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共管理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共管理内容

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针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席卷开来。这场运动通常冠之以多种称谓:“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不管这些称谓怎么花样翻新,他们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是不变的。尽管这些特质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各有不同,然而,其基本的思想和关键词还是可以大体达成一致,诸如管理而非行政、市场化而非官僚制、竞争而非垄断、服务而非执行、分权而非集权、过程而非结果、负责而非逃避等。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与清晰性,本文一律采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说法。

DonaldF.Kettl教授在《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关于治理转型的报告》中提出了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即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1]由于是以“报告”的形式给出的,因此Donald教授没有充分展开。这是由于“报告”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无可苛求。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就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与分析。诸如这些核心内容的真正内涵何在?将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这些核心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角度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阐述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本质的系统把握与整体认知。这是我们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至为基础、也是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内容。易言之,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率(productivity)。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才能以更少的税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人们对税收的要求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期待总是逆向运动。对前者期待的降低与对后者期待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对立。形成这样一个尖锐的对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满意,或者说公共服务的拙劣和日益恶化是直接原因,二是税收的普遍上扬,传统上的高税收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使得人们从反思这一税制本身到反思整个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普遍发现,自己向政府所上缴的税收总是在不断增加,可是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糟糕。如此情形,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一件极为苦恼和伤害官民感情的事;对于政府来说,这却是向其提出了一大挑战,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特别是少花纳税人的钱,同时又有效供给更多的公共服务。

据此,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监管这些纳税人的钱,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如何评估政府的公共服务?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机构来进行公正、透明、负责的评判?在此过程之中,纳税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公民出钱,政府花钱,谁来监督政府花钱,这一整套机制如何理顺?问题的另一面恐怕也值得惊醒:不花钱的政府是不是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诚然,这一点完全不可能。任何政府都需要花钱。只是说这些钱来源于何处?如何花销?如何合理的分配?在政府财力达到一定的时候,政府是否还是需要从纳税人手中汲取大量资财?税收机制如何适时调整?这一点对于那些税收日益攀升的国家、地区和社会来说,尤其如此。对于穷人来说,税收与其关系不大;对于富人来说,税收也无非隔靴搔痒而已,因为其大部分收入是不会进入税收核算体制的。毕竟,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逃税、避税、减税。因此,税收盯住的和伤害的只能是中产阶级。显然,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极为不合理之事。问题在于,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调整?要回答政府如何以更少的钱来办更多的事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顾及以上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都涉及到政府收入问题。一旦政府收入受到影响,其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将发生多米诺式的反映。

第二,市场化(marketization)。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历史就是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官僚制的逐步摒除同步演进的历史。问题只是在于,政府如何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来根除政府官僚体制的弊病?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运转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原来由政府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操纵的企业纷纷以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形式私有化了。在这一意义上,私有化成为市场化的代名词。而此间需要警惕的问题恰恰就在于这个私有化。毕竟市场化本身并不就是私有化。因为它极有可能导致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或者集体资产的流失。如何做到私有化的同时,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保殖增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宣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一方面是私有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却是私有化对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挑战。不管怎么说,市场化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对于传统的官僚体制来说,确实是致命的挑战和打击。实际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改革采用的主导观念是市场。其理论假设就是,公共机构如果像私人机构一样运转,势必发挥更为经济、更为效率的功能。撒切尔夫人非常偏好的经济学家威廉尼斯卡宁的著名观点就是,政府内官僚机构的管理者就是野心勃勃的企业家,他们希望最大化自己的事业。[2]

在私有化之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却是大力发展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与非政府的合作,表明政府开始向非政府组织由原来的不信任到信任、从彼此隔绝到合作共赢、从信息资源封锁到广泛接触开放的转变。无论如何,这对于政府组织来说,既可以吸取大量的知识智慧,也可以吸纳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投入到政府的发展中来。这本身就大大减轻了政府日益增长的压力,缓解了政府在诸多方面发展的危机。毫无疑问,对于政府组织而言,其充分放开手脚与非政府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有助于形成一种既有利于政府自身发展,又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多赢格局。只是,问题同样会不断涌现。如何把握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界限?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哪些问题不能合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原来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方式应该作何跟进?内部资料、公开资料这些如何适应转变?非政府组织如何能够最有效地为政府提高服务,而不是另有它图?换言之,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不仅应当提上议事日程,而且还要强调其实效。

不管是哪一种市场化的方式,其都会对传统的官僚体制和管制模式提出一些根本性的挑战。用市场战略来取代传统的命令-控制的官僚体制,它冲击的不仅是这个体制本身,而且是体制中的每一个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市场化将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体制本身,而且是对这个体制中的每一位公务人员进行根本性的洗脑。如果没有这些人员思想观念与实际行动的根本性转变,体制自身的演变将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否则,就只能是徒有其名或者虚有其表而已。只有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制的良性变迁才有可能发生。更何况,晚近以来,人们对官僚的质疑声浪剧增。一方面,官僚被看成是寻求增加权力和一体化运作的利维坦;另一方面,官僚被看成是宫廷弄臣,是一系列不相协调、漏洞百出的部门的集合,最好就是蒙混过关,最坏就是自己愚弄自己。由于公众关心的问题的数量日益增多、公众关心的问题的质量日益提高、立法和行政未能适应政策制定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共官僚自身的性质等原因,公共官僚的权力一直在稳健上升。[3]

第三,服务导向(serviceorientation)。市场化的推进自然会波及政府转型。市场化的进程使得服务意识、顾客理念等都被极大地放大了。因而相应的问题就是,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联系公民、回应公民、服务公民?生产率的改进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必然结果就是政府服务效能的转型。于是,“服务”的功能被极大地强化了。政府自身的转型表现在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存在的理念必须以市场、以公民、以诉求为中心。类似于市场上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一样。前者必须即时回应后者对服务的诉求,且必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平、科技的进步状况、社会的文明程度等不断刷新这种服务,始终做到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有主动提供与被动赋予之分。就前者而言,主要指的是政府主动向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诚然,这种服务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在传统官僚制之下,这种主动提供服务的水平往往都是低下的。毕竟管制型的社会缺乏这种服务的传统、动力与能量。

实际上,这恰是为什么近年来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一度走低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政府机构公信力逐渐下降,政府面临着重重危机和种种挑战的情形之下,一种要求政府主动回应社会和公民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政府是否具有较好的回应性被当作是一个事关政府是否有效运转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回应性也被列入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准之一。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其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要么是提供数个可以互相替代的服务选项,要么是训练政府人员正视选民市场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消费者需求的理念都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既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政府回应性增强的重要表现。回应性使得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由原来的彼此隔绝、甚至是彼此对立的情形更进一步地紧密相连在一起。

服务导向的政府,又被成为消费者化的政府(consumerizinggovernment)。这是改变公共机构的一种普遍策略之一。试图促使政府对“顾客”更加友好,并在公共服务中制度化“服务顾客”的理念。在政府问题的市场化解读中,消费者的观念可能最为强烈。但是,“顾客”本身也有争议,这就是谁是顾客?在教育、社会福利、经济计划等项目中,顾客比较容易界定。可是,诸如被监禁的囚徒,他们能否得到公正的对待,以及能否确保有一定的途径保证他们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此外,公众有受到诸如税务官、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简称城管)、交通警察(简称交警)等行政执法人员的公正对待,可是针对他们的处罚的看法和态度却总是难免导致不一致、不公正的质疑。

于是,简单地提服务顾客的想法,也就无法纳入良好服务的顾客范畴,更莫论全方位的、竞争性的服务。问题尚有,消费者化政府的伦理争议在于,是应当建议公共机构把公众当作消费者还是当作公民?如果仅仅作为消费者,仅仅是关注公众参与政府的经济和服务接收者的性质,这种关系实际上会更加复杂,也更具多面性。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消费者的角色,势必弱化以政治为基础的公民角色、模糊内蕴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的公民资格等概念。毕竟,纯粹意义上的消费者,会逐渐忽略公共机构的公共性质,因为它假设公民所希冀的无非是良好的公共服务、满意的公共消费,而没有公民的政治内涵。[4]如何平衡这既作为消费者,又不失公民身份与公民资格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看来确实是服务导向的政府理念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分权(decentralization)。既然服务导向已经成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主导观念,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公民和社会,政府必须不断增强其回应性。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对公民的需求做出迅速和高效的反映?在一个极权体制或者一个集权体制之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服务导向的问题,因为在这些体制之下,公民的需求从来就不会被当局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自下而上的公民需求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与接纳,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因此,在极权体制和集权体制之下,根本就不存在服务导向的问题,也就更不会因为服务导向而发生分权问题。

在民主政制发展的早期,这种服务导向发展的也不是特别明显,只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服务的理念由商业世界进军到政治领域,由不仅限于市场原则,而且也变为政治原则之后,服务导向才成为政治运转的法则之一,这才有了如何更好地服务,如何提高服务的水平问题。就新公共管理的分权来说,主要的做法无非有三:联邦制国家里权力在政府体系内部的转移,包括权力的横向分割和纵向放权。与此同时,责任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层和基层将拥有更多的权力以自主开展工作。目的是让下层和基层拥有更大的权力、足够的动力以及充分的能力来回应公民的需求。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强调的分权仍然会面对一些问题,比如合理分权、有效授权的界限如何清晰界定?分权不只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特征,它还具备一定的艺术特质,那么,如何合理把握分权和授权的艺术问题,也就成为分权与授权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不管怎么说,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分权的重视确实与传统的管理更多强调集权截然不同。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分权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将分权视为一个高绩效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个高绩效的组织被认为具备如下特征:任务明确;明确规定目标并且强调效果;向雇员下放权力;创建新的方法激励人们成功;当情况发生时,高绩效组织能够灵活迅速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绩效而言,高绩效组织具有竞争性;调整工作方法以满足顾客需要;保持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公开的建设性的信息交流。分权、授权的理念之所以在高绩效组织中受到高度重视,是因为雇员是高绩效组织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要达到高绩效,就要给雇员以利用他们的技巧、创造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以完成组织使命的能力。雇员有权根据其兴趣结成联盟和工作关系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完成组织的使命。他们不受组织界限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雇员迎接挑战,利用技能完成组织使命,发展新技能,全身心投入继续学习等诸方面做得如何,将决定组织是否能够取得成功。[5]

第五,政策(policy)。无论是生产率的提高,市场化的推进,还是服务导向的发展,分权化改革的深入,最后都要具体表现在政策层面。换言之,要通过政策来具体体现上述思想和主张。因此,政府的政策能力和政策水平也就成为深入贯彻前述新公共管理运动发展要求的重要指标。进而政府如何才能提高其设计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就成为新公共管理的第五个重要内容。这是将前述思想具体化和操作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具体兑现和落实这些思想的重要举措。如果政策设计不能充分体现上述思想,或者不足以落实上述理念,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思想的实现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制约。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实质上是新公共管理对社会和公民输出的信号与产物。换言之,公民能否感受到政府是采用传统的官僚制还是新公共管理,他们能够直接感知的就是政府的政策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政府理念是否有所变迁?如果说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和分权这些理念会更多地停留于政府层面的话,那么,对于公民来说,政策则是更多的行政层面、公民最能直接感知、最能直接体悟的要素。不管政府推行什么样的新公共管理,如果不能让公民和社会在政策层面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这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必将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为什么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什么将政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的原因所在。

纵虽如此,(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依然无法回避。这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它们被界定的方式是注定不能够得到解决的,如果问题是用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数据来界定,它们就绝不可能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比如一个国家按一定比例对贫困线的划定,总是会有一些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毕竟,社会的相对差异永远也不可能消除。(2)人们的期望总会比政府的能力增长得快。政策领域的任何进展可能只会导致人们对政策应该完成的任务寄予更高的期望。(3)解决某一群体问题的政策可能会给其他群体带来一些问题。在多元社会里,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可能同时意味着给其他人带来问题。毕竟,没有任何一项政策能够同时达到多方共赢的格局。(4)有一些社会趋向很可能是不能够由政府来推动的,即使它值得去做。比如,为解决种族问题,将白人与黑人混合居住,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5)人们常常会调适自己的行为,使公共政策变得毫无用处,政府也因此面临窘境。比如高福利导致大量懒惰,从而过度依赖政府救济金的行为。(6)社会问题可能会有很多原因,一项具体的政策并不能完全根除某一类问题。(7)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比问题本身成本更大的政策,甚而牺牲原有的社会制度或者价值理念。比如采用高压政策镇压社会动乱、各种维权行为。它牺牲的就可能是一些民主的价值,诸如结社的权利、言论和出版自由、组织反对党的权利等。(8)政治体系的建构可能不完全适宜于进行理性决策。社会问题的解决总体上需要理性决策,可是,由于民选官员需要回应选民的要求,如果加上一些利益集团的因素,此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很可能就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6]

第六,对政策效果的负责(accountabilityforresults)。如前所述,新公共管理除了要能够将其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等思想变为有效的政策(也就是将思想操作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也就是要强化政策执行的效果问题。于是,问题又进一步转化为政策执行效果的责任机制问题。为什么新公共管理如此强调要对政策的效果负责?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主要基于两种理论基础,管僚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新公共管理则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重视目标或许是私营部门最重要的一点。传统的行政模式因其过于关注结构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因而受到了众多批评。现在的公共部门管理转而将目标作为首要的目的,其他则退居其次,这是人们在态度上的一个重大变化。”随着“以顾客为中心”的呼声一天天地高涨,以及要更好地对外部团体和个人的需求做出反应,公共管理最终认识到管理者应直接对公众负责。这也是它与传统模式地一个较大不同。[7]对结果的负责,主要来源于新公共管理严格区分了“行政”和“管理”的含义。“行政”基本上指服从指令和服务,而“管理”则指:(1)取得某些结果;(2)取得这些结果的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简言之,行政指的是听从指令,管理则指的是实现结果。这就意味着: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服从指令,他注重的是取得“结果”和为此负有的责任。公务员日益认识到,他们的职能是进行组织,以实现他们对其结果负有真正责任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服从命令、程序操作和将政策变为行动。这就是说,公务员把自己不再仅仅看作是行政者,更重要的还是管理者。或者说公务员完成的是管理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工作。因此,使用“公共管理”一词正在成为人们的偏好,“公共行政”一词即使尚未被人抛弃,现在也似乎已经过时了。[8]

新公共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其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对结果和责任意识的强化。“管理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负责。”“公共组织需要有所作为;政府现在想知道它们做什么;它们做的怎样;谁是主管并对结果负有责任。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就是‘让管理者来管理’,意即高级管理者本人对结果能否切实负责,而不仅仅只是像行政人员一样服从别人的命令。改革将越来越多的管理权力进行分割,这意味着部门领导必须负有更多的责任。公共管理者现在已介入有关的政策事务以及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事务,他们越来越多地对这些事务负有个人责任。如果事情出现某些差错,他们付出的代价将是失去工作。”[9]简言之,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结果和对结果负起责任。换句话说,改革的重点是成为管理者而不是成为行政者”。[10]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主要是英国的富尔顿报告和美国的《文官改革法》1968年英国的富尔顿报告就是一个典型。该报告指出,公务员的整个管理任务由四个方面组成:在政治指导下制定政策;创立侦测执行的“机制”;行政体制的运转;对议会和公众负责。1978年,美国的《文官改革法》的目标在于,使管理者对结果负有更大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责任”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明晰。这里涉及的问题依然有很多。比如,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目标,是否必然是管理者的过失?如何理性评估这些原因,包括资金不足,或者预定目标不够科学,也不现实?而对责任的监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由于公民会较多地依赖公共组织项目的执行与实施,他们不敢提出过于严厉的批评。其二,很多项目没有清晰地界定的顾客,顾客是谁?我们不知道。很多时候谈不上监督,尤其是长期的监督;其三,过分依赖公共雇员的良好动机和专家主义,会使公众面临不法行为和不当行为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11]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强化责任时不得不审慎思索,认真求解的难题。

综上所述,不管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也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充分认识、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把握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来新公共管理及其发展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什么是这些要素?它们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如果说生产率和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化政府的必然要求,那么服务导向则是其必然结果。而要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论是在横向的权力分割,还是在纵向的权力分解中必须贯彻分权原则。可以说,这是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的这一切最后都必须通过政策体现出来。一个良好的政策就是所有这些要素的集中体现。换句话来说,只要审视我们的公共政策,就可以找寻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和分权这几者的具体落实和操作情况。

诚然,公共政策本身是需要加强监管的。没有监管的公共政策,很难保证其良好的效果,以及优良的公共政策。这就涉及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责任问题。其实和传统的公共行政一致之处在于,很大程度上,新公共管理虽然有诸多新理念,然而其对责任的强调实则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的复制与强化。就新公共管理运动本身而言,除责任之外的所有要素,其要义都在于提供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责任性。因为,不管公共行政如何变化,其核心内容依然是公共组织的责任。只是责任形式不同而已,传统的责任形式大多基于设立政治机制或者行为主体,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通过绩效考核,或有能力促使管理者对个人和机构行为负责。[12]质言之,这些核心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绝不可孤立观之。否则,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就容易出现一知半解或者断章取义。既要把握每一个要素的特定内涵,又要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要明晰其优势之处,又要厘清其问题所在。这就是我们在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内容这一基本问题上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主要参考DonaldF.Kettl,TheGlobalPublicManagementRevolutio:AReporton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ance,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Washington,D.C,1-3.

[2][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3][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页。

[4][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378页。

[5][美]马克·G·波波维奇主编:《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耿洪敏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页。

[6][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295页。

[7][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2页。

[8][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9][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80页。

篇(2)

关键词:生产率 市场化 服务 分权 政策 负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针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的管理方法在全球席卷开来。这场运动通常冠之以多种称谓:“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不管这些称谓怎么花样翻新,他们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是不变的。尽管这些特质在不同学者的论述中各有不同,然而,其基本的思想和关键词还是可以大体达成一致,诸如管理而非行政、市场化而非官僚制、竞争而非垄断、服务而非执行、分权而非集权、过程而非结果、负责而非逃避等。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与清晰性,本文一律采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说法。

        Donald F.Kettl教授在《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关于治理转型的报告》中提出了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六个方面,即生产率、市场化、服务导向、分权、政策和对政策效果的负责。[1]由于是以“报告”的形式给出的,因此Donald教授没有充分展开。这是由于“报告”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无可苛求。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就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与分析。诸如这些核心内容的真正内涵何在?将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这些核心内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角度来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阐述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本质的系统把握与整体认知。这是我们把握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至为基础、也是至为关键的基础性内容。易言之,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产率(productivity)。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才能以更少的税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人们对税收的要求与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期待总是逆向运动。对前者期待的降低与对后者期待的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对立。形成这样一个尖锐的对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满意,或者说公共服务的拙劣和日益恶化是直接原因,二是税收的普遍上扬,传统上的高税收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使得人们从反思这一税制本身到反思整个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普遍发现,自己向政府所上缴的税收总是在不断增加,可是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糟糕。如此情形,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是一件极为苦恼和伤害官民感情的事;对于政府来说,这却是向其提出了一大挑战,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特别是少花纳税人的钱,同时又有效供给更多的公共服务。

篇(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0-01

一、治理的内容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盒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管理则是这一意志的执行。对于什么是治理,许多机构和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办法。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时应,也可以是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治理是有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活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经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篇(4)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趋势的推进,公民信息意识的觉醒,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当前信息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要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首先应当界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可以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依托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秉承了公共管理的精神理念。本文试图沿着这一方向探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1.1公共信息资源概念及其特征研究

“信息”一词定义繁多。《大英百科全书》中写道,“信息现象渗透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信息的多样性使得迄今为止所有要为信息下一个统一定义的企图都落空了”。要想给公共信息资源作一个明确而又统一的概念界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美国《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中把公共信息资源等同于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人士或从知识产权角度出发.或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或从政府角度出发定义公共信息资源,定义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概念阐述必然不同,但基本都反映了政府信息或行政信息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这一思想同时。定义的不同也反映了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笔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构成是指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的集合,包括政府法规信息、政府公务信息、教育信息、公共健康信息、文化信息、农业信息、国民经济宏观信息、环境信息等。范围再扩展一点,各种经济组织产生的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信息也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具有经济性、智能性、规律性、整体性、非均衡性等特性;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共消费性(共享性)和外部性特征。此外,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公开性等特性。

1.2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研究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以按多种类型划分。如根据公共信息资源本身特性的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划分为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公共信息资源、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公共信息资源和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公共信息资源;根据形成方式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自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政府购买性公共信息资源和社会生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根据受益者需求范围不同.公共信息资源可划分为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和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等。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指公共信息资源的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还包括普通公民。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结构、类型、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改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加速信息流通,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

1.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特征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1)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2)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有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性,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层次性表现在根据反映对象的时空角度可将公共信息资源划分为社区公共信息资源、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以及国家或全球性公共信息资源等层次,不同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数量和权重也是不同的。动态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公共信息资源范围是不同的,公共信息资源和私人信息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公共信息资源的复杂特性意味着在管理方法上应根据类型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和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宗旨;(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具有政府一社会互动性;(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集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1.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运行研究

主要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1.6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的预测研究

准确把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革命和民主进步推动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向网络化和公开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标准化、个性化的趋势。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2.1社会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导致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化程度、公民民主意识、信息教育水平等社会信息化建设明显失衡。正确认识现状有助于根据实情制定信息政策和发展策略,营造和谐的信息环境,采取更公平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属于社会调研的范畴,有一整套成熟的调研方法可供借鉴。

2.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管理主体复杂多样。建立一套结构完善、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性质、纵向的隶属关系及横向的协作关系、人员配备、职责划分等。

2.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这些方法有:生命周期管理法、内容管理法、环境扫描法、信息审计法、信息系统设计法、项目管理法、人力资源管理法等。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除了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性,所以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变通。同时,公共管理中的技术与方法也可以被借鉴用于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4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研究

广义的讲,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技术有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分析技术、信息组织存贮与检索技术、信息传送与服务技术等。技术开发主要在计算机信息科学领域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把这些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研究

3.1政策的研究

信息政策是国家为管理和发展信息事业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动准则,是对信息系统运行机制进行调节的一整套政策体系.是国家对信息活动和信息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国在信息政策研究中比较集中探讨的问题包括信息政策概念内涵、信息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国家信息政策建设策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信息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信息政策的体系结构、国外信息政策研究、不同国家信息政策的比较研究以及如何从信息政策的内在联系上构架一种合理的信息政策体系。就信息政策所面对的对象出发,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需要解决地域信息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信息化、信息安全与保密、国际信息流通、信息管理体制、科技情报、图书馆、大众传播问题、出版问题、信息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3.2信息法学的研究

信息法学主要研究在信息产生、传播、收集、处理、存贮、应用、交换等环节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转让信息所形成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目前,信息法学学术研究方面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几个热点研究领域有信息自由与平等、信息共享与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信息犯罪、信息网络中的法律冲突、信息法律制度建设等。狭义的讲,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有所区别,信息政策作为社会信息活动的指导原则,具有灵活性、动态性、阶段性的特性,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而信息法律则具有稳定性、时效长、普遍性的特点,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信息政策对信息法律有指导作用,是信息法律的基础,信息法律则是保障信息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手段。两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广义的讲,信息法律也属于信息政策体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意义在于通过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保障信息来源的公开透明、信息渠道的规范畅通、信息权利的公平及可实现。

我国的信息政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科技情报、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三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扩展到信息安全和网络规范、个人隐私,进入21世纪后电子政府和电子商务立法在信息政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信息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国家级立法较少,宏观规划多于微观规划,定性的目标性的阐述多于定量的具体的措施,但加强信息政策制定、执行的力度已取得共识。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审议中,《图书馆法》的制定也在进行中。 

3-3标准的研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标准是从行业角度、技术层面出发,保证信息的公开和共享,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保障公共信息资源可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涉及的主要有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公共信息机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标准等。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与公民信患素质教育

4.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展要从加强人才培养入手。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于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追求管理传统,以管理理论统帅相关学科知识。而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于图书情报机构,思维习惯与传统根植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众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也是图书情报专业改名而来,这使得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管理实践.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1)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实践确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性强而又相对稳定的有机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2)建立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构成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适应基层操作、中层管理、高层规划等不同层次工作的需要;(3)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4.2公民信息素质教育

篇(5)

Abstract: The basi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ant to remain invincible in the competition is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ffic modernization,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ny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highway,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operation methods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peration metho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项目施工质量历来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公路建设质量还存在路基压实不够、路基沉陷、路面平整度差、桥头跳车、路面早期破坏、外观质量差等质量通病。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发展,各承包商在工程质量上相互竞争,以质量取胜以信誉占市场,已形成局面。公路施工企业要在强手如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在竞争中占领市场站稳脚跟。

1、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

1.1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以露天为主,受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上人员和设别的流动性,因而易造成质量的波动。

1.2工程建设主要材料不能满足要求

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有好的材料才能出好的质量。工程建设所用的原材料不是统购统配,一般由承包商自己采购,尤其是地方材料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小。所用部分原材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因较多,一是因施工进度快,料源多,检验设备和人员不足,材料检验跟不上;二是为降低成本而人为降低用材标准;三是料场管理不善,材料二次污染或标准降低;四是材料供应者弄虚作假;五是有的材料采购与使用脱节;大部分地方材料如石料、石灰、砂子以小加工为主,没有工业化生产相应的生产标准、规范和程序,材料的等级、规格、级配、材质不稳定,没有质量保障,工程上因施工环境、价格、运距、外界干预等因素又不得不用。如安新路后期,工期紧,路用石料需求量大,即使小石料厂的石料质次价高,也供不应求,这是基层质量得不到较好控制的一个因素。

1.3监管制度不到位

工程项目现场操作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比较困难。存在施工工具、材料随意放置、施工现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计划、不按照标准和规章制度随意操作的混乱现象。

1.4赶工期造成工程质量失控

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是依据精确计算,科学安排出来的。在网络计划中,可以把整个计划任务按施工的客观规律严密地组织起来,各资源合理分配,时间和空间上密切衔接,协调一致,关键线路控制着工程的计划进度,工程的进度受施工过程各环节、各因素的影响,进度计划可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整,如果违反正常施工规律,盲目提前工期,将给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难以控制。速度和质量是一对矛盾,追求速度,就可能忽视质量,抢工是工程质量的大敌。

1.5高速公路建设中有大量的隐蔽工程部位,其后道工序将前道工序覆盖,若不及时进行工序交接的质量检查,有可能将前道工序的不合格误判为合格。

2、保证工程质量的具体操作方法

2.1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1)开工前,依据《招标文件》和《修订规范》制订水泥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

2)制定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

3)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

4)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

5)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

2.2把管理重点放到施工第一线,特别是抓好工序管理

1)要求各级技术干部现场盯岗。在施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提出工程技术人员不盯施工现场就等于脱岗。关键工序开工前,必须有项目经理部总工、处技术负责人在现场。项目经理部正副经理、总工,坚持深入现场指挥、指导、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处长现场指挥,副处长死盯现场,与职工同甘共苦,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高度重视基层( 底基层) 的施工质量,在底基层施工中,为克服以往放样不精确的弊病,提高标高、横坡度的合格率,标高控制必须设立严格的控制桩。利用线绳加密高程控制点,提高精度。第一次放样后粗平; 第二次放样后精平; 第三次放样后再精平,然后立即进行检机: 第四次平整是精细找平个别仍不合格点。通过三放四整,保证了底基层的标高和平整度。

3)把工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

2.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1)根据每条公路技术要求,都制定一部创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将此方案发放到全体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手中,使大家对各项奋斗目标心中有数;

2)要求路面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 95% 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 90% 以上;

3)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

4)为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在奖金分配上进行大幅度倾斜。公路路面施工项目由于工程量大、工期长、布线在野外,因此受各种因素干扰,每一种未预料到的问题都可能使得项目的实施状况与既定目标发生偏移。动态控制方法是对公路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检查、调整这种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控制思想,通过目标控制使项目按预定的轨迹运行和实施,实现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三大目标的动态跟踪,分析对比和反馈,使施工项目管理实现良性循环,确保工程建设中整体目标的实现。

3、质量控制的措施

3.1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进场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

原材料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根据所在,因此要加强所用原材料的检验和检测,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材料进场前和进场后都要不间断的进行抽样和检测,这是质量监理控制的基础,一旦发现不合格就要拒其进场或拒其使用,将影响质量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3.2加强旁站监理对隐蔽工程的监督

隐蔽工程的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隐蔽工程是质量隐患的埋藏点,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因其隐蔽性很强,控制起来就难。要做到“眼快、嘴快、行动快”,及时发现施工中的缺陷,并迅速排除掉,避免工程隐患的出现,在工程施工期间细节上要加强旁站监理对隐蔽工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进行旁站,并作好施工记录,同事用照片的形式对隐蔽部门的施工过程加以存留,工程一旦不合格马上进行返工处理,避免因此而引起巨大的浪费。

3.3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建立由管理层到各个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并加以考核。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特别是路基土石方,桥涵构造物、路面各结构层等关键要害部位。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进行严格的、不定期的检查,预先诊断、超前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4合理工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工期是指工程在正常的投资条件下,正常的施工计划和规定的质量标准下,按时完成所必须的时间。它同工程项目进度直接相关,而工程进度、质量、费用三者间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监理人员来说,把握住特定条件下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的关系及重要顺寻,控制其恰到好处,极为关键。

1)利用网络技术中各非关键工序的时差,将该工序的人员和设备调一些到关键上来,这样不需要花费投资就收到显著的效果。

2)实施工序之间的交叉作业,在各个关键线路和次关键线路的同事进行交叉作业。

3)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4)采用新工艺,新设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3.5全面的试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的依据

工程质量的优劣,离开试检验是无法确定的,只有通过可靠的实验设备,严格的实验操作和符合试验规程及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的试验数据,才能实现质量监理的效果。中心实验室是监理工程师为检查、核实承包人现场试验数据的试验场所。以试验指导施工,用试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以锅饭为准绳。在监理实验过程中,凡涉及到质量标准的一切试验,都经过中心实验室或相应资质的试验室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监理人员发出相应的工程工作指令。指导施工工作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6)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11.预算管理,负责公司全业务.全专业的预算分解.管理及规划工作;

2.负责公司全业务的经营分析.监控及日常分析工作,并指导一线开展经营工作;

3.负责公司双I业务的管理及业务运营支撑工作;

4.负责公司的计收.欠费.挂账管理工作,包括计收规范及进度管理等;

5.负责公司信用度管理工作,包括欠费与挂账等业务支撑工作。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2依据合同约定金额以及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审核结算 ;

在一个工作日内初审完毕,登记《商务结算办理及归档情况表》 ;

监控各区域所有项目结算办理进度 ;

每月30日编制商务结算未办理/未归档两份通报;

负责产值报量编制工作 ;

每月提交公司月度产值报量和相关报表 ;

因特殊原因需调整报量表的,需编制报告申请,审批通过后调整 ;

8.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或内部协作.。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31)指导各预算责任部门按统一格式编制各部门预算草案并进行初审,初步形成企业的销售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采购预算等相关预算;

2)汇总、平衡企业各部门的预算,就平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调,提出初步调整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下一年度预算草案,报上级审核后报高层审批;

3)编制预算控制管理方案,保证成本目标和利润目标的实现;

4)监督企业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查看预算调整建议案,进行初审、协调与平衡后,及时向管理层进行反馈;

5)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定期更新已编制的预算,使企业的各项预算更趋合理;

6)定期汇总、分析各部门编制的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报告,考核各责任部门的预算执行成果,并提出奖惩建议; 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宜。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41.编制、审核年度预算并撰写预算议案;

2.做好日常预算管理,对预算执行进行全面监控,按月进行预算分析,对预算差异及时预警与纠偏;

3.优化预算管理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根据公司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提出新需求,并跟踪开发效果、做好需求落实;

4.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办法与标准;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51.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2.对公司成本费用资金进行分析

3.按照不同口径编制财务分析报告,为决策层提供数据依据

4.提供成本控制及业绩考核的分析报告

5.收集同类型企业经济活动数据,做出比较分析

6.对公司项目做投入产出分析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61.品种别SKU别,损益管理的数据收集及统计。

2.予实绩差异分析。

3.IFRS费用对应。

4.业态别损益及工厂别损益管理等、新预算管理业务的推进。

5.作为窗口与大王制纸本社的对应。

预算管理工作职责71、担任财务咨询项目(不限行业),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咨询等项目的项目经理/驻场项目经理,制定项目的计划并组织实施,把控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对项目负责;

2、设计财务咨询项目实施方案(亦有机会参与其他模块项目),带领项目组高效执行项目方案;

3、负责客户管理,深度把握客户需求,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4、负责咨询团队的建设与成员培养,营造和谐的咨询团队氛围;

5、参与咨询项目商务工作(无销售任务,销售任务由销售团队负责),参与客户深度跟进如高层沟通,项目建议书撰写等工作;

篇(7)

1 施工项目主要管理内容的分析

(1)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有效开展,必须要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内容的明确,明确其各个阶段的管理目的及任务,满足现阶段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该项目的管理主体是项目经理管理体系,管理的客体是施工对象及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其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了施工项目的管理规划、目标控制及项目管理组织。

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生产要素模块是重要的应用环节,这个环节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实现其优化配置,进行施工项目各个合同及总结工作的开展,实现施工项目组织方案的优化,做好质量环节、成本环节、进度环节、安全管理环节的协调。

(2)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必须要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组织的动态化管理,落实好相关的规章制度,优化项目管理机构,进行不同工作步骤权责的划分,做好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项目管理部分,做好相关的应急性措施,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2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案

(1)健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施工质量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的建设效益,保证最大化的工程效益。这需要进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优化现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做好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工作人员及其资源配置的优化,按照相关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施工实践,保证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质量检测及管理环节的协调。

(2)健全质量保证方案,落实好现场施工管理机构的应用方案,实现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明确好不同工作步骤的管理权责,确保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方案的优化,保证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工化,做好现场施工质量的良好控制。这需要做好施工质量的预控环节,做好施工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按照先进性的指导思想进行工作,保证施工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积极应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3)科学化管理工程进度。在实践过程中,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的工期比较紧凑,为了避免不合理的施工现象,施工组织机构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理念的深入,做好进度管理的控制工作,进行进度计划的积极编制,找出工程施工的关键性路线,实现施工项目的整体进度控制,按照科学性的进度设计理念进行工作,确保工程进度的控制,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工程项目施工问题。

为了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完成,必须要进行资源供给环节的优化。这需要做好相关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资源需求计划的合理性编制,根据资金需求、材料供给等环节,进行施工进度的优化,保证进度计划的良好编制,按照项目工程的特点进行施工进度控制,进行施工进度体系的健全。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其满足工程质量工作的要求,做好项目的整体实施工作,实现计划活动、控制活动、协调活动等的协调,实现整体工作成本的降低,实现工程进度的科学化管理,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4)做好成本预测管理。要进行成本预测环节的开展,落实好成本管理的目的,根据其施工条件、机械设备环节、人员应有环节,进行施工工作的科学化的预算,进行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等的控制,进行科学化、有效化管理方案的制定,有效提升水利项目的整体应有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其成本控制必须贯彻整体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项目施工还是竣工验收,都要实现成本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做好整体性成本控制,满足现阶段施工项目成本的工作要求,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损耗状况进行分析,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预测范围内。针对计划成本及实际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行成本优化措施的应有,按照动态性的管理原则进行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满足现阶段工程项目工作的要求。

(5)通过对项目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提升成本控制的效益。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工程成本的优化工作,进行新型技术、材料、工艺的开展,实现工程成本的良好控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进行返工率的优化,确保工程成本利用率的提升。

在材料费用管理过程中,必须避免资金浪费的状况,要进行施工队伍资金节约激励机制的应用,将原材料的损耗状况与工作效益相挂钩,进行考核奖罚制度的建立及执行,保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成本核算意识,满足现阶段水利项目工作的要求,实现工程材料的有效节约,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设备利用率的提升,实现对整体工作的有效控制,实现其整体成本的优化。

在施工过程中,要遵循安全管理的相关原则,这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追求高利润而忽略管理的安全性的情况,要保证施工项目整体成本的控制,避免出现一系列的机械事故、人身事故。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检查环节、改进环节、教育环节等的协调,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进行项目管理方案的优化,确保不同岗位内部的安全目标的实现,实现施工人员责任制度的健全,人人都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整体工程的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价工作是必要的,进行相关方法的应用,实现不安全因素的消除及控制,进行相关安全信息的形成,保证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性安全指导。

(6)健全施工安全技术管理方案。水利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机构及人员,需要进行安全技术方案的健全,进行安全培训活动的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通过对一系列的安全培训的开展,确保整体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提升,保证安全施工及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实践过程中,也要遵循安全上岗的原则,需要注意安全性,避免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工程施工中,要针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做好针对性的检查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强化安全工作的检查及管理工作,确保施工项目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早的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实现安全施工及管理问题的防患于未然。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利项目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施工项目管理方案的更新,保证施工项目的整体性管理,确保其动态化管理,实现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安全目标等的协调,满足水利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施工项目的整体管理效益,满足水利项目工程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市政工程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桥梁、道路、排水、燃气、地下管网等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并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是市政工程建设的保证,它指通过既定的组织形式,然后根据系统工程的方法、理论和观点,来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所有内容进行计划,指挥、组织以及协调控制。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于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保证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还可以使施工期缩短,从而提高市政工程的投资效益。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十分的复杂,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市政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难度更是逐渐的在增加。市政工程管理主要是对市政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安排、规划设计及监督。它参与了市政工程的整个过程,从一开始的签订承包合同、工程计划书的提交,一直到工程完工时的检验,都是需要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参与。由于市政工程基本都是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市政工程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市政工程建设就在人们的身边,它随时都可能进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市政工程建设开工急且工作周期短。这就使得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控制。相关部门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时,市政工程建设的这些特点会很大程度影响市政工程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过大。

(2)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市政工程包括公路建设、桥梁建设、地下管网以及排水等,这些工程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此,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场地一般比较狭窄,地下的管道线路也比较复杂。市政工程施工的这一特点,使得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我们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工作时,必须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

(3) 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正在逐渐正式系统化。市政工程的开展与成果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以及政府,都对市政工作投入了不少的关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更是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施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社会对专业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也加大了力度。

3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与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它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去解决。通过研究分析,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政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城市规划起步晚,市政工程管理的历史也很短,因此,我国的市政工程管理体系还不够完整,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改进改善。由于,现代市政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复杂,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技术要求也相应的增加,因此,其管理体系的完整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目前市政工程管理过度追求社会效益,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而承包商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要求,造成施工管理困难或不到位,且存在一部份管理组织为了迎合承包商,往往会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工程的建筑质量。这种行为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3) 专业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匮乏。我国现在在职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的,他们往往缺少专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这就使得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组织参差不齐。这一问题,在施工中也十分的明显,通常都会使得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混乱和复杂。

(4) 管理过程复杂,突发状况多。市政工程一般都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开展的。由于人多,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状况,影响管理。市政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在初期并不明显,但是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使工程的任务加重,给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正常进行带来各种各样的难题。

3.2解决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1) 完善市政工程管理体系,确定建筑项目管理的准确目标。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管理方法,尽可能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其次,在管理中,我们要想实现管理的目标,我们首先就要确定管理的明确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高效、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和方法。这样,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我们更容易按质按量实现工程管理计划。

(2) 加强管理力度,采取责任制与奖惩制。因为不少的人都处于消极状态,会极大的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采取责任制,就是将职能和责任具体划分到每一个人,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投入来确定其奖惩。这种带有竞争性的管理手段,能极大的推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管理工作的进行。

篇(9)

关键词:公共治理;内容分析;分类法

公共治理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时西方的政治、社会危机的产生推动了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与范式变革[1]。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公民的需求并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治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激励决策者回应公民要求[2]。基于对公共治理研究的内容分析,不仅可以总结先现今公共治理研究的现状,同时能够发现研究整体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笔者主要从中国CNKI学术总库上,搜索到了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研究的文章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由于中国CNKI学术总库是国内十分权威的论文检索数据库,选择从该学术总库上搜集到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

一、绘制编码表

笔者在研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分析了不同文章间研究的内容之后,发现就论文研究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就公共治理理论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论文共有39篇,我们将其记为A类。还有一类是研究在特定情况或环境中的公共治理,共59篇,我们将其记为B类。就A、B两类,笔者做了不同的编码表。

表1.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治理的地域PB:国外PB1、中央PB2、省级PB3、地市级PB4、区县级PB5、乡镇级PB6、村社级PB7、区域PB8、城市PB9、农村 PB10

研究的角度PC: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D:调查研究PD1、文献综述PD2、实验法PD3、实地研究PD4、纯学理研究PD5、方法不明PD6

表1.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公共治理的主体PB:公民PB1、政府PB2、非政府组织PB3、企业PB4、民间组织PB5、宗教组织PB6、主体不明确PB7

公共治理的领域PC:(1)政府建设PCA:职能转变与完善PCA1、绩效评估PCA2、监督体制构建PCA3 (2)产业发展PCB:传统产业PCB1、新兴产业PCB2 (3)生态问题PCC:环境保护PCC1、资源利用PCC2 (4)社会发展PCD:教育发展PCD1、民主建设PCD2、社会保障PCD3、法制健全PCD4、大众传媒PCD5(5)其他PCE 治理的地域PD:国外PD1、中央PD2、省级PD3、地市级PD4、区县级PD5、乡镇级PD6、村社级PD7、区域PD8、城市PD9、农村 PD10

研究的角度PE: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F:调查研究PF1、文献综述PF2、实验法PF3、实地研究PF4、纯学理研究PF5、方法不明PF6

二、分析与研究

关于A类文章的研究

(一)关于研究时间:

表2.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21 10 8 39

百分比 53.8% 25.6% 20.6% 100%

笔者从CNKI上选取了近三年的论文,并且以一年为单位进行时间上的研究。从表格中看出,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单纯针对公共治理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上出现了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选取的时间段太短、选取的标准等众多客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了A类文章研究的数量在减少。

(二)治理的区域

在有关于治理区域的划分上,有些文章是在宏观上就国内或者国外进行研究,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受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这一标准,又可以分成中央、省级、地市级、乡镇级、村社级等,区域、城市、农村也成为关注的一点。

表2.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治理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13 0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1 1 2 21 3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论文并未在文章中点名其关注的区域,只是进行总体上的论述与分析。而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是关注于我国公共治理现状的,近年来热点的区域、城市以及农村等并未在此类文章中广泛体现。

(三)研究角度

表2.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3 1 6 14 5

百分比 7.8% 2.6% 15.4% 35.9% 12.8%

角度 表现形态 作用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资源配置 合计

篇数 2 3 4 1 39

百分比 5.1% 7.8% 10.2 2.6 100%

在A类论文中,总结开来就是以上七个角度,那么在这些切入点中,关于主体作用等的研究占到的比例最大,这类文章就主体界定、主体的作用、主体的转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而关于治理评估与的研究次之,有较少的学者选择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研究。

(四)关于研究的方法

笔者按照风笑天著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下表的几种。

表2.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1 38 0 39

百分比 0% 0% 0% 2.6 0% 97.4% 100%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几乎全部的学者采用了纯学理研究的方法,而并没有学者采用调查研究等其他在研究问题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B类文章的研究

(一)研究的时间

表3.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16 19 24 59

百分比 27.1 32.2 40.7 100%

B类文章针对的是具体情况与公共治理相结合文献的研究,从上表中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在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间,研究这一类文章的总数量在上升,表示出了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

(二)研究的主体

表3.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主体

主体 公民 政府 非政府组织 企业

篇数 10 32 8 2

百分比 16.9% 54.2% 13.6% 3.4%

主体 民间组织 宗教组织 主体不明确 合计

篇数 2 2 3 59

百分比 3.4% 3.4% 5.1% 100%

在有关于研究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了在公共治理的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虽然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但是多元化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其治理主体必定更加多元化,针对此问题的研究主体也必定随着多元化。

(三)研究的区域

表3.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28 1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2 5 3 19 5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有关于研究角度方面,现在的学者还是偏好于从我国公共治理的总体出发进行研究,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占百分之47.4%的人将这一点作为研究的区域点。

(四)研究的角度

表3.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2 18 3 8 4

百分比 3.4% 30.4% 5.1% 13.4% 6.8%

角度 表现形态 功能与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价值体系 资源配置

篇数 3 11 5 4 2

百分比 5.1% 17.6% 8.5% 6.8& 3.4%

在有关于研究角度上,公共治理相关政策的研究仍然成为众多学者就这类论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其功能与意义等是许多学者选择的第二方面,针对于理论缘起等研究较少。

(五)研究的领域

笔者在研读了所有B类论文后,就其主体进行了如下的分类,政府建设、产业发展、生态问题、社会建设以及其他等问题。另外,根据具体问题的归纳总结,笔者又将每一领域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在表1.2中已进行展示。具体表格如下:

表3.5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领域

领域 政府建设 产业发展 生态问题 社会建设 其他 合计

篇数 15 12 3 26 3 59

百分比 25.4% 20.3% 5.1% 44.1% 5.1% 100%

由表格统计数据不难看出,社会建设问题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其中占到最大比重的是教育问题。有关于政府建设问题,其研究的比重也较大,而进行细分后发现,就政府职能转变与完善的研究最多,占到百分之五十。有关于产业发展等社会热门的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六)研究的方法

表3.6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0 59 0 59

百分比 0% 0% 0% 0% 100% 0% 100%

纵观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笔者发现尚未有学者采用出纯学理研究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的,有关于这个问题在调查研究、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以及实地研究等方法上的应用将会是十分新颖的。

三、评价与思考

总体上来看,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方面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

1、研究公共治理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论文多于单纯研究公共治理的文章。而这些与公共治理相结合的论文中,又以社会建设为其联系点,如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

2、在研究区域上,从国内整体的角度以及单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是现在绝大多数论文的区域选择,而有关于农村、城市以及社区等等研究的学者还较少的存在,因而笔者认为,在大量研究整体的论文背后,学者也可以将研究的区域选择在较小的点上,从而能够得到更加具体、更加有价值的思考与理论。

3、在研究主体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众多文章比较偏爱于就政府的研究,此类文章占到了一半以上,虽然就其他主体研究较少。而将来,笔者认为针对于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研究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

4、有关于研究的切入点,大多数文章还是从治理本身的政策实施以及主体作用、主体特征以及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论文就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分析,而学者根据具体实践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总结升华的占到的比例较少。

篇(10)

市政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所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监督与调节,从而将工程造价总额控制在合理的目标范围以内。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包含人力、材料与机械设备使用等费用。根据施工合同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要求,以合理管理人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租赁等费用。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优化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积极采用提高效率与降低造价的的新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减少因返工而导致的人工与材料等浪费。

1.2市政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要按照施工合同所约定的进度与工期要求来实现工程施工预期目标。工程进度管理应当贯穿于全部施工环节中,尤其是施工进度的计划制定与实施环节中。其次,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工期控制要求,并设立专门进度管理机构与人员,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工程进度管理各环节责任,编制科学的进度管理流程表,以充分确保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开展。

1.3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即在市政工程施工时所进行的安全施工等控制活动,从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明确好安全施工的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科学规范进行。对此,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等措施,确保安全和施工同步进行,并且把安全管理理念深入到所有施工环节中,以保障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4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工程今后的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并且关系着工程使用者的财产人身安全,因此,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成为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工程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与系统,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目标。同时,应当完善施工材料的采购与内部质量检测工作,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确保工程质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2基于业主立场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从管理活动涉及到内容的不同进行业主立场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分析,业主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设计管理等。具体如下:

2.1投资管理

业主对市政工程施工的投资管理集中表现为对投资规模的控制和工程效益保证上。通过建议和监督确保市政工程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投资主体的业主应当在市政工程承包合同的约束和规定范围内,对工程项目设计到的变更或者重大变更进行控制和调整。在工程施工质盆不变的前提下,以降低工程资金支出为目的调整工程施工技术方案。业主实现工程变更条件的工程成本控制,需要密切设计人员与监理人员的关系,通过监理人员实地的调查,获得工程建设的一手资料,并以此获得设计方案变更的建议权。认真听取监理人员的合理建议,并实施的对有益于工程质量保障和工程造价降低的建议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以此激发监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设计代表人员,设计代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工程设计服务质量的好坏,选对了设计代表就相当于为工程质量和投资管理提供了上佳的监督和变更依据。

2.2合同管理

业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间是合同关系。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与业主相关的合同为:承揽合同、技术合同、工程建设合同、买卖合同等。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时,业主为协调各方矛盾,经常需要和相关单位签订各类协议,这些应当也划分到合同管理范畴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寻找相关法律与合同来进行,如合同法、建筑法、民法通则、招标法等。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违反合同法与招标法等问题,严重影响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业主在市政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确保参与行为的合法性。确保参与行为的合法性也即业主在参与市政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着重体现在对合同条款的严格执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业主不仅要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同时还要监督其他参与各方的行为是否会对合同造成威胁。②不断完替合同相关制度。市政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性较高,涉及内容较多的工程施工类型,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市政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相当繁重。因此,不断完善合同相关的管理制度,设立与之相匹配的机构和人员是十分必要的。③不断完善合同示范文本的管理制度。合同范文本是为了防止条款遗漏和责任约定不公而编制的,重视市政工程合同管理,应当确保示范文本管理制度的完善。

2.3设计管理

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设计过程应当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包括工程选址、施工可行性分析、立项等,再到设计的准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图纸以及招标投标等,最后再延伸至工程竣工验收以及移交接管等环节。所以,对于业主方来说,业主应当树立正确的工程设计管理意识,加强设计工作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渗透于融合,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沟通及协作等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帮助设计方与业主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包括从工程立项至竣工移交使用的全周期,协调业主方和政府、设计单位等相关建设主管部门与承包商的沟通与协作问题。如在设计前,业主应当组织相关设计人员考察分析施工周边情况,尤其是地下管线的分布、限高、周边房屋以及地形地貌等状况,并做好书面记录;加强设计人员的考核工作,完善设计责任制度等。

篇(11)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工程项目的正常、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管理,了解并掌握主要的施工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确保施工质量水平。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及对策分析展开以下探究性的分析。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首先就必须对施工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综合大多数的市政工程来看,我国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施工造价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1.1施工造价管理

市政工程的施工造价管理是指通过科学条件工程施工所使用到的全部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以实现对工程造价合理控制。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机械设备、人力资源、原材料的使用,二是优化施工工序,采用先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降低造价成本。三是避免资源浪费,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返工。

1.2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施工合同中的工程工期与施工进度约定,从而实现预期的工程竣工目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进度管理应该全程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制定和实施工程进度计划的两个重要环节。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进度管理体系,设置独立的工程进度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科学开展施工进度管理工作。

1.3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消除不安全的施工行为和影响因素,从而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确保市政工程的正常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认真好好安全施工培训,增强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明确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施工职责。二是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防护器材,做好高空施工等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积极贯彻安全施工、安全管理理念,保证项目的安全进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1]。

1.4施工质量管理

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占据着举足若轻的重要地位,其不仅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功能使用,而且与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健全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二是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目标,三是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严把采购和检测的质量关。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2.1投资管理对策

投资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项目的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其管理的关键对策在于严格控制施工设计变更。业主单位认真听取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的专业建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坚决实施设计变革,采取能够降低投资的施工方案,以减少成本投入,提高投资效益[2]。

2.2合同管理对策

一是签订合同时,应选择国家建设部规定的完善的合同示范文本,防止出现约定的责任条款明显不公、遗漏重要条款等问题,引发日后的合同纠纷。二是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包括设立相关的合同管理部门,安排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以认真做好复杂繁重的合同管理工作。三是坚持依法办事,自觉遵守和严格履行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施工标准。

2.3设计管理对策

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市政工程的投资收益、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因此,必须加强对设计环节的管理,把设计管理全面融入到工程具体施工中,包括选择工程建设地址、工程的投资效益分析、施工的可行性分析、施工立项、设计前期的勘测准备、设计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图纸、工程的招投标设计、工程的竣工验收、工程的移交接管等过程。

2.4进度管理对策

国内的大多数的市政工程项目都具有任务重、工期紧的普遍特点,因此,在对工程的进度管理问题上,应该积极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进度项目的进度管理。一是业主单位应该积极督促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抓紧时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并进行审核与优化。如遇到个别的特殊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施工需要,合理调整既定的进度计划。其次,还必须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热烈讨论遇到的或者容易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保证工程的按期完成[3]。

2.5质量管理对策

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影响项目的竣工投入后的正常使用及安全使用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坚决选择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信誉良好、责任心强的监理单位。同时,在实际的施工工程中,加强对施工原材料、施工工序、施工技术等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2.6安全管理对策

首先,业主应该认真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做好相关的安全施工用电、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基坑周围围护、设备安全运行等工作,以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顺利开展。

2.7文明施工管理对策

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现场一般都位于人口较为密集的事情,因此,还应采取有效的文明施工措施,比如防止夜间施工,降低施工噪音等,尽量避免干扰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需要。

2.8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对策

市政工程竣工后,首先必须经过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承建单位、接管单位的共同的合格验收,然后再按照程序办理相关的移交手续[4]。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与对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参与建设单位,尤其是业主单位必须明确具体的施工管理内容,分析管理现状,了解管理的存在问题,积极研究和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对策,才能真正做好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使用、质量可靠合格。

【参考文献】

[1]凌飞鹏.市政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