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追求高额利润。按照会计恒等式的原则,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了企业为取得收入而花费的成本,企业才能算真正盈利了。进行成本管理即致力于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获利。而技术创新则在于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吸引销售甚至提高价格,从而增加收入以实现盈利。但进行技术提升必然会增加部分成本耗费,如何权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成本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含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以全局为对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所发生的生产消耗,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核算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技术创新顾名思义,是对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指将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以新技术(全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活动。
二者是现代企业管理及提升竞争力十分重要的两方面,是企业实现利润,为未来发展铺就道路的两条重要途径,如何权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诺基亚与苹果公司的经营模式
看看世界两大电子巨头,在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是怎么做的。
诺基亚――知名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以其良好的成本控制、低价格、高质量和实用性赢得了我国众多的消费者。2011年11月,由于股价不断下挫、成交量持续萎缩,诺基亚宣布将于2012年3月从法兰克福证交所退市,2012年2月9日,由于经营不善,诺基亚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并同时关闭约4000家手机制造工厂。
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诺基亚的退市重要原因之一是因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产品创新裹足不前而固步自封。最致命的技术瓶颈是未能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而是坚守封闭式的塞班系统,导致该品牌手机的用户体验远逊于创新力极强的苹果iOS和开放式谷歌安卓平台。终于,诺基亚开始认清自身地位和处境,并开始陆续推出革新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未来发展如何,还需经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与诺基亚相反,苹果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人性化”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把娱乐文化融入到新产品当中。在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和享受的今天,无疑这种重新定义顾客价值的方式会得到顾客的广泛认同。苹果为客户考虑多样化服务范围,其提供的应用程序涉及游戏、娱乐、健康、数学等等各个方面,苹果手机产品大获成功。
3.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表面上看,成本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观点相背离,成本管理要求压低成本,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耗用和损失,以较少的资金进行企业运行。而技术创新恰恰要求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和精力进行科技研究,从短期来看,技术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及时间必然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继而影响收益;而且也不是一定会成功,企业在耗费成本的同时还有一定失败的风险。
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如:生产技术的改进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损耗;产品质量及技术的进步可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提升销量;同时,利于形成好的口碑,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商誉。正确方向的技术创新有益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成本管理固然重要,但单纯、简单的一味压低成本,固守原有技术的盈利方式已不适应竞争激烈,而要获取更强的竞争力,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径。技术水平更新换代极快的今天,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进行良好的结合,以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4.完善成本管理,适时技术创新
成本管理以过去和现在为基础,以合理化企业成本支出,从而实现更好的收益。控制成本是企业进行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技术创新则着眼于未来,以现时的研发创新投入,致力于获得大的未来收益。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动力,有益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成本管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企业受到良好控制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发展的飞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当企业对技术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效益的估计远远超过其所消耗的成本时,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现今企业在完善成本管理的同时,适时进行技术创新,赢得未来发展的良好筹码,应该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路。
5.总结
成本管理和基础创新对企业都十分重要,将二者融会贯通才是王道。认识到,在良好完善的成本管理水平上适时适度进行技术创新有益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状况并不一样,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权衡,把握好发展方向,以迎接市场的挑战,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罗纳德 W.希尔顿 , 迈克尔 W.马厄 , 弗兰克 H.塞尔托 .成本管理[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109-02
1 引言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22.6%的年平均增长率,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为9.52亿元,实现增加值2.64万亿元,占GDP的6.78%;2011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实现总产值11.8万亿元;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更是高达13.53亿元,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持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在部分工程领域的建造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了一系列全球瞩目的重大工程。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筑企业普遍处于承接任务逐年大比例增长、营业收入不断创出新高、但利润增长少及来自施工的利润比例不断降低的状态,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十一五”期间徘徊在2.6%-3.6%,几乎不到工业企业的50%。建筑业虽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却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建筑企业科技含量和水平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贡献率只有20%-3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距甚远,劳动生产率只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30%-40%。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和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建筑业发展增速减缓,国际、国内重要资源价格普遍抬升,国内物价上升势头持续推高建筑人工、材料、设备价格,建造成本难以控制,给建筑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筑企业要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
2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技术创新包括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它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技术创新文化缺乏
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在企业内部并不注重员工创新价值理念的培育,没有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实际工作中偏重以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取得效益,对技术创新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形成共识。
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年度科技投入约占年度营业收入的0.3%,而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科技投入达到年度营业收入3%-5%。据统计,日本建筑企业每年要将相当于公司利润的30%或年收入的1%投资于技术创新。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利润水平过低,一是由于建筑市场是买方市场,业主在交易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投标价格几乎成为中标的唯一因素,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必须包含在投标报价中,这种竞争模式致使企业难以及时收回技术创新成本,获取利润;二是目前我国建筑业处于过度竞争阶段,这种市场结构导致建筑企业陷入利润低下和无序竞争状态,企业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如何压低竞标价格以获取合同。
2.3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业主对技术创新认同不够,设计单位使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业主关心的是在投资控制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缺乏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重视。同时,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企业之前的技术创新难以完全复制到以后的工程项目中,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这些因素导致建筑企业采用新工艺和心技术的积极性降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才较缺乏、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转化效率低、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较弱等,我国建筑企业还未建立较完善的适应建筑活动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
2.5 政府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政府科技创新重点关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建筑业这种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目前虽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是缺乏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扶持政策和措施,在科技立项方面支持也不够,另外政府主导的建筑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也是滞后的。
2.6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
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对创新保护不完全的溢出效应,许多建筑企业缺乏自己特有的技术创新理念,更愿意等他人创新之后再跟进,这种采用模仿战略的建筑企业在现实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质量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技术受到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和把关,一项新的技术要通过严格的审批才可以应用,而一旦该技术被批准,则可能很快成为行业标准,竞争对手完全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付出就可以采用这项技术,这也大大挫伤了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 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它开始于技术,最终体现于市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来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保障。如何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
3.1 大力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特定的创新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创新文化哺育和决定了创新理念、创新导向和创新能力。建筑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应重视科技人才创新精神,支持教育和培训,应建立和完善以知识共享、能力和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倡导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共享和交流,鼓励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效益的技术创新,建设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宽松的创新环境。
3.2 切实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建筑企业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施工技术发展动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确定技术创新目标时一是选择企业的优势领域和特色技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注重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的获取;二是选择最能提高企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重点实施技术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对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及时以专利和技术保密的方式予以保护,同时将研究成果提炼为工法、标准等固化技术。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应高度重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差异化,确立产业领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3.3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党的“十”提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筑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需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组织和人员保障,以其为核心统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技术创新有关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创新人才管理及激励机制、探索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三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机制。
3.4 构建新兴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长期的战略活动,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估不能以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评价标准。建筑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长效投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提高企业科技投入指标,形成以企业科技发展基金、企业专项科技经费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至“十二五”期末,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应组织力量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技术创新科研基金,展开应用或基础研究;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3.5 加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党的十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就是要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破解现存的科技资源共享难和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建筑企业技术人员对建筑业最熟悉,对施工工艺最了解,提出的科研课题比较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研究成果更具有推广价值,但往往缺乏实验手段和理论支持,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好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建筑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可以共享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3.6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在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尹秀芝(2006)从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四个因素,即宏观管理体制因素、创新机制因素、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因素,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健全法规体系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自主创新、建立科研服务平台、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的市场氛围。胡永健、周寄中(2008)研究了政府直接资助强度与企业新增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资助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支出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省市等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多,本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自己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将技术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分为企业规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这五项来分别展开研究。
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指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和产量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事实上,从不同角度分析,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具优势。企业规模大,则其资金力量充足,技术人才集中,可以进行多个领域的创新,从而分散研发风险,雄厚的资本使其可以进行大规模R&D投资,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小规模的企业在机制上就显得更为灵活,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很快的掉转或跟风调整其技术创新的方向。
2、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包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三个方面。
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高效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指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能使企业成员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即使不在强行约束下也能积极完成目标,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探索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以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组织制度指规定企业内部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各种章程、条例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制度安排能够起到高效率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实现创新思想和相关资源的完美整合,让企业顺利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并且是能够被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可且共同遵守的。企业文化根植于该企业的土壤中,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色。
4、企业创新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力投入因素和财力投入因素。
(1)人力投入因素。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领导者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而科研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人力投入指的是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科技人员数目。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强盛之根源在于不断创新以及大量的创新人才的投入。人才的重要性已然超越了设备、原材料、价格等原始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人员是技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也是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其主要标志是他们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性,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萌芽到成果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创新成果的水平。
(2)财力投入因素。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是将认知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科技人员则是科技研究成果的提出者和创造者,财力投入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资本和劳动结合的结果,财力投入意味着资本的形成。财力投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成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基础。尽管还未有资料证明高强度R&D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呈正线性相关,但就目前文献看来有足够的资料表明R&D投入和企业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高度正相关。财力因素对我国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表现在:有足够的资本能力来引进世界一流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对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和企业管理型人才可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因此,财力因素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5、企业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创新成果的实现是企业整个创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有效的标志。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寻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以研究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劣势。
1 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
Bargelmm M.A.Maidigue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行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发展的认识能力,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
D.C.Barton认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能力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
王伟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组合,是两者的耦合及其决定的整体能力。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耦合,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为目标。
魏江(199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6个能力组成,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组织能力。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对其评价的指标也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采用的是专利、技术贸易和进出口额三个指标;日本则采用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和制造业总附加值四个指标。我国使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作为技术开发的指标。这被大多数学者认识能够反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被用于评价各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研究的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对于研究企业的相关指标很难搜集。远德玉等(1994)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同的。Robert J.Watts,Alan L.Porter(1997)从三个方面预测了技术创新的前景: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和产品价值链,但这并不能运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王伟强将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子系统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指标的组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别为企业产品研制周期、产品研制效率、综合商品质量;样机生产周期、模具生产周期、工艺准备周期。
国内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问题还存在空白。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够清晰,结论差异性较大。其次,虽然意识到了环境和时间在技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将其纳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评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没有反映各要素间的关联性,使得评价结果的现实意义降低。因此,有待对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
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给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使企业获得利益进行评估,对以往的技术创新进行经验总结,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潜力的评价,为企业探索、发现和应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能力的评价,可以得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能力,只有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企业才可以说是在技术引进后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否则知识提高了生产能力。对企业长远的技术要求的分析,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企业创新倾向的评价,反映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且创新氛围浓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的持续性研究,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饿持续性;自主创新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可以看出企业市场研究的水平、对消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营销体制适合度。这些因素对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都非常重要,而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将大大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日益频繁,科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成为企业发现劣势,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技术转移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战略中存在诸多缺点。短期的技术引进有时并不会带来效益,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其次,种类繁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不够,不能正确给自己正确定位。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是迫切并且是必要的。
3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战略依据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在企业制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受环境的影响很大。Fransman是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系统研究的最早学者,他的观点是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科技环境的不完善造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UNESCAP(1989)通过对国家技术能力的分析,认为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Nawaz Sharif(1994)通过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成时,认为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受到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所有者和供应者、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使用者和社会以及技术竞争者。首先,在现有的环境中,对企业核心技术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风险性分析以及市场前景分析,可以得出这一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带来多少的利润,确定技术存在的瓶颈,给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分析,根据不同的资源的贫富程度,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例如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投入的增加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而提高利润,哪些投入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会减少利润,这就会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少资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使用的效率。
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指引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
3.2 技术创新环境的分析,保证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通过对技术创新环境的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的优劣势。同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如何,现有的最高技术水平状况,自身技术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是什么,抱枕过了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协调性。
3.3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
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而制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通过科学的评价模型,确立了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不被短期的收益迷惑,保证了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3.4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利于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宏观管理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通过政策制定进行间接的宏观引导。国家通过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
首先,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国内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宏观环境改变影响企业的发展。例如,日本就是通过反垄断法改善了宏观环境,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条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技术政策。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企业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是国家技术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战后实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不仅就科技战略,还从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最终带来了经济的复苏。
4 推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其原因之一。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着手。
4.1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最大障碍就是注重技术的短期收益。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行为,不能局限于当前的技术创新优势。其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机构建设存在空白。企业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机构,要想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不得不注重评估部门的设立。
4.2 国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推广力度
首先,国家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法律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样企业才会大范围地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其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和长远的利益的技术,在政策上可以适当鼓励和指导性规定,这也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作用之一。最后,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工作还相对不足,国家可以提供技术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便利,给企业市场的帮助。
随着国内外技术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也逐渐受到重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必将在国家和企业的支持下越加成熟,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Xu Qingrui, Wei Jiang. The Concept and Assess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Research Report. 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 Strategy,1995.
[2]D.L.Barton.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gt.J.13,1993.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认识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一、技术创新能力概述
1.技术创新能力概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各阶段相互作用,并呈螺旋式发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为一体,较好地反映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当前的实际能力与绩效。2.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海东,吴健,易娟娟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硕博占比、人均R&D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研发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人才与资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张梅琳强调,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标有技术能力、决策水平、资金和人才投入、内部管理能力、设备及信息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技术创新的研发、设计、试制与生产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政府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李晓霞以上海制造业为实证,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诸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F)为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及研究的合理性,选取的解释变量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总额(X1)、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3)、新产品销售收入(X4)、专利申请数(X5)、R&D项目数(X6)。(3)样本数据主要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5年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上述6项指标数据。2.统计结果分析。(1)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为避免伪主成分分析现象,需要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检验值为0.774,Bartlett球度检验的Sig值为0<5%,适合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2)系数相关矩阵。表1为系数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因此很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94.165%。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主成分系数及主成分表达式。通过提取主成分,得到R&D经费支出总额系数为0.984,R&D人员全时当量系数为0.95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系数为0.983,新产品销售收入系数为0.982,专利申请数为0.972,R&D项目数系数为0.95。在这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R&D经费支出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数。根据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可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F=0.984×X1+0.952×X2+0.983×X3+0.982×X4+0.972×X5+0.95×X6。
三、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1.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上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相应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制度、培育技术市场、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在感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更加重视改进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2.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关系到技术创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持续开展,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来看,通常有内部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种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选择内部型技术创新模式;对有资金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企业,可选择合作型或合同型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开拓因素,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3.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涉及技术引进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在技术引进中重视消化吸收,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能力上增强综合竞争力。重视消化吸收的投入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的关键,因此除了企业重视自身投入外,政府还应给以一定的扶持,尤其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消化吸收投入方面,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剑峰.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3,(6):42-43.
(1)技术发展驱动。技术发展驱动技术创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或多或少是一种线性过程,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逐步向前推进的。Schumpeter还指出,新技术的发明和出现驱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就等于更多的创新。
(2)市场需求驱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动模型”,该模型强调市场需求的拉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实证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观点,两位教授对5个产业的567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3/4的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为出发点,1/4的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本身的发展为来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中,市场需求是一个比技术发展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3)技术和市场需求联合驱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是由技术发展驱动的,也可以是广义需求驱动的,成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加拿大学者Mumro和Noori对加拿大900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的技术创新靠技术驱动,26%技术创新靠市场需求驱动,56%的技术创新靠技术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
(4)政府政策驱动。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认为一项新技术只有在合适的政策环境下才能生存和发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Romer(1990)认为最好的政策是对技术创新进行直接补贴。Porter(1995)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政策能够刺激企业技术创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国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5)企业家精神驱动。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企业家,而企业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质就是推动创新。Drucker也认为企业家精神的一项特殊功能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为技术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革新行为,这种行为为现有资源赋予了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学者也认为,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驱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到: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经历了从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过程;国外学者侧重于考察各独立的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驱动关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对驱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因素需要继续探讨,尤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内部驱动因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国内一些学者基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代表人物有项保华、万君康、王开明、许小东等。更多学者基于技术创新驱动因素视角,对技术创新驱动进行综合性研究,将技术创新驱动分为企业内部驱动因素和企业外部驱动因素,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具体内外部驱动因素却呈现不同的研究结论。例如,陈晓阳认为,技术创新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内部驱动因素包括: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和企业主体创新能力;而孙冰认为,技术创新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推力和政府政策;内部驱动因素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现有文献中,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质性数据的多案例研究更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弥补已有研究成果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实践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对管理实践中涌现的现象和问题经剖析后进行理论构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关键因素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属于探索性研究。根据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议,为了从重复归纳的过程中得出共性结论,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设计。多案例研究能对不同案例中得到的发现进行验证,确认共同特征,放弃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单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选择
在界定研究问题后,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及要开发的理论进行案例选择。本文选择案例样本的标准为:(1)所选企业必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条例中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2)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选取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华苑科技园区2个国家首批创新科技园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3)选择企业经营超过5年,进入发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Eisenhardt(1989)、Yin(2009)认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理论,而不是计算频率,选择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样原则,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时,结合Sanders(1982)建议进行多案例研究时最佳的案例数目为3~6个。最终,本文确定了4个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个。
2.2案例概况
根据前面的案例选择标准,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应企业的要求,本文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分别以A、B、C、D来代表各个企业。企业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数据收集方式。一手资料包括:先后对4家企业的总经理、副经理、总工、技术总监、研发人员、一般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访谈,并对每次的访谈进行录音、记录,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资料包括:企业内外部期刊、出版物、网络资源、公司网站、公司档案材料、领导讲话等。二手资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证明的重要来源。
2.4数据分析与编码
数据分析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方式进行,包括详细阅读参与式观察的笔记、访谈记录与手稿和文件资料,然后形成有关研究主题的记录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论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资料的一种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鉴扎根理论所采用的编码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对于一手资料,分别把6位高层受访者编码为:M1~M6,研发人员编码为:R1~R8,一般工作人员统一编码为G0,二手资料统一编码为SH。对同一来源内容相同的表述合并为1条条目。通过对一手和二手资料的一级编码,4家企业得到了296条一级条目库。然后,按照原生编码准则,以概念形式对资料逐句进行译码,把相近含义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归纳、提炼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始范畴进行二次编码,其目的是挖掘范畴间的关系和逻辑次序,形成主范畴。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是: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3研究发现
3.1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企业家精神是驱动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进取心和风险承担。Drucker提出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Schumpeter指出,创新体现在“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发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组建一种新的组织”等。如企业D面对电子产品行业的激烈竞争,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流媒体、服务软件、专用磁盘等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进取心使得企业家不满足于企业已有的现状,渴求变革,积极去实现创新目标。企业C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的耐磨材料生产厂家的目标,不断开拓进取,改进技术,追求品质。在访谈中,负责人多次表达了立志做一流企业的雄心壮志,这种进取心使企业多次取得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企业A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制卡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国际制卡业最优秀的材料供应商”是企业发展的宗旨。进取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使企业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市场机会保持警觉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生产制卡产品,一家是英国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国的Cilik公司,但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价格都很高,企业A看到了市场机会。正如企业A负责人所说,“我们提出要在3~5年内模仿国外最先进的产品,在10~20年内让国外也来模仿我们的产品。尽管当时的想法,略显轻狂,但总的思路是对的,现在与信用卡相关的产品在国内的占有率大约是70%,国外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企业家精神还体现出能承担相关风险,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应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伴随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企业B所处的腐蚀检测行业技术升级快,产品更换周期短,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大。负责人表示,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的技术一旦出现,原有技术就会贬值。尽管技术创新存在较大风险,一旦不创新,生产的产品将逐渐失去市场,长期下去企业将难以存活,为了生存和发展冒险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1: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并通过创新、进取心、风险承担来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越强,就越能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3.2研发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技术本身支撑起来的,其持续的技术创新依靠研发能力作为保障,而研发能力的根本在于拥有由一群技术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企业吸引和拥有大量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就等于掌握了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技术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中的稀缺性资源。在本文研究的4个案例中,每个企业研发团队都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企业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方面有丰富积淀,拥有以年轻博士、硕士为骨干的技术研发中心,具备从产品设计、开发到产业化的完整能力。企业每年在研发上都下大力气投入,企业的很多技术和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C的研发人员均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核心研发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且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加上研发的高投入,企业的研发能力强,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拥有发明专利20多项。企业D的研发团队由多位硕士和博士组成,其中高级研发人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专业扎实,创新能力强,形成智力合力。研发团队成员的合力促进了技术知识交换和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加速了新产品开发进程。傅家骥在综合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成功的创新是以人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认为,在一个企业里,专业人员以及专职群体的人数不同会使知识的深度及广度产生变化。专家越多,知识基础就越广泛,而且大量的专家可以使新技术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业B的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公司总经理就是技术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是一位懂技术的管理者。由于技术升级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识,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国内高校招聘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来充实研发团队,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与“培训”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企业每年需拿出一定经费举办各种学习活动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的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2: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研发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驱动的保障。研发能力越强,就越有助于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3.3市场需求与竞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是密切相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企业A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基石”的理念承诺:提供给顾客的产品100%符合相应标准及合同中约定的特殊要求,对顾客反馈的信息100%给予及时回复,不断开发更合乎客户需要的产品,不断改进和提高已有产品性能。企业B坚持以市场开拓为导向,专注于管道行业的技术装备市场,业务覆盖我国28个省市区,广泛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技术研发,现已成为腐蚀检测评价领域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企业。企业C为电力、煤炭、钢铁、机械等行业提供工业耐磨材料,企业注重用户需求,在新技术开发前,技术总监带领部分研发人员深入用户调研,倾听他们对产品技术要求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产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智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企业D紧跟市场需求,找准研发方向,研发了以IPTV流媒体服务器和机顶盒嵌入式软件为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形成互动电视媒体服务器、无线移动流媒体服务器等8个产品;企业还为海尔电视提供模卡电视业务中间件等。企业的客户群体遍及全国各地和欧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场。4家案例企业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潜在的收益。市场竞争迫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A的总工谈到,企业如果不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长期下去必死无疑。市场竞争让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危机感、紧迫感,从而使压力变为动力。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创新。如企业B与天津大学、大庆油田设计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开展技术合作,企业D与清华大学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院校开展项目合作,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接轨。Blundell(1999)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的竞争程度呈正相关。企业C的总监在访谈中也表示科技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且要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良好的行业声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3:市场需求意味着潜在的收益,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压力,进一步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3.4政府的政策与法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影响
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多给予税收优惠和项目基金支持,这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成果丰硕。企业A研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开发了水基层压油、数字印刷基片、层压型制卡带胶膜、纳米氧化铝等多种核心产品,多项产品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企业B在2004年、2008年两次国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蚀与防护地理信息系统(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数据处理软件(ESTECxp)、阴极保护静态数据记录仪(CIPS-Logger)等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升级。企业C获北京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公关项目资助,获得国内第一个“热喷涂粉芯丝材”发明专利、国内第一个“非晶电弧喷涂涂层”发明专利。企业D在2009年获得国家核高基项目的资助后,着力技术研发,产品技术创新活动大幅提升,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而且凭借领先技术优势,还为后期开拓国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术创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对创新的极力推广下,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很有价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伴随在一定的社会法律环境中进行的,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保护作用,如知识产权保护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等。周寄中认为,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联动关系,知识产权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如企业D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证书:“流媒体服务器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自适应网络带宽的多媒体传送系统”专利证书,“适应于带时移IPTV直播服务器的专用磁盘读写系统”专利等,明确的法规使企业的专利具有合法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Nord-haus研究发现,强的专利保护还会导致更多的研发投入。Barney认为拥有异质性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传统企业对专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4:政府的相关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提供保护。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规越完善,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
4结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这4个关键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在总结前文得出的4个命题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简称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别代表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是内驱变量(内部驱动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是外驱变量(外部驱动因素)。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组织者;企业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感召、激励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研发团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研发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市场需求意味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潜在收益,驱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竞争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其竞争力。政府的相关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关法规保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政府政策与法规进一步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4.2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1)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模型——ERMG模型,该模型给出了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4个主范畴,同时还给出了每个主范畴的详细构成因子。(2)研发能力这一关键驱动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鲜有涉及。技术创新由研发团队实施,研发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是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3)依据本文表2的编码数据,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驱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4个主范畴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企业家精神(85)﹥研发能力(76)﹥市场需求与竞争(70)﹥政府政策与法规(65),括号内数字为依据访谈语句统计的驱动因素对科技型中小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条目数。数字越大表示该因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越大。
在石油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石油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缺少技术创新,石油企业不可能走的很远,只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在我国80年代初期,那时的石油企业技术尚未成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根据需求研发了喷射钻井技术,该技术的研发使当时的石油产业发生了质的改变,不仅解决了钻井效率低的问题,更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也使石油企业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当时间到达90年代时,石油企业研究开发了新的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该技术的开发使用极大的解决了老区油田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提高了开采效率。
1.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是比拼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的社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石油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压力,更有国际石油企业的竞争压力,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将世界一流的科技技术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国际市场上早已经注意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如早前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研制的“地质导向钻头”,该技术可以根据地下油层的变化而自动调整钻探参数,不仅提高了钻井效率更是降低了成本。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石油企业必须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技术革命路线,加快改革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2.1适当的技术引进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确与国际石油企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高端核心技术,钻井配套设备等方面,而且在钻井效率与油气采集率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所以如果我们想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适当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我们技术水平处于欠发达阶段时,可以先进行使用与模仿,后进行自主研发。
2.2加大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
石油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同时,更要加大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力度,不能只是一味的引进和使用,而忽略自身的技术发展,相反更应该树立坚持技术创新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中的地位,赶上甚至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胜利油田从美国进口过水泥搅拌技术,由于当时的固井施工过程中用的水泥需要人工搅拌,人工搅拌不仅效率低,质量差,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亟需引进新的技术,在引进美国水泥搅拌设备后,虽然其解决了搅拌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其自身也有一些缺陷,例如适用范围小等缺点。所以该企业技术人员大胆的对该技术进行改造,不仅提高了其搅拌效率更是将原来只能搅拌2种物料提高到4种以上,此后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被推广使用,为油田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3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正确认识技术创新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很多人提到技术创新都感到离自己很遥远,认为技术创新高不可攀,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的灵感,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灵感。石油企业是大型企业,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工作到最终的油田开采,其中历经很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可以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宣传好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使企业员工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
3.2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当前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技术创新的政策,鼓励人们进行自主创新,所以石油企业一定要把握时机,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增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充分调动科研团队的创新积极性,并增加技术创新团队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
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有:
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而后者较易做到。
2.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3.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然而,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外部融资能力较弱。一是申请银行贷款困难。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而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透明、抵押品不足、技术创新风险等问题。二是风险投资不完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它的投资目标一般是极具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而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较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科技拨款,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同时风险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大多是由政府任命,政府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人,结果是阻碍了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既不利于资金管理,也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
2.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技术创新最终只有依靠人才能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极为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又一大因素。这其中主要是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能看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不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与储备,从而导致人才的大量外流和研发项目的失败。目前中小企业现有人才中,人才结构不合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偏少,学历层次偏低,直接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数量偏低,能从事研发的高级研究人员更为缺乏。
3.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合作
对于需要较高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处于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彼此孤立、相互之间缺乏合作而造成的。中小企业缺乏合作精神,喜欢单枪匹马搞技术创新,不愿与其他单位合作。一些中小企业也不愿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技术拿出来与人合作创新,这会使创新难度和风险增大;而且中小企业各自搞技术创新,有可能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某些中小企业失去技术上的优势。
4.缺乏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意识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然而,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要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必须以基础性应用研究为突破口,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寻求外部的支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与高校及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发,注重于短期的“灵活性”,忽视了长远的“科学性”,从而禁锢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5.法律、政策不健全、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难题;现行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没有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帮助。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密不可分。如美国在1982年就用立法手段确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健全的体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政府一直将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建设重点,国家的政策一直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无法享有与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受压制和排挤的状态,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地位。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
(1)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银行贷款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较难直接获得信用贷款,要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一是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可以将应收账款抵押取得贷款,此方法适用信誉较好的客户这一特殊群体。二是成立子公司。用母公司作担保,子公司向银行贷款。
(2)完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应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想融资方式。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运作的政策和法规。如税收优惠、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及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另外,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投资方和受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风险投资健康迅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2.积极吸收和培养人才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敢攀高峰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在稳定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力度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处于不利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彼此孤立造成,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中小企业可采取以产业或区域联合的集群模式获得“创新资源”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集群不但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也不会降低单独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既能通过竞争使得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创新动力及高度的警敏性,又能通过相互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中小企业集群把技术创新从不同规模的企业单体行为提升为更大规模的群体行为,整合出新的技术创新优势[2]。
4.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
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没有强大的企业技术中心及稳定的科研核心团队,加之产品技术封闭性强,更新换代快,更迫切地需要从大学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强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利用现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网络性和系统性,把中小企业的生产、产品与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5.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以日本为例。为加快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增强竞争能力,从1949年施行《中小企业组合法》开始,日本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日本效仿美国出台了适合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研究计划(SBIR),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倾斜,采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措施促使新技术在开发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实际生产和商业化转化[3]。我国应进一步加快立法细化相关法律,尽快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体系.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法可依创新利益得到有力维护。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经济领域中一支非常活跃的创新力量,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小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克服创新中存在的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合作不够的瓶颈,采用人才战略、合作战略和政策战略等,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梅王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一、 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及其构成是任何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颇多。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所揭示的内容实质大致类似,他们几乎一致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鉴于此,我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规模、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及归宿,对其所拥有的用于创新的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
我认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一定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下能力虽然在定义中没有涉及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但在“企业用于创新的各种资源”中包涵这层含义。涉及企业技术创新,并决定其水平高低的三种资源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那么,存量资源就是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人、财、物力资源;增量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从外部环境获得的资源。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对用于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用于技术创新的各种存量资源和流量资源的规模所决定的。如果企业的各种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利用,就会出现配置的瓶颈,从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对于企业而言,其用于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然是在其所拥有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有效利用,并充分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通过上述对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种创新活动可分为新设想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生产、营销、扩散几个环节,这诸多环节既有各自独立的要求和内容,又可以相互沟通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过程。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第一,投入能力。指整个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的投入,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比重A1,用“技术开发经费/销售收入”计算;技术开发人员比重A2,用“企业专职研发人员/职工人数”计算;技术开发装备比重A3,用“研发技术装备固定净值/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计算。
第二,产出能力。指技术创新可以物化的结果,包括专利数量B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数量B2;新产品先进程度B3,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数量/开发新产品数量”计算。
第三,实现能力。指企业实现的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包括新产品销售率C1,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计算;新产品利税率C2,用“新产品利税/产品利税”计算;产品利润率C3,用“利润/销售收入”计算。由此构成层次化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对自主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评价应通过企业家和员工创新欲望和意识、创新目标创新激励机制、创新预测和评估能力、与外界研究和合作能力以及实施能力等指标来测评。
(1)企业家创新欲望和意识。反映企业家思想意识的先进程度和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2)企业员工创新意识。主要反映企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和所起的作用。
(3)创新目标。是反映企业创新战略所形成的技术创新方向、目标,适应企业技术基础、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状态,最终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前景和可能。
(4)与外界研究和合作能力。是反映企业与外界环境、机构合作、沟通、协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企业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发技术创新的能力。
(5)创新激励机制。反映企业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指标的设计主要基于创新机制的不合理必然导致企业员工缺乏创造力,使创新活动大为减少。
(6)创新频率。指企业年内的产品创新数和工艺创新数,不区别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创新频率=年内产品创新数+年内工艺创新数
(7)信息采集能力。反映创新信息的获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该指标的设计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障碍而设计的,希望以此提高企业对信息收集的重视程度,尽快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8)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能力。反映企业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技术创新过程所固有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企业应随时对创新活动进行评价,发现机会,降低风险,保证创新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的几种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反映了评价方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观点.相应于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观就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从检索的文献来看,目前存在下述几类技术创新能力观及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要素观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要素观是指从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过程中所需的支持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它的基本假设是如果所评价的支持要素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我国学者程涛基于要素观提出了一个由“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4个要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观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过程观是指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的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它的基本假设是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多个环节,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合理划分。分别评价各个环节的能力即可获知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通常来说各个环节的能力越强,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由于对基础创新过程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基于过程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模型,以下举例分析:
(1)“机会选择―技术开发―样品制造―批量生产―销售”五阶段模型。依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和在不同阶段3类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与开发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几个方面。他们没有提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可以表达该指标体系模型设计的基本思想。
(2)“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过程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集“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一体的过程模型。实施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与制造两方面:而实现体现在销售能力和新产品的效益上;另外,创新活动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基于“决策―实施―实现”三阶段创新过程的特点设计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一个“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环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串联’关系,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并列关系”。于是,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系统观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系统观综合了要素观和过程观的观点,同时引入了系统的概念,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它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仅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流程,而且受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尽量把系统各要素考虑在内。才能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这一类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占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有赖于对企业技术创新本质的理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系统的观点为更多的学者所接受;但系统的观点也容易使指标流于表面。从而失去技术创新能力本身的特色。总的来说,现有的评价模型还是不够理想,需要在对创新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孙细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3.31-40.
[2]杨宏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1):53-58.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2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