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业就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贷款业务始终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激烈竞争下,必须加强安全性管理、流动性管理、盈利性管理。通过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审查审批环节的制度建设、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1]。最后通过差异化信贷定价策略、简化放贷程序、精简信贷人员等措施来提高贷款的盈利性,以此抵御市场新生力量的竞争,保护银行的传统业务——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审慎控制风险,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通过其信用中介的职能成为全社会最大的债权人、债务人。在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一系列风险[2]。因此在银行日常业务经营管理中,安全性原则尤为重要,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目标,重点强调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因此在贷款业务过程中,贷前、贷中、贷后都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二)流动性原则。在银行负债中,存款业务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既要满足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随时提存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定期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在规定日期提现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需要提存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防止挤兑的产生。同时为了满足资产的流动性,银行需贯彻信贷配给原则,审慎信贷风险,并通过一系列手段提高贷款流动性,使贷款能在银行需要时具有及时变现的能力。(三)盈利性原则。盈利性原则指商业银行作为一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银行最终效益和经营能力的体现。其盈利性目标地实现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实银行资本、扩大银行经营规模、提高银行的信誉,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衡量其盈利性程度的指标主要有盈利率、盈利资产收益率、收入盈利率等。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是最主要的盈利资产,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3]。近些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花呗、京东白条、民营银行等新生力量开始抢占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小额信贷领域。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商业银行贷款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其目前发展面临双重困境。
二、“三性”原则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
(一)贷款业务与安全性原则。第一,建立社会征信体系。信用体系的健全和信用风险评估机制的确定对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降低坏账率、发展小额信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4],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将借款人或者投资人的行为模式、消费习惯、诚信记录等纳入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做到全面、真实地反映贷款人的资信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借鉴信用分评分模式,加快全民征信体系的建设。第二,完善审查审批环节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制度核心是相互制衡与自我约束,但自我约束的实现需辅以制度制衡,因此不仅需要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建设培养,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应辅以恰当的奖罚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制将考核人员的收入与银行效益挂钩,实行收付实现制,加大信贷风险责任考核力度。第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贷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多方主体参与。首先,企业信贷人员要实时监控企业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5],充分调查企业信贷能力和管理状况。其次,商业银行向政府寻求帮助,在必要时借助行政力量充分分析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要求企业保证经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再次,商业银行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发挥银行同业间的作用,共同防范信贷风险[5]。最后,建立动态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数据、录入数据,建立完善的风险等级评估,充分发挥预警机制作用。(二)贷款业务与流动性原则。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6]。贷款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缺乏流动性,贷款与存款之间存在期限不匹配的矛盾,这是贷款流动性管理的核心。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来缺乏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贷款通过重组转化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制造业、冶炼矿业等传统产业的非优质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将资金再投放于服务业、新兴产业等行业,以此完善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整体质量,解决贷款与存款期限不匹配的矛盾,提高银行流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能急于通过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获得流动资金,并且利用这些资金去进行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业务,这样容易降低银行的流动性水平[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信贷证券化产品单一、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信息披露不规范、金融监管和相关法律不完善、风控和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更加需要商业银行谨慎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手段。第二,适当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全球经济受疫情的影响呈现下行趋势,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在此特殊背景下,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需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贷款风险进行充分保障,增加一级资产、二级资产的比重。同时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会安抚社会大众,避免疫情当下产生恐慌心理发生挤兑危机。但资本充足率提高的幅度应视商业银行实际情况而定。大型商业银行信誉好且有较多优质信贷资产,不易产生流动性危机,这时可提高较小幅度或不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流动性原则适当让位于盈利性原则。小型商业银行信誉较差、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在经济下行时更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应较大幅度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三)贷款业务与盈利性原则。第一,差异化信贷定价策略。面对中底层客户,可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中底层客户有着对利率变动敏感、小额信贷、追求快捷低成本服务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要结合底层客户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开发低利率、低贷款金额、放贷快捷、手续简单的金融产品。这时商业银行的重点是降低成本,即需从放贷各个环节入手控制贷款成本,以期用低利率来扩大市场份额,拉拢客户资源,与花呗、京东白条、民营银行、P2P借贷在小额信贷领域进行竞争。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居民信用档案,减少审贷放贷时间,提高服务水平。面对上层客户,可采用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考虑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双边关系,加强对大额贷款风险的审查,贯彻落实信贷配给原则。对于低质量大额的贷款,应予以拒绝。对于高质量大额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还应根据客户具体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优惠利率,进行个性化定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发展与客户的双边关系,在存款上采用上层客户定价法,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发展忠诚顾客,并获得较高收益来弥补提供贷款的潜在损失。第二,简化放贷程序、精简信贷人员。5G技术的产生、新基建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了转型机会。商业银行需充分利用这些科技、互联网的力量简化放贷程序,精简信贷业务,加快推进业务线上化、数字化以及互联网化,使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传统人工,智能化、科技化逐渐渗透商业银行贷款程序各环节,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信贷业务的智能化、科技化不仅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给客户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更重要的是,节约商业银行工资支出、培训费用的同时进行科学化审贷,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信贷质量,这些都将提高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芳琦.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19.
[2]邵琴.商业银行抵押信贷业务风险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232-233.
[3]卢毅.北京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博士论文,2019.
[4]刘宇杰,周红.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20(36):30-3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04-02
一、社会因素
1.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速都在20%左右,中国本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每年待就业的人数不少于2000万,这虽为经济发展提供某些便利,但对每个就业者而言面临着巨大压力[1,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很可能处于供过于求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势必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冲击,企业单位提高招聘门槛已是大势所趋,高学历并有工作经验已成为企业单位招聘条件的常见字眼,因此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经济发展影响。虽然全球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的增长,中国的经济环境是稳定且良好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失衡现象。房地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支柱产业,所以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伴随着就业率的显著提高[3,4]。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就业机会高,但由于就业条件艰苦,待遇低于东部发达城市,因此许多岗位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出现了“有人没地方去,有地方没人去”的尴尬局面。
3.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随着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过剩,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断在提高,就学历方面而言,海归研究生最受欢迎,其次是博士、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其他本科生和专科生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打出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不考虑的条件,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除学历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对高校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方面不占任何优势。同时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遵守法律制度,拒签就业劳动合同,养老金、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也全无[5,6],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不足,加上目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对科研考核体系完善,与教师职称升迁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师教学时间有限,不重视教学,一心搞科研已不是少数现象。这样下来,课堂教学只能草草了事,加上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形联合起来,学生缺乏实践动手机会。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诞生了一个新的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基本没有,大部分是兼职,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学习,教学水平及指导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中心机构力量不足、教学力量薄弱,工作机制不够成熟,把就业指导当作帮毕业生找工作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狭窄,内容层次不高,方式处于粗放型,缺少个性化的就业咨询等等,上述原因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应的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因素
1.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小学至高中长期处于被迫学习的压抑终于释放出来。高校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中学完全不一样,小学中学时教师整天盯着学生不放松,学生一直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而大学的专业教师只是在上课时与学生有所接触,下课后学生的学习完全自由,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加上由于缺乏家长教师的监管,整日沉迷于网络,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比如抽烟、酗酒、网游或网恋现象日益严重。大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心中只是想着混文凭,却将专业学习抛之脑后,甚至有些学生专业课挂红灯而不能准时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为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2.缺乏职业规划。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乏职业规划,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7]。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在学校期间客观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以及优劣势等,明确奋斗方向。如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那么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3.就业观念局限。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能力差,就业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父母、亲戚或就业主管部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8]。不少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思想浮躁、消极,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脚踏实地的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只希望找到酬薪高、待遇好的单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求职面太窄。这种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正是求职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同时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政府现在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大学生村官就是例证。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学生也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逐渐清醒起来,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信在政府、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30-32.
[3]袁永平,叶远兰,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39.
[4]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3-65.
[5]许凤英.提高学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基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2-34.
[6]邵鑫,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7:183-184.
[7]杨乐.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其指导思想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8-49.
引 言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担负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探索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的双重使命。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2家,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4万亿元、4.46万亿元和3.23万亿元。但由于制度安排与企业文化塑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制度缺失、路径依赖、理念滞后等问题,本文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问题。
一、理论回顾
根据早期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将制度划分成正式、非正式两种。广义的制度既包括了正式制度,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式制度,也称正式约束,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由于在动态意义上说,某一时点的正式制度都是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按照正式制度形成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正式制度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非正式制度的要求出现,后经过制度制定者确认的正式制度,称之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另一类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称之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
从名义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性企业,表现在其提供的产品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其背后提供实质支撑的是信用,而非一般产品所凝结的产品质量。但从实质上看,作为经营性企业组织,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问题,以实现摩擦系数最小化、目标一致性和效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预期。因此,与一般企业一样,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1)制度从理想信念、价值反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智力基础。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的个性本质源于制度的个性;(2)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制度蕴含的科学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耐性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管理的进步,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3)制度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粘合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以强大的凝聚力使银行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不断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1)制度因不同的商业银行会有所不同,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商业银行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它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它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2)制度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一经“内化”,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3)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受制于企业的成长过程,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够被策划、塑造、传播,是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作为成长性的因素,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
二、当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制度问题的分析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整体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制度缺陷:
1、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仍占相当比例。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伊始,就已经明确界定了金融产权,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三大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了股份制商业银行规范管理、自主经营、灵活运作等体制优势,银行业绩不错。可是随着时间变迁,慢慢发现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为逐渐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即体制优势的边际产出递减趋势已日益明显。有关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体制回归”。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这种股份制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大中型企业为股份持有者,如光大银行等;第二种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等;第三种是向公众募股并上市,如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由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么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背景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要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控股,导致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权力真空化,决策缺乏独立性和科学性,治理结构仍然更主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董事会在聘任行长方面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言权。同时,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是参阅国有商业银行的版本制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中挖过来的,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以及激励方式与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根本区别。时间一长,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就演变成了小型的“工农中建”。
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模式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多层次的委托关系。虽然这种委托关系已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那种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但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和责任不对称等,同样会导致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督资源的稀缺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生成的关键原因,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外部人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获取信息和行使监督权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生成的又一原因。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所有者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股份制商业银行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都普遍的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即基本上无须承担财产风险的经理人员和员工共同取得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的事实上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层和员工有可能出现滥用职权的行为。
3、股份制商业银行链长,导致成本增大,约束机制弱化。总分行体制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等实行授权与转授权经营,从而形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总行到分行、到支行直至到职工个人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这一多层次的“委托—”链条上,隶属于同一个法人主体的委托双方,其委托关系往往以责任目标考评方式予以明确。一方面,所有者目标在各级层逐层变形,传达到基层就变成了掺杂着各级者自利性目标的混合物;另一方面,人的首要目标,有时可能既不是利润最大化,也不是银行资产的增值,而仅仅是完成上级的计划指标。因此,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各层经理人员利用信息优势向上级委托人提供虚假信息,如何有效地监督各级经理人员的偷懒和不负责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人”本位体现不够。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人”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应发挥出如下几项基本功能:导向功能,即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凝聚作用,即当一种价值观被该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胶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作用,即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辐射作用,即企业文化在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后,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重要支撑,可以激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活力,诱发股份制商业银行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对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人”本位体现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够,员工之间感情隔膜,互相猜忌和防范心理普遍,竞争意识强于合作意识;员工的工作倦怠问题突出,受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和内部职位竞争的影响,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大,情绪低落抑郁者不在少数,身心状况堪忧。
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配套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科学的框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深化股份制改革,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主要任务是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对内,公开上市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公开上市可以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合理化,使各方参与主体都能对经营决策进行权衡和选择,对银行的经营层起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股权社会化,有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随着更多的社会股东参与其中,将对银行的经营决策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目前,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5家在国内上市,剩下的几家也在做上市的努力。对外,可考虑引入外资分散股权。允许外国投资者(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持股,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促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司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一种典型的分类是墨兰德给出的“二分法”,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型治理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型治理模式。美国花旗银行是以外部人监督为主的市场型治理结构(典型的英美模式),这种治理结构以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为基础;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其公司治理结构以内部人监督为主。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鉴于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银行经理人市场空白和市场信用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选择应当以内部人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同时借鉴外部人监督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逐步创造条件,向外部人监督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转变,进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确保依法产生董事会。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地方政府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插手或干预银行高层人员的选任工作,这十分不利于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构。因此,相关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摒弃“党管干部”的惯性思维,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法产生董事长、监事长和总经理(总行行长),而非行政指派。另一方面,要调整董事会构成,推广独立董事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切实加强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和监管。
3、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成本。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集中反映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监督评估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错位、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负面绩效从外面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成本问题。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界定资源配置权力边界,明确各级经理人员(行长)的权能定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行长)年审制度,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使之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推行经理人员(行长)决策失误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对称统一,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换岗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必须充分注重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当的剩余索取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加强津、补贴管理,取缔工资外非法收入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考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与实际贡献挂钩的岗位工资制,拉开个人收入分配的档次。三是完善内控机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严格遵守金融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垂直领导、直接向法人代表负责的内控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和会计监督。业文化再造策略。根据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所指范畴,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身特点,可以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分为理念文化、风险文化、营销文化三个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可或缺。下面,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
(1)理念文化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应该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包括价值观、风险、人才、创新。在这个体系中,成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其他理念得以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核心,风险是关键,人才是保障,创新是催化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拓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外部的金融环境,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指导依据,并将它的价值观贯彻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中去,同时通过企业精神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富有凝聚力的风险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统一全行上下的思想认识,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有理念、有审慎工作习惯的员工队伍,这对于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保证和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流的银行源自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源自一流的员工,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把聘用、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的基本的政策。
(2)风险文化再造。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文化再造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培养自己风险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本国国情和本行的实际情况,更要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本行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制定正确的信贷政策,并把它植根到银行员工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中去,从而保证健康风险文化的形成。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还要重视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重视前后台人员的交流,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努力在全行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培养其对银行的高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营销文化再造。现代银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银行之间的模仿创新使各银行间的产品差异逐步缩小。同时,客户需求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的同时变化频率加快、效率要求也大幅提高。能否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银行成败的关键,反映出核心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大科技投资,加快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运作效率、营销能力。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内外经营环境变化,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商业银行营销观念。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研究,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找出有价值的市场空间,并结合经营目标和自身资源,选定能够给银行带来价值的客户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利用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整合营销,通过客户管理信息化,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推动下,传统的4p营销组合演变成为4c,即不看产品看客户需求、不看价格看客户成本、不看销代渠道看服务便利性、不看促销看与客户的沟通。
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赖于建立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再造又是一项浩大的战略性工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合理的原则,并积极的采取应对市场竞争的新战略,才能营造出成功的企业文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企业精神、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全行员工素质为目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进而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0 引言
中小企业是促进市场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规模小,但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特别是在区域经济体内,会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已经成为转型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看,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比如法律法规的限制、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但融资难往往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表明,在中小企业筹资的各种方式中,企业积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分别占48.41%、38.89%。可见,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要想获得一种风险低、成本小、切实可行的资金,银行贷款是最适合的融资方式。虽然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普遍出现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惜贷”现象,严重营销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更加迫切。
1 银行“惜贷”原因分析
所谓“惜贷”,是指商业银行在“三有一符”(即有放贷能力、有放贷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符合申请贷款条件)情况下,不愿发放贷款的一种经营行为。在追求利益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治理上强调风险控制,以期在风险和利益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同时,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与其企业自身特点和贷款特点有着重要的关联。
1.1 中小企业自身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为农民增收、农民脱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风险防范意识、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等方面比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虽然薄弱,但更具灵活性和活力。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存在初始投资额小、产品单一、技术集中、区域特点明显等特点。中小企业自身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资金少、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
1.2 中小企业贷款特点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融资需求额相对也小,一般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都不到100万,超过几百万贷款需求的寥寥无几。在贷款期限方面,往往采取短期贷款,主要用于流动资金的周转。在贷款的频率方面,由于受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贷款频率明显高于大企业。在流动资金周转方面表现出来的明显特点就是资金运用效率高。由于急需资金,所以一般能接受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稳定的市场,他们向银行申请融资没有固定时间,主要视商机而定,商机来了,他们会马上向银行提出贷款需求,而且需要银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妥。对银行的产品需求方面,主要包括存贷款、资金结算、票据承兑等,其中贷款涉及到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私营企业主个人财产抵押贷款等,有进口业务的企业还对打包贷款、保理、福费庭等贸易融资业务提出了需求。
1.3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当前,国务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国家机构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政策,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设备工艺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有的还在市场竞争中退出舞台,企业寿命较短,无形之中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极其落后,往往沿用旧的管理方法,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受市场影响,存在偶然性、随意性等问题,管理上相对混乱,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公开披露的经济及财务信息有限,同时,经济及财务信息对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的作用相对有限,使得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较为困难。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涉及的产业领域相对广泛,行业特点也各不相同,其在行业中的地位难以评价。
许多中小企业为克服融资困难,实现融资目的,想尽千方百计隐瞒对自己不利的各种信息,只报送一些对
自已有用的信息,从而干扰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正确信息的判断。这样做只能是出现这样的后果:企业自身的信誉受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会进一步加据。中小企业在向银行提出贷款要求时,银行就要依据企业金融信誉的好坏做出是否放贷,银行给中小企业放款的依据是企业过去几年中的银行贷款还款记录,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历史还款记录方面是空白的,从而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无证可考,这也成为金融机构无法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原因。
2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对策
2.1 鉴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独特的需求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要求,建议在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中设立单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的名称可以称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也可以称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这个部门应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专门和中小企业打交道,在打交道的同时开发一些有实力的客户重点扶持。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业务部门要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财务的独立核算,客观全面地反映小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商业银行下一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及作业模式,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销售管理方面下功夫,二是要在业务审批上做文章,三是在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和流程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业务经营成本。银行在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上占有绝对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的决策和分析,信贷资金的使用和结算,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等,充当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
2.2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决定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额度时,不能仅仅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依据,而要全面考虑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量来估算其还贷能力,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
进一步健全信用惩处机制,有效防范不良贷款。失信惩罚是金融信用行为法的重要环节,对被认定有不良信用的中小企业进行惩罚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逃废债行为,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而减少银行的贷款恐惧心理。
2.3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融资需求,但是中小企业对如何能顺利获得银行贷款途径并不熟悉,片面以为只要有关系就能贷到款,其实不然。对于金融企业内控制度落实较好的金融企业来说。他们更关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越能获取银行的信任,从而更加容易获得贷款。如果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甚至弄虚作假,则会降低银行的信任程度。中小企业应提高自己的信誉程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获得银行贷款做出努力。
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透明、公正的信息勾通平台,使银行能够有效的评估和动态管理贷款风险。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债权人各自建立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建立一套统一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机构。在统一标准下,正确评价中小企业资信,使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权威性和普遍性。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评价结果建成公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较为透明地显示企业信用,避免信息不对称,以便银行进行贷款信用定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提高小企业信贷能力[J].中国金融,2009,(7):72.
[2]郭颂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分析[J].南方金融,2002,(5).
[3]李志贇.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一、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改上市之后都已开始逐步走向综合经营的模式,各商业银行都将新的利润增长点放到了中间业务上,而其中的个人理财业务自2003年开始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个人理财中心”,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的“乐当家”、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产品相继面世,市场上已有20多个品牌、几百种理财产品;2006年年初,凭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温,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批与股指、黄金价格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并且,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也将其在国外的理财业务移植到我国市场,积极开展外汇理财业务。然而,热情的投入并不见得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并不理想。出现了如下的主要问题:
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2005年前期,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1]。
分业经营模式大大制约可理财业务的发展,使得理财业务只能停留在表面。目前的理财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上,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具体操作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结合,或者只提供较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投资咨询只是传统储蓄业务介绍,而所谓的网上银行其实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照搬到互联网上,而在线投资品种仍然缺乏。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理财业务可涉足证券、保险、资产投资管理等业务,形成多个利润增长点。
客户细分不够,造成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现在仅仅是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余额来进行划分,如 50 万人民币为总行级客户,20 万人民币为省行级客户,20万以下为一般客户,划分为粗线条式,没有对相当级别的高端客户进行区分和一对一贴身服务,也没有对客户的职业、年龄、性格、金融产品需求等拥有详尽的资料并进行划分(1)。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也就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财务策划在技术、人才支持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然而,从目前全球金融业的现状看,混业经营模式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与竞争力是分业制经营模式所难以匹敌的。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既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国内市场形势的需要。我国金融界实现混业经营必是大势所趋。而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4月末,我国居民户存款为17.37万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理财业务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此时商业银行要发展好理财业务占据这块“大蛋糕”除了依赖我国金融市场和制度这些外部条件的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自身的完善,既改善商行由于客户细分所造成的理财业务发展不健康。而做好客户细分对目前的商业银行的来说其利不仅仅只限于理财业务,也有利于商行其他的零售业务的发展。
因此,本文试图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来设计一种客户细分的方法。按照众多的客户个性特征将客户分类,使得商行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理财服务和投资组合来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广度与深度。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特殊之处在于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理财客户众多的个性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原因在于理财客户个性特征变量众多,一方面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研究时尽量选取多的变量,而另一方面随着考虑变量的增多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变量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变面的造成信大量重叠,既存在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正是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此后,用所得到的主成分对所有客户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将客户细分,再利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和频率分析对客户的个性特征、理财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三、应用分析的具体步骤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1、为了使客户分割成为可行的策略,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则,它们一般包括可识别性、实质性、可接近性、稳定性、响应性和可行动性等。
2、利用定性阶梯法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重要的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客户忠诚以及客户个性特征的情况,并了解受访者表达这些项目时所用的语言[3]。
3、效度,衡量工具是否真正能够测出所想测量事物的程度(黄俊英,1996)。经由定性的访谈结果,发展成量性问卷,利用量表形态进行大量样本的问卷测试[3]。问卷在被使用之前都询问过业内一些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力求符合效度。
(二)、主成分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
假设某家银行有n个理财客户的交易记录,并将他们经过数据处理成了n个样本数据,用 来代表每一条客户数据样本( ),描述这家银行的理财客户个性特征的变量有m个,用 来代表第 个变量( ),则 代表第 个客户在第 个变量上的取值。则可构成如下原始数据矩阵:
可知此为一个 的矩阵
由于原始记录的各变量的数量级和量纲不同,造成数值差别悬殊,为使各种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和 分别是第 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则以前的原始数据矩阵 变成了标准化的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及它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在标准化的 基础上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这个矩阵中的每个元素 ,表示第 个变量和第 个变量的相关系数。
1.1 投贷联动的含义
投贷联动,主要是指由商业银行独自或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以“债权+股权”的模式为目标企业(我国多指创业创新型企业,简称“双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形成银行信贷、股权投资之间的联动,以投资收益弥补信贷损失的风险,实现目标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1.2 研究背景
基于我国当前国家鼓励“双创”的战略背景,投贷联动业务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投贷联动业务创新性地融合了债务融资、股权投资,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成为商业银行推动自身业务模式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依托。
2 业务模式分析
理论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商业银行与其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合作,实现集团内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内部投贷联动”;第二,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如PE/VC)合作,实现集团外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外部投贷联动”;第三,商业银行以与其他机构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简称“基金模式”。
2.1 内部投贷联动
内部投贷联动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投资,实现银行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的投资模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能进行股权类投资,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的银行只有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一家,它通过旗下子公司国开金融实现投贷联动。另外,《指导意见》2016年4月21日,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公布的十家试点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汉口银行、西安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浦发硅谷银行。也仅开放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十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试点业务,对科创企业进行投贷联动。为了规避监管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类直接投资机构绝大多数都设在境外,如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招银国际、建银国际,通过“曲线”方式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内部投贷联动两种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银行集团内部投贷联动模式
2.2 外部投贷联动
2.2.1 投贷联盟模式
投贷联盟模式主要是指对于外部投资机构已投资进入的企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信贷管理理念及行业投向、取向等因素向目标企业发放贷款,或跟踪介入配套融资支持,实现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的投贷联盟,达到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相结合的目的。
2.2.2 期权模式
期权模式是由投贷联盟发展而来的,主要指商业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如PE/V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商业银行与目标企业签订《贷款协议》,约定可以在未来的特定时期把贷款转换为对应比例的股权期权。贷款到期时,商业银行可以债转股或收回贷款,业务模式类似一种可转债。目标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股权转让或者被并购等资本市场交易方式实现股权增值或溢价时,由外部投资机构在资本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该部分股权,从而实现“超额收益”,银行与投资机构按约定的比例分享其成。
2.3 基金模式
基金模式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与商业银行(多数通过通道发起信托计划参与基金)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基金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以及股权回购的增信措施,实现银行的风险控制。基金对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对其发放贷款,基金的股权投资可对银行的贷款形成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投贷联动。这种银行与政府合作发起设立的基金属于一种产业基金,产业基金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因其带有政府色彩,相比一般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相对较低;二是因其产业政策导向,设立的审批要求一般较高。
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商业银行对接资本市场开展投贷联动等业务的时间并不长,虽有一定的尝试,但业务规模依旧比较小,缺乏完善的整体机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接资本市场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业务合作机制问题、信贷评价体系及信贷定价方法适用性问题、风险控制措施问题。
3.1 业务合作机制问题
在上一章讨论的三种业务模式中,无论是内部投贷联动还是外部投贷联动,商业银行均需要与外部投资机构PE/VC合作,共同做好尽职调查、产品设计等工作。而这两个投资者的考核机制、风险偏好等存在较大差异,双方目标很难完全一致,投贷联动的业务合作机制就会导致较高的沟通成本与协调成本。
3.2 信贷评价体系及信贷定价方法问题
目标企业多数为“双创”企业,具有轻资产、高增长、高风险的特点。“双创”企业的这种“两轻一高”的特点使其按照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价体系,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导致“双创”企业面临融资难的窘境。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分析,而投贷联动这种投资更多看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银行现行信贷评价体系存在对投贷联动业务不适用的问题。
除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投贷联动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定价方法也成为投贷联动业务发展受限的瓶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定价方法,主要依据资金成本与风险溢价,而投贷联动业务中,银行在确定贷款利率时,不仅要考虑风险溢价,还要考虑企业未来IPO等方式实现股权溢价给投资者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因此,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签署协议时,可以适度让利,与外部投资机构约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目标企业的财务融资成本,促进目标企业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发展业务,这将有利于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增值,也为银行与投资机构的超额收益提供了保障。
3.3 风险控制措施问题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风险可以通过担保物质押、外部增信等措施来控制,而投贷联动业务中的目标企业往往缺乏抵押、质押的资产。投贷联动业务中,不但存在一般信贷业务中的普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而且会产生由于股权投资所带来的特殊风险,如股权质押风险、股权变更风险以及对赌协议等风险,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投资建议
4.1 建立专业的投贷联动业务团队
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既需要熟悉传统信贷业务的管理人员,又需要在并购、IPO、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操作方面具备丰富投行经验的专家,还需要能够深刻理解目标企业发展特点、较为精准地预判目标企业发展前景的专家。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专业、顺利地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不仅需要培养一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借助外部投资机构或者其他方面“外脑”资源,增加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
4.2 加强风险防控,抑制风险传导
目前,相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对目标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且投资于单一企业的额度不能超过子公司自有资金的10%。此规定的目的是建立起银行子公司股权投资风险与母公司信贷风险之间的隔离,避免将业务风险向集团传导。
4.3 选择优质标的作为目标企业
1 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改上市之后都已开始逐步走向综合经营的模式,各商业银行都将新的利润增长点放到了中间业务上,而其中的个人理财业务自2003年开始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个人理财中心”,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的“乐当家”、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产品相继面世,市场上已有20多个品牌、几百种理财产品;2006年年初,凭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温,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批与股指、黄金价格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并且,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也将其在国外的理财业务移植到我国市场,积极开展外汇理财业务。然而,热情的投入并不见得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并不理想。出现了如下的主要问题:
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2005年前期,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
分业经营模式大大制约可理财业务的发展,使得理财业务只能停留在表面。目前的理财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上,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具体操作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结合,或者只提供较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投资咨询只是传统储蓄业务介绍,而所谓的网上银行其实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照搬到互联网上,而在线投资品种仍然缺乏。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理财业务可涉足证券、保险、资产投资管理等业务,形成多个利润增长点。
客户细分不够,造成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现在仅仅是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余额来进行划分,如 50 万人民币为总行级客户,20 万人民币为省行级客户,20万以下为一般客户,划分为粗线条式,没有对相当级别的高端客户进行区分和一对一贴身服务,也没有对客户的职业、年龄、性格、金融产品需求等拥有详尽的资料并进行划分。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也就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财务策划在技术、人才支持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2 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特殊之处在于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理财客户众多的个性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原因在于理财客户个性特征变量众多,一方面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研究时尽量选取多的变量,而另一方面随着考虑变量的增多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变量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变面的造成信大量重叠,既存在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正是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此后,用所得到的主成分对所有客户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将客户细分,再利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和频率分析对客户的个性特征、理财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3 应用分析的具体步骤
3.1 变量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1)为了使客户分割成为可行的策略,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则,它们一般包括可识别性、实质性、可接近性、稳定性、响应性和可行动性等。
(2)利用定性阶梯法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重要的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客户忠诚以及客户个性特征的情况,并了解受访者表达这些项目时所用的语言。
(3)效度,衡量工具是否真正能够测出所想测量事物的程度(黄俊英,1996)。经由定性的访谈结果,发展成量性问卷,利用量表形态进行大量样本的问卷测试。问卷在被使用之前都询问过业内一些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力求符合效度。
3.2 主成分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
假设某家银行有n个理财客户的交易记录,并将他们经过数据处理成了n个样本数据,用xi来代表每一条客户数据样本(i=1,2,3……,n),描述这家银行的理财客户个性特征的变量有m个,用xj来代表第j个变量
由于原始记录的各变量的数量级和量纲不同,造成数值差别悬殊,为使各种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进行主成分分析就为了减少变量个数,所以在选取出主成分时个数一定是少于m个的,通常以所取得个数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为宜,即:
在这其中 成分中所有指标对该主成分的依赖作用,这个值越大则说明我们的主成分分析越成功。
(4)将所有客户的数据调出,计算他们在我们所选出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在计算过程中当然是用标准化了的数据,把他们带入:
3.3 聚类分析
用我们所得到的主成分(Y1,Y2,……,Yk)作为理财客户的个性特征维度,用客户在这些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聚类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它的原理是在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库到底有多少类的情况下,希望将所有的样本组成不同的类或者说“聚类”,并且使得在这种分类情况下,以某种度量为标准的相异度,在同一聚类之间最小化,而在不同聚类之间最大化。
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dij,则由欧氏距离公式计算dij和类平均法计算DKL,即
式(1)中的i和j是样本序号,k是主成分的序号。而(2)中的nk和nl分别是类GK和GL的样本个数。类平均法较好地利用了所有样本之间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它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系统聚类方法。
(2)在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D:开始时,每个客户的样本都各成一类,组成n类:G1,G2,……Gn。故在开始时 ,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与样本之间的距离相同,即
(3)进行系统聚类,将D中最小元素对应的类合并,然后按照公式(2)重新计算新类与相邻类的距离。如果全部的类都已成一类,则过程终止,否则回到步骤3。
(4)根据需要确定阈值,将各调查客户(即各样本)划分为s个类。
所有客户综合得分的平均值。
根据每个客户类别的综合得分情况我们可以对这些类别客户进行等级划分,并且有新客户加入时根据其客户的综合得分就知道将该客户归入哪一类别,从而实现对客户的科学分类。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所采取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用人口特征对客户进行细分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在选择特征变量时的人为性和相关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细分的科学性。客户细分后根据每类客户的个性特征变量的取值总结他们的特点,商业银行就可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即为不同的理财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杜宽旗,蒙肖莲,蔡淑琴,杨毓.一种商业银行客户分割的多维方法―基于客户期望收益和态度的分割模型[J].商业研究. 2006,(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商业银行如何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控制将成为竞争中的最主要的方面,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仍采用的都是一些传统地、定性地分析方法,即依靠信贷人员的个人经验,通过对借款人5C、5W、5P等条件的考量来确定信贷业务的风险。这种专家判定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当贷款业务风险评定时,信贷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确定对不同借款人所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还是因人而异的;选定因素之后又是根据自我的判断来决定各因素的最优权重,所以导致不同的专家将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从而影响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思想
1、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再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2、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图1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二、信贷业务风险指标权重确定及模型构建
1、构建指标体系结构
我们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中目标层为信贷业务风险评价,准则层则由五个基本指标组成即客户基本情况、资金通途、还款来源、抵质押物、企业前景,方案层则一共分为15个指标构成下图:
图2 信贷业务风险评价体系层次示意图
2、建立判断矩阵
将影响信贷业务风险的的五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综合专家意见,得到准则层成对比较及权重表(见图3)
3、计算各目标层指标权重并排序
将分析准则层的所获得风险权数和分析目标层所获得的风险权数进行权数的综合汇总,并依次排序,得出权数的重要性排行(见图5)。
三、结论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设置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个指标的风险权重,得出了各个指标的风险排序,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价,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业务的办理中有效的控制风险,提高竞争力。
由于在层次分析法中对各指标分值的确定会对其得出的分析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如何科学的界定各指标分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加强此方面的探索,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胜军,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商业经济,2008.08.
[2] 林明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经济师,2008.11.
[3] 汪云飞.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经济管理者,2011.02.
[4] 罗沛,吴健华,樊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速公路省级干线ASON评估,2011.02.
(上接第39页)
(4)注重教材选择。学生的兴趣特点集中体现在“新、易、轻、美、趣”等方面,对新内容有较强的求知欲,对美的追求意识强烈,喜欢趣味性强、可以弘扬个性的运动。因此,教材选编应本着自成体系、道理翔实丰富、条理清晰、科学合理的原则,选用适合大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套路和组合。教材应包含对健美操的基础理论定义,对经济规则的说明。使学生从根本上真正的了解健美操运动。
(5)加强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是健美操教学的基础,许多动作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学习的,教学用具的提供也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所以,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为原则”的思想,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加强设施建设,使学生们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学习和锻炼。
四、结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注意优化健美操课的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基础教学,完善和构建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及技能掌握的专业性、全面性和广泛性;优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实得以提高,并与社会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 王洪,曹海燕,张秋云.“一基三能型”健美操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14-15.
[2] 张晓莹,王立红,马鸿韬,王德华.在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04-106.
[3] 焦建余.高校健美操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效应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7(5)344-345.
[4] 周建社,方奇.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体系“超市化”构建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29-131.
[5] 方志英.豫东地区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9)49-50.
【作者简介】
司巧珍(1990-)女,山东省嘉祥县人.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学院体育学院.
(上接第45页)
4、政府要掌控资金使用的变化
美国政府发债目前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们的偿还是寄于企业健康的成长之上的,所以它的发行――偿还――再发行――再偿还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我国债务投资在公益项目、基础建设,这个投资目前是没有收益的。没有收益债如何偿还?在此情况下,能否将一些项目市场化,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来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当然,这样有可能引起暗箱操作,有关权利人寻租的情况,但是让信息公开化,项目透明化、准许地方债进入二级市场市场。在信息公开,外部评级机构评级及中央有效监管的条件下,地方债每期发行的数额,发行时间就可以自主决定,发行完毕后,可按规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上市流通。
针对于以前的状况,存在信息不透明,监管失灵,资本金不实等等,此等问题如不能解决,则自主发债只会加大政府的风险,加大市场的风险,使政府的公信力继续下降。纳税人的税款遭受损失。
因此,此次自行发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将政府的债务从隐性推向显性。而能否实现地方政府的自主发债,对我国中央政府也是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周尚文.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机制及对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一、引言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期国内就有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宝钢并购八一钢铁、邯郸钢铁、马钢股份海螺水泥并购巢东水泥,国美收购永乐电器,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等并购事件。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1)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2)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一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6年啤酒产量已达到3600万吨。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06年的27.6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l%,但是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36%左右,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06年总产量达到500万吨。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06年啤酒销量已达300多万吨,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已将27家啤酒公司收至麾下,年生产能力突破350万吨,产销量超过220万吨,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第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第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第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欠缺优质的风险管理讯息体系
欧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有中间数据处理器、数据库及数据分析层。中间数据处理器基本上负责归类辨别与管束初始数据讯息;数据库是储存各式讯息;数据分析层则是管理数据的最高层次,依据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来从数据库中选取数据以解析。但阻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基本数据。基本数据不一致与精确性较弱,进而让解析结果可靠度不足,从而难以开展高水平的风险解析。
2.信用风险度量手段陈旧
当前国家的信用解析和信用风险计量手段依旧处在常规的比率分析层次。基本上采用行家解析与运算风险贷款风险度的手法来衡量信用风险。该手法的主要弊端在于指数与权重主观性过重,很难横向比较信用风险;基于静态的资讯来解析,很难按期体现贷款人的信用情况的新近进展;仅从单个借款的视角进行,并未顾及资产组合的综合风险;在真正操作之时,每个银行在分别利益的作用下,也将使得评测的阶段风险偏离实际情形,当前风险度量手段已难以适应现在银行标准整体与动态风险管制的需求。
3.欠缺信用风险处理方法
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必备的扩散风险与回避风险的技术方法,致使商业银行在发出贷款之后,通常只能消极的面临风险,而无法自发以自己的资产组合或者采用某些金融工具来扩散与防备风险。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
相比之优良的全球性银行,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不管是在评级手段、评级后果的检测,还是在评级组合构成、基础数据库等问题上均面临着很明显的差距,从而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评级在体现与控制风险方面的用途。此外,因为会计讯息的不完善与可靠性有待于去改良,以及度量风险的技术手段的欠缺,银行讯息披露的质量和数目均无法顺应市场的需求。
二.改善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探究
1.积极探究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讯息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评测体系的确切性多半得益于客户讯息资源的品质,经过细致、精确的客户讯息,国有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推测资产组合的潜行风险程度。应该构建的客户讯息体系包括质与量两个分支。以质的视角来看:首先是客户的静态及动态讯息,包含了客户三种主流的会计报表和深一步的财务指数讯息;其次是关联于客户的讯息,含有企业及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及法律位置、企业所在领域的发展态势、经济市场周期等外在要素。以量的视角来看,根据海外征询公司统筹,单个金融机构的客户讯息数据库中最少要求有2000-3000个客户数据才可达成稳固的估计客户信用指数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最大规模的运用经营据点散布全国的网络势力,最快程度探究出涵盖整个国家的客户讯息体制。
2.开展贷款组合管制
当代证券组合理论说明了风险扩散的基础原理。根据这个理论,风险扩散的最浅显解释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置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商业银行经过拥有各种种类、各式币种的信用贷款资产来扩散每一资产价值亏损的发生概率,使得全部资产价值实现保值并减低亏损。贷款组合管制的核心准则是贷款与贷款之间尽可能产生牵连,最大程度的减低借款风险的传导效应。不同的贷款之间的负比例关系能够防止风险在资产之间的散播,实现互相消除风险的用途,这是银行防备信用风险、稳固薪水的保障。银行要依据本身的经营发展策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来建立主打市场与客户团体,明确借款的类别、货币种类、借款期限的发生概率来构建灵验的资产组合,来确保在固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及固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
3.开展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
不同的借款人与借款工具的融合会为银行引来各种程度的信用风险,银行应该在经过评测明确的可贷款区间内依据不同的信用级别且整体考量其余要素(贷款量、期限、与银行交往情况)明确各式的资产价格。
风险较大要用较高的贷款利率来弥补,商业银行应该经过对应的贷款定价、浮动贷款利率来防备风险。可是长久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单调的贷款利率策略,对全部阶段客户,不管其经济收益的好坏、信用级别的高低、贷款程度的大小都制定统一价格。在此利率管制系统之下,贷款利率通常无法体现贷款风险大小,引发贷款风险与贷款效益的失衡,贷款利率也丧失了其资产价格的资源分配的功效。首先,风险高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其高风险、高成本,在固定贷款利率的束缚下,银行缺失贷款自发性;另外,某些获取贷款的低信用级别企业,由于筹款成本低,便不敢过度冒险,进而引发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所以银行要整体顾及人行利率、银行负债平均利率、经营开支来制定不同的贷款价格。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自产生起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展,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具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
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KMV模型的优点在于其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它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
CreditMetrics是由J.P.摩根公司等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VAR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该方法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
麦肯锡模型则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三、巴塞尔协议对于信用风险资本要求
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用单个信用风险资本加总进行计算,通常银行可以选选择标准化方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内部评级高级法三种方法。
标准化方法利用外部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外部信用等级来对风险进行分类,新资本协议取消了衍生工具50%的风险权重上限。
内部评级高级法允许银行提供其他的输入变量,包括违约损失和违约风险暴露综合得出监管需要的风险权重。高级内部评级法只能应用于主权、银行和公司债务的风险暴露,不能用于零售组合。