelity)这个次准则。也就是说,当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是“忠实”于原文,希望通过译文能够全面了解、欣赏原文的所有内容和体裁风格时,译文的目的就是“忠实”。这时,对同一原文本,目的准则或对等原则指导下所产生的译本功能是一样的。

四、结语

目的论的目的准则有其强大的指导意义,但存在概念混淆和对文学翻译说明不够等不足。在对“翻译目的”这一概念的各种理论阐释中,“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一对概念的能指更为清晰。“翻译原是一种‘必要之恶’,一种无可奈何的代用品。”(余光中2000:36)翻译也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优秀的译者是这门艺术的专家。高质量的译作就是他的艺术杰作。作品的文本目的实现得越好、越全面,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文学翻译可以很好地实现文本目的,在非文学翻译中,非文本目的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能背弃文本目的。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翻译艺术的内容。在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发生冲突时,必须立足于文本目的的实现为宗旨,不可以牺牲文本目的为代价换取非文本目的的实现。就是以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立足”为限,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为限”。(曹明伦 2007:201)

【参考文献】

[1]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杰里米·芒迪(著),李得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德)诺德(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8]Nord Christiane.[1997]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Shuttleworth,Mark and Cowie,Moira.[1997]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Purpose in Translation Field

Yao Xianrong

篇(2)

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最终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吴志丽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知“农村教育也应是为了实现农村子弟的自身发展,为了更好满足农村孩子的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1]欧剑和陈小伟建议将农村教育教育目的定位为“为农服务”,包括推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2]这类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角度来定位农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服务现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短期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是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公民。这类专家是从农村教育的对象并结合教育本身目的来探讨农村教育目的定位问题。

篇(3)

题材元素既是指电视娱乐节目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题材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题材元素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构成中最易观察的元素,在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曾经是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准。即使在更强调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结构方式的今天,题材元素依然十分重要。

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八种子元素。其中,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传播的是构成电视娱乐节目内容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显性信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拓展叙事元素,承载的往往是隐藏在节目文本表象之下的隐性信息,需要对节目文本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才能获得。

娱乐元素旨在满足电视观众“求乐”的合理需求。文化、信息、艺术等内容都可以用娱乐元素来解构,“降解”成人们可以用一种轻松心态听之、看之、笑之、鼓噪之的游戏。

视听元素可分为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两种子元素。其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视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画面、字幕、动画、图表等子元素;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听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音响、同期声、解说、音乐等子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媒环境与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为“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1]。这里的“形态”一词,源于英文format,被译为模式、模本、模版、样版、范本、范型、版式等。“‘模式’在本义上,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2]就电视节目而言,“模式是对某种电视节目类型下特定的具体电视节目样式的统称,一套模式拥有可以遵循和复制的电视生产模式,并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3]。

与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相比,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在承认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更强调了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变化性与流动性。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涵盖了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而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则不能涵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只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诸多呈现方式中的一种。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是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新阶段,也即在电视娱乐节目极大丰富的时期应运而生的,它是认识现阶段电视娱乐节目状况所需要的范畴,也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新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征,利用基本元素搭建节目结构,再用差异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与润色,是关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与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分类的任务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某一类群与更高级的某一类群的典型特征,阐明不同层级类群的共同特征。

在过去50年的发展中,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形成了众多的分类标准,而各种标准之间本身又形成了交叉,特别是随着观众收视需求的逐渐变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动态进程中,并日益呈现出细分化与专业化的趋势,这导致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比较周延的分类变得日益困难。

事实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不太可能都被泾渭分明地划归于某种分类方法。原因是,各种娱乐元素与非娱乐元素开始在不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元素嫁接与融合逐渐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创新的一种本体策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演进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收视热点。新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各领,并日益呈现出“人气旺盛且难以用教科书中的电视分类学分类”[4]的鲜明特征。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板滞走向灵动的变化,折射出电视传媒角色意识的演变与电视娱乐节目创作理念的发展。在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演进的表相背后,蕴含着电视传媒角色变迁的社会背景、理论依据与文化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趋同之势明显,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世界主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接轨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屏幕上热播的娱乐节目在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电视屏幕上的主流形态大同小异。

总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与命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只能是相对的合理、动态的平衡,它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电视娱乐传播的繁荣兴盛而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取决于人们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角度与研究电视娱乐节目的范畴。因此,要寻找一个一劳永逸、没有缺憾、没有异议的形而上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和命名体系的想法,是不唯物的、不辩证的,也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分类学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因为:第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不断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方法提出质疑与挑战;第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学作为电视节目学基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本质认识的深入,有待进一步规范;第三,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分类项目适应于不同的标准,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而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节目功能,可分为欣赏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服务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知识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评介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二是按照节目来源,可分为电视独有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学艺术形态进行电视化加工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直接转播的娱乐节目形态。

三是按照核心元素,可分为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晚会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游戏节目、电视益智节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直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情景喜剧、电视栏目短剧、电视电影、电视动画片、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少儿节目等18种节目形态。

本文倾向于按核心元素来划分的分类方法。

三、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特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具有复制性、限定性、流动性三大特性。

(一)复制性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与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够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购买与移植,已经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娱乐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诞生;而那些模仿复制的电视娱乐节目只是增加了同形态节目的数量而已;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娱乐节目,则对同形态节目的良性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经验与创意的精华所在。

当前,节目形态的概念在各种与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和研讨相关的场合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因为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高度形态化的电视节目,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确立的一般形态之内。而每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既有其优长,亦有其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电视娱乐节目传播过程中,通常要对多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综合使用。

(二)限定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指制作者通过自觉的设置,对节目内容、形式、品质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它在节目创意阶段即开始形成,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所有工作人员知晓,并在制作过程中予以贯彻执行。”[5]

这种限定性可细分为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两个方面:内在规定性由一系列的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构成,是形态生发审美空间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张力;外在指向性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是形态实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的外在动力。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共同构成的限定性规约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品质。

当谈到电视娱乐节目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限定性是形成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娱乐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有一个不能突破的极限,如果这个极限被打破了,这种形态也就瓦解了。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娱乐节目工业化、市场化生产的客观需要,是电视传媒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今天,电视娱乐节目的空白领域越来越少,每一领域都有很多同题材的节目相互竞争,需要每个节目都具有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且无论观众还是制作者都很难等待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自然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漫长过程,所以,在节目创制过程中就加以限定,成为普遍的定位方法。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标准化生产。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属于一过性的文化消费品,可以由具备一般水平的从业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之后就能够批量生产。如果有明确的标准化元素,对内容、形式、品质有较强的限定性,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就更容易统筹与协调。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观众迅速形成辨识性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日益丰富的时代,观众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个面目模糊的节目既不容易识别,更不容易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供大于求之后,观众成为稀缺资源,电视娱乐节目要依靠品牌来吸引观众,不能被迅速辨识与记忆很难形成品牌,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会较为缓慢。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像过去一样等待一个节目逐渐成熟与稳定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一个不被观众识别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市场号召力,传媒经营者也不会给它足够时间去慢慢生长。相反,一个限定性较强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品质都极易辨认,获得市场的认可相对容易得多。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多样化生存。成百上千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在同一个大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仅仅依靠制作者的个人意愿来形成节目的特征,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个节目的限定性强一些,就可以有很多节目同在一个领域内共生,每个节目的限定性恰恰可以达到整体的多样化生存。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差异化生存与竞争。按照切蛋糕的方式进行节目定位,可供划分的条块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一个节目只是标定范围,而范围又比较大的话,节目之间的相互覆盖在所难免。所以,即便是非常小的题材领域,对于内容非常相似的内容,也要竭尽全力地加以区别,明确各自的创新元素。

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就是寻找新的形态限定方式,以使此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彼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有所差异。

(三)流动性

“形”是样式,“态”是状态。虽然具有复制性与限定性,但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流动性,各种形态之间是能够相互渗与交融的:母形态在改变着,子形态在衍生着,新形态在生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6]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娱乐节目又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通过继承、竞争、互补、共存等多种方式嫁接与融合,一个集多种视听传媒为一体的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正在形成。

当前国内传统电视传媒的娱乐节目形态大都引入了互联网元素。譬如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开辟了网络新闻板块,将互联网数据、图像、交互过程等,直接植入节目,增加信源的宽泛度与信息的综合性。再譬如将互联网的点击引上电视屏幕,在节目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即时交互,拓宽观众的参与面,增强娱乐的交互性与选择性。

而以电脑屏幕为视听界面的网络电视新媒体,更是频频牵手传统电视,抢占内容“蓝海”,“电视2.0”的概念应运而生。“可以预料,只要网络视频技术达到电视的模拟技术水平,电视在媒体中的龙头地位将会被终结。”[7] 网络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大量取自传统电视,而“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从传统的以台网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形传播,转变为以每一位观众为节点的互联式传播”[8],从而形成了对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更具吸引力的全新的网络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从2.5G向3G的全面演进,手机正迅速成为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块屏幕。

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推出“视频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凤凰资讯台等境内外12家电视频道达成内容提供协议。随后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级电视台近20套节目。

2007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意味着成为惟一一家拥有中国内地与中国澳门共计3800小时的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机构。

依托全力打造的“CCTV奥运手机电视台”,通过手机流媒体平台、WAP平台、客户端交互平台、手机视频杂志平台,推出了视频直播、图文报道、互动社区、手机杂志等多种视频节目形态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事转播。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手机电视服务。8月8日开幕式当天,就有近20万用户涌入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奥运专区,比前一日陡然增长了一倍多。

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奥运赛事转播,是北京奥运会的首创。它依靠网上高清视频、手机电视等新途径转播奥运赛事,为全球观众观看奥运比赛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便利。

在中国,有1.02亿多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赛事,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了赛事。而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奥委会也首次向终端用户直接提供赛事视频,多达77个国家与地区的观众可以在网上直接观看实时直播,而就在4年前,全球只有8个国家与地区可以收看到雅典奥运会延时的互联网转播。在美国,通过全国广播公司(NBC)网站观看奥运赛事的人数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

以传递信息、观念为目的,简短资讯化的消息、访谈类视频娱乐节目已成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正在开发的主要节目形态之一。把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经过简单的剪辑就搬到网络与手机上,不能发挥出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即时性、信息体验多媒体性、信息交流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综合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特性,对视频节目形态不断进行改进与重构。[9]

总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视概念将加快向包括传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大电视概念过渡,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与网络电视娱乐节目、手机电视娱乐节目等将日益呈现融合之势,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数量上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形态上亦会以几何级数衍生,不断发生质变。

注释:

[1] 李幸:《大众立场:李幸电视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2] 胡智锋主编:《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3] 雷蔚真:《电视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4] 靳智伟:《与电视模式化运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2期。

[5]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6]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7] 李挺:《北京奥运――电视体育的机遇与遗产》,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8期。

篇(4)

    建设工程是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水坝、港口、码头、机场等其他土木工程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象。所谓建设项目,是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形成固定资产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建设任务。

    建设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单位工程所组成,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一般以建设一个企业、一个事业单位或一个独立工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篇(5)

室内装饰或装潢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装饰和装潢原意指对“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即在设计师提供的内部空间中,对空间界面进行绘画、雕塑和涂脂抹粉式的装点修饰,以及对家具、灯具、饰物的设计、配置与选用等。17世纪欧洲巴洛克时代和18世纪中叶的洛可可时代,因设计与室内的使用周期不同,开始了室内装饰与设计主体的分离。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装饰工匠”可以不动设计主体,只需按照时代的流行样式,对室内内部进行改装,使室内具有各种装饰和华美的效果。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的手工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被称为“室内装饰”的典型手法。室内装饰是着重外表的视觉艺术。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配饰的选用。

室内装修北京装修公司专家指出室内装修有施工过程和最终完成的含义,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是指土建完成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的装修。

室内设计北京装修公司专家认为,室内装修与室内设计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的,室内设计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解决功能布局、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气氛、意境等心理和文化内涵,而“室内装饰”的目的在于美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12-02

著名学者金克木在其著作《无文探隐》中提出了民俗心态这一概念,而且以此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那么,什么是民俗心态呢?民俗心态就是指一般中国人或说多数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它的大量表现就是民俗,也就是长期的往往带有地域性和集团性的风俗习惯行为。金克木认为,正是这种民俗心态成为指导人们的言与行的习惯思路。即使那些最是自认为出于自己的独立的想法也往往仍旧出于众人。他在该书“前记”中写道,“我们的言语行动的指挥者不是高深玄妙的思维而是感想,习惯性的感想,由无数人长期积累的民俗心态。”

民俗心态是由无数人长期积累的习惯性的感想。而这种感想从何而来呢?是从四书五经、圣人先贤那里得来的吗?不是,而是生活,是长期的人们的共同的实际生活。而“中国人的多数向来是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或者识字而不大读书的”。因此,民俗心态就是在多数的无“文”中形成的,而少数的“文”是处于多数的“无文”之中,“无‘文’的文化总是或暗或明占上风。”

金克木首先从被人们认为是从外国搬来的新诗人手,通过独特的文化解说方式,剖析了新诗的本质,并揭示出所谓的新诗并没能跳出中国民俗心态的掌心。新诗可以用新语言(白话)代替旧语言(文言),但诗中的符号却变不了。一种符号,在诗中是一种道具,它反映的不仅是诗人的心态,也是民间的心态。诗人对诗中的符号不能随意改变,否则所表达心情与意境也会改变。例如,“走不完的路”是中国诗常见的意境,因此,长廊、悠长的巷子是直接的符号,还有间接的符号,如驴。因为驴走得慢而显得路长。所以陆游会写,“细雨骑驴过剑门”,而不写,“细雨骑马过剑门”,马太快,路就短了。意境也就变了。再比如,“淡淡的愁怨”也是常见的意境,新诗在酝酿此种意境时也避不开旧诗中常用的符号,如细雨、油纸伞或丁香,它们总不能被换成暴雨、雨衣或荷花的。所以,无论新诗还是旧诗,实际上都是有“文”的人表达出了无“文”的人的习惯心态。

在《论语》中,孔子等儒家圣贤把人和人的关系结构作了排列,为各种关系设定了轨道。但是这些关系和轨道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吗?是儒家规定了民俗,还是民俗规定了儒家呢?比如,中国历史上经常上演的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悲剧,是受儒家尊者上者代表卑者下者的思想影响吗(最权贵者代表全族,一旦犯法,全族承担)?但是秦国对商鞅,奉行法家的秦朝对李斯,楚国对伍子胥,赵国对赵朔,都是灭族。通过对《论语》这部“高高在上的经典”的细致分析,金克木认为,它实际上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离得很近,圣贤思想和民俗心态是相通的,“(二者)恐怕是交互作用而普通人的民情风俗更有力量吧?”

那么在民族心态的左右下,人有没有选择的自主性呢?金克木认为,“人总是按照自己周围的群体的习惯而思想行动的,所谓自主不过是在不同习惯之间的选择。”…而外来文化可能会添加新的选择,但外来文化是否能进来,或者哪一部分能进来,又往往依照不自觉的原有习惯。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有强烈的选择性。“人家自己最为欣赏的,我们除了少数专家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则改头换面,以至脱胎换骨,剩个招牌。有的东西是进不来的,不管怎样大吹大擂,也只能风行一时。有的东西是赶不走的,越爱堵截咒骂,越是会暗地流行。”所有这些,归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心态。

民俗心态是不随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个人不可抗拒又不可制造的。但民俗心态(大多数人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因素?正如金克木自己所感慨的,“可是人已经到了风中残烛的晚年,勉强作了一点‘文化的解释’的试探,再没有力量向前走了。”对于这些问题他也没有进一步地探究或论述。但他仍然认为对于民族心态,我们是可以施加影响的,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很漫长。“历史既是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左右历史和文化,施加影响。若不然,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金克木描述了一个在发展上具有坚韧持续性,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又有很强选择性,而且在整个文化体系内居于上风的民族心态。这一点对于今天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冲击会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篇(7)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习、参加活动以及参加一些以锻炼为目的的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量化,并根据诸方面各自不同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权值,进行分阶段累加,或者全过程按照时间线的进展递减其在整个结果中的权重,从而获得一个数值化的结果,这类工作,通常以“综合量化测评”之类名之。本文将按照此一思路,进行一个4年制全日制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数据库概念初步设计。

限于文题和篇幅,综合测评的目的此处不行赘述。通常,我们将考核高校学生项目分为两大种类,分别为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其应包括的数据项:

日常考核(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自习出勤,早操出勤,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院系工作);

阶段性考核(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

以上两项可以按照4:6的比例分配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该数据库中除却用于记录学生信息基本的实体之外,其他实体可以描述为:

A:测评成绩(姓名,日常考核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总成绩);

B:日常考核成绩(姓名,宿舍卫生,教室卫生,上课出勤,……,总成绩);

C:阶段性考核成绩(姓名,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实习成绩,总成绩);

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量化,将得到一个“测评成绩”的总的结果,并且在数据库中设置各项所占的权值,从而实现对各项工作侧重倾向。所以,数据库应还包括下表:

权重设置(a 项权值,b项权值,c项权值,d项权值,e项权值,f项权值……)

并且在以上B、C两表中添加x项权值项。(E-R图略)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5-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加快,项目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趋大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在项目风险管理教育中进行课程改成已成为必然。因此,必须进行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改革,培养出创新型的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本文引入CDIO这一创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因而,研究CDIO在项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对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具有极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1]。

1 CDIO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

1.1 CDIO起源及内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2]。

CDIO中,“构思”让学生掌握风险基础知识,确定学习目标;“设计”以产品设计与规划为核心,通过研发,拟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实现”特指将项目设计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以制造、建造为核心,组织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运作”是指通过投入产出的成品对前期过程进行评估的环节,包括对前期系统的修正、改进和删除等[3]。

1.2 CDIO教学理念的优越性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面对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的现状,研究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情况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及做法极为重要。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并经过5年左右的改革实践,到2011年取得华盛顿协议的认证,使得毕业生同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此外,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顾学雍副教授曾在美国担任过10多年软件工程师,他在课程中采用CDIO方法教学,取得突出成果。

1.3 基于CDIO教学模式项目风险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单独的课堂理论讲述比较枯燥,这门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目前,项目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项目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讲授方法却只能通过课堂讲解,更多地是注重理论,实践环节很少。这使得学生们对理论知识能很好掌握,但是却无法联系实际,对项目管理的具体操作等实践内容无从入手。

(2)灵活性较差。

在项目风险管理教学工程中,主要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由于课本中的内容不能全面地描述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因而学生们掌握地也只是课本中涉及的范围,致使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3)师生之间互动较少。

传统教学中,由于师生只通过课堂进行接触,老师和学生之间探讨交流较少,使得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无法即使解决各种问题,从而致使问题推积,对后面的学习内容产生心理畏惧。

CDIO模式强调综合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2 通过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篇(9)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习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在教学中存在目标问题的课堂不在少数,比较多的是目标偏离现象,其次为目标弱化现象,再次为目标缺失现象。由此带来了教学的低效和盲目,有时候一堂课看似热闹生动,但是学生收获和掌握的情况却是令人堪忧的。

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用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教材的教学目标。研究整册教材可以帮助理清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能够明确教材的总体目标与任务,制订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仔细阅读单元内容,可以明确单元的目标与任务,确定教学起点,整体把握前后单元的联系;研究每课教材,可以抓住关键点,制订好每课的教学计划。因此教材的研究存在横向关联、纵向递进、螺旋提升的特点。为了更准确地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将教材进行了分析,以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为例,利用概念图用关键词理出每堂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是制定目标的重要依据。

如图1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单元、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和递进的关系,概念图的呈现方式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结构化,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清晰地看到同一类知识的难度递进安排,这也为每一课的目标达成程度做好引导,有些知识点达到“了解”即可,有些必须是熟练掌握的,这样的结构化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出现提前落实后面课程的目标的现象,努力做到依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地进行知识学习。

利用概念图,理清目标,明确教学活动

理清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对目标的含义、内容、关注点,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对目标间有内在联系的有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教师们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环节设计犹如流水账,没有重点落实和难点突破之分。

1.根据目标,每个教学活动相互关联,贯穿整个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围绕目标而设计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或者案例中学习新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紧凑感和连贯性。例如,讲授浙摄版四年级下最后一课《设计标志》,我根据知识点目标依次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iPhone手机作例,通过拆分iPhone,插入形状;巧设错误,调整形状;修改样式,美化形状;组合形状,设计贴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形状”的相关知识(如图2)。

我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将这节课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目标落实方法的设计,有提问思考、解决错误、讨论总结、布置任务、范例呈现等方法,而这些目标落实的设计方法其实就是教学环节设计,这样的知识梳理可以帮助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严格按照目标来实施,避免了重难点把握不准,知识点遗漏的情况。思维过程建立好了之后再来书写教学设计就能得心应手了。

2.分析目标,每个任务布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有很多,根据教材的布置肯定有重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肯定有难点,将教学目标分清楚之后可以渗透在每一个任务中,将任务打散,变小,像搭积木式的由下到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设计标志》中的任务设计如图3所示。

学生肯定要先学会插入形状,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学会形状的填充和轮廓的修改,当前面两个任务都掌握后,最后有一个挑战和应用的任务,就是利用多个形状组合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作为iPhone手机的背面贴纸,前面两个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最后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生活。这个直观的有脉络的任务规划,给了学生如何完成任务一个清晰的图示,学生明晰地完成任务也有助于推进教师教学环节的推进。

3.理解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系统评价,促进目标有效达成

让学生在制作作品前先看自评的条目,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去运用一些知识技能来设计出较为全面的作品,这也是隐形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作品后再进行他评,能学会欣赏分析优秀的作品由哪些部分组成,并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扬长避短,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作品,这样日积月累就能知道设计作品的时候要做到哪些细节的处理。课堂中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从两方面来交流评价,一方面自评借助电子量规让学生根据详细的条目为自己的作品打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欠缺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他评,交流其他人的作品,了解别人的长处,后续为自己的作品添彩(如图4)。

利用概念图,反思课堂,检验目标落实度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指标,也是诊断和完善自我教学行为的指标,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将反思落实到位,教师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1.利用概念图,梳理预设性目标,检验目标达成

预设性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合适的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教学反思可以在之前目标罗列与落实方法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效性,是否能完全落实教学目标。图5是根据这一课的预设性目标进行的教学反思的记录,第一步是反思每一个目标以及环节的落实情况,将有问题的环节记录在相应的环节旁,然后针对反思表现出来的内容进行提取和概括核心的思想。

2.利用概念图,梳理生成性目标,改进教学设计

然而,实际的教学结果总是与预期目标有所偏差,有的目标没有实现,有的教学效果则是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到的(如下页图6)。所以我们要像尤安邦所说的那样:“基于预设,设计确定弹性化的教学目标;注重生成,在教学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补充、发展教学预设目标。”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一周教一个年级一节新课,但是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差异会导致有些目标不在预设范围内,这就需要分类去处理,有些问题个别学生会遇到并且存在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教学情境的特殊性需要补加一个辅的知识点,很多生成性目标都要去思考是否可以针对这个现状对学生进行点播。利用概念图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记录每一个班级上课之后的情况,将生成性目标的情况进行整理和修改,不断完善的教学流程设计可以更有效地达成目标,避免反思后因为没有改进或者改进后对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的劣势。

当然,概念图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用概念图来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和设计的过程也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概念图的结构化、图示化、系统化的优点将概念图用对地方,用得有价值。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活”起来,这才是概念图真正的魅力所在。

点 评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0-02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多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综合了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将学生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合作竞争精神的培养,融入CDIO项目过程中,让学生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具体来说,就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编制专业培养计划时,依据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为学生设置了一级、二级、三级项目。按照专业特色,建立完整的项目体系,贯穿整个大学专业培养教学过程,重点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项目体系,每门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三级项目,每个三级项目随核心课程模块中相关课程进行实施和完成。若干个三级研究项目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一般为2~3门课程),构思一系列基于团队的二级研究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这样二级项目最终以毕业设计或者小型综合项目形成一级项目。

一、总体思想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在生产过程、科研及其他各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课程是电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在三级项目中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主要改革内容如下:(1)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实践环节学时。(2)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导向,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学中思考”;课程教学中以项目教学为导向,面向实际对象,增加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3)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多模块设计,融合专业知识,面向各种实际对象,增强实践能力。(4)在综合实训中进一步增加PLC实际项目内容。(5)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6个部分,分别为出勤、作业、讨论课、项目、实验和结课考试,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三级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本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该项目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最终构成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将从以下3个实际对象方面进行选题,也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题。以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三菱FX2N系列、西门子S7-200系列、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基础进行编程控制,模拟仿真完成以下对象内容的设计。(1)小车自动控制的设计;(2)工业洗衣机自动控制的设计;(3)液体混合装置自动控制的设计。学生分组根据任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1)给出I/O分配表;(2)编制状态转移图;(3)编制梯形图程序;(4)仿真调试;(5)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梳理课程体系,制定总体教学改革方案。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实施。结合总体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第三阶段:实验环节改革。增加实验学时,增加设计性实验。第四阶段:课程设计环节改革实施。结合多模块对象,面向实际。第五阶段:依据全程监控的理念进行考核。第六阶段: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2.三级项目的实施。三级项目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4名同学组成1组,每组设组长1人,每组1题。每个题目由3组学生分别以企业中使用较多的三菱FX2N系列、西门子S7-200系列、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基础进行编程控制,这样3个题目共9组。同一对象内容项目各组之间竞争比较。各组的三级项目题目将在课程开始时下发。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依据三级项目题目及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分配。学生应根据项目题目及课程的进度,按时完成资料的查阅及方案的设计。项目的课内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集中进行项目的研究讨论工作。三级项目将以答辩的形式进行验收。答辩结束后,学生需及时上交项目研究报告。

3.三级项目的进程安排。项目题目下发后,各小组应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等前期工作,完成小车自动控制的设计等项目,项目学时安排如下表1。

4.三级项目的要求和成绩评定。考核体现出合作和竞争精神。项目执行期间,严格考勤。学生必须按时参加项目研究,不准无故缺席、早退。在项目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给予奖励,并记入考核成绩。每位同学的三级项目成绩由小组成绩和组内成绩两部分构成。小组得分为组内所有同学的平均分,每位同学的得分依据其在组内的贡献,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浮动。组内得分定由各小组成员自行讨论确定,签字后由小组组长上报。教师仅考核小组整体成绩。

5.三级项目研究报告要求。项目报告要求总字数在3000字以上,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各组的研究报告应独立完成,若严重雷同,将会严重影响成绩。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每个人负责的内容,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研究内容的多少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入研究。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发现有剽窃抄袭行为的,研究项目成绩以零分计。剽窃抄袭行为主要指:从参考资料中引用有关思想或结果,但没有在报告中指明该思想或结果的出处并且没有与你的思想或研究结果进行清晰的区分;直接拷贝别人的研究结果当作自己的研究结果。项目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封面 封面设计应美观大方,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名称、姓名、指导教师、日期。(2)摘要 摘要应简明、确切地记述报告的重要内容,150字左右,摘要后应注明3~5个关键词。(3)前言 前言简要说明项目研究报告的目的和范围,介绍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研究报告的意图、预期的结果及项目组分工。(4)研究报告正文 包括介绍相关项目开展的研究内容的基本原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相关工具;详细说明项目的方案设计;给出研究结果并讨论等。主要提纲如下:(a)根据设计要求,建立系统总图;(b)输入输出I/0表;(c)流程图或状态转移图;(d)仿真调试结果。(5)结论 简要总结项目的主要工作、主要结果、心得感受主要发现以及下一步应当开展的主要工作等。(6)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符合规范。

三级项目需要顶层设计,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整合各个专业课程,以项目带动教与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克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使教学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项目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多元智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分散于各个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学习各个知识点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11)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的缩写。“STS教育”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80年代后传入我国,并已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相应的“STS教育”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的提出,可以表明“STS教育”思想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日益的关注。[1]如今的大学教育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科学技术掌握在政治狂人手里又是一柄“达魔克里斯利剑”,惨痛的历史教训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质进行反思,重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基础上出现了“STS教育”思想,它倡导科学、健康社会理念与人文结合,要求教育研究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与实施需要与人文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需要人文科学的有力支持,他们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落伍的恰恰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科学和良知社会的理念。“STS教育”观应当是:科学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应用问题,科学和技术结合造福于社会。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够正确进行科学技术决策的人才。[2]“STS教育”观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应同时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是促进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作出贡献的人才。用一句话来概括STS教育的含义:STS教育是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教育,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前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一、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手段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借“口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被动接受知识)――是非自主的、主体性的知识获得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间的沟通模型有:确认反应型、单向传递型、师生互动型和对话沟通型。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更多采用后面两种沟通模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辅导”、“教导”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程规划者。从而有必要把传统的“人对人”教学系统往“人对环境”教学系统方向发展。后者是将学生置于由教师所创造的直面应答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授,还要创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可从学校到社区甚至于全球,教师需要设计出能够调动校内外的种种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案,“人―环境”教学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STS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这种“人―环境”教学系统,虽然目的是为了摆脱以往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弊端,但并非完全脱离教师,环境的创设仍需教师控制,只是更具开放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但又不逾越教学要求的范围,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师生关系,“STS教育”是一种进行科学教育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3]

STS教学的内容包括:与个人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有广泛应用的土木工程知识;土木工程学科理论、技术、设计及施工发展历程;当代土木工程领域学科前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土木工程学知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美国“9・11”中的建筑、东南亚海啸中的建筑等)。以前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并非完全没有这些内容,但做得远远不够,在这里单独专门提出土木工程课程STS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符合STS精神的内容,使“STS教育”能够早日受到专业教师和学生重视、接受和实施。

二、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社会教育手段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比授课更容易灌输这一理念,可以成为“STS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有效的桥梁。

1.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重要阶段,将二者分开对待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时代需要。而新的模式应当是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按一个阶段考虑,将两个阶段的时间合并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灵活处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按照毕业设计课题规定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工作,也可以根据所实习设计单位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某些在设计单位实习的学生,从设计单位引进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根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对较难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通过Email、Uctalk、QQ等网络通讯手段迅速加以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设计,而设计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实习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及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课题。

2.生产实习采用校外施工工地现场实习与校内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应有施工现场实习外,也应完成“施工工艺实习”。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是到施工单位,面向施工第一线,从事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监理等工作。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是懂理论、会管理、能动手的综合性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本身,历来强调学生既学习施工组织管理又适当参加施工工艺的操作,了解施工的工艺过程和现场组织施工的方法和步骤。但目前的施工企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能接收学生实习已属不易,让学生再亲手操作实践,考虑安全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因素一般不太现实。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成了生产实习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