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对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医疗和医技的要求也显著提高。为保证医疗质量,为医疗诊断提供准确数据和医疗提供较好的效果,我们计量部门需要借助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不断发展的良好契机,认清计量检定与质量控制的关系,理清医学计量发展的思路,有效推动计量事业向前发展。
二、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一)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概述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是医院医疗技术手段的重要内容。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学科名称依据是1992年11月1日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把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确立为基础医学学科下的三级学科,学科代码为310.6120。医院医疗工作组成部分为医、技、护、药、械。管理规范和管理办法主要有《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卫医管[2010]4号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11]24号。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担负着医疗器械在医疗工作中的技术支持和供应保障的重任。学科需有完整的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和人员匹配,形成从选型论证、质量控制、技术培训、风险管理,到维修维护、技术鉴定、资产管理一整套完备的医学工程技术体系。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结构可分为五大类26专项,具体如下:
1、影像类:CT、MRI、DSA、X射线、超声、核医学;
2、精密仪器类:透析、放射诊断、生化检验、微创窥镜、病理、微机控制;
3、生命支持类:心脏起搏、呼吸支持;
4、机械设备类:机械加工、制冷、消毒灭菌、压力容器、电动设备;
5、经济类:计量管理、设备采购、固定资产、普通耗材管理、高值耗材管理、库房管理、耗材采购。
(二)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新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医院的要素包括:建筑(空间、环境、流程);装备(器械、设施设备);人员(医、技、护、药、械);技术(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程序);管理(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制度体系);信息(数据、文字、图形)。
随着医疗技术对医疗器械依赖性的日益增加,作为医院医疗器械的专业管理人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职能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角色日益多元化。临床工程部门的核心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1、技术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
维持日常医疗活动中所需的医疗器材、设备的可利用性。功能与效能的保证(验收、维修与保养等)
2、品质保证(quality assurance)
所谓品质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或超过顾客预期承诺的能力。如检测与校准、持续改进体系的建立(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
3、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风险是指特定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发生几率的乘积。医疗器械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风险管理活动包括:危险报告管理、意外事件调查、医疗器材不良反应通报、临床培训、医疗器材性能保证检验等。
4、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
经济评估是指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技术评估是指技术的可行性、技术的功效、技术的效用、技术的经济效益。技术评估不仅考虑目前的技术需求,也需要考虑中长期技术的需求。技术评估是结合成本效用的改善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进行综合分析。
5、教育训练与研究发展(training and R&D)
进行临床人员设备使用与一般性的教育,特别是电气安全;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相关人员的培训;应用工程技术支持临床与基础研究;新医疗技术与临床器材的临床试验。
6、法规与标准的遵循(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法规和标准可分为法规、标准、规范三个层次,法规是指法律与行政命令的统称;标准是指标准化机构批准的技术规范;规范是指规定产品或服务特性的文件。
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设备作为临床医生的得力工具,极大地拓展临床疾病诊治方法和尺度,可为临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疗设备研发是由包括医疗、物理、化学、电子、软件、光学和机械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是最新的诊疗技术的集中体现。医疗设备的合理运用可为患者快、稳、准地解决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推进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
医疗设备直接应用于患者身体,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分类号] G350
21世纪,人口与健康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医学科学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的长足进步使医学信息与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著名循证医学与知识服务专家Muir Gray指出,知识是疾病的敌人,医学领域从业人员、患者更加依赖信息和知识更新来战胜疾病和伤残。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2001年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两大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信息素养做了详尽的要求。至此,医学领域从业人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全球执业医师的金标准。本文在对医学领域的信息素养发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标准化评估实践情况,目的是为研究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医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标准化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依据。
1 信息素养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认识到信息需求并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医学领域,Toups D M于1985年发表的《医疗远程通信:医学科学与艺术的根本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术语。文章指出,计算机和医学信息检索系统的应用将对医学实践产生根本性和重要性的变革,信息素养应该是未来医生医疗实践中的必备技能。当时就已经强调了信息素养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在MEDLINE/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主题为“信息素养”的文献发现(检索时间为2009年11月9日),医学领域信息素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多,进入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其研究活跃性迅速提高(见图1)。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来,对医生基本能力中信息素养能力的强调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图1加粗折线)。
目前,国外学术组织或政府已经非常重视医学领域的信息素养研究。2003年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MLA)成立了健康信息素养项目组(Health InformationLiteracy Task Force),致力于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促进。2006年MLA主席Jean P S将优先发展领域确定为MLA的成员必须要在提供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由此开始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对象由卫生保健提供者拓展至患者与公众。2008年,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建立了一个促进苏格兰地区卫生保健的信息素养框架,要求卫生和社会保健专业人员快速地获取信息并具有合理利用知识的技能。不仅如此,NHS试图创建一个国民健康信息支持服务系统,以确保患者和公众在查找所需信息、理解获取信息、培养有效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获得支持。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用来改善患者护理和促进公众健康的有力工具,信息素养现已成为个人和社区促进健康、幸福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的关键因素。
2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
2.1 通用层次
通用层次是对信息素养基本能力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信息素养的内涵,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国外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等国均拟定了自己国家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批准并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Education),目前该标准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估的指导标准。其他的如ANZIIL标准、SCONUL标准、IFLA标准等均与ACRL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国内最早提出、内容比较完备、包含详细的二级评估指标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陈文勇和杨晓光拟定的《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孙平等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地区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评价体系。
2.2 学科层次
信息素养本身有一个分层次的问题。学科层次是指在通用层次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的基于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Dorothy编著的《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评估蓝图》(A DisciplinaryBlueprint for the Assessment 0f Information Literacy)一书中强调高等教育必须要教授学生所在学科领域所需的信息能力,必须建立学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结合职业和专业背景,对特殊群体的信息素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要求,必将是未来信息素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ACRL近年来也逐步倾向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设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业信息素养标准或指南,如2006年《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2007年《英美文学专业研究能力指南》、2008年《人类学与社会学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和《政治学专业研究能力指南》。但医学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或指南尚未见报道,国内仅有张宁发表了题为《医学本科生信息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硕士论文,遗憾的是该研究主要是针对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而提高信息素养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应该将循证医学的实践能力纳入其中,张宁拟定的体系框架未能很好地体现医学教育的特点,因此学科特征并不明显。
3 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研究
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是指以信息素养领域能力标准或结合学科专业领域能力标准为基础,研究设计并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来测量个体或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测试问卷,它包括单项或多项选择题、评估量表或评价量规(Rubric)等形式。
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有很多研究者设计了用来评估图书馆信息素养干预后学生在认知和感情上的变化,但是这些工具大都只是局部应用,也没有经过详细的检验与测试,均未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国外学者每当讨论到规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估面临的困境时,一致结论为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缺失是最大的障碍。
2001年由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承担的SAILS项目(Standardized Assessment 0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对信息素养进行标准化评估这一术语。它基于ACRL标准,是一个针对大学本科学生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指标的、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要题目类型的标准化测试。2005年SAILS项目已经设计出一个包含大约150个信息素养测试题的题库系统,评估的是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SAILS目前已成为信息素养标准化测试的典范。基于ACRL逐步倾向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设计,SAILS项目从2006年起开始致力于学科领域信息素养评估工具的研究,其中佛罗里达大学承担了教育学学科的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研制的任务。项目组在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年制定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衡量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即教育学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估量表””(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Scale for Education,IL-AS-ED)。这一项目是设计学科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的国家行动的一部分,ILAS-ED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学科领域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估工具。
同时,很多国外研究者也设计了医学领域信息素养评估工具。如Berner等人设计了一个针对医学生关于网上资源与数据库检索技能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方面的评估模型,证实了评估者间的一致性信度。Ross和Verdieek设计了一个针对家庭医生在循证实践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评价技能、以多项选择题为主要形式的调查问卷,并证明了其有较好的内容效度。Johnston等人设计了一个关于医学生对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利用以及未来应用认知的调查问卷,并证明了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也有较好的信度。Ramos等人设计了一个关于在循证医学实践中提出问题、检索证据并进行研究设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开放式问卷,通过对115位住院医师、循证医学专家和家庭医生的评估,证明了该工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上述评估工具尽管均被证明具有良好信度或效度,但都是基于信息素养的个别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循证医学实践中数据库检索、信息源选择以及问题提出等方面。而目前对综合信息素养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研究却往往缺乏对评估工具效度和信度的测试与描述。2007年一项循证图书馆学研究显示,尽管医学图书馆员在医学生或医护人员信息素养干预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提供的干预措施在提高临床医生的信息技能方面是有效的并对患者护理产生积极影响。原因之一在于目前缺少一种用来系统性地评测医学信息素养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工具。因此,研究医学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建立具有推广价值的科学、适度、可行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实现对医学领域不同从业人员信息素养水平客观、正确、全面、可靠的综合评价,从而发现个体或群体信息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薄弱环节,对于医学领域从业人员信息素养缺失的预防、缓和和改革策略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4.1 我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评估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综述,可以发现:①国外信息素养标准制定者都是享有很高威望的学会或专业机构,同时广泛吸纳各学科专家参与,使这些标准体现了一种全国共识,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因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的滞后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到位,致使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的个人研究,且由于研究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评估标准中表述的信息素养能力缺乏具体的能够实际应用的评价指标,即可量化测量的指标项目太少,难以适应评估中精确测试的需要,缺乏可操作性。②国外学者强调信息素养测评所应用的工具应该是基于标准并且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但目前我国的信息素养评价实践多用自行设计且缺乏信度和效度检验的调查问卷,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缺乏导向性;注重横向的面上的评价,忽视纵向的立体的评估。这是今后我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评估研究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重视国内医学信息素养的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7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44-01
核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医学现论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创新,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医学科的青年教师,不仅是自身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培养实践的能力,对青年教师的带教学习也是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带教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青年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因而现在核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核医学科管理
核医学以其专业种类多、工作范围广、技术更新快和投入产出多为特点,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水平和技术进步,在现代化医院中占有重要地位。核医学与其他影像技术(CT、MRI、DSA、超声等等)在成像原理、提供信息和结果解释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充分认识核医学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潜力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核医学科室的管理工作。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实现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核医学科的组织建设原则上应根据医院的等级规模,考虑到科室的专业特性、承担的工作任务、发展趋势和各地具体情况等诸因素来确定。要求有利于放射诊断、超声、核医学有机结合,有利于科室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诊断治疗和工作效率。核医学科的科室单元上由医疗组、影像组、标记分析组和功能组四个单元构成,各单元组由医师、技师及其他辅助人员组成。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和不同的专业分工,每个单元设立医师组长、技术组长、各实验室组长,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以科主任为核心,科核心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协助科主任完成相关业务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2培养核医学科青年教师的带教体会
2.1坚持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们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新分配的教师实施岗前培洲,有计划地完成教育理论班的培训,切实保证每节课的质量。支持教师完成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学习,积极参加国内访问学者的学习及助教进修班等的学习,以及攻读定向研究生及在职研究生。校内组织听课、观摩教学、科研讲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市教委领导的肯定。
2.2建立青年教师考核评估体系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带教学习,要对他们的学习和进修效果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可以把实践学习的情况与评估的指标挂钩,从而激励他们自身的潜能。同时考核评估指标要经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核审,力争让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受益,不管是带教学习的过程,还是考核评估的过程,都需要一个客观、公正和公平的评估体系。
2.3严格教学环节管理通过对核医学科青年教师的带教过程进行督导监管,不能让这种形式流于表面,不能仅仅只是让青年教师处于学习者的角色,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核医学科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这样学习起来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教教师要将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反馈给他们,才能真正起到带教的良好效果。
2.4鼓励支持科研创新在进行核医学科青年教师带教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结合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要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从带教的过程中创新自身的知识点,将这些课题在实践中进行解决,从而使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5注重对有利于养成智慧品质的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比如伦理道德、心理健康和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十分重要。因为伦理规范行为,性格左右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注重掌握技能性知识,比如外语、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必须注重与本专业相关和延伸性知识的学习。其中,理念性、观念性知识的学习是带有方向性的,是第一位的。如果只有本专业知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不可能的,并且只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问题往往是片面的。
3结论
通过对我科的青年教师的能力的培养,他们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成果正是他们医学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种带教方式是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一种非常重要并值得广泛推荐的方法,能够确保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前途。
参考文献
[1]彭美玉,张文光,施红,等.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1).
0引言
2016年河北省卫计委组织申报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将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学科调整、淘汰增补等需要,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我科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照2016年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全面总结汇总组卷。在提交申报的书面材料后,我们按照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申报要求与自身实际临床工作对照,找出不同及差异,对存在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方案,分层规划,分层实施。
1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意义
根据《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冀卫办科教[2016]5号)要求,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6年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联合攻关,使10个左右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中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骨干,逐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成果丰硕的代表省级医学顶尖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促进科室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也是科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创建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为契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科室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居民健康需要[3]。
2评估申报临床重点专科
2.1科室总动员
接到医院的通知后,科室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全体会议,包括我科的二级科室院前急救部、高压氧室、门急诊换药室、简易门诊和全科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制定时间表及截止日期,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方案和路径。
2.2汇总资料分析资料
科主任、护士长全面督导,科室医护人员按照规定时间上交个人全部原件、复印件打印件、科研项目主管单位批示文件复印件及个人所有资料电子版等。为方便大家及时整齐上交各项个人材料,科室指定复印地点,尽可能做到上交材料整齐、统一。科室秘书专职负责所有材料收集、整理,上报电子版资料的整理、排版,及最后上报材料的装订。整个提交材料过程科主任全面负责,随时跟进进度,核心成员多次讨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的具体事项,清晰明确按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指标体系一项项客观真实自我评价,认真组织每一项佐证材料。同时对差距、不足和欠缺认真梳理,归类汇总。
3评改结合
3.1找差距选亮点
对组卷材料首先对照标准分值自评分。同时请同行专家对组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及内容点评,尽可能做到对上报资料准确详实。同时对自己学科现状有客观清晰的评价和总结。
3.2抓实践
申报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既是一个总结,更是新的开始。更加深入的认识本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学术队伍的建设、科研的开展和系统性、科研成果的取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条件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4]。根据学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强化改进,不断提高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讨论及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层面取得自身进一步发展,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引领作用[5]。管理保障和学科资源方面:适逢医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年,进一步在设备投入、实验设施条件与开展、经费匹配等与医院管理层、职能处室等多沟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急诊信息化建设,在现有急诊病历系统电子化、化验影像学检查工作站同步传输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更适合急诊区域工作的系统软件。急诊信息化建设,将更全面的进行患者就诊规律的观察、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危重症数据分析、疾病群体分布分析等。可以为科室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化提供基础数据[6],为本地区进行疾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还可用于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对于科室临床科研公关方向,与相关专科的合作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提示导向作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卫生事业管理”模式不仅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对的重要挑战,同时也将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选择[7]。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要求5年内科技进步奖是本次重点学科申报的核心条款。这一条核心条款我们的差距较大。对我们自己,未来更多需要实施的是如何让学科科研成果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科室内成立临床科研小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引领学科成员更加侧重科室标志性的技术水平、代表疑难危重救治诊疗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委员会中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学术任职、学术地位。在人才梯队结构上方面,从年龄、学历、职称、发展潜力、专业发展方向等需有更系统的培养锻炼方案。工作绩效:在此次评价指标里,医疗技术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情况、床位规模情况等都是被评价指标。同时侧重学科优势项目量和所处水平的考核。医疗质量是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基础性的具体任务,是学科建设管理中最为复杂艰巨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过程管理,如何快速通过反馈系统查看环节处理的不足,尽可能地保证救治整体质量,如何持续提高专科化诊疗水平,如何管理提炼学科优势项目数据等。科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和标准,保证各项具体指标的逐一实现。急诊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则有利于积极推进急诊质量控制与管理、降低医疗差错、优化急诊业务流程、提升急诊医学科研能力[8]。综上所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合理导向,更加关注临床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优化,以动态管理方法持续增强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急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急诊特点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必将推动急诊危重症等本专业标志性的技术水平建设提高、促进新技术的采用。
参考文献
[1]邹如政,赵旭,乐才文.以动态管理方法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874-875.
[2]吴春华.医院重点专科的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02-403.
[3]杨进彬.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思路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1):2-4.
[4]苟正先,陈启勋,陈瑾.临床重点专科与医学重点学科的不同点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55-57.
[5]安宁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的思索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4):1-3.
[6]张瑛琪,王彦霞,李欣忆.106551例急诊患者疾病谱与就诊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4-257.
1.当前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是当今医院管理的关键问题。但是,人们对医院学科建设的认识尚停留在初始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①在医院学科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探索,但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少,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③在学科建设上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忽视非重点学科的发展。②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单纯、片面的科研或临床研究为主,缺少整体策划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研究。④在学科管理功效上,还缺少评价标准和比较直接的产出。
2.医院学科建设核心理念
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按照“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调整结构、全面提高、学术支撑”的学科建设发展方针。
分层建设原则:整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对较薄弱的学科,以建立医院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以北京是重点建设学科为标准进行发展和建设。同时规划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资源共享原则:整合医院人力、物力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广纳人才。
创新原则:加快学科建设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引入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努力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共生原则:构建多学科综合性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
3.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通过联合影像、药剂及基础间的诊疗协作,形成了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影像、脑血管超声、神经病理、神经康复、神经电生理、流行病学、神经药理和干细胞研究等在内的神经科学学科群,形成实力强大的学科群体,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方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建立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
依托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和老年医学网络与国际老年研究机构(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世界实验室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老年流行病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多项老年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医院在老年流行病研究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为平台,即医学工程科与影像科、血管外科、神经介入科和心脏科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学科间交叉发展,互相促进。整合优势资源先后成立并获批了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脑血管病研究所、血管外科研究所、低氧医学研究所等。成立了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超声诊断中心、癫痫诊疗中心;建立了包括神经药理、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细胞治疗、循证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室、再生医学实验室、脑血管病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和外科实验室在内的现代化基础研究室和实验室。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科间相互支持的环境。
4.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与持续改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规划建设模式,即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然后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具体建设[2]。但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我院经过大量调研发现,在学科建设上不缺少管理制度和技术常规,缺乏的是对医院制度体系构建模式的系统研究以及持续改进管理制度的理念。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依据系统管理理论,采取PDCA管理方法,经多轮的调研和论证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办法》,包括“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十年发展纲要”、“宣武医院学科群运行与管理办法” 、“宣武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评估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使医院学科建设处于规范而有序地发展当中。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以职能为主线的构建原则,即成立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处室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由科研处长兼任主任的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成立由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主任,包括学术骨干及院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建立 “医院―学科”二级管理体系、“国家级―北京市级―院级”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创新了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模式。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配置体系“竞争―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矩阵式学科建设组织构架,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3]。同时建立学科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即采取“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管理方法,主管部门定期以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理清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的流程和关键环节,为此我院在原有重点学科3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重点学科的3年创建目标,并对周期内每一年度应达到的年度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了半年中期评估、年终考核的评价体系。
5.在学科建设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着眼于医院发展的全局,制定发展战略。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医疗机构及各种基金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研讨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和指导。
(2)关注交流单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邀请其项目主任到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我院帕金森病研究及学科建设给予指导。
(3)以项目合作为桥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于医疗科研工作。目前,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与美国哈佛大学医院积极开展双方的合作项目,并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申请到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保持年均合作项目3-5项左右。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先后承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的研究项目。通过强强联合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我们先后成立了一批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医院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医学类“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我们先后与欧美等国的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研究进行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与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日本东京都精神病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均有实质性的合作。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了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亚萨吉尔显微外科培训中心、萨米颅底外科训练中心。
(4)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重点,“引进来"即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长、短期学术访问、科研交流和讲座;有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优质的海外的华侨、华人专家,他们带来了国外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带动了医院的医疗和科研工作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了医院整体队伍的素质水平。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前沿水平的距离,扩大了我院在国际医学界的影响。“送出去”即通过多种形式派出中青年科技骨干赴境外知名机构进行培训、研修、科研合作及留学等。这些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医院引进或即将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理念、模式等,也使这些人员日后成为医院人才乃至全国该专业领域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医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占27.3%; 在科室正、副主任中占56.6%;在医院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库中占46%;2005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1项,其中10项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通过“送出去”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者,产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了我院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
6.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建设的模式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如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医院管理的重大问题[4]。我院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上[5],从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队伍。我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潜能,使我院的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的主要架构是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培养重点,同时培育一批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队伍。目前,我院20余位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政府特贴专家25名。北京市215高层次“领军人才”5人。他们承担着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学科,在人才结构上除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引领外,还要有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中流砥柱,有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作基础和储备,才能形成高素质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院多年来始终坚持实施“星级人才助推计划”、“优秀人才储备计划”,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留学、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通过学科主任助理、学科秘书等锻炼他们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学科内部各类人员之间以及学科外部的各种关系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全方位培养。目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选28名,获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55名,医院各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85名。年均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博士后10余名。使医院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后劲。
7.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探索
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种客观公正和可量化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给学科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发展进行评估和考核[6]。在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下,由院学术委员会聘请的学科评估专家组和有关职能部门按本条例要求,完成学科建设评估的有关环节。以《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估办法》和《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分表》为参考,通过大量调查和论证制定了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及技术支撑条件等方面的“学科建设量化评分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考评中不断修正补充。通过实践我们取得了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相关经验:(1)通过量化评分对各学科进行客观评估,动态地了解各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整改措施,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客观而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能细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2)通过提炼出学科建设评估的核心指标,形成了“按照学科方队分别建设、统筹调整”的学科建设态势,有利于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合理的科研评估指标有利于科研人员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识,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3)以特有的科研量化指标和应完成的目标为基础,以重要的学术竞争指标对学科进行评价。另外,通过网络版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技术平台管理、综合查询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可实时在线更新医院各科室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出数据,完善及优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促进了医院学科建设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中,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院各科室从医疗、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学科建设评估,并组织进行全院学科建设经验交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将评估结果及时呈报医院并反馈各相关科室,同时注重医院各职能门部间的交叉管理,对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督促科室进行整改。2009年组织了“宣武医院各科室学科建设实施措施和规划现场办公会”,对全院46个相关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大大促进了我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连续10年的积累和实践,建立起的医、教、研、人才梯队、支撑条件量化评估体系,加强了医院优势学科的实力,充分带动相关科室的发展,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培养出大批医学英才,为同级医院的学科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 2009,29(3):38-39
[2] 肖亚洲,陈立章.新形式下医院发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1): 1628-1629.
[3] 甘露.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
[4] 李永生.医院管理思维范式的变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7):8-9.
临床医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也硕果累累,并且在以往管理工作上得以不断创新,能够更好的开发医疗设备,保障其在应用过程中的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从整体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谨以此为之后的研究给予参考。
一、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结构及管理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在医学发展中逐步得以有效的实施,并且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而其工作主体则主要包含两方面:临床工程师、工程技师,具体来说是以初级、中级及高级为主。针对高级人员来说,通常是由高级临床工程师任职,一般情况下主要工作内容是临床工程知识管理战略决策;中级人员,通常来说是由临床工程师担任,还有一些临床工程技师担任,在高级工程师的有效指导下,实施运作管理;初级人员,基于临床工程师的引导下,实施日常工作的运作。从组织结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分別是运作系统、学术指导系统。首先针对运作系统来说,主要是采取直线制结构,一般来说人员构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部分:临床工程科主任、临床工程师、临床工程技师等等。临床工程科主要的主要职能是战略决策的实施;临床工程团队则肩负运作管理层的实施,比如摄像组、急救组等等,这些人员的组成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某一项目。
从管理层面分析,从总体角度来说是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这其中需要完全明确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对人采取相对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针对知识工作本身来说,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且无论是在组织形式层面,还是在工作安排上,都需要具有相应自主权,而在领导方式上,则必须要体现出工作独立思考,还有自主发表建议。其次,为了更好的完善知识共享,构建组织知识,这需要鼓励知识工作者,使其能够积极奉献自身的知识,创造极佳文化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并且能够留住人才。最后,临床工程对知识型组织工作中。个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且是具有独特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下级需要兼具更多的知识,具有更强能力,所以在这样的团队组织中,领导者需发挥着自身的功能性作用,由此才能具有更良好知识协调能力,并且拥有宽广的胸襟。而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则必须要兼具物质及精神情绪,在激励机制中,必须要避免过分功利主义倾向,继而能够鼓舞技术工作者,使其能够不断产生新知识,形成组织知识。
二、学科职能定位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能够有助于医疗工作更好的展开及实施,满足医疗工作所需的设备需求,比如医疗设备评估、采购、安装、验收及供应等等,全程担任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针对比较大型医疗设备,或是系统工程,对于上述项目场地设计及评估能力分析,同时还能针对医院实际情况,继而实施医疗设备资源能够合理配置,这种的工作能力是当前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应当注意的问题。而从整体角度分析,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职能将会影响到最终的医院的整体运行,主要影响到运行效率、技术发展,还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例如:针对医院医疗设备,在对其进行选型配置层面,则必须要从医学技术装备规模层面实施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均衡性,不仅科室间配置要合理,而且区域内的配套设施也需要不断优化,而针对配套设施的功能来说,则必须要匹配,且系统还需要兼容软、硬及设备质量及技术,必须要参考设备质量水平,还有评价指标,再到技术手段及维修等等。从临床使用角度来说,则必须要对工程技术人员予以相应的培训引导,使其能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兼具有效的指导效能。从职能定位层面来说,医学工程学科必须要注重设备质量层面,弱化采购职能,强化需求评估,再到绩效职能考核,对设备信息资料管理,则采取动态化的管理,从而改善预防性维护能力,从而优化设备性能监测,做好计量检定机制,梳理工作关系,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理念等等。
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对其职能定位必须要具有数字化,同时还需要兼具网络化作业平台,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确保信息收集的快捷及准确性,提升统计分析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为医院决策层面给予相对真实详细的信息,同时为其提供客观决策信息及数据。而这对于临床工程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具有多学科教育背景,临床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并且能够对自身医院的认知比较全面且熟悉,而他们提供的建设规划方案必须要兼具实际意义,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久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其他人员无法提供的内容,这些更贴近医院实际情况,而且更靠近高品质的临床服务。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对医院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实施学科建设过程中则需要从整体角度分析考虑,从而为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辅助功效,优化设备的使用质量。本文中将主要阐述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需要注意的方面,并重点剖析了其自身的职能定位,以期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朱登格
参考文献:
[1]赵志强,赵涵,吴航,白玫,严汉民.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学科建设及其内容[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09):145-148.
[2]张振,刘志云,潘继鹏,戴姗姗.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J/OL].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2016-11-01).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只有做好风险识别,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因素,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为制定卫生应急对策服务。
对于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风险评估,应重点整理、描述与事件有关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潜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国开展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疫情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播方式),我国进口及销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况,监测、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比较用于确定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的相关资料,得出风险要素的风险水平。
对于日常风险评估,分析的侧重点因事件类型而异。如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该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人口学特征、人群易感性、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人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对意外伤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对人群健康和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
2.1发生可能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传染病、中毒、意外伤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结合事件背景、各类监测信息、历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后果严重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后果严重性分析,可从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波及的人口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对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考虑,大型活动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2.3脆弱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人群易感性、公众心理承受力、公众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医疗救援能力、技术储备、卫生资源及其扩充能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生活饮用水、食品供应、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考虑。
3、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计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等级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控制策略,依据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危害等方面,提出预警、风险沟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议。
4、应急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科技工作者往往面临无法规依据、无支撑条件、无经验积累等多种实际困难。在此条件下,提高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途径,对于尽早实现研究目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特点
时效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期限,组织的时间越快,则实现价值越大。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非常紧急,如果应急医学科研反应迟缓,则可能贻误最佳时机。针对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攻克的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其研究的内容针对性越强,则突发事件处置就越顺利。
实用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针对特定时间、特殊状态、特别情况,必须利用核心技术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尽快得以应用。探索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由于我国应急医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果积累较少,国家储备数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急需系统预测和全面规划,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满足处置需求。
6、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是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以应急医学处置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系统分析我国现实面临的各种疾病威胁,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情况,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趋势,着力解决理论、技术、装备和药材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点是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处置过程中,应急医学科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应急体系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研究重点,在有所长的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攻关协作是指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从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新兴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特点出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攻关协作的态势。科学决策是指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其决策的科学,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必须准确提炼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提出对策措施,充分考虑利弊条件,及时反馈动态进程,不断修正各种错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7、结语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不断明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丰富卫生应急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未名湖畔 铺就磁共振之路
作为一名“80后”,陈慧军与医学结缘已逾十年。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陈慧军即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了生物学工程方向博士。回溯到2003年初的北大,这一研究方向成立不久,他算是较早一批的“拓荒者”。也是在这里,他开始对磁共振技术有了模糊的概念。
怀揣着对磁共振更深一步研究的理想,陈慧军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快速地理解磁共振成像原理及进行图像数据分析”,就这样,陈慧军开始深入钻研磁共振成像技术,主攻生理量化成像,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医学科研之路。
磁共振成像 探究血管壁的奥秘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多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血管造影成像方法来判断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而陈慧军认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管腔变窄了,你得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它变窄”。研究过程中,陈慧军发现,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机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中肩部和纤维帽区域的炎症是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还无法对这两个关键部位进行炎症量化成像。
回国后,承接之前的研究成果,陈慧军申请主持了“可涵盖肩部和纤维帽的动脉斑块炎症量化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这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斑块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量化肝功 为肝脏护航
抱着为祖国人民服务的理想,陈慧军瞄准了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肝脏疾病。在我国,肝病和肝癌发病率位居世界前列,已经引起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疗肝癌,首选切除术。但若切除部分肝脏后,剩余肝脏功能不足,极易出现衰竭症状,危及生命。因此,量化局部肝功能就成为临床所需。
陈慧军表示,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中多使用血清学指标、代谢性肝功能定量评估、综合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在术前全肝功能均匀一致的情况下,尚可准确。但面临诸多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肝功分布并不一致时,怎么制定肝切除范围呢?又如何准确评估术后是否存在肝衰竭症状呢“以前有学者利用传统成像技术来解决这一局部肝功的量化问题,但我觉得在此问题上还可以向前走一走”。
1.2临床工程学科的组织结构由运作系统和学术指导系统两部分组成。运作系统采取直线制结构,由临床工程科主任、临床工程师及临床工程技师等组成的临床工程团队。主任负责战略决策层任务的实施,临床工程团队负责运作管理层任务的实施,临床工程团队可以是固定性团队,如影像组、急救组、检验病理组、放疗核医学组等等,也可以是为完成某一个项目组成的临时性团队。
1.3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管理是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需要掌握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实施对人的管理。
1.3.1知识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组织形式、工作安排上应充分授与自,在领导方式上充分尊重知识工作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表意见。
1.3.2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形成和建立组织知识,必须鼓励知识工作者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1.3.3在临床工程处这样的知识型组织工作中,个人知识的有限性和独特性,决定下级可能比上级具备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组织团队里,领导者需要有更强的协调力和宽阔的胸怀。
1.3.4知识工作者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情绪,在激励机制中应摒弃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鼓励技术工作者能持续产生新知识,转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形成组织知识。
2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职能定位
临床医学工程学科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的需求评估、采购、安装、验收、供应、预防性维护、巡检、培训、故障维修和计量等全程医疗设备管理,对大型医疗设备和系统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场地设计和技术评估能力以及对医疗设备资源配置合理、规模适宜的论证规划能力。医学工程学科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运行效率、技术发展和经济效益。如医院医疗设备选型配置方面要考虑医学技术装备规模适宜性和均衡性,科室间或区域内设备配置要合理,配套设备的功能要匹配、系统要兼容(软、硬),设备质量和技术保障方面要考虑设备的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手段、维修方式及保障成本等,且在临床使用方面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基础培训和指导。医学工程学科的职能定位应回归到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上来,弱化采购职能,强化需求评估、绩效考核职能,加强动态的设备信息资料管理和有效利用、提高预防性维护能力、完善设备性能监测和计量检定机制、梳理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提升工作绩效和服务理念等等。医学工程学科新的职能定位需要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业管理平台,以提高对保障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利用能力,为医院决策层提供详实的、客观的决策性信息和数据。临床工程师基于多学科教育背景、临床工程实践和对医院自身情况的熟悉,提供的建设规划方案或论证报告很可能关系到医院建设的百年大计,这些贴近医院、贴近临床的高品质的服务保障是院外和社会上无法提供的。
3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知识运作过程和管理过程
3.1知识需求的确立。
3.1.1PET是什么?PET的原理是什么?
3.1.2本医院核医学科建设如何?已积累几年使用SPECT的经验?
3.1.3PET可应用于哪些疾病的临床诊断?PET比这些疾病现有诊断方法的那些优点和缺点?
3.1.4在未来城市疾病谱分布中,本医院适宜PET应用病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1.5在同一城市中,本医院与已有PET的医院可以分享多少病源?预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6本市、本省、全国的PET专家有哪些?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等等。
3.1.7PET购置在省卫生厅专家评审能否通过?PET购置在国家卫生部专家评审能否通过?
3.2知识获得的途径:根据知识需求分析提出的问题,从院内HIS系统、医院信息数据库、公共卫生信息网等各种数据库及相关医院考察学习、专家咨询等获得引进PET相关知识。
3.3对PET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
3.3.1市场:与已有PET的医院的竞争情况,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3.3.2患者:患者对PET的需求、患者的价值观和期望值。
3.3.3服务:利用PET可以提供的诊断病种、成本、质量等。
3.3.4设备:PET成本、备件、维修响应时间、维修能力等。
3.3.5使用:运行时间、消耗、患者满意度等。
3.3.6人员:医疗技术、个人知识、培训、事业心、兴趣、业绩、薪金等。
3.3.7管理:PET管理战略、工作流程、组织知识等。
3.4PET招标计划与引进。在经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医院做出PET引进决策后,临床医学工程科(处)进入具体实施引进。招标前,临床医学工程科(处)要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必须清楚全部PET制造商的背景和产品性能,走访已有PET用户,咨询相关专家,对制造商和投标商做到心中有数。招标中,与专家一起对设备性能参数、付款方式、到货安装、售后服务等全面把握。招标后,完成相关招标合同。
3.5构建PET组织知识:PET全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由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共同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医师、技师和临床工程师等组成PET工作小组,仪器的操作、维修由临床工程师(或技师)完成,医学诊断由医师完成,并定期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提倡和鼓励成员撰写与自已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等。
3.6PET知识创新计划:PET是一种医学新技术,许多人对其很陌生,PET工作小组不断开发PET功能,使PET全部功能得到应用,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85-02
1 健康评估实践教学质量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医学护理正向着深入化、完善化、人性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从心理、身体检测、社会等方面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想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对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有较大影响。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因学生的思维局限大,不能将老师教的知识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即不能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导致部分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一直停止不前。所以,提高健康评估实践教学质量改革是必要的。
健康评估即对患者做全面的、完善的从内而外,从疾病到身心的整体贯彻的护理治疗。临床护理学的诊疗过程是通过检测来得到评估依据,医生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设计估计程序,准确的制定一套针对病患的完善护理治疗体系,并给患者更多的耐心、微笑和细致的观察,让患者感觉到舒服。这更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患者疾病的恢复。与此同时,临床护理学这一应用性学科的护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从对患者疾病的护理扩展到对其社会身心健康的护理。完善的诊疗过程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对原有健康评估教学计划的完善和改革,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更完善、有效的变革。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心理社会因素和疾病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健康评估专业知识丰富、思维能力活跃、综合能力高的护理界人才。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健康评估教学其实是更多地教给学生临床医学的护理问诊,应用他们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根据患者所做的身体检查,对所诊患者的病因进行准确心理评估和社会评估,且教学改革健康评估即是围绕临床护理为中心的一门学科,深入的改革能促进学生对护理学的更深入掌握及应用,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由于传统方式的健康评估教学采用旧板书的书写方式,甚至有的教学设备极其简单,只靠教师在按书本讲,使学生缺乏对护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应配备多媒体并加强多媒体教学,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搜索有关护理学引用问诊、体格检测的一些知识,再通过声像、图像及动画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另一方面,应进行一系列地模拟操作,通过学生老师的交流探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评估能力。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今后所面临的医学上的各种困难。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并且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像教科书中所写的那么简单、单一,健康评估这门学科也不外如是,而要让学生不仅能学懂,而且能灵活方便的掌握。这不仅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老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至P重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临床工作技能、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将知识融合讲授的医务人员担当。应通过举办教师评比、教师工作考评等来让教师更有热情地授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使得教师在健康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树立高尚的医德,创造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步紧张,而这个与医疗水平毫无关联,究其根源大多数在于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关心甚少、漠视患者的感受、对患者不够耐心等。因此,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健康评估教学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并树立高尚的医德。而学生的这种意识的形成大部分依赖于老师的教授。一个老师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并对他们所教授的课感兴趣,那么首先应有整洁的外貌,其次实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用谦逊的态度、和蔼和幽默的语气、文明的行为向学生表达尊敬,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轻松的接受知识。
5 增大考核中实践的比重
多年来健康评估的考核方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理论成绩 ,而实践操作中仅选择相对简单的一到两项进行考核,这种评估考核方试不但让学生养成在上实践课时仅看老师做而自己怕动手的毛病,且也给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无用人才。针对此种弊端,就需要对健康评估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在考核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实践操作中,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所占比重,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则随着这一改革的贯彻和落实,学生将会逐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将以更用心、更认真的态度对待健康评估,也能让学生养成耐心的性子,以便以后更好地服务患者。
6 健康评估改革的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健康评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而被人们接受,它的发展脚步受到严重制约。而健康评估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学的中间阶段,本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健康评估教学不仅影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和护理能力。通过提高健康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适应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健康评估实践性强的特点显示出来,也能够让学生在临床护理学专业实践课上反复练习和操作。为学生融入社会,及今后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时更好的与患者处理关系,与患者和睦相处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评估教学体制及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有了追求的目标,加大实践操作的力度,增加了学生的对于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更熟练掌握及应用。
7 结语
提高健康评估教学质量改革与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事,同时也是永不止步的。
参考文献
[1] 陈月琴,杨丹丹,刘方.模拟临床测试在护生职业能力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02-103.
[2] 刘燕燕,封维阳,储静.健康评估教学改苹的探讨田[J].护理研究,2003,17(10):1163-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