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资金成本的本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是产业转型,更是一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更包括政府转型、企业转型、社会转型、文化思想的转型等等。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本,我们应该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综合考量,指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所的相关经济损失,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变动导致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损失和福利的降低。
1、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以资源型产业例如煤炭开采、石油加工和炼制、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为主导。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是粗放式经营模式下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成本支出的资金需求非常大。
2、劳动力安置和转移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工作岗位需要的一般都是对技术要求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力,对文化知识、工作技能要求比较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后下岗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转型后的接替产业对工人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使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资源型城市转移或安置劳动力的资金需求包括下岗职工失业救济金、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对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的费用、新职业安排介绍费用、原资源型企业的职工退养、离退休职工移交成本等等。
3、产业转型和接替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性产业是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其他产业比重偏低,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型城市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寻找和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付巨大的成本。资源型产业转型成本具体包括资源型城市替代产业的形成成本、进入成本和替代产业的关联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成本。替代产业的形成、进入成本是转型成本中比例最大的,包括企业的改造成本和新企业的建设成本。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下主导产业才能成长发展,所以这部分建设和发展成本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不可避免的支出。
4、社会秩序整合成本的资金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也是城市经济、文化、环境、产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革的过程。资源型城市已经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原来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破了,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对未来的产生彷徨,社会各种矛盾的交织,必然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府、企业和社会必然要花费一定代价稳定社会,建立一个社会稳定机制,让人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金融支持的主体分析
1、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补偿的金融支持的路径
(1)以政府为主导的的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条件。政府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包括财政直接补贴和政策引导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专门补偿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预算,但是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
(2)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指的是主要通过市场力量推动金融对其他产业的支持。这种金融支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市场型金融的经营对象包括多种金融资产,并且通过多种金融负债来筹集资金并创造信用,为客户提供的是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又可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和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模式。
2、存在的问题
(1)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的资金缺口很大。资源型城市经济依赖资源型产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单一,很多地方财政紧张,然而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的资金缺口很大,转型成本的财政补偿严重不足,单单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是杯水车薪。资源型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历史抱负大,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很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资源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长期依赖银行贷款,短贷长用,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考量,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信贷投入很谨慎,金融机构难以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来设计贴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从而限制了金融资本的投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转移的资金的缺口很大,金融支持力度和社会资金募集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后劲不足。
(2)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渠道单一,金融风险较大。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主要是财政投入,而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主要以商业银行的单一信贷渠道为主,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过低,投资形式单一,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产业对信贷资金严重依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风险有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资源型城市市场为主导金融支持主要是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程缓慢,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信贷品种单一,收益不高,中间业务匮乏,风险敞口较大。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补偿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资源型城市的金融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聚集资金,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人才的流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政府和人民银行为主导作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要构建商业银行与资源型企业之间良好的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资源型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大力发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降低信用风险。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信用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信用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资源型转型的主体,还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渠道和风险分担机制
积极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制,形成政府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体制,建立国家、集体、私营、个体、“三资”、股份制等多元投资的格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筹集资金。同时各类金融机构要共同组建金融公司,同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风险,采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构建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
(1)政策性金融支持为先导,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政府制定金融政策,使得资源型转型主体能够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获取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担保、投资、存款保险、贴现、利息补贴等一系列资金融通。尤其是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配合,通过扶持性资金、引导性资金,调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之,以政府政策为主,商业性为辅的运作原则,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共同发展,合理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施工企业资金、成本、人才、管理竞争日趋激烈。项目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如何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资产积累、资本积累和利润积累?如何利用存量资金,盘活沉淀资金,破解单纯依靠银行融资解决流动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使项目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各施工企业在管理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资金管控
目前,各施工企业都面临着银行账户众多、报表反映资金余额大,但集团公司中标项目启动、相互往来调剂、归还银行贷款需要资金时归集难度却很大的现状,于是,企业不得不依靠贷款来解决流动资金的短缺问题,最终反映在集团公司层面的是“存贷双高”的困境。另一方面,项目部距离公司总部较远、信息化程度低、管理链条加长,导致了总部对项目资金监管缺位,形成了资金监控盲点,项目在资金使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民工工资、结算超付、挤占成本、往来借款等问题层出不穷,有的项目领导出于“小集体”利益的考虑,甚至转移资金、挤占挪用、隐瞒利润、体外循环,集团公司作为法人单位最终要承担项目资金监管缺失带来的责任损失。针对这些管理现状,我们中十冶集团模拟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采取了“集中结算,分户管理,统收统支”的资金集中管理办法。
(一)实时整合银行资源,同比降低融资成本
施工企业对银行有很强的依赖性,投标询证、银行履约、中标筹备、购置设备需要流动资金补充;投标和履约需要银行开具保函和信贷证明,企业只有不断扩大银行授信额度,才能满足规模扩张的需求。经过整合我公司选择4家信誉良好、服务便捷、长期合作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办行,双方在授信额度、低利降低保证金等方面实施战略合作,集团本部和分子公司将原在其他金融机构开户的单位都转移到主办银行中,主办银行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和中间业务收入,企业降低了财务费用,可谓互利双赢。同时我们积极关注新近落户的金融机构,争取新增授信,降低资金成本。通过这些举措,为企业节约了资金,降低财务费用。
(二)加强银行账户和货币资金管理,夯实资金集中管理基础
集团公司财务部资金中心负责集团本部、分子公司、项目部银行账户开设、变更、展期、撤销等相关资料提供、信息管理事宜。
1.新设开户。新成立分子公司必须在指定银行开户;项目部除在业主指定专业银行开立账户外,不得再开设其他对公账户。
2.尾留项目。工程已完工、和业主正常结算结束,仅剩余变更、索赔工程款和质保金项目,在施工所在地开设的银行账户长时期不用,及时撤户,尾工款项经协商后直接汇入集团公司指定账户。
3.网上银行。各项目应加强网上银行资金支付授权审批程序,严禁一人掌握网银经办审核UK盘和密码。各项目应建立缜密的资金申请、审批、复核、支付制度和程序。财务负责人对银行账户、资金安全负责。
4.现金结算。凡不属于《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中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规定结算方式支付款项,特殊原因须使用现金结算的,经财务负责人签字批准。
5.账实核对。项目财务负责人应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三)全面推行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和分子公司收支预算管理
1.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分公司、集团公司两级审批。其目的一是掌握各项目外欠款项情况,二是强化财务对合同管理、结算支付的监督控制职能,从财务支付角度把好“合同关和结算关”,杜绝“无依据结算、无结算支付”的情况。
(1)资金计划:项目根据收款额度,外欠款项类别、金额及轻重缓急编制资金计划报分公司及集团公司两级审批后由财务部资金中心支付。各项目财务负责人每月随财务报表将当月资金计划实际执行情况报集团公司财务部,集团公司和各分公司到项目财务检查,重点核查资金计划审批及集团公司资金管控措施实际执行情况,作为对各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2)结算支付:各项目成立由财务负责制人参加的合同审签小组,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凡涉及资金收支的文件、协议、纪要等必须要在财务部备案。凡未签订合同结算、未结算进行付款的,财务人员有权拒付,财务负责人可将相关情况上报分公司和集团公司财务部。
2.各分子公司实行月度资金收支计划审批管理。各分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年初下发的年度、月度财务预算,按照“有计划、保生产、抓重点、留余地”的原则进行资金支付及费用控制。
集团公司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各单位检查资金计划及集团公司资金管控措施执行情况,作为对各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四)积极利用合同条款,加速资金周转、防范支付风险
1.项目部应主动加强与监理工程师、业主沟通联系,加快对工程签证、进度结算款的回收,形成资金生产资金的良性管理循环。
2.充分利用甲供材料资源,减少生产资金的占用,转嫁项目资金压力。
3.积极参加业主组织的各种劳动竞赛,通过合理的组织,赢的各种工期奖、质量奖等。为集团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项目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4.深入领会招投标管理规定、合同文件、制度办法、会议纪要,用足用好索赔条款,保全相关的证据资料,及时向业主索赔,降低损失。
5.在和下属施工队签订合同时,要求缴纳履约保证金,一方面筹集了生产资金,另一方面降低了分包施工队履约风险。
二、成本控制
(一)前期预测
在以往的项目管理中,许多企业经常走入:施工产值连年攀升,利润比率却逐年降低怪圈,我们认为,项目管理只有源头控制、合理报价、成本预测、过程控制”,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1.投标报价。施工企业除了尽可能确保中标外,工程报价一定要科学、合理、均衡。
2.施工组织。企业中标后应根据项目规模、工程特点、技术难易程度等综合情况确定施工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布局。技术难度大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应重点予以关注。
3.管理模式。我公司项目管理模式为集团公司、分公司、项目经理部“三级管理”,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全责考核制”,防止了项目管理中个人牟利、企业受损的短期行为。
4.标后预算。企业中标后由经营计划部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实时材料、人工社会平均价格对该项目进行“二次标后预算”,通过科学预测,目标利润、独立取费等因素便一目了然。在“二次标后预算”中,应缴上级单位管理费比例合理确认后,可在内部择优筛选项目负责人,合理确定目标责任考核指标。
5.成本预测。项目开工之初应进行成本预测,对投标单价和预计实际发生成本逐项进行单价分析、比较,对项目部现场经费进行测算,为单项成本过程控制、项目后期成本降低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过程控制
1.合同管理。项目对外要依据工程施工合同与业主计量结算,对内要依据劳务承包、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合同进行结算。
(1)项目部成立由项目经理、副经理、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合同审核小组负责项目对外审签合同事宜,重要的分包合同要通过集团公司合同审查小组会签后方可实施。
(2)项目部设专人进行合同管理。在财务核算关口前增设一道“控制关口”,形成以“合同为成本控制中心、财务成本核算中心、工程、机材等相关业务部门为过程管理责任中心”的“三中心”管理思路,各部门有机联动,重点控制“工料机”直接工程成本。
(3)“归口管理、归口结算、归口核算”工作。
项目部应建立内容齐全、适用对应的工程数量、合同管理、计量管理、内部结算、申报文件、批复文件、变更工程等各类管理台账。 成本核算按工、料、机、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及各项独立取费项目分列应支付的费用。
(4)施工成本控制中“分块算账、及时算账”,及时发现成本管理疏漏,堵漏增效。
施工过程中要建立自营与分包分别核算方式,对照结算子目进行成本分析,堵塞漏洞。
2.工资。
(1)基础管理:项目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建立人员信息卡、社保金、安全专项基金和工资核算4类管理台账。工资核算台账中应对各类人员的工资进行明细核算。
(2)工资实行动态管理:我公司根据施工项目特点,出台了“项目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针对项目前期、中期及收尾阶段项目人员工资实行了不同阶段的工资标准,这种动态工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项目现场人员工资性支出。
(3)民工工资:农民工因其人数众多、流动性快,管理难度很大,为监督“中间承包人”及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项目可由负责安全协调的专门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实名登记建档,实现工队用工的动态管理。
(4)过程控制:项目财务负责人每月应向项目经理提供“施工队结算支付情况动态详表”,为项目经理向工队拨付资金提供依据。
(5)退场清算:项目部要重点做好各下属施工队完工退场的结算、清算、支付等环节,主要对施工队完成工程量、材料进行清算、分包工程决算、核实外欠债务、施工队在最终结算单签字。材料供应商、机械租赁商应核实往来账务,款项付清、合同执行完毕时要求对方书写终结内容。
3.材料费。
(1)基础管理:材料管理中要“抓大放小”,把好“采购关和盘点关”。
(2)材料采购:大宗材料采购价格是材料成本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对钢材、商砼、砂石料、柴油等材料,无论采用可种采购方式都必须要做到“过程透明、注重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3)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有的项目各部门之间业务配合不流畅,对分包施工队结算滞后,钢材等大宗材料直接运到现场,供分包施工队使用,超耗或丢失现象未及时反映未到财务部门,财务账面无法真实体现与分包往来情况,存在支付风险。
根据多年现场经验认为,项目部材料、工程、预算合同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到:
(1)大宗材料实行定额领料:材料部门依据材料计划对分包施工队实行限额领料。
(2)施工过程中预算部门按合同约定及实际完成工程量及时与分包方结算。
(3)材料、工程部门现场技术员加强过程监控,防止大宗材料丢失浪费。
(4)每月由主管工程副经理牵头,材料、工程部联合盘点各施工点大宗材料,将盘点结果汇总到预算、财务部门。对出现丢失或毁损的要及时作价交财务部门进行往来抵扣。
4.机械使用费。
(1)对机械使用费逐步进行量化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费。
(2)建立、健全设备进出场、原始运转记录、设备调配单、设备使用单等机械管理原始资料,细化设备原始运转记录。
(3)加强过程控制,尽量缩短设备租赁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在签订合同明确冬季、雨季、设备维修期及停工间隙机械费计价方式。
(4)提高设备使用功效、降低机械使用成本。对外租机械油耗情况进行了统计,及时清退油耗较高的机械。
5.间接费用。
按照概预算编办规定,项目施工总成本中的间接费用项下共有两大类10项费用。间接费用项下工程预算成本和财务核算成本基本“趋同”,根据项目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在间接费用项下对工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差旅、办公、会议、业务招待等费用核算的更为细致。
为了有效地管控项目管理人员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实现集团降本增效目标,集团公司先后出台了“项目现场管理费使用办法” “项目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现场管理费使用办法中规定了按不同类型项目现场费用提取标准、使用及考核办法;项目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按项目中标价及类别设置项目人员机构,按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减少了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费开支无标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肖坚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石油储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筹集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各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石油储备制度成熟的国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其它国家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一)石油储备的资金筹集方式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各国筹集储备资金的渠道方式不尽相同。
1.美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资金和石油收储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到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共花费215亿美元,其中储备设施建设和操作费用53亿美元,购买石油及运费159亿美元。
为了减轻石油储备的财政负担,从1995年起,美国政府利用其富余的石油储备设施开展商业化运作,不仅向国内企业出租,还向国外用户提供储备服务,包括:(1)出租转让尚未充分利用的储备设施;(2)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辟外贸分区,为境外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提供储备石油的服务;(3)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过剩的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
2.日本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主要由石油公团(后改革为资源机构)投资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资本金由石油公团出资70%,另外30%由民间石油公司出资。建设投资一部分是政府通过预算直接拨款,其余部分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政府补助利息)和非公开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无息贷款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即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储备的收储资金,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和非公开债券,以及承兑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政府通过预算对贷款利息进行补助。政府石油储备的运营管理费用,全部由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给石油公团,再由石油公团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财政资金主要是依靠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来筹集的,这个税对所有的原油和进口的油品征收。
企业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储备成本纳入产品价格之中筹措。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为私营石油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
3.德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德国以机构储备为主,并由储备联盟(ebv)来实施管理。ebv石油储备的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会员交纳的会费,政府不提供补助。
1978年,ebv成立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总额为25亿欧元。到2001年3月底,贷款额增加到36亿欧元。ebv不需偿还这些银行贷款,但需支付贷款利息。在ebv因国家法律修改而解散的情况下,其债务由政府承担。
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和经销公司是ebv的法定会员。会员须在每月底前向协会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并于下月底前缴纳相应的会费。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后经联邦经济部长与财政部长批准。逾期交费需支付比欧洲央行借贷利率高3%的滞纳金。ebv的会费收入主要用于石油销售经营、支付银行利息及储备设施的租金。
德国法律允许ebv会员将其缴纳的会费纳入石油商品售价,只需在发票上注明“此价格含法定储备费用”,并列出具体数目,各销售环节均按此开具发票。因此,ebv会员缴纳的会费实际上由最终消费者承担。
德国的商业石油储备费用由企业自负。
可以看出,各国国情不同,储备资金的筹集渠道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负担,只是各国的比例不同而已。
(二)石油储备成本控制的主要经验
1.石油储备成本的构成
石油储备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建立存储设施的建筑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购买成本。前两项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也相对容易控制,各国政府工程招标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审计,一般都是在行政部门公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向全球各地企业公开招标,事后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购买原油的成本比其它两项成本要高出很多,也很难控制,传统的审计和监督也很难发挥作用。储备油并不是一次性购买的,而是在几十年中逐渐购买的,否则哪一届政府都支付不起这么大的账单,而且一次购买太多原油,会搅乱整个原油市场,自己的成本也会升高。因此,如何尽量地降低储备油的购买成本是各国石油储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还有风险成本,包括收储过程中的价格风险,建设维护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投放过程中的运输风险等。为了避免和降低损失,必须对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2.主要国家石油储备成本的控制——以美国为例
在已有的石油储备大国中,美国在石油储备成本控制上的做法比较科学,也有一定代表性,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奉行“成本最低”原则。美国石油储备的第一原则是“成本最低”。美国政府认为,尽管影响美国经济安全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绝对存在,但这种中断的数量和严重性几乎无法预测。如果国家受到全面攻击,炼油厂和运输管道必然是攻击的对象,如果这些设施被摧毁,即使有再多的原油也毫无用处。美国能源部给石油储备办公室的指示是“成本最低”,因为这个指标最好衡量和控制。
二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储备方式。例如,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而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美国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4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大大节约了成本。
三是坚持市场化操作。一般来说,各届美国政府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对石油储备办公室发出购买指令,加入提交国会的政府预算。为了降低购买成本和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储备石油的购买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在实施购买行动时,首先由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提前向社会公开购买计划(包括数量、品种、交货地点、时间等)和竞标时间,拟参加竞标的公司须向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出具银行信用证等资质证明,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竞标。在竞标中报价最低者中标。另外,招标规定还允许中标的公司推迟交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中标的公司拥有很大的灵活性来决定何时采购、如何交割、如何进行套期保值等,降低报价。而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也摸不到中标公司什么时候会到市场上去买油或补充存货,所以也无法操纵市场。
四是选择好采购方式和采购时机。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五是实施“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即允许租用联邦政府外大陆架的公司用直接向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供石油的方式代替缴纳矿产资源特许费。从1999年克林顿政府开始到现在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石油储备的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二、我国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措施
我国石油储备的各类资金应通过财政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本两种渠道来综合保障。政府储备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法定储备的资金以企业为主解决,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商业储备的资金应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
(一)财政资金支持
1.建立石油储备基金
为了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考虑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在国家预算中专户管理。其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渠道筹集。政府资金可以通过开征相关税收或附加费的办法筹集。社会资金可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
可在国家石油储备基金项下,设立“石油储备资金”和“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两个账户,由财政部委托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管理。石油储备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收入包括国家财政逐年投入的资金、动用储备石油收回的资金等;支出包括支付收购油料的货款、运杂费等,必要时还可平衡财政预算。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的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出租储运设施的收益及运营收益等,支出包括石油储运设施建设费用、石油基地管理维护费用。
2.动用外汇储备
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汇市情况看,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将石油资源视为一种新的储备资产,那么石油储备可以成为外汇储备投资的对象。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一种方式是,如之前汇金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一样,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直接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资本金。所用外汇主要在国际市场购买储备油,不在国内进行二次结汇。另一种方式是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主要石油企业、民营石油资本共同在海外组建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海外石油资源,为石油储备提供稳定的油源。外汇储备以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
3.开征石油特别消费税
可结合我国将要进行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设立石油特别消费税,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如果我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中加收1分钱,对消费者影响不大,但每天就可以有近千万元的收入,1年就是36亿多元。
石油的消费者是石油储备的直接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而设立特别石油消费税是合理的,从其它国家来看,也是有先例的。石油储备特别消费税可以成为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储备收购及其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
4.对企业法定储备给予支持
企业因承担国家义务而额外增加的法定储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为企业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免征储备油进口环节税,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为企业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等。
5.实施若干免税措施
目前,国家已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涉及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予以免征。这一政策应拓展到其它所有参与石油储备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同时,对企业法定储备的进口石油返还或免征进口环节税。
(二)利用社会资本
1.发行特别债券
在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初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重,石油消费税的积累不足,为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尽早使国家石油储备发挥作用,必须另外求资金来源,发行国家石油储备债券就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石油储备债券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发行,用石油特别消费税作为担保,主要发行长期投资债券,发行的对象主要是中长期投资者。国家石油储备债券除了在国内发行外,还可以向国外发行。由于国家石油储备债券有石油特别消费税作担保,风险极小,是真正的“金边债券”,预计将有广泛的市场。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很高,近两年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放储备市场
石油储备资金筹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放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储备基地,国家租用。还可以由政府以特别许可的形式,委托具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代替政府运营政府石油储备。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在时机成熟时,也可利用政府石油储备基地富余的储备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储备设施还可以由民间建设,政府租赁,长期使用。
3.建立规范的储备联盟会员交费制度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结合的储备结构。国家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企业组建储备联盟,并规定好联盟的会员交费制度。国家根据储备义务企业上年的经营量和全国机构储备量,确定其本年度需要交纳的会员费用。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一体化石油公司,要分别计算各业务板块的会员费,汇总计算其会员费。国家对储备联盟的各种收益应予以免税,当储备联盟遇到资金困难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
三、我国石油储备的成本和风险控制
石油储备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动用成本控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成本的控制
石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购方式和采购时间。在长达30多年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原则和实践操作程序。这些经验包括:让市场决定购买行为模式;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如果市场价格总体偏高不下,则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推迟交割时间;购买行为本身考虑到稳定市场。我国石油储备的采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市场化运作
对于已确定的储备石油的收储和投放任务,要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时,原则上采用招标的方式,通知相关的外贸企业参加投标。委托中标企业订货、运输等。在国内市场收购时,以直供用户价配置。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收购价格。在采购工具上,应尽量使用长约,并配合以石油期货套保业务,锁定价格。
2.合理选择采购时机和采购数量
采购时机选择的原则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这需要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分析,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预测不准,反而会错过时机,抬高成本。为分散风险,各国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法,通过较长的时间达到储备目标规模。
在采购时,控制每次的采购规模,并提高透明度,避免自身的采购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有关人士分析,如我国一周买进50万桶用于石油储备,国际石油市场是不会有大波动的。采购频率的安排,还要和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结合起来。在既定的预算之下,要尽量减少资金成本。
3.早期以份额油为主
所谓份额油是指我国在国外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而不是从国际原油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采购价格,但是会减轻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减小价格波动风险。
上述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石油储备主体具有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均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对于企业储备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政府储备。所以,不论采用何种管理体制,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都应该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构。
(二)储存成本的控制
为了节约储存成本,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三三制”,即对石油储备规模作如下三种分割,形成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储备结构:
1/3储备油必须保质、保量存储于库况最为优良的油库中。该仓储企业有保管之责,无架空轮换之权。即这部分储备油的轮换更新必须先进后出,而不允许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一部分储备油,每年必须安排轮换不少于1/2的数量。对此,应专门制定轮换费用的补贴标准,确保政府一旦需要动用,真正做到调得动、用得上。
1/3储备油可考虑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即在保质保量保值的前提下,可由仓储企业结合现货市场交易吞吐吸纳、轮换更新。特别应鼓励和倡导库场结合,建设石油市场,以便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储备油低成本轮换更新。对这一部分储备油可以适当允许架空轮换,但轮空期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遇特殊情况需经批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轮换以后的储备油质量只能提高,不得降低。如有增值,增值部分的1/2缴入石油储备基金专户,1/2留归仓储企业。但如通过市场化运作轮换后发生亏损,其亏损金额由仓储企业全额赔付。如发生数量、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轮空期未经批准超过3个月以上,则应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存储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1/3储备油可考虑以等额资金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对这一部分储备油的承储运作可另行制定专门制度,进行招投标,以确保中标仓储企业或其他有条件承揽此项业务的企业,有必备的经营水平和能力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严格按套期保值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因违规操作和其他违纪运作造成损失的,应由承储企业全额承担经济损失,并视情节性质和程度进行处罚,包括取消承储资格,直至追究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
与上述“三三制”相适应,储备油库中既有以静为主,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保质、保量的储备油;也有参与市场吞吐运作,特别是通过库场(石油市场)结合,实现低成本轮换更新的储备油;还有配合期货市场交易的周转库与交割库。这一动静结合的库存结构,有助于尽可能减少与杜绝存“死”油的情况,从而有助于相应减少财政补贴,也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动用成本的控制
石油储备动用时原则上采用竞价销售,通知相关企业参加竞购。储备管理中心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不能竞价销售的参照当时国际上同品种油价,附带相应的费用和损耗确定价格。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销售价格。
(四)风险防范措施
1 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素质的优势、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教师工作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必须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地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改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对教育事业的爱心与责任心
爱心与责任心是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这一素质具体到教师身上就应该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通过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进而热爱学校,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善待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有爱心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刻苦钻研业务,积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课程改革。
3 过硬的业务素质
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教师要想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要树立终身学习、向时代学习的观念,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关注本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动态,熟练掌握系统、扎实、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也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还要熟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其次,应构建多元化智能结构,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最后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艺术,教育教学组织监控,现代化教育技术等能力,还要学会创造性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思考并提炼出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去研究自己的教学,使课程改革更加有效。
4 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 引言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费用开支,进行恰当的指导、监督、调整和限制。及时纠正运行过程中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不仅能够指导项目管理人员有效的控制成本,还可以作为项目评价和考核的依据。由于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特定的工程项目,它随着项目施工的结束而结束,在施工期间,项目成本能否降低、能否控制将不可逆转。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
二 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经济活动,是施工企业日常运转的中心工作,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成本控制中心是项目部,核算对象是各个单项的工程成本。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2)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在公路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①掌握工程基本情况、熟悉合同内容。项目经理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如合同单价、主要工程量、合同工期、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②分解成本控制指标。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消耗的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要从消耗量上定额控制、单价上“货比三价”择低控制。③机械费的控制。项目部各级要把单机、单车核算落实到设备操作手,借此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激发劳动积极性、降低无功消耗,同时也可将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④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项目总成本与总工期是成正比关系的:随着总工期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增大或降低。基于该规律,项目部可采取加大人员设备投入、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合理调配工序等措施来缩短总工期以期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标。
三 影响施工企业项目部成本的因素
3.1 主要因素
3.1.1成本控制体系是否有效运转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需要项目部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位人员的参与。
3.1.2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进展的核心和灵魂。它对于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高低。
3.1.3 项目施工团队的选择与管理
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的施工生产,施工队伍质量的好与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控制水平。
3.1.4 严格控制材料费用
在项目成本中,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材料费节约是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节约,而且材料费用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用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3.1.5 控制机械设备费用
工程项目部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费用在施工项目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3.2 其它影响因素,具体包括:
3.2.1工程质量控制水平。
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不过关,会造成返工,从而增加各种资源的消耗,甚至会影响工程进度,给项目部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会给施工企业的信誉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3.2.2 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目前各项目业主对施工的安全及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受到罚款、停工等处罚,甚至可能被清理出建筑市场,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
3.2.3项目变更索赔工作
施工现场千变万化,实际工程量与施工图纸不一定相符,索赔工作稍不细致就会加大成本支出。
3.2.4项目竣工结算成本控制
项目竣工结算成本是施工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竣工结算成本的控制,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四 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4.1 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利用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将施工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同时要确定目标值,因为这是成本核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决不能一味降低成本,而影响到施工现场的设施和工程质量标准。
4.2 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又称“三全管理”。三全管理一个也不能少,才能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4.3 项目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在动工中落实。施工准备阶段是构想和预计,而竣工阶段则已基本定局。
4.4 项目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应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以此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 PDCA 循环。
4.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工程成本目标明确,奖惩分配明确,使降低成本与职工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可以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降低成本的意识,使成本控制人人从自我做起,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五加强成本控制措施
5.1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项目进场后根据人员、物资、设备采购等因素对标后预算进行目标成本计划编制并与标后预算进行比较,核算项目盈亏、预期的实现及项目利润更大化。项目部应制定本项目的目标成本计划,根据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细化到每个部门甚至于每一个人,从制度上明确每个责任部门、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同时,要强化项目成本管理观念,上至领导班子下至作业层的每一个人员都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意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收入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项目部应定期组织财务、合同、机械、材料部门对项目经营效果进行核算和比较,合同部门核算分包工程结算,材料部门核算材料消耗,机械部门核算机械消耗结算,财务部门按照当期已发生成本及各部门预计发生成本,形成已实际发生成本。合同部提供形象进度产值、标后切块产值、目标成本计划比较,核算项目的动态经营效果,核算结果报项目领导班子研究决策。找到赢在哪里,亏在哪里,以便项目领导班子及时调整管理思路,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5.2 科学施工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必须立即组织力量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项目中的重点工程、控制性工程要单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编制项目成本预算的依据,并报上级单位审批。 施工组织设计应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气候和交通运输等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项目部、施工队伍两级方案优化和工程数量控制体系,明确各级总工程师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5.3 强化施工团队管理
施工团队要实行合同管理,严格按合约办事,并控制人员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已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进场和退场;科学安排工作,提高作业效率,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5.4严格控制原材料采购和进出
一是严把采购关,降低采购成本.项目部对于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和合作伙伴的推荐,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宗材料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锁定价格,明确材料品质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对于地材等零星用料,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二是严把材料收发关,明确工程合理的材料消耗量,节约用量,防止浪费。另外,建立健全材料台帐,加强材料的动态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收发料制度。
5.5工程设备管理
设备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的能力,合理配备机械。同时建立机械设备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加强机械的维护和保养,以及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业务培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杜绝发生机械事故。并且要做好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对于外租设备,要做好工序衔接和登记记录,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其满负荷运转。
六结束语
公路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技术、管理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以及全员参与的三全管理过程。企业只有从内部管理着手,按照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对公路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才能成功的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为了让制造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其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但很多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且成本管控工作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做好制造型企业内部的资金规划,加大成本管控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完美结合,将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结合的意识
就资金管理而言,主要是从资金筹集、使用上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能有效的杜绝出现企业资金断流的现象。而成本控制则是以最大程度节约资金支出为目的,通过对成本的规划与监督,达到企业成本管控的目的。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的成本管控意识十分高,在企业员工管理中,要求员工使用的A4纸张,都需要正反两面都是用才可以。正是这样细致的成本管控,使得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很多制造型企业中根本没能清楚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意识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将二者相互结合,还多将二者分开单独进行管理,这样往往会出现资金与成本规划不匹配的现象,还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尤其是过多的企业存货,给资金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削弱了资金的流动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将企业置于经营风险中,大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营利润。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严重脱节
就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分析发现,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相当薄弱,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因此难以将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考虑,导致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呈现严重脱节的情况,难以及时获取资金流与成本管控的信息,使得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效率降低。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环节较多,如果没能注重对资金的合理调配,以及成本的有效管控,很可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在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在进行资金规划时忽略了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如: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关于资本结构往往只看到了筹资成本或是债务危机,而没能延伸到与其相关资产结构所蕴含的成本支出。或是在利用企业资金投资时,更关注资金断流后会出现的危机预防措施,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投资成本,可能会对成本管理计划产生一定的牵制。
二是成本管控过程中也缺乏对资金管理方案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制定需要从全局出发,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控计划并严格执行,然而在实际进行中,往往难以充分考虑到资金管理方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制造型企业成本管控计划脱离了资金管理方案的现象,执行起来很难,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差异分析以及纠正的难度,反而不利于制造型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资金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成本管控体系不健全
从某方面而言,我国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工作不到位,主要还是因为对其管理重视度不高。因此,在资金管理人员配置上,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等也普遍偏低,同时很多制造型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系,无法对全面及时的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情况,以及成本管控工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而是将这些工作重担纷纷压在了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与管控上,根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创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加强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观念意识
对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正确的思维才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想让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完美结合,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意识。通过制造型企业领导的以身作则,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上行下效的在整个企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让工作人员也能更好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起成本管控意识。
制造型企业各部门都充分建立起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意识,就能从各部门的历史数据中找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着手点,确立相应的成本管控指标,并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严格监管,不断的分析各部门实际的成本消耗与指标成本的差距,才能真正的找到制造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二者有效结合,即在进行资金管理时,要多考虑考虑成本管控,就不会出现对成本管控出现牵制的局面。同样,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结合资金管理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1+1>2的效果。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长远发展战略,都需要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进一步推动制造型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盈利能力。而要想实现资金管理中有成本管控,成本管控中有资金管理,也需要从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建立MRP(物料需求)系统,控制存货的数量,降低企业存货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的同时提出科学的资金需求。
首先,运行此系统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销售及运输周期、生产周期进行产成品的期量标准设置,同时对原材料也要进行期量标准设置;然后由市场部根据市场销售预测在系统内下达销售计划,系统会根据销售计划、系统内存货数量、期量标准自动运算产生生产订单,生产订单产生后,系统会根据生产订单、BOM清单(产成品耗用物料清单)、材料库存数量、材料期量标准计算出生产出订单所需产成品的物料需求订单,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订单组织采购,保证生产工作正产开展。这样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方式组织材料物资采购,企业存货数量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将会大大降低,同时资金占用也会大降低;这样当我们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就可以提出准确的资金需求计划。
二是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分析成本可控原因点,看是生产环节浪费还是材料成本过高或者是其它原因,制定科学的成本管控计划。
三是采取了以上方式后,我们在做资金管理规划时,才可以兼顾成本管控,有效的推动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这样成本管控与资金管理就可以相辅相成。另外资金管理规划可以从筹资、投资、资金调度3方面进行来保证资金的取得;多方面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更利于资金管理计划的顺利实现。
(三)加大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成本管控体系
在制造型企业中实现资金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为了有效的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或是引进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才等方式来改善,通过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队伍,确保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便在社会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制造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商品经营的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企业来说,往往规模较大,员工和设备众多,这无疑增大了制造型企业管理的难度,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证自身的正常经营运转。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和制度的落后,造成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这些情况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一、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运作和成本控制相分离
许多企业都能意识到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总会当作两个问题分别思考,没有意识到资金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作用。尤其对于制造型企业,由于日常投入运营资金较多,资金管理难度较大,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把控,必然导致资金有效使用率降低,相对应地成本也会增加。譬如制造型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举债购买设备厂房,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行为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借款的利息也将是企业一笔不小的支出,这样看来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提高了。如果缺乏资金和成本的统一考量,很多经济业务其实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会由于资金被捆绑,为企业带来偿债能力变弱的财务危机。
(二)企业缺乏有力的内部管理控制
由于制造型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大,员工、设备、厂房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把控。但实际情况中许多制造型企业都是粗放型生产,内部控制薄弱,一味地投入资金用于经营生产,没有考虑到大量资金由于很多方面的浪费:员工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机器设备没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及时维护、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积压多而久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进行处理,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三)制造型企业经管理念相对落后
制造型企业一般是经济市场比较“老牌”的企业类型,企业内部许多制度、管理理念都在多年累积中就制定好或约定俗成。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陈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企业招聘的员工综合素质有所欠缺、财会人员没有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资金没有合理的规划使用。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制造型企业固有存在的,常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改良和革新,必然会造成制造型企业与客观环境的脱节,更多资金的使用治标不治本,企业的成本使用会更高,形成恶性循环。
二、针对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结合的建议
(一)有机地将资金运作和成本控制统一结合
正是因为制造型企业资金运用广泛且投入量大,资金的使用往往关联许多财务关系,其中又尤以成本控制影响较大。所以资金的运作不能单独考虑,应该全方面进行权衡,特别是需要和成本控制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一项资金的投入,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其可能涉及的成本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积极听取财务工作人员的相关建议,避免错误的资金使用为企业带来的成本过大甚至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控制,一个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制造型企业由于其庞大的经营规模,管理难度较大,更需要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企业可以加大对管理部门的投入,或者成立专项资金成本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管控:譬如对生产领料部门进行严格的领料限额;对申请的各项拨款进行审批,规避无用拨款或过度拨款;把控库存原材料、商品的数量,对库存过剩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等。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必然会让制造型企业的资金有效使用率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三)与时俱进地更新经管理念
社会是不断变动发展的,制造型企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当然其中对经济管理的改革也是其中之一:招聘更多的高素质员工,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购进先进设备,短期来看企业成本似乎增加了,实际就长远来看,人工费降低,成本是减少了的,还促进了企业产业升级;重视财管工作,积极听取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和成本管理的建议。
三、结论
制造型企业管理难度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更大,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尤其需要看重资金使用和成本控制的管理。制造型企业对资金的控制需要全方面考虑,重点是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统一,同时需要制定完善的控制体系,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进行管控,并根据不断发展更新的外部环境更新经管理念,充分重视财务人员给出的建议,这样才能有效地对资金和成本进行统筹。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rst finance-licensed rural mutual fund case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Yaodianzi Jufuyuan Mutual Fund in Yishui County. The author discus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t faced during the process from “invisible existence”to“visible operation”,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draw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rural mutual fund,deregulation,strength the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F832.8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52-04
一、引言
国有金融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而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金融的需求度不断增强,然而商业银行要再次回归农村却非易事。正规金融力量的缺失必然催生非正规金融进驻,各种具有内部融资色彩的农民生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随之产生,在与社员、会员农户间的信用交易中,自然衍生出一定程度的金融交易。为规避这些非正规金融可能引发的风险,引导农村“地下金融”阳光化,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新布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批准成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或准金融服务机构,以期缓解农村资金供求压力,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本轮改革中成立的新型机构凭借灵活的机制,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原有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金融牌照”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后,却因种种原因出现了经营状况下滑、处境尴尬的情况。
本文以山东省沂水县姚店子镇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简称“聚福源资金互助社”,下同)为例,详细剖析了该社从“隐性运作”到“显性经营”后的尴尬境地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后续改革有所借鉴。
二、聚福源资金互助社发展史:由生产专业合作社到资金互助社
(一)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内生信用是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的基础
山东省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地区,沂蒙山区腹地,辖19个乡镇,1225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434.8平方公里,县级区划面积在山东省居第二位。姚店子镇位于沂水县城南部20公里处,现有45个行政村,人口4.4万人,耕地面积4.9万亩,以生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是沂蒙山区目前最大的生姜销售集散地、国家无公害生姜种植基地。2009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2.2万亩,收获生姜8.9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仅此一项,全镇姜农户均收入2.6万元。2007年初,姚店子供销社依托该镇生姜产销这一优势产业,组建了沂水县姚店子镇蔬菜协会,后正式注册为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78户,其中从事生姜收购、加工经营8户,生姜种植170户。合作社培育起了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恒顺食品有限公司,拥有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370亩。
由于生姜种植、收购和加工的季节性差异,专业合作社内部形成了资金供求关系。从2007年4月,专业合作社开始在社员内部进行小额资金余缺调剂,探索开展资金互助活动。在生姜种植季节,一些购销加工大户业务处于淡季,合作社将资金调剂给种姜户使用;而到秋季生姜集中收购加工时,合作社又将种姜户的闲散资金调剂给经营大户使用。运作方式为“两头堵死”:即“进口”绝对为合作社社员,互助资金必须由社员以自愿入股形式构成,严禁向社会揽储;“出口”也绝对为合作社社员,资金调剂使用严格限定在合作社社员范围之内,禁止向合作社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调剂。同时,资金调剂使用一律实行双人担保,而且两名保人均须是合作社社员,并严格限定单户资金调剂使用额度不超过为其担保社员入股额的80%。2007年,专业合作社资金调剂额最高时达330.1万元,累计为68户社员进行了资金调剂。
2007年12月12日,姚店子镇生姜专业合作社对设立姚店子镇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论证了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定了业务发展规划,后发动48名原蔬菜协会会员(其中包括两家农村小企业)自愿作为发起人,承诺入股53.7万元,筹建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2008年3月26日,经山东省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按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后,正式挂牌营业。
(二)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经营管理及运行机制
1. 治理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或临时大会表决,或向社员发函征询意见(如本社的利率调整);对重要的经营计划、人事调整、制度建设、费用支出、宣传培训等由理事会民主决策;建立了理事会重要决策事项征询监事会意见制度。
2. 管理机制。经理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设会计、出纳(兼任业务员)各一名,负责具体业务操作。(1)入社管理:申请人提出申请,本社社员推荐(介绍),经理事会审核通过;(2)贷款管理:只面向加入本社的成员提供贷款服务,严禁非社员贷款;(3)财务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互助社事先拟订支出计划,报经理同意后,再由经办人按规定办理借支或报销手续:(4)核算管理:开发了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从社员档案到业务流程及监管报表均建立了自动采集程序;(5)安全管理:建立了包括防火防盗、印章分管、交接班、钥匙管理、检查和值班值宿等内容的安全保卫制度。
3. 风险防范机制。资金互助社以社员信用担保贷款为主。(1)审慎经营机制: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小企业社员,单一农民社员及其在同一户口簿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50%。(2)贷款保证机制:社员申请贷款需由该社其他社员或互助社熟悉的非社员提供担保,其中:借款额度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须由1名以上担保人提供担保,借款额度3万元以上的,必须由2名以上担保人提供担保。(3)信用评估机制:理事会和监事会及部分社员组成信用评估小组,对所有社员进行信用评估,合理核定每个社员最高贷款额度,记入社员信用档案,社员在最高贷款额度之内申请贷款。对社员的贷款明细,逐笔张贴公布。
4. 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资金互助社利率结合市场资金价格、贷款项目风险程度、贷款期限和社员信用等级因素,实行差别定价。贷款周期以3个到6个月为主,利率一般为月息12‰-15‰。鼓励小额、短期贷款,加速资金周转,满足更多社员互助需求。
(三)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后的运营困难
因规模少、资金来源渠道窄、外在约束多,聚福源互助社成立后很快显现出生存动能明显不足的状况。互助社成立不到两天,社内49万元可用资金就全部贷完。2009年10月27日,经省、市银监部门同意,聚福源资金互助社进行增资扩股,股东由原来的48户发展到110户,股本由原来的53.7万元扩增到75.98万元。截至2010年6月末,互助社拥有股金75.98万元,存款仅3000元,拆入资金50万元,贷款余额106.5万元,实现毛利9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理事长目前依然经营着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而且运作良好。截至2010年6月末,生姜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320名,股金240万元,放款余额196万元,各项指标均强于聚福源资金互助社。
三、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生存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位为其腾出广阔市场
姚店子镇作为鲁南地区最大的生姜生产和销售集散地,产业化对资金需求较大,有的收姜户一年的资金需求额就高达几百万元。而与农户“饥渴”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国有银行已全部撤离姚店子镇,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每年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流出该镇。在资金互助社成立之初的2007年,该镇存款余额15573万元,贷款余额6352万元,贷存比仅为40.8%。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邮政储蓄信贷业务又刚刚起步,形成了明显的农村信贷卖方市场单向控制局面,这就为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贴近农民,信息对称、贷后管理成本低
农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管理成本高。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资金互助社是农民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种草根性质、内生特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在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基础之上。互助社社员之间交流频繁,而且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这种特殊的网络结构,意味着相互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关系密切,信息能够在其间迅速流动,基本实现了社员生产和生活信息的公开化,社员间知根知底,能及时获得借款人信息并跟踪款项使用方向,避免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过高问题。
(三)社内贷款违约概率小,贷款风险低
在彼此熟悉的互助社中,人际约束是维持信任的重要机制,使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从而限制失信行为的发生,也就降低了违约概率和贷款风险。首先,社员之间相互了解,那些有过失信行为的人不容易融入其中;其次,社员之间打交道的次数很多,重复交易的概率很高,偶尔的失信必然会提高未来的各项交易成本,得不偿失;第三,交易并不是单一的,社员之间往往会涉及大量的社会关系,使得交易双方都能够在必要时惩罚对方,这就构成了相互间的有效约束。这些约束,把所有人都置于一个相互监督体系中,如果谁违约失信了,他就很难逃脱惩罚,这样的监督关系起到了维持交易秩序的作用。也就是说,社员之间具备无限不确定次数交易条件或者具备长期交易条件,其理性的选择都应当是采取互相合作行为,并由此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四、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生存动能不足的原因考察
既然聚福源资金互助社具有生存发展的广阔市场和优势,那又为何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呢?我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员结构不合理是致其生存困窘的内因
原姚店子供销社蔬菜协会生姜专业合作社社员中,有种植户,有收购、加工、储存、销售户,涵盖了生姜这一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资金调配主要围绕生姜这一产业链,针对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淡旺季,以信用方式进行资金互助调剂,解决了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淡旺季的资金余缺问题。虽然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时,依托的是生姜生产专业合作社,但其社员主要为生姜收购、加工户,社员结构单一,资金需求量大,且需求时间具有同期性,没有了资金提供方,虽然后来进行了二次扩股,但新增社员仍以生姜产业为主,没有改变结构单一的问题。
(二)资金实力单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自成立以来,社员股金一直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但股本有限,想要贷款的社员很多,但互助社却无钱可贷,社员贷款额度一次性满足率仅在30%左右,贷款申请批复率不足50%。缺乏资金来源是面临的最大难题。互助社曾希望通过政府支持、银行融资以及增加社员存款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但都很难实现。首先政府不可能出资支持;其次,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时,因本身规模小、实力弱而屡遭拒绝。据了解,该社曾试图向当地农村信用社融资,虽有监管部门协调,但仍被拒绝;当地邮政储蓄银行虽同意提供资金,因利率过高(月息13‰,与其社员贷款利息相当)而无法使用。虽然最后经上级监管部门协调,从地方性法人机构临沂市商业银行先后两次分别拆借资金30万元、50万元,但价格不菲,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
(三)严格的业务要求约束其活力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成立之初期望正规化后能实现规模、服务的扩大,但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严格的监管规定限制了其发展。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扩股只能每年一次,且对扩股的人员、数量实行严格限制,这与原来合作社期间股东进出自由形成极大反差,对资金互助社来说无疑是一条“枷锁”;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15%的规定,虽然可防止“垒大户”的经营风险,但对社员入社吸引力来说不能不是打击;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对当前资金周转率高达4.6次的互助社来讲,每年就等于少发放20万元的贷款。监管者的政策定位令资金互助社处境更为艰难。
(四)运营成本高企令资金互助社进退维谷
低交易成本是当初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也是其吸引力所在。成为正式金融机构之前,资金互助社不需要正式的办公场所,不需要电脑等硬件设施,就连记账也只是用学生的作业本进行简单的记录,一年的经营成本不过几百元。而领取金融牌照后的2009年,资金互助社的经营成本(水、电、网络信息费、通讯费以及聘用会计人员工资、房租等)达到4万元,这让股东们始料未及,取舍两难。虽然租用了办公场所,但因业务量小,互助社平时基本不开门,所有业务都是电话预约。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资金互助社6名理事、监事均没有工资,只有聘用的一名会计有月工资600元,没有其他人工成本支出。所以,他们对改为正规金融机构后的成本支出极为看重。姚店子资金互助社的发起人申请设立资金互助社的初衷是尽早拿到金融牌照,将自己“阳光化”为正规金融,并期望将来转为村镇银行的念头,但看到如今互助社限制措施多、业务发展难,对前景丧失了信心。
(五)人员素质距银监部门要求有相当距离
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的理事长与经理是一人,为该镇供销社主任,下属的经营层全是当地农民;聘用的会计开始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刚换为一名中专毕业生。经营人员的素质难以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甚至一些配合监管的日常事务都需要当地监管部门代为管理。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会计报表用微机处理,但聚福源互助社会计对微机业务不熟,所以每月的业务报表只好由当地监管办人员代为录入处理。
五、结论与启示
作为改革的产物,聚福源资金互助社作为山东省首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有银监部门批文的资金互助社,运行两年来,尽管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部分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供需失衡状况。但不可否认,因受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其作用发挥有限,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来很有活力,但显性化经营后反而出现业务萎缩。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亮点启示:
(一)“隐性”金融如果不具备条件不要轻易“显性”化
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生的资金互助功能还不具备显性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如果硬把它们拉入正规金融序列,不但不会刺激其加快发展,反而可能因过高的显性化经营成本而丧失其原有的活力。所以对于专业合作社内部的隐形信用合作形式,目前应依靠其内生力量,自我管理,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实现自我发展,待条件成熟,再考虑将其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信用合作组织。
(二)为“隐形”金融显性化经营实施较为灵活、宽松的监管措施
对于“显性”化的机构,监管部门不应将它们等同于现有银行金融机构一样管理,尤其是在扩股、资本充足率、大额贷款比例限制、加入银行拆借平台等方面,尽快出台放宽政策,允许其入股自愿,扩股自由,动态管理;在资本充足率要求、融资平台等方面,享受农村信用社的同等甚至优惠待遇,为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建筑在我国的各个角落新建而起。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一个工程做到更好,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我们从建设过程中资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建设过程中资料的管理是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的,二者相依相承不可分割。建设工程以资料为依据,资料以建设工程实体为寄托。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管理来了解建设工程过程中,关于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与合同管理的意义。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的意义。施工成本包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成本管理有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而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有,施工成本的预测、施工成本的计划、施工成本的控制、施工成本的核算、施工成本的分析、施工成本的考核。
1、企业招投标阶段应对施工中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分析预测编制计划表格,汇聚成册以方便在招标投标阶段进行工程的总体估算和分析,大体把握住施工的总成本这就是施工成本的预测。通过汇聚成册的成本预测包括已完工程的成本资料可以帮助业主选择更好的施工质量,更低的施工成本的公司。
2、施工成本计划是以货币的形式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规划的书面方案。编制计划书首先要编制好施工成本计划的指标(其中包含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再按工程量清单列出单位工程成本计划汇总表,然后按成本性质划分的单位工程成本汇总表,根据清单项目的造价分析,分别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企业管理费进行汇总形成单位工程成本计划表。再将编制好的各个指标和汇总表汇聚成册即为施工成本计划书流转存档。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依据,是降低成本的指导书。
3、施工成本的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之内,通过动态控制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或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成本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它包括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这些控制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合同文件中的相关条文对企业利益的利弊分析,到成本计划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再到进度计划及报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索赔证据资料和工程签证单以及工程变更单等等资料全是成本控制中的动态资料,相信控制好资料的整理,对成本控制来说必将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4、施工成本的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的环节,一个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一个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正当的方法,计算出该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内容包含:人工费的核算、材料费的核算、周转费用的核算、结构件费用的核算、机械使用费的核算、措施费用的核算、企业管理费的核算等等。对于这些核算项目均以表格及资料的形式归纳存档和执行,成本的核算应编制项目月度施工成本报告,年度施工成本报告。再将所有的这些资料汇聚成册以方便下一步的整体核算以及项目的竣工核算。归纳到底,施工成本的核算工作依然是资料的编辑整理对比的过程。所有的工作均是以资料的形式在进行控制和执行着。施工成本核算制是明确施工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制度。项目管理必须实行施工成本核算制,他和项目经理责任制等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公司层与项目经理部的经济关系、管理责任关系、管理权限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成本核算的范围、核算的业务流程和要求等,都是以制度的形式作出的明确规定。而这些制度的运行都是以资料的流转为根本实行的。
5、施工成本的分析,是建立在施工成本核算所整理的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的升降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成本分析,深入研究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的控制。
6、施工成本的考核是衡量成本降低的实际成果,也是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的总结评价。成本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目的、时间、范围、对象、方式、依据、指标、组织领导、评价与奖惩原则等内容。以施工成本降低额和施工成本降低率作为成本考核的主要指标。
施工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资料的形式反映,通过资料的流转进行控制,同时都依据与资料进行管理。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进度控制的意义。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方的进度控制:它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包括控制设计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设计工作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工作进度。以及项目动用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主要编制的控制资料有设计委托合同、施工进度计、物资采购计划书等等。
2、设计方进度控制:它是依据设计任务委托合同对设计工作进度的要求控制设计工作进度,这是设计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另外设计方尽可能使设计工作的进度与招标施工和物资采购等工作进度相协调。它所提供的资料主要有设计图纸,出图计划书等等。
3、施工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这是施工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在进度计划编制方面,施工方应视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的控制的需要,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实施性,施工的进度计划,以及按不同计划周期(年度、季度、月度和询)的施工进度计划形成资料以资料形式流转控制。
4、供货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供货合同对供货的要求控制供货速度,这是供货方履行合同的义务。供货进度计划应包括供货的所有环节,如采购、加工、运输等等。供货方应提供的资料有,货物的合格证书,检测证书,供货方的资质证书,企业的营业执照等等,他们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材料计划书,进行相应材料的运输供给。
施工进度计划同样是一个依赖于资料的流转执行而形成的控制性的过程。资料是进度控制的依据,进度控制的每一个细节也体现在资料的每一个细节里。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建设工程的质量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的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其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及与环境协调性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3-0024-03
目前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发明、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缺乏资本市场的支持,真正实现产业化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5%。我国在1999年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至今共资助了5000多个项目,由于缺乏市场支持,风险资本的成长较慢。即使从2004年中小企业板在深圳成立以来,截至2007年10月底该板块上市公司仅有176家,与我国13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规模不相称。就上海市而言,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仅有6家,更是与上海市科技创新水平极不对称。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对资本市场融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要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自身发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快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上海市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与存在问题
上海市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前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无论是基础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还是股票交易市场,都是如此。直至1999年8月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创投)成立,上海市资本市场开始逐步服务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海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属于“政府主导”模式,以上海创投为代表。上海创投采取“基金的基金”模式,吸引海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并联动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建立了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体系,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但是,从上海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创新型城市”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来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对资本的分类与风险资本对资本市场发展、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推动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资本的形式可以分产业资本、风险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类,近年来上海市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总量不断增长,而风险资本增长缓慢,在三类资本总量中的比例偏低,与发达国家风险资本的比重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尽管上海创投自身发展迅速,由起初的6亿元到2006年的30亿元,但是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风险资本的需求相比,风险资本的总量仍然偏少、增长缓慢。
其次,境内外创投合作以及创司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在上海金融人才与金融环境优势的吸引下,外国风险资本纷纷进入我国,但近年来越来越少地投资于科技型企业,这说明我国现在缺少引导他们为我国自主创新型经济做贡献的对策。同时,上海的很多私企创司是由母公司企业拿出部分资金从事专门投资业务组建而成,组织形式上一般隶属于母公司,对创投业最适用的“有限合伙”制的组织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共识,真正以“有限合伙”制运作管理的不多。
再次,“政府主导”行为的挤出效应显现,市场化创司发展的“环境边界”僵化,支撑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发现上海市政府创立的上海创司以及相关的政策,对私企创司或国外创司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司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一些研发机构和科技园的合作,基本都是同股同酬的投资收益模式,比较美国政府出资三分之二受益10%的特殊投资收益分配机制而言,上海政府的投资收益机制不合理,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第二,根据调查,上海市近年来成立的从事或挂名的创业投资公司已经有50余家,但是这些公司的投资方向大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性创业无关,这说明我国吸引市场化创司投资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第三,政府控制了一些技术资源、信息渠道以及相关政策等,限制了创投资本发展的“环境边界”,产学研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机制不顺,现有中小企业自身的科技水平偏低,而高校的技术由于体制问题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真正走到前台。
最后,创投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投资和实现价值升值仍然比较困难。“退出难”是国内创业投资机构普遍面临的主要困难。应该说,上海创投与金融投资机构、产业机构合作,对退出渠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退出的项目大多是通过并购完成的,这与国外创投项目退出方式接近。在国内处于技术领先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市场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并购业务的发展。但是,国外大量项目的并购是通过OTC市场实现退出的。相对而言,产权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投资和实现价值升值的功能弱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有限。同时,上海市对于中小企业IPO方式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二、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可行路径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创投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创新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都会造成在某个“时段”(如处于种子期的科技项目)私人资本望而却步,出现“市场失灵”,这种现象只能靠政府去填补。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不能以市场化手段激励国外与社会风险资本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在此方面的大包大揽也是不足取的。就上海市而言,“政府主导型”模式需要向市场化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政府目前的可期作为和可行路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进“有限合伙”制:为境内外创投合作以及创投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均表明有限合伙制是促进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国外创投大多实行的是有限合伙制。这种有效机制能够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有利于鼓励创业,并形成创业一成功一成功后再创业的良性循环。
近期内,政府可以宣传上海创投基于“有限合伙”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向私企创司推广“有限合作”制管理模式,使之成为国内外创投合作的机制,共同支撑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二)提升动力机制:由上海创司试点,实施鼓励与激励政策,增强国外与社会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的吸引力;同时,市场化发展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并放松、创造有利于创业风险资本发展的“环境边界”
美国通过向委托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在公开市场
募集资金,以出资三分之二受益10%的特殊投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组建小企业投资公司,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向科技型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上海市政府可以考虑借鉴美国这方面的经验,在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调整中,先由上海创司试点,增强对国外基金、特别是国内社会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的吸引力,以政府较多投资较少收益的激励机制引导创司资金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与公募市场的发展相比,中国私募市场的发展相当滞后。上海近期内应考虑避重就轻,先从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着力,以此作为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私募资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管理团队、参与管理、实行监督这一角度看,私募风险投资公司是一只非常重要的支撑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力量。就政策路径来说,可以让私募股权基金逐步浮出水面,实现公开化、市场化,并以鼓励与激励政策引导其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科技创新。(1)在政府配套性融资与出资政策上,如与风险投资共同投资,为企业的融资提供配套服务或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支持性投资等等;(2)税收优惠政策上,如新加坡政府规定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完全免税,美国在税制方面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从而使得风险投资税率从49%下降到20%;(3)在政府采购政策上,对一些风险投资企业的产品,为鼓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政策予以支持。
同时,可以考虑放松、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环境的边界”,积极改善创司发展环境的服务性、支持性与规范性,促进产学研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融合,引导高校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也加强对高校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力度,当然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一番作为。
(三)强化基础层次的退出机制:整合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升级创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形成区域性OTC市场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是近年来财政部门从制度上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实现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向现代管理制度过渡和转化。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科学、规范、先进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改革的重要目标。从改革的成效看,部门预算改革强化了绩效预算理念,有效防范了使用单位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提高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就财政资金监管角度而言,国家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求日趋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贯彻“收支两条线”、财政结余资金收回等手段都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手段。从高校资金运用层面看,部门预算改革带来的资金拨付渠道、管理方式的变化,改变了高校原有的资金管理模式,高校对财政拨款资金的调控能力削弱了,原有利用和充分发挥财政性闲置、沉淀资金弥补高校资金不足的运行管理模式失去了意义,校区建设、日常运行等资金来源匮乏使得高校对银行贷款更加依赖,这就要求高校要针对自身的资金结构状况,结合高校维持、运行、发展的资金需求,认真做好资金的安排筹措工作,在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高校的资金成本。就此,笔者就高校资金成本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以期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做好银行贷款的管理工作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新校区基本建设。目前,很多高校的银行贷款以中长期为主,中长期贷款的优点在于,短期还本压力较小、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小,缺点在于贷款的利息成本较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如果通过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银行,获得优惠的利率、期限,适当地配比流动资金贷款,能大量节约高校的贷款资金成本。
从表1可以看出,每5 000万元银行贷款最高利息成本为297万元,最低利息成本为218.7万元,后者与前者的利息支出差额为78.3万元。
对于高校而言,做好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测算,合理安排银行贷款资金计划,在综合考虑现实支付能力与潜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战略合作银行的最优政策,实现中长期、短期贷款的最佳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高校的贷款资金成本。
高校在考虑贷款资金成本最优化的同时,应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贷款的规模、利率成本、使用方向的动态控制。现阶段,需特别关注银监会颁布的2010年第1号令《流动资金贷款暂行办法》,各商业银行均相继出台相应实施细则,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受托支付将成为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控制手段。高校在考虑配比短期资金贷款比例的同时,要注意因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可能对短期资金贷款转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银票业务是降低资金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
利用银票这一工具可以为学校降低资金成本。现在各银行的银票办理手续费均为万分之五,目前贴现率波动区间大约在月息1.4‰~1.5‰,个别小规模商业银行会更低一些。一般银行会要求办票方提供(部分或全额)保证金(按6个月给付定期存款利息)和担保单位。对于高评级客户可以免去双保要求。个别小规模商业银行会有代客户直接贴息模式(自开自贴),即开银票后,将票款全额付给对方单位,在开票方账户划收贴息。
从银票的这些特性可以看出,在贴息率处于较低价位时,无贷款需求单位开出银票,扣除手续费后会获得一定的资金利差,如表2所示;有银行贷款需求单位开出银票,可以降低利息支出水平,如表3所示。
从银行方看,银票业务收益相对贷款收益较低,但有利于合理调节银行的信贷构成;从高校方看,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在有保证金模式下,银票业务会较好解决银行的存贷比,维持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以获得银行对高校更多的支持。高校在签订基建招标合同及大额设备采购合同时,如附加银票条件,会减少资金成本,即使在合同条款内承担贴现利息,也是可行的。在资金依托银行贷款模式下,银票越多,资金成本节约效益越好,但其创造的资金效益需要长期运作才能显著体现。
操作上,银票业务手续相对复杂,如将银票业务作为高校资金支付的常规业务,对于资金管理人员的资金调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有银行贷款需求的高校,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应考虑将银票付款期相对集中,以减少银行贷款笔数。
三、利用校内资金结算中心可以适当降低融资总额
校内资金结算中心是经济体制转轨期的特殊产物。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由筹资运作向单一资金管理归集方向发展,随着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转换,许多高校撤销了校内资金结算中心,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对捐赠资金进行资金运作。在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下,随着国库支付体系的日益完善,财政资金专户管理,高校无法对大额暂时不用的财政资金进行短期调剂使用,以弥补学校资金的临时缺口。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流动压力。
然而,对于高校后勤、产业等事业发展状况良好、有大量资金沉淀的高校来说,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存在,相当于归集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沉淀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对于有银行贷款的高校而言,归集资金的存在,只需要高校付出活期存款利息,却享受了该部分资金的存贷差额,可以相应降低高校的贷款总额和利息成本。
四、加强自筹资金收入进账管理工作,加速资金流入
自筹经费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到账越及时,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对高校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做好学费清欠工作
对高校而言,大多数因家庭贫困欠费的全日制本硕生,通过高校开放的“绿色通道”提供的奖助学金、国家和地方扶持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得到了多渠道有效解决,但是,高校仍然面临较为严重的拖欠学费现象。就资金成本角度看,即使每年的欠费总额不是很大,历年累积影响效应也是较大的。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应重视全日制学生的收费问题之外,还应通过规范院系办班收费流程,提高各类办班收入的收费效率。
(二)加强横向科研经费到账管理
相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来说,横向科研经费不属于国库支付体系,使用进度相对较慢,更易于在高校形成资金沉淀效应。从经费到账角度看,高校对横向经费进账到款的控制影响能力更强。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管理科研经费合同时,往往重视了年度经费总量,却忽视了科研合同经费的到账履约管理,虽然立项方在科研经费合同中约定了支付时间,但未能有效履行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教师将发票(收据)开出很长时间,经费却迟迟不能到账。因此,做好横向经费的到账管理,也就加速了资金的流入与沉淀。
五、努力推行公务卡业务,缩短高校资金暂付周期
高校的经费支出与政府部门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经费种类多,使用人员多,支出零星的特点较为突出。高校暂付款量较大,受现金开支管理规定的约束,教师差旅费和购买零星设备、材料、办公用品等均需先到财务部门借款,由于使用的是学校的资金,教师对借款主动冲账还款的积极并不高,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多通过借款阶段性占用学校资金的现象。
公务卡既具有一般银行卡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又具有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高校对日常公务活动推行公务卡后,工作人员外出公务消费时,可以不再预借现金,而是持公务卡先行刷卡支付,报销时持发票及POS机消费小票经审批后到财务部门报销,财务部门通过银企互联、财务POS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归还到公务卡上。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出差前预借现金的手续,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延缓资金支付时间,减轻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情况下,对高校而言,公务卡的推出更多的作用在于节约学校校的资金流量,方便教师的使用;从长远意义上来说,随着国家公务卡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卡的核心意义还在于加强经费管理,规范消费行为。
随着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将会纳入国库支付管理体系,高校资金运作管理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是高校一直提倡遵循的办学原则,从大的方面来说,学校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是高校开源的重要方面。节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本文从日常资金管理工作的层面提出一些资金成本的控制渠道,可能某种资金成本控制方式不一定会带来多大影响,但只要我们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好点点滴滴的细节工作,其组合产生的资金效益往往也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