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06

一、引言

词汇教学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传统的词汇教学费时耗力,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索然无趣,师生双方皆苦不堪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以下均指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Reading板块后专设了一个词汇学习板块――“Word Power”,旨在从两个方面推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改革:一是通过介绍和本单元话题有关的分类词汇拓展学生词汇积累的量;二是通过介绍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质。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不够重视,要么把该板块内容作为学生课外自学材料处理,课上仅仅核对答案而已(张烨,2011);要么游离教材,单纯讲解板块中列举的词汇,检测手段单一(吴军,2011)。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对“Word Power”板块设计的理论依据缺乏了解,难以找到一种全面、系统的教学思路来发挥这一板块的强大功能。鉴于此,笔者尝试将语义场理论运用于该板块的教学实践中,力图优化“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二、语义场理论

1. 语义场的概念

场(field)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特指一个范围。语言学借用“场”的概念来研究语义,就形成了语义场(semantic field)。语义场又称为词汇场(lexical field),它是指归属于同一概念之下、意思上紧密相连的(不论是表共性的还是表差异的)一组词的聚合体。例如,white, black, red, green等词汇构成了一个以color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sadness, happiness, excitement, disappointment等词汇构成了一个以emotion为核心概念的语义场。语义场理论的建立源自于它的创始人德国语言学家J. Trier在1930年提出的一个观点:“...the vocabulary of a given language is not simply a listing of independent items, but is organized into into areas or fields, within which words interrelate or define each other in various ways.”(转引自高红艳,2011),即一种语言的词汇存在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某一个词汇(子)系统;在这个组合系统中,每一个词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根据这一理论,英语词汇的学习并不是无章可循的。Cornu、Henning、Stanovich等人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依据语义场记忆单词;优秀的学生是按照语义链记忆单词的;语义场里的相关词汇一旦被激活,可以被自动地使用(高红艳,2011)。这些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归类的方法构建语义场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这也为“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语义场的类型

语义场可以根据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聚合关系语义场和组合关系语义场。词义的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语义成分在对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它可以进一步分为上下义关系(hyponymy)、整体与部分关系(metonymy)、同义关系(synonymy)和反义关系(antonymy)。

(1)上下义关系:指某个词的词义包含在另一个词的词义之中。词义被别的词包含的词为下义词(hyponym),包含别的词的词义的词为上义词(superordinate)。表一列举了部分Word Power板块中的上下义关系语义场。

注:M指模块(Module),U指单元(Unit),下同。

(2)整体与部分关系:指某个词所指的事物是另一个词所指事物的一部分。表示部分的词为组成词,表示整体的词为整体词。表二列举了部分Word Power板块中的整体和部分关系语义场。

(3)同义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是通过同义词和近义词来实现的。语言中的完全同义词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构成同义关系的语义场尽管概念意义相近,但在其他意义上有可能不同。教材的Word Power板块对同义关系语义场进行了很细致的区分,以指导学生认识它们的使用区别(详见表三)。

(4)反义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联系主要由使用反义词来实现的。教材中部分Word Power的反义关系语义场列于表四。

语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关系。词汇之间由于某种语义联系,以组合的形式共现于语言中,就形成了组合关系语义场(郭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构词法的引入也极大地丰富了语义场的构建方式。例如,Word Power(M2U3)通过引入-er, -or, -ant, -ent, -ist, -ian等后缀构建了以jobs为上义词的上下义关系语义场;Word Power(M5U3)通过引入anti-, dis-, in-, im-, il-, ir-等前缀和-less等后缀构建了反义关系语义场;Word Power(M4U3)和Word Power(M5U3)通过引入各种常见的构词法构建了组合关系语义场,即语义相同但词性相异的词汇组合,如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等等。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笔者在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设置情境、体验语义场”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模块一第一单元School life的Word Power为例,介绍这种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Word Power板块的首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在Word Power(M1U1)中,教学目标有二:一是让学生熟悉与学校设施(school facilities)有关的目标词汇;二是通过复习指路和问路句型,让学生运用目标词汇。考虑到本单元的话题词汇具有贴近生活、形象直观的特点,笔者采用了“在情境中体验与运用”的设计方案。

2. 教学过程

(1)话题引导,激活语义场

在简短的复习环节之后,笔者开始围绕校园设施和学生展开自由对话(free talk),激活学生脑海中关于校园设施的词汇图式,并形成一定的语义联系,促使他们主动构建语义场。

(2)生词呈现,体验语义场

在自由对话结束之后,笔者开始用课件展示校园里不同建筑的照片,并用目标词汇进行注解,并对全班进行领读。以下为部分课件内容。

[评析]:照片取材真实,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领读目标词汇,做到图、文、声“并茂”,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语义场。

(3)语境操练,巩固语义场

在让学生充分熟悉目标词汇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当堂完成教材中第7页Part C的练习并核对答案,训练的时效性高,效果好。以下为Part C的部分习题及答案。

[评析]:在视觉、听觉充分感知语义场之后,接着以文本练习的形式再次构建目标词汇间的语义联系,既巩固了语义场,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猜测等词汇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语义场理论为Word Power板块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努力构建以单元话题为中心的语义场,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有效传递词汇学习策略,从而改进《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篇(2)

1 教学流程示意图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二化学教材第六章第四节《苯酚》的第一课时,上完课后,我先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和检测,并按照《中学化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做了自评,以下是我的课后反思:

(1)本课的最大特色在于:从电影开始,以药品结束,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处处铺垫,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一气呵成,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符合思维逻辑,符合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引入巧妙,创设了新的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激活了课堂,

通过认识吗啡,分析羟基,得出酚的定义,从而探究酚的性质,通过性质反推结构,明确基团互相影响,最后又回到吗啡,分析是氢氧化钙与酚发生了反应,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而且能够在课堂内较好的实施和完成,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合适的,教学设计的环节和期望都得到了实现;从学生的自评和检测结果看,教学效果是较好的;并且很好的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看,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掌握了苯酚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唯物主义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认真的;每一位学生都在进行思考,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补充,互相启迪, 在本节课后,我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在学生的自评中,全部同学评价自己掌握了苯酚的性质,了解了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在学生的检测中,共出10道选择题,结果98%的同学全部正确,2%(即1人)的同学错了一道,教学效果是较好的。

篇(3)

一、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

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同一学科组备课频率较高,涉及跨学科的备课在高三复习阶段才进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时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就已经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共有知识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课教师对其他科目课本编排并不熟悉、对其他科目教师上课进度不够清楚等原因致使讲解共有知识时不够协调。因此,可以以一学期作为大的时间段,开学时就组织同一班级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内容,然后再共同讨论如何实施涵盖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并针对联系点和其他教师讨论讲解的深度。再将一个学期分为几个小的时间段内再次进行协同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和对综合知识点讲解进度进行细化。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在化学必修1、生物选修1、物理选修1中都有出现。当然,在备课中要突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而非学科间的主次分别。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适度延展

针对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部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都要为其他科目教师教学进行知识的铺垫或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本着联系的观点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大统一,从而达到对现象本真的认识。但是对知识在学科间的延展应该注意尺度,特别是自身学科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其他学科。在涉及一些定义和概念时,学科间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能让学生因为知识在各学科间的交叉而将知识混淆,因此,适时的学科间归纳和总结非常有必要。例如,对缩聚反应的理解,高中化学选修5中对缩聚反应的教学主要以酯化反应为桥梁,而生物学中则以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师在讲解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化学中缩聚反应的定义,告知蛋白质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缩聚反应,这种反应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有机化学中还会涉及。化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可以以蛋白质的形成为例引出缩聚反应定义。

三、进行理化生综合性实验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实验课内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针对交叉部分进行理化生的综合性实验。比如,高一化学必修2中涉及到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的实验,生物上同样有类似的实验,因此可以进行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实验。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葡萄糖性质实验的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生物学中糖尿病的检验,糖代谢的过程和燃烧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又如,高二化学选修4中涉及电解质溶液与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节《电流和电源》有关,可以开展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电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通过电解质让学生体会电化学产物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些跨学科知识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观,进而达到对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科目教师要联合进行实验课,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辅导。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练习

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是知识的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在进行理化生教师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各科知识的紧密练习,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物理电学内容和电化学内容的相应练习,让物理和化学的交集部分在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可以针对物质的合成和物质性质内容设计练习化学和生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和化学的相通之处等。

笔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都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两年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A班和B班均为重点班,学生分科时整体理科成绩相近,以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A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1.3分、67.3分、70.4分。两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软件对A班和B班成绩进行分析,高一入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中考成绩分析Z检验值分别为0.202、0.196、0.224,其值分别小于1.96,表明入学时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差异不明显;对A班和B班2012~2013学年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Z检验值,其中物理、化学、生物Z值分别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经过一年的协同教学后理科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对A班和B班2013~2014学年期期末理综成绩进行分析,理综成绩平均差距为13.4分,对其Z值进行检验,其值为5.326,5.326>1.96表明此时AB班学生的理综成绩差异明显。

协同教学在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成绩上有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研室考虑将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 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放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篇(4)

所谓达成度,从学科角度来看,包括基础知识的达成度;学生应用知识时阅读、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文字概括等方面规范性的达成度;学习化学基本方法的达成度等。其实初中化学学习与高中有很大差别,初中的知识内容少且难度不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低,通过识记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进入高中后,化学科目的学习内容多,课时少,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如果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高一刚开始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平时教学、练习、讲评中逐步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答题技巧等。

2.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能否提高教学的达成度,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达成标准的前提。在设定同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时,应在表述上各不相同,具有个性化,但目标设定的指向应该是一致的。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描述为:①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离子反应。②能够根据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反应事实写出离子方程式。③能够说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该如何学习,该掌握些什么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出现指向不一致,这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考纲的理解不够透彻。虽然现在各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不同,所引用的材料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可是大部分教师很难把握其内涵,以至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正确,所以我们不能以教材为依据,那么我们设定教学目标时到底以什么为依据呢?我们应该依据考试说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直指将来的高考,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的达成度。

3.教学过程应重体验轻讲学

在学生的认知中,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积极性都是很高的,可是到后来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停地对学生强行灌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少体验过程,没能真正领悟,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识层面上的处理越少越好。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只要知道根据电极材料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判断电极即可,偏偏有些教师总结了很多规律,如根据有无气泡,电极质量的增、减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内容多了学生记不住,反而出现规律越多学生运用时存在的问题越多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体验思维互动越多越好。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中离子反应的认识可以先通过Na2SO4+BaCl2=BaSO4+Na2SO4反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从感官上先认识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为BaSO4,然后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画出反应前后物质在烧杯中的存在形态,进一步体会Ba2+和SO42-结合生成BaSO4沉淀,而Na+、Cl-依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不管是形态还是数目都没有变化。再让学生用文字概括,不仅更深刻地感知离子反应的含义与实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要比教师在那边分析或播放微观粒子运动的视频效果要好得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我们教师去告诉他们正确的结论或错在哪,而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并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体会错误原因,这样才有进步,才能实现高达程度。

4.注重达成度的检测

篇(5)

1.化学概念、理论的研究性学习

设计的思路是将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化;变记忆性知识为研究性内容;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索,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

案例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研究性学习设计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三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了多种重要的元素知识,并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又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两者是统一的。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不仅是化学研究从经验的、无序的状态发展为有序的、推理的里程碑,这一伟大发现更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开来讲,将门捷列夫的人物介绍作为化学史的组成部分以期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教学现实是这两部分内容是无法真正分开的,而且教师在讲授时过分强调知识细节,忽略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弊病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实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无法真切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意义,当然更无法积极主动地构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真正含义。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这两节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教师提供写有多种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信息的卡片,然后提出研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找规律、排顺序。这样的问题情境真实地还原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用门捷列夫的视角重新经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在活动中、实物体验中学习归类的思想,在归类的过程中体会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实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统一。学生对信息的认识是多样的、研究的视角是多样的、可能的答案也是多样的。而正是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亲历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元素找规律、排顺序的探索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此内容渗透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元素周期律鲜明地体现着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规律,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研究性学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内容。设计思路是结合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元素的发现史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发挥实验的多方面功能,在研究中掌握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案例2、“硫酸”研究性学习设计

硫酸是高一化学课本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第三节的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硫酸作为硫的最高价含氧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性,在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都非常重要。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稀硫酸的酸性,对浓硫酸只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知道浓硫酸能吸水干燥气体和能使有机物脱水炭化等事实,因此,本节课把侧重点放在浓硫酸特性的研究性学习上,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教材的两个实验,蔗糖的炭化实验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都具有极高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具有探究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成为这节课设计的主线。本节课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分析现象,展开讨论,并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总结,尝试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浓硫酸的氧化性,重点探究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而对于浓硫酸的脱水性及非金属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则巧妙地把他们揉合到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在课堂上辨证地处理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尊重学生在探究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者,并且提供了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3.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

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二第二学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对有机物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已水到渠成。根据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按两条线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典型的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主要围绕组成结构的确定、性质的理论推测及实验探究来设计。学生已能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对知识作出个人化的理解和创见,并能对教材知识批叛性地反思、创造性地理解;而对于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中应用极为广泛的物质的学习,则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研究,通过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实验探究、阅读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案例3、“蛋白质”研究性学习设计

“蛋白质”是高二化学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作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实际中应用相当广泛,是学生很熟悉的有机物,而且在生物学科中也已经学习了其基本结构和性质,因此,这一节的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本位思想,强化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再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化学的价值。具体确定了这节课的三条研究性学习主线,一是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蛋白质的研究性学习,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主题主要有:1.蛋白质的存在及生理功能;2.蛋白质与人体健康;3.餐桌上的蛋白质;4.实际生活中对蛋白质的利用。二是通过生活、生产中蛋白质的应用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去研究蛋白质的性质;三是通过复习生物学科有关蛋白质的形成、在人体内的变化等知识,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强调化学与生物学科的联系。整个学习过程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使得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4.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高中化学教材每章最少安排一个学生实验。尽管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验的不够重视,且学生实验一般都是新课学习完毕的验证式,形式上基本都是“照方抓药”,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很难保证。因此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实验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实验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是改革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学生实验模式,变验证性内容为探索性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增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小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研究等等。

案例4、高二化学学生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研究性学习方案

{1}设计实验判断某一元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尽量用多种方法)

{2}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如何证明盐类水解是吸热过程?

{4}用你收集到的花、叶、蔬菜、水果等自制3-5种酸碱指示剂并测定其变色范围。

{5}用你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食品、用品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

课外作业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落实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走向生活。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取得探究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从高一起始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并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结合高中教材中的调查报告,家庭小实验等开放式作业,选取身边学生所熟悉和关心的化学问题如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环境保护、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等)作为课外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课外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以小论文、课题报告、实验研究方案等方式汇报与交流。交流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如演讲会、辩论会、宣传板报、成果展板等等。学生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从淡然应付到充满激情,逐步形成了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实验两年来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实验,而由于教学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多个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度如何把握,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部分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都受到压制,学生的心里已经滋长了很强的惰性,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也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篇(6)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59-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板书的含义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有计划地书写于黑板的文字符号,是用书面语言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措施。板书技能就是教师在板面或屏幕上书写和设计文字及其他符号的技巧。

板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形成知识结构。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教材结构和构建教学认知程序,生动有趣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轻学生负担,便于学生记录笔记,在课后进行复习。

1.2 有意义学习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是:学生表现出的新学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向,新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因此,化学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让新的学习尽可能地发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这样才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明白了所学知识的价值,能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好的板书不仅能正确揭示教材精华,展开教学过程,弥补教师语言的不足,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板书是教学的导游图,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

2“苯酚”板书技能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 基于传统板书技能要求下的板书设计

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是把握官能团,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例如,在高二化学“苯酚”的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从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进行引导学生推测苯酚的化学性质,可在教学中设计如下板书。

一般情况下,板书技能的评价指标要求以下五项内容:

依据上述评价指标,上述的《苯酚》教学设计板书是一个符合要求的好的板书。但是,一个好的板书难道仅仅是科学、合理、简明扼要、新颖美观、重点突出吗?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让评价者评价,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为了生成有价值的学习,并体现知识的价值。

2.2 基于有意义学习指导下的《苯酚》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教学主题具有三个基本功能:认识论指导功能;教学目标指向功能;学习思维活动驱动功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主题设计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认识论指导原则(WWHW)、教学目标指向原则、驱动性原则和有意义学习原则。“WWHW”即知识是什么(What)、知识的价值是什么(What)、如何产生有意义学习(How)、为什么所学知识是合理的(Why)。

以“苯酚”为主题经过认识论(WWHW)思考后,苯酚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要根据素材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从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思考的驱动性。这样可以构建出另一种形式的板书,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旨在引导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本节课联系苯酚的用途、检验、废水处理等引入新课,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材料、环境等问题入手,创设一系列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化学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的应用,并运用其解释生活和生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有意义学习同时也可以体现知识的学习价值和知识本身的科学价值。

3 结束语

篇(7)

一、突破高一化学教学的瓶颈

高中化学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必修模块,二是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以及基础知识,选修模块则包括国家规定的可以选择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两部分组成了高中化学的主体.理科综合考试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首先要对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以及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要想突破高一化学教学的瓶颈,就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化学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做到渗析透彻.第二,学生应该主动积极进行探究式化学学习,毕竟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二、整合高中化学模块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大体包括两个必修模块以及六个选修模块,高中化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模块限制,进行模块组织性教学,对必修与选修模块进行组合教学.因此,化学老师应该首先清晰高中化学各模块之间的关系,认清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在各模块中进行重点与难点解析.再次,老师还应该整合高中化学各模块之间的内容.例如,化学老师可以在高一时完成对必修一,以及必修二的教学,高二上学期完成对选修四的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选修二和选修六的内容渗透进去.不管化学教学内容做何种调整,都必须适应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都以提高学化学教学水平与质量为目标.

三、研究新高考下训练题的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进行改革后,高中化学复习与练习资料也进行了革新,但是尽管市面上的化学练习题多如牛毛,但是普遍存在着重要问题,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复习与练习资料仍然延续了课改前的老套路,最终会导致高中化学复习与练习资料更新不彻底.因此,作为高中化学老师,应该深入研究高考新方向,寻找新高考化学试题同旧高考化学试题要求的不同,把握新高考化学考试要求,对各种化学考试试题进行合理加工,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化学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和老师教学和备考的有效性.

四、 重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化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与解答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这样理解:自主指的是自主学习,主要是化学拓展和延伸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合作式化学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中进行学习;探究式学习则是指对于化学进行研究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是自主、合作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弄清了三者之间的的关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三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优劣势进行高效教学.

五、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结合到教学中去,也要挖掘教材中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社会生活情境中学化学和用化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科学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或校本活动,针对学生化学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各种尝试,在化学人文教育、化学与社会生活、化学史实、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兴趣小组、学生竞赛辅导活动等方面进行开发,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培养,特长得到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在当前理科综合考试的新形势下,作为理科之一的化学学科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化学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都能够紧扣教学大纲,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2).

篇(8)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质量提升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的重点,传统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研究均把重点放在课堂时间的有效、充分的利用上,这实际上还是未能挣脱传统复习课堂高速、海量传授的藩篱,试图通过海量知识的覆盖所形成的“溢出效应”,来弥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架构的欠缺,低效、缺乏针对性、没有设计理念等三大常见问题就成为高三化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三化学复习课评价标准的“异化”。

大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优质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必须从“入境、在境、出境”三个层面设计教学。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入境”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传统的高三课堂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而且越是重点高中的教师越是对讲授法情有独钟,在标准化、模式化的知识中心背景下,教师通过流水线式的教学大批量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操练,以试图实现复习教学和高考内容的对接,其基本模型如右上图。

事实上这类缺乏设计思想和教学灵魂的课型,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就没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优质的高三化学课堂首先从“入境”开始。

如果说情境的“情”是指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愿望、学生的积极态度,那“境”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优质的“入境”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愿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中,我执教了高三《电化学》复习课的“下水课”,试以本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入境”设计环节,我是以中央二台热播的“喜剧界的姚明”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开始创设情境的,当提出问题:“用水果电池能给iphone充电”,是真的吗?学生很疑惑,是是而非,当他们讨论出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事实却需要2380个橙子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实现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相信这时的学生一定希望在复习课上见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电化学装置,趣味的开场使学生初步“入境”。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在境”

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并非高二新授课,因此知识层次的处理只是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并非复习课教学的重点。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应该是针对电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高二新课教学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复习。学生在电化学部分分块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等具体知识后,对电化学相关内容有了个性化、独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电化学知识,是否能见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森林”全貌,则功夫全在“在境”。

作为高三复习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对于新课教学中比较关注的“变量控制”未做过多涉及,但在学生探究活动“电化学装置设计”中设置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对比、加工,采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内部通过讨论,交流,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叉反馈中来矫正和强化,用集体的智慧来丰富个体的收获,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构建对电化学装置及其反应原理的理解模型。“在境”阶段的设计是需要教学智慧的引领的,在《电化学》课中我采用了三重设计:

第一,矛盾引起探究冲动。对于电化学装置的识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先是最简单的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再用西红柿作为平台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在一起(如图)。

最后用实验演示了同一个装置由电解池转化为原电池,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无疑当最后的音乐贺卡响起时,学生们都很惊奇:一个电解NaOH溶液20秒后切断电源的电解池怎么反过来却能为音乐贺卡供电呢?这种反差引起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失误引导思维反思。“在境”不仅要求学生“人”在,还要“心”在,不仅“耳朵”在,还要“思维”在。我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课堂参与预留了充分的时空,如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电解法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可能设计。这个问题相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由于有学习小组在,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组内研讨中得到启迪和帮助,最终学生设计虽有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很快完成了。然而这远不是教学的结束,就在学生的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因为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电解池达到同一个目标,在各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既失落又兴奋的心情。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让他们领悟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思维应该是开放的,然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却是严密的。相信这样的“在境”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学会拓宽思路。

第三,实验引燃创新火花。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很多教师甚至直接忽略了实验的作用,试图用习题分析和黑板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化学情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离开了实验这个最重要的化学教学媒介,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缺少学生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境”?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入了DIS数字化实验,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材料镁和铝作为电极,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传导器精确测定电流方向和大小。传统上学生会认为显然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理所当然的是铝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会清楚地看到电流方向在两个不同阶段的流向情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极的反应,让学生“亲眼”发现问题,引燃他们思维创新的火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梯度性和层次性的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弄清了原理,还提醒了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这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在境”本身不是教学的追求,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秉持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出境”

“出境”本质上关注的教学落点的问题。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但教学设计目标更应该是多元的,使得高三复习课成为学生不断回味的“品质课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读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第三境“出境”大抵与此相似。能否“出境”主要看教师从课程、教材、课堂三个层面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其基本模型如下:

《电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低端的教学设计常常不能站在课程的高度,只是基于教材和课堂,对电化学知识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和复习。而高端的教学设计则需立足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高三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本节教学内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作为了本节课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高三复习课上必须要关注分析、运用、整合等三大能力的形成。

首先是思考分析能力。《电化学》这节课中我设计的问题都是系列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内容是相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比较问题的“同”与“不同”,并在比较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铝和镁原电池,同样用镁和铝为材料形成原电池,但用盐酸做电解质和用氢氧化钠做电解质,电极反应就有同与不同;甚至同样的铝和镁为材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不同阶段电极反应也不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无思考,不学问”的课堂魅力。

其次是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各种电化学装置的识别到设计,从定性地写出电极反应到定量的计算,再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没有了正负极标记的蓄电池如何判定正负极?)。在各种新情境中,学生除需要全面地运用电化学反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当然还有物理的知识。正是在这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加强。

篇(9)

教材是落实课堂教学标准、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新教材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基础性较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都可以完成和掌握。但是高中阶段的教材知识综合性和弹性都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把握讲的尺度。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特别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是我们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下面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要优化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首先,精心设计课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导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使教学充满了趣味性,良好的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精心设计导学思考题,放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将涵盖本节内容的思考导学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照思考题自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同时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总结问题的答案和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充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设计的导学思考题既不能太深,也不能过于简单,同一个问题怎么问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定位。建议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另外,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思考题,然后针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此时教师要大胆放心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其自己去探究、讨论,切忌不停地询问和点评。学生有探究、实践、感悟、思考的能力,只有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让他们切实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二、结合实际优化学习形式、方式,讲究探究和学习的实效性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插图,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何种形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因为有些实验活动在学校现有的环境、器材不足的条件下是不能够实现的;有些实验探究的难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学中形式要科学化、多样化,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定理、死记某些概念,不加以理解。教师应该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地把握时间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地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新的教学形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两个纬度的落实,使学生具有终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的学习方式;相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点及问题,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辅助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理论知识抽象,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对此,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这部分内容学生不但听不懂学不会,而且给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掌握造成困难。例如在讲“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一课时,用试管分别取样,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把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用多媒体打出,模拟实验(如图):

我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三维动画软件设计出动画模拟实验图象,在教学中播放。这种图象有动感,画面清晰,能引人入胜,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静态转到动态,使学生对盐类水解过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随着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逐步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篇(10)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学生获取知识比较呆板,一旦碰到所谓“活、新”的试题就无所适从,严重地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那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教法等等,总之,要立足于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新课程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明确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做好教学设计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按新课程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教”和“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总之,要打有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三、实行新的评价方式,实现课改新突破

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为此我校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完善。如我校高二化学备课组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了一些较有效的评价方式,如专题式、集体小组式;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都参与;在评价工具上,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对命题内容、试卷形式以及考试形式等设计程度不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考试。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我们备课组充分进行研究,确定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自主选择、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学生欢迎;但工作量太大。我们打算与平时实验相结合,由学生决定哪个实验作为评价的对象考核后给予相应的评价。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以实现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为此,我们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汪 莹主编《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85-01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当新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构建才是主动的、高效的。因此化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恰当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趣味性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适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然。

案例1:工人师傅用割枪把一块坚硬的钢板切割成几个小块。你知道割枪里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它是怎样制得的呢?学完这节课,也许你会自制这种气体呢,甚至会使用割枪切割金属呢?“乙炔的性质和制法”教学就展开了。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而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形象比喻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的理论。

案例2:高二化学中学生对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理解不清,一提到平衡移动,好多学生便顺势得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少的结论,尽管老师多次强调同一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一致的,但仍然无法阻止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此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一辆桑塔纳和一辆吉普车同时从荔堡镇出发,从同一条公路到泾川县城所用时间不同?是吉普车反向行驶吗?同学们会意地笑了,他们肯定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所在,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给学生带来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案例3: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教师可设置如下实验:水 苯酚 混浊 加热 澄清 静置 混浊 NaOH 澄清CO2 混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苯酚在水里的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吗?向苯酚的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什么变化,再通入CO2,又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实验情境产生了一系列疑问,驱使学生主动去探索苯酚的性质。

(四)用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可以把与新知识的学习有关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果,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案例4:在学习葡萄糖的性质时,教师可联系生活经验提供相关信息,创设问题情境。糖尿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疑难病,病人尿液中常含有葡萄糖,医院如何检测病人是否患糖尿病呢?利用了什么化学反应呢?这种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既可增大信息传输量又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景象,使枯燥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鲜活,也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案例5:学习硫及主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视听影像,提出自然中硫的转化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在视听录像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并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去。

(六)设置台阶创设组合问题情境。化学教学中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台阶,创设问题情境,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亲身感受新知识的形成,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6:高一化学关于SO42-的检验教学中,可创设以下台阶式组合问题情境:①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SO42-?②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可以断定待测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吗?③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可以断定待测液中一定含有SO42-吗?④将待测液加稀盐酸酸化,无沉淀产生,再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可断定待测液中一定含有SO42-?⑤能否用Ba(NO3)2和稀HNO3代替稀盐酸和BaCl2来检验SO42-的存在吗?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后教师加以指导,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体会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一是创设的问题必须使学生确实感到困难,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二是问题的探究正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大、太空,情境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学生无从下手,问题太小,学生不费思索就能回答,或者教师已把答案暗示给了学生。三是对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应该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用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