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发展的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促进区域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问题
1.提出区域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析区域经济之所以能够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区域金融较为庞大的规模,使得其发展更具稳健性;第二,由于区域经济能够依托金融体系的作用,使得区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深远。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时又互相联系,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正在进行新的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那么在一些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就会出现新的金融机构和工具,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金融总资产。虽然,金融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一些机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管理能力的低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软弱,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并发症的风险出现。
2.构建金融体系,服务区域经济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区域内不同规模的区域市场陆续出现。从我国新出现的商业银行以及非商业性银行的现状来看,其发展在地域和规模上,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区域发展。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大银行及金融机构分布规模大,但是不集中,而中等银行及金融机构没有区域特色,唯一能够为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银行又太少。因此,为了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违反中央银行的经济政策范围内,可以按照安全、盈利和流动的三原则,在大经济区域内,进行金融机构的合理安排,并最终形成有效的金融体系。
3.加强区域资金的负债比例统一管理
为了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金融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现代的以银行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正在取代传统的以计划为主的金融体系。在我国银行是主要的融资形式。2000年1月1日,国务院下达文件,要求中国银行取消强制性的指令计划,实行新的信贷体系:“计划指导、比例调节、自求平衡、间接调控”。在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时,比例管理能够使区域性的资金投放增多,同时促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时间,存贷款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央行所下达的比例指标也存在着运行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在对基层银行进行管理时,不能以简单的思维去核定,而要对整个系统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为了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
4.在区域信贷原则执行的基础上培养新型经济增长点
通过国家对区域的发展政策引导,对贷款做出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有效利用信贷资金,这就要求本区域内的中央银行,要把握好信贷原则,并同时使得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正是热潮,而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的改革则是一个重难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氛围下,对于国企的改革不仅仅要注重资产,而且要把握好国企的金融信贷这个重要点。从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扬子石化以及南化公司进行的跨部门和跨地区之间的“强强联合”组建的石化产业集团公司的腾飞,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对国有资产进行区域性的重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强其整体性,可以使得区域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由于区域国有资产加快重组步伐,则会进一步使得经济增长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进而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二、使得区域金融和经济能够平衡发展的建议
1.在不同行政区应该设置“七大金融区”和“七大经济区”的人民银行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缩小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割据局面,在全国建立生产市场,建立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体系,这是我国改革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国家对于全国性市场的建立是持有积极、主动和鼓励的态度,提出一定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跨地区的资金、物资、人才、商品和劳动力等得到自由的流通。市场经济可以协助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得运用资源要素更加便利,而资金要素又是所有资源要素中最为基础的,又是极为稀缺的。然而对资金要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现代化的金融行为,它对区域的分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使得金融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这样,两者就可以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联合的相互关系,在近期特定的金融经济环境下, 跨省区市人民银行的设置应与旨在协调地区发展的跨省区市经济区域“七大经济区”相一致。
2.培育具有多层次、多规模的“双重经济中心”
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分工,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资本要素的产生,且能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加快区域经济水平发展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的扩散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在对金融经济进行接轨,这样可以促进金融规模和结构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去对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差异性配置。与此相适应,将会出现一些符合金融结构发展特点的金融中心的出现。当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搭配起来时,那么就会出现强强联合的现象,发挥最大能量。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在更大规模和水平上对区域经济金融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使得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快速和协调。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难点就是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特点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的培育,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培育,这是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关注的问题。对于“双重经济中心”的培育,则是我们下一个世纪要努力的方向。
3.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区域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本要素的制约,然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把握好金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表述:第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具有一定的调整结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现存的信贷分布存在不平衡情况,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金融在区域资本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聚合功效,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促进作用。虽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金融的发展特点和作用都是一样的,它也会根据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反应出不同的特点。由于金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因此,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形式及层次,其主要表现:按不同的划分方式划分出了三种区域金融,一种是按金融的功能划分,一种是按和经济区的相关区域划分,另一种则是按照借贷资金运行的区域化联系程度划分。在对金融区进行跨行政设置央行时,应当着重考虑上述所有内容。在对跨省区的央行的分行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再对各个金融区做出具体的次级金融区域的划分。从而对我国以及省市的中央银行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这样对区域的金融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
[2]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05).
[3]杨涛.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0(12).
[4]张丹华.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08).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资源过度使用、气候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碳经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经济创新正成为人们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由此引发了对金融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开创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模式,在推动生态环境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具有较强研究意义。
一、我国绿色金融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5亿元,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676708亿元,37年间增长了190倍,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在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环境恶化严重,工业废水、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在发展经济时忽略环境治理,近五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如图所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截止2014年政府已投入960019亿元进行环境治理。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需要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便由此引发了金融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编修“高风险、高环境风险名录”等一系列环保政策,推动环保行业公司快速发展。通过对环保板块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其股市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节能环保板块规模呈增长趋势较好。根据公司市盈率,具体选取了5家排名靠前进行分析。总的来说,我国环保行业发展势头较好,主营业务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从表中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前五家环保企业资产负债率与正常水平相比偏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强,但经营者在经营投资时比较谨慎,可能是对环保行业发展保持保守态度。从企业盈利能力上看,环保企业大多从事高新技术创新,虽然营业收入在增加,但营业成本也在提高,所以会出现营业利润率较低的现象。同时,也体现出政府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指引。企业内部缺少高端的核心技术,高科技环保人才不足,公司研发能力不强。社会公众对该板块的关注不高,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较高,这些问题导致环保企业自行摸索中发展,遇到较多挫折,发展速度缓慢。表1:2016年主要环保板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来自各公司年终财务报表)
二、制约其发展原因探析
1.政府缺少绿色金融发展配套政策。国内金融机构对绿色文化的缺失,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并未真正意识到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性。政府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推出,对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相应的激励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2.金融机构缺少环境评估。发展绿色金融,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中央银行、财政部、税务部、环保局等都有职责,各部门在合作上需要加强。因缺乏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对企业环境破坏的信息掌握不足,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信息的获取,在绿色信贷上的额度就很难把握,环境风险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来自环境主管部门的支持,金融机构难以完成。3.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绿色转型方面兴业银行发展较好,而大型国有银行排名靠后。国有银行由于规模较大,经营成本较低,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创新意识不强。国有银行应在政府引导下逐渐向绿色转型,形成与中小银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措施
1.建立健全金融业绿色转型的组织体系。首先,建立推行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各部门间合作制度,由环境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绿色金融规划和实施制度,实现推行绿色金融的部门间合作。其次,出台政策与法规,引导金融资源向环境保护领域集中。政府可设立创业投资绿色引导资金,以先行投资、合资、担保、技术援助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项目投资。2.建立社会公众绿色金融监督制度。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对违法的行为进行全面监督,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减少政府监督的缺陷。另外,加强新闻媒体的金融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和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绿色金融监督,以形成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3.加强行业管理,参与国际合作。绿色金融行业应从内部制定行业管理,接受国际制定赤道原则及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等国际准则,能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满足国际经营需要。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宣传培育绿色文化,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政府通过建立金融业绿色转型组织体系,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并进一步有效改变对社会资源的指引。同时,加强金融行业内部管理,加大绿色金融概念的宣传,在各企业内部培育浓厚的绿色文化。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完善国内管理体制并加强创新意识,构建符合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体制,让投资者的资金流向节约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最后,在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下,发挥社会公众力量,以金融业促进节能减排,利用金融市场自身可持续发展,带动生态环境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2]李卢霞,黄旭.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同业比较[J]金融论坛,2011,2:42-45.
[3]中国统计局网站.
[4]胡春生.绿色金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的新经济发展方式[J].改革与战略,2012,2:66-69.
内容融合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内容的外在呈现形态到背后的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在融合发展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这是一个从稳定的生产机制走向混沌,再从混沌当中寻找新的运营规律与模式从而重新趋向稳定的过程。从稳定再到稳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需要经历媒体运营逻辑、思维的再造。当下从业者、研究者已经能够对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与方向做出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但是对如何从深度融合的混沌状态中挖掘出能够应用于实践层面,得到不同媒体类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致认可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传媒界需要努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具体到内容融合发展的层面,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内容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善和发展、新兴生产方式的合规化管理、多渠道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形成有效的基于原创内容及运营的盈利模式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媒体内容的优化,同样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能够对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等诸多环节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未来传媒竞争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内容环节的格局,从具有引领性的战略布局出发提炼创新路径,带动内容融合过程的碎化与整合,使处于混沌状态的多媒体类型的重复式、同质化生产在聚合中形成新的运营模式,进而在经过传媒市场的检验之后予以完善和系统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营是最早出现于游戏产业的表述方式,近年逐步得到整个传媒界的认可,尤其给掌握大量优质IP资源的传统媒体以更大的信心去应对融合趋势,也给新兴媒体部署自身的未来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IP化运营并非媒体内容融合的系统化、终极化的解决方案,但是能够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格局中形成一个可以为多种媒体形态所共同接受的运营路径,跳出媒体形态的固有格局去思考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立足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以IP化运营为切入点,探讨能够适应未来传媒生态变化要求的内容融合发展路径。
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的转换
媒体内容融合的推进需要立足几个重要的基点,比如政策推动、技术创新等,这些基点的创新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动力,如果融合发展的方式、策略能够建立在把握以上基点因素的基础上,便能够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媒体内容融合进程更具效率。“随着文化产业各个行业门类实践的更加深入,‘知识产权(IP)’的概念正在替代‘版权’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表述,这也是产品经营意识和全版权运营意识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1]。单纯从版权这一内容生产领域的核心基点来看,也在传媒生态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转换,从原有的角度来审视版权的保护与开发是必要的,但已经不能成为激发媒体内容生产潜能的基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更新对内容版权的传统认识,那以此为原点所思考和探索出的创新运营路径反而会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限制因素,使媒体融合发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能。IP指的是知识产权,IP化运营是基于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开发,在聚合资本、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优势力量的基础上使IP内容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并且使所有参与到IP化运营过程的主体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多方共赢中打造出可持续开发的IP生态链。经过概括,可见当下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环节的重要基点之一正在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这一转换能够为媒体内容融合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的转换已经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比如开辟中国电视综艺“大片”时代的《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便充分运用了IP化运营的思路和方式(如图1),
版权持有方、购买方、制作公司、卫视播出平台、新媒体播出平台等多个主体共同介入,在版权购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贯穿始终,使品牌IP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下这一运营思维与方式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并且随着IP化运营价值的体现以及版权保护环境的逐步优化,极大地鼓舞了优质媒体内容原创者的积极性。通过对近期诸多IP化运营案例的概括以及同传统版权思维的比较,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基点从版权向IP化运营转换的特征做简要分析。
第一,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的转换。在IP化运营方式得到行业认同之后,诸多传统媒体纷纷反思自身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优质内容IP,但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基本上都处于静止的“封存状态”,在生产出来经过单次传播之后便被保存在各种媒体的资源库中。因为在传统的媒体运营思维当中,很多内容的生产在形态上只是为了填补大量的版面、时段,面对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很多优质内容便在不断“求新”的追求下成为“历史资料”。这是一种面向渠道的静态媒体内容生产,而IP化运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在生产之初便要思考媒体内容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平台甚至是其他媒体的原创内容中的价值,而媒体内容生产的完成、自身渠道单一传播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内容生命周期的完结,反而是其IP化运营的起点,由此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内容纳入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运营的整体构架当中。
第二,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的转换。传统媒体生产的对象是“内容”,其面向的客体是受众;而新兴媒体生产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之外,还有带有强烈互联网风格的“产品”,其面对的客体是用户。从内容到产品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互动与维护工作,从受众到用户的转换意味着依赖性的增强,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编辑思维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品经营思维有着明显差别,而IP化运营便是从产品开发、推广、维护的角度出发审视媒体内容生产。这首先意味着对传统内容生产编辑思维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融合视野下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最终指向是多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内容产品为中心向不断辐射的整合态势,按照打造产业链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基于IP中心的生态圈,真正实现从价值生产走向价值实现。
第三,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传统的媒体内容大多是以单一形态存在的,这主要是受制于传统媒体形态之间的固有界限,不同的媒体类型即使在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也难以做到充分地全媒体开发;此外,还受制于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区隔,使优质的IP内容难以实现综合形态的运营,比如广电、出版、音乐、门户网站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有着各自的运营逻辑和要求,导致诸多优质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单一形态。IP化运营则需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在不同传播渠道、平台上的影响力,会投入大量的工作实现IP内容的多媒体形态衍生,甚至常常会超越媒体形态的范畴。由此,从外在的存在样式上来看,IP化运营使优质原创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的转换。
第四,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的转换。在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通过打造内容品牌实现产业链运营的成功案例,代表性案例有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等,但是从媒体属性上来看,还是以单一化的媒体属性为主,其他的运营方式处于辅助与补充的地位。而在IP化运营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原创平台的媒体属性,这是保证内容原创者收益的基础条件;而且更需要面向媒体融合格局,跳出单一媒体运营思维与方式的限制,从而使媒体内容在生产之初便具备融合媒体的属性。综合来看,“版权和IP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更侧重于内容属性,强调作者权益;后者更侧重于商品属性,强调经营开发。而全版权运营就是优质IP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3]。
二、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构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内容融合又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需要能够推动媒体内容的融合发展,还得带动其他环节,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如果只做到了内容形态的创新或者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对其他环节的融合发展并未起到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负面影响,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这也说明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内容融合路径的探索需要紧紧立足内容生产环节,但是,不能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要从整个传媒市场变化的格局中思考内容融合在未来传媒生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内容融合的方向。所以,探索媒w内容融合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解决当下内容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创新策略构建一种引领力,通过这种力量的影响来带动与内容相关的多个环节、各方资源围绕同样的战略目标、聚合成融合发展态势。
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越具体传媒形态,表现出资源聚合功能的引领力很早就存在,有来自传媒业内部的突围实验,比如中央电视台以政策优势和新闻优势等构建的传媒矩阵、湖南电视台以品牌为中心打造的电广产业链、SMG以资本为引领构建的传媒帝国等。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以上三个代表性案例中的引领力如何向新兴媒体平台迁移,并且使中小规模的传媒运营主体同样能够灵活运用;第二,如何在内容层面上形成能够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环节的引领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和未来的趋势看,我国版权产业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式、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既是该产业自身痛苦转型的‘凤凰涅’,又同时需要政策资源、法律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传播管道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也要看到,在一系列动力的作用下,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是版权产业未来赢得发展,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关键阶段”[4]。IP化运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路径选择,IP化运营能够使优质内容版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理论上具备了解决以上两个突出问题、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IP化运营逐步体现出在媒体创新、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传媒业的一般规律,内容资源从源头生成到用户消费的产品生命周期,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链条越长,跨越的媒体介质和传播渠道越多,媒体内容产生的边际效益就越高”[5]。这是从媒体经济学的视角对IP化运营的效率做出的分析与解读,也是IP化运营具有形成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潜能的基本原因所在。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加需要IP化运营方式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升华,因为传统的版权运营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不同渠道影响力、市场份额的相加,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P化运营则可以借助各种具有裂变效果的传播机制实现不同渠道影响力相乘的效应,同样的IP化运营方式,在传统媒体机制下和融合媒体机制下所能实现的效果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加”与“乘”两种效果之间的区别便是基于IP化运营的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引领力的外在体现。
三、IP化运营视角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之辩
以上论述强调了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甚至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立足优质IP,能够实现对多种传媒渠道、平台中优势力量的重新整合,呈现出“IP(内容)为体、渠道为用”的状态,渠道与内容的辩证成为理清这一问题的关键。诚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渠道对媒体运营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弱化,渠道运营者为了吸引、聚合更大规模的受众、用户群体,开始围绕优质IP内容展开激烈争夺,对于内容生产和运营者来说,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是IP化运营并不是对渠道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内容融合发展与媒体渠道融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各种媒体形态与边界逐步模糊的当下,面对未来传媒生态的重构,单纯地争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已经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渠道和内容已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关系,以渠道为主的传媒公司与以内容为主的传媒企业之间也必须通过深度合作才能够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说,从宏观的传媒格局变化以及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需求层面都跳出单纯的渠道与内容之争,转而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渠道与内容两方面优势的融合路径。
反过来看,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个“为王”的、具有决定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传媒价值为王”。这里的传媒价值是一个多维度范畴,包括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价值、传媒社会影响力与网络生态引导能力的价值、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展、传媒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而将这种综合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媒体融合各个环节的关键便是优质内容资源,不过也只有当IP化运营体现出应有的引领力的时候,才能够促成以上各种价值的实现。如此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IP化运营是否会以其引领力优势使内容在未来的传媒生态中占据比渠道更加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疑问成立,那便再次陷入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之中。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越高,渠道的形态会越多元,但是其作用会更加基础化、隐形化,即渠道通过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此时IP内容因为实现了多平台、多形态的无障碍传播而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一种IP(内容)为王的现象。其实,这不是因为渠道作用被弱化了,而是渠道变得更加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就像数字技术、互联网一样成为所有运营主体、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平台,我们不能以此为标准片面地否定“渠道为王”。
具体到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因为渠道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上所论及的基础化、环境化、普遍化,所以在IP化运营中还会出现很多内容与渠道博弈的现象。以电影产业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运营为例,“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影企业将对传统电影产业造成创造性破坏,不断推动传统电影产业链优化,进一步增强电影市场活力,为最大限度开发电影价值,互联网电影企业应致力于O2O电影闭环生态圈的打造以及电影全版权运营,以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6]。电影产业拥有海量的优质IP,并且在产业链打造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作为渠道方的互联网媒体开始通过资本、技术等手段介入IP内容生产环节,使电影IP运营过程中内容与渠道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2014年,互联网媒体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狼图腾》《露水红颜》以及《黄金时代》等影片的联合出品方;大点评网成为《一步之遥》的联合发行方。BAT集体进军电影产业各个领域;网易电影票、格瓦拉生活网、猫眼电影等涉足电影发行业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大数据、娱乐宝、众筹、IP产品孵化、在线购票网站、微信支付功能等,新鲜的充满互联网思维的电影项目运作方式层出不穷”[7]。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强势渠道方对IP电影内容的影响,不过从运营模式的层面来看,以BAT为代表的渠道方的“上行”却表现出了对IP化运营方式的认可并且抢先应用,贯穿其中的恰恰是IP化运营所蕴含的引领力。综合以上对媒体渠道与内容关系的辩证分析可见,IP化运营是以优质原创内容版权为核心,以最广阔的渠道、平台为基础来打造产业链、形成媒体融合发展引领力、构建未来传媒生态的。
四、基于“渠道与内容之辩”看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论述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从版权向IP化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静态生产到动态运营、从内容编辑思维到产业整合思维、从单一形态到综合形态、从单一媒体属性到融合媒体属性转换的特征。之所以IP化运营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运营特征的转换,是因为其背后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征的转换仅仅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规律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变化的结果。在此结合媒体渠道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IP化运营如何形成有效引领力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一,IP即渠道。IP虽然在形态上是优质内容,但是在动态的运营过程中,通过IP化运营已经可以实现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融合,呈现出“IP即渠道”的效应,这也成为IP化运营引领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好的IP实际上体现的是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百度指数越高,则IP值越高。游戏领域,IP值的拍卖渐成趋势,一个优质IP拍至一两千万元已是常态。开发商还将IP值与广告利润直接对等”[8]。这里IP值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基础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IP所实现的粉丝、社群等传播效应,把握这一过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主动地去整合最大范围、最多形态的渠道资源,而是通过优质IP的影响力使受众注意力在各种渠道中实现聚合。IP不再千方百计地去适应渠道传播的各种要求,而是调动渠道主动寻找、对接、适应优质IP。
第二,IP即整合。IP即渠道体现了IP化运营过程中对媒体渠道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深入解读和灵活把握,并从超越二者之“争”的层面实现了双方优势力量的有效组合,这便是IP化运营对原本孤立的媒体渠道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引领力,而IP化引领力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整合。IP化运营引领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整合,围绕IP衍生的目标,要整合的不仅局限于传媒资源,还有政策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也包括动态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跨国境资源的整合。需要强调的是,IP化运营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源整合引领力,除了IP化运营本身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外,还因为各种资源在融合时代已经被激发出了强烈的“被整合”需求,而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恰恰是IP化运营。
第三,IP即生态。如果要寻找IP即资源的深层决定因素,那就要在传媒生态层面进行分析,IP化运营的资源整合引领力在当下的融合背景下之所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主要是因为传媒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调整的内在需求。结构性的调整意味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自然会成为传媒生态层面的整合。IP化运营能够贯通内容、渠道、衍生等整个信息传播链条,能够连通生产者、受众、参与者等多元主体,能够带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围绕运营要求进行优化配比,随着传媒生态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IP化运营在生态层面的引领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
五、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IP化运营引领力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IP化运营在媒体内容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力及其作用机制已经比较明晰,但是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这种引领力的发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市场机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滞后、版权保护环境较差、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等。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正是这些因素逐步淡化与消除的过程,IP化运营的引领力则是多方博弈当中的关键要素之一,IP化运营引领力与限制性因素作用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正确认识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尤其是与IP化运营直接相关的各种限制性因素,把握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机制、规律,对形成科学的IP化运营策略、推进媒体内容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限制性因素及其作用予以概括。
第一,IP资源保护机制亟待健全。IP保护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传媒界的难题,是一个影响范围广、作用机制复杂、防控难度大的问题,仅仅依靠加强管制、规范引导、强化教育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IP资源保护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行业、单位等从不同层面做出这么多努力,但侵权问题在很多环节中依然存在的原因。IP资源保护机制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版权内容的保护,这是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的延续,充分保护原创者的版权权益,才能够为IP化运营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是运营动态过程中的保护,媒体融合使IP内容保护面临着诸多传统媒体时代从未有过的新问题,保护机制也要及时作出更新,否则将无法适应动态运营过程中IP保护的需要。
第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IP化运营引领力所能够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到限制,这让IP化运营引领力的效能大打折扣。“数字网络环境下内容的后继开发能力很弱,版权资源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和变现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版权经营开发体系,难以利用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实现内容的衍生价值”[9]。IP化运营的引领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盈利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媒体融合中的竞争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有些领域的开发经营业务范围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内耗问题严重;急需建立有效的全产业链的版权开发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版权的开发、使用,在版权交易上实现突破,最终达到精细化运营的目的”[10]。当下的媒体融合现状还处于混沌状态,多种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交织在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到IP化正常运营,这种内耗状态将对IP化运营引领力造成巨大损耗。
第三,IP化运营引领力与传媒生态关系的反向思考。从IP化运营引领力的作用机制来看,“IP即生态”,通过IP化运营有助于探索贯穿传媒生B中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策略,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反向效应。比如随着围绕一系列IP化运营而使部分传媒企业、集团在生态中的比重、话语权越来越大,垄断经营与生态稳定之间又形成一对矛盾体;“信息的数字化控制无疑加剧了信息获取与使用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限制了数字网络时代市场弱势一方参与相关市场发展的机会与质量,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损害”[11]。IP化运营如果导致传媒生态环境发展趋向限制原创内容生产的方面,即使这种现象仅仅占据较小的比例,也会对IP化运营引领力的正常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六、基于IP化运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的策略探析
针对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从基于IP化运营,以构建媒体内容融合引领力为目标,做出如下策略探讨。
第一,以政策引领、管理方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机制引领力。我国传媒、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机制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制度层面依然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就难以形成系统性的IP资源保护机制,作为市场运营主体的传媒集团、企业也难以形成适应IP产业链衍生需求的版权流程保护与管理机制。所以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IP化运营之于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尽快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给传媒市场带来良性的示范和引导,充分激发“机制■IP化运营”的潜能。
第二,强化IP内容生产,构建优质原创引领力。优质IP内容是媒体运营过程中珍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而且生产与运营的成本与诸多行业相比有较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优质原创内容IP的基础上,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传媒界的主要弱点。如果IP内容缺乏或者质量不过关,即使各种渠道再强大、产业链再完善,也难以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引领力。所以,IP化运营引领力构建的核心在于IP内容的原创力,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其他的渠道、资本等配套资源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否则便会造成传媒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强化互联网思维应用,构建创新模式引领力。“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逐渐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行政、技术还是媒体自律的力量,都不是单独地在发挥作用,而是由这四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在建构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舍弃任何一种力量,新媒体版权保护就可能遇到障碍,导致动态的过程停滞不前”[12]。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不断地给IP化运营提出新的要求,考验着已经成熟的IP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在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探索和应用,实现IP化运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内容融合过程中保持IP化运营的引领力。
第四,充分对接资本市场,构建“IP■资本”的引领力。传媒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使其成为优质资本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加速融合发展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按照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逻辑部署运营策略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优质IP内容如果能够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便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产业链布局,这种“IP■资本”的双重引领力是媒体内容融合所急需的。当然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处理IP化运营、资本、管控之间的三元互动关系,在保证融合发展方向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在版权证券化融资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之后,政府再逐步退出该领域。这样就扶植了一个新的影视剧融资模式,对影视剧产业的发展最终会有很大帮助”[13],这样的尝试便实现了政府管制、IP运营以及传媒与金融市场的多方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媒体内容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对运营模式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当下的媒体内容融合战略思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与“渠道”关系的辩证与处理,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集团、企业在运营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内容或者渠道属性,所以使这一争论伴随着诸多限制性因素依然困扰着创新者。IP化运营在近期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超越固有媒体形态差异、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通过对这种超脱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体现融合方向与传媒生态进化要求的模式的提炼与概括,可以发现它在媒体内容融合进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独有的引领力,而且这种引领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决定内容融合格局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传媒工作者,需要紧跟业态发展前沿,跳出传统运营思维,做到从传媒生态发展的层面审视当下诸多要素的博弈,进而探索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引领生态融合进程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上海市2016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2016EXW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2]骆正林.“娱乐”让中国电视渐入“大片时代”[J].当代传播,2014(6).
[3]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4]王智源.论我国版权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版权投融资体系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5]贾双林.全媒体时代 如何运营版权资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5-7.
[6]王广振.互联网电影企业: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优化[J].东岳论丛,2015(2).
[7]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当代电影,2015(1).
[8]蒲波.从版权到IP值:重视创意内容的商品属性[N].中国艺术报,2014-9-5.
[9]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0]筱舟.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4(11).
[11]杨涛.版权扩张的负面效应解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3).
[12]彭桂兵.新媒体版权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J].编辑学刊,2015(2).
②戴世富,《手机出版的发展瓶颈与对策探究》[J].《中国出版》,2012(10):61
③徐升国,《数字出版:手机为王?——手机出版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N].《中华读书报》,2012-2-29
④⑤《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⑥⑦夏向阳、张红辉,《困境与破局——基于手机出版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透析》[J].《中国出版》,2011(17)
⑧王江蓬,《“莫言图书热”现象与我国图书作品的版权保护》[J].《出版科学》,2013(1):52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英语教材教材评价是推动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材建设,确保教材内容安排合理,重难点适当,进而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思维,顺应时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结合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不仅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地方建材建设也提出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就业市场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他们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教材不仅要有效指导教学活动,还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因此,应该合理编制教材内容,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关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材内容设置。不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教材内容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也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地方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经费、人才和制度保障,当前地方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教材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忽视更新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材缺乏顺应时展要求,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学校不注重该项活动,所采用教材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三)教材形式单一,适用水平低例如,局限于使用纸质教材,视频、音频、图像资料的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急需改进和完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
为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各项活动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与目标。在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时,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教材编写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有利于教材编写,能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编写出反映当地人才培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要积极引导旅游英语教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现代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九江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人才力量。(二)评价体系的原则。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应该有利于展现地方旅游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有利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评价内容要素应协调统一,各指标内涵明确,表意清晰,方便操作和应用。同时,在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恰当设计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区分每项指标对教材质量贡献的大小,为提升教材评价效果,提高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创造良好条件。(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和量表。首先要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这是对教材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另外,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材整体质量上,并且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核心与关键。下面将从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详细分析。1.评价指标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考虑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需要,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一级指标包括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辅助资源和设计水平五项。满足100分,五项一级指标权重各占20分。二级指标如下:(1)在科学性方面,教材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反映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权重各占10分。(2)在思想性方面,教材内容应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权重各占10分。(3)在适用性方面,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教与学创造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当设置高质量的习题与思考题,有利于检验学习效果,四项指标的权重各占5分。(4)在辅助资源方面,配有丰富多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并且辅助资源应该对教材内容有适当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资源,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5)在设计水平方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界面合理、友好,方便检索与交流互动;电子课件布局合理,制作清晰美观,突出重点,录像、动画的音效质量高,图像清晰,动画生动准确,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2.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以匿名方式向专家分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并汇总整理调查表,形成完善的评价表。召集教学一线的任课老师和教材主编专家,讨论并判断调查表的分值分配及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和完善对策,最终确定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具体应用过程中,按二级指标设定的分值打分,然后应用加权统计法得出总分。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应用
在教材评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和追求,对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教材内容评价及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安排重、难点内容,并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例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并适当安排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而有效引导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教材评价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及有效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二)教材使用评价及应用。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恰当选用相应的教材,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并加强教材管理工作。例如,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定期对教材进行质量评估,开展评优和推荐工作,并对优秀教材进行宣传和推广。构建完善的教材选择系统,建立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材建设和规划提供指引和参考。此外,还要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择优选用制、优秀教材推广制、教材质量评估与跟踪调查制等。确保教材评价、使用和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教材。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旅游英语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更新思想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使其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培养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淑娟,王纯阳.《旅游英语口语》教材建设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5(12):97-98.
[2]王素珍,苏谦,杨小燕.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5(4):30-34.
[3]李汶.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0):110-112.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提供物质生活材料基本保障的农村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期的一个热点话题。为了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首先要找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制约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让广大农民同胞走上富裕之路。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自觉的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对农业产品的消费过程进行科学的调配来达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以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为前提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并且对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如何建设好“现代农村”就成为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只有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并且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大多数工作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相对比较低、培训机会少,思想意识比较落后,这不仅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很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因而,这只传统的管理队伍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吸引更多现代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
(二)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随着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竞争意识就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村经济分散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就比较缓慢,而且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受到自身素质较低和周围环境等的影响竞争意识就偏低。农民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为主,没有较为深远的发展意识,不想参与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大规模企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农村经营范围的相对狭小,不能将农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地发展为农产品的加工地,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政策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很多政策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的差异性等,就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多数政策支持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而许多农业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例如,粮食的生产应该从规模的扩大到提高效益的转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对农村经济进科学管理的目的,而且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措施
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政府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市场竞争的需求和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提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现代农村干部队伍。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要符合当前时展的需要,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农村经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必须对工作认真,对农民的问题进行耐心倾听和解决,并且在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要对广大农民和下属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包括对经济、法律和“三农”问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稳定的农村管理者就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相关立法机关要把过去制定的一些有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结合,对于不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者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国家和政府就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遏制这些新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实施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既具有参与的权利,更有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监督的权利,政府和相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这不仅有助于及时纠正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优秀的管理领导者、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监督体系不仅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核心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以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中心,对现有的各种问题进行透彻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关于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6):40-40.
[2]甄国荣.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34):196-196.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36-02
区域科技发展评价具有相应的程序和标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一个区域的科技发展各个因素,并进行科学的预测。本文主要对我国整个地区的31个省区进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协调性提供决策咨询。
一、评价模型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为定量评价,要始终以协调性为基本出发点,并坚持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标准的评估步骤下做出全面的测度。
(一)评价指标
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中其协调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科技资源投入,②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③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④科技产出与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和科技的外向性和开放度,包括各区域间的知识、技术的流动和经济合作上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以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为原则,并在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指标体系为美国大卫.莫里斯和詹姆斯.格蒙特提出的指数法,如表1所示。
(二)评价过程
以上述指标对我国的31个省进行评估,各省各项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采用指数法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值转化。
二、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和《年鉴》,得出各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指数,详见表2.
(一)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水平不高
计算结果显示,前三位分别为广东、北京和上海,最高系数值仅为0.60。说明我国科技与经济协调性不高,在未来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显著
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显著。广东、上海和北京经济指数前三,山东和浙江位列第四和第五,科技进步指数前五名分布为: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地区仅为0.01。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空间分布差异规律明显,两指数都为阶梯状分布,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下降。其次,中西部地区也存在较少的优势区位,因为中西部地区少数省份具有自我优势,例如四川地区科技进步优势明显。最后,“低洼地”地区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发展慢,例如位于东部沿海的海南地区。
三、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划分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划分方法较为复杂,综合考虑每个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考虑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具体方法为:第一步:将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和经济发展指数排名相差小于4的省份认定为“协调型”,若科技进步指数排名高于经济发展指数排名较多则认定为“科技领先型”,相反则为“经济领先型”。第二步:以两者发达程度为依据,“协调型”又划分为“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最终,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包括“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 “科技领先型”、和“经济领先型”五种类型。各地区应在自身协调性类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原因,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向“发达协调型”发展。同时,我国要从整体上提高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科技竞争力。
四、评价结论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始终是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区域评价的重要内容。文以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为实证,对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概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地域差异情况和地域空间分布的规律,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总体评价为标准进行了地域划分。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包括“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科技领先型”、和“经济领先型”五种类型。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分布特点,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我国科技区划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自然和行政区划,进一步开展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明显,虽然本研究只在表层进行了稍许体现,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发展,科技国际化水平测度的进行也可以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国家化和发展。
本文构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职能浅层次表现其结果,未将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纳入考虑范围,过于简单。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作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就要做到协调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对各地区进行更加宏观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向微观领域延伸。
总而言之,本文以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为实证,对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份间存在科技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总体协调性不高。此次研究可以基本反映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可以在未来宏观或者微观研究中作为参考,希望对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分析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先华.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协调性评价[J].山东经济,2011,03:153-159.
[2] 赵丽洁.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 贾晶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3.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1前言
产业经济学理论日趋完善,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使得很多相关的经济学受益。如对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都产生了直观的影响。近年来,产业经济学能够从理论范畴中应用到实际的产业发展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2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应用比较早,其成效明显,在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应用中,其时间比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了《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说该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产业经济学著作。经过多年的产业发展与变迁,产业经济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逐渐成熟,目前,产业经济学被教育界所认可,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经济类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在进行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构建与应用需要注重其内容应用的完整性,产业经济学并不是单一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业结构分析、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多个内容。
其二,产业经济学分项内容的实施。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其分项内容的实施曾经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在新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下,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越加的明显。同时我国经济市场中的产业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依托,辅助以专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模逐渐创新与进步。
3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构建与应用
3.1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需要与我国发展国情相适应,在产业发展环节中,首先需要进行的是产业结构分析。一个具备生命力的企业,其内部产业的结构清晰,产业链条衔接密切。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产业结构的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上。产业结构创新与市场经济机制关系密切,以乐视电视的产业结构创新为例进行分析,在2015年12月份,乐视公司在北京举行了“超曲速”新品会,正式的向全球推出了首款曲面超薄分體电视。这意味乐视电视产业结构的又一次革新。分体电视很多企业都有做,如海尔、三星、长虹等传统家电品牌,以及小米、暴风、大麦等互联网品牌。但是乐视的分体电视如何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依赖其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以及对于互联网市场的了解。第一,产品价格的优势;第二,产业的互联网影响的优势;第三,产业性价比的优势。
3.2产业关联
在进行不同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比较中,能够找寻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联盟,并且发挥出集体产业的优势,该种产业经济发展形式目前在我国已有,但是为数不多,在未来,该种产业发展形式将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以万达产业为例,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模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球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在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万达上地产模式包括大型商业中心、五星级酒店、城市步行街、写字楼、公寓等,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涵盖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产业发展模式走打造城市中心的路线。万达产业成功的优势在于其产业联动机制实现无缝衔接,产业集体优势明显。
3.3产业组织建设
产业组织建设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实际上能够集中的体现出产业经济的学的软实力。产业组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企业文化能够立足于产业组织发展规模,创新产业发展精神。企业文化在产业组织建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管理以及企业发展目标制定方面。其中企业员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推动企业发展创新。而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能够在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为各个发展组织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
3.4产业政策的实施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支持。而产业政策所包含的内容居多,一方面来自于政府部门对于产业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产业内部的政策指引。产业政策的好坏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落实环节中,需要注意展业政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换言之,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特性以及区域自身特点决定,首先在挖掘区域特点的基础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互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例如,在辽宁兴城市的觉华岛产业开发中,该地区依山傍海,环境优越,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该地区开展旅游业。该政策的落实,为岛上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应该说该种产业政策是成功的。同时产业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对产业发展风险评价机制进行分析。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性,在制定产品策略环节中,需要注意实施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以将低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