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程,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利档案真实客观的记载着水利工程的进展情况,是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对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加快水利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程,逐步提高存档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
1、档案的查询、管理不便。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在长期频繁的查阅过程中,会造成磨损、丢失、污损等情况,大大缩短档案的保存寿命。伴随着档案接收工作的开展,纸质档案逐年增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库房存储空间,而且加重了档案查阅的难度,造成档案提档和还卷工作复杂繁重。手工查询档案速度慢、工作量大,直接影响档案的查询效率,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浪费。
2、档案的管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包括:环境、人为等各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纸质档案对档案库房的保存环境要求很高,灰尘、高温、潮湿、日光照射的强度等因素都会导致档案寿命变短,档案管理人员因调卷、还卷频繁的进出档案室,本身就会破坏档案的管理环境,不利于档案的保管。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传统档案管理的弊端迫切要求加快档案的数字化进程,提升档案的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的工作目标。
河北省档案局也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档案的数字化,实现全省各级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任务。
开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减少档案的提卷次数,加强档案的原件保护,可以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实现即时查询,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使档案查借工作十分方便,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可以自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
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1、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成立专门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小组,明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工程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要定期对国家制定的档案管理的法规、制度进行研究学习,及时制定、修改适合本单位的水利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创建规范的管理机制,使档案资料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不断提高档案实体质量,避免相近公文重复立卷组合,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如: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查阅制度、保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加大档案人才的培训力度,充实稳定档案队伍,努力提高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水利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扎实的业务技能,要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使其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档案科学管理观念,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安全管理和保密意识,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2、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档案经费和设备,建立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计算机机房,配置承载档案信息系统的高性能服务器和数据存储器,安装河北科怡档案管理软件,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环境。不断提高档案的检索功能,使其能够按照项目分类、功能、年度、文号、密级等进行灵活检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印机、电脑、扫描仪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实现档案目录电脑检索,内容电子化扫描工作,为档案的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强对各种系统和软件的学习和开发,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内容。
3、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做好档案的复制、备份工作,确保档案不丢失、不遗漏,加强计算机系统及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及时对电子档案使用的软件进行升级,加强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杜绝各类危害档案安全事故发生。一是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熟知档案安全保护知识,定期进行档案安全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或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二是制定档案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将档案安全工作列入本单位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确保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三是做好档案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安全教育活动,增强档案管理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档案安全管理意识。四是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加以不断完善,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内容
1、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已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的重大进步,这使得水利部门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2、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利部门建立了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一是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部门;二是开通了以水利部信息研究所为中心,联结六大委及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多个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
3、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如《中国水利期刊文献数据库》、《长江资源数据库》等文献信息数据库。水利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中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已经启动。
4、项目信息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逐步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系统陆续出台,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成本的控制、工期的控制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施工技术的管理、数据信息的管理、工程合同的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严格控制施工期间的投入,合理规划管理制度。项目信息管理控制必须围绕人性化管理,因为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一旦项目信息管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将会阻碍水利工程的正常实施,促使工程的施工期限延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施工过程的监控
我国多数工程建设的过程监控采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程控制。实施工程控制主要依赖施工现场的电视监控,但是电视监控存在一些隐患问题,无法准确记录施工过程的监控,因此,部分施工单位利用GIS技术,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实施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率,第一时间接收现场施工情况,并且为现场的施工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6、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
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给予实施工程足够的时间,确保工程能够在有效期间,提高施工的质量,合理控制施工的成本问题,实现施工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规划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化施工管理及工艺控制软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整个施工过程。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充分结合本次工程施工的情况分析,根据有效的数据,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其次,对于项目工程的预算、人力、材料、工程技术、施工进度、工程成本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7、项目工艺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自动控制管理技术。实施工程中,可以充分应用相关管理技术,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例如:预拌混凝土上料的自动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工程材料的检测机数据采集等,利用项目施工的自动化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目标。
8、网络化统一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链接工程项目于总部的局域网,进行数据的共享与远程信息的服务,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实现工程信息统一管理。
二、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资金控制不到位
在工程建设中,资金是保障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支持,就会造成项目施工瘫痪。在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资金难以得到落实,使得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资金流入的渠道不能固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期相关的工程维护难以得到解决,从而让工程施工受到限制。
5、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6、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7、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重点,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发展机制。要充分的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及维护,要使已经建立的系统机制得到足够的维护,已到达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2、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条件。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无形的资产,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并且将其制度化、规划化。相关的部门要在各信息部门之间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体系,要能够使得资源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共享,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在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各个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
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3.1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的水利部门要迅速解决其维护体制的问题,要加快其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要在同一的规划中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要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3.2在水利工程管理迈入信息化阶段的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明确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利用GPS和RS系统实施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逐步实现信息的综合采集,使信息技术向着高科技高水平发展,从不同层次对施工建设进行协助,确保施工的快速进行,避免人工采集形成的数据误差,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3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过程中责任明确,对一些管理不善的人员实施责任追究,保证管理职能的切实发挥。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执行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一些管网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导入,将其保存在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查阅。
4、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为确保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资金充足,能够使得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可采用成本控制的方法对资金进行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对设备进行合理购置,施工所用的材料应该合理采购,在施工项目的运行中,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工程规划的动态原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组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运用管理类软件进行工程管理,减少施工人员工资的开支,从而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工程的后期维修阶段,能更好的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5、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论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信息系统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正常进行。在培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利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吸收具有较强技能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地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的更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不断的创造机会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整个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水利工程指的是防洪涝、农田灌溉、水利发电、供水围垦、生态农田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移民安置等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修复、加固等相关附属及配套工程的统称。水利工程的修建是为了调配和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水利兴利的目的,只有做好了水利工程才能有效地控制好水流,调配好水量的分配,防止洪涝灾害,保证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态环境。水利工程技术复杂、投资大、工期长、规模大,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的档案资料。对水利工程的档案资料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资料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能促进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档案就是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图纸、图表、文字、数据、声像等相关的资料文件,这些资料文件是水利工程在开展具体的规划、科研、设计、勘测、管理施工、维护、运行、抗灾等各项具体的工作的重要资料,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开展作用举足轻重,是水利工程的基础的技术资料,反映了水利工程全过程的建设,反映这个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可以为后期水利工程的验收、运行、维修等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因此做好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工作。
2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2.1 档案管理混乱
相关的工程参建单位对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差异,导致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混乱,一般情况下,一项具体的水利工程,都??有很多个参建单位来共同合作,参与完成,因此参建的单位多,相关的管理都会有差异,有些参建的单位由于公司的规模小、管理水平不到位、档案管理技术落后、没有用信息化的方式管理档案,有些参建单位甚至还在使用人工操作的方法来进行档案的登记管理工作,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混乱,这些原因也给水利工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在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还会出现一个工程由很多个参建单位进行分段分期实施。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区域参与管理建设的单位不同,这样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参建单位多而杂,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档案工作的混乱,甚至还会出现档案资料的缺失、档案信息的不完善、管理责任人不明确、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存在。
2.2 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落实不到位
很多参建单位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缺失,管理方法落后,而且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责任人不明确,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导致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难以落实到位。在具体的档案管理过程中,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上要求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置若罔闻,因此导致很多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应用的重视,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落实。
2.3 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设施缺乏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对管理资金的投入不足,所以导致管理设施的缺乏,管理场所简陋,存在大量管理安全隐患。由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不多,很多单位认为档案管理不创造经济价值,所以不予高度重视,导致信息化设备缺乏,电脑、打印机、大型扫描仪器等信息化的办公设备缺失不能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档案室的建设比较简陋,没有使用信息化管理,纸质版的档案一旦遭到水灾、火灾、腐蚀、虫噬等灾害,就会导致这些资料无法恢复和查阅,因此应加强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
3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措施
3.1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化要根据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来建立和规范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建设某一个水利工程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监察和督查部门来对各个参建单位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督查,对档案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
3.2 提高重视程度、培训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很多单位的领导的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随便安排人去做就可以了,甚至是不识几个大字的都被安排了进行档案管理,所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档案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强。因为要提高重视程度,招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来从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会使用计算机,会运用相关的软件来进行档案管理,并且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的工作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学习,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和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才能把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也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管理设施
1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1.1节省工程管理的物质损耗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类别越来越繁杂,建设整体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项目在设计规划环节就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施工周期长同时难度系数加大,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在这类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现有管理的僵局,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受到业内广泛青睐。整体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融入,促进各个组成统筹规划。例如在设计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广大管理者更深入的了解建设实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水文地质因素,人文因素等,保障项目从前期规划环节开始就是合理可行的。方案阶段的持续消耗有效节约。施工环节运用信息化技术,计算分析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从众多施工方式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是关键,对施工环节有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做好提前应对,总之水利工程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帮助下,各方面的资源都得到了高效节约。
1.2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切实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平。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地点往往较偏僻,在野外或郊区。这样的环节想要实现人力无障碍施工几乎不可能,同时考虑到巨大的工程面积,单纯的依赖人工完成管理,难度系数过大。而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打破了僵局,对水利建设工程实现实时动态化的监测,将其中收集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系统中,完成后期的详细分析,诊断水利工程当前建设环节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使得广大管理者轻松有效的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管理者借助反馈的数据信息高效应对和处理,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率。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其中的应用,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1.3水利工程管理本身的功能性得到不断优化
信息化支撑技术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使得管理本身的功能性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兴建的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支撑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熔化热,对水利工程本身的效用高效评估,统计分析,再经过后期的深思熟虑,分析调研,数据修正工作也越来越完善,这样水利工程管理的功能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也在不断优化和提升。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支撑技术
2.1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应用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管理工作涉及的数据量惊人,正是由于庞大的信息数量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以及管理更加系统化,同时记录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将真实情况反映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河道变化情况实现动态化的监测。为水利规划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取得的经济效益也算是可观的。
2.2网络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应用越来越管理系统广泛。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推动了行业朝着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例如水文测报,河道管理,流量监测,闸门管理等。对这些信息统筹收集,然后经过一定的处理转化为可以阅读,可以使用的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传达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注重网络系统的建设,收集的信息需要符合建设管理需要。决策及反馈执行情况更需要了解到位。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类别相对丰富。例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化构成,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播。水利工程管理方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传达到服务器,发挥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分析,处理功能,实现合理判断,结合计算处理之后的成果,完成方案的制定,对执行工作也有相对全面的反馈。网络系统产生的信息成果借助网络向主管机构。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惊人。
2.3数据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也是一项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信息化支撑技术。数据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开发模式。这也直接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支撑。例如建设规划管理系统,进度仿真分析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系统等,与工程数据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现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
2.4中间件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中间件技术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适用于复杂程度高,同时分布式的大规模软件集成形成的支撑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猛,应用的广度及深度都在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和中间件技术的高效整合,将水利信息高效利用起来,吸纳交叉学科的研究净化,实现水利信息化应用领域的创新及发展,考虑到水利行业的特征,促进面向水利信息化水利的提升,实现创新式,跨越式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水利信息化中间件的服务平台。水利系统中间件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按照实际功能划分,分为数据库及集成平台,管理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系统。对水库预报调度的中间件应用支撑平台。中间件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屏蔽了,实现不同阶段,不同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集成起来,相互协调工作,借助网络连接,实现数据的高效集成,统一部署,集成,运行,管理水库洪水调度系统。
我国大部分水库建立的时间比较久,相对应的设施已经老化,管理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工程的要求,当遇到自然灾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缺少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库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常因水库的维修工作不及时、设施操作不当、大暴雨突发应对不及时使水库发生险情等,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逐渐丧失,严重时将出现溃坝等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库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水库在维护等方面的投资和关注不够,水库的管理经费缺乏,在此情况的影响下,也减少了水库管理的工作岗位。不少水库在遭到自然灾害的摧毁后没能得到及时的修护,从而降低了水库的整体效益。水库的管理违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我国个别地区的水库包括小型水库的管理体系中,一直沿用较落后的管理方法。水库的管理机制落后,没有达到建设信息化的水平,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类管理方法没有科学、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标准,造成水库的管理工作走下坡路。甚至部分管理者无法及时认清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导致问题累积,埋下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快速发展。
二、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库是调节径流的重要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堤坝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溃坝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及时对水库上下游进行监控,通过网络及时观察反映水库大坝及相关地区的实时气象及工程情况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信息访问平台。通过实时水文预报等,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对水库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并提供解决和管理方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数字化水库”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水库效益是需要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在水库调度中,必须坚持发展服从于安全的原则。水库的发展及调度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水库调度中,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某些技术工作。
三、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对靠后。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水库管理是否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效益十分重要。在水库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上的基本定义是为集体社会提供公益,加之进行生产经营。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换,水利上实施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遭受淘汰的命运。为了水利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划分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
(二)忽视水污染问题在水库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就是防洪,严格管理以便造成溃坝等严重现象。特别是每到汛期,水库的管理人员都会小心翼翼的做好防汛工作,从而忽视水污染的严重性,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对供水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没能在抓防汛工作的同时对水库进行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为了彻底清楚污染物应由供水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清污机构,定期对水库范围内的淤泥进行科学的清理,以彻底消除底泥对水库水质的污染,这项工程庞大,耗资较高,但与重新修建水库所花的费用来说有明显优势。
四、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从电台报汛、有线电话报汛逐渐向自动化遥测系统等现代通讯手段过渡。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属三峡水库,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实现水文现代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全国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但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央只管理中央报汛站,尽管统一规划,但是投入渠道却不一样。目前,全国有中央报讯站,各省有气象方面的雨量测站,有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的测站,有地方的水文报汛测站,所以,难以同步进行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水文监测、优化站网密度,进行统一规划。必须明确经费来源渠道,统一按照要求,对国家和地方进行共同建设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水文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要注重科研和人才的培训,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洪水预报系统的研发,即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包括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等等。虽然我们也很重视科技发展,但研究范围还是不够广泛,科技含量低。开展研究的课题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水文建设的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水利发展必须在这一方面尽快改变。为了推进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必须对水库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水库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规程及操作规程,要求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是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信息化项目落成后,运行管理费用紧缺是当前水库管理信息化存在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明确维修管理费用的来源渠道是水库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前提。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培训技术人才。在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库等较为基层的水利单位,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懂水利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才相当馈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采取更丰富的学习形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最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网络建设已经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作为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水利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管理机制等领域,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必将在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水利管理从传统治水模式向科学治水模式迈进。
1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中,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对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实际应用现状: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日渐增加,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管理自动化模式日益成熟。当前,这方面在国外的应用更为广泛,其操作系统也更加优异。我国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处于逐渐升级换代中。
(2)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不可否认,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与使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缺乏系统性。相信随着水利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一定会逐渐增强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促进作用。
(3)水利工程信息现代化管理系统尚不健全,无法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工程管理方面缺乏高效有序性,在防汛、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管理等方面,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4)传统水利工程管理思想模式落后,科技应用水平比较落后,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与日常实际工作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把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等同于水利规划决策;混淆施工中的量化标准与现代化建设概念。
2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尽快更新观念,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转变,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
2.1运用IT 科学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程度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等。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搜集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性,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是实现水利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以自动化带动现代化,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2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可以实现各方信息数据的快速实时汇总。及时分析水利工程的各类信息,完成信息数据自动处理,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设全国水利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水利工程数据库,实现信息现代化,建立安全体系框架,提供时效性的信息服务。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可以实现国家防总、全国水利政务、国家水质监测、国家水资源管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农村水利等系统和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有效地实现全国水利系统化管理与监控。
2.3分析处理信息资源,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
若要实现科学的管理,就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可以实现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兼顾水土流失、移民安排等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工程管理人员运用科技手段收集信息,进而掌握工程进度、资源调配、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实时情况,并依此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方面,因为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兼顾水资源分配、水源地保护等工作,还可以有效地引发各部门增强责任心,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规律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更新。在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具有进步性的科技事物,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大发展。
3结论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建设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详尽分析我国水利建设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蓝图,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有效地管理监控,让国家水利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45-01
引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信息化技术、水利开发与信息化资源,带动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水利工程信息采集、传送、储存、处理以及利用,可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技术水平与共享范围,最终可提高设施的应用效果。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开发重点规划管理技术,现已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招标投标机制不完善
借多家资质进行不公平的竞标、隐蔽转包、对入库后的评标专家疏于监管、评标不够科学和统一等诸多问题。
1.2 设计任务繁重,设计服务滞后
由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成倍增加,设计单位的设计任务也极其繁重,导致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服务滞后,甚至部分项目还存在根据初设图纸进行施工的现象,导致设计变更增多,甚至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与进度。
1.3 足额资金到位率低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建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部分工程无法按照计划工期实施。
1.4 重视建设,疏于管理
过去“重建轻管”的意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而轻于管理,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在建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
1.5 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管理中缺乏科学管理手段
目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建设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基本建设程序未能真正落实到位,部分工程项目尚未具备开工条件就因为各种原因开始动工。
1.6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建管、施工、监理各方不同程度存在安全生产人员配备不到位,甚至还有无证上岗等现象,另外施工中不戴安全帽,对施工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工地内施工安全警示牌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工程项目中。
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因此在相关系统的上,需要具有系统性及综合性。水利工程管理与经济问题有着相关性,在整个水利工程布局时,需要注意两者的协调。且水利事业隶属于国家公益事业,需社会上各行各界的人士及各地政府来扶持和帮助。因此在对工程进行管理时,需要承担起较其他管理更为复杂的任务与责任。水利工程的消费市场不表现为经济价值,若具有经济性价值将很难确保其生态友好,不同水利工程的目标有多种指标、参照及约束。虽然实际生活中存在矛盾,会造成本质上的变化,但是继而可开辟出新的项目。
3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不足
目前对国内所推广的有关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报告分析,得出缺少国家各层面信息化特点及共同点等材料。对于水利工程信息的采集及信息化工程管理方模式的业务无出查阅。分析报告可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不足表现为发展规划与纲要系统不完整。且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对今后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还未明确,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战略,将导致管理信息化停滞,水利工程有关管理部门未落实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的基础资料数据及行业内的规范标注。
4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
水利工程管理所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巨大信息量,因此,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工程建设审批状况、工程进度、工程材料、工程质量管理等信息,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建设工程管理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对工程变化采取措施,做好预测和监控以及工程规划等系列工作。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及中间件等有关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笔者对以上信息化技术如何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4.1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信息量极大的工作,涉及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状况、投资计划情况、建设进度动态管理、工程质量、位置地图检索、项目简介、照片、图纸等一系列材料的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GIS技术可以把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系统化,把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动态变化能够及时反映给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河道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可为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提供依据,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4.2 网络技术
水利系统依托于水利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进行和收集,已实现将种类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连接,以保证数据、图像等信息能够安全的、准确的进行传输和交换。随着信息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通过改造和扩建水利信息网,可以实现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水利地市级业务部门以上的水利信息网*另外,还可以建设与国家政务网相衔接的水利政务内网体系,实现中央通达地市级节点的宽带连接,实现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信息传输。
4.3 数据库技术
数据结构决定软件开发模式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共识,诸如工程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工程进度仿真分析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管理系统、工程材料管理系统、工程移民管理系统、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等。这些专业化管理均与工程数据紧密相关。因此,信息化建设首先应按照“数据统一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再组织各类专业信息系统开发。
4.4 中间件技术
水利管理系统中间件是整个系统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其设计开发的合理与否之间关系到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能够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撑。按照功能不同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进行划分,可将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间件分为DBS和数据库集成平台、管理业务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平台。通过中间件,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指挥管理系统存在的弊端,有效的在传统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与基础设施的联系。中间件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5 结语
水利信息化工程是技术含量高、跨学科、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12-01
1 加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维护力度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稳定发展离不开我国灌区水利工程的大力支撑,不仅提升了我国农民的旱涝保收能力,还有效的节省了我国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运行使用,建设只是开始,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发挥好效益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资料收集等各方面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统一地指挥和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来对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协调和指挥,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加速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形成。
2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多数地区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由于相关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导致信息化建设得不到重视。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不少的水利工程领导者由于不熟知信息技术,会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偷懒,不如传统管理方式更加有效。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水利工程发展与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2 工程建设标准偏低,规划设计缺少统筹性
通常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时主要的负责机构是城市中的乡镇,在对项目规划设计时并没有针对相邻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导致工程建设标准及资金利用率得不到提升。比如某河防洪堤坝的建设就涉及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的水利部门分别制定自己的建设规划,使得工程设计的衔接与配合出现了空档,工程建设标准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功能的发挥。
2.3 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产权没有进行明确归属
目前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大部分的单位只是看到了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和维护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投入,导致管理维护主体及责任无法全面落实,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而且由于产权归属不明确,灌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只是乡镇水利部门在唱独角戏,许多工程管理不善、损毁严重。
2.4 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做后盾
如果一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这个工程随时面临停工和失败,水利工程建设中最基础的资金保障则是建设和行政管理所需资金。可是,现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多是通过补贴和自筹获取,但最终压在县级财政的负担还是比较重,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很容易受到影响,行政管理资金的落实也做的不够好。
3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
3.1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
想要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前提是要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其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得工程建设管理更加便捷、省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工程整体的管理质量和效果。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模式的开发,相关的管理人员不需要通过现场的勘察就可以掌握一手、准确的资料,这种操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就变得非常简单。总之,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设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开发,从而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提供基础。
3.2 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工程建设中最关键的形成因素,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对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促进信息化团队的建设,这是水利工程迈向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整个水利工程团队进行信息化培养,要求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将这些与最后的考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队伍建设,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3 完善灌区农田水利工程使用管理与维护的措施
工程建设不仅要注重建设,还应注重管理和养护,而想要达到有效的管理维护就要制定完善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实现建得成、管得好、长期受益的目的,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如此,应在注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与维护。
4 结语
农业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关单位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实时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保证灌区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运行,全面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此外,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水平,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资金的现象。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1.工程概况
尊村引黄灌区是一座集灌溉、供水、防洪、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1994年分别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设规模为九级三十一站。
2.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是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灌区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选定灌区管理目标为“农民增收,工程发展,管理者受益”,达到“三赢”。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泵站灌区进行改革,改造,形成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一条龙”农业、工业灌溉服务体系,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水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引黄的灌溉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储性,比一般性质的商品更难管理。要使灌区达到“车间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把灌溉用水管理的更好,让农民、企业更放心,更满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用水管理的必然选择。
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这两个程序的运行好坏体现在“信息站”的配合程度。水利信息技术就是要解决灌溉用水交换的“信息站”问题,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一体制,经过摸索、总结,我们按照“水”的流程,实行“泵站―生产水,灌区―销售水,农户―消费水”的市场运作,从而形成“模拟法人主体化、独立核算企业化、层层买卖市场化,规范服务公开化”的管理理念。
其次,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良性运作,管理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全灌区的灌溉输配水智能调度网络系统,内容涵盖灌区灌溉实时监控系统、灌溉遥测系统、灌溉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现代化数据通讯网络。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灌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灌区水费征收系统、灌区水务公开系统、灌区泵站联合调度管理系统等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对灌区进行全数字化的实时、动态的管理和调度。建立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使用中可靠的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监控为一体灌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对水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及管理。因此,它必须是:“及时、准确、高效”,它始终在为实现水管理的大目标服务。
目前我局计算机网络为管理局机关、灌区业务、泵站业务,这样形成灌区的局域网。使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管理。在水源站、厂房、测流站及各大支口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在调度室随时监控,给调度员配水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3.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
3.1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实现灌区“三赢”目标,工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建立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设施能力,发挥工程效益,确保灌区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引黄灌区的实际,工程建设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工程为灌区服务”的总体原则,一切项目都要为提高灌溉效益服务。
3.2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工程建设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后评价八个步骤,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3.3工程技术创新与改造
引黄泵站灌区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水源问题;二是泥沙问题(渠道淤积和设备磨损);三是柴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引黄干部职工一直在黄河岸边不停地探索,寻找答案。几十年来,经过不懈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果。渠道的改造:一是糙率大,挟沙能力弱;二是抗冻性差,渗漏大。渠道过水后,冬季冻胀破损,预制板勾缝脱落,渠道淤积沉陷严重。经多年运行,已起不到防渗效果。为解决渠道淤积问题,灌区在续建改造中创新使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和弧形底梯形断面进行改造,经过比较,干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大,纵坡较缓(1:4000),选用弧形底梯形断面。支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小,选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主要特点:一是糙率小,流速分布均匀,接近最佳水力断面;二是流速快、渗漏小、输沙能力强,一些细粒泥沙基本都能输送到田间;三是抗冻性能好、造价低。改造后,渠道淤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4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设备、设施能正常工作和运行表面清洗、零部件检修、更换和养护等日常性工作,也是实现工程保值、增值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对维护工作的组织、检查和评比,以达到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灌区工程持续发展,让“阳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实完善,取得了灌区用水市场秩序井然。
4.结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别的行业。要紧紧围绕灌溉管理的大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信息系统要与灌溉试验相结合,并根据墒情、作物种植,降雨情况及蒸发、渗漏等情况,预测区域范围内各级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而与市场调节下的实际用水需求做对比,评价灌区的灌溉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灌区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夹马口灌区实施“阳光工程”,使农户对“灌溉用水是商品”达到共论,节水意识自发提高,“配水到户”合理调配灌区各用水点的流量供给,既满足农民及用水又做到水管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4(2).
[2]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10.
2CI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2.1CIS应用在防洪工作中
近些年,我国的南方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降雨量非常大,因此经常发生山洪和暴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在这一领域如果使用了GIS技术,其可以及时的把当地的雨量,时间,还有一些其他的险情报告给有关单位,这给有关人员疏散人员,还有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信息和时间,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当把这些信息数据存储之后,有关人员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及时的判断,最终在恰当的时间和地区向广大的民众洪水预警信息。除此之外,这些信息还可以对灾害作出评估,同时也可以拟定出救灾的线路,对实际的雨量和雨情做细致的分析。
2.2GIS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监测和管理应用
在建设水电工作过程中,首先会涉及到对工程项目的选址工作,而GIS的定位工作会发挥其很好的作用。其不仅会对当地的环境容量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对阶梯淹没的程度做细致的分析,除此之外,如果是建设大型的水利工程,还可以对其日后的防洪工作,以及具体的规划情况做好管理。
2.3GIS应用在动态演示系统的情况
2.3.1可以设置虚拟的工程环境
GIS可以通过自身的立体的动画技术,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中,绘制出将要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而且对其的细致规划和布局做的也非常好,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对整个的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发现问题,还可以及时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因此其实际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但是作用却是无法取代的。在实际设计的动画中,有关的技术人员,借助电脑显示可以观察到母线洞,还有引水河以及工程的内部构造,施工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做数据的分析,那么对整个工程的掌控就会得心应手,能控制好整体的大局。这种技术还能细致的测量好周围的地形,进而一线的施工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施工的质量提高上来。
2.3.2地下洞室的形象进度应用
在实际的施工中,地下洞的施工时最困难的一道工序之一,因为其特殊的施工环境,因此对施工的进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动态的展示,而有关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对任何地段的施工情况进行了解,而且对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会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还会看到施工的整体效果,因此对地下洞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体的施工速度,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作用竟会更加的强大。
2.4在区域构造稳定性中的使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可以应用遥感技术,该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比如一些人力无法达到,或者是到达后不仅费时,而且还非常费力的地点,就可以应用这种遥感技术,其不仅可以全面的把信息传递回来,而且对一些特殊要求的施工地段,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地质构造情况,这样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进而对遇到的困难打好提前量,规避掉了临时遇到问题而解决不了,从而耽误了施工的实际进程。进过实践的检验,这种遥感技术还可以发现一些预料之外的特殊地质和地貌,以及环境的湿度情况,对一线施工人员无论是在设备准备上,还是心理准备上,都提前打上了“预防针”。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判定周围环境的稳定情况,是否适合人员在上面进行长期作业,有效避免施工人员发生危险的情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遥感技术就是施工人员的千里眼,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传递着有关进度和质量的数据。
2.5遥感技术预防泥石流以及滑坡的应用
在建设大型的水利和水电工程中,因为环境的原因,因此滑坡和泥石流的问题是有关技术人员的心病,而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勘察出实际的地质情况,因为其有航拍功能和彩虹出片功能,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位置,能够及时的做出调整并发出预警,避免一线施工人员伤亡的问题出现。
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加快,网络信息化、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陕西省政府近几年来逐步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数字丝路和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基层水利信息化设施系统已成为农业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散采集、远程传输、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充分挖掘水资源现存潜力,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和交互共享程度,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公益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益水平[1]。
1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一批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农村供水、城市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的农村小水电得到建设开发,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电网能源的重要载体。但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建设技术水平、综合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水资源数据资源效益和资源交互共享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些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仅配备几台计算机,其功能也仅局限于洪水预警预报和局域网络资源共享,许多宝贵的信息仍停留在某些部门内部没有实现社会公开共享,没有得到合理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应用[2]。对于一些防汛抗旱水利部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应用开发系统,其雨量站、水文站缺乏系统规划,布置不合理,甚至有些水库站点没有必要的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清监控设备,无法实现短期洪水的预测、预报和分析,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防洪决策提供不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不能给防洪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另外,水环境破坏、河道弃渣淤积等,导致河流发生洪灾机会大大增加,加上没有必要的信息化监测和监管系统,河流生态和工程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合理解决有限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紧张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的发电和社会服务功能效益,建设基于水利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系统,有效提升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2加强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
基础数据库是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其应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基本数据库、水资源调配管理基本数据库和水利行业行政主管基本数据库等。通过系统完善的县级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各行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水利社会服务功能。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是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资源汇集、统一存储和管理、交互共享和服务的核心,它将全县乃至周围县市水利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标准的汇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交互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准确性。要充分收集各河流规划信息、水文气象资料、降雨径流数据、历史洪水资料、旱情旱灾、地质灾害、饮用水质、水土保持等信息,实现水利本行业和跨行业等进行全面系统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
2.2完善区域河流洪水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要在前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采集的水文气象、水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结合智能预测专家系统等,合理分析预测区域暴雨、洪水等特性,并结合现有的县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和市级洪水预警中心平台,建立集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抗旱管理部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三层级为一体的综合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汛期防洪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采集、远程传输和集中分析管理,及时掌握旱期、汛期可能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和险情。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旱期、汛期基础数据采集外,还需要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3S卫星遥感云图信息等建设模拟仿真的综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确保防汛抗旱计划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2.3建设完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农村小水电工程特性,借助“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契机,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实现有限水资源数据的全面接受、统一归类保存和综合加工分析,实现水环境容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规划调度及保护监督、取用水许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挖掘有限水资源内部开发利用效益,全面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
2.4建设多参数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结合“固定、移动、自动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水资源和水质信息的全面采集。建设集多参数同步采集为一体的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定期监测水质,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数据信息采集功能,便于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多参数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居民、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和工业可靠用水。加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为泥石流等灾害预防、预控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数据资源。
2.5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公众服务平台
在区域水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利科技及政策法规、水质水价信息、气象水文数据等数据资料的信息数据共享公开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公众信息服务。并开放群众监管窗口平台,不断修正系统平台功能和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县级基层水利部门的综合办公效率和公众服务的社会透明度,推动水利政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字信息发展,陕西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现有的县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其功能大多基于业务应用功能需求而开发,主要为满足水利主管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功能,而缺少横向的交互共享和集成统一,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作者建议应从基础数据建设、洪水预测预警、防汛抗旱、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估、公众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有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