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篇(1)

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的主要方式。内部审计的内容是单位相关人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进一步评价和控制单位组织中的各种经济业务,以确保单位方针政策和相关审计程序实施的有效性。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以及民间职业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审计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对国家公共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民间审计是审计事务所或者是会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相关的经济组织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查证。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很多方面有着向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审计内容相同,都是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内外部审计的审计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审查、监督以及分析性复核的方式评价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内外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同,都是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内外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也相同,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财经法规实现经济监督。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分析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专职审计人员履行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第三者身份提供的签证活动,主要对国家权力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其次是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服务对象自然是企业负责人,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的权利机关。最后一个方面是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只能够为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但是对外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也不能够向外界公开,但是外部审计分为多种形式,由于国家审计涉及到商业机密,有一些内容不宜公开,而外部审计中的社会审计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同时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实现内外部审计协同性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合作

考虑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着相同的职能,如果两者同时工作时,加强合作和协同性,相互配合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合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外部审计目标的一致与否,如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一致时,应该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若两者审计目标不一致时,就选择协作性的合作关系,规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在内外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此外,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内外部审计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审计目标的靠拢,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内外部审计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后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

内外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关键。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外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外部审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作为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建立的主体力量,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整,促进内外部审计工作在职能以及审计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也应该加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配合,借鉴内部审计的结果做好综合审计工作。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还应该确定明确的责任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之间相互扯皮的事件出现。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审计沟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内外部审计之间实现交流和协作,在审计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力。为此,内外部审计人员在实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应该建立设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平常的审计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审计信息,而这些审计信息是外部审计部门不了解的,所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能够让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从而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虽然这两种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审计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专业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审计工作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度受到人员的质疑,这是人们的片面认识。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监督活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熟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外部审计与管理当局在管理方面的分歧。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性可以实现企业的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审计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可以建立内外部审计协作机制,规范审计方法的同时实现审计责任的规范和制约,从而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

篇(2)

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作为 “清水衙门” 的传统教育形象被打破,部分学校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和损害了高等院校的良好形象和正常发展。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革新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手段,已经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为了高等院校内部的查错纠弊和加强内部控制需要,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即防错纠弊。随着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投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外向化,内部审计工作也在评价财务、会计的同时,逐步向管理和服务方面延伸。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目标已明确定位为“促进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各高等院校大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并开展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审计部门不独立,自主性不强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在机构设置方面是辅助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机构。业务上,高等院校审计部门接受学校直接领导,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但又都不是二者的重点工作,处于 “边缘部门”的尴尬境地。而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不是缺位,就是“实力”欠缺。行政上,有些高等院校的审计部门隶属于纪检或财务部门,甚至与纪检或财务合署办公。平行的机构设置、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必然导致内部审计组织地位不高,权威性和自主性不足。

(二)审计方法滞后,时代性不强

目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仍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拘泥于以往的审计老套路和程式,还是搞账项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等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审计,缺乏推陈出新,对于社会审计中广泛运用的内控测评、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方法在高校内审中应用有限,造成审计工作向管理和服务延伸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

(三)审计力量偏弱,拓展性不强

从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来看,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再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来看,素质比较高的要么到教学科研第一线,要么向社会审计机构和大公司流动。因而造成审计部门的人手不足,难以完成目前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在高等院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前提下,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综合审计的特点,并向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拓展。

(四)审计环境改变,风险性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一是在学校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等会计报表进行审签,这些做法无疑给内审人员增加了审计责任和执业风险;二是会计集中核算在高等院校普遍推行,学校经费管理及运行模式、资金管理方式及各类支出纳入了预算管理的范畴,从而大大增加了学校内审工作的数量和工作强度,内审工作的着力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防错纠弊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审计模式,开始转为风险的基础性审计工作;三是网络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造成从业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很难发觉,这样就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日益增大。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

由于目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前述问题,为加强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就成为可供的选择。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是指高等院校从外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颇受争议,而对该问题的认识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点

1.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外包方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第一,在执行对高校审计业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及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审计;第二,注册会计师要了解和熟悉高校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的有关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第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审计效果。

2.能够有效节约审计成本。随着教育改革和办学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审计工作量日益加大。高校审计部门不仅要进行事后审计, 还要进行事前审计,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变化。二是对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需兼具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而高校往往又缺乏此类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外包减少了内审人员招聘、培训等费用,有效降低审计成本,同时保证了高校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3.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外包的审计工作一般都是在注册会计师领导下完成,他们与高等院校各管理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和利益冲突,不受学校内部行政行为的干预,理论上可以站在独立、中立的立场进行审计,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能够提供独立和客观的评价结果。

4.可以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外包是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解决高校审计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大都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和各类专门人才,相对高校而言,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囊括各类专业的审计人才,所以内部审计外包不仅充分利用了社会人力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地弥补高校审计人才的短缺。

(二)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

1.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院校情况。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熟悉本单位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和人事状况,了解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单位演变发展等具体情况,不能更好地提供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咨询服务。客观上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也可能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

2.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序化。内部审计外包后,外部审计人员难以像内部审计人员一样对单位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对该单位的组织文化也没有强烈的趋同感,单位的发展壮大、单位效益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不相关,他们之间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从而导致审计可能会变成单纯履行规定程序的一般性工作。

3.内部审计主动性难以体现。内部审计外包会给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至使高等院校内审工作产生依赖和工作惰性,久而久之会造成内部审计质量的下降,失去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

4.破坏了内部审计职能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内审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要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解决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简单通过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宜采用合作内审的方式。合作内审,是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是指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相结合,共同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审计方式。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外部社会审计主体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这在理论上保证了合作内审的可能性。合作内审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效最优化,能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高等院校的特定情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积极参加高等院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获取广泛的风险信息,分析判断风险程度,在制定审计计划,采取审计策略,确定审计重点时能更好的结合高等院校实际;外部审计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优质的审计资源,先进的审计方法。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对风险程度及管理状况作出专业判断,提出审计评价与建议,将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管理工作当中,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合作内审可采用以下途径。

第一,面向社会招标。高等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对外招聘具有较高审计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专业人士,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也可以针对某些内审人员涉及不到的领域对外进行招标,开展合作内审。比如基建项目,可以通过对外招标的方式,请具有建筑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

第二,做好准备工作。合作内审开展之前,内部审计人员要详细了解拟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好合作审计的实施方案,明示合作审计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使用外部审计人员前,向高校决策机构报告,达成一致意见后与外部审计签订合作意向书。

第三,全程合作审计。在合作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职责主要是:帮助所聘会计师、审计师熟悉高校情况,与他们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进行沟通,关注内审工作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所聘外部审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相对独立与优质的审计资源,先进的审计方法,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对风险程度及管理状况作出专业判断,提出审计评价与建议,将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管理工作当中,为高等院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全程合作,可以将审计资源更好地集中于高风险审计领域,为确保审计质量,发挥审计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评议审计绩效。合作内审工作结束后,要对本次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客观评价审计建议是否符合高等院校的特定情况,审查建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否有利于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下次审计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合作内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需不断地摸索、研究和磨炼。比如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协调,内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人员搭配比例,如何实现审计成本与效益最大化等都没有经验可循。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小范围的先试点执行,再根据执行效果予以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干部任职前后,对其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收益性的评估,从而评价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源头预防高校领导干部腐败,加强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保障高校健康有序发展。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在现有审计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虽已实行多年,但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在对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时:一是审计机关受人力、物力制约。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其中涵盖了国家和学校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以及与经济责任相关的管理水平等内容。但国家机关的审计工作受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工程管理、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审计人员中能熟练掌握法律、计算机的人才很少,审计机关的整体审计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实现审计全覆盖还需一定的时间。我国的高校遍布全国各地且数量众多,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需要大量的审计资源与之相匹配。而现阶段我国的审计资源与审计对象相比,明显体现匮乏状态。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急需探究科学的统筹方法,合理配置审计人员,最大限度地挖掘审计机关的潜力,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探索切实可行的审计全覆盖路径,推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进程。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进程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门领导经济自律、完善部门职能。我们应改进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实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高校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内容日益增多,我们应有效合理的分配审计资源,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在高校内部针对审计风险最大、控制力度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大审计力度,其它环节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覆盖到每一工作流程中,使不符合要求的经济行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政行为得到遏制。其次,将审计对象有重点的分类,建立数据库,将个人资料、任职情况等登记并实现时时更新。在此过程中,遵循风险导向理念,对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部门或分支机构实行重点监督。例如:校办企业,校内二级单位等要以重要控制活动为线索进行全覆盖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要追求审计|量,而非审计数量。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要与外部审计相结合。高校的审计工作也可以为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针对校内各部门财务收支、固定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建设修缮项目等的审计,审计结果对学校最高领导负责;而对于学校领导层的财务审计,则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委托独立审计机构完成的。作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应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部门加强沟通降低双方的审计成本,提高效率,互相利用审计结果,避免重复审计。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有所扩充

以往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注重审计对象经济行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而对于审计对象的教育服务产出及社会效益没有过多的考虑。我们应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加入衡量高校任职人员的述职能力的内容。针对不同岗位的审计对象,其审计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对高校院系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单纯地审计经费使用情况、经费预算是否合理等显然是不够的,应加强领导干部的效益考核。作为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是否带领组织成员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服务、所做出的教育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职位要求等。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优化环境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奉公、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措施。各大高校领导应从思想上转变对审计的抵触心理,加大宣传力度,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落到实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猎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学校应通过校刊、网站等多方面渠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统一思想,明确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引导学校领导干部自律、自强、主动配合。

综上所述,高校办学规模较大,资金量较多,只有将内外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完善审计工作的思路出发,探究审计工作的精髓,为逐步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管理方略,2009(5):51-52.

篇(4)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5-010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epidu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general anesthesia in upper abdominal and thoracic tumor surgery anesthesia.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ASAⅠ-Ⅱ elective surgery with the abdomen and ches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of 40 case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epidural block joint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The amount of the anesthesia drug, anesthesia recovery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ropofol, fentanyl and cis-atracurium dosage of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group B, spontaneous breathing surgery recovery time, extubation time and fully awake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e occurrence of emergence agitation pa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Upper abdominal surgery; Thoracic tumor; Hemodynamics; General anesthesia; Epidural

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手术为临床最常见的外科手术类型,其特点为创伤和刺激大,机体反应强烈,手术操作复杂[1]。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均为临床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药物用量少等优点,有利于患者较早苏醒,恢复自主呼吸,但不足之处是可对患者的正常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造成影响[2],而全身麻醉虽然可取得良好的肌松效果,但不足之处是上腹部手术中需要较大剂量的物,容易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大幅度波动,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3]。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疾病类型:胃癌40例,胆管癌10例,肺癌20例,食道癌10例,行手术根治术;男47例,女33例,年龄49~75岁,平均(49.7±8.1)岁;体质量48~86 kg,平均(67.4±11.2)kg。所有患者术前心肺功能稳定,无严重贫血、冠心病。将8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组实施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B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麻醉方法:术前注射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A组:先行T8-9(上腹部)T4-5(胸内)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置管3 cm,平卧后注入2%利多卡因4 mL,5 min后采用针痛法确认出现节段性阻滞并排除全脊髓麻醉,手术开始前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1.0%利多卡因(1∶1)合计10~12 mL,胸内手术0.25%罗哌卡因6~7 mL,术中每小时适量追加局麻药。两组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 μg/kg,顺阿曲库铵(0.15~0.20)mg/kg,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A组:吸入2%~3%七氟醚维持,肌松药以维持机械通气为宜。B组:术中吸2%~3%七氟醚,间断注射芬太尼、顺阿曲库铵,进行静吸复合全麻。两组术毕常规新斯的明与阿托品拮抗残余作用,待患者意识、自主呼吸恢复良好、血氧饱和度稳定率95%以上,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指标

①用药用量: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②麻醉恢复情况及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麻醉成功后,均建立有创桡动脉测压,麻醉深度监测(BIS),并记录采集入室(T0)、麻醉诱导插管后(T1)、切皮后(T2)、术中(T3)、术后 1 h(T4)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建立血流动力学数据,记录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术后疼痛躁动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不同时间比较行F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药物用量比较

A组丙泊酚、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术毕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苏醒期疼痛躁动发生率比较

苏醒期疼痛躁动A组2例,发生率为5.0%,B组14例,发生率为35.0%,A组苏醒期疼痛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比较

T1时A组、B组SBP、DBP较T0时降低、HR较T0时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手术时间长、切除范围广、手术麻醉管理复杂,麻醉的类型及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成败,目前临床多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手术方式虽然均可收到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单纯全身麻醉不易阻止创伤反应,需要加大用药量加深麻醉消除过度反应,易导致药物蓄积、苏醒延迟[4],尤其残余肌松药危害性很大,它可以导致在麻醉恢复期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加之手术后全麻药协同作用等,都可能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转归,包括术后病死率和恢复时间[5]。同时单纯麻醉时,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仍存在,手术刺激可引起肾上腺-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循环动力学波动明显[6]。术后因疼痛、烦躁、挣扎发生率高,而且目前短效阿片镇痛药应用也是造成术后患者很快出现疼痛甚至出现急性痛觉过敏,从而镇痛失败,诱发躁动[7]。

本次研究中对40例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患者采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阻滞技术,通过连续硬膜外阻滞,在神经根水平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阻断手术疼痛牵拉刺激向中枢传导,降低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的影响[8],且硬膜外确切镇痛和一定肌松作用使联合麻醉中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围术期循环更稳定,术后全麻苏醒迅速且完善,确切镇痛作用使疼痛、烦躁、挣扎的发生率显著减低。解成兰等[9]研究报道,胸部硬膜外不仅具有很好的麻醉镇痛作用,还有重要的非麻醉作用,如降低术后心脏病死率、改善术后肺功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等。相关研究发现,术后硬膜外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及降低心血管并发症[10],主要作用机制是硬膜外阻滞后,减轻支配心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传导,减少儿茶酚铵释放,使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心肌缺血血液供应,且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升高。但联合麻醉技术应用会增加术中低血压风险,是硬膜外交感阻滞作用主要原因之一[11],因此临床应用时应该积极扩容,恰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合适MAP,以避免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发生低灌注。胸内肿瘤手术,高位硬膜外阻滞尽可能使用有效的低浓度局麻药,罗哌卡因浓度以0.25%为宜,超过0.5%低血压发生率显著增加,并对肺内分流有一定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氧合[12]。由于联合麻醉时全麻药用量显著降低,麻醉管理还需注意全麻深度,避免麻醉过浅而导致术中知晓等不良并发症发生,应用脑功能监测设备,如脑电双频谱(BIS)监测,BIS值在45~60之间,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率[1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A组在物的使用方面、麻醉恢复情况方面及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方面均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与单纯全麻相比,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技术在上腹部及胸内肿瘤手术应用,术中循环稳定,术后苏醒迅速且完善,镇痛确切,烦躁发生率低,是较好的麻醉方法,适宜在临床麻醉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安杰,冀志林,王丽晶,等.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胸腹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优势[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8):929-931.

[2] 徐平.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97-98.

[3] 万云芳,顾珍梅,张文元.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3,34(3):449-450.

[4] He Y,Jiang HQ. General anesthesia compound epidural block on beauty care or its effect of abdominal surgical stress response[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13, 29(12):1171-1173.

[5] Tao GR,Yu BW. Residual neuromuscular research advances[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13,29 (8):809-811.

[6] Xiu J. Combined general anesthesia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in 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J]. Anesthesiology Journal,2009,25(6):502-503.

[7] Peaks,Yang H,Cao 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drugs to treat restlessness in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11,27(2):106-111.

[8] Wang JX,Xu JG. Intravenous-inhal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epidural block on abdominal surgery[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09,25(9):814-815.

[9] 解成兰,王灿琴,钱燕宇,等. 腹部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应激性血糖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2):1208-1210.

[10] 乔飞,汪B. 上腹部手术后两种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5):507-508.

[11] 周岩,王东信. 硬膜外阻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0):968-971.

篇(5)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1日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含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外部审计含义。外部审计师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由两部分组成,它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审计署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县设立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社会审计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它是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组成了我国整体的审计体系,它们既有区别,却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主要工作皆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内、外部的审计结果是可以相互参考与借鉴的。首先,外部审计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指导,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外部审计结果进行改进与完善。而内部审计相当于外部审计的基石,可以协助外部审计,并进一步充实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考借鉴外部审计的资料,报告以及建议书等。同时,外部审计人员也有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结果与反馈的资格。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内、外部审计的联系,根据两者性质,将内、外部审计完美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审计漏洞,完善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不同,进而引起审计目标不同。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一般为企业的领导者,而外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财务报告的使用人,一般为国家机关以及各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内部审计目标是监督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及运营状况,以此来促进企业增强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最终增加企业价值,提高经济利益,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外部审计的目标主要依赖于法律和服务合同,主要是对报表是否公允和合法给出专业性意见。

(二)审计的范围及审计侧重点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较为广泛,把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作为审计的基础,主要侧重于企业目标的达成,日常经营活动的效率方面。外部审计一般根据国家法律以及相关合同确定审计范围,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方面,它的审计侧重点在于对所审计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判定并出具审计报告。

(三)审计方法及所遵循的标准不同。因为内部审计的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审计方法也多种多样,它要根据具体的审计对象来制定要采用的审计方法,一般比较灵活。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大多是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因为外部审计大多对报表进行审计,所以外部审计的方法侧重于财务报表审计程序,一般来说,国家审计所遵循的标准是审计署制定的国家审计准则;社会审计所遵循的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

(四)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报告后,一般情况下,由所在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审计报告对外没有鉴证作用,只作为企业内部对经营管理的参考资料,并不向外界公开。社会审计要求向外界公开,有鉴证作用,债权人、社会公众、投资者等可以查阅审计报告。国家审计除了对于关联到商业秘密等企业的重要资料不进行公开外,其他审计报告都对外公开。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协作

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很多地方相似相通,但两者又各有特点,相互补充。若能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协作,有效沟通,可以避免重复性工作,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加快,也可以适当的将一些部门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审计的费用降低。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审计深度比外部审计更深,范围也更广,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审计人员更了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与内部情况等,“外审撒网,内审捕鱼”。利用内外部审计互补的特点进行审计工作,使内外部审计相互协调,使公司的风险管理有了双重保障,减少公司的管理漏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协作方面,虽然我国现阶段内外部审计已经努力进行相互协作,但是协作力度不够,双方在审计资料方面并没有很好的相互借鉴,沟通并不多。在审计工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协作问题需要完善,审计过程也并没有达到最高效率。

五、优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建议

(一)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为外部审计提供较好的基础。适当科学地选择审计项目,并做好内部审计的前期工作,为审计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现场审计工作完成后,应规范编制审计报告,对所查出的问题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源头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公正客观地给出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此外,对于部分项目也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化。内部审计外包化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专业人员来实施。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化选择专业的人才对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相对较高一些,这无疑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但内部审计外包化也有一些弊端,公司对于外部审计人员一般不能够像内部审计人员一样提供全部公司的内部资料,同时也不可能像内部审计人员只专注于某一家企业的审计工作,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外包化应适当采用,并慎重地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正式规范的外包合同,利用内部审计外包化的优势,尽力避免内部审计外包化所带来的弊端。

内审的质量提高了,为外部审计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充分信任和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料,减少外部审计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是必要的,内外部审计人员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沟通讨论,讨论内容可以包括国际国内有关审计业务发展的最新进展、审计的覆盖范围,审计程序与方法等。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参考对方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对审计程序与方法上的缺陷进行改正,明确双方的审计任务,使审计工作更加全面,并且能够减少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费用。

内外部审计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外部审计更加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而且可以建立起友好的工作关系,互相尊重,很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有关部门应尽快颁布有关内、外部审计相协调的规范性文件。对于内外部审计相协作的问题,可以颁布详细权威的准则或文件,相关准则与文件可以具体的描述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每个环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该如何协作与分工。这将会加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人员的相互协作意识,也可以使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协调工作有章可循。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协作过程中,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减少审计漏洞的方法可以逐渐添加到相关准则或文件中,为以后的协作工作提供方法,产生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如果能成立相关的机构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并在审计工作中协助与督促内外部审计人员加强协作效果会更好。

六、结论

在公司的治理方面,审计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内部审计,公司管理层应充分给予重视,在日常公司活动中做好内部审计,为外部审计打好基础。对于外部审计,外部审计人员应多于内部审计人员沟通协作,并为公司提出权威的审计报告以及指导性建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进行协助和补充。而外部审计对于内部审计又有指导作用,只有充分了解内外部审计的特点,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扩大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使审计工作更加完美,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艳慧.试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关性.神州,2011.29.

[2]陈凌云,姚顺瑜.协作共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合作.商业会计,2012.4.

篇(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01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02

为了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社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活动中应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确保其在实践活动中各项业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工作已经成为规范社会范围内各类社会组织行为的重要环节。审计是由审计从业人员,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审计工作的各项工作规范,采用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组织的财务行为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的审查和监督。我国现行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组织内部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自行审计实践活动,是各类社会组织内部成立的一个独立性、专业性的职能部门,以督促、调节内部从业人员按照岗位职责高效开展业务为目的的审计行为。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主要在社会组织的财务行为以及管理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二者在着眼点和发力点上具有一定的区别,现将其辨证关系分析如下。

1.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第一,对象相似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审计内容,而且在审计活动实践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为审计实践的着眼点。第二,审计证据统一性。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审计人员都将被审计单位各种形式的证据作为审计的证据,所以审计工作实质上是对被审单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第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一致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从业人员在实践审计活动过程中,都要将客观性作为工作态度以及标准,所谓客观性实质上是要求审计人员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1.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差异

第一,审计主体不同。外部审计主要是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或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组织的整体财务信息进行核查,在审计结束之后需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某个职能部门进行的实践活动。第二,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被审组织财务信息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内部审计则将公司的风险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审计作为主要工作目标。第三,审计的范围不同。外部审计业务开展的范围是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契约的规定展开,例如:财务信息层面的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层面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根据组织生产、经营、服务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业务,业务范围具有广泛性。

2 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必要性

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是审计工作发挥实效性作用的关键,具有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落实,企业开始意识到审计的重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虽然在内容和范围上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在具体实践策略与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外部审计能够清晰了解审计范围,必须由内部审计提供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使外部审计能够在内部审计协助下提升审计效率,将审计实践中的摩擦有效解决。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需要。

第二,通过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含义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分析可知,外部审计在专业性上优于内部审计。因此,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有效协作,能够使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强内部审计的专业性,促进内部审计向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提升内部审计整体水平。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是促进内部审计继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审计标准公告第六十五号要求明确指出:审计师在针对企业财务管信息实践审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集中的了解与分析,这一要求强调了外部审计师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内部审计准则也强调了独立审计师在执行相关审计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分析,避免重复审计现象的出现。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协作是各项专业审计准则的要求。

3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发挥其分工协作和相辅相成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各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者呈现同气连枝的发展态势必须以整个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审计机制为基础。但是,现阶段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经济背境下,我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环节上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伴随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悄然来临,终结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受到时间和空间双重因素制约的时代。因此,有效的协作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与交流机制基础之上。但是受到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历程的制约,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与外部审计从业人员没能形成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没能积极地进行沟通,使沟通机制不够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层面没有建立高效的交流平台,使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依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2 职责定位不清晰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应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但是现阶段,受相关政策方面的制约,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职权定位方面责任不够明确、具体。一方面,在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应始终发挥审计实践工作的主导作用,但是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发挥,进而阻碍了二者通力协作的功能;另一方面,外部审计的专业性没能充分地展露,使审计实践活动呈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

3.3 引导机制问题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句老话,对审计工作依然起效,审计工作若想高水平地完成预期目标,必须在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之下进行,无论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还是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无不体现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而且要求审计委员会或者相应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工作。但是,纵观我国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审计委员会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具体引导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协作方面并没有发挥实效性的作用,使二者没能在统一的宏观指引下形成相辅相成、同气连枝的发展态势。因此,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协作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引导机制存在问题。

3.4 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使良好的合作意识成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和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整合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范围内广泛关注的话题。就我国现阶段审计实践工作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我国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发挥不足。但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处于两种工作环境,其从业人员一般只是对自身的工作任务和预期目标进行关心,形成一种不合作的发展态势,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关系的有效建立。

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协作的对策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是推动我国审计实践水平进步的重要保证,从宏观层面上讲,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的需要。根据我国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对策。

4.1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搭建一个能够实现二者信息互动的交流平台,保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信息能够时时实现沟通与共享,使审计流程以及审计人员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在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将协调原则贯穿始终,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独立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有度”的沟通。虽然二者实现了信息互动,但是必须保证二者互不干涉对方的工作和影响对方的实践行为。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实践活动中,应该针对各自工作的具体情况,互相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整改意见进行交换,进而促进二者工作效率的提高。

4.2 明确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职责定位

若想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实现协作,必须保证二者在职权定位上具有一定的明确性、规范性。外部审计的职责主要定位在对组织财务信息方面的审定与核查,对于组织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不在微观上对被审组织的具体实践行为实施管理。内部审计应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配合外部审计的各项审计行为,详尽真实地报告内部审计的进行与实施情况,主动强化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在收到外部审计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时,应热情对待,根据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使外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能够在本单位内部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4.3 强化监管部门的引导工作

审计监管部门应在宏观的角度对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实践工作进行有力的指导,一方面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成与外部审计部门的合作,对于内部审计不配合外部审计工作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与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或者从业人员,不要以地位上的优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忽略。同时督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同时向监管部门汇报相应的审计情况,监管部门同时具有提出风险、阐明观点的义务。

4.4 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合作意识

协作的实质是合作,合作的关键是从业人员的合作意识。在实现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审计人员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意识,同时应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责任意识,使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全面的培养,促进二者的协作。另外,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监管部门在审计技术、方法、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应加强合作,发挥叠加和乘数效应,使审计工作从业人员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变革传统理念、整合先进工作方法与技术,实现自律和监管的共赢。

综上所述,为保证内部审计及与外部审计共同发挥审计体系的作用,达到审计体系构建的目标,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按以上论述的措施开展工作,以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通力协作,全面促进我国各类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2015(1).

[2]王霞,吴岚,李亦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研究――以LD公司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5(10).

篇(7)

一、引言

内、外审计在对公司的财务监督以及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尽管这两种审计有着截然不同的责任,但两者审计职能的一致及审计工作的交叉要求双方需要一个有效的协作关系来共同开展审计工作,以避免审计工作的重复,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目标。近几年来,尽管许多相关的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二者进行相互协作,但由于各个企业面临众多的实际问题,使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相互协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基础和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是存在着基础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其关注的关键问题是控制、风险管理与治理过程。

外部审计的含义是指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它是由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两部分组成,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经济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虽是审计的不同分类,但同属于审计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内、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为二者的协作提供了基础。其联系具体表现在:一,同为公司的治理,IIA指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二,审计职能一致,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三方面职能,这三种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具有的。三,审计方法基本相同,双方都需要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函证、监盘、重新计算、分析程序、审查抽样等方法。四,工作成果上可以互相利用。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成果,可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计效率和质量。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的审计协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同属于审计体系,但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是不同职业性质的审计形式,二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区别体现在:一,审计的独立性不同:前者是一种双向独立,独立性较高;后者是单向独立,独立性较低;二,审计目标不同:前者主要是检查公司运营以及审计报告的合规性与公允性,后者的目标在于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三,业务范围不同:前者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后者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主要有经营审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

这些区别将二者分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形式,但二者并不能孤立的存在,双方需要相互协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加以强调,法案规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披露与评估责任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契机, 并与外部审计一样, 需要对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问题格外关注,这使得两种审计职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审计。这就要求内、外部审计人员加强协作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对机构人员的过度需求,从而降低总的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效率。

其次,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可加强公司治理。2002年7月23日,IIA在给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四个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良好的内、外部审计协作加强了双方沟通与业务合作,同时也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内、外部审计可以切实有效的实施起来,这对公司的治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国出台的《第2303号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中指出: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以实现保证充分、适当的审计范围;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共享审计结果,降低审计成本;持续改进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四项目标。相关准则的出台从法律层面上要求了我国内、外部审计人员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协作关系。

三、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现状

我国在《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已指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相关细则,就目前状况来看,虽较前几年而言,双方的协作有很大进步,但仍未系统地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内、外部协作关系。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一,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协作机制,使得内、外部审计协作缺乏相应的保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二,我国存在相当多数量的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公司在内部审计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就更谈不上内、外部协作的问题。三,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导致内、外部审计协作的支持机制缺失。内、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需要相应的执业环境、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及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水平等多种条件予以支持。但许多企业领导者意识不到内、外部审计相互合作的潜在优势, 常常会隔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桥梁。四,内、外部审计人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高,各审计群体只关心自身的审计目标而没有考虑长远的沟通协作,同时也不愿为合作承担责任,使得内、外部协作工作无法开展下去。五,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独立性相对较弱,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有些公司内部控制环节薄弱,导致外部审计机构在与内部审计人员合作时有所顾虑,从而阻碍了双方协作关系的建立。

四、针对我国内、外部审计协作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有效机制。

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 应由相应的机制提供保障,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内、外部审计协作的基础,在考虑如何促进内、外部审计协作时,我们应从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协作机制着手。

1.完善内、外部审计机构沟通机制。内部与外部审计师总是通过交换所需要信息进行合作,面对面的会议交谈是最直接的方式。而交换审计文本记录、采用相同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合并相关审计项目计划等协作机制也是建立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要求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

2.加强协作性工作支持。由于内部审计是公司组织之一,其自身独特的地位使得它较之外部审计更加了解企业内部情况,获取企业相关信息时更加便捷。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外部审计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相应的帮助,此时,内部审计应做好外部审计的助手,协调审计工作的执行。协作性工作支持的加强,是内、外部审计合作的进一步体现

3.完善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机制。一方面由于审计成本和审计目标的约束,内、外部审计不能对所有的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另一方面,外部审计不会像内部审计那样深入地参与组织的运营程序,也不会像内部审计那样去跟进审计建议,所以内、外部审计应分享影响当前组织的运营程序效果的信息,提出审计发现以及后续跟进建议时,双方应积极的关注,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进一步审计。完善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机制,不仅使得内、外部审计协作进一步延续,而且可很大程度上提升审计效果。

(二)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御能力、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最终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终极目标,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意义,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环节,它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三)提升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取得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审计委员会和首席财务官对内部审计投入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内部审计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外部审计师合作的主要因素,双方协作的开展需要高层管理者作为支撑的桥梁。让高层管理者明白内、外部协作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增加对这方面的重视,为内、外部合作提供支持的平台。

(四)树立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执业理念,提升审计人员的合作意识。协作的意识是双方实现有效合作的必要基础,而协作意识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内部审计应积极发挥审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主动与外部审计协调沟通,与外部审计机构交换相互协作的意见;其次,外部审计人员应以信任和诚意对待内部审计人员,尊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尽力获得内部审计的支持与协作。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其提供的审计结果客观公允。可通过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审计人员来公司进行培训或是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外出学习,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从而很大程度程度上消除外部审计师在使用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资料时担心其客观公允的顾虑。

(六)进一步完善内、外部协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的支撑,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已在内、外部协作上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仍是框架上的指导,所以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颁布审计业务指南的方式,规范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流程,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机制。

五、总结

在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为公司治理的基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互补充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完善协作机制和内部控制系统、提供支持性平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协作意识,从而使内、外部审计建立一个有效的协作关系,以增强公司治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S].2013

[2]王鑫,武彰纯.浅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01)

[3]张俊,耿慧敏.浅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8)

篇(8)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95-06

公司治理问题因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备受瞩目。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可见,整体审计监督体系及其内、外部审计的整合发展与交互作用对于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从审计执业层面看,审计准则着力建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通过相互依赖,达到整体审计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并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质量(注: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等,均强调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之问题。)。那么,现实执行情况如何?有研究者发现,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外部审计最大程度的利用[2-3]。我们曾通过对我国一定样本量的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作出调查,结论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程度非常有限[4]。因此,我们认为,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很有必要,这将有助于提供从决定因素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充分而有效地彼此依赖,从而提高整体审计效率与公司治理水平。

一、文献回顾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各种信息资料)及人力资源;二是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信息资料及智力资本。相互依赖体现在两者在工作中的合作、协作、配合、利用和协调等。致使外部审计师作出依赖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内部审计的质量。Abdel-Khalik, Snowball & Wragge认为,内部审计的报告水平(即评价客观性的标准)是决定是否受到依赖的最重要因素[5]。Schneider则认为在依赖决定中,客观性比起审计结果执行情况(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支持、审计跟踪等)和胜任能力(如CIA资格)而言,相对并不那么重要[6]。Margheim发现胜任能力和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相互结合对外部审计师的时间预算有重要影响,也认为客观性在依赖决定中并不重要[7]。 Tissen & Colson利用档案资料以及实地研究数据考察外部审计师认为依赖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所考虑的12个标准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报告关系等三项标准极为重要[8]。

Margheim & Label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越多,反之亦然[9]。Campbell认为依赖决定与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以往的合作历史有关,与企业风险无关[10]。然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内部审计质量因素对依赖决定的重要程度视客户企业的风险而定[11-12]。Whittington & Margheim发现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工作时,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是一个影响因素,而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时,固有风险又无多大影响[13]。DeZoort 等的研究表明若某一审计任务需要的是主观证据,在对内部审计师存在激励机制和只有固定报酬的机制下相比,外部审计师较少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如果某一审计任务需要更多客观性证据,则在上述两种激励情况下的依赖决定没有什么差异[14]。

审计师的个人特征对依赖决定也产生影响。Mills发现,如果外部审计师具有灵活的认知风格将会使他更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而如果外部审计师的认知比较死板,则不易依赖内部审计[15]。Brody, Golen & Reckers发现冲突管理风格以及对沟通障碍的感知力在依赖决定中很重要[16]。Gramling则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依赖决定。他认为,审计费用压力对依赖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客户面临一个高的审计费用压力时,外部审计更多依赖内部审计,反之亦然[17]。

现有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文献以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为主[18],而反映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由于依赖工作是相互的,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同时,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中,应该全面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企业三方面的因素。现有研究针对企业以及内部审计的探讨较多,对外部审计方面的因素却考虑得很少。除了对外部审计师个人特征有所关注之外,事务所本身的规模、信誉等因素未在考虑范畴之列。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假设

我们的假设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之上,旨在验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认知情况。我们将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分为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DeAngelo认为,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相关[19],因此,我们增加了事务所规模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方面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时,我们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等内容。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我们通过对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提出相应假设,并予以验证。具体假设如下:

(一)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

H1: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有关。

H1a:事务所规模越大,执业能力越强,越注重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1b:外部审计是否依赖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本人的工作风格有关。

H2: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关。

H2a: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越完善,外部审计越易于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b:公司治理越规范,外部审计越易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c:公司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越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d:公司经营风险越高,外部审计越少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e:注册会计师对内部审计以往的工作越满意,越会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3:客户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

H3a: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有关。

H3b: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工作经验有关。

H3c: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H3d: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客户公司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有关。

H3e: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客户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有关。激励程度越大,依赖的程度和范围越小。

(二)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好处

H4: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较高,内部审计利用其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H5: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强,内部审计利用其工作成果可以引起领导重视。

H6:注册会计师审计过于简单及程序化,对内部审计的参考意义不大。

三、研究设计

(一)初始问卷设计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一(企业卷)和调查问卷二(注册会计师卷),分别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师、总会计师等(问卷一受访对象)及注册会计师(问卷二受访对象)作出调查。两份问卷共包含与本研究有关的题项24项。其中,问卷一的主要题项包含T12―T17,主要针对公司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协调的总体情况、具体方式、好处等作出评价; 问卷二主要包含Y1―Y8等题项,主要就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原因及决定因素等内容作出评价。以上两份问卷的主要题项全部采用Likert五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完全不可能”等,5表示“完全同意”或“完全可能”等。

(二)问卷的预测试

2005年6月10日,我们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总会计师培训班(内部审计方向)及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分别预发放问卷30份,以考察题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读性。问卷设计的背景信息题目和单选分类题目的答案不是定序或定距变量,只测试逻辑性和可读性。对于定序(打分题)和定距(数字题)变量,我们通过描述统计检查各题项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偏度。对于数字题,由于题目设计的原因,离散程度较大,为了更严格地控制数据质量,我们剔除题项答案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样本。打分题的初步结果是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问卷的数据可供进一步分析使用。另外,我们多次针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听取理论界及实务界专家的意见,因此,问卷经过较为严格的专家效度检验。

(三)样本的抽样及其问卷实施情况

本调查的对象分别是在国内各大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CPA)和国内典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内部审计师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因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综合考虑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成本问题,没有进行复杂的抽样设计,按以往研究经验和统计上的精度要求,预计获得样本150个,估计的回收率为75%,故两份问卷均预先发放200份。

我们根据2005年8月至2006年第一季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培训计划,针对相关培训班的学员名单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在开班时请该班的班主任将问卷分发给被抽中的学员,希望被访者尽可能于培训结束将问卷交回。根据预测试可能会出现对问卷语言及内容方面不易理解的问题,我们请班主任老师予以解释,并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受访者也可以直接就问卷方面的疑问向我们咨询。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

发放问卷一200份,回收132份,实际回收率66%。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126个,有效回收率63%。从回收样本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3成左右,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企业和采掘业各占1成,其他小行业占2成。与2004年国家大型企业行业分布数据基本接近,得出样本的行业分布基本合理。从被调查者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看,6成人员具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高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各占41.6%,另外,2.4%的被访问人员具有CPA或CIA资格。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执业能力普遍较高,侧面说明数据的可靠性。

共发放问卷二200份,回收140份,实际回收率70%。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82个,有效回收率41%(注:样本的回收率比较高,但有效回收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数被访者对于问卷Y4、Y5、Y6、Y7、Y8似乎没有兴趣,未认真填答。鉴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类似的问卷全部予以剔除,从而导致有效样本率大大低于样本实际回收率。)。从回收样本事务所的类型分布情况看,6成以上为国内一般事务所,国内“十大”事务所不到1成的比例,国内“百强”事务所占32%。从被访者职称和受教育程度分布看,学历在本科以上占多数。62人(82.67%)具备CPA资格,10人(占13.33%)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资格,还有2人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资格。总体看来,被访者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侧面说明本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决定因素统计分析、假设检验与结论

(一)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决定因素分析

表1利用对各题项的条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其Likert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从描述结果来看,除最后一个假设均值低于3分外,其余都高于3分。就是说,平均来看,被访者对前11项假设所持的态度都在“不确定”和“比较同意”之间。

我们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被访者是否确实认同这些观点。如果均值显著大于3分,那么可以认为被访者确实认同该观点,通过检验。否则,均值不显著或显著小于3分,都认为未通过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前9项假设全部通过检验,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后3项没有通过,数据不能支持我们的假设(如表2所示)。

(二)关于事务所类型和规模与依赖程度相关性的进一步检验

1.事务所类型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注:需要说明的是,分组发现事务所类型集中在3、4、5,就是说没有1、2所指的国际性事务所。因此,结论只针对国内事务所而言,并不排除国际性事务所与国内事务所比较所存在的依赖程度差异。)

我们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考虑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客户内部审计的依赖是否不同。首先做方差齐性检验,得到检验p值0.109,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客户公司内部审计的总体依赖程度的方差相同。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检验p值0.09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再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做非参数的多样本比较检验,得到检验p值为0.132,也不能拒绝原假设,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同。

2.事务所规模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

我们希望考察不同规模大小的事务所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是否相同。在问卷中使用事务所上年的销售收入和员工总数来度量事务所规模的大小,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结果,首先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事务所按规模大小分为三类,在spss中用k-means聚类(聚类分析图略)发现事务所的收入与员工数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比较合理地把聚类分析的3类结果命名为特大型事务所、大中型事务所和中小型事务所,接着做方差分析检验3类事务所在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上是否有差异。检验方差齐性,得到检验p值0.424,不能拒绝原假设,那么数据满足方差齐性假设。F检验的p-值为0.190,不能拒绝原假设,3类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再做两两比较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也未发现任何两类间的得分差异显著。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种规模的事务所在依赖内部审计的程度上差异不大。

(三)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

根据问卷一的相关题项,利用SPSS “Multiple Response”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47.3%的被访内部审计师认为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是可以使领导更重视审计工作,提及的人数最多。相同比例的人员持正好相反的态度,一方认为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作用不大,另一方则认为外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可见,目前内部审计界对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持不同看法。

五、结论与建议

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无多大关系。具体而言,决定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其次按先后顺序考虑的因素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管理者的诚信风格、企业经营风险水平、外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工作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风格、企业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外部审计决定是否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无关。

决定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以及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领导对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重视。

因此,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企业管理当局应充分认识到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所能带给企业的潜在优势,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鼓励并促进内、外部审计在工作中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审计委员会应在内、外部审计的有效依赖与沟通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企业只有确保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使外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重复,提高整体审计效率。

二是我国内、外部审计人员应全面提高其整体执业理念及专业胜任能力,在执业过程中培养利用并与对方合作的意识。尤其应全面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在外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其工作,创造学习机会,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并尽可能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外部审计已有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在合理维护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对于外部审计工作不应是防范和抵触,而应该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及其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与援助,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The Institute of Auditing Research Foundation.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R].First Printing, 2003.

[2] Taylor, M.E., V.S.Peden, and J.K.Welch.Internal auditor use: Different perceptions[J].Internal Auditing, 1997, Spring: 35-39.

[3] Ward, D.D.and J.C.Robertson.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80, October: 62-72.

[4]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Abdel-khalik, A.R., D.Snowball, and J.H.Wragge. The effects of certain internal audit variables on the planning of external audit program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3, April: 215-227.

[6] Schneider, A.The reliance of external auditors o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5, Autumn: 911-919.

[7] Margheim, L.L.Further evidenc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6, spring: 194-205.

[8] Tiessen, P.and R.H.Colson.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 [J].Internal Auditing ,1990, Winter: 10-22.

[9] Margheim,L., and W.Label.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when audit risk is high: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J].Advances in Accounting, 1990,(8):293-311.

[10] Campbell, A.Internal audit reliance in the continuing audit engagement[J].Internal Auditing, 1993, Summer: 56-66.

[11] Maletta, M.J.An examination of auditors’ decisions to use internal auditors as assistants: the effect of inherent risk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1):508-325.

[12]Maletta,M.J., and t.Kida.The effect of risk factors on auditors’ config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7): 681-691.

[13] Whittington, R.and Margheim, L.The effects of risk, materiality, and assertion subjectivity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3,Spring: 51-64.

[14] DeZoort,F.T., R.W.Houston, and M.F.Peters.The impact of internal auditor compensation and role on external auditor’s planning judgments and decision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Summer: 257-281.

[15] Mills, T.Y.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decisions o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J].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996,(8): 49-73.

[16]Brody, R.G., S.P.Golen, and P.M.J.Reck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Summer: 160-171.

[17] Gramling, A.A.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work performed by internal auditors: The influence of fee pressure on this reliance decision[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9, Supplement: 117-135.

[18] Gramling, A.A, Maletta, M.J., Schneider A., and Church B.K.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004,(23): 194-245.

[19] 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12): 113-127.

Determinants of the Mutual Relian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

Fu Liying

篇(9)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管理层而非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然而,只要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客观性,就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1992 年9 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和信息和交流。IIA一直主张,企业管理咨询与内部审计职能一起解决框架中的所有要素。在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中,内部审计职能帮助公司管理层评估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监督。在其传统的监督职能下,内部审计人员评审和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被认定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管理计划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纠正之后还要执行后续评审。最后,内部审计职能还负责确保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结果传达到相关的信息使用者。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必然会伴随着有效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中的错误,从而缩短完成外部审计的时间,即缩短审计延迟。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有效,外部审计师也有可能会更加依赖于这些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依赖,会减少其进行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年底。即使外部审计师不打算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必然会使年终测试期间较少的异常情况发生。检查和解决审计异常往往会增加审计完成过程中审计资源的消耗。在某种程度上,更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会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质量,相应地,会降低控制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越少。

尽管有学者早就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可能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提供这一关系的直接实验证据。Prawitt et al.用一个全面的替代变量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应计项目,并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这个全面的替代变量和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Lin et al.s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内部审计活动(使用质量保证技术、财务报告的审计活动和后续监测)可以有助于防止重大缺陷的发生。而其他的活动则提高合规流程。

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公司管理层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应地降低控制风险并减少财务报表错误。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表明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应当与年底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负相关,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如果外部审计师由于公司具有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每天分配很少的资源去完成审计工作,这种关系就不成立。Abbott et al.在134 个上市公司样本中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用内部审计花费的时间度量)和审计延迟之间存在关系。然而,他们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只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这一方面度量,并没有考虑其他与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相关的重要因素,比如客观性、实际工作质量和审计范围等。因此,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审计延迟越短。

三、内部审计职能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外部审计标准一直承认,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一项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这些标准允许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完成的相关工作或者说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相关工作,只要内部审计职能质量被认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相关工作可以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根据PCAOB,审计人员适当地使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PCAOB 还提出,外部审计师未能使用他人的工作成果是审计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为了使SOX404 条款更加有效率,PCAOB 通过允许外部审计师使用他人的工作作为主要证据来增加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的机会。

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到年底,可能影响审计完成的时间。相关临时的内部审计职能工作可以减少外部审计师在年底必须完成的实质性测试。

Abbott et al.认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年底提供的帮助对审计延迟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到了年底,事务所通常面临人力资源的约束,因为年底是检查、确认和重新计算资产负债账户最有效的时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执行相关程序和任务来帮助事务所缓解年底的人力资源约束。例如,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事务所审计人员进行库存数量和应收账款的函证等相关工作。Knechel and Sharma提供的证据表明,了解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完成的时间。

很少有实证研究直接测试审计投入和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Stein et al.采用金融服务行业中108 家审计公司作为样本,衡量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审计费用无关。在一项有70 家公司的研究中,Felix et al 用外部审计师的观点和看法由内部审计职能完成的百分比来衡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发现外部审计费用会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而减少。Prawitt、Sharp Wood采用GAIN 的数据,选取了235 个样本,用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提供外部审计援助、审计年度决算、财务报告所耗费的时间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审计援助措施(用于度量直接援助)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第二个措施(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的变量)与审计费用无关。这两项研究表明,当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所执行的工作时,外部审计师在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外部审计资源相应的减少,因此审计费用也降低。审计延迟给审计费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互补的变量,因为它既反映了内部资源的消耗也反映了外部资源的消耗,并且它不受来自低价揽客、交叉补贴以及其他定价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Abbott et al. 在134 家样本公司中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审计延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证据,然而在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时有一些限制。他们用内部审计职能对外部审计师提供的直接帮助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所耗费的时间来衡量IAF 的贡献。直接援助是SASNo.65 中指定的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贡献的两种方法之一。外部审计师也可以使用由内部审计职能独立执行的相关工作,但目前尚不清楚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时间。花费在审计子公司的时间可能反映子公司的数量,但不包括在假设检验的控制变量中。Abbott et al.s第二个限制因素是样本数据,来自于2005 年以后,这是行业的巨大动荡时期。Bronson et al.发现,审计延迟平均从2003 年的49 天增加到2005 年的68 天;Ettredge et al. 报告说,SOX404 实施后,一般纳税人审计延迟增加了34 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外部审计师采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成果帮助其自身完成审计工作(不管内部审计职能提供的帮助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审计延迟将会缩短。

四、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之间的关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082-04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内部审计还是以简单的“差错防弊”监督职能为主,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事后审计。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方式已经不再满足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将逐步向内部控制、提高绩效、风险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延伸。但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尚存在诸如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人数少、专业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审计技能等问题,因此客观上要求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项目外部化。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基于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监督而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于与被审计单位有人事上的联系,与其他管理部门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冲突,容易受到干预,所以独立性较弱,不易发挥良好效用,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外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与联系,其工作只对委托人负责,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理论上可以更加独立、客观、公正,所以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结论会更让人信服。

(2)相对降低审计成本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规模的扩张和办学事业的兴旺,高校内部审计的形式和内容都较之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对招投标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专项项目进行审计的要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也形成了未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日新月异的内部审计需求及其变化,不仅加大了内审工作量,还对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可能需要配备专业的审计设备和软件。在目前高校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和专业设施的情况下,要缓解这个压力,将内部审计进行外部化就成为了一个合理选择。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从外部市场获取内部审计服务,其成本往往低于单位自己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成本,可以节省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的费用,节省配备设备和软件的费用,相对降低审计成本。

(3)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做核心工作

社会审计机构拥有大量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专业人才,而且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泛,这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做到的。如果在很多方面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使高校获得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将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还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集中精力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开展审计。

(4)获得先进审计知识和技能

外部审计机构人才济济,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而接触到更前沿的审计知识和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有利于以后内部审计部门的可持续化发展。

2.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可能存在职业道德风险

1)外部审计机构作为社会机构,独立性比内部审计机构更强,但是高校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毕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双方只是短期的合同关系,所以可能会存在忠诚度不及内部审计部门、欠缺更强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问题。2)外部机构和人员在审计时,有可能仅仅以完成合同为目标,不以帮助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为目标。3)如果社会审计机构不遵守职业道德,不守诚信,当审计风险大于利得的时候不是帮助单位规避风险而是回避问题,为了自己利益而有意影响被审计单位相关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就可能会存在审计寻租和审计共谋等行为,给被审计单位造成伤害。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外部化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还必须严格地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

(2)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外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难以在短期内像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那样全面深刻地掌握高校的人文特点、管理政策、人事配置和业务流程等情况,他们不熟悉高校工作的特点,对校园文化也不会有强烈的认同感;而且社会审计机构的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难以自始至终地全面掌握高校动态。1)这种对内部情况的不熟悉和背景知识上的差异,一方面会导致他们难以提供更符合高校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所需的服务或者提供的服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对审计程序的执行可能会变成仅仅是简单履行规定程序的常规化工作。2)社会审计人员只能根据高校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审计,缺乏全局意识,所以往往只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财务审计和财务管理范畴,难以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学校管理方面为学校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出的建议在有用性方面也会打折扣。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最终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削弱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形成管理依赖,地位被动

1)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纠正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之一,完善的内部审计可以起到对不良行为和违规操作的监督、评价和纠正的作用,而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纠正功能又是一个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整体,如果将其中任何一项单一的职能外部化就有可能会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系统功能的发挥。2)一旦外部审计机构介入内部审计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审计外包项目超过一定数量和范围之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愈发依赖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产生懈怠,这样会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功能被削弱,不利于培养自己的审计人员以实现内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必然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失去内部审计工作应有的主动性,最终将导致高校内控系统中内部审计这一环节出现缺陷。3)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凡事依赖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会导致内外部合作者之间的谈判地位发生变化,可能必须被动地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不合理要求,佣金可能变得更高却得不到与之相符的服务质量。

(4)丧失管理人才培训基地,规模效益降低

1)内部审计部门其实是一个单位培养管理人才的良好基地,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接触到高校单位不同部门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可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在内部审计外包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可能会减少,对全局的把握能力可能会减弱,因而损失了一个很好的培训管理人才的基地。2)随着高校的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活动也可能会越来越多,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付给外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将会很高。如果内部审计项目全部由内审部门自己承接,尽管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招聘培训专业人员的初始成本很高,内审人员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在完善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之后,整个审计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此时,内部审计耗费的成本将小于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获得的效益将大于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效益。

3.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遇

(1)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继2001年重新修订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之后,又陆续颁布了多个实务公告,并对过去已颁布的实务公告进行了修订,2009年1月还了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12年对《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进行修订并公示。这就使得对内部审计的活动和结果定价有了评判的依据;此外,在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里暗含了审计主体可以是“外部人”,内部审计服务可以外部化;同时还对外部服务机构为内部审计提供服务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内部审计服务职业化发展趋势使得管理层在选择和评价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方面有了相关依据,也便于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了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发展。

(2)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高校决策管理层对审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日益深化,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也寄予了一定的期望。一方面,引入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审计,可以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和约束机制,强化对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在强化对高校监管的情况下,也更接受外部审计机构对高校进行审计后的工作结论。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3)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经济活动领域不断拓展,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大资金投入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和外向化,办学投资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所以内部审计外部化即让外部审计机构为高校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就成为了可供选择的解决方式。2)还有很多阶段性的项目审计需求,仅靠内部审计部门自有力量难以满足。例如,学校大兴土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形成了对工程预决算审计、招投标审计、项目风险审计、设备采购审计、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等专项审计工作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只是阶段性需求,在基建项目完成之后此需求就会减少。如果为此而直接招聘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设施,成本太高,并不是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来满足内部审计的阶段性要求,缓解阶段性的内部审计供给不足的压力。3)高校出于发展的需要,在外地设立了分支办学机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有其自身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和地方法规的差别,给高校统一经营和监管带来了不便。为此,聘请外地的社会审计人员协助进行内部审计,也给跨地域的监管行为带来了方便。

4.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威胁

(1)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混乱

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是一项新兴业务,承接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化服务的主体大多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少量咨询公司等相关机构。这些提供服务的外部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承接更多业务,往往会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但由于成本效益原则,低价竞争又必然影响到审计服务的质量。同时,这些外部机构良莠不齐,只是一味地追逐利润,往往疏于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同样影响了审计服务的质量。以上不良因素导致了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混乱的现状。

(2)缺乏规范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法律法规

为了规范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外部审计工作,我国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例如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提出了相应要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也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制定了规范,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服务人员的相关规范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质量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监管。

(二)构建SWOT分析表

二、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

(一)利用机遇、发挥优势,合理采用内审外部化方式

顺应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大力重视下,根据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合理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方式。

1.对于在高校过去很少开展审计的领域、专业性很强的审计领域、审计优势不明显和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审计项目,如果花费太多精力和经费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有点不太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还不如引进外部机构进行审计,让具有更高审计技术水平和更具工作效率的专业人士来开展比较复杂的内部审计工作,获得更具备独立性、更专业化和更系统化的审计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花费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所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一个有利于学校管理的选择。

2.在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外部审计人员全程合作进行审计,把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学习外部审计机构经验的好时机,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对方的先进审计技术技巧,获得更多的审计经验。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校加强财务管理、强化风险控制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让内部审计人员得到了锻炼,有助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力量,对以后建立自己的审计部门很有帮助,还可以避免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而可能产生的外包依赖性风险。同时,内部审计人员更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与外部审计人员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协助外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并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二)回避威胁,弥补劣势,理性选择

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作出理性的选择。

1.从外部相关监管法规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人员的相关规范和法规,期待能出台相关政策以弥补这个法律法规建设的缺憾,规范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市场。在目前还没有相关监管政策的情况下,只能由高校内部来对外部审计的工作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2.高校在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方式时,要谨慎选择。对引入外部审计的可行性做好分析论证,以能否提高审计质量作为抉择的重要依据,考虑综合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合理,是否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化发展起到更好作用。可以对目前内审人员无法涉及到的领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注重选择信誉好、专业强的外部审计机构,并且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注重监督,外部化服务由最高层主管人员负责,派专人负责沟通协调和跟踪监督,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外部化服务的质量。在合作协议里要事先约定好审计责任的划分、审计结果的误差标准等条款,以提高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结束后,要对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考察是否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

3.为了避免过多依赖外部审计机构造成的内部审计被动化和受制于人,高校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能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一方面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要利用外部审计机构的优质资源。不一定全部内部审计项目都外部化,也不一定在所有阶段都需要内部审计外部化。

4.对于核心审计领域的业务,最好还是由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来承接,一方面可以锻炼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也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高校的管理情况;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本校的各方面情况,更关注高校的长远发展与规划,更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达到审计效果。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有选择地进行外部化,在内外部审计资源之间寻求一种与本单位相适宜的内外部审计资源最优配置方式,与此同时采取在审计过程中内外部审计人员全程合作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利用机遇发挥内部审计外部化优势并且规避其劣势的理性选择。当然,对于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该如何协调、内外部审计人员的最优搭配比例、内外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定标准等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总之,要以提高审计质量并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再扩大范围推广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芳.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选择――合作内审[J].会计之友,2010(7).

[2] 张林.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思考[J].财会通讯,2013(6).

[3] 翟振才.选择性外包: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理性选择[J].财会研究,2011(6).

篇(11)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条件,各医院加大了对基建的投入,基建工程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每年投入基建维修改造资金高达上千万元,新建医疗大楼也高达近二个亿,由于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基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所以对基建维修改造所涉及的土建、安装等工程成本难以进行核实。适时适度的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已成为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在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基础上,内外相互监督制约的开展重大基建审计工作呢?在此笔者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作如下探讨。敬请审计同仁赐教。

一、内外审计界定

目前我国在审计组织体系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者分工协作,相互联系,共同承担整个社会的审计任务,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审计监督网络,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说的“外部审计”特指社会审计组织所进行的审计。也称民间审计或第三方审计。具体的说就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医院基本建设的工程结算造价实施的审计。它是依法设立,接受医院委托独立承办基建审计业务的组织。在组织关系上体现了它的独立性特征,它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隶属于某一部门或单位,而是独立存在的法人组织。工程造价机构依照医院的授权按照一定的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为医院提供服务。

本文所说的“内部审计”是指在医院内部从事包括基建审计业务在内的专门组织。它是由所在医院授权,代表医院的利益开展审计业务,是该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医院的审计处(科)等。

二、内外审计关系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二者分工协作,相互联系,共同承担医院重大基建审计任务,保证了医院基建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也存在一定区别的。主要如下:

1、在审计的独立性上,内部审计受本院直接领导,仅仅强调与所审的其他职能部门如基建或总务处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外部审计差异极大。

2、在审计方式上,内部审计受本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安排施行;而外部审计则是受医院委托进行。

3、在审计职责和作用上,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基建审计结果只对本院负责,对内有效,对外不起签证作用,并向外保密;而外部审计需要对医院负责,对外出具的基建工程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

尽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上述差别,但其审计成本较低、熟悉医院基建情况和便于全程跟踪审计等优势也是外部审计所无法替代的。实际基建审计工作中,二者应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医院重大基建项目审计工作。

三、相关规章要求

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相关条款也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包括下列方面:1、与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沟通。2、配合外部审计工作。3、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4、利用外部审计成果。

(二)原卫生部制定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相关条款规定如下: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的需要,报经所在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检查监督审计业务质量。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应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

(三)原河北省卫厅制定的《河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相关条款要求如下:

1、6.3.3.1条款中“评审要点”栏内:[A] 加强基本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大项目实行第三方审计,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未发现被查实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该条款中“查阅资料”栏内:基建项目审计报告,重大项目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2、6.6.6.1条款中“评审标准”栏内: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

四、具体实务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