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篇(1)

1引言

在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智能素养,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要摒弃传统只重视成绩的教学模式,倡导现代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使得学生增加对小学语文的兴趣,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烈学生,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受益。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教学

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顺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目标,花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也要重视,并且围绕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不要认为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意义的。

2.2培养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兴趣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小学生们的心智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引导,然而,培养小学生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小学生们的好奇心,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或者网络来进行教学,吸引小学生们的关注点,其效果是明显的,小学生们的兴趣更能引导他们的行为。

2.3小学语文的教学要偏向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掘出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实用性,也能为语文学习内容和课程实践提供丰富的内涵和有效的滋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2.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激烈学生

“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丰富养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学生课堂中犯错或者回答不上问题,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课堂知识技能,对实践技能也要培养。这不仅是对教师责任意识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反映,也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应当为之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7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以读为主,以人为本,以练为基”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我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让他们在读中感知文章主题,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在读中获得情感熏陶。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边欣赏美丽的草原图片,使他们从视觉、听觉上获得感性认识,而后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优美、清新的语句,感受草原的辽阔宽广、生机勃勃,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以人为本,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求异、求新,应珍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在讲到父亲说的“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段话时,我则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句话赞美了落花生默默奉献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父亲要我们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而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你愿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愿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要做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善于展示自我,推荐自我,让别人充分认识我、了解我。”“我既想有像落花生那样谦虚的品质,也想有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虽然他们的见解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其发自内心的表达。通过这种讨论,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 以练为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3)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作为一门致力于提高学生素养的学科,语文也渐渐得到了重视。在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就有关古诗词教学难的现状。对于理解能力不足、生活经验也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这些表达较为委婉的诗词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一味要求死记硬背仔细研究我们近些年来的教学就不难发现,多数课堂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在古诗词的讲解过程中,许多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体会了诗词中的含义,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背诵,并能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这样读书不求甚解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成绩,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究竟能有多大助益?我们心里自然都清楚。在这样缺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强硬的记忆,只会让学生有暂时的记忆,对诗中各种美好的意象都完全没有体会,甚至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更加不利于以后的学习。2.忽视古诗词的意境分析,讲解只停留在表面古诗词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默契地忽略掉了这一点。许多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都只是逐字或者逐句地将诗词拆开来解读,从而忽视了整首诗的意境美。比如,在讲《村居》一诗时,以往的老师只是按照课下的注解一点一点拆开来给同学们讲解,什么叫纸鸢,什么叫东风。这样枯燥的讲解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教学目标,更是将诗歌中原有的意境打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没有任何帮助。3.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相对强烈的小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兴趣是提高他们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最简单方式。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无非都是简单的词义讲解、单句含义、全诗的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每节课都这样就略显枯燥,对于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这根本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没有了兴趣,每一堂课上的讲解就都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捧场,没有应有的回报。

二、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改进教学理念要改变你做一件事的方法,首先要改正的就是你自己的观念。所以,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我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观念。我们要明确,古诗词是蕴含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瑰宝,其中的文化底蕴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考试的一项内容,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传承和发扬。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单纯地强调,这首诗要考所以你们必须要背下来,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比如,在讲《石灰吟》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告诉学生这首诗必考或者不考,而是耐心地讲解这首诗中蕴含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告诉学生这才是他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2.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就是诗句的直观理解和表面意义,为此经常将一首诗拆开来分析。这样的讲解虽然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晦涩的句子,但是整首诗的意境也随之被打散,所有的美感也都不见了。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注意教学的内容,保证在让学生理解的前提上进行完整的意境赏析。再比如,在讲《元日》时,教师可以把诗中的意境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这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现在的春节联系起来,帮助他们体会诗中的情景: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你们都长大了一岁,家里的大人们也都喝着新酒,初升的朝阳洒在每一户的窗上,家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换下。这样的整体分析过后不妨再加上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背景小知识,让学生能更形象的体会。3.改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总是避免不了一些枯燥,为了保证课堂的活力,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一些小游戏和活动。比如,在讲《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活中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氛围的保持。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渐渐露出了弊端,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读”,它是学生获得信息,获得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读的能力主要依靠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培养。“读”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主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怎样通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形成学生“读”的能力呢?那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朗读教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创设语言情景

演员要想使自己演的角色有血有肉,就要融入角色当中,和角色成为一体,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我们的朗读教学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关注,更能刺激学生融入感情朗读。在利用语言描绘情境时,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感情,利用语言带领学生入境,让学生仿佛能透过教师的描述,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时,教师以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来。师:大家有没有去过大草原呢?很多学生摇摇头,表示没有去过大草原。师继续:草原,一望无边,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在飘动着。快瞧,一群羊正低着头吃着草,有些羊在欢快地追逐着,还有牧民在草原上欢歌载舞。大家想不想一起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的早晨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尽情地朗读作者笔下的《草原的早晨》,一起体会草原之晨,感受画面之美吧!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给学生无限遐想,草原到底是如何之美?作者描述草原画面是否真的那么令人陶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细细体会。

二、展现语言魅力

语文学科就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它具备独特的语言魅力。而在小学阶段这份魅力的展现者就是教师。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而言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师要在把握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该激昂的激昂,该婉约的婉约,读出作者的“文章味”,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带领学生入境朗读。例如:在学习语文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范读,读出感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奶奶的白发》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其实,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奶奶满满的爱。可是,很多学生不明其中,读出了“责怪”的意味。于是,教师范读这一句,利用面部表情,将奶奶的爱读出来,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不是“责怪”,而是出于奶奶的爱,奶奶的话里洋溢着幸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慢慢体会其中的爱,深化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营造了和谐的朗读氛围。

三、音乐衬托语言

文字能够传递情感,语言能够传递情感,音乐同样也能传递情感,而且后者的感染力要强于前者。音乐对人的感染力非常强。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文相符合的音乐,渲染情境,以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带动学生的正面情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情境去朗读,最大化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极富音律之美。儿童诗中利用贴合小学生的语言,描绘了儿童欢度节日的场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节日的快乐,教师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感知这既是一首歌,也是一首儿童诗。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再利用钢琴版伴奏的《快乐的节日》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快乐的感觉,并将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还原。教师有感情地“领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跟着背景音乐,有节奏地朗读起来。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学生读出了快乐,也仿佛进入了节日的热闹场面。

四、多媒体强化语言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将多媒体引入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很多年,也为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做了很大的贡献。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化文字为具体直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一起感知文本之美、作者之情,与文本、作者无距离地交流,最终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而这些都能深化学生的朗读感知,让学生朗读起来更起劲,能融入更真实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了文本,进而投入到朗读中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少有学生见过丹顶鹤。课文名称为“美丽的丹顶鹤”,但丹顶鹤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却无从得知,教师也不可能将丹顶鹤捉到教室,让学生观察。于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不同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丹顶鹤,体会丹顶鹤的美。跟随着图片,学生对丹顶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对它的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投入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丹顶鹤,学生很容易读出丹顶鹤之美,读出赞美之情。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所以,我们要格外地引起重视,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心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是没有想去付出努力的动力,反之,若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就会喜欢语文,就会对语文下更多的功夫,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所以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于语文这门需要安静的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小学生并不喜欢。虽然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很多的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仍旧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所以,老师应该采用多元化、多变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学习生字、课文分段以及课文总结三部分,并且过于重视这些基本教学模块,而忽略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使得小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这三个知识模式下,不能得到更宽的扩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三)老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小学课堂中,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的课堂,通常在几十人左右,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都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也会参差不齐。但是很多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没有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在这样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习基础薄弱,无法跟得上语文教学的进度,就会更加落后,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整个集体的总成绩停滞不前,甚至趋于下滑。

(四)没有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现在绝大多数的小学都已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设备在那里很多都是摆设,没有得到利用。原因是一部分老师觉得多媒体不实用,只是画面比板书花哨、好看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有一部分老师觉得多媒体使用起来太麻烦,还要在课前进行课件制作,浪费时间。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很多农村小学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很多老师对电脑知识了解甚少,不具备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不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所以,这些设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飞速发展,不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就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水平也很难提高。

二、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是指:用运动语言、音乐以及实物等手段,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情操,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以往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表演一些小话剧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就行话剧表演,以话剧的这种表演形式,让学生去感受课文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会比较累,因为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标准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慢慢地进步。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集体的学习氛围会越来越好,集体的整体语文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携带声音、动画等优势,而这些却恰好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要素,所以,在课堂中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多媒体拥有网络上的庞大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那些不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的老师,要加以培训,使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科技设备的使用方法,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更好的教育。

【结 语】

小学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老师在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积极参与语文学习,进而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着眼于小学语文相关的教学理论,笔者将探究性教学方式理解为,施教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用和科学探究方式相似的方式对本学科知识进行自主主动的探究,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掌握的环节,对问题探究的策略予以解读并将其合理实施,进而将本学科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起来。

一、打造科学的探究机制

探究性教学之于小学语文中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施教空间,所以,设施探究性策略,施教者需要逐渐将能够便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施教情境创设出来,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收获探究的快乐。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传统语文授课环节,师生之间为一种主动及被动的关系,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和谐。但是新课标更为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在一种融洽、民主、平等的引导及思考的氛围中,将双方见解及情感等进行交流。

第二,借助形式多样的教辅用具,便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科学的教辅用具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比方说多媒体直观形象特征能够将学生凝聚在多彩画面中,营造其探究的氛围。所以,能够着眼于学情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将各种兴趣小组组建起来,施教者以观众或者辅导者的形象出现,将科学的探究情境构建起来。另外,紧密联系实践也是不错选择,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对伽利略所得结论等进行验证。不管借助何种策略,施教环节不单单是注重对施教者当前感官的刺激,也应当注意对其终身发展的影响。

第三,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受教者的探究行为予以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的相应目标明确于各个学段。应当注重小学语文施教的具体特征,有效借助实际中的授课资源,将更多内容多样的实践活动呈现于小学生,将其学习语文的空间不断拓展,于观察及应用中深化探究程度。在实践《创办班级图书角》这一授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发挥班委会的优势,带领班级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大家轮换担任图书管理者的角色,探究将图书造册登记的策略,策划借书卡的版式,定制借阅图书的机制等。借助相应的探究活动,受教者探究性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并能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打造开放形式,焕发语文活力

第一,进行空间拓展,令时间开放。语文之于小学生,应当打破教室空间及课堂有限授课时间的限制,令受教者双眼捕捉到课堂之外的更多知识空间,可以在授课之前、之后,课堂之中,课堂之外汲取知识,令课堂更为多彩、丰富、灵动。比方说讲授《颐和园》篇章的时候,图书馆、因特网、电视、广播及报刊等都可以是不错的教辅资料,将和文本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总,可以以多媒体PPT形式将图片或者视频文件进行展示,令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将受教者的生活经验予以挖掘,借助相应的调查、寻访等方式,有效衔接课内、外知识,令受教者带着浓厚兴趣进行资料搜集,增加知识。唯有不断将受教者的视野、大脑等予以解放,才可以令其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

第二,开放授课内容。施教的目标在于“人”这一语文教育应当注重的重要元素,因此,应当注重对受教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令其能够秉承传统文化之脉,吸取当代之优,积淀文化底蕴,因此,需要借助开放理念,打破语文课本的限制,积极将授课及学习理念予以更新,延展至和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各个领域,由此,令受教者从众多的课外知识当中获得和自我探索相关联的依据,在其历经择取、探究、汇总及阐述相关信息的历程中,才可以令思维更为活跃,进而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质疑,将科学见解呈现出来,进而更为有效的解读文本。比方说,讲授《啄木鸟和大树》的文章的时候,大树的顽固,不愿意听取外在意见,最终导致病死的下场,有着深刻的印象。但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他人的话是否都应当听,自我主张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一角度上,施教者就可以将和《小熊画兔子》这一课外读物相关的文章讲于学生,令学生积极思考,就像小熊那样没有自我见解,盲从他人指点,导致所画兔子形态“三不像”。借此,将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呈现于受教者,进而令其印象更为深刻。

上述便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授课环节有关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拙见,尽管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笔者深信,伴随不断深化的新课改的实施,施教者对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掌握自当会更为精准到位。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1-01

现今教学提倡“以生为本”,也就是说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语文教学注重文本,而现实却是学生对文本阅读上的兴趣不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也就意味着必须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保障,一旦有了兴趣,不必教师看管、要求,就会自觉性的完成任务,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文本阅读方面的不足

根据新课标要求,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变化,文本阅读在小学教学中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初步认识口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第一道大门[1]。虽然教师的思维改变是一个进步,但是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中却有明显的不足,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文本阅读兴趣的激发上存在的主要缺陷就是注重形式的新颖,忽略了教学初衷。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引入了与时代接轨的新型科技、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但这些技术中也有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阅读激发中被错误的利用,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例如:多媒体技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只注重形式的新颖,忽略了教学的初衷。

多媒体技术在几年前被引入教学范围,几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为了达到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目的,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课件,这些课件主要表现特点就是形式太过新颖,在画面、音效上都做了处理。诚然,此种方式的确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但其缺点却往往被人忽视,这种教学方式结果会使得学生只记住这些新颖方式展示的画面、音效、场景,却忘了教学内容。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达到目的,却忽略了教学初衷,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二、激发小学教学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最近几年提出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文本的表述自己感悟,最后向学生描述文本表现的情境,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文本产生兴趣,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根据具体情况来讲,文本阅读就需要一定的情境,与其没有感情的进行阅读,还不如倾听教师的描绘,开展想象,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这将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二)注重文本阅读方式

文本阅读在小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让某一个学生阅读,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就只是阅读,没有情感也没有比较,十分枯燥,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更能够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厌恶,认为这是一种噪音,毫无美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现在要做的一点就是在文本阅读方式上进行创新[2]。现根据有关案例提出几种阅读方式:分组阅读,就是将班级的学生按组进行划分,让他们阅读;竞争阅读,教师有选择性的选出几名学生,对同一文本进行阅读,让学生进行评定;角色阅读,选定几个学生对文本较色进行分配,让学生有感情的阅读。当然,除了现在提供的几种阅读方式,还有其它的,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加强文本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寻求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彻底放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不仅因为“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还因为小学生现在正是处于懵懂的年级,脑袋里充满了“为什么”,不得到答案就不会罢休。而原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够解答他们的疑问,还很有可能会生生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这就注定小学语文教学“填鸭式”的失败。

尽管教育理念不断改革,但是“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永远不会变的,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小学中的能力培养很重要,尤其是语文,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能力。所以文本阅读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并非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足够的耐心来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篇(8)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教育和指导。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汲取知识,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通过对学生的社会性情感进行引导和培育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桥梁,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促成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和地位

1.情感教育的意义

好的教育是从小就要开始的。小学时期,正值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小学生还不能对事态的正误进行正确的判断。若没有教育好,一旦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和想法,就很难使其改变,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的感化作用。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意义。

2.情感教育的地位

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快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而在情感教学的这一过程中,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不仅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必须做到情境交融,重视情感教育,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

二、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换位思考,重视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轻视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低落,并出现了讲学分化的现象,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看出,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变往日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去体悟语文学习中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2.建立师生沟通桥梁,创造良好的环境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而有的学生乖巧聪明,学习能力强。所以,教师可以设法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关系,相互之间帮助学习,从而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不管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的过程中,教师都应学会观察学生感情和学习的动向,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贴近学生的心灵,懂得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教师还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并对学生进行勉励和支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教育感化作用,从而更深一步地建立醇厚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运用多媒体授课

在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难题。就是教师还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表达给学生,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够完整地理解文章内容。而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它能完美地解决教学距离感的问题,使课文内容生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截取相关的影视视频或制作生动的PPT,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可以让小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更能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受到小英雄雨来优秀品质的感染,从而学习到他身上勇敢聪明的品质,便于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篇(9)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交流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违背了语文作为一门交流实践性较强学科的特征,使语文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同时由于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实践,学生对生硬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语文的欲望,使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第三,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将滞后。由于小学时期是其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教师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机械的学习记忆方法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学生养成思维上依赖教师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将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最大障碍。

二、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教学方法。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操场上》时,教师可以将操场作为课堂,学生观察操场上其他人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从而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能够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课间或课后在操场上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境课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语文具有实践、交流和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这些特征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春雨的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春天进行细心的观察。对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特征进行记录。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柳树变绿了、小草发芽了、泥土变得更加松软了、小鸟的叫声也越来越多了。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进行讨论,相互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认识。这时,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展开,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发现春天和自己观察的结果是一样的,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引导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体,要想赢得持续而长久的深刻效果,必须坚持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和谐状态下良好运行,否则难以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项知识传递活动,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品质、形成良好个性的有效平台。在重视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策略的形成与应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教学活动的现状

即使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象:一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学结果,轻过程方法;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机械化记忆,轻创造性品质培养”的陈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二是教学策略优化不足。许多教师对学生缺乏充分了解,未能熟练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因而在教学策略选择上缺乏客观性依据。三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依然认可“促使学习水平有效提高,能让学生考取优良成绩,从而赢得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目标。这既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素质教育初衷不相吻合。四是课程活动模式和教学方法老套陈旧。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依然普遍以“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模式为主,“霸教弱学、以教促学”现象清晰可见,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的低层次化发展态势。

教学策略分析与应用

情趣化课堂教学策略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对情趣化活动存在比较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从中获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录像视频,各类鱼儿在海里游来游去,各色植物在海底飘来荡去,那幽深静寂的空旷环境以及偶尔发出的浅显声音,让人感觉非常地新鲜好奇。播放前要求“记住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哪些动植物”,之后让小学生比赛回答,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给予更多内容的补充。既可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集中课堂注意力,又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

开放性课堂教学策略 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与本校校长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效,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更加促进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来当导游》口语交际中,有学生谈起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学生谈到“黄山四绝”,有学生谈及麋鹿的传奇经历……可谓滔滔不绝、有声有色,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感染力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只有充分调动实际感知和生活积累,才能让小学生说得真、说得趣、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