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司运营体系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系 建设 整体 生命力
公司体系建设的环节对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是生命力都有着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如果各个环节中的体系建设都处于完善的状态,公司的综合实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相应的,如果不注重各个体系建设,势必使得公司发展存在短板,是公司的运作成为一盘散沙,制约甚至是阻碍整体的发展。所以是否注重各个体系的建设,关乎到建筑安装公司的前途好坏,是公司是否可以保持生命力而立足商场之上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从公司倡导企业文化的文化体系、所运营的销售体系、调配职工的人事体系、掌控财务开支的财务体系以及负责市场考察等的市场体系五个方面着手,分析建筑安装公司中各个体系的不同职责与功能,以期更好地指导建筑安装公司中各个体系的建设,为建筑安装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接下来,对各个体系,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倡导企业文化的文化体系建设
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容纳了众多员工的建筑安装公司,若果未能建设良好的文化体系,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众多员工的思想没有一致性可言,更不用提众志成城了,在商业竞争开始之前,这个企业就已经输了。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中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是在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条件下以共同的价值取向,目标为基础的,它好比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指引着员工们共同的努力方向,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性,向者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此外,完善的文化体系系统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员工间的团结合作,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会为员工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积极,公平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得作为企业中每一个部分的员工其自身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无形中凝聚了各个部分的力量,势必会加强建筑安装这个企业的实力,同时赋予其远大的发展前途。在建筑安装公司中,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以企业内部对外张贴印刷的标语或者是员工们统一的口号的形式得以实现,其实,除此外,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服务及其工作状态都是企业文化的展现,对员工精神状态、行事方式等方面的培训教育也是加强建筑安装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建筑安装公司所运营的销售体系建设
企业成立的最初也是最终目的在于盈利,取得收益,而这一过程,离不开销售这一渠道。在建筑安装企业中,销售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销售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所能取得的收益的大小。加强建筑安装公司的销售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而这里所谓的加强,不仅仅只是外在设施、配备上的改进优化,也不仅仅是企业中善于交际口才较好员工的调配,更多地应该是技术层面的支撑。所谓的技术层面,在这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整个销售活动的理论层次的指导;其二则是对销售部门的员工所进行的“专业对口”的销售方法,技巧等职工技能上的培训。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收益,必须加强销售体系建设,而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则务必做好上述三个方面:设备上,人员上,技术上的建设。只有这样,方才使得建筑安装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最直接的保障。
三、调配职工的人事体系建设
在一个复杂的整体――公司中,唯有员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方才使每一个员工的自我价值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企业的实力才能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在对职工的调配调动上,公司不仅仅要结合每个员工的求职意向,更要看中其性格,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异,尽量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使其能力的发挥不受职位等外来因素的影响,确保“将才将用,卒入卒营”。另外有待说明的是,如此的安排将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仅仅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使得能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改善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状况,以精确简练的配置方式使得建筑安装公司能够实现最低的能耗,最高的效益,何乐而不为之?
四、掌管财务开支的财务体系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建筑安装公司作为一个公司,它的最初目的非盈利莫属,既然如此,财务上的开支则成了其盈利时的外在表象。财务开支系统体系主要负责公司财务开支上的监督、预算和总结。它不仅仅为建筑安装公司的正常运转提供经济支持,而且其合理、有效的预算将对公司中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资金的流通关系着企业内部一切有关开支事宜的顺畅进行;另一方面,资金的储备额又影响着企业生产上的进度,如能否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开发与投资。由此可见,财务开支体系的建设非同小可,欲加强财务体系的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不可少,对财务开支状况的透明度建设同样也举足非轻。
五、负责市场考察等工作的市场体系建设
企业在商业这个大舞台上,拼的是竞争力,说白了,就是市场,是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所以如果一个建筑安装公司不想失败,它就完全有必要建设好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建设首先牵涉到的是对商品市场竞争力的精准分析和对市场需求的有效把握,其次,应该是对商品的华丽“包装”――宣传工作。销售之前的宣传工作影响着商品的知名度从而又牵制了商品的购买量。从心理学角度看,消费者更容易对自己熟悉的“知名”产品产生购买的欲望。因而,在市场体系建设时对商品的宣传必不可少。
结语:建筑安装公司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不断完善与支持。只有建设好倡导企业文化的文化体系、所运营的销售体系、调配职工的人事体系、掌控财务开支的财务体系以及负责市场考察等的市场体系五个方面,才不致使企业存在发展的短板,从而制约甚至是阻碍企业的发展。也只有建设好这五个体系,建筑安装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竞技场上崭露头角。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23-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重庆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1]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将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消除对改革的畏惧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1.组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形势任务宣讲团,进行改革前的形势任务宣讲培训
辽宁省电力公司由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五个形势任务宣讲团,分片到各市供电公司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主讲的领导把电网的发展形势和“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说得很透,着重强化了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变革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2.组织领导班子“三集五大”培训班,分三期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公司各专业部门对各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了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参与公司“五大”体系设计的专家和领导把“五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讲解得清晰透彻,各单位班子成员对“五大”体系如何实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基本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训中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各单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的思路,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3.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员“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主要采用脱产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和班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把握了三个主题:第一,变革是大势所趋;第二,“五大体系”是公司向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举措;第三,强调变革不影响职工待遇,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广大员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构架和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
近两个月通过三个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做好了变革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引领。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五大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大体系”建设是全新的业务流程,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置、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必须按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干部员工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五大”体系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以迅速适应变革。[2]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8-01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3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④其他能力。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具备最佳沟通能力,与部门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 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①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②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③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5 结 语
在企业规模扩大之后,企业就往往觉得基于核心团队的信任的操作和管理转不动了,老板开始觉得力不从心,老觉得自己的思路得不到落实和执行,员工也越来越不知道老板想什么了,形成了“鸟语猪思”的局面,老板是天上飞的鸟,天马行空思考战略和管理,员工是地上爬的猪,琢磨着老板的心思执行,结果不好的时候老板一顿乱骂,而员工只有闭嘴不答,心里真不知道老板什么逻辑,想要什么,双方没有基于过程的对话可能,只是知道结果不好。老板郁闷的同时也很羡慕先进企业的良好的操作和管理体系, 也很想学习改进,于是老板就到处听课,多渠道了解优秀企业的做法,结果往往只是基于优秀企业的某些良好结果现象要求部下做到,部下只有依葫芦画瓢,没有基于自身基础进行整体的布局和架构观,导致的是改来改去还在原地陷入怪圈,依然停留操作上混乱无序,领导到处救急的局面,管理上在“无制度、无序、无理智”的原始状态。
管理上的著名定律: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在问题的更高层面找到答案,对于运营体系的建设就是必须首先建立运营体系的系统建设思路。
2. 运营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系统的体系观
回观世界级的企业,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当时董事长兼CEO韦尔奇的带领下,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构建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善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使通用电气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自90年代后期青岛海尔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都有了较大提高。
这些是国际企业和大企业的优秀实践和做法,大家在很多管理杂志和书籍上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只能是方向上的启发,很多企业并不能基于现实去开始符合自身的科学的运营体系建设。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状方式解决问题,其实不知道点状的问题解决方法也许给整体的体系增加了更大的结构上的问题。
企业运营无论大小,发展周期,就如生物体一样,是各组织之间的有序协同,是一有机系统,必须以系统观来思考运营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关系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符合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体系,以下是笔者立足于系统思考,分布实施的“现实见利见效,未来具有意义”的咨询实践,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总结出的企业整体的战略和运营体系模式。
依据德鲁克经典的结论: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决定人事的原理,同时提炼出了一套现实的建设思路。
战略目标基于环境和自身的资源能力,其中企业家的抱负是平衡资源能力和机会威胁的关键要素,就是有限的资源下不同的企业家领导的队伍可以做出相差很大的成果,这也是所谓的竞争。
模式是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选择的操作模式,例如是选择自营还是选择就是基本的模式选择。
模式和战略的关系:模式是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同样的战略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比如可以选择为主,也可以选择自营为主。至于选择什么的模式,要基于企业对市场环境的理解,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基于对行业标杆企业做法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对自身资源能力以及长期发展需要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理解。
模式和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的关系:是唯一决定的关系,选择了一种模式就唯一决定了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以及人力资源体系。
本文所谈的运营体系建设思路就是通过流程的方式将包括模式,组织,管理,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的组合,就如前述的生物体系生存一样,模式,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就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一样只是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统一到流程的运行中。这样就能避免点状的看待各模块,人为割裂本身系统性,相互关系的实际状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会导致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出现。
3. 基于流程的系统化企业运营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质上而言,建立基于流程的运营体系建设是企业从经验式样的操作和管理过渡到体系化的操作和管理状态,限篇幅的限制,以下仅仅就建设的步骤的基本思路作一总体阐述,具体的每个步骤的方法将在系列文章中体现。
由经验管理过渡到体系管理,总体的步骤上分为建立系统架构,业务操作体系梳理,流程体系梳理和建设,流程化的组织体系建设四个步骤。
建立系统架构的基本思路
建立系统架构就是企业要建立系统思考,笔者上述的“企业整体的战略和运营体系模式”就是基于系统思考后的成果:以企业整体的战略和运营体系模式进行初步的假设,通过思考和确定各模块之间整体上的相互因果关系,以达到系统设计,分布实施的效果。
在实际建立系统架构上,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背景,企业往往具有工作经验而缺乏理论架构能力,很多企业陷于原有的经验,此时建立系统架构往往需要外力,比如咨询公司的帮助,咨询公司的系统逻辑和架构能力通过沟通,培训和深入的研讨,结合企业原有的经验,就能形成符合企业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属于自己的系统架构。
业务操作体系梳理的基本思路
经验式的操作体系是基于经验,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设思路,没有结构和体系化,往往操作体系隐含在各级操作人员脑中,文字上的指导是支离破碎的,不在企业待上一年半载是没有人能看懂业务操作体系是如何开展的
业务操作体系的梳理需要建立起从调研到网络规划布局,网络开发,网络维护,促销推广等一套的业务动作分析基础上,从业务动作角度清晰化现实的作法,分模块进行显性化。
流程梳理建立的基本思路
流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任何公司都有“流程”的,包括成文的规章制度和不成文各种“惯例”和“规矩”,这里谈的系统思考之后的基于流程管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在打破组织边界,把多层次的纵向传递模式转变为一种层级简洁的扁平式组织结构。
依据业务动作分析基础上的操作体系的梳理之后,基于有效执行的要求,对业务的操作动作中加入管理和支持要求,形成跨岗位直接的协同,形成跨部门之间的协同要求,形成前后台之间的协同要求。
同时流程的建立和梳理需要以业务操作体系梳理为导向,建立业务流程体系以业务操作动作为基础的流程体系,其中需要管理支持的作为业务流程的二级流程体系存在。
流程梳理完需要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执行和升级。流程的建立、运行、持续优化需要管理,如同部门和岗位的业绩需要考核一样,流程的优化、业绩也需要有人负责-流程责任人。
公司整体上至少是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统管流程的协同,同时市场部销售部到人力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都有相应的主管流程,负责流程的维护和升级。刚梳理完的企业,每个月都需要总体流程负责人召开公司级的流程执行会议,对流程的执行和修改达成共识。
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物资供应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创建于2012年,主要负责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市公司”)系统内的物资计划、物资合同签约服务、催交催运、现场服务、配合物资结算等物资供应服务工作;负责市公司层面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在所在地的物资供应业务;负责机电设备、材料的招标;负责电网建设物资、小型基建、工程设计、勘探、施工、监理的招标;负责承担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电网物资招标等各项工作。
一、建设背景
2010年,市公司以基建、财务业务为试点,展开流程梳理、制度融合、风控融合等研究性工作;2011年,启动以流程为核心的标准化推广工程;2012年,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流程调整和推广、标准体系建设,流程与岗位、制度、标准、绩效、风控体系融合等,流程管理平台进入上线试运行;2013年,随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流程管理平台升级为“五位一体”协同管理平台;2015年,全面深化应用“五位一体”,推动企业实现卓越运营。在标准化推广工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五位一体”建设路径。
“五位一体”主要包括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五大要素。通过“五位一体”建设,将制度、标准、职责、考核、风控等要素全部融入流程相应环节,并打通各要素间的关联通道和与员工的“交流”渠道,可以实现各类资源随着业务运转自动匹配到岗位、到人,是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目标的重要一环。
为巩固提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深化应用“五位一体”,物资公司紧密围绕新体系全面落地、常态化高质量运营,以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为保障,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结合物资公司特点及当前的物资供应现状,全面分析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策略研究,全面提升物资的供应质量,保障物资集约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物资供应链包括需求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管理、质量监督、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商管理、废旧物资和应急物资管理等业务管理体系。通过分析各体系的业务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管理薄弱和管理短板问题,在各个环节体现出目标分散、界面不清、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合力,严重阻碍卓越供应链的建设。
实施标准化的首要方法是建立起以流程为主线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的标准化工作,强化执行、持续提升。物资公司紧抓流程建设,紧密围绕市公司“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将流程与岗位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以及风控体系融合,深入推进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打通专业、部门、层级壁垒,实现供应链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协同和业务执行效率,推动物资管理体系的协同运转,有效支撑市公司卓越运营建设。
二、内涵和做法
1.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内涵
结合物资管理专业特色,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为根本,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和工具,通过梳理流程、匹配制度标准,明确风险点和落实绩效考核,建立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以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平台工具应用和科学理论体系创新为重点,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提升人财物集约化水平,推动各项业务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卓越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2.融合多管理体系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建设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解决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对全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执行力,促进物资管理实现精益化、运营管控协同化、保障支撑实用化。
(1)系统梳理供应链流程和优化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运作标准。
物资公司结合“五位一体”管理理念与方法,组建项目组对物资供应链进行深入的分析,系统梳理实际业务流程,并对流程相关的制度、标准、考核以及岗位等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匹配,落实绩效考核,明确风险点、潜在风险点,对各流程进行横向、纵向研究,明确流程衔接关系,研究分析影响供应链质量提升的主观及客观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提升建议,编制《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指南》,全面构建包含物资计划、招标、采购、合同、供应及质量监督全业务链条的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
(2)系统梳理端到端流程,保障流程体系的完整性。
以核心业务、价值创造为主线,结合运营监控及业务价值链解析要求,对供应链端到端流程及相关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流程断点、接口错误等问题进行梳理诊断,确保端到端流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运转顺畅,为端到端流程绩效监控及分析奠定工作基础,保障物资管理业务链的紧密链接和高效运转。
首先,划定流程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流程与配合流程。根据各部门业务及岗位设置情况,比对实际业务与“五位一体”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程,查找需要调整的流程,增加缺失流程,力求供应链标准体系涵盖所有实际业务。然后,以流程为媒介,协调各专业部门的业务关系,加强业务流程的末端融合,力求避免业务孤岛,后端业务对前端业务形成支撑,有效打通从物资计划至质量监督的供应链通道,确保形成合力,促进内部业务互补。最后,立足整体,从宏观上建立与实际业务相符的流程树,理清业务流程中各个流程的衔接问题。
(3)深入分析制度规范,完善实际业务流程。
参考“五位一体”管理平台,拆分《物资管理通用制度》(36项)以及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的《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管理细则》等6项通用制度,认真分析制度规范,整理规范业务流程图,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识别影响流程准确执行的问题及其成因。
通过匹配制度,供应链大部分业务流程均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但也有少数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相互冲突、实际业务流程与制度存在差异。对于这两种情况,在匹配过程中,综合考虑实际业务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对促进苍南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1、行业规划缺失,经营管理混乱
我县废旧商品回收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和正确引导,废品回收站点呈现无序设置、布局分散、点多面广的局面,加之废品收购未设定行业准入条件,导致废品回收站点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乱、环境差等现象。多数废品回收站点采用“前店后库”经营方式,夫妻店居多,经营者既当老板又当打工者。多数废品回收站点不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方式粗放,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也造成了“二次污染”。 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少
我县尚未建成正式、规范的废旧商品回收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回收网络建设滞后。我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以自产自销、自我循环利用为主,企业规模小,且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至今仍停留在简单交易、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生产阶段,没有向深层次精加工及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空间布局
到2016年,全县75%以上的城市社区和中心村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1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4个,废旧商品中转回收站12个,废旧商品回收点54个。到2020年,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2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6个,废旧商品回收站点100个,基本建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基地”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网络。
1、回收站点
回收站点是开展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回收站点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对苍南现有乡镇、社区回收网点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新整合和改造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居民社区的回收网络体系。社区回收站(点)负责定点收集居民区和商业区交售的废旧商品(主要包括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废木材、废电子电器、废汽车和废电池等),流动回收车为未设立回收站(点)的社区提供定时定点回收服务。
2、废旧商品分拣中心
废旧商品分拣中心作为废旧商品的初级集散地,其主要功能一是保证回收站能做到“日收日清”、及时转运;二是完成回收站点回收物资的二次挑选、分类;三是成为废旧商品集中和处理的补充,以方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废旧商品投交。在分拣中心内,按照再生资源的分类标准、品质状况,对再生资源进行集中专业分类、挑选、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简单加工及处理。
到2016年,在苍南县区建成4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龙港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灵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金乡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0亩。藻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废旧商品的集散交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废旧商品的交易、结算、信息及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在网络市场上完成。通过网络交易,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通。
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个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0亩。一是承担服务于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基地,以布角料为主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和流转。二是承担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功能
4、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废旧商品加工利用基地是集资源集散、加工、利用,信息、服务、环保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和生态形象的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域。通过规模化的资源聚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 个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基地位于宜山――钱库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
三、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创新企业运作模式
创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运作模式,由县供销社牵头组建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苍南县废旧商品交易市场、分拣中心的统一建设、经营和管理,指导并积极参与回收站点建设。鼓励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兼并重组和加盟等方式,将废旧商品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纳入连锁经营回收体系。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加盟条件和管理标准,实现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的连锁加盟经营。建立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服务中心(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站、便民预约平台和物流调控中心三大平台),为社会及公众提供在线(电话)预约回收、电商回收、行业信息等服务,并对体系内所有车辆实行调度。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装备先进、回收网络健全的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强上下游业务链接,拓展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3、加强回收技术投入
加快废旧商品分拣处理技术升级改造,推广精细分拣处理,鼓励企业采用现代分拣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废旧商品分拣能力。建立产学研衔接的互动机制,推进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加大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应用。
四、结语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它是一个庞大而深刻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者不仅仅只专注于经济范畴的投资、成本、布点、经营、利润的问题,而且要善于调动运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力量,还要善于长袖弄舞,保持多方面长期持续的平衡和配合。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non-oil busines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inopec appeared incompatible with the scale development in thei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ne of them is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system of convenience store. This paper descripted the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Yijie convenience store on the basis of Yijie convenience store relevant data, and compared with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hain convenience store, and analysed the logistics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Yijie convenience store, and proposed the preliminary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non fuel; convenience store; logistics
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主要包括在加油站场地内开展的便利店、餐饮、汽服、广告,以及综合费用缴纳等除油品经营以外的商品和服务,一般多以加油站便利店的形式出现。非油品业务是近几年中国石化为应对成品油销售环节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加油站增值服务体系,实现自身由原来的油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主要举措之一。自2008年全面开展非油品业务至2015年底,便利店数量达到2.5万座,营业收入超过240亿元。
在依托现有网点规模和客户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非油品业务也在边学边干的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连锁商超经营管理的制度和流程,易捷便利店的运营、营销、采购等体系相对成熟。目前易捷便利店门店数量趋于饱和,非油品业务的外延式增长达到瓶颈期,唯有通过提高经营质量来实现再发展。而在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需要与门店经营协同高效的物流体系就成为了最突出的短板之一,也成为未来制约非油品业务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
本文在对国内外便利店物流体系的建设及发展的分析基础上,对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也将进一步说明它对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1 国内外其他便利店物流现状
1.1 日本便利店的物流现状
目前日本便利店的消费便捷性是走在国际前列的,店内商品品种丰富,尤其是生鲜和熟食,各类服务项目齐全。由于便利店普遍面积较小但品种多,店内仓储面积少但商品流通快,使便利店在要货上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配送频率要求比较高。再加上要保持生鲜和熟食的新鲜度,满足商品的质量保证要求,客观上促使日本便利店的物流体系建设发展水平较高。
日本便利店物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配送半径短,一般控制在50公里以内,并以此半径进行物流仓储设施基础建设。(2)配送频次高,根据商品性质不同,分为一日三配,重点是满足生鲜熟食的及时性要求。(3)配送中心多采取自营,配送中心主要承担商品的加工、分装、拼装等多项业务,最大化减少门店作业量。(4)配送中心自动化程度高,重视在各个环节导入物流新技术,全面使用自动化拆零分拣,并采取容器化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同时,坚持尽量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逐步降低物流成本。
1.2 台湾地区便利店的物流现状
我国台湾地区便利店的发展受到日本便利店经营管理经验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配送半径一般控制在80公里以内,配送频次为一日两配,配送中心的建设一般以自营为主,以合资经营为辅。在物流体系建设当中,比较注重实用技术和人的结合,自动化操作的设备投入比较少,而机械设备投入较多。
能代表台湾岛内便利店物流运营水平的当属台湾的7-11,它在台湾连锁商超市场份额占比第一,全台湾超过5 000家门市,遍及岛内与外岛城市与乡村。7-11在台湾首创24小时的购物型态,全年不打烊,实践“您方便的好邻居”服务理念,让消费者享受与世界同步的品牌与服务。而支撑这一全天候服务的基础,就是7-11在台湾地区实行的物流专业化。7-11在台湾的便利店物流配送业务完全委托捷盟行销公司实施,该公司由统一集团控股,日本三菱参股(统一集团占51%,统一超商占14%,日本三菱商事占25%,菱食占10%),是由原统一超商物流部门独立出来后成立的合资专业物流公司,负责采购、供应链管控和物流配送等,它能根据商品的重量、体积、价值大小及商品对温度的要求,实行分品类差异化配送策略,实现“常温商品一周六配、冷藏商品一日多配、冷冻商品一周三到六配、鲜食每日两配、报刊杂志每周七配”的高效物流运营,从而保证了便利店承诺的全天候服务。
1.3 中国大陆便利店的物流现状
中国大陆的便利店物流体系远远落后于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发展速度,具体特点是:(1)配送半径比较远,一般控制在150公里左右,便利店布局和建设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展开,多数门店分布在100公里的配送半径内。(2)配送频次为每日一配或一周三配。(3)配送中心多以自主建设,自主经营为主,运作模式上采取的是模拟利润中心核算。(4)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近几年才逐步增大在物流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投入,逐渐接受自动化概念,部分企业已经引入自动化设备,如美宜佳、京客隆、农工商等,电子标签辅助拣货技术成为行业标配。
国内便利店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较快的代表可以华润万家超市为例,它是全国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之一,涉足超市、便利店、卖场、电商等多个业态。其超市业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V+、乐购express、欢乐颂、乐都汇、VIVO采活、e万家等多个著名品牌,全国拥有门店4 500间,2020计划新拓展便利店6 300间。华润万家的物流体系以自建为主,搭建全国多层次物流网络架构,配送中心布局优先程度依次为城市、区域、全国。其物流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管理统一化,仓储运作统一管理、运输优化和协调全国统一管理、设备物料采购全国统一;二是运作标准化,即作业流程标准化、仓储软件标准化、设备配备标准化;三是自动化和机械化,即搬运机械化、拆零电子化、分拣自动化。
2 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现状
2.1 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建设历程
(1)2008年中国石化在全国所属加油站全面开展非油品业务,绝大多数省市公司采取仓库租赁,配送外包的形式进行初期的业务推广。2008年8月8日,浙江公司杭州下沙配送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质性启动。该中心地处下沙经济开发区省军区农场富日物流园区内,面积
7 000平米,配送中心商品1 600余种,配送范围涵盖全省1 400家门店,主要采取周配方式配送,每周实际配送门店在1 000家左右。
(2)2009年至2013年,中国石化非油品物流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开展阶段,三年时间累计启动了 34个配送中心或中转仓的建设,并最终优化整合为28个,仓库总面积超过10万平米。
(3)2015年根据2020年业务发展的新规划,启动了河北唐山、湖北武汉等4个配送中心建设。
2.2 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体系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相对社会便利店物流体系建设的指标,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体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配送半径较长。由于易捷便利店是依托加油站而建,加油站点多面广,布局分散,导致配送半径较长,平均超过200公里,最远的接近700公里左右。
(2)配送频次以周配为主,局部地区实现了日配,配送业务完全依托第三方物流车队。
(3)配送中心仓库以租赁为主,自建为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租赁配送中心约18个,面积近10万平方米,占比约为70%。
(4)配送中心仓库运营以外包为主,自营为辅。运营模式参照独立公司进行模拟独立核算。
此外,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物流体系也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
(1)配送中心操作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较低。库内操作基本以人工为主,接卸、码放、搬运商品多以手动叉车和托盘为主,货架和电子标签使用较少,自有仓库基本没有自动分拣拆零设备。
(2)人才缺乏,管理专业水平较低。目前中国石化各省市公司配送中心管理人员都是从原有油品经营队伍抽调组成,大多不具备物流仓储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与行业内其他公司差距较大。
(3)物流成本高。据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2014年的物流费率超过5%,高于社会上其他便利店的费率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目前的物流运营水平相对滞后,与非油品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门店经营受到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旺销商品断货较频繁,促销商品补货不及时,配送中心库存偏高但门店缺货严重,等等。
3 解决对策和建议
3.1 调整易捷便利店物流规划
2014年底,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石化制定了非油品业务2020年的便利店发展规划,其中:在营门店超过2.6万座,便利店营业额超过500亿,这给目前基础比较薄弱的易捷便利店物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统采比例的提高、单店单日平均营业额增长,生鲜、水果、熟食等品类的增加,采取日配、多温层配送是必然趋势,这给未来的易捷便利店物流体系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必须打破现有以省市公司为主的物流体系建设现状,改由易捷公司主导,站在全国统一运营的角度,对现有物流体系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建设中,遵循多层次、高效率、专业化的总体思路,结合省市公司现有配送中心分布的实际进行优化,既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又能实现全网覆盖,提高配送效率。
3.2 建立多层次配送体系
借鉴华润万家的建仓模式,依据地域分布和功能的不同,按照区域仓、省级仓、中转仓等模式,对全国的配送中心进行统一布局。
(1)区域仓:指的是配送半径超过300公里左右,配送区域覆盖多个省级区域的并由易捷公司总部直接管理的大型配送中心,一般建设面积在40 000平米左右。它的主要功能是:集中存储和配送易捷公司的统采商品;支持和指导省级仓运作;负责部分产品的加工。依据现有行政分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将全国分成华北、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5个区域仓,实现对所有省级仓的覆盖。
(2)省级仓:指的是配送半径在150公里左右,配送区域仅限于所在省级辖区的并由省级非油品部门管理的配送中心,一般建设面积10 000~15 000平米左右。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本省辖区内配送半径所覆盖门店的配送业务;对区域仓的商品进行分拣、拆零;处理供应商退货业务;负责生鲜、水果、熟食的冷藏和配送;指导和支持辖区内中转仓的运作。省级仓以现有配送中心为主进行布局,原则上不再新建,但可根据各省销售额的增长进行改扩建。
(3)中转仓:指的是配送半径在50公里左右,由地市公司负责管理的通过型配送中心,一般依托石油公司现有场地建设的简易仓库。它的功能是:配合省级配送中心,负责配送半径内的门店商品配送工作;不具备仓储功能,操作模式采取直接越库方式实施。
3.3 有序推进自有配送中心建设
现阶段,考虑到自建周期较长,为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现有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的现状,各级配送中心可采取先租后建。选择与所在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借助其属地化运作的实力和经验,保证便利店正常运营需要。但在租赁的同时,各省级公司应立足自建的规划,以自有土地为主,做好3~5年内自有配送中心的建设规划,并结合本省非油品业务规模的发展择机启动。
3.4 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
匹配自有配送中心的建设,易捷公司可借鉴台湾7-11便利店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加大设备设施和系统研发投入,用自动化分拣技术代替人工判断,降低差错率;用自动化输送和分流代替叉车和人工,提高作业安全性;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搬运,节约库内行走时间;用信息系统指导人工作业,如采用标准化周转设备降低商品损耗,提高装卸效率;通过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3.5 加强人才储备,强化队伍建设
按照易捷便利店物流规划,实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省市公司便利店物流管理组织体系架构,明确配送中心的人员配备,细化岗位职责,保证人员到位,各司其职。二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水平。三是要从高校不断吸纳物流专业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作为未来物流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储备。四是要加大同行业内先进企业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79-04
作为创新服务业重要内容的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从1987年首家试点开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孵化器在我国已由当初的科技成果转化战术路径,上升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最有效的战略性工具和载体,孵化器的功能亦逐步得到拓展和完善。
截至2010年,国际上企业孵化器约5000余家,其中欧洲1200-1300余家,美国和加拿大1000余家,亚洲1700余家。美国孵化器企业平均孵化场地面积0.34万平方米、平均在孵企业20家,86.5%是非营利机构(2001年);欧盟平均孵化场地面积0.58万平方米、平均在孵企业24.7家,77%是非营利机构(2001年);中国也超过1000家(2009年,纳入国家科技部统计范围的有772家),平均孵化场地面积3.76万平方米、平均在孵企业65.43家,绝大多数为各级政府投资举办的非营利机构。
深圳的科技企业孵化园均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无论是孵化器建设、还是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以及配套的种子孵化基金设立所需的资金,均依靠经营收入和银行贷款等市场途径来解决。
市场化运营是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园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大创新,本文就其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一、市场化运营新型商业模式概述
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园服务体系构建和服务价值链的延伸,深圳为入驻孵化器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逐步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种子期投资+孵化社区(科技地产)”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以科技企业孵化作为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的业务基础
在孵化器网络体系和孵化社区拓展过程中,众多企业在深圳和深圳周边地区新建孵化器。其余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将由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投资建设。深圳以输出品牌和管理、延伸孵化服务链方式,掌握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管理运营权、在孵科技企业的期权和优先投资参股权,并通过孵化器和加速器管理运营的收入分成,做大孵化器网络化经营的收入规模,以做优科技企业孵化为基础、以在孵科技企业“服务换期权”和“持股孵化”为方式、以孵化器和加速器社区建设为补充,稳步推进全国性孵化器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企业器创新服务价值链的有效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种子期投资作为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的盈利手段
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深圳建立“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专业孵化”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设立为孵化器配套的种子孵化基金。通过孵化器创新服务的“服务换期权”价值链延伸,与在孵科技企业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互动发展关系。形成孵化科技园获得分享在孵科技企业成长硕果的机会与机制,构建起孵化科技园投资参股孵化器在孵优质科技企业的盈利渠道。
(三)以孵化社区(科技地产)新型业务作为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孵化社区(科技地产)业务通过延伸孵化器创新服务的价值链,将孵化器和加速器配套设施建设与科技地产业务有机结合,为孵化器和加速器入驻科技企业定向开发配套的住宅和商业等设施,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解决发展空间、法人地址固化、做实资产账户、企业骨干员工安居、工作人员日常生活服务等问题。同时,通过孵化社区的建设与运营。获取科技地产开发和配套商业设施经营的收益,缩短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投资的回收期、弥补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人驻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亏空,有效协调孵化器和加速器社会公益性与企业化经营逐利性的矛盾。
二、三大主要业务的商业模式
(一)科技企业孵化业务
1 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行“平台开放式”的三级管理体制:在企业设立决策层,主要负责孵化器和加速器业务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管理运营制度制定等重大决策;在科技企业孵化园内设孵化器和加速器管理部门或与合作伙伴设立孵化器运营公司,具体负责相关战略规划、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孵化器和加速器日常事务的处理;在管理部门和孵化器运营公司一线组建专业化的孵化管理运营团队,整合资源为孵化器和加速器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
2 业务对标标杆。孵化器网络体系建设运营,寻求以国内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连锁经营”为对标标杆;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寻求以上海杨浦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创新机制、团队作用、搭建通畅平台聚合创新服务资源”模式为对标标杆。
3 运营模式。以企业为基础,建立团队职业化、孵化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孵化器管理运营模式,构建有鲜明特色的孵化服务体系和业务专长。通过品牌和管理运营模式输出,打造全国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网络化体系,吸引优质中小科技企业入驻孵化,使企业孵化器网络体系成为知名的自主创新基地。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积极争取利用、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打造各类公共专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类专业创新服务协作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构建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专业化综合运营能力。每个合作项目都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设立独立法人的项目公司负责合作项目的管理,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项目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公司的管理运营、防控风经营险。
4 投资模式。孵化器和加速器网络体系建设,除在深圳市及周边的孵化器项目由科技企业孵化园直接投资建设外,其余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多采取输出品牌和管理模式进行。
5 盈利模式。通过稳步扩大孵化器网络体系的规模,提高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入驻率,实现孵化器和加速器物业租赁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正常运转;再根据在孵科技企业对创新创业服务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创新和商务服务等,延伸、挖掘创新服务的增值环节和收入增长点,改善孵化器和加速器管理运营的收入结构。
(二)种子期投资业务
1 管理模式。设立为孵化器配套的种子孵化基金,发挥经营孵化器和加速器、了解和掌握在孵科技企业资源的优势,通过创新创业服务的延伸,稳步推进在孵企业的“服务换期权”和“持股孵化”工作。采取引进专业人才、培训在职人员、聘请投融资顾问相结合等方式,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园种子孵化基金管理运营团队。联合相关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服务体系的投融资功能。
2 业务对标标杆。种子期投资业务,以本地企业为标杆,如深圳清华研究院的“企业孵化+风险投资”模式为对标标杆。
3 运营模式。借鉴其他创业投资公司的经验,建立健全符合种子期投资特点的项目投资管理办法、投资项目筛选与评估体系、业务流程、阶段工作目标要求等制度与程序,并采取与有实力和行业经验的投融资机构、地方政府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投资项目的筛选、评估和投资参股(行权)工作,提高种子孵化基金业务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有效控制项目投资工作的风险。
4 投资模式。实行孵化器入驻科技企业签署孵化协议制度、用法律协议确保对孵化器人驻科技企业的服务换期权和优先投资参股权。种子孵化基金对项目的股权和期权投资,均按科技企业孵化同投资管理办法中风险连带责任条款的规定,每个投资项目中企业占出资总额的50%、员工(包括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投资团队、员工)和其他创投合作伙伴占出资总额的50%。
预孵化器(种子期孵化):对经筛选、评估的预孵化器人驻企业,提供为期两年的孵化场地(3个桌位或30平方米以下的场地,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减半收费),并与所有人驻企业签署含有孵化服务换期权条款的预孵化器孵化协议(占人孵企业注册资金额度的10%-20%,在约定的期限内,对发展状况好的企业行权参股、并安排进入孵化器接力孵化,发展状况不好的企业、租赁合同到期后淘汰迁走,有效规避种子期企业(项目)高失败率的风险。
孵化器和加速器:对新申请入驻的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园与所有新入驻企业签署含有在企业增资扩股时,企业有按与其他创投机构同等价格优先投资参股的权利(占企业股份2%~5%)条款的孵化协议;对已入驻的在孵企业,争取与其签署同样的孵化协议。
5 盈利模式。采取种子孵化基金投资参股、孵化器和加速器物业租金折股、孵化器和加速器物业评估作价入股等方式,拥有一批高成长性优质科技企业股份,借助这些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带动科技企业孵化园股权资产的快速增值,在时机成熟时,以企业上市、股权转让、期权转让、企业并购、股权回购、分红等方式获取股权投资回报。
(三)孵化社区(科技地产)
1 管理模式。科技企业孵化园孵化器网络体系的孵化社区项目,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管理方式,无论是独资、参股或输出品牌和管理(合作伙伴出资建设)的孵化社区项目,都由独立法人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建设与运雷。
2 业务对标标杆。孵化社区(科技地产)业务,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园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创业人社区”模式为对标标杆。
3 运营模式。在孵化器和加速器拓展过程中,科技企业孵化园利用品牌和科技企业(项目)优势,根据在孵科技企业对发展空间、创业创新服务、商务和生活配套等方面的需求,代表在孵企业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给予孵化社区项目建设运营专项扶持政策,采取科技企业孵化园独资、参股或输出品牌和管理(合作伙伴出资建设)等方式进行建设运营。对加速器物业和配套的住宅、商业设施等物业实行租、售、租金折股、物业作价参股等综合经营方式。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快递行业是一种集多种产业和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快递业作为物流服务业的朝阳产业板块,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快递行业具有高密度、长链条、拉动力大的特点,对地方的经济有着快速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快递行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能较好地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发展快递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服务百姓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及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致使传统消费理念发生改观,快递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快递业的业务量以每两年翻一倍的态势在增长变化中,随着业务量放大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快递业从一个不起眼的物流运输及现代服务于一身的小板块,成长为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板块,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物流服务运营体系。2009年国家邮政管理局出台了《邮政法》以此来进行对快递业的管理,但通过目前的市场运营来看,因各从业公司的内部营运体系及网路市场管理模式管理的差异化,个别细节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对行业的发展形成众多安全隐患。而快递安全问题是关乎快递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快递安全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整个快递行业的震荡和行业的信任度问题产生,对整个行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快递安全问题做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来看待。
但是随着客户需求量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律性差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达标,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道德观念不强,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客户的利益,物流基础设施和快递专业设备存在着不足,严重危害快递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快递安全已经不仅仅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甚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快递市场不够规范,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因此规范快递市场,加快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2 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建设概况及面临主要问题
我国出台的《快递服务》标准是邮政行业关于快递服务组织、服务环节、服务改进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对从业企业和员工的基本要求,从目前我国快递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运营行为来看,能够遵守这项标准的为大多数,但《快递服务》标准只是具备了服务的资格,与高效运营安全管理距离还有很大的差距。结合当前的市场运营体系及《邮政法》的管理内容来看,现阶段的快递业的安全体系的问题存在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有从业人员素质与道德问题、运营模式规范问题、财务风险问题、快件的自身安全寄递的问题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快递行业空运环节失盗、损坏问题、地面运输仓储的失盗、损坏问题、交通事故及生产安全事故、收寄件人的信息安全问题等。这种安全性意义重大,而且牵扯到社会责任。所以,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和强制性相统一的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安全性没有保障,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价值。
目前,我国快递行业安全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人员安全—从业人员的素质筛选与征信管理
快递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个别公司处于招人补缺的观念去进行人员的补充,不能做到正本清源,导致个别不法分子利用招工途径进入了快递公司,通过工作便利进行不法行为,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行业监管不够,不能形成污点人员信息的共享。个别在大型机制健全的快递公司工作时做了不法行为被开除后,竟然成为了其他小型快递公司的千里马,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致使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形成了安全引患。交通事故及不规范的安全生产事故增多导致出现各类各样的影响快递行业人员安全及消费者快件安全的事故发生。
(2)快件安全—快件的安全检查与关键信息缺失
快递行业的速度追求导致快递公司对于相关安全运营寄递规范执行不力,导致假钞、、危化品等禁寄品在营运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前置安全检查,社会不法分子,专门偷盗快递的犯罪团伙借助快递公司来成为生财之道,给整个邮路流程带来了重大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快递公司内部操作流程标准缺失导致快件内部遗失、人为损坏现象频发,公司的内部缺乏安全管控措施,未建立安全管控体系,对取送双端的客户信息识别也未能有效管控,带来安全的重大隐患。
(3)资金结算—资金结算环节与结算时间的管理
快递业务增加的代收货款等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业内人员侵占及上下游公司结算环节增多,结算时间拖延的现象时有发生,高端及奢侈品成为快递的标的,财务结算成了影响快递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4)信息安全—信息内控与客户资料的丢失
目前在个别快递企业存在着内部及外部人员勾结,倒卖客户信息的情况发生,在快件处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很多不相关人员可以翻阅快件信息,私自抄录或向他人泄露收、寄件人的相关信息。快递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是基于运营安全基础上的又一重点安全管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