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篇(1)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0-01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正是从单纯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他们单纯、幼稚、有渴望长大、成熟,往往会因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也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所以,对新入学的高中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高中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人际关系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新生有强烈的交友需要,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而,高中新生自我意识强烈,不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高中,学生来自各个乡镇,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在班级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在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们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希望得到理解与信任,但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以及处事方法、态度差异经常造成同学关系恶化,伤及他人感情。另外高中同学大多是寄宿的,他们远离父母,缺乏与他们的有效沟通,本来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时,这种孤独感就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不能友善的与他人交往。

1.2 环境适应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部分高中新生逐渐表现出一种对新环境的不接受、不适应、自理能力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今大多数孩子是娇生惯养的,面对寄宿生活极其不适应。不会做饭、不会整理房间、不会理财等等,他们的内心便产生了恐慌和孤独感。(2)学习上的不适应感。由于初、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初中形象思维偏重,高中理性思维偏重;在学习方法上,初中侧重教师的教,高中侧重于学生的学;初中强调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高中强调师生间的探究和合作,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这些变化,很多高一新生并不了解,他们仍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学习高中课程,就会感到收效甚微,特别是教师的探究性教学,更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他们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至心中忧郁、焦虑。

1.3 自我意识模糊

部分新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部分同学看到班上同学多才多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不知如何突破,常感到孤独无助。

1.4 情感方面

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逐渐发育,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随之也会伴随情感的困惑。一方面表现为与同龄人的情感纠葛。在咨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的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家长反对,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女孩,可有好几个男同学喜欢她,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另一方面,与网友交往问题,一些高中生长期沉迷于上网聊天,容易迷失情感自我,在现实中懒得表现自己的情感,导致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失等症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 教育对策

研究表明,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呢?

2.1 学校方面

一方面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归属感。新生入学后,老师应及时介绍学校周边环境和同学们的状况,使同学们尽快熟悉了解,消除陌生感。还应组织一些以迎新和促进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和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教师要尽快学生的水平,及时找到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2.2 家庭方面

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要从各个渠道提高沟通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成绩下降、早恋等问题。

2.3 学生层面

一方面,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再新生入学阶段,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关系,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在生活方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与评价自己,客观的估计与评价别人。要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形成积极地自我意识,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再次,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个性特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学会主动与人交往,坦诚对人。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遇到矛盾和冲突,学会沟通与化解。

2.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此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情绪转移,合理宣泄,向别人倾诉等,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通过以上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同时还应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各科教学中都包含着极其重要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动机和学习习惯。这样就能很好的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提升其思想品质。

2.5 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这个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具有专业性。心理咨询应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利于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为以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打好基础。另外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中生恋爱问题分析

本文对某高中男女各占一半的三个年级共300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0.2%的学生想要谈恋爱;有23.6%的学生因为恋爱相关事情烦恼,希望他人能够给他一些建议和引导;有3.1%因为恋爱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其中,由于男生相比女生来说好奇心更强,更想谈恋爱,而且男生更加主动,所以男生谈过恋爱的比率高于女生;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需要将爱分担给其他的兄弟姐妹,相比于独生子女,他们所受到的关心较少,所以他们更希望有人能够关心、照顾自己,多以非独生子女谈恋爱的比率高于独生子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断发展,相比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各加成熟,对于异性的好奇心也更强,所以高年级谈恋爱的比率高于低年级。

二、高中生谈恋爱的原因

(一)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和生理变得更加成熟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春期,也是学生身心发育的转型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第二性征愈发成熟,从而内心的成人意识不断发展壮大,想要独立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得高中生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对于性的意识也更加明显,同时对于异性的好奇心也很强烈,随着成人意识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学习、生活、家庭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恋爱成为了高中生发泄压力的出口之一,最终给父母和老师造成了困扰。所以高中生想谈恋爱的想法越来越浓烈,从而不断将想象变成事实。

(二)获取信息途径增多,造成思想误导

而在当今发展信息化的社会,网络的发达以及电视的普及使得高中生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与爱情有关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的发达,基本上每一个高中生都有手机,手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一来,高中生随着获取资源途径的增加,所看到的、听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他们,那些不好的信息就会对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举动,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去除恋爱造成学生对学业不重视等不利影响。

三、高中生恋爱类型分类及心理辅导策略

(一)高中生恋爱类型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一昧的强制学生不准恋爱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一昧的认为所有的恋爱都是无用的,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正确的,父母和老师要试着去理解学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一些学生出于自身想法,把自己的恋爱想象成成人式的恋爱模式,属于真恋爱,而一些学生由于自己与异性的交往方式不同被别人认为在谈恋爱,属于假恋爱,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家庭或是社会的某些原因使得他们用谈恋爱的方式去抒发。由于高中生恋爱是青春期的特殊产物,所以在恋爱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老师和家长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恋爱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问题。

1.面子型

面子型的学生在恋爱学生中的占比最少。部分学生认为有男朋友或是女朋友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能够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这类学生往往男生多于女生,且自尊心较强。很有可能这类学生在高中之前一直很优秀,受到其他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很多关注,而上了高中之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很多,自尊心受到打击,老师的关注也逐渐减少,从而使得他们以谈恋爱或是打架等方式来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度。而针对这类的学生,老师需要尽量去了解学生之前所经历的事情,尽量的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老师可以将班上的某个职务交给他承担,从而使他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价值。

2.玩乐型

玩乐型学生相比面子型学生在恋爱学生中占比较多。有些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看着别人谈恋爱,就越激发自身的好奇心,所以就很想尝试,这类学生往往也是男生多于女生。而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爱情观,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知识让他们了解更多正确的与爱情有关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误导他们。同时,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的重任是学习,通过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缺失型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极度缺失父母的爱和关心,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个能够照顾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时更加容易产生爱意,而这类的学生往往是女生多于男生。而针对这类的学生,如果老师或家长强硬的制止学生谈恋爱只会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强烈,再加上大部分缺乏关爱的学生是出于家庭的原因,所以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应该对与这类学生交流,与他们成为朋友,多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聆听他们的心事,从而在爱情和学习上更好的引导他们。

4.挽救型

这类学生一般是女生学习成绩很好,而男生学习成绩很差,由于女生看到了男生身上的某一个特点,所以在一起。而在恋爱关系中,女生充当着帮助男生的角色,而男生也很听女生的话,使得男生能够努力学习,所以这样的恋爱类型是积极的,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理解这个女生,女生家长觉得男生拖累了女生,会影响她的前途,从而强制的禁止双方的恋爱关系,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由于不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做法从而变得越来越叛逆。而这对这类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采取的方法不应该是强硬的制止,而是试着去理解他们,充分发挥他们恋爱关系中积极的一面,从而使得双方不仅在学习上,在恋爱上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5.理智型

理智型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控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从而将两者置于平衡位置,他们不会因为恋爱而影响了学习,而是相关鼓励、帮助,使得双方的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他们的恋爱关系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而针对这类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以未来的发展和梦想引领他们树立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更好的把控学习和爱情的关系。

(二)全方面的早恋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心理教育对他爱情观的树立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查,明确学生的恋爱心理状态,通过学校、老师、父母、家庭共同的力量对不同恋爱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青春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1.理解学生,用心交流

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在与学生交流恋爱问题时都要摆正态度,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去惩罚、制止他们的行为,首先要做的是去理解他们,从而以更加合理的语气和口吻用心与学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你不是在针对他,避免他们形成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2.深入调查,在进行教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当老师或家长发现学生正在恋爱时,不要一昧的去制止。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对他们的恋爱关系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谈恋爱,现在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再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和家长所做的行为,所说的话,从而试着去接纳他人的建议。

3.分析与评估,明确恋爱类型

老师和家长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要只是对学生做教育工作,而更需要注重对他们所说的话进行分析和评估,明确其恋爱类型,从而能够针对其恋爱类型想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需要定期的开设心理教育的讲座和活动,并开设相关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明确的体会到不同状况下的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其无论是在受到任何伤害的情况下都能够坚强。

5.进行合理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

学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和性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让其他不良信息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举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等,使其能够正确的发泄压力,而不是选择恋爱的方式。

6.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三分应该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学校来说,通过老师充当正确表率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时刻保证自己行为的得体性。对于家庭来说,父母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一昧的制止他们的任何行为,而是要正确的疏导他们情感上的问题,使得孩子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社会来说, 由于社会既可能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社会教育是很重要的。

7.构建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于老师和家长的特定属性,很多学生不能够轻易的向其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所以学校应该创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学生将不敢向老师或服务倾诉的问题说出来,帮助学生正确抒发心里的压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结语]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恋爱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让老师和家长一昧的去制止学生的恋爱。作为老师和父母,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发展恋爱关系的原因,明确学生恋爱类型,从而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同时,学校需要开始心理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不断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衡量学习和爱情的关系,老师和家长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更好的处理情感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近几年来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高中新生心理异常率达到15%左右,其中人际敏感、敌对、焦虑和强迫因子项异常率明显

偏高。

可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展开高中生心理卫生指导活动,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在一程度上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更多地要靠学校和社会的配合与努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班风建设,构建和谐成长氛围

和谐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有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班风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很重要,倾听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在倾听基础上,给予鼓励和适当引导。

二、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普及教育活动

如:心理健康座谈会、心理健康主题班团会、观看心理访谈与心理电影、邀请专业教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注重发挥学生间的朋辈互助功能

目前,各学校都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我们应该积极调动这些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开展相关工作及做好自身心理保健的同时,热心开展朋辈互助活动。他们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朋辈互助,并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

篇(5)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高中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高中学生正是打开心窗窥视外面世界的躁动年龄,种种心理困惑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理困惑既有高中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凸显了该阶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了解成因,积极排除障碍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在人格上尚不成熟,比较容易出现“友谊至上”的行为。因此教师、家长要尝试着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他们对友谊内涵的理解。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比较出色,但有一段时间,每上完数学课,班干部都来汇报该同学上课时情绪异常,有时甚至不做数学作业。经过谈心,原来这位学生因上课讲闲话,被老师当众严厉批评,这位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所以上课时总不能克制住内心的烦躁。知道他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之后,我耐心地告诉他,老师之所以批评他,是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应该起表率作用,而不是对他有什么成见。我还列举了数学老师平日在办公室里对他的赞扬,这位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从此,他在数学课上又重新变得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了。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控学习压力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一是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二是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高中阶段也是众多学生“鲤鱼跳龙门”的酝酿期。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你赶我超,无一不成为沉重的包袱。所以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如自卑、妒忌、虚荣、逆反、好高骛远、冷漠厌学等等。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谓好学生的概念,好学生应该是在自己既有的基础上孜孜不倦、有所努力、有所追求的人,失败并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付出努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不苛求学生把目标定位在第几名,而是让学生每日都自我反省:我今天尽力了吗?我今天弄懂了那几道物理题了吗?我今天能背出那几个重要词组了吗?每天有收获,每天有成长,日子便流逝在快乐和充实之中了。这样,学生慢慢消除了对学习的焦虑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三、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高中以后,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人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篇(6)

摘要 本次调查,对当代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对应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提出的建议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成长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高中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压力

1 高中生和大学生心理差异现状

1.1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

1.1.1 心理疾病的界定

调查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高中生群体中有31.1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43.57%认为这不是一种病;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43.9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15.36%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一种病。

针对“你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吗?”的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也有专门的解释:按照由健康到出现心理疾病的不同程度把人的心理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1]。

1.1.2 受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度

有52.28%的被调查高中生和67.1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联。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

1.1.3 心理咨询的接受与拒绝

52.7%的被调查高中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7.14%的被调查大学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少数的同学对心理方面问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

1.2 选择解决心理问题途径的对比分析

对比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选择在采取的措施相差不大。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男生应对挫折的措施通常是向外排解情绪(转移),或是向内压抑自己(压抑)。而女生多了自我安慰(想象)和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两个应对措施。

1.3 造成焦虑、挫折和压力的对比分析

1.3.1 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有73.03%选择采取转移的方式应对挫折;有51.04%选择压抑;有39.83%的选择想象;有30.29%选择升华;5.81%的选择投射。而在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4.29%的大学生选择情绪转移,发泄(转移)。而且该选项在高中和大学的数据统计中均处于第一。在大学生中位居第二的选项是自我安慰(想象)占59.64%。位居第三的是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占51.43%。在大学生中位居前三位的选择明显高出此题的另外三项选择至少20%,而这前三名与高中生相比。除了第一名转移大致一致,其他选项都明显说明大学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

1.3.2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得出:73.44%的高中生心理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学业问题。66.43%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就业前途。对比发现,学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明显低于高中生。

1.3.3 焦虑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调查高中生有49.38%的人认为自己有恐惧症。其次是恐慌症占47.3%。由于造成焦虑的原因主要是遭受的挫折和各类压力。所以根据挫折和压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得出产生的焦虑障碍也不同。

相比而言,大学生的焦虑障碍主要是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分别占44.29%和37.86%。近年来强迫症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广泛,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十分常见及广泛的问题,在许多心理障碍中都存在这焦虑现象,但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伴随焦虑的并没有与现实接触不好或不当的思维等问题,焦虑是行为中突出的特点[2]。

1.4 高中生到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有68.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心理健康与高中时期相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有1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心理健康与高中时相比是变差的。通过对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当代大学生与高中生由于压力源不一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

2 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合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3 措施分析

3.1 主观方面

由于高中生与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同,以至于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也不同。因此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措施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将从高中生与大学生两个方面去探讨解决措施。

3.1.1 高中生

(1)享受学习

对于学习,高中生每天面临着看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生活学习自然缺乏乐趣。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固然枯燥无味,不过作为高中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出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

(2)态度端正

学生学习是为了自我增值,不为任何人,只为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转换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去努力,完善自我,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端正学习态度。

(3)保持愉快心境,疏导不良情绪

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保持良好的心境。即使遇到失败或挫折,也不要为其所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满怀信心地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学习之余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听歌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

(4)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科学用脑,改进学习方法,提倡“积极性休息”。即采取合理措施,让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的休息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5)培养兴趣,丰富生活

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使紧张生活得到调剂。这样子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乐趣。一个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精神充实的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就强。

3.1.2 大学生

(1)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择业“一次到位”,“铁饭碗”的旧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

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不要盲目选择一些表面光鲜,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3)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要主动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需要的职业、择业标准以及以目前的个人能力能的工作,慢慢地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2 客观方面

3.2.1 从学校方面来看

(1)就高中而言,面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学校要改革教育方向,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既不失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人献出一点力,改善社会大环境,减轻学业负担。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更不是盲目追求分数。而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面对严峻的心理素质问题,高中学校部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教师,关心教育学生的各类组织要聘请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

(2)就大学而言,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确立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改善教学资源,良好的环境能帮助人们养成宁静、平和、豁达的心理品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人们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思维速度和灵活性下降,出现疲劳现象。通过参与一些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掌握技能,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减轻疲劳,获得学习动力。

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3.2.2 从家庭方面来看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生们往往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他们的头脑中大多沿袭着家庭教育所赋予的人生观,道德观。在现实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影响着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长与孩子交流

父母应该更多的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并且及时与孩子多交流,以朋友的方式交往学着换位思考。同时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全面发展。

(2)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当前结婚率竟普遍高达30%。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不要让家长的错误让孩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营造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平时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带给孩子一些正能量,不给孩子灌输不科学的封建迷信等。

(3)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别人成功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能照搬全抄。父母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性格的正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心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3.2.3 从社会方面来看

为应对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在道德、精神等方面发生了种种病变,诸如一切向“钱”看、职业道德的缺乏、权钱交易泛滥、贪污腐化风行等对学生心灵造成污染,甚至他们也因此误入歧途。

因此,社会方面应着眼于优化环境,通过打击整治,震慑社会违法犯罪分子,及时铲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诱因。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社会环境,严格监控管理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

(2)大众传媒营造良好氛围

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已构成了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

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任务是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得失上引导学生。

(3)改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学家们指出,要治理好社会心理环境,须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来努力。从社会角度而言,树立正面榜样来提倡有利于加强民族健康心理的东西;反对破坏社会心理环境的有害的东西。至于目前开展的政府官员与干部“三讲”,搞好政府形象,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也都是改善与净化社会心理环境的措施之一,应大力提倡,并保持下去。

(4)纠正现实中偏颇的社会认知

先如今,还有需多人把健康定义为狭义的生理方面的健康。这正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人们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就这方面,各个组织机构有影响力的宣传部门还需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这个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对心理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总结

本次在对243 名高中生和289 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的研究,对我国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初步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在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自身实际情况的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纵向与横向研究。从而明确了心理健康对二者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的迫切性。同时从实践角度,分析了高中生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的现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造成高中生与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并从主观与客观方面对此现状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我们的建议和措施能给广大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0.

篇(7)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108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生活等基本费用的学生,他们是学校的弱势群体。随着物价的上涨,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学习、生活等压力时,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僻、矛盾、叛逆等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深入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目前高中生思想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加强物质资助的同时,必须对其加强心理扶助。

一、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一)自卑现象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的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大部分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例如灾区、农村、单亲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等。这样的家庭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受教育的质量,使得他们在知识面、信息量、兴趣爱好、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过度焦虑

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挫折,或导致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经济方面,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经常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在学业方面,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环境导致了其综合能力较弱,要在学习方面特别优异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在学习中也存在焦虑的情绪。

(三)矛盾心理突出,自我调节能力弱

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他们都有交往的渴望,却又比较自卑,陷入矛盾中;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却又对前途感到焦虑……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限制,导致性格更加内向,更加不敢接受新鲜事物,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仅毁了自己,也害了家庭。

二、心理扶助对策

(一)成立心理扶助机构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数量也在扩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明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助工作的加强与落实,需要各部门的重视与合作。针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入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

班级是学生所在的小集体,也是学生的家。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一起带领全班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等班集体活动,对全班学生开展艰苦朴素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精力集中到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中来。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与提高能力的文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

篇(8)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虚荣心强,耐挫力差;自负傲慢,交往能力差;虚荣,感情脆弱;苛求完美;对失败异常敏感;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个性特征;以关注消极面为认知特征;以过分关注自己的印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特征;以优柔寡断为意志特征;以弥散性紧张、焦虑为情绪特征。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多年的教育探索和研究发现,高中优秀学生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因来看:学业优秀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动机低下。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情绪起伏不定、大起大落。(2)思维还不成熟,带有片面思想。(3)严重的依赖性及意识上的独立性。(4)自我封闭造成心理的孤僻。

2.从外因来看:一是家庭方面原因。中国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形成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二是学校方面原因。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一文中指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等生”有不少成了应试机器。三是社会方面原因。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观念,成了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和强化剂。

二、疏导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对策

对高中优秀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关心、呵护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高中优秀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优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中优秀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高中优秀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另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没有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目标还有一大截差距,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心理扭曲,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4.对高中优秀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成绩至上”往往被作为信条与原则。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家里都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为使中学学业优秀生能健康成长,在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

复旦女生吴颜援曾说过:“无论在别人眼里我的学习多么丰富、我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成功多么荣耀,但有一点我是深刻体会的――那就是学习真的很累、很苦。”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

6.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7.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学要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9)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英语新课程改革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所谓“发展心智”,本人认为就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着力解决涉及的一些心理学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健康发展。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些同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已逐渐引起了老师的密切关注。如果能了解学生心理,就能从学生的言谈举止“破译”学生的心理密码。想学生之所想,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强烈共鸣,距离就会缩小,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英语学习心理问题的几种裹现形式

1、学习动机的缺失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过程或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个目标,又是达到学习目标和成就的手段。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而是些缺少兴趣、信心,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这一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丢失了学习动机,将自己置身于英语学习之外。

2、自卑心理的作怪

由于某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而且总觉得英语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更主要的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虽然教师会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开导,但面对家庭的压力,面对同学间的相互比较、竞争,这些学生会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下,也就是“心理迷惘期”。出现心理迷惘期是十分正常的,一般来讲,最后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的迷惘期相对较长,导致英语学习的脱节。

二、英语学习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1、学生青春期问题及相互间的不良影响

进人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具体的表现为情绪情感反映强烈,容易被某些事件所激励、振奋,情绪易出现强烈的极端性,极其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同时,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感染因素过多也会促成学生心理问题,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

2、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由于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特殊地位,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能在英语学习上考一个好分数为以后的出国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过于关注。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他们报了相关的辅导班。家长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值过高也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三、英语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疏导

要想使学生发生彻底的改变,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认可我们的工作,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

篇(10)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旷课,顶撞任课教师,上网,谈恋爱,打群架,素质低。这些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在16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教育者和学生管理者没有把职高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加以区别,而是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恰当解决中等职校生存在的诸多问题。

1.对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的认识存在模糊性

中职学生去扫墓时,满脸笑容,欢呼有机会游玩,意识不到是那些革命先烈的生命赋予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他们讨论什么样的人物是英雄,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当今的娱乐明星是英雄。问他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有2%的学生会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如贩毒、抢银行,等等。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因为自身没有好好学习而模糊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一些负面、不利的影响。

2.不爱学习,对生活感到疲惫

中职学校,不像中学那样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在学业上不再有压力。有很多中职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一张毕业证,找到一份工作。他们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缺乏理想和目标。对于自己的前途、理想,大多数的学生是生活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盲目中,没有什么憧憬,没有为之心动、值得付出的目标。

许多学生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表情麻木、疲倦,上课昏昏欲睡,下课无所事事,更多的学生对国家、本地区甚至学校的事都不太关心,对学习没兴趣,也没有什么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中职生的疲劳不像普通高中生是因为学业负担,中职生的疲劳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而引起的心理疲劳。因为精神空虚,以致许多学生都认为,谈恋爱是因为“生活无聊,找个寄托”。

3.自卑、孤僻、冷漠

中职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这些中职学生在初中受到的批评指责最多,他们的需求和烦恼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充分关注,他们少有机会以成功者的形象去体验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业上长期的不得意,应是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最主要因素。他们带着几分不情愿、几分遗憾,百般无奈下,只好读职高。

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存有偏见,认为中职生是学生中的“三等公民”。成绩好的学生去了重点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去了普通高中,只有剩下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入了职高。中考失败后,很多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失败的问题,表现出失望、遗憾,甚至气愤、冷落的态度。这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使他们有负罪感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孤僻心理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产生的原因既有天生的性格,又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孤僻、冷漠也是中职生对外界的逃避,对失败经验的回避。

4.缺乏公德意识

在中职学校,卫生差和公共财物损失严重是学校最为头疼的事情。刚刚打扫过的校园,几分钟后就随处可见垃圾。寝室内的地面在学生入住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室内气味难闻,寝室脏乱差在男生宿舍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室的垃圾篓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公共财物被破坏是学校后勤部门面对的棘手问题。班级门窗、课桌椅子、校园的花草、走廊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余“娱乐”的对象。

5.逃避现实,不思进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增强,随之带来自尊心增强。学生希望自己优秀,受人尊重。但在中职学校上学这个事实使他们难以摆脱歧视和偏见。这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学生渴望摆脱困境,便借助某些方法麻痹自己。所以中职生上网、谈恋爱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虚拟网络获得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尊重、成就感和自信。在谈恋爱中找到慰藉,暂时忘却现实。

6.通过异样的方式满足自我需要

学生最重要的需要有三种:一是归属的需要,即学生渴望受到关爱,受到器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获得信任感与归属感;二是完成学业的需要,即能掌握教学内容,胜任学业和其他社会任务,获得效能感或胜任感;三是有自我决策的需要,即有独立选择的自由,有影响环境、影响他人的机会,获得权利感或控制感。

有的同学由于初中基础不扎实,上职高后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有的学生专门在课堂上或公众场合,故意发出异样的声音,或做出与场合不相称的动作,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免自己在集体中遭受“冷落”,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班级同学和他人中寻找一个扭曲的位置,来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我提出一些建议,以有益于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体系。

①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子女。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采用主题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③教学管理者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学生多阅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体系。

(2)疏导厌学情绪。

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中职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等对中职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让中职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另外,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也是改善中职生厌学状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②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一定要对中职生充满信心、耐心和热情,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体验学习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改变以往的厌学状况。

(3)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未来。

①国家加大对职业高中学校的投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材课程等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提高职业高中的教学水平和社会适应程度,这些措施能从根本上转变职高生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同时,国家应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改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水平低、地位低等错误的认识,为职高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前途。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近三年来,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关键是中职生在校时能否学到一手过硬的专业技能。

③吸引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孤僻冷漠心理。经常举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以外的其他特长,有利于中职生树立自信心。年轻人在一起集体活动自然就有了交谈的话题,有助于消除隔阂,消除对他人的戒备。

(4)创造满足学生需要的环境。

一个中职生表现欲较强,除了天生的性格以外,通常的原因是平时没有得到公众认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感到懊丧茫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推理的基础上,即认为违纪行为、哗众取宠可以使他得到他所盼望的社会认可。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多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合理需求,创造一个能满足学生正当需要的环境。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21-1

在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经验,缺乏指导,经常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我省一项调查表明,3成“留守学生”成绩较差,5成存在心理障碍。而在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中,有敌对倾向者占19.9%。

一、敌对心理的成因

“敌对心理”是个体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仇视、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敌对状态的中学生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和同学不能给他提意见,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挖苦,甚至会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来;常和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在家里顶撞长辈,不愿意听他们的话。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心理危机。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老师的过度关照,潜伏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等心理危机。

进入高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转变等等因素,留守学生要经历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使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出现心理障碍。

2.父母教育的缺失。

亲子教育的缺失,孩子得到的爱是不完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12%的“留守学生”与母亲单独居住在一起,母亲由于性格特点,不可能代替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往往会出现“管不了”的情况。此外“留守学生”与其父母亲见面的频率一般都很低。在外务工的父母亲半年才回一次家的占66.35%,一年回一次家的占28.94%,回家又以春节期间为多,这时对孩子的管教也因节日的气氛而淡化。如在座谈会中一位老师所说:“有的学生回家就不做作业,爷爷奶奶一问,就说做完了,而实际上是一点都没做,我们老批评,学生也不在乎。”在调查中,“留守学生”与外地工作的父母亲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占62.82%,一个月通一次电话的占26.12%,半年及以上通一次电话的占3.53%,而从不与在外工作的父母亲通一次电话的占753%。“留守学生”与父母亲交流的缺失,直接导致其情感的缺失,并进而导致其心理失衡、缺乏安全感、心理恐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

3.隔代教育的缺陷。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爷爷奶奶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学生”,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无论是从精力还是智力上都很难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子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得力不从心。相当多的老人对孙辈存在过于听从、溺爱的现象,老人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与孙辈的交流存在很大的代沟,造成“留守学生”性格上的缺陷。

4.学校教育的不当。

当前,因中学升学压力,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去抓班级那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对更多的学生也缺乏关爱,更别说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自尊心遭到严重伤害,便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消除敌对心理的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

由于青少年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社会应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但并不可怕,挫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做人首先要经得起挫折。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失败”的情绪,例如解答思考题、参加体力劳动、适度的批评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困难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来摆脱焦虑的困扰,积极转移,变通进取,深入挖掘内在的潜力,积聚强大的心理补偿能力。

2.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如果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教师们即使有再好的愿望,再美的教育设想,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3.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班风学风的熏陶,同时,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工作,积极开展班集体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关怀,以健康、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