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技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化学技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化学技巧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由于课下活动的干扰,学生一开始上课时很难快速进入听课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对新课的导入进行研究,使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使其快速进入状态。那么,什么是课堂导言呢?即每一节高中化学课的导入语。

精心设计好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课下松弛状态进入紧张高效的教学状态。

一、客观事物观察导入法

客观事物观察法是指在教授新课之前,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通过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总结,使学生掌握某样事物的基本特点和特性,特别是在教授一些具有本质特性事物的方面上,可以用此方法。学生在观察、触摸事物的过程中,对随后的新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客观事物观察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进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领域。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学习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借助观察实物球棍模型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从三维角度观察知识的领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情景感染激励导入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不感兴趣。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激起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程,实验导入法应是新课导入的最佳选择。如果在导课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演示实验,再配以恰当的设问、设疑启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体现化学的无穷魅力。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时,可以利用“喷雾作画”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即教师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和苯酚浓溶液等在白纸上绘画,然后将纸晾干,钉在木架上,再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FeCl■溶液,白纸上便会渐渐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时学生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四、复习导入法

运用复习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复习导入新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其中提问、讨论、联想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1)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与本节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旧知识和学生一起进入对话情景,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导入“化学平衡”的学习时,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然后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导入新课:“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但可逆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能否停止?最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何关系?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可逆反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用该方法导入新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授课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导入新课,它既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迁移,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思维定向。(2)讨论。教师根据要讲授知识的要点、难点或关键设计问题,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而导入新课。讨论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记忆。(3)联想。教师复述与新课内容有联系的化学知识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能启发思维引起联想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是:与新授知识是因果或从属关系;与新授知识内容相近或相类似;与新授知识内容相似或不同,可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联想导入新课,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花样百出的新课导入,再配上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必定会常常收获惊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新课导入”艺术的潜能,敲好这段“开场锣鼓”,使学生有常听常新、常见常异的趣味感,调动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效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铺开,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化学中的反应速率因素以及平衡移动的相关化学知识中,不但需要对影响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压强予以了解,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物质状态以及化学平衡移动予以讨论。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衡可逆反应时,可以反应X+Y与M+N,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如图1所示,则X、Y、M、N四种物质聚集状态是以下那种?(A)A.M、N同为气体,X、Y内一种为气体B.X、Y、N均为气体,M为非气体C.N、M内存在气体、X、Y均为非气体D.X、Y均属于气体,N、M内存在气体解答:高中化学本题中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和移动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可以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压强。其主要表现在不断增大的压强显示V1、V2均在同一时间发生了偏离,当二者显著增大时,表明反应物以及生成物均存在气态物质,但不能证明二者的存在形式是气态。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时需要考虑在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和一定比反应物中的大,参照上述条件可以得出选项A是正确答案。按照课标的要求,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求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区分内外,即可分为内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是指物质本身存在的不同性质以及结构差异,外因才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根据外因考虑反应物浓度、体系温度和压强。上述题目便是对反应物的压强进行讨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减少的反应物浓度或者增加的生成物浓度,因此浓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直接对化学反应速率造成影响,用压强原理进行解释,表达为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反应体系体积变化呈现。

篇(3)

一、类比联想

在解答高中化学试题时,类比联想是学生采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试题中的相关信息,不断进行联想,将一个已知对象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作为依据,联想出与其相关的另一个对象。通过类比联想这种方法,学生的思路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能够以旧代新,触类旁通。在解题过程中,表面上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在类比联想的作用下,能够巧妙地联想起来,从而发现新的规律、新思路,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二、排除确认

排除确认,我们可以通过一则组合型字谜来加以理解,即口木不是呆,莫把杏字猜,若要猜困字,不算是秀才。这个字谜需要通过思维发散来寻找出所有可能的组合,然后对其进行一一排除确认。首先,排除由口、木组成的杏、呆这两个字,而口和木不能组成左右位置关系的汉字,由此也被排除,同时也排除“困”字,最后只剩下“束”字,因此,揭开谜底。排除确认,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收敛,这也是高中化学奥赛试题中一种常用的解题技巧。

三、猜想求证

超纲题经常会出现在高中化学奥赛试题中,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勇于猜想的精神,勇于去假设,将理论和事实进行对比,并加以证明,这就是所谓的猜想求证。

四、巧用题目信息

在一些题型中,为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高中化学奥赛中会出现一些学生陌生的知识点,这时学生应该避开这些知识盲点,从试题中其他信息中找出突破口,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未学过的知识点出现在题目中会让人生畏止步,此时我们应迅速聚焦题目所示信息,大致判断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类别,再结合上下文所给出的数字信息如实验式、相对分子量等,求得物质的具体结构。

五、数学妙用

数、理、化这三门学科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例如,求有机物一般表达式,可借用数列推导;求质量比可用到数学极限等数学方法。

篇(4)

对于化学课的课前导入来讲,它是整堂课程的开端,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吸引力,所以,教师就要对课前导入的趣味性进行保证,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投入到其中。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前导入的这一环节当中,通过讲故事、讲有趣的化学历史或有趣的名人事迹等等方式来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来把一些生动且形象的现象向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极富趣味性的导入,学生就能够被吸引,从而就会认真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中。

(二)实际性原则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前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故事导入的方式,还是歌曲导入的方式,或者是实验导入的方式,又或者是直接导入的方式等等,如果运用得好,都是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课前导入方式,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来进行,按照课本的设计来进行。

(三)启发性原则

当然,对于高中化学的课前导入来讲,除了要有趣味性,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极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启发性比较强的内容。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导入的方式,在开始一堂新的课程之前,针对之后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展开思考。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二、高中化学课前导入的技巧

(一)构建开放式化学课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导入部分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宽松且和谐的氛围,并且在这一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实现情感交流的话,那么,必然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做到主动探究,大胆提出疑问。当然,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课前导入设计时,还需要同时为学生留下适合的时间空白,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氯水的成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设计出“自助餐”式的导学方案。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按时的把任务完成好,而且还能够动起手来,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整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和交流的乐趣。当然,这样的探究过程,也并不可能一切顺利,其中也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会有学生出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学生出现试剂量不能够控制好的问题等等。但是,对于反应的基本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明白是怎样发生反应的。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必然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进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尽可能地创设生动且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讲,主要就是要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情感反应调动起来。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化学反应速率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把各种颜色塑料袋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的方式,来让学生充满好奇地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再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教授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事先准备好的漫画播放出来,从而引入本堂课学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漫画,学生就会在充满好奇的同时,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有:人们在进行社交或者聚会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离不开美酒?而当人们喝了酒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飘然的感觉?但是如果人们喝酒过多的话,又会出现呕吐和胡言乱语的现象?而如果人们酒驾的话,为什么交警通过检测仪器就能够测出是否喝酒,到底是什么原理呢?等等。那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必然能够充满好奇地投入到这一堂课当中。

(三)充分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讲,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和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愿望等等都是相符合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也通常是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心理情感源泉的充分挖掘。通过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把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出来,来让学生受到感染,并自觉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

那么,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要能够公平地看待任何一个学生。特别要针对班上性格偏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还有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要勇于尝试,经常性地对他们说你能行。

篇(5)

虽然高中化学的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这一节极为重要,但是这一节的困难程度确实也不小,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总是有很大困难,掌握不住技巧,导致学习质量、效率的下降,最终也就造成了在做题以及考试上的压力[1]。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在短时间内实现化学学习的效率迅速提升,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化学的学习规律以及技巧进行深刻的探讨与研究[2]。在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中,同样重视规律和技巧的探讨,那么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1重视分类总结,简化学习难度

我们首先要做到分类总结,将学习中遇到的复杂东西简化,降低难度,重新分类总结,从而也就做到了对学习难度的降低。分类总结是学习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的重要技巧。分类总结指的是,对非金属单质以及氧化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并总结。非金属单质是一个大的统一的分类,在这个分类层次中,通过特征的不同的原理,在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别,而这些小类之间不论是在反应条件方面还是在反应物方面,必将会有一方面具有共同特征[3]。因此小类别的精确划分,有利于我们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非金属单质的学习方法。同时这种分类划分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开展由此及彼的推导学习,最主要的是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

我们在学习化学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这一章节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重要技巧,那就是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在任何的化学学习中,反应条件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化学学习中某些物质的反应进行仅仅需要接触到就行,但是还有一些物质对反应条件的要求很高,例如有些需要高温高压,还有些物质在需要高温高压的同时还需要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所以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需要全面,才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化学的学习。在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的学习中,在对强化反应条件清楚认知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详细明确的分类,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单质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掌握,这样不但更详细的了解了所学单质,还再次强化了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我们学生对于化学单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加大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化学学习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3重视实验的总结

详细的对实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是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中另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针对化学学习而言,我们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学习,更有利于的锻炼自身的注意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当中,学生认真的做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观察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化学实验的总结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实验仪器的充分准备。比如玻璃棒、试剂、锥形瓶、烧杯等等。充分的对实验仪器准备是保障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同时对这些进行总结可以更好的分析实验的特点。第二是对反应过程的总结,对反应过程有清楚的总结后,使我们每个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原理,并且可以从中发现每个实验的差异之处,这样学生们对于实验的清晰划分便没有丝毫问题了。第三就是进行实验时对反应物的分析和总结[4]。从反应物方面来看,实验也可以进行分类。简而言之,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总结,对化学实验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整个化学学习的具体化。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自己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同教材中描述的进行对比,看看是否一致,让实验更加的具体、形象,我们的学习全面性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综上所述,高中的理科学科中化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清楚的对物质分类总结,详细的对强化反应条件认知,积极的动手实验并总结,这样从学习中可以获得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技巧,那么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就不是问题了。在学习中不能盲目的效仿别人,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作为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小部分,从分类到反应条件再到化学实验进行学习技巧的总结,这样做出了演示,对于其他的化学学习也可以使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瑾文.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技巧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2(11):117-120.

[2]孙铭君.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技巧探究[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7(9):138-139.

篇(6)

完成化学实验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较为扎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善于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调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将新信息和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和解答要求看,解答实验设计问题的大致过程与思路如下:

第一阶段: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这一阶段主要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明确实验课题。从题目信息中,区分实验设计和其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区分实验设计和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明确实验设计的具体课题,并根据相关内容归类;

二是要明确实验条件。从题目信息中,分析整理出实验设计的条件,明确实验对象、限定的范围、可供选择的仪器、可进行的操作以及新情境的实验事实和反应条件等;

三是明确实验要求。从题给信息中,找出实验设计的要求,明确具体设计哪些内容以及作答方式与详略等。

第二阶段:在分析加工的基础上,实现指定的实验设计。这一阶段要求筛选、提取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加工,以选定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设计。从设计的要求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

一是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方法取决于实验原理,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在综合考虑题给实验原理、实验条件两者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实验研究的实验方法。

二是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的设计。装置和操作是实验方法的具体表现。解题时,要联系题目规定的或自行选择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并且联系已有的仪器装置类别、功能、适用范围、装配与使用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和操作应用的实例,通过比较、选择、改进或组合,从而完成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设计。

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语言文字,按照题目要求合理作答。对于实验设计作答的表述,务必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强、文字精练、突出关键。作答时,一方面要明确答什么,另一方面要搞清实验设计的假设与预期、结果与结论,明确实验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合理叙述。

例1:观察Na2

S2O3可看成是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被一个S原子取代而成。某同学用类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比较Na2S2O3与Na2SO4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

【提出猜想】

猜想①: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②: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结论】Na2

S2O3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分析:本题中有要求回答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和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在实验探究①中,,

A。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操作,应是: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到pH试纸中央,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但学生回答时多是:用PH试纸测定,只答方法,不答操作,不合题意。在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O32-+2H+==S+SO2+H2O,在预期的现象中已给出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但学生书写时却容易忽略,错误书写。

在实验探究②实验中,

C预期实验现象是:新制氯水的黄绿色变浅,而学生却只答成氯水褪色,应该能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过程没答出,造成错误。

例2在一支试管中放一小块铜片,加入适量浓硝酸,立即用无色透明气球罩上并系紧,描述实验中能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现象描述问题,在描述现象时,往往是只将主要现象描述出来,如产生红棕色及气球逐渐变大,而忽视部分现象,如铜本身的变化及表面出现的现象、溶液的颜色变化等。要全面描述,必须掌握其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并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得出预期的现象:

1、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溶解,最后消失。

2、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

4、气球体积逐渐变大。

篇(7)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与判断时,我们知道化学平衡就是说,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化学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可逆反应。然而,这一问题需要一些方法与技巧,来解决化学平衡的问题。其实,一套有效的化学平衡判断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化学平衡问题,还是一种化学思维。

一、高中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所涉及的每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能够保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其产生的值是一定的。化学反应体系内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平衡是化学反应平衡的标志。当化学平衡移动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的状态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则说明,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例如,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中,加入多少水就会有多少水流出,加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一直相等,化学反应平衡也是这样,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等于在化学反应中消耗掉的物质,因此,化学反应平衡移动中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其平衡遵循化学平衡常数。

二、在高中化学中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平衡

1.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高中化学中,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而且,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也可以说,v(正)=v(逆),即为化学平衡。当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种物质的消耗速率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是相等的,那么,就说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由于反应速率之比与方程式系数之比是相等的,因此,在描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就必须描述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的化学平衡。

2.根据其他条件判断

首先,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它们的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如果全是气体,气体总物质的量m不变。例如,N2(g)+3H2(g)=2NH3(g)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其次,有固体或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等体积与不等体积的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这时,可以说该反应达平衡。不过,也会有特殊的反应,像CO(g)+H2(g)=C(S)+H2O(g),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不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最后,变化中生成的反应,这一般是发生在密闭容器中,然后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其一,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例如,N2(g)+3H2(g)=2NH3(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体积缩小■,压强增大并且是原来的2倍,生成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也分别是原来的2倍,致使正反应速率与正反应速率分别增大,可是增大的倍数不同,导致移动不平衡,使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也就是v正>v逆,使平衡正向移动。其二,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其三,压强改变,但浓度不变,速率不变,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例如,N2(g)+3H2(g)=2NH3(g)达平衡后,使其温度与体积不发生变化,在这一条件下,在反应中冲入一定量He气,由于冲入的气体没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浓度的改变,所以,此反应的反应速率不改变,气体的总压强不发生改变,即v正=v逆,平衡不移动。其四,总压强不变,但浓度改变,则速率改变,且v正≠v逆,则平衡移动。

三、高中化学中平衡问题的两个注意点

在恒容条件下,如果不小心混入了稀有气体,那么稀有气体会参与反应,引起容器内的压强变大,然而,化学平衡却不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稀有气体参与反应时,不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中的浓度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继续保持平衡。除此之外,如果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中,添加催化剂,虽然,可以让反应的速率加快,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但是,化学反应的平衡不会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催化剂也不会使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化学平衡也不会出现移动,保持在平衡状态。当学习这一内容时,应谨慎对待,避免出现失误。

篇(8)

图像是高中化学知识最直观的体现,不仅是历年来高中的重点和热点,而且还是考查学生们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掌握,在高中化学图像中包括很多隐含的信息,解决高中化学题目中,要对解题思维有着一定的运用,不仅要有着扎实的高中化学知识,而且能根据具体的题目利用最正确简单的方法进行解题,图像是高中化学题目的一部分,所要考查的知识利用坐标把化学理论抽象为数学问题,考查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思维。

一、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

在高中化学中,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化学知识中,不仅考查的是压强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中更加深入的探讨了物质的状态以及对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探讨。

例:对于达到平衡感的可逆反应X+Y?葑M+N,当增大压强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则X,Y,M,N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以下的(A)。

A,M,N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X,Y,N是气体,M是非气体

C,N,M中有一种是气体,X,Y都为非气体

D,X,Y是气体,N,M有一种是气体

解答:在高中化学本题中,主要考察的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和移动的知识,考察到了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当体系的压强增大以后,可以很明确的得出V1和V2都是同时的偏离了初始的平衡性,二者都有明显的增大,这就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状态同时都受到了压强的影响,从中可以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者中都有气态物质的存在,但是现在还不能得出是有一种气态还是二者都有着气态,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对题目进行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能够可以说明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一定大于反应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能够从选项中选择出答案,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在对高中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有着外因和内因之间的区分,在内因中,由于物质的本身结构与性质的不同导致的差异,而针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因,在外因中,我们可以考虑到:反应物的浓度,体系的温度以及压强,在本题中就是利用了压强来进行探讨的。

在高中化学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就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是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所以在改变浓度时就能够直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针对于压强来说,压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必须要通过反应体系的体积来改变浓度,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在高中化学恒压的条件下,当体系的压强增大时,体积就会减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会同时的增大,从这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够解决本题。

二、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推断题

例: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可能含有Al3+,Fe3+,K+,NH4+,Mg2+和Cu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现向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析出白色沉淀,如加入Na2O2的量与生成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试推断: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离子,一定不含有( )离子,可能含有( )离子。

解答:根据本题的题目中,我们可以得知本题是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的推断题,同时还有了相应的图像能够让我们进行推断和计算,要想推断出溶液中所含的离子的种类,就必须从以下着手,首先,从题目给出的要求可以看出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因此我们可以把Fe3+和Cu2+进行排除掉,其次,在当加入Na2O2之后,题目所给的是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这就能推理出只有O2,而没有NH3,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排除NH4+,最后,就可以从题目中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代表的是Na2O2物质的量,不同于直接加入NaOH,这一题目考查的就是对物质性质进行一定的了解,这就加大了本题的计算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产生沉淀的物质量,从图像的曲线和点就可以看出,由1开始,就有一定的沉淀产生,在随着Na2O2的增加沉淀也在增加,这就能够推出溶液产生沉淀离子的存在,在当沉淀达到2号点时,沉淀的量达到了最大,在过了2号点后,沉底的量就开始下降,从中可以得到该溶液中有Al3+,沉淀Al(OH)3在强碱的条件下会产生溶解,在当达到3时,沉淀量不减少,再加入Na2O2的量,沉淀量为a,从中可以得出沉淀是Mg(OH)2,在此之后沉淀量是一成不变的。

三、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的思维

在高中化学中,针对于图像题解题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思维逻辑的培养,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题目和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能够从中可以得到隐含的条件,从而更方便与化学图像题的解决,能够把相似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归纳,训练出一种解决思路和技巧,并且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们在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更加方便。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题目中所含的关键知识点和隐含的条件,以及反应规律,物质的性质等等,特别是针对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能够对解题思维和技巧进行一定的运用,能够方便学生们快速的解题。

参考文献

[1]张煜.浅谈高中化学图像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6)

篇(9)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索能力的两大要素。作为学生,大多数具有好奇心,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做文章,引导学生去探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如在讲浓H2SO4的性质时,设计一个实验问题:在一个密封的钟罩内放半烧杯浓H2SO4和半烧杯水,过两天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让同学们回答,猜想各种可能性。以调了学生的认知潜能。然后引导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原因及答案,学生热情很高,通过积极的看书学习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及原因,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课堂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又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和谐相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充分接受教师的观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学到的知识也能铭记于心。

此外教师应增强语言表现力,讲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配以手势、眼神、肢体语言动作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我给同学们朗诵了美国作家卡逊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选段,“一个漂亮而布满生气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闻名,当侯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带有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的小鸟、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忽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能看几只战栗的小鸟,也已不能翱翔。道路的两旁只有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生命,因为水里已经没有鱼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原野、森林、沼泽都一片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通过这一段的朗读,唤醒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学习相关地环境保护知识。这样创设情景,一节课同学们地精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一心想学到相关知识去防止此类悲剧地发生或者怎样拯救那些发生悲剧的地方。

三、精心设问

我们都知道,思启于疑,有了疑问人才会去思考。因此,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聚精会神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密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或设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的,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为主题服务的、并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切忌问题大而空。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不急不躁,不要急于表态,答应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训斥学生,以免让学生望而生畏。切忌提出问题后教师包办代替回答。如:在讲酯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老陈酒有一股醉人的香味?②厨师做菜时经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作调味剂,为什么?问题轻松,涉及生活,学生爱好非常高,之后演示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学生亲眼观察到在Na2CO3溶液中凝聚一层油状液体,亲自闻到了它的非凡香味。结合前面所提的问题,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情境后,再讲解相关知识。

篇(10)

一、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浓度,对此,我们将依据控制变量法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特点进行考查. 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只要保证前后反应经过换算得到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前后相同,我们就可以保证该化学反应的等效平衡. 这是化学可逆反应中恒温、恒容条件下所特有的,也是恒温、恒容条件下最容易考查的化学平衡知识点之一,需要学生格外注意.

二、恒温、恒压下的等效平衡

1. 起始时,反应物物质的量改变的平衡

恒温、恒压下的化学等效平衡属于一种不完全等效平衡,无论方程式左右的系数和是否相等,该可逆反应都是不完全的等效. 对于恒温、恒压条件,在起始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不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换算成方程式另一半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前后的两平衡属于等效平衡.

例如,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 g) = BY( g)+ CZ( g) ,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 和Z 的浓度均为原来的1. 8 倍.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系数: a b + c

B. 压缩容器容积时,v 正增大,v 逆减小

C. 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 的转化率减小

D. 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的Z 的质量分数增大

分析: 从题目可知,该方程系数形式抽象,对此,需要利用化学平衡的极限等效法,研究该平衡反应的移动. 首先,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则化学平衡必然会发生移动. 我们不妨假设此时平衡不移动,则在该瞬间Y、Z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原来的两倍. 但是,题中给出的Y、Z 浓度变化为原来的1. 8 倍. 由此可知,该平衡向左移动. 于是可知a

2. 反应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平衡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可逆化学方程式aA( g) + bB( g) = mC( g) + nD( g) ,若是a + b = m + n,要使前后反应的平衡相同,只要换算后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同,该反应即平衡. 在面对反应方程式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平衡时,学生必须注意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变化,区别对待这些化学反应的平衡.

例如,在两个密闭容器内,保持温度为423K,同时向A、B 两容器中分别加入amol、bmolHI,待反应2HI( g) = H2( g)+ I2( g) 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所需时间tA tBB. 平衡时I2浓度c( I2) A = c( I2) BC. 平衡时I2蒸气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A% B%D. HI 的平衡分解率相等

分析: 首先,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式前后系数和相同,则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发生改变. 那么,要使该化学平衡相同,只要将反应物或是生成物转化成起始状态时与原状态相同,该反应即达到平衡. 对于方程式系数相同平衡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方向不受压强影响,可逆反应可视为等效平衡状态,前后的生成物浓度相等,故D 项为正确答案. 尤其是在进行气体式可逆反应的平衡判断时,要根据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确定是否会产生对应的气体压强的变化,从而判断是否会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

篇(11)

1.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语言风趣。课堂语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2)热情开朗。风趣的语言尚需借助一定的激情,教师要善于控制情感,进入角色,情绪饱满。

(3)方式新颖。新东西总能使人感到好奇和有趣。

(4)引证生动。引证的素材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方式要活泼灵巧,如比喻、类比、举例等。

2.启发性

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知觉、记忆、想象等会积极有效地活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增加其创造性因素。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要求做到:

(1)教学民主。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2)激发思维。启发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

3.直观性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要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采用直观教学,展现情景,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采用语言直观描述情景,描述要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在头脑中唤起具体事物的表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4.迁移性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更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在导入中应做到:

(1)以旧引新。建立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

(2)对比开讲。迁移有正负之分,影响有好坏之分。相近、类似的知识容易发生混淆,产生认识上的泛化,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要对比开讲,区分其本质特征。

万事开头难,上课的开头也不例外。只要努力钻研,方法就会找到。优秀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令人称赞的开讲,掌握课堂导入的过程、方法、原则,也就具有了课堂导入的策略,才能做到短、新、精、平、快、奇、巧、准。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就各异。

1.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要注意三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它的确立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2)搭桥铺路。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调动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识的契机。

(3)因“材”施教。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也不同,如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课,则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课,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

2.演示导入法

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过渡到学习新课的技巧。

3.审题导入法

这是教师在授新课时,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办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究。审题导入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4.实验导入法

这种方法在学习理化教学中运用较广。课前,教师巧设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从而导入新课。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5.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根源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6.悬念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