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比较粗略的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本科毕业暑假阶段至研一入学: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把本科一些重要课程以及office重学一遍,自己在网上找了一些高校的视频可以辅助学习,主要要学好三大力学(特别是结构动力学),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若时间还可了解一下研一的课程!
研一:
本学年除了完成研一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之外,还要学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口语水平,当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学习好上述课程,除此之外的时间可以去学习论文的撰写、阅读专业书籍、学习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ABAQUS以及在网上找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去了解最新信息。
研二:
本学年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和撰写论文以及完成导师所接的项目。除此之外还需多阅读有关研究方向的书籍,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
研三:
本学年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色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究生生涯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品质十分关键,学习方式也将由被动式接收转变为主动式学习。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水平、人际关系都将发生很大转变。我将好好利用研究生这个发展舞台,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与生活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实现目标。加油!
学习计划会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以及自我认识的提高而做调整,以上只是初步计划。
我个人的特点:
1、喜欢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有很强的规划意识,并且在生活学习中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
2、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我并不是一味的读书,也爱看看其他书籍(如经济等),也注意学习与娱乐相结合;
3、喜欢独立思考,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寻求解答。
一、项目教学的提出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模型,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大多为单一的讲授、问答和案例等传统式教学,其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研究和探索一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近几年,项目教学法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所谓项目教学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法非常适合工作体系下的课程教学,而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我们要有所借鉴的引入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包括任务目标、计划、实施、评价四阶段,现结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
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是项目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时,应引导学生把学习整门课程当成是企业要做的一个大项目,把国际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看成是三个分项目。同时帮助学生划分各个分项目所包含的章节(各章可视为子项目),并根据教学计划分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二)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是项目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时间节点图的基础上,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教学计划书,其主要包括各个子项目(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前课后要查询的资料等。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分小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分配小组时,教师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实际情况,规定形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和男女比例,小组成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推举和轮换小组组长。
学生在根据教学计划制作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学习计划的内容设计,如,计划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组成员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讨论后解决的问题答案及有哪些问题仍未解决等。项目进行时,应记录课堂布置的项目任务。如: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PPT演示、课堂讨论、辩论热点问题,课后作业等。同时列出小组提出的与分项目相关的热点问题。实际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课堂讲解中没有理解的部分及课后预习中仍未解决的部分。项目自我评价部分,可以分四个等级打分,A(90分-100分)、B(80分-90分)、C(70分-80分)、D(60分-70分),同时说明其理由(可从优缺点两方面谈)。了解了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将会对第三阶段的具体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计划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完成各个子项目是项目教学的第三阶段。首先,教师根据各个分项目(三大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如,国际贸易理论政策这个分项目,与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原理有交叉的内容,教师在实施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积极引导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辅助补充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避免了交叉内容的重复介绍,同时也在学生的角度再现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为使教学内容鲜活,应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混搭,学生课堂PPT制作及演示,案例教学,小论文和热点讨论及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实施完成宏观经济政策这个分项目时,由于该部分涉及的社会热点较多,教师可设计多个讨论方案来让学生实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步骤1学生分小组制作PPT;步骤2 PPT上传邮箱,每个小组根据PPT评分表给其他小组打分;步骤3课堂陈述、小组答辩;步骤4学生和教师总结评分;步骤5教师总结。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课堂陈述和小组答辩环节,真正展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极大兴趣。
(四)项目评价
师生评价交流是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中包括学生完成每一个子项目的自我评价、其它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完成项目的情况,其它小组评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评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整个项目教学就此达成。然而项目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整个项目流程,尤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每个子项目的学习计划是整个项目教学进行中最难把握的一环。因此,项目教学的实施推广,在教师提升自我的基础上,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三、结束语
项目教学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每个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参与项目实施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应变、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实用型高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宇静.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3)
[2]章辉.《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商业经济,2009(12)
[3]方晓莹.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气象人才为特色的行业型高校。学校从2005年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学分制,经过近6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减少学分制下教学的弊端,建议有条件的学院开展导师制。为此,应用气象学系作为应用气象学院的教学机构之一,承担了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的探索实践,选择2007级的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实施导师制,经过4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在介绍应用气象系导师制实践的基础上,介绍导师制实施的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方案简介
应用气象学专业每年招新生约100名,师生比约为1∶5。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100%,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50%,青年教师(35岁以下)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30%。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农业气象方向,一个是城市气象方向。因此,根据应用气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生情况,提出“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分阶段”是指在对新生和大二学生实行导师制时,选择教学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和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和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解决。
这也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第二阶段选择专业方向打下基础。当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科研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邀请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加强对其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素质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因此,“分阶段”的导师制在整个本科阶段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师生之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对培养学生最为有利。“双选”是指进入第二阶段,采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施导师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配导师。
在选配导师前,指导教师采取科研汇报、举办学术讲座或读书报告、张贴个人简介和科研成果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等;学生同时采用实名申请、参加课题等形式,向教师宣传自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在第二阶段,参与分配的导师通常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业务中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采取“双选”的方法,更利于透明公开的导师分配。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建设
为了导师制方案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从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制定原则和制度,规范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1.导师制目标体系建设。确立明确的目标,为导师制的实施指明方向。实行导师制要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在学分制下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两者结合,确保导师制的顺利实施。目标体系包含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1)宏观目标,即在学校制定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应用气象系的导师制目标。
(2)微观目标,是指导师工作目标和学生自己制定的成才目标。其中,应用气象系制定的导师制目标是指导教师工作目标的指南,在整个导师制目标体系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指导教师依据系上制定的目标为学生的成才目标进行指导。因此,实行导师制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学生的成才上。
2.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导师制管理组织体系,由学院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成员由应用气象系教师及学院教学秘书组成。其工作任务为:负责制定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各种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协调工作;编制导师制实施的工作守则,全面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及时收集学生及其他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导师制的运作情况,完善导师制。
3.导师制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双选”制度,规范导师的聘用程序。其中,能够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经历,且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先推荐。建立监督制度,定期检查导师制实施过程,记录指导内容,每月向学院教学主管院长汇报导师制实施情况,形成院级监督、系级监督和学生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完善导师制实施方案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配套建设约束与激励机制。建立约束制度,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上限,规定各阶段导师指导的主要职责内容。建立激励制度,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数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参加学习或科技活动次数、交流报告场次等定量的指标与指导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4.导师制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评价应该着眼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激励导师工作。通过肯定导师的工作,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需要全面地反映导师制的有效性和绩效,做到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可采用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对导师及导师制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用气象系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注重评价结果反馈,以引导、激励导师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整理评价资料,建立评价档案,为学院评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三、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
经过4年导师制的实践,应用气象学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较上届学生平均高6%,四、六级通过率较上届提高9%,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达到98%,较上届提高3%。在毕业生中,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近35%。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数达到22项,其中获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项,发表科技论文1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达16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共4次,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毕业生中,除攻读研究生以外,40%的学生被机场气象台、航空公司录用,近50%的学生在各级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就业,从事重要的气象业务、服务、气象探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根据2011年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应用气象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7%以上。从上述成效可以看出,在采取导师制后,2007级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更主动地通过导师来寻求解决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导师的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了科技产出,奠定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够在今后的深造学习或业务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应用气象学专业导师制的建议
学分制下应用气象学专业经过一届学生的导师制实践,虽然建立了导师制运行模式,规范了导师制实施方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同时也是研究生指导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增加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指导教师压力增大,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可以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公派留学早已有之,我们今天所讲的公派留学是2007年开始,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设立实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国家公派”。其目的是6个一流,在一流的大学,选拔一流的学生,去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
在研究生阶段,公派留学项目主要分为以下4个类型:攻读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是2013年新增的项目,因为是第一年,名额较少,2014年是否会增加名额还不得而知。
No.1攻读硕士学位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是指整个硕士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拿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和高校应届本科生。应届本科生一般需要成绩优秀,拿到本校内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这类项目并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原因在于,国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硕士阶段,硕士仅仅是本科和博士之间的过渡阶段,不少国家称之为“准博士”,时间一般都较短,不少国家是13个月。很显然,仅仅13个月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出“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的,因为并非主流,所以名额比较少,2013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仅仅有50个。
因为国外的硕士阶段时间少,所以国家资助的期限是1~2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需具备对方学校出具的证明以及对方教授出具的正式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外方导师要为非华人导师。
No.2联合培养硕士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指硕士阶段的部分时间去国外的大学学习,即通常所说的硕士对外交流,针对的是在读硕士。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而是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依然不是公派留学的主体项目,其原因和公派攻读硕士不是主流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因此,名额较少,2013年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250个名额。
因为是对外交流,故此时间要比公派攻读硕士的时间更少,国家资助的时间是3~12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中外双方联合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国内就读院校与拟留学单位实质性合作协议复印件。
No.3攻读博士学位
能申请到这个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整个博士培养阶段都将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最后拿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个项目针对的是国内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硕士生、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外就读的自费留学人员。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的是直博,应达到校内推荐免试研究生水平。
公派攻读博士学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周期都比较长,名额也较多,2013年全国共选派2500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留学。
留学期限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一般为3~4年,资助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所以,如果你去美国读博士,你要事先做好沟通,同时要做好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的准备,因为美国博士一般学制为5年。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No.4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指仅博士期间的部分时间在国外的大学度过的研究生,即通常所说的博士对外交流,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只能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针对的是在读的优秀的博士生。主要面向“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选拔,所以这类高校的学生成功申请的概率更大,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与项目院校以签署协议方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和双方的责任义务。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依然是国家公派的主流,其原因和公派攻读博士学位类似。因此,名额比较多。2013年共选派350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半年到两年。申请时应为国内高校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以上4类公派留学项目的资助范围是一致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即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交际费、一次性安置费、零用费等。每个国家不同,每个学位/专业也不同。对于英国、美国等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一律按照留学身份所对应的最低生活费资助标准进行发放,不足部分由国外管理单位补足。
大家要注意,这些资助是让你能够完成学业的,不可能太富裕。即使如此,比自费留学要好上太多,自费留学要自己拿学费和生活费,以美国大学为例差不多要每年30万元人民币。
申请公派?先得拿到外方offer!
公派留学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通过高校进行的,即通过高校进行选拔,而高校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这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解读),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的直接申请。公派留学与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序不同,并非是先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再申请院校,而是拿到了国外学校免学费或奖学金的offer后才能申请国家的资助,所以能拿到国外院校的offer才是第一位的。这和国内的推免相类似,学生在推免时首先要有学校能够接收,不然名额就浪费掉了。
公派留学项目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申请人查看选派办法,确定是否有资格申请。如果有资格,学生自主联系,提交符合外方入学和培养要求的外语水平、成绩、学历学位及科研情况及推荐信等,取得邀请信或入学通知书。时间一般是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
想要顺利拿到offer,联系学校是重中之重。联系途径主要是3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多种原因,促使了中国“考研热”的诞生,我们在网上不乏看到高校各种千奇百怪的考研占座现象以及漫天飞舞的考研培训班广告,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做,有的同学甚至会觉得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觉得后悔读研究生等等――他们在学习中开始迷茫。所谓“迷茫”是指个体因面对客观事物或处于某种情境时而产生的分辨不清,失去辨别力、判断力,不知何去何从,全然不知所措的一种状态![1]这正是当今部分在校研究生的一种状态,面对他们的迷茫,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通过与研究生的访谈发现他们迷茫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其根源来自于入学动机的不明确。
二、不同的入学动机产生不同的学习迷茫
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是指在读研究生在选择继续读研究生的原因。根据调查发现研究生入学的动机大概可分成三大类:“被动顺应导向”“就业导向”和“学术研究导向”[2],其不同的入学动机便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状态和迷茫。
(一)被动顺应导向类硕士研究生及其学习迷茫
这类学生常常是抱着不得已的目的,或是对现实的逃避,或是受环境的影响,入学动机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其主要表现有: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通过读研来改变,但对所学专业便没有清晰的认识;找不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出于就业的压力;周围朋友都选择了读研,所以也跟着一起报考研究生;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等。
(二)就业导向类硕士研究生及其学习迷茫
这类学生认为拿到高一级文凭和学位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他们的入学动机非常清晰明确,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进一步积累人力资本,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或希望以研究生文凭作为进入理想的行业或职业的“敲门砖”。
(三)学术研究导向类硕士研究生及其学习迷茫
这类研究生选择升学是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希望在学术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在研究生的学习中相比前两类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浓烈。
他们在所有研究生中是对学习最积极的群体,大家似乎觉得她们不会迷茫,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迷茫,主要表现在: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较高或严格,学习目标的改变,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不是很快能看到成效,并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时常会因为效率不高而沮丧、困惑!
三、如何走出迷茫
不管我们当初的入学动机是什么,当我们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时间似乎已不允许我们长时间处于迷茫状态,那样我们将失去三年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过去的入学动机,积极调整,早日走出迷茫。
(一)重新审视入学动机,正确认识自己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应该再次审视自己当初的入学动机,并进行重新的理性定位,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当前的知识、能力处在怎样的水平,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还有哪些不足,还需要哪些提高。“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通过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了解自己,才能明确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才知道从哪里出发;了解了自己才能知道起点在哪里,从不知做什么的迷茫中走出来。
(二)明确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方向
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其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与本科生的学习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研究生到底要学会什么?美国科学院的一本书《Caree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tudent Planning Guide to Grad School and Beyond》,谈到了研究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其重点不是你会不会做科研,更为重要的是它对自己4方面的培养:思维层次和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个过程可能还会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会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等。
(三)调整不良心态,脚踏实地付诸学习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追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个时期的研究生不仅要适应学习、生活及人际环境的改变,而且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也超越于本科阶段,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那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首先要相信自己,并给予积极的自我暗示;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合理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要将学习付诸于每日的学习行动中,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迷茫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生活,对将来的就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调整心态,将学习付诸行动。相信当我们走出迷茫之后,一定会充实而快乐,这样在三年之后的今天才不会为曾经的选择而后悔,也不会为曾经的虚度而惋惜!
【参考文献】
[1]李彩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迷茫感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吸引具有优秀科研业绩和培养潜质硕士毕业生攻读我所博士学位研究生,鼓励硕士生潜心学习与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招生质量,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组在博士生招生中的作用,2017年我所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凡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可直接参加综合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申请者必须满足我所博士生招生简章报考须知规定的报考条件。
2. 国内“211”高校(含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中的土木工程、力学等相关需求专业的应届(往届)硕士毕业生;以及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3.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二、工作程序
1.报名及材料提交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scyz.sceea.cn/。申请者在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并按规定填写报名信息,上传所需要的报名材料和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报名结束后,申请者需认真准备如下申请材料:
(1)通过网报系统打印的《报名信息确认表》,要求本人签字;
(2)用A4纸张双面打印“报考登记表”;
(3)身份证、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复印件;
(4)本科和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须授课单位或档案保存单位盖章)、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
(5)两份填写好的专家推荐书。由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研究员(或相当于研究员)职称的专家作为推荐人,其中一名推荐人必须是拟报考的博士生导师。推荐人可将推荐书填写完毕后,直接(或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后交被推荐人)寄(送)往我单位;
(6)体格检查表,请持打印的体检表(贴照片)到县级甲等以上医院做身体检查;
(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加盖档案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公章)一份;
(8)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及论文评阅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摘要和目录;
(9)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10)其它可以体现本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相关材料。
申请者必须确保填写的信息和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填写虚假信息或提供虚假材料的申请者一经发现将随时取消其录取资格,并不接受其再次报考我所博士研究生。
2.资格审核
专家小组对申请者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入下一阶段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
(1)考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与取得的成绩;
(2)考生从事报考学科领域的工作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高水平文章等;
(3)考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等;
(4)其它与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有关的因素等。
3.答辩考核
资格审核通过的考生进行公开答辩考核。考核分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知识不少于两门专业科目。每科目满分100分。
(1)研究所组织专家成立考核专家组,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就申请人是否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招生计划按照择优选拔的原则形成考核意见。考核专家组由5名以上研究员级专家组成。
(2)申请人简要介绍本人学习经历与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攻读博士的学习计划和科研工作设想,并接受专家组提问。每名申请人的阐述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不少于8个。
(3)答辩考核公开进行,全程录像,并安排专人进行记录。
4.录取
研究所根据导师考核意见和学科综合考核结果,结合导师的招生名额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的申请者可在秋季入学,但必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三、相关要求
“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工作要自始至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做到程序透明,操作规范,结果公开。
1、关于考试科目的组合问题。我第一年报考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因为想要先试试注会考试的难度,所以在报考科目上没有贪多。我认为基本的原则是一到两门难度大的,再搭配一到两门难度小的来报考。我认为的难度排序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
2、关于时间安排上。其实我2012年就报考过注会,但是因为那年正值本科升研究生阶段,暑假的时间都用来旅游了,没有好好的利用,最终基本没有看书,弃考。2013年报考了两门,但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复习计划,虽然以比较高的分数通过,但是是在复习的最后一两个月才开始发力,基本每天学习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12点,中间可能只有1到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搞的很疲劳和紧张。在2014年的备考中,我接受了教训,从4月开始,我就制定了学习计划,安排好了四门的复习时间。所以做好充分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要让自己在思想上提高警惕,严格遵守。
二、我认为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学习注会的教材内容,这只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我在第一遍学习四门课程时,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比如在两个月内依次完成四门课的学习,顺序为审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完成一门课后再开始另外一门课。第一遍学习时,直接边看教材边听老师的基础班视频,我认为这样能够节约时间,将教材和老师的讲义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每天的时间分给两门课程来进行强化学习,精读教材,做习题。因为第一遍时没有做习题,所以这一遍把视频先放下,巩固教材和笔记,做每一章的习题。我比较爱钻研教材,尤其是审计,第一次学习时可能觉得不着边际,但是多重复几次,多阅读几次书和讲义,将整体内容串联起来,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阶段,重复阶段。我在考试前的心理准备是这样的,虽然注会是60分通过,但我做的是必须得80分以上的准备,留下充足的空余。如果你的心理准备只是60分,很有可能最后与通过失之交臂。所以要不断的重复复习知识。在这一遍的学习中,我会看强化班的视频。强化班老师讲的内容比较简略,但是可以很好的将知识前后串联,并且重点非常突出。在前两遍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内容,通过这一遍的学习可以很好的理解,并且在这一遍的学习中,要为每一章的知识画框架图,将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用自己最熟悉的、最简便的方法记录下来,为最后一遍的复习做准备。
第四阶段,到这个阶段,对每个章节的考点已经比较熟悉了,要做的就是加强记忆和熟练度。我会看习题班的讲义,选择性的听自己掌握的不是很好的题目。这个阶段,我基本只看自己在上一阶段总结的内容,经济法和税法我都有一套自己的笔记,一次次加深记忆。
第五阶段,在考前10天内,做模拟题。
1.有利于课程的合理贯通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德国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培养是分隔进行的,而美国大学则从组织结构上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创造了结合的环境。因为美国研究生教育计划是建立在一个广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基础上的,而且在同一学科中,许多教师同时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这对于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使本科生也能尽早涉足科研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研究生教育准备和筛选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2.有利于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学系为研究生培养重要载体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美国研究生教育计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博士生修业计划为例,它包括了听课、课堂讨论、研讨会、科研或教学实践、论文撰写等内容,并规定在第一、二年内要进行与培养目标、学科研究大方向相关的课程学习和讨论。通过在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引领下的必要的课程学习及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和科学研究或教学实践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博士生努力打好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开拓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寻找和确定有价值的论文课题,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这样一种过程正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3.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跨学科合作
由于专门设立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院,统一负责招生、课程、学位标准、奖助金、资格考试、学位授予等事宜,使研究生教育培养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避免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由个别教授管理、控制而带来的问题。同时,研究生院还可以发挥其宏观协调、组织的功能,在全校范围内促进跨学科和跨学院的研究生计划和科研工作,从制度和工作机制上推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
4.有利于丰富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培养更多更好的研究生
众所周知,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即是在科学研究活动和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简单一对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个环节中,师生间同样也存在重要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由于专业式模式在重视科研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课程教学,这样,师生间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又形成了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同时,还由于几门研究生课程往往是由多位教师分别教授,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所接触和具体接受指导的就不仅是入学时所选定的一位导师,而是一个教师集体。另外,这种模式注重班级教学和集体培养,教师也就会在某个具体环节中同时面对和教授同一学科乃至是相近学科的多名研究生。在这样一种多层次的、师生之间交互的由个人和集体共同形成的学术环境中,便派出生学徒式模式所缺乏的效应。这有益于研究生在接受教师指导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中,博采众长,并逐步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克服或减少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同时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批量地培养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必要的课程,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进、调整和改革,其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在沿着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条主线上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重视基础理论课程
这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总结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教训。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二战后美国各界开始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特别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规定研究生必须大量参加各种类型科研工作的同时,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了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从而为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质量和科研水平创造了基础性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左右。即使是博士生教育,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必需的基础课程。如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必须完成4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统计分析、研究设计等。
2.强调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
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在这样的研究中心里,研究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比如城市规划这门跨学科课程,是把应用工程、政治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建筑学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斯坦福大学聘请了土木工程、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课程,并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培养了新型人才也产出了新的科研成果。
3.修习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为了保证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并顺利完成修课,研究生教育计划会明确规定哪些是必修课,说明一般的修习规则和应积累拿到的学分,并告诉学生修习课程应完成的时间段。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计划就对有关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作了规定,并提出了四年完成的要求,其中前两年的课程学习是主要任务,而第三年则必须完成课程学习转入论文的编写工作。但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纽约大学法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法律以外的课程,涉及经济、心理学、医学、历史、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有助于未来的法律工作者正确评价所处理的法律问题的意义和更好地掂量鉴定证人的言词。课程修习的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坚持了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也兼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专长,有利于增加研究生学识的厚度和宽度,使之既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家们,也具备多面手的潜能,从而能较好地应对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快速发展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各种挑战。
三、以质量为导向的培养方法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于培养对象、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教育手段,恐怕是人才培养教育长链中最接近学生、最直接制约效度的一环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如何把握这一环节的呢?
1.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注重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素质
虽然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思想一直并存在大学里,但是,当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走向成熟之后,在研究型大学中,培养、塑造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研究的素质,始终是其人才培养的原则和主题,尽管在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类型、标准和知识结构中会打下不同大学思想价值取向的印记。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把录取新生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塑造科学精神的工作起点:不仅要看申请人的前置学历、学位,教授推荐意见,必需的考试成绩和社区服务经历等“常规”条件,还非常重视通过面试、加试、笔试等方式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在这过程往往有多名教授参加,有时也包括高年级的研究生。研究型大学在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安排研究生的有关活动时,把怎样有利于培养和发扬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创造性研究的素质作为他们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在常规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大纲中,教师的讲课非常精炼且具有启发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不给出答案,而是以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或互相展开讨论。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非常注意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科技界近斯的研究进展及时补充到课程的讲授中,而有些选修课程的教材就是由相关领域正在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科技动态等内容以活页的形式分期汇集而成的。这样一些思路和实践是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吻合的,对于养成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2.既抓好课程教学,又重视科学研究活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简介
2001年欧洲理事会正式出台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英文缩写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提供了一套详尽的语言教育学、教、评方案,成为整个欧洲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领域中最有导向性、指导意义和影响力的纲领。因此,CEFR被誉为欧洲现代语言教育的“大革命”,谱写了世界语言教育的新篇章。
CEFR将语言运用水平区分为三个等级,根据can-do水平情况将三个等级细分成A1到C2共六个逐渐提升的水平标准。第一等级,精通运用水平,包括C2(精通级)和C1(高级)。第二等级,独立运用水平,包括B2(中高级)和B1(中级)。第三等级,初级运用水平,包括A2(初级)和A1(基础级)。欧洲理事会语言教育强调两个理念,即多语言制度和多元文化。
二、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现状概述
1.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
中国内地学生外语水平能力标准、大纲主要有三个:(1)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目前没有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各阶段统一的学生外语语言能力标准或者纲要。中国内地英语教育急需研制一套统一的学生外语能力标准,以体现教育的延续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2.中国内地学生外语学习现状综述
英语学习被视为“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不成功教育的典型代表。大学外语课堂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甚少,应付四六级考试成了高校毕业生的“谈级色变”。高中阶段英语课完全被“题海”取代,大量高考英语模拟题、各种语法总结和单词速记涌入学生脑海。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完全抢在“起跑线”前,甚至有些初中生在刚刚参加完中考后就踊跃报名参加英语补习提高班,将高中英语甚至大学英语学上几遍。小学阶段或者从幼儿园开始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的主要话题,这些现象都是由中国内地英语教育体系不规范造成的。
3.外语教师教学现状
中国内地外语教师一直积极踊跃进行各种外语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到教学理念上不可否认地取得成果,有了很大提升。自教育部出台取消外语高考科目政策计划,同时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全民职业教育以来,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面临重大变革。外语教师何去何从成为亟待教育界深入探讨、研究解决的问题。外语教师教学由数十年来的热门职业将转向消失似乎成为必然趋势,全国外语教学目标需要重新设定。
三、全国外语教学新方案的制订
基于CEFR,以中国特色的外语语言学习及语言教育实际情况,研发一套全新的全国外语教学框架、大纲势在必行。
以CEFR为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CEFR是鼓励语言的学习使用者思考,思考如何掌握一门语言及如何帮助别人更好地学习语言;二是CEFR是一套成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助于我国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与世界接轨。
1.外语水平评估等级
依照CEFR,将全国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分为三个等级,六个标准。第一等级设定在小学阶段,第二等级在初、高中阶段,第三等级在大学、研究生阶段;规定A1标准在小学毕业时达到,A2标准在初中毕业时达到,B1标准在高中毕业时达到,B2标准在大学一年级达到,C1标准在大学毕业时达到,C2标准在研究生毕业时达到。A1-C2标准在《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修订。
2.外语教学模式大变革
彻底变革中国传统课堂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研讨、开放式(Seminar-Open)”的外语教学模式。外语教师完全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完全“量身定做”专属的“自主查询――研讨”学习计划。
西方的Seminar,Workshop和Presentation教学模式起源于最初的学校教学方法,沿承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这样的外语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公民普遍具备熟练的外语使用能力,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日常交际及学术交流。
外语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需要做足“功课”,即研究、制作、策划一份重点、难点突出,让学生积极参与开放讨论的周密计划书。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当好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研究讨论学习中的重、难点等。课后教师仍然“不离不弃”地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所讲内容的复习,以及布置下堂课预习、准备参与开放式研讨的作业。
学生需要在课前、课后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查阅将授课的素材,为课堂上做到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大胆、开放地展示给学生的课前研究成果。
3.注入学生学习外语全新理念
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内在目标重要性,即学生通过外语学习促进心智发展、精神世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同的文化,培育优秀的公民素养,力争成为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意识的公民。理想的、科学的外语学习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
四、结语
《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的共同参考框架》(CEFR)是欧洲外语学界经过反思总结其外语教学的成败后,认识到学习外语不是为了学习外语而学习外语,而是为了融入一个别样的共同体,并尽可能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其语言学习政策制定的严谨性、全社会性和科学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常海潮.中外外语能力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
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学习、未来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压力过度的研究生可能会产生恐惧、拖延、紧张、抑郁等各种不良心理状况,若长时间积累易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在读研究生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压力相关基础概念
压力英文简称“stress”。塞里提出了心理学中经典的解释“一般适应综合症(GAS)”,他主张“压力是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①据历史研究表明众多不同学术领域的学术研究者都把压力涉入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加以研究,解释并分析压力的基础概念,探究压力对人、社会、生活等影响。压力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时间或环境的刺激。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拉扎勒斯提出“压力来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估外界刺激是否对自己有威胁,依据自己的应对能力及自身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当评估到自己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刺激时,个体的心理压力便会油然而生。”②不同的外界刺激对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刺激影响。而研究生压力管理则是将研究生的压力程度调到最适宜的状态,减少甚至避免研究生受到因压力过度产生的身心、学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伤害并实现最优的绩效管理的过程。
二、研究生压力源的分析
研究生的压力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习经历,其中包括个人、家庭、生活这三个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学业能力、家庭角色、经济条件与就业等因素探究压力的来源。
(一)个人压力源
1.读研动机
研究表明(王璐,范虹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读研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研究生的读研动机不明确,在学状态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的研究生容易迷茫,在学状态容易受到影响”,而长期的在学迷茫状态会形成研究生的个人压力,如今大部分研究生读研不是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满足“取得研究生学历”、“不想进入社会”、“考证书”、“考公务员”、“更好的工作”、“跟风”等众多需求与期望。依据不同院校类型研究生入学动机结构性特征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虽然“985高校”中学术研究型学生较多,但大部分的“211高校”与普通高校中被动顺应型、就业导向型的研究生愈来愈多。
2.学业能力
学业能力是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学术的过程中,研究生学业能力差可能会产生焦虑、茫然的心理,给予他们感性与理性的压力。影响研究生学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专业与兴趣不符。它往往发生在研究生以“985”、“211”高校为目标,当结果与预期不符时以调剂、跨专业、跨地区、跨领域等方式进入自己理想高校的被动选择。(2)学习方法不科学。在过去的本科阶段,研究生往往习惯了基于专业要求的“纲领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从课外书籍、平台获取知识的自主性非常薄弱。(3)知识储备与问题意识匮乏。知识储备少、问题意识缺乏的研究生则会在此过程中产生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总的来说,这些因素都与研究生的学业能力紧密联系。研究生学业能力差不仅会影响着他们的学术研究,甚至波及最后的学业绩效、毕业情况,在求学过程中给予研究生沉重的负担。
(二)家庭压力源
家庭角色、经济条件一般是家庭给予研究生压力的主要因素。现实生活,研究生不仅担任学生的角色,还在家庭中担任子女、兄长、父母、夫/妻等各种角色。在家庭生活中肩顾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照顾父母与子女、养家糊口等压力。另外,我国主要实施全面公费和自费模式,国家逐步减轻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负担,大部分研究生不再苦恼家庭条件的压力束缚。但这些经济效果可能随着社会外界、学生自身需求的变化而并不显著,研究生的经济需求仍很迫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究可以发现,目前的在学状态的研究生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如休闲娱乐、社会交际圈、婚恋等。
(三)社会压力源
近俩年来我国学硕与专硕报考人数不断在变化,2015年报考专业硕士学位共72.6万人,相比2014年增加了5万余人,增加了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和招录人数不断上升,专业硕士越来越成为考生们报考的热门。专硕的专业性强、学制少、社会实践多得到众多企业、社会的认可与关注,这些变化都给研究生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强调要带动就业,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出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贯彻中央就业工作的系列部署。虽然近年来国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但每到毕业季高校的毕业生还是处于就业形式的困境。现今,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公务员、高校教师、大企高层”还是受到高校毕业生追求、热捧。另外,随着专业硕士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也给学术性研究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基于压力源的压力管理措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制定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摆脱研究生迷茫、无所适从地从学压力。“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依据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对自己进行分析,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然后按照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可实现该目标的职业,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辅导和接受教育的计划,付诸必要行动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③前文提出大部分的研究生因为读研动机、兴趣不符、学业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压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研究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必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压力的来源。要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实事求是审视自我、认知自我,为计划的实施做认知准备;其次,明确个人目标与愿景,根据情况制定短期学习计划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分阶段实施自我的短期、长期计划。要针对在读的三年研究生学习,细致描绘学业蓝图,脚踏实地完成学业。在此过程中,搜集未来职业信息,培养从事未来职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二)积极心理的调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④积极心理学指出情绪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强度大小的差异,甚至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健康状态,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情绪,由于强度的不同,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等。积极的心理调适不仅可以减轻研究生的压力,还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想、行为的发展。当我们压力产生时可以扩建我们的积极情绪,运用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能力提升疗法等等消除消极情绪。对于在学阶段的研究生来说可以采用散步、跑步、打羽毛球等方式,在一步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中释放压力;还可以在欣赏古典、优雅音乐同时培养个人的艺术情操与灵感。当然,最重要的心理调适就是提升个人能力来增强自信。在学习阶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案、充实个人知识储备,为问题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详尽的思路。
(三)家庭期望与沟通的实际化
压力的缓解需要期望的实际化。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的期望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家庭需要尊重个人的需求与期望,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给予合乎实际的家庭期望。另外,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情感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缓解家庭压力还可以遵循以下方面:家庭要维护稳定和谐的气氛,保障家人的身体健康,为研究生减少后顾之忧;给予研究生亲情、友情、爱情等各方面的情感需要;家庭要支持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支持他们自我实现的追求。当然,要释放家庭压力还需要家庭做到沟通的实际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QQ、微信语音或视频等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研究生要充分利用便捷的沟通的工具与父母进行学业状况、人生理想、就业目标等话题的沟通。要抛开“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与父母没有共同话题”、“社会功利化价值观”等偏见的影响,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与父母进行无偏见、抛开社会功利的定期、定时的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缩小鸿沟,避免消极情绪甚至压力的产生。
(四)社会的支持与保障
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保障不仅需要国家、高校等各方面提供充分的就业保障,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保持了一个健康的社会心态。大部分的研究生处于23~28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在这些读研成本、未来求职、婚姻爱情等矛盾的积聚下,功利化、盲目求稳等歪曲的价值观易使研究生形成消极的社会压力。所以高等学校要着手于研究生的社会心态,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目标导向能力,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水平和心理水准,逐渐消除研究生的“眼高手低”现象。另外,对于就业指导,国家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针对学术研究、就业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国家应有计划的考察社会需要和各高校专业的分布状况,依据不同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需求,为高等院校的就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为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分别提供具体、细化的就业岗位指导,减少学术型研究生因专业硕士生规模扩大、缺乏专业技术、缺乏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压力。同时,各高校应该从研究生入学时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开设相应就业或职业规划课程,提前具体化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要严谨核实细节是否落实到个人,如是否根据个人的专业、职业目标、学位类别等特点对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
总之,结合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可以发现基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样性、复杂性因素产生的压力影响着研究生的健康发展。要减缓研究生压力以及实现研究生健康发展,需要国家、高校、研究生个人共同努力做好心理、职业、家庭、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共同寻求更好的发展。
注解:
①H.Selye.The stress concept[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6,(8):718.
②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著.战略压力管理[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6.
③张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8.
④叶素贞,曾振华编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6.
参考文献:
[1]H.Selye.The stress concept[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6,(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