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一,当前高校在音乐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误区。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指引下,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基础的校园网,用于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2号》明确规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A级标准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但多媒体教学观念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到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音乐教学多是采取小班教学授课方式,听课人数较少又受制于教室环境,再加上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教学形式与内容重视不够。
第二,各综合类院校对于音乐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投入不足。在国外,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与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日渐深入课堂教学。而在国内,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音乐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比例严重缩水。在目前高校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相对于优势学科专业,音乐学科处于明显弱势,在各类综合性院校中,硬件设施投入与更新相对滞后,即使在“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的院校,音乐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仍然相当匮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黑板加钢琴仍然是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具,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深入展开。①例如,在和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谱例,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和声音程的听觉联想,而钢琴的乐声转瞬即逝,使学生时常陷入迷惘,尽管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效果则往往事倍功半。又如,曲式分析学属于音乐学科中的基础学科,通过分析不同体裁、规模、时代的作品,对各种作品进行结构、内容、音乐作用与价值的概括,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演奏(唱)的过程中准确表达。在以往曲式分析教学中,需要讲解谱例时,大多数教师会将其誊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对谱例进行书面上的理解。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学生也仅仅掌握了一些无音响效果的书面规则。
第三,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合理地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但目前音乐专业在综合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位置并不突出,师资配备、学历结构、师生比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音乐教学组织方法、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负担日渐加重,导致音乐专业教师在高负荷教学任务和职称、科研压力的扰动下,疲于应对,难以顾及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而一些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涉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停留于电子教案或者幻灯片水平。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掌握水平,打造信息化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新型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及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依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②,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多媒体课程制作与传播、能及时从网络和媒体获取各种音乐教育相关信息、能通过信息化渠道进行学习与培训等。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深刻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积极转换传统观念,尽快培养大量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音乐专业教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落实到位,尤其要转变优势专业教师培训而忽视音乐等弱势专业教师培训的思想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例如,每学期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和引导音乐专业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教学课件开发及制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甚至可以将其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优秀与否的标准。③
第二,将信息化音乐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体系。尽管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资料、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表达及处理的能力;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有能体现音乐学科信息化的课程,如计算机音乐、数码钢琴、音乐欣赏及作品赏析、音乐网站制作、音乐课件制作、录音制作和现代音乐试听等;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努力融入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专业音乐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共享,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将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目的;在课 程与教学评价方面,搭建师生互评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如网上评课、网上选课、一对一课程的师生双选等。
第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均衡的高校音乐教育硬软件设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是人类为了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为学校充满了各种信息,这是其与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学校信息的要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有些学生误解信息化就是指现代教育媒体,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信息化专指计算机,其实信息化包括了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各类实验(训)室等众多内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应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大厅、琴房、琴房走廊、楼梯间、音乐厅、排练厅、电梯及各种实验(训)室的墙壁上粘贴著名音乐家头像、励志名言等信息资料,使学生一踏入音乐大楼便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开阔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其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在音乐(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教室里设置活动桌椅,以便学生在课内能迅速将桌椅拼凑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环境等。
第四,着力构建并优化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应着力建立支持音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每个高校受到所处的地域、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各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信息化课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开课的具体效果不断优化和调整,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该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讨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最终构建起按年级划分的高师音乐专业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表1)。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数码钢琴、计算机基础、音乐软件与应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专业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三年级为积累阶段,着重进行和声学、复调技术、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计算机音乐和录音制作等科技化课程,以全方位的实践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升华;四年级为产出阶段,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累,用课堂教学展示、音乐作品创作、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音乐会来展现信息化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高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通过优化过后的课程设置方案,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始终处于一个被信息化所覆盖的教学体系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
信息化教学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努力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之路,使高校音乐教育从单一、传统的模式向立体多维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对全面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实施力度也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化、信息化,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赶上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
注释:
①③王扬扬.高校音乐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新乡学院学报, 2009(9).
②此标准由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所制定,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4年2月认可。
参考文献:
田正铁,王炎琪.浅析高师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当代教育论坛,2008(6).
周刚兵.现代网络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大理学院学报,2009(7).
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8(1).
杜金菊,刘海潮.高校音乐资料的管理趋向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黄先开,范蓓,冯爱秋.信息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2(6).
李峰,杨卫萍.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工高教研究,2000(6).
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培养、品质锻造的手段。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但又是不成熟的;学生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思维和逻辑并不完善。因此,小学阶段是人们性格培养、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差池将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而小学音乐恰好是一种美的情感体验与召唤,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品格的描绘,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小学音乐里,美的韵律、美的歌词、美的和声、美的情感给学生们打造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之境,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应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机把握情感因子,通过生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音乐殿堂,通过对音乐的美的体验,来得到情感的净化与升华。比如说,在教唱《小雨沙沙》时,教师要用亲切的、柔和的声音声音,构建一副勃勃生机、姹紫嫣红的春天画面,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感悟种子的成长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怀抱,离不开雨露姐妹的滋润。
二、音乐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德智体美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四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长期以来,德智体教育目标的达成模式已基本完善,而美育则相对特殊,因为美育更侧重情感深处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审美教育的美育活动,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教师通过美的美的语言、美的姿态、美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潜移默化中,音乐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再学生再由内而外关照外界和生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感受-认知-理解-思考-创造,这是一个美育的过程,无论是春天的燕子,还是夏日的红蜻蜓;无论是找家的小青蛙,还是采蘑菇的小姑娘,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情感之美。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关键阶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个体只有对社会价值、主流观念、健康心理不断进行内化吸收,才能一步步完成从“单纯自然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脱变。而小学音乐教育正好搭建了这一桥梁,通过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情操培养,集体注意教育。例如通过《祖国,祖国我爱你》、《我们美丽的祖国》、《为了我的祖国》、《祖国想妈妈一样》等歌曲的学习和传唱,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含义,树立爱国情操和祖国自豪感。通过《劳动最光荣》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通过《咱们从小讲礼貌》培养小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
四、小学音乐课育人策略浅析
音乐律动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音乐伴奏,让学生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动作表演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律动教学不仅能够加强音乐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进而保障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音乐、习惯音乐。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律动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起来。律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瓶颈,独立创造出一种音乐情境。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新课改要求与理念,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通过舞蹈表情,加强学生理解深度
律动形式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与表情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并且肢体语言、表情需要根据音乐旋律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律动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次《金孔雀轻p跳》优美、流畅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对《金孔雀轻轻跳》有一个初步理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傣家姑娘跳孔雀舞的优美姿态,学生内心无法形成律动姿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视频舞蹈,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律动内容。在学生学会《金孔雀轻轻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学习傣族孔雀舞的律动表演。并保障学生在舞动肢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创造,主观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
2.通过律动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类教学,要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之一。律动(舞蹈)与音乐息息相关,是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音乐与舞蹈结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感悟,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同时,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趣,进而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教学《水草舞》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闭眼聆听其中的旋律,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草舞》中的律动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在聆听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水草一样左右摇摆,通过律动与音乐的理解、融合,让学生对《水草舞》产生一个初步印象。待到聆听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理解来表演律动舞蹈,分享自身对《水草舞》的律动理解。
3.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律动教学模式已被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在适当的环节安排律动环节,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使课堂过于混乱。因此,律动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充分,采用灵活的律动教学方法。
(2)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而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设计律动环节时,要以教学目标为设计主体,保障律动环节能够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之中。
(3)根据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基础就是音乐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必须要做到针对性,进而保障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巨大的价值,能够实现律动舞蹈与音乐知识的有效结合。通过律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保证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并且通过合理安排音乐教育的内容,设计音乐教育的形式,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中小学学生创新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是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的,没有积极的形态,就没有积极的行动,也不会有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斗志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展现,斗志可以鼓励一个人去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目标。创新能力尤其注重斗志的培养,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没有斗志,很可能就会被失败所击垮,因此培养斗志是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体现。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具有积极的情感,鲜明的节奏可以摆脱创造强制达到说服教育模式,而使通过音乐中鲜明的节奏与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例如,教唱歌曲《一分钱》,使学生通过那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旋律,让学生体现拾金不昧的美德。教唱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斗习,唤起学生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些都可以通过转化,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创新能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学生的智慧
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音乐可有可无,学它会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恰恰相反,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现代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惜重金投资音乐教育,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提前讲话。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面。
音乐课让学生欣赏和唱歌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弹奏乐器,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智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智慧就等于创新失去了动力和基础。音乐教育启迪中小学学生智慧的作用,恰恰表明音乐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四、音乐教育可以强健体质、开发智力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疾病。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些歌唱家、指挥家比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更年轻一些,这是因为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体质,使沉重表力充沛。舞蹈表演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身体协调。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甚至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也会生长得更好。据说,哈佛大学50%以上的本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认真地学过音乐,或者练过至少一种乐器。根据哈佛大学官方报纸《哈佛大学公报》2004 年4 月公布的情况,在这年录取的新生中,有26%的学生致力于音乐活动。2007年全美300 万高中生争夺的美国国家荣誉学者,只有7600 人入围决赛,某学生所在学校440 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2 名成为最终的决胜者,其中6 人就是高中管弦乐交响乐团的成员。看来,音乐艺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某种不可忽视的(事实上,是常被忽视的)、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愿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的资源,发挥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钱涛,张小君.音乐课堂上审美体验的层次发展[J].儿童音乐,2005,(01).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一)传承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是因为音乐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主动创造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在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自发的、自娱自乐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一部分人占有与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成果而导致的音乐职业人的出现,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等,应该说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与途径。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课程应该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学校音乐课程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任何其他传承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当代社会,包括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的实施者所必备的音乐素养,无一例外地都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结果。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这样,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这样。音乐课程的内容囊括了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恐怕也只有通过学校音乐课程与音乐教育才可能实现,因为正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储存着世界上无限的音乐文化宝藏。可不是吗?如果学习西方音乐的人都必须远走他乡,那么各民族的音乐又如何交流沟通、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如何传承?
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可以说,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承前启后的过程。音乐文化的承前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启后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因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启后者需要学校音乐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创造的场所。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传承远远超出了音乐文化本身。
(二)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必须通过个体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课程的价值首先着眼于个体、体现个体,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
音乐课程在发展个体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价值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生活方式;一个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
(三)完善教育
音乐课程在完善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充分体现。首先,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它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个体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同样也体现在音乐课程在丰富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一,音乐课程对于改善整学校各科课程的环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四)和谐社会
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因为它作为一种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对话传达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表达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在通用,而人类又需要将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这种表达与传递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非语义性的语言得以实现。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却能非常深刻、精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音乐语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语言更精确,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最精确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我们还应该说,语言无能为力之处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杜卫曾说:“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二、音乐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更新
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惊喜的发现现在中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有着许多新的特点: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构建“单元主题十学习领域”,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②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激励他们思考、探索与创造;③坚持音乐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营造开放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④注重学科整合,鼓励学生想象和参与表现,提升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⑤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了便于教师操作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
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上音乐课的地点虽然称为“音乐教室”,但这个“教室”其实和上其他课的教室没多大的区别。同样是有课桌椅,同样是坐得整整齐齐,同样是……而现在的学生上音乐课除了在“音乐教室”里上,大部分课时是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的。
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仍然存在着双轨发展的现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在民族传统生活中,本土音乐与生活、生产、民俗和礼教等深深融为一体,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其音乐的传承行为、学习动机以及对音乐的那种整体直觉、有机生成把握,与我们现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书面的、专业性的和非语境性的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体验模式截然不同。学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教育观将从思想观念上对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方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将本土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确立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追求本土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与“统一”。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如何走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不仅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作为当今世界各地各民族普遍遇到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将形成新世纪教育文化特征中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音乐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范畴。本土音乐是民族或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族源、语言、社会形态、民族交往、和民间习俗等多方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类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音乐的意义与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将本土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来考察,对认识和研究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均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自成一体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基督教音乐传统、东正教音乐传统及其他世界音乐传统,共同在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中相生相长,不同而并立。世界若漠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木身就将潜伏着音乐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中国人若自身漠视她的存在,更等于在亲手慢性消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未来。因此,振兴本土音乐教育,是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历史选择,不仅是着眼于本土、着眼于当前,更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这是在新世纪“文化变迁”的重大历史当口,为自己求生存、求发展所做出的既符合民族利益、又符合全球化文明进程规律的明智选择。
三、“文化生态学研究所依据的前提是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过程很可能因社会群落而异,因此,应将研究集中于不同社会群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过程的异同,对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的适应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文明”能理想“统一”整个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任何一个“文明”的到来,对于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它总是会根据自己文化的生存传统进行“选择”和“适应”。适值21世纪这样一个辐射强大的信息时代,传统社会对各类文明的接纳和适应有着自己的选择,且不同社会群体对信息文明的适应过程亦是不同。在人类环保意识逐渐从关注自然生态平衡,过渡转换到重视文化生态平衡的今天,如何防止文化生态失衡所可能带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切实的对策就是坚定不移地、科学全而地发展、振兴本土文化。而发展的第一步是传承,传承离不开教育。
四、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也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教育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文化传递的机构。现代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义务,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担当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恢复和促进多元音乐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是保护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大重要措施。而如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其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是如何正视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渠道的学校教育。本土音乐的特有价值,只有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才能得以体现,而本土音乐的文化价值定位和音乐教育主体定位,又必须通过音乐教育体制、体系的创新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来看,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还原到它所存在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本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势必而临断裂的危机。
最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可行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保障,并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普通高校为例,在学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资源性方而,普通高校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艺术表演等各类学科优秀、资深的师资条件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等,可以提供各方而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而且长期形成的高等人才培育生产机制,包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都有相当的优势,是社会音乐文化传承所不能相比的。这些条件为木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总之,本土音乐资源进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自身得到保护,还可借以发展,而且对于学校的音乐学科建设亦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同时,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设置木土音乐相关课程、确立自身特点、依托学校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乡土音乐特色,打造学校自身的独特品牌,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有新的开拓和创新,是地方学校在木土音乐文化继承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育馥.21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一)重技能学习,忽视了音乐的人文内涵
学校之间为了生源的抢夺,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纷纷打出“音乐特色牌”,以学校开展的音乐特色课程为招生噱头,给学生教授乐器技能,一时间音乐教室俨然成为了乐器培训班,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而忽略了音乐的人文内涵。所谓学习艺术应该是艺技双修,只有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技能学习,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内涵美,将技能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称之为音乐艺术,如果学习音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技能的展示,而缺乏一定的音乐修养,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缺乏灵魂,无法直击人们的心灵,沦为“技能的展示”,而不能称之为艺术。
(二)把音乐教育等同于娱乐消遣活动
人们对音乐的观念认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认为音乐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充其量是一种兴趣爱好,把音乐视为生活的调味剂,娱乐消遣的活动之一,这种对音乐的看法是很肤浅的,人们应该对音乐学习有更深的认识也理解。高校音乐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音乐学习所涉及的学科广而深,音乐课程的设置不仅包含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批判等课堂内容,同时还会涉及到历史学、人类学、现代科学技术等学科内容,音乐学习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是全方位的培养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音乐教育存在德育化的倾向
在我国,音乐教育往往渗透了一定的道德教化,把音乐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固然,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修养,但音乐中体现的德育功能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审美,而不是为了德育效应强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审美能力是道德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审美能力,他的心灵自然会接收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与美相关联的道德观念,音乐教育中的道德功能是如此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靠强行的道德灌输。
二、高校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取向的着眼点
高校音?方逃?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美育的方式进行实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音乐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音乐教育更能体现出人文色彩,欣赏和创新是音乐学习的真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心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审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感官、认知、情感上都能获得更深刻的美的体验。
(二)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为学生安排“最合适”的音乐学习,全然不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同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固化的思维模式,对音乐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操作方式皆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展现和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要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敢于对音乐作品提出科学的批判,只有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学生的音乐经验才能得到积累,音乐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音乐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其它民族音乐文化的长处,让我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氛围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并有回、瑶、侗、白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湘西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音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当地人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珍贵的音乐文化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状态。湘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面临着被冲击、渗透、同化的危险。面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要尽快、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富有特色的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通过实施其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弘扬、创造、发展拓宽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伴随着世界音乐教育的正规化而出现,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当前乃至今后民族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积淀
现行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西方音乐语言或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等构成了以“西方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由于西方音乐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文化深沉背景上的不同,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中,必然会使少数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被掩盖,不仅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丧失,最终带来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生成的文化积淀仅是针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灾难性后果。
多元的文化使得各民族相互学习交融,也使人们更加强调各自文化的民族化特征。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纳入其中,给予其主体的地位,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学科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音乐保存、发展的目的。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递
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和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融为一体的结构特征和传承方式的口头特征,使我们无法从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去认识、熟悉它。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递都是靠其独特环境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方式进行的。在湘西自治州,各民族中口传音乐的传递方式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口传音乐通常是一种非正规的、即兴的文化信息表达,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通过在与长辈、同伴、环境等诸多交流形式中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民族音乐传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是相吻合的,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音乐固有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随之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给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的自然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各少数民族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更多的与学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理性化、系统化的习得行为。
当然,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牺牲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为代价,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应尽可能维护民族音乐的“正宗性”,将其文化中的精髓完整的传递下去,只不过传递方式可多样化,既可以是专业性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深入到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非专业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相互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内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一次空前的全球化的文化整合正在悄然进行。正是在这种文化态势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陷入了“自我中心论”的狭隘的价值观当中,“自我中心论”是一种以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忽视、否定和排斥相关联事物价值,它与全球化的整体性、依存性相悖。这种缺乏世界眼光、排斥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停滞落后。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危机,唯有通过开放的、系统的当代音乐教育来完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既得天独厚的拥有当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从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度俯瞰这些资源。因此它能根据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不能简单采取“利用”和“发掘”的方式,而要把民族音乐已具有的独特个性和完整音乐素质的那部分音乐精华筛选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平等的音乐艺术来看待,才能使它们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湘西苗族音乐的特点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一个“b3”音,“画龙点睛”的一个音恰恰展现了与其它民族音乐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民族的音乐特色,然后在结合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音乐内在的节律和韵味,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准”或是“莫名其妙”的音响,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异域音乐文化的交流、吸收。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无论从完整性、规范性上来看,都是值得我国音乐教育借鉴、学习的。所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不断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实现本土音乐与异域音乐的多元共存,将是今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长期奋斗的目标。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创新
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存发展确实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笔者始终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中还只是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其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这样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也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确实责任重大,但创新才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比如:吉首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学正是不断的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特色中提取舞蹈元素,大胆地对民间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猴儿鼓》、《扯、扯、扯》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民间音乐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份承载,而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资源、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是简单“保留”、“维持”,而是一种不断赋予民族音乐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总之,唯有利用民族音乐教育推动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才能使之艺术长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如上所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所说:“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从人民生活中被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拦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现在,接受传统、保持传统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部分,这是受过教育阶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关键词
高校音乐;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基于对音乐文化的特性以及德育教育的特性的充分了解层面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很难将其改变,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能单单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而应注重教学效果评判的多角度性,虽然音乐德育教育不能轻易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只要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一些启迪,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那么,音乐德育教育便是有效果的。另外,德育教育的实现也要讲究教学方法,最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知识教学当中去,以避免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作者:丁晶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卫健.加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郝冰.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4.
[3]袁晓辉.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4.
一、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基本模块构成。
社区(Community),顾名思义,即居民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音乐教育(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即在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开展与传授音乐知识相关的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音乐文化繁衍承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和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社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笔者及其团队走访调研了广州地区的西二琴行、黄钟琴行、卓越琴行、嘉谊轩琴行、星海之子音乐学校、卓博艺术学校、奥斯卡培训、虹艺培训等数所社区琴行和培训学校以及相关幼儿园。综合调研情况,本文以广州地区社区音乐发展情况为例,分别阐述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社区基层单位所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宽松的,只要具有最基本的资质,办好相关手续,即可开始宣传招生。目前,以广州地区为例,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公立学校艺术实践培训部门、私营琴行、音乐教师个人等。有的社区也以社区名义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开办艺术培训班。
2.社区音乐教育办学形式、内容多元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地点多设置在居民区内,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不及学校,但与“便利店”一样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不仅学习地点多,离学员居住地近,免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苦恼,而且社区音乐教育学习的内容相对齐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模式还可以应学员所需,量体裁衣地为其设置教学内容和进程,而不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必须受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指导意见的约束。
学员们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音乐表演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上课形式(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或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来社区音乐教室学习音乐。不少学员在学习音乐之余还兼学了其他特长。
以广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教育中,音乐教育仍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培训中,器乐音乐教育的人数又是最多的,占到了整个社区音乐教育的一半以上(表1、表2)。可见,社区音乐教育机构在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名称 各专业培训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音乐培训 31%
美术培训 22%
礼仪培训 3%
播音主持 5%
模特培训 8%
服装培训 8%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1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比例分配表
社区音乐专业培训内容 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声乐专业 5%
器乐专业(含钢琴) 53%
视唱练耳 12%
乐理 12%
合奏课 3%
其他 11%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2 社区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内容)
3.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结构多元化,学员市场相对稳定
与学校学生相异的是,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以上的学员都以填补个人的空余时间为主,绝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或孩子增加一项业余爱好,音乐教育的娱乐化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表3)。
学员参加社区培训的学习目标 所占比例
目的一: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 56%
目的二: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 11%
目的三: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 33%
表3 学员参加社区音乐培训的学习目标比例表
另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社会层次呈现多元化,从工作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在职的和非在职的;从年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从专业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从学习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等。凡此种种,都让社区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得以有效运转,又因为学员和培训机构各取所需,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学员队伍是相对稳定的(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年龄段 各年龄段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幼儿园阶段
(3—7岁) 56%
23%
小学阶段
(7—12岁) 33%
45%
初中阶段
(12—15岁) 19%
高中阶段
(15—18岁) 11%
成人阶段
(18岁以上) 2%
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
4.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
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
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