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成效 技能并重 全面发展

一、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管理体系现状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高校对体育教育缺少清晰的定位

相关调查显示,国内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有些环节普遍存在着有深远影响的缺陷。譬如,现行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较难适应学生主体的现实需求,对学生缺少明确的引导作用以及师生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待体育的学习、体育学习的价值等。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应该先从理念革新开始,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要倡导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应该从管理层和教员抓起,认真研究学习先进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从更高的视野来看待体育教学这项伟大的工作,快速推进先进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二)高校行政部门与教学管理的脱节

现在的行政主管部门与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尽管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但是在实际评估中却是责任分治。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任何一门学科,其教学管理都遵循自身的基本规律,行政部门总是出于为完成某种学术上的教学指标所设置的教学管理体系,未必真正适合体育教育的改善。

(三)课程安排上缺少明确定位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传统的课程安排却依然是“大锅饭”的局面,及相对单一和呆板的课程设置没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切实需要,选择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类型。这样,不仅学生的自身体育素养得不到实际的大幅提高,而且,总是迫于体制教学的无奈,被绑架到不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中,严重挫伤了发展的积极性和驱动力。

二、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具体构成要素

在了解中国高校现行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现状后,为了继往开来,寻找更好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对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师生之间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真正合适的教学管理体系,既能保证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一个规范的轨道上进行,又不会过于拘泥于形式,影响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施展。

(二)教学成效的管理

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引导,最终目的是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成效的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监控的管理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多方面采取行动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对教学监控的管理是现代教学管理体系中极其关键的一部分。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纠正师生“分本为”的观念,积极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把分数当成对学生唯一的或者是最重要的考量方式是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除了适合少部分学生的发展,对其他学生的成长都会带来长期的消极作用。在这种激励引导下,学生容易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业和发展,从而渐渐忘记自己的真是特长和兴趣,最终在一条迷途中徘徊。同事,在这种引导模式下,学生也容易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的探索和成长。因此在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时,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围绕这一理念制定相关激励规则,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索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带动其他相关素质的改善。

(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技、能并重的管理理念

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技术水准,而轻视学生的能力素养。技术水准可以帮助学生和学校赢得一时的比赛或考核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不仅在技能上达到相应水准,而且在能力上也足以胜任未来的各种任务与挑战。建设新型的教学管理体系,必须提升对能力的重视,做到技、能并重双修。

四、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我们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和潮流,既认清社会的现实需要,又要有远瞻未来的视野,为社会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及时摒弃陈旧的观念,吸收先进的思想与理念,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11-12.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36-01

大部分高校的办学管理体制都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院自我发展成为明显趋势,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进行体制改革与完善。

一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消除专业和学科的隔阂,达到相互交融的境界,也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虽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能的划分界限不够明确,各项改革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有效降低了机构设置的繁琐程度,管理起来极为方便,但是校和院的很多职能之间存在着重复,多重管理导致各项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不高,另外,在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盲区,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目前,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的观念中还存在很多落后的因素,虽然管理的层级关系变得比较简单,但如果管理观念陈旧,也会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带来一定的阻力。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欠缺灵活性,对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认识层面不够深刻和全面,管理程序过于教条化等。

第三,两级管理的体制会导致学院内各系管理的弱化,在主要强调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容易将系的作用忽略,各个专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最后还是要由各系来落实,如果忽略了校、院两者的关系,很容易导致系级办学单位权利出现不平衡,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就难以展开,专业特色与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

二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首先,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针对具体的办学水平和实际教学条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上来。为了科学确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可以专门成立本科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基于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原有教学管理基础之上,加强学院内部各系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起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逐步完善学院教学例会制度。学院例会的优点是可以按时举行,在例会举行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论据充分的讨论活动,集思广益,有效推动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学院教学管理例会的负责人主要是院系领导,在日常组织和安排活动中,院系领导要落实各项工作,提前督促教师准备会议的研讨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加强系的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了给学校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完善改革,在举行例会的时候,可以聘请校级的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来参加会议并给予评价。学院和各系一定要将教学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特别是要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立体化的监控,范围要广,并且要加深力度。

再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推动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一种内在动力。学院要在已有的办学规章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先进与否,尤其是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在学院教学管理层面,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在现代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对教师的评价要更加科学和客观,不能仅仅依照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结果来衡量,而要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不能简单按照教学信息系统的结果来评价教师,而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规划。

最后,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系和各院要大力协助学校共同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便更快捷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同时还要加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开放性,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根本目的。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实行了学生为教师评分的教学评价机制,虽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推动作用的,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力度,学院要尽可能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评价气氛,增强透明度,还要正确对待评价的结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应该将学术评价与行政奖惩紧密结合,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发展。

三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到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校院两级管理制度进行深刻变革,灵活运用管理方式,才能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4 

所谓SOP,即“标准作业流程”。SOP起源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管理方式之一,其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在众多企业管理案例中都得到了验证。因此,将这种现代的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管理环境,探索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标准流程,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对教学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的研究对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作业流程理论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促使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更有利于各高校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体现出了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识观念、管理理念的发展滞后,高校教学管理往往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存在认识不足,缺少具备专业水准的管理团队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重科研教学、轻管理的历史情结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缺少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团队,不仅没有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还缺少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统一业务规范标准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普遍以经验管理为主体,个人管理经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水平。 

(二)教学管理实践缺乏标准工作规范,管理工作中权责不清 

由于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普遍为经验式管理,管理方式不仅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毫无普适化的标准,甚至在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都存在着各种差异,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秩序混乱,形成了上一层政令不达,下一层信息不通的阻值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的缺失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高校教学管理环节中权责区分不清,没有明确的责任定位和工作职责定位。 

(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存在低效和浪费,教学管理环节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教育资源中等级最高最为稀缺的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有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框架,也缺乏高效的、权责明晰的、顺畅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因此对高校教育资源造成了普遍的配置低效和资源浪费,从而严重地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和高校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系统性、科学性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不良影响的循环过程,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探索和解决,而不能区分对待。 

三、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构建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构建需要从科学的定义体系出发,遵循 一定的科学性的构建原则进行构建,要在充分借鉴当代商业工业体系中标准作业流程体系构建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一)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 

根据管理学中关于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概念和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做出这样的基础定义,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按照科学性的管理原则,制定出的符合高校教学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和方法的,权责明晰的,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可控的标准的教学管理操作规范。 

(二)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依据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现存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形成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以权责明晰的制度建设为基础和保障。要做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能够权责明晰,职责明确,就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在每一个教学管理实践环节中,任意环节和管理者出现问题都能够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以依照,从而对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有效规范。 

篇(4)

1前言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水平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尤为重要,就目前社会现状来说,高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需求不能完全对接,供需不匹配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本上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着手。但就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执行力体系而言,建设一个高校且强有力的执行力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1]。为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

2高校教学管理中执行力体系建设基础条件

2.1制度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项目繁多、细节琐碎、覆盖范围大等特点,高校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体要求制度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性和人性化并存,每项规章制度都逻辑严谨,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具体项目包括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强化教学评估与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等。对于这一基础条件,虽然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很多教学管理制度仍有很大改进空间[2]。

2.2员工综合素质基础

2.2.1管理层综合素质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高校资源的集中以及合理分配。其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达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同时统筹高校各个部门,实现良好运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层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在整个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层人员既要担当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一角色,又要合理分配各项教学资源,保证高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整体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这也就要求管理层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优秀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公正无私的工作态度等等。

2.2.2教职工综合素质基础

良好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执行。教职工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人。高校教学管理中执行力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素质。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职工拥有较高的执行力[3],具体要求为:培养教职工团体的整体意识,做到劲往一处使;同时应当明确教职工的分工和职责,员工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教职工工作效率,保障教学管理任务迅速实施。

3校教学管理中执行力体系建设具体建议

3.1改进管理方式

要建设优秀的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首先需要改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更新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管理团队。细分管理层的职责,将管理层进一步分为几个小团队:(1)领导团队,主要负责各项决策的制定,统筹把握全局,这一团队主要由学校高层领导组成。(2)执行团队,主要负责具体政策的实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确保教学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这一团队主要由各院教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任务是落实具体目标。(3)监管团队,主要负责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起到监管作用,这一团队主要由学校优秀教职工组成。(4)顾问团队,主要负责对领导团队的决策把关,以专业的角度评价新老管理政策,提出改进方向与改进建议,这一团队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管理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四个团体共同构成管理层。这种权利细分的方式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全面也更加细致。为了保障这种分工方式顺利运行,高校还需要按时组织员工培训,要求各团队完成好分内工作;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不断研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教学管理始终有较高水平的执行力。

3.2规范教学管理流程

通过对PDCA管理理论的学结,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重新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将教学管理流程划分为四个环节[4]。(1)决策环节,这一环节是初始环节,主要由领导团队和顾问团队执行,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决策;具体做法包括领导团队和顾问团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全局利益出发做决策,提前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规划,发展目标进一步细致化。(2)落实环节,主要由执行团队实施,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具体要求执行团队提高责任意识,及时完成好本职工作,高校应采取鼓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3)监察环节,主要由监管团队执行,是完善执行力系统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着重强调教学管理流程的规范;具体要求高校完善教学管理监管体系,监察制度透明化,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提高监管团队整体素质。(4)修正环节,主要由顾问团队提出意见,与领导团队一同做出决策,这是教学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也是推动教学管理中执行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劲动力;进行这一环节需要管理层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反应问题、做出对策、进行修正。

3.3引进高效教学管理制度

在管理学理论中,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通过引进针对性激励机制,建立奖罚分名的规章制度,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执行力度得以保障。此外,适当的压力制度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职工间适度的竞争压力可以推动教学管理体系向更优的方向发展:授课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院系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提高院系学生的整体水平,后勤部门间的良性竞争可以节约经费。除了以上两种制度,严谨的监管制度更是十分重要的。健全的监管制度是执行力体系建设的根本途径。

3.4寻求技术支持

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和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5]。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管理网站,信息电子化,建立电子档案,指纹签到等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执行力,有助于教学管理中执行力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完善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是支撑是高校的筋骨。在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团队和教学管理体系来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付爽.探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创新实践路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13~14.

[2]王文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加强执行力建设[J].知识窗:教师版,2014(14):53.

[3]刘训东,杨宏伟,左剑恶,段凤魁,王月伶,孙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57~159.

篇(5)

发达国家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有美国和英国两?N模式,其中美国的模式主要以中介组织为主,美国的教学评估活动由教育部认可的中介组织来认证,包括院校的认证和专业认证,政府也不参与评估的过程。而英国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是民间组织、高等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管理,英国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身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评估活动都由学校完成而外部的评估只是对学校进行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的教育部也在积极的学习国内外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势,教育部对各高校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部应当引导国内的教育评估模式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只由政府来完成评估认证。教育部也在新的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出了要求:学校与自我评估为基准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院校评估等,再结合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建立起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吻合的管理认证制度。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注重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估认证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篇(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搜集和运用到的有用的教学图片、文件,视频等资源,保存其中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综合起来进行管理,就是高校的教务档案管理。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往往可以反映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管理水平。在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重自身教育和管理的不断完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下,高校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高校二级院校所拥有的自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构建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力求使教务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服务。

1 教务管理的内容分析

众所周知,所谓的教务就是为教学服务,教育工作者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方法。教务的相关内容必然涉及和教学有关的各类知识的组合。例如:教学管理类的材料,与学生相关的学籍材料以及学科建设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保存的材料,或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等都是教务管理的内容。更加细致的来讲,教务管理首先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上级和下级之间经常传达的文件资料,或者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教学情况的整体调查等。其次,也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教师之间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探讨,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最后,教务管理还涉及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中间包括学生的学校情况的汇总和记录,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锻炼情况的总结,平时的考试以及毕业的相关信息等。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或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所赢得的各项荣誉和奖章等,例如:教师发表的论文、省部级荣誉等都属于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推动二级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 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因分析

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构建高效的学校教务管理体系。对于学校的教学档案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和保存,促进学校教学的发展和改进,所以,加强高校二级院校的教务管理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在教育发展的今天,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院系二级管理制度也开始向更深的方向发展,高校二级院系逐渐开始拥有独立的办学自,有些学校也有办学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独立发展机会和创新发展契机。关于一些教学档案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整理和保存都是教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所在,二级院校在拥有办学的自后对学校的教务管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目前,我国高校中许多学生的档案以及教学文件等都已经开始从学校的教务管理中下放到各级的院系,由二级院系完成信息的处理,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面临更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许多高校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探析

3.1 构建高校二级院系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二级院系的教务管理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存在众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在二级院系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性的规划,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在教学档案编研的内容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教务档案管理的手段落后而导致档案无法有效分类整理等。所以,在高校的二级院系档案管理中,要加强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分类性,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存,将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分类管理。提高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学校教学的专业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使学校的二级院系的教学档案更加完整可靠,更加的分类系统化。

3.2 加强二级院系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二级院系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教学档案管理分类的能力较差,以及档案的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缺乏专业、有效的教务管理人员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许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认知教育,甚至有些岗位的从事人员与教师行业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工作无法有效完成。除此之外,教务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的缺乏,有些管理岗位以学校的代课教师来担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职责也不明确,必然会使二级院系教务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院系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让档案管理中的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能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在空暇的时间可以适时的到学校档案部门进行专业的学习,提高教学档案相关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水平。

3.3 提高二级院系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级院系的领导者要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价值,将储藏与传播相结合,不能只是储藏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文献,更应该利用储藏的东西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和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档案的传播更加便捷,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可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知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二级院系要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要树立“电子档案”的观念,转变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如收集、借阅、整理等一系列简单的模式,在观念上与信息社会接轨,要摒弃手工操作管理的观念,树立通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实现档案的自动化管理。

4 结 语

本文对二级院系教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二级院系的档案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和改进,但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采用良好有效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资源的获得者(教师、学生等)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予宏.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李晓红.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篇(7)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2016年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16年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一、影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构件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系统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黎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篇(8)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建设息息相关。所谓的校内监控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它监控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有“人”,还包括学校的各项教学措施、基础硬件和资源情况,在监控的过程中,有助于高校明确了解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不同,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利用标准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资质进行评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和教学体系,做好综合性管理,变单一管控为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其形成一体化建设流程,从而切实完善高校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的校内监控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多样,监控也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完善的设备作基础,也要有良好的监控条件,并且需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进行把关。具体而言,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监控的结构。监控结构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基础,要保证职责的明确性、层次的合理性以及权限的分明构建。所以,校园监控组织一定要做好多级控制,从院系到学校都要严格加以控制,分布加以管理,逐级监管,负责,做好协作和分工。

第二,评价监控的结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从本质上而言是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根据不同的监管目标、监控对象,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规范,其中还包括过程性评价、条件性评价和随机性测评,完善它的实际操作性,构建测评的核心力量。

第三,教学信息监控结构。教学信息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中心方法,也是控制好信息流的源泉。各大高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备,利用最科学的方式采集与教学情况有关的信息,并及时做好分析和决策工作,提高监控的整体水平。

第四,教学环境监控。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外在情况,它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既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情况,学校的景色、学习氛围、设施设备质量、科学资讯等都包含在内。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树立踏实学习的作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全方位的监控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管理科学性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点。

(一)完善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决策指挥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要建立决策的良性循环机构,由校长负责总指挥,校内领导、主任干部以及教师队伍都要加入其中,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布进行管理。结合教学现状,对高校的办学方针、人才的培养开展测评,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出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教学信息系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也是软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枢,学校领导、教学专家、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信息建设工作,通过网络技术的引进,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定义,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系统的构建,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措施,做好他们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篇(9)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此外,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的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产品相继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海外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学生的积极选择,给国内高校带来相当的影响和冲击。我国高校只有不断增强自己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需要,积极调整办学的方针和战略,才能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和发展。但因为高校教学产品具有的无形性及主观体验性的特点,衡量时具有标准确立的不可控性,因此目前我国关于高等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从理论上多关注于目标管理或建立相应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实践上多践行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采用目标管理,忽视过程管理,很少从思想方法上加以系统的根本探索,故收效甚微。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其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在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使系统获得巨大的提升,从而达到更高的管理目标。本文将运用约束理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以分析。

一、高校教学产品的内涵及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列入贸易项目的第13类。我国在产业划分中,也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的第三产业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明确的定位[1]。高校的核心过程是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果应该是教育服务,即高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

与有形产品相比,高校教学服务具有以下特征。(1)无形性:高校教学服务的表现是学生离校时所获得的“体验与能力”。虽然学生离开时,教育服务的生产也告结束,但是通过教育服务学生所得到的“体验与能力”这一无形性非物质的“最终产品”将长期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并将形成学生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可分性:高校教学活动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对服务的提供者(教职员工)是一个行为过程,对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则是亲身参与的行为过程。此过程决定了顾客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不可分离性。(3)不可储存性:教育服务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能够储存,在某个时间段未能得到的潜在收益,事后是不会再得到的,因此也具有收益的不可逆性。(4)差异性:教育服务反映为通过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等多元素介质组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产品,学生在消费整个产品的过程中深度参与,教育质量极容易受到提供服务的教职员工的水平与情绪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学生的态度与修养的影响。所以其结论难免受到情绪化倾向影响而带有较强的主观导向,以致于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服务水准提出不同的评价。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内涵及过程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为适应社会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的程度,它显示出一所学校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标准和水平。高校教学属于服务范畴,在衡量服务质量时,芬兰瑞典语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格罗鲁斯教授认为,服务质量应分为两部分:一是技术质量,即结果质量;二是功能质量,即过程质量[2]。而美国学者比特纳(Marry Jo Bitner)又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服务环境组合质量(ServiscapeQuality)的概念。基于以上理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即学校的物质条件及师资力量的质量;二是教学的过程质量,它是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三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是一种主观体验的过程。所谓“过程”,按照ISO标准定义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3]。具体而言,教学过程就是利用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和改善自身素质,实现其人力资本增值的活动。一般来说,整体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实施和教学输出三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中又包含若干个环节。其中,教学输入包括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和能力、学校的物质条件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等,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考试考查、学生参与情况等,教学实施的质量即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输出包括学生的成绩、升学和就业情况等,教学输出的质量即教学结果质量。[4]

三、基于TOC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体系分析

如上所述,高校教学是一个包含输入、转化及输出的一个系统,而TOC强调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一切妨碍系统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一般地说,在系统整个的业务经营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它阻碍了系统更大程度地增加有效产出或减少库存和运行费,那么它就是一个“约束”。“约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也称作“瓶颈”(Bottleneck)。约束可以来源于系统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系统外部。任何一个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整个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不是最强的环节,要提高一个系统的产出能力,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约束与非约束的关系如下:

1.关系A。非瓶颈资源为后续工序,只能加工由瓶颈传送过来的工件,其使用率自然受瓶颈的制约。

2.关系B。虽然非瓶颈资源为前道工序,能够充分地使用,但整个系统的产出是由后续工序,即瓶颈决定的,非瓶颈资源的充分使用只会造成在制品的连续增加,并不改变产出。

3.关系C。非瓶颈资源的使用程度虽不受瓶颈的制约,但显然受到市场影响,由市场需求决定。

传统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将链条断开,对每个环节进行局部优化,它们认为,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就是对整个链条的改进,系统的整体改进等于各个分环节改进之和。在这种管理模式的驱动下,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在同时抢夺系统的资源,但现实表明,系统的整体改进并不等于各个环节的改进之和,因此对大多数环节进行的大多数改进对整个组织是无益的。组织的绩效提高应该通过加强最薄弱环节来实现,同时也可以缓解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冲突。

如上所述,首先高校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会投向市场,必须考虑市场的大约束,如关系C。其次,如果前道工序是后道工序的瓶颈资源,那么后续工序的产出就必然受到前段工序的制约,如关系A,因此应严格控制教学输入。最后,如关系B所示,即使开拓了的市场有足够的承接能力,在输入中也有优质的资源,但在后续工序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控制不力,也会形成新的瓶颈。

四、基于TOC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以下通过分析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约束点和瓶颈何在,借鉴TOC工作思维流程中的主要技术分析工具如现实树、消雾法等进行研究,并由此寻求关键路径,提升系统绩效。

1.市场约束。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来自于市场的约束问题。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输出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学生就业率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例日趋下降。当组织具有高于市场需求的产能,那么市场需求就成为瓶颈,即使组织能多生产,但由于市场承接力不足,只会形成过多库存,形成浪费。因此,很多人将其归咎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但具体分析“树根“我们会发现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简单的高校扩招,事实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均比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建设,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不明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配套。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期望,并根据这一要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可聘请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求得高校内部质量特性与市场人才需求质量要求的统一,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在确定、评审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时,邀请用人单位人员进行座谈和沟通,打造符合人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实施订单式培养。

2.教学输入约束。因为系统输入的质量决定了作业活动中产品转化的质量,我们需要考察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图书网络资源、师资结构、生源构成等要素。如从生源控制上,高等院校接收具备接受教育条件的申请人成为直接顾客(学生),从师资结构上,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师任职条件聘请教师,教师应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此过程中,应大力动员,通过对组织机构的协调做到全员参与。如招生与就业处和各个院系须负责生源渠道的开拓、生源信息的筛选、生源构成的遴选;人事处保证所有参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胜任工作,对是否胜任工作的情况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考核和完善。具体包括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各部门各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根据各职能部门提出的培训需求,制定全校年度培训计划;负责保存员工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相应记录等。资产设备处则主要负责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教学及实验的良好运行环境。学生实验、实习和教学设备应经常维护,定期校准,保证精度和正常使用。

3.教学质量约束。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从教学管理上,管理者应有对建立、实施和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并在其管理职责的履行中提供有效性证据;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配置资源;明确教育质量目标,明确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对各环节的检查、监督、评审应由负全部责任的领导亲自实施,担当责任。高等院校要制订可测量的教学、管理质量目标,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并贯彻执行,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高等院校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和招生、分配等学生管理工作应制定控制文件,保证那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和考核制度、良好的教学和育人环境等),并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保存检验记录;不同环节的教学质量检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要有文字记录,还要有对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标识,从而在持续环节中可以追溯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建立起以集合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率、学生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等为关键控制点的量化指标体系,可采取课前试讲、督导听课、管理人员听课、领导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通过控制,一系列课堂教学指标的取得为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有重点控制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基于TOC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约束点进行控制,同时应注意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动态管理,因为约束不仅存在,而且还会随着时间产生漂移――从一个环节转移到另一个环节,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最弱的环,成为瓶颈环节,因此必须不断地对整个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诊断,及时发现将会成为下一个约束的环节,从而制定克服这个新约束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 Christian Gronroos.服务管理与营销(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5-49.

篇(10)

一、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在整个设计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市场需求,因此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积极探讨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打破原有狭隘的以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教学模式及教学格局,才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教学

作橐帐跎杓平逃,实践是基础、是关键,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技能训练更加多,课堂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创作实践中锻炼绘画和艺术设计的基本功。艺术设计教学安排往往较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手和观察时间,这是培养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的必然要求。

二、艺术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高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在管理方面更加传统,普遍不太重视教学管理,只是简单地延续过去的传统习惯和方法。艺术高校多将绝大多数资源和精力用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上,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这也就导致了艺术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普遍较之综合性高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学秩序甚至教学质量。

正是由于艺术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管理实践也就缺乏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导,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同时,对教学管理研究的匮乏,更加加重了管理理念的落后,制约了艺术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另外,由于艺术高校自身的特点,导致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高校,有些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艺术专业教学的灵活性与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更好地协调教学管理与艺术专业特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艺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提高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一)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正确有效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高度统一,因此教学管理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管理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体现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要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能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教师的要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关爱学生,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同时,也要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协调好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艺术高校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说,有其独有的学科特点,艺术类专业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求异、创新,以寻求不同与前人的创意思路、设计理念,以及实践课程的比重相对其他学科较大。这些学科特点都成为影响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因素,也对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就要注重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管理者的奉献、服务精神,不仅要有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既要靠教学管理者个人的不懈努力,同时艺术高校也要多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教学管理者的视野,丰富、充实其头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当前,艺术高校中的教学管理者在学历、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参差不齐,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所学的专业或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同教学管理相差甚远,因此这部分教学管理者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显而易见,这些都将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效。

(三)运用适合设计学科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

设计学科通常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而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提升,因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在艺术学科普遍采用网络教学管理体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向课堂和网络相结合。

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管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授课模式更新,研究成果既可服务于本校教学,又可为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网络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四)教学管理的基础设施

管理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而作为“物”的因素的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硬件。教学管理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合理、便捷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的存储空间等。尤其艺术高校的教学成果各式各样,很多都是艺术作品等非书面的东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学管理的基础设施也成为影响教学管理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五)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管理理念也在逐渐更新、进步。高校教学管理不是简单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堆积,而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的,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者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入研究艺术类教学管理的规律,并将新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来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以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六)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重心全面转移到质量内涵建设的战略目标。

教学管理执行力的评价是教学管理执行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执行力考核和测评机制,结合利用目标管理考核法、关键业绩指标法、战略管理法等工具和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执行不力的状况运用多种方式加以规范、督促、指导等,才能不断校正和调整执行力运作轨迹,确保健康运作的执行之路。

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教学秩序的有效途径。教学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设计学科当中,基础教学管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由于其专有的学科特点,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也与其他普通高校有些不同,对其实效性的探索也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小若.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锁谈[J].艺术教育,2005,(2).

篇(11)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9-02

一、引言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颁布的ISO9000-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即所谓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被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实践表明,在高等教育中引入ISO9000标准是可行的。应用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和教学研究高校而言的,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培养目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今国内外各国教育的焦点,应用型高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环节、各要素,这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立体三维管理体系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素的标准科学化和国际化,符合国际标准,使得教学效果更好。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运行后,学校可以经过内审(ISO9001质量认证),也可接受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外审(ISO9002质量认证),从而扩大影响,增加高校间和教育机构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

1.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通过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质量标准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文件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等几方面。在各环节中运用ISO9000质量标准,可完善实践教学流程,从而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2.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意识和服务。ISO9000质量标准中重视和强调全员参与,在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求从主管领导到每一名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师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人员,要求各类人员清晰职责、明确责任。通过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各类人员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有意识地在教师中开展质量管理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审核标准,当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通过合理的程序查找原因,采取合理手段进行纠正,并跟踪验证,确保问题不会再次发生,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的能力增强。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监控,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同时,实践教学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为学校人才培养作有力支撑,也为学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应用型高校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从事教学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获得提高。而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主要质量标准。因此,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要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建立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1.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ISO9000标准的内容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资源、过程和程序4个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各要素是由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实验目标、实验计划、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将ISO9000标准的每一方面内容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对应,从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要素。

2.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按照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以及实践教学本身的特性,应用型高校构建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为:过程管理和文件管理。

(1)过程管理。过程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将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作为基本单元,研究每个单元的性质、功能及相互作用,了解他们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构成以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总目标分解为过程目标,将体系管理转化为过程管理,以每个过程管理为单独完成的基本单元,实现了所有的过程分目标等同于实现了整体目标。第三,将实践教学管理活动、实验、实践过程及效果的监控、反馈、分析、改进等环节当作过程对待,丰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文件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文件建设,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工作也离不开文件建设。作为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和认证的文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的文件分文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指导管理工作的,由国家、学校或行业制定的规定,例如学校大型设备管理规定;第二种是规范管理行为的,要求实践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严格执行遵守的,一部分由学校规定,另一部分根据需要由二级管理部分制定,例如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守则等;第三种是记录管理过程的,能体现管理过程的实证材料,例如学生试卷、作业件等。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制定编写文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践教学的种类、性质和行业法规,本着科学、客观、易于操作、易懂的原则,严格按照按照实验课程归属、工程训练行业、实习实训的环境等特点进行划分。要严格区分不同专业类型的实验、实训授课要求、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分门别类地编写制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修正,以确保编写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构建及实施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第一,在全体师生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意识,树立全新的、全面的、特色的、整体的质量观,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方面的能力素质,使其适应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能更好地制定目标、计划,更有效地进行组织、人员的调配和教学的运转、控制和监督工作。第三,以教学和学时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要求的不仅是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的管理,而是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管理,调动师生两者共同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开发教师和学生潜能、发掘个人价值。第四,建立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确保信息畅通无阻。要建立自查、专查和督导的三级监控体系,并运用学生信息库和网络资源,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面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并运用调查结果适时地对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内容做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四、结束语

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全新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树立全新的实践教学教育服务观、教育产品观和教育质量观;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产品责任意识;有利于强化教职工的“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团结合作意识。笔者相信,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ISO9000标准体系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质量体系全面、质量标准更为科学、质量管理更为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更好地为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章豹,郑治祥.基于TQM和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2.陈坤才,蔡雪梅.关于ISO9000质量体系原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高教论坛,2004(8)

3.叶汉侠,阚先宏,徐幼娜.建立IS09001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4.肖素芳,陈锦秀.构建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4)

5.彭文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2)

6.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