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主管的财务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强化住房公积金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从制度上提供保证,要结合实际制定住房公积金管理及政策性个人贷款、公积金提取、财务管理等办法和具体业务操作流程,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要树立职工个人贷款和公积金提取工作的风险意识,加强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管理工作,严格审查职工公积金提取业务,增强责任感。第三,加强授权管理,实施授权批准控制。公积金中心各级人员只有经过授权批准,才能执行有关公积金业务的控制。第四,除内部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外,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应把公积金中心的内部控制作为监管重点,实现从违规个案的局部监管向整体监管转变,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结果监管”向“过程监管”并重转变,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统一起来,以持续性监管的方式赋予公积金中心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压力和动力,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部控制的审计,及时对控制运行体制和运行信息进行纠偏和反馈,最终帮助公积金管理中心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
二、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方案
第一,全面深化“三统一”的管理方针。首先通过在管理中心层面设立财务主管部门和会计主管部门,同时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任职管理中心财务主管和会计主管,完成对主管部门和人员的设置。其次是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配备主办会计按上述制度要求组织和开展部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并由管理中心会计主管部门定期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第二,适度集中资金营运权。管理中心资金营运是以货币资金为对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对全部资金总量和结构实施的主动调节和量化控制,具体是指除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放贷业务产生的资金拨付之外,依据年度归集、使用计划购买国家债券和转存定期存款的投资行为。在利率调整较为频繁的大环境下,对于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偏低的管理中心而言,科学的资金营运是保持一定增值收益率的关键所在。管理中心财务主管部门即是财务事项的主管部门,也是资产风险控制的主管部门,能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资本市场信息,更全面、更详实地揭示投资风险,更科学、更具体地拟定资金营运方案,为科学决策、高效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管理中心集中资金营运权有利于强化资金管理、降低营运风险。
第三,适度集中资金结算权。依托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系统建立起来的住房公积金业务资金集中结算平台,通过系统内业务信息共享和建立专用网络获取离柜实时结算金融服务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管理中心财务层级分布广、银行专户设立多、会计信息传递慢等因素形成的技术障碍,为实现资金集中管控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中心集中资金结算权,管理中心会计主管部门即是会计事务的主管部门,也是业务资金结算的主管部门,通过内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部门资金需求申请,完成审核、审批程序,最终由网上银行或银企互联金融服务通道实现业务资金拨付。在整个结算流程中,处于分支机构和管理部的财务层级拥有业务资金使用权,处于管理中心的财务层级拥有业务资金拨付权,由于资金使用权与拨付权的完全独立,因此形成了分离控制相互制约的货币资金内控机制。与此同时,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导过程中完成了财务信息汇集、分类和审核的处理,实现业务资金结算管理工作从单一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实时监管的转变。
第四,适度集中增值收益分配权。各分支机构和管理部应严格按照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真实、客观地核算和反映部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管理中心集中增值收益分配权,对各部门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实行统筹管理,按照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由管理中心会计主管部门拟定各部门分配比例,综合编制年度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方案报同级财务部门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审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可能只有物质资本而无经营管理能力,经营者有经营管理能力而无资本,只能在经理人市场上待价而沽。因而出资者聘请经理人代为经营管理,出资者不直接参与和管理其出资的运动过程,而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的目标有时与出资者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利益冲突在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可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时有发生。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经营者往往通过编制虚假招股说明书骗取股东的配股资本,或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骗取奖金,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是出资者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由于经营者的选择不正确而遭受巨大损失。这给出资者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2.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同时,出资者除了受被投资企业影响外,还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国家的宏观政策、市场条件等。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主要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中,很多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关系十分混乱,资金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二、出资者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一是进行成本费用的约束。成本费用的增加会直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出资者权益,因而,它必然是出资者进行控制的对象。成本费用可以分为人员成本费用和非人员成本费用,前者是支付给各类人员的收入、补贴等。后者是指与人的收入、补贴无直接联系的成本费用。对于非人员成本费用因其不会直接落入个人腰包,一般不直接约束,而是在经营损益中体现。对于人员成本费用,西方国家采取最低标准由政府规定,以维护社会大众的利益,最高标准由出资者规定,以维护出资者权益,资产经营者则在两者之间确定各人员的收入、补贴水平,出资者对成本费用的约束涉及范围、标准和支付方式。
二是建立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出资者财务的监督机制就是建立企业的所有权监督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代表现实的股东或所有者的监督审计,对资产经营者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二是建立代表法人所有权的企业审计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分公司和职能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三是聘请代表潜在所有者利益的民间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公证审计。通过这一监督体系从外部对监督对象的财务活动是否维护所有者权益进行监督。企业要通过财务预决算管理、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多被认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结点,作为传统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工作基本就是传统记账、会计核算、纳税管理、日常资金管理、年度预算管理等,财务主要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后控制过程。这种认识低估了企业财务管理对集团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企业集团所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面临着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企业要想在风云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高瞻远瞩地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合理地规划和分配企业资源。
而集团战略的制定、选择、实施、与集团的财务战略密不可分,集团财务战略正是为企业目标和发展大略而服务。
财务战略,不仅为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谋求与公司战略相吻合的公司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对公司现金流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规划,更是为配合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价值链、保持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资源、策划和提升集团企业价值的过程。
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级,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和提供决策支持转变,实现与集团战略及资源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战略,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集团财务参与企业战略制定及企业资源的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集团整体经营效率,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梳理集团所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各子公司资源利用及效益产出进行分析,对各子公司效益贡献及对集团关键成功因素提升进行分析。
财务部门通过制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收益分配政策,将集团资源在子公司间合理配置,尽量将资源流向能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现金流的明星子公司或拳头产品上,尤其,对那些关系到集团发展的子公司和未来竞争优势业务,财务制定战略时,应给予政策倾斜、分配更多的资源,培育未来竞争优势,从而提升集团动态整体价值。
对于非主业无盈利子公司或处于衰退期、前景暗淡的夕阳子公司,财务部门应配合集团的收缩和退出为主的防御战略,应提出相应的削减资源投入方案,节约资金,将资源蓄积于其它项目,从而实现集团整体战略目标。
二、强化集团公司财务的管控职能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会计管控应由形式上向实质上转变,在事后向事前和事中转变。集团及子公司在制定财务政策时,对于重大涉及财务的决策事项和财务规范事项,应明确子公司各项经营决策权限和额度,如重大投资项目、重大资产购置、重大合同签订、对外投资、对外借款、资金调度权、费用开支标准、成本列支标准等。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下属子公司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的情形,集团可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考虑应匹配集团的集权式发展的目标,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即将集团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人事管理和个人效绩考核等统一在集团总部管理。由集团公司财务推荐,向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和财务主管,其职责在于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参与子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建立健全子公司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子公司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可以作为集团对子公司委派董事、监事的补充,代表集团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有利于向子公司传递集团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协助母公司对其进行监管,及时掌握子公司会计信息。
通过上述方式,可贯彻集团整体发展思路、加强集团财务的管控能力,从而有助于集团公司各子公司执行和实施集团整体战略。
三、健全集团财务监督和营运评价
将财务监督工作渗透到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重大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将检查和监管范围从传统财务扩大到在建工程、投资、生产、管理等领域,将财务监督由传统量化数据分析延伸到与非财务数据的定性分析结合。
集团财务和审计部门应当参与集团公司及子公司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定期从集团财务系统(含子公司)调选会计师,交叉组成工作小组,对各子公司经营情况进行评价,评估和分析子公司经济业务流程及生产运营,评价子公司的营运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子公司进行不定期动态审计,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及时解决,并向集团反馈关于子公司运营情况的书面分析报告,此报告作为集团层调整集团职能战略、和对子公司经理层绩效评价的依据之一。
通过健全集团的财务监督与营运评价,从而有助于确保集团各项战略、制度的实施,减少经营风险。
四、建立集团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
建立隶属于集团公司董事会的战略与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各类专业委员会,聘请财务、审计、投资、经管、人力等各方面的专家,建立健全日常办事机构,健全董事会议事机构,提高决策专业性和科学性,完善制衡机制,降低风险,从而保证集团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企业而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由众多细小事项构成,在财务工作中也不例外,财务细节管理当前已经受到了很多企业的重视。财务细节管理实质上是对于财务日常活动中凭证整理审核、财报制作、预算编制与控制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细节化管理,只有做好了细节化管理,企业才能全面管控自身财务状况,并且只有对财务细节进行良好把握,才能减小企业的财务、涉税风险,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和经营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必要在财务工作中通过见微知著的办事方式和心态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对当前财务工作中细节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关细节管理的问题,为我国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做出一定贡献。
一、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财务细节管理方面的现状
(一)部分企业对于成本核算方面管理模式精细化程度较低
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大中型企业都已经逐步采取了较为专业的财务会计系统进行成本费用核算,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方面仍然存在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经验。以笔者多年烟草企业财务工作经验为例,结合多年的会计核算工作经验和财务管理的时代要求,我们从会计科目的辅助项目设置,做精做细会计核算,提升基础工作水平,为财务管理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分析的素材。例如对库存商品的管理,从存货明细类别档案、入库批次号(个别计价法下的存货源代码)、年产、采购客商、仓库名称共5项属性界定库存商品,对于我们经营农产品的企业,既可以分析掌握不同年产状况的存货情况,又可以调取不同供应商的商品库存销售情况,更能不同仓库的序时库存状况。掌握销售动态。并以入库批次号为库存商品、销售成本、销售收入的必需辅助项目,在分析经营情况时,精确到每一批次的商品量―本―利情况,借以规避销售商品的价格风险,实现流动资产管理和业绩控制,做精做细财务管理工作。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在进行管理费用核算时存在多个项目混合开票的情况,对于多项支出,并未分项目进行反映,而是只通过一个会计科目进行合并金额的反映,这使得某些项目虽然总金额无较大偏差,但是在会计科目内部,却可能出现超额报销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这种核算方法也使得在进行各项成本核算时难以进行精确分析,无法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分析数据。
(二)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细节意识不足
我国商贸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大多存在预算项目过多,预算内容庞大的现状,而这也使得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不重视预算项目细节,只要大多数项目符合往年经营经验或者符合金额限额,便可以列入预算。却不去考察不同预算编制项目存在是否合理及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实质性意义。且由于预算编制任务较为繁琐,很多企业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简便但是合规性较低、较为粗放的增量预算管理模式,这使得预算编制项目最终缺乏说服力,也使得企业的最终预算编制项目无法对企业财务进行细节化管理支持,也对企业未来年度的精细化生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某卷烟进出口企业主要从事卷烟及其他烟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某年度该企业销售一部上报的会议费预算明显超过往年实际发生额,该企业财务部门并未进行细节复核,最终造成该企业销售一部的会议费年底核算时存在重大超额嫌疑,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和内审过程中细节管理欠缺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时必须真实、有效、精细,同样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时也需要考虑众多财务细节。但是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和内审过程中细节管理欠缺。在财务报表制作时,企业财务人员可能因为时间限制无法对于所有项目进行核对,这使得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企业仍然需要对于报表中的重点项目进行财务相关细节的审核,包括真实性、有效性等重要信息。而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对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给出有效评估并为企业进行外部审计做好准备,需要通过抽取凭证等方式进行内部审计,对于业务招待费等被税务机关特别关注的特殊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主要是通过对于财务资料的整体汇总整理,而非细节审查,使得企业风险上升。
二、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细节管理水平的举措
(一)逐步提高企业对于成本核算方面管理模式的精细化程度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在更多的企业进行采用。而企业想要提高企业财务细节管理的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成本核算方面的精细化管理程度。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较为专业的财务预测分析手段,基于过去财务数据进行成本预算,并根据企业战略制定成本目标,选择对于企业发展最有利的成本模式。其次,企业还需要注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特殊项目监督审核,控制成本开支项目。对于如卷烟进出口企业而言,其成本项目主要为卷烟的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因此企业需要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政策损耗率并对卷烟成本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管理,对于不合理项目进行及时调查了解,找出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做好专项财务分析,支撑管理与销售决策。如本例中,通过财务分析结果,建议相关部门协调供应商,力图在保证采购成本的账实相符的基础上解决合理损耗,例如商检抽取样品的处理问题等,最终实现企业精细化成本核算管理,促进企业长期有效发展。
(二)逐步增强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的细节意识
财务预算编制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细节意识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想要增强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的细节意识,首先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在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和取证,了解该部门在进行实际业务时所需实际开销,降低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预算编制风险。其次,企业还需要对于预算编制的各个项目进行审查,对于不符合企业规定或者国家政策规定的预算项目进行责任人约谈,了解预算项目出现原因等,保障预算编制的合规性。
(三)逐步改善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制作和内审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水平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晶也是企业在过去期限内生产经营成果的反映,因此财务报表制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股东、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的方式。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步骤,其有效性及是否重视细节管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外部审计意见及外部审计结果,会对企业后续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逐步改善进行财务报表制作和内审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水平。想要对财务报表制作流程进行细节管理,企业首先需要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财务报表制作方式进行财报生成,但是对于其中需要调整的项目仍然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细致的调整。在内部审计方面,企业首先需要制定良好的财务资料整理归类的制度要求,对于不同的财务账目进行归类,便于进行内部审计。同时企业还需要通过细节性指标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对于不在控制区间内的指标进行重点审查。对于所有财务凭证需要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抽样,并对其进行重点审查。
三、结语
我国众多企业在管理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而这也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注重细节管理。企业必须明确当前自身在细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出改进措施最终促进企业财务细节管理的发展,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优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二是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权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核算中心行使,具体审批人与实际操作人实行分离,形成双重制约机制;三是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四是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公开,每项会计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经手人、财务审批人、报账员、核算中心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总会计等六个环节。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效果
1、强化了财政监督力度,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注销了各单位自设的银行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在银行设立分户,并预留单位付款印鉴。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入各单位的基本账户,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先进入预算外资金专户,再按规定拨到各单位的账户上,使预算内外资金由过去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有效缓解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问题,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通过对单位每笔支出的审核,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确保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夯实了会计基础,强化了会计监督。会计集中核算使财政监督阵地前移,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许多报账员经常事先向核算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有关支出的开支标准,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现象,遏制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向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核算中心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基础资料,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同时凡应实行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统管单位违规操作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未安排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也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的分离,为政府采购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条件。
实践证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强化财务监督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在财务管方面存在诸多潜在问题,有待主管部门引起足够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核算中心后,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上的错位,也有相当一部分统管单位负责人就核算中心对本单位财务支出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或放弃财务管理,甚至想方设法规避会计监督,导致统管单位与核算中心停留于简单的“报账与审核”关系,造成双方财务管理上的脱节与制约疏松的不良局面;同时核算中心记账和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相脱离,中心核算会计承担了多套帐务,业务量大,任务繁重,不可能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进行严格审查,基本上是按单位报账员填写的报账汇总单入账,极易造成单位收入、支出、资产、往来等不实情况。
2、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低,资金周转速度慢 。实行集中核算后,有的单位认为各项收支已由核算中心审核把关,大可不必再实施内部监督检查。由于对单位支出疏于管理,导致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低,具体表现为: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且余额偏大,有的历经几任领导更替已说不清来龙去脉,更没有人去及时清理。大量资金长期被占用,不仅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容易形成呆账、坏帐,最终导致资金沉淀,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3.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实。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仍负责财产物资管理,按规定应建立健全财产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及登记簿,及时与核算中心对帐,确保帐实、帐证、帐帐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相应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更没设置专门的实物保管登记卡(或备查记录)及登记簿,财产的增减变动没有真实完整地反映在账册上,造成财产管理上的漏洞 。
4、存在资金被套取的风险。单位报账员凭手续齐备的原始凭证到核算中心报账时,中心只能从单据手续是否齐全、支出的标准、有无预算的安排、支出票据的合法性等方面来进行审核,支出的合理性、业务的真实性难以把握,这极易给部分考虑小团体利益的人钻空子,套取财政资金,形成“小金库”,脱离财政部门的监控;再加上审核依据的缺乏和职能的限制,对有关费用无法审核,如单位凭自制单据报销食堂购菜费用,只要手续齐全就能从中心报销,存在一定的隐患。
5、专项资金管理混乱。一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问题时有发生。有的用于平衡预算,弥补部门经费不足,甚至用于出借;二是有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有些专项资金被滞留、挤占、挪用或改变投资方向,不能有效使用;三是有的专项资金项目完工后该决算的不决算,形成账外资产;有的以拨代支,不将专项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脱离财政监管;四是有的项目借口由上级领导或资金主管部门人员指定单位出售、设计或施工,产品或工程质量低劣,影响项目建成后实际作用的最佳发挥。
三、主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做法
实行集中核算前单位财务工作主要由单位总帐、辅助会计、出纳等组织实施,集中核算后单位会计人员减少了,财务管理的衔接、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等原因导致上述问题,而主管部门处于核算中心与统管单位中间,本身负有对所属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责,且相对于财政部门来说更了解所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行业业务特点,在集中核算制度下主管部门的财务 管理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主管部门应从如下方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主管部门要克服审财政的心理,加强内部审计。笔者接触过不少主管部门财务科长,普遍认为下属单位原始凭证已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核把关,大部分记账凭证编制和记账工作也由核算中心的同志完成,报表也是核算中心生成的,主管部门再进行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不是在审财政的同志吗?所以往往小心翼翼,有的索性不开展此项工作。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有,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与财政监督的角度不同,主要侧重于部门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是对财政监督的细化、补充和支持。要与核算中心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
2、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管理。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于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对本单位的一切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负责,当然也必须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会计法》,支持本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会计工作,并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3、增强报账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首先要把持有会计证作为报帐员的必备条件,据笔者所知,这最基本的一条仍有部门不止一家下属单位没有执行到位;有条件的单位也可设置财务主管,加强内部监管与相互制约;其次,财政和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报帐员业务知识及政策法规培训,扎扎实实地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上辅导和考试就是一条抵制继续教育走过场的好办法;要明确报帐员职责,赋予相应的权力,使之不仅仅停留在当“跑腿员”、“通讯员”状态,切实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加强对支付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及时清理往来款项;按时编制预算和用款计划;定期做好财务收支情况分析、总结,根据会计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固定资产实物帐管理,定期清点,定期对帐,使帐、物、卡相符。
4、将下属单位制定和执行内部管理制度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财务管理不应仅是财务科的职责,而应是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下属单位制定和执行内部管理制度情况,如《财务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办法》、《收费管理制度》、《业务接待规定》、《车辆管理规定》、《内部牵制制度》等列入年度考核范畴,明确财务收支内部审批权限、报销程序,形成一个办事程序、财务标准人人知,内部控制、财务制度人人守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理财环境。加强对下属单位领导和报帐员业务工作考核,并实行奖惩挂钩,以此强化领导高度的责任意识,激发财务管理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建筑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
由于建筑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非常复杂,所以其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也较多,如工程承接、工程预算、物资采供、施工工程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它是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强化财务管理,可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加。目前,我国建筑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财务管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于财务管理的作用,很多建筑公司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对财务管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有部分建筑公司的思想较为落后,在企业管理中,完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企业管理仅限于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的作用完全得不到发挥,具体体现为:第一,没有严格的现金管理,致使企业资金闲置或资金不足;第二,在应收账款方面管理不力,导致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缓慢,资金回收较为困难;第三,存货管理不善,使得大量资金被占用,资金作用得不到发挥。
2.财务控制力度较弱
很多国内建筑企业的管理都采用的是项目经理制,该项体制中,企业总部仅负责将建筑发票、建筑资质保证提供给项目经理,以及管理费的收取等。这就让建筑企业无法实现对建筑项目财务的全面监管,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只注重管理、控制现金,而忽略了固定资产、存货、半成品、原材料等的管理,常常出现由于保管不善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现象。在一些大型建筑集团公司中,对财务管理的分权过度,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权过大,致使公司总部难以对所有子公司实现财务的有效控制,难以对各子公司安排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从而对集团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影响。
3.财务风险较大
目前,建筑市场的体制还不够规范化,致使部分建设项目的资金无法运转,项目投资风险无疑就转嫁到建筑公司,这样一转严重制约了建筑公司财务管理的经济运转。有的建筑公司为了承接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公司不顾自身资金不足,自先向银行贷款承接项目,但举措不适会导致建筑公司财务的严重危机。另外,有的建筑公司没有完善的调控制度,大量资金无法运转,资金使用率低,严重影响建筑公司的财务管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承受压力。
二、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强化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生存都是建立在资金的基础之上的,建筑企业亦是如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其核心,要做好资金管理,就需要对资金流动的全过程进行掌控,合理判断、分析资金的收回、发放和筹措,通过合理分配和及时收回资金,以缩短资金周转的周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要做好存货管理,在维持企业均衡生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压缩存货量,从而降低仓储成本和进货成本。进行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定期与甲方对工程款数额进行核对,并制定合理的收款管理方法,在催款的频率和力度上予以加强,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未按时收回账款带来的损失。
2.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给予财务管理足够的重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并在企业组织管理、法人治理结构中贯彻财务管理思想、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建立起财务管理监控体系,由企业领导、主管对财务活动实施全方位的监控。在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实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3.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要建立以下制度:第一,不相关职务相分离,对于财务、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的设置要合理,职位的责任、权限要明确,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二,授权批准控制,对财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责任、授权加以明确;第三,会计系统控制,包括会计工作规则、核算流程、会计部门职责、会计人员岗位责任、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第四,严密的银行存款、现金管理制度。
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建筑公司来说,财务管理的效率不仅关系着公司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并且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黄石扬子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元元.试论建筑公司的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4).
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的目标设置
先进的企业物流系统,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预定的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要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模型予以优化,对可供选择的不同物流方案予以比较和取舍。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筹划和设计新的物流方案,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既是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的目的,也是检验物流改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二)有效的财务度量
物流方案的优化是靠计算机予以计算、模拟和比较的,因此算法结构必须能够被各个物流系统理解和识别,并且具有良好的弹性,使用时能应对各种可能性,与其他系统相协调。例如货物运输涉及到不同的批量、车型或装车容量,乃至仓储和道路条件,发生的运费必然不同,应在计算中予以反映和选择,并留有伸缩余地。
(三)适宜的投资回报
现代物流的应用可使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物流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做好成本价值估算,力求准确预算投资回报。经验表明,在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初期,企业对使用物流优化技术的设计和运营成本大都存在低估倾向。为正确计算投资回报,在实施优化方案之前,要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测定基础状况,以将实施物流优化方案后的结果与基准状态予以比较,并且持续监测物流系统的行为绩效。
(四)恰当的财务软件
现代物流始终与信息化相伴,依靠计算机系统予以指挥和协调,物流的财务管理也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开发和使用恰当的财务软件。这既包括对物流优化的财务评估,又包括对物流系统的日常财务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通用软件”,需聘请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对企业物流系统做出专门设计,或将“通用软件”作针对性的改进。在具体做法上,一要统筹兼顾,做出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程序,而不要局限于某个物流作业环节或局部问题;二要注意财务软件的可行性和兼容性。注重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管理会计主要是以一套系统的理论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更加坚固的根基。虽然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还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企业逐渐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保障。建筑企业的利益牵连较大,一旦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差错,就会使得建筑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对管理会计进行较好的应用,使得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效用有所提升。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由于其是从国家层面逐渐推进的,难以在企业中被广泛应用。部分建筑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力求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强化财务管理效用。管理会计理论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行业的基本认知。在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根基,在其基础上联系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完善。我国建筑企业处于不断的变革过程中,财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针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内容在增多,但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是不足。任何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都需要引进专业人才才能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具有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在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企业需要加快对人才的培养。我国在探索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还是缺乏理论依据,要使得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效用,就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创新,使得这种模式能够融入到实际管理中。
二、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密
管理会计主要以理论为基础,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将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体现。虽然我国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对其理论分析比较透彻,但是建筑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完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味按照管理会计内容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照搬,没有体现建筑企业的发展特点[1]。而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较强,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各项工作内容不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需要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建筑企业在利用管理会计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不完善
管理会计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数学、会计及统计学相关知识[2]。要使得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就需要完善管理会计系统。在实际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会计还是仅仅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呈现,没有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体现其根本的性质。这种方式使得管理会计相关工作难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导致其无法被全面应用。研究方法的缺陷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对管理会计进行渗透,影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效用。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会计政策进行完善。虽然建筑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点,但是实际上,建筑企业在利用管理会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应用出台法律法规,在开展市场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整体行业的监督。政策法规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没有受到法律保护,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二是缺乏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还是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管理会计理论内容进行更新。在时展的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内容更新较快,但是专业人员仍然缺乏工作激情,没有对更新的信息进行实时了解。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相关企业中,在建筑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时并没有针对性的理论内容,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理论依据。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得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停滞不前,市场情况更迭较快,专业人才层出不穷,但是还是没有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特点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完善。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建筑企业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力,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及挑战。任何行业在竞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变革,这就需要引进创新型管理方式。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引进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就能够对其管理体系进行吸收。工作人员可以对其中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还能够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行简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策略,使得管理会计更加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更加准确,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提供财务管理信息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财务信息作为基础,任何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就建筑企业来说,在利用管理会计开展相关工作时,能够对其中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虽然我国针对会计相关工作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管理会计不会受到法定会计规范固有形式的约束。因此,建筑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时就能够利用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加工及整合。这样得出的信息及数据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使得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提升管理水平。
(三)协调内部财务关系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内部财务的和谐关系作为基础,这样就不会出现财务纷争。利用管理会计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使得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针对性的发展规划,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内部编制预算,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明确管理目标,完成相关任务。因此,能够利用管理会计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内部财务关系,产生根本效用。
四、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途径
(一)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统一的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约束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利用管理会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国家及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保证市场制度的完善,因此,企业就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使得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得到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不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还需要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利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对管理会计进行把控,强化理论实践效用[3]。
(二)加强人才培养
专业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管理会计理论相对比较复杂,在利用其开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管理效用。在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体现。建筑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人员进行筛选。财务管理人员要协调管理会计人员,对其进行专业指导,使其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三)理论结合实际
管理会计理论内容较多,在将其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时,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理论知识本身就是为了推动工作实践的发展的,使得专业工作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4]。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建筑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鼓励,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效用。专业人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并且对实际工作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实际依据,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四)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相结合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还很缺乏。究其原因,与我国长期重 核算轻管理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 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在管理会计理论和企 业应用实践上进行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 整体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界的应用程度 很低,要想改变管理会计企业的应用现 状,完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加快我国企 业现代财务管理的步伐,就需要社会各界 尤其是政府政策、企业实践、学术研究等 方面的密切配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入,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也将会越 来越大,因此,就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管 理会计的应用研究有很大理论意义和现实 价值。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应 用现状
( 一 ) 取得的进展 会计作为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理论引入
中国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 间内,我国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中的推广与应用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 一些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依托自身雄厚的财 力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会计的实 践应用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一些建筑企业中设置了专门的管 理会计机构,并配备了能够胜任工作的专 业会计人员;第二,在部分建筑企业中推 行了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核算机制,通 过市场导向经营机制的确立和完善,降低 了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 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很多建筑企业 都开始重视成本的经济核算,通过一定的 手段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与差异分析;第 四,企业加强了资金预算管理,并通过资 金预算管理形成评价与考核下属公司业绩 服务的一个衡量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 益。且随着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的不断推 进,这些企业建立和健全了企业责任会计 制度,逐步加强了全面预算管理。
( 二 ) 呈现的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轻管理重核算思想的盛 行以及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的狭隘性等各 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建筑企业在管 理会计应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 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 一,大多数建筑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 财务会计设计和开发的,管理会计在应用 中仍然呈现边缘化的状态,具体的管理会 计应用主要体现财务分析法、本量利分析 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方面;第 二,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研究陷入了追求 理论层面的误区,使得管理会计的研究与 企业应用的实践相脱节。另外,管理会计 的部分优秀理论上有很完美的方法阐述, 但是在具体的模型设计等现实应用上存在 着过于简单的模型设计,不能够适应于现 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第三,企业对管理 会计应用的观念存在偏差,多半的建筑企 业为了体现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而采取新的 指标体系进行资产回报评价,而企业自身 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以及新的指标体系的应 用都是形式上的,并没有真正的原动力; 第四,企业管理者是进行企业内部改革的 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 不支持甚至不重视和轻视的观念使得我国 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呈现出缓慢发展 的态势。
二、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应 用的优化策略
建筑企业管理会计需要结合建筑企业 的实际情况,加强应用行为管理会计理论 研究和企业实践推广,创建和完善建筑企 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环境,不断归纳,总 结,推广成功案例,形成示范效应。同 时,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需要不断改 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建立现代信息化建 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还要与时俱进,在 新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成为建筑企业 尤其是大型建筑企业内在发展的必然选 择。具体的优化策略如下:
( 一 ) 应用行为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
就目前我国学术界管理会计的研究状 况而言,对于理论与数学模型的追求成为 了部分管理会计研究的焦点,而这种忽视 现实应用性的研究本身就没有实际的参考 价值,不能够为我国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 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会计实践指导。因 此,有必要就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的意义 进行重新的审视,做好研究的定位,把应 用行为管理会计的研究重视起来,通过个 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社会行 为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在建筑企 业形成时期,要重视个体行为研究,以寻 求降低成本为发展的核心,在发展变革时 期,要重视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研究,以 寻求提高竞争力为发展的中心,在未来 管理会计的现代建筑企业应用中,还要注 重把企业都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行为研 究,以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为发展的 突破点。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管理为中 心,不断充实我国建筑企业应用行为管理 会计的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 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 二 ) 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制 度,健全相关的市场运行规范。完善与 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会计的 行为规范,对于建筑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 于推广是很有裨益的,尤其是大型建筑企 业。另外,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管 理会计的特征,明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的职能、区别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第二, 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营造良好的企 业内部环境,把管理会计的优点与具体的 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密切管理会计与各个 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把管理会计 对于会计信息以及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会收到很好 的效果。
( 三 ) 加快建筑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 统的建设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实践应用范围狭 隘的特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自身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健全造成的,有的 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 更不要说管理会计的应用了。所以要下大 力气搞建设,改善管理会计的基础,并且 把像事项会计原理等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 论研究融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中 去,解决建筑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重 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诸如基础数据采集问 题、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问题等等。只有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这个基础强大了,才能 够加快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工作。
( 四 ) 与时俱进,进行战略管理会计 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 企业特别是大型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从战 略层面进行管理会计的运行,并且在新知 识经济时代,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全新发 展理念的融入需要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当 前以及未来的价值为出发点,自身产品的 顾客价值越高越持久就越能够为企业赢得 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这就需要建筑企 业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管理 向以产品周期成本为中心的成本管理转 变,注重于对产品整个周期成本动因的分 析,通过对周期内影响产品的每一个作业 的成本进行规划与控制,实现产品顾客价 值的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建筑企业应 用需要进行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 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以及人力资源 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以培养和保持建筑企 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通过财务和非财务 双重指标的综合评价,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现代建筑企业在企业财务 管理中的必然选择,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 发展,这种需求会逐渐地扩大。而管理会 计应用的实际效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 实践和总结,并且再加上我国管理会计的 研究还很薄弱,西方管理会计模式很难普 遍适用于我国的建筑企业。总体上管理会 计应用与推广需要而且紧迫,建立我国特 色管理会计体系的任务艰巨而且道远。需 要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促进现代 企业制度的发展,加强对现有理论体系的 评价和总结,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强调 行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不断提 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实现我国企业 的管理会计体系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 啟 朋 . 浅谈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J]. 经济研究导 刊,2016,24:99-100.
[2] 李刚 .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 计的应用探究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04:152.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得到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但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无论是单位的领导,还是单位的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还不知道上面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甚至有的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也不知道这些规章的存在,会计电算化的上马基本上是会计软件公司安装,帮助会计人员会操作就算了。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并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对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规章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备份存有误区
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只要发生新的经济业务内容经过电算化帐务处理后,就应坚持每天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处、分人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以下几种不应有的情况:一是部分电算化操作人员未养成每天备份的习惯,因此不能坚持每天备份,结果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则部分帐务数据将会丢失;二是木少电算化操作者对备份的数据盘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就没有相应补救措施;三是习惯性用软盘备份。目前绝大多数财务软件只支持软盘备份,而软盘存在着容量小、易出故障、成本高等缺陷,随着光盘存储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价格的逐步下调,因此,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选择那些既具有软盘备份功能,又具有光盘备份功能的财务软件。
三、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较混杂
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而软件开发商并没有从统一标准这个角度出发,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不同的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相同,由于不同的财务软件,其特点不一样,我们不谈其他的,就从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上就明显地看出不同的财务软件就不一样,从而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而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的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
四、财务资料共享性差
会计电算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会计主体的财务资料使得各有关方面能够获得及时的共享。而目前,有许多财务软件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往往在财务软件的开发上只注重经济业务的核算,未考虑财务资料的共享。另外,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往往也是只考虑财务部门工作的需要,没有从整个单位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结果导致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财务部门用于电算化的微机未能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进行信息连接,单位其他有关部门不能有效地共享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政府的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更不能直接从特定的网络上得到该单位的会计资料,不能真正满足信息时代对会计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软件开发商要多推出一些成熟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另一方面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也应用发展的、全面的角度出发,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最大化功能。
五、匆忙甩帐
甩帐是指会计主体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进行财务分析等,从实行会计电算化之日起就停止手工记帐了。但这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达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有些地方的财政部门为了防止出现匆忙甩帐曾明文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甩帐,需经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验收确认后方可。但是,不少地方财政部门为了鼓励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采取了由单位自行认定的办法,但基本上都明确提出了:若因匆忙甩掉手工帐而发生重大失误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可是不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就立即不用手工记帐了。对此,我们各级会计管理机构一一财政部门要对其进行验收,帮助单位认识到盲目甩帐的危害,在甩手工帐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按照财政部门制订的规定,在确认确实可甩帐的情况下再决定甩帐。
六、重视财务软件的技术性,忽略其实用性
目前,许多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往往喜欢买最先进的产品,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市场中新概念很多,“网络财务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在线财务软件”等等。有不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选择财务软件时,往往也是只听冠名,而未能结合单位自身的需要,如果光考虑财务软件技术的先进而忽略了自身的情况,一方面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反而因财务软件的复杂难以操作,结果事与愿违,而影响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七、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安全隐患较大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重视不够。纵观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软件在开发和设计中,开发和设计者未能全面、科学地考虑,结果所设计的财务软件与实际会计工作相脱节,导致常常出现差错;二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三是一般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再加之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基本上未能采取有效防范病毒和“黑客”的侵入;四是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主要是目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会计档案一般是通过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字迹往往会褪色,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后,字迹就难以辨清。对此,一方面可采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另一方面可采用电子帐簿的形式来弥补其不足。
八、对会计电算化作用认识不到位
财政部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要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在不少地方,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很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部门未能将其摆到应有的位置,基本上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单位本身的事,财政部门不要干预,因此,未能进行有力的推动;单位的领导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买台微机给财务部门,手工记帐与微机记帐一样的,只不过用微机打字记帐清楚,打出的帐比手工记的帐好看一些,搞不搞无所谓;单位的财务部门的人员中也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帐技术的革命,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能从繁琐的记帐、算帐、报帐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资金评测中,进一步深化会计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电算化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预测、分析,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
九、会计电算化市场秩序不规范
从理论上讲,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盈利,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不能盈利,投资者投入资金的原值尚不能保全,资金的增值就更是一句空话。因此,对企业来说,追逐利润是其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对企业逐利动机的研究在当前提倡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逐利动机与企业最原始财务管理目标
追逐利润是由企业本质决定的,经济学上企业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一般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从行为目的或动机来看,企业就是一个以利润增长为目的的组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回避这一点,微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就不能顺利扩展到“法人理性”。
企业在所有类型的市场上,选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意义的。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要在竞争性行业中生存下去,就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家办企业的目标,不仅要生产产品,而且要使之成为商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而且能转化为剩余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利用劳动的协作形式来组织契约式的企业,其最终目的在于用最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节约预付资本、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缩短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其内在动力都是出于追逐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指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中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是在一定财产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虽然由于企业生存环境千差万别使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性、政治性或文化性,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经济性质才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最本质的特征。企业之所以为企业,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性企业的目的就是不断增加盈利。另外,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向社会提供适销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以收入抵偿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企业没有义务无偿承担各种非企业的职能如社会职能、政府行政职能等。因此,对利润的追求应当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职能中的直接体现。
另外,逐利动机的刺激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均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识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二、逐利动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失控的表现
追逐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原始动力,但是,如若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一些失控的现象。
第一,过分追逐利润最大化使企业在做有关财务决策时极易忽略不确定性因素。微观经济学中项目的投资和选择依据的是对其预期收益或加权平均收益的比较,而不考虑某一个项目是否比其他的项目风险更大;经济学家也论及风险,但未把风险运用到利润最大化中。而在现实中就风险的特性而言,不同的项目区别很大,如果忽略这些差别就将会导致财务错误决策。
第二,过分追逐利润最大化极易忽略投资项目收益的时间价值。如果目标只涉及本年的利润而忽略了其后年度的利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使用未来利润的平均值最大化作为标准,这也是不正确的。投资决策不能忽略时间价值。对于相同的现金流入来说,时间越早价值越大。因此,由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目标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过分追逐利润可能使中小企业财务投资活动粗糙不堪。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短期目标。一些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资本有限、贷款投资所占比例较大以及外部融资困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企业不敢、不能也不愿从事战略性的长期投资,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自身规模的扩张和长期的发展。二是投资存在盲目性。中小企业中不乏“家族式”企业,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投资完全凭经验决定,无科学的投资管理程序,无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对项目的运行环境进行缜密的分析,往往凭着感觉。跟着市场走,哪个项目赚钱投资哪个项目,导致投资盲目。随意性较大,投资项目的失败率很高。
第四,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为一些企业领导粉饰政绩所利用。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有可能利用某些手段来提高企业利润。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制度中,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其管理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自己的企业,当然会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水平,而不会从短期行为中追求高额利润,但是现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是投资人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利润的多少是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最重要指标,而有些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自己业绩的提升,往往就会过分地追求利润,不顾企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修正逐利动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追逐利润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限制,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利润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选择次优化目标。为获得最大利润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做法,是不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其次,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绝对指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净成果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支出后的余额,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投入产出之比也是最高的。这就提醒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效益之比。这样才能使企业规模扩展与集约经营并重,效益和利润协调增长。
在对逐利动机进行必要的修正以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相应地可以得到完善。比如说,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可以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利润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与传统的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要求扣除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在内,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因此,通过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能够正确地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同时,从多年来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资料以外,对企业来说还应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非财务分析指标,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如设立产品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的市场扩充速度,产品受消费者喜爱程度;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利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指标,反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以及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指标;新产品开发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等等。将企业管理的重心放在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上,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人们做出绝对理性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才是最现实的合理模式。但是,尽管“最优化”、“最大化”目标都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但这并不排除其作为目标的合理性。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交易的另一方财富同时增长,而且还正确地配置了社会资源,附带还产生了税收和安置了众多就业岗位,即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可见,逐利性的本质,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来说,是能够合理存在的。
参考文献:
1、马晨.企业利润最大化战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2、孙向东.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J].财会通讯,2009(3).
3、赵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J].中国中小企业,2010(9).
4、张鼎萍.对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理解与批判[J].时代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