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河流治理工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河流治理工程

篇(1)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篇(2)

1工程概况

封开县渔涝河治理工程在2010年被正式批准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项目,并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全国水利投入的大环境下,工程在2011年10月正式动工,到2012年12月全面实施完成。渔涝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兼顾生态环境整治;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综合治理长度3.74km,加高加固左、右岸堤防7.22km,新建箱涵6座,清疏河道3.7km。工程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堤防级别为4级,穿堤建筑物级别与堤防级别一致。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经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均采用公开招投标办法,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全国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单位承担。同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签订质量监督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度汛方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度汛。渔涝河治理工程已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防洪标准由原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正发挥着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人口5.2万人,保护农田2.5万亩,产生的多年平均年经济效益780万元。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河流的河道都会经过很多乡镇农村,对其进行治理建设需要土地,但是由于其实际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再加之对其征地的补偿工作中常常会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使得征地拆迁的难度较大,无法及时的进行选址建设。其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之下进行施工建设,受到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发生雨雪和大风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不得不暂停施工建设,工期不受控制,导致在汛期来临之前无法实现工程竣工,因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另外,由于中小河流通常都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交通不发达,再加之由经济水平落后而带来的思想观念的陈旧,使得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砍滥伐而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中小河流的防护工程无法顺利开展。

3提升中小河流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

(1)做好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与当地居民发生的征地矛盾纠纷,保证治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地区的相关机构经过长期的协调,编制完成《XX河治理规划报告》,同时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到建设现场进行前期的勘查工作,并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将完成的《XX河治理工程设计报告》上交进行审查,并由地区水利主管部门批复工程建设的投资款项,在招投标结束之后,要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为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工程实施阶段的建设与管理。1)加强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一般具有作业流动性较大、施工劳动条件较差、施工周期较长等实际特点,极易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属于安全事故高发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河流治理工程的顺利建设,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力度,建设单位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得到提高,规范其安全施工行为,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2)执行质量管理强制性标准。提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管的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各部分责任人和其所具有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并且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来下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文件,在文件重要位置对具有强制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从制度层面上来约束工程建设的实施;3)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交底。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设计单位还需要向上级建设单位进行设计图纸的交底工作,而建设单位则要对施工图纸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其设计内容符合本项工程的实际需要;并对其设计中技术的应用以及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重点检查;同时,还需要对其隐蔽工程的设计进行核查。

(3)工程验收阶段的监督和控制。在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相关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到现场对工程建设的实际质量进行检查。一方面,要保证其施工竣工文案的完整性,其编写是否规范,施工建设是否按照合同中所签署的内容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安排质检员对工程建设的原材料、设备设施、混凝土施工等进行检验,在确保不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竣工签字。

篇(3)

1.1根据工程专业特点和区域布置,配备配足相关专业监理人员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分标较多,根据分标情况,监理单位应配备满足现场要求的监理人员,数量上、专业上均要满足要求。数量上,要确保每个标段均有监理力量,使各施工环节处于可控状态;专业上,水工、测量、金属结构等均要安排监理力量,按图监理,按规范监理。

1.2督促施工单位人员到岗到位,上足施工力量

从施工三要素“人、材、机”入手,对照投标文件检查施工单位施工力量到位情况。重点检查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是否到岗到位,确保项目施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检查各类材料配置准备是否满足施工进度需要;检查施工机械设备是否满足进度需要,是否满足现场施工技术要求。

1.3进行合理的项目划分,便于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

依据《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结合分标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划分,有利于工程各工序、单元、分部及单位工程的验收,有利于合同工程完工验收。一般思路为:以乡镇为标段的,以1个乡镇为1个单位工程,各主要河道为主线作为各子单位工程,各河道各类建筑物作为各分部工程,下划分若干单元工程。

1.4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由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一般宜每1~2周定期召开工程例会。会议主要分析质量、进度和安全及矛盾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措施及时解决问题,推进工程进展。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防止整改不到位影响质量和进度;对进度滞后的,要求施工单位拿出赶工措施,会后督促落实;需要协调解决矛盾的,请建设单位现场协调解决,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对现场检查发现安全隐患或施工单位安全措施不到位的,会议现场提出具体要求,由施工单位具体落实,消灭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5与建设单位加强联系,取得建设单位大力支持

协调工作是监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监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与建设单位的联系。对施工单位的诉求及地方矛盾的协调,要第一时间向建设单位汇报,以便建设单位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涉及工程变更的,需及时报告建设单位联系设计解决,及时出具设计变更方案。

1.6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1)监理人员在施工进行阶段的检查首先要做到工作认真负责。要注意监督施工过程中图纸设计是否发生了改变,施工是否和图纸一致。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现场的了解。要经常在施工现场四处检查,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记录下来。要注意和相关人员探讨自己发现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经常进行交流,保证工程的质量。而这个过程则要求监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项目监理机构可以通过不定期召开内部监理会议,讨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图纸和施工规范,研究处理对策,拿出最佳解决方案。

(2)对于一些关键工序和重要隐蔽工程,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对这些工程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要求,仔细检查,防止当前施工中的问题对整个施工或者下一个阶段的施工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隐蔽工程的联合验收,加强对重要部位混凝土浇筑的旁站监理,加强对土方回填施工的巡视检查和取样工作,加强对测量放样工作的检查,加强对河道清淤前后测量的监督工作。各个细节、各个环节均要落实责任,责任到人,及时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把好工程质量关。

(3)要注意加强与各参建单位的交流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各参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和矛盾,促进各参建单位团结协作,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1.7加强工程进度控制及投资控制工作

根据工程特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监理在进度控制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根据业主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监理工程师计划;

②审查承包商报送的施工进度计划;

③对工程进展及进度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其采取纠偏措施;

④向业主提供关于施工进度和工期优化的建议及分析报告;

⑤依据工程建设监理合同规定,向业主编报工程进度信息。投资控制方面,监理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项目监理机构应认真研究和阅读施工合同及招投标文件,确定合理的工程合同价款及计价方式;

②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可变可不变的尽量不要变更;

③严格控制现场签证,不合理的签证坚决不予确认,合理签证要及时会同各方办理签认手续;

④正确处理索赔,对于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要及时联系建设单位商定;

⑤要做好监理记录,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⑥要及时审核并按实拨付施工进度款。

1.8加强安全监理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8.1要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监理工作

(1)监理机构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文件。总监理工程师要根据合同及监理规范要求,主持编制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监理工作流程、安全监理岗位职责、安全监理规划、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安全监理方案等,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和下发,以明确安全监理工作的方法、措施和控制要点以及对承包单位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安全控制的检查方案等。

(2)健全监理机构安全监理组织。根据合同约定的监理安全责任,监理机构须设置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各乡镇项目区均需配备监理业务熟练的安全监理工程师,在总监的领导下开展相应安全监理工作。

(3)组织安全监理工程师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重点是安全生产许可证持有情况、特种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安全保证体系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生产要素配备情况。安全监理要审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单位的资质,监督施工单位向保险公司购买工程保险。安全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施工单位签订项目安全生产协议书和安全生产文明承诺书等。

(4)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安全监理工程师重点审查施工单位提报的安全技术保证措施、重点或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审查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监理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并签署监理审查意见督促施工单位完善后实施。

1.8.2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

(1)全过程督促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2)加强过程监督控制,监督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畅通运行,并将发现问题采取的监理指令、整改要求和整改结果等情况如实记入监理日志。

①按计划检查施工单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其他主要人员的到岗情况,人员到位不符合要求坚决制止施工;

②抽查电工、焊工、挖机机械工等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③检查施工现场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

④检查施工单位安全教育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分级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

(3)按规定程序参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上报、调查和处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按规定时间和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逐层上报,不瞒报,不谎报。

(4)安全监理工程师日常对安全防护情况的检查和易发生事故的重点部位及环节的检查应做好记录。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及时向施工单位发出相应的监理指令,要求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责令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情况严重的,由总监理工程师下达暂时停工令并报告建设单位。

篇(4)

设计工作前期应该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已有的文字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已有的文字资料主要为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土地规划等文件。现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河道历史特别是近期洪水的水位、流量,是否出现过险情,险情出现位置以及原因分析等。二是河道内外的采砂活动是否有规划,采砂活动是否处于可控状态,采砂活动是否对河道的防洪安全产生影响等。三是调查清楚河道内外工程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土地权益的归属,为工程布置提供参考,土地征用困难是阻止后期工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四是河道内现有的或拟建的水闸、橡胶坝、堰体等对水位和流量起控制作用的水工建筑物,需要明确建筑物的位置、堰顶高程、孔口尺寸等。五是河道两岸向河道内排水或从河道引水的渠道、涵管、闸门等建筑物,需要调查清楚建筑物的数量、位置、高程、孔口尺寸等。六是穿越河道的电力、石油、热力、供水管线等,应对管线的权属、等级、规模、管顶高程、安全要求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计工作中进行相应的迁建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七是调查清楚桥梁等级、结构型式、梁底高程、桥孔跨度、桥墩尺寸、桥墩抗冲深度等。对于采砂规模较大并且需要采用外调土筑堤的河道,还需要对取土料场进行调查。

2.合理确定防洪标准

首先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级别和受灾后的影响严重程度,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分段确定防洪标准。另一方面中小河流治理应服从流域综合规划或防洪规划要求。防洪标准的确定除了应满足治理河段自身的防洪要求外,还应与大江大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标准相协调,统筹协调治理河段与下游河段防洪标准的关系,防止洪水风险转移。

3.科学布置堤线

堤线布置对河道的行洪能力、工程投资规模都有重要的影响,考虑工程布置方案时应首先对堤线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在满足河道行洪的前提下,河道堤线的平面布局应尽量维持河道的自然形态。近年来部分河道因无序的采砂活动,河道断面产生较大变化,岸线位置发生移动,但相应的土地权属却没有重新认定,现状河道内的土地性质可能是耕地或城市土地。

4.严格进行河道水面线计算

水面线是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应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对水面线进行分析计算。应根据具体的减糙措施选择合理的设计河道糙率,并充分考虑在工程运行期内糙率的变化趋势,对于采砂河道,更应考虑到采砂遗留的砂坑对设计河道糙率的影响。计算水面线时应充分考虑到河道内现有的桥梁、堰体等节点建筑物对水面线的影响。采砂河道现状河底高程可能低于设计的河底高程,但应注意到设计河底高程以下的河道断面属于无效过水断面,计算水面线时过水断面应考虑到将这部分断面扣除。

5.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措施

应根据河流现状和主要问题,在综合考虑河流特点、地形、地质、施工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工程措施。河道堤岸防护措施应尽量采用有利于生态和景观的措施,避免硬化、渠化河道。充分考虑河道河势演变的规律,采用安全的抗冲措施。在选择工程措施时应考虑地下水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影响。对于高地下水位的河道,应列计充足的排水费用和避免过深的基坑开挖设计方案。

篇(5)

霍邱县境内河流众多,经过数年治理建设,淮河治理成就辉煌,但是8条中小河流缺乏规模治理,洪涝灾害频发。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之初,我县实施并完成了沿岗河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并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概况

霍邱县沿岗河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城西湖蓄洪区,全长56.77km,流域面积1527.6km2,河道设计流量900m3/s。左岸沿岗堤保护面积213.5 km2,耕地25.6万亩,人口9.28万人,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堤防级别为4级。右岸生产圩堤保护耕地4.0万亩,设计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2010年10月,安徽省水利厅批复的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土方加固堤防长度13.64km;灌浆加固堤防长度2.24km,总进尺1.46万m;重建穿堤排灌涵闸25座;修筑堤顶砼防汛道路长3.81km等。批复工程总投资2410万元;工期10个月。工程于2010年11月开工,2011年5月主体工程完工、12月竣工验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配套资金不足,征地拆迁难度大

一是经费压力大。设计批复沿岗河工程需永久征地33.6亩,临时占地485.6亩以及大量地面附属物;批复投资576万元,其中列入概算240万元,未列入概算336万元;批复意见是市县配套10%,所以列入与未列入概算投资之和576万元,均需县政府配套解决。霍邱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支付能力弱,虽然向项目审批机关承诺兑现配套资金,但是实际支付能力有限,征地补偿超过概算部分经费需由项目法人设法解决。二是征地协调难度大。沿岗河治理工程位于城关等8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中,由于工程涉及范围广、行政单位较多,城乡征地补偿差异大,造成征地拆迁补偿矛盾多、任务重,建设实施协调难。

2.2 建设工地分散,实施管理难度大

霍邱县沿岗河治理工程从周集—临淮岗长达50km。工程建设线长面广量大,内容较为繁杂,且多点、多段和不同类型工程同时开工,工地分散且没有进场道路,存在施工、生活不便等困难,造成建设管理和监理人员一天只能检查2—3处工地,很难开展全天侯的监管,工程实施管理及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3 工程度汛在急,工期控制难度大

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沿岗河治理工程必须在2011年4月底达到度汛条件,堤防加固、涵闸等建筑物工程必须达到设计挡水要求,度汛要求时间紧,工程建设压力大,导致工期控制难度大。

3.对策

针对该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霍邱县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现场成立了霍邱县沿岗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项目法人认真落实了项目建设管理三项制度,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深入工地现场调研,正确面对问题,正视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科学应对,确保了沿岗河治理工程提前完成。

3.1 争取政府支持,做好征地工作

根据工程占地面积大、补偿投资大、征地协调难的实际情况,建设管理机构负责人带领征地补偿科和设计人员多次深入河道治理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与乡镇村干部共同讨论减少土地占压面积和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寻找出 “放水用地”方案,即通过城西湖退水闸将沿岗河河道中的水放入淮河,利用沿岗河河道滩地;对部分较宽的河道从临河侧加固堤防、减少永久占地补偿面积,对于滩地较高的河段从河道滩地取土加固堤防、减少临时占地补偿面积。这个方案的实施,一是影响航道交通和渔业生产,二是影响次年农业灌溉;经过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优化施工方案得到批准。对于影响船民和渔民的生产生活有县政府部门负责做工作,对于影响次年农业灌溉用水采取利用现有泵站引淮河水补充沿岗河。在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的努力争取下,优化后的征地拆迁补偿费县政府全部配套,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大力支持项目法人做好沿岗河治理工程征地工作。

3.2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质量管理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施工等单位建立了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建管处质量安全科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设计单位派出代表住建设工地,及时参与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各个施工单位质量负责人负责工程的质量检查等工作;监理单位按照“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要求,派出7名监理人员,加强旁站和平行检测工作;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中间产品和工程完工质量严格履行第三方质量检测责任;六安市水利质量安全监督站作为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在对参建单位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严格执行质量抽检制度,严把验收质量关。现场建管处根据工地线长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将建管处和监理人员分成3个小组,分别管理上、中、下三段工程质量,及时处理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将管理单位负责人纳入现场建管处,在与乡镇村积极沟通、协调外部环境的同时,参与工程质量管理。采用长臂挖掘机挖取河道土、填补堤脚取土塘等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

3.3 多方协调配合,确保工程进度

为保证所有施工项目达到安全度汛要求,县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落实了防汛责任制和防汛应急预案;现场建管处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检查工程抓质量、调整工期赶进度;施工单位五大员驻工地倒排工期;监理单位严格控制工期进度;设计代表跟踪进度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管理单位积极协调施工环境。通过多方协调配合,确保工程提前完工。

3.4 严格合同管理,维护各方利益

合同管理是建设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法人分别与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签订合同,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了“五个严格管理”。即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严格工程进度管理,严格工程结算支付管理,严格设计变更管理,严格工程验收管理,参建单位必须严格履行合同。通过监理工程师管理项目的承包合同,维护各方利益。

4.工程效益

沿岗河治理工程竣工后,提高了两岸保护区域的防洪标准和农田排灌条件,可改善防洪面积25万亩,保护人口9万人,为夯实农业基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

5.结论

篇(6)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庆元县是中国生态环境的第一县、中国廊桥的第一乡、中国香菇的第一城(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但庆元县发展的现况严重受到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此,本文很有必要去探讨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去发现其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采取先关的措施去规划好庆元县的生态环境。

一、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庆元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雨水,年降水量大,但雨水的时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于梅雨期和台风期,每年4至6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50%,在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局地洪水问题和泥石流灾害极易出现。另外,庆元县的河流属山溪性河流,因此,流域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源短流急,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峰值高,冲击力大,堤防极易被毁坏,危及农田、房屋。

目前,庆元县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不足的防洪工程措施,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水位被抬高,大部分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5年一遇。二是人类活动造成山林植被破坏,蓄水能力下降,自然调节能力相应降低,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三是河道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水质逐年下降;四是工程性的占用水域和河道现象严重,执法难度大,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针对庆元县的河流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现况,本文主要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入手,探讨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好中小河流治理。

二、如何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

1. 工程建设管理要注重工作的前期与设计

1) 工程建设管理先行规划,提前谋划治理项目。同步发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服务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全县水利项目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中小河流治理。谋划治理项目主要围绕六大方面内容,包括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保障、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渔业发展等。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从流域的角度出发,结合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利益,实地测量、地质勘查,堤线位置要科学划定,把准备工作做细、做实,保护好河道的自然生态。

2)要求前期的工作与设计的深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包括要符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的文件要求等。对于一些基本性要求,设计文件必须满足,包括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技术规程、标准和合同的要求。设计依据的基本资料,其要求资料的完整、准确、可靠,充分、可靠的设计论证及计算成果。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有关规定要求等。设计质量必须满足工程质量、安全需要并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要保证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这样可以避免工程实施中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或者因施工完毕,工程投用后质量问题的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及存在设计缺陷等问题,会造成项目建设管理中经常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和概算调整,给建设管理增添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工期。

3)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应满足其的需求。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包括按合同规定及时提供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随时掌握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情况。此外,根据现场的情况去优化设计方案,把施工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解决掉。设计方案的前期管理可能存在一种情况,有些工程设计人员可能只是根据经验去设计,没有现场勘测,甚至不了解现场施工的情况,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也就难以得到满足,必须扭转这种情况,

2. 需要严格的规范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度。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项目法人,项目法人负总责对象不仅只是涉及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管理和生产安全等问题,还需要对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法人可在研发批复后、正式开工之前适时组建。项目法人组建要进行规范,项目法人地位及职责、其他组成人员的责任与分工需要明确及表明。另外,要合理配备项目法人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要完善制度,要完备预案,要到位的履职等。

2.1招投标工作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业跨度大特点,国务院针对招投标工作的现况,确定了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分工协作的行政监督体制,用于规范招投标工作,发挥各部门行业管理优势。

2.2招标投标备案制度的强化,全面落实招标投标书面报告制度、招标结果公示制度、邀请招标批准制度。

2.3监理工程师应当充分发挥监理职能,提高招标的监理成效,确定中标人是否存在转包现象,避免“转包”的情况出现。

3.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切实发挥工程的效益

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包括专户的管理,专款专用等等的规范;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的 “四制”要求,质量监督的加强,可保证工程的质量。对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可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切实做好核算、资金、税务,培训等各方面基础业务,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技术。

4. 部门协调,合力推进工程建设

建立县的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可结合县的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工程的顺利实施可进一步借此提升。同时,及时沟通和联系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以及乡镇,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合力去破解工程政策性处理难题,推进工程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项目进度旬报制度的建立要求水利局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专门抓的层层推进机制,保障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5. 规范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具体做法

(1)设立项目管理部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建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部,包括配备项目部人员、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2)“三大”控制的管理

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包括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有效的管理施工资料等。

6. 严格实行建设监理制

(1) 要明确监理的任务

总监要负总责。满足监理人员配备的需求,完善的工作和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定好,主要任务和控制最终目标需在文案中明确。总的要求包括得当的控制方法等,才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 到位监理的监理工作

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规划才有意义,要详细化监理的要点,设计要交底,图纸要签发好,一定要合理划分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站监理包括主体工程、隐蔽工程、主要部位、关键工序等管理。

7.结束语

通过庆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我们了解到了庆元县的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系列的措施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美化该县的水景观,还可以为该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不断提升城市防洪能力,保障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了水生态。此外,重建后的堤防大大的提高了该区域的防洪标准,更好的保护了该区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富强.曲靖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2010年7期.

篇(7)

东莞市水务局提出东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突出重点,努力创新。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解决东莞市中小河流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集中投入,整乡推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工程概况

广东省东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麻涌-1项目区(新基村水系)主要任务是河道清淤、淤泥处理,改善河道水环境,兼顾提高河涌的防洪排涝能力,提升麻涌镇城市形象。对新基村水系进行清淤,总长度7.09km,范围为螺村河(螺村水闸~新基水闸),河道长度为3.54km;环新基村水系,河道长度为2.64km;新基村与东太村连系水系河涌0.91km,清淤设计河底高程为-1.25m(珠基-2.0m);考虑淤泥含有污染物,为避免运输、堆放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对淤泥进行脱水处理;同时新基村三段岸坡进行整治,新建浆砌石挡墙,挡墙总长529m;新建排水涵共6座;硬质松木桩驳岸2630m,软质松木桩驳岸2428m。

3. 工程重点和难点

根据钻孔,新基村水系河道分布地层:(2-1)层淤泥、淤质粘土,灰黑色,粘性好,流塑~软塑,高压缩性土,夹淤质砂、贝壳等,分布连续;(2-2)层淤质粉细砂,灰黑色,松散状,中透水性;(2-3)层淤质粘土,深灰色,粘性好,软塑状,高压缩性土,夹少量淤质砂、贝壳等,零星分布,微透水性;(2-4)层含砾中粗砂,含淤泥,深灰色为主,夹有贝壳,少量腐木,稍密状,断续;下卧(3-1)层粘土,可塑状、微透水性,分布较广;(3-2)层中、细砂,灰黄、灰色,含泥,松散状,中~强透水性。根据设计清淤挖深高程-1.25m,清淤线在(2-1)层,清淤物为淤泥、淤质粘土,便于清理。堤防新建挡墙3段,共计长度529m,挡墙开挖建基面地层由上至下:(2-1)层淤泥、淤质粘土层,流塑~软塑状,微透水性,为相对隔水层,其承载力低,高压缩性,高灵敏度,易产生较大沉降,存在震陷可能,需进行沉降量计算和加固处理。(2-2)层淤质粉细砂透水性较强,属管涌破坏类型,判为可能液化砂土层,易产生渗透变形,应做好防渗处理措施。堤基基坑开挖易影响边坡稳定。

本项目区岸坡整治包括驳岸处理和新建挡墙两部分。驳岸处理采用松木桩,松木桩一方面为了保证清淤时及清淤后河岸挡墙和河岸边坡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景观绿化工程的需要。本项目区驳岸处理共计5058m,分为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硬质松木桩驳岸2630m,软质松木桩驳岸2428m。硬质驳岸即针对河岸为挡墙的驳岸,软质驳岸即针对河岸为土质斜坡的驳岸,考虑到挡墙基础下为抛石,直接在挡墙附近打松木桩可能碰到抛石难以下打,故考虑造引孔后再打松木桩,软质驳岸直接施打松木桩。松木桩驳岸采用双排松木桩结构,前排松木桩间距0.5m,后排松木桩间距1.0m,两排松木桩之间的间距为1.5m~15m,并采用φ6钢筋拉结,松木桩长6.0m,尾径60~80,用沥青油涂三遍。前排松木桩之间密排φ100毛竹,毛竹长5.0m,与松木横梁绑扎后固定在前排松木桩上。松木桩驳岸平面图见图1,松木桩驳岸立面图见图2。

采用松木桩加固河岸边坡的稳定,其加固机理:一是桩体的支撑作用:松木桩以松木桩取代了与桩体体积相同的低模量、低强度的淤泥、淤质粘土层,在承受外荷时,地基中应力按桩土应力比重新分配。应力向桩体逐渐集中,桩周土体所承受的应力相应减少,大部分荷载由松木桩承受。由于桩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均优于土体,故而形成后的复合地基模量也优于原土体,从而达到减小变形的效果。二是挤密作用:松木桩施工时,采用锤击打入,桩孔位置原有土体被强制侧向挤压,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密实度提高,起到挤密作用。松木桩复合地基在施工中对桩间土体的挤密作用,使桩间土密实,从而使桩间土的承载力得到提高,压缩性降低。

篇(8)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建规模的日益扩张,我国城市河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式,中小河流域治理工作迫在眉睫。而河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其治理过程中通常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如何搞好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切实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有损破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成为工程管理者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

一、谏壁闸内引河整治工程基本概况

谏壁闸内引河整治工程位于镇江市谏壁镇镇区,全长约990米,整治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护坡、部分挡墙地基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处理和挡墙回填土后绿化。紧临河道两侧分布着企业和居民区,同时有一条车流量比较大的过境公路横穿河道,所以对引河整治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很高。

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施工对水质的影响

(1)河道清淤时,施工船只上面生产生活用水、生活垃圾和油污的随意排放;(2)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时,部分拆除物落入水中;(3)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施工时,基坑中排水直接排入河道中;(4)水泥深搅桩施中时,水泥浆直接排入河道中;(5)雨天时,雨水流入河道中夹带松动的泥土,使得河水的含泥砂量增加。

2、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河道清淤时,施工船只作业时的机器噪声、泥驳运输的机器噪声;(2)原驳岸砌体等建筑物拆除时,各种机械(破碎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噪声、运输建筑垃圾的载重汽车的噪声;(3)钢筋砼直立式挡墙施工时,钢筋制作机械、模板制作机械、砼动输车辆、振捣机械等发出的不同程度的噪声;(4)水泥深搅桩施中时,深搅桩机、防堵管时敲打管身产生的噪声。

3、施工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2)水泥、砂石、土粒等材料在运输时产生的扬尘灰;(3)地面干燥时,风引起的风扬灰尘。

4、施工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的影响

(1)施工场地上面的砂石料、水泥、旧模板、钢筋头、钢管扣件、土工布等各种施工物资,因为种种原因会造成废弃浪费,这些固体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散落在工地周围,造成土壤污染;(2)一些粉状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等,施工期间会随着地表水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中去,对河水造成污染;(3)施工工地有大量的施工人员,每天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生活垃圾等,这些不及时处理也会造成土壤及环境污染。

5、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参与施工的人员来之各地,人员比较复杂,流动性也比较大,易传播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等,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人群的健康。

三、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在投标阶段,公司投标班子就对整个工地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分析施工会出现的污染源,结合具体的施工,编写了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中标后,项目经理部对投标时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进行了优化,并上报给监理部,得到批准后,立即组建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管理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了职责分工,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建立了项目经理领导,技术负责人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将该体系与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相结合起来。主动与当地居民和企业沟通,可能造成污染的,事前通知,随时通报施工进展,对施工活动产生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保护水质措施

(1)各类生产废水、机修含油废水、生活用水不得随意排入河流中,废水经二次沉淀后,充分处理后可作洒临时道路用;(2)经常检查机械船只设备用油,防止有漏油现象发生,及时修理,对于含油废水,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3)做好雨天排水,在施工围堰内挖好排水沟和集水坑,经沉淀后再用水泵抽取排入河中;(4)生活污水全部排入镇区排水管道中去。

3、加强噪声控制

(1)进入现场的施工机械设备等,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施工安排中尽可能选用低噪设备;(2)对运输车辆、打桩机、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不合标准的进行修理或调换,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降低影响;(3)针对居民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限制车速,禁鸣,将对居民的影响控制到最小;(4)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钢筋、模板加工区远离居民区。

4、保护空气质量

(1)减少拆除、开挖施工中产生大气污染,尽量用预裂法进行拆除,湿法作业,减少粉尘;(2)在粉粒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保持密封状态;(3)机械设备加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保证进出气系统畅通;(4)防止抛洒滴漏,安排专人清扫,场内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并经常维护保养。晴天经常洒水,保持湿润;(5)不得在施工区焚烧任何物品。

5、加强施工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

(1)每天做到工完料清,专人清理现场,减少浪费;(2)生活区设置临时垃圾贮存设施,定期请环卫部门清理;(3)所有生活用水排放,全部进入镇区污水管道;(4)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机械清理剥离,汽车运至弃渣场。

6、做好水土保持

(1)按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利用土地,临时设施在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用好土覆盖平整;(2)施工区域中,做好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3)合理砍伐树木,按图纸要求清除地表;(4)做好工程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

结束语

通过施工单位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下,同时接受当地环保部门和老百姓的监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能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最终将实现河流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篇(9)

Small rivers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f bridg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Li Chuanming, Nie Jie, Wang Ju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ity and river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f bridg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1, made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nd pointed ou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fu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ridge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rivers, bridges, precast plate, hinge joint, expansion joint

1.引言

2010年,水利部商财政部安排8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按照三年完成五年规划任务的要求,目前各省、市均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该项工作。针对目前我市在桥梁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笔者阐述一些粗浅看法,以与同行相商榷。

2.桥梁设计标准偏高

根据目前我省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桥梁建设主要集中在病危桥梁的拆除重建和除险加固上,新建桥梁较少。主要采用的桥型为装配式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跨径以8m、10m、13m、16m者为主,桥面净宽以4.5m、7.0m最为常见。

有些桥梁连接的是一些偏僻的乡村,过往车辆及行人均甚少,老桥实为农用生产桥,大都破旧不堪,跨径偏小,有阻水现象,不满足防洪、除涝的要求。在拆除重建过程中,新的设计荷载标准往往采用的是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乘以0.8的折减系数、车辆荷载效应乘以0.7的折减系数,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公路Ⅱ级,虽然做到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使用耐久,但经济上却并不合理。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乡间农用桥梁,其设计荷载标准应适当放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个别桥梁中墩基础埋置深度偏小

当桥台基础天然承载力较高时,桥墩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桥墩直径1.0~1.2 m,而墩台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在个别桥梁设计中,出现了中墩基础埋置深度偏小,不满足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JTG D63—2007)的要求。

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是虽然桥梁所在的河道需要综合治理,但桥址处的该部分段的河道截面已满足规划要求,无需清淤或疏浚,实际河底高程已低于规划所需的河底高程。而桥梁设计人员都是做建筑物土木结构的,往往直接取用规划的河底高程来考虑中墩基础的埋深,这样难免就造成埋深偏小的失误。有的桥梁设计人员虽然参考了勘测单位提供的现状河道实测纵、横断面图,但桥址附近因以前老桥施工时的围堰、或所设的土牛没有拆除干净,经水流冲刷后,桥址近处的河底高程远高于规划所需的河底高程而低于非桥址处的实际河底高程,这样设计人员往往也会犯上述同样的失误。要避免这类不必要的失误,这就要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无需清淤或疏浚段的桥梁设计时,不仅要参照桥址近处的河道实测纵、横断面图,还要注意相邻桩号的其它断面,以确定出合适的埋置深度。

4.使用商品混凝土的问题

由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梁板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种类较多,比如预制空心板、封锚端、铰缝和桥面铺装层一般采用C40,而桥墩盖梁、墩柱、桥台搭板、人行道梁一般采用C30,桥台台帽、桥墩基础、侧墙压顶一般采用C25的,所以施工单位为方便起见经常采用商品混凝土。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为防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产品存在质量缺陷,混凝土试块应采取由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标准养护。这样,即使出现试块强度不够的质量事故,也便于分清事故的责任方,以规避风险。

(2)即使是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桥梁,每个施工现场必须配置不少于一台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这样一方面当购买时因方量计算偏小而造成进场混凝土方量不足(经常出现某些部位浇筑后方量还缺少零星的不足1m3现象)时,可以由施工方进行现场配制,避免人工拌合所形成的质量缺陷或形成不必要的施工缝;另一方面,新、老混凝土连接部位应采取高标号砂浆铺垫,现场有搅拌机,就可以避免人工拌合砂浆的一些不足。

5.预制板的吊装时间[3]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而言,如果存梁期过长,板体在受压后会向上起拱;另外,随着龄期的增长,板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防止预制板上拱度过大,及预制板与桥面现浇层由于龄期差别而产生过大收缩差,存梁期一般规定不宜超过90d。但施工单位往往会忽略此点,这就需要设计单位在图纸上以及技术交底中予以特别指出,以引起监理及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

6.预制板间的铰缝连接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而言,预制板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现浇铰缝来实现的,并借此形成整体的桥面结构体系。由于铰缝是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工程质量相对预制部分较差,是桥梁结构中的易损坏部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1)浇筑铰缝砼前必须先用M15水泥砂浆填塞铰缝底部及预制板间的端头部位(预制板端部1.0m左右范围内的缝间也是用M15水泥砂浆填塞的),待砂浆强度达50%后方可浇筑铰缝间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前板底宜采用吊模或将板底的分缝塞死,以免漏浆现象的发生。不允许未填砂浆而直接在铰缝内浇筑细石砼,而且板底必须勾缝(一般勾3cm的平缝)。

(2) 预制桥面板时,注意原预留在桥面板内的铰缝底部连接钢筋要先扳上去紧贴模板,拆模后立即凿毛,并使该部位钢筋的外露部位应完全脱离板的表面,待桥面板吊装就位后再用撬棍将其撬到应有的水平位置。由于以前的通用标准图集中无此钢筋,所以有的施工单位往往会忽略此项工作,吊装前并未将此连接钢筋凿出,以致使得铰缝连接处成为整个桥梁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

7.毛勒式伸缩缝的连接

在我市中小河流治理桥梁设计中,伸缩缝大都采用的是毛勒式伸缩缝。预制桥面板时,注意在毛勒式伸缩缝连接的预制板的端头部位,应预埋门型连接钢筋,该钢筋的两肢均应埋入板内,并与伸缩缝异型钢梁的固定钢筋焊接以形成一个整体。有的施工单位在预制桥面板时往往漏掉了此连接钢筋,还有的仅在板内埋入铅直钢筋,均不符合设计图纸要求,还需要通过植筋等手段以加强连接,不仅费时费料费工,且连接效果也相对较差。

8.结语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就要求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密切协作。相对而言,治理工程中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涉及内容较多,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认真设计,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单位应汲取以往工程经验,精心组织施工,注意细节,强化质量,以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篇(10)

中图分类号:TE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11-01

1 工程概况

该河发源于成安乡,是一条自西向东流经全镇的河流,沿途有十多条长度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汇入,河流的总长度达到了40km,流域面积500km2,是当地最大的一条支流。工程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工作的区域环境是U形,河流基本都比较宽,堆积阶地地面一般高出河床2―5m,河谷的分布不对称,下游的最宽处为300米左右。此次工程治理范围内有五条支沟汇入,都属于小支流,本次治理工程起点为河的入口处,全长8.1千米。

2 工程治理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对河道的治理和防汛工程建设的步伐加快,从而使得在河流防洪水灾害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型的河流在防汛的建设进度和施工的安排远远小于大河的程度。但是,做好中小型河道的防御工作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河道的工程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中小型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其防洪的作用,进而更好的完善预警机制,以便能够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河道施工控制。

在河道治理的初期,由于建设的资金比较缺乏,河道工程的防洪标准比较低,但能够防御三五年一遇的洪水,一旦遇到一些极端情况的时候,则就容易发生水灾。由于流域的气候条件的变化,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当发生洪水的时候,都伴随着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监测设备缺乏,预测技术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更使得在进行防洪处理时,加大了施工控制的难度。部分河段地区人民对该河流的保护不到位,出现拦截河道、乱采乱挖等现象,加速了自然灾害发生。

3 施工现场布置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进度,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场地的进行布局上,考虑到施工污水和施工垃圾、施工临时建设用地的再利用,工地的调查人员需要携带专业的仪器,从而更好的去承担本工程的实验任务;施工材料的检验、施工后垃圾的检测工作和回收工作,应该由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来完成,从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在施工的时候,应该根据施工展现的长度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生活区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眼线的居民区。在施工的时候,如果能够租用当地的民房作为施工的临时住房,则可以减少一定的开支,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则需要搭建简易的活动房,从而更好的去满足施工的需要,在河堤附近应该搭建一个堆料场,并布置看管人员,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材料的安全。

施工场地的布置,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施工的需要,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材料的堆放情况,都将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施工材料和施工人间的居住环境和场地的安排,在施工开始的时候,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布局。

4 施工控制要点

4.1 施工导流

由于这个河流的地势比较平坦,河道较宽。因此,在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采取束窄河道的方式来进行导流,在进行围堰的时候,应该选择在枯水期,再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尽量采取就地取材的施工方法,在围堰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附近的可以利用的材料。在进行施工方案选择的时候,应该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在施工的时候,要对施工场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考虑,对疏导工程的效益性和施工的强度、技术的要求、设备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以便能够确保在施工之前,对河流的情况进行一个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对建筑的施工的尺度要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设计,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出现不同的,因此,在导流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施工地段的实际情况来指定一系列的方案,对施工的进度也需要也要做一个合理的分析和控制,避免出现整个工期出现影响。本工程主要采用的是土石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围拢,在河水冲刷的一面采用编织袋装砂石的方法,防止因为冲刷出现垮塌的现象,当围堰建筑完成后,则可以在围堰的下游进行施工。

4.2 石方工程

在进行石方工程施工的时候,石料的摆放应该是有序的、合理的,严禁使用风化石来作为施工的石料,整体施工的石料的直径应该不小于1米,底部应该选着一些比较大的石料作为铺垫,然后在四周用格宾石笼装石头堆砌,然后中间,大石紧密挨着,小石头则主要是填严,大石在外,小石在内的施工原则,在工程的最上层,也应该选用一些比较大的石料进行铺垫。按照这样的施工方法,逐步的由下而上的施工,在逐步的向上,石方工程包括格宾石笼和碎石垫层。田庄后的石笼,应该尽量做到饱满,从而使得其外形方正,各个层次的石笼应该均匀的放置,放置出现箱体和箱体之间的错缝,箱体表面的凹凸的情况应该尽量调整。当垫层的石料铺设完成后,则需要对石料之间缝隙选用一些碎石来进行严合,在选用石料的时候,应该排除那些分尘比较小的石头,对于占有大量石粉的石头,应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才能作为垫层,大碎石的破碎时间不应该太久。对石料的选择,应该能够满足施工渗透性的要求。碎石应该是耐磨、渗水好、清洁、韧性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的渗水性。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摊铺宽度、厚度、长度、平整度等等都该是人工施工和机械施工相结合的,从而使得工程的施工更加经久耐用。

4.3 土方工程

施工的主体包含了河道的疏浚、河堤的加实、土方的开挖填实。河道的清淤工作应该自上而下的循序来进行,开挖的时候应该先河道中央逐步向两侧循序来施工,清淤船施工时,挖掘机应该挺在清淤船的两侧,并且加以加固,挖掘机在对河堤开挖时,监理工程师应该对河道上开挖的机械进行监测,对施工开挖的尺寸进行测量。机械开挖的坡边和基高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在用人工进行整修,避免因为机械开挖过深,而造成下层的土方松动,从而破坏边坡和基高的平整度。机械开挖应该自上而下循序来施工。在高度超过3米或者不稳定的土体下进行施工作业,避免出现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人员受伤和机械损伤。

在下游土料挖掘的时候,可以采取河道运输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节约施工成本,但是土料的采样应该在填筑之前,并且和工程师进行很好的沟通,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做好使用。对填土的质量要能够很好的控制,所以,土质都是经过严格的选取的。最要能够使用均质的同类的土壤进行填筑。石块的大小应该在20厘米以上,对于大石块,需要打碎后使用。土质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均匀,对于含水量比较多的土质,应该拒绝使用。在填方的时候,淤泥等这些土质应该严禁使用。

篇(1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 (Schweizerhalle) 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 2 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

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

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

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 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 (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

3 生态水工学的内涵

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 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生态水利工程学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

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

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Mitsch W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