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9 16:35: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78-02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重视儿童文学教学贴合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儿童文学不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少年儿童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较贴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内涵、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探讨等三方面阐述笔者对小学语文儿童教学策略的思考。

1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 8-13 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通过描写“我”可爱的外貌,调皮的语言,活泼好动的个性将浓郁的童趣展现出来。教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语句,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绕菜,我也抢过来绕。不过我并不往菜上饶,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第二,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第三,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行发体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行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行情过程中将章趣表现得淋滴尽致。第四,儿童情趣还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如夸张、幻想、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外形,不与繁花斗艳的朴实,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燕子》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烂漫无比的春天”。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优美语句,并写下感受,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为人物设计表情、神态、动作等。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

总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品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儿童文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儿童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篇(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篇(3)

中小学语文教学虽处于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但就其知识体系而言,仍然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允许有阶段和层次,但不应有脱节和鸿沟。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中小学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

一、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作整体性研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自己有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加强学法指导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初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二岁到十四岁之间,身心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变化大,起伏大。这一时期,学生普遍带有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逐渐适应,对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也不很适应。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以上认识,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

一是重视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是加强“过渡期”的引导。学生由小

学进入初中,心理和生理上有了变化,教育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为题,多与学生沟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表现欲。

三是进行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会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笔记的方法等,尽量在内容上注意衔接,在方法上加以指导,注意教学的直观性,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三、优化课堂教学,放慢教学进度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

2.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放慢教学进度,重视信息反馈

篇(4)

何谓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满足儿童阅读需求,切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适合8-13岁少年儿童阅读与学习的作品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等为主,,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善良勤劳的秉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养分。儿童文学作品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讲授,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兴趣,不断拓展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认识社会,体味生活,做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浅析

2.1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较差

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主动学习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也并不感兴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具体的概念及范畴,自己也不熟悉儿童文学发展史,没有掌握系统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不能区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什么,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品课程的时候最终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2.2儿童情趣挖掘不够

虽然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念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仍然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挖掘不够,从而忽视了小学生的童趣需求和情感体验。

2.3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单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生活活泼,充满欢乐与想象,它能够给小学生带来纯真的快乐和丰富的想象,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人文素养养成。但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语文一般课文一样的程式的讲解与分析,使得本应是一节充满了快乐童真的儿童文学课变得枯燥单调,时间一长,小学生就会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2.4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小学阶段对是进行阅读指导与教育的最佳时期。很多学校有图书馆,教室有图书角,阅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忙于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和时间精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让小学生自行阅读。

3、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把握儿童文学特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3.1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直接关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小学生文学修养的启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全新的儿童文学观、知识观和育人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明确了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无限育人功能,才能能够深刻地去理解儿童文学,更好地去指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坚持,更需要小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下一代的全面发展积极努力。

3.2全面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富有儿童情趣,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第一,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3.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儿童文学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儿童文学中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插图等创设情境;儿童文学语言优美,充满童趣,教师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趣味;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教师可采用表演法,调动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4全面指导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热烈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第一,教师要重视指导阅读儿童文学课外,要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等活动;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儿童文学阅读活动进行评价,对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多领孩子去书店,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亲子比读、亲子共读等方式和孩子共享儿童文学阅读的美好时光。

篇(5)

2. 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 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汲取知识。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反映了教师、文本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耗费了较多精力,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获得较大提高。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学习的前提是拥有较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探索阅读中的乐趣。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多种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阅读前,教师可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谜语或歌曲做铺垫,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后,再自然地导入阅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快速投入到阅读情境中。

(2)创设阅读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阅读能力,创设形式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长。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能更自信地阅读,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阅读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图画、音频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将学生更好地引入阅读情境中,并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通过视频或图片所看到、感受到的颐和园的美,再对比文中内容,以此让阅读教学过程变得更有趣。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等,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灵活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教学效果,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传授,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阅读中的勤动笔、善思考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配备相关纸、笔,用于阅读要点摘抄及重点标注。通过这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勤动笔、善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鼓励小学生尝试自主预习、自主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难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传授学生字典、词典等工具的应用技巧。

(3)传授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对此,教师可利用不同文章体裁的差异,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层层递进地传授学生朗读、默读、复述等多种阅读方法,待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精读、略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其中,精读法作为阅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对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较大帮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其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及知识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精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并同时要求其做好阅读批注、笔记等。

3.以语文教材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拓展课外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还可通过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因此,教师可将课文作为学生阅读培养的基础,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采取有效方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达到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良性阅读效果。其中,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本文章都是相关教育学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文章,语句优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符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以课文阅读为主,结合课文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小学生存在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是非辨别能力弱等特征,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挑选最合适的读物,如在学习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又如在完成《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也可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此外,教师还要着重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学会自主选择学习价值较高的读物,避免沉迷于庸俗、低级趣味的书籍或刊物。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肯定其阅读成果,更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特点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内在联系。阅读对于写作而言发挥着基础的作用,而写作则能够有效的促进阅读的开展和延伸;此外,写作中包含有阅读的内容而阅读中也有写作的成分,两者是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由于阅读和写作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不同,其教学的侧重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两者而言,阅读更多的起到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对语文课文等的于都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而写作的训练则使学生的语言必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在语言组织应用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同步提升,以写作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增加,为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这种教学的开展,使得阅读与写作两者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将读写结合的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教学更为完善,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推进读写结合教学: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材在读写结合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资料,以教材为基础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能够有效的保证其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以及安排上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充分阅读能够发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使其教学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基础的词句出发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词句的阅读和分析中,使小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写法的同时也更好的理解其含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词语学习和积累的好习惯,为其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文中标点的应用教学。在阅读和写作中,标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于文章中所使用的一些重点的标点符号进行专项教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标点对于语句和文章整体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使其学会标点的应用,为写作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典型段落的分析来提高学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课文中一些比较经典的段落进行重点分析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课堂分析以及学生的仿写等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该典型段落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而对于课文的结尾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结合,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结尾的创设,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一定的指导和限定,使其能够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实现其知识储备的增加。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可以引导班级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通过阅读笔记的形式使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摘抄、总结和写作,使学生通过仿写等形式来锻炼其写作能力,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三,要注重学生读写兴趣的培养。兴趣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该种兴趣,使课堂更为活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阅读材料的引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此外,通过情境教学等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其更乐于参与到读写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读写能力。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读写结合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以更好的提高其综合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寻得读写结合点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创新其教学方法。实践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的转变来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好的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并且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得读写教学更具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教材内容寻得两者的结合点,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此外,为了保证读写结合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增加其知识积累并且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中香.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7)

[2]金爱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11)

篇(8)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素质教育环境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提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继续停留在过去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自主学习

朗读与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要保证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天性好动,只有在朗读时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并分析课文中的知识,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挖掘深层含义。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语言应用既包括说话,又包括写作,要求小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词语,保证语言表达顺畅。另外,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朗读教学正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通过集体朗读、小组朗读、自己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课文蕴含的阅读情境中,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进一步思考课文内容。

二、课堂创设阅读学习环境

从以往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效果良好,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将学生情感与课文的深刻思想融合在一起,强化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发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他们熟悉的场景,给学生更加直观的阅读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习《山雨》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与“山雨”这种环境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观察下雨之前、下雨过程中和下雨之后的风景变化,观看完多媒体课件后,再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内容,学生一边回忆刚才看到的“山雨”的景色,一边朗读课文中的内容,真正融合到情景中,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意境。

三、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从过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在阅读中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应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习潜力。在语文教材的阅读章节中,大多收录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教师本人应该先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理解,再开展有效教学。首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通过使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开展直观性教学,让学生融入课文环境中,更有助于对文章的感悟;其次,应用分组教学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辩论等方式,组织多样的课堂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再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自己阅读并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最终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创新性思维,有利于提高阅读学习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很多学生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在课堂以外自觉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但是一些学生阅读完课外书籍后没有任何收获,可谓“一边读、一边忘”,阅读学习效果不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拓展,要养成阅读随笔的习惯,以保证阅读学习的规范性和阅读效果。在阅读时,要圈点文中的好词、好句,并用摘抄本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路清晰,还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句,增强对文字应用的敏感性,无论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文章写作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另外,学生除了随时保持阅读笔记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整理阅读作品集,把自己读过的好书都记录下来,推荐给其他同学,由语文教师定期在课堂上组织“图书作品展”。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图书,并且交流阅读感想,这样课堂学习的氛围浓厚,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喜欢的图书,学会分享、学会沟通,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的另一个特殊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在新课改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也是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广泛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其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敢于通过阅读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审美个性;最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文学之美,感动心灵、丰富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由上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之一,在小学语文中占据较大的课时比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重视阅读课教学,客观认识以往阅读教学的弊端与不妥之处,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明确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阅读意识,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篇(9)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

3 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

篇(10)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作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模式化,缺乏深度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多是在学完一组课文后进行的,在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有一个写作题目,教师很少会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平时的训练,就是考试中的作文题目。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弱,知识积累少,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缺乏有效指导,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习惯于依赖作文书,作文模式化,缺乏深度。如学生写到有气节的人都会以“文天祥”的事迹为例,写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多是爸爸在深夜背着生病的自己去医院。作文缺乏新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融入真情实感,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不愿意上写作课。

2.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弱,写作兴趣低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少,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语文学习还是刚刚起步,在写作的时候,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话和自己写在作文本上的往往不是同一句话,表达的时候词不达意,学生将这样的作文上交,教师也不会给他们打高分,小学生的心理较脆弱,经受几次挫折后,对写作也就慢慢丧失兴趣了。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

1.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小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当前许多著名的作家之所以蜚声文坛,就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虽然不是为了让这些学生在未来成为著名的作家,但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亦有较大帮助。笔者认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时候,也不能过于急躁,可以从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入手,如安排学生写日记或是写周记,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融入日记中,这样长期坚持能够给学生的写作积累不少素材,在正式的写作课上,学生拿起笔也不至于没有话说,学生的作文也不会经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2.读写结合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量,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较大帮助。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应当多鼓励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当然,学生的阅读也并非是盲目的,否则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囫囵吞枣,对写作的帮助也不大。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读物《汤姆索亚历险记》《城南旧事》《草房子》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做好阅x笔记,并定时进行检查,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

3.将课文教学与写作内容相结合

笔者在进行写作教学研究的时候发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每一个组课文结束之后的习作要求,与学生所学习的课文内容都有一定联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四组语文教学中,学习的几篇课文分别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几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战争与和平。该组课文结束之后的写作教学内容是根据一张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到的小男孩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照片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这篇作文的主题与学生之前所学习的课文有一定联系,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深层内核来看都是一样的。所以说,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课文教学与写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主题的写作要求,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促进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总之,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学会根据当前的教学发展优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写作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11)

我们小学老师经常听到初中老师抱怨:小学生升初中的成绩很好,可是一上初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下滑。针对这种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教学,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衔接,以了解差异为前提

所谓衔接,指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连接。而小学生升上初中以后成绩锐减,学习兴趣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脱节带来的问题。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要做好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就一定要先了解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

异,只有把握住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1.学习心理上的差异

从学习心理上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来自各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小学毕业成绩看得很重;教师期望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认可,能为初中学校输送一批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学校对毕业班高度重视,上级教育部门甚至以毕业班升学成绩来衡量评价整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在这么高的期望下,小学毕业阶段的学习显得相对紧张,除了课堂上老师的严抓狠督,还有课外家长的配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自然也紧张起来,不由自主地被老师、家长追着投入学习,学习成绩也相对有所提高。

而升上初中之后,就像紧绷的琴弦突然断了,学生从紧张的状态中突然松弛下来。初中的学习才刚开始,加上环境发生了变化,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结识新同学,班主任的管理和督促也不像小学那样周到,因此,处于不同的环境与心理,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学生的学习相对而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自然就下滑了。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以拼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为主,阅读理解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小学教学以“扶”为主,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少,知识点相对集中。对要掌握的知识总是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因此,一般的学生只要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作业,都能取得好成绩。

而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思维的难度增大。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课堂容量大,教师讲课时速度不能放得太慢,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作业的精批细改有难度,只能靠学生的自觉性。而此时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心态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好动贪玩的习性依然存在,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深入去了解、探讨,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平稳地向初中语文教学过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衔接,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学习习惯”是学生习惯的一个方面,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的倾向。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会对学习语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语文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尤其重要。中国青少年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运行,如果是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

(1)每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语言文字障碍:读音不准的,查字典注上音;不理解意思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清含义。

(2)读通全文,理清课文条理,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问题,并自己尝试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课堂学习

(1)坐姿端正,专心听讲。

(2)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回答问题要清晰、有条理、完整。

(3)认真做好笔记,不懂的地方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3.课后温习

(1)温故而知新,每天在课外抽取一定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翻新一遍,加深记忆。

(2)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尽量不出现错别字。

(3)坚持用笔记本摘录好词好句;坚持写周记,勤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4)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