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管理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管理学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管理学知识

篇(1)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立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判决书的语言特征

平面设计中的材料运用

认清差距才能知耻后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市场调查与企业营销

后改制时代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战略

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契合——谈产品的再设计

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实用主义思潮与高校贫困生

应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以重庆市为例

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形成幽默语言的心理机制

“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概述隐喻研究

让市场告诉你

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取向与主要措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的演讲(摘要)

法律职业伦理的窘境——由重庆市“打黑”风暴说开去

我国社会公益捐赠的法律完善

信息时代网络伦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的着手

注册商标侵权犯罪行为的刑法规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预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认真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思政课中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视频会议系统在企业的应用——以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公司为例

“走出去”的我国品牌需要战略

企业管理中的技术和技术转移

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的人才管理

做好西部的山水文章——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活得要有尊严

政府电子化采购的发展策略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完善嘉兴港口的公共服务功能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与措施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应用

股份支付的会计核算

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对施工项目管理控制的探讨

诚信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怎样成为员工心目中的好领导

提高劳动者素质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中的作用

品牌的转向决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铝加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篇(2)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内控 管理制度

一、内控及内控管理制度

探讨建立现代内控管理制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何谓“内控”。内控即内部控制,最初在1949年的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上提出,因此,主要是针对会计界或者审计界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定义也不断的得到修正和完善,发展至今,内控主要是指,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各项业务高效进行,企业财务报告可靠真实,企业内的相关法规、制度被大家遵守,由董事会、经营者及其他成员实施控制管理的一种过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则包括资本控制、组织控制、目标管理、人员控制、制度控制、监督激励、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内部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比较重要的管理机制。

内控管理制度顾名思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如果从控制内容上划分,则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其中,会计控制是指预算、财务收支审核、审计等方面的控制,而管理控制则是指组织控制、授权批准、人员素养、投资风险、激励与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控制。虽然我国的一些企业在长期经营的实践中得出一些关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企业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下,已经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企业现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进行。

二、如何建立现代内控管理制度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具体内容的第一条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建立现代内控管理制度应该首先着眼于企业的人员。以人为本的现代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时,应加强和完善对人员素质的控制,尤其是对企业发展中领导层人员的控制,对他们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在对人员的考核管理上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对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实行有效控制。建立和实施企业经营效益、市场拓展、投资风险控制这几个方面的考核内容体系。当然,所建立的考核体系里考核的指标必须是科学、先进、合理的,还需要确保上报的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在对人员的管理上,除了“管人”还应“励人”和“育人”。励人之道最主要是有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从人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激励的方法,比如:①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制度。②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③建立与人员的长期合作关系。

2.企业内控要做到全面监管,统筹兼顾

对于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来说,全面监管,统筹兼顾的思想非常实用。企业内部控制涵盖内容广泛,内控管理制度也包括方方面面。在建立现代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有主有次,统筹兼顾。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从比较重要的方面或薄弱的环节入手。内控管理中的会计控制方面比较重要,而财务收支审核与审计控制又是会计控制的主体,因此,对这个方面的控制是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和会计数据可靠有效的重要保障。另外,在内控制度的管理控制上,投资风险和责任追究方面的控制也比较重要,故在内控管理制度建立时要抓住重点的“财务收支审核与审计控制”和“投资风险评估与责任追究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在财务收支审核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加强以资金为链条的财务收支审核控制,这样能达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由于财务收支的问题较多和矛盾较为集中,因此,对这方面的监管和控制一直都是会计控制中比较有难度的环节。现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之后,能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些监管制度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更好得发挥财务会计的职能。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要严格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按照规定的计划和拟定的路线执行,对标准是否合理、是否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预订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行为的合法性等方面做出强有力的监管。因为只有这样有效的内控审计制度才能保持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财产安全,是防止贪污浪费的重要屏障。

其次,投资风险控制与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风险控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则可以为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也是有力地促进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贯彻实施的动力机制。企业的风险控制是要求大家树立起风险意识,并针对各种风险控制点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希望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起到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的作用。在企业责任追究控制制度建立上,则是要根据各部门性质和员工职业素养要求,赋予每个员工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制度操作流程和事务处理程序,并明确规定相应的奖惩,这样内控管理就能达到效果。

3.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观念以适应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如今很多的科学信息技术都可以拟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针对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我们可以建立企业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因为,任何企业的内控管理系统,都需要有正确信息,并需要信息的畅通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整体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着的事情。信息系统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

因此,在建立现代内控管理制度时,应充分使用系统信息方法,用以提高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可靠性,调整员工的行为以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建立一个信息系统网络,可视为信息情报中心,能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程序上保证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输出和使用。这个内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这些内容:①有关内控对象的信息收集与反馈;②通过系统分析对对象进行控制;③内控信息系统自身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内控对象的信息系统,需要加强有关内控对象信息收集、反馈渠道的建设,还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分层次进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加强内控信息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换,开设局域网网上论坛、企业短信平台,促进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换与沟通。

4.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道德及行为标准以及如何在实务中沟通与强化该标准。

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没有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严密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的制度就毫无意义。所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最终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企业文化起到的无形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不可抗拒的力量来影响企业内控管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具备强大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企业员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品德行为规范,这将有助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王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几个问题及思考.科学与管理.2009(06).

[2]徐影柳.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5.

[3][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01).

篇(3)

1.营林工作的意义

1.1利于水土保持

植树造林工作对于保持水土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如若地方植被覆盖率低,在雨季就可能造成泥沙流入河,毁坏田地,填高河床,淤塞入海口,危害比较大。而要缓解水土流失这一现象,植树造林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1.2能够防风固沙

风沙的危害在于会埋葬田园,将城市变为废墟。而要对风沙袭击进行抵御,造林护林就十分必要,从而有效削弱风力。防护林的存在,会将风速减弱70%以上。如在一定相隔距离,进行许多林带的排列,辅以草地,就可以将刮起沙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的防风固沙。

1.3获取额外价值

营林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取许多的额外价值,除树林的巨大用处之外,不少的药材、水果都属于林产品,新碳、橡胶、茶叶等更是来自于林木。可以说,营林工作在植树造林,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亦额外收获了宝贵的自然珍馐。

1.4可以有效清除安全污染

相关统计表明,1年中,667m2树林可以吸收2~6万kg的灰尘,可吸收一氧化碳67kg/d,并释放氧气48kg。1个月吸收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4kg。且两昼夜中,667m2地的松柏可以分泌杀毒菌2kg,可以将痢疾、白喉、伤寒、肺结核等病菌杀死。对于保持空气结晶,清除安全污染的贡献巨大。

1.5服务于人类生活环境

营林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减少城市噪音,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理想场所,更好地满足人们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 “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4.总结

总之,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营林工作,充分认识到营林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营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析,切实创新营林工作方法,实施科技营林,提高林业竞争实力,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营林工作保驾护航,以促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关键。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其在营林过程中要通过对其树种的选择来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增加社会环境保护措施和保护质量。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科]

【参考文献】

[1]刘士荣.营林生产应适应市场经济的牵动[J].吉林林业科技,1994(3).

篇(4)

随着教育市场的形成和逐步成熟,特别是新课程的变革、新理念的倡导,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建设,尤其是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校从全面提升学校组织的核心能力为着眼点,创新学校管理,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效率型的学校组织机构,提升学校的核心能力

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管理。质量是生命线,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质量来源于管理,管理出质量,出效益,管理落后制约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我们提出了从提升学校核心能力入手,创新学校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学校组织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实行“扁平式”管理。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大量的问题直接产生于基层的组织,如年级组、教研组,乃至班级、课堂。在过去的管理中,学校管理的重心在于学校的领导和上级行政组织上,一切工作围绕上级的批示来开展,学校的上述基层组织的工作也要由学校的管理层来决定和安排,这显然和新课程理念不相符,也不能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在实践中立足于新课程下的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一方面减少层级领导,突出年级组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年级组在学校管理结构中的层级,各处室配合学校和年级组,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真正实现学校工作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为中心,还学校教育教学的本质。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学校管理者坚持长期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理解新课程中教师碰到的各种困难,以提供各种服务性、保障性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实现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倾斜。

(二)强化教职工参与管理进行监督,实行透明式管理。

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教职工是否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否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组织是否民主,表现在行政人员、教师、学生能否在不同程度上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机会。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建立民主参与型的学校领导制度。学校实行教代会制度,推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并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保障教职工的民利,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逐步形成了“民主与制度融合”的学校管理模式。

如何实现“融合”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是用民主产生制度,二是用制度保障民主,三是制度要人性化。我们相应建立了校长办公会议、行政校务会议、班主任例会、教师代表会议等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代会,重要制度的出台和调整,重点建设项目及重要决策的形成,均通过教代会审议,增强了全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大了教师管理学校的参与度,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集中众人智慧,努力办好学校。

(三)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

我校实行“教师课职组合制”和“教师课职组阁制”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其中最富创新性的是“教师课职组合制”,它实现了用人制度由“相马”到“赛马”的转变。这种“组合制”规定,教师的任课自由组合,激发了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师资培训制度。

我校对新教师实行“带教制”,使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初中教师,并建立“教坛新秀制度”;对中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对中老年教师鼓励成名成家,建立“名师制度”。同时,我校实行相当彻底的教学大循环制,尤其是大胆让新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任课从一年级直升到六年级,使每一个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机制

我们把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办学目标的设计上,提出了构建以全面目标系统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全员考评为保证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学校目标体系的全面实施,我们着力强化两个操作环节。

(一)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

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都作为“服务网”、“质量链”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二)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系统。

全员业绩考评体系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环节。

(1)建立考评体系结构。从对象上分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两类。团队考核:通过对各条线、各部门的考核,促进部门职责的全面履行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班级、年级、教研组、年级组的考核,促进教师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个人考核:通过对学校干部、教师的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工作态度等综合考核,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考核要素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目的是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2)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的方法体系。主要体现三个原则。-是公开与开放原则。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二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用量化体现准确。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让每个职工在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反馈与修改原则。考核结果实行公示,允许申诉和复议。

(3)建立激励体系。一方面建立全员全程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努力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使考核的结果成为评奖、晋级、评职、聘任、进修、评优、福利分配和聘任的基本依据。

三、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学校管理要树立“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思想。

现代学校制度理论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视生为亲,服务优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是过去“师道尊严”的关系了,而是一种消费者与服务人员的关系。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用制度来确保“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的确立与延续。

(二)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管理制度区别于传统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人文性”,其功能就是:公平、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

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我与课改共同成长”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赋予管理制度人性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制度与目标的重建与设置上,其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赋予管理制度以“人情味”。校长要将教师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需求转化成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就要改变以往将外在的要求强加给教师的做法,帮助教师把专业活动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最大效益。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成本观念也就体现在此。

(三)校长应勇于担起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职责。

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建中,我们作校长的不能让渡我们的能力、也不能让渡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勇于承担起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更新观念,富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行为,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管理思想,努力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推动者,成为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管理者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所追求的目标境界,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也许要付出的很多,但我们相信:只要管理者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让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让各种管理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让师生成为教学的主人,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J].教育研究,2003.12.

篇(5)

关键词:传统项目管理现代建设项目管理关系

现代建设项目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有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变革。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现代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了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这必将迫使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必要的转化,即从传统的建设项目模式转变成基于活动和过程的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

在现代建设项目管理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有关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所谓现代项目管理是指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这一定义界定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项目管理的目的,其二是项目管理内容,其三是项目管理的手段。其中,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而项目管理的内容是“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管理活动”,有关项目管理的手段则包括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

1.建设项目管理的目的

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论认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需要满足或超越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和期望去开展建设项目的管理,但是一定不能将建设项目成本、工期、质量等既定的工作考核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因为项目管理者必须要随时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的变动而不断地调整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和具体的项目工作;其二是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识别和管理好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各种要求与期望,而不能只是根据建设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初始的、表面的或口头的要求与期望去开展项目管理。

2.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建设项目的集成管理

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种建设项目工作能够很好地协调与配合目的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综合与协调去管理好项目各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整个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集成计划的编制、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和项目总体变更的管理与控制。

2.2建设项目的范围管理

建设项目范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计划和界定一个建设项目或项目阶段所需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范围以及不断维护和更新建设项目的范围的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范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成功地界定和控制项目的工作范围与内容,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起始的确定和控制、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确认、项目范围变更的控制与项目范围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2.3建设项目的工期管理

建设项目工期管理也被称为项目时间管理,它是为确保建设项目按既定时间成功完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工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做好项目的工期计划和项目工期的控制等管理工作,去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这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活动的分解与定义、项目活动的排序、项目活动的时间估算、项目工期与项目作业计划的编制和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

2.4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也称为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完成全部项目工作而开展的有关建设项目成本和价值的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管理和控制项目的成本和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所需资源的规划、项目成本的估算、项目成本的预算和项目成本的监控、项目成本的各种预测和筹资管理等。

2.5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是为确保建设项目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所开展的一种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质量规划、项目质量保障和项目质量控制等。开展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一个项目的工作和该项目的产出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有效管理,以确保一个建设项目的真正成功。这项管理又可以分成建设项目产出物的质量管理和建设项目工作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2.6建设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更有效地利用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组织和项目所需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确定和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组织的规划、项目人员的获得与配备、项目团队的建设等。

2.7建设项目沟通管理

建设项目沟通管理是为确保有效地、及时地生成、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项目的信息,以及及时合理地开展沟通而开展的管理工作。建设项目沟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信息和项目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的成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沟通计划的制定、项目信息的传送、项目报告和会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8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为确保能成功地识别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和度量项目风险以及应对项目风险所开展的各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建设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事件和后果进行有效识别和及时控制,这是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而开展的降低损失和抓住机遇的一种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项目风险对策的设计和项目风险的控制等。

2.9建设项目的采购管理

建设项目采购管理是为确保项目组织能够从外部寻求和获得项目所需资源的一种管理工作。建设项目采购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资源的获得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建设项目能够及时合适地获得各种资源。这方面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采购工作计划的制定、资源寻求过程与采购合同的管理、资源供应来源的选择与合同履约管理等。

3.现代建设项目管理与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不同

3.1管理内容不同

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

3.2管理效用不同

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其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其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这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3.3适用范围不同

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

4.对工作的启示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

篇(6)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22-02[作者简介]黄照端,大专,桂林市第十七中学助理馆员。

图书馆是中学的书刊资料信息部门,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机构。目前,受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学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G”类图书超过了50%。很多图书都是为了配合高考而购买的各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材的更新,一些图书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多数学校为了让本校的生均图书册数达标,应付上级的检查,仓促购买图书用于凑数。文学类的图书占馆藏比例过高,复本率高,学生阅读时间短。纸质图书、报纸杂志较多,二三次文献开发很少。传统的中学图书馆管理及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科研课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中学图书馆如何真正成为中学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这是我们每位图书管理者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图书馆现代管理及建设关键在于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上级各个部门、学生和家长,甚至全社会,大家所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教学中多用题海战术来指导学生学习,严重忽视了如何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多种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事实上,图书馆是每个学校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师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来源。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了要求,即越来越强调强化阅读的功效,越来越强调对中学图书馆进行现代管理和建设。如何使中学图书馆能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其关键是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改变观念,创新思路,重视中学图书馆的现代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报刊资料、电子信息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之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之中。建议用新型思维、现代管理理念去规范图书馆管理,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图书馆。

二、强化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方向

什么叫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图书馆的管理必须数字化,能够达到信息网络化的基本要求。要做好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必须做好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荐和宣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学生(含初中和高中)没有养成走进图书馆阅读的习惯,没有掌握利用图书馆来获得学习资料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一次图书馆知识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切实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以及到图书馆正确、有效地借阅图书。每位教师都有指引学生走进图书馆的责任,学校应该积极倡导,使学校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此外,强化中学图书馆智能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图书馆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立电子阅览室,配备用于信息资源浏览的设备,配备专用于教师备课的网络信息设备,还要配备完善的多媒体信息系统。而且还可将各地区各学校的资源共享,甚至扩大至所有中学图书馆,进行联网共享,真正使图书馆成为新课改的重要信息平台,让学生在图书馆能查阅到有用的学习资料,让教师能不出图书就可以检索到最有效的教学资料,备好学生喜欢的课堂讲稿。

三、中学教学要安排图书阅览课程,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中学学习阶段,要适时开设图书阅览课程。这是新型科研课改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需要开设图书阅览课程,这也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笔者认为,图书阅览课程应根据初中和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来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两周应安排一节课程。阅览课应由图书馆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年级段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阅读书刊和复习资料,如何在现代智能信息化时代领悟重要的学习知识。图书馆管理人员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工作需要做好电子版的学习笔记和分类,让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是拓宽知识面和增大信息量的最佳手段。总之,图书阅览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建立健全图书馆借阅制度是现代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措施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图书馆由于怕外借书刊会被遗失或损坏,往往不把珍贵的图书外借,把它们变为图书馆的内藏。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旧观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外时间必然有限,馆藏图书资料只有通过外借阅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料,那么这些图书资料也就仅仅是摆设而已。

现代管理理念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创新思路,以便有效地开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改革图书馆的借阅制度,放宽图书资料的外借限制。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各类馆藏图书资料。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阅览室的图文影视信息资源;要根据初、高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立“年级借阅专柜”,只要是学生喜爱的图书、期刊就应该借给学生阅读。开放图书馆,让学生和教师有选择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来获取有效的知识。还可以经常邀请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各样阅读活动,评议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只要是对教育科研教改有利,对学生的管理有帮助的管理就要及时跟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图书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育人的平台。

五、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是现代智能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理员,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智能化信息资源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其次,要懂得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电子图书资料分类和管理。再次,要做到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勤整理、勤检查、勤过目。最后,还要本着一颗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为教师所想,为学生而做,要有一颗做好图书管理员的事业心。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做好图书管理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让图书管理员有一种荣誉感,认为这是有前途的光荣事业。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129-03

0引言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的思维模式,制订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推动现代学徒制提供保障。

[BT4]1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简单地说就是师傅带徒弟。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采取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实现完美交融,以改进与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最终追求目的的学徒制形态。

[BT4]2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BT5]2.1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在华的德资企业把这种培养模式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沿海地区一些学校开展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到本世纪,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员工的需求日趋高端国际,更多外资企业开始主动与中国职业院校寻求合作,现代学徒制由此则逐渐推广开来。

目前,我国己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阶段,各中高职学校从当前教育制度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紧密围绕企业的人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而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设为目标,通过“学徒制”、“订单班”和“导师制”等人才培训模式,对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启了真正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走在了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前沿。

但是由于我国对学徒制的整体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多有存在盲区空白,因而未能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于工作期间在管理执行上依然呈现一定难度,这也严重影响了学徒制的进一步推广和拓展实践的研发效果。

[BT5]2.2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特点

2.2.1教育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管理者。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育主体除了学校和老师之外,还增加了企业和师傅。相应地,各教育主体设计提供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尽相同。

学校秉持的教育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而企业则是以商业管理为核心,以获取商业利润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因此必然更多关注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工作业绩等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对学生管理及育人方面将欠缺足够的经验和重视。

2.2.2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双身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换,这往往就会暴露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短板。

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操行方面的管理相对要严格有序,而企业对员工的业余生活管理则会相对自由宽松,学生身处这种松散宽泛的氛围之中,就给学生的宿舍和日常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

[BT4]3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实践给高职教育的学生工作带来众多变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描述与发展探索。

[BT5]3.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义务

完善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明确规章制度,以确保学徒制的全方位推进与实现。

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加入“联想特色班”就必须要严格通过工学交替的所有教学实践环节后,方可完成学业。因此,“特色班”、学校和“联想集团”签订了三方协议,并由此给出示意如图1所示。

“顶岗实习协议”是由学生与“联想集团”协商签订,其中合理规定了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的工资待遇;企业对“学徒”的教育和培训义务,并要按时、保质地恪守遵行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企业对“学徒”担负的安全责任和管理责任;企业为“学徒”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另外,“实习安全责任协议”是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共同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中明确规定家长在学生“学徒”期间扛负的安全责任;企业在“学徒”期间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学生有义务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师傅的指导下有效实现规定的工作和实习任务。

同时,学校与联想集团签署协议,针对该“特色班”的教学实训内容、考核方式、学生管理方案等进行约束,并精确注明了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以及保障措施。

三方协议制订要充分、细致、全面,要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且要不断地归纳、总结、进而发展完善,这样才利于明确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风险的最佳规避与防范,保障工学交替期间的重点安全与运行实效。

[BT5]3.2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模式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企业在“学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管理机制,是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徒”期间得以延续和发展衔接的重要保证。

企业加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并且必须可靠行使管理学生的担承职责。所以学校和企业要共同设立包括专业负责人、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基层负责人、师傅在内的学生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的基本职责,加强机构内部人员和“学徒”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例会并提交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提前选派富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联想特色班”的专职辅导员,经过联想集团专题培训后,对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工作管理规定等增加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定责掌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联想集团也需增派一名身具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学徒”期间的管理工作,同时协助专职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一并展开督责指导。

2位导师彼此协助,互为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随着学生身份的转变而重建工作重心。

[BT5]3.3现代通畅的交流渠道

根据工作需要,利用QQ、微信等现代流行通讯交流工具建立“工作群”,各方人员在平台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除了建立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与的“特色班工作群”外,每届“特色班”的学生还配有自己的师生交流QQ、微信群,辅导员老师不仅可以用这个群来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可利用该群来管理学生。而企业的指导教师和师傅则可以通过该群对学徒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解决学生在学徒时遇到的疑惑和困难。甚至可以将“学徒”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岗位适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归并整理,将其反馈到微信群里,双方人员共同探讨商议优良应对办法。

[BT5]3.4构建双向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标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督促学生致力打造与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应涵盖学习的各个阶段,形成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双向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现代学徒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则而联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并且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遵循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满足职业岗位目标需求的原则下深度参与实施评价过程,同时则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设计作为目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

“特色班”学生在校期间是以学校主导而发起测评,考核将借鉴参考企业师傅对学生在实训时的表现和成绩,综合实现评分;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考核、组织纪律、工作态度评议,具体则是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互评等项目设置而得到最终的客观完善评价。

[BT5]3.5深度融合校企文化,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同时依托企业和品牌文化,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业素养,实现学习工作无缝衔接为其特征目的,来补充增益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开展。

例如:结合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对“特色班”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重新装修,设计联想集团的LOGO墙,张贴联想企业的励志标语,同时生动展示工作操作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感性认知,成功营造身在企业所感受的工作氛围。

企业人员定期入校提供企业文化的宣讲和工作管理条例实施开发细则的报告,定期组织“特色班”引导素质拓展训练,强化企业文化和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的推广力度,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建了以企业管理模式支持运营的“爱心维护工作室”,免费为在校师生提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系统维护和基本维修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共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高职示范校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以及语言实验室的数量都急剧增多,这些设备与Internet的互联,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手段等都起了根本性变化。但从建设和管理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语言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集中式控制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体系结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复购置、资源难共享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实训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实验教学、实验室人员主要由教研室管理。在这种体制下,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又由于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仪器维修管理制度不全,仪器设备维修困难,也造成了仪器设备共享障碍,这样既消耗了学校有限的教学设施建设资金,又无法提高教学设施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实验能力差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基本技术功底,缺乏基本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特点及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起到对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使用、保养、维护)作用。

3.责任制度不健全、维修困难

教学设施各类型设备操作使用人员普遍存在只要会使用就行的思想,忽视了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不能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影响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责任追究困难。制度的不健全或制度不适合具体情况,使某些制度形同虚设,执行起来困难很大,或制度捆住仪器使用者的手脚,使人望而生畏,造成仪器设备的闭置或损坏。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调研和内部反复讨论,认为通过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开发一个“教学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学校对实训室数量进行统一的规划基础上,配以相关的服务管理人员和规章制度做保障,可以基本实现教学设施的集管理和控制。

二、实行集中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1.成立教学设施集中控制与管理的部门

至于是否成立教学设施统一管理的部门,在各高职院校一直存在争议,反对的认为教学设施如果由学校统一管理,各教学院系就无自由支配各类教学设施的权力,就会在应用上受到束缚。要站在全校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建立统一的教学设施管理部门,由这个部门统筹规划全院的教学设施集中控制和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重新、统一淘汰、统一提供服务的原则。各教学院系的教学设施的建设,由各系提出建设方案,由这个教学设施管理部门与提出建设的院系共同进行论证、评估和建设,在各类实训室建设完成后,由教学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包括各类实训室的维护人员也由教学设施管理部门统一指派,各教学院系对各类教学设施,没有所有权,只有优先使用权。

2.教学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在教学设施的管理方式上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通过建设教学设施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学校建设的发展及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学设施集中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条件。

把全校分散的教学设施通过教学设施管理平台虚拟到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下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平台应该包括采购更新申请管理、日常维护管理、教学排课管理、数据统计管理等模块。

(1)采购更新申请管理模块

由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的需要,统一进行现代教学设施的规划、采购建设和更新工作,在采购更新申请管理模块中各教学院系可以提出新建申请、采购申请、更新申请。

(2)日常维护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将学校分散的教学设施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由各类型实训室管理员完成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并将维护和管理的结果在本模块中展示出来。

(3)教学排课支持管理

系统管理员可以将日常维护管理模块中标识可用和不可用各类型实训室,推送到教务系统,以满足教务的排课要求,实现各类型实训室的共享共用,不再是各院系自己安排和使用各用的教学设施,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4)数据的统计管理

数据的统计管理应反映出学院现有教学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实训室数量,设备数量、品牌、配置、采购年份、维修记录和故障率、实训室使用率等,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选型、采购、更新周期设定等各个方面的集中控制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是有效管理教学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障。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与学校教学设施的实际管理需要相切合,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们认为应该在建设统一的教学设施集中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进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包括各类型教学设施的建设管理办法、各类型教学设施的日常服务管理办法、各类型教学设施的维修维护管理办法、各类型教学设施的更新管理办法。

4.无人值守管理方式

对于教学设施相对集中的计算机类实训室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机房管理系统相配合,实现无人值守的管理方式。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防盗的作用,通过机房管理系统可以保证只有授权的人员在授权的时段,才可以开启设备,进行相关操作,通过无人值守的管理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实训室管理人员,提高实训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通过机房管理系统对相关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为教学院系提供相关数据,有利于教学院系对学生的管理。

总之,通过由指定的部门对教学设施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可以减少各教学院系在教学设施的建设、管理上的精力投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课程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上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设施控制与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可将分散的教学设施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有利于保证建设质量,有利于提高利用率,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有利于保证教学设施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学设施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篇(9)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未成熟性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身高、体重、内脏系统、大脑等生理素质方面发展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表现出不成熟性。因其不了解中国国情,未能充分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期待,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良好,但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所以, 当代大学生存在智力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其心理发展的片面性。

3.不稳定性

处在17~23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对待许多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然而,因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缺乏挫折教育,所以,他们在情绪、人格等方面还表现出不稳定的特质,会经常性地出现情绪波动、健全人格缺失等现象。

二、现代心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经历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人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需要、动机等内容的心理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不断深入,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3.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

(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

(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

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

(3)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

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

(1)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规模巨大的不良行为及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创建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芳.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03):12-39.

[2]蒋翠云.积极立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17-25.

篇(10)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推进企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进程,实现产业与专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从教学层面来讲,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所提出的,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学徒制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有显著的进展,但在学徒制的实施路径上,存在不同的观点。高秀婉(2012)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体系,需要将相应的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相融合,并在社会、学校、企业及政府四个平台的合作与支持下进行构建。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应突破高校与企业的行政范畴,将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范畴拓展到社会与政府部门,以此构建出符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部环境。郭全州(2014)则根据新时代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教学目标,提出构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即将企业、行业、学校与政府融为一体,使政府与行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建学习载体,改革管理模式与教学组织,构建教学团队,建立基于文化价值的教学评价机制。陈庆武(2015)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制,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二)国外研究现状现代学徒制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的运用情况不同,然而却被诸多国家视作推进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有效方略。英国学徒制主要通过设计培训计划,探究学徒制的使用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段构建出符合专业特点的学徒制机制,因此英国学徒制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变化性,是可调节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学徒制则主要以“岗位交互”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学科及岗位的特征,制定双向评价体系,即专业教师通过学生的工作状况,对其理论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企业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可以说西方学徒制体系更加灵活、更人性化,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校的教学需求出发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向、方法、内容进行调整,以此解决现代学徒制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在采用现代学徒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可借鉴西方相关理论与研究,以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培养体系。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是面向酒店管理方向开设的学科,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形成的应用型学科。传统教学体系中,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的探索意识,难以从社会发展特征、时展规律的角度调整并完善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助力。

(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岗位需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难以有效摆脱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高校教师通常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将理论知识作为专业教学的主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过程,简而言之,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倾向。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岗位实践经验,无法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岗位知识、岗位技能以及岗位要求的了解,进而致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满足酒店管理岗位的人才发展需求。在教学评价的层面上,酒店管理专业通常将相关理论作为考核重点,而涉及酒店管理基础的案例分析、管理方法以管理策略则难以得到重视,因此部分学生为在专业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将精力集中到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说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脱离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必将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

(二)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衔接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更加有效、丰富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机制。然而,我国部分酒店在校企合作中通常采用形式简单的培养模式,即通过短期培训,将从学校招收的学生直接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因此高校学生在岗位实训过程中,缺乏与高校教师交流理论知识的机会,无法对岗位实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失去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此外,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身份的限制,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实训岗位进行安排,致使教师无法从服务教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的教学理念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常常出现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相冲突的问题。因而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时,极易对高校现有的理论体系产生质疑,无法发挥高校专业教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三)高校与企业的文化兼容问题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与酒店企业的文化共融与对接,造成校园文化缺少教学特色与职业气息。通常来讲,高校学生在实践关系、人际关系、价值理念等层面的认知与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而高校缺少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难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致使大学生形成行为差异与心理差异,进而造成排异反应。换言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感受的重视,无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进而在校企合作中,忽视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心理差异,难以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效用。从酒店管理的角度来讲,酒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过渡机制”,即学生从校园过渡到企业的制度与体系,通常以现有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氛围,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工作,迫使学生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体系,以此适应酒店现有的文化氛围,因而导致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限制。陈元宿(2009)指出,要想学生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教育效用,需要企业与高校提前为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环境做好准备。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有效地从事岗位工作,着力探索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一)制定法律法规制度为增强酒店与高校的校企合作质量,需要建立并完善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举措,管理、规范、支持酒店的参与。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实施细节,确定酒店与高校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义务与权利,奖罚分明,保障相关政策的充分落实。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校企合作中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制定相应的辅助措施,促使在管理与运营层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酒店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次,对酒店与高校的文化环境进行规定。针对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教学与管理实际,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规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在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企业文化、社会价值体系以及酒店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前接触酒店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建立三段式培养体系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结合现代酒店的特点,构建“酒店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实训+技能学习”、“综合实习+职业养成”的三段式培养体系。在三段式培养体系中,高校要将学生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根据现代酒店的人才培养需求、企业战略需求以及岗位技能需求重新规划并编制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酒店的发展实际,提升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衔接程度。而在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高校要结合酒店管理学科的技能课程,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实训,将酒店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使酒店经理成为高校学生的技能讲师,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运用课堂所学到的技能。而在第五学期,高校学生可在学校完成相应的项目学习目标,以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而第六学期,高校应引导学生根据岗位实训经历,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使其深化对酒店管理的理解,进而考察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最后,在顶岗实训阶段,酒店负责人应根据高校的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现状,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学徒制的影响下,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并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酒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有效的导师制度针对酒店职工流动性大的问题,高校可通过构建“3到1”的导师制度,确保现代学徒制的稳定性。首先构建学徒制研究小组,积极探究酒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探析校企合作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其次,构建“校外+校内”的企业导师制度。即由在校学生、往届毕业生、企业师傅“结成对子”,不定期地安排师傅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技能指导活动。结合高校现有的实训体系,酒店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选拔符合高校教学需求的员工,建立人才培养队伍,并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实训要求,委派相应的任务。另外,高校还应通过讲师评定的方式,提高企业师傅的积极性,使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制定学校导师渗透制度,即根据酒店实训情况,制定分组教学模式,即企业师傅负责技能培训,导师负责理论解答与生活辅导,此过程需要高校与酒店预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论,以此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四、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能否得到有效开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保障。在对学徒能力进行考核时,要以实际酒店的SOP、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为导向,以学徒能否获得国家、行业的职业资格为抓手,鼓励学徒学习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持证上岗。在给学徒定岗时,要依据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客观性,从学校、企业、师傅、同学等方面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评价定岗。通过互评手段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反馈,形成一个考核的有机整体,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构建校园教学考核制度,教师转变传统“总结考核”的模式,引入过程考核体系,即在学生学习或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绩、专业表现进行评价。以三段式培养为例,高校应在学生实训后对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并结合学生理论成绩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构建学徒培养机制,高校帮助企业构建学徒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师傅评价的情况,对学生实现情况进行把握,进而结合总结性考核,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结合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学徒制是依附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与酒店企业的教学合作,并通过制度建设、教学设计以及合作模式的改革,彰显现代学徒制在教学领域的先进性、时代性以及必然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30-02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整体的教学方法、培养策略都处于探索的阶段。现代学徒制的提出,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路径,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实践,一方面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得到切实的本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可靠性是比较高的,但是必须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p少“排斥现象”。

1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障碍

1.1 政府配套措施缺乏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酒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学徒制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较多的支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清除。比较突出的一项内容,在于政府的配套措施比较缺乏[1]。首先,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本质上的能力在于“管理”,而酒店日常招聘员工时,比较注重员工的服从性、经验、个人能力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供需的矛盾现象。政府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并没有给予较多的帮助,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名头方面较为响亮,而在实际的就业上、工作上,都不能按照预期来发展,必须要经历多次的淘汰以后才能有所改善。其次,政府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仍然是保持“观望态度”。现代学徒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老旧学徒制的创新,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应该仔细的推敲,而政府本身的工作繁忙,能够给予的支持是有限的,只有在观望出结果以后,才能执行相应的干预。

1.2 企业参与深度不够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在酒店管理专业当中实施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让学生去积极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才能在客观的学习上得到更好的成绩。但是,很多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后,并没有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甚至是出现了企业抵制的现象。首先,在传统意义的校企合作当中,校方负责输送人才,酒店企业负责管理人才,并留下一部分自己需要的人才,从而达到了互惠互利的效果。而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以后,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提升,酒店本身的给予有所增加,能够挽留的人才并不多,这就直接导致酒店本身的利益有所减少,因此校企合作的平衡模式遭到打破[2]。其次,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照顾到现代学徒制的特殊性,还要防止内部员工的居功自傲现象,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负责任的地方非常多。在此种状况下,企业的参与度,很难直接达到校方的要求,以至于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阻碍。

1.3 社会固有观点障碍

酒店管理专业虽然是现代化管理专业的代表内容,但是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还必须面对社会固有观点的障碍内容。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学徒是没有薪资的,必须要在酒店当中工作相当长的时间,然后才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而后还要遵守特别多的条条框框,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人非常少。但是在现代学徒制当中,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将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技能进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将固有的学徒制进行彻底的打破、,提高了学徒的地位[3]。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固有观点的障碍,以及酒店本身的老师傅,都会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强烈的反对。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听说现代学徒制以后,认为其完全是老旧学徒制度的翻版,将其应用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身上,很容易引起较多的误会,在解释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的错误观点,这种现象在日后必须高度的关注。

2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2.1 政府完善经济配套措施

在任何一个地方,酒店管理专业的开展,都会对该地方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地域名号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而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阻碍,其实并非无法解决,而是要从整体上加强把控干预,同时还要积极的落实各项有效的措施,保证现代学徒制得到正确的对待,而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必须积极的完善经济配套措施。首先,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专项拨款上有所增加,促使学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在落实现代学徒制的时候,能够保证学生、学校、酒店3方保持在平衡的状态,各自得到应有的利益,减少了很多的矛盾。其次,政府必须在现代学徒制的宣传上、正名上有所努力。社会上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负面观点较多,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正名处理,再加上人才队伍的强效建设和酒店工作的不断提升,相信可以为现代学徒制的落实,提供更多的保护。

2.2 充分挖掘企业合作潜力

经过政府的帮助以后,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有了强大的后援支持,整体上的工作开展也会比较顺利。此时,有必要充分的挖掘企业合作潜力。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一直都有开展,但是获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努力:第一,所有的合作酒店、企业,必须对现代学徒制是支持的,起码不能有错误的观点和偏差的看法;第二,院校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在合同、条款、责任方面进行细致的划分,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各方面培养效果,都应该得到较高的保证;第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酒店应该进行积极的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与看法,要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全、长久发展等,提供更多的支持,减少不必要问题的出现。

2.3 加强现代学徒制的探索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在这个整体框架下可以探索多种实践模式,例如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 2009 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后,注重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逐渐由单纯的“2+1”模式演变为“1+0.5+1+0.5”的模式,后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学校区位及酒店行业特点尝试“认识实习+周末实践+假期实习+酒店繁忙期实习+顶岗实习”模式。此外需要打消企业疑虑,积极探索更加“现代学徒制”本质的实践模式,使现代学徒制模式真正能够惠及学生、学校和酒店行业。

3 结语

该文对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展开讨论,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但是都能够进行良好的应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已经走向了正确的轨道,很多工作任务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日后,应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深入的研究,强化现代学徒制的落实效果,要保证二者在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取得更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郭力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0):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