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学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般知识:符合基本的人情物理、科学、社会常识、价值观、社会发展原则的知识。
例如:
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那么首要的是梳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根据课文,我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确立为:(1)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2)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3)写景语句的欣赏。确立知识的目的是在这一单元的整个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热烈而无所得。
其次是打破常规。在教学过程上我打破了以课为单位,而是以单元为单位,并补充大量的课外景物描写的语段进行教学。所谓打破以课为单位,就单元教学中不是一课一课的教,而根据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一堂课中涉及到全单元,甚至课外。当然,这需要充分的预习时间。对于此我专门按排了阅读课来指导预习。在具体教学时,我基本上按照师做示范、活动理解、学生动手、练习巩固的模式,具体如下:
1 师做示范
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以生为主体,这一点没有错,但如果每堂课都让学生行为,那么老师干什么?我认为师首先要做示范。当然做示范不是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我这里是指,老师在做备课时注意自己的体验,然后把自己探究的过程详细地告诉学生,甚至自己这过程中所有的错误的经历。从这意义上理解,师做示范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比如:我在分析如何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时,我首先谈我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一段美丽的景物描写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我以《阿里山纪行》为例,根据第5段展示了一幅图片,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看到了这幅图片后,如何通过图片来对应文中的语句,并根据特征给这个图片起了个名字:林区幽静。围绕如给图片起名,通过学生讨论,我进行了对归纳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我还穿插了我在学生时代阅读到这段语句时的感受。这样的讲解,表面上没有学生的参与,但我在分析我的学习探究的过程时,注意了学生时代的阅读体验,如果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阅读体验,我相信定会给了学生理解上的一个明确方向,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2 活动理解,学生动手
书读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我在教学中注重课外语文活动教学。如在教学移步换景时,我首先通过展示图片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这单元移步换景的理解,我还开展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给校园拍照片,但只能拍五张,并记录地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移步换景。通过比较挑选出拍摄最佳的照片,并进行赏析,这样又初步学习了对景物描写的欣赏这一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又一次向学生呈现了知识点,不过这一次是完全学生参与。有了上一环节的师做示范,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始终不离知识点,加深了印象。
在数学学科中,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内容与数学知识起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把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目的,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建立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中都以隐藏、渗透等方式存在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中渗透思想方法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环境,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个基本的切入点和出发点,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挖掘出来,梳理出来,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去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数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基础知识,如概念、性质等知识的传授;二就要涉及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当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的时候就应适时地引入一些深一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能够逐渐领悟这些深层次的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思维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1.在概念教学中渗透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思想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为载体,则可以更好地说明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这样的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审计基础与实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强,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税收、统计、法律、准则等相关知识,才能把握、运用审计知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薄弱,而教师继续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仍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了。显然,以单向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在审计实务操作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职业教育领域,它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任务的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运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依托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能够克服《审计基础与实务》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也解决了学生在该门课学习中积极性低的困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益于学生求知欲望和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1.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要保证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2.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情境要素:师生共同创建情境。
(2)任务要素:统筹规划“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整性。
(3)组织要素: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学习。
(4)过程要素: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
(5)评价要素: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
三、项目教学法在《审计基础与实务》教学中的实践
在《审计基础与实务》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可如下操作: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框架模式,并制定项目的培养目标,以及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内容。这种把教学单元设定为项目的教学方式突破了教材原有章节的限制,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具体形象的项目任务,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中职生的职业能力。通过项目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逐步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一般有五部分组成,即任务、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评价。
1.任务。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的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在《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中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根据任务目标创设一个具有连贯性、实践性强、目标任务明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在教学《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审计》时运用项目教学法创设了一个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举例:每位学生每学年得到1500元的教育资助费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税收和有关费用,可见税费的如数收缴直接影响到民生问题。由此引出“应交税费的审计”这一课题,并就这一课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任务:第一任务是查找有关与本节课有关的税收的法律和法规知识;第二任务是根据已查阅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税率、税目等知识来计算应纳税额;第三任务是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会计分录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第四任务是根据正确的会计分录对原错误的分录进行账项调整;最后任务是撰写审计结论。分配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得出最佳的结果。
2.计划。把学生分好组,学生分组按计划具体实施方案项目。这一步需要针对学生情况分组来实施项目计划,一个组以4―5名学生为宜,每组中最好安排专业基础参差不同的学生,每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领导讨论设计项目计划,然后按照具体的计划和环节进行分工,并让学生按照分工来组织所需硬件和软件资料,辅助完成其角色任务。实际操作方法是:先制定目标,让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完成目标所需的各个步骤和环节,相应制定出具体计划和步骤。然后,根据任务中所需的角色,把学生分组、分工,再根据分工、分组由学生自行讨论工作流程和环节,并提出自己的具体工作需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工作流程,指导其工作方向更真实化。
3.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育法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教学中,作为具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及时、准确、恰当地引导、督促,点评学生完成项目计划,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仍以《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审计》为例,教师要求每组人员先把这一课题分为五步骤:第一步,查找出会计法与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计税范围规定不同的几点;第二步,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再根据调整后的金额,乘以25%的税率来计算当前应纳所得税额;第三步,把正确的计算金额和原题目的金额进行核对,发现该企业存在偷税的情况,少交税金43万元;第四步,编制补交所得税的会计分录;第五步,撰写审计结论:“该公司应纳所得额计算不正确,扣除项目金额列支不正确,导致所得税额计算失误。原因:内部控制制度混乱,执行税法存在随意性,人为地调低所得税额,应督促该企业补交少交的税额。”全班同学按照小组分工协作,每组员负责其中一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每小组同学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检查。就是各组把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应根据能力目标设计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之所在及解决的方法,总结比较学习小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5.评价。应把小组间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先在小组内根据各组员对小组的贡献打分互评,然后取平均分作为小组成员的分数,再由学生本人自评,最后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成绩。前两项各占40%,教师评价占20%,综合三项评定来确定每一个学生本项目的成绩。对突出表现的团队和成员进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巩固项目的成果。由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呈现的成果会有很大差异。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职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太源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2007年5月。
[2]徐国庆 什么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职教论坛,2006年4月,教研版。
[3]王婷 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包含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作用方式和教学环境等内容。
基础会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学模式。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虽然各章节也配有专项操作训练,目的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保持一致;教师忽视学习过程的引导;注重教学结果的标准化,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于任务的设计、选择、呈现等也过于简单机械,任务情境的设置完全是为了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价值。
中职校生源主要是初中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特点是厌学情绪泛滥,享乐主义,意志薄弱,自学能力差,网络主义盛行,但是他们个性要强,表现欲望旺盛,喜欢尝试,这就对教师及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升入中职校之前,他们接触的主要是基础课程,不难想象,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
笔者认为,我们应勇敢的面对现实,使学生明确求学目的,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尝试建立基础会计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感知―习得―身受”教学模式含义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尝试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原理,最终达到熟练应用会计核算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企业工作过程,要求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去教,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学,包括基础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基本经济业务核算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和创造能力,促进学习产生迁移。
这种教学模式包括感知、习得、身受三个教学程序:①感知: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实习单位无力接纳大批实习生顶岗实习或者参观学习,因而学生接触真实业务、感受真实会计环境的机会非常少,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邀请专业开发机构,开发一套3D仿真模拟一般工业企业生产、运营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在没有讲授具体理论内容之前,先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统感知企业的运营(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为学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做好准备),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②习得:在感知的基础上,按教学计划要求布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知识的习得;③身受: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根据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会会计工作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协作关系,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也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高度参与、主动学习,进行大胆猜测和想象,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知识。利用学生喜欢尝试和探索的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信心和能力,对探究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感知―习得―身受”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发的、深入的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分析掌握了当前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的,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1.教学环节
改变以往先讲述理论再接触实际的程序,先通过仿真企业生产、运营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让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量的标准,再进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参与意识。
2.教学内容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此思路自有其道理,是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构思过程。但笔者认为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为克服这些弊端,笔者主张结合仿真企业生产、运营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根据会计记账规则“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对相关内容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明确账务处理顺序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整体感和目标感都很强,也便于将较为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深入浅出的加以讲解,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灵活的将相关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符合会计行业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但切不可单纯的灌输理论,一味说教。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教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知识教学的始终并注重其趣味性。笔者提倡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游戏、设计辩论等多种形式巧妙渗透。
(二)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运用3D仿真企业生产、运营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及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展现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过程。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提高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特殊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或单纯的实验教学均不能奏效。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比如,在学习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时,首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利用3D系统演示某公司进行银行存款的清查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该公司中,扮演该公司的出纳角色,当下该出纳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银行存款清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教授学生如何去做,而是做好教学设计,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将教学任务细化分解为三个小任务:①查找未达账项,②分析未达账项,③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三个人务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巧妙的运用游戏、分组讨论等形式,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加深每个学生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及该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地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以模拟企业的完整的经济业务为依托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一定要重视知识学习的完整性,这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是通过模拟企业的完整的经济业务作为依托的。完整的经济业务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以及报表的编制等单项内容,和融这四部分为一体的包含一种或几种会计核算程序的综合训练,通过多媒体会计模拟软件的操作和手工模拟实验,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以仿真的环境及业务资料为保障
为了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给学生营造高效仿真的工作环境,3D仿真企业生产、运营及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的应用和真实的业务处理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展示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包括业务处理所使用的各种原始凭证、业务资料、业务操作工具等。这样的情景教学,生动形象,高度贴近企业实际业务处理内容和流程。真实的业务处理环境不仅配备会计专业的业务操作工具,还仿真设置了与会计部门有业务衔接的主要内部部门及外部单位,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了解与其他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感知―习得―身受”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不仅注重知识的教授,而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实现了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在应用该模式的过程中,依据会计实际工作过程调整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并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及俄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不再只是书本内容,更多的以真实的、完整的企业会计业务资料为学习内容,实现了与企业的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基本内容来看,涉及到的技能内容涵盖了基本演奏法、读谱习惯、视奏、独奏、伴奏、合奏、即兴伴奏及配弹、移调、自弹自唱等,这些内容要求显示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都必须都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钢琴的实践能力。可是,根据当前高师钢琴教学来看,高师钢琴的学生只追求单纯的技术,对伴奏这一项十分不重视,对钢琴的实际运用能力很薄弱,根本达不到未来的中小学学音乐教师的实际要求。如很多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认为只有弹奏大量有难度的练习曲或名曲才能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而不重视对即兴伴奏的学习,且不会将钢琴中所涉及的音乐织体很好地融入即兴伴奏中;而程度不高却又热衷于即兴伴奏学习的学生因为演奏功底的不扎实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师钢琴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性,将即兴伴奏技术深入高师钢琴基础课程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高师钢琴基础课程与即兴伴奏教学相脱节的现状,利用钢琴基础训练和即兴伴奏学习的共通性为原则对高师钢琴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选择等来进行研究。
一、打破传统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针对即兴伴奏的技术要点合理安排钢琴演奏技术训练,将钢琴的基本练习多样化。
(一)移调练习
1.首先做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包括和弦的练习,准确熟悉键盘位置,且在练习的过程中配以各种弹奏方法如连奏、跳奏、断奏的各种演奏方式加以练习,使学生能在实际中处理变调,移调等各种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即兴伴奏所要求的实际应变能力。
2.在训练时加进简单的小型乐谱,让学生能把这首乐谱在短时间内进行移调练习,这就需要手、眼、耳的密切配合,此项训练对即兴伴奏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视奏的应变型训练
视奏能力是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大多人的视奏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练出来的。如何提高视奏能力,方法如下:
1.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首先拿到乐谱第一要注意的是乐谱的谱号、调号、拍号、速度标记、力度标记等。其次在读音符时,不需要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逐个看,要根据音符的各种组合模式如和弦、琶音、音阶或半音阶的组合特点,以块状的方式来读,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会相对准确。
2.手、眼、耳包括脑的密切配合
在进行视奏训练时眼睛不要只是单纯地注意音符,还要注意意其指法编排、速度、力度以及与演唱(奏)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演奏时要尽量不看键盘,要用手指间的距离去感受琴键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演奏者的耳朵和手指需格外的敏感,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对也很高,且在视奏时指法的编排一定要科学,要力求保证音乐旋律声部的连续性,并且从一开始就要固定好指法,且每次都要用固定好了的同一指法套路进行练习。视奏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一定要“超前”看谱,即视觉先于手指一至二个小节,甚至一个乐句,从视觉到手指正确的弹奏总会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没有视觉的“超前”来弥补这个客观存在的时间差,演奏者很难把乐谱弹得连贯、流畅。超前看谱实际上是一种看谱的习惯,这一项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对会比较难一些,但只要坚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一定能做到。
二、有效的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课”将即兴伴奏技术融合于高师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中利用数码钢琴的多种节奏型和多音色对钢琴曲进行编配。
(二)利用数码钢琴上的自动伴奏功能选择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或学生感兴趣的通俗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学习对伴奏的节奏型、和弦、织体的选择运用,并进行伴奏训练。
(三)可利用数码钢琴进行配对练习,由一人或一组学生弹旋律,一人或一组学生弹和声进行训练,也可以把即兴伴奏的自弹自唱加进来分组训练,也可以进行配对配组互弹互唱。
(四)开展学生根据教师所弹伴奏的乐曲风格和速度即兴弹奏旋律的活动,并通过数码钢琴的录制功能让学生把他们完成的作品进行录制,自己检查其问题所在,且老师可以随时监听学生的完成作品的情况并给予指导。
三、结合即兴伴奏教学内容的钢琴教材的选定
(一)声乐正谱伴奏作品的训练
把即兴伴奏技术深入高师钢琴课程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布置声乐正谱作品让学生去练习,可以布置从简到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中外声乐钢琴伴奏作品作为教材鼓励学生多练习,并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能从中学习到各种伴奏音型和织体,从而能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熟悉的歌曲并为之进行歌曲伴奏。
(二)收录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歌曲作品以及童声合唱等方面的曲目,引入钢琴教学并对这些曲目进行配弹,使学生能更早且更好地为以后走到工作岗位做好实际准备。
(三)选入专门的视奏教材
良好的中小学的音乐师资需要有良好的钢琴实际运用能力这就对钢琴的视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计入钢琴视奏教材如赵宋光教授编写的《钢琴视奏教程》,如果有同学对流行歌曲和爵士乐感兴趣,还可以加入《流行歌曲钢琴配弹速成》和《爵士钢琴入门》,这些钢琴从技术上来说难度钢琴偏低,但知识丰富,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初步系统了解爵士钢琴各音乐风格特点。有些学生理论功底好,勤于思考,可以使用一些能够让学生将钢琴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钢琴教材,如: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德国版《钢琴―我的最爱最新现代钢琴教程》(共二册),将简明西方音乐历史知识和即兴伴奏知识融入钢琴技能教学中。
四、结语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就确立了使学生在钢琴技巧、乐感、即兴伴奏能力、理论知识、艺术修养方面得到发展的这样一个比较全面的培养目标。而这一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所以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力,而更好地把钢琴运用在学生今后的教学中,将即兴伴奏技术深入到高师的钢琴基础学中是非常可行并且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将钢琴基础课和即兴伴奏课更加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其学科综合和交叉,因此将即兴伴奏技术深入高师钢琴基础课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即兴伴奏技术深入高师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3q107。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
[3]连续敏.弹好钢琴即兴伴奏的六大要点[J].乐府新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4]杨相勇.构建合理化高师钢琴技能体系的理论探索[J].人民音乐,2010,(05).
[5]孙维权.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听乐随谈之一[J].钢琴艺术,2003,(01).
[6]孙维权.再谈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听乐随谈之二[J].钢琴艺术,2003,(02).
[7]吴跃华.即兴伴奏之我见[J].艺术研究,2005,(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912-02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the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in Computer- Basis Experiment Teaching WANG Hai-ku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in Computer-Basis Experiment teaching; based on construc tivism learning theory develop teaching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points 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computer-basis;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的应用广泛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学习内容。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更应强化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针对于学生在信息时代凸显的道德弱化行为,还要加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德育教学内容的渗透。
1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践与操作。目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知识讲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被认为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类课程,往往忽视了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因素,计算机基础课程很少探讨隐藏在学科知识中的道德问题,而德育内容缺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阻碍了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之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适当的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规范和优秀的计算机道德品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结构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其中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一半甚至还要多。在机房中进行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为德育渗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特有的教学条件,因此,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指导教师而言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由此可见,机房中实验教学是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渗透的一条重要途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德育渗透
目前,各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都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改变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创新性、思考的独立性,同时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也有所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初萌芽是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以及智力结构发生、发展的研究。在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一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变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中心为学生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形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建引起研究者重视,并迅速在国际教育领域内广泛传播开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传授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促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通过合作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3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2011年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7]张宏颖,李华,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统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75-76.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9]曲凡,王丽宇.论儒家五常思想与医生职业精神之契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39-40.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物质。
化学教育尤其大学化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医学类职业是与人类生死、健康休戚相关的事业,保障人类健康离不开药物,药物合成又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工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如何在这三者之间构建和谐,绿色化学是唯一出路。绿色化学不应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应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人们应该倾力追求的目标[1]。作为大学化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出具有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代新人[2]。绿色化学成为医用基础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提高自身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与物理、生物、材料及信息等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化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还要系统地学习关于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有关绿色化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2.改革实验方式,避免实验污染物产生。
化学实验中总有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实验废弃物。笔者所在的安徽三联学院医用基础化学课程针对的是文理兼收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药物开发、合成的可能性很小,进行化学实验实际意义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取消了实验操作环节。对于个别必要的实验,借助网络,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Flas、计算机虚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演示,避免了化学污染物的产生。
3.针对职业需要,整合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结构,添加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选用了张法浩主编的《医用基础化学》,该教材包含了无机、分析及有机化学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根据专业的特点及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该课程总学时只有72节,比过去减少了二分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3]。要更多地将医药营销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融入教学过程,摒弃那些不重要又晦涩难懂的知识,使医用基础化学真正成为理论的基石。现行教材内容与职业缺乏紧密联系,忽视了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笔者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删减和压缩了教材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滴定法、配位化合物、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子轨道理论等章节内容。将压缩的理论和实验课时用以补充绿色化学内容[4][5],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揭示、展现绿色化学与基础化学的紧密联系。对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常识性的内容由学生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内容设计题目,让学生发表见解、分组讨论或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4.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原理,结合绿色化学,撰写科技小论文。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除了布置教材习题外,为让学生更深入更主动地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传统化学学习中,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布置学生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选题,通过探究和调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评价、调查、讨论、研究,写出科技小论文。从对连续三届学生提交的论文情况看,由于平时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绿色”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主题,学生兴趣浓厚、选题广泛、立意明确,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是决策者、行动者。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将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环境、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改革教学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五年的教学中,笔者经历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改革过程。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无论信息量还是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成绩的评定,考试方法的创新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从2005级开始,课程成绩的评定项目包括:平时成绩20分,科技论文40分,理论考试40分。前两项是基本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占总分60%,比重超过了理论知识的考核,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教改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笔者经过几年尝试性地将绿色化学融入到医用基础化学的教学探索,逐渐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及时渗透绿色化学方面的知识,适当地加深和思维拓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成为有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一代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莉,冉呜.绿色化学的提出与发展.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6).
[2]何树华,田开江.大学化学专业应加强绿色化学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18,(5)
1 问题提出
2013年10月,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在提倡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发展更进一步。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学习知识是养育下一代以及创造更好生活的根本方式,终身学习要成为我们建设包容性的知识社会的核心,也要成为2015年后全球发展的核心。
终身学习被称作21世纪的生存概念。作为个体要完成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学校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学校教育开始实施对终身学习能力与理念的培养,才能真正有利于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形成。
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被过度看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为学生成长服务,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职业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的定位产生偏差,基础课或者变成可有可无的“鸡肋”,或者一味强调要服务于专业课,对公共基础课内容进行盲目删减、压缩,由此导致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降低。
以上诸多因素叠加,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给职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入学年龄小,在校周期长,文化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滞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更加不利,尤其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关注。
2 研究的意义
公共基础课有效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理论研究一直是一个瓶颈,也是一个非常有待于研究的领域。本课题把终身学习观和五年一贯制高职公共基础课联系起来,构成以终身学习意识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范式和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讲,能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做进一步的印证、丰富和补充。
目前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的发展很重要,但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课堂秩序混乱,导致教师难教,教学质量低效;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五年制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造成目前这一状况的根源就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终极目标,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引起各方面对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关注和思考,能给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使职业学校学生正确对待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有效提高五年制高职生的质量。
国外对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研究资料一直很少,只能在一些比较教育研究中找到些零星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职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国内学术界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探讨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或者在工学结合模式、项目驱动教学下公共基础课中某一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凸显了高职公共基础课在职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五年制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以及特殊的身份认同都与三年制高职有所不同,而实际施教过程如何实现在五年制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尚且不足,通过学术期刊网检索,所能检索的相关文章仅10余篇。
终身学习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有一些研究仅仅是理论提出的假设,缺乏实践验证;有一些仅是教师从大量教育经验中提炼和筛选的操作样式,往往只关心操作技巧而缺乏价值层面的引领;对三年制高职研究居多,忽视了五年制这一特殊群
体;对某一门课程微观研究居多,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的整体性。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突出育人的整体性、终身教育的完整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正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中观的层面以终身学习为研究视角,探讨公共基础课整体的教学改革,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试图建立以问题、原因、意义、内涵、内容、方法、评价机制等内容为主体的完整体系,对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生成式的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实质上解决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3 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解决向内着力点的问题,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让终身学习观入脑入心,让在终身学习观引领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价值共识,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解决向外着力点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必须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文化为轴心的教学模块,要资源共享、力量整合,以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从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视界、目标取向、内容特征等方面看,“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这一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目标层面的“入脑入心”问题、“信不信”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的意识性、态度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理念形成的思想性;二是载体层面的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只有坚持切合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但目前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陷入尴尬局面:
第一,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导致公共基础课地位下降;
第二,课堂上,教师独断式的教学方法堵塞了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和教师职业效能感降低,导致教学陷入无效教学的尴尬境地;
[中图分类号] R318.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76-02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ep hypothermic handling tendon allograft with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ZENG Xin-yi1, CAO Jun-tao2
(1.Nann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rthopedic, Nanning 530022,China; 2.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nge of deep frozen treated(-80°C),untreated allogeneic and autologous tendon transplantation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Methods: Rabbit models of achilles tendon defect were used, and three groups were set up, cryopreservation deep hypothermia frozen allograft tendon transplantation (deep hypothermia allograft group),untreated allograft tendon transplantation(untreated autologous group) and autologous tendon transplant (autologous group).Three groups were conducted achilles biomechanical testing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hird and sixth weeks. Results:Deep hypothermia allograft group’s every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untreated autologous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hird and sixth weeks(P0.05).Conclusion:Deep hypothermia frozen allograft tendon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logous tendon transplantation’s results in performance of biomechanic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nd can replace autologous tendon in tendon graft repair defect.
[Key words] Allograft;Tendon transplantation;Deep hypothermia;Biomechanics
自体肌腱移植是肌腱修复重建传统的方法,但肌腱来源有限,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肌腱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来源广泛,经深低温冷冻处理后其免疫原性大大降低,并可长期保存。本研究采用兔跟腱缺损修复模型,对移植体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旨在探讨深低温冷冻处理同种异体肌腱替代自体肌腱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同种异体肌腱在愈合过程中其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深低温冰箱(-80℃);DCS-25T电子万能试验机;手术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函数记录仪。
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健康成年中国大耳白兔36只(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拘,4~6个月龄,体重1.5~2.0 kg,分笼单独喂养。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为同种异体肌腱提供组(12只),B组为受体(12只),C组为自体肌腱移植组(12只)。
1.3 移植方式
A组供体提供经深低温冷冻处理的跟腱12条和未经任何处理的跟腱12条,分别移植于B组动物的左、右后肢;C组动物左、右后肢跟腱互换移植。
1.4 手术方法
依次将B组兔双下肢皮肤用脱毛剂脱毛,清水洗净。5%硫喷妥钠1 ml/kg腹腔麻醉后,俯卧位固定,消毒铺巾,小腿后侧直切口处再次用2%普鲁卡因局麻,显露跟腱全长并切下,一侧缺损采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跟腱移植修复,作为深低温异体组,另一侧缺损由未经处理的同种异体跟腱移植修复,作为对照组(未处理异体组),并做好标记。C组采用同样方法,左、右后肢跟腱互换移植,作为自体组。肌腱吻合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3-0线“8”字及间断缝合,使吻合口光滑连续,肌束无外露,并缝合腱周组织覆盖肌腱。术后双后肢行半屈曲位(约40°)石膏管型外固定。手术切下的新鲜跟腱,未处理异体组和自体组各取6根立即行力学测试,深低温异体组取6 根按前法冷冻处理后行力学测试。
1.5 术后处理
术后满3周去除所有实验动物的石膏外固定,任其自由活动。在移植后第3、6周时,B、C组分别取动物6只用于观察实验结果。
1.6 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实验动物分别在移植前及移植后第3、6周时对跟腱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移植前各组生物力学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低温异体组第3、6周时的生物力学测试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未处理异体组(P0.0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物力学指标(除衰竭应变外),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最终可能恢复到正常的力学强度。见表1。
3 讨论
肌腱是一种致密的结缔组织,由腱细胞、腱基质及胶原纤维束组成。异体肌腱来源充足,取材方便,手术时间短,不对患者造成新的损伤,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肌腱缺损应用逐渐增多[1~4],但未经处理的异体肌腱移植可产生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的失败。
Minami等[5]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和吸收试验研究显示,异体肌腱的免疫原性主要存在于腱细胞成分,主要是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肌腱胶原纤维成分不表达主要相容性抗原,可通过深低温冷冻来改变肌腱细胞膜表面的的抗原结构,从而降低肌腱免疫原性。异体肌腱的制备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去除肌腱的免疫原性,减轻免疫排斥反应。②可靠的消毒,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危险因素之一是疾病的传播。③贮存及运输方便。④异体肌腱经一系列处理后,移植前生物力学强度要足够。严格的供体筛选和检验,严格的无菌操作取材,可减少同种异体移植疾病传播及降低免疫排斥风险,最佳的消毒是能杀灭一切微生物而不损害组织生物力学的完整性。
生物力学性能的保持对于肌腱移植至关重要,肌腱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胶原纤维的性质、含量和空间结构,有效保留肌腱的胶原纤维生理结构是获得良好力学性能的基础,尤其是患者用异体肌腱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重建后的保护时间,减小移植后肌腱再断裂的几率。本实验中,中国大耳白兔跟腱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深低温冷冻处理后移植肌腱的最大载荷、衰竭应变、弹性模量及最大拉张强度与自体肌腱移植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都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也有研究表明深低温冷冻保存对肌腱移植体的力学性质无负作用。
综上所述,本次动物实验中,深低温冷冻处理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生物力学方面表现与自体肌腱移植结果基本相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替代自体肌腱应用于移植修复肌腱缺损,但其免疫学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移植后的轻度排斥反应仍具有潜在危害,为在临床上广泛安全应用,我们依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Insall JN,Scott WN. Surgery of the knee[M].3rd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2001.583-910.
[2]Schenck RC Jr. Multiple ligamentous injuries of the knee in the athlete[M]. Rosemount IL: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2002.73-90.
[3]Chang SK,Egami DK,Shaieb MD,et a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llograft versus autograft[J]. Arthrocopy,2003,19(5):453.
[4]Charlton WP,Randolph DA Jr,Lemos S,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quadrupled hamstring tendon graft and 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 fixation[J]. Am J Sport Med,2003, 3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