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旅游管理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管理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23-02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各旅游高等院校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操作型、服务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及学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院校、教师和学生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处于模糊状态,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管理型人员或研究型人员。这种认识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管理者,很难端正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不长,但发展速度迅猛,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很直接的一个问题是:旅游从超常发展到稳定、持续、高水平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性和操作性是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十分强调的方面,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操作型、服务型人才。

2.有些院校认为,实践教学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忽视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运作场域看,总体上大致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应当全方位地启动三者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才能形成一以贯之的实践教学体系。单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培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或只建立封闭的、层次单一的校内实验室,或单纯依赖校外企业都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有些院校认为,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实习只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通常旅游专业的大多数实习活动就是到饭店或旅行社“出苦力”,单方面的强制性实习降低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使实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4.有些院校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培训的课程。一般院校对师资的培训匮乏,使得技能培训课程流于形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校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从其他相关专业如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转变而来。这些教师理论课讲得非常好,但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经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许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往往有一些教师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5.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域,在其中教师所担当的讲授者角色异常鲜明。片面地将课堂教学等同于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割开来,看成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是许多专业课教师理念上的误区。

二、旅游院校应走出认识误区,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旅游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对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旅游院校应该真正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尽快走出认识误区,积极地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需要具有相当程度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高校的旅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需要,改过去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为应用型培养模式,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的教育重点需要切实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应该从三个运作场域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着手,努力构建具备整体性、连贯性、互动性、系统性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是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应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邀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才担任指导教师,鼓励和选派教师到优秀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明确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理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大力引进实践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

3.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念。从事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服务意识,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业观念,将最新的行业动向及时地告知学生,将行业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始终贯穿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每个毕业生到了单位都必须从基层干起,从端盘子倒水做起。在国外,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旅游管理行业的通则是要求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为要做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经理、服务员的经验,否则,很难做好工作。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旅游业合作的日益加强,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从事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和教师应该走出认识误区,制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运作场域,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着手,努力创建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本文为山西大同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YB05)]

参考文献:

1.谢一风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金霞.应用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3.周松秀,王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张淑贤,刘海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篇(2)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篇(3)

根据我国现阶段旅游业人才供需的现状来看,造成以上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普遍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也偏低,与当代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极为不符,导致了其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问题发生。

2.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更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由于自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摆脱不了理论性和学科性教育方面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定位上,定位方式虽然大而全式,对学生多渠道的就业极为有利,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使学生缺少了能适应具体的岗位和旅游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设置课程方面,大多只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高职的旅游专业普遍缺乏教育的经验,其在教育过程中,几乎是采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沿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后,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偏离自身的轨道,且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达到专业化和模块化,致使理论课课程量远远多于实践操作的课程量,导致课程设置和旅游岗位需求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眼高手低,很难与旅游行业对相关岗位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4.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任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属于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是普遍缺乏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一些实践经验。同时,新任职的教师在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具备方面不够过硬,与旅游业缺乏联系和沟通,任职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不仅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达不到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随之减弱,严重制约了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在全方面的提高。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确定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确保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在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时,无论校内实训条件有多优秀,学校都应积极主动的与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充分的依靠相关的旅游企业,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平台上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在旅游企业中,不仅有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还给予了学生在校内无法感受到的较为真实职场的环境。就当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于人力资源匮乏的低潮期,再加上旅游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对其他行业较大,因此增强了其与学校合作来培养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了较为便捷、高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旅游企业积极展开校企合作,改变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想符合,进而为培养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展开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教育计划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其的职业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技能型的人才即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是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直接谋取益处的工作者, 技能型的人才应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将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转换为综合职业的能力及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从多方面出发,要求学生在能够达到整体素质方面较高、知识结构方面较全、事业综合的技能较强、视野较宽阔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嚢括了旅行社、饭店、风景区和会展等,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经济情况、当地的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学生就业的方向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

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的应改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一个旅游管理的专业既有旅行社的管理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也有景区管理的课程和会展管理的课程等情况的发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就业中,能够全方面的掌握业务知识,并有效的履行岗位的职责。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具体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外界环境引入高水平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人才,借助这些专业力量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的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业领域有权威地位或较高知名度的教授,通过专业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专业的教授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也为学校构建旅游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机会来增加部分新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让他们能够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上,开阔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学校可以鼓励新教师与学生一同去参加实习活动,或者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去旅游企业展开挂职工作,也可以让新教师参加关于旅游方面的一些学术会议及实践培训的活动等。这些方法能够使新教师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积累了关于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_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

三、结语

篇(4)

1.实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受传统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目标的影响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而面向市场经济满足旅游人才素质要求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真正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活动相接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从而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2.实验室的条件有待提高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普遍比较陈旧、落后,如:一些学院的客房服务实验室没有标准卫生间;餐厅及宴会服务实验室只有餐具,而没有必要的环境装饰与背景音乐系统;酒吧经营与管理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调酒设备;模拟旅行社实验室以及模拟机场、大吧也有待建设等等。以这样的实验条件和手段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现代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是低水平的。因此,创建和理论教学配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在规定的课时内结合理论课的进程,按照实验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参考实验讲义,利用已经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工具一步步去“效仿”,很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实验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明显偏多,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活动,总会碰到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某些原理或理论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思维积极性或增进其学习某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兴趣。这种积极性和兴趣比课堂理论教学时,由教师语言或教具所激发的热情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因此,有必要一方面根据教学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建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感官感受与观察到实际动手制作演练的一整套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课业进度和实验能力水平,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丰富实验教学项目和方法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想

1.整合资源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必须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有关的实验教学由单一性、封闭性、重复性、分散性向综合型、开放型、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型转变。由于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科目比较多,每一科目的实验目的、内容、使用的设备设施都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因此有必要将原来依附于各门课程的实验室重新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确保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接轨,体现实验教学的实用价值,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应该在紧密联系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考现代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分类,根据实验属性设立包括旅行社实验室、餐饮服务实验室、客务服务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四大主干实验室,及若干分支科目实验室,各实验室之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合,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与一体。

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构架图(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2.建立仿真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环境

所谓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的仿真环境,是指有条件的办学单位在教学场地的规划和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旅游企业的服务设施和配置,尽可能地将教学场地贴近现实的企业,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实验教学空间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唤起师生的职业感。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T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

3.建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1)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模拟导游讲解等。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2)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篇(5)

Discussion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e Case of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LIU Chun, SHAO Xiao-hui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Wuhan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survey 271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Wuhan Yangtze River Busines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cognitive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ognitive level to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evalua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gnitive to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ttain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view of students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国内有5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3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也符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旅游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内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作了大量的探讨,在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3],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4],专业主干课程群建设[5],培养方式[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通过深度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还较少。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设置认知程度、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就业认知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交叉分析,试图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等方面的教育提供有益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形成一手数据材料,从学生视角,科学化地分析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本调查于2012年4月进行,对象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纸质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集中回收的方式,以保证思考的独立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共投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间卷271份,有效率为96.8%。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课程设置、实践及就业的各个环节。

个别访谈在调查问卷后进行,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且目标群体定位准确,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32人和39人。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91人,占33.6 %;大二学生71人,占26.2%;大三学生61人,占22.5%;大四学生48人,占17.7%(如表1)。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较高。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有81.2%的学生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15.5%的学生以第二、三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3.3%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途径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如表2)。

专业在招生时尽可能满足了考生的专业意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36.2%的学生表示愿意,17.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6.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其中在调查第一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只有40.9%的学生表示愿意,16.4%的学生明确地表示不愿意,42.7%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如表3)。

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多样,大都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被问及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时,有60.9%的学生认为就读旅游专业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旅游的乐趣,18.8%的学生选择就读旅游专业出于对自己的职业考虑,认为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好,12.9%的学生是听从父母、师长、同学的,7.4%的学生有凭感觉随意乱选的(如表4)。总之,学生选读旅游专业大多没有将旅游专业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很好地结合起来,混淆了旅游者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概念。

在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调查中,56.9%的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只有43.1%的学生认为优势明显(如表5)。对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你的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59.6%的认为作用是肯定的,40.4%的学生则持否定意见(如表6)。这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烈,也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凝练专业特色。

2.学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分析

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选项中,呈正态分布,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的,占学生总数的63.8%,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向(如图1),说明专业课程开设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66.1%的学生认为“不完全一致”(如图2),这表明学生均对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方面存有顾虑,对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疑虑心理;认为“非常一致”与“一致”的占到调查学生的27.3%,这说明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持乐观态度,相信课程设置能够向强化市场适应性方向改进。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着强烈的渴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体现专业技能方面课程的频数达79.7%,这说明学生希望课程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其技能;加强外语与计算机知识课程的达66.4%,这说明学生认识到旅游业的涉外性,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对于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要求占到52.8%,专业知识方面的达到了50.2%(如表7),这说明学生希望在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就整体状况而言,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说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是也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开展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明显不足。(如表8)

3.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调查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是如此。

在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职业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查中,由于大一的专业实践教学很少,本项调查不涉及大一学生。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实践教学只有41.1%的学生认为基本吻合,58.9%的学生却表达出有较大的差距(如表9)。在实践教学与所学习的课程之间关系调查中55.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是学以致用(如表10)。这表明现行的教学方案中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旅游从业资格证调查时,71.6%的学生是积极鼓励的态度,27.7%的学生是中立态度,反对的学生只有0.7%(如表11)。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对于旅游从业资格证有着强烈需求。

4.就业环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环节是旅游教育产品的输出过程,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对学生就业的行业内意愿、就业意向以及对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等方面的调查。

关于就业观念的调查。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从专业工作最基层做起?”时,从调查情况来看,68.6%的学生表示愿意,23.3%的学生表示不一定,8.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如表12)。此项调查表明学生已基本接受从旅游行业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的就业观念。

在表示愿意和不一定从基层做起的学生群体中,能够接受的在基层工作的年限,37.8%的学生是三个月,34.9%的学生是六个月,23.7%的学生是一年,而能够坚持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仅有3.6%左右(如表13)。这说明学生能够接受基层工作是以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升迁机会或工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为前提的。而这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来说,通过三个月至六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实习活动,为大学本科生提供大量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教育中接受了从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但这种观念的时效性与现实差距太大。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开始选择了旅游企业,也会频频跳槽,甚至转行的现象仍很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学生就业意向选项中酒店占45.1%、旅行社占36.6%、旅游景区景点占30.4%、旅游院校占10.9%、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占到31.1%和17.9%,选择继续深造有22.2%(如表14)。旅游行业是学生就业意向主要目标,远高于行业外企事业单位和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一是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向往程度普遍较高二是总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各分支方向上,酒店和旅行社倾向明显存在。

在对学校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还需做的工作调查中,63.9%的学生需要实践教学比例,57.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最后46.8的学生希望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表15)。这表明专业要建立以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

5.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何建议时,85.6%的学生建议多参加旅游行业的比赛、交流合作,开拓视野。78.2%的学生建议建设现代化实习基地,尤其是大型旅游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与就业单位。75.3%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旅游教学资源,加强互动培养模式(如表16)。

四、结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本次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断完善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证”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凝练专业方向,加强特色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李炳义.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4-77.

[3]王兆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旅游研究,2009,1(1):100-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1):82-86.

[5]吴慧,刁宗广,刘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群探析——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2010,(24):217-218.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8-04

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与工商管理类已是平级专业,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将不再拘泥于工商管理学科的限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将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强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支撑,而旅游企业集团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过硬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是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仍然延续着传统培养模式,没有国际化的理念,学生与国外同专业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企业集团需求相适应。

一、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

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里所提出的行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以适应行业需求为重点,重新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使之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这一总体目标,并由此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社会和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的供给之间找到均衡点。行业需求的就业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面临的共同任务,而高质量就业、高就业率仍是各类高校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以,不同的高校针对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大致相同的,只有方法和内容的差异,适应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二、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适应行业需求为前提

1.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明显特征是直接为旅游企业工作,为广大游客服务。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具备高素质人才能力,即: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因此,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导向,两种能力”。一个导向是指要以行业需要的就业为导向,使其能够满足技术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旅游专业应以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依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群。两种能力指的是旅游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能够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工作。我国的旅游企业集团正面临着国内外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客观上非常需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2.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管理的专业类今后将和工商管理类平级。旅游专业将不再拘泥于工商管理学科的限制,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更是一个行业性很强的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是本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旅游管理部门、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经营、策划、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应该适应和满足旅游行业基本工作能力需求,同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准确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在了解社会及旅游管理行业的需要、掌握旅游管理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并广泛听取本学科专家建议及旅游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准确定位,最终确定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计划。

三、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是各专业主体教学任务之一,教学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本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商的开发。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应行业需求。①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从学历教育角度而言,“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式”的课程设置能够增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最终将“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专业设定为课程体系。其中,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表现为:教育部推荐的旅游管理类学科必开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从职业教育角度讲,要增强课程设置岗位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我们认为,学生在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职业发展课、英文、计算机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语言、计算机、法律等提高工具性技能。二年级“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例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等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下,使学生了解行业并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三年级能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例如:旅游法规、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学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在旅游服务系统方面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管理工具,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四年级“主要以实训与实习为主,辅之以专业课程”。通过对校内外的实训、实习以增强学生实习单位及行业进一步了解和认可度,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的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②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又是以培养面向旅游专业管理层的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并了解旅游管理过程,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旅游管理工作做准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校应秉着“以理论教学体系指导、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巩固理论教学体系”的原则,针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特征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2.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专业设置。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时以传统学科为基础,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体现了本专业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则表明了本专业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上述特征有助于学生成为具备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其更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某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前提便是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也就是说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旅游管理类专业针对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故其必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同时也具有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就目前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实习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实验设施短缺,本科教育的“理论化”现象非常突出。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没有引起大多普通高校的重视,某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专业实验室,只是依靠传统的课本教学来教授旅游管理类课程。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教学计划中涉及旅游管理实习,但实习时间较短,通常仅仅只有两三个月,实习时间短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实习时间短造成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不重视,只把学生安排到劳动力缺乏的岗位,学生实习过程中从事的主要是劳力工作,很少有机会真正地接触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这些与专业几乎不相关的实习经验导致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还不能对自己专业的基本服务流程和操作有准确认识与了解,而且还造成学生缺乏旅游管理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学生甚至因为实习期间从事的体力劳动岗位与自己期望岗位存在较大差距而在毕业时拒绝选择旅游行业就业。旅游行业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进入后随即又大量退出,即“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慢慢减少,旅游业“人才稀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各大高校应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首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其对未来职业岗位形成准确定位,改变其眼光过高的求职心态,提高其对未来岗位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以便未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6或3:7,尽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仍然小于理论教学,但实践教学正逐渐向理论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靠拢。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只有重视、规范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效果。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实施“双证教育”将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工作应用之间的距离。“双证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的,还应努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加强对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任课资格的审核力度,“双师双高型”任课老师具有英语导游证或高级经济师证,授课效果最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岗位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践、学期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并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性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除了考核基础的实践教学,还增加了一个衡量实践教学的标准,即学生取得英语导游证、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证书的通过率。上述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4.改进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结合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突出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学科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应明确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简单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而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能力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根据这一教学目的,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科特点,我们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演示教学、情景对话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入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理论实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其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其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其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5.采取“产、学、研”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建设校内专业仿真实验室,如果有经济实力及技术优势支持,还可以建造标准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同大型的公司合作,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用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引进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最后,学校可以推荐一些科研能力强、学历高的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新技术推广、技术联合开发,为旅游企业提高技术咨询。通过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和联系,不仅使得旅游企业与高校达到双赢的合作模式,还可以增加学生就业录取几率,并对学生人际关系、公共社会关系的提高有所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只有采用“产、学、研”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使专业培养导向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满足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6.构建国际化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时代,而旅游业作为沟通、联系世界各国的最优手段,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国际化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大发展,也对旅游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目前世界需要的是“全球型”人才,而“全球型”人才则需求毕业生掌握多种语言;了解多民族文化,尊重各自的文明。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创新性办学模式(例如,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师生交流等方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加大对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产业已经是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的重要产业,其人才培养必然要面向国际平台,开拓国际就业市场。高校要打破以往学生“发展空间”的限制,不仅仅局限于酒店业、导游类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走出去,要看到国际就业市场拥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在国外,酒店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大学生需要开拓眼界,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放远眼光。国际化平台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更多挑战,各大高校应该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广阔的就业意识,平时教程授课中注重讲授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及就业情况,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放眼于国际化就业平台,适应市场经济、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7.加强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同类课程,据了解很多高校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类可以设置成为必修课程,通过四年系统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了解行业,根据所学专业的行业需要提前准备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在学生大四下学期以召开毕业生实会、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当前就业形势、面试时需注意的问题与技巧等内容。另外,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举办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校园招聘会,让学生与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学期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年级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职业兴趣;二年级引导同学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三年级对同学们就业问题进行解疑答惑,讲解面试技巧和职场应对策略。逐步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确定职业导向,尽早规划职业生涯,应对旅游行业需求。而且我校的招聘会可分为校级大型的校园招聘会,学院级的中型招聘会、专业级(旅游专业专场招聘会)的小型招聘会。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多,他们可通过各类招聘会择优就业,因此,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价值观使得老师更关心学生们的就业形势,重视学生的就业成功,也将更有利于分解就业压力,因此,我校十分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加深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我校还通过初期动员、中期检查、末期收官三个阶段来保证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落实;另外,学校采取的一系列的就业指导、生涯规划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分析并评价自己、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篇(7)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辅导员不同阶段对于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篇(8)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演变成对人才的“争夺”。 由于旅行社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导致一些旅行社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对旅行社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怎样避免人才的流失,对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旅行社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旅行社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是旅行社最积极最基本的因素,随着旅行社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一愈演愈烈的人才流失风暴,大大削弱了一些旅行社的竞争力,严重地影响了旅行社的正常经营。

导致旅行社人才流失的因素非常复杂,如待遇欠佳、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紧张、不被重用、职业倦怠、与企业理念不合、个人发展受到阻碍等。其根源在于人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致。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包括跳槽)都是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下发生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并且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旅行社的员工也是如此,一旦时机成熟,有些人就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离职。可见人才流失,都与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1.薪酬福利水平低,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人们多层次的需求中,生理需要始终是最重要的需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追求更高的个人收入水平和较高的待遇,提高生活的质量。满足高水平的物质需要是人们择业的最原始冲动。目前,很多中小旅行社薪酬福利较低,使得有能力的人才难以实现其较高收入和较高待遇的愿望,难以体现其价值。特别是有些旅行社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造成了薪酬内部、外部的不公平,挫伤了人才工作热情。当他们感到同样的付出将会在外单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时,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才就可能会为追求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跳槽。“良禽择木而栖”。这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2.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

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二层次需要,俗话说“安居乐业”,这种需要主要体现为人们需要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生病、养老有保证,目前我国中小规模的旅行社占大多数,其中不少旅行社没有给员工购买人身意外险和交纳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甚至连养老保险金等也未交纳,使得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而一些竞争实力较强、重视人才的旅行社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往往开出优厚的条件加以猎取,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3.社交、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

社交、尊重需要是人的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需要,它们是人的精神需要,也被称之为心理需要。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需要满足的。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把此种需要看得比薪金和待遇更重。有时人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即使是工作条件略艰苦些,待遇略低些,他也是非常愿意接受,并不轻易地放弃。中国有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能人异士可以为一知己做出最大的牺牲。说明人是需要理解、信任、重视、尊重的,需要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有的旅行社缺乏和谐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复杂;人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人情淡漠,甚至冷漠;个人见解得不到重视,个人工作业绩得不到认可等,因而产生了失落感。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失去了工作的乐趣,进而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和留恋。

4.自我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高层次人才共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发挥其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而许多旅行社往往只关注员工给旅行社创造的利润,忽略了员工个人事业的发展,忽视了人才的这一需求,不能提供其施展才能的环境和空间,没有升迁机会,使他们感到在旅行社发展受到阻碍,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在此实现,因而跳槽谋求新的发展。

上述这些都是人才的正常心理需求,当其中某一个点发生了问题,并变得无法忍受时,那么这个人才就会离去。

二、人才流失的损失

人力是一种资源,人才是一种贵重资源。人才的流失无疑是企业贵重资源的流失,它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所造成的损失很难以数量来计算的。

1.人才危机

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人才,企业人才危机的表现不仅仅是人才流失,还包括由人才流失导致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缺口、高层次管理人员匮乏等。可以说,人才流失是企业人才危机的警示器。

2.信息危机

旅行社中的一些人才,他们掌握着某些其他员工不可替代的技术与机密,以及日积月累而成的工作技巧与客户关系,他们是旅行社重要信息的载体,他们的流失必定引起一些客人信息的流失,甚至可能导致旅行社的信息资源落入竞争对手手中,对本旅行社生存造成威胁。

3.心理危机

旅行社人才流失,会给现有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他们的离去会给旅行社的普通员工心理蒙上阴影,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致企业人心浮动,精神不振,工作热情下降。

4.形象危机

人才流失给旅行社形象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企业形象是企业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与稳定状况直接给社会公众及客人带来整体印象和评价,员工的高流动率和大量人才流失,会给旅行社整体形象和名声带来损害,使旅行社信誉降低,被认可程度下降。

三、实施人才的有效管理

企业要留住人才,首先要了解人才。管人要管心。“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留住人才,管好

人才,吸引人才,必须要研究和把握人才的心理活动规律,满足人才的心理需要,以此作为管理的依据。

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人才流失给旅行社造成的损失,旅行社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对人才的有效管理。真正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措施落到实处。

1.建立合理薪金制度 形成磁铁效应

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倾斜,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价值,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酬薪制度。还应改善员工的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的福利待遇,使人才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旅行社的吸引力。

2.培育良好企业文化 增强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产生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微软公司使几百名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他们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后却仍然为微软每天从事要求苛刻的工作,甚至每周工作达到60小时。原因在于微软公司是一个情深似海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责任感,从而深化了工作的意义,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新的价值。

可见,旅行社的管理必须要以人为本,营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形成用文化留人的氛围。

3.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 加强培训力度

旅行社应树立人才培训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培训是最大福利、最高奖赏、最有营养丰富大餐的理念;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理念;培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能力提升是现代培训核心内容的理念;能力通过建设才能提高的理念。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供人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满足人才成长、发展需要,从而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实现双赢。

4.重视人本管理,提供发展空间

篇(9)

人性化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作用如下所示。

(一)企业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通过人性化管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会感受到企业的重视程度,员工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翁,会尽全力发挥自身的才华,尽职尽责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针对旅游企业积极创新。国外发达国家的观点为:不积极创新就代表着死亡。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观点为,政策要倾向于国家的知识创造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造有利条件引领企业进行创新与投资活动,这是政府的主要工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才是企业的灵魂,人才则是创新的主体,而人才创新的基本条件就是实施人性化管理,不断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一个旅游企业如果人心恍恍,各自为政,是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企业的,也绝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旅游企业就象一台机器,由多种零件组成,每一个零部件的亲和力和协调性都决定着这台机器的经营能力与运转效率。通过人性化管理方式,可以集中员的思想,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三)实现民主化管理的旅游企业

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渠道就是企业民主管理体制,民主管理体制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主要特征。人才具有流动性,个体性和分散性特征,是知识的一种载体。为充分运用和发挥员工的知识,一定的实施民主管理手段,让员工在活动中积极进行营销管理,科研决策等工作。

二、人性化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

科学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健全的管理机制,也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旅游企业如果要建立和谐的经济秩序,员工们对单调具体的工作没有厌烦情绪,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快乐,一定要立规矩,在规则中圆润沟通。如果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都可以遵守科学管理机制要求,就能够确保企业经营效率。一个旅游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科学管理机制,没有人性化管理措施,员工就会产生惰性,工作效率大大下降,人性化管理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基础是努力提升员工的素质

旅游企业具有直接为人民服务的显著特点,企业员工素质将对人性化管理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影响,也将进一步影响到旅游企业的效益,所以,旅游企业需要重点培养员工的基本素质,培养素质过程中应当对员工的人权给予必要的尊重, 要对人性有充分的理解,重点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员工的政治思想,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根据不同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和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各种活动,不断加强员工协调精神和责任感。在很多企业里面,不少员工思想观念过于传统,脱离了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约束。作为企业即要吸收大量青年才俊,又要提升宣传教育力度。旅游企业要把新型管理理念输送给老员工,尽量转变思想,少采取换人的方式,帮助他们接受新管理模式,新机制和新事物,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推动人性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为确保顺利实施人性化管理,应当加大投入力度进行管理

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企业的成本,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要将人性化管理内容加入到旅游企业管理计划中,真正落实人性化管理工作。作为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认识,提升人性化管理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员工居住环境,提高培训员工的费用,提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即要投资到内在情感方面,也要投资到外在物质方面,双方协同作用,真正实施人性化投入措施。

(四)采取的人性化管理策略要与旅游企业自身相适合

企业制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要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在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步渗透管理因素和情感策略;适度把握策略宽度,引导员工积极创新,鼓励员工要勇于违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 企业要赏罚分明,采取正确的激励策略,制定激励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控制,提供有效的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性化管理工作;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和个性,准确利用个性设计策略,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岗位,让员工们工作更加顺畅,在精神上感到舒服。另外,还要有效结合旅游企业成功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努力实施特色鲜明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篇(10)

二、实施多元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过程保障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质量。学院加大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一)选定合适的教材,优质教材的选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的教材状况是基础课教程普遍量多,但表现为低端、同质教材泛滥。而专业领域鲜有优质教材出现。因为受目前招生数量、师资队伍状况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校只考虑使用量较大,可以满足出版社盈亏平衡的基础教程入手,结果造成基础教程过剩,专业教材稀缺的局面。为了保证学院的教材质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教材建设委员会,对学院教材的立项、编写、出版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学院规定专业课程有国编材的,先使用统编教材,没有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再考虑本校教师开发的教材,这是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比较务实的做法。学院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实训教材、课堂案例等的收集整理上。(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每当提到改变教学方式,好多人立即想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甚至加以全盘否定,其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在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倡导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多元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选择不同教学方法:1.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有的教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需培养学生技能、教会学生怎么做就可以了,不必讲授理论知识,这种观点未免有些极端。的确,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样不能少。理论知识既是指导实践的准绳,也是学生将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要理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讲授法足以完成,但在教师的选派上考虑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现在许多学校优秀教师上专业课,一般教师上基础课,结果基础没打好,专业知识也难消化。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再将课堂搬入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景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法可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进而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地方导游》等课程的教学就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3.利用多媒体和影视教学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优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自学,《旅游地理》和《客源国旅游概况》等课程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方法。4.采用新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教学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反馈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与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只考查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建立起与能力培养相一致的考核方式,为了更加准确与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推广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不参与考试,而由相关专家或学院组织的团队负责。具体考核形式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的考核方式。理论模块可以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主要表现为实际创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具体带团能力和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综合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就能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上,考核要加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淡化理论知识的比重,体现职业性、技能性和适应性特征。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培养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一要加强教师学历提升,二是要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学历提升可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特点,有计划、多途径、递进式地进行业务培训。倡导、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硕士化工程,年轻教师只有拿到硕士学位才可以走上讲台;同时为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名人效应及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在省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设两项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人才,尤其是专业带头人,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双师”证书,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鼓励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到校企协作企业或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教学案例、模拟教学素材;到有关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会展中心、酒店等从事实践业务,让教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提高。在教师“走出去”的情况下,还要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将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请进课堂,现声说法,言传身教。高职院校与其开办或托管经营的旅游企业要互相配合(教师具有老师、企业经营者两重身份),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篇(11)

一、就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

高等教育的价值被定义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发展演变历史和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就业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本文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何谓“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就是在现有的相对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龙头,重新组合、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使之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这一总体目标,并由此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性”是指该培养模式包括了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成、学制安排、实践教学、师资特征、就业管理等一系列影响就业的要素集合,这些要素间既存在着教学上的前后时序关系,又包含了教学上的逻辑关联,仅仅依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而非发挥全部要素的合力,不足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这强调了“整体性”。所谓“范型性”是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前述每种要素、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太大的本质性变化,能够被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

由于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其往往被蒙上一层“低层次”色彩,对此本文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就业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共同任务,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方面的区别仅仅体现于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岗位的不同,但真实的、较高的就业率仍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理上是相通的,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再者,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而“就业适应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完全超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所追求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层面,同时,“就业适应性”的内涵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较高层次的智能并不矛盾。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历史渊源、人才培养规格、学科设置、区域性影响力、办学特色等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来自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专家意见、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特点,如果我们把这3点因素置于应用型本科属性的背景进行考量,也不难得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一的结论。

二、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借鉴管理学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将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融为一体,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要素被分解为主体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并且主体性活动包含的要素是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组织;支持性活动是指使企业主体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性、职能性企业经营活动,如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生产与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企业财务会计等(图1)。

与此类似,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包括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就业管理等环节;支持性活动包括了实践性教学、师资特征、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内容(图2)。

这种模式的提出,一方面简化、固化了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各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另一方面向我们昭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对一般性教学规律的遵循——表现为主体性活动,同时又强调要采用一些特殊性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支持性活动,有意识地强化、突出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功能。

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像这种将管理学上供应链模型迁移到教育领域并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属首次,因此各种争议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这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的提出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打通了就业与日常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间关系,使得日常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工作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效率;第二,将就业压力化解在日常工作之中,使得就业工作不再是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抱佛脚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做好了该培养模式所言的主体性和支持性活动,那么较高的就业率将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有利于以就业为起点,回溯、逆推至整个学生培养方案的各个层面,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应用型本科的特色

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应有以下特征:该专业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但同时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使之具备某种能力为己任。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保证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凸显了该专业的应用型特色;该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只有如此才能容纳大量学生就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以传统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为学科背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外语应用能力、导游、酒店管理等能力,其针对的行业又恰恰是号称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是比较典型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此特征的专业设置,自然而然地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才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需要的人才类型。

(二)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思路,因而表现出一种“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从就业角度看,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了学生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面;专业方向课课程由多个模块构成,模块集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专业依托行业的内在结构等进行组合,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弹性,使得学生的培养规格始终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保持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为了真正体现这种“平台十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的含义,在学制上宜采用“2+2或3+1”式的“两阶段”教学进度安排。如,前2年或3年为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中大专业(通常指一级学科)的教学实施统一课程、材、学要求,使同一大专业基础教学具有统一性、普适性、扎实性。后2年或1年为专门化教育,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学生兴趣、就业意愿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教学强调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在专业模块的构成上,根据旅游业的产业构成、产业热点及其就业容纳能力、学生就业意愿、该专业方向本身成熟度的不同设立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游文化与规划3个模块。

(三)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考核。实践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行动上改变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势,提高其职业精神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度;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注重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大都规定为6:4或7:3,但必须要像管理传统上的理论教学那样,正规地、系统地管理实践教学。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即毕业生不仅要获得毕业文凭,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最后,加强授课教师资格审核,以具有“双师双高型”特征的教师为最佳。

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职业岗位认识性实习、课程实践、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始终,除了基础的实践教学考核外,还将学生获得英语导游职业资格、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等证书通过率作为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又一标准;专业方向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是具有英语导游证书或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双师双高型”教师,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加强与产业联系,建立一大批实习、就业基地

从就业角度加强与产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要追求以下目标:通过院校师资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优化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实践,塑造学生易于就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学生不同类型的实习为纽带,加强与产业界的相互理解,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引导校企合作由以往设立的低层次、松散型的实习基地向建设高层次、稳定型的就业基地转化。

根据笔者经验,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在每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基地数量问建立5:1的关系,协议就业率基本上不成问题;笔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就注意到该学院有一产业关系办公室(industrialrelation),其职责在于常年吸收、固化、优化与全国旅游业企业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负责每年举办两届校园招聘会(careerfair)。这种常设机构不但可以避免国内院校常见的实习、就业基地单位的流失,而且因为有专人负责,工作常态化,使得校企关系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