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学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编语境歌,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然后让学生选风筝,让选到风筝的学生,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画一画,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也像电风扇,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这样一说一画,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固固。
4.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激活他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其识字率。
1.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很多学生已认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及时进行板书,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利用身边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87-01
客观地说,中职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大多数是抱着学得一技之长顺利就业的目的,因此对上文化课很不情愿。也有一部分“走投无路”的学生,暂在这里得过且过长身体,学习不上心。同时一部分教师也不能正确分析这些客观现象,不能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语文教学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从现状出发,及早改革语文教材,完善评价机制,培养从业技能,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一、教材应突出职业特点
1.由于身份定位的不同,对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及早脱离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的导向,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教学内容紧扣专业,能反映新鲜生活和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突出职教的专业特点,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在注重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培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分层设置课程难度。由于每个中职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区别对待。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侧重知识面的拓展,发展个性才能。像幼师、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基础一般,可让他们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能撰写简单常用的求职信、计划、报告等文体。而机电、汽修、数控等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学要降低难度,能撰写简单的常用文体,适应一般企业需求即可。
3.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突出实用性。语文教师要立足当地实际,努力挖掘本土文化,编写校本教材。
(1)从当地经济文化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特点,组织教师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去粗取精,选编难易适度、内容丰富新颖的教材;或根据不同专业,对原有的篇目做适当调整,降低难度。像在欣赏单元里,我们就大胆编进了环县皮影道情戏这一内容,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要适当调整课时作业,减少作业量,体现作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调整语文教材中各板块的比重。目前中职语文公共教材包括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四个板块。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就大胆摈弃了学生怕学难学的文言文。写作训练中则摈弃了议论文训练,改为通知、借条、请假条、协议、自我介绍等应用文体。文学作品鉴赏则以小说诗词鉴赏为主,教学中突出通过多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释放美的情感。
(3)倡导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口语交际训练的比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沟通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更得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有效指导课外阅读
1.阅读范围。正确引导中职学生阅读那些思想品味较高,有利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经典书籍,或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籍,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名家名作等,杜绝黄色书刊。
2.篇幅不易过长。中职学生本身就厌于读书,如果读物篇幅过长,就会产生疲倦心里,所以读物尽量以短小精悍为主,像《疯狂阅读》、《新概念作文》、《疯狂作文》、《书虫》等刊物上的文章就可以一读。
3.指导撰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养成摘录优秀片段、写心得体会的良好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4.创设经典阅读的氛围。可以通过张贴名言警句,利用校园广播播发经典选段,举行阅读经典作品交流会,定期举办读书竞赛等活动,构建书香校园,熏陶感染更多的学生自觉阅读。
三、重视应用文写作指导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文使用频率最高,在教学中,要从“实用”出发,指导学生学写应用文,如消息、会议通知、活动海报、演讲稿、简报等,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在写作方法上,我总结出了一套“读写结合、由仿到创”的作文教学法,效果比较明显。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段时间,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采用多形式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根据课文内容,以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等形式对课文开展多形式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营造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引怎样一个学习的领域与主题,如何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下,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师生和谐、知行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共振,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的核心特征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1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⑤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2.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3.2,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
3.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语文教学需要感悟,需要体验,但感悟和体验的基础是教材,是文本,脱离了教材和文本的随意发挥势必使语文教学走入误区,这样的随意发挥已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恶果。
新课标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界定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真正对文本的研读时间不足教学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文章没有读懂,语言没有体会,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无意的延伸和拓展上去了。须知,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其它学科也有这样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感教育不是附加的,是学科内容的自然渗透。语文是交际工具,它负载的是文化而自身又是文化,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态。
语文的综合性强,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和自然科学。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文化,而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文学作品。就教学要求而言,着重培养阅读理解、欣赏能力,目的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人格、灵魂往往会在名篇、名著的阅读中悄悄的升华。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强调阅读。现在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语文教学的学法指导,很大程度表现在读书指导上。
那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思维进行诱发,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吸引学生参与,从他们心目中去找体验,让他们自觉接受。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从祖国几千年的文化而言,无论先秦的诸子散文、唐宋诗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还是近、现代的各类文学作品,无不闪烁着这些文学作者的智慧之光,折射出他们的人生体验和当时社会的情状。外国作品也是一样,单是一个巴尔扎克的100多部作品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这些作品中遨游,利用古今中外的精美篇章,营造美的氛围,给这些求知的学生以满足,让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
一、培养和爱护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爱问这,爱问那,常常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传统教育”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去听课,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学到知识。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往往会遭到教师的责备,使得学生对学习深感恐惧,感到学习难,更感到教师的可怕。这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给予表扬,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同时教师要提一些吸引学生注意的、超出常规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教师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说,要耐心为学生解释问题。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促进其人生健康的成长。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巧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巧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简笔画
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土涂涂画画。在语文课上,我就和学生一起画,一边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比尾巴》的开头导入时,我让学生们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出三种小动物:猫、小鱼、小鸡,然后挑初几篇最好的让同学们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依此导入新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
(2)演童话剧
低年级的课文中童话很多,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就采用扮一扮课文中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方法,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事先做好小动物的头饰;课上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表演,让学生语言自由表达。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续编课文结尾
低年级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爱因斯坦说过:“相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经过合理想象,结合课文续编结尾。如学习完二年语文上《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去看外面世界时,它会说什么?如果它不肯跳出,还会发生什么事……
又如二年语文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让学生想象: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又是怎么做的……
(4)编儿歌
在低年级拼音教学中,可以利用声母、韵母编儿歌。这样上课既进行放松休息,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如马蹄印子d d d 伞把样儿t t t 一个门洞n n n 小木棍儿l l l 当然活动方式很多,我只谈了其中几点做法。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低年级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水平不高,有些课文与教学实际相离很远,很难正确感知。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象、摄象、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影象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目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一年级语文下古诗《小池》时,课上插入配乐朗读和影象,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身于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之中,尽情欣赏溪流,浓密树阴,清澈水面,出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的优美画卷。在小学语文课本适合做动画片的也不少,如《小壁虎找尾巴》、《两只小狮子》等等。
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动手――操作实验。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教师要将这一天性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写写画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使其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动眼――仔细观察。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想像。例如在教学动植物的生字时,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了生字。
3、动口――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一、二年级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说完整的话,将自己想的、看的、听的都说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促进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至今,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其悠久的发展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形体不断地趋于变化――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每一种汉字形体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甚为牢固,但其写字水平、写字能力却是一塌糊涂。具体表现为坐姿和姿势不正确,违反笔顺规则(俗话说倒插笔画),远远达不到整洁、规范、端正、美观的要求,使用毛笔书写的效果更差;还有字形方面的错误,一旦形成,很难改正。例如:把“分”,的上半部分写成“人”,把“绿”的右下部分写成“水”等,不一而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背景
面临教育教学的新形势,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作为承传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就写字教学在其所有学段目标中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新审视写字教学的好处:其一,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搞好写字教学既能使学生提高写字的水平和能力,又能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其二,教好、学好汉字,继承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其三,对学生的习惯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大有裨益。
二、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分析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中初步给学生介绍汉字悠久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讲述我国古今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教子书法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古今名家的书画作品等;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写字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山东省六年制《写字》字帖就是一份极具使用价值、用来得心应手的好材料,我总是引导学生先用心看,再认真描,然后一笔一画地临写,最后潜心练习;对字写得好的、进步大的同学大加赞扬,并不时举办优秀作品展览,从而引领学生由愿写、乐写到写好、写美。
(二)使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汉字是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要想学好汉字,必须读准音,理解义,掌握形,而“形”又包含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即:一是把字写正确;二是把字写规范、美观,形款整齐,格式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很值得同好们研究、探讨。
要想把汉字写正确,就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部首占位和变化等。
(1)注意笔画和笔画的位置变化,如“口”和“田”(口的笔画变化),“办”和“为”(力的笔画变化),“庆”和“厌”。(“、”的位置变化)
(2)注意笔画长短的变化,如“未”和“末”,“土”和“士”。
(3)注意构字部首的变化,如“苦”和“若”。
(4)注意字的形体区别,如“日”和“曰”。
(5)注意字的结构,如“临”和“监”。
(6)注意独体字做合体字偏旁时笔画和形体的变化。如“足”做左右结构的偏旁时变窄长,且第六笔和第七笔均有变化,撇变成竖,捺变成提,做左右结构的形旁时,则原样不变。
(7)注意特殊字的演变过程,如“冒”上边为什么不能写成“日”,因为它是由“曰”演变而来的。
要想把汉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那就要坐姿、执笔正确,特别要在运笔方法和间架结构上下功夫,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1)坐姿端正,不仅有利于把汉字写好,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生握笔的姿势要做到规范正确,即:右手执笔,笔杆向右、里稍有倾斜(30°--50°为宜),上部贴在虎口上,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的下端,距离笔尖一寸,食指稍前,拇指稍后,拇、食指弯曲呈“O”;中指在下面托住笔杆。
(3)运笔的方法是写好字的重(难)点。要教会学生掌握起笔、行笔、收笔时用力大小,笔的行向、快慢、轻重、转、折、停、顿等。尤其是低年级,每一个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要手把手地教。
(4)掌握部首占位比例、间架结构,是把汉字写端正、美观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从而使学生知道笔画与笔画之间,部首与部首之间如何穿插、搭配才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5)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地态度,养成时时严格要求,处处把字写好的习惯,做到写字“用眼、用手、用心”。
(三)正确认识、处理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关系
识字教学中有写字的任务,也有指导学习把字写好的责任;写字教学主要教学生如何把已学过的字写端正、美观,同时也有巩固识字教学成果的职责。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起到以写促识、巩固识字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起到强化字形、巩固识字的作用,而且完成了写作教学的任务。具体做法是: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分析部件间比例结构,找关键笔画,给字定位二,找主笔,实写。在指导写的训练中,我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记部件、记主笔、记笔顺,然后按要求自己练写,达到把字写端正、美观的要求。
另外,要使写字教学真正地贯彻落实,要使小学生写好汉字,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不断指导,反复训练。师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写好汉字,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绝不是一名写字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所完成的,必须年级与年级之间,写字课与写字课之间,写字、语文与其他学科间要紧密配合。营造出以写字、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齐教共导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能力数管齐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燕芬.用心敲开写字教学的大门[J].文教资料.2012(16)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前言:就课程性质而言,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不同的课程性质,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相应的也就有各自的重难点教学,因此,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学习生字、培养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加强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学习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1小学语文教学点的重要地位。
1.1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我们从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来看,小学语文、中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这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后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前一阶段学习的积累,前一阶段的学习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如果地基不稳,房子建的再高最终也会倒塌,小学语文教育于整个语文教育来说就像是地基,只有地基夯实了,才能建造更高的房子,才能在语文发展中有更好的建树。
1.2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之外,同时他也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抑或是思想政治或者历史,他们的学习都要求有一定的语文基础。那数学来说,首先,我们要先会识字,然后才能读懂题干,才能继续做题,而读懂题干就要求会认识字,认识了字以后,在解数学题的时候还要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而这些,全有赖于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
1.3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着艺术之美的学科,小学生社会阅历尚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美好的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2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探讨。
2.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问题。
学习生字词,学习基本的声母韵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绝对是课程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构成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同时,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学习这些基本的生字词和声母韵母又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相对于课文或者其他知识来说,这些知识不是十分的灵活,显得十分的枯燥,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十分头疼,为了使学生们记住这些生字词和声母韵母,老师们往往不厌其烦的让学生们一边又一遍的抄写,一遍又一遍的背写。
2.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应该教授给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能够领会别人说话的含义或者文章表达的意思,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学生们对文章或者语言的的理解,因此他更需要的是教师正确的引导,但是面对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们,他们的天马行空往往又使得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十分困难。
2.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问题。
写作,是继学习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之后的又一十分重要的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说,写作,更注重的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一种想象力的激发,作为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而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不缺乏,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3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性能力。
3.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们掌握知识难点,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就学习生字词而言,他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生字词灵活起来,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2激发学生自主性,增强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的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会自主的思考,自己去探索语文的艺术美,领悟语言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3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想象创造力。
写作,需要的是一种灵感,而灵感,既来自于生活,又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拥有了丰富了想象力,才能使写作有所创新,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局限他们的思想,而只做适当的引导。例如在一段故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自己去改变故事的结局,总之,在写作课上应该给与他们充分的自由,不局限他们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外语学习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母语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必不可少的,他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是我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为学习母语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教学更应该作出积极的改革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强,因此更应该在这个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更为重要的知识,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思想碰撞装出火花。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当然也可以用科学理性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正如许多语文教师自己总结或被别人总结的几课型,几步法,几主几式一样。科学主义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长度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
纵观几十年众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那些富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总是将科学主义理性方法的实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内,而尽力发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将它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而本文从近代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学形势;教学思考;协作;结束语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的几点思考简要论述。
二、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我以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感动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而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如强调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强调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强调审美教育;强调语言感觉(语感);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身心;强调语文教师的人伦情怀与爱、师生主体投入;强调学生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强调求异思维、想象力培养;强调教师不同个性形成不同教学风格;还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模糊美学,格式塔完形理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实际就是在不同角度和侧面冲破科学主义的樊篱,强化和贯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几十年语文教学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试的标准化等等用冷漠的知识分析取代辩证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狂轰滥炸、抽筋剥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
科学主义总试图寻找一套纯逻辑的语文教学秩序,而我们也似乎找一种这样一种秩序。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家们总是在他们的眼前看到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且不可避免地总试图按科学所运用的方法来提问题,答问题。这种倾向正是形而上学的真正根源,并且使哲学家们走入一片混沌不明之中"。
我以为,要卓有成效的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动摇人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这两个观念,一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哲学观,二是建立于其上的现代语言观,以及由此衍生的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等。
语言是主体,极具情意化特征。任何事物,只要一"落入"语言,用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事物本身,而带上了强烈的主体色彩。一言语,语词的选择,语序的排列,都带作者的情感与意志,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语言是人的心电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试图说明语言文字的局限,但更说明了语言的强烈的主体特征。语言的意义并不等于事物的本义,而是言说者的解释义;语言的序并不是事物本序,而是言说者即语言编码者的序。因此,用凝固、静态、剔除情意的方法解析语言,便成为死路。必须在流变中才能真正把握语言,用人的情感、意志去激活语言,用经历、心境去补充语言,用联想、想象去联缀和具象语言。因此,说、写、读、听语言就是"主体与主体对谈"。
我觉得,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所走过后 曲折道路,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历程的一个缩影,语文教学的教训,也是文化建设的教训。现在应该是从深层上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
三、教育学生教学的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就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但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多方协作,充分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进行协同教学。1、教师间的合作。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形成专业互补,构成更大的知识背景,能够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框架;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显示良好的合作心态,表明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合作的方式、技巧。这样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在协作中得到交流,经验的分享使得合作集体更富活力。
2、与学生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的线性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而是互相把对方视为学习的合作者,合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指出的那样,只有在这种合作的、协同一致的生活深处,儿童才可能理解教师,积极参加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与家长合作。家长是综合性学习中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把家长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发挥家长的各种特长,丰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行为态度、教学技能及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变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这种变革中得到扩展和提升。
常言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行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乎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关乎预设的三维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观察,教学行家的发力点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点拨”。简而言之,“点拨”就是点其要害,拨开迷惘,拨疑为悟,片言居要,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点”与“拨”在实践中常常是形影不离的,其宗旨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就行之有效,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而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则效果甚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很好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时机。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破除课堂教学的层层迷雾,把握点拨时机呢?
一、点拨应在课文前后对比时
在《荷塘月色》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就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专项反馈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收获表述为沉醉于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而对文章深藏的主题思想表述不多。在进一步翻阅调查问卷时发现,学生的概括力不强,仅仅是以复述的形式呈现调查内容。学生的复述一般是:开始只是感受到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跟随作者联想起“日日走^的荷塘”,在作者导引下有了去看荷塘“另有一番样子”的想法。于是随着作者行文从荷塘读出了洒落的月光,再从月光放眼到荷塘的四面,最后紧跟作者以江南“采莲”的事结尾。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夜色丹青画卷。而教学这篇散文,最重要的在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教师点拨的时机也在这儿,正是最后一句的“静”与前面大篇幅的“动”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幻化出作者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的形象。因为象征周围社会环境的住宅外“什么声息也没有”,连最亲近的人“妻已睡熟好久了”,都无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如果我们只为文章前面的荷塘及月色所吸引,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发现文眼,不加以及时点拨,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时机就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如果我们抓住就会使课堂教学增效益,学生能力培养就能上水平,思维训练就会提层次,进而语文教学就会成功。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少、慢、差、费”。
二、点拨应在课文内容被忽略时
笔者在送教下乡中听过《猫》这堂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大讲特讲前三只猫,对第四只猫一带而过。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描写了几只猫?”有的学生回答“三只!”有的学生回答“四只!”教师也不指出对错,只是简单地说:“回去后认真阅读文章,再找一找文章到底描写了几只猫?”然后就展开下一环节活动。显然教师不重视课文中出现了几只猫的问题,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忽视,出现了课堂教学中极不应该的漏教现象。
研读《猫》这篇课文,毋庸置疑其审美焦点及价值就在于以猫写人。作者凭借猫的亡失这面“镜子”,来折射人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要尽量避免漏教现象。教师在提问“课文中一共有几只猫”后,如果学生回答“三只猫”或者是“四只猫”时,不应一带而过,而是要再行追问:“到底是几只猫?”在肯定回答是“四只猫”之后,应该继续发问:“是什么颜色的四只猫?”在学生回答:“花白猫、黄猫、瘦花白猫和黑猫”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再次追问:“作者描写黑猫的文字,多不多?”学生回答出:“极其俭省,就那么一句话”就达到目的了。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于提问触及到课文中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习品味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它除了必备的敬业精神外,还得修炼教师的心性,克服心理上的“镜像效应”,学会全方位思考,深层次挖掘,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智慧――判断未明之时,切勿轻言结论。
三、点拨应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
修辞对于任何语言都有着重要意义,若没有修辞,语言大多失去色彩。高中时期是学习修辞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散文、议论文,还是在小说、诗歌中都应用有各种各样的修辞,在增添文章色彩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文章理解难度。为此,教师应做好高中语文的修辞教学工作,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几点拙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上太单一。过分注重修辞格的描述以及辨认,许多老师漠视语言中大量的修辞现象,把修辞教学等同于修辞格。忽视了修辞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用于言语交际,这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降低了学生对修辞学习的积极性。
(2)方法上程式化。很多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于修辞格的讲授,常见的教学步骤是:讲定义,举例子,做练习。把修辞知识像做理科题一样,以概念的方式机械的、强行的塞进学生的大脑,这是不可取的。
二、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有效途径
修辞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效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比教学。由于高中修辞手法较多,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教学法,通过举例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对修辞的认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如:在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需要对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若句子为明喻,本体和喻体都会在一个句子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个比喻词来连接。若句子为暗喻,尽管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但是并未有比喻词连接。又如:学习博喻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比喻同一个事物。应整体分析文章,从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加强文章的理解。
(2)加强与生活联系。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修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语言对话能力。如:在学习《日出》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顶悲剧,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学生往往并不注意“顶”字的用法,觉得采用这种副词来修饰名词在文章中比较常见。然而,巴金作家在选词时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过这种消极修辞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生活中也试着使用修辞来对话,可提高语言的艺术化。
(3)重视修辞,辅助表达。表达需要语言,而想将语言表达得更完美,需要修辞加以辅助。通过不同修辞表达心里所想,不仅让别人领略你的情感,还包括深刻的体会和灵魂的抵触。
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塘花香灯影的描写时,这一段运用了一种叫做移觉修辞的手法,同样的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对爆竹声的描写中也有运用。两位作者都通过不同感官的感觉以同一种修辞手法体现出来,表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深切感受。
茅盾《白杨礼赞》中的“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越走越大,须仰视才见”,这两篇文章中的句子都是通过心理错觉进行描写的,不仅将读者的视野随着作者的笔转动,更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当时作者内心的喜悦。
通过修辞表达人的感情及想法,不仅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内容有深刻体会,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含蓄表达感情的手法,有助于在以后写作中灵活运用。
(4)重视方法,巧妙修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修辞,更要巧妙运用修辞。不仅让学生以后写作写得更美、说得更妙,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妙趣。
在学习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时,将“忍”与原稿中的“眼”相比较,这个“忍”则巧妙地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情感反应得淋漓尽致,相比较“眼”来说,只能说明眼前的事实不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阿Q正传》中有许多隐晦有趣的语言修辞,巧妙地将阿Q的个性、特点及当时心境表达得妙趣横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阿Q,从而更好地学习阿Q精神。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共”字,不仅将秋水人性化,更让人联想起大雨后的水异常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与天空连接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绚丽的“暮江秋色”画卷,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巧妙运用修辞,不仅将美感融于其中,更将动静事物淋漓尽致地加以修辞,让每一个事物都充满生命,给人以美的感知和爱的体验。通过对巧妙修辞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修辞独具的魅力,将语言表达得更加鲜明、动人。
(5)重视逻辑,创新修辞。逻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修辞可以符合逻辑,也可以不符合逻辑,逻辑与修辞的结合将会让学生在语文中得到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