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统计学的知识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的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统计学的知识点

篇(1)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吸收、表现和改造的灵智和欲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人的生命意识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只有构筑好这个基点,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那么,怎样构筑生命意识这个基点呢?可主要借助作为语文学科生命意识外延的情、理、知、能。情即维护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喜怒哀乐爱憎,这是生命意识的启动;理即进步的科学的理念,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知即读写听说的语文知识,这是生命意识的凝聚;能即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的实践。根据外延的这四个方面,从“情”入手,筛选出课文中能使学生动情的诱导物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学生对课文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转化为理念达到情理统一。

二、融和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语文学科的重心和内核:语文教学方法操作的视点

1.对准语文学科的重心。语文学科的重心来源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体就是把语言组合成的文章编制成为系统,通过教师运用它来进行施教,使学生掌握语言组合知识和形成语言组合能力(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因此,从语文学科的本体来考察,其重心是什么呢?有人提出,无论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还是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其重心是语言。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必然误导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涉及的范畴,包含了语言现象、规律、理论以及应用等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以语言为重心,那就等于语文学科是一个大杂烩,而且中学生也没有必要这样来学语言,也负荷不起这样的负担。事实上,语文学科的重心应集中到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上。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同样的词语,有的人可以组合成精美绝伦的妙笔佳作,有的人却糟蹋成平庸乏味的大杂烩的原因所在。

2.对准语文学科重心的内核。内核,即内部质地。关于语文学科重心的内部质地生成,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社会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作交际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物理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壳;传播学认为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以文章为基本形态的语言组合的质地生成,但都带有片面性:着眼于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只停留在“语言”这一层面。而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子是约定俗成的,各自根据需要赋予不同信息于其中的,因而说它是工具,不能正确解释作为言语的以文章为形态的内部质地生成。

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

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运转的语文教学方法操作,一定得通过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进行,而且还要有一个支点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有五种主张:主体主导说、双主客体说、教学相长说、双边活动说以及信息传输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建立师生关系的客观规律。第一种是从认识论的侧面,倡导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第二种是从辩证法的侧面,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从教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第三种是从人际关系的侧面,它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此其之谓乎?”第四种是从行为学的侧面,它是说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五种是从信息论的侧面,它认为知识就是一种信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事实上,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这些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这些课文,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把自身的生命意识能量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释放,从而把课文的生命意识作轴心,并围绕它,使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学生生命意识发生交流。

参考文献:

篇(2)

一、师生沟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理解,要以换位思考为前提。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差异性,对一些事和物,师生的看法不可能是一致的。老师如能多处在学生的位置去了解学生,感受学生的心思,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事与物的认知感,沟通时当与老师说的话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时,学生会觉得老师能懂他,便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学生接受了你,能为师生之间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反之,假如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凡事以训话方式进行沟通,无视学生的感受,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抵抗你,甚至厌恶你。那么,相对学生,教师的信赖度会进一步降低,学生面对教师会自动关闭自己的心灵窗口,想进一步沟通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四年级的课堂上,一位男同学躲进垒在桌面后的书堆里正津津有味的欣赏着《安徒生童话故事》。这么精彩的课堂,大家都在专心听讲,唯有他在开小灶。假如我走过去不吭声就拿走他的“精神粮食”,并愤怒地把他请到教室前,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一顿。这样势必会引发学生的抵抗心理,同时也打破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达不到教育学生的初衷。所以,我只是走过去轻轻地对他说:“多看书能积累知识,这是好的。这本童话故事太精彩啦!你是忍不住想多看几个吧?但是在课堂上看总会分散精力,而这又怎能更舒畅地品味故事里面的精华呢?等回家了,做完作业再看不是更好么?”学生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收起了书,心思又回到课堂中来。这就是与学生沟通保持同理心原则的重要性,其实因学生本身存在的特异性,有时难免听不懂,甚至出现不爱听的状况难以避免,而这正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及时的引导。

孩子如一张白纸,在求学路上,能不停歇地描绘人生蓝图的动力与欲望完全来自于教师的赋予,如果教师是和蔼的,是循循善诱的,用仁慈而细腻的感情与充满爱的言语去沐浴着孩子们的成长,这样一定很容易获得孩子们的好感,孩子的人生也会走得更顺畅。

二、师生沟通要注重爱的体现

如孩子般疼爱学生,真心呵护,这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要敞开心怀去接纳每一个学生,唯有用心,孩子才能把上好课,获得知识当成是人生成长的一剂生成素,进而愿意去汲取、消化与吸收。

1、要真诚

与学生沟通,老师必须是真诚的。让学生能感觉到心灵的交流寄托着老师对学生的良好愿望,学生能接受,便不会产生抵触。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相信学生,信任是促进授业解惑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当教师们能真正地去理解学生,那么学生对你没有心的距离就不是问题了。

而信任源自于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和肯定。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然后使其扬长避短,让学生相信自己,尽可能去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获得成长的信心。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学生便能亲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体贴和关怀。学生有了感恩之心,信心力量之源,他们会不断主动发力,而得以进步。恰如甘露般赞美与激励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持久的发展。

2、要尊重

尊重对于学生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有缺点,有时会犯错,平时做得也不一定很好,但一样得到老师的喜欢。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依然是学生不断去模仿和学习的模板。所以,在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之前,我们老师一定要时刻要求自己成为这方面的榜样,让学生塑型有据可循。有时,在学生打招呼问好之前,不防先向学生问好。看似这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其实对孩子们的心灵触动是很大的。他们会觉得我们的老师不但是严师,更是益友。尊师重教要从学生抓起,“小手拉大手”让山区里的家长们也走进到这个队伍中来。

在我校,下午放学后,寄宿在校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各种游戏。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小心打翻了花圃里的盆景,花盆被打碎了。(这是个在学校当中比较调皮的学生)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对他说的:“你把花打破碎了,是吗?那你必须给学校换上新的。”对学生首先我做到了尊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该怎样弥补过失,从而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伤害到学生的人格。

三、有效的师生沟通要依托一定的语言艺术,能如虎添翼。

教育学生,我们既要有赞美的声音,也要有批评的腔调。要善于营造张扬和有宽度的抑制,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权衡两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修为。

篇(3)

关键词:《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1-01

作为一门包含了多个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机电系统控制基础中主要有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这些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无法具体阐述工程与物理的意义。另外,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其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文章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对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展开了具体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计现状

在大多数的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设计中,都会将模拟放大器、电容电阻作为控制对象,让学生以实验箱为基础进行装置参数和设计的计算校正,从而顺利开展测试模拟实验,在系统性能转变的情r下对其进行认真观察。于学生而言,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对象基本上都是模拟电路,而系统性能即曲线与数据,在整个系统设计完成之后,仍然需要学生进行抽象的实验体验。

2.实验课现状

试验箱控制在目前机电系统控制实验课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形式,其模式具体为:实验讲解、实验验证、实践应用,需要学生按照具体的步骤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在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要求基础上顺利完成实验,从而得到一定的实验结果,并在机电系统控制原理、含义以及性质的基础上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该种实验模式过于古板,不利于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核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

二、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分析

1.实验组成

对于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验的组成而言,如果按组成结构划分,可以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按实验台型号划分,包括82sxy电机旋转实验台、DBM200电机-磁粉制动器实验台以及DBM200电机旋转实验台等。

2.实验目的

开展相应实验的目的主要包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台硬件部分的功能进行掌握;通过实验获得电机的死区电压;充分了解软件的编程方法,做好程序的声明、调用以及编写等;检测电机转速与电枢电压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正转反转的转速电压曲线斜率。

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为:首先,在直流电机中一直存在死区电压,开展实验时系统之间的摩擦转矩就会产生死区电压,即0v开始加载的电压到电机开始转动的电压,都称为死区电压;其次,电机的标定就代表着输出转速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输入电压一般都是通过程序输入得到,而输出转速即码盘检测转角与程序计数器时间间隔的比值。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正转和反转时死区电压与电机标定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4.实验流程

在开展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实验时,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首先,将实验装置的电源打开,点击桌面上命名为实验的文件夹,之后点击文件正转标定.vbp,之后双击frm文件,实现电压输入,随后点击电机的启动按钮,将电机开启。当电机转动1s之后,点击停止按钮,并记录下电机的转角与时间;其次,增加电机的电压,并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输入电压增加到25v为止;再次,调整电机的正负极接线,并重复上面的步骤;最后,加大负载,重复上述步骤。

5.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之后,绘制出电压转速曲线,并将死区电压、曲线斜率标出,求出电压的转速函数。将负载前和负载后的曲线进行对比,探讨负载增加后是否会对电机的转速标定产生影响。

三、机电系统控制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1.开展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试验的开展方便学生掌握机电系统控制相关知识,并更好的理解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构成。因此,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时,要积极开展演示性实验,并为其提供相对完整的硬件配置、软件程度以及控制参数等,从而加强学生对曲线和数据的控制,并在分析系统调试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机电系统控制中的工程含义以及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数字仿真实验

在机电控制系统中MATLAB语言和Simulink仿真环境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MATLAB Simulink语言在国内外高校中成为了非常有效的计算机工具,能够为高校学习提供内部函数、模型库,方便控制系统详细分析频域、时域以及根轨迹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字仿真实验融入到一些基础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应用现代技术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另外,如果将演示性实验与数字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取得的效果会更加好,能够以传递函数模型为基础的数字仿真设计根据位置的随动系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2]。

3.完善课程设计

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的设计目的为在实际系统的基础上,对设计系统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校正,并有效利用控制理论和相关知识。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以教师所提出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为前提,利用演示性实验、数字仿真实验获取相应知识,完成设计系统的有效分析。

4.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转变是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在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且,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对过程评价引起重视,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信心上面,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的实践性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仿真实验、演示性试验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篇(4)

筑波大学实行的学群・学类制度,力求打破日本大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学部制和讲座制的弊端。本文从的缘起、初创、发展、精华、启示等五个方面对学群制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新思路。

一、缘起: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建立的现实原因

日本传统大学是按照学部制度建立起来的,学部下再设置多个学科,各学科又包含几个科目,每一个科目都设一个讲座(最小单位)。这种由学部到讲座的教育组织制度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也存在亟待改革的问题。第一,讲座制规模过小,存在着旧法统的观念。第二,讲座制流于分散割据状态,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第三,讲座制不能适应科学日趋分化而又必须建立综合研究新体制的需要。总之专业之间联系不足,阻碍学科的综合发展,也很难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初创: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初步形成

1973年,筑波大学在成立之初为了打破传统大学这种学科间互不沟通的限制,立足于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尽可能全面地传播知识,建立了独特的学群・学类制度。学群是筑波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组织,以中心性专业领域为基础,从广泛的视野综合几个学问领域而构成的。学类在学群之下,从属于学群,是学生培养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负有基础责任。学生可以在各类学群中选修科目,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也可以教授不同学群中的科目和不同学类中的学生。

学群相当于小型的综合大学,每个学群都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使学生全面地接受教育,发挥其小型而又综合的优越性。学群下面再分学类,它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者一所单科大学。所以形象地说,筑波大学现在所设立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学类和三个专门学群,就好比“若干所小型综合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1]学生在学群、学类里可以得到通识教育,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领域,加强相互之间联系,不再是学文的不懂工,学电的不懂机械,打破了过去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

学群制度设计之初,共有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以及三个专门学群。其中:第一学群为机具基础性的学术领域,所以亦可称之为基础学群,担任全校基础课的教学,下分3个学类――文学类、社会学类、自然学类。第二学群初步具有应用性,包括文化、生物领域,属于跨学科、现实性的学群,同人类广泛的文化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亦可称为文化、生物学群。下分5个学类――比较文化学类、日本语・日本文化学类、人间学类、生物学类、农林学类、生物资源学类。第三学群为经营、工程学群,是筑波大学“新构想”的尖端,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学群。下设5个学类――社会工程学类、国际关系学类、情报学类、系统工程学类、基础工程学类,保证了这一学群之下的学生既具有时代尖端的信息科学的专门技术,又富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2]

三、发展:筑波大学对学群制度的再编

为了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综合人才的需求,2007年4月筑波大学之前的学群制度进行了修订再编。再编后的学群数量已经从过去的7个增加到9个,原来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已经重新编制组合为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间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和情报学群共6个学群,之前的4个专业学群经过再编之后只保留了体育专业学群和艺术专业学群,而将医学专业学群改为医学群,取消了其专业学群的性质,与其他6个学群并列。另外,这次再编把图书馆信息专业学群降低为情报学群中的一个学类,与此同时,将人文、社会等提升为学群,并把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专业提升为学类,扩展了学群和学类的容量与内涵。这次再编一方面增强了学群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群的编制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现状,在综合的基础上更加专业化,适应了大学学科发展的要求。[3]

四、精华: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特点

学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对立,打破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全体教师共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责任。

1、打破基础与专业的界限

筑波大学的各学群,在授课中不像一般大学那样把基础课程同专业课程截然分成两样,而是在校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选学,也就是说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按学年划分。例如通过“综合科目”的讲授,往往有学生到了第四学年还能学到不同程度的基础知识。实际上,一般最初在一、两年基本学完基础课程之后,仍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样按照专业基础、相关、共同四个授课科目的划分,每个科目都要求取得一定的学分,从整体来看,学生便可以学到比较广阔的基础知识。

2、突出综合科目的地位

在课程设置上,筑波大学将课程模块划分为:共同课程、相关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而在所有的课程中尤其突出综合科目的地位。综合科目,顾名思义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类型的科目。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讲“对称与非对称――左与右”时,由化学系教授讲序论,由数学系教授讲关于“数学的对称与非对称” ;接着由物理系教授讲关于“物理学的对称与非对称”;第二学期由地球科学系教授讲授关于“结晶的对称与非对称――静的结晶学”,再由化学系、生物科学系的教授讲解“动的结晶学”,第三学期由心理学系、艺术学系根据各自的学术立场讲授对称与非对称……[4]每一个综合科目的课程模块内在地包含多门学科,加强了知识的相关性、横向联系性和纵向沟通性,便于学生形成灵活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3、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学群制度初创时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中的每个学群都包含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开设综合科目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接受最全面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科学视野、敏锐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7年再编后的学群制度则在原来学群制度的综合性基础之上加强了专业性的发展,但依然大量开设综合科目的教学,从而将综合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完美结合起来。

四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形式。

在日本的其他大学,一般把本科阶段的教育分为两个严格的阶段,即大一、大二这两年主要是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大四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并且两个阶段的联系不够紧密。而筑波大学的学群制度则实行四年一贯制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学习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因此,即使是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学生仍然可以学习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交叉贯穿于整个学士课程学习阶段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热爱之情。

五、启示:学群制度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借鉴意义

1.创新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发韧于自由教育,它以培养完整的、有教养的人为宗旨,在强调与专业教育并行的同时,也强调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出于对专业教育强大声势的戒备,这种通识教育实质上与专业教育是割裂和对立的。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通专结合的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佳途径,这也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必须走通专结合道路的根本原因。日本筑波大学的学群制度正是把握了现代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核,大胆改革,才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我国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抛弃过去“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全面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将一些优秀的经验范式(如美国通识教育、台湾通识课程、北大元培计划等),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地进行学习。

2、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均衡,偏科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素质。因而中国大学应该注重文理平衡,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结合日本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经验,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包括汉语写作和表达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伦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然后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和本校通识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学分和选修方式,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技能类课程、思政类课程和知识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知识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3、打造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筑波大学前校长江崎玲于奈对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些新观点,主张高等教育“要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主张大学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校风等等。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国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打造一些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时代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之外相关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便需要学校自觉树立特色意识,教师积极进行课程研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在个性化的目标导向下,权力打造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周蕴石.筑波大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1988.37.

篇(5)

弱视是儿童时期最多发的眼科疾病,也是阻碍小儿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之一。是因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时机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模糊物像和视觉缺失,造成单眼或双眼的视力疾患,不仅导致眼视力下降,严重还会导致眼盲。有学者认为【1】,屈光参差引起儿童视觉剥夺也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因素。据资料报道【2】,我国小儿弱视发病率为1.6~3.6%,致眼盲的发生率为0.8~1.3%。临床上常用遮盖、增视、压抑、视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但其治疗时间长,易复发,患儿多不愿意接受。目前,大量资料报道了穴位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探讨其疗效,现将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弱视患儿130例共166只患眼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弱视患儿260例共331只患眼,按就诊顺序和眼数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共166只患眼,男79例,女51例,年龄4~12岁,平均6.3±1.2岁,病程3~50个月,平均10.4±1.7月;其中单眼94例,双眼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3例(79眼),斜视性弱视41例(5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6例(37眼);弱视程度:轻度91眼,中度63眼,重度12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89眼,旁中心注视77眼。对照组130例共165只患眼,男81例,女49例,年龄4~12岁,平均6.1±1.1岁,病程4~47个月,平均9.7±1.5月;其中单眼95例,双眼3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4例(80 眼),斜视性弱视38例(4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8例(38眼);弱视程度:轻度87眼,中度62眼,重度16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93眼,旁中心注视72眼。所有患儿均经外眼、眼底、屈光性质、斜视、注视性质检查、视网膜、融合功能检查等确诊【3】;排除引发视力降低、视网膜、视神经的器质性病变;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滴眼、遮盖、视功能训练等西医方法。双眼弱视患儿给予1%阿托品眼膏(2g,硫酸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160)散瞳,每日3次,连续3d,使眼视力变模糊,睫状肌完全麻痹后行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待调节恢复后戴矫正眼镜,弱视眼上+2.00~3.00球镜,强迫患儿健眼远看,弱眼近看,单眼弱视患儿给予健眼遮盖,弱眼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治疗5min,休息5min);同时给予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数线等,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每周复查视力一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电刺激疗法。取睛明、新明Ⅱ穴进行电刺激治疗(北京亿百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L.79-2A),频率5Hz,,患者取坐位,二穴交替进行治疗, 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治疗后患儿视力(远视力和近视力)、屈光度及电生理检查。

1.4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通过的标准及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进行判定【4】: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8或0.8以上;有效,视力好转,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无好转或退步。总有效率=(基本痊愈+ 有效)/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TOMG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

眼数 基本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66 87 67 12 92.8

对照组 165 70 58 37 77.6

χ2 3.324

P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视力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

表二: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66 0.47±0.02 0.84±0.01*

对照组 165 0.44±0.02 0.73±0.03*

t值 1.16 3.923

P >0.05

注:*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

3讨论

弱视是临床常见的阻碍儿童视觉、视功能发育的眼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弱视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视网膜到视神经中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发生。据报道【6】,目前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居小儿致残治病原因的首位,也成为当前社会和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医上认为弱视属“能近怯远”“青盲”范畴【7】。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不足,阳气推动功能受阻,则使阴气发育不足,眼属阴,则导致“目视不能”。 睛明穴属太阳膀胱经,具有调节人体阴阳达到疏通经络,改善眼部周围和眼内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提高视力,新明Ⅱ穴是治疗各种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穴位,二穴通过电磁作用对其进行刺激,以调整眼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增视的作用。通过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0.84±0.01,对照组视力0.73±0.03,均明显优于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视力有显著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雁,电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8

【2】苑园,许婷婷,刘彦等,儿童弱视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234~235

【3】张茂梅,孟永慧,刘阳,捏脊及穴位按压辅助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8,105~106

【4】韦丽娇,何碧华,谢祥勇,眼部穴位按摩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儿童弱视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09,139~140

篇(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

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登逋ㄐ爬嘧ㄒ蹈谖坏暮诵闹耙的芰Γ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

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篇(7)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09-01

桦甸市属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域,具有常年降水量大以及低温寡照的气候特点[1-2]。市场销售的玉米品种超过100种,种植户很难选择种植的品种,严重限制了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此通过10个中熟新品种的筛选试验,明确该区域种植的最佳品种,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向阳村某农户责任田,试验地土壤为冲积土。试验区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5.6 g/kg、水解氮186.62 mg/kg、速效磷63.94 mg/kg、速效钾148 mg/kg,pH值4.48。

1.2 试验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试验用肥料尿素、二铵、氯化钾,由桦甸市延庆农资有限公司提供。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00、100、10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和钾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入原垄沟中作底肥,2/3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3-5]。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的不同,设5个处理,分别为3.0万株/hm2(A)、4.5万株/hm2(B)、6.0万株/hm2(C)、7.5万株/hm2(D)、9.0万株/hm2(E)。3次重复,随机排列,试验区设6行,行长10 m,宽60 cm,小区面积36 m2。5月28日播种,深度3.5 cm。

1.4 试验调查、测产与考种

进行出苗期、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调查。吐丝期调查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收获期对小区10 m2内的全部果穗进行测产,选取代表性的10穗晾晒风干。考种时测定果穗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产量[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出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植株高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 A、B、C、D、E。穗位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A、B、C、D、E。茎粗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B、C、D、E。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收获穗数由多到少排依次位为处理E、D、C、B、A。穗粒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处理A、B、C、D、E。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各处理生育期可知,出苗期最早、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株高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茎粗分别为处理A、B、C、D、E。从产量构成及产量可知,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通过吉单631的不同密度试验,处理C、E的产量高,分别为12 523.44、13 571.71 kg/hm2。处理C、D的产量相近,而处理D比处理C的种植密度大,其播种量大,增加播种量,同时增加播种种子的费用以及田间管理的费用。因此,吉单631种植密度选择6.0万株/hm2较为适宜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3月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35~76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 级,其中心功能Ⅲ级38例,Ⅳ 级34例,左室射血分数均

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严重电解质紊乱。

1.2 方法 治疗前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等)后,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胸片检查。对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甲状腺疾病的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72例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0.2 g/次,3次/d,1周后改为0.2 g,2次/d,1次/d,以后0.1~0.2 g/d维持治疗。用药期间根据患者心率(HR)和校正的QT 间期(QT-c)调整剂量。HR0.55 s时停药。出院后(住院至少2周)1个月内,每半月复查1次,以后1~3个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重复以上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①显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或达到心功能I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②有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或连发室性早搏减少≥90%;心功能改善1级或未达到心功能I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组住院治疗2周后,心功能变化:显效28例(38.9%),有效27例(37.5%),无效17例(23.6%)。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34例(47.2%),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15例(2o.8%),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16例(22.2%),成对室性早搏数量未见减少7例(9.7%)。本组治疗总有效率90.3%。QT-c由(412±42)ms增至(498±65)ms(P

3 讨论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于临床,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应用,1984年在美国被推荐用于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自从CAST试验证明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增加器质性心脏患者的死亡率,胺碘酮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有关这个药物的临床研究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比如: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以及延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等。尤其近来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其在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的有益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有报道胺碘酮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持续性快室率心房颤动中,室速控制率达75%,快室率房颤总转复率达71%[2]。近年来有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它不仅可以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还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如无禁忌症,是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3]。本结果提示:胺碘酮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0.3%,不良反应较轻,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双手震颤,经减量后恢复正常。QT-C虽然延长,但胺碘酮引起的QT-C延长是均匀的,故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较少,所以QT-C延长可不作为停药的指征,但临床应密切观察。总之,胺碘酮是一个很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小剂量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小,疗效佳,在严重CHF患者,可作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人数增加

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说明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于经济条件差、社会贫富差距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数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如果自卑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学业的完成、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将会使他们更加贫困,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笔者通过与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接触,发现自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心脆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封闭孤立、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与他们的自卑心理紧密相关。

(一)家庭经济状况差。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性格的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有的来自老少边山穷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生活水平低;有的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在外打工维持生计;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或者离异,双亲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祖辈的抚养能力差;有的成为孤儿;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等等。虽然进入大学可以有国家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的问题,但是住宿费、生活费成为他们的包袱,而与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同学相比,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压抑焦虑的情绪。

(二)学生本人性格缺陷。性格问题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卑的内在困素。经济困难学生内心往往非常脆弱,在他们小的时候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或者语言的攻击,虽然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帮扶项目,也可能导致他们比较反感同情,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面对贫困,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出现了悲观、苦闷、抑郁的状态。他们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自己瞧不起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或者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去做相关勤工俭学的工作。父母为了生计,对孩子缺少精神的抚慰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的怎么和别人交往,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丧失自我价值体验,常常怀疑人生,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从而心理状态失衡。

(三)社会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在校大学生都兴起了考证热,各种各样的考证需要一定的费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可拿出手的基恩那个证书就比较少,不利于他们求职。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有些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以社会关系与社会背景为标准,而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中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运作。因此,面对就业他悲观失望,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

(四)学校教育方式。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应试教育,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校教育是重知识,轻情商的培育,确实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远地区老师水平较低,未能及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纠正。到了大学阶段,大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了大学的优势不明显,加之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还处于劣势,从而失去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三、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其实,我们“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可以让同学说出你的优点,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由于自己某些缺点在而否定自己,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以偏概全,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道路。

(二)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因此,无论生活、学习都要知足常乐,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要过高,制定好每个“小目标”并认真的完成,最后达到较高的目标,这样,就避免挫折的发生。必须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体验,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是十分有利于恢复自信心的。

(三)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篇(11)

[1]中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大纲(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